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还可以被用作教学评估的依据,帮助教师发现自身的不足并进行改进。接下来是一些优秀教师编写的教学工作计划,他们的经验和方法或许能够帮助到我们。
古诗游子吟的教案范文(19篇)篇一
活动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初步理解诗歌含义。
2、感受古诗语言的精炼与节奏之美。
3、感受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教育幼儿要体谅妈妈的艰辛不易,要学会关心妈妈,知道回报妈妈的养育之恩。
活动准备:
挂图一幅、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出示挂图,仔细观察。
1、幼儿观察画面上人物的动作、表情及背景,说说图上的人物有谁?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他们是什么关系?(妈妈和儿子)。
2、请幼儿说一说画面意思。
4、师:告诉幼儿画中的'儿子是唐代诗人孟郊,简单介绍诗人孟郊及古诗《游子吟》。
5、谁知道这首诗呢?如果有幼儿知道,请他朗诵给大家听,如果没有幼儿知道,教师放慢语速,以较低沉的声音朗诵,尽可能表现出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二、学习朗诵古诗。
1、出示古诗挂图。
2、幼儿看图跟随教师朗诵古诗,注意朗诵的语速稍微慢些,要表现出母亲的艰辛。
3、幼儿个别朗诵古诗。
4、集体朗诵。
三、理解诗意。
1、提问:读了古诗你有什么不理解的或者有什么问题想问老师?(幼儿问老师回答)。
2、帮助幼儿逐句理解古诗字、句的含义,重点解释幼儿不能准确理解的诗句特别是诗的后两句,幼儿理解部分由幼儿来讲。
四、感知故事寓意。
1、让幼儿说一说妈妈是怎样关心爱护自己的,你打算怎样回报妈妈呢?
2、师:母爱是伟大而无私的,妈妈是那样的艰辛与不易,她时刻无微不至的关心爱护着你们,小朋友们要体谅妈妈,做一个懂事听话的好孩子,知道报答妈妈,好好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自己的妈妈。
五、结束:
让我们再次朗诵这首诗,歌颂天下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古诗游子吟的教案范文(19篇)篇二
教材分析:
古诗新唱《游子吟》是谷建芬写老师给孩子们的一首新学堂乐歌。它与其他版本的《游子吟》曲调完全不同,歌曲曲调更有现代气息也更朗朗上口,节奏上有些附点、上波音需要注意。
教学目标:
1、学会用轻柔的声音演唱谷建芬老师这一版本的《游子吟》。
2、体会母子之情的同时学会用较准确的表情演唱歌曲。
3、了解认识歌曲相关的音乐记号并正确应用这些音乐记号。
教学重难点:
1、轻声高位置的歌唱方法及表情力度的准确应用。
2、附点、上波音、反复记号、前半拍休止等节奏难点。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导入歌曲:
三、新授歌曲:
1、介绍歌曲。
2、听范唱找到反复记号并了解歌曲是如何反复的。
3、用lu跟琴哼唱,找出不认识或不熟悉的'音乐记号,认识了解后应用相关记号。
4、试唱谱不包括前奏、间奏也就是有歌曲中有歌词的那部分谱。
(也可用lu来模唱)。
5、试带进歌词演唱歌曲。
6、找一找大家唱得不足的地方。
(节奏、力度、气息、表情等)。
7、改进后再次演唱全曲。
8、歌曲表演唱,表演诗人孟郊及孟郊的母亲。
(边唱边缝衣表现对孩子的关心牵挂之情;表现对母亲的感恩、尊敬、思念之情)。
四、拓展聆听:
五、课堂延伸及总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古诗游子吟的教案范文(19篇)篇三
生:坐着船停在瓜洲。
师:诗人在瓜洲停船靠岸,出门在外的人称为游子,你现在能理解游子吟的意思吗?
师:两位诗人相差三百年,两首诗一样的是什么?
