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篇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涕泪、巫峡、洛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联系诗句理解词语内涵的能力,并体会诗这种体裁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课外搜集资料的过程,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2、让学生经历主动参与的过程,从而理解诗意。
3、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挖掘出诗的内涵。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查阅有关杜甫的资料,了解他们生活年代的情况及他们写的其他爱国诗篇,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从而受到爱国教育。
教学重难点:时代久远,让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具准备:充分预习,制作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赏析《春望》,感受写作背景:
师:给同学们上课,老师准备了一首诗作为礼物送给大家,希望同学们喜欢。(课件出示《春望》师配乐深情并茂背诵。简介诗意。)
(评:教师的朗读给学生做了很好的示范,潜移默化地把学生带入到情景当中。)
师:听老师诵读你感受到了……(示意学生举手说感受。)
生:我感受到诗人很忧愁。
生:我感受到诗人渴望和平,讨厌战争。
生:我感受到诗人为国家为人民发愁。
生齐:杜甫。
(评:让学生通过听,感受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远比教者枯燥的介绍时代背景有效。同时,聊天式的宽松环境,也为接下来引导学生畅所欲言打下了基础。)
师:你对杜甫了解多少?
生:他是唐代诗人。
生:他的字是子美。
生:他和李白齐名被后人称为“李杜”。
生: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评:遵循“学生已会的知识教师不讲”的原则,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师: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杜甫的另一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像老师这样把课题读好。(课件出示课题)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师:打开课本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做到字正腔圆。
(生自由读古诗。)
师:再读给同桌听听,互相纠正。
(生同桌互读,互相纠错。)
师:谁勇敢的站起来读给大家听?(指名学生读)
生:老师读的“裳(cháng)”。
师:在这里就读“裳(cháng)”,古人上为衣,下为裳(cháng),请同学们一起把这句话读一遍。
生:(齐读“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cháng)”)
生:“妻子”现在读(qī zī)古诗中读的是(qīzǐ)。
生:我想可能指老婆和孩子。
师:你真聪明,请你把这句诗再读一遍。(生读)
师:谁把这首诗完整的读一遍做到字正腔圆。(师指名读古诗。)
师:齐读这首诗。(生齐读)
(评:读是诗歌教学的第一要求,教师抓住诗句中古今读音不同的两处加以点拨,既教给了学生知识,又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自然学生便颇有兴致地一遍一遍地读开去了。)
三、初步感受诗人写作时的内心感受:
师:不知不觉这首诗已经读了好几遍了,你读到诗人心情如何?
生:诗人很高兴。
师:你的依据是……
生:我是从“喜欲狂”这个词里读出来的。
师:(板书:喜欲狂)“欲”的意思是?
生:将要。
师:“喜欲狂”就是?
生:高兴的快要发狂了。
师:读这个词,读出它的意思来。
(生读“喜欲狂” )
师:读着这个词,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生:诗人为什么“喜欲狂”?
师:是啊!昔日忧愁满腹的杜甫为什么欣喜欲狂呢?(在黑板上画“?”)
生:诗人“喜欲狂”时是什么样子呢?
师:老师也想知道呀!(在黑板上画“?”)
(评:读着读着,不但读出了感情,还读出问题来了。教师巧妙地抓住学生发言,紧扣诗眼“喜欲狂”展开设问,中心突出,环节紧凑。)
四、带着疑问,自学古诗:
师:带上你的笔,因为不动笔墨不读书;带上你的工具书,那是不说话的老师;带上你已有的知识,那是你无形的资产;带上你周围的小伙伴,互相取长补短。一起去读懂古诗,到诗句中去寻找答案,需要老师帮助的请举手示意。
生自学古诗,师巡视,答疑解难。
(评:教是为了不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的智慧是无穷的,自学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五、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师:交流一下,杜甫为什么“喜欲狂”?
