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感悟,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那么你知道心得感悟如何写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感悟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小学生读论语心得感悟篇一
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确,孔老夫子给了我们很多道的启示,比如: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天地之间,万物生灵,无非一个“道”字。道是什么?也无非就是原则、规则、规矩、规律。《论语》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应讲原则,要把握好原则,把握好分寸。这对我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的确有很大帮助。
对物质财富的追求无可厚非,但要把握好度,过头了就不好了。当一个人所有的行为都指向同一个目标——"钱"之时,那真是可怜又可悲的事。看看孔老夫子,对清贫的生活也乐在其中,不怨天尤人,泰然处之。有此境界的人能有多少?"曲肱而枕,乐在其中"值得点赞,值得学习。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德行不能修明,学问不能讲习,听到好的道理不能好好去做,有过错不能改正,这都是令人担忧的事情。这是讲的道德、素质、品德、境界。一个人活着,就要有追求,是物质也好,精神名利也好,与世无争、淡泊明志也好,但必须讲德、讲学、讲义、讲善,这是对人的最起码的要求。无德之人不算人,无学之人难为人,无义之人枉做人,无善之人是罪人,所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令人担忧的事情。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决不仅仅是为了吃饭,还应该有精神追求和心灵上的追求。
对于公职人员、党的干部,也有这方面的句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与我们常讲的“忠诚、干净、担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奋斗不息、死而后已”等也是一个道理。做人得讲本分,每种职业有各自的职责,共产党人有共产党人的使命。特别是我们这些基层干部,直接面对的就是群众,首先应该做的就是为老百姓办事,要志向远大,淡泊名利,不怕担负责任,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克服困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
《论语》是一部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书,值得我们认真阅读、仔细品味,他的哲学思想是是一份珍贵的遗产,读后令我受益无穷。
小学生读论语心得感悟篇二
“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选自《论语》里面的《为政》,这是《论语》里给我感受最深的一句。是说:“明白了就是明白了,不明白就是不明白,这就是智慧。”这句话虽然出自春秋末期的孔子之口,但仍对现代人有着深远的教育意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句话包含着一个道理: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谦虚诚实,切不可不懂装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遇到很多形形色色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报以谦虚诚实的态度去对待,有不懂的问题,应当及时向别人求教,甚至是“不耻下问”,如果不懂装懂,敷衍塞责,最后只会害了自己。
比如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这是很正常的,这时候应当找出不明白的地方,迅速向老师同学请教,而有些同学总是偷懒,想凑凑合合混过去,给自己找各种各样做错了的理由,总认为自己的错误仅仅是个失误,这样时间一长,就必然会漏洞百出。
让我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做一个于人于己都诚实的人吧!
小学生读论语心得感悟篇三
现代人面临一个耳熟能详,但又一知半解的话题——“压力就是动力。”
我们只能理解到压力能够产生动力,至于产生动力以后的结果究竟是什么?却从未想过。最近在看百家讲坛中于丹《论语?庄子心得》时,看到于丹举出的一个十分经典的例子,不妨写来与大家共赏。
从这个实验可以看出,不施压的挡不住利器轻轻一击;稍加施压的挡不住利器猛烈袭击;施压到极限的一般利器都无法剖开。
南瓜尚且如此,人,长期在极度压力下更能锻炼出惊人的能力,比如特种兵,那个不是九死一生中锻炼出来的好汉。
又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这两段,前一段说的是困难对人的压力所造就的成就;后一段讲的是多种多样的压力。
试看有成就的人,谁不是经受了无比压力才能获得成功。毛爷爷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在长征那旷古绝今的压力下,他才锻炼出了擎天柱般的气魄,成就了伟大的事业。
