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教案的编写应该包含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以及具体的教学步骤和活动安排等内容。接下来是一些初二语文教案的案例,请大家一起来参考学习。
初二语文实用备课教案人教版范文(14篇)篇一
2、细读品味,感受美景和情感;。
3、知人论世,领悟处境和心境。
教学重点:朗读感知,读懂文意和脉络;细读品味,感受美景和情感。
教学难点:知人论世,领悟处境和心境。
教学创意:以反复诵读为手段,以抓关键词为方法,以情感变化为抓手,带动对文章脉络的梳理,对小石潭美丽景色的赏析,以及对人物内心情感的体悟。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
背诵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找出这首诗中最能表现作者心境的两个字。没错,“孤”和“独”,这就是诗人当年参与改革失败被贬时的心情写照。柳宗元被贬永州做司马期间,寄情山水,写了八篇游记,史称“永州八记”,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一记,《小石潭记》。
二、译读,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
初读,圈出生字词,查字典读准字音。
2、读懂文意。
以小组为单位,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教师巡视,师生交流。
3、读出文脉。
(1)作为一篇游记,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请同学们在文中标示出表明作者游踪变化的词语。
从小丘西行——下见小潭——潭中——潭西南而望——坐潭上——记之而去。
把握游记以游踪为序以及本文写景移步换景与定点观察相结合的特点。
(2)在游览的过程中,随着景物的变化,作者的心情也随之变化。请同学们找出文中表明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
“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三、品读,缘景明情。
柳宗元为什么先是快乐的后来又悲伤了呢?下面我们就循着文脉来找答案。
1、品读“心乐之”。结合小石潭美景,感受其“乐”。
课文开头就说“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意思是声音很好听,使我很高兴,作者是“乐其水声悦耳”。请大家读课文,试着将“心乐之,乐其----”补充在文章某句话后面,连起来读一读,感受作者的“乐”。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心乐之,乐其潭水清凉。
“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心乐之,乐其岸边石头姿态万千,形态各异。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心乐之,乐其树木青葱,藤蔓翠绿,摇曳多姿。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心乐之,乐其潭水清澄纯净。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心乐之,乐其鱼儿自由灵动,调皮可爱。
无意间发现小石潭这么个幽静美丽的地方,作者自然是激动的,惊喜的。
2、品读“凄神寒骨”,结合小石潭氛围,感受其“凄”。
景美人乐,作者是不是流连忘返了呢?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如此美景却不能长时间的停留,为何?“以其境过清”。朗读直接表现“其境过清”的句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体会作者凄凉悲伤的感情。
是什么引发了作者心境如此大的变化的呢?找到关键字。“潭西南而望”的“望”字。他望到了什么?“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并不美好的设喻,正是作者凄寒、迷茫的内心体现。指导朗读,语速要缓慢,语调要低沉,读出淡淡的忧郁之感和作者内心的迷茫。
四、悟读,知人论世。
柳宗元明明站在潭边没动,眼前的景客观上也没有变,那为什么感受突然就不一样了呢?结合作者身世,从作者由“乐”变“凄”的微妙情感变化中领悟其孤独的内心世界。
屏幕显示柳宗元身世:(出身于官宦世家,少年有才名,20岁即中进士。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后任柳州刺史,4年后病逝于柳州任上,终年46岁。)。
当作者向西南望去,见到了水流曲折幽邃,或明或暗,岸势如犬牙一般交错,于是有一种幽深不可测度的内心感受,而这一感受,似乎隐约的与自己被贬谪以来一贯的心境有某种契合,于是,眼前的景象,不再是先前的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勃勃生机了,而是显得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境遇何其相似,所以作者不禁触景伤情,为小石潭的处境感伤,也为自己感伤。所以再美的风景也只能带给他短暂的快乐,却始终走不进他苦闷而孤寂的心灵。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小石潭的美景,感受了柳宗元情绪的变化,触摸到了柳宗元孤寂却不颓废的心灵。推荐大家课外阅读“永州八记”中的其他作品,更多地感受柳宗元游记的独特魅力。
初二语文实用备课教案人教版范文(14篇)篇二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蝴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适明的水晶模样;边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一九二五年一月十八日。