生:离家在外。
师:王安石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呢?对照注释理解大意,与同桌交流。
师: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的大意。
生:京口和瓜洲只隔一条长江,我的家乡只隔几重山,春风……。
师:诗人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生:想家。
师:哪句话中体会到的?
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听,从哪些诗句看出想家。
生:“绿”很美,能让人想到家。
生:“何时”体会到迫切回家之情,请你读读。
师:听出特别强调“何时”,一起读。
师:家在哪?从哪几行诗知道的?
生:钟山。
师:这么近为什么不回家呢?
师介绍王安石当时写诗的背景,当时王安石当宰相的心情怎样?哪个词体会出来的?
生:“绿”,看出喜悦,到处是一片生机勃勃。
师:把美和生机读出来。
生读。
师:把王安石任宰相的心情读出来。
生:失落。
生:喜悦。
师:读出失落。
师范读。
师:假如成功,心情会是怎样?把激动心情读出来。
生读。
师:离家在外,最渴望的是什么?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想家应该怎么样读?
生读。
师引生读:忧虑时可以这样读……想到成功时可以这样读……一位年迈的老人思念家中的亲人可以这样读。
师:站起来,高声吟诵。
师:诗人看到什么引发自己的情感?
生:江南风景。
师:见眼前的景抒发了思乡之情。
师:刚才怎么学这首古诗的。
生说师点:读诗,走进诗人内心,记住诗歌。
出示学习诗歌的方法。
师:请按方法自学孟郊的《游子吟》。
师:读懂了什么?
生:母亲的伟大。
师:怎么读懂?
生:报得三春晖。
生:母亲盼儿回来,从“低头”可以看出来。
生:儿子很感谢母亲,从“报得三春晖”中……。
师:诗人看到什么而颂扬自己的心情?
生:身上衣。
师:看自己身上衣服的.针眼,有多少?
生:很多,可能有几万。
师:古时,人一针一线缝衣服,你觉得缝一件衣服怎么样?
生:很累,
生:不容易。
师:儿子要出行了,从“密密缝”体会到了什么?
生:关心儿子。
生:怕儿子着凉。
生:希望儿子早点回来。
师:白天不停地赶缝衣服,在昏暗的灯光下,你看到了什么?
生:灯光昏暗,一针一线地缝。
师:看到这些我们想起了自己的母亲,你想到了什么?
生:生病了,妈妈找药,穿衣服,买药。
生:衣服穿少了,打寒颤,把衣服脱给我穿,把我裹起来。
师:诗人想到了何止一件缝衣的事情?千言万语化为一句话: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怎么来理解这两句诗。
生:……。
师:拿起笔,写一写自己的母亲,成功时……伤心时……喜悦时……用上“迟迟归”“密密缝”这样的叠词。
生交流。
师:带着对母亲的爱,对天下所有的母亲说……。
读出示的颂扬母亲的诗句(补充)。
读颂扬诗人母亲祠堂的对联。
师:这首诗是什么如此打动人心。
生:母爱。
师:深情地吟诵:……。
主要特色:
一是把两首诗联系起来学,主要体现在开始对两首诗的初读上。二是通过介绍作者写诗的背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读懂诗意,进入诗歌的情境。三是老师用语言渲染情感,指导学生体悟诗歌情感,学习感情朗读。
古诗游子吟的教案范文(19篇)篇四
一、活动目标:
l结合自己的感受,借助画面欣赏并理解诗歌内容。
l乐意表达自己的想法,萌发回报妈妈的愿望。
二、活动准备:
l绘画“我的妈妈”,说说妈妈的本领或关心自己的事。
l大书《处处闻啼鸟——游子吟》、配乐cd《游子吟》。
三、活动过程:
l回忆活动“我的好妈妈”
——教师小结:你们都有一个漂亮、能干、善良的妈妈,今天我也要向你们介绍一位慈爱的妈妈。
l欣赏并理解古诗。
1、看一看,再听一听。
出示大书《处处闻啼鸟》,欣赏《游子吟》画面提问:
——画面上有谁?
——妈妈在做什么?为谁做的?
