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国演义回读后感篇一
我家有许多藏书,但我最喜欢的还是《三国演义》。每当我翻开那本厚厚的书时,总是被其中的情节所吸引。
三国可以说是精彩纷呈,其中每个人物的神态特点都写得淋漓尽致,我最喜欢其中的蜀中五虎将——关、张、赵、马、黄:关云长是一个:红脸、丹凤眼、卧蚕眉的大将军(汉寿亭侯),他的出场是温酒斩华雄,后斩袁绍名将颜良、文丑,令众诸侯听得其名都闻风丧胆,后来不幸被曹操俘虏,但后来一得知旧主刘备在袁绍部,立即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回到刘备身边,后来跟随刘备打遍天下。
张飞,字翼德,黑脸,落腮胡子,他最出名的是长坂坡前一声吼,喝退曹军近百万,在战斗中取上将之首级如探囊取物,他虽然是个大老粗,但也有细的时候,在瓦隘口用巧计捉住蜀中名将严颜,并用诚心降服了他。
说到赵云,最出名的是长坂坡单骑救主,在曹操百万军中冲来杀去,如入无人之境,救出了刘备之子刘禅和刘备之妻甘夫人,砍死敌将五十多名,砍倒大旗两面,并帮助刘备恢复汉室,所到之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真是名副其实的“常胜将军”。
说到马超,他可谓是忠、孝、勇兼备,他一听说自己的父亲马腾被曹操杀了,十分恼怒,立即率领西凉军杀得曹操割须弃袍,后忠于张鲁,虽受其怀疑,但仍和张飞大战,最终万般无奈,投降了刘备。
说到黄忠,曾经和五虎将之首关羽大战过,他不但刀法挥舞如风,箭法更是了得,一箭就射中了关羽头盔上的红缨,关羽大吃一惊,折马便回。后来,真心投奔刘备,后又被诸葛亮用激将法,一举就夺下了定军山、天荡山,大败魏军,真是人老刀不老啊!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写得十分细腻,而写计谋却比它还略胜一筹。在官渡大战中,一开始形势对曹操十分不利,人少粮缺,而袁绍兵精粮足,虽然打了几次小败仗,但实力尚在,便和曹操打起了消耗战,正当曹操只有几天粮草时,袁绍降士许攸献策率三千轻骑直袭袁绍的粮仓——乌巢,曹操用此计果然打败袁绍,威名远扬,灭袁绍二子后,终于统一了北方。
在赤壁大战中,水军都督周瑜和诸葛亮都知要火攻,这是江东名士庞统到了曹军中故意献上了连环计,诸葛亮预测到傍晚会有东南风,可一举攻破曹军,但必须有一个人去诈降,这是老将黄盖甘愿受苦,果然博得曹操信任,将曹军大败于赤壁,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势。
在诸葛亮的一次北伐中军事要地——街亭失守诸葛亮闻讯大吃一惊,这是西北角魏军已经杀过来了,诸葛亮立即将城中旗帜放倒,大门敞开,自己在楼上弹琴。司马懿来后大惊,没过一会儿就退兵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空城计。
《三国演义》在每一场战斗中,用尽了各种各样的谋略,浮现出一个个骁勇的武将,一位位巧舌如簧的辩士,在一起斗志斗勇,将每个人物活灵活现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在《三国演义》中如果将一个个谋略去掉,那剩下的只不过是打打杀杀,如果将一个个人物的神情、话语去掉,那剩下的就更没劲了,所以你就能想一想它们在三国演义中的分量是多大了。我从这里还学会了许多写人的方法,我们平时的写作中只用一些平淡的话语,而忽略了另一个写作要素——神情,在三国演义中往往只要用一个人的某一个神情就能决定一个人的性格,而且让我们学会了描写人物要有典型性。特别是在三国演义中描写人物上,比如说诸葛亮,作者把诸葛亮描写得神乎其神,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许多史料记载中,诸葛亮并不象《三国演义》中那么厉害。
我一时之内还无法将三国演义讲完,俗话说得好:百闻不如一见。你还是来看看《三国演义》吧!
