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想看见你的笑篇一
读完了
花了一个周末的时间,读完了柴静的《看见》,心里的滋味很复杂。我曾以为这不过是一部让我看看一个优秀的记者如何成长的书,而令我始料未及的是,在阅读这本书时,每一次停顿,我都在思考着自身。
最初知道这本书,是在手机应用one上看到其中的一篇文章《山西山西》。纯美的的开头,让我以为这只是一篇追忆童年的散文。却原来那只不过是引子,引出的是一件让人愤慨痛心的大事----环境污染。而柴静在触目惊心的数据和现状描写中穿插的童年往事,为这篇文章加入了情感,从而拉近了读者与环境污染这件事的距离。环境污染,并不只是书面上的文字,口头上的口号,而是生生吞噬了我们的童年和美梦的近在咫尺的野兽。接着看到柴静的博客《新书的交待》,其中的一段视频深深吸引了我。我想,这段视频吸引我的地方,和《山西山西》吸引我的地方一样,就是一个记者,在用一种冷静客观的态度追寻着一个新闻一个事件的时候,不曾抹去心中的那一点情感。
看完书,再回过头来看那段视频,我才真正懂得视频中的一些话语。柴静在书中引用了很多她这十年来在央视工作、采访的新闻和事件片段,但是她在写这些片段的时候,并不是简单地重复,更不是在展示过去的荣耀和辉煌,恰相反,她一直在诉说着过去的错误和迷失。换言之,她在写的,是自己这十年中走过的路,她自身的成长。这不是柴静对自己生活工作的记录,而更像是一本凝聚着感悟和思考的“心得”。
在阅读中的我,在《看见》这本书中一直在寻找着自己的影子。并不是我的经历与柴静有何相似之处,但是我想,每一个个体,在成长的道路中,不管经历过什么或者没有经历过什么,总有相似的心路可循。初入职场的青涩和倨傲,迷失了自我的慌乱和惶惑甚至想要放弃自己的“出溜”,压力下的或软弱或尖锐,这些感受我们都曾有过。所不同的是,有些人,在走过了这么多路以后,把自己包裹地越来越深,最终只留下了一个勉强适应社会标准的模糊的影子,糊涂地过着千篇一律的生活。而柴静,一次次地放下包袱,越来越走进自己的内心,从而也能够走进更多人的内心。
看完这本书,我的心里一直在重复着两个字——独立。独立地思考,意味着不从众不偏颇。摆脱任何别人的影响,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而更难的,是摆脱“自我”的影响。像“金刚经”里所说的,“念起即觉,觉即不随”。察觉自己的每一个念头,看住他而不是跟随他。在“自我”的影响下,依然保持独立的思考,这才是真正的自由。
这位作家诚挚地向我推荐柴静新出版的《看见》这本书!作家对我说:“看看吧,绝对是一本‘正能量’的书籍。”柴静现在是名人,虽说我从来对名人的书并不太敏感,但因作家朋友那句“正能量的书籍”的话,我毅然将这本《看见》买家来。
当把这本带着油墨香的《看见》捧在手心儿里时,首先,书的封面让我一看便亲切得不能自己,作者那恬静的笑容被一群纯朴的笑脸包围着,一下子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作者开篇直言不讳地表明来自思想深处的观点:“我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已。”而从整本书的内容来看,作者的确是在用一个成熟记者的思想和平实的语言,深刻地揭示出人生的真谛。
“我天生没有什么机灵劲儿。”这是作者刚到央视工作时,面对男同事们的戏谑而对自己的评价,然后只好“呆呆地去倒了几杯水”。类似的镜头对每个人来说都感到很真实,因为很多人都经历过。但随着在工作岗位上的历练,和生活中遇到得一些人一些事儿,还有面对各种突发事件时对人性的思考,思想也就渐渐成熟起来,并且能冷静地面对世间的一切“苦难”。就象作者在书里说得: “象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要用力舒展一样,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挣脱,这才是活着。”这句话似乎给萎靡的人注射了鸡血,让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会自然而然地对人生进行观察、思考、反思和评判。
有人说《看见》这本书的内容除了给人以人生得思考外,作者更多记录得是自己的成长。这话我觉着挺在理儿。什么是真实?最真实的文字莫过于作者对自己真切的成长记录,而让那些处在人生懵懂的人们从这成长的文字中体会和感受到真实的爱与痛,只有在这种爱与痛中激发出来的能量,才叫人生的“正能量”。其中作者写了一个去新疆地震采访的镜头: “路已经破坏得很厉害,一颠簸,我和巨大的德国搜救犬一起滚倒在厢板上。它一声不吭,从我的身子底下挪开,把大尾巴抽出来,厢板上一拍,琥珀色的眼睛看着我,等我爬起来了,竖耳拧头目视远方。”没有真实的经历,你怎么能编造得出如此惊心动魄的画面!
