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和平和平篇一
当我们在明亮的教室里安静地学习时,也许并不会想到,在距离我们千里之外的巴勒斯坦儿童,有的正在撕心裂肺的`呼唤着家人,有的正在那些废墟中饱受着煎熬,有的……看到这里,坐在电视机前的我早已泪流满面……看完了新闻,我的感触很深:看到那些因战争而无家可归的孩子,我们在同情之余更加痛恨战争,当你看到战火中孩子们那一双双绝望的眼睛时,当你听到幸存者失去亲人后撕心裂肺的哭喊声时,你一定痛恨战争!
记得一篇文章中是这样描写战争的:用刀枪去撕裂土地,让马蹄去践踏丰收,消炎窒息儿童的歌声,鲜血染红清澈的河流……真是太残忍了!“我们想要一个没有战争和武器的星球……我们的理想是和平,现在的和平,永久的和平,我们大家的和平……我们在一起,和平就是可能的!”这更是我们全世界儿童共同的心声。
和平,是美好的,也是令人向往的,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创造未来那和平、美好的世界吧!
和平和平篇二
1937年8月28日,阳光明媚,晴空万里。上海火车南站和往常一样,涌动的人群川流不息。
突然,几十架轰炸机出现在天空中,从远处呼啸而来。还没等人们反应,成千上万的炮弹从空中迅速降落,在南站地面爆炸,声音响彻云霄。不到三分钟,火车南站摇身一变,成了另外一副模样:倒塌的楼房,炸毁的铁轨,无助的孤儿,无不述说着侵略者的残暴、凶狠。那断裂的天桥摇摇欲坠,铁路歪歪扭扭,候车室冷冷清清,周围充满同胞痛苦的呻吟声和悲惨的叫喊声,那可是惨不忍睹的一片废墟啊!
和平和平篇三
这张旧照片是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南站时,记者拍下来的照片。照片中,一个小孩在竭力地哭着,似乎在喊叫着什么?啊!我听见了,他是在叫喊着他的爸爸妈妈,他的爸爸妈妈在何方?他为什么哭呢?一串串问题都在我的脑海里浮现着。
在上海火车南站,那些逃难的人们向火车涌去,火车正准备开动,这时,天空传来了一阵阵“嗡嗡”的声音,“哎呀,那是日军的飞机!”这时逃难的人们更加慌乱。
那些惨无人道的细菌战,让多少人失去了生命;在日军的屠刀下又杀死了多少无辜的百姓。让人们家破人亡,失去了自己的家乡。
战争,杀害了多少无辜的人们,有多少孩子失去了双亲,又有多少无辜的儿童被夺去幼小的生命。我们要和平,不要战争!不要再让孩子们失去父母,不要让战争使他们失去一生最美好的童年时光。不要让战争给他们留下硝烟弥漫的阴影!让我们一起呼唤和平!敲起和平之钟!让和平鸽飞遍世界各地!
和平和平篇四
作为一名中学生,每次看新闻,都离不开“战争”“和平”这两个词。
当我们这美好的世界上有了战争,就失去了和平。因为有了战争,人们才渴望和平;因为有了战争,人们才知道和平是多么的重要是战争,还是和平?走在世纪边缘,我们始终面临着这样一个两难选择。
战争,代表着世界的毁灭,代表着死神的降临,代表着人类的灭亡。然而,和平却能够带来希望,带来幸福,带来美好的生活。因此,我渴望和平,我渴望可恶的战争永远在我们美丽的地球上消失、灭绝!
人们多么希望:橄榄树在大地上自由地生长,任由和平之舟搁浅在荒滩上!在这个人类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古老星球上,战争,终会被划上句号,彻底的结束,而和平则能永远继续!迎接他们的是人类朝思暮想的两个字——和平!