八年级语文下册《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阅读和欣赏散文诗的能力,指导学生通过诵读,体味作者深远的思想情怀。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的寓意。
3、领会作者在对南北不同雪景描绘中寄寓的精神追求。从而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发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1、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和揣摩作者对南北不同雪景的描绘,体味作者情感及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师生共同收集有关南北的雪景图,制成幻灯片,配以音乐;学生收集、整理描写雪景的诗文。
教学内容:
《雪》是鲁迅《野草》中写得很精彩的抒情篇章,景物描写生动细致,语言优美准确,文章围绕江南与北方不同雪景的对比,表明了作者的思想倾向,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和思考的余地。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见过下雪吗?见过雪后的景象吗?由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在课前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搜集到的资料,然后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雪景,或者朗诵一段(节)描写雪景的诗文,同时谈谈对雪的感受。面对这银白的世界,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课文《雪》,去感悟鲁迅笔下的雪景。
二、读课文,感知内容。
1、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读准下列字词的读音:凛冽褪尽脂粉奁馨口。
把握字形:蜡梅——腊梅胡蝶——蝴蝶壶卢——葫芦(说明:同音字现象,由于时代的原因,不能再写成前一个)。
2、学生初读课文,同时在文中圈点勾画主要信息。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注意停顿,注意体会作者感情。虽然有要求在先,但一般朗读效果不会很理想。于是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语言特色。
然后课件朗读,在图片、音乐、文字三者有机结合下,使学生沉浸入审美的意境。(图片可以采用不同的雪景,同时配以不同的音乐,前半部分轻松欢快、优美抒情,后半部分激越悲壮)。
4、学生自读课文,并选择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一段反复高声朗读,然后在全班交流,同学间互相评议,互相示范,还可进行朗读比赛,同时谈谈自己对朗读的内容和朗读技巧的感受。其间教师对朗读方法应作适当的指导。
5、请学生谈谈对课文内容和情感的整体理解、认识,然后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可结合有关资料或课后附录)。
三、精读课文,揣摩特点。
1、默读课文,同时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播放有关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的音像资料,之后学生思考:文中描写了几种不同的雪景,初步感受其不同的特点。
《雪》教学反思。
《雪》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二下学期语文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一单元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散文单元,所选的课文语言优美,哲理感强,,内涵丰富,很适合诵读。《雪》是一首散文诗,既有散文的自由灵活的特点,又有诗歌的含蓄深邃,宜于朗读,适于欣赏。所以,我在教学时采用了以读为主,以读为突破口,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的教学模式,力求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受到思想的熏陶、哲理的启迪,读出自然、社会、人生的真谛。
鲁迅在自然景物描写中寄托了自己的爱增感情,向往江南雪景的春天一般的美好理想,而憎恶把朔方的雪花变得孤独和冰冷的严酷的冬天。
鲁迅以异常热烈而深情的笔调来描写江南落雪的景象,山花烂漫,生机昂然,使人感到了春天的温暖和生活懂得快乐,又绘声绘色的再现了江南孩子们塑雪罗汉的欢乐情景,这一部分我指导学生用深情欢乐优美和缓的语调来读,反复读,读出童年的欢乐,读出作者对故乡的怀念,读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美好理想的炽热追求。
文章的后半部分写朔方旋转飞腾的雪,孤独而倔强,包含了对寒冷环境的反抗,对不屈的斗争的品格的赞颂,语言含蓄,理解起来难度很大,我采用结合背景朗读的方法,先讲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再引导学生揣摩课文。作者用粗犷的笔调,磅礴的语言抒发自己同凛冽的`严冬一样的社会勇猛奋战的激情,感情炽烈,气势雄浑,因此我先示范朗读,调动学生激情,然后指导学生反复读,读出气势,在读中领会作者压抑不住的战斗激情。学生个个兴奋异常,慷慨激昂,小脸涨的通红,眼睛里射出勇士的战斗豪情。
