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进程,提高教学效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实用12篇)篇一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其展开图,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和对具体实例的观察,了解体积(容积)的意义及其常用的计量单位,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实际大小的观念,会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
3、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操作、猜想、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4、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5、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以及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实际大小的观念,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
四、课时安排:
14课时。
第1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1)。
教学内容:p1、2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一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来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点、线、面的特。
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及正方体的棱,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动手的能力及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课前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具和学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1.教学例1。
(1)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学生交流。
(2)教师出示长方体教具。
长方体有几个面?分别是哪几个面?
每个人在自己的座位上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学生交流自己所看到的结果。
教师指出:因为我们最多只能看见它的三个面,所以在画长方体的时候一般画三个面。
教师指导学生画长方体的立体图,并介绍它的棱与顶点,学生和教师一起操作。
长方体有几条棱和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
每个学生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去认识一下,并在小组里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及时板书。
顶点:8个。
棱:12条,分三组,每组的长度相等。
面:6个,相对面的形状完全一样。
学生对照自己的教具再说说长方体的点、线、面的特征。
教师进一步介绍学生认识长、宽、高并板在图中板书。
2.完成相应的练一练。
3.完成练习三的第1题。
学生直接在小组里交流。
二、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1.教学例2。
让学生模仿例1的学习方法,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去研究一下正方体的特征。
(2)交流学习的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3)比较长、正方体的特征的异同。
学生根据板书,结合立体图形,小组讨论交流。
汇报讨论的结果,教师用集合图表示它们的关系。
2.完成相应的练一练。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的第2题。
指名学生口答,集体评讲。
2.完成练习一的第3题。
(1)学生观察后判断哪个是长方体?哪个是正方体?
(2)学生直接口答。
(3)重点说说其余的几个面是否完全相同?
3.完成练习一的第4题。
让学生先分别指出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哪条线段,然后说。
说各是多少?
四、课堂总结。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一的第4题。
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实用12篇)篇二
教学目标:
1.梳理本单元知识内容,理清竖式计算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估算,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2.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分层次检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在练习中及时查漏补缺。
3.在解题过程中培养学生解题能力,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的区别和联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回顾。
同学们,第二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呢?请你结合下面的提纲,回忆一下吧?
1.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口算)。
师:我们一起学习了两位数加减法的口算,你还记得方法吗?
生1:在口算的时候可以把几百几十看作几十几个一。
生2:在做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时,可以拆成简单的口算题。
2.几百几十数加、减几百几十(笔算)。
师:那笔算方法是什么呢?
生:笔算时要注意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在计算加法时每一位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在计算减法不够减时要向前一位退一。
3.用估算解决问题。
师:我们还一起认识了估算,你有哪些想法呢?
生1:在解决问题时,有时候不一定非得需要准确数,知道约数就可以了。
生2:估算的时候要注意找这个数的近似数。
生3:在估算时,不是一定要用四舍五入,而是要根据实际问题,具体分析。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提问引起学生回忆,师生一起总结计算方法以及估算的方法,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1.列竖式计算。
410+250=970-480=340+370=360+240=。
2.请你先估一估,再连一连。这三位同学应该上哪辆车呢?
设计意图:在基础练习中回忆起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2.这两位同学的家相距多少米?
3.我来当医生。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理清竖式计算的主要事项,会分析解决问题,减少出错率。
1.我今年8岁,妈妈今年36岁。当妈妈50岁时,你多大。
2.电扇245元,电饭煲187元,妈妈有400元,买这两件商品够吗?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的练习,培养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实用12篇)篇三
教学内容:p6例4、“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理解表面积的含义,能正确计算6个面完整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培养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长方体教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谈话:前两节课我们探索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这几个面之际有什么关系?他们可以分为几组?正方体呢?
二、探究新知。
1.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在交流中明确:只要算出这个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之和就可以了。
(3)学生独立列式,指名汇报,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4)比较小结:这两种方法都反映了长方体的什么特征?你认为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时,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要根据长宽高正确找出3组面中相关的长和宽)。
(5)提出要求:用这两种方法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都是可以的,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
2.探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学生独立尝试解答。
(3)组织交流反馈,提醒学生根据正方体的特征进行思考。
3.揭示表面积的含义。
我们刚才在求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至少各要用多少硬纸板的问题时,都算出了它们6个面的面积之和,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三、应用拓展。
1.做“练一练”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列式和题中的.直观图具体说明思考的过程。
2.做练习二第1题。
让学生看图填空,再要求同桌互相说说每个面的长和宽,并核对相应的面积计算是否正确。
3.做练习二第2题。
让学生独立依次完成两个问题,适当提醒学生运用第(1)题的结果来解答第(2)题。
四、全课小结。
五、作业。
练习二第3、4题。
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实用12篇)篇四
1、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估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2、巩固四则混合运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运用乘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提高估算能力。
1、口算练习(出示口算题)。
12×324×213×541×511×2。
230×3120×4620×230×20xx×40。
10×8060×20200×3080×100500×20。
2、计算练习。
36×1248×2356×32。
独立完成,个别学生板演,小结计算方法,算理,格式。
第9题:
(1)、儿童:15×36=540(元)。
(3)、540+300=840(元)。
提问:如果今后再碰到类似的情景,但没有(1)(2)小题作铺垫,你会解决吗?