回眸,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从八国联军到武昌起义。每一场重大的战役背后都有无数冤屈的人民在心底呼喊着“和平”。1931年的9月18日,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这场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和损失,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历史血鉴。明年,是九一八80周年,勿忘国耻,我们思考的应当更多、更深。还有,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中那30万遇难同胞们,他们是这场战争无辜的牺牲者。当我们生活在这充满欢声笑语的21世纪,见证祖国的和平于飞速发展时,又怎能忘记旧日鲜血染红战场赶走侵略者的革命人士呢?被连累的无辜百姓们,永远也不会放弃对和平的追求。他们组成一支支队伍,去放抗战争,去呼吁和平。
我们热爱和平,我们不喜欢战争,但在这个世界的枪声,炮声、爆炸声,远远多于鞭炮声和礼炮声。就在过去的20世纪,全世界发生的大大小小战争总共不下400次!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人类更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试问,世界何时铸剑为犁?21世纪的今天,我们更加热爱和平。
和平和平篇五
;艺术历程
王和平的意义在于崇尚真切、平实、自然,把功夫用在大道上。
且录王和平诗三首:
《紫藤》篇:
老藤生性近书家,古籀参差狂草斜。
取势无声饶自在,春风带雨夹飞花。
《悟道》篇:
月照清溪隐树丛,天寒敛羽宿高桐。
自然景象皆含道,尽在息心感悟中。
《山间红叶》篇:
峭壁盘根疏影斜,抱霜浥露正娇奢。
山间野树无人爱,自染红衣笑落花。
新文人画
和平的画
他的画取法自然,演绎生命,满怀朴实真切的人生感怀。他的家庭教养、知青经历、恩师提携以及榕城特有的文化气息,总是使他在情感上、在品格形成上如沐春风。几十年间,他在治学上的进取有为同生活上的随遇而安互为因果。去年春天组织上又宣布他出任福州画院院长,对他几十年不懈努力,取得显著成就予以肯定。家庭、事业、朋友、生活环境,无一样不让他舒心畅意。他有意到西北边陲荒寒之地采风,感受大漠风急,远山险路,用这种经历冲淡现有的惬意和舒适。他写诗、作画,真切体会一个文化人对生活、生命、大自然这些永恒话题的思考。他是如此的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花草树木和小鸟。他的画和诗便是这种爱的演绎、转换,是他心境的写照,流露着真切的哲学思考。
延伸阅读·自家画语
画为无言之诗,然非诗也。画能明道,然非道也。万物出本心而生于素纸间,万物合乎道,则气韵生焉。气韵生则情溢于画。情溢于画则慧心明发。此乃画之道也。
易曰:“道成而上,艺成而下,道成艺成。”余从艺三十余载,于斗室中挥毫泼墨,随心所欲,造乎自然。山中烟云时浮案间。或道成乎?或艺成乎?唯依仁游艺而已矣。
夫画若有法,何不教亿万之众皆成画师。画若无法,何不废之学堂。惟画不可有法也,不可无法也。有诗偈曰: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画非教而能之,亦非不学而能画者。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纯是天真,闲散舒畅,清正超迈,乃为逸品。凡画须工拙相半,不可全工亦不可全拙。使其皆工,则处处见雕琢痕迹。使其皆拙则散漫无精骨。意笔之画如此,工笔之画亦如是也。