我觉得这节课上的既轻松,又有力的调动了学生激情,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不象以前学鲁迅的文章枯燥难懂,学生兴味寡然,教师筋疲力尽,学生无动于衷。
初二语文实用备课教案人教版范文(14篇)篇三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新词,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课文中描写母亲动作、神态的语句,理解母亲是怎样关心照顾“我”,体会母亲细腻的内心世界,感悟人间真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父母亲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读懂课文,体会母亲对子女真挚无私的爱,感悟人间真情。
2、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来表达真情实感。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了解作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唤起阅读期待。
1、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诗歌------课件出示冰心的《纸船――寄母亲》。
3、教师进行总结性引入:是啊,这首诗歌道出了诗人冰心奶奶的心声――用纸船寄托对母亲的绵长思念。思念母亲,是因为母亲的伟大无私。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同样表达无爱的伟大无私,和子女对母亲的绵绵思念的课文――《秋天的怀念》。
4、板书课题,带领学生深情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冰心的《纸船――寄母亲》语言平实朴质,情感真挚,扣人心弦。以此诗都如新课,容易勾起学生内心情感的涌动,激发学生探究课文的迫切欲望。同时,也为本文授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诵读中感悟真情,做好了情感铺垫。
二、听课文读音,初步感知文本。
1、播放课文录音,师生齐齐静心聆听。
2、自由交流:听了课文录音,你知道了些什么?
初二语文实用备课教案人教版范文(14篇)篇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的话。
1、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指导学生用“有的。。。。。。有的。。。。。。”口头造句,“又。。。。。。又。。。。。。”说话。
两课时。
20xx年5月20日第十四周星期三第一节。
同学们,你们知道蚂蚁是一种怎样的动物?
1、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标上小节号,画出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
4、指导学生读长句子。
5、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评议。
1、读生字卡片,巩固生字读音。
2、教学“米”字旁。
3、自学课后笔顺表,并描写。
4、指导学生写字。
5、师范写生字,生描红,仿写。
教学后记:学生对蚂蚁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20xx年5月20日第十四周星期三第二节。
大家都知道蚂蚁是一种勤劳的小巧玲珑动物,我们要怎样做?
1、出示挂图,问:这是什么季节?它们各在干什么?
2、自读课文,分小组讨论、汇报。
(1)你觉得这群蚂蚁怎样?从哪些词语中体现出来?你们喜欢吗?为什么?
(2)蝈们都在干什么呀?蝈蝈怎样嘲笑小蚂蚁,说了些什么?它们是怎样享受的?
(3)在这寒冷的天气里,蚂蚁、蝈蝈是怎样过冬的?
(1)指导读词:满头大汗、自由自在、又冷又饿。
(2)指导朗读句子:
谁喜欢这群勤劳的小蚂蚁,谁愿意来夸夸它们?
谁能把蝈蝈这种瞧不起人的样子读出来?
(试读、评读、表演读)。
(4)课文,分角色朗读。
(5)导用“有的。有的。”“又。。。。。。又。。。。。。”说话。
初二语文实用备课教案人教版范文(14篇)篇五
一、学习目标:
1、会认“环、绕”等9个字,会写“岛、展”等12个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能掌握课文出现的成语,有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
4、体会祖国山河的壮美,有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情感目标。
有热爱祖国,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自豪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会认“环、绕”等9个字,会写“岛、展”等12个字,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那今天,老师就先带小朋友们去看看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日月潭。
出示课题《日月潭》齐读。
二、新课教学:
1、打开课本翻到39页,轻声的读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
2、小朋友都预习过课文了,那老师要看看哪个小朋友预习得最认真,老师手上有些生词卡,哪组的小朋友可以来开火车读读,(环绕、茂盛、隐隐约约、建筑、清晰、朦胧,仙境)。
3、小朋友们,你们可以把这些词从课文中找出来吗,比比谁找得快,
4、同桌互读词语,比比谁读得好。
5、那哪个小朋友知道这些词是什么意思?
