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与学生互动、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工具和手段。这里有一些经过实践验证的六年级教案,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
六年级思品教案(汇总17篇)篇一
科学概念:
1、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2、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过程与方法:
1、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2、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米饭与淀粉与碘酒的化学变化实验。
米饭甜味的原因。
米饭、淀粉、碘酒、滴管、以及自带常见食物。
一、谈生活经验:
1、我们每天都吃的米饭,你是否知道它的味道?
2、学生谈,激起课堂与生活的联系。
二、品味米饭:
1、要求每位同学都品尝,马上请同学边品边答味道。2~3分钟时间后,请同学说说。
2、思考:米饭是甜的么?说明了什么?刚吃的时候怎么不是,后来怎么又甜的呢?
3、试尝馒头或面包1~2分钟,什么味道?你觉得它们的甜味与什么原因有关。(一部分同学有这方面的知识)。
4、阅读课本30页资料。认可淀粉的存在、唾液的作用。
三、淀粉实验:
1、出示淀粉,观察感受淀粉。
2、实验感受淀粉特性:用滴管滴一滴碘酒,观察。一定提醒学生滴管头不能碰到实验品。
3、用滴管滴碘酒在米饭上,观察,说明了什么?验证了我们的资料。
4、思考:蓝色的物质还我们的米饭和淀粉么?是一种新物质么?这是一种化学变化。
四、食物淀粉鉴别:
活动:我们有了碘酒可以鉴别淀粉的法宝,我们就可以鉴别许多的食物里是否有淀粉的存在了。推测并验证你们的食物吧,记录在31页表格上。
五、激趣拓延:神秘信件。
课外活动:制作神秘无字信件。
六年级思品教案(汇总17篇)篇二
从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看,学生能从各种媒体深刻感受当今中外交流的频繁,大致了解中国目前在国际舞台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对中华民族古老的文明(瓷器、丝绸、青铜器、四大发明等)有一定的了解,对于历史上的中外交流了解有一些,如从图书中了解到郑和下西洋一类的故事,从网络和图书中能够查阅到相关资料来丰富这方面的认识。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程度上分析,学生对中国古代文明如何走向世界,实现与世界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上知之甚少,只了解故事内容,没有深入思考这种交流的对于世界的意义,对中外文明发展的历程没有形成清晰的线条,也就难以形成对中华民族古老的文明的认同感。
因此,本课针对上述学情分析,确定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古代中外交往悠久的历史,感受中外交流促进世界发展的历程,带来的共同发展。教学难点是:认识丝绸之路是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交汇点。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学习理念,注重学习过程中的学生获得。学生能否积极地参与学习,其前提是学习的兴趣。因此本课教学方法的选择上,特别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多媒体教学,即以视频、图片等形式将历史在课堂中再现,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历史事件及人物;阅读法,即让学生联系文字和图片资料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阅读教材,为探究性学习奠定基础;合作学习法,即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围绕某一个问题开展学习,使问题得到拓展和延伸,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智能,以此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的积累及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
认识丝绸之路是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交汇点。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收集古代中外物品、文化交流的资料;网上查找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资料,共同准备:课前收集体现日本和韩国文化特征的图片、文字资料以及郑和下西洋的相关材料。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活动一考古发现带来的思考。
1.(课件:出示教材p2《考古发现带来的惊喜》)师:同学们,老师带来两则关于考古发现的报道,大家读一读,看看从这两则报道中,你有什么惊喜的发现?又有怎样的思考?2.教师从以下方面相机点评:(中外交往时间久远、传播距离远、中国古代文化灿烂,优秀的纺织工艺得到世人的珍爱)。
4.学生猜测,教师把握学生认知起点,对了解张骞出使西域或丝绸之路的学生给予肯定。5.小结: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形成了路。2000多年前的古代中国,有一个人开辟了这样一条路,沟通了中国与欧亚的交往。这就是——中国古丝绸之路。这节课就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古代,探访丝绸之路,去看看源远流长的中外交往。(出示课题:源远流长的中外交往——丝路驼铃。)。
3.了解丝绸之路上的中外交流。
(1)阅读教材p2-3页中外交流资料。
(2)阅读自己搜集的“丝绸之路”上中外人物交流学习考察资料。
(3)学生反馈:在这条沟通欧亚的丝绸之路上,中国与外国有哪些方面的交流?(4)(课件:播放视频《丝绸之路》)全班讨论:汉代丝绸之路的开通给世界各国和人民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教师相机点评:经济发展物质丰富增进友谊文化传播„„)。
4.小结: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贸易之路,同时也是一条文化之路。丝绸之路更大贡献就在于它推动了东西文化交流,最显著的例子便是中国发明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等,后来都是由这条丝绸之路传入西亚再传至欧洲。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也是由此路首先向东传入中国的。因此可以说,丝绸之路是航海技术无法实现海上往来时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这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世界的共同发展。(板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3.小结:是啊,古老的丝绸之路在飞速发展的今天有了新的发展与飞跃,她展示着现代的中国以开放的胸怀,加强对外交流,促进世界的共同发展。正如世人所说:世界上有无数条路,却没有一条像“丝绸之路”一样,承载者着千年古史,编织着四方文明,他让中国汉唐盛世焕发出丝绸般耀眼的光彩,并延续至今,她是一根纽带,让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在这里汇合。
源远流长的中外交往。
——丝路驼铃东西方文明的纽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第二课时。
活动一相似文化背后的思考。
2.学生展示在课前已经收集到的相关资料。
3.师:一衣带水的邻邦为什么在这么多方面有惊人的相似之处?4.学生阅读课本中关于日本遣唐使和鉴真东渡的资料,教师补充遣唐使和鉴真东渡的有关资料。组内进行交流研讨。
(1)(课件:出示海上“丝绸之路”线路图)引导学生读图,了解中外海上交流涉及的范围。(2)师生相机补充介绍海上“丝绸之路”,理清中外海上交流的历史。
活动二郑和下西洋,海上交流的巅峰。
1.师:海上丝路起于秦汉,兴于隋唐,盛于宋元,而明朝初期郑和下西洋则让中外海上交流达到顶峰。
2.了解郑和下西洋的概况和意义。
教师点评意义: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并且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2)师:郑和下西洋传播了中华文明,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经贸往来,扩大了中外友好关系,为世界航海事业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既是中国人民的光荣,也是全人类的自豪。今天我们纪念郑和,就是要大力继承和发扬郑和敬业献身、忠心报国,敢为人先、科学探索,百折不挠、奋勇拼搏的伟大精神,弘扬爱国主义,增强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凝聚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的力量,为中华民族更加辉煌灿烂的未来而努力奋斗;就是要继续发扬崇尚和平、敦信修睦的伟大精神,巩固扩大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为世界持久和平与繁荣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3)网上查找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资料,谈谈对交流促进发展的理解。4.小结:“丝绸之路”成为中外交往的代名词,陆路通道沟通我国和亚洲、欧洲各国,海上通道则沟通我国和日本、韩国、东南来各国、非洲各国。古代的陆路和海上交流为交流各方面都带来了经济利益与文化发展,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源远流长的中外交往——海上交流。
海上丝路:架起东亚、南亚、非洲、欧洲交流的桥梁。
航海史的壮举。
郑和下西洋。
和平的桥梁。
民族昌盛的结晶。
2.《飘扬的五星红旗》。
从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看,城市中的小学生对联合国这一称呼有所耳闻,大致能够了解到这是一个国际性组织,但对联合国组织的历史及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知道得并不多。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渠道,六年级的学生也容易知道我国参与到一些国际事务中,如承办2008年奥运会、2010年世界博览会,从而初步感受我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了一定角色,占有一席之地。
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程度上分析,六年级的孩子会从不同渠道获得一些信息,但受年龄的限制、视野不够开阔,对中国外交及参与国际事务的大事件的关注较少,对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等领域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了解更少。孩子们很少会去思考:参与国际事务对中国具有什么样的意义,不容易感受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较难从此方面激发出学生内心的民族自豪感。
因此,本课针对上述学情分析,确定的教学重点是:了解中国走入联合国的历程,知道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教学难点是:了解中国加入世界各种组织的情况和意义,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由衷地为祖国的进步和发展感到骄傲和自豪。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感受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为祖国的进步和发展而自豪。
感受中国的国际地位在不断提升,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由衷地为祖国的进步和发展感到骄傲和自豪。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时代背景资料,联合国这一国际性组织的历史及作用资料,亚太经合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相关资料。学生准备:了解新中国第一份国书的大致内容,搜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与各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信息资料,一年内我国对外援助和接受国外援助的事件报道。课时安排2课时。
2.《飘扬的五星红旗》。
第一课时。
活动一新中国的第一份国书。
4.小结:新中国第一份国书的递交,与前苏联外交关系的正式建立,新中国新政府得以立足于世界。(板书:中国————)。
活动二我国外交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师:建国初期,与苏联建交后,我国还与哪些国家建立了友好邦交呢?
