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奉献叙述篇一
爱可以是一瞬间的事情,也可以是一辈子的事情。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的,一起来看一下吧。
1、爱是一盘沙,温柔要个家;爱是一杯酒,甜美长相守。
2、爱你不久,只有一生;恋你不长,只愿一世。
3、问我爱你多长远,只比永远多一天!
4、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
5、恋一个人不需要太久,爱一个人才要一生,再好的.过去也让它成为回忆,留恋过去等于是放弃未来。
6、其实爱情是一棵洋葱头,你一片一片地剥下去总有一片会让你流泪的。在这过程中你需要付出的是毅力、宽容、耐心和激情。
7、不管是不是你的原始股,情愿做你的潜力股,结婚以后变绩优,绩优年年会分红。
8、不伴明窗独坐,不剩人心一个,世上何来独往?人间焉有寂寞!
9、爱是缘份,爱是感动,爱是习惯,爱是宽容,爱是牺牲,爱是体谅,爱是一辈子的承诺。
11、爱情是两个相似的天性在无限感觉中和谐地交融。
12、爱得太快,心碎是否会随之而来?承诺得太多,未来是否将一片空白!
13、爱,需要时间;爱,也需要诚实;爱,还需要语言来表达。
14、我把世上所有的真情送给月亮,要她为你照亮生活中的每一个阴影!
15、你是我猜不到的不知所措,我是你想不到的无关痛痒。
17、茫茫人海,温柔是爱你的导航;凄凄寒夜,温暖只想为你拥抱;漫漫人生,携手与你共赏美好;天地悠悠,爱你直到天荒地老;这个世界只有你是我心灵的依靠!
18、感觉对了就爱吧!不过别说天长地久,每一天的感觉都不一样,何况将来。
19、春风一等少年心,闲情恨不禁。
20、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奉献叙述篇二
俗话说得好“一年之计在于春”,人们总是向往春天,而春天又是一年中最有意义的一个季节。虽然我们这些学生不懂这些,但是我们知道学习。那学习中,哪天又是这个“春天”呢?那便莫属于开学这一天了。
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同学们背着空空的书包来到了学校。同学们个个都是扬眉吐气,生气盎然的,追的追,打的打。是那一个月来的寒假把同学们都带野了?还是寒假在家被父母关着,没有了自由?反正,同学们都把一个月来的怄气都释放到对方身上了。难怪同学们又是打又是追的。
“叮铃铃!叮铃铃!……”随着一阵敲钟声,把玩野了的同学们带进了净化的学校。过了许久,我们班的同学们才到齐了。这是为什么呢?是有的`同学不甘情愿,还是忘了这是敲钟声,还是……?“发新书喽!”是我们班的大嗓门清在叫哦!“啪!”一声打翻书的声音引起了同学们的注意。“哎!不好喽,有一本书弄到水了。”“这本书脏兮兮、湿漉漉的,我才不要呢!”“就是嘛,谁会要这本书呢?”“我看,这本书是她弄湿的,这本书就得归她。”“她是不可能会要这本的,她一定会发给自己一本崭新的,然后呢?……呀!不好!这本书不知道会落到哪个倒霉蛋手里,最好不要是我。”……就在大家议论纷纷、忐忑不安的时候。她站了起来,向我这边过来,走到我旁边的时候,我的心顿时扑通扑通的跳个不停,此时,我的心就像是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的。我好担心我会成为这个倒霉蛋,刚好这几天我又跟她闹矛盾,啊!我……我惨了。同学们都为我捏了一把汗。“啪!”我拿起“新书”一看,啊!果真是本新书啊!那……。就在大家深信不疑的时候,她果然把那本脏兮兮、湿漉漉的书放在了自己的桌上。
我们被她这种敢作敢为的精神深感佩服。同时,我们又为自己刚才的想法所惭愧。啊!“一年之计在于春。”,我看是“一学期之计在于开学”。今天是我开学以来第一个学到的新知识,是她让我又明白了一个做人的道理。
奉献叙述篇三
;享有“作家之作家”美誉的博尔赫斯仅仅以短篇小说跻身二十世纪叙事大师的行列,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博尔赫斯叙事风格的最大特点是最具有对传统套路的颠覆性,以时空关系的多维性和现实世界的多重构成演绎出迷宫一样的画卷,所以“迷宫”和“镜子”成了博尔赫斯小说中的常见意象。这里仅举博氏作品中比较短的《刀疤》为例,领略一下其叙述艺术的特异性,藉此管窥欧美现代派文学的魅力和价值所在。
《刀疤》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我”在一次去巴西北方省份旅游的时候,由于河水暴涨的原因,滞留在红土农场过夜,农场的主人是一个英国人,他的脸上有一条险恶的刀疤。晚饭后的攀谈中,“我”喝了一点酒,微微有些醉意,忽然提到了主人脸上的刀疤。
以下就是这个英国人讲的故事。