勿容置疑,压力对任何承担的人来说都是痛苦的,谁不愿意自由自在,谁不愿意享受清福?但是这样的后果会使人逐渐懒惰,不求进取,造成不堪一击的悲剧,南瓜的实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因此,即或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我们也要学会自加压力。因为在这变革的时代,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人们随时都会承受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工作的人自不待说,就是退休的人都要面对儿子、房子、妻子、票子等等一系列生活带来的压力。所以我们只有勇于面对压力,正确处理压力,化压力为动力,才能锻炼出抗衡压力的能力。
以此看来,压力就是动力,动力产生能力,能力决定成败,是千古不变的道理。
人没有物质是难以生存的,连三岁小孩都会赞同这个事实。
但是要说人没有精神也难以生存,却未必人人苟同。于丹在谈到这个问题时列举了一个生动的寓言。
秋天,三个田鼠准备过冬物资。一号田鼠主动承担起储藏粮食的工作,二号田鼠主动承担起储藏取暖物质的工作。
三号田鼠说:“你们忙你们的,我正在寻找着我的工作。”
那两只田鼠听了很是气愤,但又懒得与他辩解,心想:到过冬的时候再与你理论!便各自忙着自己的事了。
寒冷的冬天说来就来,由于他们提前储备了取暖的物质和粮食,于是在洞中舒舒服服地过起了冬天。一二号田鼠这时开始数落起三号田鼠:说他秋天什么事都不干,只知道游荡,现在却厚颜无耻地享用他们的食物。
三号田鼠说:“到时候你们就知道我的工作并不比你们轻松。”
一二号田鼠以为他在耍无赖,便嗤之以鼻,不予理睬。
开始他们有吃有喝,日子还过得去,可是一个多月后,他们对这种不见天日的日子开始厌倦,一二号田鼠的心情烦躁起来。
这时三号田鼠不慌不忙地说:“你们别急,我来给你们讲故事。”
一二号田鼠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主意,就围着他坐下了。
三号田鼠便将自己在秋天听到的,看到的娓娓道来,一二号田鼠听得津津有味,就像他们亲眼看到了秋天那天高云淡、金黄色的田野、和田野上忙碌的人们,还有人们在谈论一些古往今来的故事。
不知不觉中春天已悄悄来临。当他们精神焕发地走出洞时,一二号田鼠才恍然大悟:原来三号田鼠整个秋天看起来虽然什么也没做,但是他却在收集着过冬的精神食粮,要不是有了他的`精神食粮,漫长的冬天还确实难过。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人们在物质条件基本满足以后,必然会追求精神上的享受。这也是改革开放刚开始,人们都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时候,中央为什么高屋建瓴地提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道理。否则,当我们在物质条件逐渐丰富起来的今天,才感觉到精神食粮的缺乏就晚了。我们现在就不会享受到如此丰富多彩的文艺生活和先进文化成果的回报。我们的生活就会像跛了足一样失去平衡。
精神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他无时无刻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就像我们始终离不开自己的影子一样。
每个人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无不体现着一种精神,对于这一点,庄子在《德充符》一文中引用了孔子的一段讲话:“我曾经出使楚国,路上看到一群小猪正在吃母猪的奶,没过多久,它们惊慌地从母猪怀里跑开了。这是小猪发现母猪再也不像往常那样关注他们——已经死了。可见小猪并不爱母猪的形体,而是爱着能够指挥母猪形体的精神。”(白话翻译)。
这充分说明了动物最可爱的是精神,而人又是万物之灵。“灵”就灵在精神上,所以人一旦离开了精神,与行尸走肉没有什么区别。
“精神”虽然是无形无象的,但是它却无时无刻不在指挥着生动活泼的形体,发挥着无形无象的巨大作用。
所以人,要有精神上的追求,生活才能有滋有味,而精神追求离不开对先进文化的学习、借鉴、运用,可见先进文化就是我们的精神食粮,它能培养出我们的浩然正气,例如:抗日战争时期,人们一唱起《黄河大合唱》《大刀进行曲》等歌,自然会有一股奋勇杀敌的浩然正气由胸中直冲顶门。
因此在物质条件逐渐好转的今天,我们应更多地注重精神食粮的搜集,为美好的生活增添更多光彩。
没有经过特殊锤炼的人,在现实生活中都以自我为中心向外延伸。这看起来没什么错,因为没有了自我,便没有了与自我相联系的一切。
然而现实却彻底粉碎了人们的这种观念。于丹在阐述这个道理时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有趣的神话。
有一个修炼快要成仙的人,看破了红尘,他很想知道天上和阴间究竟是怎么回事,于是他先下地狱去看看阴间的情况。
一进去便看到那里的人一个个瘦骨嶙峋,奄奄一息,他觉得奇怪,便留心观察,结果发现所有人手上绑了一个一米多长用来吃饭的瓢,可是到开饭时谁也没有办法将食物放进嘴中,一个个饿得嗷嗷直叫。
他想阎王也太残忍了,怎么想这么个馊主意来整治人?还不如我们人间。于是他又赶往天上。
奇怪的是天上的人与地狱的人一样,也绑了一个一米多长用来吃饭的瓢,不同的是他们一个个红光满面,神采奕奕。
这是什么原因呢?到开饭时他才明白了其中的缘由:天上的人进餐是先喂别人,等对方吃饱了,对方再反过来喂他,因此一个个酒足饭饱,没有人会因为吃不到食物而犯愁。
他终于明白了老子的那段:“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道理,说穿了就是奉献精神。
这个神话所表达出来的观点,与老子《道德经》中所阐述的一系列道理都是相通的:先无私然后才能成其私;不与人争天下才没人能够与你争;要想获得必先给予等等类似的观点在《道德经》中随处可见。
所以“奉献”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奉献也不例外。即便是送人兰花还手留余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