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作中参考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思路,提高我们的写作效果。以下是小编选取的一些优秀的范文范本,用以参考和学习。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论文大全(18篇)篇一
(吉林省白城市实验高级中学)。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创新,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方法,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和业务素质,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学生。
关键词:创新实践能力;创新意识;质疑。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是通过创新实现的。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通过各种开放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知识的价值,进行理性思考;要通过教学实践,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长久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由于忽视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一味地追求“题海战术”,让学生在大堆大堆的题海中“磨炼”应试技巧,最终导致许多学生“死读书”。学生的学习经历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巨大差距,越来越不符合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创新型人才的缺乏,限制了我们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创造能力和民族未来的发展空间。新课改就是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基本能力和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生活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以适应知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课程目标方面,具体表现为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在课程实践实施方面,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首先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有人说:“学生素质的提高和教育理论的繁荣,最终都依赖于广大教师的教育创新。”这话不错。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仅仅是课程的参与者与实施者,还要是课程的主动开发者和创造者。面对新教材,教师只有树立全新的课程观和教材观,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才能创造性地用好教材,提高课程执行力。真正最优的教学方法,只存在于教师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中。有了理念的引导、理论的支撑,教师才有大气、底气与灵气,才能昂首做教材的建设者,才能机敏地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更新观念,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教育的过程不仅是传输知识的过程,还应是一个启迪智慧的过程,需要有学生的自主观察、感受、体验、发现和领悟。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在明了旧疑的基础上思考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使学生对问题、现象保持一种敏感性和好奇心,又要坦率地承认自己的不足。韩愈曰:“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所以,教师应采取平等、诚实、开放的态度,努力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用最新的教学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尽快适应时代发展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与学生共同研讨,一起成长,教学相长。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始。创造性只能培养,不能教授。创造性是鼓励出来的,是培养出来的`。当代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的周期愈来愈短,需要终身学习。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当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我们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这就是说,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知识更为重要。有专家指出:“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让学生学答,而不是学问。”学生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因而缺乏一种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从培养创新意识开始,要培养创新自信心,激发创造热情,磨砺创新意志,优化创造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之融合在长期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在每个教学步骤和每项活动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将凝聚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因素发掘出来、展现开来,在教学活动中随时随地去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
环境是人的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的重要条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有一种宽松、自主、自由、丰富多彩的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教师要去创造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高中生应当要求自己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善于提出问题,对每一个知识点,都应当多问几个“为什么”。事实上,很多问题都有不同的思路或观察角度。在学习知识或解决问题时,不要总是死守一种思维模式,不要让自己成为课本或经验的奴隶。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发展个性的土壤。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师生之间建立亲密融洽的关系有利于学生产生创造的勇气和信心。只有这样,学生潜在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才能被真正激发出来。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只有学生积极地、能动地参与,凝聚于知识中的智力因素才能转化为个体的创新能力,创造性只能在这种气氛中才能涌现出来。教师要从学生的学法指导入手,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特别要注意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所以有专家说,创新型人才的人格特征有三个:即思维不被已有的结论所束缚;不相信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不屈服专家学者的权威。
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独立思考、敢于冒险和主动精神,是我们在教学中的永恒追求。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创新,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方法,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和业务素质,才能找到适合于每个学生的最优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的特色与风格。
真正对学生负责地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的教育。创造性的教师要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才能培养出创造性的学生。
参考文献:
韦长峰。浅谈如何培养创新能力[j]。成才之路,2009(22)。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论文大全(18篇)篇二
随着改革大潮的不断深入,在教学中,我加大对新课标和新教材的研究力度,把握新课程标准,转变教育观念,以实施新的教学方式为突破口,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我注重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整合,实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我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养成,智力的发展,能力的培养,潜能的开发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使学生具有独立获取知识,驾驭知识的能力。
几年来的教学试验,使我逐渐适应课改形成了自己新的教学模式,结合地理学科教学实际我采用了“讨论与启发相结合”的探究式教学模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教学程序:
第一步:激趣引题,自主探究。
激趣引题是指教师成为课堂导人,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情绪,打动学生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自主探究是指教师指导后的学生活动,教师根据每节课的具体内容提供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接受情感熏陶,然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或者由教师依据课标的内容和教材的重难点精心设计问题指导学生探究。
第二步:解疑导拨,合作探究。
学生自主探究是学中有探,探中有学,一般问题均可以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不理解或解答不了的疑难问题,可集中这一阶段解决,首先给学生几分钟时间,简要表述各自探究中的难点,要求学生不重复,不提与主体无关的问题,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即可,合作探究有三种形式:
1.生生合作探究,即让同桌学生发挥各自的学探优势,就相关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然后四人小组交流一下相互探讨的结果。
2.小组合作探究,合作小组可以是四人或六人合作探究,有利于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各抒己见,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
3.全班集体探究,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不能形成问答或对话形式,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答辩,争论,教师只需在关键处加以指点或导拨,学生合作探究教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做巡视指导工作,不断点拨强化学生的合作探究。
第三步:明理强化,实践探究。
本阶段是对探究成绩的巩固,又是对探究效果的检验,其作用是帮助学生学会方法。首先,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情况,简要归纳,概括讨论要点,掌握什么方法,理清什么概念,明白什么道理,用几句画龙点睛的话,给学生以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交待。然后,要求学生运用自学和讨论探究获得的知识,学会举一反三,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
第四步:激励评价,引申探究。
本步骤是前三步的收获,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给予充分肯定,又要得出结论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导向指路,进一步让学生牢记,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这步激励评价可由教师进行,也可以学生自评、互评,大家总结,教师补充。
以上的每一步骤都由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或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讨论,老师点拨,启发,最后由学生自主思考,探究解决问题,老师给予完整的补充。教师对自身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探究性学习的实验,多样化的地理教育内容、方法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给学生提供可自由选择的学习机会,促进他们个性特长的充分发展;通过开放的教学将学生从地理课堂引向广阔的社会,从书本知识的学习引向地理实践中,丰富他们的地理知识,扩展他们的视野,开拓他们的思维和创造潜能,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通过动手演示,模拟操作来获得感知体验,领悟方法原理的能力,通过科学观测获得数据来培养学生观察观测能力,通过游戏表演,地理竞赛等培养学生的参与表达能力,总之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以上的教学方式、方法是我在课改试验中不断摸索形成的,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例如:班级规模过大,不能全面照顾所有学生;探究需要时间过长;学生基础知识面窄,不利于探究等等。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大胆创新,使探究式教学方法更加完善,争取在地理学科上有更大的突破,取得更辉煌的成绩。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论文大全(18篇)篇三