环绕:围绕(造句)。
茂盛:(植物)长得多而且茁壮。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
建筑:建筑物,(举例说)。
清晰:清楚。
朦胧:不清楚(说出反义词:清晰,清楚)。
仙境:神仙居住的地方,多比喻景物优美的地方。(课文中说哪里是仙境呢?)。
7、齐读课文。
9、哪个小朋友愿意把这一自然段读一读?
10、小朋友你们认为他读得这么样子?谁愿意也来读一读和他比一比?
11、齐读。
三、指导书写。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课前我们来个抢答赛,小朋友想参加吗?
日月潭在哪里?
日月潭中美丽的小岛叫什么?
日月潭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课文中介绍了日月潭什么时候的景色?
二、新课教学:
1、课文介绍了日月潭清晨和中午时的美丽景色,小朋友你们想先去看看什么时候的日月潭呢?(以下第三、第四自然段的教学顺序可根据情况调整)。
2、教学第三自然段:
a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b清晨的日月潭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呢?
c你们觉得它美吗?那要怎么把日月潭的美读出来?(轻声,舒缓)。
d4组比赛那组读得棒。
3、教学第四自然段。
a教师朗读,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日月潭中午的景色。
b说说自己的感受。
c指名读本段。
d学生评。
4、日月潭美吗?小朋友想不想动手来画画日月潭呢?
5、指名介绍自己的画。
6、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的画。
三、指导书写。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老师手里有一些生词卡,小朋友你们能读好吗?(课后读读记记)。
2、这些词的意思你们知道吗?
3、交流。
1、朋友你们自己先读读课文,看看有什么问题想问的?
2、交流。
3、小朋友喜欢这篇课文吗?那你们可以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起来吗。
4、自由背诵。
5、除了日月潭,你们还知道台湾有哪些好地方吗?
6、交流介绍。
7、介绍收集材料的方法。
三、指导书写。
初二语文实用备课教案人教版范文(14篇)篇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11个要求认的生字,会写7个要求会写的字;认识新部首“四点底”“口字框”。
能力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继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价值观。
教育学生遇到困难要乐观、积极开动脑筋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认识11个要求认的生字,会写7个要求会写的字;认识新部首“四点底”“口字框”。
教学难点:
教育学生遇到困难要乐观、积极开动脑筋解决问题。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1、你和小伙伴们一起约好了去做一件事情、但小伙伴却失约了。那时,你有什么感受?(指名交流)。
2、小熊和小鹿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有一次,它们约好了一起去种树,但小熊在家等啊等,却一直不见小鹿来。很明显,小鹿失约了。接下来的事情会是什么样的呢?学了这篇课文你就明白了。
3、板书课题。
1、首读课文,划出生字,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课文。
3、再读课文,要读得流利、有感情。
4、检查生词认读,尤其是生字的读音及书写、识记。
5、分组朗读,相机指导。
6、交流: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1、你从那些地方看出小熊非常想去奶奶家?
2、小熊为什么不去奶奶家?
3、学生交流,板书。
小熊。
(想去奶奶家)。
“答应过在家等他”
4、指导分角色朗读小熊和妈妈的对话。
5、在你的眼里,小熊有什么优点?
6、小熊等来小鹿了吗?指名学生谈谈自己遭遇伙伴不守信用后的感受。
7、小鹿是不守诺言的孩子吗?你从哪个地方看出来的?
板书。
托爸爸捎信。
8、想一想:如果你是小鹿,会怎样做?
板书。
请爸爸捎口信。
9、小结。
小鹿和小熊都是(守信用)的孩子。
板书。
守信用。
1、说一说。
小熊和小鹿都是守信用的好孩子。
都爱踢足球。
都。
2、和同学谈谈自己的收获。
板书设计:
小熊和小鹿。
小熊小鹿。
(想去奶奶家)(生病住院)。
“答应过在家等他”请爸爸捎口信。
守信用。
初二语文实用备课教案人教版范文(14篇)篇七
1、检查字词。
2、回顾课文内容。
谁来回顾一下老妇人的形象?
