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标志着新的一年的到来。春节是一个国民共同的节日,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其中的文化内涵和传统价值吧。
春节印象初二(通用17篇)篇一
小时候,我家房前有的只是竹子做的篱笆和一块块小小的白菜地。我与我的小伙伴们玩时,我可以告诉他们:“那边是我的家,你们随时可以来我家玩.”
再大些,篱笆墙被拆了,换上了舅舅帮忙砌上的小砖墙,墙上有一个依然用木闩的木门。我可以告诉我的伙伴:“你们要来我家玩,我随时给你们开门。”
上了小学,我们搬到了城市的楼房之中。没有属于自家的小院子,墙也换成了水泥钢筋搭起来的墙,装的是插销的纱门,我可以告诉我的同学:“我的家在那栋楼里,要来先敲门。”
之后,我家又换成了防盗铁门,有人来时,我要小心翼翼地通过门上的“洞”向外看,之后才能开门。
最后,楼下也装了防盗大门,装上了一个对应各家各户的门铃,门铃响了,我非得弄清楚是谁才敢开门。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人们的生活观念在改变。古代,人们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之后有篱笆门象征般抵御小偷;再往后有了砖、水泥,人们又想到砌墙,还要在墙头插上碎玻璃;最后便是邻里之间也要提防。
现在,各种高科技手段层出不穷,什么“指纹开锁”“密码开锁”“人脸开锁”,还有手机的“图形开锁”。
门和锁究竟是保障了人类安全,还是囚禁了人类的心灵。
春节印象初二(通用17篇)篇二
印象中,南北方的竹不一样。那北方的竹许是因冬日的寒雪覆盖过,以至于有一股傲气和生硬。然当它们排成了队列为一片竹林时,你却会惊叹于它们笔直的身躯和整齐姿态。再细看,竹直指天空。这样一来,一种顶天立地,不可撼动之感便油然而生了。难怪古人云:竹可破,不可毁其节。
印象中,竹的清高直立在遥远的北方。这南方的竹许是生在潺潺的流水中,竟多了一股婉约秀气。看看这南方的竹,哪个不带有那水墨画中的神韵,哪个没有那墨绿丹青的外衣,那竹的香自有林泉的清冽。
南方的竹较之北方的竹,还有一丝鲜活。竹子在南方是随意的,怎样生长是没人过问的。所以竹便肆无惮忌起来,有的一簇簇的竹生长在陡坡上,有的孤零零地生长在道路旁,像无人收拾的棋盘般杂乱无章。还有的竹斜着长,一棵棵竹架着它,让它与地面维持在45度角的角度,这样一直斜着长下去。再有的竹,更为奇怪,竟有一条枝桠,枝芽向下逆向生长。竹节一节节地向下长,最后长到了地上,却依然如旁的竹般枝叶茂密。若你把它举过头顶,它就摇身一变,成为为你挡住阳光的绿伞,清新自然。
还有,还有印象中,南方的竹千奇百怪。北方的竹笔直傲然,不可毁灭其清高之姿;南方的竹怪异鲜活,有那水墨的淡然秀气。
这就是竹,这就是竹的韵味。只有亲自欣赏过,见到过,才能明白,竹之韵,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竹,美矣,绿矣,鲜活在我心中。
春节印象初二(通用17篇)篇三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这首脍炙人口的《元日》把我们带进了过年的喜庆气氛中。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穿新衣……过年的每一件事,每一个细节都是那样的快乐和甜蜜。
大年三十,我们全家总动员,把家里彻底打扫干净后就开始贴春联。我负责涂浆糊,爸爸负责往门上贴,妈妈便成了“总指挥”。不一会儿,一对对蕴含着祝福和美好憧憬的大红春联跃入眼帘,顿时增添了几分喜庆。我正要帮爸爸把“福”贴到门上,妈妈连忙阻止我,说:“‘福’字应该倒着贴,这样福就到我们家了。”我恍然大悟。
夜幕降临,伴随着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我们全家围坐在桌子旁吃起了团圆饭,奶奶特意做了一大盘红烧鱼,寓意着来年“大吉大利、年年有余”。咦,怎么还有一盆饺子啊?妈妈告诉我说:“饺子外形似元宝,过年吃饺子,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哦,原来这年夜饭里还隐藏着源远流长的文化呢!
