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课程思政方案(精选23篇)

时间:2024-12-29 作者:JQ文豪

通过写作范文范本,我们可以加深对语言规范和规则的理解。我们为大家准备了一些优秀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为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和指导。

全面课程思政方案(精选23篇)篇一

该方案从目的、要求、方法、方法、进度等方面都是一个具体、周密、可操作性强的方案。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作为教育教学工作会议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制定出台了《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简称《方案》),在学校已有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目标和工作举措,全面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建设。

《方案》强调,要紧紧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具有农科特色的课程思政体系,提高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和能力,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方案》指出,要通过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使课程思政理念形成广泛共识,课程思政建设覆盖所有学科专业,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

《方案》明确了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举措。要准确把握课程思政建设内容。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深入开展“伟大抗疫精神”主题宣传教育。要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将课程思政全面融入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根据不同课程类型、不同专业类型,实施分类建设,优选、建设通识类课程,打造特色体育、美育类课程,有机融入专业课程,建设社会实践一流课程。要建立健全课程思政研究体系。开展校、院两级课程思政建设与研究,依托基层教学组织广泛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培育可复制可推广的课程思政研究成果,组织各级各类教学名师、师德标兵、模范教师、一流课程负责人等带头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要选遴选推广课程思政优秀成果。分类梳理各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选编课程思政优秀案例,打造具有学校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案例库”,遴选培育课程思政示范优质课程,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辐射和带动其他课程思政建设。要大力提升教师思政育人能力。结合教师党支部建设、师德师风建设、教职工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形成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营造良好的课程思政育人氛围,增强教师思政育人意识。举办课程思政专题培训,鼓励支持教师积极参加全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和教学实践研修,提高教师课程思政能力。要加快建设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教师考核、成果表彰等设置课程思政相关指标,建立多维度课程思政建设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激发学院和教师投入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要求,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按照“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的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每一门课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课堂教学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通过深化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挖掘课程思政教育资源,优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引领,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

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这个中心环节,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引导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确立科学的价值观念、增强自身的综合素养。课程思政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理想信念教育。

把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课程内容,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教育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课程教学过程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从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个人诚信意识等多个层面,加强社会公德、法治理念、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三)中华优秀文化教育。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使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等与课程中的相关内容相契合,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四)职业素养教育。

把职业素养教育同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围绕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等方面,弘扬和培育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使课程教学的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和养成品行的过程。

(一)完善教学大纲(质量标准)与教学内容。

强化课程建设管理,修订教学大纲(质量标准),在课程目标中增加“课程思政”目标,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并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任务中,体现在学习评价方案中。

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及时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社会需求新变化纳入课程教学,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自然科学类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和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工程技术类课程要突出培育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培养学生踏实严谨、耐心专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

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要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提升审美素养,不断激发创造创新活力。

体育类课程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

(二)推进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结合课程思政教学工作需要和各门课程特点,统筹建设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大力推进混合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项目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等改革,把课程思政渗透于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主流价值观念的熏陶,让知识传授更有温度,让价值引领更有力度。要通过多样化教学模式,加强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提升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三)深化课程考核评价改革。

结合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课程考核模式与考核内容的改革。改革过程性考核,将学生的政治思想、精神素养、道德情怀、工程意识等方面考核纳入教学过程考核中,强化学生的价值判断、思维能力、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改革课程考核,合理设计考核题目,融入思政元素,不断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社会责任、安全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四)提升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能力。

加强教师的培训培养,把课程思政要求纳入教师教学培训、教学竞赛和教研活动中,转变教师轻价值引领的观念,增强教师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养成主动研究、持续改进课程思政的自觉意识。发挥教学名师、专业负责人的示范带头作用,鼓励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作开展课程思政研究与教学改革实践。

(五)健全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在课程评估标准中体现课程思政要求,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观测点,督促任课教师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处;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设置“价值引领”指标点,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听课、教学督导、学生评教、同行评价的作用,对课程思政的内容、形式、效果加强引导和指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党委书记、院长为组长,分管校领导为副组长,教务处、宣传部等相关职能部门、二级学院(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指导、推进二级学院(部)推进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教学管理、质量保障等方面的建设和改革,并对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重要问题进行研究、咨询和指导。二级学院(部)要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作用,在组织开展专业与课程建设、教师教育培训、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监控等工作中,明确课程思政的目标、要求和责任,扎实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开展。

(二)强化激励机制。

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纳入学校教学改革项目,设立课程思政教改专项,通过项目的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为课程思政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保障。对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突出的教学改革项目,评选校级教学成果奖给予奖励。鼓励各学院设立专项经费,为课程思政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保障。

(三)加强示范引领。

立项建设一批充满思政元素、发挥思政功能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培养和选树一批具有亲和力和影响力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提炼一系列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要求,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按照“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的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每一门课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课堂教学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通过深化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挖掘课程思政教育资源,优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引领,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

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这个中心环节,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引导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确立科学的价值观念、增强自身的综合素养。课程思政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理想信念教育。

把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课程内容,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教育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课程教学过程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从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个人诚信意识等多个层面,加强社会公德、法治理念、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三)中华优秀文化教育。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使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等与课程中的相关内容相契合,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四)职业素养教育。

把职业素养教育同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围绕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等方面,弘扬和培育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使课程教学的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和养成品行的过程。

(一)完善教学大纲(质量标准)与教学内容。

强化课程建设管理,修订教学大纲(质量标准),在课程目标中增加“课程思政”目标,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并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任务中,体现在学习评价方案中。

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及时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社会需求新变化纳入课程教学,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自然科学类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和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工程技术类课程要突出培育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培养学生踏实严谨、耐心专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

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要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提升审美素养,不断激发创造创新活力。

体育类课程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

(二)推进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结合课程思政教学工作需要和各门课程特点,统筹建设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大力推进混合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项目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等改革,把课程思政渗透于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主流价值观念的熏陶,让知识传授更有温度,让价值引领更有力度。要通过多样化教学模式,加强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提升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三)深化课程考核评价改革。

结合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课程考核模式与考核内容的改革。改革过程性考核,将学生的政治思想、精神素养、道德情怀、工程意识等方面考核纳入教学过程考核中,强化学生的价值判断、思维能力、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改革课程考核,合理设计考核题目,融入思政元素,不断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社会责任、安全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四)提升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能力。

加强教师的培训培养,把课程思政要求纳入教师教学培训、教学竞赛和教研活动中,转变教师轻价值引领的观念,增强教师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养成主动研究、持续改进课程思政的自觉意识。发挥教学名师、专业负责人的示范带头作用,鼓励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作开展课程思政研究与教学改革实践。

(五)健全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在课程评估标准中体现课程思政要求,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观测点,督促任课教师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处;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设置“价值引领”指标点,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听课、教学督导、学生评教、同行评价的作用,对课程思政的内容、形式、效果加强引导和指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党委书记、院长为组长,分管校领导为副组长,教务处、宣传部等相关职能部门、二级学院(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指导、推进二级学院(部)推进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教学管理、质量保障等方面的建设和改革,并对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重要问题进行研究、咨询和指导。二级学院(部)要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作用,在组织开展专业与课程建设、教师教育培训、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监控等工作中,明确课程思政的目标、要求和责任,扎实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开展。

(二)强化激励机制。

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纳入学校教学改革项目,设立课程思政教改专项,通过项目的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为课程思政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保障。对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突出的教学改革项目,评选校级教学成果奖给予奖励。鼓励各学院设立专项经费,为课程思政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保障。

(三)加强示范引领。

立项建设一批充满思政元素、发挥思政功能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培养和选树一批具有亲和力和影响力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提炼一系列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省委教育工委关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等文件要求,为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学校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深化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发挥各类课程育人作用,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

自2018年起,启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示范课堂和课程思政授课比赛等系列活动,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促使学校全体教师、各项教学活动与教书育人同向同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能力。

坚持顶层设计。根据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总体目标,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对课程思政工作认识,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能力,明确课程育人目标、优化教学方案、健全评价体系,实现红专并进。

坚持改革创新。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引导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要为课程思政目标服务,努力实现思政元素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坚持分类指导。突出前瞻性、可行性和协同性要求,注重统筹思政理论课、通识教育课、素质拓展课和专业课的育人作用。明确各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内容和方法,分类分步有序推进工作。

1.增强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

根据不同学科性质特点,把握好所要挖掘拓展的重点。哲学社会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人文艺术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注重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育类课程要主动与德育相融合,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

2.发挥专业课程育人作用。

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重点培育学生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培养学生踏实严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使学生成长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技术性人才。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科学精神。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

3.开发具有德育元素的特色课程。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优势,组织知名教授、教学骨干、科研骨干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系列讲座,宣传我国现代工业体系建设、科学技术发展、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工程规划和建设以及对外承建的项目等方面成果,使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教师教育与培训。

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四个自信”,提高育人意识,切实做到爱学生、有学问、会传授、做榜样。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带动广大教师既要当好“经师”,更要做好“人师”。充分运用学科组讨论、老教师传帮带、教材教案编写,本学科先锋模范人物的示范作用等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技能培养。有关部门、各学院要充分运用入职培训、专题培训、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等手段,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让广大教师能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2.发挥思政教学团队和骨干教师示范带头作用。

充分利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资源,发挥4个省级名师工作室、10个十九大精神示范课堂和2个思政课教学团队的引领辐射作用,鼓励思政课教学名师、骨干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在集体备课、专业系(教研室)工作例会等方面开展联谊活动,发挥在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带头示范作用。

(三)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中,注重将“价值引领”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首要因素;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融入德育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等重要教学文件的审定中要考量“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度;在精品课程、示范课程的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应设置“价值引领”或“德育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含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等)的制定中设置“价值引领”观测点。

(四)工作安排。

每年度各学院遴选1-2门课程完成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每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组成员不少于2人。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验收主要标准如下:

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新教学大纲须确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并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实际,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评价德育渗透的教学成效,注重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和融合。

制作新课件(新教案)。根据新教学大纲制作能体现课程思政特点的新课件(新教案)。

提供教学改革典型案例和体现改革成效材料。本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改革中的典型案例(含视频、照片、文字等多种形式);本课程学生反馈与感悟,以及其它可体现改革成效材料。

2.完善课程思政育人评价体系。

结合学校2019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意见,将课程思政理念有机融入学校2019版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在听课记录中体现课程思政内容。在“学评教”体系中体现育人评价元素,完善“学评德”体系,使德育元素成为“学评教”重要内容。

3.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以专业系(教研室)为单位全面开展课程思政集体备课活动,着重围绕“备内容、备学生、备教法”,发挥团队合力,凝聚智慧,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4.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听课活动。

每年度各教学单位负责建设1-2个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开展1次以上单位教师参加的示范观摩听课,重点对融入课程课堂教学的思政教育元素进行把脉。听课人员听课后须及时填写听课记录表,提交各教学单位汇总统计,报教务处备案。

每年度学校组织课程思政授课比赛,进行评比,对获奖教师给予奖励。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分管思政工作和分管教学工作校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工作机构,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

(二)加强协同联动。

加强教务处、宣传部、人事处(教师工作部)、学生处(工作部)、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确保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三)强化工作考核。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改革学生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将各教学单位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单位绩效考核评价。

(四)提供经费支持。

学校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稳步推进。通过项目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并根据年度考核结果实施动态管理,确保专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对于组织开展课程思政工作成效突出的教学单位给予奖励。鼓励各教学单位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工作推进有力。

六、本实施方案自颁布之日起施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为贯彻落实全国和广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施《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关于强化课程思政建设一流课程的实施意见》,切实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提升课程思政育人实效,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建立党委领导下齐抓共管的思政工作大格局,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立德树人工作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建立以通识课、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全课程育人体系,打造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三位一体的“育人联动共同体”,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一)建立分工协作育人联动保障机制。党政齐抓共管,协同合作,建立共同服务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育人联动保障机制,扎实推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

(二)课程思政的理念深入人心。教师能够主动有效地开展课程思政工作,将德育元素融入到课程教学之中,每一位导师、辅导员在人才培养的各环节承担起育人职责。

(三)形成课程育人功能的改革经验。通过设立试点、树立典型,将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模式推广至全校,形成具有特色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经验。

把握适度、恰当、自然渗透的原则,避免单向灌输和强贴标签,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找准学术突破口,系统整理和分析德育渗透点,结合课程特点适时融入家国情怀、社会责任、道德规范、法治意识、历史文化、思维品质、科学精神等德育元素,将价值引领贯穿课程教学之中。

(一)推进实施阶段(2020年1月-2020年12月):成立学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领导及工作机构;开展课程思政专题培训;遴选1个课程思政试点学院、10个试点专业、40门试点课程(教学团队);教学单位制定课程思政推进方案,在试点学院、专业、课程中先行推进;建立考核机制。

(二)深化推进阶段(2021年1月-2021年12月):将试点逐步推进到每门课程的至少一个课堂;遴选第一批课程思政示范专业2个、课程(教学团队)12门;组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检查及教学督察。

(三)全面总结阶段(2022年1月-2022年12月):遴选第二批课程思政示范专业3个、课程(教学团队)13门;全面总结经验、展示成果。

成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领导小组,校党委书记、校长担任组长,分管思想政治工作、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的校领导担任副组长,负责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整体规划和重要事项的决策,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示范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小组,负责具体落实开展课程思政各项工作,统筹安排实施经费。

(一)党委教师工作部。

党委教师工作部组织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先进人物评选、师德典型宣传等工作,发挥党组织在师德师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牵头组织开展学校层面的课程思政专题学习活动。

(二)党委宣传部。

1.充分挖掘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以榜样故事赋予改革参与者创新进取的源动力。

2.针对相关教学典范,充分发挥好校内外传统媒体、校园网、微博、微信、校报等多种媒体的宣传平台作用,营造良好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舆论氛围。

(三)党委组织部。

指导各党总支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将课程思政工作纳入基层党组织主体责任清单,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将课程思政建设举措、成效纳入党建述职的重要考核内容;把课程思政的工作要求纳入到干部培训和党员学习中。

(四)教务处。

2.指导各教学单位具体落实课程思政推进工作。

3.组织启动“课程思政”改革试点项目遴选,指导项目建设工作。

4.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学督察重点项目,加大对课程思政试点课程、试点课堂及相关教学资料的教学专项检查。

5.组织开展课程思政示范教学观摩课等活动。

6.组织“课程思政”试点转示范的评选工作。

7.将课程思政建设举措、成效纳入教学工作考核的重要考核内容。

(五)人力资源处。

1.制定并实施课程思政改革教师培训专项计划,并将课程思政内容纳入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以及青年教师培养工作。

2.举办课程思政改革的教师提升计划。组织开展教学比赛、优秀教师评选、设立名师工作室等活动。

3.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情况纳入教师年度考核、职称评审、职务聘任、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标准;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纳入教学单位学年度考核和领导干部年终述职的内容,列为评价和衡量教学单位领导班子工作业绩主要内容。

(六)学生工作处。

1.提高辅导员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

2.提高辅导员参与课程思政改革的积极性,发挥辅导员在学生与专业教师中的思政工作桥梁作用。

3.组织辅导员参与课程思政教研会议,与专业教师一起共同发掘专业课程讲授过程中的德育元素。

4.协助专业学院开展课程思政改革。

(七)校团委。

1.抓好美育实践工作,将艺术实践过程与共青团思想引领相结合,提高学生审美水平。

2.做好“第二课堂”的内容把控,引导学生活动开展方向以优秀传统文化、主流价值导向为主线。

(八)马克思主义学院。

1.提高思政课程教学效果。

2.实行思政课教师联系专业学院“结对子”制度,在试点课程的教案设计、教学资料、授课内容上给予指导和帮助。

(九)通识教育中心。

挖掘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加强德育教育,进一步拓展美育类课程,在通识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方面起先行示范引领作用。

(十)试点学院。

1.全员全专业全课程整体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为学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整体推进提供先行先试经验。

2.总结优秀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组织开展示范教学观摩课,为学校其他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提供可复制经验。

3.探索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形成一批可供示范的建设成果。

(十一)其他各专业学院、教学单位。

1.组建课程思政改革领导小组(本单位党组织书记必须参加),负责推进本单位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把握方向,遴选试点,对试点专业、课程、课堂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进行审核把关。

3.做好课程思政试点项目遴选及建设工作。

4.组织开展专业课“课程思政”研讨及教学沙龙等活动。

5.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每学期组织至少一次有关课程思政的政治学习,对任课教师、辅导员进行思想教育与宣传。各教学单位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每学期组织至少一次课程思政专题教研会议,提高专业课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

6.对试点课程组织教师集体备课,研讨“课程思政”方案,编好教学日历、教学大纲,设计教学内容、组织好课下辅导、发掘思政元素、交流教学经验。

7.对试点专业、课程、课堂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学日历等进行审核把关。

8.院级教学督导监督检查课程思政试点课程、课堂的效果。

9.充分调动、发挥教师党员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10.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对课程思政改革过程中的课程建设、队伍建设、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等情况进行监督跟踪,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

学校设立专项经费,共计350万元,用于思政课程群建设,以及推进实施课程思政“四个一”试点及示范工作。

全面课程思政方案(精选23篇)篇二

[摘要]高校要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切实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到教学全过程。如何建设课程思政?如何使课程思政发挥实效?如何解决课程思政遇到的种种问题?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

[基金项目]中国民航大学2018—2020年专业建设经费资助“人才培养模式及改革项目”

[作者简介]周青军(1980—),男,吉林公主岭人,博士,中国民航大学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功能材料研究。

导言:

“立德树人”是当今高等教育共同面对的重大时代命题,也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时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对立德树人有过多次精彩论述,同时也为高等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2018年,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价值目标和时代使命[1]。立德树人的重点在于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引领和思想品德的塑造。

目前,探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保证。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这就要求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课程思政体系。课程思政的主要功能是通过系统专业的知识体系和实际技能的教育教学,培养学生成长成才,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主要体现出树人与育才的特征要求[2]。当前,全国各高校都广泛开展了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真正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育人合力。但是,在“课程思政”建设的把握上,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需要进一步明确和深化。本文主要就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思路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为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改革提供参考。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核心内涵是一致的,其本质都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二者的相同点主要体现在任务、目标、功能上,都离不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思政课程主要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达到立德和育人目的;课程思政主要通过在学习各种专业课程和实际技能的过程中,把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效地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对学生实现思想和价值引领,实现树人与育才目的。课程思政不是孤立存在,更不是无中生有,它必须有思政课程的理论体系做支撑,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课程思政是对思政课程的有力补充和实践检验,所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必须有机结合,要做到两方面功能的互相依托,做到立德树人与育人育才的有机结合、辩证统一。让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频共振。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最大误区是过多地把关注点放在思政,而忽略了所教课程本身。要尊重课程建设规律,课程思政所依附的主体必须是一门优质的精品课程。所以课程本身的内涵建设是核心,应该坚持课程的性质不变、本位不变。如果课程水平较低,或者本身就是水课,这样的课程自身就无法达到育人的目标,课程思政也就无从谈起。所以,课程建设是课程思政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教师要在保证专业教学水准的前提下,自然融入思政元素,引领涤荡学生心灵,激励学生立鸿鹄志、做追梦人。让学生在学到更多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职业伦理等。

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说教课,更不是对思政课程的简单替代。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强调每一名教师都有育人职责,每一门课程都有育人功能。课程思政不是每堂课都要机械、教条地讲解思政教育内容。课程思政既不能“赶时髦”,也不能搞“形式主义”。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粗暴地把思政课的内容移植到专业课教学中,而是要在专业课教学中有效地融入思政元素。思政元素不等同于说教,不能让学生感到唐突和过于刻意。思政元素是真情流露,要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价值引领,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课程思政最终成效如何主要取决于教师水平。课程思政需要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做保障。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关爱学生成长成才,更要德才兼备。教师要深入调查研究,把握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思想动态,从学生发展需求、专业问题、社会热点等角度引入思政内容。同时教师本人要身正示范,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影响身边学生。教师自身品德高尚、爱岗敬业、业务精湛就是最好的思政元素。相反,如果教师自身三观不正,不可能培养出国家需要的人才。所以,教师的业务水平直接影响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是当前的重中之重。

在教学中,课程思政也要做到与时俱进,思政元素跟上时代步伐,要把国家的新思想、新思维、新理念等及时传递给学生。用最新发生的事件为案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正确思考,发言讨论,使其在课堂讨论中加深对事件的认识和理解,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把一些典型经验与感人事迹变成教学中的“活教材”,把爱国教育、生命教育、信念教育、科学教育、道德教育有效融入课程教学,真正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高校要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做好顶层设计,创新育人方式,把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首先高校要加强教学管理,在培养方案制定、课程目标及内容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案课件编写、教学理念等方面将思政元素有效融入;其次,高校要充分利用好课内外教学,不但要在课上的所有理论和实践教育教学活动中体现思政元素,更要重视课下、校内、校外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思政教育元素;最后,高校的各个部门也要做好协同育人工作,将人才培养、立德树人的理念灌输到每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脑海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需要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新格局,形成教育合力。通過课程思政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的各个环节,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1]靳诺.立德树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时代使命[j].中国高等教育,2017(18):8-12.

全面课程思政方案(精选23篇)篇三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继续组织广大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新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认识课程改革的背景,明确课程改革的目标,确立现代课程意识,更新教学观念,建立各学科课程改革研究小组,推进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1、帮助教师树立现代课程意识,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

2、优化课程的实施过程,进一步落实“七步走教学法”新课程教学改革模式,并逐步推广。

3、改革评价机制,探索发展性评价,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4、加强课程管理和教师培训,改革教师评价机制,培养一支高水平、高素质、多能型的现代教师队伍,把我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推向新的高度。

1、强化师资培训。

(1)积极参加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类课程培训、课改研讨会。

(2)与其他学校多进行横向联系,有计划地开展“请进来,走出去”的活动,互助互学,共同提高。

(3)学校多组织老师对新课程标准解读学习,使他们逐步掌握课改的真谛,把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课堂。

2、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编辑可修改课堂教学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新课程、新教材为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同时又对教学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学校要求教师改变传统备课方式,加强钻研教材、了解学情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强调师生交往、积极互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为了构建这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我们准备从一下方面着手。

(1)拓宽课程资源。

(2)改变教学行为。

(3)改变学习方式。

(4)开展课堂比武的活动。

3、完善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制度。

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标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对课堂教学进行科学的、恰当的评价将对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课堂教育评价从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表现、教师的基本素质三个方面进行科学的、发展的评价。

4、认真做好新课程的宣传工作。

以各种形式开展宣传活动,加大宣传力度。利用板报、主题班会、讲座等进行校园宣传。通过召开家长会,加大对家长的宣传。

5、落实管理制度。

(1)每学期各科任教师人人参与示范课、公开课、评课活动一节以上,并写出一篇以上的教学设计、论文或经验总结。

(2)明确教研时间,保证教研实施。为了确保教研活动落到实处,学校从周一到周五,明确各教研组的活动时间,活动形式是听课、评课,专题讨论等。

6、完善奖励机制。

为了激励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积极性,每学期对获奖的优质课案例、论文、竞赛辅导等方面,严格按学校制定的奖惩规定兑现。

全面课程思政方案(精选23篇)篇四

实施计划是指从目标、要求、工作内容、方法、工作步骤等方面对工作进行全面、具体、明确安排的计划文件。这是一种应用写作风格。最常用的实施方案是项目实施方案。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近日,中南民族大学制定《“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加快推进学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

《方案》强调,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和关键课程作用,深入挖掘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及各教学环节育人功能,形成各类各门课程协同育人格局,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着力培养具有理想信念、责任担当、创新精神、扎实学识、实践能力、身心健康的各民族高素质人才。

《方案》要求,要深入挖掘拓展学校各门课程思想政治元素,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切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培育一批充满思政元素、发挥思政功能的示范通识课和专业课,开发一批具有学校特点的系列特色课程,培养一批具有思想性、政治性、亲和力和影响力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提炼一系列可推广可复制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格局。

根据《方案》部署,学校将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开展“课程门门有思政 教师人人讲育人”大学习大讨论活动,实施“思政理论课教学质量提升计划”,组织教师全面优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推进“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基于慕课的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开发《世界舞台上的中国》《大美中国》《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生命环境与健康》等系列特色品牌课程,深入挖掘通识课与专业课蕴含的思政元素,将通识教育、民族精神、生命观教育、美育教育、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全面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和任务是引导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大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的热情和能力,使大学生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方面的巨大变化和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培养大学生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加深对课堂教学中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切实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来分析和思考现实问题,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坚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的信念。

1、学科特点与学生学习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2、启发自觉、自我教育的原则。

3、社会实践与为人民服务相结合的原则。

4、社会实践与大学生成才之路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的需要和学院的有关部署,本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采取个人分散考察与小组集体考察两种形式进行。

本期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主要围绕我国服装行业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现状的进行调查,切实结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内容的实际需要,帮助学生了解服装行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明确服装产品与服务特有的文化魅力,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全面认识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进而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社会调查和实践的能力。

1、选题要切合自身能力和社会实际,有条件、有能力完成。

2、考察态度要认真,注重实践效果,保证实践报告质量。

3、利用好必要的社会关系,为自己完成任务创造条件。

4、切实做到安全第一,注意选择安全可靠的交通工具和实践地点。

1、个人分散实践考察考核要求。

本科生假期返校后递交一篇不少于3000字的考察报告;专科生递交一篇不少于2000字的考察报告。

2、小组集体实践考察考核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考察,上交一份不少于5000字的小组考察报告。

3、成绩评定。

考试课:百分制。

4、报告要求:报告内容观点正确,文献资料丰富可靠,逻辑清晰,理论联系实际,能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对考察问题进行剖析,有一定的独立见解和现实意义。

5、考察材料存档。

思政部对上交的考察材料在成绩评定后,分类整理存档,特别优秀的作品装订成册。

为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考察课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报告真实、准确地反映其社会实践考察活动的过程及成果,要求学生认真填写《江西服装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活动记录表》,并对以小组形式完成的社会实践活动做出以下具体要求:

1、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前,以小组为单位向指导老师上交集体活动方案(包括活动的主题、时间、地点、组织者、参加者、可行措施、有利条件等),得到指导老师认可后方可进行集体活动。

2、实践报告上交时一并上交集体合作的有力证明(集体实践活动的标志性照片、车票、门票等),证明实践报告是集体合作成果。

1、思政部在职全体教师参加,由担任“概论”课老师负责学生动员与活动布置。

2、每个老师负责所任课教学班学生的社会实践考察指导。指导老师要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选题、活动过程和报告撰写给予必要的组织和指导。要认真组织,严格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己组织、自主活动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参加实践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指导教师对所负责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考察报告进行认真批改,并给出分数。并从其负责指导和批改的实践报告中按2%的比例推荐、参与优秀实践报告评奖。

1、到爱国主义基地参观并就相关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2、到新农村生产基地参观,并进行“三农”问题调查。

3、某地城镇居民生活现状的调查。

4、某国有企业(或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个体经济等)生产经营状况调查。

5、某地(乡、县、市)服装行业发展状况的调查。

6、校园文化培育与大学生的参与情况的调查。

7、平安校园与大学生日常规范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8、大学生寝室活动状况的调查。