用笔当知密处见空灵,多而不厌其繁。疏处皆实地,少而不觉其空。通体一气,生动无碍。不见斧迹,而知其惨淡经营也。“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画者体察自然,以形喧言,文与画之性能皆备也。
文为画之先,画乃文之极。胸存千卷书,意趣奇古,笔下自然风流。
以手指月,意在月不在手。以笔墨造境,须在笔墨之外观之。
以画写性灵。然未知法度便求性灵,笔力不逮,终无一得。
画之力透纸背者,乃其笔墨精湛、意趣深邃,并非力夫所为也。
画之潇洒出尘,有在章法之外者。乃胸中夙有烟霞,非务为高格调也。
画有简约数笔,而逸气袭人者。非关学养,乃其天性使然。
学画如登山。历尽艰辛,上一层则见高一层风景。然苦心戮力者未必即能上一层。有误入歧途,困于荆棘丛中者;有每况愈下全然不知者。待其年老体衰,知道已晚。更有甚者,忙碌一生,痴迷不悟,始终未能闻于道者也。岂不悲哉?或有幸一路高攀,占一小丘,以为登峰造极,沾沾自喜,睥睨同行,不求思进,不知山外有山。立意不高,其所作乞人亦不屑也。惟学者必无智无为,不以登高为高。每上一层获一乐趣而自足,乐此不疲。是终不为高,故能成其高。登至高处,入无垠之境,得逍遥而自在。后之学者昂其首未能度其高,不能量其博,视之不足见。惟其变化之无穷。盖得艺术之真谛者,天下无不向往之也。
中国画有三个层次:其一,状物,将所见之物再现纸上,惟妙惟肖,此为写生家之本事;其二,写景,以所绘之物呈现诗景,画家即诗家,画中之诗声色不能拘,此较写生家进一层也;其三,造境,惟表达心境,笔墨间流露出浩然之气,咫尺之内,觉有万里之遥,非气质高迈者不能及也,此较诗家又进一层耳。
杨诚斋有一言:“从来天分低拙之人,好谈格调,而不解风趣。何也?格调是空架子,有腔口易描;风趣专写性灵,非天才不办。”当今画家常谈格调不重风趣。作品如假面具一般,有形无神。唯有真性情方能感人,方显高格调。
画有“真画”、“假画”者。真画者,画家之学识融入画中,借物抒情,以物造境。假画者,不动真情,以法理作画,描物而已,虽亮丽而无精神也。
(王和平《壶天论画》)
延伸阅读·参考书目
《中国名画家全集·当代卷—王和平》,王和平,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出版。
《当代中国画名家—王和平》,王和平,海潮摄影出版社,2002年出版。
《王和平作品集》,王和平,荣宝斋出版社,1998年出版。
延伸阅读·评论
他的画风早在四十多岁就已成风貌。大家并不陌生。随着岁月的增加,功力亦是自然的。我最欣赏他一如既往的心态—平淡、温和。“人不知而不愠”,一心做自己的学问。故我们叫他“平和王”。
他的平淡就是他的个性。在今天多变的社会里,大多人心浮躁,作品浮躁。王和平平淡的精神是很可贵的。 (刘二刚)
他的写意花鸟画无论是章法的营构,物象的塑造,还是运笔的力度,水墨的控制都能把握自如。
他将传统中熟悉的题材与表现手法,以自己的笔墨将其在更善更美中赋予其新时代的意义。
朴厚中见含蓄,这是王和平绘画的风格特征。他在纷繁噪杂的碰撞之中坚贞不渝地操守着自己的艺术道路,虔诚地走着他所向往的路。恬静无争,超然脱俗,不矫饰,不做作,富于和平之气。 (高伟川)
王和平是写意花鸟画家,他选择了文人写意的道路。读他的作品,我感到他的确是文人画精神上的传薪者。
王和平的花鸟画散发着恬静、温润的气息。他的艺术创造了一个个充满和平与和谐的自然环境。花鸟画当然离不得花与鸟,但并非每位画花鸟的画家都能营造出如王和平的画里那一种平淡、天然、宁静的气氛。这是画家性格、心境的反映,最后又通过笔墨表现在画面上。儒学的精神概而括之曰:“中庸”。反射到文艺上,则是要求中和冲淡,温润醇厚,不激不厉的宗旨,在技法表现上,更是提出“过犹不及”的标准,董其昌在其《画旨》一书中,屡次提出要“尽去画史(士)纵横习气”。恽南田在题画中也含蓄地写道:“高逸一种,盖欲脱尽纵横习气,淡然天真。所谓无意为文乃佳,故以逸品置神品之上。”这种儒学正统的观点,相当长的时期给文人画的影响,从哲学与美学的高度看,不是没有道理。中国画家历来讲究“功力”修养的深厚,其表现之一即在于“火候”,是以铸炼钢铁来作比喻,所谓“百炼钢成绕指柔”,所谓“炉火纯青”,无非是“灿烂之极复归平淡”,则“纵横习气”、“霸悍气”都在应克服之列。然而清纯平淡不是没有味道,而是在平淡天真的后面品味到更为悠长细腻的雅韵来。黄宾虹反复提倡的“内美”,即是此一精神。