生1:从“剑外忽传收蓟北”这句话里我知道诗人听到了收复蓟北的消息,所以“喜欲狂”。
师:谁收复? 生:官军。
师:“官军”就是……(生:朝廷的军队。)
师:(指课件地图)看,这是“剑外”,诗人流落在剑外,河南诗人的家乡,“蓟北”叛军的老巢。老巢都被国家的军队收复了意味着(生:国家统一了)人民可以安居乐业了。杜甫等这一天,等了8年了。这一喜讯忽然传来,诗人怎能不喜欲狂呢?(板书:听)
生2:从“却看妻子愁何在” 这句话里我知道诗人的老婆和孩子忧愁没了所以“喜欲狂”。(师板书: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篇二
1.掌握本课出现的生字词,如“洛”等。
2.掌握作者生平及在诗歌史的地位。
3.理解把握本课的思想主题。
4.感受和学习诗歌中流露出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掌握作者生平及在诗歌史的地位;理解把握本课的思想主题。
教学难点:感受和学习诗歌中流露出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这首诗写的是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诗人听到这广消息后写了这首诗。
(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诗歌讲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是我们要学习了解的。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提出读不懂的语句。(学生互相纠正字音,教师重点强调以下字音:涕:读t,不读d,还:读hun,不读hi。)
三、理解诗句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外”,剑门关以外,指四川。
“蓟北”,河北北部,安、史叛军的巢穴。
“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指因特别高兴而流泪。
这句诗讲了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从剑外传来,刚刚听到这个消息,涕泪就流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慢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再看。
“漫卷”,胡乱卷起。唐代一般没有装订成册的书籍文字大都写在纸卷上,所以收拾书籍,就要卷起。
这句诗意思是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胡乱地粑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这句话讲了白天放声歌唱,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就。
这句诗讲了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峰。顺流而下把襄阳一过;便一直奔向了洛阳。
四、内容分析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多年战乱,祖国重归统一的欢快心情
3、作者的这种心情是通过哪些词句表达出来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胜利喜讯后的感情的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
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出自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从中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4、这首诗同《示儿》一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都表达了深厚的爱国之情。
五、课堂复习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同桌互相背诵课文
六、课后作业
预习“基础训练1”。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篇三
《课程标准》对于诗歌教学提出了这样的目标:“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在华东三省六市小语协作交流活动中,我听了江苏镇江丹阳市教研室邵云霞老师执教的《清平乐 村居》,虽然课中也存在一些瑕疵,总的来说,这节课对于诗歌教学应该说是一种引领:诗歌到底应该怎么教。结合我教的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两首》谈一下个人的粗浅认识。
新课程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如果学生没有掌握学习的方法,在今后的工作、生活道路上必然要走一些弯路。诗歌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所蕴藏的丰富内含,不是一句两句话所能说透的,既然这样,我们何不按课标的要求,让学生去“想象”、“体会”呢?前段时间刚巧上《古诗两首》时赶上参加“华东三省六市小学语文协作交流活动”,没有及时完成,随后,我布置学生按导学单完成预习任务。今天,在课堂上我首先带领学生再一次阅读了“资源共享”部分,引导他们谈感受,学生分别从杜甫的知识渊博,有政治抱负,诗歌寄托了对人民的同情;陆游是现存诗最多的诗人;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几个方面来谈,从而让学生对诗人对诗的创作背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接着,就是检查学生诗歌阅读情况,这时,班上的一个学生的朗读出乎我的预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他竞然对“涕”、“欲”、“何”、“纵”的读音都没有读准,怎么办?我停下来了,如果读这一关都不能过,我还怎么进行后面的教学呢,即使这只是个别现象。我不断地进行范读,让学生跟着读,学生自己练读,再让学生在班上展示。没有了字词上的阅读障碍,把握诗的大体意思就迎刃而解了。
