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作,我们能够培养自己的观察力、思考力和沟通能力。接下来,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些优秀作文的片段,感受作者对于生活、人物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文天祥抗元(优秀17篇)篇一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江西吉州庐陵(今属江西吉安)人,南宋末大臣,政治家、文学家,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宝祐四年(1256年)状元,官到右丞相屈,从容赴义[1]。至元十九年(1282)十二月初九,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文天祥抗元(优秀17篇)篇二
庆幸的是,大厦将倾之际,命运再次眷顾了垂死挣扎中的南宋王朝。
1259年,大汗蒙哥意外战死于钓鱼城下,南北两路蒙军闻讯立即撤兵返回漠北,对南宋而言,迫在眉睫的危机就这样意外得以解除。
而文天祥弃官归乡不久,朝廷又改任他为镇南军(南昌)节度判官厅公事,此后几年,文天祥的仕途经历,便是在辞官、重新任命、就职、再遭_的循环中,不断往复。
这时的文天祥,在南宋的权力游戏中,凭着报国之心横冲直撞,但官场之上,步步陷阱、处处机关,而其空有一腔热忱,却屡为暗箭所伤。
1263年,因在江西瑞州太守任上政绩突出,文天祥被调往京师任礼部郎官,只是其就任不足一月,理宗驾崩,太子赵禥继位,是为宋度宗。
在理宗时期便甚为得宠的贾似道,因拥立之功,在度宗继位后,更是大权独揽、只手遮天,南宋朝堂的政治生态更加恶化。
偏偏文天祥这样一身正气的“刺头”,最看不惯奸佞小人把持朝政、胡作非为,身为礼部郎官的他,借着替度宗草拟圣旨的机会,对贾似道严加斥责,触怒了这个当朝最显赫的权贵,并因此于1270年再次受_罢官。
只能说文天祥这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性格,在南宋末年乌烟瘴气的官场氛围中,注定无法长久。
此后数年,对于寄寓山野的文天祥而言,是痛苦而矛盾的——他想要纵情于山水之间,远离纷扰混浊的官场;但国事糜烂,他又迫不及待地想要重回朝堂,为国效命。
文天祥暂时离开了,南宋君臣依然在醉生梦死、歌舞升平。只是在北方虎视眈眈的蒙古帝国,1260年忽必烈继位后,经过与其弟阿里不哥数年的汗位之争,终于在1268年,拉开了新一轮侵宋战争的大幕。
文天祥抗元(优秀17篇)篇三
庆幸的是,在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文天祥趁看守疏忽,在镇江得以逃离虎口,随即渡江前往尚在宋军控制中的真州(仪征)。
此后,文天祥由真州到扬州,又出海乘船到温州,在温州得知张世杰、陈宜中拥立7岁的端宗赵昰于福州即位,又马不停蹄地奔赴福州。
随后,文天祥在福州被任为枢密使、总督各路军马,赴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建立大都督府,同时派人到各地征集粮饷,招募勇士,起兵御敌。
此后数年,文天祥领兵辗转粤、闽、赣诸省,开始了九死一生、颠沛流离的抗元救国之路。
这是文天祥人生中最艰苦卓绝的一段时光,随行的母亲和长子因染上瘟疫,病死于军中,妻子儿女均在兵败后被元军所掳,文家上下十一口,只剩其孤身一人,但文天祥报国的决心却并未因此而有丝毫动摇。
然而大厦将倾,独木难支;覆巢之下,孤掌难鸣,1278年春末,端宗病死,陆秀夫等再立6岁的末帝赵昺登基,此时的南宋小朝廷,在蒙军追赶之下,一路仓皇南逃,乘船出海,又被困于崖山,已到了山穷水尽的边缘。
而1278年底,文天祥也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遭元军突然袭击,兵败被擒。文天祥随即吞服毒药准备以身殉国,谁知药力失效,只是头昏目眩,腹泻不止。随后便被五花大绑,带到了蒙军主帅张弘范的帐前。
虽是已成阶下之囚,但文天祥面对张弘范的威逼利诱,只是朗声答道:“!”
