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江南的雨篇一
(一)通过诵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品味语言,当堂背会课文。
(二)鉴赏课文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先铺写景物后直抒胸臆的写法及其表达效果。
(三)鉴赏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了解尾声一曲多用对偶、排比的修辞特点和表达效果。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哀江南》这套曲子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分析:《哀江南》这套曲子先铺写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自开篇头两句以后,前六支曲子以教曲师傅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从城郊写到孝陵,从故宫写到秦淮,从板桥写到旧院,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这六支曲子集中笔墨写景,一气贯穿,层层蓄势,使第七支曲子的抒情水到渠成,猛然爆发,动人心魄。
(二)《哀江南》这套曲子,语言有什么特色?
分析:《哀江南》这套曲子,语言准确、生动、形象。例如,“舞丹墀燕雀常朝”,一个“舞”字,写出燕雀在丹墀上跳来跳去、自由自在的情形,一个“朝”字,又把这种情形与巨子拜见天子的庄严礼仪联系起来,给人以今昔对比的联想,表现了昔日神圣宫廷的今日极端衰败景象;“剩一树柳弯腰”的“剩”字,意味深长;表明柳树不仅只有一株,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使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
尾声一曲,多用对偶、排比,兼用三个散句,既句式整齐又骈散结合,错落有致,读起来一气贯通,急促有力,令人慷慨击节。
三、教学过程 设计
(一)作者及《桃花扇》。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曲阜(今山东曲阜)人,清代戏曲作家、诗人。
《桃花扇》共40出(其中有4出各加1出,实际共44出),写明末复社名士侯方域,寄居南京莫愁湖畔,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相爱。成亲之日,侯方域赠宫扇给香君作为定情之物。奸党余孽阮大铖为了拉拢侯方域,出重金置办妆奁,被李香君坚决拒绝。阮大铖恼羞成怒,对侯、李施加种种迫害。侯方域只身遣往扬州,投奔爱国将领史可法。阮大铖仰仗权奸马士英的势力,逼迫李香君嫁给新任巡抚田仰,香君誓死不从,将头撞破,血溅宫扇。侯方域之友点血在宫扇上画成一枝桃花,所以称为桃花扇。南明王朝覆灭后,侯方域在栖霞山同李香君相会。这时,复社文人死的死,散的散,爱国将领史可法也壮烈牺牲了,他们相对嗟叹,百感交集,怀着亡国之恨,割断情根,双双出家。
剧本“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以侯、李爱情故事为线索,利用真人真事和大量文献资料,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明末腐朽、动乱的社会现实,谴责了南明王朝昏王当朝,权奸掌柄,争权夺利,置国家危亡于不顾的腐朽政治。
(二)情节结构。
《哀江南》是传奇《桃花扇》结尾的一套北曲。这套曲子,通过教曲师傅苏昆生在南明灭亡后重游南京所见的凄凉景象,话兴亡之感,抒亡国之痛,表达了强烈的故国哀思。
课文由七支曲子组成。
第一支曲子,是引子,写苏昆生重到南京所见的战后郊外的凄凉景象,为全文定下沉郁、悲怆的基调。
第二支曲子至第六支曲子,写苏昆生凭吊昔日国都的各处地方。重点写明孝陵、明故宫的残败和秦淮一带(包括长板桥和旧院)的冷落。通过对比,突出地表现了南明兴亡的历史变迁,寓寄了无限怀念故国的哀思。
