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不仅是对书中主题和情节的概括,还应该包含自己的独特观点和思考。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备受赞誉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上的灵感。
聪明的投资者的读后感(优秀22篇)篇一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很经典的投资著作《聪明的投资者》。作者本杰明.格雷厄姆是巴菲特的老师,《聪明的投资者》被誉为价值投资的圣经,文章讲述了很多投资方面的规律,这些看似浅显,真正实施却不容易。
一、要投资而不要投机。
投资就是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以保证本金安全前提下(价值价格),去争取满意的回报。而投机则完全试图从市场价格波动中牟利。
投机主要是由于人的本性使然:“投资者潜意识和性格里,多半存在一种冲动,它常常在欲望的驱使下,未意识的去投机,去迅速且刺激的暴富。”格雷厄姆描述了投机者的特征:
1、意识不到自己的投机行为;。
2、缺乏足够的知识和技巧。这两点是不是和a股中的“韭菜”很像?
二、“市场先生”是你的仆人,而不是你的主人。
格雷厄姆假设了一个喜怒无常的角色叫“市场先生”,他每天都会提供股票买卖的机会,而这些价格经常都是不合理的。
“市场先生”的情绪不应该影响你对价格的看法。不过,他真的会一次又一次地提供低买高卖的机会。但是,普通人却会被市场先生所感染,“追高杀跌”。
人性存在很多弱点,对于理性投资,精神态度比技巧更重要。要独立思考,如果总是做显而易见或大家都在做的事,你就赚不到钱。
三、使用安全边际。
正如巴菲特投资理念“一、不要亏损,二、记住第一条”。投资是建立在估计和不确定性的基础之上的,大范围的安全边际保证了不会因为误差而导致失败。
最重要的是,前进的方法是不要撤退。安全边际的概念,即市场价格高于评估价格的差额,安全边际=价值-价格。
经济规律不复杂,坚持这些原则,相信投资之路会走的更加顺畅。
聪明的投资者的读后感(优秀22篇)篇二
春节有空,买了巴菲特老师-格雷厄姆《聪明的投资者》,读完后,沉思了一下,的确这本书在投机盛行的年代,让投资者找到了方向,在那个年代他应该称得上是投资界不世出的奇人,《聪明的投资者》读后感。
这本书也明显有自己的缺陷,举了很多例子,让人看得有点杂乱无章的感觉,如果初学者看完这本书后,第一感觉就是投资要有安全边际,但随后就会感到上市公司有如此多的问题,有点无从下手的感觉。所以在安全边际的情况下,只能按照它的方法尽量分散投资,而分散投资就是为了降低风险。诚然这种方法可以让你立于不败之地,所以绝对是值得一读的好书。
如果研究过巴菲特的人就知道,巴菲特说要集中投资,格雷厄姆说要分散投资;二者的思想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呢?原因在于巴菲特汲取老师的安全边际的思想上,提出啦要买有特许经营权,主营业务清晰,一流的管理者的公司,集中投资然后长期持有。你把这思想理解彻透之后,再反过来思考《聪明的投资者》一书,你就不得不服巴菲特,因为通过巴菲特这一思想过滤,就能把格雷厄姆举例的那些有问题的公司排除在外,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风险性,从而可以去集中投资,而不是分散投资。
我们的理论应建立在巨人思想的基础上即安全边际,再做进一步改善,下面不是评论二位大师的缺点,而是做一点改进,仅代表个人观点。
1、时代在变化,格雷厄姆时代是以石油,钢铁,铁路等传统行业为巨头的时代,所以他的计算方法是算前三年或前七年的平均利润,来计算pe,这种方法我认为是有效的,而且现在依然可以用来吸收的计算方法,我未来也会用这种方法进行一些防御性投资。但对于后期出些的一些行业,垄断性非常强的公司,即不受经济危机影响的公司,再用它这种计算方法,意味着很难买到这种公司。大家可以在前几年的经济危机中去验证一下。这里可以吸收一下基金经理的算法,即预期未来,但这种算法一定要保守估计,确定性一定要强。这里可以举一个例子,盐湖钾肥,现在全世界粮食大涨同时不同的国家都发生自然灾害导致粮食减产,通货膨胀也以10%左右的上涨,在这种背景下,必然会推动钾肥的需求量增加或价格上的上涨,这种预见性很强的背景下,我们就不必拘泥于格雷厄姆的以过去的利润的计算方法,而改成将来的计算方法,这样可以取得不错的回报率,大家可多举几个例子,用时间来检验我的推论是否正确,即使一个例子失败并不代表失败,因为格雷厄姆的方法也不能保证每个样本都是成功的,所以他要分散投资。
再次强调一下,这种方法是建立在主营业务清晰,垄断的公司,在预见性很强的情况下,才能以未来计算,也要在安全边际下买入。至于传统性行业,不垄断的公司,还是以格雷厄姆的计算方法为准。
2、关于净资产的问题,格雷厄姆的安全边际是指低于净资产的2/3,同理时代在变化,格雷厄姆时代是以石油,钢铁,铁路等传统行业为巨头的时代,对于后期出些的一些行业,垄断性非常强的公司,即不受经济危机影响的公司,再用它这种计算方法,意味着几乎买不到这种公司。我个人意见是主营业务清晰,垄断的公司,下降1/3,我这种方法意味着风险比格雷厄姆的要大,但即使错了,由于垄断的特性,经过二年左右又会开始盈利,而且因为主营业务清晰,垄断的公司特质,这一层过滤本身也降低了风险,我个人认为,这就相当于以前格雷厄姆要求的安全边际---低于净资产的2/3,有兴趣的可以在以前的熊市里去验证一下。
3、反思巴菲特的投资思维,是他提出要买有特许经营权的公司,但实际上他买的有些公司是没有特许经营权的,但是别人或他自己(我更倾向于是别人)要强加上去的特许经营权,比如银行公司,从定义上讲银行无论如何也算不上有特许经营权的公司,但巴菲特确实买啦,买得还不少,这就不得不让人深思。看完《聪明的投资者》后我恍然大悟,详见讲基金的那些章节。是因为巴菲特后期随着资金的宠大,他已很少有机会再遇见特许经营权,主营业务清晰,一流的管理者的公司,在安全边际下买入的机会,所以他的思想只能倒退,退而求其次,回到格雷厄母的思想,即在安全边际下,买入主营业务清晰,一流的管理者的公司,这就是投资大师的变通,但不能说这不对。别人总结巴菲特感兴趣的公司也是能力圈,护城河,安全边际,也可能是写书的人强加上巴菲特的思维,他买的公司就是有特许经营权的。个人观点,这是巴菲特资金巨大时不得已而为之的倒退投资方法,这也是巴菲特大师能变通之处,不拘泥于形式,只要基本原则不变通-即安全边际,这也是他的底线。但我们小散,不能把巴菲特倒退的方法拿来吸收,去投资银行股,如果你是格雷厄姆思想的追随者除外,毕竟这种方法也是让人立于不败之地的一种方法。我们不仅要完全吸收巴菲特的思想,还要对他的思想加严,即把有特许经营权的公司,改为垄断的公司,这样一改,我们投资的范围就更加小,目的就是为了更加的降低风险,提高成功率。
结尾之时,再次强调一下上面仅代表我个人观点,没有任何批评二位大师的意思,只是对他们的思想进行了一些改进和总结。也许我年少轻狂,但我会用我一生来验证我改正的是否有效,如果你们觉得对可以吸收,觉得不对可以拍砖。
经典自有其经典的地方,第一次读《聪明的投资者》的时候没什么感觉,再次读下来,加上经验和其他感悟,觉得姜还是老的辣。
投资,首先是要明确自己的身份,你是积极的还是防守的?对于不同目的的人来说采取的策略是完全不同的,不能生搬硬套。
其次,就是理性态度的重要性与投机的困难。
很多人可能在生活中很理性,但在投资中却很疯狂。有人说这是钱的力量,我觉得未必,更好地解释是反身性,你投入其中,便很难从里面解脱出来,源源不断地从市场得到各种反馈,自己又要根据这些反馈不断地做出反应,这种情况下根本就没有时间去冷静下来,恢复理性。
投机难也就难在这里,不断地做判断,不断地去顺应市场,这种活不是一般人能做好的。我无意于贬低投机,因为他们也是在为股市提供流动性,没有流动性的资产市场是无法想象的。但他们需要的是与别人做对手盘,他们的赢利很多时候是别人的亏损。而股票市场里面聚集了众多高智商人群--这甚至是一个被过度重视的市场--一个人很难每次都打败其他人。
最后,说说我个人对价值投资的看法。价值投资的判断过程就是一个为资产进行定价的一个过程,价值投资的实施就是一个对自己判断进行验证的过程。现实中,很多机构采用capm定价,但我觉得这个公式就是经济学自大的一个表现,每个资产都有着他自己的特性,不去了解这个资产背后的具体内容,而一味根据这些纸面上的东西来得到价格,无异于痴人说梦。
《聪明的投资者》1949年第一次出版,是格雷厄姆的第一部专著《有价证券分析》的普及版,专门写给个体投资者,被称为“简单的圣经”、“安全和价值的乐园”。
巴菲特就是本书最早的受益者之一。“早在1950年这本书首次出版时我就阅读了此书,当时我19岁。那时我就认为这是所有投资方面最好的书。现在我依然这样认为。”
本书在第一章首先提出要正确区分投资与投机:“投资操作是基于全面的分析,确保本金的安全和满意的投资回报。不符合这些要求的操作是投机性的。”
投资以事实和透彻的数量分析为基础,而投机靠的则是奇思异想和猜测。
第二章讨论了投资者对于变幻莫测的股票市场的态度:“从根本上讲,价格波动对真正的投资者只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当价格大幅下跌后,提供给投资者购买机会;当价格大幅上涨后,提供给投资者出售的机会。而其他时候,他如果忘记股票市场而把注意力放在股息收入和公司运作状况上,将会做得更好。”
第五至第七章介绍了防御型投资者和进攻型投资者的通用组合策略,特别是在第十章重点介绍了关于如何廉价购进股票的技巧,提出了评估普通股的十一条规则,并提出了成长股价值计算的简单公式:价值=当前(普通)收益×(8.5加上预期年增长率的2倍)。
在最后一章,他提出了投资的核心概念———“安全边际”。巴菲特后来说,“安全边际”是有关投资的最重要的字眼。通俗地讲,安全边际就是花五角钱购买一元钱人民币的哲学;就是饭吃八分饱;就是如果你离悬崖还有一公里,那么你肯定不会跌下悬崖。投资者忽视安全边际,就像天天暴饮暴食,最终会伤及肠胃;或者你一直在悬崖边上行走,总有一天会一失足而成千古恨。历久而弥新的投资者箴言。
格雷厄姆文风平实流畅,深入浅出,从未自吹自擂。《聪明的投资者》里很多箴言式的字句,充满智慧,穿越变迁、周期和灾难,历久而弥新。试列举几例如下:。
1、典型的投资者将注重本金的安全;他将及时购买证券,一般将长时间持有这些证券;他将注重年收益,而非价格的迅速变化。
2、法国人说,从崇高到荒谬仅一步之遥。从普通股投资到变通股投机似乎也只有一步之遥。
3、在华尔街,如果总是做显而易见或大家都在做的事,你就赚不到钱。
4、对于理性投资,精神态度比技巧更重要。
5、投资成功与否应该用长期的收益或长期市场价格的增长来衡量,而非短时间内赚取的差价。
6、真正的投资者很少被迫出售其股份,一般情况下,他不必关心其股票的现行牌价;只有在牌价适合其准则时,他才注意它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7、投资者和投机者最实际的区别在于他们对股市运作的态度上。投机者的兴趣主要在参与市场波动并从中谋取利润。投资者的兴趣主要在以适当的价格取得和持有适当的股票;市场波动实际上对他也很重要,因为市场波动产生了较低的价格使他有机会聪明地购入股票,又产生了较高的价格使他不买进股票并有机会聪明地抛出股票。
8、当人们对市场变动较少注意时,却往往获得利润,这与人们的一般常识是相反的。投资者必须着眼于价格水平与潜在或核心价值的相互关系,而不是市场上正做什么或将要做什么的变化。
9、为了进行真正的投资,必须有一个真正的安全边际。并且,真正的安全边际可以由数据、有说服力的推理和很多实际经验得到证明。
10、利用你的知识、经验和勇气。如果你已经从事实中得出一个结论,并且你知道你的判断是正确的,按照它行动,即使其他人可能怀疑或有不同意见。对大师的误解。世人对《聪明的投资者》和格雷厄姆的思想有很多误解。有人指责他晚年背叛了价值投资,改为信奉“有效市场理论”。始作俑者是约翰·特莱恩的《货币大师》。书中引用了格雷厄姆的一段话:“我不再坚持用复杂的分析技术寻找一流的价值机会。这种做法在40年前或许是可行的„„在一定程度上,我支持现在的教授们普遍认同的‘有效市场理论。’”事实上格雷厄姆并非对价值投资失去了信心,而是根据新的情况把早年复杂的技巧简单化,提出新的“低值股票的十大标准”。因为他认为“一些技巧和简单的原理已经完全可以保证成功了。”1974年,80高龄的格氏作过一次题目为“价值的复兴”的演讲。他依然坚定地说:“如果你和我一样相信价值投资是一种完善的、可行的、有利可图的方法,就应该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坚持它,不要被华尔街的时尚、错觉和投机活动迷惑。”去世前几个月,他在接受采访时说:“我认为,(有效市场理论)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因为如果我在华尔街60多年的经验中发现过什么特别之处的话,那就是没有人能成功地预测股市变化。巴菲特的新发展。格雷厄姆快80岁时因病需要巴菲特的帮助修订《聪明的投资者》的一个新版,巴菲特曾提议作一些改动,包括“多谈点通货膨胀,多谈点投资者应当如何分析企业。”但最终没有实现。2003年的英文修订版,巴菲特推荐并作了序,和汉译本相比,增加了通货膨胀、投资基金等独立章节,金融记者jasonzweig作了最新注释。