张弘范没有杀文天祥。
1279年,蒙宋在崖山展开最后的决战,张弘范囚禁文天祥于船舱之中,准备将其押解至崖山,逼迫其写信招降张世杰、陆秀夫等人。
船队行至珠江口外零丁洋,文天祥感慨国破家亡而身陷囹圄,同时更为了以诗明志,表达自己杀身成仁的决心,在热血奔涌,百感交集之下,挥笔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廖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崖山海战,南宋兵败,陆秀夫携幼帝蹈海而死,十万南宋遗民随即投水殉国。而文天祥则又被囚北上,并关押于元大都。
元廷一直迫切地希望文天祥投降,因为此时的他,已经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南宋遗臣或者故国宰相,他是反抗外敌入侵的一面旗帜,是无数汉人心中的精神支柱。
杀掉文天祥,当然容易,但这样一个在活着时,就已经成为传奇的人,如果能屈服,将是元朝巨大的胜利。
在此期间,元帝忽必烈曾亲自下场劝降,并许诺以丞相之职,随后是降元的留梦炎、甚至连被俘的宋恭帝亦亲自出马,包括其被俘后在元军中充当奴婢的女儿出面,文天祥都始终不为所动。
文天祥并非无情之人,只是他知道,比君王更大的,还有社稷,比儿女私情更重的,还有忠烈节义。
公元1283年1月9日,天地阴沉,飞沙走石,47岁的文天祥于元大都慷慨赴死。
“!”——这是文天祥最后的绝笔。
文天祥抗元(优秀17篇)篇四
卷土重来的忽必烈,吸取了蒙哥兵败蜀中的教训,又采纳了降将刘整等人的建议,将战略重点由川蜀转移至荆襄,冀望攻下襄、樊后,经汉水入长江,再挥师东下灭宋。
1267年整个战役开始时,襄、樊两城便陷于蒙军的包围之中,城内军民经过长达六年艰苦卓绝的抵抗,最终1273年,守将吕文焕开城投降。
襄阳失守后,当年十二月蒙军再克鄂州,随即主帅伯颜挥师东下,直扑临安。而南宋这边,1274年8月度宗驾崩,年仅4岁的恭帝赵从父亲手里接过了王朝风雨飘摇的烂摊子。
面对顺江而下的蒙军,1275年,贾似道统帅南宋最后的十三万精锐西出池州迎敌,但这个畏战怯敌的小人,先是向伯颜乞和遭拒,而后在两军激战正酣之际,竟私下乘小船逃离。南宋军队群龙无首,一片混乱,粮草辎重全被元军夺去,军士死伤逃亡不计其数。
最终,这场宋蒙主力的决战以南宋的全线溃败告终。南宋官方成建制的抵抗力量已全部瓦解了。
王朝覆灭在即,太皇太后谢道清急发《哀痛诏》,号召天下兵马共赴国难,进京勤王。
悲哀的是,整个南宋王朝的文武官员,不是有心投敌便是保持观望,除了文天祥和张世杰之外,竟再无一人响应。
当时文天祥正在江西赣州任知州,接到诏书之后,不禁失声痛哭,随后便毁家纾难,捐出全部家财充做军费,更把母亲和家人送到弟弟处赡养,以示破釜沉舟。
在文天祥的感召下,一支以农民为主、知识分子为辅的爱国义军在极短时间内组成,总数达二万余人。
只是身边的好友都劝阻文天祥,以这样一支临时征召的部队,去抵抗蒙古的虎狼之师,无异于自寻死路。
而文天祥却泰然答道:国家养士三百年,如今社稷危亡之际,却无一兵一卒愿意挺身而出,实在令人心痛,我当然知道事不可为,只是希望我的以身殉国,能令天下忠臣义士闻风而起。
英雄之所以称为英雄,不是因为他们生而高尚,而是因为他们在那些关键的历史瞬间,能选择逆流而上。
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不是因为他们无所畏惧,而是因为他们在恐惧面前,虽势单力薄,却从不退缩。
这样的英雄,才能如山川河岳般不朽,似日月星辰般闪耀。
文天祥抗元(优秀17篇)篇五
南宋著名宰相文天祥被元军俘虏后,元朝皇帝对他许以高官,但文天祥不为所动,直到死也没有改变心意。人们对文天祥的死感到惋惜,文天祥拒绝降元的史实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公元1276年,元军直指临安,南宋的谢太后抱着5岁的宋恭帝,领着皇亲宗室向元朝投降。与此同时,不愿投降的文天祥等拥立宋恭帝的弟弟为帝,在南方建立行朝,继续抗元斗争达三年。公元1279年,文天祥在广东海丰被捕。抓住文天祥的敌将名叫张弘范,此人就是后来在崖山逼得陆秀夫背负宋末帝跳海的人,他虽然抓住了文天祥,但也知道文天祥在南宋深得人心,因此以宾客的礼仪对待他。张弘范劝降未果,就将文天祥押送至大都。到大都后,元廷对文天祥的劝降仍未停止,元世祖许偌只要文天祥投降就给以丞相之位,但文天祥不为所动。元廷又让已经投降的宋恭帝前去劝降,文天祥对着南方拜下,仍不肯投降,宋恭帝只好回去。元世祖很欣赏文天祥的气节,舍不得杀他,将其关押在柴市,这一关就是三年。三年后,有人以文天祥的的名义反元,元朝官员提议杀了文天祥,元世祖应允,不久被杀。
文天祥半生抗元,在战乱中妻子儿女或死或失踪,可谓家破人亡。及至临安被破,皇室宗亲俯首降元,文天祥依然不降,即使小皇帝亲自劝降也无果而终。可知文天祥所效忠的并非只是赵姓王朝,而是国家民族及心中大义。
在中国历史上,每当国家处于危难之际,总有一些志士挺身而出,他们为国尽忠,为民请命,所以能名垂史册。宋元之际,风起云涌,以文天祥为代表的仁人义士给后人上了一堂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就是文天祥精神的真实写照。
公元1278年,文天祥被元将张弘范抓住,文天祥不愿投降,吞龙脑自杀却没有成功。张弘范强迫文天祥写信给另一位抗元名臣张世杰劝降,文天祥被逼无奈,说道:“我自己不能保全父母,怎么有脸教别人背叛父母呢?”张弘范不肯罢休,再三逼迫,文天祥作诗一首给他。张弘范读到诗的最后两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担心照汗青”时,被文天祥视死如归的气概所感动,于是不再劝降。第二年,张弘范率领元军与宋军在水上交战,强迫文天祥观战。文天祥在船上观看宋元两军交战,文天祥看着南宋的军队步步溃败,心知国家灭亡已成定局,心中的苦闷胜过死去。