当我进行“学贵有疑”这一环节时,有位同学提到这样的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要写巴峡、巫峡、襄阳、洛阳?”于是我就抓住这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诗人在战乱中背井离乡,现在终于可以回到故乡了,那么从“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心情?经过讨论,学生一致认为,这是诗人设计好的回乡路线,而这个路线时时刻刻在诗人的脑海中,而今,叛乱已被平定,一个“穿”一个“向”足以表明诗人多年来一直的思乡情绪。而这种思乡心情之切是源于诗人对国家收复失地的喜悦与兴奋。
最后,围绕“喜”字,学生进一步从“漫卷”、“放歌”、“纵酒”等词去体会诗人的爱国热情。另外,在练笔上,我让学生围绕诗人听说官军收复河南河北这一喜讯的表现,如诗人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诗人的家人又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展开想象说一说写一写,从而将自己对诗的意境的理解进行内化。
本课教学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学生的学习需要广阔的智力背景作支撑,否则学生的课堂表现只能是寸步难行、“呆若木鸡”。课堂“死气沉沉”,我们就常常埋怨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不佳,不善思考,其实问题主要出在我们自己身上,我们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背景,没有体谅到学生的学习困难,我们常常是“一厢情愿”做着自以为是的工作,其实我们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存在,我们的教学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从“学生”出发,这是一条最根本的教学原则。
暑假刚过,考虑到学生可能已经很久没有接触古诗了,早读课上,领着学生复习《好书伴我成长》上的几首古诗,主要是“边塞诗”,有《凉州词》(王之涣、王翰)《出塞》(王昌龄),还有林升的《题临安邸》、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边读边随机提一些问题,感到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存在不少的困难,尤其对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很肤浅。最后引导学生读抄在黑板上的《春望》,学生虽然一开始感到比较为难,但是经过讨论与点拨,对诗歌的大意以及时代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以上的复习大概化了半个小时,学生对这些古诗的理解与体会不可能达到完全理想的境界,但是,课后我想,如果没有这半小时,今天的这堂课,也许是“不堪入目”的。
本课的主要环节有:
一、导入。请学生说说早读课上读古诗的整体感受。学生的发言是令人满意的,他们不但能理解诗歌的大意,而且也能读懂诗人的内心。比如有一位学生就说,这些诗歌的作者都希望不要有战争,希望老百姓能过上一种和平的生活。这个环节化了两三分钟,我从学生的表现中感受到他们对学习新课的期待与信心。
二、初读。这首诗的生字不多,在指名学生读的过程中,强调或纠正“涕”、“襄”等字的读音,尤其反复强调“妻子”的“子”读作第三声,而非轻声。字词的教学即使在六年级也是一项基本的目标,不可放松。
三、解题。学生对题目的字面意思的理解也不存在多少障碍,难点是对“河南河北”的理解同今天的“河南(省)河北(省)”的区别。在理解题目的过程中,相机请学生介绍诗歌的背景:“安史之乱”和作者:“诗圣”杜甫。
四、会意。理解了题意,了解了背景与作者后,请学生再读诗歌,边读边思考诗歌的意思。学生读后,好像不敢举手,便请学生先提出不理解的词句。先有学生提出“白日放歌须纵酒”和“青春作伴好还乡”,关键是“放歌”、“纵酒”、“青春”等词语。许多学生也都查过工具书(课课通之类),所以,很快便扫除了理解上的障碍。接着又有学生提出“剑外忽传收蓟北”不理解。这句话有两个地名“剑外”和“蓟北”。有学生查了资料,知道“剑外”就是好“剑门关以南”,而“蓟北”就是指今天的河北省北部地区。我对学生说在解释古诗句的时候,地名也可不解释(即“直译”),这样学生理解这句话应该没问题了。
五、悟情。理解了第一句诗后,我没有让学生继续质疑,而是话锋一转,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收复“蓟北”的消息,来得这样突然,此时诗人杜甫的心情如何?何以见得?学生抓住“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和“白日放歌须纵酒”等诗句,体会到诗人“喜出望外”、“欣喜若狂”的心情。在学生说到“涕泪满衣裳”时,我这样追问:高兴的时候可以欢笑、放歌、纵酒,可是杜甫为什么会流泪呢?学生有了《春望》这首诗的阅读基础,所以也不难理解:长期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终于可以回家了,兴奋、激动的心情难以抑制,喜极而泣。在交流“却看妻子愁何在”这一句时,我还是引导学生同《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等进行对比理解:居无定所的杜甫看着自己的妻儿是忧心忡忡;而听到唐朝的军队收复失地,一家人又可以返回家乡,安居乐业了,忧愁与烦恼就烟消云散了。在这堂课接近尾声的时候,有学生谈到了对“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下洛阳”的理解,我明显感到学生的理解有误,便直接指出:这两句是杜甫想象回乡的行程——(作者想)立即从巴峡穿越巫峡,顺流而下,然后从襄阳登陆直到洛阳。杜甫的家乡就在洛阳以北,从这两句可见作者的“归心似箭”。
