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教案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能够提供系统性的教学内容和步骤。小编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六年级教案,供教师参考和借鉴,以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范文(20篇)篇一
8.为民旅社有床位840张,比扩建前增加了20%,扩建前比扩建后少多少张床位?
(2)菜场运来6000千克青菜,运来的大白菜比青菜多15%,运来大白菜多少千克?
(3)菜场运来6000千克青菜,比运来的大白菜多20%,比运来的大白菜多多少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范文(20篇)篇二
一、填空:(20分)。
1.5%读作(),百分之八十五点三写作()。
2.六一班今天实到了49人,缺1人,出勤率是()。
3.():16=10/()=0.125=()%。
4.女生人数是男生的4/5,男生比女生多()%。
5.今年耕地面积比去年增加25%,今年耕地是去年的()%。
6.一根绳长8米,把它平均分成10段,每段长()米,每段占全长的()%。
7.10克盐溶解在100克水中,盐占水的()%,盐占盐水的()%,水比盐多()%。
8.从甲地到乙地,客车行需要8小时,货车行需要10小时,客车速度比货车速度快()%。
9.在()填上“”,“”或“=”号。
0.3%()0.03。
140%()1.4。
30()300%。
10.缴纳的税款叫做();()和()的比率叫做税率。
二、判断题。
1.一批产品有95件合格,5件不合格,合格率为95%。()。
2.一个数除以25%,等于这个数缩小4倍。()。
3.一条公路已经修了60%,已修与未修的比是3:2。()。
4.甲数比乙数多20%,那么乙数比甲数少20%。()。
5.有101粒种子,全部发芽,发芽率为101%。()。
三、选择。
1.甲的3/4等于乙的60%,则甲()乙。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2.在一个自然数的后面添上一个百分号,这个数就()。
a.扩大100倍。
b.缩小100倍。
c.大小不变。
a.女生是男生。
b.男生是女生。
c.男生是全班。
d.女生是全班。
4.a的25%和b的20%相等,则a与b的比是()。
a.5:4。
b.4:5。
c.2:3。
5.植树500棵,死了20棵,成活率是()。
a.96%。
b.95.8%。
c.4%。
d.4.2%。
6.某种商品现在售价4元,比原来降低1元,比原价降低了()。
a.33.3%。
b.25%。
c.20%。
7.100千克增加10%后,再减少10%,结果是()千克。
a.100。
b.99。
c.110。
d.101。
四、填表:把下表中各数互化。
五、列式计算。
1.一个数的50%比4.38少0.62,求这个数。
2.一个数的60%加上5等于50的1/2,求这个数。
3.一个数减少25%是300,这个数的60%是多少?
4.甲数比乙数少40%,乙数是200。甲数是多少?
六、应用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辆汽车行驶全程的40%,距离终点还有27千米。全程多少千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五年级50个人练习射击,每人打2发子弹,共命中96发。求命中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电视机厂去年生产彩电8400台,比前年增产了20%,前年生产彩电多少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一件衣服售价340元,比原价便宜15%,比原价便宜多少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选作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范文(20篇)篇三
课本第59页例1、例2及“做一做”,练习十五1-5题。
知识点:
1、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正确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地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正确地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1、板演(指名学生脱式计算)。
46+570÷8060÷[(30+30)×10]。
1、谈话:如果把板演题目中的整数换成分数,应该怎样计算?运算的顺序是什么?这节课我们共同来研究。
(板书课题: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学习例1、
出示例1:计算。
(4)大家打开练习本,抄题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5)订正。怎样确保计算的准确?
3、学习例2。
出示例2计算。
(1)请你试着按运算顺序读出例题。
(2)想一想:这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应该怎样计算?
(3)想一想: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第三步呢?
(4)在练习本上完成。
(5)指名学生板演。
(6)如何检查,计算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4、完成课本第60页上面的“做一做”题目。
计算前,先说说这两道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1、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
1、填空:
(1)()与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2)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没有括号的,要先算(),再算();有括号的,要先算(),再算()。
2、判断正误:
下面的计算正确吗?错误的原因。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范文(20篇)篇四
使学生会解答两步计算的一般应用题和分数应用题;使学生掌握用方程解和用算术方法解的不同思路,提高用算术方法和用方程解应用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检查、检验习惯。
指名学生口头列式解答,并说一说题中的数量关系。
让学生画出线段图独立解答,指名说一说数量关系。
1、教学例1。
出示例1。(把复习题第1题中的“18”改为“13”,“2”改为“”)。
(1)引导学生用方程解。
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引导学生得出: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全长)列出方程:
解:设乙每小时行x千米。
让学生检验,写答语。
启发学生思考:根据以前学过的求总路程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还可以怎样列方程?