格雷厄姆注重量化分析,是购买廉价证券的“雪茄烟蒂投资方法”,而巴菲特在他的基础上增加了费雪和芒格的思想,即对企业类型、企业特质、企业管理的质化分析,把量化分析和质化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巴菲特说:“我现在要比20年前更愿意为好的行业和好的管理多支付一些钱。本倾向于单独地看统计数据。而我越来越看重的,是那些无形的东西。”正如威廉·拉恩所说,巴菲特把格雷厄姆的思想带进了另一个新阶段。“如果能把他们两人的观点结合起来,那么你就学全了。格氏写了我们所说的《圣经》,而巴菲特写的是《新约全书》。”
聪明的投资者的读后感(优秀22篇)篇三
下面我开始分享格雷厄姆《聪明的投资者》的一些最新的感悟。我主要讲那么三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说明一下这本书的定位。《聪明的投资者》实际上它是证券分析的通俗版、普及版,但是也有了新的发展、新的归纳。总之他是为大众而写的,大家知道证券分析实际上他的定位,他在序里面讲的是为专业投资者写的,所以是比较深奥一些比较复杂一些。
巴菲特曾经说,他读了十二遍《证券分析》之后才开始做投资,这是说明《证券分析》这本书的重要性,也说明它的复杂性,觉得它的难度高吧。那么《聪明的投资者》这本书,就是在证券分析的基础上,做了简化、通俗化,深入浅出,让老百姓看得懂。所以说他是为大众而写的,这是我先说明的第一部分。
我分享的第二个部分是《聪明的投资者》的重要贡献。我曾经在几年前写过一篇书评,把它比喻为投资人的北极星。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这么大概七个方面。第一,他第一次把逻辑性引进大众投资领域。大家知道《证券分析》,他的最重要的贡献是第一次把逻辑性引进投资领域,那么《聪明的投资者》呢,他实际上是第一次把逻辑性引进大众投资领域,也就是说这本书是给大众而写的,所以说他是第一次把逻辑性引进了大众投资领域,这是第一个我认为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第二个重大贡献,他在书里面正确区分了投资与投机。我自己认为,投资的首要问题就是正确区分投资与投机。所以格雷厄姆实际上在书里做了非常重要的事儿,就解决了投资的首要问题。但是呢,我们a股市场,包括世界上其他股市,很多人做投资,投资和投机是不区分的。股市成立来,投资与投机的争论就不断。但是格雷厄姆第一次科学、全面、准确地对投资和投机做了区分,所以这就是他的贡献所在。
第三个重大贡献,我认为聪明的投资者奠定了价值投资的三大基石。我们俱乐部都是资深的价值投资者,都应该知道,实际上也就三大基本原则不能违背。
第一个就是把股票当成生意的一部分。买股票就是买公司,从企业所者的角度进行投资,这就是第一大基石。
第二大基石,其实是对市场的看法态度,也就说市场是给你提供服务的,而不是来指挥你的。你要牢记市场先生的预言,这是第二大基石。
那么价值投资的第三大基石,就是安全边际。也就说我们投资的时候要受到安全边际的保护。安全边际有两重含义,格雷厄姆经典的论述是,他想包括,一个是价格要严重低于它的价值,这是第一层含义。第二层含义是要充分的多样化,他把多样化做为安全边际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所以我们谈安全边际法的时候,绝大部分人可能还是只想到价格,相比价值打了很大折扣,但是没有考虑多样化,在格雷厄姆的安全边际的经典论述里面实际上是包括了多样化的部分,这是我要提醒大家注意的。这是他的奠定价值投资的三大基石的贡献,第三个贡献。
第四个贡献,在书里他完整的论述了安全边际法和套利的类型,就是他把套利当作一种专门的投资技术。其实安全边际法就是后人称的价值投资法,然后套利的类型的就是格雷厄姆讲的专门的一种投资技术。我不知道大家读的那本书,那个版本里面有没有讲到,我手上有一本是台湾人翻译的《聪明的投资人》,他这个版本里面讲到,就是格雷厄姆从1939年到六几年,就是几十年的时间,他们做了大量的资本交易,当然主要是几个类型。他们经过检验之后,认为下面几个类型效果是不错的,也是我们可以吸取他的教训和经验的地方。有一些,他检验之后不好的,其实没必要再去试错了。它里面讲到,第一个,他的操作局限于:第一,自我清算的个股;第二,相关的避险交易,也就是相关对冲;第三,股价低于营运资本的廉价股;第四,以控股为目的的股票。就是说经过格雷厄姆几十年的实践,发现只有这四个类型效果是比较好的。其中,我们现在a股资本市场很多量化对冲,他们做的一些,比如我们私募界现在的重阳投资,他们做的一些量化对冲,实际上我认为,他们是没有好好读过格雷厄姆这些论述,所以他们在14、15年就遭遇了比较大的挫折,在大牛市中还出现百分之十几的亏损,就是因为他们做多小盘股、做空沪深三百、做空大盘指数,通过这种量化对冲来实现他们的投资目的。实际上他是违背了格雷厄姆的经验教训的,也就说他们做的是不相关的对冲,没有很对称的对冲。所以说,格雷厄姆在聪明的投资者,在安全边际法和套利类型和相关的一些投资操作,因为价格背离而形成的一些操作,我认为他做了有非常重大的贡献,有完整的理论论述。
第五个贡献在于,他完整地梳理和介绍了构建投资组合的基本方法。比如说,他把投资组合分为负面的部分和正面的部分,或者叫消极部分和进取的部分,他分成两大类型。实际上所谓负面的这部分主要就是以债券为主,比较积极的正面的部分以股票为主,他是用这种方式的构建投资组合,实际上我认为他这种构建投资组合的方法和中国传统哲学里面的阴阳、四象、八卦这个文化是完全不谋而合的。我自己的基本操作策略里面的有那么几条,其中有实力选股,阴阳组合,中庸操作,自然心态,其中的阴阳组合里面,实际上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的阴和阳,包括四象,包括八卦。格雷厄姆用这种理论来构建投资组合,实际上和中国的阴阳是不谋而合。
第六个重大贡献,它里面对证劵分析做了一些基本的介绍,就证券分析的基本方法做还是比较完整的描述了,这是第六。
第七的重大贡献,他对安全边际这个价值投资的最核心的概念做了比较完整的论述。这是我接近十年前写的书评,到现在我有新的一些看法、新的归纳、新的感悟。这是第二个方面,关于格雷厄姆在这本书中的贡献。
第三个部分,我谈谈聪明投资者和格雷厄姆投资方法的局限性。第一个方面,我认为他的方法是偏保守了,有点走极端。这和他经历的时代和他本人的经历有非常大的关系。因为他经历了二九年大危机之后几乎破产,又重新崛起,所以他走向了矫枉过正,他走向了一个极端就是非常保守。所以他提出了一套原则,提出了价值投资、大家比较耳熟能详的一套原则。
第一条,千万不要亏损,第二条,千万不要忘记第一条。这句话是很有名的,但是很多我们国内,包括很多投资人把这句话归功于巴菲特,这个是不对的,实际上是格雷厄姆提出的。而且我认为有误解,实际上巴菲特本人,我在研究巴菲特的时候发现,巴菲特对这条原则有过一个比较中肯的评价,他认为这个原则,对格雷厄姆来说应该是正确的,但是巴菲认为他这个原则还是偏保守的,就说第一,不能亏损,第二,千万不能忘记第一条,实际上是偏保守了,就是过于保守了,实际上有一些投资,你不可能完全做到,特别是从单只股票来说,也很难做到不亏本。然后如果一点都不能承担亏损的风险的话,实际上这种投资策略就是过于保守,这也和他当时的选股有关系,比如说,他早期要求的股价低于清算价值的三分之一以上,到巴菲特这个时代,比格雷厄姆时代,实际上这种机会还是少了很多,所以巴菲特后来也进化了,他认为格雷厄姆这条原则偏保守,走极端。
第二个局限性,格雷厄姆的方法总体偏复杂,就是说他从1939年以来的操作,操作的笔数非常多,但是最后的盈利可能还赶不上geico保险一家公司的收益,也就是说,他投资geico公司几十年不动,超过他几十年频繁的操作,而且方法也比较复杂,有很多要求条件,条件要求比较苛刻,而且也分散化,他一个组合包括上百家公司,他实际上应用保险的理念来做投资。但是他晚年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做了简化。他部分认同了有效市场理论,然后放弃了比较复杂的操作,把投资标的的选择归纳为十条标准,比较简化。这是我讲到的第二个局限性。
第三个,在《聪明的投资者》里,格雷厄姆把投资者分为进取型投资者和防御型投资者两种类型。这种划分,巴菲特对此作过评价,认为不是很赞同这个划分方法。巴菲特认为,所有投资者都应该是进取型的,因为格雷厄姆这个所谓的防御性投资者,比如说他提出股票百分之五十,债券百分之五十,保持这个恒定的比例,或者是,进取型投资者保持股票在百分之二十五到七十五之间这个比例。但是对防御投资者来说,对大众没有时间、没有兴趣、没有能力来做很多研究的,实际上他这个方法很难坚持,对大众来说有效性不高,还不如买指数基金。所以巴菲特认为还不如分为被动型,买指数基金还有主动性的,也就是自己建组合两类。所以格雷厄姆这个划分方法不是那么正确,而且对大众来说,操作起来有效性并不高。
第四个格雷厄姆的投资方法的局限性,他是不论企业本质的投资烟蒂股,所以又称为烟蒂投资法。实际上这个方法,在实践中会遭遇价值实现的三个问题,就说面临一个价值实现的问题,实际上有存在三个问题。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价值投资实现的三个问题,其实我原来在俱乐部年会上也问过,也解释过。因为时间关系,我在这里就不解释了。这是他的第四个局限性,就说烟蒂投资法会遭遇价值问题。
第五个局限性,格雷厄姆非常反对预测公司的前景和未来,所以他对投机的概念(speculation),定义为预测未来,而且他在书的后面附了一篇文章,警惕投资者中的投机因素,我自己认为过分反对预测公司前景未来,并把它列为投机,是不够正确的,因为格雷厄姆对公司的本质和商业模式方面研究的不多。
但是他没有看到巴菲特后来通过护城河的分析,通过公司竞争优势,通过对生意的模式、商业模式的研究,能够较好地把握了一些伟大企业,或者叫超级明星企业,会拥有一个比较好的未来,就是对未来的预测的确定性比较高,这种实际上是投资的一部分,不应该列为投机。所以,我认为格雷厄姆的聪明投资者和他的投资方法有五个方面的局限性,我们在投资研究理论和实践中,是值得注意的。
另外我最后补充一下,在台湾人那本聪明投资人里面,383页,里面有个翻译比较有意思,我给大家念一下:当太阳神之子费盾坚持驾驭太阳马车时,他的父亲(经验老道的操作者),给了这位新手一些建议,却不被儿子所接受,太阳神之子也因此丧失了自己的生命。罗马人诗人奥维德用三个拉丁字总结了太阳神的建议——中道最稳妥。
这三个拉丁文,台湾人把它翻译成中道最稳妥,实际上也可以翻译成,比如说,走在中间最安全,翻译成中道正好我和我们中道巴菲特俱乐部的中道是一致的。所以,我就提醒大家关注一下这个翻译,我自己觉得蛮有意思,也说明了实际上格雷厄姆还有巴菲特,他们还是比较欣赏中庸之道的。从中道、中庸之道就知道他们还是反对走极端。
聪明的投资者的读后感(优秀22篇)篇四
《聪明的投资者》是一本投资实务领域的世界级和世纪级的经典著作,自从1949年首次出版以来,本书即成为股市上的《圣经》。它的作者是本杰明.格雷厄姆。
《聪明的投资者》首先明确了“投资”与“投机”的区别,指出聪明的投资者当如何确定预期收益。本书着重介绍防御型投资者与积极型投资者的投资组合策略,论述了投资者如何应对市场波动。本书还对基金投资、投资者与投资顾问的关系、普通投资者证券分析的一般方法、防御型投资者与积极型投资者的证券选择、可转换证券及认股权证等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在本书后面,作者列举分析了几组案例,论述了股息政策,最后着重分析了作为投资中心思想的“安全性”问题。《聪明的投资者》主要面向个人投资者,旨在对普通人在投资策略的选择和执行方面提供相应的指导。本书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投资的原理和投资者的态度方面,指导投资者避免陷入一些经常性的错误之中。