张弘范知道文天祥不会轻易投降,就将文天祥交给元朝皇帝处置。在去燕京的路上,文天祥绝世八天,没有死,于是进食。元朝政府多次劝降,文天祥都大义凛然地拒绝了,元朝政府担心文天祥的存在会影响江南民心,于是决定将其杀害。在刑场,文天祥面不改色,拒绝了元朝皇帝给他的最后一次求生的机会,只说了一句“我的使命完成了”,便凛然赴死。文天祥死后几十年,朱明代元,人们在文天祥被害的地方建立祠堂,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英雄。
文天祥抗元(优秀17篇)篇六
文天祥(1236—1283),男,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自号文山,民族英雄。选中贡士后,他以天祥为名,宝佑四年(1256)中状元,历任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书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赣州等职。
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正月,因元军大举进攻,宋军的长江防线全线崩溃,朝廷下诏让各地组织兵马勤王。文天祥立即捐献家资充当军费,招募当地豪杰,组建了一支万余人的义军,开赴临安。宋朝廷委任文天祥知平江府,命令他发兵援救常州,旋即又命令他驰援独松关。由于元军攻势猛烈,江西义军虽英勇作战,但最终也未能挡住元军兵锋。
次年正月,元军兵临临安,文武官员都纷纷出逃。谢太后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派他出城与伯颜谈判,企图与元军讲和。文天祥到了元军大营,却被伯颜扣留。谢太后见大势已去,只好献城纳土,向元军投降。
元军占领了临安,但两淮、江南、闽广等地还未被元军完全控制和占领。于是,伯颜企图诱降文天祥,利用他的声望来尽快收拾残局。文天祥宁死不屈,伯颜只好将他押解北方。行至镇江,文天祥冒险出逃,经过许多艰难险阻,于景炎元(1276)五月二十六日辗转到达福州,被宋端宗赵昺任命为右丞相。
文天祥对张世杰专制朝政极为不满,又与陈宜中意见不合,于是离开南宋行朝,以同都督的身分在南剑州(治今福建南平)开府,指挥抗元。不久,文天祥又先后转移到汀州(治今福建长汀)、漳州、龙岩、梅州等地,联络各地的抗元义军,坚持斗争。景炎二年(1277)夏,文天祥率军由梅州出兵,进攻江西,在雩都(今江西于都)获得大捷后,又以重兵进攻赣州,以偏师进攻吉州(治今江西吉安),陆续收复了许多州县。元江西宣慰使李恒在兴国县发动反攻,文天祥兵败,收容残部,退往循州(旧治在今广东龙川西)。
祥兴元年(1278)夏,文天祥得知南宋行朝移驻新会崖山,为摆脱艰难处境,便要求率军前往,与南宋行朝会合。由于张世杰坚决反对,文天祥只好作罢,率军退往潮阳县。同年冬,元军大举来攻,文天祥在率部向海丰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将张弘范的攻击,兵败被俘。
文天祥服毒自杀未遂,被张弘范押往崖山,让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护父母,难道还能教别人背叛父母吗?”张弘范不听,一再强迫文天祥写信。文天祥于是将自己前些日子所写的《过零丁洋》一诗抄录给张弘范。张弘范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时,不禁也受到感动,不再强逼文天祥了。
文天祥抗元(优秀17篇)篇七
文天祥出生之时,正值蒙宋交战,所幸家乡江西吉安远离战乱,使其少年时代尚能有一个安定的求学环境。
既有良好的家庭教育背景,本身又天资卓绝,宝祐元年(1253),18岁的文天祥不出所料地在乡试中脱颖而出,20岁时,又进入江西四大书院之一的白鹭洲书院继续学习。
1256年五月初八,在宋理宗亲自主持的殿试上,新科进士文天祥以“法天不息”为中心思想,一篇洋洋万言的《御试策》一挥而就,并深得皇帝赞赏。
年仅二十一岁的文天祥被钦点为头名状元,而理宗见其“体貌丰伟,美皙如玉,秀美而长目,顾盼烨然”,更是喜爱之情溢于言表,高呼“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
只是造化弄人,文天祥金榜题名不久,正准备大展拳脚,不料陪其进京赶考的文仪,却在此时一病不起,并最终于五月二十八日深夜与世长辞。
六月一日,文天祥奉柩返里,扶丧归乡,并按照宋朝制度,开始为期三年的守孝丁忧岁月。
再等文天祥守孝期满,重返朝堂时,南宋的军事形势已开始不容乐观。
1258年,蒙古分兵三路南下侵宋,次年,除中路由大汗蒙哥亲率的主力受阻于合川钓鱼城外,南北两路兵马都势如破竹,南路由云南入贵州,已经打到了湖南潭州(长沙),而蒙哥四弟忽必烈领兵的北路,更是突破长江天险,正围攻重镇鄂州(武汉)。
如果鄂州、潭州失守,南北蒙军会合,沿长江东下,则临安将危在旦夕。
面对极速恶化的局面,南宋朝野大为震惊,权宦董宋臣提出迁都四明(浙江宁波)的主张,打算在敌兵逼近时乘船逃走。
大敌当前,未战先怯,然而因其在理宗朝权势熏天,面对这种逃跑主义的论调,满朝文武竟无一人出言反对。而宋理宗也并非雄才大略之主,听信其言,便急忙命人筹划迁都事宜。
山河沦丧、朝纲废弛,年轻的文天祥目睹这一切忧愤不已,不顾自己人微言轻,以新任宁海军节度判官的身份,向理宗上《己未上皇帝书》,提出护国强兵的四点建议,更在文末痛斥董宋臣窃弄权柄、蠹国害民,请求理宗斩杀董宋臣以谢天下,如此方可平民怨、定军心、安社稷。