第七支曲子是尾声,写苏昆生凭吊南京,慨叹南京今昔景象的变化,痛悼南明的灭亡,唱出强烈的亡国哀痛。结尾“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点明全篇主旨。
(三)曲词鉴赏。
通过对曲词的鉴赏,主要品味课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了解尾声多用对偶、排比的修辞特点和表达效果。
[北新水令]一曲,“山松野草带花桃”,描写苏昆生肩挑柴草、信步走来的形象,点出他在南明灭亡后隐居山林的樵夫身份。“猛抬头秣陵重到”,“猛抬头”三字不仅可以使人想见苏昆生心怀亡国之痛、低头沉思的情形,而且陡然一转,表现了他的感情的急剧变化,使人仿佛看到他突然发现“秣陵重到”的情态。“重到”的“重”字,提起全篇,表明了南明灭亡之前和灭亡之后、往昔和今日的时间界限,引出苏昆生目睹的南明灭亡之后南京的凄凉景象,定下了全篇今非昔比、怀旧伤今的写景抒情基调。“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写的是苏昆生“重到”南京后第一眼看到的景象。这里一连用“残”、“废”、“瘦”、“空”四个词作修饰语。以“残”修饰“军”,使人想见败军溃逃的情形,这是虚写,是因“废垒”这一眼前实景而引起的联想;“残军”与“瘦马”也是虚实相对,前者为眼前之未见,后者为眼前之所见;昔日用于战争的“垒”“壕”,如今已“废”“空”,又衬之以卧在空荡荡的城壕中的瘦弱之马,更显凄凉。“村郭萧条,城对着夕阳道”,本应是游人如织、笑语喧哗的古城,如今却是只剩“萧条”,夕阳古道上,连个人影也见不着。这些描写生动具体,寥寥数字,就真切地呈现了南京城郊战后伤痕累累的凄凉景象。
[沽美酒]一曲描写的是长板桥边的景象。长板桥本是歌妓集居之地,风景十分优美,如今却美景全消。不但昔日横跨青溪的半里长桥,如今已没有一片红板,而且秋水长天行人稀少,冷清清的夕照下,只见剩下的一株弯弯的垂柳。夕阳残照本来就显得冷冷清清,而这夕阳残照下的柳树不仅只有一株,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冷清清的落照”与“一树柳弯腰”互相映衬,愈显冷清;一个“剩”字,尤其意味深长,使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时过境迁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这里只略加点染,就勾勒出一幅凄清的画面,把人带入十分悲凉的意境,用笔极简,造境极精。
【离亭宴带歇拍煞】一曲三个“眼看他”的叠用;使音韵整齐,语气贯通,加重了语意,给人以今昔变化之大之快的生动快感。“金陵玉阶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巢乌”等对偶句、排比句的运用,一下子使句式整齐、节奏鲜明,语势贯通,产生了情声并茂的强烈表达效果。
(四)借景抒情。
《哀江南》这套曲子先铺写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这是我国古典戏曲常用的艺术手法,它与诗歌的借景抒情有着明显的不同。以刘禹锡的《乌衣巷》为例。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同为描写南京现在的凄凉景象,借以抒发兴亡之感,但《哀》与《乌》写景抒情有所不同。
《哀》写整个南京的景象,包括城郊、明孝陵、明故宫、秦淮一带等各处的景象,是全景的描写;《乌》只写乌衣巷一带的景象,以小见大。《哀》与《乌》两者都描写了现在的凄凉景象,但《哀》比《乌》的今昔对比更显露,更鲜明。《哀》在主要描写现在的凄凉景象的同时,也有对过去繁华景象的描述(“俺曾见金陵玉阶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眼见他起朱楼”、《乌》只描写现在的凄凉景象,对过去的繁华景象仅以“旧时”二字略加暗示抒情也不一样。《哀》伤古怀旧,悲叹南明王朝的衰亡,抒发亲身遭受的亡国之痛,表现了深沉的故国情怀和强烈的民族感情;《乌》咏史怀古,以煊赫世族的没落表现六朝的兴亡,抒发对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的感慨,寓寄了应从中汲取历史教训的深意。《哀》先集中笔墨写景,寓情于景,景中见情;最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乌》“用笔极曲”,诗人的思想感情藏而不露,十分含蓄地寓寄于景物描写之中。