1922年前后,我曾经是爱尔兰康诺特城里许多策划爱尔兰独立的人们之一员,有一些人在当时的斗争中英勇牺牲了,也有的人至今还健在。其中有一个叫文森特·穆恩的人,年纪不大,又瘦小又窝囊,不过谈起辩证唯物论来,却口若悬河,很是雄辩。那年秋天,我在乡间驻防,有一次我和他争论完一个问题,走到市区尽头,突然遇见了政府军的士兵,他竟然吓得呆若木鸡,脱离危险后抽抽搭搭地哭了起来。我已经明白他是一个怯懦到了不可救药地步的人。后来,我们和政府军发生了九天激战,文森特·穆恩当然没有胆量参加战斗,战斗到第十天的时候,爱尔兰皇家警察部队控制了城市,我在回到住处的时候偶然听见他在给敌人打电话出卖我。我在他将要逃跑的时候把他逼到一个死角,用一把军用弯刀在他脸上刻上了一个永不消退的印记。
后来的情形是,文森特·穆恩领了赏钱,逃到巴西去了。
现在,我们终于明白了,这个讲故事的英国人——红土农场的主人,就是那么个出卖了战友的文森特·穆恩。这个结局是出人意料也是意味深长的,不同于普通的叙述套路,也不同于莫泊桑,欧亨利等人的惯用手段,让我们耳目一新。博尔赫斯所设的圈套是颠覆了英雄与叛徒的身份和角色,从而使读者获得了一种全新的阅读感受。“英国人”一直以“我”的第一人称进行叙述,使人毫不怀疑“我”就是那个被穆恩出卖的勇士,就是“英国人”自己。但当他叙述到“我”用军刀在穆恩脸上划了一个弧时,读者似乎感觉到有些不对头,意会到已经进入博尔赫斯设下的“迷宫”。其实,“我”是那个死去的人,后来被倒吊在广场上、供敌兵射击的靶子,穆恩借用被他告密死去的人的口吻,为了使这个故事能讲下去,不被耻辱的情绪所打断。可见他一直苟活在出卖灵魂后的痛苦纠结和挣扎之中。博尔赫斯充分发挥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功能。穆恩的叙述是第一人称的,但等我们读完,会发现穆恩原来是从他的战友角度叙述的,它恰恰类似第三人称叙述。这样他通过一个巧妙叙述转换,把第三人称进入人物内心容易造成失真的局限打破了。整个的看这篇小说,有限视角的介入在大故事上保证了一定真实性,而通过叙述转换,穆恩的故事也同样合情合理。之所以合情理,则是因为博尔赫斯的叙述方法深刻的把握了一个叛徒的心理——既想隐秘又希望通过真诚敞开获得同情。由此可见,叙事视角的选用与人物内心世界的敞开和遮蔽有关。如果说全知视角或作者叙述是意图敞开,那么有限叙事视角就是意图遮蔽。敞开开阔读者视野,遮蔽则留给人思考空间,它们各有各的美学意义。
博尔赫斯叙述语言极其简洁凝练,不见多余而冗长的描述。而且《刀疤》通篇结构极为巧妙,第一部分是故事的引子,对农场、英国人的神秘、天雨留客等一路叙述下来,最后故事讲完后直接进入对自己的谴责,照应开头。人物塑造也极其成功,穆恩的怯懦只通过他的一些动作和很少的语言,非常绝妙。
这篇小说里有许多颇为精彩的比喻。“再见面时像打了一仗或昏厥之后苏醒过来似的,面色苍白。”其实描写他每年两三次一个人躲在房子里喝酒,其实指其内心的极端痛苦,随着岁月的增长,他日渐为自己的当年的行为而良心不安。“他立刻停住,好像觉得泄露了一个秘密似的。”这个比喻揭示出了内心不安。讲述的地点不是“秘密”却与内心隐秘相关。“又瘦小又窝囊,像无脊椎动物似的让人看了不舒服。”这个比喻太精彩了,形神兼备,一个出卖灵魂、卖友偷生的人当然是缺少“脊椎”的。
至于《刀疤》的主题,是众说纷纭的,有人说是表现了形而上学的哲学沉思,有人说是对人类困境的探究,在先锋小说家那里,还认为是表现了内心永不泯灭的理想光芒。哪种说法都有它的视角和道理,伟大的作品本来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的。
(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1899~1986)阿根廷诗人、小说家兼翻译家。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个有英国血统的律师家庭。在日内瓦上中学,在剑桥读大学。掌握英、法、德等多国文字。中学时代开始写诗。1919年赴西班牙,与极端主义派及先锋派作家过从甚密,同编文学期刊。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1935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从此奠定了在阿根廷文坛上的地位。1946年因在反对庇隆的宣言上签名,被革除图书馆中的职务,派任市场家禽稽查员,但作家拒绝任职并发表公开信表示抗议。1950年至1953年间任阿根廷作家协会主席。1955年任国立图书馆馆长、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哲学文学系教授。1950年获阿根廷国家文学奖,1961年获西班牙的福门托奖,1979年获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奖。