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随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变革学习方式,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教师的作用目前正在发生变化,由权威式的知识传授变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大胆实践,充分激励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合作学习的意识,实现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目的。经过本人的教学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以下是笔者的一些尝试。
一、巧于提问,恰当点拨。
教师在认真分析教材,精心备课的基础上,明确新内容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把所要讲授的内容经过巧妙设计转化为问题,以问题的'形式层层深入,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彻底改变传统的师讲生听的教学模式。(1)根据教学内容确定问的方法和步骤,使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有序的问答中得到解决。如果所学内容与旧知识联系密切,设问时就从旧知识入手,循序渐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取新知识;如果所学内容与旧知识联系不密切,应把新知识分解为多个简单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找出答案。(2)遵循认知规律,设计问题要注意梯度。梯度太小,缺少新意,学生起不到动脑的效果;梯度太大,学生百思不得起解,久而久之会望而生危,失去兴趣;只有梯度适中,才能充分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信心。(3)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启发、适当点拨。点拨的语言要精练、准确,有鼓励性、激发性和艺术性。
二、转变观念,大胆放手。
教师要不断改变教育观念,大胆放手,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陈旧模式,通过生讲师听、师生互问、学生互问等形式引导学生大胆参与,共同提高。这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主体参与的教学思路。对于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减少学生分化是很有效的。
教师要改变传统观念,从学生实际出发组织课堂教学。对于简单内容、规律性的知识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对于适中的内容,可以让学生通过认真看书、互相讨论、互相提问,使问题尽量在学生之间解决,这样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同时也达到了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对比较难的问题,要注意引导点拨,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求同存异,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创设情景、学以致用。
新教材为不同层次的学生留出了自主发展的空间,既体现基础性又体现层次性,打破了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重视语言知识的掌握而忽视语言实际运用的教学模式,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交际能力。教师应注意发掘学生潜能,使学生积极动脑,发挥想象力。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教师应创造性地设置情景,让学生创编对话,培养学生在语言情景中进行交际的能力。避免学生单一跟读或背诵,导致学生失去学英语的兴趣。
四、小组活动,共同提高。
课堂教学应当以创造语言交际环境、加强语言交流活动为中心环节,集中灌输应减少。教师应发挥其指导作用,多创造英语交际环境,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小组活动可分为2人一组,3---4人一组,多为6人一组。小组活动简便、易行,突出全体参与性和交际性。在小组活动中学生可增强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而且可以建立合作意识和团结精神。
1.固定小组成员。在教师了解学生性格和学习情况基础上,按学生性格内、外向结合,学生成绩高低结合。活动形式是课前对话表演、句型问答、新课操练等。在学生有准备的情况下,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自编对话,可增强小组凝聚力。学生之间有竞争意识、互动意识、协作意识,可带动全体学生参与活动。
2.自由结合。这主要表现在课堂上创编对话。学生可根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对话内容人物饰演的需要,结伴完成任务。这样可以体现学生的个性,展示个人所能。如表演才能、语言表达能力等。没有个性的学生就无法体现出创造力。教师要激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交流,鼓励人人开口,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不失时机地创造教学情景,加大学生的语言实践量,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掌握语言的愉悦。
在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已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教师应该以教科研为先导,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教学改革中着力优化教学过程,探索师生互动和以创新培养为主的教学方法,让课堂教学充满创造的活力。总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只有用创造性的教法才能换来学生创造性的学法,用我们创造性的思维方法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我们的学生才会有创新意识,才会成为新一代高素质的人才。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论文大全(18篇)篇四
某市中青年生物教师3项基本功竞赛中,实验题如下:利用所提供的材料用具设计1组实验,操作并回答有关问题(设计5min,实验15min)。
已知a、b、c、d、e为浓度按梯度排列的蔗糖溶液,
1)试指出系列溶液中浓度最低的是;
2)测出洋葱表皮细胞的相对浓度为;
3)绘出1个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质壁分离图。
选手们普遍感到时间不够用,实验时间不得不延长。究其原因,主要不是选手技能不熟练,而是模式僵化,套用教科书上的方法操作所至。实际上,如果我们将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分别替代制作临时装片的清水,就可以省却在临时装片上繁杂的蔗糖溶液滴吸操作过程。之所以这样命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在教师在教学,尤其是实验教学中,默守成规的多,启发引导的少,突破创新的更少。因此组织者期望通过检验竞赛选手的实验设计创新能力,能使中学青年教师重视自身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引导教师在实验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对中学素质教育起一点促进作用。
其他实验的技能如设计实验的能力就更差了。不得不承认,问题的出现和我们教师是有很大关系的。试问我们在生物教学中是否存在对教学中的问题不作研讨,照本宣科,造成学生囫囵吞枣,死记硬背的现象?事实正如诺贝尔奖新得主朱棣文教授所说:“在我们的教学中,过多强调学生的书本知识和书面应试能力,而对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则显得明显不足。”无论是从培养21世纪的建设事业人才的需要看,还是从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和发展来看,都需要教师大大提高对于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重视,同时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而不能恪守成规。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程度上要靠学校、教师创设适当的环境和氛围进行引导和培养。
由此,我们建议,在中学生物实验及其他教学活动中:
1)少一点灌输验证,多一点启发探讨如“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高中生物教学中安排为理论课学完后的验证性实验,操作比较简单,学生实验成功率一般很高,原理似乎也很简单,很少有人会进一步对其原理进行深思,如能改为新课学习“矿质代谢”一节中引导学生边实验观察现象,边联系书本知识分析原理,学生的收获就要大得多。如果我们根据实验现象提出问题:浸入氯化钙溶液中的根为什么仍呈淡蓝色?是否是因为部分亚甲基蓝阳离子已经进入根细胞内部?如何通过实验证明?如果实验对照组的蒸馏水变蓝了,你认为可能是什么原因?……这样做,相信对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的培养将会起到更好的作用。
2)少一点指责压制,多一点宽容引导例如:生物实验课上,1名初一学生完成了规定实验,就自作主张地在显微镜下观察带来的橡皮、小木片,实际上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清。教师a认为这是违纪行为,应予以警告,并宣布以后再犯就将停止其实验资格。教师b的看法不同,他认为学生这样做虽有不妥之处,但探求科学的积极性却应加以保护和正确引导。b对学生说:“看来设计一个实验并不简单,课后我们一起讨论好吗?现在请你想想今天规定实验中有值得改进的`地方吗”在教师启发下,学生经大胆而积极地思维,果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得到了教师的肯定与赞扬。
3)少一点包办限制,多一点激励创新我们目前的中学生物实验一是占总课时偏少,二是材料、方法、操作过程限制过多,给学生探索创新的余地过少,加上因为时间或实验条件的限制,许多实验材料的培养、收集,器材的置备等都由教师代劳,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学生实践、创新机会的削弱和限制。因此,我们应该在可能的情况下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观察、动手实验以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环境和机会,例如指导初中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生物标本采集和制作,开展生态环境问题调查,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的措施等等,同时对学生的发现和创新意识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赞扬,这些对学生的发展都能起到很好的调动和激励作用。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论文大全(18篇)篇五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跨世纪教育变革的根本任务之一。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虽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在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升学考试的重压下,学校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诸如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探索;重视考试成绩,忽视整体素质提高等弊端依然在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这一切不仅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习负担加重,探索精神萎缩,而且极大地妨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影响了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落实,影响了跨世纪一代新人的培养。
21世纪将要来临,人类即将跨入一个新的千年历史。新世纪将对人的培养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制定新的改革策略,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刚结束的第三次全教会对我国跨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作出了全面规划,对以创新精神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实施提出了新的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发表的一份重要研究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教育应为人的一生幸福作好准备,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是通过教育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一报告对新世纪教育的使命作了全新的注解,从中不难窥见21世纪教育发展的基本图景。新世纪究竟对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无论作何种解释和推测,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未来的教育决不能只满足于给学生一点知识和技艺,它必须将学生置于一个有尊严、有个性、有巨大发展潜能的活的生命体的位置上,全面关注他们的发展需要,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不断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和生存价值,进而使他们在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过程中真正为自己一生的幸福作好准备。这是一个至高的目标和境界,它要求我们必须对传统教育从思想观念到操作方法进行彻底的全方位的变革。活动教学实验研究是一项立足课堂教学改革,面向未来人才培养的新的探索和实践,它力图根据跨世纪教育改革的总体要求,特别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现实需要,在合理借鉴中外历史上活动教学思想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现行课堂教学存在的诸多弊端的必要改造,探索一条适合于儿童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及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的路子,寻找一条有利于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切实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