回顾整堂课的教学,因为有了《春望》等诗歌的阅读基础以及历史背景、作者生平资料的支撑,所以虽然一开始学生对理解诗歌的内容好像有些困难,但是经过相互之间的合作讨论及教师的点拨引导,一切都迎刃而解。特别是在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时,我不时地引导学生把本首诗歌的学习同《春望》相链接,学生对诗人感情悲喜转变理解真切,诗人的喜怒哀乐仿佛弥散在课堂之中。我感受到自身的神采飞扬,以及学生闪烁的目光。
苏教版语文教材的编排很有规律,基本上每一学期要安排两次古诗的教学,一次在第一单元,另一次在最后一单元。第四课《古诗两首》,一首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另一首是陆游的《示儿》。这两位都是著名的爱国诗人,然而这两首诗的情感基调却是截然相反。《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第一大快诗,诗中处处透着喜;而《示儿》却是陆游病重离世之际留下的遗言,诗中字字含着泪。在教学中,我发现这两首诗的诗意其实并不特别难理解,然而对于古诗的教学仅仅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是远远不够的,重点必须体悟作者所含的情。而每一首诗的创作与诗人的生平经历是密不可分的,只有了解了古诗的创作背景,才能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与之产生共鸣。
诗文总有眼,本诗的诗眼缘自一个字“喜”,找到诗眼,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去找,去品,哪些地方能表现出这个“喜”字,首联除了交代喜的原因外,还看出了初听喜讯的真实心情。满衣裳让我们看到了杜甫内心的真情流露,那是喜极而泣的表现。“初闻”从“初”中,我们能洞察出杜甫盼收复的由来已久的心情与急切之情,试想,刚听到收复这一消息,也不去考证其真实与否便喜极而泣,这便是杜甫压抑内心情意的一种真实反应。诗文不光从自身,而且关注身边的反映,留心“妻子愁何在”,自己更是“漫巻诗书”还大声唱着歌大口喝着酒,这反常的表现正是“喜欲狂”的最佳写照。然后,乘着大好春光把家还,岂不快哉!尾联,连设想的路线都安排好了。可想回家对他来说是梦牵魂绕,期待已久。这两句除队看出急切的心情外,那种高兴的劲不言而喻,恰似李白的“轻舟已过万重山”。
学生知道了这首诗背后的故事,他们就不知不觉地走进了诗人的内心,得到诗人的真实情感,学得很有滋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篇四
1、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治爱美情趣,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影响。
2、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并学习分析鉴赏古诗。
3、结合学诗,培养学生的自学、想象、表达、创新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治爱美情趣,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影响。
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并学习分析鉴赏古诗。
课件、相关资料。
1、同学们,在我国诗坛上有一位诗人与李白齐名,被尊为“诗圣”,他的诗被人们称为“诗史”,他是谁?你对杜甫了解多少?(交流杜甫的资料)
能背一首他的诗吗?(交流杜甫的古诗)
2、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齐读课题)
3、释题: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闻”“听说”,不同于现在的“用鼻子嗅”,这是古今词义上的变化,这种类型题目中还有。哪一个呢?(河南河北)那“河南河北”指的是哪里?是河南省与河北省吗?(指的是黄河的南北两岸,那里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谁能连起来把课题的意思说一遍。
1、学古诗,首先要读准字音。谁能提示大家诗中那些字的音容易读错?(涕、子、裳、卷)指名读。生评。齐读,要求读准字音。
2、学习一首古诗光会朗读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正确理解诗句意思。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自主学习!出示自学要求:同学们可以借助工具书由词到句理解诗意。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请做上记号。
3、质疑问难。说说古诗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师生协同解决。(妻子、青春、白天、漫卷)
4、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这首古诗的意思。生评。
5、把对这首诗的理解融入到你的朗读中去!(指名读、齐读)
(交流“安史之乱”这一历史事件)
过渡:“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在战争中,人民群众特别是黄河中下游人民遭到了空前的浩劫,出现了千里萧条,人烟断绝的惨景。
出示:在《中华上下五千年》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述“安史叛年十年残暴,每到一处就抢掠民财,烧毁房屋,甚至把杀人当作儿戏,叛军进入长安后,大抢3天,长安成了一片火海。在安禄山军队的暴行下,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城镇村庄变成了一片瓦砾废墟。
诗人杜甫为了躲避战乱,才流离失所,贫困潦倒,而且一家人的生命时常受到威胁。八年之后,诗人在四川剑外听到了官军收复失地的胜利喜讯,诗人所心情如何?(喜悦,激动)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当时的心情呢?(喜)
2、你从哪些诗句或者词语中体会到诗人无比喜悦的心情呢?把你的理解写在这句诗的旁边。
预设:
(1)初闻涕泪满衣裳。
(板书:喜极而泣)
(2)却看妻子愁何在。
抓住“愁何在”:曾经妻子和孩子他们愁的是什么呢?