而真正让人惊心动魄得是关于作者记录“探寻事实真相”的“非典”和“汶川地震”。“负责人看看录音杆: ‘这个毛茸茸的东西不能进’。”这是因为录音杆不能消毒。面对这样的危险,作者坚定地说: “那让我进去,我可以消毒。”看到这里时,做为一个读者,我的心已经热血沸腾!虽然没有作者那种经历与豪气,但她无私无谓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在作者对汶川地震的细节描述中,让人产生更多对生命的珍重和亲情的思索。要说谁不怕死亡,那真是睁眼说瞎话,但当每个人在面对死亡来临时,亦或者说看到那些在灾难中,还没来得及展示人生的美好就死亡后,那种痛心疾首的体会似乎无处渲泄!而作者在书里对人类中“人性”的解读,特别是对生活在底层人的关注和敢于为老百姓说话的胆量,刹那间就将读者的心疏导开来。
读完这本书,突然对写作有了新的认识与感悟:有时候一个人的观点不重要,重要的是写作千万不能瞎编,要尽可能地让“我笔写我心”来还原事实真相。作者用记者敏锐的眼睛观察,从当事人的角度思考,就这样在平淡中用内敛而朴实的笔触描述出思想中的“正能量!”。
我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认识柴静,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她。记得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她参加的一个演讲比赛,她说一个国家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它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只有一个国家能够拥有那些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这五分钟的演讲给了我巨大震撼,原来演讲还可以这么性感。我当时反复看了无数遍。
然后开始关注她的节目,看见。几个月前,去了清华听了她的讲座。于是一直关注她,当听到一本叫做看见的书时。我早早的提前市场发行时就已经看完大半。
《看见》是柴静十年记者生涯的一个回顾,没有宏大的叙事,在讲一个个鲜活的,这十年中所经历过极具突出的事件里的人。里面没有说教,却让我一个外行明白了做一名合格的记者不是评论,而是客观的呈现新闻事件。这十年中,从娱乐节目到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评论部,由第一次采访时的青涩,紧张,焦虑,到语言犀利,咄咄逼人的温柔杀手,再到现在的宽厚。柴静正在一步一个台阶的爬上事业的最顶峰。她这十年中遇到过的挫折,苦难,感动,也许只有自己能够体会。我通常会看看看着就会走神想起了自己。我曾经在不同的人听过这样一句话,不要走的太远,忘了当初我们为什么出发。这是陈莽说的。每看一次,就会愣愣神,想想自己现在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什么。。里面打动过我的还有很多很多,有些话能够让我悔改,而有些能够让我有意识。就像一粒分子一样,在我脑中开始量变。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这本书能够让我安静下来,向内开始学会观察自己。一层一层的刨,就像结伤疤一样,把自己最丑陋,平时不敢给别人呈现,自己也不愿意想的部分展现出来。这是一个不断自省的过程,虽然很疼痛,但是确是在帮助我不断进步。
看完《看见》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对语言开始变得敏感了。不得不承认,在青春期的时候由于各种原因就不上学了,并且以为这是一种幸福,并以不学习为荣。而后来走入社会发现知识结构明显跟同龄人有差距。于是开始看各种类型的书,但是对文字相当迟钝。柴静说过自己是对语言敏感的人,对采访对象的每一个字都能够保持高的敏感度,以便捕捉到被采访者的真实内容,然后呈现给观众。看完柴静的书,我开始喜欢这种表达方式,再看每一个字的时候也更加的在意。
二、《看见》读书报告
看柴静的这本书是出于偶然,一个朋友推荐了《看见》这本书的视频推广会,觉得不错,就想买本书来看看。恰巧有个朋友买了,就借过来拜读一下。
书里的主线是以柴静十年采访的主要人和事为主线,有她的同事、工作伙伴以及她的成长。文章有堆砌的感觉,主线不是很清晰,有的时候她的感受会莫名其妙的插入进来,让读者有点一头雾水,不知道这句话是讲得采访的人物还是她自己的感受,还是同事什么的,有点分不清事件主人公的感觉。