三国演义读后感(六):1500字
三国演义回读后感篇二
《三国演义》是明朝罗贯中写的一部小说,它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被列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中。它依靠一定的历史背景,配上一定的联想和想象在进行人物塑造加工,把每个人物形象都描写得栩栩如生。
罗贯中在著作时,刻意倾向于蜀国,把刘备写的十分仁慈大义,把诸葛孔明写的足智多谋,来表现其人物形象。
而刘备,诸葛亮等人都是整本小说行文的线索,一开始桃园三结义,把赵云收入麾下,再到后来请诸葛孔明出山相助,刘备的实力正在一步步增强,到后来智取荆襄九郡,入主西川,平定汉中,刘备开始称帝。但这也是蜀国慢慢开始衰弱的前兆,个员老将都老了,关羽,张飞相继被杀,黄忠战死,刘备也托孤白帝城,赵云、马超病死,最后诸葛孔明独木难支,也“陨大星汉丞相归天”。然后蜀国基本都完了。
我认为,刘备让关羽驻守荆州就是错的,若关羽不死,那蜀国也不会那么早衰弱。因为关羽自恃武艺高强,刚愎自用,不听劝诫,骄傲自大,最后才会中了陆逊的诡计。反之如果常山赵子龙来守荆州,那他就不会失了荆州了。若刘备讨伐吴国时,带上诸葛孔明,那也不会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了。还有,如果诸葛亮当时听了刘备的遗嘱,不让马谡守街亭,那也不会北伐失败了。所以都是是一个个小错误导致了蜀国的衰弱与最后的灭亡。所以这都是十分遗憾的。在罗贯中的笔下《三国演义》就是个悲剧。
但是,我认为《三国演义》太过夸张了,把一些人物都神化了,太不真实。例如,诸葛亮夜观天象而知道一些将要发生的事情,他在平定南蛮时还能见到山神,又如于吉、左慈等道士有甚深法力,还有关羽死后竟然能够附体吕蒙,在战场中显圣,首级的眼睛还能动! 太不可思议了!
所以《三国演义》这本书有其好的地方,也有其不好的地方。也不是不好,就是太夸张、太神化了。
三国演义回读后感篇三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关羽—姓关 ,名羽,字云长。 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在预备年级上半学期中的一篇《花脸》中 ,作者小时候曾经买了一把关公的青龙偃月刀和一个关公的花脸,喜欢得不得了。作者多关公充满尊敬和崇拜。
再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最后说刘备。刘备(161-223)即蜀汉昭烈帝,字玄德根据小说。《三国演义》的描写,刘备双手过膝,两耳垂肩,身高七尺五寸(合172.5cm)。在书中被作者塑造成为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人志士。其实历史上的刘备并不是这样的。但是历史上真实的刘备确实也是仁德为怀,感人至深的。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三国演义回读后感篇四
手捧《三国演义》,好似坠入历史的长河的上游,探寻那遥不可及却又触手可得的宝藏。一字一句,让每一个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一段一回,让每件意想不到的的历史事件映入眼帘。罗贯中用他非凡的笔墨,打造了一步令人爱不释手的小说。
作者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着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他成功地刻画了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暴而少仁的吕布、老谋深算的的曹操等诸多英雄好汉的形象。
《三国演义》也成《三国志通俗演义》或《三国志演义》,是一篇长篇历史小说,流传极广,影响很大,为人民所熟悉。
《三国演义》取材于东汉末年和魏、蜀、吴三国的历史,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黄巾起义开始,一直叙写到了晋武帝大康元年吴国灭亡为止。
既然写的是历史,那自然和历史上大大小小的人物有极大的关系。
要说足智多谋,非诸葛亮莫属。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既懂军事,又晓文学,真是个百里挑一的人才。说诸葛亮智,必要就事而论。看诸葛亮货火烧新野、草船借箭、空城计,甚至死后还能以木像吓退司马懿等着名事件,可知诸葛亮智慧无穷,然在那些细微之处更能体现他足智多谋。
关公“忠义两全”那是众所周知的,他由于曹操对他十分器重而在华容道曹操兵败时,关公因念旧情,所以放他过去,可是回去是要被孔明斩首的呀!孔明中引众人求情,且自己并不想啥关公而放了关公一马。孔明料事如神,怎会不知关公会放走曹操呢?不妨设想曹操那时那地一命呜呼,刘备的下一个大敌是谁?自然而然是孙权。曹操若死,刘备孙权开战,刘备就能胜孙权吗?几率很小,纵使是孔明本人页不可冒这个险啊!