阅读了这本书我最大的感想就是:这本书像所有的经典著作一样,会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你读得越多,就理解得越深刻。以格雷厄姆为向导,你必定会成为一个非常聪明的投资者。要想在一生中获得投资的成功,并不需要顶级的智商、超凡的商业头脑或秘密的信息,而是需要一个稳妥的知识体系作为决策的基础,并且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使其不会对这种体系造成侵蚀。本书能够准确和清晰地提供这种知识体系,但对情绪的约束是我们自己必须做到的。
此外,我还总结出了:投机者最实际的区别在于他们对股市运动的态度上。投机者的兴趣主要在参与市场波动并从中谋取利润。投资者的兴趣主要在以适当的价格取得和持有适当的股票;市场波动实际上对他也很重要,因为市场波动产生了较低的价格使他有机会聪明的购入股票,又产生了较高的价格使他不买进股票并有机会聪明的抛出股票;购买的证券类型和想得到的回报率不是取决于投资者的金融实力,而是与知识、经验、气质相联系的金融技能;对进攻型投资者,他购买的股票价格所表示的企业总的市场价值,不要过于高出实际记录和谨慎的前景预测的价格。
以下为作者在每章开篇前面对章节的概括和总结,也是本书的精华所在:
(2)每个人都知道,在市场交易中大多数人最后是赔钱的。那些不肯放弃的人要么不理智、要么想用金钱来换取其中的乐趣、要么具有超常的天赋,在任何情况下他们都并非投资者。
聪明的投资者的读后感(优秀22篇)篇五
聪明的投资者》是一本投资实务领域的世界级和世纪级的经典著作,自从1949年首次出版以来,本书即成为股市上的《圣经》。它的作者是本杰明•格雷厄姆。
聪明的投资者》首先明确了“投资”与“投机”的区别,指出聪明的投资者当如何确定预期收益。本书着重介绍防御型投资者与积极型投资者的投资组合策略,论述了投资者如何应对市场波动。本书还对基金投资、投资者与投资顾问的关系、普通投资者证券分析的一般方法、防御型投资者与积极型投资者的证券选择、可转换证券及认股权证等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在本书后面,作者列举分析了几组案例,论述了股息政策,最后着重分析了作为投资中心思想的“安全性”问题。《聪明的投资者》主要面向个人投资者,旨在对普通人在投资策略的选择和执行方面提供相应的指导。本书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投资的原理和投资者的态度方面,指导投资者避免陷入一些经常性的错误之中。阅读了这本书我最大的感想就是:这本书像所有的经典著作一样,会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你读得越多,就理解得越深刻。以格雷厄姆为向导,你必定会成为一个非常聪明的投资者。要想在一生中获得投资的成功,并不需要顶级的智商、超凡的商业头脑或秘密的信息,而是需要一个稳妥的知识体系作为决策的基础,并且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使其不会对这种体系造成侵蚀。本书能够准确和清晰地提供这种知识体系,但对情绪的约束是我们自己必须做到的。此外,我还总结出了:投机者最实际的区别在于他们对股市运动的态度上。投机者的兴趣主要在参与市场波动并从中谋取利润。投资者的兴趣主要在以适当的价格取得和持有适当的股票;市场波动实际上对他也很重要,因为市场波动产生了较低的价格使他有机会聪明的购入股票,又产生了较高的价格使他不买进股票并有机会聪明的抛出股票;购买的证券类型和想得到的回报率不是取决于投资者的金融实力,而是与知识、经验、气质相联系的金融技能;对进攻型投资者,他购买的股票价格所表示的企业总的市场价值,不要过于高出实际记录和谨慎的前景预测的价格。
以下为作者在每章开篇前面对章节的概括和总结,也是本书的精华所在:(1)如果总是做显而易见或大家都在做的事,你就赚不到钱。对于理性投资,精神态度比技巧更重要;(2)每个人都知道,在市场交易中大多数人最后是赔钱的。那些不肯放弃的人要么不理智、要么想用金钱来换取其中的乐趣、要么具有超常的天赋,在任何情况下他们都并非投资者。
市场就像一只钟摆,永远在短命的乐观(它使股票过于昂贵)和不合理的悲观(它使得股票过于廉价)之间摆动。聪明的投资者则是现实主义者,他们向乐观主义者卖出股票,并从悲观主义者手中买进股票。
投资成功的秘诀在于你的内心。如果你在思考问题时持批判态度,不相信华尔街的所谓事实,并且以持久的信心进行投资,你就会获得稳定的收益,即便在熊市亦如此。通过培养自己的约束力和勇气,你就不会让他人的情绪波动来左右你的投资目标。说到底,你的投资方式远不如你的行为方式重要。
聪明的投资者的读后感(优秀22篇)篇六
无论是几年前自己第一次更早的版本的《聪明的投资者》,还是现在在读的这个版本的《聪明的投资者》,自己对于格雷厄姆对投资和投机的定义很不满意。
格雷厄姆对于投资和投机的定义是:投资业务是以深入分析为基础,确保本金的安全,并获得适当的回报;不满足这些要求的业务就是投机。
也许是因为这是大师给出的定义,所以天朝很多人是拥护这个定义的。不过,我觉得这样的定义有几个问题:
当然,我没有见过英文版的原文,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人员并没有表达清楚,如果在原文上加上适当修饰就比较合理和可靠了,比如:投资是以深入分析为基础,以保障本金安全为前提,并有可能获得合理回报的交易行为。
当然,这个修改,是我自己所理解的投资的基础上的一个定义。就如我自己的持仓一样,大部分的资金都丢在富国天丰上,就是为了安全。实际上,如果90%仓位的富国天丰能够带来每年11%的收益(2010年已经超过13%),那么即使剩下的10%仓位的股票全都亏损清零,我也可以保证本金还在。
我这样的持仓,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原因:我认为真正的投资者,应该是自己看好的投资标的的净买入者。换句话来说,投资应该表现为:1、天天盼着自己看好的标的下跌;2、拥有不断的现金流;3、在合理价格下的持续买入。
再看我的持仓:富国天丰是一只强化收益型债券型基金,而合同规定每个月的30日都将计算并确定是否有分红能力,有的话就必须要分掉。这就产生了一个不断的现金流来源。在自己持有的股票价格不断下跌的时候,我就可以不断地买入;在自己持有的股票价格不断上涨的时候,我则可以选择分红再投富国天丰。
《聪明的投资者》1949年第一次出版,是格雷厄姆的第一部专著《有价证券分析》的普及版,专门写给个体投资者,被称为“简单的圣经”、“安全和价值的乐园”。
巴菲特就是本书最早的受益者之一。“早在1950年这本书首次出版时我就阅读了此书,当时我19岁。那时我就认为这是所有投资方面最好的书。现在我依然这样认为。”
本书在第一章首先提出要正确区分投资与投机:“投资操作是基于全面的分析,确保本金的安全和满意的投资回报。不符合这些要求的操作是投机性的。”
投资以事实和透彻的数量分析为基础,而投机靠的则是奇思异想和猜测。
第二章讨论了投资者对于变幻莫测的股票市场的态度:“从根本上讲,价格波动对真正的投资者只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当价格大幅下跌后,提供给投资者购买机会;当价格大幅上涨后,提供给投资者出售的机会。而其他时候,他如果忘记股票市场而把注意力放在股息收入和公司运作状况上,将会做得更好。”
第五至第七章介绍了防御型投资者和进攻型投资者的通用组合策略,特别是在第十章重点介绍了关于如何廉价购进股票的技巧,提出了评估普通股的十一条规则,并提出了成长股价值计算的简单公式:价值=当前(普通)收益×(8.5加上预期年增长率的2倍)。
在最后一章,他提出了投资的核心概念———“安全边际”。巴菲特后来说,“安全边际”是有关投资的最重要的字眼。通俗地讲,安全边际就是花五角钱购买一元钱人民币的哲学;就是饭吃八分饱;就是如果你离悬崖还有一公里,那么你肯定不会跌下悬崖。投资者忽视安全边际,就像天天暴饮暴食,最终会伤及肠胃;或者你一直在悬崖边上行走,总有一天会一失足而成千古恨。历久而弥新的投资者箴言。
格雷厄姆文风平实流畅,深入浅出,从未自吹自擂。《聪明的投资者》里很多箴言式的字句,充满智慧,穿越变迁、周期和灾难,历久而弥新。试列举几例如下:。
1、典型的投资者将注重本金的安全;他将及时购买证券,一般将长时间持有这些证券;他将注重年收益,而非价格的迅速变化。
2、法国人说,从崇高到荒谬仅一步之遥。从普通股投资到变通股投机似乎也只有一步之遥。
3、在华尔街,如果总是做显而易见或大家都在做的事,你就赚不到钱。
4、对于理性投资,精神态度比技巧更重要。
5、投资成功与否应该用长期的收益或长期市场价格的增长来衡量,而非短时间内赚取的差价。
6、真正的投资者很少被迫出售其股份,一般情况下,他不必关心其股票的现行牌价;只有在牌价适合其准则时,他才注意它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7、投资者和投机者最实际的区别在于他们对股市运作的态度上。投机者的兴趣主要在参与市场波动并从中谋取利润。投资者的兴趣主要在以适当的价格取得和持有适当的股票;市场波动实际上对他也很重要,因为市场波动产生了较低的价格使他有机会聪明地购入股票,又产生了较高的价格使他不买进股票并有机会聪明地抛出股票。
8、当人们对市场变动较少注意时,却往往获得利润,这与人们的一般常识是相反的。投资者必须着眼于价格水平与潜在或核心价值的相互关系,而不是市场上正做什么或将要做什么的变化。
9、为了进行真正的投资,必须有一个真正的安全边际。并且,真正的安全边际可以由数据、有说服力的推理和很多实际经验得到证明。
10、利用你的知识、经验和勇气。如果你已经从事实中得出一个结论,并且你知道你的判断是正确的,按照它行动,即使其他人可能怀疑或有不同意见。对大师的误解。世人对《聪明的投资者》和格雷厄姆的思想有很多误解。有人指责他晚年背叛了价值投资,改为信奉“有效市场理论”。始作俑者是约翰·特莱恩的《货币大师》。书中引用了格雷厄姆的一段话:“我不再坚持用复杂的分析技术寻找一流的价值机会。这种做法在40年前或许是可行的„„在一定程度上,我支持现在的教授们普遍认同的‘有效市场理论。’”事实上格雷厄姆并非对价值投资失去了信心,而是根据新的情况把早年复杂的技巧简单化,提出新的“低值股票的十大标准”。因为他认为“一些技巧和简单的原理已经完全可以保证成功了。”1974年,80高龄的格氏作过一次题目为“价值的复兴”的演讲。他依然坚定地说:“如果你和我一样相信价值投资是一种完善的、可行的、有利可图的方法,就应该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坚持它,不要被华尔街的时尚、错觉和投机活动迷惑。”去世前几个月,他在接受采访时说:“我认为,(有效市场理论)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因为如果我在华尔街60多年的经验中发现过什么特别之处的话,那就是没有人能成功地预测股市变化。巴菲特的新发展。格雷厄姆快80岁时因病需要巴菲特的帮助修订《聪明的投资者》的一个新版,巴菲特曾提议作一些改动,包括“多谈点通货膨胀,多谈点投资者应当如何分析企业。”但最终没有实现。2003年的英文修订版,巴菲特推荐并作了序,和汉译本相比,增加了通货膨胀、投资基金等独立章节,金融记者jasonzweig作了最新注释。
格雷厄姆注重量化分析,是购买廉价证券的“雪茄烟蒂投资方法”,而巴菲特在他的基础上增加了费雪和芒格的思想,即对企业类型、企业特质、企业管理的质化分析,把量化分析和质化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巴菲特说:“我现在要比20年前更愿意为好的行业和好的管理多支付一些钱。本倾向于单独地看统计数据。而我越来越看重的,是那些无形的东西。”正如威廉·拉恩所说,巴菲特把格雷厄姆的思想带进了另一个新阶段。“如果能把他们两人的观点结合起来,那么你就学全了。格氏写了我们所说的《圣经》,而巴菲特写的是《新约全书》。”
春节有空,买了巴菲特老师-格雷厄姆《聪明的投资者》,读完后,沉思了一下,的确这本书在投机盛行的年代,让投资者找到了方向,在那个年代他应该称得上是投资界不世出的奇人。
这本书也明显有自己的缺陷,举了很多例子,让人看得有点杂乱无章的感觉,如果初学者看完这本书后,第一感觉就是投资要有安全边际,但随后就会感到上市公司有如此多的问题,有点无从下手的感觉。所以在安全边际的情况下,只能按照它的方法尽量分散投资,而分散投资就是为了降低风险。诚然这种方法可以让你立于不败之地,所以绝对是值得一读的好书。