建交)。
4.师:几十年来,新中国外交在五项原则的指导下捍卫了国家的主权和独立,加强了与世界各国人民、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的团结和友谊,在一切重大国际问题上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为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该原则历经四十多年国际政治风云考验,已成为举世公认的处理当代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板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5.(课件:出示图片“中美关系发展历程”图片内容说明:(1)1971年双方以乒乓外交拉开了两国建交的序幕。
(2)1979年邓小平访问美国,中美开始实质意义上的双边关系。
(3)1986年十一月,美国太平洋舰队访问中国青岛,中美双边关系有政治、经济领域向军事领域延伸。
(4)2005年8月,中美首次战略对话在北京举行,双边关系向战略高度发展。
(5)2009年美国信任总统奥巴马上任不久,新任国务卿希拉里访问中国,以密切同中国的联系)。
师:短短三十年,我国与美国建立了友好邦交,说明了什么?
1.学生阅读教材p9,思考:联合国是什么性质的组织?
5.小结: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和和平外交政策,始终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要第一位,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中国外交走过了五十年的辉煌历程,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从新中国的第一份国书谈起。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中国—————————————世界各国建交。
2.《飘扬的五星红旗》。
第二课时。
活动一两张照片的对话1.(课件:出示两张照片。第一张照片: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第二张照片:签订《辛丑条约》的照片)。
师:请同学们来看这样两张照片,它们拍摄的时间整整相差了100年。第一张照片是2001年,参加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海峰会的各个国家的首脑穿着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唐装,齐聚上海时拍摄的一张照片。亚太经合组织是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一个重要的政府间区域经济合作组织。21世纪的第一次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在中国召开,为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中国进一步走向世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遇;而中国作为东道主,成功地组织了这次会议,也充分说明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能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第二张照片则是一百年前的一张照片。它是清政府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时的画面。我们知道,1901年,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并占领了北京。腐败的清政府不仅没有与列强展开英勇的斗争,反而放弃京城,仓皇逃往西安。为了维护自己的腐朽统治,清政府又迫不及待地与列强求和,被迫答应了列强提出的全部要求,最后与11个国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2.学生复述对照片的了解。
3.师:发生在两个世纪开端的事情,中国人的地位却截然不同。从这两张恰好相隔了100年的照片中,你发现了什么?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板书课题)。
发表主张)【设计意图:从两张照片看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活动二新闻发布会。
1.学生交流:一年来我国对外援助和接受国外援助的报道。
2.小结: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积极参与各项国际事务,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注意身边的公共事件,我们对此将会有深刻的体会。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深化学生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的了解。】活动三国事论坛。
1.(课件:出示教材p12页四幅图,配下面文字。)师:中国的国际威望与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积极支持和参加各种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国际活动和组织,这样的报道越来越多了。2.教师介绍: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
3.师:中国加入wto是机遇也是挑战,为什么这样说呢?
4.全班交流:说说我国还参加了哪些国际组织?(教师可以随机说明重要性)5.师:从“国事论坛”活动中,你感受什么?(板书:发挥作用)。
6.小结:从拒绝到积极参与,中国与世界各国组织之间漫长的融合之旅见证着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今天的中国,已经真正屹立在世界东方,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成为国际社会中有责任、负责任的一个大国。
活跃在国际舞台上。
平等协商发表主张发挥作用。
3.风靡世界的“中国制造”
从学生的社会环境与生活基础来看,我们的孩子所处的环境较好,生活在比较开放、进步的环境中,接触到进、出口商品的机会也较多,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在直观上有一定了解。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程度上来看,孩子们难以从中国走向世界的各方面入手,去了解中国的发展,感受中国对外贸易中的问题。
因此,针对这种实际情况,本课确定的教学重点是了解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业的发展,我国对外贸易额快速增长,同时体会国际贸易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教学难点是知道我国在贸易领域中取得的成就和问题,从开放、多元、国际化的社会发展趋势认识和关注中国的发展。
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数据图表等,介绍中国商品进出口情况,提升学生的自豪感。还可多引导学生关注有关新闻和报道等,让学生明白中外之间的交流是多层面的,是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并日趋频繁,使其真实感受到这种密切的联系。设计思路: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我针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让课堂符合生活实际,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如:采取讨论交流、做游戏、策划方案pk、情境表演等教学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第一课时:“洋”名字的来历、找找家中的“中国造”、中国制造的“第一”、中国制造走向世界。
让学生了解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业的发展,我国对外贸易额快速增长,同时体会国际贸易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知道我国在贸易领域中取得的成就和问题,从开放、多元、国际化的社会发展趋势认识和关注中国的发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制作cai、世界地图、红旗标签;每组发一张小型世界地图、白纸;收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各个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收集并制作近年中国的有关进口和出口商品一展表;广交会和世博会的资料。
3.风靡世界的“中国制造”
活动一“洋”名字的来历。
1.(课件:出示《曾祖奶奶的“洋胰子”》)师:你还知道哪些带“洋”字的物品?(学生交流找到的物品名,教师将写有物品名的卡片贴在黑板上。)。
洋行:外国的资本家在中国开设的商行,也指专跟外国商人做买卖的商行。洋装:西服。
洋纸:旧时指从国外进口的纸张。
4.为什么这些被中国老百姓普遍使用的物品名都带“洋”字?
5.小结:说明了旧中国的工业几乎是一片空白,大多数东西都不能自己造,只能依赖外国进口的,所以带上了“洋’字。
3.师:从同学们们的发言中,你又发现了什么。
小结:是呀,如今我们生活中的各种产品,我们国家都能自己制造。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让学生了解到如今我们生活中的产品,中国自己能够制造】活动三中国制造的“第一”
第一款“五一”牌国产手表、1956年。
第一架“七一”国产照相机、1956年。
1.师:中国工业迅速发展,各类由中国自己制造的工业产品从无到有,一位美国记者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今年每一棵圣诞树下都可能有一个“中国制造”的玩具。(见教材p15文字)读了这段文字,你发现了什么?2.学生自由交流。
4.比赛:请大家把你知道的和小组同学交流,然后分工合作,把远销海外的中国产品写在卡纸上,在这些产品销往的国家地区在地图上标出来。看哪个组了解得深入,合作得好,时间5分钟。
5.小组汇报:展示产品;把出口地区贴上红旗,组长汇报。
6.师:看,这是的远销海外的中国产品,这是产品销售的地区,还有同学的介绍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1)种类多。
师:哪些类?(板书)。
师:小到零食、针线,大到汽车、造船,五花八门,各种各样。
(2)分布广。
师:周边的—消费水平较高的北美、欧洲;弹丸小国—超级大国。(3)受欢迎。
学生探究:据你所知,为什么这些中国产品会受到世界人民的欢迎?
8.小结:改革开放各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生机,打开国门后的中国经济、科学技术发展迅猛。
从“洋”货到“中国制造”洋胰子。
洋火。
洋油。
„„。
农产品。
工业。
轻工业高科技。
中国制造。
4.《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从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看,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胜利召开,对于奥运会的开幕式、闭幕式以及奥运赛场上的一切学生已经非常熟悉,但是对于奥运的基本情况、以及中华民族实现奥运梦想的艰辛历程却知之甚少。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程度上,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可以从各种途径收集到关于奥运的相关知识,某些他们感兴趣的方面能够用自己的方法搜集资料进行查询和了解,但是学生对于奥运的精神还缺乏深入的思考,所以没有较深的理解。因此,本课针对上述学情分析,确定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并感受中国主办奥运会这一盛事,激发民族自豪感;了解我国全民健身运动,感受运动健身的意义。教学难点是:感受国人为实现梦想所做的努力、历经的艰辛,理解奥运精神的真正内涵。
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教师应重视课程资源的整合、拓展,用视频、文字资料来帮助学生感受国人为实现梦想所作出的努力,历届奥运精神。设计思路:本课设计以课标为准绳,以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为起点,整合符合儿童需要的课程资源,探寻我国奥运历史渊源,传承奥运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参与国家事业的热情,为实现体育运动强盛而积极健身,增强体质。我选用了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的故事、“东亚病夫”的漫画、“许海峰”实现奥运金牌“零”的突破、2008年奖牌榜位居世界第一、申奥的激动时刻等素材引导学生追溯我国奥运的历史,感受我国的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体会国家和人民为奥运做出了各种努力,我们的圆梦过程充满了艰辛和执着,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我还用知识竞赛的方式让学生知道奥运的一些基本知识,用现场的健身大挑战体验健身的目的,为体育强盛而努力锻炼。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
第一课时:奥运寻根、奥运历程、百年圆梦。
第二课时:奥运知识大比拼、全民健身我知道、我与全民健身。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我国参加奥运会和主办奥运会的基本情况。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关注和参与公共事物的意识及收集、筛选资料的能力。
感受国人为实现梦想所做的努力、历经的艰辛,理解奥运精神的真正内涵。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北京奥运会的有关图片、视频资料;全民健身活动图片学生准备:收集北京奥运会的相关资料和全民健身的信息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
3.师:请你阅读教材p19,你有什么了解?(教师补充中国短跑第一人刘长春参加奥运会的资料和漫画《东亚病夫》。
4.师:了解这些,你们想说些什么?