9、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开展“学农”活动。

10、我院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跟踪调查。

11、我院开展平安校园建设的调查。

12、我院大学生入党动机与党课培训情况的调查。

13、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状况调查。

14、某地(乡、县、市)着力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的调查。

15、某地(乡、县、市)改革开放以来服装流行款式变化的调查。

16、某地(乡、县、市)服饰文化的发展变化状况的调查。

17、某地(区、乡、镇、村等)发展地方特色产业状况调查。

18、某地(乡或镇、村)农民劳务输出状况调查。

19、某社区居民闲暇时间支配状况调查。

20、某地区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状况调查。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共安徽省委教育工委关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等文件要求,为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学校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深化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发挥各类课程育人作用,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

自20xx年起,启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示范课堂和课程思政授课比赛等系列活动,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促使学校全体教师、各项教学活动与教书育人同向同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能力。

坚持顶层设计。根据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总体目标,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对课程思政工作认识,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能力,明确课程育人目标、优化教学方案、健全评价体系,实现红专并进。

坚持改革创新。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引导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要为课程思政目标服务,努力实现思政元素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坚持分类指导。突出前瞻性、可行性和协同性要求,注重统筹思政理论课、通识教育课、素质拓展课和专业课的育人作用。明确各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内容和方法,分类分步有序推进工作。

1.增强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

根据不同学科性质特点,把握好所要挖掘拓展的重点。哲学社会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人文艺术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注重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育类课程要主动与德育相融合,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

2.发挥专业课程育人作用。

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重点培育学生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培养学生踏实严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使学生成长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技术性人才。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科学精神。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

3.开发具有德育元素的特色课程。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优势,组织知名教授、教学骨干、科研骨干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系列讲座,宣传我国现代工业体系建设、科学技术发展、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工程规划和建设以及对外承建的项目等方面成果,使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结合学校“徽文化与徽派建筑”方面研究优势,组织开展徽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座,激发学生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责任与担当。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教师教育与培训。

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四个自信”,提高育人意识,切实做到爱学生、有学问、会传授、做榜样。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带动广大教师既要当好“经师”,更要做好“人师”。充分运用学科组讨论、老教师传帮带、教材教案编写,本学科先锋模范人物的示范作用等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技能培养。有关部门、各学院要充分运用入职培训、专题培训、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等手段,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让广大教师能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2.发挥思政教学团队和骨干教师示范带头作用。

充分利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资源,发挥4个省级振兴计划“弘扬核心价值观”名师工作室、10个十九大精神示范课堂和2个思政课教学团队的引领辐射作用,鼓励思政课教学名师、骨干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在集体备课、专业系(教研室)工作例会等方面开展联谊活动,发挥在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带头示范作用。

(三)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中,注重将“价值引领”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首要因素;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融入德育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等重要教学文件的审定中要考量“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度;在精品课程、示范课程的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应设置“价值引领”或“德育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含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等)的制定中设置“价值引领”观测点。

(四)工作安排。

每年度各学院遴选1-2门课程完成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每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组成员不少于2人。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验收主要标准如下:

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新教学大纲须确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并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实际,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评价德育渗透的教学成效,注重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和融合。

制作新课件(新教案)。根据新教学大纲制作能体现课程思政特点的新课件(新教案)。

提供教学改革典型案例和体现改革成效材料。本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改革中的典型案例(含视频、照片、文字等多种形式);本课程学生反馈与感悟,以及其它可体现改革成效材料。

2.完善课程思政育人评价体系。

结合学校20xx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意见,将课程思政理念有机融入学校20xx版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在听课记录中体现课程思政内容。在“学评教”体系中体现育人评价元素,完善“学评德”体系,使德育元素成为“学评教”重要内容。

3.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以专业系(教研室)为单位全面开展课程思政集体备课活动,着重围绕“备内容、备学生、备教法”,发挥团队合力,凝聚智慧,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4.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听课活动。

每年度各教学单位负责建设1-2个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开展1次以上单位教师参加的示范观摩听课,重点对融入课程课堂教学的思政教育元素进行把脉。听课人员听课后须及时填写听课记录表,提交各教学单位汇总统计,报教务处备案。

每年度学校组织课程思政授课比赛,进行评比,对获奖教师给予奖励。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分管思政工作和分管教学工作校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工作机构,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

(二)加强协同联动。

加强教务处、宣传部、人事处(教师工作部)、学生处(工作部)、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确保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三)强化工作考核。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改革学生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将各教学单位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单位绩效考核评价。

(四)提供经费支持。

学校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稳步推进。通过项目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并根据年度考核结果实施动态管理,确保专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对于组织开展课程思政工作成效突出的教学单位给予奖励。鼓励各教学单位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工作推进有力。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我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尤其是在课程中体现和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制定学校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

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及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实施意见》(湘教发〔2019〕35号)等文件要求,按照《湖南工学院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行动方案》总体要求,深化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发挥各类课程育人作用,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

(一)坚持顶层设计。

根据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总体目标,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对课程思政工作认识,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能力,明确课程育人目标、优化教学方案、健全评价体系。

(二)坚持改革创新。

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引导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要为课程思政目标服务,努力实现思政元素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三)坚持分类指导。

突出前瞻性、可行性和协同性要求,注重统筹思政理论课、通识教育课、素质拓展课和专业课的育人作用。明确各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内容和方法,分类分步有序推进工作。

(一)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与能力。

1、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教育技能。

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四个自信”,提高育人意识,切实做到爱学生、有学问、会传授、做榜样。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带动广大教师既要当好“经师”,更要做好“人师”。充分运用学科组讨论、老教师传帮带、教材教案编写,本学科先锋模范人物的示范作用等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技能培养。有关部门、各学院要充分运用入职培训、专题培训、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等手段,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让广大教师能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2、发挥思政教学团队和示范教师示范带头作用。

充分利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资源,鼓励思政课教学名师、示范教师、骨干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在集体备课、(教研室)工作例会等方面开展联谊活动,发挥在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带头示范作用。

(二)提升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措施。

1、增强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

根据不同学科性质特点,把握好所要挖掘拓展的重点。哲学社会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人文艺术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注重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育类课程要主动与德育相融合,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

2、加强专业课程的思想价值引领。

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重点培育学生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培养学生踏实严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使学生成长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技术性人才。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科学精神。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

3、开发具有德育元素的特色课程。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优势,组织知名教授、教学骨干、科研骨干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系列讲座,宣传我国现代工业体系建设、科学技术发展、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工程规划和建设以及对外承建的项目等方面成果,使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组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座,激发学生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责任与担当。

(三)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中,注重将“价值引领”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首要因素;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融入德育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等重要教学文件的审核“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落实程度;在示范课程的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设置“价值引领”或“德育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含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等)的制定中设置“价值引领”观测点。

(四)工作安排。

1、扎实开展“课程思政”的大讨论和教学设计活动。

在全校组织开展“课程思政”大讨论,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对“课程思政”进行专题辅导和深入解读,加深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内涵、目标及原则的理解,促进教师将思想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中,各教研室、实验中心召开1次“课程思政,立德树人”专题研讨会。

各教学单位实施“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活动。按照方案要求,开展1次以上单位教师参加的示范观摩听课,重点对融入课程课堂教学的思政教育元素进行把脉;以课程组为单位全面开展课程思政集体备课活动,着重围绕“备内容、备学生、备教法”,发挥团队合力,凝聚智慧,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不断总结经验,优化做法,深化落实“三全育人”教育理念。

2、修订课程教学大纲。

修订2019版课程教学大纲,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充分梳理各门课程的德育元素,列入“知识、能力与素质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模块中,确保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

推出一批在全校具有引领作用、育人效果显著的精品专业课程,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堂。本学年度各教学单位遴选1-2门课程思政精品专业课程及课堂教学优秀案例。

4、遴选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

进一步完善《湖南工学院教师课堂教学规范》,严格执行听评课制度,在“学评教”体系中体现育人评价元素;完善课程思政育人评价体系,建立任课教师诚信档案。本学年度各教学单位选树一批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立德的课程思政优秀教师。

5、“以赛促教”推进课程思政工作。

结合教师教学综合能力竞赛、教师课堂教学竞赛及信息化教学竞赛等各类各级教学竞赛,设立课程思政计分要点,考核参赛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能力及效果,达到“以赛促教”目的。

(一)加强组织领导。

课程思政工作在湖南工学院思想政治暨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党委书记任组长,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

(二)加强协同联动。

加强宣传部、教务处、教评中心、人事处、学生工作处、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确保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三)强化工作考核。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改革学生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将各教学单位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单位绩效考核评价。

为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精神及《关于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文件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促使各类课程有效贯彻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授课教师担当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自觉意识,结合学科特点挖掘课程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体系教育有机统一、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及能力培养有机统一、教书和育人有机统一。

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通过改革试点、及时总结、经验推广,逐步形成以思政课程为核心、以综合素质类课程为支撑、以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为辐射的课程体系,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建设一批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思政示范系列课程,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

1.加强教师培训。充分运用教师入职培训、专题培训等载体,提高任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和认识,使教师理解课程育人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大学教育所应有的题中之义,从而能够自觉开展课程思政育人,把科学的思维方法、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服务国家的理想和责任充分融入到各类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基础文明的养成,即热爱祖国、爱护公物、节电节水、关爱他人、懂得感恩。

2.激活教学组织。要加强教学基层组织建设,全面落实“两集两提”。通过集中研讨提问题,强化教学中的问题意识,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磨砺坚强的意志、勇于担当责任,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与知识传授有机融合;通过集中备课提质量,统一教学目标,创新教学载体和教学方式,着力提升教学效果。在总结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的基础上,及时增补、修订教材和讲义中的相关内容。

3.挖掘育人元素。在提升思想政治素质、教书育人能力的前提下,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充分挖掘各类课程蕴涵的育人元素,善于用润物细无声的方法体现价值引领,引导学生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去看待事物、分析问题、认识社会。通过课堂教学,在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的同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把握四个“正确认识”,即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4.发挥示范作用。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责任、教育方针和教育体系,其使命在于价值引领、人格塑造和政治素质的养成与提升。制定《大连大学教学改革项目立项指南》,将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作为重点内容,明确改革目标、实施步骤和任务要求。先行开展小规模试点,总结经验,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在形成成熟做法的基础上,推广到全校所有课程。学校首批将重点支持30门左右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尤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社科方面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打造示范课程,发挥引领作用。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分管思政工作和分管教学工作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加强制度建设,强化顶层设计。

2.促进协同联动。建立党委宣传部、教务处、人事处、学生处、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部门和学院各负其责、互相配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机制,构建各学科专业任课教师的研讨交流机制,定期开展调研和专项研讨,提出具体政策和措施,确保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3.强化工作考核。跟踪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将学院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学院相关绩效考核评价。

4.提供经费支持。通过教改立项的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立项课程给予1~2万元的建设经费。对于工作开展突出的学院和优秀课程给予奖励。鼓励各学院设立专项经费,为课程思政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保障。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和任务是引导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大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的热情和能力,使大学生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方面的巨大变化和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培养大学生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加深对课堂教学中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切实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来分析和思考现实问题,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坚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的信念。

1、学科特点与学生学习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2、启发自觉、自我教育的原则。

3、社会实践与为人民服务相结合的原则。

4、社会实践与大学生成才之路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的需要和学院的有关部署,本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采取个人分散考察与小组集体考察两种形式进行。

本期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主要围绕我国服装行业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现状的进行调查,切实结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内容的实际需要,帮助学生了解服装行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明确服装产品与服务特有的文化魅力,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全面认识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进而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社会调查和实践的能力。

1、选题要切合自身能力和社会实际,有条件、有能力完成。

2、考察态度要认真,注重实践效果,保证实践报告质量。

3、利用好必要的社会关系,为自己完成任务创造条件。

4、切实做到安全第一,注意选择安全可靠的交通工具和实践地点。

1、个人分散实践考察考核要求。

本科生假期返校后递交一篇不少于3000字的考察报告;专科生递交一篇不少于2000字的考察报告。

2、小组集体实践考察考核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考察,上交一份不少于5000字的小组考察报告。

3、成绩评定。

考试课:百分制。

4、报告要求。

报告内容观点正确,文献资料丰富可靠,逻辑清晰,理论联系实际,能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对考察问题进行剖析,有一定的独立见解和现实意义。

5、考察材料存档。

思政部对上交的考察材料在成绩评定后,分类整理存档,特别优秀的作品装订成册。

为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考察课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报告真实、准确地反映其社会实践考察活动的过程及成果,要求学生认真填写《江西服装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活动记录表》,并对以小组形式完成的社会实践活动做出以下具体要求:

1、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前,以小组为单位向指导老师上交集体活动方案(包括活动的主题、时间、地点、组织者、参加者、可行措施、有利条件等),得到指导老师认可后方可进行集体活动。

2、实践报告上交时一并上交集体合作的有力证明(集体实践活动的标志性照片、车票、门票等),证明实践报告是集体合作成果。

1、思政部在职全体教师参加,由担任“概论”课老师负责学生动员与活动布置。

2、每个老师负责所任课教学班学生的社会实践考察指导。指导老师要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选题、活动过程和报告撰写给予必要的组织和指导。要认真组织,严格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己组织、自主活动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参加实践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指导教师对所负责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考察报告进行认真批改,并给出分数。并从其负责指导和批改的实践报告中按2%的比例推荐、参与优秀实践报告评奖。

1、到爱国主义基地参观并就相关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2、到新农村生产基地参观,并进行“三农”问题调查。

3、某地城镇居民生活现状的调查。

4、某国有企业(或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个体经济等)生产经营状况调查。

5、某地(乡、县、市)服装行业发展状况的调查。

6、校园文化培育与大学生的参与情况的调查。

7、平安校园与大学生日常规范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8、大学生寝室活动状况的调查。

9、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开展“学农”活动。

10、我院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跟踪调查。

11、我院开展平安校园建设的调查。

12、我院大学生入党动机与党课培训情况的调查。

13、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状况调查。

14、某地(乡、县、市)着力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的调查。

15、某地(乡、县、市)改革开放以来服装流行款式变化的调查。

16、某地(乡、县、市)服饰文化的发展变化状况的调查。

17、某地(区、乡、镇、村等)发展地方特色产业状况调查。

18、某地(乡或镇、村)农民劳务输出状况调查。

19、某社区居民闲暇时间支配状况调查。

20、某地区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状况调查。

为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有效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工作深入开展,促进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提高学校整体思政工作水平,根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8〕6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等文件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通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教书育人内涵;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强化思政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1.遵循教育规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精心设计课程、认真组织教学,促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高效性。

2.发挥教师主体作用。加强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培养,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的教学能力,充分发挥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保障教师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3.注重改革创新。引导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拓展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入渠道。

1.理想信念教育。把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课程内容,教育引导学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课程始终,从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个人诚信意识等层面,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职业素养教育。把职业素养教育与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围绕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等方面,加强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使课程教学的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和养成品行的过程。

5.生态文明教育。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发展理念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的重要论述与授课内容有机融合,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切实增强学生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

以上各元素仅是宏观概括,各课程教师应当根据课程性质、结合课程内容,梳理主讲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有效融入到课程教学中。

1.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应以课程育人为导向,充分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形成各门课程协同育人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课程建设。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建设,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涵盖人文社会和科学素养内容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认知能力等,守牢校园思想文化阵地。

3.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其育人意识,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引导所有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理念,积极主动把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融入课程教学。

4.教材选用。规范教材的选用,将规划教材、优秀教材、特色教材等作为教材选用主体,落实人文科学、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确保教材质量。

5.课程大纲。梳理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课程教学大纲中融入“课程思政”目标;合理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内容中,体现在学生考核知识中。

6.教学过程。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备课授课、教学评价等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教学与育人同向同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7.管理评价。在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重要监测指标,引导所有课程自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

1.组织领导。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顶层设计,完善相关制度措施,健全工作机构,形成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工作。

2.协同联动。加强教务处、党委宣传部、人事处(教师工作处)、学生部(处)、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互相联动,确保“课程思政”工作落到实处。

3.评价机制。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

4.经费支持。学校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稳步推进。通过项目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并根据考核结果实施动态管理,确保专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共安徽省委教育工委关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等文件要求,为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学校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深化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发挥各类课程育人作用,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

自20xx年起,启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示范课堂和课程思政授课比赛等系列活动,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促使学校全体教师、各项教学活动与教书育人同向同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能力。

坚持顶层设计。根据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总体目标,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对课程思政工作认识,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能力,明确课程育人目标、优化教学方案、健全评价体系,实现红专并进。

坚持改革创新。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引导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要为课程思政目标服务,努力实现思政元素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坚持分类指导。突出前瞻性、可行性和协同性要求,注重统筹思政理论课、通识教育课、素质拓展课和专业课的育人作用。明确各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内容和方法,分类分步有序推进工作。

1.增强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

根据不同学科性质特点,把握好所要挖掘拓展的重点。哲学社会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人文艺术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注重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育类课程要主动与德育相融合,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

2.发挥专业课程育人作用。

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重点培育学生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培养学生踏实严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使学生成长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技术性人才。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科学精神。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

3.开发具有德育元素的特色课程。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优势,组织知名教授、教学骨干、科研骨干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系列讲座,宣传我国现代工业体系建设、科学技术发展、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工程规划和建设以及对外承建的项目等方面成果,使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结合学校“徽文化与徽派建筑”方面研究优势,组织开展徽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座,激发学生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责任与担当。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教师教育与培训。

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四个自信”,提高育人意识,切实做到爱学生、有学问、会传授、做榜样。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带动广大教师既要当好“经师”,更要做好“人师”。充分运用学科组讨论、老教师传帮带、教材教案编写,本学科先锋模范人物的示范作用等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技能培养。有关部门、各学院要充分运用入职培训、专题培训、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等手段,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让广大教师能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2.发挥思政教学团队和骨干教师示范带头作用。

充分利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资源,发挥4个省级振兴计划“弘扬核心价值观”名师工作室、10个十九大精神示范课堂和2个思政课教学团队的引领辐射作用,鼓励思政课教学名师、骨干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在集体备课、专业系(教研室)工作例会等方面开展联谊活动,发挥在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带头示范作用。

(三)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中,注重将“价值引领”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首要因素;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融入德育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等重要教学文件的审定中要考量“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度;在精品课程、示范课程的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应设置“价值引领”或“德育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含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等)的制定中设置“价值引领”观测点。

(四)工作安排。

每年度各学院遴选1-2门课程完成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每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组成员不少于2人。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验收主要标准如下:

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新教学大纲须确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并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实际,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评价德育渗透的教学成效,注重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和融合。

制作新课件(新教案)。根据新教学大纲制作能体现课程思政特点的新课件(新教案)。

提供教学改革典型案例和体现改革成效材料。本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改革中的典型案例(含视频、照片、文字等多种形式);本课程学生反馈与感悟,以及其它可体现改革成效材料。

2.完善课程思政育人评价体系。

结合学校20xx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意见,将课程思政理念有机融入学校20xx版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在听课记录中体现课程思政内容。在“学评教”体系中体现育人评价元素,完善“学评德”体系,使德育元素成为“学评教”重要内容。

3.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以专业系(教研室)为单位全面开展课程思政集体备课活动,着重围绕“备内容、备学生、备教法”,发挥团队合力,凝聚智慧,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4.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听课活动。

每年度各教学单位负责建设1-2个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开展1次以上单位教师参加的示范观摩听课,重点对融入课程课堂教学的思政教育元素进行把脉。听课人员听课后须及时填写听课记录表,提交各教学单位汇总统计,报教务处备案。

每年度学校组织课程思政授课比赛,进行评比,对获奖教师给予奖励。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分管思政工作和分管教学工作校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工作机构,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

(二)加强协同联动。

加强教务处、宣传部、人事处(教师工作部)、学生处(工作部)、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确保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三)强化工作考核。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改革学生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将各教学单位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单位绩效考核评价。

(四)提供经费支持。

学校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稳步推进。通过项目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并根据年度考核结果实施动态管理,确保专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对于组织开展课程思政工作成效突出的教学单位给予奖励。鼓励各教学单位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工作推进有力。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要求,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按照“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的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每一门课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课堂教学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通过深化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挖掘课程思政教育资源,优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引领,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

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这个中心环节,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引导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确立科学的价值观念、增强自身的综合素养。课程思政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理想信念教育。

全面课程思政方案(精选23篇)篇五

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构建全员、全过程、全课程的教育模式,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走到一起,形成协同效应立德育人”把全面的教育理念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要求,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按照“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的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每一门课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课堂教学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通过深化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挖掘课程思政教育资源,优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引领,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

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这个中心环节,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引导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确立科学的价值观念、增强自身的综合素养。课程思政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理想信念教育。

把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课程内容,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教育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课程教学过程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从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个人诚信意识等多个层面,加强社会公德、法治理念、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三)中华优秀文化教育。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使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等与课程中的相关内容相契合,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四)职业素养教育。

把职业素养教育同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围绕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等方面,弘扬和培育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使课程教学的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和养成品行的过程。

(一)完善教学大纲(质量标准)与教学内容。

强化课程建设管理,修订教学大纲(质量标准),在课程目标中增加“课程思政”目标,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并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任务中,体现在学习评价方案中。

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及时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社会需求新变化纳入课程教学,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自然科学类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和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工程技术类课程要突出培育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培养学生踏实严谨、耐心专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

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要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提升审美素养,不断激发创造创新活力。

体育类课程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

(二)推进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结合课程思政教学工作需要和各门课程特点,统筹建设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大力推进混合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项目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等改革,把课程思政渗透于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主流价值观念的熏陶,让知识传授更有温度,让价值引领更有力度。要通过多样化教学模式,加强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提升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三)深化课程考核评价改革。

结合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课程考核模式与考核内容的改革。改革过程性考核,将学生的政治思想、精神素养、道德情怀、工程意识等方面考核纳入教学过程考核中,强化学生的价值判断、思维能力、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改革课程考核,合理设计考核题目,融入思政元素,不断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社会责任、安全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四)提升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能力。

加强教师的培训培养,把课程思政要求纳入教师教学培训、教学竞赛和教研活动中,转变教师轻价值引领的观念,增强教师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养成主动研究、持续改进课程思政的自觉意识。发挥教学名师、专业负责人的示范带头作用,鼓励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作开展课程思政研究与教学改革实践。

(五)健全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在课程评估标准中体现课程思政要求,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观测点,督促任课教师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处;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设置“价值引领”指标点,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听课、教学督导、学生评教、同行评价的作用,对课程思政的内容、形式、效果加强引导和指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党委书记、院长为组长,分管校领导为副组长,教务处、宣传部等相关职能部门、二级学院(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指导、推进二级学院(部)推进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教学管理、质量保障等方面的建设和改革,并对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重要问题进行研究、咨询和指导。二级学院(部)要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作用,在组织开展专业与课程建设、教师教育培训、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监控等工作中,明确课程思政的目标、要求和责任,扎实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开展。

(二)强化激励机制。

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纳入学校教学改革项目,设立课程思政教改专项,通过项目的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为课程思政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保障。对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突出的教学改革项目,评选校级教学成果奖给予奖励。鼓励各学院设立专项经费,为课程思政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保障。

(三)加强示范引领。

立项建设一批充满思政元素、发挥思政功能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培养和选树一批具有亲和力和影响力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提炼一系列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

为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有效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工作深入开展,促进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提高学校整体思政工作水平,根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8〕6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等文件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通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教书育人内涵;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强化思政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1.遵循教育规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精心设计课程、认真组织教学,促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高效性。

2.发挥教师主体作用。加强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培养,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的教学能力,充分发挥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保障教师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3.注重改革创新。引导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拓展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入渠道。

1.理想信念教育。把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课程内容,教育引导学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课程始终,从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个人诚信意识等层面,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职业素养教育。把职业素养教育与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围绕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等方面,加强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使课程教学的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和养成品行的过程。

5.生态文明教育。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发展理念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的重要论述与授课内容有机融合,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切实增强学生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

以上各元素仅是宏观概括,各课程教师应当根据课程性质、结合课程内容,梳理主讲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有效融入到课程教学中。

1.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应以课程育人为导向,充分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形成各门课程协同育人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课程建设。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建设,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涵盖人文社会和科学素养内容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认知能力等,守牢校园思想文化阵地。

3.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其育人意识,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引导所有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理念,积极主动把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融入课程教学。

4.教材选用。规范教材的选用,将规划教材、优秀教材、特色教材等作为教材选用主体,落实人文科学、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确保教材质量。

5.课程大纲。梳理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课程教学大纲中融入“课程思政”目标;合理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内容中,体现在学生考核知识中。

6.教学过程。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备课授课、教学评价等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教学与育人同向同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7.管理评价。在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重要监测指标,引导所有课程自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

1.组织领导。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顶层设计,完善相关制度措施,健全工作机构,形成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工作。

2.协同联动。加强教务处、党委宣传部、人事处(教师工作处)、学生部(处)、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互相联动,确保“课程思政”工作落到实处。

3.评价机制。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

4.经费支持。学校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稳步推进。通过项目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并根据考核结果实施动态管理,确保专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根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力完善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充分挖掘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之中,制订本方案。

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和全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紧紧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工作中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深化教书育人内涵,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根据课程思政的指导思想,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通过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融合。在教学设计中,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融入到教学设计,融入到学生学习任务,体现到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方案中。

1.强化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在通识教育课程中根植理想信念。在教学过程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国、爱党、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在潜移默化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强化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领,突显通识教育课程的价值引导功能,同时强化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

2.充分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课程,牢牢把握指导思想,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于自然科学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生态文明、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

1.修订培养方案。以学校转型发展和应用型改革为契机,在修订全校本科专业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要求培养方案中须明确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把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才培养方案。

2.制订课程教学大纲。根据2017版本科教学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思政建设要求,重新制定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充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根据课程性质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并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任务中,体现在学习评价方案中。

3.编制授课教案。形成一体化反映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方法等思政内容的授课教案和教学文档。教案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我国科技进步、经济转型、社会发展、专业前沿等内容,并在课堂上展开讲授。

4.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的教学改革。各学科教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融入教学、讲义中,教学内容按新编的统编教材安排,在落实好课程思政的同时,进一步强化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教学中以讨论、座谈、论文等形式,细化教学过程,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入脑入心。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中应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相关内容。

5.加大实践育人力度,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全面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平台,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实践创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组织实施《赤峰学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管理办法》。第二课堂成绩单实行学分制和累计计分制,共2学分,对应2017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综合能力模块中实践创新环节的社会实践学分。

6.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根据学校十三五规划的要求,全面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引进isec教学理念,推进“对分课堂”教学方法应用,目前由尝试阶段进入实验阶段,切实落实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理论阵地和主渠道和引领作用,鼓励教师积极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方法,探索、总结适合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从“讲得好”向“学得好”转变,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能够得到更深理解,使学生从理论层面上入脑入心。

7.推行考核方式改革。加强过程化考核,各门思政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使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手册”,思政课上所有学生必须记笔记,按上课状态、听课记录、教学互动、学习总结等内容考核成绩,达到“进头脑”的目的。

8.教学方法改革。改革现有教学方法,探索课程思政最有效的多样化教学方法,充分利用青马班班导师的优势,以师生论坛的形式,在导师的引导下,倡导学生读原著,谈体会,开展讲座、座谈、讨论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9.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研制出台了《赤峰学院课堂教学管理细则》、《赤峰学院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办法(试行)》、《教务处学术报告厅使用管理办法》,已修订完善了《赤峰学院教师教学工作规程》、《赤峰学院学籍管理条例》、《赤峰学院选课管理办法》、《赤峰学院课程考核及重修管理办法》、《赤峰学院学士学位授予条例》、《赤峰学院教学工作考核评价办法》、《赤峰学院教材管理办法》等文件,继续对其他教育教学相关类文件进行修订,明确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0.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团队要形成梯队,明确团队教师的选拔要求和育人责任,参与教学建设的推进、交流活动,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改革的教研活动。