(五)传奇与杂剧。
明清传奇是以唱南曲为主的长篇戏曲形式,是宋元南戏的进一步发展。它与杂剧主要有以下区别。
(1)杂剧体制的通例是四折一楔子,不标折目;传奇不称“折”而称“出”,并加出目,出数不定,多是四五十出的长篇。传奇没有楔子,第一出是“家门”,又叫“开场”,由副本说明创作意图,介绍剧情概况,它不是剧情的组成部分。开场之后,第二出才是正戏。开场用的是词牌而不是曲牌。
(2)传奇和杂剧一样有唱、白、科,但不像杂剧那样通常由一个角色唱到底,而是各种角色都可以唱,可独唱、对唱、轮唱和合唱;传奇中不称“科”而称“介”;重要人物上场时先唱引子,继以一段定场白,每出戏有下场诗。
(3)杂剧和传奇在音乐上都采取曲牌联套的方式,所不同的是:杂剧每折限用一个宫调,一韵到底;传奇每出不限只用一个宫调,可以换韵。杂剧演唱用北曲,传奇多用南曲,并吸收北曲,创造了“南北合套”的方法。例如《哀江南》就是一套北曲。北曲豪迈雄壮,南曲婉转柔媚,因而传奇与杂剧的音乐风格各异。
(4)传奇的角色与杂剧大同小异,但角色增多,分工更细。杂剧的主角是末、旦,传奇的角色是生、旦。传奇也有末,但不是主角。
总之,传奇与杂剧相比,规模宏大,曲调更丰富,角色分工更细致,形式更自由灵活,因此更便于表现生活。
(六)积累词语。
1.萧条:寂寞冷落,毫无生气。
2.祭扫:扫墓,在墓地祭奠、培土和打扫。
3.翡翠:形容绿色。
4.丹墀:宫殿阶上之地叫做“墀”,涂以红漆,故称“丹墀”,是臣子朝拜皇帝的地方。
5.粉黛:妇女化妆用的白粉和青黑色的颜料,后借指妇女。本文指歌妓。
6.笙萧:代音乐。
7.水榭:临水的供人游玩、休息、眺望的亭阁。这里指秦淮河一带临水的房屋。
(七)板书设计 :
引子:定沉郁悲怆的基调
城郊、孝陵由远而近
故宫、秦淮铺设景物
板桥、旧院寓情于景
吊南京直抒胸臆、慷慨悲歌
【小资料】
清代戏曲“双壁”:
孔子64代孙孔尚任创作的《桃花扇》是一部“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历史剧,是清代戏剧中影响最大的作品,与洪昇著的《长生殿》并称清代戏曲“双壁”。
江南的雨篇二
江南风雨如细丝,绵绵春雨似牛毛,佳人雨中步亭花,烟雨枫亭丝丝绸,愿作风吹和雨打,保存之乡吹风雪。
雨拍拂身愁软绵,夜里风鸣声声不停息。化作一潭春风水,夜澜风起愁思上,不做风情淡淡痕。江南风水莫变幻,测之不停望春燕,江南雨滴从不停,续续断断之非入。
愁心溅在一潭地,化入水中谁不知,之作笼中飞山鸟,化作风水更忆乡。
远在他地的我,努力地学习,不断上课,不间断,正如江南雨,不断不续,漫漫冉冉,无处可逃,只能为春风飘走,江南四季如春天,漫漫飞舞飘入花,揉进他地望可沉。非作尘花满天飞。江南风吹又一季,风吹满残夜里飘,可做飞花乱尘烟,吟诗作曲于古亭,漫树飞花烂漫中,不得不离去满遍野,飞上俊梢摆良头,化作一缕春风去,为江南添彩,只为半城烟沙,沉于去,乱花飞入瑶池中。
不解飞花烂蔓处,丛海遍野于河岸,我去春雨如泥画,作飞子辰笑皆岸,如梦飞进烟火丛生处,飞枝烂漫夜上俏,苦做黄庭透支花,飞舞洒下池水中,两路人群匆匆去,大陆飞燕向南边,步入黄庭内深处。做站飞出入静宁。
江南飞花何处是,江南呢喃出风花。
江南的雨篇三
秋故扇合事长伤,世情详淡心炎凉。
狂浪风流君谁识,江南才子第一番。
与傲慢中渐渐筛细,细腻的工笔刻画中升华,丝丝柔柔,如烟如雨,而连绵不绝。
去萦绕画局,从心中游至指尖,再而是无形的'冥冥中,让宦海云烟成为你画上一笔淡淡墨迹。
狂草.祝枝山
赤玉系腰,锦裘被身,潇洒也!纨扇消暑,狂草行云,孰及焉?右手多情生一指,毫点苍穹。
华横溢,本足智多谋有巧言善辩。”回溯历史的轨迹,令人惊叹:五岁可书见方大字;七岁惊世首举秀;九岁便引诗情碧霄;十岁,博文非凡。但生性佚高的你,与官场腐风败俗“格格不入”,再而辞官归苏,广结朋客,召宾豪饮,洒酒吐愁,以泄万世之情。
一”,狂领一带风骚。
淡然.文征明
春郁暗波花迷烟,瑟瑟斜阳江天寒。
愁肠万曲温如雨,才情隽秀谁与堪。
几棵散树,则双钩夹叶,点描素涂,错落于山洼,层次鲜明,少些的工笔重彩,淡淡勾勒却胜油彩,这样完美的“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的《嘘唏草堂图》被表现淋漓。