1.师:奥运历程你说我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奥运离我们不再遥远。说说你了解到的我国参加奥运会的情况。2.学生分组交流收集的资料。
3.师引导关注以下内容,并引起学生思考。
(1)1984年,许海峰在洛杉矶奥运会夺得了第一枚金牌,从此打破了中国在奥运史上金牌“零”的突破。(课件:许海峰夺冠画面,国歌响起)。
(2)出示中国参加历届奥运会的奖牌榜(课件出示),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4.小结:祖国的繁荣,国运昌盛,我们的奥运健儿不断刷新着历史记录,为了一个共同的梦想我们在不停地追逐。(板书:追梦)。
2.教师补充:我国对奥运的总投入达到了2800亿元人民币。出示“水立方”“鸟巢”的图片,师补充:国家游泳中心又被称为“水立方”,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内,是北京为2008年夏季奥运会修建的主游泳馆。它的设计方案,是经全球设计竞赛产生的“水的立方”方案。“水立方”位于奥林匹克公园b区西侧,和国家体育场‘鸟巢’隔马路遥相呼应,最引人注意的就是外围形似水泡的etfe膜,能为场馆内带来更多的自然光,他的内部是一个多层楼建筑,对称排列的大看台视野开阔,馆内乳白色的建筑与碧蓝的水池相映成趣。;国家体育场“鸟巢”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形态如同孕育生命的“巢”,它更像一个摇篮,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鸟巢设计中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碗状座席环抱着赛场的收拢结构,上下层之间错落有致,无论观众坐在哪个位置都能清晰地收听到广播。“鸟巢”的观众席里,还为残障人士设置了200多个轮椅座席。这些轮椅座席比普通座席稍高,保证残障人士和普通观众有一样的视野。赛时,场内还将提供供助听器并设置无线广播系统,为有听力和视力障碍的人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2.师:北京奥运会取得了巨大成功,实现了中国人民的承诺,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扬,让我们再一起来听听奥委会主席罗格先生在奥运会闭幕式上是怎么说的吧。(课件:视频。)3.师:从“东亚病夫”到2008体育强国,我们经历了100年艰难历程,你想说些什么?4.小结:百年中国,中华儿女由东亚病夫,走向世界运动的最高舞台,走向光荣与辉煌,这都是因为中华儿女心中有梦想和追梦路上的顽强与执着。百年之后我们终于圆梦。(板书:圆梦)让我们再次唱响那支歌,重温精彩瞬间吧。(课件:播放歌曲《我和你》、奥运会的图片。)。
百年奥运中华圆梦寻梦――追梦――圆梦。
4.《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第二课时。
活动一奥运知识大比拼。
1.(课件:播放北京奥运会运动员夺冠的场景图片,配乐:《我和你》)。
师:同学们,北京奥运会上我中国健儿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跻身世界第一。你知道我们中国代表团夺得了多少枚金牌吗?(金牌51枚,银牌21,铜牌28。)奥运会虽然结束了,可是关于奥运会的许许多多我们都印象深刻。下面我们来个奥运知识大比拼,看看大家关于奥运知多少。
2.学生先分组准备,然后师宣布竞赛规则进行小组比赛。(相关知识:奥林匹克运动的发祥地在何处?现代奥林匹克创始人是谁?奥林匹克会旗图案是什么?有什么含义?北京奥运会的会徽是什么?有什么含义?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是什么?为什么选福娃做吉祥物?北京奥运火炬图案是什么?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是哪一天?北京奥运会奖牌有什么特点?北京奥运火炬传递历经了哪些国家?北京奥运主题曲是什么?能唱一唱吗?奥林匹克格言是什么?奥林匹克的口号是什么?最感动你的奥运故事是什么?„„)。
3.师:奥运会是无数运动员成就梦想,实现自身价值的地方,谁都想拿金牌。可是参加比赛得奖的总是少数人。(出示奥林匹克口号:重要的是参与,不是胜利。)你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小组交流)。
5.全班交流并阅读教材22页“小资料”。
6.小结:倡导和平,反对战争是奥运会的宗旨。在奥运会上参与比取胜更重要。正如顾拜旦所说的一样“生活中重要的不是凯旋而是奋斗,其精髓不是为了获胜而是使人类变得更勇敢。更健壮,更谨慎、更落落大方。”(板书:重在参与)【设计意图:“知识竞赛”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在这项活动中了解奥运的相关知识,并借助典型事例帮助学生理解奥运精神的内涵。】活动二全民健身我知道1.师:奥运会不仅仅是运动员的盛会,更是万民参与、展示自我的盛会。在我中华大地上也出现了万民参与奥运的热烈情景。大家从资料的收集中了解了哪些情况?(课件:播放画面“北京万民健身活动;无锡万人健步走活动;武汉万人长跑活动„„”)2.师: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说过这样一句话。(齐读“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为了增强人民体质,国家体育总局在1995年开始开展全民健身周活动,这一活动深受群众的欢迎。同学们,今年的全民健身周活动也即将开始啦,请你谈谈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看法。
3.小结:全民健身,人人参与,让每一个人生活得更健康、更美好。(出示课题)。
我与全民健身。
1.师:大家平时也一定喜欢健身,你和家人参加过哪些健身活动?说说自己参加的体会。2.师:我们来个健身大挑战吧!组织学生开展跳绳、踢键子活动,分小队开展比赛。3.师:除了这些活动,其实还有许多健身活动。(课件:出示学校大课间、运动会上全员健身的照片。)师:刚才的比赛很激烈,我觉得不管胜败,你们都积极参加了全民健身活动,增强了体质。(板书:积极健身,增强体质)。
4.小结:最后我送同学们一首健身歌,让我们在健康歌的伴随下,积极锻炼起来吧。(歌曲:健康歌)。
全民健身。
人人参与重在参与积极健身增强体质。
5.《战争给人类带来了什么》。
现在的孩子在和平的环境中成长,战争离他们很远。他们只是在电视、报刊杂志中偶尔接触到这方面的内容。战争的残酷,人民生活的苦难对他们来说是久远的历史,他们对战争缺乏体验,认识很肤浅。但是他们一旦看到或听到有关战争中人们困难生活的事例,极易去关注战争中的人们,体会他们饱受的困苦与艰辛,从而产生厌恶战争、热爱和平的情感。在调动情感的基础上,更难的是引导孩子进行深一步思考、分析,从而感受战争带来的灾难,懂得和平的意义,由衷支持并歌颂为正义而战的人们。
因此,本课针对上述学情分析,确定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教学难点是拉近战争与儿童生活的距离,让儿童感悟战争带来的灾难,激发学生对非正义战争的痛恨之情和对战乱中人民的同情之心。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对侵略别国、残杀无辜的罪行感到愤怒,同情在战火中饱受煎熬的儿童。
能力目标:提高观察、分析社会事件的能力和收集、归纳有关信息及资料的能力。
使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教学难点。
5.《战争给人类带来了什么》。
第一课时。
活动一谈话揭示话题。
1.全班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两次世界战争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认识相关问题:(1)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2)两次世界大战涉及了哪些国家?(3)两次世界大战结果如何?给人类带来了怎样的后果?2.结合课本24、25页的历史资料及自己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小组合作完成相应的统计表格。(参战国家、卷入人口、军民伤亡、财产损失)。
3.师:这两次世界大战分别造成了多大的财产损失?我国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是4.4万亿美元,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财产损失比较,你发现了什么?4.小结:(课件:出示二战期间上海、伦敦、斯大林格勒、华沙等地被轰炸为废墟的一组图片)刚才的统计数据和这些历史图片资料足以证明战争对财产的破坏让人触目惊心。(板书:财产的损失)。
活动三深入探讨战争对生命的摧残。
1.师:两次世界大战分别伤亡了多少人?总共伤亡了多少人?2.(课件:出示南京大屠杀人们惨遭屠杀的场景图片)师:二战期间,仅日军制造的南京大屠杀,在短短的六周内,就杀害了我们30万同胞。
3.学生举例说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西斯野蛮残暴的行径。
4.师:看到和听到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和场景,你对战争有什么看法?