11.建立团队教师育德能力和育德意识培养的机制。

12.充分利用网络课程资源。有效利用优质思政课网络课程,加强课程资源建设。

13.选用优秀教材。优先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简称“马工程”教材)、国家级规划教材(主要有“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教材)、国家级优秀教材、或自治区优秀教材。

14.保障课堂教学主阵地用。充分挖掘各门课的育人功能,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严格按教学大纲执行,落实到课堂教学各环节中,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专业层面上进入学生头脑。

加强组织领导,党委书记和校长为课程思政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教学副校长负责此项工作的调度和协调,教务处负责此项工作的组织和推动,各相关单位要成立相应的机构负责课程思政的建设、实施、考核与保障工作。

1.各相关单位要高度重视落实课程思政工作,各负其责,协同合作,承担起相应的职责并创造性的开展工作,确保此项工作落到实处。

2.各教学单位要发挥主体作用,认真落实各门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工作。

3.教务处审定2017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中思政元素融入情况,加强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并督促相关单位完成落实课程思政工作。

4.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落实思想政治通识教育必修课的课程思政工作,并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

5.团委负责组织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落实学校第二课堂的课程思政工作。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深化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发挥各类课程育人作用,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

自20xx年起,启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示范课堂和课程思政授课比赛等系列活动,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促使学校全体教师、各项教学活动与教书育人同向同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能力。

坚持顶层设计。根据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总体目标,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对课程思政工作认识,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能力,明确课程育人目标、优化教学方案、健全评价体系,实现红专并进。

坚持改革创新。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引导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要为课程思政目标服务,努力实现思政元素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坚持分类指导。突出前瞻性、可行性和协同性要求,注重统筹思政理论课、通识教育课、素质拓展课和专业课的育人作用。明确各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内容和方法,分类分步有序推进工作。

1.增强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

根据不同学科性质特点,把握好所要挖掘拓展的重点。哲学社会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人文艺术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注重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育类课程要主动与德育相融合,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

2.发挥专业课程育人作用。

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重点培育学生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培养学生踏实严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使学生成长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技术性人才。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科学精神。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

3.开发具有德育元素的特色课程。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优势,组织知名教授、教学骨干、科研骨干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系列讲座,宣传我国现代工业体系建设、科学技术发展、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工程规划和建设以及对外承建的项目等方面成果,使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结合学校“徽文化与徽派建筑”方面研究优势,组织开展徽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座,激发学生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责任与担当。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教师教育与培训。

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四个自信”,提高育人意识,切实做到爱学生、有学问、会传授、做榜样。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带动广大教师既要当好“经师”,更要做好“人师”。充分运用学科组讨论、老教师传帮带、教材教案编写,本学科先锋模范人物的示范作用等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技能培养。有关部门、各学院要充分运用入职培训、专题培训、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等手段,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让广大教师能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2.发挥思政教学团队和骨干教师示范带头作用。

充分利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资源,发挥4个省级振兴计划“弘扬核心价值观”名师工作室、10个十九大精神示范课堂和2个思政课教学团队的引领辐射作用,鼓励思政课教学名师、骨干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在集体备课、专业系(教研室)工作例会等方面开展联谊活动,发挥在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带头示范作用。

(三)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中,注重将“价值引领”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首要因素;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融入德育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等重要教学文件的审定中要考量“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度;在精品课程、示范课程的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应设置“价值引领”或“德育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含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等)的制定中设置“价值引领”观测点。

(四)工作安排。

每年度各学院遴选1-2门课程完成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每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组成员不少于2人。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验收主要标准如下:

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新教学大纲须确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并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实际,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评价德育渗透的教学成效,注重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和融合。

制作新课件(新教案)。根据新教学大纲制作能体现课程思政特点的新课件(新教案)。

提供教学改革典型案例和体现改革成效材料。本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改革中的典型案例(含视频、照片、文字等多种形式);本课程学生反馈与感悟,以及其它可体现改革成效材料。

2.完善课程思政育人评价体系。

结合学校20xx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意见,将课程思政理念有机融入学校20xx版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在听课记录中体现课程思政内容。在“学评教”体系中体现育人评价元素,完善“学评德”体系,使德育元素成为“学评教”重要内容。

3.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以专业系(教研室)为单位全面开展课程思政集体备课活动,着重围绕“备内容、备学生、备教法”,发挥团队合力,凝聚智慧,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每年度各教学单位负责建设1-2个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开展1次以上单位教师参加的示范观摩听课,重点对融入课程课堂教学的思政教育元素进行把脉。听课人员听课后须及时填写听课记录表,提交各教学单位汇总统计,报教务处备案。

每年度学校组织课程思政授课比赛,进行评比,对获奖教师给予奖励。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分管思政工作和分管教学工作校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工作机构,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

(二)加强协同联动。

加强教务处、宣传部、人事处(教师工作部)、学生处(工作部)、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确保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三)强化工作考核。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改革学生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将各教学单位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单位绩效考核评价。

(四)提供经费支持。

学校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稳步推进。通过项目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并根据年度考核结果实施动态管理,确保专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对于组织开展课程思政工作成效突出的教学单位给予奖励。鼓励各教学单位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工作推进有力。

全面课程思政方案(精选23篇)篇六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保障,也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体现。我院党委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工作。

20xx年2月20日正值我院开学第二天,学院党委下发了《关于成立我院思想政治教育领导组的通知》([20xx]2号),围绕创先争优活动和我院今年的“教学质量年”进一步加大监控和协调力度,力图在我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搞出新的成效。这个做法和山西省教育厅晋教政([20xx]6号)转发的教育部教社《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xx]l号)的通知精神恰巧一致。2月28日,《中央宣传部、国务院国资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正式下发,作为一所企业院校我院在加强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力求担当那是义不容辞的,应该说,这些文件精神的下发和相关要求是形势所然、更是相得益彰、殊途同归。

按照省教育厅的文件精神,我院党政和分管领导积极领会,高效组织和安排,成立了由院党委书记为组长,副院长为副组长的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组,研究制定了我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实施意见,编制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评建知识的宣传手册和建设标准的分工落实细则,印发给学院各有关部门,为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自查自建工作搭建了平台。

围绕文件精神和要求,我院还下发了《关于迎接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检查工作方案》的通知,成立了由院党委书记任组长,教学院长为副组长的迎接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专项检查工作的领导小组,工作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思政部主任贾景华同志担任,成员由思政部所有教师组成,具体围绕标准中的各项指标体系进行逐级逐项的自查工作。经过紧锣密鼓、加班加点的自查自建工作,当前,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自查工作已圆满结束。

我院组织相关部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工作开展了认真的自查自评。自查结果为:合格。现依据《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的指标体系,将我院的自查自评情况汇报如下,请上级部门和领导予以审查。

一、学院领导高度重视,相关部门通力合作,为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学校党委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列入学校党政领导班子任期目标,建立健全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紧密配合、思政部具体实施”的管理机制,真正把工作落到实处,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一)领导高度重视。

首先,学院提出了“德育为本,全面发展”的建设理念,注重学生道德品质培养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要求全体教师身先为范,着力提高学生的“道德践行能力”,要求全体学生“以德为魂学做人,以能为本学做事”,努力成为企业和社会欢迎的人才。这些办学理念的提出,体现了院领导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学生德育工作的高度重视,按照《中共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文件精神的要求,20xx年4月份,我院成立了直属学校党委直接领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选任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背景、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科研工作、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规律、具有较强工作能力和高度责任心的专职机构负责人。现任机构负责人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工作18年,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能够负责组织开展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工作部的成立,更加有力地加强了我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

其次,学院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纳入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并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我院的重点学科进行建设和规划。学院党委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由党委副书记分管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由分管教学的常务副院长直接主管思政课教学工作,同时把思政课教学纳入学校党政重要议事日程,每学期至少召开1次校党委或行政会议,专题研究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除了定期专题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外,学校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校领导坚持每学期深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听课2-3次,加强与任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及时了解课堂理论教学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要求。同时,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校领导经常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开展调研,定期听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汇报,了解思政理论课改革的方案和思路,研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并对思政理论课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及时解决。

我院明确执行学院领导不定期听课制度,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成员每学期至少听2次思政课,思政部主任每学期听课不少于8次,教研室主任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0次,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2次,具体形成了:领导随机听课、教务处组织听课、思政部定期听课以及教师自主协商互相听课等方式,有效促进和激励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每月月底,学院的综合考评组将会就学院的总体情况进行通报、汇总,把思政部的工作列入学院的党委绩效考核范围,为加强学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学院其它部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了大力支持。

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党办、院办、人事、财务、教务、科研等各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在学院党委的领导和统筹安排下,我院各部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性认识到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各项工作全力支持,形成了一股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发展的强大合力。

学院领导和分管领导经常召集党办、院办、教务处、思政部、人劳科、科研处、学生处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就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改革等相关问题进行安排协调,保障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院办、行政科积极帮助思政部解决后勤保障问题,党委宣传等部门积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工作提供引领和宣传。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学院教务处努力解决课时、课程安排等问题,每学期总是先把思政课安排好然后再安排其它的相关课程,大大提高了思政课老师的工作积极性。按照人劳科和教务处的相关制度规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工作量和课时酬金的计算标准和其他专业课教师一致,合班上课还要乘以较高的系数。一年下来,教师的实际平均收入有时还多于本校相关专业教师的平均水平。

去年以来,我院的形势与政策课得到了院领导的再度重视,考虑到“形势与政策”课程每学期都要更新教学内容,教师工作量较大,所以学校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师教学工作量和课时酬金在乘以相应系数的基础上,再按2倍工作量计算和发放,保障了教师的利益,激发了教师的教学动力。

在机构建设与课程建设中,学校加大软硬件投入,以保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及办公需要。一年来,学校先后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机构配备了电脑、打印机、档案柜,为每位教师配备了办公桌椅,在资料室建设中,订阅了包括《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中国社会科学》、《新华文摘》、《求是》、《高校理论战线》、《半月谈》、《哲学研究》、《教学与研究》、《晾望周刊》、《社会科学战线》等重要期刊在内的社科报刊,并积极创造条件购买教学图书和音像资料,充分保证了教师开展教学与科研的需要。

总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过程中,学校统筹安排,有效协调教务处、科研处、人劳、财务以及党委组宣部、学生处、团委等党政部门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之间的关系,各部门在工作中各负其责,相互配合,保障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科研立项、社会实践、学科建设等各方面政策和措施的贯彻与落实。

二、按照“05方案”,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制度和内涵保障。

我院坚持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以队伍建设为保障,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教学方法改革为手段,充分发挥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健全了教学管理制度。

严格的教学管理,是思政课发挥主渠道作用的必要条件,也是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起点。思政部依据学校有关教学管理文件的规定,结合自身建设与教育教学实际,为加强教学管理,规范教学秩序,相继建立了集体备课制度、听课制度、考勤制度、教研制度、图书资料管理制度、教师信息反馈制度等,并根据发展建设需要及时进行修订。从制度上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使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责任,有助于思政课教学工作正常有序地进行。

(二)课程设置规范。

我院严格执行教育部规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规定,全面落实“05方案”。按“05方案”要求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学时数54学时,第l学期开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学时72学时,第2学期开设。为保证教学效果,学校在每学期安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时,能够从学校实际和教学需要出发控制课堂人数,在教室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积极组织开展小班教学,许多班级人数都在50人以内,近几年,我院95%的班级采用了小班教学,并且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程重点教材思想政治理论课统编教材。

另外,《形势与政策》课每学期至少安排5次讲座,统一采用中宣部和教育部制作的《时事报告(大学生版)》和《时事》dvd以及山西省高校工委宣传部印发的形势与政策教学参考资料作为教师和学生的辅导资料。目前,《形势与政策》课已成为我院学生非常喜欢的一门必修课程。

此外,在保证必修课正常开设的同时,我院还开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诚信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感恩教育、毕业学生的德育教育等系列专题教育活动。

(三)积极开展教研活动。

思政部积极开展教研活动,组织教师集体备课,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研究讨论和交流。并通过听课、评课等形式,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为充分利用集体智慧上好每一节课,每学期教研活动必须进行至少2次集体备课;3项以上的研究专题;2次以上的教学经验交流和至少3次以上的听课评课反馈活动。通过集体备课活动,交流教学案例,共同探索教学方法,畅谈心得体会,逐步统一教师对课程的认识,加深了对课程内容与理论体系的把握,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强化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一直以来,思政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紧密联系实际,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把课内教育与课外实训结合起来。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课堂教学努力实现互动式、启发式教学,积极开展课堂讨论、专题讲授和案例教学,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打破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教学方式,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形式。

在实践教学方面,学校把社会实践纳入教学的总体安排和课程管理,教师把课堂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实现了课堂教学向社会实践教学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积极构建多层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模式。通过直观的实践教学形式,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增强大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现实感和认同感。我们的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教学的主要途径有:

一是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注重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实践教育。思政部教师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活动,举办一些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学生参与面广的各种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其中有爱国主义演讲比赛、爱院兴院征文大赛、读书知识活动团体大赛、书法比赛等各项活动。

二是积极引导社团实践活动。学院思政部帮助和引导我院的南苑爱心社团成立了青年文学社,办起了南苑社报,就一些专题在全院进行征稿宣传,思政部教师帮助审稿和策划,社团学生负责编辑和排版设计。目前已经围绕“感恩”、“爱国”、“读书”、“母爱”、“爱院兴院”、“人生价值”等话题印制发行了6期南苑社报。在全院教职员工和学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丰富了学院的校园文化,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和认知能力。

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法律咨询等帮助,和学生建立起了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关系,有效缓解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压力,充分展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文关怀。

四是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进行案例分析、材料阅读、结合热点和时事进行引导和交流沟通,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

五是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借助当地的企业和社会资源,如八路军总部北村纪念馆、潞安集团公司展览馆、潞安社区、潞安集团的煤油园区等基地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企业文化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实践教学活动,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搭建了稳定而有效的实践平台。

六是加强学生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为点,任课教师设计若干调查研究选题,组织学生利用假期深入企业和社会实践基地、回家乡基层单位或其它城乡基层单位进行实地调研,了解民情,了解社会生活,撰写调查报告,并组织优秀调查报告的评选和交流。

通过上述途径,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教学与学生的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大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中陶冶思想情操,加深对国情、社会和企业的了解,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感性认识,切实体会和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成果,坚定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和信任,深切感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理论的伟大力量和无穷魅力。

(六)严格教学监控。

思政部以座谈、问卷调查、学生给任课教师打分等形式开展学生评教活动,建立了学生评教制度,收集学生对思政课教师的意见、建议,并及时反馈给教师本人。学院教务处也深入课堂,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做出评价,同时将评价结果向系部和教师本人反馈。

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办法。采取多种形式,在原有课内考核的基础上,加大实践环节和学生的实际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的考核力度和比例,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表现,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

以上举措确保了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有序性和有效性,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师的敬业精神、教师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等方面都表示满意。

三、重视队伍建设,加强科研管理,使我院思政理论课的队伍建设有了人才支撑。

学院十分重视教师培养,从“05方案”以来,学院每年都有计划地选拔优秀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考察和学术交流活动,使我院的理论课教师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教学骨干。

(一)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宣讲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因此,学校高度重视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比较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懂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热爱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低于师生1:350的比例配备,我院的思想政理论课教师队伍已初具规模,形成了较为合理的教学团队。思政部现有专职教师共11人,包括副教授1人,高级讲师1人,讲师1人,助讲3人;具有硕士学位的4人,正在攻读硕士学位的2人。此外,还有包括副教授1人,高级讲师2人,讲师2人,学历全部是本科毕业的兼职教师队伍。形成了一支政治立场坚定、责任意识强、广受学生欢迎和爱戴的师资队伍。目前,这支专兼结合、条件良好的理论课队伍已经成为我院最为和谐奋进的教学团队。

近年来,思政部教师顾爱玲、聂丽萍、贾景华、张洪、程海艳等几位老师获得了潞安集团公司授予的“模范教师”荣誉称号;原黎、张小玲、田敏、张丽等几位老师分别获得了校级“模范教师”和“模范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在学院和集团公司的表彰奖励中思政部教师的嘉奖比例达到了80%,他们在全校师生员工中发挥了很好的表率作用。

(二)重视科研,营造学术氛围。

为了全面提升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我们制定了“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的工作思路,通过将教育教学改革与理论创新研究有机结合的方式,达到既提高教学水平,又提升理论素养和学术水平的目的。努力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并将教改经验不断总结、提炼,将其系统化、科学化,使其上升为理论,同时理论反过来指导进一步的教学实践,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学院科研处下发了专门的科研立项,鼓励和要求思政部每年必须申报院级课题,进一步从机制上加强思政理论课建设的科研工作。

2008年,贾景华老师在山西省教育厅组织的全省思政理论课教学案例征集中获得了三等奖。

2009年,在学院举办的教学课件比赛中,贾景华和程海燕两位老师的参赛课件获得了二等奖;2009年3月,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由我院教师编写的《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理论与实践研究》一书,全书56万字,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了相关的论述,成为我院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方面的一个重要教学成果。20xx年,《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理论与实践研究》一书获中国煤炭协会20xx年度科研成果奖专著类的二等奖。

20xx年12月份,贾景华老师的参赛课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获山西省职业教育协会一等奖,并获得了“教学能手”的荣誉称号;程海燕老师的课件获得了山西省职业教育协会的二等奖。以上科研成果充分展现了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蓬勃发展和盎然生机。

四、经济保障有力,教学设备到位,为学院的思政理论课建设提供了较充足的物质保障。

由于我们学院是企业办学模式,在思政部的经费上不能设专项资金帐户进行管理,但是,按照上级文件精神和要求,我们积极创造条件,灵活安排和执行,每学年由思政部做出部门经费预算,分管院领导审批,院党委书记同意后由财务部门具体落实,绝对保证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经费支持。

按照生均15元以上的专项经费用于教师的实践考察和学术交流的要求,我院除保证思政理论课教学的正常需要之外,在教师的实践考察、学术交流等方面的投入达到了生均17元的要求,保证了思政部教师的实践考察和学术交流等费用支持。

学院购置了多套多媒体教学设备及音像资料,极大满足了思政课的教学需要,本学期开学,学院又为思政部配备了电脑、一体机等办公设备,大大改善了思政部的办公和教学条件。学校还为思政部开辟了阅览区,配备了阅览架,订购了相关期刊杂志,安排了专职的资料管理员,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料和服务保障。

总之,通过自查自评,我院思政理论课建设的工作措施基本到位,成效也很显著,达到了评建标准的要求。

尽管我院一贯以来非常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但是,对照建设标准和上级文件精神的要求,我们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是很多的。

一、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现有思政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从教师的学历看,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专兼职教师中硕士学位的教师比例比较低,最高学历是学习思政专业的人员比例也比较低。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加强,理论课教师的数量也是严重短缺的。

二、科研方面。

教师的科研能力很弱,科研的档次不够高,中青年教师的科研成果较少,而且数量也不多。此外,关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研究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实践课的教学管理以及投入方面。

在实践课的教学管理和建设方面还有较大的差距,比如,实践教学落实学分这项工作我们才刚起步,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合作不够稳定,实践教学覆盖大多数学生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投入。此外,教师的出外考察和学术交流等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四、教学改革的特色项目不明显。

我院作为一所企业院校,按照自身的特点和上级的相关精神和要求,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教育和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此外,依托学生社团对学生进行实践教育是我们一年来探索的重要成果,思政部依托学院的南苑爱心社团做了多方面的尝试,帮助和引导他们策划一些全院范围的实践活动。比如,职业生涯规划的演讲、参与集团公司的植树造林活动、参与集团公司举办的文学采风活动、和社区联合搞一些义务宣传活动、与当地工商管理部门联合搞一些调查和宣传活动、清明节前以社团为发起者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纪念和缅怀先烈,加强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等活动,很好地锻炼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这是我们学院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一些初步探索,但是,这些探索尚未形成经验,也更谈不上在全国或全省得到进一步推广。所以,在今后的实践教学中,这方面的工作实践应该是我们的一个重要探索方向。

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的通知精神,努力学习其它院校的经验和亮点,不断总结和改进自身建设中的经验和做法,在今后的思政理论课建设方面我院会做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完善机制。

学校通过召开会议、制定规划、宣传教育等形式,在全校范围内统一思想,提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加强校党委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完善课程建设机制,总结课程建设经验,不断提高课程建设水平。

二、引进高学历教师,努力培养中青年骨干。

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的关键在师资。学院今后会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的培训和高质量人才的引进,凡属思政课方面的学习和培训均鼓励教师参加,同时还要进一步使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高学历教师的比例有所提升,鼓励中青年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大力加强精品课程建设,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提升青年教师的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今后,我们还会引进至少2名学习思政相关专业的党员硕士生加入我院的教师团队,为我院今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加强教学科研力度,提高学术水平。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要结合高职教育特点,坚持以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活为核心,不断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紧密相关,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真正能够使学生终身受益的必修课程。

采取更为有效的激励措施,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科研。对每位教师的科研情况与年度考核、评优评先、职称评聘挂钩。进一步规范机制,鼓励教师通过申报各项科研课题和教改课题,争取立项经费,同时,学院还会进一步加大对思政类科研课题的扶持力度。

四、积极创造条件,加大经费投入。

学院要加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经费投入,按照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文件的要求,满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经费,使其教学经费投入经常化、制度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建设提供常规化的经费保障。并且在思政理论课的课程建设、课程培训与进修、考察、资料建设、实践教学以及不可预见的其它费用方面加大投入。

特别是在实践教学环节,今后会充分利用好潞安集团作为一个大型国有企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资源,不断加大力度,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和职业道德教育基地的建设和完善,在学生的企业实践、社会调查与感悟、职业道德养成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和认知方面进行新的探索和总结,逐步形成我们企业办学的教学特色。

总之,我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在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全院各部门的全力支持,全体思政部教师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强化制度,严格管理,积极探索,不断革新,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与省厅的要求、学生的期待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将以这次评建为契机和动力,查漏补缺,整改落实,在现有工作基础上,继续开拓进取,改革创新,努力将我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搞出成效、展现亮点、形成特色。

全面课程思政方案(精选23篇)篇七

保证正确的教育方向在思政课教育教学内容、主体、目的、方法中的切实实施。

学校现有思政课教师19名,负责学校1至9年级的思政课教学工作。专任教师4人,其中高级教师一名,中级教师三名。兼职教师共有15名,其中初级教师4名,中级教师7名,高级教师3名。学校积极组织思政课教师研讨教研、学习,积极选派教师参加上级组织的教师培训活动。

为配合思政课教学工作,学校贯彻落实上级精神,组织班主任教师和其它学科教师,积极开展学科德育渗透,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养成教育成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全面课程思政方案(精选23篇)篇八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共**省委教育工委关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等文件要求,为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学校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深化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发挥各类课程育人作用,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总体目标。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

1

培养能力。

三、基本原则。

坚持顶层设计。根据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总体目。

标,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

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对课程思政工作认识,提高教师将思想。

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能力,明确课程育人目标、优化教学方案、健全评价体系,实现红专并进。

坚持改革创新。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引导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要为课程思政目标服务,努力实现思政元素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坚持分类指导。突出前瞻性、可行性和协同性要求,注重统筹思政理论课、通识教育课、素质拓展课和专业课的育人作用。明确各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内容和方法,分类分步有序推进工作。

四、主要任务。

1.增强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

2

合,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

2.发挥专业课程育人作用。

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重点培育学生求真务实、实践创。

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

3.开发具有德育元素的特色课程。

工业体系建设、科学技术发展、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工程规划和建设以及对外承建的项目等方面成果,使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教师教育与培训。

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引。

3

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

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等手段,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让广大教师能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2.发挥思政教学团队和骨干教师示范带头作用。

充分利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资源,发挥4个省级名。

教师在集体备课、专业系(教研室)工作例会等方面开展联谊活动,发挥在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带头示范作用。

(三)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度;在精品课程、示范课程的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应设置“价值引领”或“德育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含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等)的制定中设置“价值引领”观测点。

(四)工作安排。

4

每年度各学院遴选1-2门课程完成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

设,每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组成员不少于2人。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验收主要标准如下:

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新教学大纲须确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并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实际,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评价德育渗透的教学成效,注重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和融合。

制作新课件(新教案)。根据新教学大纲制作能体现课程思政特点的新课件(新教案)。

提供教学改革典型案例和体现改革成效材料。本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改革中的典型案例(含视频、照片、文字等多种形式);本课程学生反馈与感悟,以及其它可体现改革成效材料。

2.完善课程思政育人评价体系。

度,在听课记录中体现课程思政内容。在“学评教”体系中体现育人评价元素,完善“学评德”体系,使德育元素成为“学评教”重要内容。

3.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以专业系(教研室)为单位全面开展课程思政集体备课。

活动,着重围绕“备内容、备学生、备教法”,发挥团队合力,凝聚智慧,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5

每年度各教学单位负责建设1-2个课程思政示范课堂,

每年度学校组织课程思政授课比赛,进行评比,对获奖教师给予奖励。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分管思政工作和分管教学工作校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工作机构,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

(二)加强协同联动。

加强教务处、宣传部、人事处(教师工作部)、学生处(工作部)、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确保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三)强化工作考核。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改革学生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将各教学单位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单位绩效考核评价。

(四)提供经费支持。

6

课程思政工作成效突出的教学单位给予奖励。鼓励各教学单位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工作推进有力。

六、本实施方案自颁布之日起施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全面课程思政方案(精选23篇)篇九

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构建全员、全过程、全课程的教育模式,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走到一起,形成协同效应“立德育人”把全面的教育理念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共安徽省委教育工委关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等文件要求,为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学校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深化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发挥各类课程育人作用,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

自2018年起,启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示范课堂和课程思政授课比赛等系列活动,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促使学校全体教师、各项教学活动与教书育人同向同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能力。

坚持顶层设计。根据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总体目标,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对课程思政工作认识,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能力,明确课程育人目标、优化教学方案、健全评价体系,实现红专并进。

坚持改革创新。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引导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要为课程思政目标服务,努力实现思政元素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坚持分类指导。突出前瞻性、可行性和协同性要求,注重统筹思政理论课、通识教育课、素质拓展课和专业课的育人作用。明确各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内容和方法,分类分步有序推进工作。

(一)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1.增强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

根据不同学科性质特点,把握好所要挖掘拓展的重点。哲学社会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人文艺术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注重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育类课程要主动与德育相融合,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

2.发挥专业课程育人作用。

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重点培育学生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培养学生踏实严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使学生成长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技术性人才。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科学精神。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

3.开发具有德育元素的特色课程。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优势,组织知名教授、教学骨干、科研骨干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系列讲座,宣传我国现代工业体系建设、科学技术发展、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工程规划和建设以及对外承建的项目等方面成果,使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结合学校“徽文化与徽派建筑”方面研究优势,组织开展徽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座,激发学生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责任与担当。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教师教育与培训。

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四个自信”,提高育人意识,切实做到爱学生、有学问、会传授、做榜样。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带动广大教师既要当好“经师”,更要做好“人师”。充分运用学科组讨论、老教师传帮带、教材教案编写,本学科先锋模范人物的示范作用等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技能培养。有关部门、各学院要充分运用入职培训、专题培训、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等手段,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让广大教师能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2.发挥思政教学团队和骨干教师示范带头作用。