引导学生列出方程,并解答出来。
解:设乙每小时行x千米。
答:(略)。
(2)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用算术方法解答?
答:乙每小时行千米。
学生独立思考,试着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共同订正。
(3)引导学生把两种解法进行对比。
让学生想一想:上面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思路有什么不同?
(4)完成课本第63页“做一做”题目。
2、教学例2。
出示例2。(把复习题改为例2。)。
(1)启发学生画出线段图。
“谁是单位`1`,数量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使学生明白:这段公路的等于两周修的长度和。
(2)学生列方程解答。
解:设这段公路全长x千米。
(让学生检验,再写上答案。)。
(3)订正后想一想:怎样用算术方法解答。学生列式计算。
答:(略)。
(4)完成课本第78页的“做一做”题目。
完成练习十六第2题。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2、用方程和算术解法思路有什么不同?
五、作业。
完成练习十六第1、3题。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范文(20篇)篇五
课本第65页内容和练习十六的第4-7题。
1、使学生学会“和倍”、“差倍”问题变形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用方程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分析题中出现的两种数量关系。
会用x表示两种数量并列出方程。
1、口答:(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
果园里有苹果树x棵,梨树的棵数是苹果树的,
(1)梨树有多少棵?(x)。
(2)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x+x)。
(3)苹果树比梨树多多少棵?(x-x)。
(一)学习例3、
问:“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5倍”还可以怎样说?
(1)说说它与复习2有什么异同?
(2)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
(3)“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你怎样理解?
(4)把题目中所存在的数量关系找出来。
(5)应该怎样解答,请你完成。
(6)订正:说说的解题思路是怎样的。
(7)想一想,怎样检验做得对不对?
(二)变式练习。
将例3的第一个条件变为“白兔比黑兔多16只”。
(1)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
(2)应该如何解答?讨论、交流。
(1)课本第65页“做一做”题目。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样的应用题?
2、这样的应用题解思路和方法是怎样的?
五、堂上练习:
六、作业。
练习十六第4、5、6题。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范文(20篇)篇六
教材第11页。
教学目标。
1.经历小组合作调查,交流储蓄知识,解决和利率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过程。
2.知道本金、利率、利息的含义,能正确解答有关利息的实际问题。
3.体会储蓄对国家和个人的重要意义,积累关于储蓄的常识和经验。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利率与分数、百分数的含义。
难点:解决有关“利率”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导。
生1:一般情况下,爸爸妈妈应该把钱存入银行。
生2:爸爸妈妈不会把一大笔现金放在家里,这样太不安全了,他们会存入银行。
生3:把钱存入银行不仅安全,还可以获得利息呢。
……。
师:人们常常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或信用社储蓄起来。这样不仅可以支援国家建设,也使个人用钱更加安全和有计划,还可以增加一些收入。钱存入银行后增加的部分就是利息,今天我们就重点研究与“利息”相关的问题。
二、探究体验,经理过程。
师:先来大胆地猜一猜,你觉得利息的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生1:不可能说钱存入银行的时间长短不同,而所得的利息一样,所以利息的多少应该与钱存入银行的时间有关。
师:对,利息的多少与存入的时间长短有关,存入的这段时间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存期。
生2:不可能说存入银行的钱不管多少所得的利息都一样,所以利息的多少应该与存入银行的钱的多少有关,存入的钱越多,相同时间内的利息应该越多。
师:说的很有道理,我们把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存期相同的情况下,本金越多,利息就越多。
生4:我们小组的同学进行过调查,在银行内很显眼的位置公布着不同存期的利率,利息的多少一定与利率有关。
学生可能会说:
o我知道了储蓄的种类有整存整取、零存整取和活期。
o我知道了整存整取的利率又分为三个月的、半年的、一年的、二年的、三年的、五年的,存期不同利率也不一样。
o我知道了活期的利率最低,但是随时用钱随时取,比较方便。
……。
师:你们知道利息究竟怎么计算吗?
生:利息的计算公式是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师:根据国家经济的发展变化,银行存款的利率有时会有所调整。下面是20xx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存款利率。(课件出示:教材第11页利率表)。
学生观察利率表。
师:能运用你所掌握的利率的相关知识帮王奶奶解决问题吗?试一试。(课件出示:教材第11页例4)。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师:谁愿意说说你的想法和算法?
