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理智与情感读后感200字篇一
生活不会总一帆风顺。在这本小说中,多的是喜悦过后的绝望。那个滂沱大雨的午后,骑着白马出现的男子满足了玛丽安娜对于自己另一半的所有幻想,他有着英俊的外表,能背出自己最爱的诗句,愿意带着自己流连于大千世界。然而,所有美好戛然而止。出现在生命中的男子给了自己无限的遐想,然后坐着马车离开,徒留自己一人抱着期望过活。他收拾行囊走向远方,没有一丝留念。玛丽安娜还不懂世事无常,在她心里相爱的人必然在一起,情感至上,无关其他。此后重逢之时,男子对自己置若罔闻,再多的书信也唤不回他对于金钱和名利的渴望,只留自己一人独自心碎,被迫认清现实的残酷。
那个静谧温暖的午后,温文尔雅的男子不费吹灰之力得到了全家人的喜爱,也虏获了艾莉诺的芳心。然而现实却将两人分隔两地,即便是许下的约定也来不及实现,埋藏在心底的秘密也来不及诉说。关于他的一切只能从别人口中听说,然而这个“别人”却正是男子年少时私定终生的女孩。世界有时大到一辈子都找不到自己心爱的人,有时却小到心爱的人就在旁边却无法言语。所有的苦难和折磨都只能交给自己来承受,艾莉诺最终还是屈服于理智,献上自己的祝福,默默地继续过着男人未出现以前的生活。
故事到这里,仿佛一切都失去了生机。此前出现的一切幸福事物,都只是为了后来的残破景象做铺垫。然而,就如狭缝中的种子终于开出来明艳的花朵,她们的生活也终于再次被和煦的阳光所笼罩。
毫无生色的玛丽安娜在被迫认清现实后终于成长了。幸好是布兰登上校,只有他才能毫不气馁地一直陪伴在玛丽安娜身边,等到她看清到底谁才是她生命中注定的那个男子。我想,能遇到布兰登上校已经花光了玛丽安娜这辈子的所有运气。如此一来,不论前面遭受了什么也都显得无足轻重了。或许还要感谢前面那位没有担当的男子让玛丽安娜彻底看清了人性,从而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那个人。
内心再无波澜的艾莉诺穿着素色的裙子,终于等来了被自己小心安放在内心深处的男子。早以为他已另娶,没想到却是一场乌龙。那一刻,埋藏许久的情感犹如决堤之水,再也顾不上理智了。一切等待都是值得的,因为相爱之人必将重逢。
理智不足情感有余,抑或是情感不足理智有余,有遗憾才会满足于当下。
理智与情感读后感200字篇二
这个故事中的人物像现实生活中的人们一样,有弱点,正是这些弱点导致了他们的不幸。他们高傲而自私,他们常陷于感情纠葛之中,以至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凯瑟琳与希斯克利夫曾经是多么幸福的一对。“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用种种描写这种纯真情感的词去形容他俩都不为过。可是我们要知道,世间有一种可以污染一切纯洁事物的东西叫“虚荣”,凯瑟琳怀着心中的高傲,嫁给了富有的艾加?林顿,嫁给了她对其并无爱意的艾加?林顿。说得更加坦白一些,美丽的凯瑟琳事实上嫁给的是金钱和地位。可怜的希斯克利夫,在他心中留下的是创伤、是仇恨。他想报复凯瑟琳可同时却依然深深爱着她。人,也许就是如此矛盾的动物吧!凯瑟琳放不下的是虚荣,希斯克利夫放不下的是仇恨。而他们都放不下的是对方。爱并憎恨着,这也许是我们无法了解的,而令我最不能理解的是他们不惜一切地牺牲、伤害身边的所有人来报复对方。他们是这样的义无反顾,如同书名《呼啸山庄》那样呼啸着向前、咄咄逼人。排山倒海的仇恨让我有些窒息。
电视剧中常说,一个人若没有轰轰烈烈的爱过,那他的这一生是可悲的。可我认为两个人如果爱到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这种地步,那他的人生更是凄凄惨惨、可悲可叹。我想人应该学着放手,学着忘记,学着淡然。忘记人生路上的所有伤痛,淡然生活中的一切不快。用一生的时间去憎恨、去保持虚荣,可最终还是回归到最初的平静与安谧。在面临暗潮汹涌时,学着去放手,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相信凯瑟琳与希斯克利夫的一生错过了许多美好的事情,错过了许多平静中的美丽。
这本书的大部分都充斥着仇恨与虚荣的阴影,让人精神都紧绷着,可在结尾部分作者却用了出乎意料的温和且纯洁透明的笔触。字里行间中弥漫着一种冷冷清清的凄美。你会发现平静得难能可贵: 您回到画眉山庄的路上会经过教堂墓地,您可以看见靠近荒原的三个墓碑,中间凯瑟琳的已经旧了,被周围生长的杂草掩住了一半。一边是艾加?林顿的,另一边是希斯克利夫的新墓碑。如果您在那儿呆一会儿,看着在温暖夏日的空气里纷飞的昆虫,听着在草丛中喘息的柔风,您就会知道在静谧的泥土下,长眠的人在多么平静地安息。炽热的爱会烧毁一个人的理智,平静而深沉的爱却让人回味永生。感点独特而深刻,语言简洁而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