活动教学认为,活动与发展是教学的一对基本范畴,活动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无论学生思维、智慧的发展,创新精神的培养,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是通过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实现的,而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正是学生参与的各种活动。教育要改变学生,就必须首先让学生作为主体去活动。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在学生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实现的,不是外界强加于学生的。从这个角度看,创新教育的关键或教学的直接任务,是要创造出学生的活动,是要给学生提供适宜的活动目标和活动对象,以及为达到创新精神培养目标所需的活动方法、条件和环境。因此,活动教学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对现行以知识为难、教师传授和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造,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促进他们主体性、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
一、活动教学的理论内涵。
(一)活动教学的内涵。
1.活动的基本范畴。
简单他说,活动是指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有目的地影响客体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对活动可作多侧面的划分,最基本的主要依据心理学的划分,即外部活动和内部活动。所谓外部活动,主要指实物性的操作活动。感性的实践活动。内部活动主要指内部心理与观念活动,主要包括知、情、意三个方面。这两类活动在人的认识和发展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生活中,这两类活动常常交织在一起,划分只有相对的意义。教学过程正是学生主体外部活动与内部活动的双向转化过程,是一个由外而内,由内而外的实践活动和观念活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过程。
活动教学意义上的活动既具有人类一般活动的特征,更具有自己丰富的内涵和规定性。首先,从表现形式来讲,内部活动有别于那种凭记忆,主要是机械记忆和理解的活动,而更强调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想象、发现和创造的成分;外部活动也有别于那种不需要有意识的内部活动的参与,只是为掌握某种技能的重复强化训练或自动化的。熟练化了的外部操作活动,而是强调能引起主体内部活动,需要有意识的注意、思维的投入等。其次,从学生总体活动来分析,它不同于传统教学中学生的被动活动,以认知为主的片面、单一的`活动,而是强调观念活动与实践活动相统一的完整的活动。因此,活动教学意义上的活动强调是学生主体主动的,有思维积极参与的,观念与行动相统一的,充满改造和创造精神的,能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需要的整体的、多样的活动。
2.活动教学的界定。
从以上对于活动的分析中,可以给活动教学下这样一个定义:活动教学是指以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似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及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二)活动教学的发生机制。
活动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但并不是任何活动都对学生具有价值和发展性意义,那么活动是怎样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作用的呢?究竟什么样的活动方式对学生发展、素质生成最有价值呢?活动教学要实现以活动促发展的宗旨,就必须首先考察分析活动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内外因素,了解活动教学的发生机制,才能建立有效的教学策略。
活动对人的发展影响程度取决于以下变量:活动主体因素和活动客体因素。具体说来,主体因素包括主体的身心发展水平、主体对活动的自主参与程度、主体的自我效能感等;活动客体因素包括活动目标的适切度、活动有无成效、活动方式的选择、活动对象和范围的确定、活动条件的提供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对学生的发展进程产生影响。
1.活动的主体因素。
(1)身心发展水平。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有机体在后天生活中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学生要获得人类已有的经验,必须是身心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才能发生。如果身心发育还不成熟,又没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作为依托,这种学习活动便不能实现,更不要说取得成功,最终也就不可能使个体得到发展。每个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方式和作用方式,都受到他已经形成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的影响,表现出个体的特征。
(2)主体在活动中的自主性和参与度。这是影响活动效果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主体对活动的自主参与程度表现为主体在活动中的地位及由此产生的对活动的态度。可分为三种情形:被动应答――迫于外界作用下的一种被动性行为,主体不能处于激活、兴奋状态,注意力仅限于维持动作的完成,对主体发展意义不大;自觉适应――主体接受并理解了活动的任务、要求与意义,从而以自觉的、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活动中去;主动创造――活动过程是主体自主的,主体态度不仅自觉,而且是积极主动的,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自己的行动步骤,经历着情感的体验,始终处于积极追求中,关注行为和目标的实现,这是最富有发展意义的活动。
(3)主体的自我效能感。同样的活动对活动主体的影响是不一致的,这取决于主体的自我感受。自我效能感是人对自己能够实施某一行为的自信度和能力感,它影响人对行为的选择,对困难的态度,对行为的努力程度和持续时间,也可以影响学习行为中的情绪和效率。自我效能感强的人,能正确估计自我能力,选择活动的方式内容,对问题不断做出准确判断,及时修正自己的错误,能主动积极参与,学习充满活力。反之,效能感比较弱的人,参与感也随之下降。
2.活动的客体因素。
(1)活动目标的适切度,活动对发展主体提出的要求是否恰当,要看它与主体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相差度如何,因为过高过低的活动目标都无助于个体的发展。只有那些高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而又是他有能力进行的活动,才能有效地促进个体的发展。为此,教育者应认真研究学生的发展状况,包括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把握最近发展区,以安排教育的顺序与目标。
(3)活动的方式与类型。不同的方式产生不同的经验,不同的活动类型和方式促进人的不同的发展,如有主体变革客体为主的创造活动、反应客体的认识活动。占有客体的欣赏审美活动、检测客体的评价活动以及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活动等,他们虽共同对人的发展发挥作用,但每一类活动对人的某一方面的发展有所侧重,如艺术、科学活动――创造性;科学与历史活动――批判性思维;文学、戏剧活动――自主性发展,扩大眼界,丰富人的想象等。
(4)活动条件的提供。活动的展开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如活动材料和活动工具的提供,活动氛围的渲染和创设,活动场地的大小,活动规模的大小(如班级规模),活动空间的灵活布置,活动手段的现代化和多样化程度等,都将直接影响活动的成效。
(5)活动的有无指导。对活动的设计和适当的指导易使活动产生成效,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反之,易放任自流,降低学生成就感。
(三)活动教学涵盖的教育理念。
构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是活动教学期望的实践效应。为此,活动教学必然对实验的目的、目标、内容、方式、评价及其相应的操作体系进行系统的,富于创新的构建。这种教学新形式涵盖以下内容: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新型教学观,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和发展需要,确定适合于学生主动和谐发展的活动目标;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实践性,自主性活动为基础的动态、开放的教学过程;适当调整、补充、改造现行课程与教材,加强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与经验的联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新型教学环境;改革考试和教学评价,实施以促进能力培养和素质整体提高为目的的多样化评价策略等。为此,必须在观念上凸现出以下教育新理念。
1.坚持“以活动促发展”的指导思想。
活动教学重视活动在发展中的独特价值,必然注重学习者“学”的活动。活动教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习主体对学习客体主动探索。不断创新,从而不断发现客体新质,不断改进已有认识和经验,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而不是通过静听、静观接受现成知识结论的过程。为此,特别强调主动学习、主体实践的教育价值,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亲身的活动和实践,变被动消极地学为主动积极富于创新地学,使学习成为学生主体的自主活动。这种主动学习方式主要以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学习问题为特点,包括探究学习、解决问题学习、交往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和有意义地接受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通过学习者对学习对象的主动操作、亲身体验、探索、加工、改造和创造等实践性活动来实现和完成。总之,这种学习过程不仅强调动脑思考,而且强调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注重多感官参与,多种心理能力的投入,在活动中学,在做中学,主动地学,创造性地学。
3.构筑以活动为基础的动态、开放的教学过程。
活动教学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实践活动的主动。能动特点的思想,将实践观点引人教学过程,从而必然地将教学过程作为一个认识和实践进程相统一的过程,必然认为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共享认识成果的一种动态发展过程。首先,教学的对象、活动的主体----学生处于一个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处在身心两方面不断变化。构建的过程中;其次,教学活动是一个复杂变化的过程,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新的因素会不断生成,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因而是一个动态过程。活动教学重视教育情境中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校园文化、班级氛围等“活”的因素对教育意义的生成,重视学习过程诸多因素的改变对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活动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不断生成新质的过程。
这种动态性使得教学过程同时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这种开放性主要体现在活动过程上。基本上是以学生自主活动,自主学习,实践和探究为主,对学习可采取各种不同的方法与途径去探索问题的解决,教师较少干预;活动氛围上,努力创设一个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乐于、敢于表现自己所知、所想、所能的民主氛围,以利于共同进行知识的发现、创造和分享结论,同时创设自主、宽松、愉悦的学校环境,实现学校生活和管理的民主化;活动时空上,不局限在课堂内、学校内,充分利用一切教育机会,开发社会与生活等广泛的教育资源。
(四)活动教学的实践效应。
活动教学不论是作为教育观念的体现,还是作为一种具体的教学形式,其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改变必然具体地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主体体现出不同的自主参与程度,处于不同的学习、活动状态,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因而,考查学生在课堂生活中的活动情形和活动状态是将活动教学与其他教学区别开来的重要而有效的指标。据此,可在以下对比中对活动教学的课堂效应作一描述。
记忆水平的教学――学生处于被动应答状态。以静听、静观、静思的学习方式接受和记忆大量知识,处于消极、被动地位,缺乏积极主动的参与和动手做事的机会,教学气氛死气沉沉,学生易产生焦躁、烦闷、厌恶、冷漠等消极的情绪体验。
适应水平的教学――学生处于自觉适应状态。虽时有主动积极的思维参与,但这种思维为教师所把持与牵制,只是教师思维的再现与印证。教师被自身设计的教案与思路所奴役,对学生思维的独创性不能放手。学生的情绪体验表现出时而充满激情和渴望,时而又表现出冷漠,无动于衷。
创新水平的教学――学生处于主动创造状态。教师表现出较大的创造性,不再为预先设计好的教案所左右,对于超出备课范围的意外问题和突发事件,能因势利导将教学引向深入。教师通过创设适宜的对象性活动情境,给学生以思维的空间,不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设置的教案框架里,学生始终处于独立探索。主动积极地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发展创造思维能力的状态,表现出热情、活跃、积极、关注等积极的情绪体验。
活动教学追求的就是属于创新水平的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论文大全(18篇)篇六
摘要:cad技术是我国企事业单位中较为常用的一种信息化绘图技术。高等院校开设的cad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对cad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间的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本篇文章主要从高等院校cad教学的主要特点入手,对基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措施进行了探究。
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cad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让社会对cad技术人才的需求呈现出了一种不断上升的趋势。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以后,现代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成为了高等院校未来发展过程中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这就使得高等院校的cad教学,成为了为社会输送cad技术应用人才的重要措施。在高校毕业生的技术创新能力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情况下,我们有必要对cad技术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间的问题进行探究。
1cad教学的主要特点。