认识战争后遗症。
6.小结:战争风云下的苦难让人们不能忘记,因此,全世界和平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我们相信,和平将永远铭刻在世界人民的心中!(补充完成课题)。
不能忘记的战争苦难。
生命的摧残。
财产的损失。
战争后遗症。
5.《战争给人类带来了什么》。
第二课时。
活动一血与泪的控诉1.(课件:影片《辛德勒名单》大屠杀片段)引发学生对影片中人物命运的担忧与关注。2.讨论:如此的浩劫给我们什么启示?如果你不得不身处战争之中,你会是什么样的态度?3.小结:赢得胜利、结束战争,这是每个身处战争灾难中的人最大的愿望,和平不仅是一种渴望,更是一种力量。
【设计意图:回顾战争浩劫,激发学生对和平的渴望,产生争取和平的意愿。】活动二英雄事迹的传颂1.学生讨论:“二战”期间,面对法西斯的残暴侵略,人们是怎样为正义而战的?(板书课题:为正义而战的人们)2.(课件:播放《共青团员之歌》)教师介绍《共青团员之歌》的创作实践、意义。3.师:能谈一谈这首歌表达了当时苏联共青团员们什么样的情感?4.学生读教材p27故事《夜莺的歌声》,交流小夜莺给自己留下什么印象?5.小小故事会:讲一讲战争中涌现的许多为正义而战的感人故事。
追求和平)。
为正义而战的人们反对战争。
追求和平。
5.《战争给人类带来了什么》。
第三课时。
活动一对比导入1.(课件:视频本校“。
六、一”儿童节文艺汇演时快乐、幸福的情景)师:刚才看到了“。
3.小结:世界上还有不少地方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许多儿童不得不在硝烟中度过自己的童年。(板书课题:战乱中的儿童)。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关注到战争中的儿童。】活动二。
故事交流。
1.师:看教材p30图,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2.小组交流收集到的战乱中儿童的照片,讲一讲照片背后的故事。
3.小结:战后到处是一片废墟,尸横遍地,无辜的儿童成了孤儿,他们无家可归,无学可上,饱受艰辛。这些情景是多么悲惨。
【设计意图:打破时间、地域限制,较大范围地呈现出战乱中儿童的悲惨生活状态,激发学生深切的同情之心。】活动三事例探究1.(课件:出示图片失去双臂的伊拉克男孩)师:能讲讲看完照片后的心情。2.读读教材p31《失去双臂的呼唤》,说说战争给儿童带来的伤害。3.教师感情朗读《安妮日记》,引导学生体会一下安妮当时的心情。4.(课件:播放《阿富汗儿童向联合国特别大会的倾诉》心语摘录)师:如果你是战乱中的儿童,你会想什么?会说些什么?5.小结:我们渴望和平。
1.教师补充介绍国际儿童节的来历。
2.学生制作和平鸽,写上对战乱中儿童的祝福或对战争的谴责。(板书:企盼和平祝福平安)。
企盼和平。
祝福平安。
6.《和平来之不易》。
从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看孩子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对于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生活的苦难没有深刻的体验。在这样的和平环境里,热爱和平的思想观念在一些学生的心中比较淡薄。然而当下的国际形势,虽然大战没有,但小战不断,和平年代并不和平。因此,有必要通过这一主题的教育,激发学生美好的国际主义情感,从小增强和平意识,为维护和平尽义务。
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程度上分析六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了独立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已经对人生观、价值观有了初步认识,通过不同渠道了解到有关历史和战争方面的知识,但是还缺乏理性的分析。这一主题内容对身处和平年代的孩子来说比较陌生,他们无法体会到和平对全世界人民的重要性,无法理解为什么那么对人为了维和和平甘愿现出自己的生命。因此,本课针对上述学情分析,确定的教学重点是:了解维护和平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国际性维和组织为此做出了重大贡献。感受先辈们为了和平不懈拼搏的精神,用实际行动加入到热爱和平的行列。教学难点是:感受今日和平的来之不易,学习先辈们为了和平事业不怕牺牲、不懈拼搏的精神。
在突破重难点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应尽量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利用课件的展示形式,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以激发学生感受今日和平环境的来之不易为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渴望和平、维护和平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许多善良的人们为世界和平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设计思路:本课教学在上设计重视信息收集整理,充分利用图片资料、视频资料、文字资料等来综合表现教学内容,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提高课堂效率;同时,还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同时教学设计贴近学生。所选事例都应该尽量来源于学生比较熟悉的事件,能够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
第一课时:了解和平组织、感受先辈精神、我的和平书签。
第二课时:走进世界维和、我们的维和之师、维护和平人人有责。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今日和平环境的来之不易;了解为了争取和平,许多人为之奋斗了一生,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集成先辈们为了和平不怕牺牲、不懈拼搏的精神。
能力目标:了解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对“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做出的贡献,感悟他们维护和平、无私无畏的思想境界,从而用实际行动热爱捍卫和平的卫士们。
感受今日和平的来之不易,学习先辈们为了和平事业不怕牺牲、不懈拼搏的精神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相关课件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国际和平组织、中国维和部队的相关资料和一些为世界和平事业做出贡献的著名人物的故事.课时安排2课时。
6.《和平来之不易》。
第一课时。
活动一了解和平组织。
六年级思品教案(汇总17篇)篇三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品读重要语句感受怀特森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抓住我的心理活动以及我们行为前后的变化,加深对怀特森先生的认识,深刻体会怀特森对我们的深远影响。
学习作者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探究怀特森是我最好老师的原因。
出示本课重点词句及相关问题的课件
1、同学们,我们每个人在家都有父母的陪伴,在学校陪伴我们的是老师。在你的心目中你认为最好的老师应该是什么样的?(认真负责,知识渊博,关心学生。)
2、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好老师的标准,作者心目中的好老师又是什么样的呢?板书《我最好的老师》。请同学们根据阅读提示自由的朗读课文。带着这些问题边读边思考。在课文中把写怀特森先生的句子画出来。(学生读)
(1)、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朗读找到有关的句子,说说怀特森先生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1、齐读句子两遍,“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板书:老师——方法独特出人意料)
3、课堂交流
4、讨论:如果你是怀特森老师的学生,面对这样的举动,你会怎样想?(可能会有怀疑,有愤怒,有不理解。)
1、仔细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怀特森老师有个性,教学方法独特,常常出乎人的意料的举动,除了给我们带来惊讶,带来不可思议之外,对学生会有什么好处呢?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2、课堂交流。(1)会使我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常常会在课后花。去思考和验证”
板书:学生————冒险挑战思考论证
(2)使我们“逐渐增长了见识。。接近真理”
(3)使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
3、一次,我把怀特森老师的方法介绍给一位朋友,他有什么反应?
1、“我”对怀特森老师感情的变化是课文的一条线索,在课文中找出我心理变化的句子,体会“我”对怀特森老师的感情变化。
我:怀疑——愤怒、不满——敬佩、尊重
通过对我心理变化的侧面描写,烘托出怀特森老师的与众不同,使怀特森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2、在怀特森老师教“我们”科学课的前后,“我们”有什么变化?
之前我们没有质疑的习惯,在怀特森教我们之后,我们敢于和老师争执、议论了。侧面烘托出怀特森老师教育的成功。
在平时的写作中同学们也可以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烘托想要表现的东西,使文章更生动形象。
五、小结:怀特森老师说,“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具有怀疑的能力。”这是怀特森老师通过这一堂关于“猫猬兽”的课,想要告诉学生的一个道理。一个人不能人云亦云,不能轻信老师和专家的说法,要敢于怀疑。
板书:独立思考敢于质疑
意大利斜塔和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说明我们的学习都应该时刻具备怀疑的精神不要轻信权威。
科学需要怀疑,需要“冒险”,需要挑战,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能力和科学怀疑的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拥有善于发现、探求真知的能力。
选下面的题目写一写
《我看怀特先生》
《假如我是怀特先生的学生》
《如何看待书本和权威》
21我最好的老师
老师——发放独特出人意料(用心良苦)
学生——冒险挑战思考论证使其
(独立思考敢于质疑)
六年级思品教案(汇总17篇)篇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闰土的外貌、动作、语言,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我”的思想感情。
~三课时完成。
三步阅读教学法”。
昨天,我们认识了这么一位山野老农,他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
造林中,15年如一日,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子孙后代!
今天,我们要去结识一位和我们的年纪差不多的少年,那就是鲁迅先生笔下的——
少年闰土(学生齐读,教师板书)
请大家打开课本76页,默读17课:《少年闰土》。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出示“初读”目
标)——
1、 联系上下文,把下列词语换成现在常用的词语。
其间 便是 仿佛 好容易 熟识 无端地 素不知道 如许 先前 单知道
2、 “我” 和闰土是什么关系?
3、 画出描写闰土外貌的语句。
4、 闰土向“我”讲述了哪几件事?
(学生边读,教师边提示:这篇文章节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写于1921年。语言习惯与现在不同,大家一边读,一边寻找这些词语,用铅笔画一画,并想想用现在常用的词语替换……)
交流一:学生说一说词语替换,教师相机补充。
交流二:“我”(少爷)——闰土(忙月的儿子):主仆关系。
“忙月”是什么?(括号中的内容就作了解释说明)
交流三:举手示意。
交流四:雪地捕鸟、看瓜刺猹、海边拾贝、看跳鱼儿(教师相机板书)
过渡:通过初读课文,我们初步认识了闰土,闰土是位什么样的少年呢?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出示“精读”目标)
1、 精读外貌描写体会闰土的特征?
2、 “我”为什么喜欢闰土?
3、 精读自己喜欢的事,把你的体会与大家分享。
4、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哪件事?
交流一:出示句子——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谁来说说闰土的外貌有什么特点?