充分利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资源,发挥4个省级振兴计划“弘扬核心价值观”名师工作室、10个十九大精神示范课堂和2个思政课教学团队的引领辐射作用,鼓励思政课教学名师、骨干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在集体备课、专业系(教研室)工作例会等方面开展联谊活动,发挥在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带头示范作用。

(三)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中,注重将“价值引领”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首要因素;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融入德育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等重要教学文件的审定中要考量“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度;在精品课程、示范课程的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应设置“价值引领”或“德育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含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等)的制定中设置“价值引领”观测点。

(四)工作安排。

每年度各学院遴选1-2门课程完成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每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组成员不少于2人。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验收主要标准如下:

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新教学大纲须确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并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实际,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评价德育渗透的教学成效,注重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和融合。

制作新课件(新教案)。根据新教学大纲制作能体现课程思政特点的新课件(新教案)。

提供教学改革典型案例和体现改革成效材料。本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改革中的典型案例(含视频、照片、文字等多种形式);本课程学生反馈与感悟,以及其它可体现改革成效材料。

2.完善课程思政育人评价体系。

结合学校2019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意见,将课程思政理念有机融入学校2019版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在听课记录中体现课程思政内容。在“学评教”体系中体现育人评价元素,完善“学评德”体系,使德育元素成为“学评教”重要内容。

3.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以专业系(教研室)为单位全面开展课程思政集体备课活动,着重围绕“备内容、备学生、备教法”,发挥团队合力,凝聚智慧,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4.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听课活动。

每年度各教学单位负责建设1-2个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开展1次以上单位教师参加的示范观摩听课,重点对融入课程课堂教学的思政教育元素进行把脉。听课人员听课后须及时填写听课记录表,提交各教学单位汇总统计,报教务处备案。

5.开展课程思政授课比赛活动。

每年度学校组织课程思政授课比赛,进行评比,对获奖教师给予奖励。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分管思政工作和分管教学工作校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工作机构,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

(二)加强协同联动。

加强教务处、宣传部、人事处(教师工作部)、学生处(工作部)、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确保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三)强化工作考核。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改革学生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将各教学单位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单位绩效考核评价。

(四)提供经费支持。

学校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稳步推进。通过项目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并根据年度考核结果实施动态管理,确保专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对于组织开展课程思政工作成效突出的教学单位给予奖励。鼓励各教学单位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工作推进有力。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我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尤其是在课程中体现和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制定学校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

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及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实施意见》(湘教发〔2019〕35号)等文件要求,按照《湖南工学院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行动方案》总体要求,深化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发挥各类课程育人作用,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

(一)坚持顶层设计。

根据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总体目标,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对课程思政工作认识,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能力,明确课程育人目标、优化教学方案、健全评价体系。

(二)坚持改革创新。

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引导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要为课程思政目标服务,努力实现思政元素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三)坚持分类指导。

突出前瞻性、可行性和协同性要求,注重统筹思政理论课、通识教育课、素质拓展课和专业课的育人作用。明确各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内容和方法,分类分步有序推进工作。

(一)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与能力。

1、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教育技能。

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四个自信”,提高育人意识,切实做到爱学生、有学问、会传授、做榜样。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带动广大教师既要当好“经师”,更要做好“人师”。充分运用学科组讨论、老教师传帮带、教材教案编写,本学科先锋模范人物的示范作用等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技能培养。有关部门、各学院要充分运用入职培训、专题培训、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等手段,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让广大教师能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2、发挥思政教学团队和示范教师示范带头作用。

充分利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资源,鼓励思政课教学名师、示范教师、骨干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在集体备课、(教研室)工作例会等方面开展联谊活动,发挥在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带头示范作用。

(二)提升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措施。

1、增强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

根据不同学科性质特点,把握好所要挖掘拓展的重点。哲学社会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人文艺术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注重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育类课程要主动与德育相融合,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

2、加强专业课程的思想价值引领。

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重点培育学生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培养学生踏实严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使学生成长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技术性人才。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科学精神。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

3、开发具有德育元素的特色课程。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优势,组织知名教授、教学骨干、科研骨干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系列讲座,宣传我国现代工业体系建设、科学技术发展、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工程规划和建设以及对外承建的项目等方面成果,使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组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座,激发学生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责任与担当。

(三)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中,注重将“价值引领”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首要因素;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融入德育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等重要教学文件的审核“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落实程度;在示范课程的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设置“价值引领”或“德育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含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等)的制定中设置“价值引领”观测点。

(四)工作安排。

1、扎实开展“课程思政”的大讨论和教学设计活动。

在全校组织开展“课程思政”大讨论,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对“课程思政”进行专题辅导和深入解读,加深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内涵、目标及原则的理解,促进教师将思想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中,各教研室、实验中心召开1次“课程思政,立德树人”专题研讨会。

各教学单位实施“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活动。按照方案要求,开展1次以上单位教师参加的示范观摩听课,重点对融入课程课堂教学的思政教育元素进行把脉;以课程组为单位全面开展课程思政集体备课活动,着重围绕“备内容、备学生、备教法”,发挥团队合力,凝聚智慧,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不断总结经验,优化做法,深化落实“三全育人”教育理念。

2、修订课程教学大纲。

修订2019版课程教学大纲,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充分梳理各门课程的德育元素,列入“知识、能力与素质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模块中,确保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

3、建设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推出一批在全校具有引领作用、育人效果显著的精品专业课程,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堂。本学年度各教学单位遴选1-2门课程思政精品专业课程及课堂教学优秀案例。

4、遴选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

进一步完善《湖南工学院教师课堂教学规范》,严格执行听评课制度,在“学评教”体系中体现育人评价元素;完善课程思政育人评价体系,建立任课教师诚信档案。本学年度各教学单位选树一批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立德的课程思政优秀教师。

5、“以赛促教”推进课程思政工作。

结合教师教学综合能力竞赛、教师课堂教学竞赛及信息化教学竞赛等各类各级教学竞赛,设立课程思政计分要点,考核参赛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能力及效果,达到“以赛促教”目的。

(一)加强组织领导。

课程思政工作在湖南工学院思想政治暨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党委书记任组长,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

(二)加强协同联动。

加强宣传部、教务处、教评中心、人事处、学生工作处、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确保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三)强化工作考核。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改革学生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将各教学单位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单位绩效考核评价。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共**省委教育工委关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等文件要求,为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学校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深化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发挥各类课程育人作用,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总体目标。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

1

培养能力。

三、基本原则。

坚持顶层设计。根据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总体目。

标,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

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对课程思政工作认识,提高教师将思想。

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能力,明确课程育人目标、优化教学方案、健全评价体系,实现红专并进。

坚持改革创新。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引导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要为课程思政目标服务,努力实现思政元素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坚持分类指导。突出前瞻性、可行性和协同性要求,注重统筹思政理论课、通识教育课、素质拓展课和专业课的育人作用。明确各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内容和方法,分类分步有序推进工作。

四、主要任务。

(一)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1.增强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

2

合,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

2.发挥专业课程育人作用。

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重点培育学生求真务实、实践创。

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

3.开发具有德育元素的特色课程。

工业体系建设、科学技术发展、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工程规划和建设以及对外承建的项目等方面成果,使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教师教育与培训。

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引。

3

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

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等手段,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让广大教师能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2.发挥思政教学团队和骨干教师示范带头作用。

充分利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资源,发挥4个省级名。

教师在集体备课、专业系(教研室)工作例会等方面开展联谊活动,发挥在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带头示范作用。

(三)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度;在精品课程、示范课程的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应设置“价值引领”或“德育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含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等)的制定中设置“价值引领”观测点。

(四)工作安排。

4

每年度各学院遴选1-2门课程完成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

设,每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组成员不少于2人。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验收主要标准如下:

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新教学大纲须确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并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实际,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评价德育渗透的教学成效,注重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和融合。

制作新课件(新教案)。根据新教学大纲制作能体现课程思政特点的新课件(新教案)。

提供教学改革典型案例和体现改革成效材料。本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改革中的典型案例(含视频、照片、文字等多种形式);本课程学生反馈与感悟,以及其它可体现改革成效材料。

2.完善课程思政育人评价体系。

度,在听课记录中体现课程思政内容。在“学评教”体系中体现育人评价元素,完善“学评德”体系,使德育元素成为“学评教”重要内容。

3.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以专业系(教研室)为单位全面开展课程思政集体备课。

活动,着重围绕“备内容、备学生、备教法”,发挥团队合力,凝聚智慧,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4.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听课活动。

5

每年度各教学单位负责建设1-2个课程思政示范课堂,

每年度学校组织课程思政授课比赛,进行评比,对获奖教师给予奖励。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分管思政工作和分管教学工作校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工作机构,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

(二)加强协同联动。

加强教务处、宣传部、人事处(教师工作部)、学生处(工作部)、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确保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三)强化工作考核。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改革学生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将各教学单位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单位绩效考核评价。

(四)提供经费支持。

6

课程思政工作成效突出的教学单位给予奖励。鼓励各教学单位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工作推进有力。

六、本实施方案自颁布之日起施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为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有效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工作深入开展,促进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提高学校整体思政工作水平,根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8〕6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等文件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通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教书育人内涵;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强化思政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1.遵循教育规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精心设计课程、认真组织教学,促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高效性。

2.发挥教师主体作用。加强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培养,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的教学能力,充分发挥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保障教师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3.注重改革创新。引导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拓展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入渠道。

1.理想信念教育。把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课程内容,教育引导学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课程始终,从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个人诚信意识等层面,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职业素养教育。把职业素养教育与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围绕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等方面,加强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使课程教学的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和养成品行的过程。

5.生态文明教育。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发展理念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的重要论述与授课内容有机融合,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切实增强学生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

以上各元素仅是宏观概括,各课程教师应当根据课程性质、结合课程内容,梳理主讲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有效融入到课程教学中。

1.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应以课程育人为导向,充分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形成各门课程协同育人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课程建设。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建设,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涵盖人文社会和科学素养内容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认知能力等,守牢校园思想文化阵地。

3.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其育人意识,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引导所有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理念,积极主动把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融入课程教学。

4.教材选用。规范教材的选用,将规划教材、优秀教材、特色教材等作为教材选用主体,落实人文科学、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确保教材质量。

5.课程大纲。梳理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课程教学大纲中融入“课程思政”目标;合理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内容中,体现在学生考核知识中。

6.教学过程。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备课授课、教学评价等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教学与育人同向同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7.管理评价。在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重要监测指标,引导所有课程自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

1.组织领导。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顶层设计,完善相关制度措施,健全工作机构,形成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工作。

2.协同联动。加强教务处、党委宣传部、人事处(教师工作处)、学生部(处)、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互相联动,确保“课程思政”工作落到实处。

3.评价机制。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

4.经费支持。学校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稳步推进。通过项目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并根据考核结果实施动态管理,确保专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为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有效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工作深入开展,促进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提高学校整体思政工作水平,根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8〕6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等文件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通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教书育人内涵;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强化思政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1.遵循教育规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精心设计课程、认真组织教学,促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高效性。

2.发挥教师主体作用。加强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培养,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的教学能力,充分发挥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保障教师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3.注重改革创新。引导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拓展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入渠道。

1.理想信念教育。把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课程内容,教育引导学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课程始终,从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个人诚信意识等层面,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职业素养教育。把职业素养教育与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围绕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等方面,加强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使课程教学的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和养成品行的过程。

5.生态文明教育。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发展理念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的重要论述与授课内容有机融合,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切实增强学生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

以上各元素仅是宏观概括,各课程教师应当根据课程性质、结合课程内容,梳理主讲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有效融入到课程教学中。

1.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应以课程育人为导向,充分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形成各门课程协同育人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课程建设。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建设,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涵盖人文社会和科学素养内容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认知能力等,守牢校园思想文化阵地。

3.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其育人意识,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引导所有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理念,积极主动把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融入课程教学。

4.教材选用。规范教材的选用,将规划教材、优秀教材、特色教材等作为教材选用主体,落实人文科学、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确保教材质量。

5.课程大纲。梳理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课程教学大纲中融入“课程思政”目标;合理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内容中,体现在学生考核知识中。

6.教学过程。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备课授课、教学评价等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教学与育人同向同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7.管理评价。在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重要监测指标,引导所有课程自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

1.组织领导。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顶层设计,完善相关制度措施,健全工作机构,形成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工作。

2.协同联动。加强教务处、党委宣传部、人事处(教师工作处)、学生部(处)、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互相联动,确保“课程思政”工作落到实处。

3.评价机制。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

4.经费支持。学校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稳步推进。通过项目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并根据考核结果实施动态管理,确保专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为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有效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工作深入开展,促进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提高学校整体思政工作水平,根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8〕6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等文件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通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教书育人内涵;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强化思政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1.遵循教育规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精心设计课程、认真组织教学,促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高效性。

2.发挥教师主体作用。加强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培养,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的教学能力,充分发挥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保障教师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3.注重改革创新。引导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拓展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入渠道。

1.理想信念教育。把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课程内容,教育引导学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课程始终,从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个人诚信意识等层面,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职业素养教育。把职业素养教育与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围绕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等方面,加强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使课程教学的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和养成品行的过程。

5.生态文明教育。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发展理念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的重要论述与授课内容有机融合,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切实增强学生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

以上各元素仅是宏观概括,各课程教师应当根据课程性质、结合课程内容,梳理主讲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有效融入到课程教学中。

1.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应以课程育人为导向,充分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形成各门课程协同育人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课程建设。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建设,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涵盖人文社会和科学素养内容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认知能力等,守牢校园思想文化阵地。

3.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其育人意识,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引导所有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理念,积极主动把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融入课程教学。

4.教材选用。规范教材的选用,将规划教材、优秀教材、特色教材等作为教材选用主体,落实人文科学、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确保教材质量。

5.课程大纲。梳理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课程教学大纲中融入“课程思政”目标;合理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内容中,体现在学生考核知识中。

6.教学过程。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备课授课、教学评价等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教学与育人同向同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7.管理评价。在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重要监测指标,引导所有课程自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

1.组织领导。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顶层设计,完善相关制度措施,健全工作机构,形成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工作。

2.协同联动。加强教务处、党委宣传部、人事处(教师工作处)、学生部(处)、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互相联动,确保“课程思政”工作落到实处。

3.评价机制。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

4.经费支持。学校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稳步推进。通过项目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并根据考核结果实施动态管理,确保专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省委教育工委关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等文件要求,为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学校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深化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发挥各类课程育人作用,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

自2018年起,启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示范课堂和课程思政授课比赛等系列活动,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促使学校全体教师、各项教学活动与教书育人同向同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能力。

坚持顶层设计。根据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总体目标,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对课程思政工作认识,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能力,明确课程育人目标、优化教学方案、健全评价体系,实现红专并进。

坚持改革创新。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引导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要为课程思政目标服务,努力实现思政元素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坚持分类指导。突出前瞻性、可行性和协同性要求,注重统筹思政理论课、通识教育课、素质拓展课和专业课的育人作用。明确各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内容和方法,分类分步有序推进工作。

(一)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1.增强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

根据不同学科性质特点,把握好所要挖掘拓展的重点。哲学社会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人文艺术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注重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育类课程要主动与德育相融合,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

2.发挥专业课程育人作用。

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重点培育学生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培养学生踏实严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使学生成长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技术性人才。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科学精神。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

3.开发具有德育元素的特色课程。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优势,组织知名教授、教学骨干、科研骨干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系列讲座,宣传我国现代工业体系建设、科学技术发展、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工程规划和建设以及对外承建的项目等方面成果,使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教师教育与培训。

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四个自信”,提高育人意识,切实做到爱学生、有学问、会传授、做榜样。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带动广大教师既要当好“经师”,更要做好“人师”。充分运用学科组讨论、老教师传帮带、教材教案编写,本学科先锋模范人物的示范作用等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技能培养。有关部门、各学院要充分运用入职培训、专题培训、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等手段,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让广大教师能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2.发挥思政教学团队和骨干教师示范带头作用。

充分利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资源,发挥4个省级名师工作室、10个十九大精神示范课堂和2个思政课教学团队的引领辐射作用,鼓励思政课教学名师、骨干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在集体备课、专业系(教研室)工作例会等方面开展联谊活动,发挥在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带头示范作用。

(三)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中,注重将“价值引领”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首要因素;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融入德育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等重要教学文件的审定中要考量“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度;在精品课程、示范课程的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应设置“价值引领”或“德育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含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等)的制定中设置“价值引领”观测点。

(四)工作安排。

每年度各学院遴选1-2门课程完成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每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组成员不少于2人。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验收主要标准如下:

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新教学大纲须确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并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实际,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评价德育渗透的教学成效,注重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和融合。

制作新课件(新教案)。根据新教学大纲制作能体现。

全面课程思政方案(精选23篇)篇十

按照《南京晓庄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的要求,在2020年面上推广与点上落实的基础上强化组织协调、项目推进,拟定2021年工作实施方案。

一、建设内容。

在学校、学院两个层面分别建立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重点建设以下内容。

(一)成立校院两级“课程思政研究中心”

学校成立“南京晓庄学院课程思政研究中心”,所有国家、省一流专业所在二级学院成立“***院课程思政研究分中心”,组建由思政教师、专业教师等参与的研究团队,聚焦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重点与难点,着力解决共性和特别问题,探寻独具晓庄特色、学院特色的课程思政资源、建设路径。

(二)开展“课程思政”专项教改。

坚持课程思政导向,针对性地在基础公共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类课程等各类课程、教材中落实课程思政要求,在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建设全过程中予以落实,包括: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等各方面,教学设计、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践教学等各环节,教学管理、课堂教学模式等多种变革。

申报表见附件1。

(三)遴选培育“课程思政示范专业”

站在社会、学校、学生关联发展高度和角度,着眼人才培养和专业全局,着力专业思政。专业思政必须全息渗透,重点落实到培养方案、课程教材建设、教学改革、教师发展与教学成效等方面,努力打造专业在课程思政建设上的特色与亮点,以专业思政引领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建设申报表”及“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建设指标”见附件2。

(四)遴选培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打造体育、美育、劳育类特色课程,打造融合思政元素的通识课程;强化专业课程思政功能,强化教材管理;加强实践课程思政特色建设,推动校级示范性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凝炼实践教学思政特色。不断改进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方法,丰富课程的思政元素,提高课程思政质量,培育遴选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及时推广示范课程的新观念、新思路、好经验、好做法,积极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课程育人氛围,努力形成学校各门各类课程争相育人的生动局面。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申报表”及“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指标”见附件3。

(五)遴选培育“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和主线,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提升教师育人意识和育德能力,培育遴选“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

“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以学院各专业为单位加以组建,也可以跨学院、跨专业、跨教研室,可以邀请思政课教师加入。通过加强团队建设,力争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授课内容中充分挖掘思政元素,使专业内容与思政元素相得益彰,同时,能以多种教学手段和表现形式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坚持价值引领、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的有机融合,取得实效。

申报表见附件4。

二、建设时限、经费及要求。

“课程思政”专项教改及“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建设时限为2年,分重点项目与一般项目,“课程思政”专项教改重点项目资助2万,一般项目1万,“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重点项目资助3万,一般项目2万。

“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及“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时限为3年,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校内争创培育阶段,自本次遴选结果公布之日起至上报省厅相关项目校内遴选结果公布之日止,第二阶段为省、校项目同步建设阶段,直到3年期满。校内所有遴选培育项目资助3万,获选省级示范项目另行资助2万。

以上项目主持人(带头人)一般不超过2人,具有较强教学研究水平和组织协调能力,申报截止日期为4月9日,申报书(一式五份)及推荐汇总表(附件5)一份,以学院、部门为单位统一报送至教务处教学改革与实践科,同时报送电子稿。

全面课程思政方案(精选23篇)篇十一

根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力完善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充分挖掘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之中,制订本方案。

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和全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紧紧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工作中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深化教书育人内涵,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根据课程思政的指导思想,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通过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融合。在教学设计中,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融入到教学设计,融入到学生学习任务,体现到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方案中。

1.强化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在通识教育课程中根植理想信念。在教学过程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国、爱党、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在潜移默化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强化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领,突显通识教育课程的价值引导功能,同时强化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

2.充分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课程,牢牢把握指导思想,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于自然科学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生态文明、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

1.修订培养方案。以学校转型发展和应用型改革为契机,在修订全校本科专业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要求培养方案中须明确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把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才培养方案。

2.制订课程教学大纲。根据2017版本科教学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思政建设要求,重新制定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充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根据课程性质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并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任务中,体现在学习评价方案中。

3.编制授课教案。形成一体化反映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方法等思政内容的授课教案和教学文档。教案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我国科技进步、经济转型、社会发展、专业前沿等内容,并在课堂上展开讲授。

4.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的教学改革。各学科教师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融入教学、讲义中,教学内容按新编的统编教材安排,在落实好课程思政的同时,进一步强化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教学中以讨论、座谈、论文等形式,细化教学过程,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入脑入心。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中应包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相关内容。

5.加大实践育人力度,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全面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平台,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实践创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组织实施《赤峰学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管理办法》。第二课堂成绩单实行学分制和累计计分制,共2学分,对应2017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综合能力模块中实践创新环节的社会实践学分。

6.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根据学校十三五规划的要求,全面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引进isec教学理念,推进“对分课堂”教学方法应用,目前由尝试阶段进入实验阶段,切实落实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理论阵地和主渠道和引领作用,鼓励教师积极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方法,探索、总结适合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从“讲得好”向“学得好”转变,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能够得到更深理解,使学生从理论层面上入脑入心。

7.推行考核方式改革。加强过程化考核,各门思政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使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手册”,思政课上所有学生必须记笔记,按上课状态、听课记录、教学互动、学习总结等内容考核成绩,达到“进头脑”的目的。

8.教学方法改革。改革现有教学方法,探索课程思政最有效的多样化教学方法,充分利用青马班班导师的优势,以师生论坛的形式,在导师的引导下,倡导学生读原著,谈体会,开展讲座、座谈、讨论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9.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研制出台了《赤峰学院课堂教学管理细则》、《赤峰学院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办法(试行)》、《教务处学术报告厅使用管理办法》,已修订完善了《赤峰学院教师教学工作规程》、《赤峰学院学籍管理条例》、《赤峰学院选课管理办法》、《赤峰学院课程考核及重修管理办法》、《赤峰学院学士学位授予条例》、《赤峰学院教学工作考核评价办法》、《赤峰学院教材管理办法》等文件,继续对其他教育教学相关类文件进行修订,明确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0.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团队要形成梯队,明确团队教师的选拔要求和育人责任,参与教学建设的推进、交流活动,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改革的教研活动。

11.建立团队教师育德能力和育德意识培养的机制。

12.充分利用网络课程资源。有效利用优质思政课网络课程,加强课程资源建设。

13.选用优秀教材。优先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简称“马工程”教材)、国家级规划教材(主要有“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教材)、国家级优秀教材、或自治区优秀教材。

14.保障课堂教学主阵地用。充分挖掘各门课的育人功能,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严格按教学大纲执行,落实到课堂教学各环节中,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专业层面上进入学生头脑。

加强组织领导,党委书记和校长为课程思政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教学副校长负责此项工作的调度和协调,教务处负责此项工作的组织和推动,各相关单位要成立相应的机构负责课程思政的建设、实施、考核与保障工作。

1.各相关单位要高度重视落实课程思政工作,各负其责,协同合作,承担起相应的职责并创造性的开展工作,确保此项工作落到实处。

2.各教学单位要发挥主体作用,认真落实各门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工作。

3.教务处审定2017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中思政元素融入情况,加强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并督促相关单位完成落实课程思政工作。

4.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落实思想政治通识教育必修课的课程思政工作,并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

5.团委负责组织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落实学校第二课堂的课程思政工作。

全面课程思政方案(精选23篇)篇十二

为贯彻落实全国和广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施《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关于强化课程思政建设一流课程的实施意见》,切实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提升课程思政育人实效,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建立党委领导下齐抓共管的思政工作大格局,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立德树人工作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建立以通识课、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全课程育人体系,打造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三位一体的“育人联动共同体”,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一)建立分工协作育人联动保障机制。党政齐抓共管,协同合作,建立共同服务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育人联动保障机制,扎实推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

(二)课程思政的理念深入人心。教师能够主动有效地开展课程思政工作,将德育元素融入到课程教学之中,每一位导师、辅导员在人才培养的各环节承担起育人职责。

(三)形成课程育人功能的改革经验。通过设立试点、树立典型,将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模式推广至全校,形成具有特色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经验。

把握适度、恰当、自然渗透的原则,避免单向灌输和强贴标签,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找准学术突破口,系统整理和分析德育渗透点,结合课程特点适时融入家国情怀、社会责任、道德规范、法治意识、历史文化、思维品质、科学精神等德育元素,将价值引领贯穿课程教学之中。

(一)推进实施阶段(2020年1月-2020年12月):成立学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领导及工作机构;开展课程思政专题培训;遴选1个课程思政试点学院、10个试点专业、40门试点课程(教学团队);教学单位制定课程思政推进方案,在试点学院、专业、课程中先行推进;建立考核机制。

(二)深化推进阶段(2021年1月-2021年12月):将试点逐步推进到每门课程的至少一个课堂;遴选第一批课程思政示范专业2个、课程(教学团队)12门;组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检查及教学督察。

(三)全面总结阶段(2022年1月-2022年12月):遴选第二批课程思政示范专业3个、课程(教学团队)13门;全面总结经验、展示成果。

成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领导小组,校党委书记、校长担任组长,分管思想政治工作、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的校领导担任副组长,负责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整体规划和重要事项的决策,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示范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小组,负责具体落实开展课程思政各项工作,统筹安排实施经费。

(一)党委教师工作部。

党委教师工作部组织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先进人物评选、师德典型宣传等工作,发挥党组织在师德师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牵头组织开展学校层面的课程思政专题学习活动。

(二)党委宣传部。

1.充分挖掘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以榜样故事赋予改革参与者创新进取的源动力。

2.针对相关教学典范,充分发挥好校内外传统媒体、校园网、微博、微信、校报等多种媒体的宣传平台作用,营造良好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舆论氛围。

(三)党委组织部。

指导各党总支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将课程思政工作纳入基层党组织主体责任清单,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将课程思政建设举措、成效纳入党建述职的重要考核内容;把课程思政的工作要求纳入到干部培训和党员学习中。

(四)教务处。

2.指导各教学单位具体落实课程思政推进工作。

3.组织启动“课程思政”改革试点项目遴选,指导项目建设工作。

4.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学督察重点项目,加大对课程思政试点课程、试点课堂及相关教学资料的教学专项检查。

6.组织“课程思政”试点转示范的评选工作。

7.将课程思政建设举措、成效纳入教学工作考核的重要考核内容。

(五)人力资源处。

1.制定并实施课程思政改革教师培训专项计划,并将课程思政内容纳入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以及青年教师培养工作。

2.举办课程思政改革的教师提升计划。组织开展教学比赛、优秀教师评选、设立名师工作室等活动。

3.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情况纳入教师年度考核、职称评审、职务聘任、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标准;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纳入教学单位学年度考核和领导干部年终述职的内容,列为评价和衡量教学单位领导班子工作业绩主要内容。