不知道是不是有人看过安顿的采访,是关于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的,看柴静的这本书跟安顿之前的书有点类似,吸引我的是里面的新闻人物,不是柴静这个人。
两个人物很打动我,一个是卢安克,一个是药家鑫。卢安克是个德国人,在中国的大山里待了十年还是个没有资质的教育者,跟留守儿童混在一起,为了什么呢?从我的角度来说不好说,他也许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试图在这些孩子的成长道路上能起到一些小小的影响作用吧!之后我去了卢安克的博客看了看,我个人觉得他太理想主义了。教育是个太大的话题,留守儿童更是个不小的社会问题。一个问题有社会、有家庭,孩子成长的问题却在这之间变得无人理会了,而卢安克想做点什么,也许他做的微乎其微最后淹没在茫茫的人潮中了,但至少他做了。一直有个问题在我脑海里萦绕,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孤儿问题、有一些类似于卢安克的人(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他们做的事情很有意义,同时他们面对的挑战和问题也不是他们这个层面可以解决的,但是他们尽力了,努力过着每一天试图去改变或者影响着孩子的命运。他们一定放弃了很多其他的机会,例如在大城市里发展而买房、买车的机会,他们的思想境界可能比我们在大城市里混日子的人高,但是这个是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吗?是的,也许你会说:“那他们至少做了,他们过得日子比你在大城市里天天混日子要有意义的多了!”但比起盖茨对慈善事业的捐助,他可能能影响的人是更多的。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盖茨!世界上也只有一个盖茨!
药家鑫的故事我听过很多次,这次是从药家鑫父亲的角度来阐述这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关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太重要了。儿子的成长以及父亲的影响都是潜移默化的,当父亲用暴力手段去解决问题的时候,孩子学会解决问题的手法必然是暴力,当父亲对受欺负的孩子漠然置之的时候,孩子可能得出的结论是这就是个弱肉强食的社会,暴力才能解决问题。一个自己看着长大的孩子,作为家长却没有机会或者无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真是太遗憾了。
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从小别人照顾你,到你长大有了自己的家庭和承担越拉越多的角色,也许有的角色我们扮演得好,有的角色我们扮演得不够好,但一旦我们选择了为人父母的角色时候,就需要关注孩子成长中的心理健康的培养。人是家庭的也是社会的,别轻易做这个决定,更别轻易放弃他(她)!
三、《看见》读书心得体会
柴静的《看见》,我喜欢,语言可以朴实到可爱的程度。
我从《看见》中感受到的是温情、温暖、人性、关怀。如果有人看着这个说这是“表演”,那么我挺希望大家都具有这样的“表演”修养,好好修养一下自己,在私下里练好了,这样就可以到关键时候自然地“表演”出来。
我喜欢柴静,她的《看见》,让我对现实的温暖充满信心,为打破冰冷加了一把炭火。我对柴静的认识是遥远的,可以肯定她不认识我。但是,从现在开始,我想我会关注柴静,她也许会因为名声在外多了些客观的压力,不过我相信她的内心是坚韧和勇敢的,所以她当得起任何的评论。
我祝福她。
想看见你的笑篇二
太想念了,便坐上火车,穿过千里万里的繁华,去看他。
从车站出来的时候,天上开始飘雨。
忘了带伞,就这么淋着雨,站在陌生的街上,忽然有些不知所措。来来往往的人流中,没有子寒的身影。
拨过电话,他说,别急。于是,掠了掠额边长发,安心地张望一城的雨色朦胧。
子寒,我在雨中等你。
身子被紧紧地拥住了。
抬眼,看到一张质朴而纯净的笑脸,还有风雨中,他手里的那把撑开的伞。“一看背影,就知道是你”,子寒嘻嘻笑着吻了我一下。他的声音很好听,柔软如绵。
我低下眼睛,我的世界,忽然失去了声音和色彩。
子寒,你,一定是从诗经的源头走出的男子吧?