(1)引导:盖住 “圆”、 “小”和“银”与原句对比——可爱(板书)
(2)引导: “紫色”换上“苍白”或“蜡黄”与原句对比——健康(板书)
疑问:闰土的脸为什么是紫色的呢?(在海边瓜地看瓜,在海边捡贝壳、看跳鱼儿,经风吹日晒变成紫色;闰土是一个“忙月的儿子“,是穷苦人家的孩子,生活在农村。)
交流二:(引导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雪地捕鸟、看瓜刺猹、海边拾贝、看跳鱼儿。(板书:希奇)
交流三:雪地捕鸟
(1) 选择对“雪地捕鸟”印象最深的同学提问?(说说原因)
(2) 齐读“雪地捕鸟”部分
(3) 标注出表示捕鸟动作的词语:扫出——支起——撒下——一拉(相机板画、板书)
(4) 追问:从“捕鸟动作”中,你体会到闰土是位什么样的少年?多么连贯,多熟练的捕鸟动作——聪明能干(板书)
交流四:看瓜刺猹
(1) 自由回答原因。
(2) 男女生对话朗读(女生:“我”;男生:闰土)
(3) 标出表示“看瓜刺猹”动作的词语,完成练习(出示相关语句)
月亮地下,你( 地)听,啦啦地响了,猹在( 地)咬瓜了,你便( 地)
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4) 体会当时的情景。(紧张、惊险、刺激)
(5) 指名回答:“省略号”所省略的内容。(出示句子)
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 地)刺。……【在“动词”前填上恰当的叠词:静
静 偷偷 悄悄 狠狠】
(6) 从“看瓜刺猹动作”中,你体会到闰土是位什么样的少年?——机智勇敢(板书)
过渡: 闰土“看瓜刺猹”的经历,对“我”来说,是那么神秘,那么好奇。闰土的
一番介绍,清晰地留存在“我”的记忆中。“看瓜刺猹”的画面,深深地定格在我的脑海里——(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背诵指导】想象第一自然段所描绘的画面。
提示:作者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又写什么?(天空、瓜地、看瓜刺猹——由上到下)
什么样的天空,(深蓝的天空);什么样的圆月,(金黄的圆月);什么样的西瓜地,(碧绿的西瓜地);什么样的银项圈,(明晃晃的银项圈)。(抓住了这几种不同色彩的景物特征)
【朗读指导】读出“夜间景色的优美”,读出看瓜刺猹的刺激。语气:稀奇;语速:前一句(稍慢);后两句:(稍快)。(女同学有感情地朗读)
交流五:(自由发言)海边拾贝、看跳鱼儿——见多识广、生活丰富多彩。
写作特点:详略得当。
通过前面的阅读理解与交流感悟,我们认识了一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机智勇敢、
见识丰富的海边农村少年。
课文中哪些地方直接描述了“我”当时的内心感受?请大家进一步阅读课文……(出示研读目标)
“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怎么理解?
交流一:从“相识——相处——别离”体会“我”和闰土的友谊。
交流二:从文章地字里行间体会“我”的情感。(对闰土的佩服,对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的向往和对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的不满。)
交流三:
(1)“我往常的朋友”是些什么样的人?(富家子弟)
(2)“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是什么意思?(“我”和其他富家子弟一样都生活在深宅大院,不能广泛地接触社会,接触自然,像井底之蛙,见识很少)
(相机板书)羡慕 佩服 向往
少年闰土
“我” (少爷) ———主仆关系——— 闰土(忙月的儿子)
羡慕 雪地捕鸟 聪明能干
看瓜刺猹 机智勇敢
佩服 希奇
海边拾贝 见多识广
向往 看跳鱼儿 生活丰富
六年级思品教案(汇总17篇)篇五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自读课文,了解课文中写了老舍先生的那些事,从中体会老舍先生的性情及为人。
3、积累语感,提高语言文字的概括、理解总结、表达能力,以及阅读长篇作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课前充分预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更加喜爱这位“人民艺术家”,激起阅读老舍先生文章的热情。
【
自读课文,了解课文中写了老舍先生的那些事,从中体会老舍先生的性情及为人。
1、查找有关老舍的资料,阅读更多老舍的文章。
2、布置好预习作业:
a、理清文章脉络,大致了解故事的内容。
b、搜集名人对老舍的评价以及相关故事资料。
一、回忆引入。
生:《我的母亲》、《济南的冬天》、《祥子买车》、《养花》和《母鸡》。
师:我相信这些文章肯定给你留下了许多深刻的印象,谁愿意谈一谈哪篇文章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说说理由。
师:从老舍先生的文章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语言幽默,感情真挚,塑造人物鲜活的文学大师。那么在现实中的老舍又是怎样一个人呢?大家肯定充满了好奇。今天我们就一起读一读著名文学家汪曾祺先生写的《我了解的老舍先生》。
设计意图:从本单元所学的老舍文章入手,让学生重温老舍先生的文学风采,再引入本课的学习,使得水到渠成。
二、小组学习,了解课文内容。
师:请大家自读课文,作者在文中主要写了老舍先生的哪些事?请用小标题的形式来将事情概括出来,小组进行讨论。
设计意图:本文段落虽多,但文章语言平时,内容浅显,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学,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列小标题,帮助学生理清脉络,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生:指名回答。
师板书:为花操劳、摆杏闻香、交友聚会、为盲艺人谋划生计,解决芝麻酱供应问题。
师:归纳一下这些事件都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老舍先生的?
指名回答。
师板书:生活、工作。
设计意图:让学生归纳老舍先生的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三、再读课文,走进人物内心世界。
1、出示中心话题。
在这一桩桩小事中,你对老舍先生有了怎样的了解?哪里让你感触最深?在书的旁边把你的感触写一写。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再次深入阅读课文,从中找出有关语句,让学生在字里行间体会作家老舍的可亲、可爱、可敬。
2、自己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师:通过读课文,相信大家对老舍先生有了更多的,全新的了解,结合课文谈谈你的感受。
预设点:
a、在平淡的生活中做出情趣和美感,是一个懂得生活情趣的人。
(1)为花操劳(第一自然段)。
(2)摆杏闻香(第二自然段)。
(3)收藏画作(第四自然段)。
藏画甚多,多为精品,让等候的客人一边闻杏香,一边欣赏画中精品,他让等候成为一种享受。
(4)交友聚会(第五、六自然段)。
每天下午,来访客人不断,作家、画家……在每年赏菊时节和生日之时都会邀请大家来家中做客,是一个好客之人。
b、老舍先生身上有淳朴的“平民化”的气息。
(1)待人很亲切(第二自然段)。
握手是轻轻的,在客人未来之前,先为客人沏好茶,亲自为客人倒茶,是一个尊重客人的人。
(2)待客豪爽(第六自然段)。
在聚会中,酒是敞开供应,菜亲自掂配,最崇尚老北京风味,将熬白菜视为好东西,从中看出老舍与普通老百姓的待人处世是一样的,拉近了学生与老舍之间的距离,让人感到作家的可亲。
c、在工作中、生活中为人处事的态度是可敬的。
(1)为客人亲自倒茶。
(2)为盲艺人的生计谋划(第八自然段)。
组织盲艺人在市文联演唱,并亲自主持,引起各方面的重视。
(3)关心百姓生活(第九自然段)。
北京芝麻酱缺货,提案解决芝麻酱的供应问题。
师总结:在平淡的生活中营造丰富的情趣和美感,身为大作家却又淳朴的平民气息,在工作、生活中可敬的处事态度,这位可爱的老舍先生真无愧于“人民的艺术家”的称号。
设计意图:以一个问题,统领全课。课堂上,教师把全部时间留给学生,促进了学生的阅读、探究、感悟。学生在思考和感悟文章的过程中,体会老舍先生的为人性情。
四、拓展延伸。
1、课下我看见大家都搜集了不少老舍先生的资料,你能结合你的资料来谈谈你的感受吗?
设计意图:在学生的交流中让他们更有广度和深度的去了解老舍,体会老舍。
2、冰心对老舍的评价。
3、作业。
本单元我们共同学习了六篇有关老舍先生的文章,我相信在你的心中一定留下了对他的独特印象。课下请大家以“我心中的老舍先生”为题,写出自己的感受。
老舍先生一声写出了很多优秀的文章,课下有机会,大家可以搜集来看看。
设计意图:加深对老舍先生的印象,引领学生去探索更多有关老舍先生的文章和材料。
六年级思品教案(汇总17篇)篇六
…站立起来的中国人(第一课时)。
执教者:奉师附小姚容。
教学。
内容: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体会到中国人真正站起来了。
2.通过图片、资料的收集等前期活动以及课中汇报交流活动,让学生认识中国申奥成功和运动员在运动场上的辉煌,不仅反映了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更体现了中国的崛起和日益提高到国际声望。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养成民族自豪感,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感到骄傲和自豪。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我国体育事业所取得的辉煌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的成绩。透过运动员所取得的成就,感受祖国的发展和强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关注祖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发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祖国的日益强大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培养学生自豪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准备:学生准备:让学生通过回忆、查询等多种方式收集图片、文字等资料。
教师准备:准备相关录像资料及多媒体课件,国旗等。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是的。你回答得很好,世界各国的人们为什么在2008年都会云集到北京呢?
正如同学们所说的,北京申奥成功不仅反映了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更体现了中国的崛起。作为每一个中国人,我们可以自豪地向全世界宣告,今天的中国强大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全体起立,请大家齐读课题,读得真好,真是一群充满豪言壮志的中华少年。
二、信息共享,体验感知。1、小组交流:艰辛的奥运历程。
是呀!今天的中国,正以自己独有的魅力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同和尊重,我们骄傲,我们自豪,但是回首中国百年奥运路,我们有太多太多的感慨。百年前,我们被外国人讥笑为“东亚病夫”这得从1936年的奥运会说起:(出示课件)请你读一读课件上的内容,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们心里很难受吧,把你心中的愤怒都说出来吧!