(六)学生工作处。

1.提高辅导员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

2.提高辅导员参与课程思政改革的积极性,发挥辅导员在学生与专业教师中的思政工作桥梁作用。

3.组织辅导员参与课程思政教研会议,与专业教师一起共同发掘专业课程讲授过程中的德育元素。

(七)校团委。

1.抓好美育实践工作,将艺术实践过程与共青团思想引领相结合,提高学生审美水平。

2.做好“第二课堂”的内容把控,引导学生活动开展方向以优秀传统文化、主流价值导向为主线。

(八)马克思主义学院。

1.提高思政课程教学效果。

2.实行思政课教师联系专业学院“结对子”制度,在试点课程的教案设计、教学资料、授课内容上给予指导和帮助。

(九)通识教育中心。

挖掘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加强德育教育,进一步拓展美育类课程,在通识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方面起先行示范引领作用。

(十)试点学院。

1.全员全专业全课程整体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为学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整体推进提供先行先试经验。

2.总结优秀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组织开展示范教学观摩课,为学校其他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提供可复制经验。

(十一)其他各专业学院、教学单位。

1.组建课程思政改革领导小组(本单位党组织书记必须参加),负责推进本单位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把握方向,遴选试点,对试点专业、课程、课堂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进行审核把关。

3.做好课程思政试点项目遴选及建设工作。

4.组织开展专业课“课程思政”研讨及教学沙龙等活动。

5.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每学期组织至少一次有关课程思政的政治学习,对任课教师、辅导员进行思想教育与宣传。各教学单位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每学期组织至少一次课程思政专题教研会议,提高专业课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

6.对试点课程组织教师集体备课,研讨“课程思政”方案,编好教学日历、教学大纲,设计教学内容、组织好课下辅导、发掘思政元素、交流教学经验。

7.对试点专业、课程、课堂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学日历等进行审核把关。

8.院级教学督导监督检查课程思政试点课程、课堂的效果。

9.充分调动、发挥教师党员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10.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对课程思政改革过程中的课程建设、队伍建设、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等情况进行监督跟踪,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

学校设立专项经费,共计350万元,用于思政课程群建设,以及推进实施课程思政“四个一”试点及示范工作。

全面课程思政方案(精选23篇)篇十三

近年来,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各高校纷纷开展了一系列课程思政展示活动,旨在通过展示学生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和应用,增强学生的思政教育效果。我校也于近期组织了一次课程思政展示活动,并参与其中。在这次活动中,我从展示方案的制定到展示内容的准备,再到展示过程的实施,每一个阶段对我的影响都是深远的。以下,我将结合我自己的经验和感受,谈谈对这次课程思政展示方案的心得体会。

首先,在方案制定的阶段,我学会了认真分析和把握主题的重要性。一个好的展示方案,必须明确主题,并能准确把握主题的核心要义。在制定方案的过程中,我经常问自己:“这个展示方案是要传达什么思想?它与思政教育有什么关系?”通过深入思考和整理,我最终明确了自己展示方案的主题,即“珍惜青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主题既与课程思政的要求紧密相关,又能深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给我更多的创作思路和方向。

其次,在展示内容的准备期间,我体会到了各种资源的重要性。展示内容的丰富多样需要依托大量的素材和信息,而这些素材和信息来自于各种渠道和来源。我通过图书馆、网络、辅导教师等途径,广泛收集了与主题相关的资料和案例。这些资料不仅丰富了我的展示内容,还使我对主题有了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促使我对青春、核心价值观等概念有了更加明晰的认识。

然后,在展示过程的实施中,我明白了语言表达和演讲技巧的重要性。一次成功的展示活动需要清晰准确的语言表达和流畅自如的演讲技巧作为基础。在展示过程中,我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反复修改,将诉求和理念凝练为简洁明了的语言,使得观众能够清楚理解和接受我的观点。同时,我也在多次的排练和实践中提升了自己的演讲技巧,学会了如何运用语音语调、肢体语言等手段来打动和吸引观众。

最后,在展示结束后的反思中,我认识到了持续改进和团队合作的意义。一次成功的展示活动是需要不断改进和提升的过程。通过这次经历,我发现了自己在展示过程中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表达时的语速过快、表情不够丰富等。为了改进这些问题,我主动请教了老师和同学,积极参与各种与表达和演讲技巧相关的培训和讲座。另外,这次展示活动中,我也深深意识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同学们相互帮助、互相鼓励,我觉得每个人的付出都是相辅相成,共同完成了一次成功的展示。

通过这次课程思政展示方案的心得体会,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我明白了制定方案时的主题分析、准备过程中的素材挖掘、展示实施中的语言表达和演讲技巧、以及展示结束后的持续改进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这次展示不仅提高了我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也为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不断总结及完善这次展示中的不足之处,并将其应用于更多的实践中,以实现自己在思政教育方面的进一步成长。

全面课程思政方案(精选23篇)篇十四

福建师范大学以获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契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特区”优先建设和重点建设,高看一眼,厚待一分。实施思政课建设“一把手”工程,成立由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的思政课建设领导小组,党委常委会会议、校长办公会定期研究思政课建设;打破机制壁垒,形成党委全面领导,马克思主义学院具体实施,宣传、学工、团委、人事各部门联动,在机制、政策、资源和经费上给予充分保障。校领导坚持主动联系思政课教师、不定期推门听思政课、每学期上讲台给学生讲思政课、开展与学生面对面早餐会等活动;出台工作方案,突出党委政治统领和领导核心作用,坚持推动新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研究制定《福建师范大学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从规范思政课课程设置、建设立体化教学资源等方面系统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此外,学校党委还将思政课建设作为加强学校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学校领导班子年度考核、党建考核、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办学质量考核等。

打造思政课程群组,下好课程体系建设一盘棋。

按照“全面融入、全体覆盖、分级实施、有效衔接”的总体建设思路,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势,统筹规划,坚持将党的新理论成果全面融入各门思政课程,形成思政课学习4年全覆盖、有特色、有梯度、不断线,积极打造“理论主课堂+实践大课堂+网络新课堂+示范微课堂”四位一体的思政课程群。

聚焦理论主课堂。严格按照国家教育部门思政课建设标准安排教学计划,保证学分和学时,并统一使用中央“马工程”新的统编教材。

创新实践大课堂。将社会实践列入本科思政公共课必修学分,依托福建红色文化研究中心,致力于福建红色文化的寻访、研究、传播,通过不断摸索,逐步打造出以“八闽红印,筑梦青春”为主题,由理论研读、课内实践、基地研学、宣传推广等各环节构成的立体多层的福建红色文化实践课程模式。

打磨网络新课堂。积极推进新技术与思政课深度融合,在已立项的3门思政在线精品课程基础上,全面推行思政课程线上线下翻转课堂和混合教学。学校自建省级线上精品慕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疫情防控期间已提供福建省内外20多所高校使用,选课人数达到5964人,页面浏览量已达到148万以上。

建设示范微课堂。依托福建省思政教改项目,先后开设3门“中国正在说”系列思政微课,8门福建省首批“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精品课程,12门福建省“讲好中国故事,上好思政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精品课程。疫情防控期间,开设“爱国主义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能量与价值”“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人民战争着力点”等思政抗疫小课堂,作为思政课程群体系化建设的重要补充,微课堂产生大效果。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探索思政课内涵发展新路径。

积极探索思政课教学改革模式,在长期实践积累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以聚焦思政活力课堂为核心,以“主体激活、教材鲜活、教法灵活、空间盘活”为特色的四维创优教学改革模式,以系统集成、深度融合的方式重构教学生态,示范效应凸显。

激活师生教学双主体。即以“互动对话式”和“过程性评价”激活学生主体,积极开展“同龄人讲思政课”“青马易战”app在线答题、任务驱动小组学习、对话学习等方式,激活学生学习内生动力;以多元化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科研促进教学等方式激活教师队伍活力,打造以思政课学习共同体为目标的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双主体。

建设生动鲜活的教材体系。形成“一主多辅”,即以国家教育部门统编“马工程”教材为主导,教师自主研究设计教案、课件、教辅、线上习题库为补充,同时编纂多种教学辅助读物,将地域特色融入教学文本等立体鲜活的教学资源。梳理地域文化,将“福建红色文化”等融入思政教材,相继出版《四下基层与群众路线》《摆脱贫困与全面小康》和《福建红色文化实践指南》等系列教辅书,实现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深度转化。

采用多元灵活的教学方法。针对思政课程的特点和教学内容,采用各具特色的教学方法。通过实施对话式、专题式、辩论式、案例式、探究式、线上线下混合式等多元化教学方法激发课堂活力,同时以高水平教改成果支撑教改创新。思政课教改项目荣获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累计获得省部级教改项目、教学荣誉90余项。

盘活固态单一的教学空间。深度融合智慧教育“互联网+”新技术,通过实践教学、情境教学、虚拟仿真教学等重构教学空间,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拓展“大学生讲思政课”“混合在线课堂”“情景沉浸式课堂”等活力线下课堂空间,累计开设10余场“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观摩示范课;利用“互联网+教育”,打造集多媒体教室、慕课教学、超星学习通等空间于一体的智慧网络课堂;近年来,已带领学生到福建省内和广东、江西、浙江等省份开展了10余次“行走课堂”现场授课,学生累计递交了6万多份实践报告,并择优汇编《大学生实践报告集》10多本。

加强教师队伍协同,发挥教师立德树人向心力。

牢牢抓住思政课教师队伍这一关键,以建设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为目标,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配齐思政课教师队伍数量。通过内育外引、招录补充、校内转岗、兼职特聘等方式,配齐配强配优思政课教师队伍。2017年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引进教授、优秀博士13人,通过校内招聘的方式新增专职思政课教师23人,专任教师总数已达90人,学校思政课师生比在全省率先达到1∶350的要求。

优化思政课教师队伍结构。形成以专任教师为主,以优秀政工干部为辅,以社科名家和党政领导、行业优秀代表为特色的多元师资体系。2017年起,举办“形势大讲堂”活动,每学期邀请社科理论界专家、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管理专家、各行业先进模范以及党委书记校长、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骨干等上讲台、进课堂,为大学生讲授思政课,已累计举办40余场。

加强思政课教师培训。实施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继续打好思政课教学质量攻坚战,形成涵盖“理论学习、专题研修、集体备课、实践考察、技能提升、教学竞赛”为一体的系统质量提升工程,形成国家、省级、校级三级培训全覆盖,常规培训与日常学习相结合的全员培训模式。近5年,共选派10余人次参加国家教育部门骨干教师培训计划,30余人次参加福建省高教机构骨干教师培训计划,150余人次参加上海浦东新区、西柏坡、井冈山、延安、遵义、红旗渠、兰考等地实践研修。

搭建“三全育人”平台,共绘铸魂育人同心圆。

打造课程思政协同平台。在全省率先成立“福建师范大学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出台《福建师范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意见》,围绕建构专业教学与思政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体系,开展校级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立项,深入挖掘和运用各类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全部课堂育人主渠道和所有教师育人主体作用。

发挥各类高端学科教学平台优势。以建设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家级别一流本科专业为契机,依托国家和福建省科研、教学、培训方面的高端平台,把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党的新理论成果研究阐释,把思政课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转化为科研的主攻方向,以科研成果提升思政课理论深度和育人广度。

搭建线上红色文化育人平台。自主研发“青马易战”线上学习应用app,将党的十九大精神、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党章党规等知识融入“青马易战”线上学习特色应用,为思政课线上教学提供了网络云课堂协同平台,有效推进红色文化教育走深走实。借助“红传航道”国家级别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融媒体传播品牌,传承福建红色文化基因,通过线上融媒体矩阵推送红色文创产品,以更具时代感、更具亲和力的方式,共同构建线上红色文化育人平台。

全面课程思政方案(精选23篇)篇十五

近年来,中国高校普遍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作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必修的课程之一,“课程思政”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旨在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作为学校的一个重要举措,我们参与了一次“课程思政展示方案”的设计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深受启发和感悟,不仅理解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也体会到了展示方案给学生带来的积极的影响。

首先,通过设计展示方案,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思政课程的核心内容和重要使命。在展示方案的设计中,我们深入研究了课程思政的理论与实践,以及当前社会背景下的新思想要求。通过展示方案的设计,我们认识到思政课程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点。思政课程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引导广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注重思考、关心社会、提高人文素养。因此,我们在展示方案中强调了使学生们在思政课程中实现价值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其次,设计展示方案的过程中,我们也认识到了思政课程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对学生的重要影响。在展示方案的设计中,我们积极探索了一些创新的思政教学方法,比如启发式教育、案例教学以及情境式教学等。通过这些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思政课程中,培养积极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我们还将展示方案设计为多媒体展示形式,通过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形式,将思政课程的内容生动地呈现给学生。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思想表达能力。

再次,通过设计展示方案,我们也深刻认识到了合理的评价机制对思政课程的重要性。在展示方案的设计中,我们特别关注了评价的时机和侧重点。我们认为,评价应该是定期进行的,既能够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反馈,也能够鼓励学生在课程中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同时,评价的侧重点应该放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思想品质上,而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这样的评价机制,我们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思考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最后,设计展示方案的过程中,我们也深受启发和感悟,认识到课程思政的终极目标在于服务社会与国家。在展示方案的设计中,我们注重了思政课程的社会实践和学科研究。我们鼓励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亲身感受社会,反思自我。同时,我们还鼓励学生进行学科研究,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为社会与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通过这些实践和研究的推动,思政课程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的优秀大学生。

总之,设计展示方案的过程中,我们对课程思政有了更加清晰和深刻的认识,也认识到了展示方案对学生的积极影响。通过设计展示方案,我们更加明确了思政课程的核心内容和重要使命;通过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我们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合理的评价机制,我们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思考能力;通过社会实践和学科研究,我们服务于社会与国家的发展。通过这次设计活动,我们相信,课程思政会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与国家的繁荣与进步做出贡献。

全面课程思政方案(精选23篇)篇十六

    教师、教学、教研是我校的立校之本。每周的教研活动,使我校老师的教学、教研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步调一致、整齐划一的课堂教学仍存在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的问题,制约了优秀生提高、学困生进步,对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有一定的阻碍。在县教育局、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开始探讨如何加大课堂改革的力度,经过认真学习和周密准备,决定进行翻转课堂实验。为使实验有效开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1、以学生“学会、会学、乐学”为目标,解决学生消极厌学,效率低下的学困问题,让学生能力强起来,成绩好起来,课堂效率真正的高起来。

2、使学生、教师的成长与学校发展同步实现,与时俱进。

3、以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为重点,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翻转课堂实验充分考虑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实际,实施在中、高年级进行,每个年级段抽出一个班作为实验班,以三、四、五年级为主,六年级可参与。每个年级段另抽出两名骨干教师辅助实验班教师做好准备工作,鼓励其他老师尝试参与。

2、实验班老师要建立班级qq群或微信平台,并教会学生收发电子邮件,做好基于网络的信息交流及日常辅导工作,让家长看到网络学习的优势,为全面开展“翻转课堂”的做准备。

3、参与“翻转”实践的老师根据学生情况与教学进度时间安排,做好知识的整合和重组,并定期提供一份翻转课堂的完整资料传到学校q群文件中,以便大家共享。

4、统计班级有电脑的学生,没有电脑的学生到微机教室完成作业,各实验班老师提前协商,调配好微机室的使用时间。

5、可借鉴昌乐一中的翻转经验,在制作学前的《自主质疑阶段学案》时,包括“目标导学”、“教材自学”、“微课助学”、“合作互学”和“在线测学”等方面的内容;《训练展示阶段学案》时包括“疑难突破”、“训练展示”、“合作提升”、“评价点拨”和“总结反思”等内容。

6、遵循求真务实原则。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充分认识到真正的学习是学习者自主认知和建构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不搞形式,不搞假翻转、假合作、假互动。

7、尝试实施翻转课堂有一定难度,将定期召开翻转课堂经验交流会,集思广益,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共同解决。边实验边完善,整合资源,发展创新,找到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翻转教学”模式,以及付诸实践的“翻转教学”方案。

全面课程思政方案(精选23篇)篇十七

实施计划是从目标要求、工作内容、方法和工作步骤等方面对某项工作作出全面、具体、明确安排的计划性文件。这是一种应用写作风格。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根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力完善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充分挖掘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之中,制订本方案。

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和全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紧紧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工作中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深化教书育人内涵,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根据课程思政的指导思想,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通过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融合。在教学设计中,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融入到教学设计,融入到学生学习任务,体现到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方案中。

1.强化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在通识教育课程中根植理想信念。在教学过程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国、爱党、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在潜移默化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强化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领,突显通识教育课程的价值引导功能,同时强化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

2.充分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课程,牢牢把握指导思想,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于自然科学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生态文明、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

1.修订培养方案。以学校转型发展和应用型改革为契机,在修订全校本科专业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要求培养方案中须明确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把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才培养方案。

2.制订课程教学大纲。根据2017版本科教学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思政建设要求,重新制定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充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根据课程性质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并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任务中,体现在学习评价方案中。

3.编制授课教案。形成一体化反映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方法等思政内容的授课教案和教学文档。教案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我国科技进步、经济转型、社会发展、专业前沿等内容,并在课堂上展开讲授。

4.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的教学改革。各学科教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融入教学、讲义中,教学内容按新编的统编教材安排,在落实好课程思政的同时,进一步强化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教学中以讨论、座谈、论文等形式,细化教学过程,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入脑入心。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中应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相关内容。

5.加大实践育人力度,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全面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平台,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实践创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组织实施《赤峰学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管理办法》。第二课堂成绩单实行学分制和累计计分制,共2学分,对应2017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综合能力模块中实践创新环节的社会实践学分。

6.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根据学校十三五规划的要求,全面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引进isec教学理念,推进“对分课堂”教学方法应用,目前由尝试阶段进入实验阶段,切实落实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理论阵地和主渠道和引领作用,鼓励教师积极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方法,探索、总结适合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从“讲得好”向“学得好”转变,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能够得到更深理解,使学生从理论层面上入脑入心。

7.推行考核方式改革。加强过程化考核,各门思政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使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手册”,思政课上所有学生必须记笔记,按上课状态、听课记录、教学互动、学习总结等内容考核成绩,达到“进头脑”的目的。

8.教学方法改革。改革现有教学方法,探索课程思政最有效的多样化教学方法,充分利用青马班班导师的优势,以师生论坛的形式,在导师的引导下,倡导学生读原著,谈体会,开展讲座、座谈、讨论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9.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研制出台了《赤峰学院课堂教学管理细则》、《赤峰学院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办法(试行)》、《教务处学术报告厅使用管理办法》,已修订完善了《赤峰学院教师教学工作规程》、《赤峰学院学籍管理条例》、《赤峰学院选课管理办法》、《赤峰学院课程考核及重修管理办法》、《赤峰学院学士学位授予条例》、《赤峰学院教学工作考核评价办法》、《赤峰学院教材管理办法》等文件,继续对其他教育教学相关类文件进行修订,明确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0.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团队要形成梯队,明确团队教师的选拔要求和育人责任,参与教学建设的推进、交流活动,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改革的教研活动。

11.建立团队教师育德能力和育德意识培养的机制。

12.充分利用网络课程资源。有效利用优质思政课网络课程,加强课程资源建设。

13.选用优秀教材。优先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简称“马工程”教材)、国家级规划教材(主要有“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教材)、国家级优秀教材、或自治区优秀教材。

14.保障课堂教学主阵地用。充分挖掘各门课的育人功能,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严格按教学大纲执行,落实到课堂教学各环节中,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专业层面上进入学生头脑。

加强组织领导,党委书记和校长为课程思政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教学副校长负责此项工作的调度和协调,教务处负责此项工作的组织和推动,各相关单位要成立相应的机构负责课程思政的建设、实施、考核与保障工作。

1.各相关单位要高度重视落实课程思政工作,各负其责,协同合作,承担起相应的职责并创造性的开展工作,确保此项工作落到实处。

2.各教学单位要发挥主体作用,认真落实各门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工作。

3.教务处审定2017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中思政元素融入情况,加强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并督促相关单位完成落实课程思政工作。

4.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落实思想政治通识教育必修课的课程思政工作,并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

5.团委负责组织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落实学校第二课堂的课程思政工作。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要求,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按照“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的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每一门课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课堂教学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通过深化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挖掘课程思政教育资源,优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引领,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

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这个中心环节,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引导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确立科学的价值观念、增强自身的综合素养。课程思政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理想信念教育。

把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课程内容,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教育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课程教学过程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从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个人诚信意识等多个层面,加强社会公德、法治理念、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三)中华优秀文化教育。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使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等与课程中的相关内容相契合,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四)职业素养教育。

把职业素养教育同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围绕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等方面,弘扬和培育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使课程教学的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和养成品行的过程。

(一)完善教学大纲(质量标准)与教学内容。

强化课程建设管理,修订教学大纲(质量标准),在课程目标中增加“课程思政”目标,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并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任务中,体现在学习评价方案中。

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及时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社会需求新变化纳入课程教学,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自然科学类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和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工程技术类课程要突出培育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培养学生踏实严谨、耐心专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

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要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提升审美素养,不断激发创造创新活力。

体育类课程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

(二)推进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结合课程思政教学工作需要和各门课程特点,统筹建设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大力推进混合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项目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等改革,把课程思政渗透于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主流价值观念的熏陶,让知识传授更有温度,让价值引领更有力度。要通过多样化教学模式,加强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提升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三)深化课程考核评价改革。

结合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课程考核模式与考核内容的改革。改革过程性考核,将学生的政治思想、精神素养、道德情怀、工程意识等方面考核纳入教学过程考核中,强化学生的价值判断、思维能力、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改革课程考核,合理设计考核题目,融入思政元素,不断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社会责任、安全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四)提升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能力。

加强教师的培训培养,把课程思政要求纳入教师教学培训、教学竞赛和教研活动中,转变教师轻价值引领的观念,增强教师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养成主动研究、持续改进课程思政的自觉意识。发挥教学名师、专业负责人的示范带头作用,鼓励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作开展课程思政研究与教学改革实践。

(五)健全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在课程评估标准中体现课程思政要求,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观测点,督促任课教师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处;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设置“价值引领”指标点,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听课、教学督导、学生评教、同行评价的作用,对课程思政的内容、形式、效果加强引导和指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党委书记、院长为组长,分管校领导为副组长,教务处、宣传部等相关职能部门、二级学院(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指导、推进二级学院(部)推进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教学管理、质量保障等方面的建设和改革,并对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重要问题进行研究、咨询和指导。二级学院(部)要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作用,在组织开展专业与课程建设、教师教育培训、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监控等工作中,明确课程思政的目标、要求和责任,扎实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开展。

(二)强化激励机制。

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纳入学校教学改革项目,设立课程思政教改专项,通过项目的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为课程思政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保障。对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突出的教学改革项目,评选校级教学成果奖给予奖励。鼓励各学院设立专项经费,为课程思政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保障。

(三)加强示范引领。

立项建设一批充满思政元素、发挥思政功能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培养和选树一批具有亲和力和影响力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提炼一系列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我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尤其是在课程中体现和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制定学校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

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及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实施意见》(湘教发〔2019〕35号)等文件要求,按照《湖南工学院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行动方案》总体要求,深化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发挥各类课程育人作用,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

(一)坚持顶层设计。

根据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总体目标,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对课程思政工作认识,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能力,明确课程育人目标、优化教学方案、健全评价体系。

(二)坚持改革创新。

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引导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要为课程思政目标服务,努力实现思政元素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三)坚持分类指导。

突出前瞻性、可行性和协同性要求,注重统筹思政理论课、通识教育课、素质拓展课和专业课的育人作用。明确各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内容和方法,分类分步有序推进工作。

(一)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与能力。

1、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教育技能。

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四个自信”,提高育人意识,切实做到爱学生、有学问、会传授、做榜样。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带动广大教师既要当好“经师”,更要做好“人师”。充分运用学科组讨论、老教师传帮带、教材教案编写,本学科先锋模范人物的示范作用等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技能培养。有关部门、各学院要充分运用入职培训、专题培训、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等手段,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让广大教师能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2、发挥思政教学团队和示范教师示范带头作用。

充分利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资源,鼓励思政课教学名师、示范教师、骨干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在集体备课、(教研室)工作例会等方面开展联谊活动,发挥在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带头示范作用。

(二)提升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措施。

1、增强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

根据不同学科性质特点,把握好所要挖掘拓展的重点。哲学社会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人文艺术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注重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育类课程要主动与德育相融合,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

2、加强专业课程的思想价值引领。

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重点培育学生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培养学生踏实严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使学生成长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技术性人才。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科学精神。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

3、开发具有德育元素的特色课程。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优势,组织知名教授、教学骨干、科研骨干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系列讲座,宣传我国现代工业体系建设、科学技术发展、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工程规划和建设以及对外承建的项目等方面成果,使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组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座,激发学生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责任与担当。

(三)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中,注重将“价值引领”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首要因素;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融入德育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等重要教学文件的审核“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落实程度;在示范课程的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设置“价值引领”或“德育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含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等)的制定中设置“价值引领”观测点。

(四)工作安排。

1、扎实开展“课程思政”的大讨论和教学设计活动。

在全校组织开展“课程思政”大讨论,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对“课程思政”进行专题辅导和深入解读,加深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内涵、目标及原则的理解,促进教师将思想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中,各教研室、实验中心召开1次“课程思政,立德树人”专题研讨会。

各教学单位实施“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活动。按照方案要求,开展1次以上单位教师参加的示范观摩听课,重点对融入课程课堂教学的思政教育元素进行把脉;以课程组为单位全面开展课程思政集体备课活动,着重围绕“备内容、备学生、备教法”,发挥团队合力,凝聚智慧,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不断总结经验,优化做法,深化落实“三全育人”教育理念。

2、修订课程教学大纲。

修订2019版课程教学大纲,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充分梳理各门课程的德育元素,列入“知识、能力与素质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模块中,确保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

3、建设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推出一批在全校具有引领作用、育人效果显著的精品专业课程,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堂。本学年度各教学单位遴选1-2门课程思政精品专业课程及课堂教学优秀案例。

4、遴选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

进一步完善《湖南工学院教师课堂教学规范》,严格执行听评课制度,在“学评教”体系中体现育人评价元素;完善课程思政育人评价体系,建立任课教师诚信档案。本学年度各教学单位选树一批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立德的课程思政优秀教师。

5、“以赛促教”推进课程思政工作。

结合教师教学综合能力竞赛、教师课堂教学竞赛及信息化教学竞赛等各类各级教学竞赛,设立课程思政计分要点,考核参赛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能力及效果,达到“以赛促教”目的。

(一)加强组织领导。

课程思政工作在湖南工学院思想政治暨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党委书记任组长,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

(二)加强协同联动。

加强宣传部、教务处、教评中心、人事处、学生工作处、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确保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三)强化工作考核。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改革学生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将各教学单位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单位绩效考核评价。

为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有效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工作深入开展,促进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提高学校整体思政工作水平,根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8〕6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等文件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通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教书育人内涵;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强化思政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1.遵循教育规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精心设计课程、认真组织教学,促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高效性。

2.发挥教师主体作用。加强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培养,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的教学能力,充分发挥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保障教师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3.注重改革创新。引导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拓展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入渠道。

1.理想信念教育。把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课程内容,教育引导学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课程始终,从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个人诚信意识等层面,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职业素养教育。把职业素养教育与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围绕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等方面,加强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使课程教学的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和养成品行的过程。

5.生态文明教育。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发展理念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的重要论述与授课内容有机融合,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切实增强学生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

以上各元素仅是宏观概括,各课程教师应当根据课程性质、结合课程内容,梳理主讲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有效融入到课程教学中。