如果研究过巴菲特的人就知道,巴菲特说要集中投资,格雷厄姆说要分散投资;二者的思想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呢?原因在于巴菲特汲取老师的安全边际的思想上,提出啦要买有特许经营权,主营业务清晰,一流的管理者的公司,集中投资然后长期持有。你把这思想理解彻透之后,再反过来思考《聪明的投资者》一书,你就不得不服巴菲特,因为通过巴菲特这一思想过滤,就能把格雷厄姆举例的那些有问题的公司排除在外,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风险性,从而可以去集中投资,而不是分散投资。
我们的理论应建立在巨人思想的基础上即安全边际,再做进一步改善,下面不是评论二位大师的缺点,而是做一点改进,仅代表个人观点。
1、时代在变化,格雷厄姆时代是以石油,钢铁,铁路等传统行业为巨头的时代,所以他的计算方法是算前三年或前七年的平均利润,来计算pe,这种方法我认为是有效的,而且现在依然可以用来吸收的计算方法,我未来也会用这种方法进行一些防御性投资。但对于后期出些的一些行业,垄断性非常强的公司,即不受经济危机影响的公司,再用它这种计算方法,意味着很难买到这种公司。大家可以在前几年的经济危机中去验证一下。这里可以吸收一下基金经理的算法,即预期未来,但这种算法一定要保守估计,确定性一定要强。这里可以举一个例子,盐湖钾肥,现在全世界粮食大涨同时不同的国家都发生自然灾害导致粮食减产,通货膨胀也以10%左右的上涨,在这种背景下,必然会推动钾肥的需求量增加或价格上的上涨,这种预见性很强的背景下,我们就不必拘泥于格雷厄姆的以过去的利润的计算方法,而改成将来的计算方法,这样可以取得不错的回报率,大家可多举几个例子,用时间来检验我的推论是否正确,即使一个例子失败并不代表失败,因为格雷厄姆的方法也不能保证每个样本都是成功的,所以他要分散投资。
再次强调一下,这种方法是建立在主营业务清晰,垄断的公司,在预见性很强的情况下,才能以未来计算,也要在安全边际下买入。至于传统性行业,不垄断的公司,还是以格雷厄姆的计算方法为准。
2、关于净资产的问题,格雷厄姆的安全边际是指低于净资产的2/3,同理时代在变化,格雷厄姆时代是以石油,钢铁,铁路等传统行业为巨头的时代,对于后期出些的一些行业,垄断性非常强的公司,即不受经济危机影响的公司,再用它这种计算方法,意味着几乎买不到这种公司。我个人意见是主营业务清晰,垄断的公司,下降1/3,我这种方法意味着风险比格雷厄姆的要大,但即使错了,由于垄断的特性,经过二年左右又会开始盈利,而且因为主营业务清晰,垄断的公司特质,这一层过滤本身也降低了风险,我个人认为,这就相当于以前格雷厄姆要求的安全边际---低于净资产的2/3,有兴趣的可以在以前的熊市里去验证一下。
3、反思巴菲特的投资思维,是他提出要买有特许经营权的公司,但实际上他买的有些公司是没有特许经营权的,但是别人或他自己(我更倾向于是别人)要强加上去的特许经营权,比如银行公司,从定义上讲银行无论如何也算不上有特许经营权的公司,但巴菲特确实买啦,买得还不少,这就不得不让人深思。看完《聪明的投资者》后我恍然大悟,详见讲基金的那些章节。是因为巴菲特后期随着资金的宠大,他已很少有机会再遇见特许经营权,主营业务清晰,一流的管理者的公司,在安全边际下买入的机会,所以他的思想只能倒退,退而求其次,回到格雷厄母的思想,即在安全边际下,买入主营业务清晰,一流的管理者的公司,这就是投资大师的变通,但不能说这不对。别人总结巴菲特感兴趣的公司也是能力圈,护城河,安全边际,也可能是写书的人强加上巴菲特的思维,他买的公司就是有特许经营权的。个人观点,这是巴菲特资金巨大时不得已而为之的倒退投资方法,这也是巴菲特大师能变通之处,不拘泥于形式,只要基本原则不变通-即安全边际,这也是他的底线。但我们小散,不能把巴菲特倒退的方法拿来吸收,去投资银行股,如果你是格雷厄姆思想的追随者除外,毕竟这种方法也是让人立于不败之地的一种方法。我们不仅要完全吸收巴菲特的思想,还要对他的思想加严,即把有特许经营权的公司,改为垄断的公司,这样一改,我们投资的范围就更加小,目的就是为了更加的降低风险,提高成功率。
结尾之时,再次强调一下上面仅代表我个人观点,没有任何批评二位大师的意思,只是对他们的思想进行了一些改进和总结。也许我年少轻狂,但我会用我一生来验证我改正的是否有效,如果你们觉得对可以吸收,觉得不对可以拍砖。
聪明的投资者的读后感(优秀22篇)篇七
春节有空,买了巴菲特.格雷厄姆《聪明的投资者》,读完后,沉思了一下,的确这本书在投机盛行的年代,让投资者找到了方向,在那个年代他应该称得上是投资界不世出的奇人。
对于一些忙人,红人,或者不适合投资的人,如何把自己的资金升值呢?聪明的投资者已给这些人指明了方向。我也在反思一些想通过股票赚钱的人,却不肯花任何一点时间去看书学习的人,只想坐享其成,世上没有这种好事。今天又有人来问我,在什么价位买卖股票,让我一口回绝啦,这是我核心中的核心,是我以后赖以生存的东西,我为什么要把我的心血凭空告诉大家。我不怕得罪任何人,我本来就是这样的人!如果还有人来问我,只会自找没趣。当然如果大家来问我什么是价值投资思想,还有探讨中国个股的未来走向,我还是愿意教大家的。
巴菲特一样只传授思想,不讲个股和在什么价位买入有安全边际,什么时候出局。这里我反思前面有一段时间告诉大家应在什么价位买入什么股有安全边际,幸好我没告诉大家我的算法。从今天开始,以后也决定封口啦。希望以后大家自觉,以后不要问我该在什么价位买入和卖出,前期听我说买入股票的朋友可以清仓出局啦!据我所知90%以上到目前为止还是赚了钱的,否则对以后的亏损我概不负责。我的算法只送给适合投资的有缘人。
对不想学习和没时间的人或不适合投资的人,我给你们指二条路:
1.定期买指数型基金;。
书中通过大量的数据证明,指数型基金是可以取得略大于保值的作用,但你想通过其来升很大值,是不可能的。至于相关数据,详见《聪明的投资者》基金一节。
2.如何选择基金呢?
我认为其基金必须具备如下:
1.基金经理的思想是价值投资思想;。
这点是必须的,只有价值投资才能保证你的钱每年不断升值,而投机型的思想,只会让你的钱一下大赚,一下又大亏,加上每年收取费用,最终的结果,连保值都保不住。
2.基金经理稳定;。
即使是价值投资思想,也有几种品种,但核心都是安全边际下买入,但人员的不稳定,就不能保证接班人是不是价值投资思想的。
3.收取相关费用要比较低;。
只有收取费用率,才能保证你的年复合收益会不错的。
4.会考虑现有客户的利益,即有时会拒绝新客户;。
很多基金公司,不会拒绝任何客户,只要你加钱,就接受,不管是不是新客户还是老客户。它只关心一点,多一笔钱,就多一笔收入,才不管客户的收益。
为什么说不会拒绝新客户的基金不是好基金公司呢?当基金金额越大,其的收益就会越向大盘的成长越相近。
5.对客户有所选择;。
客户是那种投机性的人,不想通过长时间复合收益来升值的客户,只会让基金本身出管理问题,大盘一跌,出局,大盘一涨,出局。这就导致别的客户收益不是很理想。
第4条和第5条,比较难监督,就选择封闭型基金,就可以避免这样的问题。
聪明的投资者的读后感(优秀22篇)篇八
雷厄姆在《聪明的投资者》这本书中阐述的是一种投资的思维理念,不是投机的技巧,更不是火速赚钱的公式。这本书主要有四个重点内容,这也是格雷厄姆投资理念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第一个重点内容,投资和投机有什么区别;第二个重点内容,投资者应该如何面对市场波动,也就是说要如何应对股价难以预测的涨跌;第三个重点内容,安全边际,这是格雷厄姆投资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最后,在开始投资后,怎么样才能获得稳定的回报。首先来看第一个重点:投资和投机有什么区别。这两件事最显著的区别是投资关注的是股票的内在价值,投资人会好好研究公司,最后才会决定买哪只股票。而投机的人其实是试图通过预测股票走势来获利,不会研究公司,因此购买股票更容易受到市场波动也就是股价涨跌的影响。格雷厄姆说股票并不是一张纸,它代表对企业的部分所有权,买股票实际上就是买公司。
第二个重点,投资者该如何面对市场波动。买了股票就意味着你要不停地面对价格的波动和账户的盈亏,这是一件很考验心理素质的事情。格雷厄姆认为,股票之所以出现不合理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人类的恐惧和贪婪情绪。市场是一种理性和感性的产物,这意味着股票价格大幅波动难以避免。格雷厄姆的观点是请投资者不要将注意力放在市场波动上更不要在股价出现大幅上涨后立即购买股票,也不要在股价出现大幅下跌后立即出售股票。格雷厄姆指出,价格波动对真正的投资者有一个重要的意义,那就是让投资者有机会在价格大幅下降时买入心仪的股票。大幅上涨到危险的高度时停止买入,甚至卖出股票,等到市场纠错的时候,便是投资者赚钱的时候。
投资最重要的是什么?格雷厄姆有两条半开玩笑的铁律,第一,永远不要亏损,第二,永远不要忘记第一条。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不亏损?格雷厄姆给出的答案是四个字,安全边际。这是格雷厄姆投资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安全边际是指市场价格与内在价值之间的差额。当一只股票的市场价格低于其内在价值的时候,它的安全边际就是正值。虽然,无论如何谨慎,每个投资者都免不了会犯错误,但格雷厄姆认为坚持安全性原则才能使犯错误的几率最小化。除此之外,格雷厄姆认为,要满足安全边际理论的公司还需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财务状况比较稳健,至少以后几年利润不会下降;第二,市盈率不能太高。市盈率是投资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它是每股价格和每股利润之间的比值。一般来说,市盈率越低,代表投资者能够以相对较低价格购入股票,比如一只股票的价格是24块钱儿,过去一年里它每股赚了三块钱,那么这只股票的市盈率就是24除以3等于8。
最后,如何才能成为一名聪明的投资者,获得稳定的回报呢?格雷厄姆告诉我们,要想成为一个聪明的投资者,其实重要的是性格,而不是智力。投资成功不需要天才般的智商,非比寻常的经济眼光,或是内幕消息,历史上有许多伟人例如牛顿炒股亏损的例子,可见就是聪明人也未必能成为聪明的投资者。投资者所需要的只是正确的思维模式和理性的思考,并避免被市场股价涨跌情绪所影响。
在这本书中,格雷厄姆始终在强调的是一种投资的理性思维也就是投资者需要驾驭自己的情绪,培养自己的约束力和勇气,不要让他人的情绪波动来左右自己的投资目标,避免进入市场的非理性狂热。比如在牛市中,当所有人都过分乐观的时候,你就应该小心谨慎了,熊市中,当市场充满悲观的时候,你都要以乐观的心态去发现被低估了的机会。当然,投资光有正确的思维模式以及理性态度也不够,你还需要真正下工夫去充分了解你想投资的企业。格雷厄姆建议投资者花至少一年的时间去跟踪和挑选股票,先进行模拟购买,一年后将模拟投资结果与指数进行对比,看情况如何,也就是说,如果你打算要去买股票了,先不要着急掏钱,稳住了,先用一段时间来观察你心仪的股票,最后再行动。(邢腾飞)。
聪明的投资者的读后感(优秀22篇)篇九
读完了《聪明的投资者》——本杰明格雷厄姆,我觉得作者并不是要具体的教会我们如何去进行证券交易。作者只是想把最根本最普世的原则教给我们,这些原则很显然是不会过时的。
投资投机双通道——书中作者首先讨论了究竟什么是投资者,什么又是投机者。在我个人看来,我们既应该做一名投资者——把股票作为企业来投资,而不是简单的作为证券投资;同时我们也要做一名投机者——把握市场上自己可以把握的投机机会,不论是时政还是人性心理。但是当我们投机时必须知道是在投机,把风险控制在自己可控制范围。证券交易中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错把投机当投资。并且我们一定要记住最好做到安全和细致,不要企图把全世界所有的钱赚完。
股价——因为当期股价是由实际事实和人们的预期情绪来主导的,所以市场先生总是情绪化的。当期的市场价格波动并不能够成为我们买入卖出的原因,我们需要做的是更多的去关注企业自身,企业的发展总会反映到股价上来,不必在意一时得失,至于到来的时间并不是我们所能预测的,我们所能做的只是结合事实客观的去预测股价的目标价位,同时又要根据事实不断的去修正自己的预测,股价是不可能通过努力而成功准确预测的。
股价预测——第一通过公式来进行预测;第二结合我们对人性和市场的预估进行调整;第三不断的结合事实进行修正。
信息来源——证券投资本身应该是孤独的事情,永远不要去单纯的相信任何的信息来源,我们需要做的是通过自己独立的思考去过滤信息。我们必须认识到不论是市面信息,还是金融公司报告,他们都只是我们信息的来源,最终的决定必须由我们自主的进行。
安全边际——在我看来,安全边际也就是我们不能过分乐观,我们必须给自己留有足够的错误空间,从而最大程度的减少投资风险。