从1896年到1948年,奥运会举办了14届,而偌大的中国仅参加了三次,同学们,根据你们收集的资料,在小组内汇报一下,这三次比赛的情况。
资料中介绍了哪几届奥运会?都是在哪一年举办的?
每届运动会有多少运动员参加?结果如何?
刚才各组都能认真地进行交流,老师发现了,我们的同学收集资料的方式很多,而且还非常会倾听,这种学习方法真不错,谁愿意把自己的资料说给全班同学听。
从中国参加的三界奥运会情况,你看到了什么?
华夏儿女终于在1949年10月1日这天盼来了光明和希望,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万众欢呼声中诞生了,从此,我们走向了独立自主,正如伟人毛主席所说,(出示课件)请大家一起读这句话:
请同学们再次看书,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59页第二幅图的内容,读过后,同学们的收获一定很多吧,是谁实现了中国金牌零的突破?让我们一起喊出他的名字。
在这届奥运会上,我国共获得了多少枚金牌?位居第几?
是啊,奥运会上这第一块金牌,凝结了几代人的梦想与自豪,只有新中国,(板书新中国)才能摘掉东亚病夫的帽子,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能站起来!
3、数据对比:中国的日益强大。
三、
课堂延伸,寓情于行。
师
总结。
:多么美好的祝福,是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祖国的明天将会更加绚丽多彩。面对五星红旗,我也由衷地祝福祖**亲更加繁荣昌盛,祝福我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的“从东亚病夫“到到相约2008”这节内容,仅从体育方面了解到中国不断增强的国力,我国日益增强的地位还体现在其他方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六年级思品教案(汇总17篇)篇七
本小节的教学内容包括圆锥的认识和圆锥的体积,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周长、面积和圆柱的表面积、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的最后部分.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以及各部分名称;理解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圆锥体是人们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形体.教学这一部分内容即能发展学生空间观念,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又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圆锥问题的方法。
教材通过直观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判断推理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还能培养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根据对过去学生试卷的分析,在计算等底等高圆柱、圆锥体积的变形题中,错误率比较高,主要原因是对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的体积之间的关系不清,因此教学中对于算理的推导要特别注意。
本小节的教学内容包括圆锥的认识和圆锥的体积,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周长、面积和圆柱的表面积、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以及各部分名称;理解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教学圆锥的认识,重点是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教学时首先需要复习已学的圆柱体的特征,然后结合实物,通过对比,使学生掌握圆锥的特征.教学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可引导学生猜测、动手实测操作,利用课件演示测量过程,使学生顺利突破难点.教学时要充分的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空间。
操作:通过实验(包括等底等高和不具备等底等高条件的多个实验)引导学生推导圆锥体的体积公式;验证:进行基本计算”四个步骤组织学生创造性学习.教学中通过学生大胆的猜想尝试与创新,自主探究,推导圆锥体的体积公式.教学时要充分的为学生提供创造空间。
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1、出示圆柱体,引导学生说出圆柱体的特征.。
2、什么叫圆柱的高,并在实物或几何图形中指出.。
3、导入,今天我们学习一个新的几何体——圆锥.(板书课题)。
1、大家在生活中见过圆锥体吗?
3、圆锥的认识(课件演示:圆锥体的认识)。
2、圆锥周围的面是一个曲面(侧面).。
3、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4、测量圆锥的高(课件演示:测量圆锥体的高1或2)。
(1)引导学生讨论:圆锥有几条高?
(2)用直尺和三角板如何测量圆柱的高.。
5、圆锥侧面的展开图(继续演示课件:圆锥体的认识)。
(1)想象圆锥体的侧面展开图。
1、说出圆锥的特征.。
2、说出圆锥各部分名称.。
3、指出下列各图是由哪些图形构成的?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圆锥体和圆柱体有什么区别?
六年级思品教案(汇总17篇)篇八
科学概念:通过经历塔的稳定性的探究过程,认识框架铁塔和其他物体稳固不倒的前提因素是上小下大、上轻下重。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一个“推测——实验、制作和探索——将探索结果与假设相比较”的科学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合作意识,体验把探究结果与猜测相比较的重要性。
【】。
将探索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进行反思。
【】。
高塔不容易倒的再思考。
【】。
1.教师材料:课件、
2.分组材料:大小不同的塑料瓶。
【】。
一、创设情境,进入探究主题。
1、在生活中你们都见过塔吗?那么在你们的脑海里,塔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回答.
2、情景导入:同学们,老师今天想做一次导游,我要带领大家去领略一些美丽的风景。(课件展示)参观世界上著名的塔。
3、各位游客,领略了世界名塔的风采,让我们思考一下:这样高大的塔要承受哪些方面力的作用呢?(地震,狂风暴雨…)。
5、你们猜猜,组内讨论讨论。
6、哪一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组的猜想。(师随机板书)。
二、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1、为了证实你们的猜想是否有道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建一座高塔”。
2、为了证实这一些猜测,咱们来做个实验,看,这个塑料瓶瓶口向下放与瓶底向下放,哪个更稳?(出示两个上小下大的同种饮料瓶,分别用瓶口端与瓶底端竖立在演示台上)。
3、你能证明给大家看吗?(生往两个瓶身上吹气,瓶口朝下的倒了。)。
4、我来换一种方法,再试一试.我将底下垫的台板靠近我的那端慢慢地抬起,口朝下的迅速倒下。
5、效果很明显吧,为什么呢?
6、就如刚才大家所言,上小下大放得稳。
7、指着瓶底朝下的瓶,那么你有办法让它更稳吗?
8、加沙子或水的目的是什么?(预测生:让它变重。)。
10、师演示实验.
11、为什么不是整瓶最后到下?
12、你的意思是上面轻下面重比较稳对吧。
三、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及高塔不容易倒的再思考。
1、同学们,想不想也当一次工程师,设计建造一座美丽的塔呢?好,请大家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材料,根据我们的猜想,设计并建造一座属于你们自己的塔。让我们比一比谁造的塔又高又稳又美观。
2、在建塔前,咱们一起来学习工程师的细致和严谨,首先思考如下问题,a、有哪些办法让塔更稳,b、怎样建能让塔最高.
3、学生动手建塔,教师随即指导。
(开始汇报)。
4、让我们看一看,哪个小组建的塔最坚固,最漂亮。可以怎么检测?
5、把塔放于斜面上测试其稳定性及抗风能力{放手让学生自己验证}。
6、试分析:它的抗风能力与框架结构的高塔相比,谁强?为什么?
四、课件出示题目,学生思考口头完成。
五、课后拓展。
同学们,看了大家建造的高塔,我深感欣慰。我相信,总有一天,你们会用自己的智慧建造出一座真正坚固美观又实用的高塔,有没有信心?我期待那一天早些到来。
6、建高塔。
底部越大越不易倒。
底部越重越不易倒。
框架结构抗风能力更强。
地基陷于地下越多越不易倒。
六年级思品教案(汇总17篇)篇九
能将自己的设想画出图样。
能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制作。
能在制作完成后进行尝试并加以改进。
能说得出自己应用的主要原理。
科学知识
知道张衡发明地动仪是利用了地震波在大地中传导的原理。
知道瓦特发明蒸汽机是利用了蒸气气流的力量。
了解发电的多种方法和电转化为其他能量的形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善始善终地从事一项活动。
有精益求精的行为倾向。
重点难点
学法指导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科学原理及其应用的资料,气球、轮胎、卡纸、剪刀、胶带、吸管、泡沫板、木块、橡皮泥、叶轮、皮筋等。
学习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1、上一节课,我们已经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本领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懂得和解释是一种本领,能将所学的科学原理应用在物品的制作上是更大的本领。
2、你知道在科学的发展史上有哪些将科学原理应用在制作上的例子吗?
二、探索和调查
1、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科学原理应用在制作上的例子。
2、阅读书上73页的资料。
3、出示做小车的材料和要求(以空气为动力,比一比谁的小车跑的又快又远)
5、回忆一下,做空气动力的小车运用到了我们以经学过的哪些知识?
6、学生动手制作。
7、小车进行比赛。
8、交流有关小船的资料。
9、设计自己想做的小船的草图和所需的简单材料。(应当配有文字说明)
10、你认为制作的小船应当涉及哪些科学原理呢?
11、讨论交流。
12、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图利用自己准备的材料制作一个小船。
13、你造的小船涉及哪些科学原理呢?
三、回顾和解释
1、今天,我们将自己所学的科学原理应用到了物品的制作上,这也是一种拓展。
2、其实,科学发展的目的本意就是用来改善人类的生活,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3、你在平时做过哪些小制作,你知道它们是根据哪些科学原理吗?
