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文应该有适当的文采,通过使用一些修辞和修辞性的语言,提升文章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感染力。随后,我们将会给大家分享一些优秀作文的典型范例,供大家参考借鉴。
最新家乡大山的颜色(专业16篇)篇一
我奶奶的房子后面是一座连绵的山。
春天,只要你一爬山,你就会觉得自己置身于一个绿色的`仙境,周围是绿树和草地。
微风吹来,草和树叶都在向你点头示意,夹在绿色里的鸟儿会给你带来赞美的音符。
如果你深入,你会闻到野果的香味。
直到现在,我都忘不了那个用绿色装饰的“世界”。是的,我在那里的记忆是如此美好!
最新家乡大山的颜色(专业16篇)篇二
我的家乡有很多座大山,一座连着一座,远远望去,真像一层层翻滚着的绿波浪啊!
我家乡的山,四季都是那么美,不过最美的还是春天的时候。
春姑娘伴着一阵春风悄然来到人间,花草树木们都挺直了腰。大山顿时变成翠绿色的了,那翠绿的大山,看起来是那样的绿。如果现在你朝大山望一眼的话,那你会觉得就像走进了一片绿色的森林,感觉特别舒服。
早晨,太阳刚露出半个笑脸,大山就变得充满生机:花儿露出它那美丽的笑脸;小草挺起腰;树木伸了个懒腰……简直是万物复苏啊!
中午,太阳那金色的光芒照向大地,大山好像感到有点热似的,让树木把它遮盖住,让它感到凉爽。太阳其实也是一番好意,想让大山变得更加灿烂、美丽、辉煌。瞧,这不,正如它所愿,大山变得更加美丽了。它变得更加绿,更加光彩夺目了。
傍晚,我伴着晚霞,走在回家的路上,天是那样的红,连大山也被映红了。我望着那雄伟的大山,觉得它像一位严肃的军人,又觉得它像一位与蔼可亲的老师。我心里甜甜的。我不光只爱我家乡的大山,我更爱我的家乡!
最新家乡大山的颜色(专业16篇)篇三
家乡的大山,没有泰山的雄伟,没有漓江秀丽,没有黄山的陡峭。但是我还是深爱家乡的大山。早晨,迷雾漫天,空气凝结在空中,早晨的大山带着一层细纱。听着小鸟清脆的歌唱,我仿佛陶醉在那美丽的音符,看哪里要一只,这里也有一只,看到这只却有看掉了那只。清晨的大山既美丽,又舒服,让人心旷神怡。
中午的大山,一丝阳光穿透了树林,照在竹笋上,竹笋伸着懒腰享受大自然带给它的馈赠。我们走了半天,到了大山的深处。哪里有到瀑布,十几丈高地直直垂下,走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的响,水沫扬起来,弥漫在空中,目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离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英寸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大山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当太阳快要下山的时候,我便和爷爷一起上大山。在上山的路上,爷爷一直在给我讲大山上面长着许许多多的名贵药材,听来听去我也不懂,但是我知道今天的任务是去找蝉脱下的壳。我和爷爷一起爬上树,可是什么也没有,我对爷爷说;树上什么也没有,爷爷对我说;不要心急,我们应该抱着大树摇,正如爷爷说道,蝉壳一个一个的落下,真像蝉花雨。
我们来到那瀑布前。躺在小草上看着天上的繁星,多美,多漂亮,还有流星雨衬托,我爱大山,但是我更爱,我自己的家乡。
最新家乡大山的颜色(专业16篇)篇四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一棵棵亭亭玉立的柳树长出新的枝条,换上了碧绿的衣裳,在春风的吹拂下,翩翩起舞。小燕子从温暖的南方飞回来,给春天增添了许多生机。嫩绿的小草从松软的土地里慢慢地把头探了出来,像小宝宝从甜甜的睡梦中苏醒。
烈日炎炎的夏天即将来临,五颜六色的花朵在微风中显得更加鲜艳,蜜蜂、蝴蝶都绕着色彩斑斓的花儿转过来转过去,像一个个小侦探。
大雪纷飞的冬天来了,洁白洁白的雪花飘落,为青青的大山穿上了银装……。
最新家乡大山的颜色(专业16篇)篇五
要说我的家乡什么最有名,我肯定会回答是大山。
在万物复苏的春天里,大山上的树抽出了嫩绿嫩绿的枝条,一阵微风吹过,枝条就随风飘动,风停了,大树静静地站在那里像军人一样。从树上往下看小草长出来啦,一棵棵小草尖尖的,绿绿的,你一躺上去准会被扎的嗷嗷叫。咩、咩是什么东西?是野羊,每年春天野羊都会到处破坏庄稼,这不爷爷又抓了只野羊,准备杀了吃,真是一顿免费的大餐。
烈日炎炎的夏天到了,花开了,有黄的、有紫的、有红的五颜六色非常美丽,还有许多昆虫,有蚊子只要你穿着短袖到山上去一定会被蚊子镶上一个个包,还有蝴蝶,蝴蝶可有的说了,蝴蝶的颜色非常美丽,像一个仙女,蝴蝶在我的家乡里还有个俗称叫飞蝶、飞花等,夏天的大山真美丽!
凉爽的秋天来了,人们开始忙活起来了,有的上山打柴,有的去收麦子,什么,你说上山打柴干嘛用,哈、哈告诉你吧,上山打柴是留着冬天用,连小孩也不闲着和大人一起打柴,累了就把野果摘下来吃,要说吃的是什么,是野苹果、野桃子,野山楂等,渴了就喝泉水,那里的泉水可甜了,所有人上了山必须喝一口泉水,吃一个野果。
寒风刺骨的冬天来了家家户户都升起了炉子,突然下起了雪,雪停了我和几个朋友马上到山边看雪景,白白的雪像棉袄一样给山穿上了,再看看泉水已经冻成冰了,我们在泉水上滑冰,玩着玩着天黑了,我们只好回家了。
最新家乡大山的颜色(专业16篇)篇六
美丽的小镇:岭背,它是我的家乡,那儿盛产柿子。
清晨,东方出现了瑰丽的朝霞,村子房屋上飘着缕缕炊烟,空气中弥漫着轻纱似的薄雾。
山上的雾还没有散尽,阳光下,山好像是披着透明薄纱的仙女,神秘而又恬静。山上偶尔会传来几声清脆婉转的鸟鸣,仿佛是在向我们问好。
我和爸爸踏上山径,山路两边杉竹成林,泉水淙淙,可美了!远远望去,山顶好像离我们非常的近,只有几步之遥就可以登到山顶上去。我和爸爸一边赶路,一边欣赏沿途的景色。这满山遍野都长满了野蓝莓,看到这些野蓝莓,我欣喜若狂。这时,我的嘴角也不免要流口水,我走到一束野蓝莓从前摘了一颗,啊!好好吃呀!我连吃几个,然后摘了一大袋带回去吃。
沿着盘山路,一盘又一盘向山顶靠近,没有费多大的劲,我们已经走上了山腰,只见蜿蜒盘旋的山路两旁长着奇花异草,它们有:像红红的小灯笼的;像蓝色的小吊钟的;像小石榴的……真是百花争艳呢!看得我应接不暇。
终于,我们爬上了山顶,俯视四周,一栋栋房屋高低错落的排列着一块块农田就像小方块一样。站在山顶深吸一口气,情不自禁地喊道:“家乡的大山,我爱你呀!
最新家乡大山的颜色(专业16篇)篇七
家,一个美好而温馨的词,使人眷恋。在每个人心中,它都有不同的色彩。而在我心中,家乡是充满活力的绿色。
绿,朴实无华,低调却不失优雅。绿是独得天爱的,草、树,一切有着生机的物体中,少不了它的一份。因为普遍,何时何地都能看到,所以,“绿”在我心中,一股家般的温暖。
家对面有一片小树林,郁郁葱葱,生机勃勃。每次累了,头昏脑胀了,或心烦了,妈妈都会带我到树林里走走。有条小梯,青苔爬满了空隙,透满沧桑,似一位充满智慧的绿胡子老人。一步,一个台阶。每次踏上去,心底都会生出一股别样的感觉,有些许陌生,但却又有难以形容的欢喜感。
真正走到树林,便是我最快乐的时候了。也顾不上什么了,在树林中奔跑,与大树“交谈”,听小鸟唱歌,看蚂蚁搬家通常会玩得满身是泥,但妈妈每次也不过笑着说两句罢了。
我最喜欢的,是下雨天,倾听着未流尽的雨水从“滑滑梯”上流下来的声音,呼吸着带着植物特有的香气的空气,感受着风拂过脸颊的温柔,好不惬意!我小心翼翼地踩在松软的泥土上,摘下一片较矮的树上的叶子,叶子在雨水的滋润下,肥硕极了!我把叶子贴在眼上,有一瞬,似乎整个世界都成了绿色,朦朦胧胧,如仙境一般。
每次望见成片的树林,林涛阵阵,那熟悉的感觉就会包裹着我,在我心头,久不散去。家乡的颜色绿,与我心同存!
