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三国演义读后感6000篇一
《三国演义》是我百读不厌的一部书。它是我国元末明初作家罗贯中创作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家归晋等五大部分。《三国演义》,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它不仅使我懂得了许多历史知识,更让我记住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鲜活人物: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胆侠义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赤膊上阵的许褚、抬棺上战的庞德、阴险狡诈的曹操。作者运用尊刘贬曹的写法,以刘备为汉室正统,以曹操为朝廷之贼,让许多人都认为曹操是一个应该被世人唾骂的角色,可是我却觉得曹操是一个英雄。他从小就十分聪明,熟读兵书,调兵遣将可以比得上韩信、彭越等人,而且在“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天下人都认为曹操是个奸臣,但是曹操当时足以推翻汉朝,自己做皇帝,还不用受他人唾骂,反而被世人当作英雄。可是曹操却没有,所以我觉得他是一个有本事的人,至少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走近罗贯中笔下的著作《三国演义》,体验东汉末年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军事斗争,清晰地感受着古代人的生活、战争和人性的美,品味着这英雄辈出的时代。在烽火连天的世界里,引发的一个又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三国演义》真是一部好书,它陪我度过了一个充实的暑假。
三国演义读后感6000篇二
“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摆起八卦阵,专捉飞来将。”这是我小时候经常听到的一个谜语。一提到诸葛亮,他那胆识过人、遇事镇定自若、深谋远虑的形象便浮现在人们的眼前:使用“空城计”破釜沉舟、背水一战,骗过了司马懿;乘着浓浓雾气“草船借箭”,骗过了曹操……他永远是那样的意气风发、羽扇纶巾!可当我读到诸葛亮的《出师表》那句“先帝知臣谨慎”时,不由激动地叫出了声:“诸葛亮谨慎?胡说!他都看错了人--马谡,派他守住街亭,结果马谡失守,落荒而逃,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妈妈笑道:“话可不能这么说,你先看看《三国演义》的第三十九回吧!”
我带着疑惑翻开了第三十九回:刘表的原配夫人死了,大儿子叫刘琦,后娘对他不好,准备让自己的儿子继位。刘琦急死了,就请教他的叔叔刘备。刘备很高明,他说:“你去问我的军师诸葛亮吧!”刘琦就去问诸葛亮,诸葛亮听着不正面回答,还故意岔开话题。后来,刘琦告诉诸葛亮:“我有一本绝版好书,先生要不要看?”诸葛亮也是喜欢学问的人,就答应了,跟他到了楼上。等诸葛亮一上楼,刘琦立马抽掉梯子,转身跪下:“先生啊,你非教我不可!”诸葛亮见逃不了了,便说:“疏不间亲,我也没办法呀!”刘琦道:“如今只有您可以救我了,放心吧,外面没人。”诸葛亮这才给他讲了历史上“太子申”的故事,刘琦就听懂了。看到这,我心中不由暗暗赞叹,诸葛亮是等没有人的情况下才跟刘琦讲的,而且不是直接说,只是借了些历史典故暗示刘琦。结果刘琦请兵外调,既掌握了兵权,又守了边疆,还和后娘离得远远的,不起冲突。后来的“赤壁之战”,刘琦外调的一万多人马给了刘备很大的力量支持。诸葛亮谨言慎行,是非冲突面前没有挺身而出,却能全身而退,还获益颇丰,这正是谨慎的好处啊!
我小时候就没能做到“谨慎”二字。有一次,我和好朋友们在玩,忽然,晨晨推了人,那小男孩撞在了杆子上,脑门上鼓起了一个大包。晨晨妈妈一出现,我就抢着说:“阿姨,晨晨把人推倒了。”只见阿姨的脸色由白到红,由红到紫。当着我们的面,晨晨被他妈妈狠狠地修理了一顿。从此,晨晨很少和我说话,再也不跟我玩了。妈妈告诫我说,再真实的事,也要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对合适的人、以合适的方式表达,否则只能“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几千年前,老子说过:“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几千年后,法国大作家雨果说过:“谨慎是智慧的长子。”穿越不同的时空,跨越不同的国度,对谨慎的理解始终是一致的。最有价值的东西总是能够穿越古今中外,沉淀成永恒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