谁知这篇冒死直谏的奏折,送呈之后竟如石沉大海,没有激起半点波澜。理宗完全置之不理,既没有采纳文天祥的建议,也没有因为乞斩董宋臣而降罪于他。
朝臣中不仅无人出声附议赞同,反倒是有人嘲笑他迂阔浮躁,沽名钓誉。文天祥痛心之余不禁大失所望。
文天祥一气之下,辞官拂袖而去,再次返回庐陵老家。
文天祥抗元(优秀17篇)篇八
文天祥(1236-1283),原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吉安县)人.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宝佑四年(1256)年进士第一,因父丧未受官职.开庆初年(1259)蒙古军攻鄂州(今湖北武昌),宦官董宋臣请理宗迁都以避敌锋,文天祥上疏请斩董宋臣,以振奋人心,并献御敌之计,后历任刑部郎官,知瑞州等职.咸淳六年(1270),因得罪奸相贾似道而遭到罢斥.德佑元年(1275)正月,闻元军东下,文天祥在赣州组织义军,开赴临安(今杭州,当时南宋的京城).次年被任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其时元军已进逼临安,被派往元营中谈判,遭扣留,押往北就.二月底,天祥与其客杜浒等十二人,夜亡入真州.复由海路南下,至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景炎二年(1277),进兵江西,收复州县多处.不久,为元重兵所败,妻子儿女皆被执,将士牺牲甚众,天祥只身逃脱,乃退广东继续抗元.后因叛徒引元兵袭击,同年十二月,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县)被俘.元将张弘范迫其招降张世杰,乃书《过零丁洋》诗以诉之.末句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次年,被押送大都(今北京),囚禁四年,经历种种严酷考验,始终不屈.于1283年从容就义,年仅47岁.文天祥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和散文作品.其中诗作达百余首,成就很高.有《文山先生全集》.其中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千古绝唱.
文天祥抗元(优秀17篇)篇九
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3、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4、青春岂不惜,行乐非所欲。
5、高山流水,非知音不能听。
6、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
7、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8、青春岂不惜,行乐非所欲。
9、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
10、世态便如翻覆雨,妾身元是分明月。笑乐昌、一段好风流,菱花缺。
11、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
12、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13、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14、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
15、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
16、遥想苏武穷边,霜鸿夜渡,蒿目吟寒视。
17、夜来早得东风信,潇湘一川新绿,柳色含晴,梅心沁暖,春浅千花如束。
1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9、朅来南海上,人死乱如麻。腥浪拍心碎,飙风吹鬓华。一山还一水,无国又无家。男子千年志,吾生未有涯。
20、曲池合,高台灭。人间事,何堪说。向南阳阡上,满襟清血。
21、但令身未死,随力报乾坤。
22、渔艇迷烟,樵柯失径,妆点风霜厉。
23、知已肝胆相照。
2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5、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26、肌玉暗消衣带缓,泪珠斜透花钿侧。
27、此是冰天,谁言水国,千古孤臣涕。
28、袍锦风流,御仙花带瑞虹绕。
文天祥抗元(优秀17篇)篇十
上完《文天祥》这节课后,不仅我自己,通过学生迷茫的眼神我彻底感到这是一堂不成功的课。在第一个问题“这些是他们必须做的事情吗?为什么?”时学生一致回答:”这些不是他们必须做的事情”。和课本要去正好相反;细细想来确实如此,课本中所举事例离学生的实际太远了,不符合现实生活。在第一节课我发现这点后,第二节课我将这个案例删除;直接提问得出答案,然后对其进行适当的解释,效果要好的多。