最新家乡大山的颜色(专业16篇)篇八
家乡的颜色是五彩斑斓的,有清新的绿色,有火热的红色,有耀眼的金色,也有庄严的白色。
时间仿佛是一个调色盘,用她那神奇的双手调出一个又一个动人的颜色。春天——清新的绿色。当春风来到家乡时,小草早已按耐不住心中的兴奋,一个接一个地从田野上冒出来。在你不经意之间,将一切染成绿色。温暖的春风迎面而来,在温柔亲吻你脸颊的同时,也带起地上的小草一起共舞,它们娇嫩的叶片在阳光的注视下泛出点点新绿,让人忍不住去触碰,去抚摸。深吸一口气,胸腔满是清新的味道,再放眼望去,湛蓝的天空,纯白的云朵,再配上嫩绿的小草,仿佛置身于梦境,美得让人不愿醒来。夏天——火热的红色。天上,骄阳似火,地上,知了声声鸣叫,一切都是那么地让人觉得烦躁。临近中午,田野上一片寂静,面对这火红的太阳,最吃苦耐劳的农民也不愿出来,而那知了更是热得不愿再鸣叫,地里的庄稼似乎也被这炎热的酷暑所打败了一样一个个都耸拉着脑袋,叶片也失去了以往明亮的光泽。偶尔见到一个人,也是急急地走着,似乎不愿多待一分钟。秋天——耀眼的金色。太阳褪去了夏日的炎热,换上了金色的笑容。已经傍晚,在田地里却随处可见劳动的.农民,汗水早已浸湿了衣裳,顺着脖颈一滴滴的流下来,在落到土里,然后消失。可尽管如此,他们依旧弯着腰,双手舞动着镰刀,倔强地同丰收的稻子作斗争。天上,太阳的金色光芒透过白云照到地面上,形成美丽的晚霞。美丽的晚霞,丰收的稻子和农民们脸上喜悦的笑容一起构成了耀眼的金色。你看,他们的汗珠经过阳光的反射,形成一个个小小的美丽的彩虹,似乎是在为他们祝福呢!冬天——庄严的白色。调皮的雪娃娃一个接一个地从天空落下来,将世界装饰得明亮。冬天的家乡失去了舂天的生机,多了一份庄严,白色的屋顶,白色的地面,白色的原野雪后的家乡一片纯白,宛如一张没有生机的白纸,白的让人憔悴。可看着这白色,却又让人对眼前的一切庄重起来,这大概就是大自然的力量吧!
家乡的颜色是各种各样的,它没有固定的颜色,但不论是哪种,我都珍爱于它,因为那是我的家乡独有的颜色!
最新家乡大山的颜色(专业16篇)篇九
不知不觉中,送走了脾气暴躁的夏叔叔,也能过来了温柔可亲的秋姐姐。不知怎么?它总是心情忧郁,一会儿大自然就弹奏出了美妙的音乐。
沙啦啦,沙啦啦……。
我撑开雨伞,漫步雨中。周围除了清脆的雨声,一切都很安静。突然,耳边传来了一阵激烈的辩论声。“秋雨肯定是绿色的,你们看看我,一身绿衣似仙子,这难道不是秋雨染绿的吗?”竹子挺拔着自己修长的身体得意的说。“谁说的!秋雨明明是红色的,你看西红柿,苹果,还有我,不都是秋雨精心雕琢的吗?”枫叶摇曳着身姿争辩道。“你们呀都不要争了,秋雨是黄色的,你们看看我就知道了,秋雨到我就被刷成了黄色,金灿灿的,耀眼夺目。”稻穗跳起了动感的舞蹈….
秋雨到底是什么颜色呢?带着疑惑我走向田野。抬头远望,沉甸甸的'稻谷,披着金黄色的绸缎弯着腰站在田野里,似乎是鞠躬感谢秋雨的洗礼;棉花妹妹也含苞待放,正在试图等待秋雨为它编制白色的外衣呢!
走着走着,雨渐渐的小了,我慢慢的走向回家的路,秋雨沙沙落在伞上,落在地上,落在我的雨鞋。我不禁恍然大悟,哦!秋雨是多彩的。
我喜欢这五彩缤纷的秋雨!
作者何静雯。
指导老师贾慧。
最新家乡大山的颜色(专业16篇)篇十
乌兰布统是我的家乡,那里风景如画,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景色,每一个季节的颜色大不相同,引来许多游客参观,下面我们来一起欣赏欣赏吧!
绿——。
家乡的颜色,是绿色的。每年春末夏初的时候,山上的冰雪融化了,大地焕发生机,娇嫩的小草从土地下钻了出来,伸直了腰,大树那光秃秃的树干上也冒出了星星点点的翠绿的嫩芽。到了盛夏时期,树干上已经长出了茂密的树叶,草地上朵朵美丽的花儿开放着,远远望去,像一张巨大的绿地毯上绣着的彩色图案。
蓝——。
金——。
家乡的颜色,是金黄色的。眼间到了秋天,凉风习习,放眼望去,到处是金黄色。干枯的树叶随风飘落,落到种满麦子的稻田里。那麦子金黄饱满,立刻被收割机折下麦秆,剥离外壳,装进了麻袋里。夕阳西下,阳光洒下大地,坐在收割机里的农民伯伯也被映成了金黄色,脸上写满了丰收的喜悦。
白——。
家乡的颜色,是白色的。冬天来到,白色的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笼罩了大地。天地间一片银白,孩子们在雪地上打雪仗,堆雪人,为严冬增添了几分生机。
彩——。
家乡的颜色,是彩色的。正是家乡一年四季五彩缤纷的颜色,让我记忆深刻,我爱我的家乡。
最新家乡大山的颜色(专业16篇)篇十一
家乡的颜色,是一抹淡淡的蓝――蓝蓝的天空,蓝蓝的河水。
家乡的颜色,是几分浓浓的绿――绿油油的田野,绿油油的山林。
我爱我的家乡,爱她村头潺潺的溪流,爱她晚风拂过田野传来的淡淡清香,以及田埂里飞来的阵阵蛐蛐声。
然而这都只是曾经……。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当晚风再拂过麦田的时候,当燕子再飞回故里的时候,我试图寻找,却再也找不到当初的那一抹抹绿。曾经的田野,曾经的村庄,曾经的稻香。现代化的发展,高楼林立的城市群,时代在用不一样的风格诠释着新的变化,我们进步了,我们却在进步中迷惘了,我们毁灭了昨天的很多,现代人行色匆匆,高速前进的步伐,让我们无暇驻足留意渐渐离我们而去的一切。物欲的膨胀,让我们一系列疯狂的行为无异于舍本求末。
再也看不到村头小溪旁,抓螃蟹留下的足印。现代化的游乐园矗立而起,尽管欢声笑语仍充斥其中,但却找不到当初那种满足,那种和自然最和谐,和心灵最亲近的感觉。溪流浑浊了,天空不再那么蓝了,村旁边的小树林早已不见了踪影。
我们醉心于寻找各种不同形式的物质满足感,以至于忘记了心灵最原始的诉求。
一边是高速发展的社会,一边是日益恶化的环境。有人认为这是发展必然要付出的代价,总有一代人要开疆拓土,总有一代人要承受苦难。只要我们够发达了,我们就能专心下来治理发展留下的污染。然后,有些事是无法挽回的……我们让原来大片大片的树林变成了城市群,又在城市群中建起了现代化的公园,美其名曰改善城市环境。事实是,它改善了吗?有些东西可以挽回,有些东西失去了便无法再挽留。公园再大,却无从找寻各类鸟类婉转的叫声,人工池的水再清澈,却只有单调的金鱼泛水其中。自然的美,本不是人工附加于其上的形式。人类的利锤在地球上凿出的伤口再怎么治疗,最终都难免留下伤疤。后来人无义务承担现代人为满足物欲而留下的祸根,正如我们现代人也不希望承受上辈人同样的痛苦。社会需要发展,但是却是有序的`,合乎规律的发展。天人合一也许有点不切实际,然而我们仍有义务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拥有时不懂得珍惜,也许哪天我们真的达到了所谓的高度发达了,那时候才会发现我们得到了一切又失去了一切!