人流。车流。
雨落在伞外,也落在心里。
心不设防,紧紧地牵着子寒的手,自始至终地跟随,只想成为他生命中一段特别的留白,不想,结局。一步,是一次幸福的轮回。可以望见,可以感受,可以踩着一行行甜蜜的诗句,可以笑看一座城市的繁华,而我们,就在繁华中游走。
红尘远远近近。
整座城市被千千丝雨笼着,梦一般。
一颗心,穿行在往事里,不停歇。
子寒。子寒。我无法阻止一场雨的来临。就像,我无法阻止你,在我心中的坐落。
时光静立,多少深情如海。
子寒,你远在远方,我在回忆里,不松开,紧握你的手。
安顿好行李,所有的思念落地。
心跳挨着心跳;呼吸对着呼吸;眼睛,望着眼睛。
“子寒,你离我有多远,我离天堂就有多远。”我轻轻的,一声呢喃。
没有回答。
子寒只用紧紧地怀抱,许我一生一世的诺言,“和你在一起,永远,永远,永远”。
藤般缠绕的时刻,忽然就忘记了尘世所有不堪的华年。
子寒,你说,今夜,我是你的爱人,永远就这样好吗?迷离着眼,我说,好啊好啊。今夜,我就是你最美的新娘,来世,也做你不舍不弃的妻。
望着你,望着你。望着你。
子寒,请你,原谅我的多情,不要拒绝我安静地凝视,我怕,我一眨眼,就老了,而你,绕过我,去抚摸那些美丽的芬芳的花朵。
喜欢上这样的雨天,更喜欢上这样的背景里,阅尽一个男人的温暖、体贴、微笑,还有眼泪。
闭上眼睛。我的梦,凉了又凉。
子寒,这个夏天,你在每个黎明处等我,在长江以南,或者,更远。
只是,子寒,我在你的回忆里,是黄昏还是黎明?
古槐。灯光。电影。一双双执手而过的身影,身边,是闭着眼瞌睡的你。
电影的名字是,《只想和你在一起》。
十年。
十年不曾进过电影院的我,那么满心欢喜地挽着你的臂膀,看故事里的年轻的爱情。我心不在焉,你酣然而睡,宁静而安详。
子寒,看电影,我们看的,也许,只是一个名字,只是想找一个互相靠近理由,互相偎依的情节,把所有的煎熬的日子,雪藏的惦念一一偿还吧,在我依依不舍临别之际,在我哽咽着潮湿匆忙饮鸩天涯之前。
好吧,好吧,那么,在我们相处的时刻,给你,给我,最好的夏天。
你说,我一定去看你,在有生之年。我笑着,说,我等。
之后,你用微笑送我远行,还有炙烈的吻,冰凉的唇,满天的风雨。
回头看你的时候,雨便随着漫过来。
只是,子寒,我的泪,还没有流出,怎么就喧哗在了你的眼里?