吃完年夜饭,我们便出去放烟花。来到广场上,只见夜空中满是烟花,五彩缤纷,分外绚丽。爸爸把烟花盒放稳后,点燃了引线。我赶紧往后退了几步,只见那烟花像离弦的箭一般,“嗖”地一下飞向了天空,像天女散花一样,把节日的夜空装点得格外美丽。
又是一年春来到。春节,让我品足了年味,感受了快乐!
春节印象初二(通用17篇)篇四
时光如流水匆匆而逝。转眼,又一年接近尾声了。我们即将要告别20xx年,迎接20xx年的到来。
大年三十的晚上,妈妈和舅妈为我们准备了一桌十分丰富的饭菜。主饭当然是饺子,菜有我爱吃的糖醋排骨,有爸爸爱吃的红烧肉,有外公爱吃的清蒸鱼,还有妈妈爱吃的鱼丸子以及各种素菜。开饭了,我们边吃边聊。爸爸和舅舅互相敬酒,妈妈和舅妈边哼歌边炒菜,还从织十字绣聊到美容,我和表妹还唱起了歌儿祝贺新的一年的到来。
吃完饭,全家人便围在电视旁等候春节联欢晚会的到来。八点了,联欢晚会开始了。演员们唱起了好听的歌,跳起了欢快的舞。黄宏、沙溢的小品,周健的相声逗得大家哈哈大小,俏花旦杂技的表演精彩刺激,身怀绝技叫人难以忘怀。还记得朱之文吗?一个朴实的农民歌手。他来自山东省菏泽市单县郭村镇朱楼村,是个憨厚的种地人,但他从没放弃过自己的梦想——追求音乐。这个梦想在他们那个地方的人看来是多么遥不可及,可他依旧努力着,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当别人认为他已经成名的时候,他却说自己并没有成名,他依旧是个种田的农民。多么朴实的话语啊!
欣赏完节目,快到十二点了,全家人一起倒计时“五、四、三、二、一??”钟声敲响了,处处可以听到礼炮声。啊,新的一年来到了!
大年三十过去了,迎接我们的将是一个美好的未来!让我们在新的一年里更上一层楼!
春节印象初二(通用17篇)篇五
在这个没有雪且日渐温暖的季节里,春节不知不觉掩埋了平淡的日子,迎面扑来。看着墙上新买的挂历,和那新帖的福字,才知道又是一年了,不禁感叹岁月匆匆,流逝了又一个平静而忙碌的一年。
多了一成,与其说春节是个最快乐的时候,不如说是个让人猛然意识到又长了一岁,又要学会更懂事了。
年龄,难道不是个借口吗?为什么,越长大,越少了一份快乐?
拜年时,都喜欢泛泛地祝贺一下,说几句辞旧迎新的吉利话。像往年一样写老师布置的寒假春节的作文,其实,心里早就没了那份雅兴。像节目主持人一般,说说今年大事,感慨今昔,畅想未来,不过是赢得捧场人恭维的掌声。自欺欺人的话我不愿说,也不会说。或许我们的期望太高,春节不过是一年365天里平平常常的一天,我们对它注入了太多的文化内涵和恭维,因而显得格外沉重。
曾经,春节留给我许多美丽又难忘的童年记忆。我想,今天的小孩子们也会和我小时候一样,感受到这一喜庆而隆重的节日吧。但是,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体验,或许是我自己的性格和兴趣使然,我的实际感受总是不尽人意,比平常的日子,多了许多无奈,多了些烦累与沉重。
为什么?你们说的恭喜发财、新年好之类的陈词滥调,我听的心里烦,却又不得不一遍遍反复念叨,给你们听,给想听的人听。一年又一年重重复复无休无止。人就像一只陀螺,(本站)被它抽打着旋转不止,自己都不知道重心到底在哪里。如此不堪重负的节日,我们还要强作孩童时的兴奋,观看彻夜循环的晚会,听听属于别人的笑声,感受的却是自己困乏的双眼、失望的情绪、无欲的胃。
我宁肯像往常一样,上会儿网,早点睡觉,夜晚仍然那么宁静,总觉得在这个全民皆欢的日子,我丝毫的兴致都没有,往年过节,都和网友道声快乐,今年,似乎没了那份心情,依旧隐身,和微博上的好友分享点电视里正播出的晚会,真的,感觉好没意思。
传统、文化、历史、习俗。原是人为的产物,是我们的祖先制定了它,我们一代一代人不停地拷贝翻版,演化发挥使其辉煌灿烂,更有网络使其变异,它最终还是制约了我们自己,违背了人类起码的一点本性--人是向往自由和幸福的。
春节,可以说是一面最为清晰的镜子,从中每个人都能看到,如此疲惫消极的脸孔,是你儿时的样子吗?哪怕一丝欢乐的影子。至少我感觉是这样。
是的,我们在不断长大,不断感受世事沧桑。今年的春节被去年的春节约束,今年的春节又被明年的春节复制,今天的不快明天就可能烟消云散,记忆过滤了每个人心底的阴影和悲伤,剩下的或许就是可以称之为美丽的东西吧,但是曾经呢?那里没有我们的位置,那是经过虚化的,虚拟的,明知是假我们还要重复。为什么?谁也回答不出个什么!