(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4)、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二、思考、讨论,进一步品味课文的艺术特色。
1、重点语句。
1)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补充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战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2)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夫人的哀悼之情。
3)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怎样理解这句话?
“这一点火焰”是指那微弱的烛光,“不会熄灭”、“永远燃着”是有象征意义的。象征着老妇人对烈士的敬意,象征着红军战士为了和平而献出了生命;也象征着两国军民的感情,象征着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这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4)即使是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重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怎样理解这句话?
这句话描写了老妇人的动作。虽然没有说话,但是此时她的心理是极为复杂的,有对烈士牺牲的哀痛,也有对红军战士的敬意。因为她饱受法西斯的侵略之苦,对侵略者怀有深仇大恨,所以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对这些为了南斯拉夫人民幸福而奉献了自己全部生命的战士,她深怀敬意,所以她对红军战士庄严地“深深一鞠躬”。
2、写作特色。
1)环境描写。
一般文章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包括表情描写)和心理描写,而本文对主要人物——老妇人的刻画着重在动作描写上。文中重点刻画了老妇人对烈士遗体的掩埋,每一个动作都非常吃力,然而又那么认真。不难体会到,是红军战士们的英勇气概打动了她,激励了她,因此她的所有动作都包含着对烈士的敬意。她舍生忘死地去掩埋烈士,并把自己最珍爱的宝物奉献给了可敬的烈士,表现出她对烈士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3)对蜡烛的描写。
蜡烛是这篇文章中一个小小的道具。它虽然渺小,但却是老妇人的宝物,老人把它最珍贵的宝物奉献给了烈士,也反映了老人对红军战士的爱戴与敬意。文章对于烛光的描写,更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这烛光象征着两国军民的感情,象征着老人与烈士之间的“母子”情深。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深挚的情谊,战争才能够取得胜利。
三、教师小结。
这篇文章反映了二战时期法西斯阵营啊人类拖入深重的苦难,反法西斯阵营的各国军民在埋葬法西斯强盗的战斗中结下了深深的情谊。在这场正义的战争中,各国人民用血肉铸成了坚固的城墙,许多感人肺腑的形象,令人难忘。
“蜡烛”是光明的象征,是奉献的象征,一支小小的蜡烛将穿透战争的阴霾,然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蜡烛》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这首颂歌将永远回荡在热爱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中。让我们为红军烈士致哀,让我们用行动表达对南斯拉夫母亲的崇敬之情吧!我们热爱和平,我们期盼着世界远离战争,人类远离罪恶的那一天!
四、作业练习。
1、抄写课内生字词。
2、完成作业本。
初二语文实用备课教案人教版范文(14篇)篇八
(一)阅读文章第十自然段。思考:这一段结构有何特点?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本段的中心句“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本段的结构可以说是总分式。这一段写吆喝声按从春到冬的顺序展开。春天一到,万物复萌,小贩们走街串巷卖春鲜儿。夏天卖西瓜和雪花糕,秋天卖“喝了蜜的大柿子”。到了冬天,热乎乎的烤白薯和一串串糖葫芦,经小贩们一叫卖,也颇为诱人。
(二)阅读课文第三部分。
提问:这一部分所写内容与前文有何不同?试具体说说。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文章第三部分从叫卖作为一种口头广告的角度来写。这里写叫卖的文化内涵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有的叫卖说明商品制作的工艺过程。如:“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其二,有的叫卖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如卖山楂的喊:“就剩两挂啦。”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来的紫红色的果子。其三,叫卖的语言十分丰富,极富表现力。有的善用比喻,如“栗子味儿的白薯”、“萝卜赛过梨”等;有的合辙押韵,颇为动听,如“又不糠来又不辣,两捆萝卜一个大。”
文章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
初二语文实用备课教案人教版范文(14篇)篇九
后,我们看看余秋雨先生所写的邮递员也就是信客的故事。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生字词,并给文章的四个部分各写一个小标题。
生字词:克扣。
接济。
唏嘘。
稀罕。
噩耗。
呵斥。
诘问。
焦灼。
伎俩。
颠沛。
吊唁。
文绉绉。
穷愁潦倒。
风尘苦旅。
鸡零狗碎。
低眉顺眼。
连声诺诺。
生死祸福。
2.阅读课文一遍后,文中的信客给你怎样的饿印象呢?可以用形容词来描述一下吗?