古时候有位诗人叫“孟郊”,他要出远门了,他写了一首诗叫《游子吟》。
——妈妈为他准备了什么?诗歌里面会告诉我们。我们一起来听一听(cd完整)。
2、听一听,说一说:
——你听到了什么?
——什么叫“游子”(离家遥远在外的孩子)?
“慈母”是谁?“游子”是谁?
——慈母为游子做了一件什么事情?我们再听一听(老师分段朗诵)。
——慈母为游子做了一件什么事情?
“手中线”做出“身上衣”
——妈妈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妈妈牵挂外出的儿女,心情怎么样?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小结(老师解读古诗大意):离家在外的游子,身上穿的衣服是母亲亲自缝制的,母亲的爱也一针一线的缝在衣服里,不论走到哪儿,一路都跟随着他,母亲总是牵挂儿女的,一直等到他们平安回来才放心,母亲的恩情,孩子永远也无法报答,就像小草无法报答阳光的抚育。
3、表达对于妈妈的爱。
——你的妈妈也这样疼爱你吗?妈妈都为你做什么呢?
——你爱自己的妈妈吗?你会怎么做?
——听cd,跟着老师一起念古诗。
小结:虽然现代的母亲不再为孩子缝制衣服了,可是,母亲的爱却是永远都不会变的,就如春天温暖的阳光一样,所以我们无论长得有多大,走的有多远,做过多了不起的事情,都不要忘记爱我们自己的妈妈!
古诗游子吟的教案范文(19篇)篇五
1、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2、掌握“意恐”、“三春晖”等词义,理解诗的意境。
3、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爱母、敬母”的情感。
[教学重点]用自己的话说出每首诗的意思,培养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引导感悟。
[学习方法]合作学习、诵读感悟。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歌曲、教师下水文。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引入:(课件: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同学们,世间的爱有千种万种,你在日常生活中都体会到哪些爱呢?(学生回答后)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孟郊的《游子吟》,体味一下孟郊笔下道出的是哪种爱?(板书:游子吟孟郊)。
二、简介作者:请同学借助工具书简介作者孟郊。(学生互相补充)。
三、读文感悟:
1、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4人一组)轮流朗读全诗,纠正字音。
2、分组齐读。
3、教师提出重点易错字:行、晖。(学生正音)。
4、朗读感悟:男生读、女生读、全班齐读。教师指导朗读: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5、学生谈感受:说说你读了这首诗感受到了什么?(学生简述诗的内容及个人感受)。
6、欣赏画面,诵读体会。(是啊!这首诗勾勒出了这样的一幅画面:)。
(放舒缓音乐,在乐声中展放《游子吟》画面,学生低声诵读。)。
7、想象写作,理解意境:请大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想象一位慈母在子女外出前,借灯光为子女缝衣服的情景。(学生合作作文,读文交流。)。
8、师生赛文:(老师也写一篇下水文,和大家交流一下。)。
9、内容归纳:慈母一线缝衣,意恐迟归,反映出深切的母爱。
明确:意恐、三春晖的意义。
点拨:哪些词更能体现出深切的母爱?(密密、迟迟)这些词如何读?
指导:读时语气温和厚重、深长,读出对母亲慈爱及儿子亲切的.感激之情。(学生读诗体会)。
归纳:孟郊写母亲抓住了“一针一线缝衣”这一细节,写出的都是深切的母爱。
四、情感教育。
1、每个人的母亲都很疼爱自己的儿女,你和你的母亲之间也一定会有很多细节,让你感受到了母亲的慈爱。请你开动记忆的马达,搜索感人的故事,让大家和你一起分享深切的母爱吧!(学生讲述母爱的故事)。
2、是啊,温暖的叮咛,无比的关怀,让我们感受到的是温馨的慈晖,在这里请大家记住一个特殊的日子:每年5月的第一个星期日,这一天是母亲节。这一天,请大家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祝福与感谢,你会怎么做呢?(利用多媒体投影显示)。
五、诵读感悟。
让我们一起回忆全诗内容,带着对母亲的热爱与感激,深情的诵读《游子吟》吧!