王和平对画境的追求,我感到与上述暗合。中国画的表述语言,第一要素是笔墨。王和平画风温厚,主要在笔墨运控得法。笔走中锋,舒缓自然如行云流水,较少有刚拗硬折之迹,不急不险,更不求急求险。在写意花鸟中,以软毫笔运多种墨色,尤其擅长于干、淡墨的使用,特别有润泽华滋之感。这不仅是一种技法语言的习惯,更深层的意思还在于画家审美理想的追求。王和平用墨用色都不过度,用墨方面,他极注意层次的丰富和过渡的细腻,不孟浪,不唐突。色彩的使用以和谐的美为目标,美而不俗,丽而不艳。可见画家之用心良苦。
不知别人怎么看,我玩味他的作品愈久,愈是把他和清初杰出的画家恽南田放在一起。在王和平的作品里的确是有许多与恽南田相近的地方。由于篇幅所限,我只想做一点概略的提示。首先,虽然二位相距近四百年,一位是没骨花卉画家,一位是写意花鸟画家,但他们对花鸟世界代表的大自然的美是同样的痴迷的,是共同的性格使他们同样的留连、徜徉在充满生命和美善的花鸟世界里,因之从那画面表现的温和平静的个性,也颇相近。其次是在王和平的作品中所追求的文学精神、在题诗和款跋中表现的与大自然契合呼应的意境,我不敢直称他已能比肩先哲,但那心灵的境界无疑是有相通之处的。试举一诗:“晓雾初开云半湖,欹斜荷叶几枝枯,水禽飞起鸣高处,俯看群鱼啜绿蒲。”又有一跋:“清风里观飞禽来去,绿水中见游鱼聚散, 宁静忘言,心通神会,豁人性灵,识天地之和气,宇宙之逍遥,超物外而游于寥阔无垠之境。”读过《南田画跋》和《瓯香馆集》的,当有同感。 (孙 克)
相关热词搜索:;和平和平篇六
让我用一个事例来告诉你们战争带给孩子们的恶果吧!
1937年8月28日 ,日本侵略者轰炸后的上海火车站的废墟中,我们看见一个小孩坐在那里,放声大哭。那声音是多么的凄惨;他的脸上被熏得黑黑的,大眼睛已经哭红了,从眼睛里流露出惊恐的眼神;他的身上满是血迹,布满伤痕,衣服破旧不堪;小孩的腿上还有伤痕,血从伤口里涌出,那样子让人惨不忍睹。
我们渴望和平,渴望有一张课桌,平稳的课桌,不被导弹的气浪掀翻!有一间教室,洁白的教室,以免遭受弹片击穿!
我们渴望和平!渴望在鲜花中读书,渴望享受春天!
和平和平篇七
战争,多么可怕。战争能让人类流离失所,家破人亡,更让儿童的弱小心灵深深地埋在恐惧和黑暗中。
回头再看看我们,吃穿无忧,没有战争,整天在嘧罐里生活,要什么有什么,还有父母的宠爱,老师的关怀。可发生战争地方的儿童每天都上不了学,吃不饱饭,就连衣服都是破的,父母还都被炸死,自己也提心吊胆,恐慌无助。
想到这里,我对战争更加憎恨了。啊,救救孩子们吧!我们渴望和平,为了母亲不再失去孩子,为了妻子不再失去父母,我们一致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让这个“战争恶魔”远离人间,让和平永驻人间。
我们现在为什么要访问各国?为什么要增进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友谊?就是为了不要有战争啊!为什么现在拥有和平鸽的象征?和平鸽就是要让国家与国家之间“和平”啊!
想象一下,如果你生活在满是战争的年代,天天都听到的是打打杀杀,这里死了多少人,那里又死了多少人,自己心里肯定会不舒服的,谁都想有个不要战争的时代,都想要一个充满和谐气氛,和平的年代。
而我们,中国的抗日战争足足打了8年,在这8年中,死去了多少战士,但是,我们不得不进行战争,因为,我们渴望和平,我们不希望被其他国家的人侵略,所以,我们必须拿起武器,打响战争,因为,只有通过战争,才能得到我们想要的和平。
让我们放飞心中的和平鸽吧!我们想要的是一个和平的世界。难道许多事情只能用武器来解决吗,而不能坐下来、静下心来和平解决呢!