如果没有外面不停歇烦人的鞭炮声,我真的不知道我是在过年,我会以为这是比平凡的一天还平凡而已……即使这样,还要听老师的话写成作文,哄一哄自己和那所谓爱批作文的人。
虽然是春节,感觉变了,我想,不变的,怕只有童年的.纯真吧。可,那也回不来了……。
春节印象初二(通用17篇)篇六
相传,以前有只怪兽叫“年”,每到除夕那天年就会出来害人,村民们都害怕年,想把它除掉。有一次年跑到了竹林里,不知怎么的,竹子发出“劈劈啪啪”的声音。年听了这个声音受惊了,从此再也不敢出来害人了。人们就非常开心。就将这天称为“过年”。
于是我天天盼望过年,想体验一下年的味道。因为过年是人们最开心的一天,小孩子也会收到很多压岁钱。每家每户也会打扫得干干净净,门外贴上对联。
除夕那天,我们家全员参与准备过年,一大早全家人忙前忙后。我和爸爸去买对联,奶奶蒸年糕、爷爷和弟弟去买鞭炮、妈妈打扫卫生。过了一会儿。我和爸爸把对联买回来了,而且爸爸用了张正方形的纸写了一个大大的福字。倒着贴在大门上,我问爸爸:“爸爸,那个福字为什么是倒着的呀?”爸爸笑着回答:“福字倒着贴,那就代表福到了!”我恍然大悟。
下午五点多钟,婶婶说:“开饭啦”!我们和婶婶家老小十二口人有序的围坐在圆桌前,你挨着我,我挨着你。虽然有些拥挤,但能和亲人团聚谁还会在乎这些呢。大家都笑得合不拢嘴,一边吃饭一边谈论一年来的收获。爷爷突然想到明年是狗年是妈妈和奶奶的本命年。我们齐声祝愿妈妈和奶奶身体健康、天天开心。
“铛、铛、铛……”新年的罐钟声敲响了,“劈劈啪啪”的鞭炮声响成一片,天空就像一个花园如此美丽!今年的春节真开心!