2、关于家乡的作文800字:家乡的颜色。
家乡是一个多彩的世界,奇幻的颜色让人捉摸不透。
家乡是绿色的,一排排挺拔的树木,一颗颗苍萃的小草,汇成了绿色的海洋。风一刮,就象泛起涟漪的湖面,斑驳的树影,温柔的轻风,使人留连忘返,心旷神怡,陶醉其中。
家乡是红色的,一朵朵盛开的牡丹,像一个个害羞的姑娘;娇滴滴的红玫瑰,那样的扣人心弦,那怒放的红菊,显得那么纯洁而又美丽,每一朵花,都为家乡增添了一份颜色,一份美丽。
家乡是透明的,门前那条小河,清澈见底。一条条小鱼快活的游来游去,偶尔冒出一个个小气泡,给人以清爽、明朗的感觉。记得小时候,我常常在河里游泳,它,留下了我欢快的身影。
家乡是灰色的,架在河上的那一座石桥,已经有好几十年的历史了,却依然那么坚固。许许多多的人从上面踏过,却不曾留意过它,小时候,我经常坐在桥栏上数台阶,一层,两层,三层、、、、、、这个小小的石桥,记录了我成长的足迹。门前的小路,我曾赤脚踩着它走过,曾和小伙伴们在上面追逐打闹,那一切一切,都留在了记忆深处。
家乡是金色的,到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人们纵情高歌,唱出了满心的喜悦。那金黄的麦田,那金黄的柿子,那金黄的雪梨,是农民用心血和汗水换来的,每一个硕果,都是那样甘甜、爽口。
家乡是银色的,大雪覆盖了整个大地,显得那么干净、纯洁,让人不忍心去踏上它,破坏它。小时候,我和小伙伴堆雪人,打雪仗,常常冻得满脸通红,仍然不肯停下。
家乡的颜色,它是那么的神奇、变幻莫测。它美得自然,美得朴实。它代表了家乡的生气蓬勃,代表了家乡那美好的明天与未来。我爱你,家乡的颜色!
最新家乡大山的颜色(专业16篇)篇十二
我的在福建的一个小山村里,那里景色优美,虽然比不上都市的繁华热闹,但它有着迷人的色彩吸引着我们。
刚过,都从地下钻出绿色的脑袋,垂柳睁开眼睛,看着这个美丽的世界。随着季节的变换,大地很快穿上绿色的新装,骤然,整个村庄焕然一新。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粉红色的花儿,都在百忙之中绽放了,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也不甘落后,在百花丛中露出妩媚的身躯……颜色太多、太美了,有红的、蓝的、紫的……到处充满了色彩,充满了花香。
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金黄一片稻谷成熟了小麦成熟了这一片片金黄是让农民伯伯欣喜若狂的浪。一阵微风吹来一浪接一浪连绵起伏太有节奏太有规律了此时此刻的景色实在太迷人了。不知不觉地来到家里的后院看到金黄的丝瓜洁白的葫芦花火红的石榴花……形态万千婀娜多姿这七彩的颜色又给家乡的增添了一份迷人的色彩。
我们看到的更是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秋姑娘来到了里里的果子成熟了葡萄架上挂满了一串串紫里透红的大葡萄它们相互掩映着自己的身体太阳出来了照射在葡萄上就像一颗颗透明的紫色宝石。石榴树上结满了一个个又大又绿的石榴它们有的挂在枝头上有的藏在绿叶中有的长在树顶上就像一群孩子在树上嬉戏玩耍热闹极了!还有成熟的杨桃、桃子……一个个挂在枝头上露出可爱的笑脸果园一下子变得可爱起来。不仅意味着成熟更意味着欢乐与富饶。
家乡是一个白色的世界。入冬天就开始飘起鹅毛般的小雪北风一吹就在空中旋转、打滚落在屋檐上落在小树里走出门外一看就别有一番风味。进入了寒冬雪更大了纷纷扬扬地下个不停大地白茫茫一片成了一个冰雪的世界。此时孩子们走出家门拿起雪橇、铁铲在雪地里堆雪人打学仗达处充满了欢声笑语雪地就成了孩子们玩耍的新天地。
家乡是一个充满色彩的世界,让我留恋,让我爱慕。
最新家乡大山的颜色(专业16篇)篇十三
我的家乡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小溪、山脉、芦苇塘、园子,以及形状各异的石头画,正是这些多姿多彩的艺术画,才构成了色彩斑斓美丽的家乡!
作为色彩之源的点头画,是那么好玩,那么神秘。这些点头画,可不是只有一,二种彩色不同的石头所组成,它是有许许多多形状各异五彩缤纷的石头所拼成的。它是有多么美,多么好玩,你可以把你想象的画用石头画完,当你下山时,你会发现你画的石头画是多么好玩,你画的或许是笑脸,可在山下看却是个笑到嘴裂开的小丑脸,这是多么好玩又多姿多彩啊!
春天的小溪更是五光十色的。融化的溪水在太阳的照射下,溪面变得像美丽的彩虹一样。溪里一会儿游过灰色的小鱼,一会儿闯过红色的小龙虾,更像是一副流动的水墨画。让人不禁赞叹。更美的是溪边的油菜花,油菜花都已经争先恐后的开了,一阵春风吹过,你仿佛置身在一处金色的海洋里。
家乡的小溪,不仅是彩色的,山脉也是彩色的。夏天的山脉既炎热,又有透心的凉爽和植物的芬芳。各种颜色的太阳花依偎在苍绿的小松树边。更好看的要数梧桐树,或许你觉得梧桐树不美丽,但是在夏天的时候,它便释放自己的美丽,一片片大大的叶子挡住了炎热,给你带来一丝阴凉。
家乡的山脉是彩色的,那芦苇塘更是多彩的。雪白的芦苇絮,似白色的小天使降临,翠绿的芦苇叶让芦苇絮更加美丽动人,深褐色的土地,湿润柔软,时不时会从泥土里抓来滑滑的泥鳅,构成了一幅田园风光的芦苇泥鳅图,让人大开眼界。
那家乡的园子就更不用多说。有让人陶醉的茉莉花,有月月都开的月季红,有橙黄色的石榴花,让人沉醉在幽幽芳香的花的海洋,更有红绿相交的苋菜,黄头白茎的豆芽,等等。都使园子变得丰富多彩,绿叶衬红花,此时正是这样的美景。
啊,我的家乡,真是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最新家乡大山的颜色(专业16篇)篇十四
家乡是绿色的,一排排挺拔的树木,一颗颗苍萃的小草,汇成了绿色的海洋。风一刮,就象泛起涟漪的湖面,斑驳的树影,温柔的轻风,使人留连忘返,心旷神怡,陶醉其中。
家乡是红色的,一朵朵盛开的牡丹,像一个个害羞的姑娘;娇滴滴的红玫瑰,那样的扣人心弦,那怒放的'红菊,显得那么纯洁而又美丽,每一朵花,都为家乡增添了一份颜色,一份美丽。
家乡是透明的,门前那条小河,清澈见底。一条条小鱼快活的游来游去,偶尔冒出一个个小气泡,给人以清爽、明朗的感觉。记得小时候,我常常在河里游泳,它,留下了我欢快的身影,小学六年级作文《家乡的颜色》。
家乡是灰色的,架在河上的那一座石桥,已经有好几十年的历史了,却依然那么坚固。许许多多的人从上面踏过,却不曾留意过它,小时候,我经常坐在桥栏上数台阶,一层,两层,三层、、、、、、这个小小的石桥,记录了我成长的足迹。门前的小路,我曾赤脚踩着它走过,曾和小伙伴们在上面追逐打闹,那一切一切,都留在了记忆深处。
家乡是金色的,到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人们纵情高歌,唱出了满心的喜悦。那金黄的麦田,那金黄的柿子,那金黄的雪梨,是农民用心血和汗水换来的,每一个硕果,都是那样甘甜、爽口。
家乡是银色的,大雪覆盖了整个大地,显得那么干净、纯洁,让人不忍心去踏上它,破坏它。小时候,我和小伙伴堆雪人,打雪仗,常常冻得满脸通红,仍然不肯停下。
家乡的颜色,它是那么的神奇、变幻莫测。它美得自然,美得朴实。它代表了家乡的生气蓬勃,代表了家乡那美好的明天与未来。我爱你,家乡的颜色!