街上千伞万伞,伞上千雨万雨。子寒,你知道吗,所有的雨都是我,而所有的我,都想湿透了你。
湿着眼,湿着心,湿着我的如瀑的长发,我把雨,捧在手里。
抬头,看见雨飘过我忽然路过的多雨的城市。
子寒,子寒,哪一滴雨,是我不灭的精魂,是我们曾经抵达的天堂……
想看见你的笑篇三
;早晨刚醒,就听见手机微信在响,我晓得这是朋友在传有关疫情。掀开被子起身,趿着拖鞋走到窗前拉开窗帘,看见了窗外那张通红的笑脸,这便是曙光,无论人间风起云落,它总是笑着给人世希望。看见那一轮红日,我心安然,有它升起,这人世间便难藏黑暗,再黑的天,也有亮堂的时候。
打开微信,是今天一早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指挥部发出的公告,逐项往下看,眼光落在我家乡咸宁市一栏上,差一点跳了起来。
我腊月二十九回老家过年,按照老规矩大年初一起了个大早,打开大门,在大门外点燃了一大挂鞭炮,以示开门红,打算洗漱后挨家挨户去拜年。我们陈家大塆有几百号人,都是同祖同宗的祖祖孙孙,全村人初一不出村,年轻人成群结队串门拜年,先拜长辈,年纪大的,再拜亲属,接下来是相互拜。
刚洗漱妥当准备出门,突然听见稻场上的大喇叭在吼,是村支书的声音,这是从未有过的事情。村支书姓方。我竖起耳朵听,听见他先是给各位父老乡亲拜年,紧接着他用很严厉的口气广播镇政府的通知,告诉村民们说冠状病毒正在肆虐,各位村民们即日起一律少出门,不许相互串门拜年,不许聚在一起打牌。最后他还说了一句新年不该说的话,他很肯定地说如果有人不聽劝一旦感染,抢救不过来,只有抬上山去埋。
稻场上架在村支书车顶上的喇叭循环播放着禁令,大家惊恐地把头伸出门或者把脸贴在窗玻璃上,仿佛回到了那个鬼子进村的岁月,全村顿时安静了下来,没有人敢出门。
大年三十各家各户关门做年饭,吃完年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是足不出户的。从大年三十起到今日29天了,大家都不出门,可喜的是我的陈家大塆和整个金桥村十几个村民小组无一人感染病毒。
我天天关注着各地的疫情数据报告,看到它起,我的心揪得紧;
看见它落,我的心松了一些,又松了一些。今日早晨突然跳进我眼帘的那个数字,让我惊呼一声“好!”长长吁了一口气,将积压在心头的那口恶气畅快地吐了出来,心松了。我看到了成功阻击瘟神的曙光。
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指挥部公布,咸宁市新增感染病例为“0”,这是湖北这个疫情重灾区,继前日神农架林区新增感染病例为“0”后,第二个地级市零确诊新增病例。
咸宁与武汉近在咫尺,从我的家门口到武昌火车站仅仅80公里。武汉起风,吸一口烟工夫便吹到了咸宁。与武汉这个重疫区近在咫尺的咸宁新增病例为零了,我相信离武汉新增病例为零的日子不远了。
看见曙光了!咸宁清零了,武汉、湖北也将清零了,中国离清零不远了。面对如此凶狠的病毒,让它在14亿人口的大国难见踪迹,只有强大的中国做得到。
乙亥末,庚子春
荆楚大疫,染者数万
众惶恐,举国防,皆闭户
道无车舟,万巷空寂
幸龙魂不死,风雨而立
医无私,警无畏,万民齐心
政者,医者,兵者,扛鼎逆行勇战矣
商客邻家百姓仁义相助献物捐资
叹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能者竭力,万民同心
月余,疫除,终胜
此后百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选自《文艺报》
相关热词搜索:;想看见你的笑篇四
再一眼也许就能看见未来
那一刻再见
仿佛是抛弃了一般
便再也无人愿意拾起
回想起曾经挥汗如雨的操场
再看一眼装载了彼此心酸快乐的校园
于是微笑的说了再见从此各奔东西
那一天再见
仿佛是忘记了一样
便再也无人愿意想念
又走过曾经谈心的走廊
再听一次寄托了大家向往的校园之声
然后微笑的说了再见从此各奔东西
那一夏再见
仿佛是埋葬了一切
重翻开过去读过的课本
再体味一次这样紧张充实的教室氛围
最后微笑的说了再见从此各奔东西
各自渐行渐远的背影
映射在眼中被时光拉得好长好长
朋友间的那一声道别
停在过去却不曾走向未来
多少年的冲动和渴望
让我着急忙慌地脱离现在
一双憧憬梦想的眼睛
拼命搜索明天的色彩
所以才要全力赴向未来
我对过去的岁月告别而且不再留恋
现在微笑的说声再见
因为曾经所有的努力都指引我看向明天
所以下一秒努力睁开眼的瞬间
看到的也许就是我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