春节印象初二(通用17篇)篇七
幽幽岁月,芸芸众生。生命中,有许多匆匆过客,如滑落星际的流星。虽只有美丽的一瞬,却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毫无怨言地承担着家庭的重担。跌倒时,她会将我扶起:“在泥泞中前进,脚印才会最深,不要忘记自己的梦想,要时刻向着它扬帆起航……”几句话,悄然温暖了我,给了我前进的动力。
父母之爱,如泉水,至淡却有味;如莲花,盛开却不招摇;如大树,为子女铺排一片荫凉。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人们常以蜡烛比喻教师,而我却以火柴比喻辛勤耕耘的他们。蜡烛似乎太伤感,而火柴则贵在点燃莘莘学子的智慧之火,发出烨烨火焰。他们总是在尽一切力量来帮助我们,为我们指点前方的迷茫。他们用辛勤的汗水为我们酿造知识的仙露琼浆。
静静的夜,一个人在灯下苦读。感觉有人轻轻走到身旁,抬头看看,是母亲。手里还拿着一个又红又大的红苹果,轻轻的放在桌前:“不早了,睡吧,明天好困了”不知多少个夜晚,母亲的一杯牛奶,一点水果和几句关心的话语在我心头荡漾。
母爱,师生情……世间一切的情与爱都是令人无法忘怀的,它们总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永远都不会淡忘。
春节印象初二(通用17篇)篇八
华灯初上,亲戚朋友们坐在一起吃年夜饭是一年当中最快乐、最热闹的时候了。大家举着酒杯相互敬酒,相互祝福,一边吃着丰盛的饭菜,一边讨论着一年当中发生的事情,展望着未来一年的美好……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每年吃过年夜饭,我们一家人就会齐齐坐在电视机前守候着春节联欢晚会。晚会的节目内容总是那么丰富:有美妙的歌舞、有妙趣横生的相声、有让人心惊肉跳的杂技、有让人哈哈大笑的小品,有让人拍手叫好的魔术……精彩纷呈的节目,总能吸引到我们。
当新年的钟声快要敲响的时候,我和爸爸就会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烟花,一起来到屋外的空地上尽情地放着烟花。此时,邻家的烟花也纷纷绽放。各式各样的烟花在空中你方唱罢我登场,五光十色,把夜空照得如同白昼,把我的家乡——地卢村打扮得更加绚丽多彩。
春节印象初二(通用17篇)篇九
春节,中国最隆重的传统习俗;是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留下来的精华。中国年在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别具特色。
鞭炮、烟花、春晚……一系数列词都可以成为春节的代言词。年年亦是如此。
团圆饭自然是除夕那晚不可或缺的活动,一家人围在一起说说笑笑,享受着团圆饭中的美味佳肴,欣赏春晚中丰富多彩的节目表演,欢笑洋溢满堂。
贴春联百最有趣的事了,在我看来,也是最有年味的事了。奶奶先是熬了一大锅浆糊儿,因为我们家院子特别大,门也特别多,所以为了节约时间,我们就分工干。我和婶婶负责家里的小门,叔叔和哥哥们就负责南院和西院的大门。贴门联的步骤很简单,先把去年贴上的门联给掀下来,涂上一层新的浆糊。看似挺简单,其实里面的学问也大着呢。一次不能太多,而且涂得要均匀。不然会因为天儿冷的缘故而被冻着。所以要先向对联要贴的部分薄薄的匀匀的涂上一层,先贴上对联,之后再细细的在没有被粘住的部分再涂上一层浆糊。
我和婶婶配合得很默契,不一会儿就完工了。可叔叔那边还在四处寻找浆糊呢。真是完胜。不会也多亏了爷爷在旁边的指导。
爷爷似乎也非常享受儿孙满堂的年呢。
等门联全部贴好后,奶奶在那边也已经下好饺子了。吃着奶奶的劳动成果,我们都很得意。
欢乐中国年,幸福中国年。
春节里有许许多多的趣事,但是哪些事是令大家印象深刻的呢?不妨写到日记里吧!以下是,欢迎阅读!1春节里有许许多多的趣事。其中我认为包饺子时最好玩的......
春节印象初二(通用17篇)篇十
草木安静,枯黄安静。
一棵树褪去了所有的头发。
草也瘦成了白骨。
抽象的风。
刮成了具体也刮到了节令。
隐藏的原野脱去了外衣。
把凹凸还给空阔。
那么多草木挤在一起。
抵御深秋,抵御覆盖。
骨骼中的盐,在拥抱中呈现。
多像我的兄弟。
在荒原中站立。
草木一生。
草把头低下去,接近土地。
压弯的弧线,是谁在底处打磨?
让粮食掏空父辈的肢体。
在一粒米处,倾听草木的`吟唱。
从生到死。
草荣与草枯就从未停止过向上抵达。
一路高歌,唱响神谕。
披着自然,披着风雪。
二.辽阔。
高远的平原扯出天空的蓝。
嶙峋的山谷托举翱翔的雁。
在大地的腹部行走,白云裹我成一粒蚁。
江清映瘦影,落霞孤帆远。
临树,临水,临月台。
深邃的秋空。
比一只雄鹰的飞翔更辽阔。
静谧的苍茫。
囊括山川,囊括宇宙。
天空有多宽广。
心境就有多辽阔。
平原上打谷归家的人,禾锄唱晚。
飞鸟巢归,牛羊返圈,黄昏依山梁。
多么惬意!