最新家乡大山的颜色(专业16篇)篇十五
那年卫生支农,人们都不想去遥远而贫瘠的大山及大山深处的小城,想尽一切办法要留在近一点的县区。我走进了大山深处,走进了那座座落在山凹里的小城,不是那次机缘,我可能今生都不会知道有那么一片群山起伏延绵叠嶂的山景,还有生活在山凹憨厚朴实的村民。很感谢那一次机缘的眷顾,它圆了我一次次梦里的期望。关于大山种种的风姿和俊俏,萧瑟和秃无,银装素裹间弧线勾勒的雪野,或披挂着细碎斑斓花朵的绿色山峦,那是大山在季节里更替的身影。从裸露的冬寒一直延伸到再次衰草枯叶的冬韵,大山以不同的秀美驻扎在心间,令我深深的眷恋和贴近。
秋韵里的大山最美最绚烂,最为丰硕而饱满,如一位丰腴的少妇孕育婴孩般的骄矜,抖动着绝色的羽衣舞弄风情万种。
秋日的清晨,阳光普照,是难得晴朗的一天。在这灿烂的日子,心情也格外晴朗,好几天不曾出门,很想去沐浴一下阳光,活动活动筋骨,特想走进青山环抱绿意翠拥黄花遍野的山间,看蓝天上白云舞动,听小河里水声潺潺,欣赏背着背篓走在田埂上的村妇匆忙而欢快的身影。
阳光温柔而欢快地闪着莹光星星点点地在油菜花上跳动,蜜蜂飞飞停停起起落落地盘旋在花的额角,清晨的雾蔼还在迷迷蒙蒙地缭乱散播着湿润,老农凝重的眼神从春的秃无里播下的一粒种子一直望向醉人稠密的秋硕,而我只能用相机攫取这一刻大山一隅的神韵和精彩。
酷爱大自然的我,经常忽悠上同伴游历当地一些小有名气的景观,听说大峪沟很值得一去,他们说那儿风景绝好,仅次于九寨沟,百闻不如一见。
一路上,山上层层良田里摆放着整齐的刚刚收割了的青稞、大豆、大芥,宛如训练有素的队伍,齐刷刷地站立;山民的创意,如在大地上做画一样,规律整齐地排放,满山遍野的小粮朵,远看是山上一道美丽的风景。秋草在地里或黄或红地晕染,呈现出秋的韵味。
大峪沟,寂静地伫立,那些电瓶车也寂寥落寞地停歇。沿清澈的河水前行,欲行欲被在乱石上跳跃咆哮的河水声淹没,河道两边的山峰或俊秀或奇异或高耸云霄。山坡上的灌木翠绿和墨绿相间,虽已是深秋,却不见红叶,因红叶总在霜降时。看来来得有点不是时候。水碧绿清灵,清澈见底,有一种非常漂亮的小鸟在水上嬉戏或滑翔,红色的尾巴,白色的冠子,黑色的身体,宛如山中精灵,可惜听不见它悠扬的歌声和鸣叫,被水流声淹没了,我猜想它的叫声一定很好听。峰回路转,要经过五道石门,七道桥,才能到达游览盛地。所谓的石门是山峰天然形成的狭窄处。河心巨石上生长着一两棵松树,孤傲张扬,直抵天际。松树在高高的山石上矗立,挺拔雄伟。川流不息的河水,哗哗地流过,是山间最动听的歌,唱着悠长而又古朴的歌谣。山野的天阴晴难料,总在明媚间瞬时阴透,猝不及防地暴雨如注。慢慢的云雾笼罩,一边阳光灿烂,一边阴雨绵绵,缓缓的雨点落下,我们心想只要雨不下大,这点雨算不得什么,但天公不作美,不一会便是漂泊大雨,我们在雨中行进,还不时地看看雨雾中的风景。
大山时常沐浴在如瀑布样的雨里,在一处石洞桥处的亭台阁楼间避雨,行路人匆匆地聚集来,为着躲避雨的追打。三位僧人牵着一匹马站在亭的一角,焦急地看着如注的雨丝倾泻,手中随携一串佛珠默念、祈祷,虔诚而厚重。甘南一带生活着藏、回、汉三个民族的'群众,藏族群众全民信教,听当地人说几乎每家都有一个儿子出家为僧,那份对藏传佛教信仰的程度是深入血脉里的,是没有人能动摇的,至诚至深直至心灵。一个藏族小伙子骑一辆自行车,怕车后驮着的粮食被雨淋湿,脱下衣服盖上,一眼能看出是藏家小伙,虽穿着不伦不类非藏非汉,仅从那顶帽子和那张典型藏人所特有的面孔是不难分辩的,淡淡的质朴眉宇间深藏。那里有一个静静的水潭,水面被雨点砸出环环相绕的涟漪,而潭边绿意葱茏茂密的灌木上披挂着晶莹的水珠,在一片雾蔼里氤氲安逸。突然觉得这雨给了我一片最美的风景,真想停留在这一刻,尽享它的温润和在雨润下的绝妙。雨点小了疏了,僧侣们急匆匆地上路了,他们也有梦想,就如行走在雨中一样的坦然和执着。漫漫路途就是这样无悔地走下去,从容于心中至真至诚的信念。
想这大山深处有多少娇艳绝佳的景致静默,有多少依山傍水的牧人栖居。他们生活在天然纯净的国度,目光里流淌着自然单纯祥和的光芒。迎着阳光出门,顶着烈日劳作,在晚霞里赶着牛羊回家,升腾起炊烟袅袅,缭绕在山的鬓角,享受着绿色环保的美味,咀嚼着平实浓厚简约的生活,夜色里静卧在山的怀抱,安稳踏实。
我们短暂的留连,感受大山远离城市的宁静和安逸。看清澈的河水川流不息,看水中五颜六色的石头,河边茂密的丛林。更喜欢晚霞映衬下的山野村庄,带着几份神秘,几份羞涩,几份在霞光下层林尽染的淡雅的美。
和朋友们在河边坐坐,谈论着山涧自然纯朴的话题,感受着自然的风韵,给人一些极具享受的时光。感受了阳光,沐浴了微风,聆听了水声,或在静默里倾听心的回响,让舒展的心绪伴着美好的梦在月光下徜徉。
眼前一位老人背着沉重的柴草在暮色中走来,夕阳下灿烂辉煌的人生,书写着沧桑厚重和勤劳。瞬时心底盈溢出一位让人敬仰的老人,她就是网络中的“天使奶奶”,一位76岁高龄还要每天登着承载五百公斤重量的三轮车奔波的老奶奶。为了孙子,为了老伴,其精神和毅力让人震撼。我深深感受到她那种“忘我”的境界,不是儿女不孝,不是谁非要她这样,而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工作热情和决心。在她那样的年龄本是享受天伦之乐,有困难依靠子女的生活境地。但她没有,忘了年龄,忘我工作。每个人都要老去,老了也能保持她这种精神境界,其实是一种幸福和对生命的珍爱。试想能有多少她这个年龄段的老人能象她这样精神,这般健康,一如继往地驰骋在对生命对家人爱的航线上。
对大山的情意如开遍山野细碎的小花,点缀和旖旎了群山的芳姿,挥洒着满山遍野的怀想,一如我的依峦延绵不断。
留恋大山从太阳升起到夕阳西下的一天。问好:大山!你在秋韵里最美的装扮都在我的记忆里存放,我永远记着你美艳的娇容。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家乡大山的颜色(专业16篇)篇十六
那个夜晚,当我沿着山路,独自走向那一所孤零零的学校时,我忽然想了很多。
山是静的,山腰上的小学,被大山环抱着,植物在夜风里晃动,山野间掠过一阵细碎的响声,大山仿佛在松散的夜晚深深地呼吸,万物都在萌动,山坡上的谷穗蹿出了谷苞,像生长中的香蕉的形状,远处的山坳里晃动着悠悠的灯火。我在夜色里凝望,想找到一个学校的诱惑之处,一个人坚守的理由——就在这所学校,一位老师坚守了40年。我对这个地方充满了好奇也充满了质疑。
这个夏天,我先是一直在各个学校间游走,带着强烈的目的性,一直想寻找契合我写作留守儿童类型的题材,完成我在这一年深扎的任务。老实说,我之所以一直游走,因为没有找到真正触动我的故事,或者说接触的一些故事,没有真正撬动我的情感。现实和想象不成正比,不会像料想的那样简单,写作需要触动,我需要找到打开自己心灵闸门的钥匙。找不到,我宁可搁笔或者使之搁浅。
也许在这个在大山深处的柳树岭,我可以如愿找到。
这是我走进大山的第一个夜晚,山里的夜厚重而清晰,像一幅线条剔透的油画,有一种置身其所绘场景的感觉。借着月光,隐隐看见学校的门口站着一个人。我知道,这一定是我要采访的主人公闫乃富老师,来之前我们已经约好。我沿着一条羊场小道朝着学校和我要采访的主人公走过去,夜色里,闫老师打开了那副老式的校门,院子里空荡荡的,一边的墙根开着几朵花儿,白天再看到时我才知道是那种红色的大丽花。院子不大,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不过十几步远的距离。教室是一间大房子,20平方米左右,摆着三溜儿十几张课桌。后边的墙上是少先队章程,北面的墙上贴着一张手写的a4纸大小的课程表,黑板上用规范的楷书写着语文、算术、拼音和一首古诗。