1.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应以课程育人为导向,充分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形成各门课程协同育人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课程建设。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建设,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涵盖人文社会和科学素养内容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认知能力等,守牢校园思想文化阵地。

3.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其育人意识,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引导所有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理念,积极主动把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融入课程教学。

4.教材选用。规范教材的选用,将规划教材、优秀教材、特色教材等作为教材选用主体,落实人文科学、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确保教材质量。

5.课程大纲。梳理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课程教学大纲中融入“课程思政”目标;合理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内容中,体现在学生考核知识中。

6.教学过程。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备课授课、教学评价等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教学与育人同向同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7.管理评价。在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重要监测指标,引导所有课程自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

1.组织领导。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顶层设计,完善相关制度措施,健全工作机构,形成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工作。

2.协同联动。加强教务处、党委宣传部、人事处(教师工作处)、学生部(处)、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互相联动,确保“课程思政”工作落到实处。

3.评价机制。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

4.经费支持。学校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稳步推进。通过项目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并根据考核结果实施动态管理,确保专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按照《南京晓庄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的要求,在2020年面上推广与点上落实的基础上强化组织协调、项目推进,拟定2021年工作实施方案。

一、建设内容。

在学校、学院两个层面分别建立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重点建设以下内容。

(一)成立校院两级“课程思政研究中心”

学校成立“南京晓庄学院课程思政研究中心”,所有国家、省一流专业所在二级学院成立“***院课程思政研究分中心”,组建由思政教师、专业教师等参与的研究团队,聚焦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重点与难点,着力解决共性和特别问题,探寻独具晓庄特色、学院特色的课程思政资源、建设路径。

(二)开展“课程思政”专项教改。

坚持课程思政导向,针对性地在基础公共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类课程等各类课程、教材中落实课程思政要求,在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建设全过程中予以落实,包括: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等各方面,教学设计、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践教学等各环节,教学管理、课堂教学模式等多种变革。

申报表见附件1。

(三)遴选培育“课程思政示范专业”

站在社会、学校、学生关联发展高度和角度,着眼人才培养和专业全局,着力专业思政。专业思政必须全息渗透,重点落实到培养方案、课程教材建设、教学改革、教师发展与教学成效等方面,努力打造专业在课程思政建设上的特色与亮点,以专业思政引领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建设申报表”及“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建设指标”见附件2。

(四)遴选培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打造体育、美育、劳育类特色课程,打造融合思政元素的通识课程;强化专业课程思政功能,强化教材管理;加强实践课程思政特色建设,推动校级示范性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凝炼实践教学思政特色。不断改进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方法,丰富课程的思政元素,提高课程思政质量,培育遴选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及时推广示范课程的新观念、新思路、好经验、好做法,积极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课程育人氛围,努力形成学校各门各类课程争相育人的生动局面。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申报表”及“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指标”见附件3。

(五)遴选培育“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和主线,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提升教师育人意识和育德能力,培育遴选“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

“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以学院各专业为单位加以组建,也可以跨学院、跨专业、跨教研室,可以邀请思政课教师加入。通过加强团队建设,力争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授课内容中充分挖掘思政元素,使专业内容与思政元素相得益彰,同时,能以多种教学手段和表现形式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坚持价值引领、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的有机融合,取得实效。

申报表见附件4。

二、建设时限、经费及要求。

“课程思政”专项教改及“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建设时限为2年,分重点项目与一般项目,“课程思政”专项教改重点项目资助2万,一般项目1万,“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重点项目资助3万,一般项目2万。

“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及“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时限为3年,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校内争创培育阶段,自本次遴选结果公布之日起至上报省厅相关项目校内遴选结果公布之日止,第二阶段为省、校项目同步建设阶段,直到3年期满。校内所有遴选培育项目资助3万,获选省级示范项目另行资助2万。

以上项目主持人(带头人)一般不超过2人,具有较强教学研究水平和组织协调能力,申报截止日期为4月9日,申报书(一式五份)及推荐汇总表(附件5)一份,以学院、部门为单位统一报送至教务处教学改革与实践科,同时报送电子稿。

作为教育教学工作会议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制定出台了《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简称《方案》),在学校已有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目标和工作举措,全面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建设。

《方案》强调,要紧紧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具有农科特色的课程思政体系,提高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和能力,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方案》指出,要通过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使课程思政理念形成广泛共识,课程思政建设覆盖所有学科专业,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

《方案》明确了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举措。要准确把握课程思政建设内容。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深入开展“伟大抗疫精神”主题宣传教育。要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将课程思政全面融入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根据不同课程类型、不同专业类型,实施分类建设,优选、建设通识类课程,打造特色体育、美育类课程,有机融入专业课程,建设社会实践一流课程。要建立健全课程思政研究体系。开展校、院两级课程思政建设与研究,依托基层教学组织广泛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培育可复制可推广的课程思政研究成果,组织各级各类教学名师、师德标兵、模范教师、一流课程负责人等带头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要选遴选推广课程思政优秀成果。分类梳理各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选编课程思政优秀案例,打造具有学校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案例库”,遴选培育课程思政示范优质课程,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辐射和带动其他课程思政建设。要大力提升教师思政育人能力。结合教师党支部建设、师德师风建设、教职工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形成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营造良好的课程思政育人氛围,增强教师思政育人意识。举办课程思政专题培训,鼓励支持教师积极参加全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和教学实践研修,提高教师课程思政能力。要加快建设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教师考核、成果表彰等设置课程思政相关指标,建立多维度课程思政建设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激发学院和教师投入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共**省委教育工委关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等文件要求,为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学校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深化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发挥各类课程育人作用,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总体目标。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

1

培养能力。

三、基本原则。

坚持顶层设计。根据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总体目。

标,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

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对课程思政工作认识,提高教师将思想。

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能力,明确课程育人目标、优化教学方案、健全评价体系,实现红专并进。

坚持改革创新。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引导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要为课程思政目标服务,努力实现思政元素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坚持分类指导。突出前瞻性、可行性和协同性要求,注重统筹思政理论课、通识教育课、素质拓展课和专业课的育人作用。明确各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内容和方法,分类分步有序推进工作。

四、主要任务。

1.增强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

2

合,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

2.发挥专业课程育人作用。

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重点培育学生求真务实、实践创。

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

3.开发具有德育元素的特色课程。

工业体系建设、科学技术发展、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工程规划和建设以及对外承建的项目等方面成果,使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教师教育与培训。

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引。

3

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

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等手段,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让广大教师能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2.发挥思政教学团队和骨干教师示范带头作用。

充分利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资源,发挥4个省级名。

教师在集体备课、专业系(教研室)工作例会等方面开展联谊活动,发挥在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带头示范作用。

(三)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度;在精品课程、示范课程的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应设置“价值引领”或“德育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含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等)的制定中设置“价值引领”观测点。

(四)工作安排。

4

每年度各学院遴选1-2门课程完成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

设,每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组成员不少于2人。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验收主要标准如下:

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新教学大纲须确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并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实际,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评价德育渗透的教学成效,注重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和融合。

制作新课件(新教案)。根据新教学大纲制作能体现课程思政特点的新课件(新教案)。

提供教学改革典型案例和体现改革成效材料。本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改革中的典型案例(含视频、照片、文字等多种形式);本课程学生反馈与感悟,以及其它可体现改革成效材料。

度,在听课记录中体现课程思政内容。在“学评教”体系中体现育人评价元素,完善“学评德”体系,使德育元素成为“学评教”重要内容。

3.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以专业系(教研室)为单位全面开展课程思政集体备课。

活动,着重围绕“备内容、备学生、备教法”,发挥团队合力,凝聚智慧,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4.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听课活动。

5

每年度各教学单位负责建设1-2个课程思政示范课堂,

每年度学校组织课程思政授课比赛,进行评比,对获奖教师给予奖励。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分管思政工作和分管教学工作校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工作机构,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

(二)加强协同联动。

加强教务处、宣传部、人事处(教师工作部)、学生处(工作部)、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确保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三)强化工作考核。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改革学生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将各教学单位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单位绩效考核评价。

(四)提供经费支持。

6

课程思政工作成效突出的教学单位给予奖励。鼓励各教学单位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工作推进有力。

六、本实施方案自颁布之日起施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省委教育工委关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等文件要求,为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学校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深化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发挥各类课程育人作用,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

自2018年起,启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示范课堂和课程思政授课比赛等系列活动,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促使学校全体教师、各项教学活动与教书育人同向同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能力。

坚持顶层设计。根据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总体目标,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对课程思政工作认识,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能力,明确课程育人目标、优化教学方案、健全评价体系,实现红专并进。

坚持改革创新。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引导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要为课程思政目标服务,努力实现思政元素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坚持分类指导。突出前瞻性、可行性和协同性要求,注重统筹思政理论课、通识教育课、素质拓展课和专业课的育人作用。明确各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内容和方法,分类分步有序推进工作。

1.增强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

根据不同学科性质特点,把握好所要挖掘拓展的重点。哲学社会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人文艺术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注重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育类课程要主动与德育相融合,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

2.发挥专业课程育人作用。

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重点培育学生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培养学生踏实严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使学生成长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技术性人才。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科学精神。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

3.开发具有德育元素的特色课程。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优势,组织知名教授、教学骨干、科研骨干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系列讲座,宣传我国现代工业体系建设、科学技术发展、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工程规划和建设以及对外承建的项目等方面成果,使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教师教育与培训。

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四个自信”,提高育人意识,切实做到爱学生、有学问、会传授、做榜样。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带动广大教师既要当好“经师”,更要做好“人师”。充分运用学科组讨论、老教师传帮带、教材教案编写,本学科先锋模范人物的示范作用等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技能培养。有关部门、各学院要充分运用入职培训、专题培训、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等手段,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让广大教师能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2.发挥思政教学团队和骨干教师示范带头作用。

充分利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资源,发挥4个省级名师工作室、10个十九大精神示范课堂和2个思政课教学团队的引领辐射作用,鼓励思政课教学名师、骨干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在集体备课、专业系(教研室)工作例会等方面开展联谊活动,发挥在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带头示范作用。

(三)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中,注重将“价值引领”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首要因素;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融入德育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等重要教学文件的审定中要考量“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度;在精品课程、示范课程的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应设置“价值引领”或“德育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含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等)的制定中设置“价值引领”观测点。

(四)工作安排。

每年度各学院遴选1-2门课程完成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每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组成员不少于2人。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验收主要标准如下:

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新教学大纲须确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并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实际,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评价德育渗透的教学成效,注重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和融合。

制作新课件(新教案)。根据新教学大纲制作能体现课程思政特点的新。

全面课程思政方案(精选23篇)篇十八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要求,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按照“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的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每一门课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课堂教学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通过深化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挖掘课程思政教育资源,优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引领,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

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这个中心环节,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引导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确立科学的价值观念、增强自身的综合素养。课程思政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理想信念教育。

把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课程内容,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教育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课程教学过程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从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个人诚信意识等多个层面,加强社会公德、法治理念、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三)中华优秀文化教育。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使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等与课程中的相关内容相契合,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四)职业素养教育。

把职业素养教育同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围绕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等方面,弘扬和培育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使课程教学的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和养成品行的过程。

(一)完善教学大纲(质量标准)与教学内容。

强化课程建设管理,修订教学大纲(质量标准),在课程目标中增加“课程思政”目标,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并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任务中,体现在学习评价方案中。

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及时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社会需求新变化纳入课程教学,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自然科学类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和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工程技术类课程要突出培育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培养学生踏实严谨、耐心专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

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要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提升审美素养,不断激发创造创新活力。

体育类课程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

结合课程思政教学工作需要和各门课程特点,统筹建设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大力推进混合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项目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等改革,把课程思政渗透于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主流价值观念的熏陶,让知识传授更有温度,让价值引领更有力度。要通过多样化教学模式,加强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提升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三)深化课程考核评价改革。

结合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课程考核模式与考核内容的改革。改革过程性考核,将学生的政治思想、精神素养、道德情怀、工程意识等方面考核纳入教学过程考核中,强化学生的价值判断、思维能力、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改革课程考核,合理设计考核题目,融入思政元素,不断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社会责任、安全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四)提升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能力。

加强教师的培训培养,把课程思政要求纳入教师教学培训、教学竞赛和教研活动中,转变教师轻价值引领的观念,增强教师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养成主动研究、持续改进课程思政的自觉意识。发挥教学名师、专业负责人的示范带头作用,鼓励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作开展课程思政研究与教学改革实践。

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在课程评估标准中体现课程思政要求,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观测点,督促任课教师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处;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设置“价值引领”指标点,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听课、教学督导、学生评教、同行评价的作用,对课程思政的内容、形式、效果加强引导和指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党委书记、院长为组长,分管校领导为副组长,教务处、宣传部等相关职能部门、二级学院(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指导、推进二级学院(部)推进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教学管理、质量保障等方面的建设和改革,并对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重要问题进行研究、咨询和指导。二级学院(部)要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作用,在组织开展专业与课程建设、教师教育培训、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监控等工作中,明确课程思政的目标、要求和责任,扎实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开展。

(二)强化激励机制。

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纳入学校教学改革项目,设立课程思政教改专项,通过项目的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为课程思政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保障。对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突出的教学改革项目,评选校级教学成果奖给予奖励。鼓励各学院设立专项经费,为课程思政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保障。

(三)加强示范引领。

立项建设一批充满思政元素、发挥思政功能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培养和选树一批具有亲和力和影响力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提炼一系列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

全面课程思政方案(精选23篇)篇十九

作为教育教学工作会议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制定出台了《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简称《方案》),在学校已有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目标和工作举措,全面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建设。

《方案》强调,要紧紧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具有农科特色的课程思政体系,提高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和能力,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方案》指出,要通过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使课程思政理念形成广泛共识,课程思政建设覆盖所有学科专业,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

《方案》明确了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举措。要准确把握课程思政建设内容。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深入开展“伟大抗疫精神”主题宣传教育。要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将课程思政全面融入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根据不同课程类型、不同专业类型,实施分类建设,优选、建设通识类课程,打造特色体育、美育类课程,有机融入专业课程,建设社会实践一流课程。要建立健全课程思政研究体系。开展校、院两级课程思政建设与研究,依托基层教学组织广泛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培育可复制可推广的课程思政研究成果,组织各级各类教学名师、师德标兵、模范教师、一流课程负责人等带头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要选遴选推广课程思政优秀成果。分类梳理各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选编课程思政优秀案例,打造具有学校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案例库”,遴选培育课程思政示范优质课程,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辐射和带动其他课程思政建设。要大力提升教师思政育人能力。结合教师党支部建设、师德师风建设、教职工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形成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营造良好的课程思政育人氛围,增强教师思政育人意识。举办课程思政专题培训,鼓励支持教师积极参加全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和教学实践研修,提高教师课程思政能力。要加快建设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教师考核、成果表彰等设置课程思政相关指标,建立多维度课程思政建设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激发学院和教师投入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全面课程思政方案(精选23篇)篇二十

该计划从目的、要求、方法、方法、进度等方面都是一个具体、细致、可操作性强的计划方案”,也就是说,案例之前获得的方法。如果该方法是在案例之前提出的,则为“方案”。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一)道德的起源。

1、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

2、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人类最初的道德以风俗习惯等形式表现出来。

(二)道德的本质。

道德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

第二节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以上诗句,都显示了强烈的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的献身精神。正是从国家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原则出发,在个人对他人、对群体、对社会的关系上,儒家传统伦理认为在“义”和“利”发生矛盾时,应当“义以为上”、“先义后利”、“见得思义”和“见利思义”,主张“义然后取”,反对“重利轻义”和“见利忘义”的思想行为。这些思想不但在中华民族的长期发展中起着有益的作用,对提高我国现实的道德水平仍有积极作用。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以上充分体现人本主义思想,这有利于协调家庭、社会的各种人际关系,也能够由强调整体利益而成为社会变革的一种力量。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

中国传统道德认为,人们的精神需中,最高尚的需要就是道德需要,它是对自己所信仰的理想人格的追求,是对他人、对社会作贡献而不是向社会索取。儒家传统伦理思想把道德上的“理想人格”,作为学习的根本要求。孔子主张在物质生活基本满足的情况下,人们应追求一种崇高的精神生活,并把它看作是人生的最大快乐。墨子“尚贤”,推崇“圣王”、“贤人”,把为大众谋利的牺牲精神,作为人生最值得的追求。以上对崇高精神境界的追求,又总是同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人生哲学与生活态度相联系。

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重视修养践履,通俗地说,就是强调道德主体在完善自身中的主体能动作用。中国历史上的儒、墨、道、法各家都认为,在树立起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人格的同时,最重要的就是要奋发志气、养心修身、变化气质,以达到最高的理想人格的目的,这就是通常说的成“仁”。为到达道德的理想境界,要“克己”、“养心”、“慎独”,强调“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强调对自己道德品质的严格要求。

孔子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三人行必有我师”,“见善如不及,见不善为探汤”;孟子讲“养性”、“养气”,认为通过自己的“持其志”的修养功夫,可以涵养成一种“塞于天地之间”、“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宋代朱熹强调“道问学”和“尊德性”,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爱国爱民、廉洁奉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艰苦朴素、勤劳节俭、孝敬父母、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尊师敬业等等,已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熟悉,并一直为人民所传颂并实行。此外,还形成了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仁民爱物、奋发图强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态度。中华民族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虽然经历过无数患难与困苦,但始终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同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优良的传统伦理道德的作用是分不开的。

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有着自己的独有的民族特点,但我们决不能固步自封,唯我独尊,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的同时,还要善于吸收和借鉴世界上所有民族的一切优良道德加以改造,并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现实,以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体系。

在文化的继承问题上,应反对所谓的“西方中心论”。世界上的许多民族,在人类发展的不同时期,对人类文明、对人类的伦理道德,都做出过不同程度的贡献。如古代的希腊、埃及、印度,以及文艺复兴以来的资产阶级思想家们,对于人和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和道德原则,对于有关伦理道德的许多问题,都有过深刻的、值得我们批判继承的思想和理论。

当然,对于一切外国的文化伦理思想,同样要批判地继承,决不可以无批判地“兼收并蓄”。

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

“民族虚无主义”思想及评析。这是一种不加分析地全盘否定一个民族的文化、思想的理论。表现:对传统文化遗产采取形而上学的态度,全盘加以否定,极力鼓吹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化,不但颂扬资产阶级的所谓“民主”、“自由”和“人权”,而且宣扬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思想,宣扬西方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甚至宣扬一切西方资产阶级的腐朽道德。从五四运动时以胡适为代表,到现在一些人所主张的“全盘西化”思想,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持民族虚无主义态度的典型表现。他们认为只有全盘西化,包括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伦理道德,中国的现代化才有可能。评析:“民族虚无主义”主张全盘西化,对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遗产,不区分精华和糟粕,采取绝对否定的态度。他们意识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伦理道德,在经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批判继承之后,同样是抵御西方个人主义文化伦理道德的一个重要力量,因而把反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否定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作为他们宣扬资产阶级自由化和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些由于羡慕西方发达国家的物质生活,从而盲目崇拜西方的文化艺术和价值观念,甚而全面否定自己民族的伦理道德的思想,对于发展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和建设社会主义新道德,极端有害。

“文化保守主义”思想评析。与“民族虚无主义”相反“文化保守主义”在传统文化上主张全盘复古,不加批判地全盘继承。表现: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论和所谓“物质上可以开新,道德上应该复归”的思想,都是坚持在道德上“全盘复古”的思想。近百年来,在如何对待传统伦理道德的问题上,有所谓道统论、国粹派等,它们都曾经赤裸裸地主张复古。康有为先主张“维新变法”,后来也鼓吹“尊孔读经”,提倡儒家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国内出现的所谓新儒家学派,主张“复兴儒学”,实际上是一种无批判的继承。目前在海外及港台,一些人研究新儒学,只强调要认同、继承、弘扬儒学的基本的精神价值,而不主张对儒家伦理精神的批判和改造,甚至主张以儒家资本主义来代替社会主义,更是错误的。评析:从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道德来看,在以儒家伦理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体系中,“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思想,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愈到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三纲”思想就发展得愈加严重,严重束缚人们个性发展方面;在中国历史上,封建统治阶级极力提倡“愚忠愚孝”,利用政权和社会舆论的力量,大力提倡所谓“忠孝节义”的楷模,褒扬烈女节妇,大树贞节牌坊,使封建的“三纲”成为严重束缚人们的一种精神枷锁。因此,对以维护封建等级制度为目的的一切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都必须进行彻底的批判,以清除其封建遗毒。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对中国道德传统文化,既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对民族文化遗产的全盘否定,又要反对不分糟粕和精华的“全盘复古”的错误态度,而应坚持辩证的、一分为二的分析态度,去了解、批判、吸收和改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中往往是精华和糟粕相交织、相融合,因而我们既要善于吸取其中合理的思想,又必须善于剔除其中的消极内容。正如毛泽东所说,在总结和继承我们的传统文化时,必须要“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即要批判继承、弃糟取精、综合创新、古为今用。其中尤其要强调古为今用,要批判地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以适应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适应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的道德体系的需要。

第三节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纲要》的颁布与实施,对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克服市场经济带来的道德上的各种负面影响,提高全体公民的道德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纲要》提出的20个字可以细分为10个基本道德规范,即: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一、尊严和利益,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守法”,也主要规范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强调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它要求每个公民在社会生活中自觉做到学法、懂法、用法、守法。

“明礼”,主要是规范公共场合的公共道德行为,强调讲究起码的礼节、礼仪和礼貌,即讲文明、讲礼貌。

“诚信”,主要是规范公共关系中的道德行为,强调诚实、诚恳、信用、信任。诚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

“团结”,主要规范公民与公民之间的道德关系,强调公民之间的亲和力,强调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理想、完成共同的目标,在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达到和谐统一的状态。团结就是力量。

“友善”,注重公民个人之间的亲善关系,强调待人处世态度友好,珍重友谊,珍视友情,为人善良等等,这是人们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前提。

“勤俭”,主要是对公民个人提出来的道德要求,要求每个公民具备勤劳、勤奋、俭朴、节俭等良好的道德品质。“自强”,是要求每个公民都要自尊、自重、自励、自立,具有不屈不饶、顽强拼搏的精神。

“敬业”,主要是规范公民与职业的道德关系,要求公民有职业责任感,珍惜岗位,忠于职守,钻研业务,精益求精,恪守职业道德,尽职尽责等。

“奉献”,强调克己奉公,助人为乐,服务社会,造福国家、社会和他人等。作为一种美德,奉献历来被人们崇尚。

(三)诚实信用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

“诚”是指诚实,多指“内诚于心”,“信”是指守信,偏重于“外信于人”,合起来指:诚实正直,言而有信。诚信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要以信用取信于人;二是对他人要给予信任。诚是信的基础与前提。只有诚信于心,才有言行一致。诚信道德是成为公民的立人之本、家庭之道、经商之宝、交友之道、为政之道。

诚信是人之为人的基本道德品质,是走向成功的重要条件,能为个体在社会中获得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古今中外任何社会都把诚信作为美德加以推崇,诚信的人总能优先赢得别人的赞赏或认可。一个人很难靠孤军奋斗获得成功,需要他人的帮助、支持和理解,具备诚信品质的人,值得信赖,可以赢得更多的朋友、合作者和更多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也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别人的帮助;诚信的人,能够诚实待己,全面客观地审视自我,既不妄自尊大、自欺欺人,也不妄自菲薄、自我贬低,所以往往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真诚能让我们最大程度地把握自己的命运。诚信能使你在与人交往中,展现出巨大的人格魅力。古人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要取信于人,就要真心诚意,表里如一,毫无矫揉造作地待人处事。如果“逢人只讲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只能拉大与别人的心理距离,难以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帮助。

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一项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就此而言,诚信是企业的生命,是商品交换和经济交往的纽带,是竞争力量和优势产生的源泉。一个企业拥有了诚信,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步步为营,节节胜利。

诚信能为成功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其实就是由大大小小的诚信构成的。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享受着诚信带给我们的好处:

反过来讲,不讲诚信最终只能是害人害己。守信是人格确立的重要途径,也是人与人之间交往得以继续的前提。没有人愿意与不讲信用的人交往,只要欺骗别人一次,就永远失去了别人的信任,更谈不上别人对你的重用。现在,一些人不讲诚信,为了眼前的利益,造假惑人。这不仅损害个人信誉,还破坏整个社会的信用机制,使人与人之间缺乏最起码的信任。到头来,不仅自己无法得到他人诚信的回报,还人为地加大了自己成功的成本。因为没有安全感,每个人不得不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以防止被欺骗。结果人人都生活在紧张和压抑之中,生活的幸福感大大降低;同时由于信用被破坏,社会就不能很好的发展,经济不能正常的增长,个人也难以顺利的达到成功。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诚实守信意味着端正学习态度,踏实学习,虚心求教,不懂不装懂,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坚守学术道德规范,正确对待学习成绩,不抄袭、不剽窃等。目前我们在诚信道德建设方面存在诸多不足,部分同学缺少诚信和正义感;个别甚至偷窃、抢劫,敲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一些学术腐败现象对青年学生已经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有的同学骄狂浮躁、自命不凡,或好高骛远、不切实际,有的作业偷工减料、考试抄袭剽窃,个别甚至为了沽名钓誉而不惜铤而走险。„这些迫切要求我们加强诚信道德建设。

我们都渴望成功,因此应主动成为诚信的忠实卫士,而不要埋怨世态炎凉,人心不古,美好的一切就在你我手中。要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播种诚信,当诚信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时候,我们离成功就不远了。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共安徽省委教育工委关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等文件要求,为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学校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深化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发挥各类课程育人作用,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

自20xx年起,启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示范课堂和课程思政授课比赛等系列活动,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促使学校全体教师、各项教学活动与教书育人同向同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能力。

坚持顶层设计。根据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总体目标,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对课程思政工作认识,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能力,明确课程育人目标、优化教学方案、健全评价体系,实现红专并进。

坚持改革创新。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引导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要为课程思政目标服务,努力实现思政元素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坚持分类指导。突出前瞻性、可行性和协同性要求,注重统筹思政理论课、通识教育课、素质拓展课和专业课的育人作用。明确各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内容和方法,分类分步有序推进工作。

1.增强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

根据不同学科性质特点,把握好所要挖掘拓展的重点。哲学社会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人文艺术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注重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育类课程要主动与德育相融合,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

2.发挥专业课程育人作用。

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重点培育学生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培养学生踏实严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使学生成长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技术性人才。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科学精神。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

3.开发具有德育元素的特色课程。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优势,组织知名教授、教学骨干、科研骨干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系列讲座,宣传我国现代工业体系建设、科学技术发展、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工程规划和建设以及对外承建的项目等方面成果,使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结合学校“徽文化与徽派建筑”方面研究优势,组织开展徽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座,激发学生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责任与担当。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教师教育与培训。

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四个自信”,提高育人意识,切实做到爱学生、有学问、会传授、做榜样。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带动广大教师既要当好“经师”,更要做好“人师”。充分运用学科组讨论、老教师传帮带、教材教案编写,本学科先锋模范人物的示范作用等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技能培养。有关部门、各学院要充分运用入职培训、专题培训、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等手段,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让广大教师能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2.发挥思政教学团队和骨干教师示范带头作用。

充分利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资源,发挥4个省级振兴计划“弘扬核心价值观”名师工作室、10个十九大精神示范课堂和2个思政课教学团队的引领辐射作用,鼓励思政课教学名师、骨干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在集体备课、专业系(教研室)工作例会等方面开展联谊活动,发挥在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带头示范作用。