现在好了,官军收复失地,他们不再为这些而犯愁了!齐读!
(3)漫卷诗书喜欲狂
对于一个酷爱读书的人来说对书定会异常珍爱,可是杜甫却是“漫卷诗书”,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想像一下诗人及家人欣喜若狂的样子。
从此以后,不必妻离子散,天各一方,不用颠沛流离,远走他乡,可以家人团聚,尽享安详的生活,怎不让诗人欣喜若狂。
(板书:欣喜若狂)指名读3、4句,生评,齐读。
(4)白日放歌须纵酒
泪满衣襟,欣喜若狂,不足以表达诗人心中的喜悦,他还要做什么?
(板书:放歌纵酒)
52岁的诗人既不适合放歌,也不适合纵酒,这真是喜到极致,忘乎所以了。请你带上这样的无以名状的快乐情感与诗人一同放歌纵酒,一同颠狂。指名读5、6句,练读,全班读。
2、听到胜利喜讯,诗人想到了什么?从那些词句看出来的?让我们看看从剑外到洛阳是怎样的千里迢迢? (课件)说说诗人回乡的路是一条怎样的路。从四川剑外到故乡洛阳。跨越了四川、湖北、河南三个省份,在作者看来却如此轻松,为什么?诗人思绪飞扬,他的心早已飞到千里之外的洛阳。(板书:归心似箭)
在归心似箭的杜甫看来,千里迢迢算什么,千山万水算什么?在诗人的眼里,故乡就在眼前——(教师引读7、8句),美景就在眼前——,洛阳就在眼前——。女生齐读7、8句(到巫峡了),男生齐读(到襄阳了),全班齐读(洛阳到了)。
3、升华情感。现在杜甫看到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平息了,他终于可以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了,能不欣喜若狂吗?那么诗人只是为能重返故里而欣喜若狂吗?(板书:爱国)所以大家都称他为爱国诗人。
让我们与欣喜若狂的诗人一同放歌吧!(配乐齐读)
让我们与千千万万欣喜若狂的人民一起放歌吧!(配乐齐读)
让我们带着对这位爱国忧民的诗人的无比崇敬再来读诗!(配乐齐读)
1、背诵这首诗。小结学法!
2、回乡后的杜甫是否过上了幸福安宁的生活呢?找几首安史之乱以后杜甫的诗读一读,体会诗人后半生的生活和情感,想想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苦难诗人、人民诗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篇五
教学内容:学习古诗《示儿》
《示儿》是陆游的绝笔。《示儿》表达了诗人恢复中原、统一国家至死不变的爱国愿望。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2.掌握动脑、动口、动手的读书方法,解释诗句和部分字词的意思。
3.学会本课生字。
4.由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二、教学时间: 2课时
三、教学重点、难点
1.训练重点是掌握动脑、动口、动手的读书方法。这个训练从预习开始,学生要认真思考预习题的要求与内容。课堂上要启发学生自己去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要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要动手查找字典,在重点字词旁作注释,写写自己的理解、体会。更要动口回答问题,出声朗读,背诵课文等。
2.古诗四首在内容和情感上都有难点,教学时要抓住前后诗句的内在联系。应从理解内容入手,进一步体会诗人情怀,并指导朗读和背诵。
四、教学过程
初读课文
1.边读诗句,边看注释。
2.把不懂得诗句画出来。
(一)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懂字音,注意停顿。
2.老师范读,学生再练习。
3.指名读。
4.逐句讲解:学生讲解诗句的意思,老师纠正。
(二)过程
1.介绍作者、背景。
陆游:南宋爱国诗人,一生坚持抗战,从小就受到父母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立志要为国家献身。青年时期,他读兵书,学武艺,为参加收复祖国河山,抵御敌人做好了准备。中年以后,他在任职期间,曾多次向宋高宗提出很多振国的主张和建议,但从来不被采纳,反遭到迫害,最后被朝廷免职,晚年过着贫苦的生活。他回乡后,一直忧国忧民,时刻不忘收复中原,洗雪国家耻辱,挥笔写下了大量的爱国主义诗歌,对鼓舞人民抗战的斗志起着积极的作用。他临终念念不忘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祖国领土的完整。
《示儿》是陆游的绝笔。示儿:给儿子们看。诗人怀着至死不见中原统一的遗憾,借对儿子遗嘱叙述了自己一生对收复失地的坚定信心。
2.逐句讲解:
①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本来就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没有亲眼看到中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②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朝廷的军队收复北方领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你们的父亲。
3.默读《示儿》,想想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①画句子。(表达诗人情感的诗句)
②体会情感:《示儿》表达了诗人恢复中原、统一国家至死不变的爱国愿望。
4.练习背诵.