放舒缓的音乐,多媒体播放《游子吟》的画面。(学生深情地背诵)。
古诗游子吟的教案范文(19篇)篇六
活动目标:
1.欣赏古诗《游子吟》,并能随音乐诵读表演。
2.感受古诗中所表达的母子情意。
3.通过回忆、绘画,激发幼儿感情从而懂得感恩父母。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游子吟》、录音磁带配乐古诗《游子吟》,视频韵律操《游子吟》。
活动过程:
一、欣赏古诗。
2.教师播放配乐古诗《游子吟》。
3.幼儿一边听教师播放古诗《游子吟》,一边翻阅幼儿用书《游子吟》。
4.这首诗好听吗?书上的这幅画已表达出了这首诗的`意思,请你们想一想,这首诗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幼儿讲自己看到的图画)。
二、理解古诗。
1.请幼儿尝试结合图片猜测古诗的意思。
2.教师给幼儿解释欣赏古诗《游子吟》的意思。
三、尝试朗诵古诗。
1.幼儿边看图边听朗诵古诗。
2.请幼儿当小老师带领幼儿朗诵古诗。
3.请幼儿说一说父母做的一些关爱自己的事情。
4.请幼儿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爱父母,引导幼儿懂得感恩。
四、画一画、诵一诵。
1.幼儿画下父母关爱自己的画面。
2.请幼儿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并表演朗诵古诗。
教学反思:
古诗是我国古代一种非常兴盛的文学样式,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语言精练,意蕴丰富。为进一步渗透经典国学诵读在我园开展,且大班幼儿即将升入小学,应让幼儿接触一些浅显、具有教育意义的古诗,因此制定本次活动。《游子吟》韵律优美柔和,颂扬母爱伟大,很适合对幼儿诵读、渗透情感教育。
这节课下来,自我感觉比较成功,也很欣慰,并有所收获和思考:
1.课前准备全面、充分是上好课的必备环节。以前我的目标意识不强,上课时针对性也不强,加上教学方法平淡无奇,很难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所以备课时目标要具体明确,切合实际,采用幼儿感兴趣、易于接受方式方法,做到心中有数。
2.教师的语言很重要,既要富于童趣,又要具体、生动、活泼,低龄化,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集中幼儿的注意力,激起幼儿的求知欲。
古诗游子吟的教案范文(19篇)篇七
教学目的:
1、学习《泊船瓜洲》,了解诗意;
2、理解《泊船瓜洲》一诗所表达的情感;
3、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4、朗诵、背诵、默写《泊船瓜洲》。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板书课题。
1、大家了解王安石吗?
学生自由发言,同时教师结合简介作者。
2、回忆以前学过的《梅花》《元日》,今天我们来。
学习王安石的另一首诗《泊船瓜洲》。
板书课题,理解题目:“泊船”,停船靠岸。
“瓜洲”,地名,在长江北岸。
二、学文。
1、自由读诗,读准,读通,读顺。
2、范读课文,学生画出节奏。
3、抽读,并正音。注意“数重”、“照我还”。
4、让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5、同桌交流,疑难问题小组讨论,全班汇报。
6、教师归纳。
7、抽一位同学上台朗诵诗歌,另一位同学江解诗意。
三、欣赏诗歌。
1、找出大家最喜欢的诗句讲。学生可以自由发言,只要说出理由,都应该给以鼓励。
同时体会好词“绿”,并介绍王安石改诗的故事。
2、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诗句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对故乡的思念与向往。)。
3、带着感情朗诵诗歌。
四、总结。
作者用词的准确,激发学生今后在习作时做到用词准确,认真修改,写好每一个作文。
五、作业:
1、抄、背诗歌。
2、默写诗歌。
附板书:
远望钟山。
赞春。
泊船瓜洲春绿江南。
思乡。
古诗游子吟的教案范文(19篇)篇八
l结合自己的感受,借助画面欣赏并理解诗歌内容。
l乐意表达自己的想法,萌发回报妈妈的愿望。
l绘画“我的妈妈”,说说妈妈的本领或关心自己的事。
l大书《处处闻啼鸟——游子吟》、配乐cd《游子吟》。
l回忆活动“我的好妈妈”
——教师小结:你们都有一个漂亮、能干、善良的妈妈,今天我也要向你们介绍一位慈爱的妈妈。
l欣赏并理解古诗。
1、看一看,再听一听。
出示大书《处处闻啼鸟》,欣赏《游子吟》画面提问:
——画面上有谁?