六年级思品教案(汇总17篇)篇十
欣赏歌曲《啊,高山》。
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
1、欣赏歌曲《啊,高山》。
(1)初听歌曲录音。
(2)根据歌词内容进行讨论。
(3)学习八六拍。
(4)复听。听后完成课后练习。
2、小结。
教学随笔:学生学习效率高,演唱歌曲时声音和谐优美。
六年级思品教案(汇总17篇)篇十一
1、使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初步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能解释众数的实际意义。
2、使学生能在理解众数的过程中,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判断、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难点: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有关数据的特征。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
板书:众数。
1、出示表中的原始数据。
(1)提问:同学们,看到这组数据,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让学生说说对发芽试验的看法。
通过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在9位学生所做的试验中,大多数学生发芽的粒数都是17粒。
(2)揭示众数的含义。
(3)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4)比较平均数和众数的不同含义。
追问:用哪个数据代表这9位同学做发芽试验的情况更合适一些?你是怎么想的?
2、做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说求这组数据众数的思考过程。
3、做练一练第2题。
小组讨论后再交流。
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
可以先让学生分别算出两组数据的众数和平均数,并具体解释求出的每一个众数和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哪组身高的众数更具有代表性这一问题,并使学生在讨论中明确:同样个数的数据中,众数出现的次数越多,这个众数也就越具有代表性。
众数和中位数是新增加的内容,让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统计量,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数据的整体状况。平均数是在一组数据内移多补少,假想各个数据变成同样多,用这时的数据代表一组数据的状态。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频数最高的一个数,利用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表现整组数据的状况。中位数是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依次排列,居最中间位置的那个数,利用中位数,也能描述整组数据的状况。平均数是小学数学的传统内容,有些时候,它能够比较确切地反映数据的整体状况,有些时候则不然。课程标准新增了众数、中位数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多认识一些统计量,初步了解对同样的数据有多种分析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用合适的方法,才能比较客观地描述数据的特征,从而形成初步的数据分析意识和能力。
在例题2的学习过程中,可以逐步引导学生认识众数:
(1)看一看:在做试验的9人中,发芽几粒的最多?有几人?
(2)写一写:把9人的发芽粒数写成数列。
(3)算一算: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怎样求?平均数是多少?
(4)想一想:你认为在我们研究这批种子的发芽状况时用平均数14合适吗?为什么?
小结:这9个数据中,由于有两个数据明显偏小,拉低了平均数。因此用平均数来表示这批种子的发芽情况是不合适的。
(5)议一议:你认为用哪个数据来表示这批种子的发芽状况比较合适呢?为什么?
(6)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揭示众数的意义、求法和用途。
(7)辨一辨:平均数和众数在这里的意义相同吗?各表示什么意义?
六年级思品教案(汇总17篇)篇十二
1、学会生字,会分角色、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了解“坐井观天”的寓意。
师:今天我们学“坐井观天”。“井”是生字,看老师写,大声。
念——井。对,是后鼻音。读准了,写对了。
谁坐井观天。
生:青蛙坐井观天。
师:(指着图背第一段)。
青蛙坐在井里。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
哪儿是井沿?请同学们在课文插图中的井沿上写上“井。
沿”。
生:(写“井沿”)。
师:井沿就是井边。那么桌子旁边叫什么?
生:桌沿。
师:你还能说什么“沿”?
生:床沿、河沿一一。
师:对,很能干!
我们看课文,读小鸟飞来这句话,你说说干嘛说它落在井沿。
上?不说它停在井沿上。
生:我知道,因为小鸟是从天上飞下来的,所以说它落在井。
沿上。
师:你说得真好。我们来读读看。
“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
我们往下读课文。完成这个填空。
()和()争论()。
生:读课文,完成填空。
(青蛙)和(小鸟)争论(天有多大)。
师:那么青蛙认为天有多大?小鸟认为天有多大?我们自。
己来读懂,会吗?
哪一节课文说青蛙的?用手势表示。
生:(举4个手指)。
师:对了,第四节是写青蛙的,我们读读。
生:(读第四节)。
师:青蛙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它的意。
思是——。
生:天只有井口那么大,不用飞那么远的。
师:很好。你把问号改成了句号。(出示问句和陈述句)还。
有谁能像他这样说。
生:(练习说话)。
师:青蛙认为小鸟在说“大话”。你明白吗?它认为哪一句。
是大话。请读读第三节。
生:青蛙认为“小鸟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是大话,因为。
它觉得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师:你觉得小鸟是在说大话吗?
生:不是。小鸟天天飞来飞去的,不像青蛙只待在井底。小。
鸟当然知道天是无边无际的。
师:好,现在我做青蛙,你做小鸟,我们对着读。好吗?(师。
生对读1—3自然段,读出语气)。
师:刚才你说天无边无际,什么意思呀?
生:无边无际就是说天很大很大,大得没有边。
师:是吗?我们把小鸟说的话读一遍。
生:“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师:我不明白了,究竟是谁错了?你明白吗?
请完成这个填空:
青蛙认为天(),是因为()。
小鸟认为天(),是因为()。
(请学生自学后完成填空,交流评价)。
师:能说说青蛙错在哪里吗?
生:青蛙坐在井里,不知道天有多大,它说天只有井口那么。
大,这是可以原谅的。可是小鸟告诉它了天无边无际,它还要说。
自己不会弄错的',那就不应该了。
生:它不能那么肯定说自己不会弄错的,它应该跳出井口看。
看,再说对还是错。
师:你说得有道理。我们来表演青蛙跳出井口,看看它会说。
些什么?
你们谁愿意表演跳出井口的青蛙?
生:(纷纷表示愿意)(演跳出井口的青蛙)。
生:呀!天原来有这么大。
生:p阿!小鸟说得对,天真的无边无际。
生:我坐在井底下不知道天有多大,跳出井口才晓得天这么。
蓝、这么高、这么大。
生:啊!外面的世界太精彩了!
六年级思品教案(汇总17篇)篇十三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演唱和欣赏活动中感受、体验青春的气息,激励学生要珍惜自己的青春年华。
2、能够依据歌曲,《拉起手》的节奏、旋律特点,理解歌曲的情绪,并用热情、欢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来演唱这首歌曲。
教学重点、难点:
1、为歌曲《拉起手》画上换气记号,然后用热情、欢乐、有弹性的声音演唱。
2、在理解音乐主题的基础上,经过讨论总结出音乐在旋律上的特点。
教材分析:
《拉起手》是一首颇具时代特点和青春朝气的少年儿童歌曲。其歌词非常简洁,鲜明的表达了和平、友谊、团结的主题。
教学过程:
用做游戏的方式来导入新课(请同学们全体起立,拉起你身边同学得手围成一个圆圈站好,当音乐响起时大家就跟着音乐转圈同事做你喜欢的舞蹈动作好吗?)。
(放歌曲《拉起手》)。
同学们做这个游戏高兴吗?刚刚大家所听到的这首歌曲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请大家回到自己的位置做好,我们开始学习。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拉起手这三个字是怎样理解的呢?
(学生回答)。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这首歌曲,一起来感受音乐里所要表达的含义。
(再次聆听歌曲范唱)。
1、学唱曲调。
注意:歌曲中切分音的节奏、和反复记号。
老师范唱,学生学唱。
完整的将曲调演唱一遍。
2、学唱歌词。
先把歌词有感情的演唱一遍。
老师范唱、学生学唱。
随着伴奏将本首歌曲完整的演唱一遍。
设问:歌曲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去演唱?