我的爱人,我的光。
于秋野中。
在天地的辽阔里。
不再迷失乡路。
春节印象初二(通用17篇)篇十一
多年味道出深山。
那是半年前的事儿吧,那时是我最后一次吃温州鱼丸。不是不爱吃,而是没有时间去吃。两年后再一次回忆,才懂得温州的美味是我的乡味。
鱼丸买来后,我进行了仔细的观察。鱼丸在我不同年纪时的眼中是不同的,一年级时的我认为是橡皮泥。六年级时的我认为是天空中的浮云,而初一的我认为是一群重叠的营养组织细胞,没有对错,没有是否,鱼丸随着我阅历的增厚而变得更有趣。它是灰白色的,但又比较白,应该是美术课上一堆白颜料被一星黑色搅匀之后的颜色吧。可正是一堆如细胞一样的`云上面,带了一些鲜绿色,也许小葱的叶子吧,也只有小葱有那么光彩夺人的绿色。冷冻后,它们之间的水分就冻住了,让它们坚如磐石,那战场上披着盔甲的将军们,也应该没有像鱼丸那样坚硬。我仿佛想到那些匠人把鱼做出鱼丸的画面,不由的向他们致敬。
鱼丸告诉我:你可以想橡皮泥一样被揉捏,也可以如细胞一样小到没人注意,但你一定要如浮云一样飘逸潇洒。鱼丸虽小,但它的含义却深,它如温州一样,是一个自由的小吃。
思索间,鱼丸煮熟了,我准备吃了。却见一粒粒鱼丸大而充实。我夹起一个,放到口腔里嚼着。这是一股很强大的力量。鮸鱼的气味从口腔到味蕾,无一表现出鱼丸的香,一粒粒白色的肉,如口香糖“嚼不烂,香犹在”一样,筋与肉的完美的结合,让这些肉拥有弹簧一样的弹性。葱在这里就很好地起到调味的作用,清香弥漫于空气之中,使每一寸肉又染上一些浓郁的葱香。鱼丸咽于喉,味蕾的记忆却很难散去。是让我回味?还是让我再来一颗?我又进行了第二次的品尝。所谓“温故而知新”,这一回,仿佛孙猴子大闹天宫,口腔到了巅峰,美味的火山喷发,美味的大陆地震,美味的海洋海啸……我又在不经意间消灭所有。
多么的有滋味!生活中,你可能会被遗忘在角落里,静静的等待机会。请相信,你要相鱼丸一样,让人们想起你,把自己的生活撒满淡雅的香气,涂上绚丽的颜色!
眼前的鱼丸只剩汤啊,我只能回忆鱼丸的香了。
鱼丸的味道,是家的味道,是温州的味道,是浙江的味道。鱼丸如温州,小而不引起注意,却总是用自己的活力去改变社会。鱼丸的滋味,是家乡的滋味,是记忆中的滋味。鱼丸是名小吃,就是代表温州是一座有名的城市,鱼丸之味,是乡位,是我对温州的印象。
一品乡味传四方。
春节印象初二(通用17篇)篇十二
岁月的脚步匆匆,转眼就跨过了20xx年的新年,新年里的一幕幕还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贴春联。
自从我学了毛笔字,我家的春联就被我包了。这不,今年是鼠年,鼠年刚刚过去,所以我亲自写了一副春联。上联是:灵羊捷足登新境,下联:骏马奋蹄向未来。横批:三阳开泰。中间还差一个福字,妈妈就挥毫泼墨写了个飘逸俊秀的“福”字。开始贴对联了,爸爸凭着身高优势胜任此职,我在旁边打杂撕胶布,看着我们一家人合作完成的火红的春联,我对新的一年充满了期盼。
放烟花。
新年在烟火里绽放。过年那天,耳边总是不停传来爆竹的阵阵响声,天空也不时地绽放一朵朵色彩斑斓的礼花。我们也不闲着,买来各种各样的.火柴炮、小烟花,边玩边放。虽然我们手中的烟花不及空中的美丽,但是那一个个闪耀的火花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却是无穷的。
看春晚。