生1: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到期后王奶奶可以取回的钱除了本金还有利息,本金我们已经知道是5000元,所以最关键的就是算出利息。根据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时间”,我们从上面的利率表中对应找到存期两年的利率是3.75%,这样就可以算出利息5000×3.75%×2=375(元);再加本金,到期后可以取回的钱就是5000+375=5375(元)。
生2:我们也可以把本金5000元看作单位“1”,这样每年的利息就是5000元的3.75%,存入2年,所得利息就是5000元的(3.75%×2);这样到期时可以取回的钱就可以列成算式5000×(1+3.75%×2)=5375(元)。
只要学生解答正确,讲解合理就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我始终“以学生为本”,强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归纳出利息的计算方法,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以往计算利息时,学生经常把时间漏乘,这是学生容易忽视的地方。通过简短的争论,练习时学生很少把时间漏乘,从简短的争论中,引导学生发现方法,要比教师反复强调效果好得多。
2.储蓄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密切,本节课是在百分数的知识和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我们知道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体现数学服务于生活的教育理念。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考查知识点:利率;能力要求: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b类。
存期年利率。
一年4.14%。
二年4.77%。
(考查知识点:利率;能力要求: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3000×3.81%×5+3000=3571.5(元)。
b类:
存一年再存一年:10000×4.14%×1=414(元)。
(10000+414)×4.14%×1+414≈845.14(元)。
直接存入两年:10000×4.77%×2=954(元)。
954845.14直接存入两年比较合适。
教材习题。
第11页“做一做”
8000×4.75%×5=1900(元)8000+1900=9900(元)。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范文(20篇)篇七
税率(教材第10页有关纳税的内容,练习二第6、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纳税的含义和重要意义,知道应纳税额和税率的含义,以根据具体的税率计算税款。
2.在计算税款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社会现象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使学生知道每个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重点难点】。
1.税额的计算。
2.税率的理解。
【情景导入】。
1.口答算式。
(1)100的5%是多少?
(2)50吨的10%是多少?
(3)1000元的8%是多少?
(4)50万元的20%是多少?
2.什么是比率?
【新课讲授】。
1.阅读教材第10页有关纳税的内容。说说:什么是纳税?
2.税率的认识。
(1)说明:纳税的种类很多,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也不一样。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一般是由国家根据不同纳税种类定出不同的税率。
b.某人彩票中奖后,按奖金的20%缴纳个人所得税。这里的20%表示什么?
3.税款计算。
(2)分析题目,理解题意。
引导学生理解“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的含义,明确这里的5%是营业税与营业额比较的结果,也就是缴纳的营业税占营业额的5%,题中“十月份的营业额是30万元”,因此十月份应缴纳的营业税就是30万元的5%。
(3)学生列出算式。
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列式:30×5%。
(4)学生尝试计算。
(5)汇报交流。
【课堂作业】。
1.巩固练习:教材第10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6题。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有关纳税的知识,你们对纳税的知识有哪些了解?
【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2.教材第14页第7题。
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范文(20篇)篇八
分数除法的复习与应用。(教材第46页整理和复习,第47页练习十)。
1.通过复习,很好地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正确进行分数除法的计算。
难点:正确列出数量关系,掌握四类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1.复习倒数。
(1)师:倒数的意义是什么?(学生抢答,教师板书意义)。
(2)师: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征?(学生抢答)。
(3)师:如何求一个数的倒数?
引导学生分整数、小数、分数回答。
2.复习分数除法及其计算法则。
(1)师:分数除法有哪些类型?
引导学生回答:分数除以整数,一个数除以分数。(板书类型)。
(2)师:写一道除法算式,让同桌算一算。分数除法与分数乘法的`计算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回答:分数除法要转化为分数乘法计算。
(3)师:整数除法和分数除法的意义相同吗?算一算,说一说。(课件出示题目)。
3×7=21÷3=21÷7=。
5/3×1/2=5/6÷5/3=5/6÷1/2=。
学生通过计算得出:整数除法和分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都是乘法的逆运算。
师生共同总结:无论是整数除以分数,还是分数或小数除以分数,都可以转化为乘法计算,也就是说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板书计算法则)。
(4)点名学生说一说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复习分数除法应用题。
师: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几类应用题?它们的特点和解题思路是什么?
组织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汇报。(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四种应用题类型)。
1.教材第46页整理和复习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集体订正。同桌之间说一说混合运算的顺序。
2.教材第46页整理和复习第2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师:3个问题分别属于哪一类应用题?(点名学生回答)。
(3)让学生先写出数量关系,再计算。(教师巡视,指导答疑)。
3.教材第47页练习十第1~4题。
第1题:教师读题,学生判断正误,点名学生说出错误的原因。
第2题:点名3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订正。
第3、4题:先让学生读题说一说属于哪一类应用题,再独立计算。(教师订正)。
注意引导和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4.教材第47页练习十第5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画线段图理解题意。
(3)同桌交流,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
(4)点名学生说一说解题思路,教师订正并总结。
(课件出示题目)。
1.判断。
(1)一个数除以真分数,商一定大于被除数。()。
(2)甲数比乙数多1/4,乙数比甲数少1/4。()。
2.粮店运来面粉140袋,是运来大米的袋数的7/9,大米运来多少袋?