重要作品有诗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激情》(1923)、《面前的月亮》(1925)、《圣马丁牌练习簿》(1929)、《阴影颂》(1969)、《老虎的金黄》(1972)、《深沉的玫瑰》(1975),短篇小说集《恶棍列传》(1937)、《小径分岔的花园》(1941)、《阿莱夫》(1949)、《死亡与指南针》(1951)、《布罗迫埃的报告》(1970)等。还译有卡夫卡、福克纳等人的作品。其作品文体干净利落,文字精炼,构思奇特,结构精巧,小说情节常在东方异国情调的背景中展开,荒诞离奇且充满幻想,带有浓重的神秘色彩。
相关链接:《博尔赫斯小说集》(王永年、陈泉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
(责任编辑/李亚贤)
相关热词搜索:;奉献叙述篇四
4、费用审核、报销,往来账目核对整理、盘点及异常处理;
5、做好会计原始凭证、账册、报表等会计档案的整理、归档工作;
6、负责税务申报等工作;
7、负责项目申报的财务数据的提供及核算;
8、其他领导交待的工作事项。
奉献叙述篇五
;当前,中国叙述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初期对西方叙述理论的译介和对中国古典叙述理论的阐释过渡到提出中国叙述问题以及如何构建解决这些问题的叙述理论。构建中国叙述理论的前提是要廓清一些认识上的问题,如构建中国叙述理论的合理性、中国古典叙述与现当代叙述之间的关系、拟构建的中国叙述理论体系与中国古典叙述研究的关系、中国叙述理论与西方叙述理论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处理其他领域的叙述,如电影、新闻媒体、绘画、雕塑、法律等。本文提出构建中国叙述学理论要立足于中国叙述这一土壤,不仅要借鉴西方的叙述理论,更要倚重中国已有的叙述理论。
[关键词]中国叙述学;中国古典叙述理论;合理性;几种可能
乔国强(1957—),男,英国诺丁汉大学哲学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西方文论与叙述学研究。(上海200083)
一、中国叙述学提出的缘由
2007年,在江西南昌举行的首届叙事学国际会议暨第三届全国叙事学研讨会上,有学者提出创建中国学派的叙事学①。更有甚者,会上赋诗言志,势要打响中国叙事学派“南昌起义”的第一枪。不过,也有学者在会上或私下议论,既然我们能够借助已有的西方叙述学来解读中国的叙事作品,何劳再构建所谓的中国叙述学?这样做是否有“为构建而构建”或“为学派而构建”的意味?另外,还有学者甚至怀疑构建中国的叙述学,是否会否定国内许多学者为译介和评述西方叙述理论经年所做出的努力。
应该说,前一个疑问是值得思考的。在西方叙述理论被大量译介到中国的语境中,这几年,国内叙述批评似乎看起来开展得还算顺利,取得了不少成果。然而,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承认存在的一些问题:(一)中国批评者在使用西方的叙述理论时一般采用的都是格式化般的套用,即千篇一律的概念、千篇一律的术语、千篇一律的论述腔调,把一个鲜活且充满情趣和智性的人文学科理论搞得宛如科学公式般的僵硬;(二)用西方叙述理论来解读各类叙事作品,特别是面对中国古典文学时,这套叙述理论就显得有些不是那么得心应手了。这也是目前在中文系从事叙述学研究的学者所谈的叙述学与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学者所谈的叙述学并不完全是一回事的原因。换句话说,中文系的学者多是用叙述学的理论来分析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但由于西方的叙述学理论与中国的古典叙述作品缺乏天然的亲和性,故而学者们在运用中就不沿袭西方叙述学理论的思路和术语,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另外一套名为“叙述学”,其实非西方界说的叙述学的“新叙述学”传统。
起初,提出构建中国叙述学主要就是考虑在发扬光大中国已有叙述理论的基础上,如何把西方的叙述学理论与中国文学叙述特点相融合,即构建出一套既有西方叙述学的缜密结构,又能恰如其分地把中国文学,特别是古典文学恢宏意蕴表达出来的系统体系。至于有学者担忧建立了中国叙述学就会否定中国叙述学研究的开拓者们多年来在该领域中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这实在是有些多虑了。首先,现在所说的中国叙述学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建立在近年中国叙述学研究基础之上的。换句话说,正是开拓者们多年的努力为行将出现的中国叙述学奠定了基础。其次,开拓者们把西方的大量叙述学理论介绍到中国来,其目的也并不仅仅是让国人知晓西方批评界拥有的十八般武艺,知晓是为了更好地创造。从这个意义上说,创建中国叙述学是一件必然的事。