曹操更是写的出神入化。他开始杀死了吕伯奢全家,后势力壮大,半夜醒来,一心侍从有邪念,要谋害自己,于是将其杀死。天亮时,曹操向众人编造了一个“吾好梦中杀人”的谎言,足见曹操多疑阴险的性格。可是仁义为怀的刘皇叔也够心狠得的了。吕布死的那天,也就是刘备告诉曹操吕布先杀了丁原,又杀董卓,岂不怕吕布再杀了你?于是曹操下令缢死吕布。虽然这不及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心理以及害死名医华佗的行为,但是比起刘备那仁义的形象还是凶狠了许多。
书中还有许多人物,比如脾气暴躁的张飞、年少气盛性情高傲的周瑜还有神秘莫测的左慈。这部小说中更吸引人的就是一些稀奇古怪的传说了。
更具神话色彩的就是关公之死。关公的“忠”“义”为后人所称赞,所以人们便将关公神化了。烧香拜佛也求关公保佑,小说也难免会手写影响。
我们应该都知道吕蒙白衣渡江夺回荆州,关云长败走麦城。关公兵败被俘,不屈而死。然而神话故事就此开始。在庆功会上,吕蒙突然被关公灵魂附体,发狂一般,最终死亡。先不说关公就这样找人陪葬,且说说关公灵魂遇见曾经帮助过自己的普净大师这一片断。这是关公才有的待遇,作者这样写抬高了关公的地位,突出了关公神一般的形象,真是妙笔生花!
其实最有意思的是文章用了补叙,多次设置悬念。经典语句是“且看下回分解”,这样就更容易让读者一页一页不停滴翻下去,合上书也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像是吕布之死、周瑜之死都分开在几回之中。盘旋在回与回之间又穿插了不少细节,更让读者爱不释手。一个接着一个的出乎意料的结局更让读者着迷。
《三国演义》就像一场电影,以一些真实的历史事件为线索,展开叙述,那些虚构的人物小故事就像真的一般。小说列入中国四大名着,我认为不在于它所涉及的历史事件,而在与它的写作技巧,它注重于刻画人物形象,反复运用外貌、语言、心理等描写,而且经常引用诗句,结合得天衣无缝,罗贯中的写作水平炉火纯青,我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这些高超的技巧没有不值得我学习的。
或许我的见解与大家的不同,但是我不得不说,这不小说史中华民族历史文字艺术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带动了文学的进步,是文学的珍品,是罗贯中先生智慧的结晶。我们要保护好着宝贵的财富,继承并发扬前辈的优良写作传统。
三国演义回读后感篇五
五字品《三国演义》忠织席贩履却不忘报效国家。黄巾叛乱,独自望榜叹息,结识了羽、飞是他一生驰骋的翅膀。
仕途不顺,没有泯灭他振国兴邦的志向,纵使是第9路诸侯也要铲除乱臣贼子;没有容身之处又如何,他依然为了兴复汉室奔波劳累;兵少将寡,他依然不与奸邪为伍,他毅然决然的守住徐州。三顾茅庐,那是他救民于水火的渴望,收取西川,北上伐曹那是他分内之事,因为他是汉室宗亲,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大汉皇叔刘玄德。
孝单福,一个虚假的名字,却不能掩盖住他的才能,初为刘备军师,便立下赫赫战功,破曹军八卦阵,不慎路出马脚。几天后他收到了家书,那是家母的信,言曹操将杀了她。那是封假的家书,可是身为人子,他不能见自己的母亲遭人祸害。
自古忠孝不两全,却以百善孝为先。他辞别了刘备,走上了一条诠释善孝之路,这一去却害死了他的母亲,他用悲与疼缠裹着自己的才智,用一生的前途守着对母亲的孝。徐庶,一个在书中描写很短,但他是我经常想起的名字。
智“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身居卧龙岗,心知天下事。欲守明主,以展青云之志。隆中三策早已成竹在胸,火烧新野那是他初出茅庐的小手笔;舌战群儒,只是谈笑而已;火烧赤壁方显他的才智。
借荆州,气周瑜,取西川,定蜀中,又是何等的英雄。白帝城托孤,是刘备对他的信任,对他才能的肯定;居相府,退五路雄兵,七擒七纵,让对手心悦诚服;北上伐魏,七出祁山,是何等的毅力;木牛流马,是那个时代科技的曙光。空城计,更从心里上战胜了敌手;五丈原,是人们对他永久的怀念……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华大地出英才,千古智绝诸葛亮!