140÷7/9=180(袋)。
12÷1+3/7=。
400÷1-1/9=450(元)。
1-9/24÷1/16+1/24=6(天)。
本单元结束了,你有什么收获?
1.这节复习课我分成了三大模块。第一模块为建立知识网络,第二模块为检测效果,第三模块为质疑总结。
第一模块先让学生回忆章节中的所有概念及其含义,重新感知概念,然后梳理概念,根据这些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构建知识结构图。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整合能力,他们能快速读懂提纲、表格等形式的知识框架结构。
第二模块需要改进之处是,我应该针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学习问题进行总结和提示,把学生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汇总并告知学生,并在学习方法上进行指导,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模块只有几个学生进行质疑,说明学生的质疑能力还有待加强,这是以后需要更加努力的环节。
2.我的补充:
__________。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范文(20篇)篇九
利率(教材第11页有关利率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储蓄的意义;明确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含义;掌握计算利息的方法,会进行简单计算。
2.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积极参加储蓄以及支援国家、灾区、贫困地区建设的思想品德教育。
【重点难点】。
1.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
2.正确地计算利息,解决利息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新课讲授】。
1.介绍存款的种类、形式。
存款分为活期、整存整取和零存整取等方式。
2.阅读教材第11页的内容,自学讨论例4,理解本金、利息、税后利息和利率的含义。(例如:王奶奶月8月1日把5000元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两年,到8月1日,王奶奶不仅可以取回存入的5000元,还可以得到银行多付给的150元,共5150元。)(注:这里不考虑利息税)。
本金: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王奶奶存入的5000元就是本金。
利息: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
利率:利息和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1)利率由银行规定,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利率有时会有所调整,利率有按月计算的,也有按年计算的。
(2)阅读教材第11页表格,了解同一时期各银行的利率是一定的。
3.学会填写存款凭条。
把存款凭条画在黑板上,请学生尝试填写。然后评讲。(要填写的项目:户名、存期、存入金额、存种、密码、地址等,最后填上日期。)
4.利息的计算。
(1)出示利息的计算公式: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2)计算方法:
若按照207月的银行利率,如果王奶奶的5000元钱整存整取,两年到期的利息是多少?学生计算后交流,教师板书:5000×3.75%×2=375(元)。
加上王奶奶存入的本金5000元,到期时她能得到本金和利息,一共5375元。
【课堂作业】。
本题是有关“打折”和“纳税”的问题,是百分数的具体应用,在练习时应让学生说说自己每一步计算的意义,并进行集体订正。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2.教材第14页第9题。
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范文(20篇)篇十
1。理解利率,能利用百分数知识,解决与储蓄有关的实际问题。
2。结合储蓄等活动,学会合理理财,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概念,能利用百分数知识,解决与储蓄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利率有关知识:税收的种类,应纳税额,税率。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积攒一些零用钱,我们积攒的暂时不用的零用钱,会怎么处理呢?学生回答,由学生的回答引出“储蓄”。
3。谁存过钱?怎么存的?将钱存入银行有什么好处呢?讨论利息的情况。
4。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相关储蓄方面的知识,探讨利率有关的知识。
二、新课探究。
1。自读教材11页例4上面的部分内容:
学习要求:理清以下问题。
(1)存款有哪几种方式?
(2)什么是本金?
(3)什么是利息?
(4)什么是利率?
(5)怎样计算利息?
学生自学教材,学习后汇报。教师结合学生汇报,考查学生对利息的理解,对利息公式的理解。
检测:
(1)结合20xx年10月利率表,说说各种存款方式的年利率是多少?
(2)整存整取一年的年利率是1。50%,表示什么意思?
2。学以致用,教学例4:
(1)出示例4。
(2)读题思考:两年后可以取回多少钱,取回哪些钱?包括几部分?
(3)利息的多少和什么有关系?(引导学生知道是与本金、利率、时间有关)。
(4)归纳整理汇报:实际取回的钱数=本金+利息;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注意巡视学生计算过程,避免丢落项和计算不准确。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1页“做一做”
(2)学生运用公式独立解答后集体订正。
2。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9题。
先让学生观察存款凭证,从中能获取哪些信息?本金、利率、时间各是多少?再根据利息的计算方法进行解答。
3。教材第15页“练习二”第12题。
(1)妈妈需要慎重选择吗?怎么办?
(2)第一种方式的时间,利率是多少?第二种呢?