(三)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中,注重将“价值引领”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首要因素;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融入德育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等重要教学文件的审定中要考量“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度;在精品课程、示范课程的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应设置“价值引领”或“德育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含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等)的制定中设置“价值引领”观测点。

(四)工作安排。

每年度各学院遴选1-2门课程完成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每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组成员不少于2人。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验收主要标准如下:

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新教学大纲须确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并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实际,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评价德育渗透的教学成效,注重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和融合。

制作新课件(新教案)。根据新教学大纲制作能体现课程思政特点的新课件(新教案)。

提供教学改革典型案例和体现改革成效材料。本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改革中的典型案例(含视频、照片、文字等多种形式);本课程学生反馈与感悟,以及其它可体现改革成效材料。

2.完善课程思政育人评价体系。

结合学校20xx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意见,将课程思政理念有机融入学校20xx版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在听课记录中体现课程思政内容。在“学评教”体系中体现育人评价元素,完善“学评德”体系,使德育元素成为“学评教”重要内容。

3.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以专业系(教研室)为单位全面开展课程思政集体备课活动,着重围绕“备内容、备学生、备教法”,发挥团队合力,凝聚智慧,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4.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听课活动。

每年度各教学单位负责建设1-2个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开展1次以上单位教师参加的示范观摩听课,重点对融入课程课堂教学的思政教育元素进行把脉。听课人员听课后须及时填写听课记录表,提交各教学单位汇总统计,报教务处备案。

5.开展课程思政授课比赛活动。

每年度学校组织课程思政授课比赛,进行评比,对获奖教师给予奖励。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分管思政工作和分管教学工作校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工作机构,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

(二)加强协同联动。

加强教务处、宣传部、人事处(教师工作部)、学生处(工作部)、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确保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三)强化工作考核。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改革学生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将各教学单位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单位绩效考核评价。

(四)提供经费支持。

学校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稳步推进。通过项目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并根据年度考核结果实施动态管理,确保专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对于组织开展课程思政工作成效突出的教学单位给予奖励。鼓励各教学单位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工作推进有力。

为深入贯彻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教思政〔2020〕1号)《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鲁发〔2017〕19号)《中共临沂大学委员会关于加强三全育人育全人工作的实施意见》(临大发〔2019〕19号)等文件精神,深化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促进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课程思政内容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要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修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内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着力优化课程思政以下五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一)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着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增强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四个自信”。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引导学生把事业理想和道德追求融入国家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三)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完善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展现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和时代风采。

(四)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教育学生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想和信念,深化对法治理念、法治原则、重要法律概念的认知,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自身权利、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化解矛盾纠纷的意识和能力。

(五)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发展态势,了解国家发展战略和行业需求,增强职业责任感,教育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并自觉践行各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

按照先建设后评选原则,通过试点先行、精准培育、逐步推广,分阶段有序推进,立项建设一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项目、培育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树立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建设一批课程思政实践育人基地,总结凝练一批课程思政建设新成果、新经验、新模式,积极打造学院有氛围、课程有示范、教师有榜样、成果有固化的课程思政建设典型,努力打造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临大”特色课程思政体系。

2020年6月,全面启动五类课程思政建设专项计划。

2021年9月,对课程思政立项建设项目进行验收、评价和总结,凝练推广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和特色做法。认定30项左右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评选10名左右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建设20个左右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打造200门左右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物化一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成果,建设20个左右课程思政育人基地,全面推进全校课程思政建设。

2022年9月,实现所有学科课程思政育人全覆盖。

(注:各项目申报书请到教务处网页下载使用。)。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专业特点,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难点和前瞻性问题的教学改革研究。围绕课程思政建设内涵、建设标准、评价体系、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师育人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等关键问题进行选题,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提升课程思政理论研究水平。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采用教师申报、学院立项建设、学校认定的方式进行,研究期限为1年。各教学单位每个本科专业每学年至少启动2项院级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学校依据项目成效,每年择优认定30项左右校级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深入梳理各类课程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分层分类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1.通识课程(不含思政类课程)要注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2.文学、历史学、哲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在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维度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注重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3.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在课程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要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

4.教育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在课程教学中加强师德师风教育,突出课堂育德、典型树德、规则立德,引导学生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理想,培育爱国守法、规范从教的职业操守,培养学生传道情怀、授业底蕴、解惑能力,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自觉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体育类课程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

5.理学、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6.农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引导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树立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意识和信念,增强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知农爱农创新人才。

7.艺术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在课程教学中教育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要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各教学单位围绕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施、实践教学等环节,撰写教学设计方案,编写教学案例、建设教学资源库,做好教学视频录制工作。每个专业每年至少建设5门课程思政示范课。学校依据各教学单位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在建设期内分批次认定200门/年左右的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

(三)实施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遴选计划。

学校每年通过学生评选、专家评议、教师教学观摩评价等形式,从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中遴选10门左右的优质示范课,其主讲教师授予“课程思政教学名师”荣誉称号。

积极培育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教学团队应形成体现“课程思政”理念的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方案和课件等,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每门课程教学团队应精心撰写教学设计方案、录制体现课程思政理念的教学视频、编写课程思政示范案例集或教改论文,能够在其他课程中进行有效推广。

每个本科专业至少培育2-3个“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并择优推荐参评“校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学校将根据各教学单位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培育成效,遴选认定20个左右“校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

(四)实施课程思政实践育人基地建设计划。

按照课程和学科属性,依托沂蒙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商贸物流优势,以沂蒙精神教育为主题,以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核心,积极开展现场教学,将实践纳入教学总体安排和课程管理,通过实践教学,将基地建设成促进文化传承创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阵地。遴选建设20个左右课程思政育人基地,发挥基地的实践育人作用。

以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为主线,结合教师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状况,定期开展“六位一体”课程思政系列主题活动,并贯穿于课程思政建设的全过程,切实做到教师人人参与,真正做到课程思政“内容实起来,形式活起来”,全面提升课程思政的建设成效。

1.“课程思政、党员先行”为主题的党支部创新教育活动;。

2.课程思政专家、国家级教学名师参与的“课程门门有德育,教师人人讲育人”研讨交流活动;。

3.课程思政教师专题培训活动,组织骨干教师到国内课程思政示范高校进行现场观摩活动;。

4.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深入学院开展培训、指导和课堂教学展示等示范活动;。

6.课程思政优质课堂展示活动。

(一)加强组织领导。学校成立由分管校领导任组长,教务处、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处)、校团委、人事处(教师工作部)等部门负责人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各学院(校区)院(校)长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领导课程思政工作,研究部署和组织实施具体课程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教务处,负责协调开展各项工作,具体工作由各教学单位组织实施。各教学单位落实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责任,遴选学科骨干教师组建课程思政教学专家组,负责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做实、做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二)加强协同联动。各相关职能部门和各教学单位要各负其责,互相协同,形成“课程思政”建设的协同机制,定期开展调研和专项研讨,研究提出具体政策和措施,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到实处。

(三)强化工作考核。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建设情况进行评价,建立常态化评价模式。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建设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将各部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纳入学年绩效考核。

(四)提供经费支持。学校设立专项经费,通过项目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并根据年度考核结果实施动态管理,确保专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鼓励各教学单位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工作有力推进。

为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精神及《关于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文件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促使各类课程有效贯彻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授课教师担当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自觉意识,结合学科特点挖掘课程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体系教育有机统一、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及能力培养有机统一、教书和育人有机统一。

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通过改革试点、及时总结、经验推广,逐步形成以思政课程为核心、以综合素质类课程为支撑、以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为辐射的课程体系,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建设一批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思政示范系列课程,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

1.加强教师培训。充分运用教师入职培训、专题培训等载体,提高任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和认识,使教师理解课程育人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大学教育所应有的题中之义,从而能够自觉开展课程思政育人,把科学的思维方法、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服务国家的理想和责任充分融入到各类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基础文明的养成,即热爱祖国、爱护公物、节电节水、关爱他人、懂得感恩。

2.激活教学组织。要加强教学基层组织建设,全面落实“两集两提”。通过集中研讨提问题,强化教学中的问题意识,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磨砺坚强的意志、勇于担当责任,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与知识传授有机融合;通过集中备课提质量,统一教学目标,创新教学载体和教学方式,着力提升教学效果。在总结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的基础上,及时增补、修订教材和讲义中的相关内容。

3.挖掘育人元素。在提升思想政治素质、教书育人能力的前提下,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充分挖掘各类课程蕴涵的育人元素,善于用润物细无声的方法体现价值引领,引导学生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去看待事物、分析问题、认识社会。通过课堂教学,在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的同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把握四个“正确认识”,即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4.发挥示范作用。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责任、教育方针和教育体系,其使命在于价值引领、人格塑造和政治素质的养成与提升。制定《大连大学教学改革项目立项指南》,将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作为重点内容,明确改革目标、实施步骤和任务要求。先行开展小规模试点,总结经验,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在形成成熟做法的基础上,推广到全校所有课程。学校首批将重点支持30门左右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尤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社科方面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打造示范课程,发挥引领作用。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分管思政工作和分管教学工作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加强制度建设,强化顶层设计。

2.促进协同联动。建立党委宣传部、教务处、人事处、学生处、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部门和学院各负其责、互相配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机制,构建各学科专业任课教师的研讨交流机制,定期开展调研和专项研讨,提出具体政策和措施,确保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3.强化工作考核。跟踪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将学院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学院相关绩效考核评价。

4.提供经费支持。通过教改立项的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立项课程给予1~2万元的建设经费。对于工作开展突出的学院和优秀课程给予奖励。鼓励各学院设立专项经费,为课程思政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保障。

为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有效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工作深入开展,促进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提高学校整体思政工作水平,根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8〕6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等文件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通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教书育人内涵;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强化思政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1.遵循教育规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精心设计课程、认真组织教学,促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高效性。

2.发挥教师主体作用。加强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培养,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的教学能力,充分发挥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保障教师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3.注重改革创新。引导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拓展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入渠道。

1.理想信念教育。把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课程内容,教育引导学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课程始终,从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个人诚信意识等层面,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职业素养教育。把职业素养教育与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围绕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等方面,加强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使课程教学的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和养成品行的过程。

5.生态文明教育。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发展理念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的重要论述与授课内容有机融合,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切实增强学生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

以上各元素仅是宏观概括,各课程教师应当根据课程性质、结合课程内容,梳理主讲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有效融入到课程教学中。

1.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应以课程育人为导向,充分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形成各门课程协同育人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课程建设。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建设,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涵盖人文社会和科学素养内容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认知能力等,守牢校园思想文化阵地。

3.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其育人意识,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引导所有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理念,积极主动把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融入课程教学。

4.教材选用。规范教材的选用,将规划教材、优秀教材、特色教材等作为教材选用主体,落实人文科学、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确保教材质量。

5.课程大纲。梳理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课程教学大纲中融入“课程思政”目标;合理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内容中,体现在学生考核知识中。

6.教学过程。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备课授课、教学评价等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教学与育人同向同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7.管理评价。在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重要监测指标,引导所有课程自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

1.组织领导。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顶层设计,完善相关制度措施,健全工作机构,形成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工作。

2.协同联动。加强教务处、党委宣传部、人事处(教师工作处)、学生部(处)、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互相联动,确保“课程思政”工作落到实处。

3.评价机制。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

4.经费支持。学校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稳步推进。通过项目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并根据考核结果实施动态管理,确保专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省委教育工委关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等文件要求,为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学校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深化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发挥各类课程育人作用,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

自2018年起,启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示范课堂和课程思政授课比赛等系列活动,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促使学校全体教师、各项教学活动与教书育人同向同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能力。

坚持顶层设计。根据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总体目标,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对课程思政工作认识,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能力,明确课程育人目标、优化教学方案、健全评价体系,实现红专并进。

坚持改革创新。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引导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要为课程思政目标服务,努力实现思政元素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坚持分类指导。突出前瞻性、可行性和协同性要求,注重统筹思政理论课、通识教育课、素质拓展课和专业课的育人作用。明确各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内容和方法,分类分步有序推进工作。

1.增强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

根据不同学科性质特点,把握好所要挖掘拓展的重点。哲学社会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人文艺术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注重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育类课程要主动与德育相融合,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

2.发挥专业课程育人作用。

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重点培育学生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培养学生踏实严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使学生成长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技术性人才。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科学精神。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

3.开发具有德育元素的特色课程。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优势,组织知名教授、教学骨干、科研骨干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系列讲座,宣传我国现代工业体系建设、科学技术发展、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工程规划和建设以及对外承建的项目等方面成果,使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教师教育与培训。

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四个自信”,提高育人意识,切实做到爱学生、有学问、会传授、做榜样。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带动广大教师既要当好“经师”,更要做好“人师”。充分运用学科组讨论、老教师传帮带、教材教案编写,本学科先锋模范人物的示范作用等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技能培养。有关部门、各学院要充分运用入职培训、专题培训、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等手段,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让广大教师能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2.发挥思政教学团队和骨干教师示范带头作用。

充分利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资源,发挥4个省级名师工作室、10个十九大精神示范课堂和2个思政课教学团队的引领辐射作用,鼓励思政课教学名师、骨干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在集体备课、专业系(教研室)工作例会等方面开展联谊活动,发挥在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带头示范作用。

(三)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中,注重将“价值引领”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首要因素;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融入德育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等重要教学文件的审定中要考量“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度;在精品课程、示范课程的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应设置“价值引领”或“德育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含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等)的制定中设置“价值引领”观测点。

(四)工作安排。

每年度各学院遴选1-2门课程完成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每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组成员不少于2人。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验收主要标准如下:

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新教学大纲须确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并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实际,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评价德育渗透的教学成效,注重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和融合。

制作新课件(新教案)。根据新教学大纲制作能体现课程思政特点的新课件(新教案)。

提供教学改革典型案例和体现改革成效材料。本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改革中的典型案例(含视频、照片、文字等多种形式);本课程学生反馈与感悟,以及其它可体现改革成效材料。

2.完善课程思政育人评价体系。

结合学校2019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意见,将课程思政理念有机融入学校2019版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在听课记录中体现课程思政内容。在“学评教”体系中体现育人评价元素,完善“学评德”体系,使德育元素成为“学评教”重要内容。

3.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以专业系(教研室)为单位全面开展课程思政集体备课活动,着重围绕“备内容、备学生、备教法”,发挥团队合力,凝聚智慧,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4.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听课活动。

每年度各教学单位负责建设1-2个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开展1次以上单位教师参加的示范观摩听课,重点对融入课程课堂教学的思政教育元素进行把脉。听课人员听课后须及时填写听课记录表,提交各教学单位汇总统计,报教务处备案。

5.开展课程思政授课比赛活动。

每年度学校组织课程思政授课比赛,进行评比,对获奖教师给予奖励。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全面课程思政方案(精选23篇)篇二十一

  随着教育局新一轮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与推进,各学校在实施变革课堂上都在为寻找一条符合自己的课改之路而各出奇招、各显神通。我校不断尝试变更教学方法与策略,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的静为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体现以生为本,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办学宗旨,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气氛“活”起来。

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新课程理论为指导,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设计上,要侧重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学的结果如何?教师如何指导?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发展空间留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以“教会学生学习”为根本,树立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认识主体和发展主体的思想,致力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主体的回归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因,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近年来,我校以市级课题“农村小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为引领,不断在全校开展研究与实践。进一步深入到课堂教学中,寻找教育教学理论与农村小学自主学习培养的最佳契合点,从理论上进一步丰富农村小学自主学习教学理论,从而在实践上更好地指导农村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

总概括起来:一个转变,两个变革,三大原则。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

1、开展课改总动员。

通过观看生本课例,大量购买变革课堂的有关书籍,让全体老师形成一种课改势在必行的氛围,意识到是时候要变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了。

2、做教师思想工作。

思想引领行动。要想真正变革课堂,首先就要转变领导及教师的思想观念。我校通过多次组织教师开会,分析当前学生不学、厌学等因素,统一达成共识:除了改革,我们别无选择!

3、通过学习改变认识、提升教学水平。

(1)专家指引,开拓视野。

我校邀请一些骨干教师进行学习培训,有效地调动了老师们课改的积极性。同时,我校通过往兄弟学校外出参观学习活动,大大开拓了教师们的学识视野,丰富了他们的实践经验。

(2)组织教师上网学习,并积极撰写学习心得体会。

我校一直以来都十分注重教师的学习和撰写学习体会。今年,我校先后组织教师网上学习,极大地丰富了老师们获取知识来源。同时让教师对教学问题以及个人学习心得及时反馈和分享交流,大大提升了教师们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养。

(二)教学方式的变革。

为了让全体老师都动员起来,一起齐参到课堂变革中,我校通过拉桌子,成立小组合作来营造氛围,促使我们的教师寻求更多的教育教学方法,也彻底改变了以往的教学观念和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

(三)课堂教学的变革。

教师尽量少说,多给机会学生说,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说,让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我。教师也要不站或少站讲台,多到学生中间来与学生交谈、探讨问题,要体现师生之间尊重、互信的新型师生关系,彻底改变以往教师高高在上的授课模式。

(四)“稳步推进”原则。

俗话说:万事起头难。

为了让教师能顺利迈出课堂变革的第一步,我校组织了教研组长制定并印发“课改指引”,让教师们有章可循,帮助教师更快进入课改角色,尽量让大家少走弯路。同时,我校还对班里的小组长实行三级培训:校级、年级和班级培训,让小组长尽快适应上岗,构建小组后每月还对优秀组员和小组长给予表扬奖励,鼓励优秀激励后进。

另外,教师们可以通过网上论坛进行交流与学习,网络上既是教,又是学。集思广益,教学问题及时得到解决与实践,有时提出的一个问题也会有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教师的视野从此开阔了,教改的热情和积极性也不断地高涨,教师为了让自己成功的方法能与他人多分享,平时遇到问题就会更主动更积极去思考。

(五)实行“实践—研究—再实践”原则。

1、加大教研学习力度。

我校定好各学科的教研活动,6位行政领导分3组或6组参与教研活动,各学科做好考勤与活动记录,做到定时、定点、定内容,共同探讨教育教学困域。

2、定时制定好课改教学流程指引。

每经过一段时间的课改后,教导处就分别组织语数综合三科教研组长制定出各科教学流程或好的教育教学方法,并进行收集归类后组织大家一起研讨学习,对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中起到指引作用,帮助更多的教师少走弯路。

3、上好课改示范课。

让在课改变革后表现较优秀的教师给大家上示范课,凡同科的教师都要参加,在研讨课后及时说课与点评。行政带头上好示范课,在学校也都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极大地鼓舞了教师队伍的士气,更加坚定了课改的信念。

4、推门听课,促进成效。

课改一段时间后,领导将不定时往各班推门听课,课后对教师暴露的问题或修改建议及时给予讲评与交流,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与方法,避免原地踏步或走回头路。

5、做好课改检查课。

在课改过程中,我校将定时进行全校性的课改检查课,由领导及教师组成检查小组,对全校的教师在课改后进行课堂教学进行一次诊断检查,发现没有体现课改要求的教师,帮助他们重新学习课改精神,然后再进行第二次检查,直至达标。

(一)加强领导,积极做好宣传工作。

1、成立新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课改工作的领导,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亲自担任,副组长由教导处正、副主任担任,组员由各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及学校骨干教师组成,具体开展此项工作。

2、加强宣传推广工作,要在全校师生中积极营造实施新课程的氛围,召开家长会,争取家长和社会的广泛支持,形成全社会支持新课程改革的良好环境。

(二)学习理论、转变观念,走进新课程。

1、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及有关课改方面的文件及论著,要求教师都要按照课改的总体目标、主体任务,确定课改的理念和策略,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观念。

2、进行师资培训,让教师能把握新课程的改革思路,掌握新课程的教学方法,选派骨干教师参加上级举办的课程改革培训班学习,组织全体教师进行培训。

(三)把握新课程方案,积极主动做好工作。

1、根据新的课程计划,设置本学年的课程,根据要求开齐国家规定的所有科目。

2、组织教师学习领悟学科课程标准的改革思路,熟悉课程标准教材,弄清新老教材的变化。所有教师都要围绕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改革教学,要广泛开展教研活动,研究新课标、新教材,优化课程实施水平。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0月):对新课改的宣传,新课程理念的学习、课程标准的解读,学校进行新课程实施前的各项准备。

第二阶段:摸索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6月):逐步实践课堂教学的变革、教学方式的变革。

第三阶段:发展阶段(20xx年9月~20xx年6月):认真总结一轮课实验的经验,对实验进行全面回顾总结,实行“实践——研究——再实践”的原则,继续深化推广。

全面课程思政方案(精选23篇)篇二十二

近年来,我国高校开始重视课程思政工作,将其纳入到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框架中。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也有幸参与到课程思政展示方案的编写和实施中,了解到其中的意义和价值。通过这次经历,我深刻体会到了课程思政工作的重要性,也收获了许多宝贵的心得体会。

首先,课程思政展示方案是一次全面展示学校育人成果的机会。作为一项具有思政属性的活动,它能够全面展示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成果。通过展示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获得的知识与能力,我们能够更好地评估教育教学的效果,发现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同时,展示方案也能够展示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信和自尊心,更好地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其次,课程思政展示方案是一次贯彻素质教育理念的具体实践。在过去,我们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与学生的应试能力,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而课程思政展示方案的实施,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通过设计和展示一系列能够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活动,我们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再次,课程思政展示方案是一次促进学科与思政的有机结合的实践。传统的学科教学与思政教育常常是并行而不相交的,学生不知道所学知识与思政之间的联系。而在课程思政展示方案中,我们注重将学科与思政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深入理解学科知识背后的思想与价值观。通过展示学科知识的思政内涵,我们能够增强学生对学科教育的兴趣和认同感,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另外,课程思政展示方案也是一次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机会。在展示方案的设计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创新实践。通过展示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思政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成果,我们能够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总之,参与课程思政展示方案的编写和实施,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思政工作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性。这不仅是一次展示学校育人成果的机会,更是一次贯彻素质教育理念、促进学科与思政有机结合、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实践。通过这次实践,我明白了思政工作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引导他们健康成长,为他们的人生道路注入更多的智慧和力量。我相信,只有更好地发挥思政工作的重要作用,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的社会栋梁和具有责任感的新时代人才。

全面课程思政方案(精选23篇)篇二十三

该方案从目的、要求、方法、方法、进度等方面都是一个具体、细致、可操作性强的计划“方案”,也就是说,案例之前获得的方法和案例之前呈现的方法是“方案”。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我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尤其是在课程中体现和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制定学校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

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及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实施意见》(湘教发〔2019〕35号)等文件要求,按照《湖南工学院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行动方案》总体要求,深化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发挥各类课程育人作用,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

(一)坚持顶层设计。

根据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总体目标,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对课程思政工作认识,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能力,明确课程育人目标、优化教学方案、健全评价体系。

(二)坚持改革创新。

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引导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要为课程思政目标服务,努力实现思政元素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三)坚持分类指导。

突出前瞻性、可行性和协同性要求,注重统筹思政理论课、通识教育课、素质拓展课和专业课的育人作用。明确各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内容和方法,分类分步有序推进工作。

(一)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与能力。

1、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教育技能。

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四个自信”,提高育人意识,切实做到爱学生、有学问、会传授、做榜样。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带动广大教师既要当好“经师”,更要做好“人师”。充分运用学科组讨论、老教师传帮带、教材教案编写,本学科先锋模范人物的示范作用等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技能培养。有关部门、各学院要充分运用入职培训、专题培训、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等手段,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让广大教师能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2、发挥思政教学团队和示范教师示范带头作用。

充分利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资源,鼓励思政课教学名师、示范教师、骨干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在集体备课、(教研室)工作例会等方面开展联谊活动,发挥在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带头示范作用。

(二)提升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措施。

1、增强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

根据不同学科性质特点,把握好所要挖掘拓展的重点。哲学社会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人文艺术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注重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育类课程要主动与德育相融合,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

2、加强专业课程的思想价值引领。

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重点培育学生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培养学生踏实严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使学生成长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技术性人才。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科学精神。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

3、开发具有德育元素的特色课程。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优势,组织知名教授、教学骨干、科研骨干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系列讲座,宣传我国现代工业体系建设、科学技术发展、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工程规划和建设以及对外承建的项目等方面成果,使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组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座,激发学生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责任与担当。

(三)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中,注重将“价值引领”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首要因素;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融入德育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等重要教学文件的审核“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落实程度;在示范课程的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设置“价值引领”或“德育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含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等)的制定中设置“价值引领”观测点。

(四)工作安排。

1、扎实开展“课程思政”的大讨论和教学设计活动。

在全校组织开展“课程思政”大讨论,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对“课程思政”进行专题辅导和深入解读,加深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内涵、目标及原则的理解,促进教师将思想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中,各教研室、实验中心召开1次“课程思政,立德树人”专题研讨会。

各教学单位实施“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活动。按照方案要求,开展1次以上单位教师参加的示范观摩听课,重点对融入课程课堂教学的思政教育元素进行把脉;以课程组为单位全面开展课程思政集体备课活动,着重围绕“备内容、备学生、备教法”,发挥团队合力,凝聚智慧,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不断总结经验,优化做法,深化落实“三全育人”教育理念。

2、修订课程教学大纲。

修订2019版课程教学大纲,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充分梳理各门课程的德育元素,列入“知识、能力与素质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模块中,确保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

3、建设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推出一批在全校具有引领作用、育人效果显著的精品专业课程,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堂。本学年度各教学单位遴选1-2门课程思政精品专业课程及课堂教学优秀案例。

进一步完善《湖南工学院教师课堂教学规范》,严格执行听评课制度,在“学评教”体系中体现育人评价元素;完善课程思政育人评价体系,建立任课教师诚信档案。本学年度各教学单位选树一批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立德的课程思政优秀教师。

5、“以赛促教”推进课程思政工作。

结合教师教学综合能力竞赛、教师课堂教学竞赛及信息化教学竞赛等各类各级教学竞赛,设立课程思政计分要点,考核参赛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能力及效果,达到“以赛促教”目的。

(一)加强组织领导。

课程思政工作在湖南工学院思想政治暨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党委书记任组长,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

(二)加强协同联动。

加强宣传部、教务处、教评中心、人事处、学生工作处、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确保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三)强化工作考核。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改革学生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将各教学单位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单位绩效考核评价。

根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力完善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充分挖掘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之中,制订本方案。

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和全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紧紧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工作中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深化教书育人内涵,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根据课程思政的指导思想,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通过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融合。在教学设计中,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融入到教学设计,融入到学生学习任务,体现到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方案中。

1.强化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在通识教育课程中根植理想信念。在教学过程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国、爱党、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在潜移默化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强化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领,突显通识教育课程的价值引导功能,同时强化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

2.充分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课程,牢牢把握指导思想,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于自然科学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生态文明、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

1.修订培养方案。以学校转型发展和应用型改革为契机,在修订全校本科专业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要求培养方案中须明确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把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才培养方案。

2.制订课程教学大纲。根据2017版本科教学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思政建设要求,重新制定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充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根据课程性质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并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任务中,体现在学习评价方案中。

3.编制授课教案。形成一体化反映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方法等思政内容的授课教案和教学文档。教案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我国科技进步、经济转型、社会发展、专业前沿等内容,并在课堂上展开讲授。

4.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的教学改革。各学科教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融入教学、讲义中,教学内容按新编的统编教材安排,在落实好课程思政的同时,进一步强化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教学中以讨论、座谈、论文等形式,细化教学过程,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入脑入心。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中应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相关内容。