——妈妈在做什么?为谁做的?
古时候有位诗人叫“孟郊”,他要出远门了,他写了一首诗叫《游子吟》。
——妈妈为他准备了什么?诗歌里面会告诉我们。我们一起来听一听(cd完整)。
2、听一听,说一说:
——你听到了什么?
——什么叫“游子”(离家遥远在外的孩子)?
“慈母”是谁?“游子”是谁?
——慈母为游子做了一件什么事情?我们再听一听(老师分段朗诵)。
——慈母为游子做了一件什么事情?
“手中线”做出“身上衣”
——妈妈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妈妈牵挂外出的儿女,心情怎么样?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小结(老师解读古诗大意):离家在外的游子,身上穿的衣服是母亲亲自缝制的,母亲的爱也一针一线的缝在衣服里,不论走到哪儿,一路都跟随着他,母亲总是牵挂儿女的,一直等到他们平安回来才放心,母亲的恩情,孩子永远也无法报答,就像小草无法报答阳光的抚育。
3、表达对于妈妈的爱。
——你的妈妈也这样疼爱你吗?妈妈都为你做什么呢?
——你爱自己的妈妈吗?你会怎么做?
——听cd,跟着老师一起念古诗。
小结:虽然现代的母亲不再为孩子缝制衣服了,可是,母亲的爱却是永远都不会变的',就如春天温暖的阳光一样,所以我们无论长得有多大,走的有多远,做过多了不起的事情,都不要忘记爱我们自己的妈妈!
古诗游子吟的教案范文(19篇)篇九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增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4.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学会本课生字,会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美丽的大自然的录像片断,并配上优美的音乐。)同学们,看看这大自然吧,万物总是那么和谐的相处,使大自然如此的美丽。从古至今不知道有多少诗人用他们的笔来赞美过大自然的万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小池》(板书:2小池)。
2.介绍作者:这首诗是唐朝的杨万里写的。
看课件,直观感受。
学生介绍作者,听。
二、指导看图,初读课文。
1.出示图片,说说看到了什么?
2.诗人是怎么描写这么美的小池的呢?大家自己去读读诗吧。不认识的字,请拼音朋友帮帮忙。
3.学生自由读诗。
4.检查自读情况。出示生字:惜、洗、柔。并指名读全诗,老师正音。
5.全班齐读。
(小池塘、泉眼、树阴、几片生机盎然的荷叶、几只小小的错蜒)(板书:泉眼、细流、树阴、小荷、蜻蜓)。
自由朗读。
朗读,评议,读准确。
齐读。
三、指导朗读,体会诗意。
1.指导一、二句。
(1)指名读诗的一二句。
(2)看课件。老师配乐说: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忽明忽暗,清晰可见。
(3)这么宁静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呢?
(4)学生自由练读。
(5)指名读。
(6)男女比赛读。
2.指导朗读三、四句。
(1)看课件。老师配乐说: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就立在它上头了。)。
(2)哪位同学知道,这是描写什么季节的池塘?为什么?