第10题:
让学生人人都经历估和算的过程,再小组讨论交流。
第11题:
15÷3×35。
先求一瓶饮料的价钱,再求35瓶饮料的价钱。
第12题:
练习巩固四则混合运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第13~15题: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3、11×5+8=63(岁)。
14、15×6×8=720(人)。
15、9×5×8-8=352(分)=3元5角2分。
售票处:大船坐6人、30元;小船坐4人,24元。现在。
有120名老师和学生去秋游。
(1)租大船需要付多少钱?
(2)组小船需要付多少钱?
如果又来了两个老师参加划船,怎么租船比较化算?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实用12篇)篇五
教学内容:p7例5和“练一练”,练习二第5-1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学会运用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求物体的4。
个或5个面的面积之和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增强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教学重点: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长方体教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指名回答。
提问: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正方体呢?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5:
指名读题。
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并选择一种想法算出结果。
集体交流订正。
2.出示练一练。
读题后启发学生思考:
这两个纸盒各用多少平方厘米纸板是那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5题。
直接在书上填写。完成后集体核对。
2.完成练习二第6题。
学生自己读题。
启发思考:解答这个问题是求那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根据给出的条件,这几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学生先在小组里交流,然后独立解答。
3.完成练习二第8题。
先画出昆虫箱的示意图。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需要木板和纱网各多少平方厘米分别求的是几个面的面积?哪几个面?
4.完成练习二第9题。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说说如果要给教室进行粉刷,需要刷哪些面的面积?再结合题目进行解答。
学生列式,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五、作业。
练习二第5、7题。
思考题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
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实用12篇)篇六
2、掌握通分的方法。能熟练的把异分母分数化成与它们相等的同分母分数。
3、能灵活的运用通分的'方法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重难点:运用通分的方法进行分数大小比较。
教学准备:分数卡片。
一、回顾。
1、什么是通分?怎样通分?
2、我们可以在什么时候应用通分?
3、互动:相互出题练习相互评价交流(3分钟)。
二、教学例5。
出示例题:小芳和小明看一本同样的故事书。
学生提出问题。
分析解答。
师:谁看的页数多?
这个问题实质是什么?
生: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师:小组研究,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方法一:画图比较。
方法二:通分比较。
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
方法三:化成小数再比较。
学生汇报,分类领悟比较的方法。
注意方法的规范。
你还有什么别的比较方法吗?
小结:通分的方法在比较分数大小中的运用。
三、巩固练习。
1.先通分,再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66页练一练。
2、练习十二第五题。
先明确题目的要求有两个。
4、自由练习。
分小组编拟交换练习。
四、全课总结。
五、课堂作业:第7题,第8题。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实用12篇)篇七
1.在回顾和整理本单元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熟练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正确的进行乘法口算、笔算、估算。
2.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灵活解决生活的`简单问题。
3.在复习过程中,渗透学习方法,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正确的进行乘法口算、笔算、估算。
渗透学习方法。
练习小篇子。
(一)情境导入。
1.今天我们要一起复习《多位数乘一位数》(板书课题)。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内容。这个单元包括哪些内容呢?
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呢?
口算:用乘法口决计算再添0,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
估算:注意四舍五入。
笔算:从个位算起,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二)探究新知。
1.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4×60=(说算法)80×5=(注意0的个数)103×4=(十位要加进位数)。
2.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1)学生独立完成。
(2)同桌订正。
(3)全班交流。
3.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
(1)第1个问题你选择什么方法?
(2)第2个问题你怎么选择笔算呢?
(3)第3个问题可以估算吧吗?
