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国演义四十五章读后感600字 三国演义第四十六读后感篇一
《三国演义》是一部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的故事。翻开第一页,首先我看到的是“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一类脍炙人口的诗句,接着引入正文。作者罗贯中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把忠、仁、义融入书中,深入人心。忠。他降汉不降曹,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他就是关羽。关羽不但忠,而且是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里描写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自从我读过《关羽刮骨疗毒》之后,关羽的形象在我心中高大了起来,他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学习。
仁。刘备骨子里透着一股仁的精神,刘备携民过江事件也让他的爱民名声流传。刘备、诸葛亮大败曹军之后,移驻在樊城。曹操为了报仇,分兵八路,追杀而来。诸葛亮料定抵挡不住,劝刘备放弃樊城,渡过汉江。刘备不忍心抛弃百姓,便带着他们一起过江。刘备看见百姓拖儿带女,号泣而行,哭喊:“为我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难,还有什么脸面活在世上!”说罢就要跳江。幸亏左右急忙抱住,才免于刘备自尽。这件事,我一直记在心中。
读完《三国演义》,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三国演义》中的“义”,只是指兄弟之义,国家大义和知遇之义吗?它是否有着更深刻的含义等着我们去体会,发现呢?
三国演义四十五章读后感600字 三国演义第四十六读后感篇二
《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巨著,是爸爸最喜欢读的书之一,现在也成了我喜欢读的书。《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写的,他以史事为基础,利用传说加工编写的长篇章回小说。书中的战斗场面描写,非常有画面感。每个人物个性鲜明,语言各有特点。曹操_诈,刘备宽和,诸葛亮机智,关羽忠义,张飞豪爽……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英战吕布,草船借箭,辕门射戟……每个篇章都栩栩如生。
三国英雄人物中,我最喜欢的是关羽,他忠义两全,有勇有谋。
关羽一生中,我感触最深的故事就是单刀赴会。关羽事先想好了去江东赴宴的对策,最后安全归来,没有给鲁肃留下可乘之机。在这件事中,我觉得如果关羽只是有勇无谋,他可能就会死于东吴。可是关羽事先把困难想得充分,最终既不惹怒东吴又能全身而退。从中我懂得了做事情要先计划好,充分把可能遇到的困难想周全,后面再去尽力完成。
去年运动会中,我参加了800米跑。在比赛的前一天妈妈对我说,在比赛的时候,如果这个队伍速度不快,你也不要跑第一;如果有人摔倒了,你不要影响自己的步伐;在最后200米的时候无论多累也要开始冲刺!可是没想到比赛中,运动员中出现了一匹黑马。刚开始他的速度就非常快,把我们整个队伍的节奏都带乱,一出发就有人摔倒了。因为我在比赛前做过准备,所以我立马绕过他们,并且按照计划紧紧跟住队友,在最后200米的时候拼力进行了冲刺,取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绩。
经过这次比赛,我懂得了做事只有勇气和力气是不够的,还要做好计划,才能成功!这也是《三国演义》里的关羽关云长教会我的!《三国演义》这本好书值得我们去读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