在高等院校的教学体系之中,cad课程是服装设计、测绘工程、环境工程等多个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这一课程的设立,对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升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对cad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间的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对cad教学的特点问题进行了解。从这一课程的教学现状来看,实践性强,是高等院校cad教学的主要特点[1]。在学习cad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只有不断的进行上机操作练习,才能对绘图技巧、方案布局等相关知识进行熟练的应用。艺术性强,也是cad教学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出来的特点。实际图纸与cad图纸之间的转化,就对学生的艺术感受力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在cad教学的教学实践中,cad课程中的绘图练习课程,也是最容易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
在传统的cad教学模式下,课堂练习是cad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强化的过程中,传统教学方法的改良,可以让学生的归纳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的过程中,课堂训练内容的调整,是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调整的主要方式。cad教材中的训练题目是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的重要工具,教材习题的作用,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可忽视的问题[2]。在对教材习题进行充分应用的基础上,教师也可以将一些工程实例运用于课堂训练之中,将这些实例当作是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重要工具。这样,在绘制相关图纸的'过程中,学习兴趣的有效发挥,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北京地区的一些高职院校中,针对学生对cad课程学习缺乏兴趣的问题,教师在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调整的过程以后,将一些建筑工程中的cad图纸实例应用在了课堂教学之中。在对cad课程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从应用实例入手,对课堂知识的重点难点进行了充分的讲解,一些实践性课堂作业的应用,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2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入手,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扮演的主体地位,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教育界的认同。中小学的课程改革措施就是对学生的主体性进行充分尊重的措施。对此,在cad教学中,教师也应该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关注。项目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措施的应用,就是在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充分尊重的基础上,以合作化教学的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在一些高等院校的土木专业cad课程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是借助案例教学法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在cad课程的理论教学阶段,案例角度法的应用,对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了解,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对课程考核体系的优化,也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措施。安徽农业大学轻纺工程与艺术学院在服装cad教学实践中,对期末考试的考试形式进行了优化,在将衬衫、女式套装及旗袍打板等内容作为学生上机考试的主要内容以后,教师要求学生在完成考试项目的过程中,对服装的款式和规格进行自主设定,从学生对作业项目的完成情况来看,学生在参与上机考试的过程中对自身的发散思维进行了应用,一些学生设计套装的过程中,对民国学生装和女式中山装进行了应用,这就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3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入手,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从前文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的尊重,也可以被看做是注重学生个体差异的一种表现。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因材施教”思想,就可以被看作是遵循学生个性差异的教育理念,对此,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教师也要遵循一种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原则。在cad教学中,教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入手,对问题进行解决的做法,就是帮助学生发挥自身求异思维的过程[3]。山东农业工程学院的一些教师在测绘工程专业的cad课程教学实践中,将录像教学和生产项目案例教学应用在了教学之中,教师在将cad技术的一些操作技巧制作成录像以后,可以让学生随时对cad技术的相关知识进行复习,这就是一种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教学措施。对生产项目案例的应用,让学生在绘制相同图形的过程中对不同的绘制思路进行了了解,这一措施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提升也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3结论。
参考文献。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论文大全(18篇)篇七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是当前基础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改革的重点,也是跨世纪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变革的根本任务之一。作为新一代的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探索;重视考试成绩等弊端。因为这一切不仅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习负担加重,探索精神萎缩,而且极大地妨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影响了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方针的全面贯彻落实,影响了跨世纪一代新人的培养。
人类跨入一个新的千年历史,新世纪将对人的培养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未来的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要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未来的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决不能只满足于给学生一点知识和技艺,它必须将学生置于一个有尊严、有个性、有巨大发展潜能的活的生命体的位置上,全面关注他们的发展需要,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不断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和生存价值,进而使他们在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过程中真正为自己一生的幸福作好准备。这是一个至高的目标和境界,它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对传统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从思想观念到操作方法进行彻底的全方位的`变革。
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在学生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实现的,不是外界强加于学生的。从这个角度看,创新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关键或教学的直接任务,是要创造出学生的活动,是要给学生提供适宜的活动目标和活动对象,以及为达到创新精神培养目标所需的活动方法、条件和环境。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促进他们主体性、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教学过程中建构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实践性,自主性活动为基础的动态、开放的教学过程;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及整体素质全面提高。
一、以活动促发展。
人的发展是在主体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以活动促发展”的主张是活动教学的立论基础和实践切入点,是活动教学的灵魂。对学生的发展来讲,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无论是学生思维、智慧的发展,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必须经过学生主体自觉参与的、全身心投入的活动来实现。为此,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教学的关键就是要创造出学生的真实活动,让学生作为主体去活动。写作中也一样,没有活动,没有体验,写出来的文章枯而无味。我组织学生调查家乡特产,写《青团子的未来》,学生就是通过去“文魁斋”参观,学习制作青团子的过程,感受青团子的“色香味形”,回到学校展开讨论,怎样让青团子四季飘香、青团子的未来等。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培养了他们为家乡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发展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二、学习者为中心。
[1][2]。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论文大全(18篇)篇八
党中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又有了更高的标准。让每个大学生都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要求,是当前社会的最紧迫的需求。
所谓精神,属哲学名词。辩证唯物主义者所说的精神,就是人的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产物,它能动的反映物质并能动的反作用于物质。若想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必须从思想教育抓起。
一、将客观的社会需求转化为主观的内在需求。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如经正确引导,创新精神会像他们的年龄一样,喷涌而出。作为学校教育,要做到:
1.转变教育观念。
一直以来,我们评价好学生的标准是高分,给学生树立的楷模是同龄人,对教材和老师的讲课不鼓励质疑,这些都不同程度的限制和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作为学校教育,要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在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中,加入创造力的指标。鼓励学生多思多想,广开思路;引导学生考虑问题从宏观角度再到微观角度的发散性思维;教会学生统筹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注意分配能力。学校教育还要给学生充分的心理自由空间,使学生有心理安全感,没有任何负担的发表自己哪怕不成熟的有创意的看法和建议。
2.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过程中起主导地位。每个从事高等教育的教师都应该是财富八斗,学富五车的人。不仅给学生树立榜样,更能在科学日异发展的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必须具备如下素质:
(1)具备创造力。在教学中,不仅把书本知识讲清讲透,还要把和书本知识相关的理论知识,特别是宏观上的、前沿的、先进的理论传授给学生,同时还要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举例说明,并鼓励学生提出其他更好的、更快捷的解决方法。
(2)强烈的求知欲。在教学和研究中,不满足已获得的知识,对相关专业的知识也充满兴趣,对教学和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决不放过,直至有了满意的答案。这种强烈的求知欲无形中也会感染学生。
(3)具备亲和力。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宽容、理解、温暖的班级气氛,使学生愿意与教师共同学习,并注重对创造过程的评价,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3.完善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的能力,在不断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的过程中,他们也不断地认识了自我。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学生经过长期的学习与实际生活,加以思考,就能确立自己的理想自我,这就是立志。
立志,在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中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愿意成为国家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才能有意识的学知识,并按国家经济、技术的发展需要来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思维方式。根据需要,带有创造性地找出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让学生从心里懂得,宇宙万物中,变是永恒的,不变是相对的。思维一贯式,没有创新精神是适应不了社会的发展的。这样,学生就将客观的社会需求转化为主观的内在需求,创新精神融入了学生的主观意识中,成为了学生个体人格中的一种特质。有了创新精神,就想办法解决问题。有了解决问题的决心,就有了敢于实践的勇气。这样,立志、学习、创新、实践就有机的结合起来了。学有特长,干有特色,每个大学生在大学阶段都养成这种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精神,毕业后,就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做一个合格的创新型人才。
1.建立学生创新实验中心。