在简述“如何维护国家尊严”的两个问题时。第一节课学生回答后,我举“文天祥”的具体事例,但因时间关系,没有具体阐述。课后我想对于处在和平时期的学生,这个问题离他们太远,而只是简单的例举“文天祥”还是不能够使之懂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同时我感到学生还是比较爱听这个问题的。基于这些原因,在第二节课,我将课本中的案例只做简单的处理,透彻的讲解文天祥及有关”国穷节乃现、一一垂丹心”的这种精神,正是课本中”国家遇到困难,每一个都应挺身而出,为之报效“的具体表现。同时我将其扩展:中华民族是四大文明古国,却是唯一的能够将其文明延绵不绝,今天依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大国;其原因就是“文天祥”的这种爱国精神、为国家而献身的精神。”所以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该继承并发扬这种精神,才能实现我国富强和昌盛”。这样即实现了教学目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我觉得这也可能是我改动教学程序的最大收获。
文天祥抗元(优秀17篇)篇十一
今天闲着无聊,就来说到说到我自己。
我已是六年级毕业生了,今天我就来说说我自己。我叫刘泽南,今年13岁,男。我是一个爱看书的人,我家有很多书都让我看了很多遍。我还让我妈给我买了一本分类作文。我天天就像老师口中说的书虫一样。读着读着,我长大了很多,不再是一个爱玩的孩子。我的思想改变很多,比以前爱学多了。不过,我马虎的`性格还是没有变,有的可以做对的题一马虎就做错了。还那么贪玩,一放学回到家就跑去玩了,玩着玩着天就黑了。晚上做作业时,妈妈总说我太贪玩了,学习成绩也不好,天天就是70多80多的没有变化。后来,在老师的教导下,我的成绩逐渐上去了。还有一条没有说,成绩下降的原因是因为我太贪玩了。
我爱打篮球,妈妈给我报了一个篮球班,每星期六下午,星期日上午都去上篮球课。老师每次教我的我都来家练习,天天晚上还去打半个小时的篮球。有时还去找老师打篮球,或跟几个同学打。我还爱看漫画书,家里有很多漫画书。妈妈批评我天天就知道看漫画,也不看书了。有几次上课看漫画书被妈妈知道后,妈妈就不让我看了,把我的漫画书全部没收了,我也不看了。
唉!这就是我——一个不爱学习,挺贪玩的帅小伙。
文天祥抗元(优秀17篇)篇十二
一、人物生平:
文天祥,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1236年6月6日出生,南宋民族英雄,以忠烈闻名于世。文天祥生活在一个民族危机阴影笼罩的时代。13世纪初,蒙古族逐渐强大起来,几十年间,它灭了金国,随即挥鞭南指,进攻南宋。文天祥的一生,与这场残酷的民族征服战争相始终。他在强敌入侵,国土沦陷,生灵涂炭的危急时刻,他自卖家产,组织义军,举兵抗敌。被俘后,面对敌人的百般劝降,他义正辞严,最终慷慨殉国。
(一)奉诏勤王:
金兵率领20万大兵南下,攻城略池,南宋兵败如山倒。谢太后下了一道《哀痛诏》,希望各地文臣武将、豪杰义士,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但宋朝的丧钟已经敲响,各地将官大都观望不前,只有文天祥和张世杰两人响应,自筹资金,召集兵马,起兵勤王。
(二)九死一生:
本次救援在元军骑兵猛烈的冲击下,惨淡收场,文臣武将或牺牲,或被捕,文天祥一家只剩下老少三人。虽然文天祥受着国破家亡和妻离子散的巨大打击,但没有动摇其抗元意志。他带兵入粤,在潮州、惠州一带继续抗元。后来文天祥不幸被俘获。他自杀未遂,被押往燕京。
(三)誓死不降:
文天祥一共被囚禁了三年两个月。这段期间,元朝曾使用高官利诱,骨肉亲情感化,严刑拷打对他进行劝降、诱降、逼降,甚至连元世祖亲自劝降都未能说服他。(他们给文天祥戴上木枷,关在一间潮湿寒冷的土牢里。牢房空气恶浊,臭秽不堪。文天祥每天吃不饱,睡在高低不平的木板上,又被穷凶极恶的狱卒呼来喝去,过着地狱一般的生活。)。
(四)从容就义:
忽必烈没有办法使他屈服,决定判他死刑。行刑前,文天祥问明了方向,随即向着南方拜了几拜。监斩官问:“丞相有什么话要说?回奏尚可免死。”文天祥不再说话,从容就义,终年47岁。
1北京文天祥祠联:南宋状元宰相;西江孝子忠臣。
正气贯人寰,河岳日星传万世;明禋崇庙观,丹心碧血照千秋。2海丰县方饭亭联:热血腔中只有宋;孤忠岭外更无人。3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三、文天祥片段(信念,气节,傲骨)。
1、他感动苍天,连地名都来帮忙,让他的惶恐和零丁都融入了草木山川。他感动世人不只因为他对故国故土故民的无限依恋,还因为他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矢志不渝,毫不世俗和功利的不识时务,以及视死如归的浩然气概。一个忠臣孤子的泣血残红,谱写成一首人间绝响的正气歌。
2、国家危亡时,他毅然在家乡招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他不幸被俘,在拘囚中,大义凛然,终以不屈被害。他的坚贞的民族气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是人民的楷模。他的慷慨激昂,苍凉悲壮,具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他的写照.
3、英雄末路,他用生命诠释忠诚。衣袂飘飞,落叶无语,他用坦然的选择面对刀光剑影,他用雍容的态度拒绝高官厚禄,他用自己的生命维护着一个民族的尊严,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一首生命的赞歌。当他视死如归完成了尘世的使命,当他毅然决然用丹心书写汗青,零丁洋里那无悔的千年一叹,震彻千古。这个民族从此变得更有骨气。
4、历尽艰辛,九死一生,只为精忠报国,兴复南宋的远大志向;拒绝皈依,抵挡利诱,只源于心中矢志不渝,忠于民族的鉴定信念。他的坚守,沉淀为精神的沃土,滋养着无数的爱国赤子!
5、为雪九庙之耻,他鞠躬尽瘁,九死不悔;为复高祖之业,他毁家纾难,殒身不恤;为求救国之策,他高风亮节,义薄云天。这样的他,注定流芳百世,名垂千古!