整个学校就这一间教室,隔壁的一间屋子是他办公和生活的地方,那里有一张老式的桌子;一个简单的书架,上边摞着人们捐赠的部分图书;一张小床,被子规矩地叠着;还有一个电磁炉,他告诉我,是用来给孩子们烧水喝的。我们又回到教室,他让我猜,现在有多少学生。我看着课桌,算了算,加上我的想象,说,20个左右吧。
他摇摇头,非常庄重地告诉我,只有6个学生了。那一刻,我的表情大概是惊愕的,来之前,介绍我来这里的记者朋友说,大概有十几个学生。他走上讲台,看着自己留在黑板上的内容,那些内容在黑板上形成三个阶梯的形状,问我,看这些内容,猜猜有几个年级?我摇摇头,他神色庄重地指着几张课桌说,这6个学生,分别是学前班两个,一年级两个,二年级两个。然后他一个个说着他们所在的村庄,他们的名字,咸桂园,咸桂婷,咸文华,咸文、咸孟瑶、咸尧宾他讲着怎样上课,三个年级,每堂课分成三段时间,前十分钟给这两个孩子讲课,中间十分钟给这两个孩子,后十分钟给另外的两个学生,剩下的就是做作业、辅导。我想象着上课的情形,我听说过复式班,今天才算真正见识了这样的学校,这样讲课的老师。这需要经验,体现上课的效果。我们站在院子里,月光洒下来,山里的月光格外皎洁,山太静,低处的风声都能听见,月光下的院子里有我们的影子。闫老师说,多年来他教的一直都是复式班,每天站的都是这一个讲台。他数着,以后学生逐渐递减,从二十几个到十几个,11个,-9个,到现在的6个。这是一个适应的过程,每次学生的减少都会使他感到一种失落,而现在即使几个学生坐在教室里,他感觉面对的依然是一个班的学生。
我请他预测暑假再开学的状况,他说,如果没有新生,只会减少。他们都去了哪里?他说,都不愿守在山里了,去了山下或城里的学校,还有栓马的完小。栓马完小在几十里的山下,拴马村曾经是一个山区乡政府的所在地,几年前山区乡合并,拴马乡撤销,当年乡政府的所在地留下了一个空旷的院子。
我要回到那个农家旅馆了,他要送我,我指着唯一的山路说,放心吧,能摸回去。分别前,闫老师说,再过两年他也该退休了。
二
我在山里住了下来。农家旅馆是新建的,平常几乎没有客人,用房东的话说,他们是在建房子时多建了几间房,等待着将来的开发。旅馆里现在只住了我一个人,我每天和他们一起吃饭,一起聊天,之后我到学校里去。正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可山区的夜晚是凉爽的,我在晚上静下来读我带来的几本书,整理我对闫老师的采访。
闫老师是整个山区年龄最大的老师,谈到闫老师退休后谁来接替的问题时,听他们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中心校校长带着一个刚分到山区的老师来到柳树岭。听完闫老师讲课,校长说,等闫老师退休后你就接替闫老师来柳树岭吧!也许只是随便一说或者试探,却使这个年轻教师一夜未眠,在自己的寝室里掉泪。他连夜给校长发了短信,求亲戚和校长打招呼说情,说万万不要让他到柳树岭来。我不知道这个故事到底有多大的真实和玄虚,但它传递出的信息是真实的,那就是没有人愿意来过这种一个老师、一个学校、几个学生的生活,单是一个人的孤独和寂寞就难以忍受。我在山区采访的过程中,狮豹头中心校的霍校长给我讲过一个类似的故事。秋季,新招聘的老师陆续报到,其中来自某城区的一个女孩儿被分配到山区条件相对较好,有几百学生的狮豹头中心校。那个女孩在学校待了一天就悄然离开了,从此再没回来,她离开岗位的理由是学校竟然没有可以坐便的卫生间,房间没有可以冲澡的淋浴。听完这个故事,在场的几个人都沉默了,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计较生活的条件,而要满足这样的条件似乎有些遥远。这也许是山区教师老龄化,青黄不接的原因之一,我也越发地尊重这些在山区坚守教学岗位的老师。
闫老师指指院子里已成危房的几间老房子说,以前这里还有几十个学生,甚至上百个,几个班。那时候他们每天面对的是几十个学生,每次下课,校园里充满了学生们欢快的笑声,也许这才是正常学校的情景。
闫乃富老师和我谈起柳树岭学校的前身,它的演变,它的高峰阶段:柳树岭学校几乎和共和国同龄,早在1950年,这个山区乡的学校就成立了,尽管位于大山的深处,也可能是那个时代交通很不方便,走出去困难,在山区建立学校的重要性更大。1976年左右柳树岭学校有了初中建制,就是那年,17岁的他从当时的卫辉五中高中毕业,回到柳树岭学校成为一个年轻的山区民办老师,后来柳树岭学校还曾一度成立过高中班,那是柳树岭学校最兴旺的阶段,初高中200多人,初中3个班,高中两个班,小学5个班级。这些学生大都来自柳树岭和定沟两个行政村,两个行政村包括方圆几十里的12个自然村,归当时的栓马乡管辖。
他几十年如一日,没有离开过柳树岭,没有离开过他钟情的山区教育。他的家就在离学校二三公里的东凹村,每天到学校要步行20多分钟。现在的东凹村,全村八户人家,他和一个本家兄弟住在一个用石头垒起的三合院子里。我去采访时,几次见到的都是他和他爱人,另外的那个屋子的人没有见过,院子里空荡荡的。不时掠过头顶的只有唧唧叫着的山鸟。他告诉我,他们都出去打工了,儿女们搬迁到平原乡村的一个地方,一年难得回来几回。而村里的八户人家,都是他的本家、亲属。
他的叙述变得慢下来,声音似乎也显得低沉。1986年左右,柳树岭学校的初中和高中陆续撤销了。学生越来越少,学校变得越来越空旷,那种每天下课热热闹闹的声音,踢踢踏踏的脚步声稀落了,学生在进校门前的打闹似乎没有了,他和留在学校的老师感到隐隐的失落,像一个将军,却看不到自己的部队,那种欢庆吵闹的场面没有了。有时上课铃响了,他还站在教室外边,等待着学生过来,站到讲台上,数着台下的人头。好长时间他才从这种失落中适应过来。
他不知道,或者不想预测,这样的状况还会继续,会更严重。他甚至为此感到痛苦、孤独和纠结。他曾经连续几个夜晚站在山路边,独坐在山石上,倾听着大山的低吟,辨别着大山的颜色;山还是老山,山鸟还是那样的叫声,山的颜色没有改变,山风还那样凉爽,大山依然静谧。可是,人却在逐渐地流失,一个学校竟然变得这样的空旷。究竟该怎样理解如此的现状,大山之外有着怎样的诱惑?他一遍一遍念叨着:大山、大山在日记上写着大山、大山写下自己的困惑和苦闷。这样的日子是慢慢熬过去的,他的信念从来没有改变也没有动摇过,也不能改变和动摇,山区学校必须有人坚守,也不是他一个人在坚守。他说得对,在我的采访中了解到,狮豹头乡12个学校,三分之一的学校都是几个学生。我去过另外几个学校,看到过同样的.场景。只是在整个山区乡,柳树岭海拔最高,闫老师是这个山区乡年龄最大的老师。进山采访,使我对这个群体、对这样的坚守更加敬重。
一个人的履历是简单的,而串在履历上的故事是繁复的,五味杂陈,也许这才叫经历。山里的村庄在不断变迁着,人的思想在与时俱进,这个原本封闭的大山,不再那么封闭,山村人员的流动越来越大,代之而来的是本来居民很少的几个自然村几乎不存在了,火地凹村搬迁了,三塔沟村搬迁了,竖在三塔沟村的那座当年战火年代的炮楼更加孤独。这里没有开发,只有偶尔路过的游客来这里吸氧,不远处有一个爱国主义教育景点——皮定均司令部,是当年抗战时期留下的一个临时指挥部的遗址,但多年没有维修,大门也时常锁着。