5.加大实践育人力度,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全面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平台,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实践创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组织实施《赤峰学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管理办法》。第二课堂成绩单实行学分制和累计计分制,共2学分,对应2017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综合能力模块中实践创新环节的社会实践学分。

6.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根据学校十三五规划的要求,全面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引进isec教学理念,推进“对分课堂”教学方法应用,目前由尝试阶段进入实验阶段,切实落实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理论阵地和主渠道和引领作用,鼓励教师积极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方法,探索、总结适合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从“讲得好”向“学得好”转变,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能够得到更深理解,使学生从理论层面上入脑入心。

7.推行考核方式改革。加强过程化考核,各门思政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使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手册”,思政课上所有学生必须记笔记,按上课状态、听课记录、教学互动、学习总结等内容考核成绩,达到“进头脑”的目的。

8.教学方法改革。改革现有教学方法,探索课程思政最有效的多样化教学方法,充分利用青马班班导师的优势,以师生论坛的形式,在导师的引导下,倡导学生读原著,谈体会,开展讲座、座谈、讨论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9.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研制出台了《赤峰学院课堂教学管理细则》、《赤峰学院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办法(试行)》、《教务处学术报告厅使用管理办法》,已修订完善了《赤峰学院教师教学工作规程》、《赤峰学院学籍管理条例》、《赤峰学院选课管理办法》、《赤峰学院课程考核及重修管理办法》、《赤峰学院学士学位授予条例》、《赤峰学院教学工作考核评价办法》、《赤峰学院教材管理办法》等文件,继续对其他教育教学相关类文件进行修订,明确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0.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团队要形成梯队,明确团队教师的选拔要求和育人责任,参与教学建设的推进、交流活动,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改革的教研活动。

11.建立团队教师育德能力和育德意识培养的机制。

12.充分利用网络课程资源。有效利用优质思政课网络课程,加强课程资源建设。

13.选用优秀教材。优先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简称“马工程”教材)、国家级规划教材(主要有“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教材)、国家级优秀教材、或自治区优秀教材。

14.保障课堂教学主阵地用。充分挖掘各门课的育人功能,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严格按教学大纲执行,落实到课堂教学各环节中,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专业层面上进入学生头脑。

加强组织领导,党委书记和校长为课程思政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教学副校长负责此项工作的调度和协调,教务处负责此项工作的组织和推动,各相关单位要成立相应的机构负责课程思政的建设、实施、考核与保障工作。

1.各相关单位要高度重视落实课程思政工作,各负其责,协同合作,承担起相应的职责并创造性的开展工作,确保此项工作落到实处。

2.各教学单位要发挥主体作用,认真落实各门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工作。

3.教务处审定2017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中思政元素融入情况,加强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并督促相关单位完成落实课程思政工作。

4.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落实思想政治通识教育必修课的课程思政工作,并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

5.团委负责组织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落实学校第二课堂的课程思政工作。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共**省委教育工委关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等文件要求,为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学校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深化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发挥各类课程育人作用,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总体目标。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

1

培养能力。

三、基本原则。

坚持顶层设计。根据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总体目。

标,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

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对课程思政工作认识,提高教师将思想。

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能力,明确课程育人目标、优化教学方案、健全评价体系,实现红专并进。

坚持改革创新。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引导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要为课程思政目标服务,努力实现思政元素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坚持分类指导。突出前瞻性、可行性和协同性要求,注重统筹思政理论课、通识教育课、素质拓展课和专业课的育人作用。明确各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内容和方法,分类分步有序推进工作。

四、主要任务。

1.增强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

2

合,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

2.发挥专业课程育人作用。

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重点培育学生求真务实、实践创。

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

3.开发具有德育元素的特色课程。

工业体系建设、科学技术发展、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工程规划和建设以及对外承建的项目等方面成果,使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教师教育与培训。

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引。

3

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

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等手段,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让广大教师能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2.发挥思政教学团队和骨干教师示范带头作用。

充分利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资源,发挥4个省级名。

教师在集体备课、专业系(教研室)工作例会等方面开展联谊活动,发挥在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带头示范作用。

(三)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度;在精品课程、示范课程的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应设置“价值引领”或“德育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含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等)的制定中设置“价值引领”观测点。

(四)工作安排。

4

每年度各学院遴选1-2门课程完成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

设,每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组成员不少于2人。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验收主要标准如下:

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新教学大纲须确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并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实际,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评价德育渗透的教学成效,注重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和融合。

制作新课件(新教案)。根据新教学大纲制作能体现课程思政特点的新课件(新教案)。

提供教学改革典型案例和体现改革成效材料。本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改革中的典型案例(含视频、照片、文字等多种形式);本课程学生反馈与感悟,以及其它可体现改革成效材料。

度,在听课记录中体现课程思政内容。在“学评教”体系中体现育人评价元素,完善“学评德”体系,使德育元素成为“学评教”重要内容。

3.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以专业系(教研室)为单位全面开展课程思政集体备课。

活动,着重围绕“备内容、备学生、备教法”,发挥团队合力,凝聚智慧,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4.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听课活动。

5

每年度各教学单位负责建设1-2个课程思政示范课堂,

每年度学校组织课程思政授课比赛,进行评比,对获奖教师给予奖励。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分管思政工作和分管教学工作校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工作机构,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

(二)加强协同联动。

加强教务处、宣传部、人事处(教师工作部)、学生处(工作部)、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确保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三)强化工作考核。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改革学生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将各教学单位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单位绩效考核评价。

(四)提供经费支持。

6

课程思政工作成效突出的教学单位给予奖励。鼓励各教学单位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工作推进有力。

六、本实施方案自颁布之日起施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我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尤其是在课程中体现和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制定学校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

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及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实施意见》(湘教发〔2019〕35号)等文件要求,按照《湖南工学院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行动方案》总体要求,深化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发挥各类课程育人作用,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

(一)坚持顶层设计。

根据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总体目标,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对课程思政工作认识,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能力,明确课程育人目标、优化教学方案、健全评价体系。

(二)坚持改革创新。

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引导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要为课程思政目标服务,努力实现思政元素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三)坚持分类指导。

突出前瞻性、可行性和协同性要求,注重统筹思政理论课、通识教育课、素质拓展课和专业课的育人作用。明确各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内容和方法,分类分步有序推进工作。

(一)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与能力。

1、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教育技能。

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四个自信”,提高育人意识,切实做到爱学生、有学问、会传授、做榜样。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带动广大教师既要当好“经师”,更要做好“人师”。充分运用学科组讨论、老教师传帮带、教材教案编写,本学科先锋模范人物的示范作用等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技能培养。有关部门、各学院要充分运用入职培训、专题培训、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等手段,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让广大教师能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2、发挥思政教学团队和示范教师示范带头作用。

充分利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资源,鼓励思政课教学名师、示范教师、骨干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在集体备课、(教研室)工作例会等方面开展联谊活动,发挥在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带头示范作用。

(二)提升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措施。

1、增强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

根据不同学科性质特点,把握好所要挖掘拓展的重点。哲学社会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人文艺术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注重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育类课程要主动与德育相融合,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

2、加强专业课程的思想价值引领。

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重点培育学生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培养学生踏实严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使学生成长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技术性人才。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科学精神。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

3、开发具有德育元素的特色课程。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优势,组织知名教授、教学骨干、科研骨干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系列讲座,宣传我国现代工业体系建设、科学技术发展、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工程规划和建设以及对外承建的项目等方面成果,使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组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座,激发学生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责任与担当。

(三)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中,注重将“价值引领”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首要因素;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融入德育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等重要教学文件的审核“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落实程度;在示范课程的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设置“价值引领”或“德育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含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等)的制定中设置“价值引领”观测点。

(四)工作安排。

1、扎实开展“课程思政”的大讨论和教学设计活动。

在全校组织开展“课程思政”大讨论,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对“课程思政”进行专题辅导和深入解读,加深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内涵、目标及原则的理解,促进教师将思想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中,各教研室、实验中心召开1次“课程思政,立德树人”专题研讨会。

各教学单位实施“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活动。按照方案要求,开展1次以上单位教师参加的示范观摩听课,重点对融入课程课堂教学的思政教育元素进行把脉;以课程组为单位全面开展课程思政集体备课活动,着重围绕“备内容、备学生、备教法”,发挥团队合力,凝聚智慧,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不断总结经验,优化做法,深化落实“三全育人”教育理念。

2、修订课程教学大纲。

修订2019版课程教学大纲,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充分梳理各门课程的德育元素,列入“知识、能力与素质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模块中,确保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

3、建设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推出一批在全校具有引领作用、育人效果显著的精品专业课程,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堂。本学年度各教学单位遴选1-2门课程思政精品专业课程及课堂教学优秀案例。

进一步完善《湖南工学院教师课堂教学规范》,严格执行听评课制度,在“学评教”体系中体现育人评价元素;完善课程思政育人评价体系,建立任课教师诚信档案。本学年度各教学单位选树一批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立德的课程思政优秀教师。

5、“以赛促教”推进课程思政工作。

结合教师教学综合能力竞赛、教师课堂教学竞赛及信息化教学竞赛等各类各级教学竞赛,设立课程思政计分要点,考核参赛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能力及效果,达到“以赛促教”目的。

(一)加强组织领导。

课程思政工作在湖南工学院思想政治暨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党委书记任组长,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

(二)加强协同联动。

加强宣传部、教务处、教评中心、人事处、学生工作处、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确保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三)强化工作考核。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改革学生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将各教学单位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单位绩效考核评价。

为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有效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工作深入开展,促进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提高学校整体思政工作水平,根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8〕6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等文件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通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教书育人内涵;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强化思政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1.遵循教育规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精心设计课程、认真组织教学,促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高效性。

2.发挥教师主体作用。加强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培养,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的教学能力,充分发挥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保障教师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3.注重改革创新。引导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拓展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入渠道。

1.理想信念教育。把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课程内容,教育引导学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课程始终,从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个人诚信意识等层面,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职业素养教育。把职业素养教育与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围绕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等方面,加强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使课程教学的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和养成品行的过程。

5.生态文明教育。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发展理念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的重要论述与授课内容有机融合,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切实增强学生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

以上各元素仅是宏观概括,各课程教师应当根据课程性质、结合课程内容,梳理主讲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有效融入到课程教学中。

1.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应以课程育人为导向,充分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形成各门课程协同育人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课程建设。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建设,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涵盖人文社会和科学素养内容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认知能力等,守牢校园思想文化阵地。

3.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其育人意识,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引导所有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理念,积极主动把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融入课程教学。

4.教材选用。规范教材的选用,将规划教材、优秀教材、特色教材等作为教材选用主体,落实人文科学、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确保教材质量。

5.课程大纲。梳理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课程教学大纲中融入“课程思政”目标;合理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内容中,体现在学生考核知识中。

6.教学过程。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备课授课、教学评价等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教学与育人同向同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7.管理评价。在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重要监测指标,引导所有课程自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

1.组织领导。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顶层设计,完善相关制度措施,健全工作机构,形成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工作。

2.协同联动。加强教务处、党委宣传部、人事处(教师工作处)、学生部(处)、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互相联动,确保“课程思政”工作落到实处。

3.评价机制。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

4.经费支持。学校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稳步推进。通过项目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并根据考核结果实施动态管理,确保专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思想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对客观世界进行认识和反映的过程。接下来,我们将为大家推荐一些优秀的思想文章,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思考和创作灵感。本人自加入中国共青团以来,一
优秀作文是对审题和材料运用的熟练掌握,它要求我们对题目有深入的理解和解读。下面是一些经典的优秀作文,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感受一下吧。1.亲情在这世间,总是让生活
在写作中,要注重文章的结构和层次感,使作文更具条理性和层次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作文欣赏,希望能够给大家在写作中带来一些启示和帮助。各位老师,同学们
优秀作文是在学生写作中表现出的才华和创造力,是对语言表达能力的全面展示。通过写作,学生可以锻炼思维能力,提高语言水平,培养表达能力,增强文化素养。以下是小编为大
优秀作文要求作者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和广泛的知识储备,以便能够深入展开主题,并丰富文章的内涵。在这些优秀作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多样化思维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优秀作文虽然篇幅不一定长,但能用简练的文字,凝练出思想的精华和情感的力量。以下是一些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作文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写作的启示和帮助。学书法我的爸爸会写
写心得体会有助于我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明确自己的长处和短板,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个人特长和潜力。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
文明礼仪不仅仅是对他人的尊重,更是对自己修养的展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明礼仪实践活动,希望大家能够积极参与,共同营造文明乡村、文明城市的环境。
优秀作文是我们对于写作意图和目标读者的考虑,以及语感和感染力的传达。欢迎大家一起来阅读这些优秀作文范文,一起感受文字的美妙和力量。一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去年
优秀作文是作者内心感悟和独立思考的结果,它展现了作者的个性和独到见解。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推荐一些获奖的优秀作文范文,它们的内容充实、观点鲜明,堪称经典之作。
为了提高致辞的质量,演讲者通常需要进行大量的背景调研和相关准备,以获得有关话题的全面和准确的信息。希望大家能够从中受益,提高自己的致辞写作能力,更好地传递思想和
总结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过去经历的思考省略,有助于我们在未来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心得体会范文7:在生活中,我发现积极乐观的心态对于解决问题和面对挫折非常重要。只有我们
新闻报道是记录和报道社会发展变化、人民群众的生活情况、重大事件的一种重要手段。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精彩的新闻报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灵感。
工作汇报是对一段时间内工作完成情况的概括和总结,有助于评估工作效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工作汇报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枣园镇20__年创卫工作在
自我评价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成长,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自我评价的范文中可以找到一些常见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己的评价能力。
范文范本作为学习和参考的重要资源,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收藏范文佳作:这些范文范本将成为你私藏的宝贝,为你的写作之路提供指引。
优秀作文是在众多作文中脱颖而出、被广泛认可的一种文体。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作文的典型篇章,希望能给大家以启示。早上晴空万里,云霞满天。太阳公公把一切都镀上了
优秀作文不仅能够打动读者的心灵,还能够传递正能量和积极的思想。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风格各异、精彩纷呈的优秀作文,供大家参考和欣赏。2013年江苏省作文--材料:
在大班教案中,可以记录一些教学反思和想法,促使教师不断探索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精选的大班教案范文,希望对教师们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写作技巧,提升我们的写作水平。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中国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之
通过写作优秀作文,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学习写作时,可以参考一些优秀作文范文,从中学习一些好的写作技巧。1.因为喜欢才牵挂,因为这种牵
优秀作文是遵循语文规范和艺术要求的产物,它给予读者思考和触动的力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优秀作文范文,相信这些范文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我有一个温馨的
优秀作文是学生对文化、社会现象和人生感悟等内容进行独立思考和深入探讨的结果。在阅读一些优秀作文范文时,我们不仅要注意欣赏其中的亮点,还要思考其背后的写作技巧和方
教案模板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用来规划和指导教学的重要工具。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模板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1、知识目标:通过活动,初步体会分类的含
一篇优秀的作文不仅要有清晰的逻辑结构,还要展示出作者独特的观点与表达能力。在下面的范文中,可以感受到作者们对事物的独特观点和深刻的思考方式。亲爱的各位朋友:万物
通过参与服务月的活动,人们可以体验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和满足感,同时也能够获得自我成长和发展的机会。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服务月活动落地方案,希望对大家的服务工作有
发言稿可以帮助我们整理思路,确保演讲内容更加有条理、流畅,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发言稿的范文可以激励演讲者思考更多的观点和掌握更多的表达技巧。今天我们召开党员干部
民主生活会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有利于形成集体决策的共识。请大家注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民主生活会总结会议纪要,大家一起来学习。尊敬的杨主任、各位同志,下午好!
优秀作文能够表达作者真实的情感,传递真挚的情感给读者,并引起读者的共鸣。下面是一些经典的优秀作文示例,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第一次看到我的级任老师时,我实在
优秀作文是灵活运用修辞手法和修辞技巧的表达,能够给文章增色和生动性。这些作文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写作中的不足之处,并且提供了很好的改进思路。清晨的浓雾挡住了
幼儿园小班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孩子们的基本生活能力和社交能力。幼儿园小班总结范文的分享,希望能够激发您的写作灵感。让孩子学会以科学的眼光来坦然面对本来就光明正大
规章制度的设立可以规范组织内部的行为准则,提高工作效率和协作配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成功组织的规章制度案例,或许能够给我们一些启示。1.1安全色是指传递
计划书是在进行项目、活动或工作时,为了达到预期目标而编写的详细计划和安排。它是对整个事务的规划和指导,我们需要写一份计划书了吧。这是一份经过精选的计划书示例,它
优秀作文是展现作者语言艺术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我们应该学会欣赏和写作优秀作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启示。
编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反思教学过程,找出不足,进行改进。这些二年级教案范文是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和总结的经验,内容完整且易于理解。教学目标:1、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生活
通过撰写个人简历,我们可以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反思经验教训,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个人简历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大家写作。
个人简历是申请工作或进入学校时所必备的一份材料,它是展示个人经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想要写出一份出色的个人简历吗?以下是一些成功人士的范文,希望能够给你一些启发。
演讲稿范文的写作要注重结构的合理安排,使听众容易理解和接受所传达的内容。为了提升演讲水平,不妨阅读一些成功演讲者的范文,学习他们的技巧和经验。同学们:大家好,再
2.优秀的作文往往能够打动人心,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接下来是一些优秀作文的篇目,供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得到启发。今天我格外开心因为可以去成都科技馆参观了,我先走
优秀作文可以让读者产生共鸣,引发深入思考,甚至改变人的生活态度。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优秀作文的精彩之处,这些作品不仅能够给我们带来思考,还能够提升我们的
范文范本可以激发我们的创作灵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并应用于实际写作中。接下来,我们将展示一些范文范本的精华部分,供大家参考和学习。鄂州市国土资源局华容分局:我单位
优秀作文是以优美的文章语言表达出深度思考和独特观点的文学作品,它可以给读者带来启迪和感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优秀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提高写作水平。
承包是企业之间进行项目合作的一种方式,可以降低成本并提高效益。下面是一些关于承包业务的调研报告和市场分析,希望能够对您了解承包业务有所帮助。尊敬的各级领导及保险
后勤工作需要与其他部门密切合作,共同推动组织的发展和进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后勤工作经验分享和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
优秀作文通常具有独特的观点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使人眼前一亮。下面是一些优秀作文的片段摘录,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和借鉴其中的写作技巧。巴伦伊小时候因病致残,母亲心如刀绞
学校是知识的源泉,我们在这里汲取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下是一些学校活动的总结报告,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我最爱看书,我爱你—书作文。
租赁行业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租赁市场也将进一步壮大和完善。下面是一些租赁合同书写的事项和技巧,帮助您撰写合同。由于工程建设需要,
行政人员承担着保障组织正常运转的责任,他们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敏锐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行政总结是行政人员对自己工作过程和工作成果的一种客观概括和总结,以下是一
毕业生们应该注重发展实际技能,而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掌握。以下是一些成功毕业生总结的范文,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甲方:_____________(学校)。大中专
优秀作文既能体现作者的个人特色,又能符合文体的要求,给人以美的享受。优秀作文范文中往往蕴含着作者的情感和背景,要善于品味其中的情感渲染和表达技巧。今天,是我有生
文明礼仪是一种积极向善的品质,它体现了一个人的素养和修养水平。通过遵守文明礼仪,我们能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升自身的社交能力,以下是一些关于文明礼仪的宝贵总结
日记是一个寄托情感的地方,可以记录下我们内心深处的喜悦和烦恼,释放压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日记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一些写作的灵感和参考。今天,我和爸爸去清远
优秀作文不仅要注重逻辑严密,还要注重感情充沛,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共鸣和感受。下面是一些写作比赛中脱颖而出的优秀作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有人说,嫉妒是成功道
技术工作总结是对技术项目过程中涉及的技术问题进行总结和归纳,为项目的下一步开展提供参考依据。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一些优秀的技术工作总结范文吧,希望能够给大家带
优秀作文能够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让人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和力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作文欣赏,欢迎大家阅读和评论。我的爸爸是公交车驾驶员,人长得不高不矮,
入党积极分子应具备优秀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组织纪律观念。入党积极分子应当注重思想政治建设,下面是一些相关的学习材料和范文。×××同志自××年×月×日向党递交了入党
写心得体会可以让自己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自身的潜力和不足。请大家跟随小编一起阅读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优秀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和帮助。通过暑假两个月在物流
优秀作文是在语文学习中展现出的写作能力的高峰之作,它能够彰显学生的思维深度和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写作优秀作文来说,阅读一些优秀的范文是非常有帮助的,下面是一些值得
春节是一个给予红包的时刻,人们会给孩子和晚辈送红包以示祝福和关爱。下面是一些关于春节的总结样本,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在我一天天的盼望中,新年
文明礼仪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合作,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校园文明礼仪总结的范文,相信对大家在校园中的言行举止有所帮助。文明礼仪是我
通过教学工作总结,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范文10】教育情怀,教书育人:教学工作总结与教师使命担当20xx年的本学期我担任小学低年级
致辞的目的是通过语言表达来引发共鸣、激发情感,以达到交流、感染听众的效果。别人的成功经验可以给我们提供借鉴和启发,以下是一些成功人士的致辞案例,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优秀的作文是一个人对于某一主题有深度思考和独特见解后所写的一篇文章,它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以下是一些优秀作文的片段,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启示。
优秀作文是展示思想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方式,我们应该努力写一篇出色的作文。这里有一些关于优秀作文的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思路和技巧。4.学问有三个原则:
生日是每年一次的特殊日子,它代表着一个人的成长和存在。以下是一些正能量的生日总结案例,它们鼓舞人心,让我们相信每个人都可以过上精彩而有意义的生活。岁月匆匆,花开
优秀作文是经过反复琢磨和精心打磨的产物,每一个字句都凝聚着作者的心血和智慧。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难得的优秀作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思考。我喜欢的水果有很
作文是我们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写出优秀的作文。下面是一些具有启发性和思考价值的优秀作文,希望能够引发大家对写作的兴趣和热情。
个人简历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求职者是否能够得到面试的机会,因此在写作过程中需要慎重对待。通过阅读以下范文,你可以了解到如何巧妙利用语言和结构展示个人的优势和特点。
一篇优秀作文需要有独特的观点和深入的思考,以及准确的语言表达。请大家一起欣赏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优秀作文样本,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启发。又是一个匆忙的周末,我拖着
拥有优秀作文能力的学生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表达观点和理解课堂内容。这些优秀作文范文展示了不同主题、不同风格的作品,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春节是家庭团聚的日子,人们会返乡与亲友团聚,共度欢乐时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春节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今天说段三句半。开台!喜迎新年春节到
优秀作文是一种珍贵的文学艺术形式,它能够传递作者的独特视角和个人情感,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启迪。下面是一些优秀作文的片段,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阅读的愉悦与启
从写述职报告中,可以发现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和需要提高的地方。下面是一些经典的述职报告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提升写作水平。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我叫x
教学计划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科特点而制定的一套教学行动的计划。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教学计划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对于租赁合同中的不清晰或有疑义的条款,双方可以协商解决或寻求法律援助。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租赁合同的信息,下面是一些示范合同给大家参考。根据《深圳经济特区房屋租
学校是学生发现自我、拓展边界的重要空间,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地。以下是一些学校领导们的学校工作总结,对学校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实施“双减”政策,从本
优秀作文是通过对自然、社会、历史等方方面面的观察和思考,将感悟和思想转化为文字的一种方式。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作文的范文,希望大家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写作的灵感
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思考和成长过程。"总结自己的心得体会,让我意识到了自身存在的种种问题,因此我决定要进行自我调整和改进,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当我们需要在公开场合发言时,准备一个好的发言稿可以增加我们的自信和表达能力。在演讲初学者可以参考以下发言稿范文,学习如何组织演讲、运用合适的语言等方面的技巧。
优秀作文起承转合,内容连贯,让读者愉悦地领略到思想与艺术的结合。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优秀作文的精选例句,欢迎大家品味和赏析。我一到水中就觉得很冷,爸爸先让我练了闷
活动总结是在一次活动结束后,对活动的过程、结果、收获等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够帮助我们回顾活动,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提高自身能力。我们为大家准备了一
在制定策划方案时,需要充分考虑外部环境的因素,如政策法规、市场竞争等。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精选的策划方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引导广大
优秀作文不仅要有独特的观点,还需要有充分的论据和实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以下是一些备受认可的优秀作文,让我们一起探索写作的魅力。特大奇闻,我班多了个“小和尚”!今
优秀作文是通过深入思考和反复修改而得到的,它不是一蹴而就的结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挑选的一些优秀作文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通过阅读这些范文,我们可以学习到不同领域
好的发言稿应该能够吸引听众的兴趣,引发共鸣,并让听众对演讲内容有所收获。下面是一些优秀演讲者的发言稿范文,通过它们可以感受到演讲的魅力和艺术。尊敬的领导、各位老
在阐述观点的同时,优秀的作文还需要具备以情动人的能力,让读者在观点的同时也能够感同身受。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些优秀作文的佳作,相信会给大家带来不同的思考和感
优秀作文不仅能表达作者的个人情感,还能折射社会的热点问题和文化的特色。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示和参考。我坐过许多船,有游乐设施中
优秀作文往往具有丰富的内容,独特的观点,以及清晰、连贯、流畅的表达方式。如果你对写作优秀作文感到迷茫,不妨看看下面的一些范文,或许能给你一些启发和思路。
优秀作文是经过反复琢磨和精心打磨的产物,每一个字句都凝聚着作者的心血和智慧。善于从身边的琐事和日常生活中获取灵感,通过对细节的观察和思考,写出令人惊艳的优秀作文
个人简历可以帮助我们梳理个人成长历程和职业发展方向,从而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发展路径。在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个人简历样本,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规章制度的制定需要兼顾灵活性与刚性,以适应不同环境和情况的变化。以下是一些规章制度的绩效评价指标和改进措施,供大家参考和借鉴。为加强班级工作的管理,搞好班内工作
优秀作文有其独特之处,它在表达上更加准确、生动,逻辑更加严密。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作文的评点,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指导。夜深了,如钩弦月高挂空中,冷冷的清辉
撰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反思和思考自己的学习或工作方法是否科学有效。最后,以下是一些网友分享的心得体会,供大家共同学习和交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纪录片
个人简历是一份重要的求职材料,它不仅反映了个人的学习和工作经历,更是对个人能力和潜力的体现。范文八:跨国企业经验丰富的候选人的个人简历范文,突出了候选人的国际视
述廉报告是对廉政工作进行评估和反思的过程,可以使组织获得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并为廉政工作的长远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述廉报告范文
教案的编写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因此是必要的。以下是一些经过实践验证的大班教案范文,供教师们分享和借鉴。活动目标:1、在游戏的情景中感知排序的规律,
职业规划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以适应个人成长和环境变化。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职业规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自信是职场成功的第一要诀。一个自信
优秀作文需要语言流畅,用词准确,形象生动,通过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语言技巧,使作品更富有表现力和魅力。通过阅读这些范文,我们可以看到优秀作文的共性和特点。
通过写作,学生能够提高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小编精选了一些优秀作文范文,它们涵盖了各种主题和风格,相信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
思想汇报是对个人内心世界的一次深入探索,可以激发个人的思维活力和创造力。利用这些思想汇报范文作为参考,我们可以进一步激发自己的创造力和思考力。某某学校(或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