我们渴望和平,让战争从我们的身边走开。
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之间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这场帝国主义战争历时四年三个月,战火燃遍欧洲大陆,延及非洲和亚洲,大西洋的北海海域.地中海和太平洋的南部海域都曾发生激烈的海战。先后卷入这场战争的有33个国家,人口在15亿以上。
第一次世界大战渐渐停战了,但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第二次世界大战开战了。第一次和第二次相比,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全球性大战,六十一个国家和地区,二十多亿人口被卷入其中。参战兵力超过一亿人,大约9千万士兵和平民伤亡,三千万人流离失所。其空前的广度.深度和烈度。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一次大革命,给予军事战略和战争观以巨大影响。回首二战,那一幅幅残酷而血腥、雄伟而悲壮的历史画面,永远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令人难以忘怀。
在此,我代表我的家庭,代表所有的中国孩子,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为了母亲不再失去儿子,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为了孩子不再失去父亲,全世界应该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让我们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
战争,人们为什么要战争?难道人们不知道吗?和平就是财富,和平就是幸福,和平就是人们最大的友好。
前不久,我在电视上看见陷入困境的伊拉克,就像一片废墟,许多房子都倒塌了,冷冷清清的,偶尔看到的人们都穿得破破烂烂的,瘦得皮包骨头。据报道,他们许多人整天只有一点点食物,城市里没有干净的水和足够的粮食供应。电视镜头前,我们还可以看到小孩们时常在垃圾堆中出现。这都是什么造成的呢?那就用两个字来说——战争!
还有抗日战争时期的“南京大屠杀”那“万人坑”夺去了多少中国人的性命啊!可以把“战争”这个词从人们的“字典”里永远删除吗?可以让那纯洁、和平的鸽子满天飞扬吗?可以让各国人民友好手拉手吗?这些不是不可能的,而是人们不愿意,只一心想着自已国家,不为其它国家着想。我相信,只要人人渴望和平,呼唤和平,战争将永远消失。
灰色的过去,黑色的侵略,红色的奋战,金色的胜利,绿色的和平,这就是五彩的历史。它提醒着我们和平生活是来之不易的,今天的我们更要让绿色洒满人间,让和平之花在世界每个角落傲然绽放。
缺少温暖的人,渴望关怀;处于噪杂的境地,渴望安宁;被人误解时,渴望理解;处于风沙扬尘,渴望绿色。对于现在的世界,世界的人都渴望和平、而且需要和平。
但是历史充满了战争,有的人是为了和平而战,有的人却是为破坏和平而战。纵观历史,当一个朝代走向衰败、名不聊生的时候,人们就会用战争来推翻残暴和昏庸,用战争来表达和渴望和平的愿望。秦朝末年的陈胜、吴广起义就是这种情况,秦二世的暴政让百姓陷入水生火热之中。而陈胜、吴广则是努力去创造一个和平安乐的世界,为百姓造福。即使失败,人们也会记住他们,因为他们是为和平而战。
中国是一个和平的国家,因为中华人民自古以来就以和平相处为荣。但作为一个临水而居的国家日本,却用qiāng炮发动不正义的战争。八年抗战,不但破坏了中国百姓渴望和平的愿望,也把日本百姓脱离了和平的轨道。时至今日,我想用历史告诉他们,谁不顺从渴望和平的心声,其结果,只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但是,有一种人打着正义的旗号,却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当中国志愿军给他们沉重的打击,迫使他们在停止战争的协议书上签字。她们永远都不会知道,他们认为的这场貌似正义的战争已被中国志愿军彻底地解开了罪恶面纱。
我们都渴望和平、热爱和平,只有和平才能让小孩在校园里欢乐的歌唱,认真的学习,老人神采奕奕在公园里锻炼着身体。骨肉不再分离;亲人不在哭泣;刀qiāng将成为博物馆里的展品;硝烟只是伴随除夕的烟火升上天空。
我由衷的呼喊:和平,真好!我们渴望和平。
说起和平,这是每个世人都渴望的,每个人都希望世界是和平的、友爱的、平等的。谁也不愿意整天生活在战争苦难的时代,但是仍有很多地方飘着战争的硝烟。这些硝烟像一个恶魔,给我们带来了痛苦和恐惧。所以,我渴望和平,渴望全世界人生活在一个快乐、友爱、平等的地球上。
记得我们在讲课的时候,老师放映了一些战争残忍有可怕的图片。其中有一张让人十分恐惧的图片:只见那人脸上全是血,是那么的血腥,真是惨不忍睹。我沉默了,还有多少无辜的人在可怕的战争中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自从看到那张照片,我更多的还是愤怒,愤怒那可怕的战争,愤恨挑起战争的人,难道他们没有亲人吗?如果那些死去的人就是他们自己的亲人,他们会又有何感想?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战争造成的。战争,可怕、残酷的战争啊!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呼吁和平,现在的和平,永久的和平。愿和平二字永远印在每个人的心中,让和平鸽永远伴我们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