集中投资——如果能够准确的挑选出最佳股票,那么分散化投资只能带来不利后果、所以当我们有能力选出真正的好股票的时候,必须集中投资。
投资计划——最有条不紊的投资就是最明智的投资。我们必须在投资以前对自己的投资有全面的计划,面对突发情况能够有条不紊的操作。最重要的一点我们必须相信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在实行计划中不要被市场所左右,但这些的前提是你的所有判断是基于事实作出的正确的判断。如果你的坚持是盲目的错误的坚持,那么结果显而易见。
把握机会——不要想着自己能够抓住每一次的投资机会,事实上一次幸运的机会,或者说一次极其明智的决策所获得的结果,有可能超过一个熟悉业务的人一辈子的努力。一生当中真正的机会其实屈指可数。可是,在幸运或关键决策背后,一般都必须存在着有准备和具备专业能力等条件。人们必须在打下足够基础并获得足够认可以后,这些机会之门才会敞开。人们必须具备一定手段,判断力,勇气,才能去利用这些机会。
盈利点——投资者越是富有经验,越是精明,他就越少关注股息回报,而把自己兴趣更多集中于长期股价上涨。另外走中间的道路最安全(选择买入“老二”,因为老大总是受人关注的,当你发现时可能已经晚了)。
聪明的投资者的读后感(优秀22篇)篇十
无论是几年前自己第一次更早的版本的《聪明的投资者》,还是现在在读的这个版本的《聪明的投资者》,自己对于格雷厄姆对投资和投机的定义很不满意。
格雷厄姆对于投资和投机的定义是:投资业务是以深入分析为基础,确保本金的安全,并获得适当的回报;不满足这些要求的业务就是投机。
也许是因为这是大师给出的定义,所以天朝很多人是拥护这个定义的。不过,我觉得这样的定义有几个问题:
当然,我没有见过英文版的原文,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人员并没有表达清楚,如果在原文上加上适当修饰就比较合理和可靠了,比如:投资是以深入分析为基础,以保障本金安全为前提,并有可能获得合理回报的交易行为。
当然,这个修改,是我自己所理解的'投资的基础上的一个定义。就如我自己的持仓一样,大部分的资金都丢在富国天丰上,就是为了安全。实际上,如果90%仓位的富国天丰能够带来每年11%的收益(20xx年已经超过13%),那么即使剩下的10%仓位的股票全都亏损清零,我也可以保证本金还在。
我这样的持仓,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原因:我认为真正的投资者,应该是自己看好的投资标的的净买入者。换句话来说,投资应该表现为:1、天天盼着自己看好的标的下跌;2、拥有不断的现金流;3、在合理价格下的持续买入。
再看我的持仓:富国天丰是一只强化收益型债券型基金,而合同规定每个月的30日都将计算并确定是否有分红能力,有的话就必须要分掉。这就产生了一个不断的现金流来源。在自己持有的股票价格不断下跌的时候,我就可以不断地买入;在自己持有的股票价格不断上涨的时候,我则可以选择分红再投富国天丰。
聪明的投资者的读后感(优秀22篇)篇十一
最近不少朋友急急忙忙杀进股市,看到指数大涨,自己也急于到股市里分一杯羹。但是你仔细询问他们,发现他们对股市根本不了解,对自己投资的对象也不了解,仅仅是赚钱的欲望很强烈。对于这样的朋友,我知道无论如何规劝他们也没有用,我只能坦率地说,他们不适合投资股票。
但是当这样一些人带着万分热情涌进市场的时候,我也只能正视现实,但可以建议他们首先读读《聪明的投资者》这本书,因为,在股票市场,如何管理好风险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你让巴菲特只推荐一本书,他会推荐《聪明的投资者》。确实,如果你足够聪明,读懂一本书就够了。
重读《聪明的投资者》,我的第一个感触,是投资者要善于利用市场先生的情绪。读懂了《聪明的投资者》第八章《投资者与市场波动》,你会意识到,市场先生也会犯错误,这就是我们见到的市场价格大幅波动。价格波动对真正的投资者只有一个重要含义,即市场先生的情绪使得投资者有机会在价格大幅下降时做出理智的购买决策,同时有机会在价格大幅上升时做出理智的抛售决策。
格雷厄姆在《聪明的投资者》第八章写道:“假设你在某家非上市企业拥有1000美元的少量股份。你的一位合伙人――名叫市场先生,的确是一位非常热心的人,每天他都根据自己的判断告诉你,你的股权价值多少,而且他还让你以这个价值为基础,把股份全部出售给他,或者从他那里购买更多的股份。有时候,他的估价似乎与你所了解到的企业发展状况和前景相吻合;另一方面,在许多情况下,市场先生的热情或担心有些过度,这样他估出的价值在你看来似乎有些愚蠢。”
“如果你是一个谨慎的投资者或一个理智的商人,你会根据市场先生每天提供的信息决定你在企业拥有的1000美元权益的价值吗?只有当你同意他的看法,或者想和他进行交易的时候,你才会这么去做。当他给出的价格高得离谱的时候,你才会乐意卖给他;同样,当他给出的价格很低的时,你才乐意从他手中购买。但是,在其余的时间里,你最好根据企业整个业务经营和财务报告来思考所持股权的价值。”
如果你看懂了上面两段话,我认为你可以谨慎地进入股市了。看不懂我也没有办法。即使你看懂了,下面的劝告还是值得你听一听。
在点评《聪明的投资者》时,资深财经记者贾森茨威格这样提醒我们:格雷厄姆奉劝你投入股市的资金,永远不要超过自己总资产75%。但是,是不是每一个人,都不适合把全部资金投入股市呢?对极少数投资者来说,全额投入也许是可行的。如果你属于下列群体,你也许可以这么做:
已经为自己的家庭准备好至少一年生活所需要的全部资金。
准备在未来一直坚持投资。
已经成功度过了上一次漫长的熊市。
没有在熊市期间卖出过股票。
在熊市期间,买进了更多的股票。
除了市场先生之外,还有很多其它的声音,这些声音似乎是你投资的向导,事实上却不是这么一回事。这些声音就像海妖的歌声,目的仅仅是引你离开正路。格雷厄姆写作《聪明的投资者》这本书,他想象中的读者群是大多数不懂投资的人。但事实证明,只有少数痴迷投资的人才会喜欢《聪明的投资者》,大多数人不会喜欢这本书,因为他们是到股市来投机的,他们的结局,格雷厄姆早就预估到了。
重读《聪明的投资者》,我的第二个感触,安全边际是投资的核心。格雷厄姆写道:在古老的传说中,一些智者最终将人世间的历史归纳成一句话:“这,也将成为过去。”当我们需要总结出稳健投资的秘密时,可以用安全边际这一座右铭来代表。这提醒我们,千万不要为股票支付过高的价格,你的购买价格越低越好。如果没有价格被低估的股票,那你也可以选择什么都不做。如果你还是要买,那我也只能劝你持保守谨慎的态度。对那些股价高高在上、市盈率60倍以上的股票更要远离。
格雷厄姆认为,大多数投机者都认为自己冒险时的胜算机会较大,因此他们的业务具有一定的安全边际。每个人都感觉自己购买的时机十分有利,或者是自己的技能优于普通大众,或者是自己的顾问或者系统是可靠的。然而这些说法并没有说服力。它们是建立在主观判断的基础上的,不能得到任何一组有力证据或任何一种推论的支持。他十分怀疑,根据自己对市场走势的判断来投入资金的人,是否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安全边际的保护。
价格是你付出的,价值是你得到的。如果你购买一家公司股票的每股价格低于这家公司的每股实际价值,你就获得了安全边际,当然这个价格差越大越好。这要求你在股票价格大幅下跌时买股票,去获得安全边际。问题是大多数人涌进股市的时候,都喜欢在股票上涨时购买股票,在股票下跌时抛售股票。这也只能提醒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大多数人,不是聪明的投资者。
针对安全边际和价值,巴菲特这样说:“你必须有能力对企业的内在价值有一个大体的估计,但是你并不能够给出准确的答案。这就是格雷厄姆所说的要有一定的安全性的意思。你要使自己具有很大的安全性。在建筑一座桥梁时,尽管通过这座桥的开车重量通常只有10000磅,你也必须坚持其承重要达到30000磅。同样的原则也适用于投资。”
不听消息,注重公司基本面分析。在我看来,这是最起码的安全边际。刚踏进股市,你或许会因为听到一个消息,买进股票价格就上涨。问题是在你激动之后,前方有陷阱等着你。下一个消息,可能就是让你掉进陷阱的诱饵。
在这本书的附录里,收录了巴菲特非常有名的演讲:《格雷厄姆――多德式的超级投资者》。在这篇演讲稿中巴菲特提到:“让我感到非常奇怪的是,人们要么会瞬间接受以40美分买进1美元的东西这一理念,要么永远也不会接受这一理念。这就像向某人灌输某种思想一样,如果这一理念不能立即俘获他,即使你跟他说上几年,拿出历史记录给他看,也无济于事。他们就是不能掌握这一概念,尽管它是如此简单明了。像里克格林(投资大师查理芒格的朋友,格雷厄姆的追随者,1965年到1983年投资收益率达到222倍)这种人,虽然没有受过正式的商业教育,却能马上理解这种价值投资法,并在5分钟后将其应用于自己的实战。我从来没见过什么人是在10年间逐渐接受这一理念的,这种事情与人的智商或教育背景都无关;你要么马上理解它(价值投资),要么一辈子也不会懂。”
聪明的投资人,既要克服恐惧,又要克服贪婪,还要能评估自己买进公司的价值。这三项要素,每一项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聪明的投资人,其实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多。
聪明的投资者的读后感(优秀22篇)篇十二
昨晚读格林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我想为什么不把读后感写下来,一来可以显摆显摆,看我读多么那啥的书,二来可以督促自己每天读点。保不齐有朋友觉得有用,那岂不是还为人类文明传播做了点贡献啥的,说干就干。
序言部分有前言,有巴菲特写的序,还有对巴菲特的序的解读,还有另外一个挺厉害的投资家写的序言一类的。我总结了一下,大概说的是一个意思:格林厄姆很厉害,这本书很厉害,要好好读。
另外这部分提到了一些格林厄姆几十年的经验总结,重点如下。
投资成功的关键有两点:一是正确的思考框架,而是情绪。
正确的思考框架:防御性投资者,投资指数就可以了,比大多数专家都赚得多;进攻型投资者,要找到有足够安全边际的投资产品(安全边际,这个词看着比较高端),其实意思就是说,当前价格显著的低于价值的投资产品,只要足够低,不怕它涨不起来,心态就会好啦。不过在具体策略上,有人推荐购买价格略高于当前价值的投资产品(我理解的就是市净率在1―2之间,不知道对不对)。
情绪管理方面,总得意思是: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别人贪婪时我恐惧;不要从众,只要坚信投资的是有足够安全边际的产品,心态就会好的多。
喔,最后他还说,不要相信那些技术分析,技术分析都是告诉你在涨的时候买,跌的时候卖,这不是投资,是投机。
聪明的投资者的读后感(优秀22篇)篇十三
最近在看两本书:一本是巴顿・比格斯所著的《对冲基金风云录》,从创办人的视角描述了创办一家对冲基金的心路历程,包括从最初创业时的兴奋,到公司成立初期募资时的期望与落差,以及基金实际运作中当市场与自己的判断不相符时所遭受的心理压力,可以说是投资领域的经典作品;另一本是号称华人金融学第一人、麻省理工学院终身教授罗闻全所撰写的《对冲基金:一个分析的视角》,这本书通篇在讲如何分析评价对冲基金,全书最后一篇是实际案例,针对8月的一周美国市场上绝大多数的定量基金在三天内净值遭遇远超过正常水平的回撤,而又在第四天净值又快速回复的事件分析。这两本书虽然讲的都是对冲基金,但很多投资理念上的结论与我在实际工作中的观察完全吻合,因此记录下来。
1、从规模小的资产中寻找超额回报的机会。
《对冲基金风云录》在开篇就提到:“一开始有人说起美国有8000只对冲基金,资金规模在1990年还是360亿,如今差不多有1万亿……资金的规模越来越大,基金雇佣的人才越来越多,这就意味着从资产类别到个股,一切的定价都被投资者严密监视着……事实上,大家可以抓住的机会就那么多,现在被分散到更多只基金、更大量的资本上,所以对冲基金作为一个资产类别来说收益降低了”。事实上,全书中不止一次提到“规模是业绩的敌人”这句话。作为一名资深投资家,巴顿比格斯对规模的领悟相当深刻。
规模越大,平均回报越低的道理不难理解。在中国理财市场的实际案例则是――固定收益类信托产品从的兴起到的衰落。回顾一下20以来固定收益类信托项目(如房地产信托、政信信托等)的演变路径:-,这类产品刚刚问世,收益高(年化13%-15%)、质地好(交易对手多为知名公司,风控措施充分),那个时候市场不认识这种资产,只有小部分胆子大的个人投资者敢于尝试,因此额度也非常充裕,想买多少就有多少;-,第一批认购了产品的客户陆续拿到本息,开始带动其他个人投资者跟进,产品逐渐变得好销,也有越来越多的融资方开始采取这种融资形式,产品收益率开始降低;-20,中国的降息周期开启,同时投资者通过过去几年对于此类产品的学习逐渐掌握了产品的各个关键点,产品信息越发透明定价越发公允,机构投资者开始大举跟进,大量的资金造成产品收益率下滑并且严重短缺。在大量资金的簇拥下,项目的资质开始降低,带有瑕疵的项目也不愁销售。可即便如此,投资者还是面临无产品可买的局面。