为了使开通的风气不致成为过眼云烟,有必要采取事实求是的态度,深入地研究中国叙事文学的历史和现实,研究其本质特征,并以西方理论作为参照,进行切切实实而又生机勃勃的中国与世界对话。作为中国数千年非常辉煌而独特的叙事遗产的继承者,我们似乎不应该满足于给西方的叙事理论提供一点例证,而应该走着一条哪怕是艰难的道路,也要境界独辟,以具有中国特色的叙事理论体系,去丰富人类在此领域的智慧。[1](p1-2)
在杨义看来,中国文学中有着自己数千年历史的叙述传统,我们不应该仅仅满足于用本民族的文学作品来印证一下西方叙述理论的合理性,而应该在借鉴西方叙述学成果的基础上构建适合于中国叙述的中国叙事学。
创建中国叙述学,不仅仅是中国学者的愿望,西方的一些学者也早有这方面的考虑。1977年,美国学者约翰•王在其撰写的《早期的中国叙事:以左传为例》一文中,就曾明确提出了中国叙述理论一词。在该文中,他表示:希望通过自己对中国叙述的研究,能够“最终衍化出一种广义的中国叙述理论(a general theory of chinese narrative),并藉此对中国叙述传统和其他文学叙述传统进行更有意义的比较研究”[2](p4)。2007年,美国学者j.希利斯•米勒虽未就构建中国叙述学一事提出直接的建议,但也间接地表达出类似的看法。他说:“叙述学的模式只有帮助更好地理解或讲授文学作品,才会真正具有价值。”[3](p123)意思是不能对作品的阐释产生正面影响的叙述学是没有意义的叙述学,正如詹姆斯•费伦和彼得•j.拉比诺维茨总结米勒的观点时说:“米勒坚持认为叙事学的区分只有服务于作品阐释,才会有价值。”[3](p4)由上不难见出,在西方学者那里,叙述学理论的构建原本是有对象性的,即西方叙述学是针对于西方叙述文本的,并不适宜于中国的叙述传统。因为它无法统揽或恰当地解释中国叙述的发展脉络,特别是古典叙述中的精髓。
毫无疑问,如果想让叙述学在中国真正地发扬光大下去,其前提是必须让它成为阐释中国文学的一把利器。这又回到了创建中国叙述学的问题上了。当然,创建中国叙述学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这牵涉到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国文化与他国文化之间关系的认识。最近,乐黛云在谈及中国的文化现状等问题时提出了三点意见,对讨论构建中国叙述学可能会有一些借鉴意义。
围绕乐黛云以上提出的三点意见,我们试着“举一反三”地思考一下:(一)现代性的单、复数问题。就当下的叙述学这一词语而言已经不是问题了,已有了新叙述学或后经典叙述学(narratologies)之说。问题是:这个“复数”是否能涵盖了中国的叙述学?西方的叙述理论也曾有过“国别”的差异,如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之不同,但它们之间的不同实际上更多是“问题”的差异而非“国别”的差异,即是在同一个大的叙述系统下提出的不同问题。构建中国叙述学可能会带来一个新的分类问题:尽管中国叙述与西方叙述之间的核心问题或许是相同或相似的,但由于中国的叙述学是建立在中国文学的叙述传统之上的——跨了文化系统,所以必然会出现与西方叙述学有本质区别的东西。换句话说,西方固有的那个大的叙述系统不可能完全涵盖得了中国这个新起的叙述系统。这样一来,中国的叙述学就不可能像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那样因“问题”而分类,最终可能是因“国别”而分类。(二)这种就“国别”而分类的叙述学其意义如何是个值得思索的问题。进一步说,中国叙述学游离出西方这个大的叙述系统后的意义该如何确定?这就牵涉到乐黛云提出的跨文化对话和互动关系的问题:当今的世界是多元文化共生的世界,中国文化要想在世界文化中取得一席之地,就必须要成为其中的一员。换句话说,用西方这套现成的叙述话语来诠释中国文学的叙述,能否运用得当暂且不论,就是这种全盘照搬本身也违背了当今不同文化之间要互动、交流的宗旨。从这个意义上说,建立中国的叙述学不应担心其“国别”个性不被西方所容,相反要把其不同于西方叙述的价值理念、精神气质张扬出来。唯有如此,中国的文化、文学才能以一个独立的个体漫步于世界文化、文学之林。(三)叙述学研究应该是世界性的——不同民族的叙述学研究。这样说并不意味着为了彰显中国叙述的主体性而有意识地拒绝对西方叙述理论的借鉴,只是意在强调创建中国叙述学的必要性。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