义结义誓言千古仿,铮铮铁骨无来者,桃园三杯酒注定了他要与两位兄弟同生共死。随刘备流浪毫无怨言,许都的锦衣玉食却无法掩饰思念兄弟的惆怅。汉寿侯爵又如何;闻兄河北不还是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吗!他傻不?不!那是他对人们叙说什么叫兄弟之义。
华容道上立下生死军令状,誓斩曹操。可往日情分怎么能忘,座下赤兔马是曹操所赠,身上青蟒袍也是其所赐,他忆起当初被曹操围困,曹操没有杀他,而是礼贤下士,自己还斩了他六员大将……他心软了,在生与死的选择中,他还是放走了曹操。
这是一个普通人能做到的吗?可他做到了,因为他是义神关帝爷。奸白色的脸谱中,透出阴森之气,一副奸诈模样,也许那并不是他的本色。
宁为我负天下人,也不教天下人负我,那是他做人的信条,也是他内心的读白。刺董卓,拟矫诏足见其奸雄本色,挟天子以令诸侯,那是他称雄的手段。
五字,不足以诉尽对《三国演义》的感慨,它的内涵与魅力概述了政治与军事的智慧,是我们中华民族一部经典巨著。
三国演义回读后感篇六
暑期中我又重读了《三国演义》。又有了些新想法。“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似乎是那个年代的一个旋律,战火连天,硝烟弥漫。《三国演义》为我们生动活现地演绎了一个历史故事。
小说离不开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先说说曹操给我的印象。小时候看《三国演义》的时候,总是觉得作者有意识的贬低这位乱世枭雄,一看到曹操败走了,无论是字里行间,还是电视银屏,都给人一种欢快的感觉;同样的,每当刘备取得胜利时,那些听评书的观众也情不自禁的拍手叫好。
显然,无论是观众还是作者,都对里面的人物有偏向性,那是因为,正统思想的观念在当时已深入人心,所以会对那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一代奸雄一再的贬低。
可我觉得,曹操的出现在那时是具有很重要意义的,平定了北方,当时中国最为繁华的地方,某种意义上也对统一中国出了一份力。当然,曹操还有他的其它过人之处,出众的文采,豪迈的诗篇,是我认识了一个更为独特文人形象。
是的,他的诗篇在我们的课本上也可以见到,可见他的文采也得到了后人的认可。再例如,他的军事才能、政治才能,在当时也是天下皆知。事实上,曹操也很懂得笼络人心,在军师的帮助下,前来投奔的不计其数,由此更加壮大了实力。当然,来投奔的人不仅看到曹操的雄厚实力,当然在平定北方的时候,袁绍的实力要比曹操更加强大。
贾诩说:“现在看是袁绍强大没错,但以后呢,年年呢,如果以长远眼光来看,就要选曹操!他一定会超过袁绍!当然,曹操还说,以前的仇恨都一起消散了,光凭这样的度量,袁绍就比不上,所以我才会如此决定!”可见,很多的有识之士之所以相信未来曹操能成就大业,无论是他的才能还是他对人才的重用,都是他成功的重要基石。
《三国演义》还让我学到: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败?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听信好的意见,面对新来的庞统这个外人,他却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的“连环计”,而面对另一个臣子对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说的是:“若敌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现在这个季节,不会刮东南风,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烧他们自己的营了”。
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这个气象专家能知风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议,曹操也应该有所警觉呀,不然也不会败了。另外一次就是刘备在一片靠近水的树林中安七百里连营,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议,说敌人如果用火攻怎么办?但他没有接受,致使后来真的被陆逊七百里火烧连营。所以,能否正确听取他人的意见,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最终成败。
《三国演义》中,还可以学到许许多多的东西,比如研究历史的规律,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成败原因。毛泽东就曾经读了五次三国演义,原因大致也在这吧。名著是经得起反复阅读,反复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长。
读后感范文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