规模过大对于回报产生负面影响,那么反之则是规模小往往带来超额收益。目前规模小的资产有很多,例如一些处于底部的资产如股票、大宗商品等,当然这些已经是被中国投资者所熟悉的品种,他们当前规模小的原因是在于投资者的风险偏好较低同时对未来的预期偏悲观;除此外还有一类资产也处在小规模的阶段――对冲基金。而对冲基金的规模之所以小,主要原因是主流资金对它还不熟悉。
回顾对冲基金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主要的对冲工具――股指期货20推出,至今才5年时间。头两年的对冲策略以股指期货套利为主。作为一种风险极低的交易方式,套利策略在早期的市场里几乎能做到年化20%以上的收益,充分享受了早期市场定价偏差大的优势。20起,市场中性策略开始问世,年和市场中性策略的平均年化回报为15%左右,回撤平均控制在3%以内。年虽然遭遇股灾及中金所一系列限制性措施,但很少有市场中性策略在股灾中亏钱,大多是被迫选择空仓,净值保持不变。资金目前对于对冲基金的认可程度处在什么水平呢?2013年起,小部分个人投资者开始尝试,大部分个人与机构投资者刚刚接触这个概念。到20,一部分个人投资者开始参与,机构投资者还在观望。2015年,在资产荒的压力下,部分机构投资者开始跃跃欲试。对比成熟市场,机构投资者资产组合中对冲基金的比例平均为20%-30%,而中国的机构投资者目前几乎是0。这意味着,主流资金对这个资产的配置才刚刚开始,从概率上说现阶段是对冲基金获取超额回报的黄金时期。未来随着机构配置比例的提升,基金规模越来越大,整体回报也将逐渐回归正常、与之所承担的风险程度匹配。
中国金融市场相比发达国家的差距意味着仍有很多新资产会慢慢的出现。如果一个资产在成熟市场已是主流,而在中国才刚刚兴起,那么它就非常值得关注,因为从概率上这些资产比较容易获得超额回报。反之,对于已经过热的资产,如当前的固定收益类信托、过热时的股票最好留有一分警惕,因为过大的规模是超额回报的杀手。
除了大类资产以外,产品层面也是这样。炒过股的朋友应该都了解,资金小的时候收益相对好做,规模大了收益往往就不太好做了。因此即使是相同策略的基金,规模小的那只通常比规模大的更容易跑出收益。对于对冲基金而言,规模过大将导致冲击成本(每交易一次对股价的影响)成倍放大从而吞噬基金回报,因此基金往往达到一定规模后会被迫封闭。
2、逆向投资:一切都将向均值回归。
《对冲基金风云录》里提到一家大型组合基金的投资方法:如果一只基金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大幅跑赢业绩基准,那么就赎回它;如果一个公认能力优异的基金经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大幅跑输业绩基准,那么就申购它。背后的原理则是:一切都将向均值回归。这与绝大多数人总是追逐热门基金形成反差。
这么做细想想有其道理。在投资行业能做到基金经理、有资格管钱,可以说是在一系列激烈竞争中杀出重围的佼佼者。虽然每个人的能力有高有低,但总体不会离均值差距过大。如果没有什么特殊原因(例如智商超常、内幕信息等),不太可能长时间持续跑赢;当然,也不太可能持续跑输。因此,某段时期业绩过好或过差,未来都有很大概率向均值回归。
来看看a股市场的例子:对阳光私募感兴趣的投资者对于“新价值”这三个字一定不会陌生,2009年杀出的一批黑马,以190%的费后回报成为当年度阳光私募冠军,当年沪深300涨幅为86%;年费后回报18%,当年沪深300涨幅为-12.5%。优异的业绩表现使得新价值成为了最炙手可热的明星产品之一。但接下来的2011、,新价值业绩却跑输基准:新价值收益为-32%,沪深300收益为-25%;20新价值收益-39%,沪深300收益为7.5%。如果投资者在20底买入新价值,持有至年底其累计收益为-58%,即未来基金要上涨110%才能拿回本金。而大多数的投资者的选择则是,在2009及2010年像明星一样追捧新价值,新价值产品一度额度紧张甚至传言要封闭产品;而到了2012年底,即使最有耐心的投资者也无法承担长期、大规模的亏损,选择赎回。赎回之后的事情又是怎样呢?2013年新价值虽称不上大幅反弹,不过也取得了接近14%的回报,而沪深300当年收益为-7.6%;2014年新价值收益44%,略跑输沪深300,两年合计涨幅64%,沪深300合计涨幅39%。
先说一些题外话。应当承认的是,在新价值净值高低起伏的整个过程中,最先要反思的当然是新价值的投资团队。无论是出于何种原因做出的决策,给投资者带来损失就应当为其承担责任。但是另一方面,投资者自身也应反思。投资者总是在一个产品最好的时候入场,最差时离场(从《对冲基金风云录》里的描述来看,美国的投资者也喜欢这样,看来全世界投资者的心理都差不多)。并且比这还要糟糕的是,当产品表现达不到投资者预期时,很多投资者会向基金经理施加太大压力,有时恨不得指导基金经理操作。这样的事情不仅是4、5年发生,在今年的股灾中也再度发生:当市场发生恐慌性暴跌时,不少投资者就开始质疑基金经理为何不减仓;一旦当市场有所反弹,又开始质疑基金经理为何不加仓抢反弹。须知,基金经理也是人,也有自己熟悉和擅长的操作风格。如果投资者对一款产品表现不满意,最好的方法就是赎回产品、用脚投票,最忌讳的则是干扰、打乱基金经理的节奏。一旦基金的风格发生漂移,这将是比产品业绩回撤更为灾难的事件,因为风格漂移意味着将无法有效预测基金经理的后续操作,进一步增加产品的不可知性。如果一个产品风格出现漂移,唯一的选择就是远离它,直到其风格重新稳定。
继续回到逆向投资的话题。新价值作为曾经的私募冠军,其业绩构成有偶然性,但也肯定有其必然性。无论是偶然也好还是必然也罢,所呈现的事实的确就是在创造超高回报后业绩的大幅回落――正收益向均值的回归,以及持续低迷之后业绩的再度爆发――负收益向均值的回归。实际上如果看2009-2014这5年的整体回报,新价值的累积回报为136%,而沪深300涨幅为80%,这个业绩仍然非常不错,只是中间波动率偏大。
这样的例子在私募行业还有很多,例如同属于老牌私募的从容,也经历过业绩的高峰-低谷-高峰。在业绩表现最好的时候,基金经理是市场的宠儿,难免有些飘飘然,所谓福兮祸所伏;而最低谷的时期,所有的资金都撤离,也没有愤怒的投资者每天来干扰,所以反倒能够让基金经理有机会静下心来反思过往的失误,调整心态重新出发,所谓祸兮福所倚。从概率角度来看,则是一切超额收益终将向均值回归。一个人的智商可能会高于均值,但在一群都是高智商选手的比赛中,要做到持续超越才是一件真正的小概率事件。
因此,有时我们不妨逆向思维,这里往往可能会蕴藏着不为人知的超额回报,或者帮助我们避开一些不易察觉的风险。
3、历史上没有经历过大幅回撤就一定好吗?
这个论点很有意思。大幅回撤意味着犯错,无论这个错误是由市场造成的,还是基金经理自己造成的,总而言之错误就是错误,错误就意味着投资者的损失。因此,我们在观察一款投资产品的时候,非常关注其历史表现。一根平滑的历史业绩曲线总比一根起伏不定的曲线更让我们感到心安。
可是另一方面,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在投资领域。即便是巴菲特也会有失手的时候。平滑的业绩曲线意味着投资经理过往的优秀,同时也可能意味着市场也许还没有出现超出投资经理经验范围的事情。而经验表明,这些事情不出现则已,一旦出现则可能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仍以市场中性对冲基金为例。市场中性对冲基金由于对冲掉了市场整体波动的系统性风险,通常是一类风险非常低的资产,其可比对象也是传统的固定收益类信托。本文第一部分提到过,这些产品在2013-2015的3年内表现的都非常不错,性价比远高于年化收益10%的信托产品。不过在2014年12月,这些对冲基金中的一部分却遭遇了一个小小的“滑铁卢”:净值在1个月内回撤了5%。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是,2014年12月是一场以银行股为代表领涨的权重股:当月沪深300指数上涨了17%,而许多个股尤其是中小盘股票涨幅是远远跑输大盘的,这也被很多投资者戏称为“满仓踏空”。而通常情况下,中小盘股票由于其成长性及波动率均高于蓝筹,是市场中性策略多头仓位的主要组成部分;空头方面,则是沪深300股指期货,因为当时中国的股指期货仅有沪深300一个标的(中证500和上证50股指期货2015年才推出)。因此在2013年及2014的大多数时间里,市场中性基金表现得非常好。而2014年12月偏偏遇到几年也出现不了一次的蓝筹行情,给市场中性基金带来的则是多头部分盈利较低或不盈利,空头部分则随着指数的不断上涨而亏损,因此产生的业绩的回撤。5%相对于股票来说不算什么,而对于平均波动率在3%左右的市场中性基金来说,则不啻于一次小型的黑天鹅事件。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联想到,在今年也曾出现过指数权重股上涨,其他个股下跌的情况――在今年6月的股灾中,国家注资稳住权重股,而其他非权重股则在市场抛压下集体跌停。当历史再一次重演,曾经吃过亏的市场中性基金表现如何呢?这一次,市场中性基金几乎没有因此而回撤,原因是“吃一堑长一智”,上一次的教训让整个行业都在反思模型的缺陷,从而进一步改进了模型。
另外,9月2日以来中金所出台了“史上”最严厉的限制股指期货交易政策,期指陷入大幅度贴水(即股指期货价格低于股票指数)。由于反向套利机制的缺失,全市场中性基金只能选择空仓。而10月以来,可以观察到部分基金的净值开始小幅回升,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通过一段时期的学习和观察,投资经理开始寻找出一些对策来应对当前的局面。犯错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丰富了投资经理对市场的认识。虽然犯错需要付出成本,但对于后来的投资者而言,不一定是坏事。曾经的公募一哥王亚伟,如果没有经历早年投资生涯的低迷,可能也不会造就现在的传奇。
聪明的投资者的读后感(优秀22篇)篇十四
《聪明的投资者》1949年第一次出版,是格雷厄姆的第一部专著《有价证券分析》的普及版,专门写给个体投资者,被称为“简单的圣经”、“安全和价值的乐园”。
巴菲特就是本书最早的受益者之一。“早在1950年这本书首次出版时我就阅读了此书,当时我19岁。那时我就认为这是所有投资方面最好的书。现在我依然这样认为。”
本书在第一章首先提出要正确区分投资与投机:“投资操作是基于全面的分析,确保本金的安全和满意的投资回报。不符合这些要求的操作是投机性的。”
投资以事实和透彻的数量分析为基础,而投机靠的则是奇思异想和猜测。
第二章讨论了投资者对于变幻莫测的股票市场的态度:“从根本上讲,价格波动对真正的投资者只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当价格大幅下跌后,提供给投资者购买机会;当价格大幅上涨后,提供给投资者出售的机会。而其他时候,他如果忘记股票市场而把注意力放在股息收入和公司运作状况上,将会做得更好。”
第五至第七章介绍了防御型投资者和进攻型投资者的通用组合策略,特别是在第十章重点介绍了关于如何廉价购进股票的技巧,提出了评估普通股的十一条规则,并提出了成长股价值计算的简单公式:价值=当前(普通)收益×(8.5加上预期年增长率的2倍)。
在最后一章,他提出了投资的核心概念———“安全边际”。巴菲特后来说,“安全边际”是有关投资的最重要的字眼。通俗地讲,安全边际就是花五角钱购买一元钱人民币的哲学;就是饭吃八分饱;就是如果你离悬崖还有一公里,那么你肯定不会跌下悬崖。投资者忽视安全边际,就像天天暴饮暴食,最终会伤及肠胃;或者你一直在悬崖边上行走,总有一天会一失足而成千古恨。历久而弥新的投资者箴言。
格雷厄姆文风平实流畅,深入浅出,从未自吹自擂。《聪明的投资者》里很多箴言式的字句,充满智慧,穿越变迁、周期和灾难,历久而弥新。试列举几例如下:。
1、典型的投资者将注重本金的安全;他将及时购买证券,一般将长时间持有这些证券;他将注重年收益,而非价格的迅速变化。
2、法国人说,从崇高到荒谬仅一步之遥。从普通股投资到变通股投机似乎也只有一步之遥。
3、在华尔街,如果总是做显而易见或大家都在做的事,你就赚不到钱。
4、对于理性投资,精神态度比技巧更重要。
5、投资成功与否应该用长期的收益或长期市场价格的增长来衡量,而非短时间内赚取的差价。