大年夜,看春晚,是我们家的传统。爷爷早早地生起了炭火,一家人围着火炉看电视。我悄悄地在火堆里埋了几个荸荠,一会儿火炉里就冒出了香甜的焦煳味儿,扒出来,剥掉皮,又脆又甜。今年春晚又增加了一个抢红包的环节,我拿着妈妈的手机不停地摇,眼看着红包快被别人抢完了,我特别着急,把爸爸的手机也抢来摇,终于摇了一个5。8元的红包。
拜年。
由于通信的发达,拜年的方法也多起来,爸爸妈妈不停地收发拜年短信,我用微信语音给很多亲戚拜了年,没有微信的妈妈又叫我打电话拜年。这还不算,我们还到附近的亲戚家里去拜年,不过我也赚了不少红包。
过年,是快乐的,幸福的,温馨的,让亲人团聚,让亲情延续。
文档为doc格式。
春节印象初二(通用17篇)篇十三
记得小时候快清明时,我总是缠着外婆,让她给我做青团吃,外婆也是满脸溺爱的对我说:“乖囡囡,马上给你做!”
外婆先拿了一个自己亲手编的一个竹篮子,再戴上个竹子做的斗笠,走向田里,熟练地抓起一株艾草,毫不费力地拔了起来,轻轻地放进竹篮子里……就这样,篮子里便堆满了艾草。外婆回到家后,用那布满老茧的双手打开了水龙头,仔仔细细地将每一片叶子都清洗干净,放在一个石臼里,接着拿起一个石头做的棒子,将艾草全部捣成泥,然后用纱布包起来,用力挤压它,挤出来的汁水,便是艾草的“精华”。
接着,外婆拿出一盒糯米粉,倒在一个碗里,再将艾草汁分次倒入糯米粉中,直到它能形成一个小团子,切成小块,最后,在里面包入提前做好的芝麻馅、豆沙馅,放入大锅中蒸,就大功告成了!
可毕竟这是幼年的事了,不过记忆深处的青团在我心中的重量难以磨灭,沿途走来,时光深处的别样风景美如画,一幅幅交织得错落有致,每一幕,每一刻都值得细细咀嚼,品味其中的平凡与感动,在以后的未来里,放下对价值的执着,专注于自己的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春节印象初二(通用17篇)篇十四
“除夕夜啦!除夕夜啦!……”我高兴地走在老家的路上,平时宁静的乡村也变得热闹非凡,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有的挂上了红灯笼,红红火火过新年;有的贴上的“福”字和春联,表示着新的一年里会喜气洋洋;还有的在家门前放起了烟花,点燃了引线就飞快地逃走,显得十分喜庆……见天色已不早,我也赶紧回家吃年夜饭了。
我回到家里,早已闻到阵阵菜香,我走到餐桌前,哇!桌上放着一盘盘美味佳肴,馋得我直流口水:有美味的红烧大虾,营养的土豆炖牛肉,香喷喷的炒年糕……我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一个劲地吃着,我吃了一碗又一碗,舔舔嘴,意犹未尽。这时,我发现妈妈一个劲地为我夹菜,我的碗里的菜很是丰盛,而她的碗里空空如也,我想:这些年来,妈妈为我付出了这么多,又过一年了,我慢慢长大,妈妈渐渐衰老,该我照顾妈妈了。于是,我加了一块非常大的牛肉给妈妈,还给她剥了一只大虾,说:“妈妈,这些年您辛苦了,我爱你。”在一旁的爸爸和爷爷看了,也都为我竖起大拇指。妈妈笑着摸摸我的头:“我的儿子长大了。”我的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年夜饭吃完了,在这个美丽的除夕夜肯定少不了烟花鞭炮,这不,我和弟弟几个人拿着烟花鞭炮,走在路上,哟!放烟花的人可真不少,有的拿着一根根“电火花”,在黑暗中画着一幅幅图画;有的把烟花放在地上,点燃引线,然后抱着头赶紧跑到几米之外,欣赏着;还有的点燃鞭炮,使劲扔向远方,在半空中爆开一朵金花……我和弟弟拿着一个叫“冲天银龙”的烟花。