(4)指名反复读。读出欣喜的语气。
(5)全班朗读。
3、有感情的朗读整首古诗。
指明读。
进入情景,感受。
(声音要轻柔、甜美、速度稍慢)。
自由练习。
比赛读。
(初夏。夏季才有荷叶和蜻蜓,而荷叶才刚刚露出尖尖角,说明这是刚到夏天的时候)。
反复朗读。
朗读整首古诗。
四、背诵古诗,总结全诗。
1.全班比赛背。
2.你喜欢这首古诗吗?为什么?(板书:宁静、美丽)。
3.小池只是大自然中的一个非常非常小的部分,大自然中还有更多美丽的景色呢。这些美景正等待着小朋友去发现,去观赏,去赞美。当然,大自然更期待你们去爱护万物,保护环境。这样,美景才会越来越美,越来越多。
比赛背诵。
根据自己的理解谈理由。
五、七、布置作业。
1默写古诗。
2画画你心中小池的样子。
板书:简笔画。
教学小结:
二、泊船瓜洲。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使学生了解诗歌的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
3、使学生能品味诗歌语言文字的精妙。
教学重点:
感受意境,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
体味“绿”字等的精妙。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备。
一、激趣导入。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积累了不少。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泊船瓜洲》。
进入学习状态。
二、初步朗读感知。
1、同学们课外已经做了预习,你对作者了解了多少?
2、介绍得真具体。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把这首诗读得正确、流利了。给你们准备一下,马上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
3、指名读,教师充分肯定。并激励其他同学大胆展示自己。
4、古诗琅琅上口,不少同学预习这首诗时就会背诵了。这样,再给你们准备一下,看谁能背诵,比谁背得熟练。
5、指名数名学生背诵。教师夸奖:你们走在了学习的前面,真了不起。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临川人。他视南京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年轻时,中进士。写这首诗时,正是宋神宗第二次让他任宰相,推行新法。所以他前往上任。他的诗善于将自己的感情融入诗句,情真意切。
试背。
三、精读感悟。
1、同学们打算以什么方法来理解这古诗呢?
结合插图,看看是否可以读出问题来。如果可以,那你们就更善于读书了。
2、教师赞扬学生的质疑精神,并引入对绿的推敲。
细细地品读这句话,你能从这个绿字中感受到什么?个人思考。
3、小组简单交流。
4、他的问题老师也相信你们有独特的见解。学生简单交流后,全班发言。(略)。
5、学生朗读,说说自己侧重表现的感情:教师要充分鼓励学生个性化的朗读。
6、那我们课外又了解哪些表现思乡之情的古诗词呢?
有的说结合注释与插图,有的说用字典,有的说抓住重点词理解,把句子补充完整。教师及时肯定,理解古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融会贯通。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用法。“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明月图上没有。
绿更能展现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神奇景象。或者是绿更能表现春风的来无影,去无踪。或者绿能让我感到春天的勃勃生机。或者说绿还能看出作者心里充满希望,对前途充满信心。
有的侧重表现其思乡,有的侧重表达其对前途的信心。有的侧重表达他对江南美景的爱恋。
根据自己搜集和理解答。
四、
作业。
选做题1:根据《泊船瓜洲》,重新为课文配一幅插图。
选做题2:以“春风又朝阳园”为题,按一定顺序具体介绍春天来临校园的景色。
三选一。
古诗游子吟的教案范文(19篇)篇十
一、活动目标1、感受古诗中所表达的母子情意,懂得感恩父母。
2、感受妈妈给予的爱,乐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萌发孩子感激妈妈的养育之恩的情感。
3、让幼儿通过朗诵,了解母亲的辛劳和慈母之爱。
二、活动准备:
古诗《游子吟》视频、《动物界母爱》视频、幼儿旧衣服、针、线三、活动过程:
一、通过谈话、提问的方式,知道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母爱。
1、师生演唱歌曲,引发幼儿的情感(1)师:你们会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吗?(师生共同演唱这首歌)(2)师:唱了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鼓励幼儿大胆发言)(3)师:你们知道世界上哪种爱是最伟大的吗?引导幼儿说出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无论古时候的人,还是现在的人,都爱自己的母亲,都在歌颂母爱的伟大,上节课我们也学习了唐代大诗人孟郊写的一首关于母亲的诗《游子吟》,我们一起来复习一遍。
4、总结:母亲对子女的爱是最神圣而无私的,我们再次有感情的朗诵古诗《游子吟》,把妈妈对孩子的爱读出来。
5、玩古诗接龙游戏,朗诵古诗一遍三、播放视频《妈妈的话》,感受母爱。
师:其实,你们的妈妈也很爱你们,她还有话想对你们说,想不想听听?