文天祥抗元(优秀17篇)篇十三
南宋状元郎文天祥,字宋瑞,号文山,1236年生于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南)淳化乡富田村的一个地主家庭。其父爱读书,也很重视孩子们的学业,设法聘名师就教。文天祥无论寒暑都要在贴满格言警句的书斋中与弟弟一起诵读、写作、谈古论今。
18岁时,文天祥获庐陵乡校考试第一名,20岁入吉州(今江西吉安)白鹭洲书院读书,同年即中选吉州贡士,随父前往临安(今杭州)应试。
在殿试中,他作“御试策”切中时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负,被主考官誉为“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由理宗皇帝亲自定为601名进士中的状元。4天后父亲不幸病故,文天祥归家守丧3年。
宦海浮沉。
后来,蒙古军两路攻宋,蒙哥率西路入川,攻战成都。忽必烈率东路,越天险长江与自云南北上潭州(今长沙)的另一支蒙古军合围鄂州(今武昌)。南京朝野震惊,宦官董宋臣提请避兵迁都四明(今宁波),以便理宗随时逃往海上。对此。文天祥仅以进士身分大胆上书直言:“陛下为中国主,则当守中国;为百姓父母,则当卫百姓。”请斩董宋臣以安人心。后因蒙哥病死,忽必烈欲北归争夺汗位,才允准南宋右丞相贾似道秘密称臣纳贡后撤军。
贾似道转而谎报朝廷:“诸路大捷”,被加封卫国公,大权独揽。继而度宗即位,耽于酒色,贾似道欺上瞒下,国事益乱。文天祥奏疏无人理睬,只被派一闲差。
此后十几年中,文天祥断断续续出任瑞州知州、江西提刑、尚书左司郎,或半年或月余。后来又因讥责贾似道而被罢官。
国难见臣忠。
忽必烈即帝位后,改国号为元,于公元1274年发20万元军水陆并进,直取临安。南宋政权一片混乱,度宗死,仅4岁的赵隰即位,为恭帝。谢太后临朝,要各地起兵“勤王”。
次年,任赣州(今江西赣州)知州的文天祥,散尽家资招兵买马,数月内组织义军三万,以“正义在我,谋无不立;人多势众,自能成功”的信心和勇气,开始了戎马生涯。义军赶往吉州,文天祥受任兵部侍郎,获令屯军隆兴(今江西南昌)待命,几经阻挠才得入卫临安。不久出任平江(今江苏吴县)知府,奉命驰援常州。在常州,义军苦战,淮将张全却率官军先隔岸观火,又临阵脱逃,致义军五百人除四人脱险外皆壮烈殉国。这年冬天,文天祥奉命火速增援临安门户独松关,离平江三天后,平江城降。未到目的地,关已失守。急返临安,准备死战,却见满朝文武纷纷弃官而逃,文班官员仅剩6人。
1276年正月,谢太后执意投降。元将伯颜指定须由丞相出城商议,丞相陈宜中竟连夜遁逃,文天祥即被任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出使议和。谈判中,文天祥不畏元军武力,痛斥伯颜,慨然表示要抗战到底遂被扣留,又被押乘船北上,文天祥初以绝食抗议,后在镇江虎口脱险。由于元军施反间计,诬说文天祥已降元,南返是为元军赚城取地,文天祥屡遭猜疑戒备,颠沛流离,千难万死两个月,辗转抵温州。这时,朝廷已奉表投降,恭帝被押往大都(今北京),陆秀夫等拥立7岁的赵端宗在福卅即位。文天祥又奉诏入福州,任枢密使,同时都督诸路军马,往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建立督府,派人赴各地募兵筹饷,号召各地起兵杀敌。秋天,元军攻入福建,端宗被拥逃海上,在广东一带乘船漂泊。
1277年,文天祥率军移驻龙岩、梅州(广东梅县),挺进江西。在雩都(今江西南部)大败元军,攻取兴国,收复赣州10县、吉州4县,人心大振,江西各地响应,全国抗元斗争复起,文天祥号令可达江淮一带,这是他坚持抗元以来最有利的形势。元军主力开始进攻文天祥兴国大营,文天祥寡不敌众率军北撤,败退庐陵、河州(今福建长汀),损失惨重,妻子儿女也被元军掳走。
兵败被俘。
1278年春末,端宗病死,陆秀夫等再拥立6岁的小皇帝,朝廷迁至距广东新会县50多里的海中弹丸之地,加封文天祥信国公。冬天,文天祥率军进驻潮州潮阳县,欲凭山海之险屯粮招兵,寻机再起。然而元军水陆猛进,发起猛攻。
年底,文天祥在海丰北五坡岭遭元军突然袭击,兵败被俘,立即服冰片自杀,未果。降元的张弘范劝降,遭严词拒绝。文天祥曾写《过零丁洋》以明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廖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被迫目睹陆秀夫负主投海,张世杰被台风恶浪吞没,悲痛欲绝。苟延残喘的南宋小朝廷灭亡了。元将张弘范在庆功宴上向文天祥敬酒说:“宋朝已亡,你的忠孝也尽到了。丞相如能为元朝做事,元朝宰相岂不非你莫属吗?”文天祥说;“国亡而不能救,做大臣的死有余辜。难道还能贪生怕死,背叛祖国吗?”