(3)分别计算后比较并做出决定。学生独立解答。讲一讲自己的解题思路。
小结: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这样做出选择,选择时需要用心地算一算,算的过程不要怕麻烦,按照时间和方法一步一步地去想,就能很好地解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学生汇报,引导学生懂得储蓄是利国利民的事情;在银行存款的方式很多种,如活期、整存争取、零存整取等;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我们还知道了计算利息的方法是:利息=本金×利率×存期;计算时遇到步骤比较的计算时,要一步一步认真计算,有耐心,保证计算结果正确。
板书设计。
利率。
利息=本金×利率×存期(时间)。
例45000×(1+3。75%×2)。
=5000×1。075。
=5375(元)。
答:到期时王奶奶可以取回5375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范文(20篇)篇十一
学习内容分析: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作者在童年时,妈妈的花边饺子,给了他难忘的记忆;成了年后,给妈妈过生日,他也包了一个带花边的花边饺子,体现年迈的母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孝顺母亲之情。文章表现了母子之间真挚的爱。
学情分析:学生运用学过的阅读方法,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通过提问和学生自主合作交流,深入体会母子包花边饺子的用意;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
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六个生字,读读记记“威风凛凛、破天荒、大吉大利”等词语。
2导学生朗读课文,感悟母子之间真挚的爱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理解文中母亲和儿子包花边饺子的用意,感悟母亲对儿子的爱,体会儿子对母亲的孝敬。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扣题质疑。
二.自由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画出本课要求认识的字,想一想,怎样记住这些字?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3、借助工具书或请教同桌解决生字词。
拮据:缺少钱,境况窘迫。
破天荒:比喻事情第一次出现。
威风凛凛:本课指妈妈很威风,使人敬畏的样子。
历久:经过很长的时间。
4、课文围绕“花边饺子里的爱”写了哪几件事?(小时候妈妈为我们包花边饺子,长大后我为妈妈包花边饺子。)。
5、自读课文,为课文划分段落,并归纳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妈妈喜欢包饺子。
第二段(第2~3自然段):妈妈给“我们”包花边饺子。
第三自然段:(4~6自然段):“我”给妈妈包花边饺子。
三、走进童年,体会母爱1.默读课文1至3自然段,思考:花边饺子为何能给小时候的我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你能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出来?2.交流后出示课件:
花边饺子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乐趣,我们却不知道妈妈是耍了个小小的花招儿:她把肉馅儿的饺子都捏上了花边,让我和弟弟连看带玩儿地吞进肚里,自己和爸爸吃那些素馅儿的饺子。
(1)理解“花招”是什么意思(花招的原意是欺骗人的狡猾手段、计策,本课中的“花招”是借用,带有褒意),妈妈的“花招”是什么?(2)妈妈为什么要耍这个小花招儿?仔细读读第3自然段,结合文中的“挨”“每月几十元工资”“养活”“破天荒“等词语,体会当时生活的拮据。
在妈妈的“花招”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如果你就是那位妈妈,你能想象一下当时她心里在想什么吗?指导朗读。(此刻你对那一个个花边饺子有了什么新的感受?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读句子。)(3)引读课文。
正是这浓浓的母爱,才使得妈妈在这样拮据的日子里,——(生接读)即使不逢年节破天荒包上一回饺子,妈妈也总是要包上两种馅儿:一种素的,一种肉的。这时候,圆圆的盖帘上分两头码上不同馅儿的饺子。
正是这浓浓的母爱,才使得妈妈在我和弟弟常常捣乱,把饺子弄混。让妈妈只好混在一块煮时——(生接读)妈妈不生气,用手指捅捅我和弟弟的小脑瓜儿说:“来,妈教你们包花边饺子!”正是这浓浓的母爱,才使得妈妈捏出了漂亮的花边饺子——(生接读)我和弟弟好奇地看,妈妈把饺子边儿用手指一捏一捏。捏出一圈穗状的花边,就像小姑娘头上戴了一圈花环,煞是好看。
正是这浓浓的母爱,才使得妈妈耍了个小小的花招儿——(生接读)她把肉馅儿的饺子都捏上了花边,让我和弟弟连看带玩儿地吞进肚里,自己和爸爸吃那些素馅儿的饺子。
正是这浓浓的母爱,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乐趣。虽然生活艰难,有妈妈的呵护,我们依然是快乐的。
(4)有感情朗读课文。
小小的花边饺子,包的不仅是肉馅儿,还包着母亲对孩子的爱。这种亲情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蕴藏在字里行间。让我们通过自己的朗读来体会这一份浓浓的爱。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
四、研读课文,亲情回报小时候,妈妈的花招儿,让我感受到了那份无声的浓浓的母爱。长大以后,我也耍了个花招,我们认真读读课文4至8自然段。
1.默读课文4~8自然段,想想我耍了什么花招?2.反馈交流。
(1)她不知道我耍了一个小小的花招儿:用糖馅儿包了一个花边饺子。
妈妈最为得意,而且这种花边饺子是妈妈教会我包的。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妈妈对饺子的特殊感情。)(3)“每逢见我拎回肉馅儿,妈妈就立刻系上围裙,先去和面,再来调馅儿,绝不让其他人沾手。那麻利劲儿,那精神劲儿,又像回到了她年轻的时候。”(她年轻的时候是什么样?联系第2自然段体会。)(4)妈妈的花招给我的童年带来了乐趣,那我的花招给妈妈带来的是什么?(快乐、惊喜)你能从文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引领学生从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来体会,如:妈妈连连摇头笑着说:“这么一堆饺子,哪儿能那么巧就让我吃着这个饺子呢?”等句子。)从这个糖馅儿的花边饺子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儿子对母亲浓浓的爱)分角色朗读生日这天的对话,我们一起来感受“我”对母亲的爱。