在我的印象中,你朴实,厚道,更是勤奋之人,或许这才是你—文征明。一位外拙内秀的江南才子,却而翰林儒士容不得你。然你终你没如伯虎,品茗对奕,如子哲啸歌相欢,你是含蓄的,留遐想的余白,设下意蕴。
高雅.徐祯卿
万山飞绝无迹,寒冰万丈高崖。幕后风情惊世,烟雨自由平生。
寻寻觅觅,觅觅寻寻。
江南才子,唯你在世人杜撰的周文宾所遮掩,闻名于世的“文章江左家家树,烟月扬州树树花。“万户通明,却少有人知道你!我亦惘然。生性放达,从横驰骋汉唐间;刻意复古,不失吴门风流请。
你是那样的执着,曾经屈原的《离骚》让你一挥而就,气势恢弘的《叹叹集》让你的气势从横广野,却而大江让《新倩集》流结万世,令人默然,完美与素雅在默默无闻中闪耀,继而一鸣惊人!
江南烟雨世人愁,风情万佳才子伤。
走近江南,走近才子,浅尝辄止,已而心旷神怡!
江南的雨篇四
江南,是我的家乡,也是个美丽的地方。
江南的四季风格比较鲜明,春,夏,秋,冬,四季在我眼里也有着独特的意思。
春,是万物苏醒的季节。从新年的立春开始,就呈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而粉色,则是春天的代名词。
夏,是美妙绝伦的季节。夜空里的星辰是美丽的象征,而夏天的落日则是令人回味无穷的碧螺春。绿色是夏天的代名词。
秋,是四季中的一段插曲。柔和的音乐释放出翩翩起舞的金蝴蝶,绕起五彩斑斓的绣线。金色是这段插曲的代名词。
冬,是温暖祥和的季节。在银妆素裹的世界里,祥和的空气好像是制造温暖的一部分。以冬天的景色来说,她好像是银色,但我却感觉到,冬天是蓝色的。
江南的雨篇五
1、复习歌曲《少先队员采茶歌》。
2、创编采茶的舞蹈动作。
1、能用纯净、优美的声音演唱《少先队员采茶歌》。
2、能积极地参与小组的活动,以合作的方式创编几个舞蹈动作。
(一)复习歌曲
1、注意第一小节五度音程的音准。要具有弹跳感。
2、注意第二小节圆滑线的唱法。要唱得连贯、柔和,和跳跃的形成对比。
3、注意第三小节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
4、第二乐段第一乐句可按顿音的唱法演唱,要唱得短促、有均匀的节奏感,好像是有节奏的采茶动作一样。
5、最后一个乐句第三小节的的八分休止符要唱得短而轻。并要做到声断气连,使歌声既分开又被连贯,寄托着少先队员热爱茶山的情感。
6、演唱时要注意乐句的分句,可引导学生划分乐句,做到正确地换气。
(二)欣赏有关采茶的音乐作品
1、器乐合奏《采茶扑蝶》
2、广西民歌《采茶歌》
(二)创编采茶的舞蹈动作(见相关参考资料)。
1、学生分组合作创编
2、指名表演
3、集体评价
4、随音乐一起表演
:《西湖春晓》音乐、西湖风景、《平湖秋月》的音乐。
赞美西湖的诗歌、图片、有关西湖的美丽传说。
1.感受歌曲《西湖春晓》的合唱声音效果与歌曲所营造的意境。
2.“走进”西湖,了解西湖。
(1)诗人笔下的西湖。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2)画家与摄影家眼中的西湖(有关西湖的绘画及摄影作品)。
(3)我们眼中看到的西湖(西湖美景欣赏)。
师:我们生长在北方的人们都非常熟悉北方的风景,经常用“大漠黄沙”来形容戈壁,用“银装素裹”来形容北国的千里冰封。其实江南的美景也是数不胜数,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你会说什么呢?(秀美 俏丽 灵气)
师:这些词语用来形容江南美景一点儿也不为过,不是就曾有人把江南的一处风景比做西施,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西湖)
师:对,苏轼就曾在诗中这样写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可见,西湖有多么的美丽。
师:今天,我们就共同欣赏一首赞美西湖的歌曲《西湖春晓》,听一听歌中都唱到了什么?(出示课题并初听歌曲)
师:歌中唱到了什么?(朝阳 柳梢 绿水、青山)
师:歌中又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用的是哪种演唱形式?(复听歌曲)
教师出示歌词。
师:这首合唱歌曲多美啊,让我们共同来感受歌中的美景。
教师向学生详解词意。
师:请大家随音乐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教师播放背景音乐《西湖春晓》)。