此恨凭谁雪。
4月22日,文天祥被押往大都,一路上“风雨羊肠道,飘零万死身”,路过文天祥的家乡时,怕有乡亲劫船,便把他颈项和双足捆锁在船里。文天祥绝食反抗八天,因听说船将在建康停留,又唤起了逃跑的希望,恢复饮食。在建康,被严密隔离囚禁的文天祥写下了“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的词句。
10月初,辗转万里,文天祥被押解到大都。被带到接待投降者的“会同馆”,安置在高贵的房间里,摆有佳肴美酒。第一个来劝降的就是留梦炎,此人与文天祥都是南宋状元,官至丞相。他在临安危急时弃官逃走,降元后,任元朝礼部尚书。文天祥见到留梦炎便厉声斥骂,留梦炎只得窘然退下。接着,南宋亡国之君,9岁的赵隰又来了,文天祥连声说“圣驾请回”后,便闭口不语了。
再往后,元朝专横跋扈的宰相阿合马来了,劈面喝问文天祥:“见了宰相为何不跪?”文天祥说:“南朝宰相见北朝宰相,凭什么要跪?”阿合马见文天祥威武不屈,便讥讽地说:“那你怎么会来到这里呢?”文天祥正言厉色答说:“南朝如果早用我做宰相,北人就到不了南方,南人也不会来北方了”。阿合马无言答对,色厉内荏地环顾左右说;“这个人生死由我……”。文天祥立即打断他的话,高叫:“亡国之人,要杀便杀,说什么由不由你!”。
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一个月后,文天祥被带到枢密院,见元丞相孛罗。文天祥泰然自若站定,立刻有官员喝令:“跪下!”,文天祥拒不跪下,孛罗令差官按文天祥跪倒,尽管一群走卒拳脚相加,文天祥被拽倒后还是拼死坐在地下,始终没有屈服,通事(翻译)传话:“你还有什么话说?”文天祥答:“我尽忠宋朝,才有今天,请你们快快处置罢!”孛罗又说:“你们丢掉君王(赵隰)。先后另立二王,算什么忠臣?”,文天祥答:“社稷为重,君为轻。”孛罗再问:“那你干出什么功绩了?”文天祥答:“做一天臣子尽一天责,谈何功绩!”,又说:“现在只有一死,不必再说什么!”孛罗叫道:“你要死,我偏不叫你死,要把你关押起来!”,文天祥凛然答说:“我为国死都不怕,还怕关押!”
文天祥抗元(优秀17篇)篇十四
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3、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4、青春岂不惜,行乐非所欲。
5、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7、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8、但令身未死,随力报乾坤。
9、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
10、知已肝胆相照。
11、高山流水,非知音不能听。
文天祥抗元(优秀17篇)篇十五
再造之时,宋亡矣,天祥当速死,不当久生。”
上使谕之曰:“汝以事宋者事我,即以汝为中书宰相。”天祥曰:“天祥为宋状元宰相,宋亡,惟可死,不可生,愿一死足矣。”又使谕之曰:“汝不为宰相,则为枢密。”天祥对曰:“一死之外,无可为者。”遂命之退。明日有奏:“天祥不愿归附,当如其请,赐之死。”麦术丁力赞其决,遂可其奏。
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八日,元世祖召唤文天祥到宫殿中。文天祥见了皇帝只拱手作揖而不跪拜。皇帝的侍臣强迫他,他仍然坚定地站立着,不被他们所动摇。
他极力述说宋朝没有不循正道的国君,没有需要抚慰的人民;不幸谢太后年老而宋恭帝幼小,掌权的奸臣误害了国家,用人、行政,措施不当,你们元人利用我朝的叛将、叛臣,攻入我朝的国都,毁灭我朝的国家。我文天祥在大宋危急而力图恢复兴盛的时候辅佐宋朝,宋朝灭亡了,我文天祥应当尽快就死,不应长久苟且偷生。元世祖派人告诉他说:“你用侍奉宋朝的忠心来侍奉我,就任用你当中书省宰相。”
文天祥说:“我文天祥是宋朝的.状元宰相,宋朝灭亡了,只能死,不能偷生,希望一死就够了。”元世祖又派人告诉他说:“你不做宰相,就做枢密使。”文天祥回答说:“除了一死以外,没有什么事可做了。”元世祖就命令他退下。第二天有大臣上奏说:“文天祥不愿意归顺服从,应当赐他死刑。”参知政事麦术丁极力赞成这个判决,元世祖就批准他们的奏议。文天祥将被押出监狱前,就写下遗书自我表白,挂在衣带中。
那文词写着:“孔子说杀身成仁,孟子说舍生取义,因为已经尽了人臣的责任,所以达成了仁德。读古代圣贤的书,所学的不是成仁取义的事又是什么事呢?从今以后,我差不多就没有愧疚了!”他被押过市区时,气概神色自然,态度从容,观看的人像墙一样团团围住。即将受刑时,他不慌不忙地向执刑的官吏说:“我的事都已做完了。”问市场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
不久,有使者前来传令停止行刑,到达时文天祥却已经死了。看到、听到的人,没有不伤心流泪的。