(4)小结:我们要根据问题和数据的特点合理选择算法,考虑清楚什么时候可以用近似值,什么时候必须用准确值。
(三)拓展延伸。
1.快速抢答争第一。
(1)出示题目:
(2)学生抢答。
2.认真观察填表格。
(1)出示题目:
(2)观察: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看看从第一行的数怎样就能得到第二行的数。
(3)根据规律填数:同学们真的很了不起,通过观察、计算,大家发现了第一行的数乘4就能得到第二行的数,请同学们运用我们发现的规律,把表格填写完全。
3.趣味数学找规律。
(1)观察:认真观察下面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实用12篇)篇八
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中的第1至第3题。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度的方法。
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米尺、学生尺、长短两枝不同的铅笔、宽1厘米白纸条若干条、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明显不同的铅笔,然后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些?哪枝短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再提问:谁能说一说我们的数学课本的短边有多长?
让学生用带来的学具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指出: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量米”做单位。
二、新授。
1、教学例1(1)认识米尺。
(2)教师拿出放大的米尺,讲讲如何量纸条的长度。
三、练习。
1、让学生量一量课前准备好的纸条,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量的。
2、完成课本练习一第1至3题。
3、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1)没有对准0刻度的。(2)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4、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刻0刻度线,怎么办?
四、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学会了什么本领?先让个别学生说,然后教师再小结。
1、填空。
(1)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作单位。(2)图钉的长大约是()厘米。
2、量一量。
(1)你的铅笔长()厘米。(2)数学课本长()厘米。(3)你的笔盒长()厘米。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实用12篇)篇九
教学目标:
1、复习用方格数来表示面积,用面积公式来算面积。
2、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使学生学会运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观察与比较等方法去掌握通过图形割补的方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通过让学生计算生活中实际房屋的面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实际中的具体运用,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能够熟练运用计算面积的两种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通过图形割补的方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教学关键:
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学会计算生活中实际房屋的面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复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小结。
你们真聪明,不需要一个一个的数格子,只要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知道正方形的边长,就可以利用面积公式来计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2、利用平移,半个格子凑整及轴对称图形特点求图形面积平行四边形,不规则图形平移成为长方形,2个半格凑成一格。轴对称图形只要数一半,乘以2就能算出整个图形面积。
小结:我们可以利用平移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变成为长方形,把三角形转变成。
为正方形来计算出面积。把2个半格合并成一格,利用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快速计算出面积。
二、新授。
1.激发学习兴趣。
这2个不规则图形,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呢?
究竟是哪个图形面积大呢?
今天这节课就具体来研究它们的面积有多大。
(出示课题)不规则图形面积。
2.图形a我们先观察图形a,你有办法计算它的面积吗?
a、小组讨论。
b、汇报各种计算的方法。
2×5+3+3。
4×3+2+2。
4×4……。
c、电脑演示并且总结出割、补、移三种方法。
同学们:你们认为哪种方法?为什么?
割的方法:4×4=16补的方法:5×4-4,这两个方法!
师总结:无论是割还是补,分割的块数,或者是补上的块数越少,这种方法就越显得简单,也就越好。
3.图形b。
图形b也是个不规则图形,你能用比较简单的方法来求出它的面积吗?
独立思考,然后把结果写在纸上面。
交流:(利用补的方法将它转变成一个规则的图形)。
4×4=16。
电脑演示生介绍的方法,并板书算式。
师:现在可以知道图形b和图形a谁大谁小吗?
要准确知道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就必须进行正确的计算,在计算时方法越简单越好。
三、巩固练习。
这里有一些不规则的图形,请你们仔细观察,画一画,说一说,怎样求它们的面积。
(在练习纸上独立完成后交流)。
说说:求凸出来的图形面积用什么方法好?
求凹进去的图形面积用什么方法好?