师:这首歌曲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优美 抒情)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被优美的音乐感染了。这首歌曲的作曲者贺绿汀就是生在江南,长在江南,他在创作这首歌曲时采用了6/8拍这种复拍子,营造了歌曲亦诗亦画的意境,就像我们正荡舟在西湖之上,欣赏西湖的美丽景色。
师:请同学们边听歌曲边轻声哼唱,并用身体来感受歌曲的韵律。
学生用身体感受歌曲的韵律,并轻声哼唱。
1、师:我们从歌曲中感受到西湖的美,可这远远不够,让我们“走进西湖”,更深层地去了解西湖。请大家交流你所查找的有关西湖的资料。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所查找的关于西湖的资料。
2、师:经过小组内的交流,你能说一说你的感受吗?
3、师:西湖历来就被文人墨客所称颂,他们是怎样赞美西湖的呢?
朗读(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4、教师播放背景音乐《平湖秋月》。
师:那么让我们来看一看画家和摄影家眼中的西湖又是什么样的?
教师播放背景音乐《平湖秋月》。
师:西湖是诗,西湖是画,西湖同样也是音乐家指间流淌的旋律,刚才大家在欣赏诗歌与绘画摄影作品时所听到的音乐,就是一首描绘西湖美景的音乐《平湖秋月》。西湖真是魅力无穷,而西湖美丽的`传说又为西湖蒙上了神秘的面纱,让我们来听一听西湖的故事。
(向同学们介绍《明珠西湖》 《许仙和白娘子》)
5、师:文人墨客赞美它,画家描绘它,西湖到底有多美,我想现在就去看西湖,做西湖的画中人,邀请全班的同学和我一起去欣赏西湖的美景。
教师播放西湖风景(背景音乐《西湖春晓》)。
生观看,欣赏西湖的美景,并随音乐边听边哼唱。
师:西湖的美景真是美不胜收,让人流连忘返,其实,在祖国各地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美丽的景色,等待着大家去发现、去观赏。
江南的雨篇六
生活在江南一个不起眼的小城,春夏秋冬四季分明。
书中的江南一直是我向往的地方,总想着有一天也能烟花三月下扬州,去领略碧波荡漾,柳絮飘飞,烟雨蒙蒙,古镇青石。
说起来,我也住在江南,可我从未感到过江南那如水的气息,那些文人骚客兴笔拈来的诗词歌赋在这丝毫得不到体现。
不经意间有些许怨恨,却也说不出是什么。兴许是看多了书中那美不胜收的江南,总觉得它应该有着“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动人。春天应该是“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轻盈;夏日应该是“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的秀丽;秋季应是“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的轻怅,冬日应是“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的素美。
可当树木增加了十七年的年轮,我依旧感觉不到,我看到的只是几片单薄的新芽在春天依旧干冷的风中瑟瑟发抖,汽车呼啸而过,扬起一阵尘土;我听到的只是几声单调的知了,骄阳似火,无情的舔噬着空气间的水汽;我触摸到的只是如糙纸般的枯枝残叶和翻卷的树皮,不时地几场小雨更添一分阴冷;我发觉在树枝上孤独的几朵腊梅花苞只是凝固在那,不见其绽放,冷风呼啸,卷夹着灰尘与石子,吹得人生疼。
这哪是我的江南,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叫嚣着不愿承认。
可我又该到哪去找寻?潋滟西子,平湖秋月,桥弄亭堂,这些古巧与秀美是属于苏杭的;纤云弄巧,飞星传恨,七夕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西湖边,水漫金山,雷锋塔下素珍许仙情动天地,这也是属于苏杭的。那么,属于这小小的城的,属于我的江南又在哪呢。
内心深处有一小小的声音在呼喊,在召唤着我去仔细看看这座养育了我十多年的小城。
我终于认真省示,走出家门,走过每一处土地,去看,去听,去找寻“江南”的踪迹。