3、表演歌曲。
请全体同学再次手拉手围成一个圆圈,一边舞蹈一边演唱这首歌曲。
4、练习。
请在括号中填写出do音在键盘上的位置。
小结:
伸出我们热情的双手全世界的小朋友手拉手,这样的世界才会是和平的、友好的。
六年级思品教案(汇总17篇)篇十四
光阴荏苒,转眼我担任六年级品德与生活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三个月了,回顾这段时间来的工作,我深深地感到辛勤付出之后换取成功的那种快乐。教学中,我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以及实际学情,扎扎实实抓教学,认认真真做工作。在工作中只有不断反思、总结才能有助于今后教学工作的提高。为此,我对本学期的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工作进行如下总结:
本学期的品德与生活,教学目标是初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教育学生遵守纪律,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保护环境,爱惜资源;使学生初步了解了一些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社会常识;掌握了一些自己生活中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我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帮助儿童展开活动。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中我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在课堂上,关注言行表现不良的学生,及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力量帮助他们认识错误,认识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时注重培养他们养成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在教学工作中,我努力做到:
1、爱岗敬业,热爱教育事业。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既然选择做一名教师,就要做一名职业素养高的优秀教师,把自己的热情溶于工作中。
2、平等的对待每一名学生。五个班的学生总体水平不差上下,但其中也有让人头疼的孩子。作为一名教师,我不能带上有色眼镜看他们,而是要在与他们的交流中,不断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在这段时间的相处中,发现他们都是很可爱、很天真的孩子。尤其对一些孩子,要采取特别的教育方法,如:六班的崔浩涵同学,不经意的一次鼓励,成了他学习的动力;四班的郭琛锐同学,他只是希望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只要用心对待他,他也懂得许多的。正所谓“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
3、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课前认真备课,仔细分析课本上的每一个问题,在课堂上尽量用一些通俗易懂的,学生易于理解的语言去讲解。同时鼓励学生多提问、多发言,争取让他们每节课都有所收获。尤其是那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要多加鼓励。
4、按时参加学校的教研活动。初次带小学课程,还是低年级的学生,在知识教学及课堂管理等方面有很多不懂得地方。因此,正好趁隔周一次的教研活动,在讨论中,向老教师请教这些问题,听取她们在课堂上的成功之举,学习她们的教学方法。我很庆幸组里有这样一群和蔼可亲的成员,对我这个初来咋到的小姑娘很是照顾。
在学校举行的公开课活动中,我认真听了许多老师的公开课并做好记录。从中学到了不少宝贵的知识,同时发现自身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因此,我会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第一、加强专业教学水平。教师的专业即是教师之本,我将在具体的教研活动中,在教案编写、课堂教学、课后反思等方面加强钻研,不断提升自己的教研能力、教学水平,并通过听课加强互相学习,通过撰写反思、教学论文等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让品德与生活教学更有趣、有效,更富创新思想,更能促进学生的成长。
第二、继续加强品德与生活学科教学研究,努力提高教研水平。
第三、不断提高自身处理师生关系的能力。让学生在一种轻松融洽的氛围中学习。
以上是我这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其中的不足之处我会进一步改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的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
六年级思品教案(汇总17篇)篇十五
教科书第119~120页例2和第121页课堂活动,练习二十三的第5~7题。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进一步熟练地判断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通过复习使学生能熟练地用分数表示事件发生的概率,并且会用概率的思维去观察、分析和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以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教师:在老师的盒子里有5个球,从中摸出1个球,如果摸到的球是红色就可获得奖品。你希望里面的球是些什么颜色,为什么?如果你是老师你会装些什么颜色的球?为什么?刚才的活动涉及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可能性。
板书课题:概率复习。
(1)教师:有关可能性的知识你还记得哪些?请在小组内交流。
(2)请学生汇报,并请其他同学补充。
学生: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学生: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学生: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一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有可能的,还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可能的。
1.复习体会简单事件发生的三种可能性。
教师出示一副扑克,当众从中取走j,q,k和大小王。
教师:现在从中任抽一张,请你判断下面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1)抽到的牌上的数比11小。
学生:一定发生,因为剩下的所有扑克点数都比11小。
(2)抽到的牌是黑桃q。
学生:不可能发生,因为所有的'q都被拿走了。
(3)抽到的牌是方块2。
学生:有可能发生,因为方块2还在老师手中。
2.复习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少种。
教师:从老师手中的扑克中任意抽取一张,会有哪些可能的结果呢?
教师:按照花色分有黑桃、红桃、方块和梅花四种可能性。
教师:按照数字分有1到10共十种可能性。
3.用分数表示事件发生的概率。
教师:抽到各种牌的可能性究竟是多少呢?请大家独立完成第120页算一算的5道题。
学生独立完成之后全班交流。
学生:抽到黑桃的可能性是14,因为一共只有四种花色的扑克;还可以这样理解,一共有40张扑克,其中有10张黑桃,所有抽到黑桃的可能性是14。
学生:抽到5的可能性是110,因为按照数字分只有1到10这10种可能,5占其中的一种,所以抽到5的可能性是110;也可以这样理解,40张扑克中有4张5,抽到5的可能性是110。
学生:抽到梅花a的可能性是140,因为在40张扑克中只有1张梅花a。
学生:抽到a和抽到梅花a的可能性不一样大,因为抽到a的可能性是110,抽到梅花a的可能性是140。
学生:在40张牌中任意抽1张抽到5的可能性是110,在10张黑桃中任意抽1张抽到5的可能性也是110。
(2)集体交流。
学生:摸到奇数的可能性是12,摸到偶数的可能性是12,摸到质数的可能性是25,摸到合数的可能性是1120。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复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疑问?有什么要提醒大家需注意的地方?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三的第5,6,7题。
六年级思品教案(汇总17篇)篇十六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讲课文里的故事。
2 独立借助注释读懂课文,感悟文中讲的道理:学习要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掌握规律,明白要领。
:1课时
1 谁来说一说,怎样学习才能学到真知识、真本领?
1 这是一篇比较浅显的文言文,同学们在过去学过几篇文言文的基础上,借助注释,一句一句地读,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自己读懂课文的意思。弄不懂的词句先和同学研究,实在弄不明白的再问老师。
学生自读自悟,同桌小组研讨,老师巡视指导。
2 基本弄懂句子意思以后,练习把语句读正确读流利。
3 检查试读课文和理解句子的意思的情况。
(1)提出经过研究讨论还不懂的词句,全班讨论,老师点拨。
(2)指名朗读课文,评读,研究读好每一句话。
1 自己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练习讲课文故事。
2 对照译文,看自己讲的对不对,有与译文不同的地方,想一想译文那样说好在哪里。实在弄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老师帮助解决。
3 指名讲故事,老师结合重点词句和难句,指点用现代语言表达古文意思的方法。
1 小组交谈。
2 全班交谈,老师引导,点拨,鼓励学生有独特的见解和感受。
六年级思品教案(汇总17篇)篇十七
片段一(序幕部分)。
生:(生边说师边板书)。
生1:下面大大的,上面尖尖的。
生2:下面是圆形,上面是一个顶点。
生3:下面是圆形的,上面是尖尖的,旁边是一个曲面,从上到下慢慢变大。
师:你们能在本子上把这个物体的形状试着画下来?(叫一生到黑板上画)。
生:(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圆锥体)。
师:现在看一看,老师能不能把这个圆柱体变成你们说的或画的那样?
(师喊一、二、三,揭开遮在圆柱体上面的布,露出一个圆锥体)。
生(惊奇):哇!(然后一起鼓掌)。
师:像你们说的或画的那样吗?
生:像。
师:这个物体叫圆锥体。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圆锥体的有关知识。(师边说边板书:圆锥的认识)。
片段二(终曲部分)。
在学完圆锥体的特征后,临近下课前7分钟,教师模仿《幸运52》设计一个抢答游戏环节。
师:到现在为止,我们巳学过哪些立体图形?
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
师:下面我们做一个抢答游戏,游戏规则是:在老师描述的过程中,你们就可以进行抢答,看看是我们学习过的哪种立体图形?不一定要等老师题目全部叙述完,看哪组同学回答的又对又快。
师:请从我的描述中回答,这是什么形状?这是一种立体图形,它有三个面,其中一个面是曲面,沿着它的高将它的侧面展开,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
生:圆柱体。(在老师还没说完学生就马上回答出)。
师:这也是一种立体图形,它有六个面,八个顶点,十二条棱,
生1:长方体。(生没等教师说完抢着举手说)。
生2:也有可能是正方体。
师:为什么也有可能是正方体呢?
生:正方体也有六个面,八个顶点,十二条棱。
师:那么是正方体还是长方体呢?请接着听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生:正方体。(抢着说,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师:这还是一种立体图形,它有两个面,将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生:圆锥体。
师:这还是一种立体图形,它有十二条棱,八个顶点,六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也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生:长方体。(生几乎抢着举手说)。
师:这是一种立体图形,沿着它的高切开,可以得到两个完全相等的等腰三角形切面。有时也可能是两个完全相等的等边三角形。
生:圆锥体。(等学生说完,教师拿出事先准备的圆锥体萝卜演示给学生看)。
(每道题出后,下面的学生都抢着举手回答,高潮迭起)。
一个好的开头,往往蕴育着成功。一堂课好的序幕如同吸铁石,可以一下子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为后面成功进行教学奠定心理、认知、情感等方面的良好基础。
课始,教师用一块布遮住圆柱体,让学生想像,当圆柱体的上底面慢慢的缩小到圆心时,这个圆柱体将变成一个怎样的物体?在学生说出或画出这个物体的形状时,无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更难能可贵的是,教师独辟蹊径,巧妙地将学生喜闻乐见的魔术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扣住了学生的心弦,学生在惊讶中不知不觉步入这节课所学习的圆锥体,主动参与到研究圆锥体特征的状态之中。教者这一别出心裁的设计,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学习数学的欲望与内在的动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只有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才能积极地参与教学中的思维活动。因此,一堂课精彩的终曲如同压轴戏,可以把课堂气氛再度推向高潮,让学生保持继续探索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并在其情感的驱使下进行新的认知活动。
课尾是学生注意力最容易分散、学习效率比较低的时候。在此时,教师巧妙的将练习内容蕴含于抢答游戏中,使原先枯燥、单调的练习过程转化成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游戏内容,学生个个跃跃欲试。通过这个抢答游戏,不仅复习过去所学的知识,也将本节课的内容得以升华,特别是最后一道抢答,极大的考验了学生的想像力;通过这个抢答游戏,也将学生的参与热情推到极点,学生的知识被激活,思维被激发,情感被激励,取得课虽终,趣未尽、思不止的效果。这样的课堂又何愁不高潮迭起、精彩纷呈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有渴求,有渴求才会主动积极。这两个片段,教者能在趣字上下功夫,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这节课的一大亮点。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如果我们的教师都能在教学的趣味上做些文章,使我们的学生在玩中学、趣中练,这样,才会是课伊始、趣已生,课结束、趣犹存。从而做到: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