任劳任怨。
待人宽容。
善良厚道。
恪尽职守。
有才干。
任劳任怨:代读写书信。
帮忙料理乡人后事、安抚死者家属。
待人宽容:遭别人怀疑、遭同乡诬称为小偷仍不计较。
恪尽职守:前后当了三十年的信客。
有才干:
当教师、校长同样受到赞誉。
4.在信客的这么多的故事中,哪个最让你感动呢?并说说原因。
5.解答课后的练习。
初二语文实用备课教案人教版范文(14篇)篇十
教学目标:
1、了解说明要抓住事物的特点。掌握“拱、贞、撑、涧、虹、弧”等6字。
2、初步学会从“抓住特点”的角度分析一般说明性文章,圈画关键性语句。
3、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教学重点:掌握抓住中国石拱桥特点进行说明的方法,初步学会分析一般说明性文字,找出关键性语句。
教学难点:如何掌握举例的典型性,体会课文用语的准确性。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要向别人介绍某种事物或阐明某种事理,都要用到说明这种表达方式。以这种表达方式为主,按照一定得要求解释事物或事理,使人们获得关于某一事物的知识和道理的文章,就是说明文。
1、你见过哪些说明文?(举例)。
2、简介课题及作者。(板题)。
二、熟悉课文,理清行文脉络。
1、听录音,划生字词语。
拱、贞、撑、涧、虹、弧。
2、理解运用下列词语:巧妙绝伦。
3、思考:阅读说明文,首先要理清说明的顺序。本文采用。
了怎样的顺序?
提示:先归纳每一个自然段的段意。
a、石拱桥的外型。
b、石拱桥的结构。
c、中国石拱桥的一般特点。
d、赵州桥的历史。
e、赵州桥的结构特点。
f、卢沟桥的特点。
g、卢沟桥的艺术价值。
h、卢沟桥的历史纪念意义。
i、中国石拱桥取得成就的原因。
j、解放后中国石拱桥的新发展。
明确顺序:石拱桥——中国石拱桥——中国石拱桥的典型杰作——中国石拱桥的新发展(由一般到个别)。
三、理解说明对象的特点:
1、集体朗读1、2段,讨论明确。(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2、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形式多样)。
3、赵州桥的特点?(4、5两段,讨论明确:结构坚固、形式。
优美、历史悠久、巧妙奇特)。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2。
2、完成课后练习4。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石拱桥有什么特点?
2、中国石拱桥有什么特点?
3、赵州桥有什么特点?
二、讨论:
1、本文介绍了卢沟桥哪些内容?它有什么特点?
a、引导朗读6、7、8段,明确:所在地点、建造年代、桥身长宽、
路面、桥墩、桥面、石栏、石柱;艺术价值、纪念意义等。
b、特点;历史悠久、设计奇巧、结构坚固、形式优美。
明确:a、建造时间先后。
b、结构由简到繁。
c、典型例子:证明“有悠久历史、几乎到处都有、形式多样、有许多石惊人的杰作”等3个特点。
明确:原因3个。主次结构,脉络清晰。
4、课文只怎样说明我国石拱桥建筑和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的?为什么有这样的发展?