高校师资力量雄厚,实验设备齐全。我们应该把这些有利条件利用起来,建立专为学生准备的创新实验中心,给学生充分的实验机会,搭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创新实践的平台。而且,在这个平台中,有一套先进的管理制度和激励制度,也可结合学校和社会需要,设置一些科研项目刺激和启发学生创造思维的灵感,不定期的举办各种科技活动,如学术报告,科技成果会等等,使校园充满了智慧和创造的氛围。
2.产学研合作办学。
利用学校的整体优势,吸引有影响的企业、研究单位参与学校的教学,而且学校可以低于市场价格的价格招揽企业、科研单位的'实验项目,这样,既可在经济上形成良性循环,又能使学生了解生产实践中的需要和情况,有了研究和创造的方向,了解了市场。
(1)建立学生实践实习基地。与各种类型的药厂建立联系,建立实践实习基地,使学生能真正的接触实际生产,增长见识,避免了下厂实习走马观花的局面。教师也可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的利用基地,带领学生现场学习、现场研究,给学生创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和场所。
(2)建立跨学科、跨学校、跨地域的创新实践互补渠道。聘请各界名流、学者来校讲学,开启学生心灵创造性的欲望,接触社会名流,点燃学生对未来的希望之火。经常派遣教师出外访学或深造,增长教师的知识才干。在这个过程中,各学科的知识会融会贯通。给学生和老师的知识体系提供了互补的渠道,展开了遨游的翅膀。
(3)树立服务意识。老师服务学生,学生服务社会。一切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一切为了社会需要,学生用在大学期间所学的报效国家。教师要体察学生的心态,要走到学生中间去,从生活到学习、到创造、到实践都要跟踪服务,用高尚的师爱的人格魅力正确的引导学生,发掘学生身上的创造潜力,培养出国家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综上所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学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关心学生的成长过程,尤其是心理成长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向上,树立学以致用报效国家的终身奋斗目标,创造敢为天下先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想象的空间和翅膀,有一个创新的启动力。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论文大全(18篇)篇九
第一、转变教学观念,确立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
我们知道: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那么,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也应是课堂。所以,作为历史教师首先转变旧观念,增强创新意识,提高过硬的教学实践能力。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改变以往机械地掌握前人已有的知识,重现过去已发生的事件或人物。而是结合教材要求学生掌握前人留下的历史知识、历史观点、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确立能启发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不仅学习书本知识,还要学会思考、探索、研究、应变运用的方法;还要学习品德、态度、心理等知识,达到知识性、创新性和发展性的统一。
第二、充分利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求知欲是一种心理现象,是理智感的一种。对科学知识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对缺乏可靠论据的怀疑,对未曾想到的现象出现的惊奇,对尚不理解问题的探索,都是强烈求知欲的表现。学生的求知欲越强,学习兴趣就越浓。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一些意境或悬念的问题(具有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或立体思维的)。这样,它既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又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如讲述“我国四大发明”时,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是富有创造性的民族。古代,我国的科技成就有许多位居世界之最。但到了近代,我们却落后了,挨打了。这是为什么呢?这就使学生产生悬念、好奇和兴趣,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去动手收集资料,通过对比,使学生认识到:“不创新就会停滞不前,就会落后,就会挨打”。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2、端正、利用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史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讲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王明采取的是照搬苏联的军事路线,结果犯了"左"倾错误,导致红军失利;而毛泽东运用前人的经验,结合中国革命实际,总结出:“革命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再由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科学理论。让学生自然地领悟出:科学理论是在实践中得以检验的,是在创新中得以发展的;21世纪是需要既有创新精神、又有实践能力人才的时代。
第三、鼓励学生敢想、敢标新立异,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和提高应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标新立异和创新的思维,鼓励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既使学生的想法有错误,教师也要给他一个说明理由的机会,找出闪光点,使学生在不断纠正自己错误的过程中,学会从横向、纵向等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及应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如:讲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中的“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时,就有学生提出富有创新的问题:中国近代史为什么要以“鸦片战争”为开端,而不是以“辛亥革命”为开端呢?我利用全班同学急欲求知的热情,把问题交给学生,引导他们参与讨论。这样,全班探讨问题的活力启动了,结论迭出:(甲生)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它区别于古代部分的奴隶阶级和农民阶级领导的起义,应作为近代史的开端。(乙生)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并废除了满清王朝,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应是中国历史的划时代,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等。我最后总结,结合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性质、阶级矛盾、革命任务等方面的影响,指出近代社会转型的三个特征,使学生的认识加深了。可见,鼓励了学生大胆进行创新思维和主动运用己有知识从多角度分析问题的实践能力。
《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论文大全(18篇)篇十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作为教师,我们应努力把它贯彻落实到本学科的教学之中。那么,就中学语文教学而论,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下面,结合我个人的教学体验,谈几点粗浅看法,仅供参考。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起点。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存在是一个人求知的起点,是创新精神的原动力。如果一个学生对语文这门课程根本不感兴趣,那又怎能谈及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呢?因此,从兴趣入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激情,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是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实践能力的基础。
1、激发兴趣,保护学生的求知欲。
一。有些教师特别是有些语文教师,为了让学生巩固知识,掌握所学词语,布置大量的机械性的作业,把词语抄写十几遍或几十遍。其实这样非但不能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和强化。相反,还势必会令学生产生不满情绪。因此,我们必须摒弃无效的练习,做到以少胜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还要淡化分数意识,不能以分数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此外,上课时,教师尽可能多地用抑扬顿挫、语调丰富、风趣幽默、充满诱因或悬念的语言,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课堂教学,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在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们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大胆发言,积极思维,不断产生积累、感悟、运用的欲望。
2、创设情景,保持学生的兴趣。
他爱菊花,同时也说明他以前也许与主人一起饮过菊花酒。”创设情景让他们自由地施展个性,保持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学习内驱力自然逐步增强。在我的实践中,我认为在课堂中创设较为真实的情景有助于保持学生的兴趣。通过这样的活动保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主动质疑是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实践能力的关键。
古人曰:“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常常是疑。过了这一番以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著名教育家费科夫也指出:“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古今中外许多事例都早已证明,只有善于思考、敢于发问,才会有学业的进步,事业的成功,发明创造的出现。 要激发学生内存的学习动机,引导他们主动地探求新知,促使其完成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化,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我认为,就必须突破“教师问,学生答”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变教师“自我设疑”为学生“主动质疑”,从而形成“学生问,师生答”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聪明才智,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疑”是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将课文中不懂的,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以待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解决。引导学生质疑,就是引导学生打开思路,促使其发问,让他们在“思”和“问”的兴奋状态中进行学习。由于学生对教材有不同的理解,他们提出问题范围较广,内容较杂,往往缺乏典型性。鉴于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问有质量的问题,有意识地建立一种“提问”气氛。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要能从中发现其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地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揭示规律,为学生质疑问难引路,为学生积极的思维创造了条件,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比如,在讲授《孔乙己》一文时,我们就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作为现代文学旗手的鲁迅,其作品的思想与技巧确有高人一筹之处,然而,有时又很令人费解,同学们在阅读《孔乙己》时,一定会发现一些难以理解的内容,现在不妨把它们提出来,让我们大家一起探讨一下。”于是,同学们就会提出诸如以下许多问题。小说开头为什么介绍鲁镇酒店格局?“我”是鲁迅本人吗?作品写“我”的意义何在?孔乙己是“大约”还是“的确死了”?作者这样结尾,用意何在?)《孔乙己》是一幕悲剧,然而全文没有一个“悲”字出现,贯穿全文的一个字是什么?作者这样安排线索用意何在?如何理解各种人对孔乙己的取笑? 这样,学生一旦发现了问题,提出了疑问,就会主动地思索、研究,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论文大全(18篇)篇十一
所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是要有大胆创新,破旧立新,并在实践活动中创造出超越自己、超越前人、超越他人的新观念、新思想、新理论、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等的精神和能力。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可以从培养学生用词、造句、构思、立意、选材和写法等多方面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在这里我仅从修辞的创新来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修辞是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针对不同的表达内容和语境,选择最恰当最完美的形式,以便取得语言的最佳表达效果的活动就叫修辞活动。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与修辞打交道。我们每学一课新书,或多或少都要遇到一些新的修辞。那么,怎样来培养学生创新修辞呢?语言大师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一文中写到:“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是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其中的“卧”字就用得非常新颖、传神,恰当地表达出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这一“卧”字,就是针对济南“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这个特定的语境而选择的最恰当最完美的用词。在叶君健写的《看戏》一文中写到:“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滚”、“滴”、“溅”、“落”本来是用来修饰可饰物的,这里用来修饰歌词不能不说是创新。作者巧妙地借助一个比喻,将无形化为有形,从而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当然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好好体会作者选择和锤炼词义的妙处,并在说话和写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不仅要把词用准用好,而且还要注意创新,使用词达到最佳效果。当然,要用准用好一个词不容易,要创新就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这就需要我们去多斟酌、多实践、多创作,才能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僧归仁《自遣》),“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题诗后》),就道明了这一点。