[还是从“花招”入手,通过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感受花边饺子给母亲带来的无比惊喜,引领学生体验我利用妈妈教会我包的花边饺子报答了无私的母爱,再次认识文中的“花边饺子”的内涵:爱的象征。]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1.默读全文,然后出示句子:
(1)花边饺子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乐趣,我们却不知道妈妈是耍了个小小的花招儿:她把肉馅儿的饺子都捏上了花边,让我和弟弟连看带玩儿地吞进肚里,自己和爸爸吃那些素馅儿的饺子。
(2)她不知道我也耍了一个小小的花招儿:把糖馅儿包到了花边饺子里。
幸福时光中的糖馅水饺,倾注着赤子报恩的深情。作者采用对比手法,将相隔数十年的两种水饺,用“情感”之线编织在文章中。没有豪言壮语,但是最朴实的语言抒发了最真挚的情感。)六、拓展延伸读写结合学完了《花边饺子》这篇课文,你们是不是有一种深深的感情在涌动呢?请你们以“亲爱的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一段话说说你们的心声吧!作业设计1读课文,找出并摘抄自己喜爱的词语。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范文(20篇)篇十二
四、2400 8000 4800 125。
五、1.c 2.c 3.c 4.b。
七、1.126×18=2268(本)。
2、95×12+240=1380(千米)。
3、132×55=7260(平方米)。
132×132=17424(平方米)。
4、(1)180×60=10800(元)。
3600+380=3980(元)。
5、42÷(10+1)=3(次)……9(套)。
3×10=30(套)。
125×30+9×125=4875(元)。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范文(20篇)篇十三
一、填一填(36分)。
1.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面,()条棱,()个顶点。
2.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是(),每条棱长都()。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
3.生活中常用的容积单位是()和()。
4.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1.4m=()dm4.5dm=()cm50cm=()ml=()l。
6.7l=()ml2.03dm=()l=()ml800ml=()l。
5.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1)一个油箱的体积是()。
(2)一间教室的空间大小约是220()。
(3)一瓶墨水的容积是50()。
(4)一本数学书和体积约是230()。
6.有一个长方体,长、宽、高分别是10cm,5cm,6cm,它的棱长和是()cm。
9.一根长方体木料的体积是6400cm底面积是64cm,高是()cm。
12.在括号里填上“”“”或“=”
300dm()3m4500ml()45l800dm()80l。
5400cm()54dm4l200ml()42l。
二、判一判(6分)。
1.每个苹果、梨、黄豆、花生、蚕豆、玉米粒的体积都小于1cm………………()。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3.一个观赏鱼缸盛水816l,相当于81.6万ml………………………………………()。
4.求加工一个长方体油箱要用多少铁皮,就是求这个油箱的表面积………………()。
5.棱长2dm的正方体,它的棱长总和与它的表面积相等……………………………()。
6.把两个一样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后体积和表面积都不变……………………()。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范文(20篇)篇十四
科学概念:玩具小电动机的功能是把电变成了动力。
过程与方法:用分部分观察、整体观察的方法了解小电动机的构造。根据小电动机的.构造推想通了电后它为什么会转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探究小电动机的兴趣。
1. 小电动机被安装在很多玩具的里面,通上电以后就可以转动。你知道它为什么一通电就能转吗?2.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神奇的小电动机。板书课题。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范文(20篇)篇十五
教学内容:课本第65页内容和练习十六的第4-7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和倍”、“差倍”问题变形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用方程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分析题中出现的两种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会用x表示两种数量并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准备。
1.口答:(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
果园里有苹果树x棵,梨树的棵数是苹果树的,
(1)梨树有多少棵?(x)。
(2)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x+x)。
(3)苹果树比梨树多多少棵?(x-x)。
二、新课。
(一)学习例3.
问:“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5倍”还可以怎样说?
(1)说说它与复习2有什么异同?
(2)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
(3)“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你怎样理解?
(4)把题目中所存在的数量关系找出来。
(5)应该怎样解答,请你完成。
(6)订正:说说的解题思路是怎样的。
(7)想一想,怎样检验做得对不对?