1990年左右,柳树岭小学班也基本不全了;到,柳树岭小学开始了真正的一个老师和一个学校的状况,那一年全校剩下的学生总共不到30个,包括开始招收的学前班的学生,生源就像不断搬迁的村落,越来越青黄不接。第一次,当他第一次独自一个人面对全校不足30名学生时,他真正体验了什么叫孤军作战,什么才叫孤独。他曾试图努力过,给他再留一个同事或派一个同事。可是,这些努力都因为当时教师的紧张和没有人愿意留下来而落空。
现实是不可改变的。面对现实,他只有努力地适应。20,柳树岭小学只剩下了16个学生,真正的复式教学是从这一年开始。没有办法,根据山区教育的条件,他一个人,只能将16个学生合并到一个教室,往后的日子,他必须努力地在教学上探索。作为一个获得过多项荣誉的老教师,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决不能落伍,要对得起还留在这个学校的学生,对得起家长的信任。学生还在逐渐地减少,直到20的6个学生。阎老师告诉我们,剩下了十几个学生后,中心校和乡政府的领导来过几次,经过研究,曾经将十几个学生合并到几十里山路之外的栓马完小。然而,只经过了几个月,柳树岭小学在山民的要求下又恢复了。理由是,那年冬天下了一场大雪,大雪把山路封住了,学生无法回家,家长也不敢贸然下山见自己的孩子,家长和学生只能在山的这头和那头相望。家长们不愿意这样,他们相信闫老师,就一起去找教办,去乡里找,去局里找,一次次,那样恳切。就这样,根据山里的状况和家长的要求,跟着学生调到栓马完小的闫老师又带着自己的学生回来了。
一个人、一个学校的生活再次开始。
三
一个学校的履历其实也是一个人的履历。
作为山区的留守老师,也是这个山区乡年龄最大的老师,他在这个学校已经守了40年。40年,就是一棵树也该长老了,生了白发。难以想象,一个人在这样的环境下如此坚守,他获得的那些荣誉是当之无愧的。
只有现实生活单纯化,才能留下更多的精神空间。这是闫老师的原话,也是他的肺腑之言。
1992年,闫老师到卫辉市教师进修学校学习,那是他第一次真正离开柳树岭,离开山区,离开学校,离开自己的学生,离开自己的妻子和年纪尚小的孩子。纵有万般不舍,然而那是进修学习,是一个提高自己的机会。妻子悄悄地给他打好了包裹,鼓励他,走吧,走了就好了。当时最大的孩子9岁,最小的才两岁。他真的不舍,放心不下妻子带着两个尚小的孩子在这闭塞的大山里生活,他不知道该说什么,只有不舍地再看一眼自己的孩子,他从心里憋出一句话是,入冬前他会回来,备好过冬的柴火。对于山里生活的亲人这也许是最好的承诺了。当我们夏天去山里避暑时,殊不知冬天的大山里却更加寒冷。一走几个月,这年入冬前他真的请假回来了,进了门他掂起劈柴的工具就去了山上,整整几天,他每天从山上背着柴火回来,一趟又一趟往家摞,摞够了足够一冬天烧饭取暖的柴火后,又回了学校。
他指指身边的妻子,那两年多亏了她。那是一个朴素的山村女人,黧黑的面孔,瘦瘦小小的身材,刚从地里回来,手里掂着一把捎回来的山菜。
当时还是一名民办教师的他,工资非常低,每月只有60块钱,要维持一个有着两个孩子,又有老人的家庭,那种拮据可以想象。为了生计,为了完成学业,在卫辉进修的两年里,每到周日他都到建筑工地上去找零工做,在工地上和灰,运砖,帮厨,一身灰一身泥,每天挣十块钱左右。而那两年因为要让别人代课,他微薄的60块钱也没有了,要转给代课的老师这是事实,也是当时的现状,当时的国情。闫老师顿住了,我看见了他眼中含着泪光,而身旁他的妻子在用毛巾擦拭着眼泪。我赶紧转了话题,仰头看看他们家熏黑的房顶,想象着冬天的火炉,靠墙根的炉子,再过几个月又要烧柴取暖了。我说,我到时候来体验你们的“暖气”哦。
已有教龄的闫乃富通过考试转正成为一个有编制的教师家里的经济状况才算稍有好转。但孩子们上学上有老人开销依然入不敷出连续近的每年暑假闫老师都会到外地的建筑工地上打工或许那些工头至今都不知道闫老师在山村教学上的坚守不知道当年那个打工的汉子在山区坚守教学岗位40年成为全市、全省的优秀教师劳动模范。
四
我们终于要说到留守儿童了。闫老师说,其实这么多年,他所教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学生的父母大都是常年在外打工。好转的是近几年来,由于家里的老人和孩子需要照顾,很多孩子的母亲不再出去,成为现在所说的“单留守”。那是我第一次听说“单留守”的说法,所谓的单留守,就是指父母双方有一方留在家里的家庭。我想起在狮豹头乡中心校采访时,霍校长说现在的学生80%以上都是留守儿童,单留守占一部分。说到他们正在建一个视频聊天的网上平台,让留守学生每隔一段时间能在视频上和家长见面,和在外打工的父母聊天。这个平台,是对留守学生的安慰,听起来简单,实际做起来并不那么容易。
闫老师的家里曾经连续几年住过4个留守儿童。
说到那4个学生,闫老师的谈话顿了顿,他下意识地朝里屋的方向看去,好像时光又悄然地流淌回去,又看到了那4个调皮又听话的孩子。闫老师说,他们当年就住在里屋的两张床上,十几年了,他们都已经是大孩子了,现在有的上了高中,有的正上大学。那是,开学前,4个孩子的家长分别找到了闫老师家,看着闫老师,说出他们的想法,想把孩子托付给闫老师,上学、生活都拜托了。闫老师有些犹豫,老实说,他起初是不想留宿孩子的,他知道那意味着什么,那是一种信任,更是一种责任,在生活上要面对很多琐碎,既做老师又做家长,要掌握好细节和分寸。那4个孩子大都是二、三年级,七八岁的年纪。可闫老师看他们恳求的眼神,又征求着妻子的意见,两个善良的人最后收下了4个孩子。然而这一收竟是几年,直到后来他们离开了柳树岭小学。
闫老师向我数着4个孩子的名字,10年了,他记得那样清楚,璩鹏飞,璩胜华,孙文杰,璩明华。那4年,一个山区的普通家庭,一下子增加了4个人的生活,吃饭、穿衣,作业辅导,加上他们自己的两个孩子,那的确是一种不小的负担。闫老师每天要安全地把他们带到学校,安全地带回家,几年如一日,手拉着手,沿着几里地的山路,每次要上下那个千米长的陡坡。妻子要种地、劈柴,为他们做饭、洗衣,晚上照顾他们睡下,为他们盖好被子,冬天里为他们烧好取暖的柴火炉子。山路费鞋,那几年孩子们的鞋都是他妻子做的,每个孩子每年都要穿破几双鞋。那4年就那样过去了。几年里,常遇到孩子们发烧、感冒、拉肚的情况,他要跑几里地带他们去找另一个山村的医生看病,他趁下学的时间,背着孩子匆匆走在崎岖的山路上。那几个孩子每一次回山里还要到学校看看,到闫老师家里坐坐,和他们守在一起吃一顿“团圆饭”。说到这里,我看见闫老师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五
世界是宽阔的,这无关身居何处,而和心灵有关。
我不知道该怎样评价一个山区的学校,这样一个奇特的,一个老师和几个学生的学校,一个学校对山区留守儿童的意义。那些曾经离开了学校的学生又该怎样评价学校和老师。农家旅馆的房东大嫂,用一句简单又朴素的话说:“闫老师是个好人!”这个世界或许永远都会有这样简单的评判标准:“好人”和“坏人”,或者“好人”和“孬人”。房东大嫂说,她的两个女儿都是闫老师的学生,说着她拨通了已高中毕业、在一家企业上班的大女儿的电话,利落地说,你们自己聊。我听到了一个女孩清脆的声音,我告诉她我来柳树岭的目的,为什么住在了她们家里,她滔滔不绝地和我聊起了闫老师,说闫老师是一个好老师,太苦了,一个人守着几个学生,一个学校。然后她说闫老师的言传身教对她影响很大,她说她现在也爱好写作,经常在企业报纸上发表作品,多亏了闫老师对她作文的指导,奠定了她写作的基础。我说,你将来会有写学校生活、写闫老师的作品吗?她说,会,一定会的。
她问我,闫老师挑水的故事你知道么?