文天祥抗元(优秀17篇)篇十六
《文天祥》的作业则是我预先查了一些资料,就中国的古代史中一些有价值的资料进行汇总,分发给学生进行补充阅读,全文的学习结束以后,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这一重点部分在课后引导学生交流与讨论,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历史知识,而且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爱国之情,真正做到了教书育人。
二、“写”中天地广。
学生的语文学习,如果只读不写,难免眼高手低,作为一名老师,要有一双会观察与会发现的“慧眼”,在课文中及时发现可以让学生进行“写”的“补白点”,老师布置这样与课文的联系很紧密的'“写”的作业,学生完成起来,既有范文可模仿,又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一定会喜欢。
三、“编”中兴致高。
平日教学中,我发现学生都特别喜爱画画,特别是课文的插图,他们总会用自己的想法在图画进行再加工,并且还会来上一段“解说词”,何不把他们的这种爱好“发扬光大”,让他们在快乐的“涂涂画画”中记住所学的知识,不是更好吗?于是,我想到了“手抄报”和“剪贴报”。
文天祥抗元(优秀17篇)篇十七
距四会城东北面18公里的迳口镇,有一山叫“通天蜡烛”,乃是四会的风水宝地。该山的西北面向着罗源的“皇帝岭”,“皇帝岭”二公里的山顶近乎水平,象皇帝龙庭上的案台,因南宋朝末皇族逃难到那里并安家落户而得名。
“通天蜡烛”此山有两座峰,极其对称。相传,每逢日落西斜,两峰荷木林在晚霞的映照下,反射出红光,如燃烧着的一对蜡烛。在深秋时节,荷木林叶已是“霜叶红于二月花”,衬着天边的火烧云象要把天烤焦。“通天蜡烛”因此而得名。两峰之间有一古墓,据四会县志记载:“……曾被盗挖,此墓历来有江西文氏后裔前来拜祭,墓前壁为砖砌叠起,无灰浆砌,一方柱花岗岩墓界碑顶镌刻‘江西’二字,侧面有‘文’字……”民间流传该墓是文天祥母亲之墓甚多,他们还引祖传、查方志加以证实。但也有说是文天祥高祖母之墓。两种说法,各执其词,各抒己见。究其原因:
南宋朝末,咸淳十年(1274年),度宗驾崩,襄樊失守,元世祖忽必烈大军压境。南宋皇族及遗臣纷纷南逃。左丞相陆秀夫带宋二王(益王帝,广王帝)逃到新会;右丞相文天祥带着皇族后人及家人逃到四会罗源“皇帝岭”深山古林,文天祥安置好众人后,带领义军北上抗元。
南宋腐败,气数已尽,宋二王在新会崖门跳海自尽,文天祥终因寡不敌众被俘,至此,南宋宣告灭亡。已在罗源安居的文天祥母亲得知此消息,悲痛欲绝,决定回京见儿子一面,死而无怨。一行几人从罗源出发,经过“通天蜡烛”时,又传来不幸消息,文天祥已在京城遇害,英勇就义。文母听后当即昏死过去。文母年事已高,体弱多病,加上奔波劳累,不堪国破家散的精神压力,更经不起丧子之痛,终于心力绞瘁,死在途中。文母临终前对随从说:“就地而葬,脸朝北,以观吾儿”……。战乱后,文氏后人以青砖砌坟,每年到此哀悼拜祭。当地村民得知此墓主乃民族英雄文天祥母亲。也前来拜祭,以此怀念文天祥。元盛时期,文氏族人从罗源迁回江西,也一并把文母骸骨迁回故里,只留空穴。此空穴经风吹雨打,沙泥把墓穴填平。并长满了一簇簇的山稔花。
罗源文氏迁涉回江西后,已是筚门圭窬、蓬门瓮牖、艰难度日、默默无闻。江西人对玄学地理风水很有研究。当时,民间流传一句话:“要想富,找古墓”。文氏后裔中有一位是研究地理风水的堪先生,他决定南下,寻找祖母曾在南方下葬过的`地方。几经周折,当他来到四会迳口的“通天蜡烛”山时,被这里藏风聚气的山水迷住,古松参天,绿野葱葱,山山紧扣,首尾呼应,形似卧虎呈祥献瑞,朝拜龙庭案台(皇帝岭),气贯如虹。山下一池塘,四季不溢不涸,清澈如镜照天,尽收天光。两峰的交汇处象有一道红光冲天,瞬间轻雾缭绕,经久不散。当他进入轻雾中,顿觉心跳加速,似有一道热气由脚直冲头顶,整个儿飘飘欲仙。又见一大山鹰,展翅腾飞,直冲云霄。一簇簇的山稔花盛放,火红一遍,他意识到此乃“红族”宝地,会催富避贫,他日文氏后代将会“武可封候,文能拜相”。于是,他取锹挖土,深尺余,见青砖九块,如翡如翠,有序排列象一耳朵形状,其中一砖镌刻“文”字。他领悟其玄,为文氏九世有耳旁的姓氏。于是急返江西,把文氏九世文利民的配妻郭氏太夫人的骸骨在“通天蜡烛”进行二次墓葬。不久,文氏能人辈出,个个功成名就,大富大贵,成为当地名门望族。四会县志有记“文氏固塘富因乡始祖一世后裔第九世孙文利民,配郭氏葬都梁家园尾近山上虎形地……据查文天祥为第十三世孙,据此推测,墓主乃文利民配妻郭氏太夫人。”也就是文天祥的高祖母。
迳口“通天蜡烛”的文天祥祖墓,始埋文母,后葬文郭氏太夫人。个中原因,如上所述,广泛认同。
现在江西很多文氏宗亲都前往四会迳口拜祭文天祥祖墓。文天祥祖墓已成为四会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