(二)变式练习。
将例3的第一个条件变为“白兔比黑兔多16只”。
(1)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
(2)应该如何解答?讨论、交流。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65页“做一做”题目。
四、课堂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样的应用题?
2.这样的应用题解思路和方法是怎样的?
五、堂上练习:
六、作业。
练习十六第4、5、6题。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范文(20篇)篇十六
1、在读古诗的过程中读准“雪、灭、独、寒”4个生字的字音,并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这4个生字。
2、能跟着录音或老师的范读,字字过目地朗读古诗。能背诵古诗。
3、能根据画面大致了解古诗的意思,并能根据图画背诵符合图意的诗句。
4、认识部首“雨字头”。练习描写“雪、灭”2个字。
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借助“注释”和“参考译文”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老渔翁在寂静、寒冷的江面上孤舟独钓的情景。
1、出示“江雪”图片,引导学生看图说话。、师:谁能用一二句话介绍一下图上的景象?
2、交流反馈,适时出示生字卡片“雪、寒”。
3、总结,板书古诗题目,学习“雨字头”。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说得也很完整。这幅画上画的是:寒冷的冬天到了,大雪不停地下着,江边已积了厚厚的雪。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题目是——板书——江雪写“雪”时,用红色标注“雨字头”,边写边说:第三笔是——横钩;这一点一点的多像——小雨点啊!
师:有谁知道老师为什么要把这部分用红笔写出来?(不知道的,可以看看书。)。
1、播放媒体,学生赏听。
师: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唐朝的诗人柳宗元写的这首古诗,大家要仔细看图,认真听录音。
2、再放媒体,老师讲解一句意思,再出示一句诗句。师:请大家仔细听老师讲解,再看着画,听录音,想想你明白了什么?师:寒冷的'冬天到了,大学纷纷扬扬,山上早已不见了小鸟的影子,山里的小路上看不见一个人影。这真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师:在这冰天雪地里,有一个老翁穿着蓑衣,头戴斗笠坐在一条小船上独自一人在江上钓鱼呢——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3、交流听明白了什么。先自己说说,再同桌交流。
1、出示整首古诗,明确学习任务。
2、老师一句一句范读,学生跟读。
1、自由练读。
2、小组交流读。
3、全班交流读。
4、打擂台背诵古诗。
1、抽读生字。
2、交流记字好方法。
1、根据老师讲的内容,背诵相关的诗句。
2、根据画面选择诗句。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范文(20篇)篇十七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能力目标:通过操作比较,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情感目标:在亲自动手操作过程中,让学生建立起空间观念,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难点: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像力。
教学过程。
一、数学来源生活,从实物中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
1、出示实物,根据形状给它们归类。(长方体、正方体、球、其它)。
2、课件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长文体和正方体。(顶点、棱、闪烁)。
导入:为什么,我们能很快地挑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呢?因为,它们有着与众不同的特征。
二、动手操作,在实践中归纳事物特征。
1、学生用小圆木棒和橡皮泥制作多个不同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三组面都不同的、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超高的、超扁的)。
2、小组中每个人都要独立动手制作,组员中相互指导、评议。
3、思考:怎样选取木棒才能又快又好地做出长方体和正方体。(选取三种长度的木棒,每种4根)。
4、选取合适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纸将框架围起来,制成一个立体的小盒子。
5、利用学生自己做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棱、面、顶点。
6、结合制作过程,师生共同总结:长方体的特征和正方体的特征。
7、请每小组把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变成正方体(事先用长白萝卜削好的)。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会:正方体具备了长方体所有的特征,是特殊的长文体,并用韦恩图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
8、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通常把水平方向的两条棱中较长的叫长,较短的叫宽,竖直方向的棱叫高。)。
三、回归生活,用数学的眼光看事物。
1、量一量手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的长宽高和棱长。
并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指出哪些是等长的棱,哪些是相同的面。
2、知道了一个长方体的长为14cm,宽为10cm,高为7cm,想像这个长方体。
4、长方体广告箱长5米,宽0.5米,高3米,要用铝条镶嵌框架,至少要用多少铝条?
四、拓展应用。
用数学创造生活。
欣赏水立方、长方体建筑物、美丽的盒子、装饰品,让学生感受数学创造的美,也感受数学的重要作用。
五、总结。
六、作业布置。
用12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能有多少种摆法?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多少?请你亲自动手试一试。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范文(20篇)篇十八
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使学生会解答两步计算的一般应用题和分数应用题;使学生掌握用方程解和用算术方法解的不同思路,提高用算术方法和用方程解应用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检查、检验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指名学生口头列式解答,并说一说题中的数量关系。
让学生画出线段图独立解答,指名说一说数量关系。
二、新授。
1.教学例1。
出示例1。(把复习题第1题中的“18”改为“13”,“2”改为“”)。
(1)引导学生用方程解。
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引导学生得出: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全长)列出方程:
解:设乙每小时行x千米。
让学生检验,写答语。
启发学生思考:根据以前学过的求总路程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还可以怎样列方程?