我看到了那副水桶。
其实这个故事在我后来见到狮豹乡主抓教育的副乡长闫运丽时,她也再次给我讲起,那副水桶闫老师挑了十几年。那时候学校没有水窖,他想得很细,想着学生在学校需要的每一个细节,他去村外的一口泉水边接水,每天起得早早地,将接满的水再慢慢地往学校挑,担着水走将近两公里的路,他不敢走得快,怕水洒了,要掌握好水桶的高度,在从家往学校走的路上是拿捏着走的,他不愿意将一滴水白白地洒在路上。这副水桶搁下,是因为后来学校有了一口水窖,那口水窖的捐建者,也是听说了闫老师挑水的故事,目睹了他挑水的过程后,感动之余,出资帮柳树岭小学建起了一口窖。这是一个学校的故事,也是一个人的故事。
山是寂静的,尤其夜晚的大山,唯其寂静才可以聆听。只要你愿意感觉,即使山里的石头也会发出细微的声响。
那几天,我又几次悄然地走近柳树岭小学,看着那杆红旗在夜风中飘扬,谛听着大山在夜色中的沉静吟唱,听着每一棵草木在夜晚发出的生长的声音,一阵山风吹过,山羊的叫声从谁家传来我看着那一所几间房子的小学,想着它的未来,回想着学生走来回去,似乎看见闫老师站在路边等待着他的学生,从家长的手里牵过学生的手,走过那条不足两米宽的的羊肠小道;每天放学,站在山口将一个个孩子的手递到他们的母亲,他们爷爷奶奶的手里。每一天都这么重复着,反复着,不厌其烦,一个大山深处的学校生活就这样延续着,日复一日。
我想到了闫老师的另一个故事:他的学生无论多少,都要正常地参加全县全乡的统一考试和统一测试,每年几次考试,每一次闫老师都要徒步几十里到栓马的完小将封闭的考卷取回,一去一回要4个小时,本来上午的考试,柳树岭小学只好延迟到下午,这似乎已经形成了特例,因为除了来往的奔波,还有严格的考试时间。我问他,剩下这几个学生也没有其他老师来监考,还是那么认真吗?他突然庄重起来,好像我对他进行了人身侮辱,伤害了他的尊严。他十分严肃地说,他绝不会有半点侥幸和对学生的不严格,那是对他教学的一种测验,证明他教学的质量。而每次考试,他所教学生的成绩都排在前列。
他对我讲起他的学生下山,到另外学校学习的几个故事:一个学生跟着他的家长到新乡上学,入学时,那个学校的校长对学生的家长说,山里的教师教的成绩不会多好,让你的孩子留级吧!那个家长心里不服,因为他了解闫老师,为这句话感到不平。他对校长说,你能不能让孩子先跟着试读,不行的话再退下来。结果试读之后,那位校长对家长惭愧地说,我错了,犯了观念上的错误,你回去告诉那个老师,我对他很佩服,有时间我会去山上看他。那个学生的成绩一年后跃居到全班第一。那个校长没有食言,他真的去了柳树岭小学,看到了闫老师,拉着闫老师粗糙的手说,你是真正的好老师,我敬佩你几年过去了,他还常常和他的同事讲起闫老师,拉着新分配到学校的老师到柳树岭来,体验山村教师的生活。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当然,现在闫老师不再跑几个小时翻山越岭去取考卷,山里的路比以前好多了,学校会送过来,他也会找山上的年轻人或某个家长骑三轮车带着他去栓马完小取卷。
如今,闫老师已经获得了多项荣誉:河南省劳动模范、优秀教师,新乡市劳动模范、优秀教师,卫辉市优秀教师、道德模范等。他谈到两次拒绝去参加颁奖典礼,我能理解,一个在山区坚守几十年的老教师,他更喜欢的是默默无闻地工作,他不适应过度的喧嚣,这和他的性格是相融的。
夏天和秋天,山是充满诗意的,青色的树,黛色的山,飞翔的小鸟,不受污染的蓝天,飘移的白云。一切都是正常的,满足的,而满足和胸怀有关,和热爱有关,那曾经日复一日挑着的一担水仅仅是一担水吗?那日复一日地在路口等着学生来,看着学生回,仅仅是一种习惯和职业吗?给他的那些荣誉,那些称号,其实可能是多余的,他不是为了这些虚妄的东西,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不是为了几个写着烫金字的红本。这是一个山区留守老师的道德操守,是一个留守老师秉持的价值观。他不讲回报,不讲高深的理论,他说,我要对得起还留在山里的每一个学生,要对他们负责,留在山里的孩子和家长更不容易,把孩子交给我,是把一颗心、一种信任给我,我没有任何理由懈怠。
当我回到单位,回到我生活的城市,当我去外地参加笔会,当我在我的朋友圈讲起此事,讲起这样一所学校,这样一位老师,他们都是诧异的,常常惊讶地睁大眼睛,啊,还有这样的学校?那一刻我的心是疼的,很难受。是啊,世界那么大,我们的身边还有这样的地方,更重要的是还有这样一个坚守生活、坚守品格、热爱教育事业的人,还有一批像闫乃富这样的老师。我在狮豹头乡采访的过程中了解到,这样的情况真的不只是柳树岭,山区乡还有五六个这样的村,黄叶、雪白庄只不过柳树岭更特殊,闫老师年龄最大,坚守的时间更长。我只是还没有写到他们。
我最初的写作带着几分完成任务的心态,一种完成创作的功利。在连续几次走进山区采访后,我感到惭愧,且这种惭愧与日俱增,也越来越感到深入生活的重要。我们常常认为我们本身就在生活中,每天体验着生活,感受着生活,殊不知我们生活本身的局限,走出去,才知道有多少未知、多少窗口没有打开,多少人和事让我们感动,触动着我们的灵魂。我要继续采访,写闫老师,写山区的老师和教育,我有责任,每一个写作者都有责任。我是由衷的。
六
再一次进山是209月上旬。整个山区进入了秋熟的季节,山楂红了,秋梨甜了,玉米即将收割,秋高气爽,天空更加高远。我再一次住进那个农家旅馆,院子里堆满收割的谷穗,一家人都在忙碌,他们找来了一个打谷机,在我第二天早晨醒来时,一院子沉甸甸的谷穗全打完了,变成几堆黄金的谷子,院子里收拾得规规矩矩。那些金黄的谷子再去一个碾米的地方加工后就会变成黄澄澄的小米。山区的小米由于日晒时间长,温差大,熬出的粥格外香甜,旅馆的主人向我介绍,每年的小米是他们家一项最大的农业收入,接下来小米会陆续地卖到山下,被周末进山吸氧的城里游客买走。说话时,房东的手里始终捻着一把谷粒,谷粒金子一样在她的手窝里跳动,每一粒都镀上了干净的阳光。这就是乡村,一个山区乡村的忙碌、勤恳和喜悦。
我见到了“月亮女孩”。
当我再一次走近学校时,闫老师站在羊肠小道的那端,向我招手,喊着我的名字。我们已经很熟了,我答应着,向他挥手,他的身上加了一件外套,那种黑色的夹克衫,加上他黧黑的脸膛,在山坡上像一块山石。
让我意外的是,相隔一个暑假,柳树岭小学竟然只剩下了这一个被称作“月亮女孩”的学生。看到空旷的教室时我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感觉,说不清楚的情绪。我看着那个女孩,明亮的大眼睛,小脸蛋圆圆的,她独自在座位上写着作业,字写得很好看,是那种有力道的楷体。她的面前放着语文、数学、英语。这一次和我一起进山的是一位曾经做过英语老师的文友,他指着课本上的单词听她读音,听过后他说,女孩的读音非常准确。闫老师又让女孩背诵了《三字经》,而且将每句话的意思给我们讲解,女孩说着普通话,声音细细的,圆润好听,专注的神态非常可爱。
女孩叫马雪林,之所以被称作“月亮女孩”,因为她从小就患一种先天性脊椎弯曲,走路弯腰,像一个月牙,所以有了“月亮女孩”这个善良的绰号。如果要更贴切,也许该称她为“月牙女孩”。
马雪林9岁,上小学三年级。倘若要问闫老师对外人有啥请求,闫老师说,求人帮帮马雪林。为马雪林看病可能是他有生以来唯一的一次求人。
故事要从马雪林的病和电视台进山说起。
脊椎弯曲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病,如果不及时治疗,病人生活会越来越难,甚至可能少年夭折。闫老师的话让我害怕,但他的言语里透出的是一种心疼,一种爱怜。马雪林的病是她的父母在孩子几个月后发现的,他们翻山越岭,去卫辉去新乡的医院里看,最后确诊为脊椎弯曲变形,当时医院就告诉他们,如果想要孩子康复,需要做大的手术,且不止一次,手术费很高,不是一般的家庭可以承受。他们当时就懵了。这对于一个山区家庭无疑是巨大的灾难,他们靠种一点地,靠采一点药材,靠一个男人出去打工,攒够手术费用,简直是天方夜谭。为小雪林手术的事情一直拖延着,或者说他们不相信会像医生说的那样严重。7岁,小雪林上学了,就在几公里山路外的柳树岭小学,从那时候起,小雪林的父亲在外打工,小雪林的母亲开始了漫长的每天接送孩子的过程,他们居住的匣水村离柳树岭有将近4公里的山路,全是崎岖的羊肠小道,每一次单程要走50分钟左右,这还是走惯了山路的速度,否则要一个小时以上。小雪林的母亲每天早上将孩子背在肩上,送到学校,自己再回去侍候八十多岁的老娘,中午如果不接小雪林回去,要再往学校送饭,傍晚过来再将孩子背到家里。
日子就这样日复一日地过着。一个山里的母亲就这样每天背着自己的孩子,走在崎岖的山路上。每年多少趟,是可以数得过来的,一年一年,那数字是惊人的,不敢细算。
为马雪林看病是一个机遇。年秋季,河南电视台公共频道的一个记者进山,当她听说这里有一所几个学生的学校时,她好奇地走进了柳树岭小学,就是这次意外的采访为马雪林的治疗带来了机遇。采访结束,记者临走时好像意犹未尽,问了一句:“闫老师,你有什么需要帮助吗?”