明确:范围广、数量多、型式多。
三、指导学生归纳说明的中心内容。
本文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说明了我国石拱桥在设计和施工上的独特创造、辉煌成就和飞跃发展,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四、讨论:
试从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的顺序、说明方法、语言特点4个方面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1、抓住特点,揭示本质。
2、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3、说明方法多种多样。
4、说明语言准确科学。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三、五、六。
初二语文实用备课教案人教版范文(14篇)篇十一
1、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运用好词好句,学会写简短的解说词。
2、能力目标: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感悟作者细腻、生动的描写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阅读想象画面,欣赏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媒体的运用ppt课件。
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1、师:相传在四百年前广东新会的天马村有一条小河,河中有块泥潭小岛,一天一只仙鹤看中了这儿环境优美便衔来一根榕树枝,说也奇怪这棵榕树很快的生长起来枝繁叶茂,远看像浮动的绿洲。一个美丽的清晨,这只仙鹤带来了成千上万只仙鹤,每于清晨薄雾中,万千灵鸟嘎嘎呼唤,翩翩起舞,凌空翱翔,野趣盎然,蔚为壮观。那一片和鸣谐调的天籁之声,“人间那得几回闻”,成了南国的一道奇观——鸟的天堂。板书课题《鸟的天堂》。
3、质疑:“鸟的天堂”指什么?为什么叫“鸟的天堂”?通过质疑,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
次序时间作者见到了什么作者的感慨。
(三)自主感悟。
a:品读“美丽奇特的大榕树”
在学生整体感知后,进行自主阅读,要求:找出自己认为优美的句子,各抒己见。
1、师板书(画一棵榕树)一株榕树便天堂,这是一株怎样的榕树?(观看视频资料)。
2、你看到了一颗怎样的树?(大、绿、茂盛、生机勃勃……)要求学生把他想到的写在黑板榕树上。
3、作者看了榕树后有什么感慨?(板书:“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4、认真读读课文1—9自然段,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大声地读一读,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1)大的特点:
在一个地方,河面变窄了。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树叶真绿得可爱。那是许多茂盛的榕树,看不见主干在什么地方。
师:四百多年前,河中一个泥墩、一棵榕树长期繁衍,形成枝叶覆盖1万多平方米。相当于150个多媒体教室那么大)(哇!)。
师:称赞它生: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我有机会看请他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树木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面上,伸进泥土里。
教师结合课件介绍画面。
师:称赞它生: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上,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师:怎样理解“卧”?
师:称赞它生: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师:齐读第7自然段。
(2)生命力旺盛的特点。
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四:总结。
初二语文实用备课教案人教版范文(14篇)篇十二
1.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3.掌握本文的词语。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学生自评、互评。
三、检查预习效果。
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迤(yi)西譬(pi)喻糯(nuo)米蹲(dun)踞。
忌讳(hui)酬(chou)和铁箍(gu)熹(xi)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譬喻:打比方。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淳朴:诚实朴素。
四、学习课文。
1.指定学生甲诵读1~3段。
指定学生乙诵读1~3段,评议优劣。
2.归纳第一段:引出歌会地方。
3.讨论并归纳第二段的中心内容。
分析:“这是种别开生面的场所……却互不见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随口而出。”
“在场的既多内行……解口渴去了”争论后归纳:写歌会的场所、方式、胜负的情况。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小结。
了解文章描写的别开生面的云南歌会,表现了云南人民无限趣味的生活,给读者崭新的视野。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初二语文实用备课教案人教版范文(14篇)篇十三
作者余秋雨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主要著作有《文化苦旅》、《秋雨散文》、《山居笔记》、《行者无疆》、《千年一叹》等,其中散文集《文化苦旅》曾获得多个书评大奖,《山居笔记》更获得海外华文文学最高奖第一名。
2.导语。
初二语文实用备课教案人教版范文(14篇)篇十四
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但听一听萧乾的,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
教师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播放一些街头叫卖的吆喝声,增加学生的听觉、视觉方面对“吆喝”的了解。
作者简介:
萧乾(1910~1999)原名萧丙乾,蒙古族。北京人。作家、记者、翻译家。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1946年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文艺报》副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