引导学生列出方程,并解答出来。
解:设乙每小时行x千米。
答:(略)。
(2)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用算术方法解答?
答:乙每小时行千米。
学生独立思考,试着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共同订正。
(3)引导学生把两种解法进行对比。
让学生想一想:上面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思路有什么不同?
(4)完成课本第63页“做一做”题目。
2.教学例2。
出示例2。(把复习题改为例2。)。
(1)启发学生画出线段图。
“谁是单位`1`,数量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使学生明白:这段公路的等于两周修的长度和。
(2)学生列方程解答。
解:设这段公路全长x千米。
(让学生检验,再写上答案。)。
(3)订正后想一想:怎样用算术方法解答。学生列式计算。
答:(略)。
(4)完成课本第78页的“做一做”题目。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十六第2题。
四、全课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2.用方程和算术解法思路有什么不同?
五、作业。
完成练习十六第1、3题。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范文(20篇)篇十九
1、了解、认识、感知平移现象,理解平移的本质。
2、通过探索掌握平移的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讨论、探究、归纳的过程,抽象概括的能力得到培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欣赏数学的美,激发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体验数学的学习是一个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
直观感受平移这种现象,理解平移是在做直线运动。
三、教学难点。
掌握平移的特征,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四、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法、观察操作法。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推拉式的黑板。
六、教学过程。
课件出示在商场和游乐园的观光电梯、空中缆车、推拉门三幅图片。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上面图片的三个物体分别在做什么运动?(出示情境图给学生时间思考让学生自由发言)。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发现观光电梯、空中缆车、推拉门这三个物体都在做直线运动。它们的大小、形状、方向都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它们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把这种做直线运动的现象叫做平移。
师: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运动也是平移吗?(学生根据刚才的所学思考发言)。
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举例:拉抽屉、坐公园里的滑滑梯、电动伸缩门、电动推拉门等等这些物体的运动都属于平移。
大家真的很善于观察,知道的课外知识真多。老师相信大家有一双孙悟空的火眼金睛。那么,本节课的内容你掌握了吗?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吧。
小结:物体的大小、方向、形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把这种运动现象叫做平移。
七、作业布置。
同学们放学回家后仔细观察一下身边的事物,看看还有那些物体的运动属于平移形象,举例说明。
八、板书设计。
平移。
物体的大小、方向、形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把这种运动现象叫做平移。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范文(20篇)篇二十
教学目标:
1、通过《劝学》这首古诗的学习,体会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初步理解诗意。
3、在识字、写字过程中,进一步巩固识字与写字的方法。
4、认识10个生字,会写更、书、劝、学、首、迟、发7个生字,掌握一个新部首。
教学重点:
1、认识10个要求会认的字,会写7个要求会写的字。学会新部首。
2、在识字、写字过程中,进一步巩固识字与写字的方法。
教学准备:
1、关于读书、学习的名人名言。
2、生字卡片。
3、学生提前查阅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以及颜真卿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大家进入学校,每天都在读书、学习,大家知道关于读书、学习的名人名言吗?
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教师也找到了一些这们的名人名言。出示:学而不厌;天才出于勤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学过书法的同学都知道,颜真卿是唐代著名的大书法家,他创造的书法具有雄伟刚劲、大气磅礴的独特风格,被称为颜体。但是大家也许不知道,他所有的这些成绩都来自于他从少的.勤奋好学,后来他把自己的学习经历和体会写了出来,为后人留下《劝学》这首诗。
二、朗读古诗,初步体会诗意。
1、教师示范读诗,诗的节奏为: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2、教师领读。
3、学生自由读诗。
4、个别学生读诗,教师纠正字音。
5、学生齐读古诗。
6、学生自由读诗,同时找出要求会写的字。
三、在文本中学习要求会写的字。
2、学习学:朗读诗的前两句。
3、学习更:指导发音。
4、学习书:前两句诗的意思是晚上要挑灯夜读,早上鸡叫就要起订读书。
5、学习发:发是多音字。
6、学习首。
7、学习迟:后两名诗的意思是有的人青少年时期不勤奋,等到白头时再想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8、认读要求会认的字:学习灯读勤悔。
四、再读古诗,感情诗意。
诗的用意是勉励青少年及早努力,不虚度光阴。
五、背诵古诗。
六、巩固生字。
1、送字宝宝回家。将诗文抄在黑板上,学生将生字卡片贴到正确的位置。
2、多音字练习。
3、字理识字练习。
出示道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练习讲述。
七、课后作业。
熟练背诵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