四、大胆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学会感激妈妈的养育之恩。
五、有感情的表演古诗师:既然妈妈爱我们,我们也爱妈妈,想不想把妈妈对我们的爱用这首古诗的形式来表演一下呢?那你想怎样表演?女孩子扮演妈妈,男孩子扮演孩子,先请个别幼儿上来表演,再进行分角色表演。
六、延伸活动师:刚才我们的小朋友都表演的非常投入,也非常棒,把母子之间的深深的、依依不舍情义都表达出来了,我们一起来为自己鼓个掌,表扬一下自己吧!其实不仅我们人类有伟大的母爱,在动物界一样也有无私的母爱,你们想不想知道呢?那我们一起来观看一下吧,看看小动物们是怎么传递暖暖的爱的。
更多。
古诗游子吟的教案范文(19篇)篇十一
《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一首五言古体诗。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译文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赏析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4.古诗词游子吟朗诵串词。
古诗游子吟的教案范文(19篇)篇十二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赏析。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2.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6.儿童古诗大全300首。
8.关于母亲的古诗。
9.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名句精选。
10.关于春天的古诗1000首。
古诗游子吟的教案范文(19篇)篇十三
节目前:
场景一:老师领读《游子吟》。
场景二:演绎动情演唱。
2、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朋友、感恩所有帮助我们的人,让感恩成为你我最美的品质!祝大家六一儿童节快乐,祝老师们永远像儿童一样有活力、有朝气,万事如意、合家幸福!
古诗游子吟的教案范文(19篇)篇十四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解】: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2、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韵译】: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评析】: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古诗游子吟的教案范文(19篇)篇十五
孟郊,字东野,751一814,湖州武康人。孟郊一生窘困潦倒,直到五匀才得到一个潭阳县尉的卑微之职。诗人自然不把这样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于山水吟咏,会务则有所废弛,县令就只给他半俸。《游子吟》,这是一首乐府诗,更是一首歌颂伟大母爱之作。此诗则是当时之作,亲切而其淳地吟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生美——母爱,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著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颠沛流淳,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此诗写的正是这样的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都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开头两句实际上是两个短语而不是两个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紧接两句写出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身上。行前的此时此刻,老母一针一线。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得更为结实一点儿罢。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切盼儿子早点些平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骂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语言,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著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
最后二句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诗人的反问句,意味尤为深长。这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以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热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怅的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真有“欲报之行,昊天罔极”之意,感情淳厚真挚。
这是一首母爱的赞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此诗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的浓郁醇美。
更多。
古诗游子吟的教案范文(19篇)篇十六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游子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古诗游子吟的教案范文(19篇)篇十七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像小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唐代著名诗人。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唐诗品汇》:刘云:全是托兴,终之悠然。不言之感,复非睍睆寒泉之比。千古之下,犹不忘淡,诗之尤不朽者。