我用打火机点燃引线,突然,一个“冲天银龙”的导弹飞了出去,像一阵风似的,伴随着“嗖嗖”的声音,“导弹”在天空中炸开了花,其他的`导弹也接二连三地飞了出去,它们把天空装扮得更加美丽。我们站在一旁,快乐写在脸上。接着,我们拿出了鞭炮,我小心翼翼地点起打火机,眉头紧皱,手一直在不停地抖,点燃鞭炮了,我赶紧把鞭炮扔了出去,连忙退后了好几步,捂住耳朵瞪大眼睛,“啪”一声响亮的爆炸声在我的耳畔回荡,我又用剩下的鞭炮摆了一个花,将它点燃,“啪啪啪啪啪”,鞭炮犹如一个跳动的精灵……我接着又玩了许多种烟花,还觉得不过瘾。
“抢红包啦!”哥哥出来叫我们。我们赶紧回家,打开微信。爸爸发了一个红包,我赶紧点开,抢到了一个包,我欢呼起来,这时又有许多人发上来红包,我反应不过来,当我点开始,早就被抢光。我大喊一声:“气死我了,下一个包我一定要抢到。”叔叔发上来一个大红包,我点开,可能是网络不好一直打不开,大事不妙!我赶紧跑到网络好的地方,可当我打开红包时,早没了。第四次,我打足了底气,一定要抢到,发上来一个包,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点开,抢到了,我有了前车之鉴,不敢心散,每上来一个包,我就飞快得抢,红包之战我非常开心。
春节印象初二(通用17篇)篇十五
转瞬之间,旧的一年已经翻过最后一页,新的一年如约而至,在中国这片炙热的土地上,无论是北国雪花烂漫,还是南国春光四溢,到处都洋溢着浓浓的喜庆的年味,关于春节的印象也无不写满着幸福与感动。
(一)回家。
中国的老百姓有一句话“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有关于春节的首当其冲的印象就是浩荡的春运大军。票难买,路难走,但千山万水总挡不住回家的期待。家是每个人心中最独特、最美好、最温暖的港湾。在辞旧迎新,万家团圆的春节,享受那份回家的幸福就成为每个在外飘荡的灵魂的期盼。人生在世很短暂,有悲欢,有喜乐,一年一年都有新的期许和心愿,唯有过年这份回家团聚的心情年复一年恒久不变。带上一年的辛劳,带上幸福的思念,回家,团圆,就是过年最大的幸福!
(二)年货。
春节是老百姓一年中最大的节日,围绕这个节日所做的准备很长,年味很早就会悄然来到。人们进入腊月就会陆续准备年货,起初的年货是为了度过青黄不接的日子而准备的,如今日子越过越红火,物质丰美,早已不需要提前的储备,但这准备年货的传统却一点没有淡化的意思,而且越来越烈,仿佛有了准备年货的过程才有了过年的气氛。当超市挂满喜庆的红福,当春联鞭炮红灯笼塞满箱,当鸡鸭鱼等各种美味摆满阳台,年的味道也就逐渐地洋溢出来。
(三)除夕。
一年中的最后一天,生肖更迭,就到了意义重大的除夕之夜。除夕之夜有很多事情要做,包饺子,餐桌铺陈,杯盏交错,全家团圆,说说这一年,谈谈下一年,彼此关心,互相温暖。回不来的,见不到的也不怕,自有电话,手机,网络连接这份牵挂。吃过了年夜饭,全家老小一起看春晚,演员编导都竭尽全力,节目一个比一个精彩,雅俗共赏,照顾所有。当然,一台晚会要满足十三亿人的胃口,确实很难,褒贬不一,但话说回来,看春晚,节目如何倒在其次,一家人热热闹闹,边看边讨论,这种忙活一年,到头来的喜庆才是真正所在。到了倒计时时刻,鞭炮齐鸣,花火绚烂,人们送走一年,迎来新年,许下心愿,充满期待!