①以读激情,以读悟文。
引导学生们弄清全诗的意思,诗句之间的联系后,抓住重点词、句的理解,读议结合,以读激情,以情捂文,使学生深入到诗人的内心世界,水到渠成的感知诗人的思想感情。
下面咱们继续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了解这道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通过学习这道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3、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4、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教学重点
1、弄懂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领会这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㈠导入
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一首杜甫写于战乱时期的诗,《春望》还记得吗?背一背(生背),背得真有感情,仿佛使我看见了诗人在八年的安史战乱中,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感时与恨别交织着满腔愁情,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忧患的诗人,当他听到“安史之乱”接近平息的消息,诗人惊喜若狂,冲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
1、出示课题(指名读,解题)
2、齐读课题(课题读得真好,我相信这首诗你们一定能学好,读好)
㈡初读,了解大意
1、正确朗读诗
①在预习时老师要求同学们能正确朗读这首诗,做到了吗?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②生评价。
③指导读“妻子(zǐ)”生读,师读,比较
④齐读(可以读慢点,要读正确)
2、在诗句中理解词语
①读中体会
(忽传、初闻、涕泪、却看、愁何在、漫卷、青春)
②师生讨论
3、你们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当时的心情(喜欲狂)
板书:喜欲狂
㈢细读,品诗
2、学生自由体会
3、学生自由表达
4、出示画面,想象最后两句的情境
小结:全诗连用六个地名,因为他始终贯穿着诗人喜悦心情,并不感到丝毫累赘,相反使人读来感到格外真切、真实,诗人爱国、思乡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也是诗人高明之处。
5、过渡:通过同学们刚才的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怎样把你体会的情感读出来?(自由有感情朗读)
6、指名读
7、背诵(师引背齐背)
㈣联系生活,激情练笔
㈤学一带一
㈥指导课外阅读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篇六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得知黄河南北一带被官军收复的消息后,激情迸发,在很高兴时写下的一首诗。被誉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本课第一课时教学案例如下:
师:这首诗共几句?
生:8句
师:哪几句是想像?哪几句是写实的?
生:忽闻剑外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是写实的。后面是诗人的想像。
师:同学们真聪明。那同学们默读一下,想想诗中的诗人怎样的情感?通过哪些字词句能体现出来?边读边想边画。
生默读诗,边读边动笔。
师:比一比,谁是最优秀的赏析家?
(指名学生到黑板上,一边在板书上圈点,一边讲解。)
生1:漫卷诗书喜欲狂。我觉得诗人太高兴了,太狂了,他房子里的书可能乱乱的。
师:你能高兴地读读这一句吗?
生:能。
(兴奋地朗读起这句。)
师评:真不错。
生2:我画了“漫卷诗书喜欲狂”。这里不仅是高兴,而且表现了他的爱国。“忽闻剑外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第一句收复了失地后,高兴得要发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第二句大晴天边唱歌边痛饮美酒庆祝一番。他听到收复失地的消息后想把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告诉父老乡亲,让他们也高兴高兴。
师:那你能不能带着你的体会朗读这两句?
生:能。
(有感情地朗读。)
师评:很好。
师:你品的是什么?
生3:我品德是“初闻涕泪满衣裳”,说明诗人听到这个消息后太激动了。
师:真好。满是深情。“满衣裳”满这个字读得多么地重,这喜极而泣是因为高兴。“满”读得低点,这叫重音轻吐。
生4:我品的是“初闻涕泪满衣裳”。通常我们伤心难过的时候会哭,但这里高兴的事诗人为什么要哭呢?人们常说:喜极而泣。诗人太高兴了,高兴得哭了。
师评:好样的。
生5:我品的是“却”。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当时非常高兴,光顾着自己高兴,忘了别人。“却看”的意思是回头看看,回头看看妻子和儿子,大家一样高兴,从这里可以知道诗人的一家都非常高兴。
生6:我品的是“即、穿、更下、向”。这几个词都表现快的意思,表明作者很想快一点回家。
师再次充满激情地范读。
师:你把诗人这种喜悦之情充分地表达出来了。接下来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朗读课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篇七
生:杜甫李白
师:是啊,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今天我们不说李白就说杜甫
师:你对杜甫有什么了解?