闫老师就是这时候道出了他的想法,他拉住了马雪林,向记者王梅茹介绍着雪林的病情,恳求道,你们能帮帮这个女孩吗?你们能帮助她治病,是我最大的请求。闫老师的手要颤抖了,两年来他每天看着小雪林趔着身子,一次次心疼,看着她的母亲每天背来背去,感觉着这一对母女太难。他一字一句,诚恳地对记者说出了从教近40年来唯一的请求,求一个也许神通广大的记者。那一刻,闫老师的目光里含着泪花,他的手始终攥着小雪林的手,仿佛怕小雪林随时会跌倒,会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也许就是那一刻,一个老教师的怜悯打动了一个进山的记者。她不敢拒绝,也没有把握,她只有认真而虔诚地面对着一个恳求她的山村教师,一个趔着身子的清纯可爱的女孩认真说:“我试试吧,我一定努力!我回去给台里领导,台里的同行说说。”
他简直要给记者鞠躬了。记者的车走远了,他还紧紧地拉着小雪林,望着山路,望着大山。他等待着,他们等待着,大山等待着。他在日记上记下了那一天,记下了记者的名字,他数着日子,数着希望,数着期盼。
记者竟然真的又来到了柳树岭,和记者一同来的还有她的同事,更重要的是台长也过来了。那同样是一个秋天,一个充满了希望和期待的秋天,一个成熟的秋天。闫老师看到了希望。这一次他们在山里住了下来,他们去了女孩家所在的匣水村,沿着崎岖的山路,看到了一个山村家庭的状况。他们再一次被打动,被山里的生活感动,那朴素的生活,一个山里孩子的期盼和无望,搅动着他们的良知,他们没有更多的语言,只是轮流着抱抱小雪林,再抱一抱小雪林。何必要用那些语言呢,行动才是最好的证明,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具说服力的证据,他们都是有着善良灵魂的人,知道什么才是苦难和无助,谁是最应该帮助的人,知道了往下该怎么做!善举往往在一瞬间产生,但要做成却需要一次次的机缘。他们又回到学校,再一次看见了他求助的目光,这个将近六旬的老师,让他们五味杂陈。没有表态,他们只是紧紧地握着闫老师的手。
闫老师又开始了一次等待。马雪林母女又开始了一次等待。大山又开始了一次等待。学校的一草一木又开始了一次等待。有时候等待其实就是一种希望,一种生机。
或许小小的马雪林感受不到,她还不懂自己的病情,不懂一个老师的期待,一个母亲的期待,不懂人在等待中的煎熬。来了,他们再一次进山了,这预示着努力和希望。看到那辆采访车时,闫老师的心都要嘭嘭地跳出来了。是电视台的记者和领导再一次过来了,我们理解热心的媒体,但他们的本身并不具备捐助一个学生、一个病人的能力。捐助一个孩子,那需要一个过程,一个成功的策划。为马雪林他们煞费苦心。为此,河南电视台公共频道在几次采访中,研究策划成立了一个马雪林专用捐助基金,他们等待着社会的捐助,相信着社会的捐助,我们这个善良的民族历来有着帮人渡过难关、成人之美的传统。马雪林数次出现在电视上,那清纯可爱又无助的形象打动着观众,打动着越来越多的好心人。捐助慢慢地有了,捐助资金在一天一天地增多,马雪林在电视台的联系下被送到了郑州市骨科医院。然而,还要等待,因为手术费要50万元左右,那一笔一笔的爱心捐助需要一点一点累加。同时,郑州市骨科医院的手术准备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他们为爱所感动。在等待的过程中,马雪林的母亲王黑妮将家里成熟的山楂让人捎到了郑州,她每天挑着两个装满山楂的袋子行走在郑州的大街小巷,有时也会守在一个超市的门口,那一点点卖山楂的钱,对马雪林的手术虽然杯水车薪,也多了一份希望。
小雪林住到了第一个月,医院开始了牵引。
又一个月后,马雪林动了手术。那需要一个人24小时守护在身边,马雪林的身上裹着厚厚的矫正器材,不敢动,不能动,吃饭、大小便都在床上,都必须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一点乱动,都可能影响治疗效果。那对马雪林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这需要付出多大的毅力啊。
将近3个月后,他们回到了山里,回到了大山里的家。那已经是2014年的初冬,进入了小冬天的大山变得寒冷、萧条了,小雪林是裹着矫正器回来的,她要按照要求在床上继续固定地躺上半年。治疗期间好心人捐助了40多万,解决了手术费用问题,还欠医院的4万多块,医院最后免了。
马雪林回到家里后,闫老师为马雪林的补课开始了。整整几个月,那课耽误不起啊。从马雪林回来,闫老师就开始为小雪林补课了,那段崎岖的山路闫老师每周都要走上几趟。每天,他要先送走另外几个学生,才能在夕阳中走在补课的路上,他的手里每次都带着一个手电筒,补完课天都黑了,山区的黄昏是沉寂和寒冷的,况且开始补课时已是冬天。每次补课,由于小雪林不能动,她的母亲将课本放在她的身上,在她能看到的地方。写作业时,他们为小雪林准备了一个硬板,由母亲擎着,在那块硬板支撑下,一点一点地完成作业。半年多,闫老师就这样一趟趟走在那条崎岖的山路上,从冬天到春天,再到夏天。他耐心地给小雪林讲着她落下的课程,看着小雪林在床上写好的作业,期间的几次考试,像对待其他学生一样严格,将考卷送到小雪林床头,而每次马雪林的成绩都是优秀。
年暑假后,马雪林回到了学校,让马雪林没有想到的是学校只剩了她一个人。第一次站在教室,她四处瞅着,眼神里透着失落和孤独。当闫老师告诉她,同学们都离开了这个学校时,马雪林有些疑惑地看着闫老师,稚嫩又认真地问:“闫老师,我一个人,你还教吗?”“教!教!学校还在,我还教你,我一直教你,直到你上初中。”
对于一个人的学校,我曾疑惑地咨询过校长,咨询过闫老师,咨询过狮豹头乡的主抓教育的副乡长,他们的回答是一致的,只要有学生在,就会让学校存在下去,国家规定,教育要全面覆盖,多少公里内必须保证有一个学校,况且柳树岭是方圆几十里唯一的学校。
那天傍晚,我们决定陪她们母女回家,体验一次那一截几公里的山路。下午5点钟左右,马雪林的母亲王黑妮来到了学校,那是一个大个子的山村女人,长得壮实,说话直爽。出发前,闫老师递给我们一把手电筒,怕我们回来时天黑,看不清山路。
我走过很多山路,上过很多山,但这一段上上下下的山,我永生不会忘记,触动我的灵魂。离开学校大概十几分钟,就走到了那条狭隘的山路上。山路越来越窄,路边的野草显得更野,后来简直就是在石缝里走路。转过一个山腰又一个山腰,上到一个山坡上又往下走,数不清那狭窄崎岖的路上共有多少级台阶,马雪林伏在母亲的背上,不时地回头看我们一眼。轻易不走山路的我们气喘吁吁,汗水湿透了衣背,而她们母女却每天都要在这样的路上走上几遭,我们几次想停下来歇息一下,可看着雪林的母亲背着女儿不停地走着,不好意思停下,只好紧撵着,喘息着。这样的路她们母女也许还要走上几年,如果走到马雪林上初中为止,还有3年的时间,那又是怎样的一段路程,加在一起是多少公里?终于走到了她们所在的匣水村,看到了分散的几户房屋,王黑妮告诉我们,现在匣水村常住的只有6口人:她们母女,王黑妮82岁的老母亲,两个堂嫂,一个因行动不便没有外出打工的堂兄。我们见到了王黑妮80多岁的母亲,她刚生过一场大病,恹恹地坐在门口,耳朵有些背,和她说话时,她听不清楚,和我们挥挥手,算打招呼。我们看到了小雪林养病的床,补课的地方,在床上写字的一个小木板。她们家门前就是一座大山和一个峡谷。王黑妮说,她每天送走小雪林,要赶回来照顾母亲,还要去几里之外的一个山泉那儿提水,然后是抽出时间到山上采集一些药材,这两年山旱,药材越来越难采到,一年也卖不了几个钱。
为了赶路,我们赶紧回返。回去的路更陡,一路的上坡,只走了一段就汗流浃背。走到一个岔口时,记不清到底该走哪一个路口了。我们正迷惘时,身后传来了喊声,那声音像站在一个高坡上,原来是王黑妮,她一直暗暗地送着我们,可能就是怕我们在这儿走迷了。她大喊着,错了,走另一个岔口。我们好感动,多么淳朴细心的女人。我们走到那个路口后,向她挥手,在大山里喊着和她告别,我们彼此的喊声在大山里回荡。那天手电筒没有用上,我们在天黑前赶到了通往学校的那条大路,在我们走出大山的路口时,看见了闫老师,原来他也不放心,在路口等着我们。
第二天早上,我们及早赶到了学校,站在路口等她们母女,将近八点,我们看到了王黑妮背着马雪林的身影。那天上午,马雪林跟着闫老师上课,我们和王黑妮聊天,聊到了她们的生活,马雪林每年的复查。最困难的是几年后还要有一次这样大的手术,这样马雪林的病情才能继续好转,或者彻底地治愈。而几年后的手术费没有任何着落,不知道会不会再遇到好心人后来我们聊起他们的一日三餐,王黑妮说到了马雪林昨天曾经说到想喝纯奶,那种她在郑州时好心人给她送过的纯奶,我说我去买吧。她摇摇头说,方圆几十里根本买不到,没有人在这里开这样一个小卖部,山里人少,赚不到钱。我几乎要掉下泪来,正好一个朋友要来接我下山,我给他打电话,拜托他一定捎两件纯奶过来。那天临走时,我把奶掂到了学校,和闫老师,和小雪林告别。走出学校,再回头,看见小雪林站在教室门口,娇嫩的小手还在挥着。
再见了闫老师,我还会再来柳树岭,再来学校看你。再见了小雪林,祝你早日康复,多年后,希望在某个大学的校园里走着一个娉娉婷婷的山村姑娘。放心,你会好的,会有一个好的前程。
我看见了大山,午后的大山是金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