小结:无论是割还是补,分割的块数,或者是补上的块数越少,这种方法就越显得简单,也就越好。
总结。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求图形面积的方法,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实用12篇)篇十
本单元教学一位小数。要求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能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进行一位小数的加法、减法计算。全单元编写了四道例题、两次“试一试”、三次“想想做做”和一个练习,还安排了一道思考题和一篇“你知道吗”。
通过第100页的两道例题教学一位小数的意义。这两道例题先引起学生的回忆:5分米是5/10米、4分米是4/10米、2角是2/10元,然后告诉学生5/10米还可以写成0.5米、4/10米还可以写成0.4米、2/10元还可以写成0.2元。上面的一道例题写成零点几这样的小数,下面的一道例题写成几点几这样的小数。通过把十分之几写成小数,让学生初步感知一位小数的意义。教学时要突出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这样的分数改写出来的,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两道例题之后,列举了以前学过的数1、2、3……以及0,指出它们都是整数。又列举了0.5、0.4……指出它们都是小数。引导学生在数的外部形态上认识小数,但这不是小数的本质意义,教学小数的意义不能局限在数中间有个小数点上。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想想做做”第1题把1分米、3分米、7分米、9分米先分别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分数,再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第3题的图中把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先用分数表示其中的涂色部分,再写出相应的小数。这两题都让学生从十分之几写出一位小数,学生能再次体会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想想做做”第5题在数轴上写相应的小数,有序地整理一位小数。虽然没有要求学生写出分数,但学生在看数轴上的点写数时,都需要先想到相应的分数,又一次体会了零点几表示十分之几,几点几是几和十分之几合起来的数。
例题从比较两种冷饮的价钱的实际问题引出比较0.8和0.5这两个小数大小的数学问题。教材让学生应用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自己想办法进行。无论是转化成8角与5角再比较,还是转化成十分之八和十分之五比较,都没有离开小数的意义。教材统筹安排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试一试”里比较零点几和几点几的大小,“想想做做”里还有比较两个几点几这样的小数的大小。教材不用文字语言总结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的方法,意图是通过大小比较加强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只要学生能联系小数意义进行思考,怎样想都可以。
“想想做做”第1题要把9厘米、6厘米分别写成以分米为单位的数,最好能既写成分数,又写成小数,可以又一次体会一位小数的意义。第4题的.教学可以分三步进行。
第一,联系数轴上的点理解0.7、1.3、1.9和2.4这四个小数的意义。
第二,比较数轴下面的三组小数的大小。
第三,看一看这四个数在数轴上的排列顺序。
计算小数加、减法应该把小数点对齐了算。教材没有把法则作为“规定”告诉学生,而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会这是“需要”,就“应该”这样算。例题计算0.5加0.7的和,先根据小数的意义,把0.5元和0.7元分别化成5角和7角相加,由此推理得到0.5加0.7的和是1.2。然后思考,如果列竖式计算,应该便于5角和7角相加,即把0.5和0.7中的“5”与“7”上下对齐,这样就把这两个小数的小数点对齐了。由于5角加7角的和超过1元,所以0.5加0.7要向表示“元”的那位上进1,也就是向小数点左边那一位上进1。学生理解了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向小数减法迁移是很容易的。教材通过“试一试”,让学生基本掌握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想想做做”第5题估计小数加、减法计算的结果比1大还是比1小,是在能进行笔算的基础上进行的,估计又促进对笔算的掌握。
练习十是对全单元内容的回忆、整理与实际应用。第1~4题再现小数的意义,其中第4题要求略有提高。第5题练习计算,四组题里都含有加法与减法的比较。第6、7题解决实际问题,其中第7题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空间。第8、9题中含有找规律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实用12篇)篇十一
整理与练习(1)。
教学内容:p23“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第1-6题。
教学目标。
解决实际问题。
2.提高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梳理,进一步完善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知结构。
教学难点: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梳理,进一步完善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知结构。
课前准备:小黑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整理。
长方体和正方体各有哪些特征?有什么联系?
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解决有关表面积的实际问题要注意什么?
你是怎样发现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正方体体积公式和她有什么联系?
学生逐题分小组讨论,并在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
二、练习与应用。
1.做练习与应用的第1题。
先判断是什么立体图形,并说说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估计哪个立体图形的体积最大,再计算它们的体积。验证自己的判断。
分别计算它们的表面积。
2.做练习与应用的第2题。
3.做练习与应用的第3题。
让学生先说说名数互化的方法,再观察每题是把什么名数改写成什么名数。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评讲。
学生自己解答,求高时可提示用方程去解答。
6.小结。
三、课堂练习。
1.0.23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3820立方分米=()立方米。
3200立方厘米=()毫升=()升。
5.14升=()毫升=()立方厘米。
2.用72厘米长的铁丝做一个正方体框架,框架的棱长是多少?所有。
的面贴上纸,要贴多大的面积?所占的空间是多大?
四、课堂作业。
“练习与应用”第4-6题。
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实用12篇)篇十二
1.结合欣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平移、旋转和对称在图案中的应用,并学会设计较复杂的对称图案。
2.参与收集、设计图案的活动,感受图案的美,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一)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1.欣赏美丽的图案,感受图案的美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运用平移、旋转、对称的现象观察、探究美丽的复杂图案。
(1)每一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
(2)哪幅图案是对称的?(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汇报。)。
3.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图案是由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的?
(二)解释应用。
1.你想不想也来设计一幅美丽的复杂图案呢?
(1)画出下面图形的对称图形(教材第24页)。
学生在书上独立画图,教师巡视。展示学生的作品,请画得又快又好的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画的,在画图的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对称图形有哪些特点。
(2)继续画下去(教材第24页)。
我们一起来欣赏,观察图案,它是由哪个简单图形运用什么现象,经过怎样的变化过程得到的。
(学生汇报。)。
2.小结: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