我看见元畅楼上艾青题的那几个苍劲的大字“八咏楼”,古老的墙壁上残留着易安“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荡气回肠的词。我看见婺江边垂柳绿意盎然,听见鸟雀在绿荫间合鸣,悠闲的路人在石子路说笑着,我忽而发现一个不同的江南,她不像行如弱柳扶风的黛玉,有着玉成天然的柔美,她有着属于自己的侠骨和微涩的青绿。
我听见鸟雀互鸣,听见人们的欢声笑语。这片小小的土地上虽然没有管瑟琴弦撩动人心,没有美丽的传说和华丽的诗句,但也曾孕育过杰出的诗人,他们不是生活在唐风宋雨中,没有“春将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朝生”的良辰美景,他们在艰苦的环境却依然有诗情,更有坚毅的血肉,在寒冷封锁着中国的时候,依然向太阳,把灵魂沐浴在阳光中。这里没有如水的江南风情,却有着民族的灵魂。
我突然展开笑靥,我曾经执着的追求了十七年的江南,坚信只有水乡古镇,曲院风荷才是江南的气息,忽而发现我一直迷茫着,我仅仅只是沉浸在诗词里那被美化过的江南臆想里,忽视了身边,忽视了生活中潜藏着的江南,这独特的,有着血肉的,属于我的故乡,属于我的江南。
什么彩舟云淡,星河鹜起,三秋桂子,十里荷香的人间美景就交与苏杭吧,金华这座小小的城市只要一条并不清澈的婺江温婉的流淌,树木花草肆意的弥漫着大片大片的绿意便足矣。
我走在路上,看两旁的法国梧桐慵懒的沐浴着阳光,看天空中散落着几朵白云,我忽而真真切切的看到了我的江南,属于我的那平凡而闲散,却有着血肉有着纯粹的灵魂的江南。
江南的雨篇七
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江南地区的开发还是本课的难点。
讨论法、问题导学法
]引导学生理清本课的基本线索。
多媒体
]1课时
新授课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三国建立的基本情况
2、导入新课:
回顾上课的内容,想一想:三国鼎立局面能否长久?为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3、讲授新课:
一、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
既然三国不能长久,那是怎样结束的?(学生读书思考并回答)
说一说,西晋是如何建立的?这个政权存在的时间长吗?
想一想:为什么西晋是个短命王朝?(学生讨论,引出少数民族内迁)
分析:民族内迁的意义。(课外延伸)
二、淝水之战
用成语故事草木皆兵引出淝水之战。
学生读书回答:这场战役的交战双方、各自拥有的兵力、最后的结果
如何?战后南北双方状况如何?引出东晋、南朝的建立。
动脑筋:苻坚拥有八十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根据你的所见所闻,你认为中国今天的南方和北方哪个地区经济更发达?
南方是不是自古以来就是比北方发达呢?看一下古代南方经济的发展情况。出示材料(材料一:见课本提示框。材料二,见课本p129。)
引出江南地区开发的有利条件(地理条件、政治条件)和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
4、全课小结:指导动手学生整理本课的历史线索。
5、作业设置:想一想,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能得到开发?
一、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都:建康
二、从420年到589年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这些朝代都在建康,历史上总称南朝。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原因:
a、北方人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
b、南北人民共同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了许多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