6、真正的投资者很少被迫出售其股份,一般情况下,他不必关心其股票的现行牌价;只有在牌价适合其准则时,他才注意它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7、投资者和投机者最实际的区别在于他们对股市运作的态度上。投机者的兴趣主要在参与市场波动并从中谋取利润。投资者的兴趣主要在以适当的价格取得和持有适当的股票;市场波动实际上对他也很重要,因为市场波动产生了较低的价格使他有机会聪明地购入股票,又产生了较高的价格使他不买进股票并有机会聪明地抛出股票。
8、当人们对市场变动较少注意时,却往往获得利润,这与人们的一般常识是相反的。投资者必须着眼于价格水平与潜在或核心价值的相互关系,而不是市场上正做什么或将要做什么的变化。
9、为了进行真正的投资,必须有一个真正的安全边际。并且,真正的安全边际可以由数据、有说服力的推理和很多实际经验得到证明。
10、利用你的知识、经验和勇气。如果你已经从事实中得出一个结论,并且你知道你的判断是正确的,按照它行动,即使其他人可能怀疑或有不同意见。对大师的误解。世人对《聪明的投资者》和格雷厄姆的思想有很多误解。有人指责他晚年背叛了价值投资,改为信奉“有效市场理论”。始作俑者是约翰·特莱恩的《货币大师》。书中引用了格雷厄姆的一段话:“我不再坚持用复杂的分析技术寻找一流的价值机会。这种做法在40年前或许是可行的„„在一定程度上,我支持现在的教授们普遍认同的‘有效市场理论。’”事实上格雷厄姆并非对价值投资失去了信心,而是根据新的情况把早年复杂的技巧简单化,提出新的“低值股票的十大标准”。因为他认为“一些技巧和简单的原理已经完全可以保证成功了。”1974年,80高龄的格氏作过一次题目为“价值的复兴”的演讲。他依然坚定地说:“如果你和我一样相信价值投资是一种完善的、可行的、有利可图的方法,就应该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坚持它,不要被华尔街的时尚、错觉和投机活动迷惑。”去世前几个月,他在接受采访时说:“我认为,(有效市场理论)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因为如果我在华尔街60多年的经验中发现过什么特别之处的话,那就是没有人能成功地预测股市变化。巴菲特的新发展。格雷厄姆快80岁时因病需要巴菲特的帮助修订《聪明的投资者》的一个新版,巴菲特曾提议作一些改动,包括“多谈点通货膨胀,多谈点投资者应当如何分析企业。”但最终没有实现。的英文修订版,巴菲特推荐并作了序,和汉译本相比,增加了通货膨胀、投资基金等独立章节,金融记者jasonzweig作了最新注释。
格雷厄姆注重量化分析,是购买廉价证券的“雪茄烟蒂投资方法”,而巴菲特在他的基础上增加了费雪和芒格的思想,即对企业类型、企业特质、企业管理的质化分析,把量化分析和质化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巴菲特说:“我现在要比20年前更愿意为好的行业和好的管理多支付一些钱。本倾向于单独地看统计数据。而我越来越看重的,是那些无形的东西作文。”正如威廉·拉恩所说,巴菲特把格雷厄姆的思想带进了另一个新阶段。“如果能把他们两人的观点结合起来,那么你就学全了。格氏写了我们所说的《圣经》,而巴菲特写的是《新约全书》。”
聪明的投资者的读后感(优秀22篇)篇十五
春节有空,买了巴菲特老师—格雷厄姆《聪明的投资者》,读完后,沉思了一下,的确这本书在投机盛行的年代,让投资者找到了方向,在那个年代他应该称得上是投资界不世出的奇人。
这本书也明显有自己的缺陷,举了很多例子,让人看得有点杂乱无章的感觉,如果初学者看完这本书后,第一感觉就是投资要有安全边际,但随后就会感到上市公司有如此多的问题,有点无从下手的感觉。所以在安全边际的情况下,只能按照它的方法尽量分散投资,而分散投资就是为了降低风险。诚然这种方法可以让你立于不败之地,所以绝对是值得一读的好书。
如果研究过巴菲特的人就知道,巴菲特说要集中投资,格雷厄姆说要分散投资;二者的思想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呢?原因在于巴菲特汲取老师的安全边际的思想上,提出啦要买有特许经营权,主营业务清晰,一流的管理者的公司,集中投资然后长期持有。你把这思想理解彻透之后,再反过来思考《聪明的投资者》一书,你就不得不服巴菲特,因为通过巴菲特这一思想过滤,就能把格雷厄姆举例的那些有问题的公司排除在外,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风险性,从而可以去集中投资,而不是分散投资。
我们的理论应建立在巨人思想的基础上即安全边际,再做进一步改善,下面不是评论二位大师的缺点,而是做一点改进,仅代表个人观点。
1、时代在变化。
格雷厄姆时代是以石油,钢铁,铁路等传统行业为巨头的时代,所以他的计算方法是算前三年或前七年的平均利润,来计算pe,这种方法我认为是有效的,而且现在依然可以用来吸收的计算方法,我未来也会用这种方法进行一些防御性投资。但对于后期出些的一些行业,垄断性非常强的公司,即不受经济危机影响的公司,再用它这种计算方法,意味着很难买到这种公司。大家可以在前几年的经济危机中去验证一下。
这里可以吸收一下基金经理的算法,即预期未来,但这种算法一定要保守估计,确定性一定要强。这里可以举一个例子,盐湖钾肥,现在全世界粮食大涨同时不同的国家都发生自然灾害导致粮食减产,通货膨胀也以10%左右的上涨,在这种背景下,必然会推动钾肥的需求量增加或价格上的上涨,这种预见性很强的背景下,我们就不必拘泥于格雷厄姆的以过去的利润的计算方法,而改成将来的计算方法,这样可以取得不错的回报率,大家可多举几个例子,用时间来检验我的推论是否正确,即使一个例子失败并不代表失败,因为格雷厄姆的方法也不能保证每个样本都是成功的,所以他要分散投资。
再次强调一下,这种方法是建立在主营业务清晰,垄断的公司,在预见性很强的情况下,才能以未来计算,也要在安全边际下买入。至于传统性行业,不垄断的公司,还是以格雷厄姆的计算方法为准。
2、关于净资产的问题。
格雷厄姆的安全边际是指低于净资产的2/3,同理时代在变化,格雷厄姆时代是以石油,钢铁,铁路等传统行业为巨头的时代,对于后期出些的一些行业,垄断性非常强的公司,即不受经济危机影响的公司,再用它这种计算方法,意味着几乎买不到这种公司。我个人意见是主营业务清晰,垄断的公司,下降1/3,我这种方法意味着风险比格雷厄姆的要大,但即使错了,由于垄断的特性,经过二年左右又会开始盈利,而且因为主营业务清晰,垄断的公司特质,这一层过滤本身也降低了风险,我个人认为,这就相当于以前格雷厄姆要求的安全边际———低于净资产的2/3,有兴趣的可以在以前的熊市里去验证一下。
是他提出要买有特许经营权的公司,但实际上他买的有些公司是没有特许经营权的,但是别人或他自己(我更倾向于是别人)要强加上去的特许经营权,比如银行公司,从定义上讲银行无论如何也算不上有特许经营权的公司,但巴菲特确实买啦,买得还不少,这就不得不让人深思。看完《聪明的投资者》后我恍然大悟,详见讲基金的那些章节。是因为巴菲特后期随着资金的宠大,他已很少有机会再遇见特许经营权,主营业务清晰,一流的管理者的公司,在安全边际下买入的机会,所以他的思想只能倒退,退而求其次,回到格雷厄母的思想,即在安全边际下,买入主营业务清晰,一流的管理者的公司,这就是投资大师的变通,但不能说这不对。
别人总结巴菲特感兴趣的公司也是能力圈,护城河,安全边际,也可能是写书的人强加上巴菲特的思维,他买的公司就是有特许经营权的。个人观点,这是巴菲特资金巨大时不得已而为之的倒退投资方法,这也是巴菲特大师能变通之处,不拘泥于形式,只要基本原则不变通—即安全边际,这也是他的底线。但我们小散,不能把巴菲特倒退的方法拿来吸收,去投资银行股,如果你是格雷厄姆思想的追随者除外,毕竟这种方法也是让人立于不败之地的一种方法。我们不仅要完全吸收巴菲特的思想,还要对他的思想加严,即把有特许经营权的公司,改为垄断的公司,这样一改,我们投资的范围就更加小,目的就是为了更加的降低风险,提高成功率。
结尾之时,再次强调一下上面仅代表我个人观点,没有任何批评二位大师的意思,只是对他们的思想进行了一些改进和总结。也许我年少轻狂,但我会用我一生来验证我改正的是否有效,如果你们觉得对可以吸收,觉得不对可以拍砖。
聪明的投资者的读后感(优秀22篇)篇十六
春节有空,买了巴菲特老师-格雷厄姆《聪明的投资者》,读完后,沉思了一下,的确这本书在投机盛行的年代,让投资者找到了方向,在那个年代他应该称得上是投资界不世出的奇人。
这本书也明显有自己的缺陷,举了很多例子,让人看得有点杂乱无章的感觉,如果初学者看完这本书后,第一感觉就是投资要有安全边际,但随后就会感到上市公司有如此多的问题,有点无从下手的感觉。所以在安全边际的情况下,只能按照它的方法尽量分散投资,而分散投资就是为了降低风险。诚然这种方法可以让你立于不败之地,所以绝对是值得一读的好书。
如果研究过巴菲特的人就知道,巴菲特说要集中投资,格雷厄姆说要分散投资;二者的思想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呢?原因在于巴菲特汲取老师的安全边际的思想上,提出啦要买有特许经营权,主营业务清晰,一流的管理者的公司,集中投资然后长期持有。你把这思想理解彻透之后,再反过来思考《聪明的投资者》一书,你就不得不服巴菲特,因为通过巴菲特这一思想过滤,就能把格雷厄姆举例的那些有问题的公司排除在外,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风险性,从而可以去集中投资,而不是分散投资。
我们的理论应建立在巨人思想的基础上即安全边际,再做进一步改善,下面不是评论二位大师的缺点,而是做一点改进,仅代表个人观点。
1.时代在变化,格雷厄姆时代是以石油,钢铁,铁路等传统行业为巨头的时代,所以他的计算方法是算前三年或前七年的平均利润,来计算pe,这种方法我认为是有效的,而且现在依然可以用来吸收的计算方法,我未来也会用这种方法进行一些防御性投资。但对于后期出些的一些行业,垄断性非常强的公司,即不受经济危机影响的公司,再用它这种计算方法,意味着很难买到这种公司。大家可以在前几年的经济危机中去验证一下。这里可以吸收一下基金经理的算法,即预期未来,但这种算法一定要保守估计,确定性一定要强。这里可以举一个例子,盐湖钾肥,现在全世界粮食大涨同时不同的国家都发生自然灾害导致粮食减产,通货膨胀也以10%左右的上涨,在这种背景下,必然会推动钾肥的需求量增加或价格上的上涨,这种预见性很强的背景下,我们就不必拘泥于格雷厄姆的以过去的利润的计算方法,而改成将来的计算方法,这样可以取得不错的回报率,大家可多举几个例子,用时间来检验我的推论是否正确,即使一个例子失败并不代表失败,因为格雷厄姆的方法也不能保证每个样本都是成功的,所以他要分散投资。
再次强调一下,这种方法是建立在主营业务清晰,垄断的公司,在预见性很强的情况下,才能以未来计算,也要在安全边际下买入。至于传统性行业,不垄断的公司,还是以格雷厄姆的计算方法为准。
2.关于净资产的问题,格雷厄姆的安全边际是指低于净资产的2/3,同理。
时代在变化,格雷厄姆时代是以石油,钢铁,铁路等传统行业为巨头的时代,对于后期出些的一些行业,垄断性非常强的公司,即不受经济危机影响的公司,再用它这种计算方法,意味着几乎买不到这种公司。我个人意见是主营业务清晰,垄断的公司,下降1/3,我这种方法意味着风险比格雷厄姆的要大,但即使错了,由于垄断的特性,经过二年左右又会开始盈利,而且因为主营业务清晰,垄断的公司特质,这一层过滤本身也降低了风险,我个人认为,这就相当于以前格雷厄姆要求的安全边际---低于净资产的2/3,有兴趣的可以在以前的熊市里去验证一下。
3.反思巴菲特的投资思维,是他提出要买有特许经营权的公司,但实际上他买的有些公司是没有特许经营权的,但是别人或他自己(我更倾向于是别人)要强加上去的特许经营权,比如银行公司,从定义上讲银行无论如何也算不上有特许经营权的公司,但巴菲特确实买啦,买得还不少,这就不得不让人深思。看完《聪明的投资者》后我恍然大悟,详见讲基金的那些章节。是因为巴菲特后期随着资金的宠大,他已很少有机会再遇见特许经营权,主营业务清晰,一流的管理者的公司,在安全边际下买入的机会,所以他的思想只能倒退,退而求其次,回到格雷厄母的思想,即在安全边际下,买入主营业务清晰,一流的管理者的.公司,这就是投资大师的变通,但不能说这不对。别人总结巴菲特感兴趣的公司也是能力圈,护城河,安全边际,也可能是写书的人强加上巴菲特的思维,他买的公司就是有特许经营权的。个人观点,这是巴菲特资金巨大时不得已而为之的倒退投资方法,这也是巴菲特大师能变通之处,不拘泥于形式,只要基本原则不变通-即安全边际,这也是他的底线。但我们小散,不能把巴菲特倒退的方法拿来吸收,去投资银行股,如果你是格雷厄姆思想的追随者除外,毕竟这种方法也是让人立于不败之地的一种方法。我们不仅要完全吸收巴菲特的思想,还要对他的思想加严,即把有特许经营权的公司,改为垄断的公司,这样一改,我们投资的范围就更加小,目的就是为了更加的降低风险,提高成功率。