(四)拜年。
大年初一,焕然一新,穿新衣,戴新帽,一声声热情的“过年好”,使得人人的心都暖暖的,空气中总是洋溢着一中浓郁甘甜的亲情、友情、爱情的味道。想起儿时,过大年是最兴奋地时刻,拿到压岁钱的喜悦自不必说,遍尝姑姑嫂嫂,阿姨大妈的劳动成果,在院子里放鞭炮,和小伙伴玩闹,总是希望天天都过年??如今在时代的变迁中,这种快乐也不知不觉流失在了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之间,总是有些许遗憾和无奈。好在新生活方式带来的新的拜年方式,短信,网络,各种媒介媒体,弥补了这种损失,或许真的是有得有失,也或许可以叫做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新的时代,思想,生活必然也是与过去截然不同的,幸运的是,过年的这种喜庆的气氛并未冷淡。
伴随着美味佳肴,人们体味这一年来的累累硕果;伴随着鞭炮焰火,人们尽情地释放了一年的辛苦劳累。春节就要过去了,新的一年就要来到了,万物复苏的春天就要来到了,让我们带上亲人的祝福,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一年的奋斗和努力中去吧。
春节印象初二(通用17篇)篇十六
在我看来,冬日是单调而宁静的,如果说它还有什么庄严而热烈的色彩,想必那就是春节了。因为冬日过后,便是生机盎然、繁花似锦的春天,而春节正是这承前启后的最美好的时光。
我深爱着春节,早早地便期盼着过春节(俗称过年),因为过年可以成为一个玩乐的契机。考试考得好,学习不免轻松了许多,不仅受到了师长美好的寄语,还有一个新年礼物的奢望可以在朝夕梦寐中成为现实。孩提时代的我,春节意味着放假,意味着和电脑,和游戏相伴的快乐时光。
快乐是春节的一部分,对于春节这个普天同庆的中华佳节,舌尖上的记忆才是节日的主体。味蕾是心灵的窗口,那些山珍海味表现的只是地位而已,而饺子、年糕、火锅这些和除夕息息相关的平常菜,在我们的唇齿留下的却是家的味道。不必说香气馥人的年糕,不必说晶莹油亮的腊肉,不必说爽口干辣的兔肉丁,不必说占据了色、香、味的火锅,光是小酌几口甜而不腻,沁人心脾的米酒就着实让人陶醉其中。一桌年夜饭,一席珍品宴。桌子中间热腾腾的火锅咕嘟嘟地沸腾着,热辣辣的油面儿诱人地浮在锅汤上,肥肥的羊肉卷,脆脆的土豆片,一下锅便浇上了麻酥酥的汁儿。五颜六色的素菜赏心悦目,还有腊月里就腌好的双黄蛋,一刀切成两瓣,红油直冒,让人垂涎欲滴,心情也欣欣然舒畅起来。
一年又一年,我们赏尽了花开花落,望尽了云卷云舒,终于迎来了新的一年的春节。春节,寄托着人们对未来最淳朴的展望;春节,是岁月间悠长美好的人生画卷;春节,是人们永远的期盼。
浅析印象派绘画的“印象”美。
印象派与后印象派解读。
印象画派的审美理念。
岭南印象园导游词。
春节印象初二(通用17篇)篇十七
春节是中国农历的,家家户户都要贴对联,贴福字,每年这个时候中央卫视都要打造一次直播的综艺节目——春节联欢晚会。
过年还要从小年算起,家家都要大扫除,准备吃食,工作了一年的人们回家,学生放学回家后回到了的温暖的家,告别了劳累,精神焕发。
除夕到了,每家人都要在自己的家里面看出来,看春晚之前天空被五颜六色的占据了,我便出去欣赏五颜六色的烟花,大地被烟火照亮,碎末样的东西不断的擦在我的脸上,那是天上烟花的碎末,足可以见烟花的数量程度之多,烟花很漂亮,几乎覆盖了半个天空。
春晚开始了,歌曲,小品,相声轮番出现,12点的时候倒计时了,543210,12点过去了我又长了一岁,春节是喜庆的,吉祥的隆重的,他承载了。全球华人的精神寄托。
春节的烟花一个接着一个,在天空绽开,他们在天空中争奇斗艳,人们的脸上露出了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