我们不仅在用词上要创新,在句式的变化上也要创新。试看朱自清写的抒情散文《春》中的一段:“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一段文字可以说是句式变化的典范。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好好体会它在句式上的变化,同时体会其中的妙处。在这段文字中,有整句(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一组句子),有散句(结构不整齐,各式各样的句子交错运用的一组句子),有长句,有短句,且整句、散句、长句、短句交替使用,富于变化,很有新意。这样,既发挥了整句整齐匀称、节奏明快、铿锵有力的优点和散句变化多姿、无拘无束、自然活泼的特点,又不显得单调、呆板和散乱;既传达了春的气息,又有春的旋律和缤纷的色彩。在讲授这一段时,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找出哪些是整句、哪些是散句,长句、短句是怎样交替使用的,然后仔细体会作者这样写的好处。再让学生试着说或写一段类似的话,且要求在以后的作文中尽量做到整散结合,长短结合,避免单调、呆板和散乱。只有多实践,多思考,勤思考,才可能有所创新。
以上是从用词和造句方面谈创新,其实还有一项更重要的创新就是修辞格的创新。运用好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修辞格,不仅能使语言表达更加准确,而且能把人的思维带入一个美好广阔的想象空间,并从中受到启发、受到熏陶、受到感染、受到鼓舞,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和无穷的智慧。
贺敬之在《桂林山水歌》中,敢于大胆创新,避开了具体描写和以实物相比喻的手法,而以丰富的想象唤起人们的`美感。诗的开头这样写到:“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诗人另辟蹊径,以虚拟实。神姿仙态也好,如情似梦也好,都没有如实的描写山水,它只是让你想象。神仙有多美的姿态,桂林的山就有多么优美的姿态;情爱和梦境有多么深沉多么美好,漓江的水就有多么深沉多么美好。在“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中,李白用极度夸张的手法,把无形的抽象的愁用可感的事物来写,旨在表现愁之深,用的是以实写虚的写法,而贺敬则反其道而行之,采用以虚拟实的写法,大胆创新,以丰富的想象唤起人们的美感,把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留给了读者。这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很值得探究。
上完这一课后,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半圆,让同学们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去造尽可能多的比喻句。有的说像彩虹、像石拱桥、像坟墓、像蒙古包、像光秃秃的山、像敌人的钢盔帽……有个同学说像成功的一半。我把所有的句子写在黑板上,让同学们评价哪些比喻得好,哪个比喻最富有创新精神。争论的焦点当然是在最后一个上。有的说不好,有的说好,有的说最好且最富有创新精神。我把说最后一个比喻的同学叫起来,问他为什么会“像成功的一半”呢?他机敏地回答道:“成功是圆满的,半圆不就像成功的一半吗?”经他这一解释,同学们都不得不信服了。你看,多新颖的比喻啊!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我们能经常像这样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去分析、去创新、去实践,那么,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培养起来了。
邮编:402284。
地址:重庆市江津二中。
电话:(023)47911175。
邮箱:liuyegg1@。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论文大全(18篇)篇十二
[前言]当代大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困境,全国每年有数以万计的大学生陷入工作难的困境,那么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局面。以我之见,是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欠缺。本文将讨论当代大学生的长信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什么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所谓的创新能力是指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
创新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最高体现,是一个人全面发展潜质的必然结晶,具有综合性、发展性、创见性和开拓性的特点。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协作能力等。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
所谓的实践能力是指个体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当代大学生的工作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实践能力的竞争。实践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也是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能否走向繁荣的关键。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世纪。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与信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在知识经济时代,创造能力,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以及实践综合能力,将是决定一个民族和国家命运与前途的关键性基础因素。而大学生就业则是一个学生愁,家长愁,高校愁,企业愁,政府愁的社会大问题。因此,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些大学生抱怨自己条件比别人差,运气没别人好等等。事实上,条件、运气和环境,这些本身并不足以限制一个人的幸福与成功,但生存与生活的思维方式与时代不适应,缺乏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实践精神,就会使人无法正确地面对竞争,不能健康发展与进步。
如果认真地进行总结和反思,不难发现,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诸如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探索;重考试成绩,轻整体素质的提高等倾向仍然普遍存在。其结果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太少,能踏踏实实动手创新的人更少。因此,高等学校就必须特别重视对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造就大批社会急需的高素质人才。
当代大学生是一个民族腾飞的希望,因此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个人、民族和国家的大事。
(一)注重社会实践,敢于创新。
社会实践是在校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锻炼机会,每一次社会实践都是了解社会现实的机会,在社会实践中,我们可以找到自身的不足,及时提升自己的能力,弥补自己的不足。在社会实践中,既可以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也可以在繁琐的实践中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不断的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在不断的社会实践中,没有社会经验的大学生可以了解社会的需求,从而不断的改变自己,以助于更有利的适应社会,更方便的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二)注重课堂结构,大胆质疑。
不管怎样,大学课堂始终是大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之一。为了更好的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大学课堂和教学模式也应当有所改变。
长期以来,大学教学中,一贯强调学生行为、思想的统一,忽略学生的个性特征,压抑了个性特征的发展。人的个性特征是决定有无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基础。缺少生机和活力的人群是不可能取得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我们应当改变强调学生行为模式统一的作法,承认学生的人格特征差异,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较为宽松的环境,因材施教,鼓励学生的创新尝试,逐步让学生形成创新意识。
教育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才能培养出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敢于争先的顶尖人才,才能让中华民族在未来国际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在我看来,我们应该转变一下教育观念,重视想象力,重视知识,就是要求学生重视课本知识的学习和把握。那些认为脱离教材的小制作、小发明或奇思怪想才是创新,甚或是创新的全部的观点,是十分荒谬的。事实上,对于教师而言,对于学生而言,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即使把不同的事物或问题通过一条主线连接在一起,也是创新。创设良好教学情境,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需要,而大学生创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是一个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因此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更好的锻炼自己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论文大全(18篇)篇十三
2017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发布,为统筹做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基地建设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下面是。
高校教师对智慧的追求和对学生进行的心智训练,锤炼着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走向应用的创新更是成为大学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高,创新素质教育是关键。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的历练,学生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行业发展现状,激发他们不满足现状或现成的答案,不墨守成规,敢于提出问题和探索新的问题的创新意识;学生通过系统的实践训练,让他们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拓宽知识面,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并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这样使得他们的创新能力大大提高。实践教学是激发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土壤,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舞台,是塑造大学生创新人格的重要通道。实践教学在提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同时,促进学生更深入地认识社会,掌握行业发展动态,为今后创业打下基础。
学校角度。在2017年开始的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实践教学是一项2级指标,有4个观测点:实习和实训、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综合性设计性试验、实验室开放。其中规定的实践教学内容包括: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年论文等,也包括。
军训。
创业活动以及纳入教学计划的社会调查科技制作学科竞赛活动等,规定“上述内容要形成科学合理的体系,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有重要作用”。这一评估指标体系反映了实践教学更加深层次的内容,高校如何将这些指标贯彻下去,需要有系统的管理措施。譬如,针对假期社会实践,很多学生找个单位盖章,而没有踏实做好社会实践的现状,通过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原则,集中组织一些学生假期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企业和社区实习,分散的社会实践可以和学生的。
毕业论文。
学年论文教师科研等结合起来,使得他们社会实践的目的性更强,提高社会实践的效果。开学组织假期社会实践总结的评选活动,评选结果可作为学校创新实验活动和挑战杯等学术性活动的重要参考指标。这样,就将假期社会实践与实习毕业论文学年论文社会调查学科竞赛活动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论文大全(18篇)篇十四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是知识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可见,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灵魂,创新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人才素质极为重要的构成因素。换句话说:创新也就成为人才素质的核心。按照邓小平“三个面向”的指示,教育就要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培养出更多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现代化的人才。创新教育是时代创新的支点,时代创新需要人才,而创新人才主要由创新教育来培养。时代创新需要新的思想观念和理论来支撑,而新的思想观念和理论需要创新教育来产生和传播,时代创新需要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来武装,而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又是由创新教育普及的,所以创新的时代呼唤创新新教育和创新人才。