结尾之时,再次强调一下上面仅代表我个人观点,没有任何批评二位大师的意思,只是对他们的思想进行了一些改进和总结。也许我年少轻狂,但我会用我一生来验证我改正的是否有效,如果你们觉得对可以吸收,觉得不对可以拍砖。
tiger记于2月8日13:35(中国大学网)。
聪明的投资者的读后感(优秀22篇)篇十七
读完了《聪明的投资者》----本杰明格雷厄姆,我觉得作者并不是要具体的教会我们如何去进行证券交易。作者只是想把最根本最普世的原则教给我们,这些原则很显然是不会过时的。
投资投机双通道――书中作者首先讨论了究竟什么是投资者,什么又是投机者。在我个人看来,我们既应该做一名投资者――把股票作为企业来投资,而不是简单的作为证券投资;同时我们也要做一名投机者――把握市场上自己可以把握的投机机会,不论是时政还是人性心理。但是当我们投机时必须知道是在投机,把风险控制在自己可控制范围。证券交易中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错把投机当投资。并且我们一定要记住最好做到安全和细致,不要企图把全世界所有的钱赚完。
股价――因为当期股价是由实际事实和人们的预期情绪来主导的,所以市场先生总是情绪化的。当期的市场价格波动并不能够成为我们买入卖出的原因,我们需要做的是更多的去关注企业自身,企业的发展总会反映到股价上来,不必在意一时得失,至于到来的时间并不是我们所能预测的,我们所能做的只是结合事实客观的去预测股价的目标价位,同时又要根据事实不断的去修正自己的预测,股价是不可能通过努力而成功准确预测的。
股价预测――第一通过公式来进行预测;第二结合我们对人性和市场的预估进行调整;第三不断的结合事实进行修正。
信息来源――证券投资本身应该是孤独的事情,永远不要去单纯的相信任何的信息来源,我们需要做的是通过自己独立的思考去过滤信息。我们必须认识到不论是市面信息,还是金融公司报告,他们都只是我们信息的来源,最终的决定必须由我们自主的进行。
安全边际――在我看来,安全边际也就是我们不能过分乐观,我们必须给自己留有足够的错误空间,从而最大程度的减少投资风险。
集中投资――如果能够准确的挑选出最佳股票,那么分散化投资只能带来不利后果.所以当我们有能力选出真正的好股票的时候,必须集中投资。
投资计划――最有条不紊的投资就是最明智的投资。我们必须在投资以前对自己的投资有全面的计划,面对突发情况能够有条不紊的操作。最重要的一点我们必须相信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在实行计划中不要被市场所左右,但这些的前提是你的所有判断是基于事实作出的正确的判断。如果你的坚持是盲目的错误的坚持,那么结果显而易见。
把握机会――不要想着自己能够抓住每一次的投资机会,事实上一次幸运的机会,或者说一次极其明智的决策所获得的结果,有可能超过一个熟悉业务的人一辈子的努力。一生当中真正的机会其实屈指可数。可是,在幸运或关键决策背后,一般都必须存在着有准备和具备专业能力等条件。人们必须在打下足够基础并获得足够认可以后,这些机会之门才会敞开。人们必须具备一定手段,判断力,勇气,才能去利用这些机会。
盈利点――投资者越是富有经验,越是精明,他就越少关注股息回报,而把自己兴趣更多集中于长期股价上涨。另外走中间的道路最安全(选择买入“老二”,因为老大总是受人关注的,当你发现时可能已经晚了)。
聪明的投资者的读后感(优秀22篇)篇十八
昨晚读格林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我想为什么不把读后感写下来,一来可以显摆显摆,看我读多么那啥的书,二来可以督促自己每天读点。保不齐有朋友觉得有用,那岂不是还为人类文明传播做了点贡献啥的,说干就干。
序言部分有前言,有巴菲特写的序,还有对巴菲特的序的解读,还有另外一个挺厉害的投资家写的序言一类的。我总结了一下,大概说的是一个意思:格林厄姆很厉害,这本书很厉害,要好好读。
另外这部分提到了一些格林厄姆几十年的经验总结,重点如下。
投资成功的关键有两点:一是正确的思考框架,而是情绪。
正确的思考框架:防御性投资者,投资指数就可以了,比大多数专家都赚得多;进攻型投资者,要找到有足够安全边际的投资产品(安全边际,这个词看着比较高端),其实意思就是说,当前价格显著的低于价值的投资产品,只要足够低,不怕它涨不起来,心态就会好啦。不过在具体策略上,有人推荐购买价格略高于当前价值的投资产品(我理解的就是市净率在1-2之间,不知道对不对)。
情绪管理方面,总得意思是: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别人贪婪时我恐惧;不要从众,只要坚信投资的是有足够安全边际的产品,心态就会好的多。
喔,最后他还说,不要相信那些技术分析,技术分析都是告诉你在涨的时候买,跌的时候卖,这不是投资,是投机。对于上班族,投机相当于找死(这句话是我说的)。
聪明的投资者的读后感(优秀22篇)篇十九
本书旨在是授人以渔,目的是以适当的形式给外行提供投资策略的指导。本书主要介绍需要一个稳妥的知识体系作为决策基础,并强调投资者控制自身情绪,做一个理性的投资者。本书开头第一个观点就是精神态度比技巧更加重要,当你做的事是大家都在做的,你就赚不到钱:“尽管交易条件可能变化,公司和证券可能变化,金融机构和规则可能变化,但人性基本是相同的。因此,慎重投资的重要和困难部分,与投资者的气质和态度相联系,而不太受过去的影响”。另外书中明确了“投资”与“投机”的区别,指出聪明的投资者当如何确定预期收益。本书着重介绍防御型投资者与积极型投资者的投资组合策略,论述了投资者如何应对市场波动。最后着重分析了作为投资中心思想的“安全性”问题。本书旨在对普通人在投资策略的选择和执行方面提供相应的指导,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投资的原理和投资者的态度方面,指导投资者避免陷入一些经常性的错误之中。
以下为作者在每章开篇前面对章节的概括和总结,也是本书的精华所在:
(4)对待价格波动的正确的精神态度是所有成功的股票投资的试金石;。
(9)在能够信赖的那些个别预测和受大众支配的那些个别预测之间事先做出区别几乎是不可能的,实际上这正是投资基金广泛多样化经营的一个原因。广泛多样化的流行本身就是"选择性"迷信被拒绝的过程。
(13)过去的数据并不能对未来发展提供保证,只是建议罢了;。
(14)投资方式中的一个基本原则:一个正确的概括必需始终将价格考虑进去;。
(17)获取收益所进行的操作不应基于信心而应基于算术;。
(23)投资者要以购买整家公司的态度来研究一种股票;。
(26)无论华尔街还是别的什么地方,都不存在确定的、轻松的致富之路;。
(27)对一家企业的状态,只有一半是事实,而另一半却是人们的观点;。
(28)只有在得到对企业的定性调查结果支持的前提下,量化的指标才是有用的。
聪明的投资者的读后感(优秀22篇)篇二十
巴菲特1973年在格雷厄姆《聪明的投资者》第四版的前言中写道:“投资成功不需要天才般的智商、非比寻常的经济眼光、或是内幕消息,所需要的只是在做出投资决策时的正确思维模式,以及有能力避免情绪破坏理性的思考,本书明确而清晰地描述这种思维模式,你必须将情绪纳入纪律之中。如果你遵从格雷厄姆所倡导的投资原则,尤其是第八章与第二十章宝贵的建议,你的投资就不会出现拙劣的结果,这是一项远超过你想像范围的成就”。
“我个人认为,当前的.证券分析和50年前没有什么不同。我根本没有再继续学习正确投资的基本原则,它们还是本·格雷厄姆当年讲授的那些内容。你需要的是一种正确思维模式,其中大部分你可以从格雷厄姆所著的《聪明的投资者》学到。然后用心思考那些你真正下功夫就充分了解的企业。如果你还具有合适的性格的话,你的股票投资就会做得很好。”
1994年12月6日,巴菲特在纽约证券分析协会的演讲中指出:“在《聪明的投资人》的最后一章中,格雷厄姆说出了关于投资的最为重要的词汇:‘安全边际’。我认为,格雷厄姆的这些思想,从现在起一百年之后,将会永远成为理性投资的基石”。
巴菲特:学投资很简单愿意读书就行。
“学习投资很简单,只要愿意读书就行了。我的工作是阅读。”
·想学习巴菲特,首先问问自己,你经常读书吗?
格雷厄姆最强有力的一个见解是:“如果投资者自己因为所持证券市场价格不合理的下跌而盲目跟风或过度担忧的话,那么,他就是不可思议地把自己的基本优势转变成了基本劣势”。然而,投资活动并非要在别人的游戏中打败他们,而是要在自己的游戏中控制好自己。任何人的墓碑上都不会写下“他战胜了市场”这样的话。最终,重要的不在于你比他人提前的到达终点,而在于确保自己能够到达终点。
聪明的投资者的读后感(优秀22篇)篇二十一
首先,我要感谢作者,帕特·多尔蒂,为我提供了这样一本宝贵的投资指南。作为一名寻求提高投资技能的个人投资者,我在阅读《聪明的投资者》后,获得了深刻的启示和指导。这本书的写作风格使得复杂的投资概念变得易于理解,为我和其他投资者提供了理解和评估投资风险的基础。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受启发。作者在书中强调了风险评估的重要性,这对我理解投资有深远影响。作者揭示了投资者常常陷入的误区,即过度自信和过度交易,以及这些行为如何导致投资结果的恶化。同时,作者也提供了策略性的建议,以帮助投资者在面临不确定性时做出更明智的决定。
在深入探讨本书的内容之前,我想先介绍一些背景信息。我是一名长期关注金融市场的投资者,经历了各种市场波动和挑战。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理解投资风险的重要性,并开始寻找一本实用的投资指南。当《聪明的投资者》出现在我的视野中时,我感到非常兴奋,因为这本书所阐述的理念和原则与我长期以来所追求的目标相吻合。
我选择阅读这本书的原因是希望提高自己的投资技能,特别是在风险评估和避免常见投资陷阱方面。通过阅读,我深入理解了投资风险的含义,以及如何评估和管理风险。此外,我也学习了如何保持冷静和客观,以便在投资决策时做出正确的选择。
在阅读过程中,我注意到了许多关键点和引用,这些内容在理解投资原则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例如,作者提到的大致投资框架、价值投资和成长型投资等概念,对我形成了清晰的思维框架。这些内容使我能够更好地理解投资策略,并为我提供了做出明智投资决策的基础。
在回顾我的阅读经历时,我意识到这本书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投资技能,还学会了如何更好地评估和管理投资风险。此外,我也学会了如何保持冷静和客观,以便在投资决策时做出正确的选择。
总之,我非常感谢作者帕特·多尔蒂,为我提供了这样一本宝贵的投资指南。
聪明的投资者的读后感(优秀22篇)篇二十二
本书旨在是授人以渔,目的是以适当的形式给外行提供投资策略的指导。本书主要介绍需要一个稳妥的知识体系作为决策基础,并强调投资者控制自身情绪,做一个理性的投资者。本书开头第一个观点就是精神态度比技巧更加重要,当你做的事是大家都在做的,你就赚不到钱:“尽管交易条件可能变化,公司和证券可能变化,金融机构和规则可能变化,但人性基本是相同的。因此,慎重投资的重要和困难部分,与投资者的气质和态度相联系,而不太受过去的影响”。另外书中明确了“投资”与“投机”的区别,指出聪明的投资者当如何确定预期收益。本书着重介绍防御型投资者与积极型投资者的投资组合策略,论述了投资者如何应对市场波动。最后着重分析了作为投资中心思想的“安全性”问题。本书旨在对普通人在投资策略的选择和执行方面提供相应的指导,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投资的原理和投资者的态度方面,指导投资者避免陷入一些经常性的错误之中。
以下为作者在每章开篇前面对章节的概括和总结,也是本书的精华所在:
(4)对待价格波动的正确的精神态度是所有成功的股票投资的试金石;
(9)在能够信赖的那些个别预测和受大众支配的那些个别预测之间事先做出区别几乎是不可能的,实际上这正是投资基金广泛多样化经营的一个原因。广泛多样化的流行本身就是"选择性"迷信被拒绝的过程。
(13)过去的数据并不能对未来发展提供保证,只是建议罢了;
(14)投资方式中的一个基本原则:一个正确的概括必需始终将价格考虑进去;
(17)获取收益所进行的操作不应基于信心而应基于算术;
(23)投资者要以购买整家公司的态度来研究一种股票;
(25)做个有耐心的投资者,愿意等到企业的的价格变得有吸引力时才购买股票;
(26)无论华尔街还是别的什么地方,都不存在确定的、轻松的致富之路;
(27)对一家企业的状态,只有一半是事实,而另一半却是人们的观点;
(28)只有在得到对企业的定性调查结果支持的前提下,量化的指标才是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