《唐诗归》:钟云:仁孝之言,自然风雅。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亲在远游者难读。顾璘曰:所谓雅音,此等是也。
《唐风怀》:南村曰:二语婉至多风,使人子读之,爱慕油然自生,觉“昊天罔极”尚属理语(末二句下)。
《唐风定》:仁孝蔼蔼,万古如新。
《载酒园诗话又编》:贞元、元和间,诗道始杂,类各立门户。孟东野为最高深,如“慈母手中线……”,真是《六经》鼓吹,当与退之《拘幽操》同为全唐第一。
《寒瘦集》:此诗从苦吟中得来,故辞不烦而意尽,务外者观之,翻似不经意。
《柳亭诗话》:孟东野“慈母手中线”一首,言有尽而意无穷,足与李公垂“锄禾日当午”并传。
《唐诗别裁》: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意,与昌黎之“臣罪当诛,天王圣明”同有千古。
古诗游子吟的教案范文(19篇)篇十八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赏析。
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作者简介。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早年生活贫困,曾周游湖北、湖南、广西等地,无所遇合,屡试不第。贞元(785-805)中张建封镇徐州时,郊曾往谒。46岁始登进士第。后东归,旅游汴州(今河南开封)、越州(今浙江绍兴)。贞元中任为溧阳尉。在任不事曹务,常以作诗为乐,被罚半俸。元和(806-820)初,河南尹郑余庆奏为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定居洛阳。60岁时,因母死去官。郑余庆镇兴元,又奏为参谋、试大理评事。郊应邀前往,到阌乡(今河南灵宝),暴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一生困顿,性情耿介,诗多描写民间疾苦和炎凉世态。语言力戒平庸,追求瘦硬奇僻的风格。诗与韩愈并称“韩孟”。有《孟东野集》。
古诗游子吟的教案范文(19篇)篇十九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认识“忄、木、矢、攵、尸”五个新偏旁。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自主积累词语。
3、感受春天的美丽景象和勃勃生机。
1、认识本课生字和新偏旁。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指导书写生字。
4、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激发自己热爱春天的情感。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古曲《春江花月夜》的磁带、录音机
情境法、谈话法、讲授法、朗读指导法。
看图学古诗
二 课 时
一、画面导入,揭题简介
1、出示图画:多漂亮的画面呀!谁知道这图上的是什么季节?从哪儿看出来的?
2、老师:春天的早晨多么美丽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孟浩然写的一首描写春天雨后早晨美景的古诗《春晓》。(板书:春晓)
3、师解题:“晓”就是早晨的意思,“春晓”就是春天的早晨。
4、过渡:理解题目后,你想知道什么?
二、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师:上学期我们都已经把这首诗背下来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1、自读《春晓》。
2、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3、学生就自己不理解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简单讲解或点拨。
三、感悟欣赏
(想象画面,听配乐朗诵,感悟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1、读了这首古诗,你有什么感受?
2、谁能有感情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指名读,读后评议)
3、师指导朗读。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现在,让我们一边听着音乐,一边想象着画面,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古诗吧!
四、学习生字“春、知、少、处”。
1、师范写,学生观察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五、扩展活动
师:课下,请大家再搜集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我们在下一节课上交流。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春晓》。
2、全班背诵。
3、教师导言:春天真是一个令人喜爱的季节,不仅我们喜欢春天,古代的诗人也喜欢,他们写下了许多关于春天的优美古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美好景象的古诗。
4、板书课题:村居(学生齐读课题)
5、理解题意:村(农村)居(居住)。
二、认识生字,读准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从诗句中圈出生字。
2、学生汇报,教师检查。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
(2)去掉拼音,指名认读生字。
(3)练习读文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村居 杨柳 春烟 儿童 散学 放纸鸢
(4)引导学生结合挂图,理解以上词语的意思。
(5)分句指名读诗句。
(6)全班齐读古诗。
三、图文结合,读懂古诗
1、学生一边读古诗,一边认真看图想象图中所描写的景物。
2、说说你读懂了哪几行诗句?
3、学生反馈,练习朗读相对应的诗句。
4、指名将各诗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四、总结想象,读好古诗
1、学生再读古诗,说说这首诗中哪几行诗句是写景的,哪几行是写人的?
2、指名学生反馈,指导朗读。
五、识记生字,练习书写
1、抽读生字:放、忙、居、村
2、练习口头组词。
3、指导书写。
4、学生逐字仿写。
六、结束课堂,布置作业
把本课的两首古诗背给家长听。
1 古诗两首
春晓 村居
春眠/不觉晓, 草长/莺飞/二月天,
处处/闻啼鸟。 拂堤/杨柳/醉春烟。
夜来/风雨声, 儿童/散学/归来早,
花落/知多少。 忙趁/东风/放纸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