然而,当今的教育往往重于传授知识,只是训练学生“识记、保持、再现”把人的大脑功能看作是“仓库理论”式的教育,过分侧重于集中思维性认识,以及分析等能力的训练,从而忽视了扩散思维感性认识用综合能力的训练,培养出大批“左半球学习者”所以有人称这种教育为“大脑教育”,这是在两半球不平衡方式下进行的教育,其效果犹如只用一条腿走路。这是教育本身造成的弊端。另外,由于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教育部门用竞赛选人才,用分数评价人才,导致部分老师和家长思想观念转变不够,使创新教育推进过程中阻力重重,几乎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置之不理,甚至打入冷宫。
每一位正常的儿童都有一定的创造潜能,都能通过适当的教育取得创造性的成绩成为某一方面的创新人才,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础创新素质,它包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就是使学生想创造,敢于创造;创新能力就是使学生掌握创造的具体本领,能够动手创造。创新教育要遵循一定的创造活动规律,寻找有效的途径。
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创新教育”一进入教学领域,必然会遇到基础知识和创新能力的问题。这个关系处理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到改革的质量,创新素质的培养是对传统教育的继承、改造和发展,创造性教学为高水平的课堂教学,培养创新人才必须重视基础教学,强化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能力及思想品德的培养。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学技术等方面的配套建设,从整体上优化教学过程,使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高,这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一项最基础的工程。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教学目标上实现从“获取知识”到“发展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转变。
神。
为了在每节课中完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教学目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树立“人人平等”的思想。创新的思想离不开创造的氛围,这种氛围要靠教师爱心去营造,爱心是激发创新力的“催化剂”。
(2)培养“人人善问”的习惯。好奇心是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起点。要解放学生的头脑,让他们敢想,要解放学生的嘴,让他们敢问,凡事不但问“是什么”、“为什么”还要“问怎么做”;不但要“问是谁”还要“问得深”;不但要“教师问、学生答”,还要教师导,学生问”。
(3)激发“人人求新”的欲望。要教育学生树立自信,敢于向教 师挑战,敢于向课本挑战,凡事要有自己的主见,标新立异,敢于创新。
(4)提供“人人动手”的机会,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人人参与,人人动手,把想法付诸实践。
(5)给予“人人成功”的机会。为学生提供学习成功的机会,要用激励性评价,对学生每一点成功都能给予表扬和肯定。学生对一个问题问得好,想得好、问得不一样,都应给予鼓励。
二、在教学主体地位上实现从“教师为中心”到“学生为主体的转变。
力。创新能力是一种重要的'性格特征,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没有学生的主体精神和主体能力就没有学生的真正的发展,也不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论文大全(18篇)篇十五
认识实习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方式,是培养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必要环节。通过认识实习,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对各种系统的生产流程有进一步了解。同时,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大学生建立正确的工程意识;有利于树立科学的就业观。进而以理性务实的态度投入到专业课程的学习。我校始终坚持前校后厂的办学特色,不仅设有校内实习实训基地,而且联系建立了保质保量的校外实习基地;同时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典型的生产工艺、设备,以及与企业生产相关资料录制成影像,并聘请相关企业的技术骨干对相关内容进行的详细讲解;认知实习并非走过场,实习结束后不但要求大学生撰写实习报告,而且还要以课题小组的形式组织答辩。这样不但使大学生对相关生产线有了深入了解,而且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打下了坚实基础,毕竟创新来源于现有生产设备的技术改造,如果学生连认知实习都没有参加,创新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大二的第二课堂和实验室开放。
2.1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又称为兴趣小组,是我校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爱好参加到相应的兴趣小组,从事简单的科学研究进而获得一定创新性的智力成果。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在教学计划中要求每个大学生至少参加一个兴趣小组。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专业指导教师的各种技术改造、科研课题、科技竞赛等获得相应成绩。我校“第二课堂”是以“中国梦”理想信念教育为出发点,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创新教育为核心,从根本上能够激发大学生的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2开放实验室。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验设备的支持与配合,我校较早的`实现了实验室的开放式管理,在没有教学任务的情况下全校实验室对师生进行开放,将各学科专业实验平台进行统一协调管理,这样最大化的开拓了大学生知识结构,激发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实验室开放不仅能够使大学生进入到不同的实验室,了解各种专业设备,而且还能够组建跨学科创新团队,为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相互了解提供了机会,为创造自主学习提供了物质保障,使大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在实验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团队精神,提升了创新意识,增强了实践动手能力,这正是培养大学生独立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3.大三的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是实现专业化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和环节。毕业实习是与认知实习相对应的环节,如果说认知实习是对本专业的感性认识,那么毕业实习就是对本专业知识的理性检测,考察大学生在校所学知识是否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学校的办学定位是否符合市场需要。大学生可以根据毕业实习中的实际问题选取毕业设计课题,这样就避免了纸上谈兵。我校的毕业设计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毕业设计是对大学生三年来学习成果的综合检验。我校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大学生的毕业设计,在大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要求指导教师全程跟踪辅导,采用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对回到学校的大学生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对继续在企业实习的大学生采用“校外导师”指导为主。为了保证毕业设计质量,学校要求课题组内每名大学生一个题目,优先采用来自生产实践中的课题和导师的科研课题,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结束语。
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结合“中国梦”理想信念教育,同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原则。在保证思想道德合格的前提条件下,把所学专业知识转化为创新能力,在创新能力的转化过程中实践动手能力又至关重要,三者必须有机的结合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我校通过上述环节,取得了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引导学生养成了严谨求实的态度、诚信奋斗的作风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总体上有了明显的提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论文大全(18篇)篇十六
一、转变教育质量观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质量观与人才的培养目标息息相关,教育质量观决定着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与模式,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是教育质量观的具体价值体现。只有当培养目标与教育质量观相一致,才能培养出社会各用人单位和未来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教育质量观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改进的。所以,作为以培养人才为根本任务的当代大学,必须不断转变教育观念适应于新的教育质量观,结合高校发展的实际状况与办学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
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教育质量观是合格教育质量观。只要学校培养的学生符合国家统一制定的教学质量标准,就能毕业分配到工作岗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质量观是满足需要的教育质量观。学校培养的学生必须满足用人单位的岗位能力需求,才能找到工作岗位。所以现阶段我们要大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使学生具有就业能力。同时,随着我国工业化水平从工业化后期逐步步人现代化工业时代。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下,学校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创新能力,才能够获得社会提供的新就业岗位和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创业需要。因此。高校无论是以教学型为主,还是以研究型为主;也无论是专科性大学,还是综合性大学,在大众化教育阶段,本科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和创业的需要。由此可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的共同培养目标,它是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建立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一致的。
二、积极推进本科实践性教学改革。
逐步建立适应高校发展实际的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体系,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而曾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必须推进教学改革,主要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学内容的改革必须通过广泛开展对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调查研究和行业工程师协会对专业的论证,并根据社会经济特别是行业的发展需要,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教学计划与教学内容。在牢固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尽可能构建相近专业的专业平台课以拓展学生专业知识面,适应科学技术的综合性和纵深发展的需要。同时,适当削减理论授课学时,增强实践性教学学时。对于基础性实验课的教学要真正实现实验内容、实验时间、实验空间、实验过程的全程开放式实验教学。在教师的辅导下,通过学生自主选择,严格训练,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与科学研究品质,牢固掌握科学研究与实验的方法,为进一步提高实践能力打牢基础。
不断探索增强本科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1举办各类学术活动和讲座,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大学生从为“升学”而学的应试教育模式转到专业化学习模式,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学”以及“怎样学”的问题。明确学习目标,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树立良好的学风是增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关键。学校应多主办或承办各类学术协会、专业协会的大型学术交流活动。请同学参与学术交流活动的组织服务工作。同时,组织广大同学聆听科学家、专家的学术讲座。也可以经常聘请海内外知名学者、政府科技及行业主管部门领导、艺术家、优秀毕业生来校举办学术和人文素质讲座。这些学术活动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使他们领略社会各界人士的风采与人格魅力,了解学科专业前沿与社会热点问题,借鉴学长们成功范例,培养优良的学术品格、创新意识、学习兴趣,从而树立崇高的理想。
2以创新教育周、科技文化节、学生科技文化社团为载体,扩展学生科技活动的空间就笔者所在学校的实践,从大二开始,每学期在教学计划中用一周时间开展创新教育周活动。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自主设计,开发小程序和小制作。同时,学校和学院每学期举办学生科技文化节,举行科普知识之窗、专业操作技能比赛、学生科技报告会、科技作品制作展示以及高等数学、物理学、英语等基础理论知识比赛等系列学科竞赛与科技活动,为学生培养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提供一个广阔的舞台。另外,学校和学院还大力支持学生第二课堂活动,设立学生创新基金,鼓励同学们结合专业学习成立学生科技社团。如:学生电子协会、网络协会、学生科协等组织,为同学们自主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开辟阵地,并鼓励学生科技社团走出校门,服务社会,为深人开展学生科技活动提供广阔的空间。