生:是现实主义诗人与爱国诗人
师:是的,他曾写下一千四百多首脍炙人口的好诗,记录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素有诗史的称号。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则有着“生平第一块诗”的美称。谁来读课题。
师:闻是什么意思?(听)听到了什么消息?
生:激动振奋。
生:齐读课题
师:拿起你手中的诗,读读,注意把字音读准
生:读资料
师:大家读得很认真。谁来?
生:读
生:纠正传错了
生:纠正衣裳(chang )漫卷
师:卷是什么
师:有五十六个字,只错了三个又是第一个读了不起
生:(读)
师:读音不同,意思也不一样。衣裳是什么意思
师:上衣是衣,下衣是裳
师:青春是年轻,而在这里呢?
生:是春天的意思。
师:还有古今意思不一样的吗?
生:妻子,这个词
师:是什么意思
生:在古代,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孩子
师:刚才同学读得不错。还有谁读
生:有感情地读
生:掌声
师:会读吗?能读出节奏吗?
生:自由读
生:读,思考
师:可以小声讨论,会有更多的想法
师:同学们有一点收获吧
你知道了什么?
生:杜甫听到消息很激动。眼泪和鼻涕搞满了衣服和裤子
师:老师有个小质疑,涕是鼻涕吗?
生:不是,还是眼泪
师:让我们再读读,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我还知道杜甫想回家乡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他设计回家的路线
生:说地非常好。让人刮目相看
师: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还知道,妻子和孩子忧愁都没有了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却闻妻子愁何在青春作伴好还乡
师:还知道了什么
生:是在春天知道了消息
师:从哪里知道
生:青春作伴好还乡
师:他此时的心情用一个词形容。是什么呢?
师:书中有个词你找到了吗
生:狂
师:板书:喜
师:喜欲狂,说明什么
生:开心到发狂
师:惊喜,甚至到了发狂的地步
师:有的同学很会学习。他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了诗句的旁边
师:可以简单写几个字。自己的想法,一个字一个词也都可以传达
师:你从哪句诗可以体会到
生:白日放歌诗人借酒释放心中兴奋的情绪
生:不像。他都已经疯狂
师:像什么?
生:年轻人
生:有一种年轻人的狂放
师:自己念一念
师:还有谁想读
师:刚才,有同学说他很豪迈,我们也来豪迈的读一读。
师:你还读懂了什么?
生:从泪满衣裳,我知道他已经激动的流泪了。
师:换成一个成语
生:以泪洗面
师:不光是洗面了
生:泪如雨下
师:好的
师:男儿有泪不轻弹,而杜甫又何止这一次流泪呢
师:谁给我们读一读这首诗
生:读《春望》
生:伤心,感叹
生:我觉得这泪不仅包含对国家的感慨,还有对家乡的思念
师:那今天的泪又是怎样的?
生:激动
生:喜极而泣的泪
生:开心的眼泪
师:准确说是大悲后的大喜。喜从何来,为何而喜。写在你们材料的背面。
只字片语把你们的想法记录
生:他为战争结束了,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而喜。
生:他为老百姓终于可以过上安定的生活而喜。
生:为汉军而喜,为国家统一而喜。为不再逃难而喜……
师:太棒了一连说了五个喜
生:自己又可以回家而喜
师:这种喜诗中字字流露,你还能找到
生: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仿佛觉得,他已经很快地乘船从巴峡出发,穿越巫峡,马上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
生:漫长的
师:而作者笔下
生:有一种,千里江陵一日还
师:与李白的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师:为什么
生:他很想回乡。
师:请你读读
师:语速还要更快点。谁能做到?
师:有感觉了。向洛阳。调子要上去,让人感觉到急切地回乡之向往
生:(齐读)
师:能背吗
而收复了河南的他却又泪满衣裳。
师:他是个怎么样的诗人
生:是个为国为民,忧国忧民的诗人
生:浪漫主义的诗人,表情变化快,情感有变则文风就变,
师:我明白,你在此首诗中感受到诗人狂放的一面
师:可以自己轻声读一读
师:时间关系。我把他们写在黑板上,有兴趣,大家可以摘抄在摘抄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