3以学科竞赛为重点,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近年来,在全国大学生中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科竞赛活动。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英语知识竞赛、“挑战杯”科技大赛等学科竞赛。同学们通过参加学科竞赛活动、激发了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挖掘了学生的潜能,以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为例,由于组织学生们参加学科竞赛活动都要经过严格选拔,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长期的培训,广泛学习先进的实用技术,严格训练专业操作技能,查阅大量资料,并选购元器件,制作科技产品并进行调试,学习撰写设计报告等一整套产品设计及开发过程。同时还要战胜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最终通过筛选才能参赛。参赛小组成员必须既分工又协作,才能完成比赛作品的制作。最后,还要接受专家答辩与现场测试,所以,整个过程不仅强化了同学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磨练了意志品质,培养了团队意识,更主要是激发了同学们的专业学习兴趣,解决了“为什么学”和“怎样学”的问题,使学风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参加大赛的同学都受到研究生导师、用人单位的欢迎。
4、开展学生科技项目研究,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学生通过学科竞赛,积累了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指导教师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可以继续组织学生开展学生学术科技项目的申报工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通过观察、查找资料、寻找到有社会实用与推广价值并涉及人们生产、生活中的疑难问题作为项目来申报,得到学校教务或科研部门批准后,给予科研经费的支持。学生立项后,指导教师要结合自己的科研、教学、实验成果,就最先进的元器件使用、最新实用科技知识等内容,对学生进行培训。同时。指导学生查阅中外文献资料、制定研究方案、选择研究方法、进行成员分工、科学实验、产品制作与调试、撰写结题报告与,申报鉴定、组织结题,有些还要申请专利。通过对参加学科竞赛的同学进一步进行学生科技项目研究,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实践中许多同学的科技成果取得惊人的成绩。
5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必须经过社会实践锻炼,同时,也必须经过社会实践的检验才能甄别出是否是合格人才。把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改革,以科研立项的形式确立下来并给予一定的资助,由同学主持申报,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是一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同学们将社会实践中的为社会服务功能与发挥专业特长的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热点问题、难点问题、专业技术问题,进行深人地调查研究,提出解决的途径或解决专业技术难题,既使同学们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服务大众意识,又使同学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想得以提高。从笔者所在学校实施的情况来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有些科研成果获得了小发明、小、小制作和大学生“挑战杯”等科技成果奖。
6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中国的企业大量需要有实践经验、能吃苦并且认同企业文化的大学生,而大学本科生第四年又背负着就业的巨大压力,所以可以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如“3+1”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3年,1年在企业学习相关专业知识,进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因为,在工程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或毕业设计,不仅使学生有更长的时间进行实践性的学习,彻底解决学生求职中遇到的缺乏工作经历的瓶颈,而且又解决了大学生由于缺乏对企业的深人了解,没有认同企业文化的过程而频繁“跳槽”的困境。这也是学校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实行订单式培养学生的一种途径。
增强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建立全方位开放式学生创新基地。它包括校内的实训中心和开放性专业实验室。学生创新实验室和校外的生产实习与社会实践基地等。能够全天候、全年对学生进行开放,使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选择的开放性实验,进行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自主进行科技项目研究,进行学科竞赛培训,进行生产实习与社会实践等各项活动,为师生们提供开展实践性教育的平台。
五、改革教师的评价体系,建立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激励机制。
目前,高校考评教师的工作量主要有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和社会服务工作量,但主要以科研工作量与教学工作量为主,而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开放性实验、学科竞赛、科学研究工作均以尽义务形式按加班取酬。这就导致了教师投人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精力越大,就越不利于自身的科研工作量与教学工作量的完成。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改变教师的评价体系,变义务为责任,使每位教师必须担任一定的指导学生进行开放性实验、学科竟赛、科学研究,社会实践等实践性教学工作,并计算教学工作量。当学生的成果取得科学发明、申报专利、获奖或获学科竞赛奖等应给予指导教师计算相应的科研工作量,使得每位教师都有承担实践性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以促进课堂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我们相信,有了明确的培养目标,科学有效的培养模式以及用正确的方法激励起培养者积极性的措施,加之具有巨大潜质的当代大学生,只要勇于实践,不断探索,就一定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实现教育部提出的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建设目标。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论文大全(18篇)篇十七
一、什么是“以活动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
“以活动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就是指教师在研究教材与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设计和组织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在活动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并通过学生活动,让学生自己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己摸索学习方法,积累学习经验,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二、为什么要“以活动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日新月异的时代,二十一世纪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较强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以及较强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这种跨世纪人才素质的培养需求,促使我们反思已往所进行的英语教学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重理论、轻实践;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轻动手能力的培养;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教师讲授,轻学生探索。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接受型的教学理论体系。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是外在的:记住教师所教的语言知识和通过考试。因此,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必须确立以人的发展为终极目标,探索一种崭新的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教学模式。
三、实施原则。
“以活动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不应仅仅是帮助实现教学目标的工具,而且要遵循现代学生认识的发展顺序,帮助学生实现认知的飞跃。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设计的活动应该是学生能够接受,愿意接受,主动探求的形式,应始终贯穿以下原则:
1、趣味性原则。
在新课程标准中分级制定了情感目标。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树立自信心,主动求知。
2、实践性原则。
主体的实践性活动、直接经验对学生身心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教师应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用眼、用口、用手、用脑,在活动中启发多种感官去获得直接经验,增加感性认识。通过完成具有挑战的活动任务,让学生在亲身实践和实际体验中,独立思考,积极参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自主学习原则。
使全体学生都成为活动的主体,这是衡最活动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志。要求教师确立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尊重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尊重和保证活动的独立性与差异性,让学生积极地、自主地、创造性地活动和发展,真正使学生成为自己学习和活动的主人。
4、生活性原则。
在活动的设计中,要注重通过日常生活中具体的经验与生活来学习,要在经验的范围内发现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材料;注重选择有可能引起新经验的知识点;注重选择与学生生活贴近的大自然和社会生活来展开教学,使他们有更多的对生活的.实际感受和与现实、大自然的直接接触,让他们从现实和生活经验中发现课题,在多样的、具体的生活经验中培养“用英语做事的能力”。
5、开放性原则。
活动教学过程是一种开放的过程,这主要体现在教学环境和氛围的创设上,一是开放的人文环境,要求营造出民主的,为学生所接纳的、无威胁的、富于创造性、主体性发挥的师生氛围,使学生形成一种自由的、无所畏惧、独立的探索心态,以激发学生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因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满足感是在一种允许提问与自由探索环境中获得的;二是开放的时空环境,表现在时间上不限制在一节课和在校学习时间,空间上重视教室内环境的灵活安排与组合,同时将课堂引向社会和大自然,利用更为广泛的教育资源,使学生得到最为广泛的关注与发展。
6、合作性原则。
“以活动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是以学生活动为中心进行的一种同伴间交往互助,合作交流。通过合作,学生能够相互学习,齐心协力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沟通能力、学习适应能力和社会适应性。合作还应包括师生共同优化教学的过程。教师要关爱每个学生,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认知水平出发,设计出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以情促知。在活动过程中及时给与学生指导和帮助,对他们的成绩给与积极地评价,尽量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教学活动中师生的和谐交往可以激发学生对认知的兴趣,对学习的热爱。教师亲切的话语及与学生平等的关系,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意境中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
四、主要的活动方式。
1、信息差的活动。
例如:在七年级下册unit7whatdoeshelooklike?一课中可以设计“寻人”的活动。
情景:(1)假设一名学生是公园里的保安,另一名学生找不到自己的妹妹/弟弟,前来求助。
(2)一个学生扮演警察,另一人扮演刚被坏人抢走背包的受害者,前来报警。
(3)一个学生请另一个学生帮忙,去机场接自己的外国笔友。
活动方式:学生两人一组,合作编排情境对话并表演出来。
目的:准确地表述出人物的。
2、游戏竞赛类的活动。
例如:在七年级下册unit4iwanttobeanactor一课中可以设计“猜职业”的游戏。
活动方式:小组活动,每组给一些写有职业名称的单词卡片,让一个组员提问“whatdoyoudo?”
根据另一个组员的肢体语言表演,猜出卡片上的词汇。哪一组在单位时间里猜出的最多,哪一组取胜。
目的:强化新词汇,操练询问职业的句型,培养集体荣誉感。
3、合作型活动。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unit3whataredoingforvacation?一课中可以结合七年级下册unit3wheredidyougoonvacation?的内容,让同学们办一期以“vacation”为主题的英语板报。
活动方式:课内外相结合。同学之间分工合作:调查、撰稿、排版、绘画、书写等,各展所长。
目的:自由地就“度假”的话题展开交际,学习书面表达。学会分工合作,进行美育教育。
4、学习策略训练型活动。
例如:在每个学期期中与期末的复习阶段中可以安排学生就已学过的单词进行归类记忆。
活动方式:课后,设计表格。
目的:将单词归类记忆是一种词汇学习策略,有利于我们记单词,扩大词汇量。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论文大全(18篇)篇十八
我国经济建设需要有大批创新型人才,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技术服务创新是高职院校科研的主要内容,能够体现高职院校的特色.改进教学方法,推进产学研结合,积极引导学生参加适合高职学生的科研活动,能推动我国高职教育水平的提高.
作者:陈寿才袁力辉作者单位: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刊名:中国集体经济英文刊名:zhongguojitijingji年,卷(期):2009“”(27)分类号:g64关键词:教学方法产学研工学结合科研项目创新能力毕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