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我家乡的端午节我家乡的端午节篇一
以临近端午节前夕,孩子们听到要过节都高兴的发出了欢快的笑声,幼小的孩子们都等着大人们包粽子,讲故事。而我们也将人世尘俗抛掷脑后,投入到节日的欢乐中。
如今已是端午之节,我很想念屈原前辈。屈原是谁你们可能不明白,我来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吧!
楚王时期有一个人叫屈原,那时他怀着才高八斗的智慧,向楚王自荐,可却一次次的遭到楚王的拒绝和抹杀,最终,楚王因不耐烦将他逐到边疆,之后,屈原觉得自我才高八斗,竟不被重用,自我一心钟爱国家可没人明白,一怒之下投入了汨罗江。那个地方的人觉得他很伟大,为了纪念他,他们不想让屈原的尸体被江里的鱼吃掉,就投了很多粽子,意思是鱼吃粽子别吃屈原的尸体,之后称这一天为端午节。这一天便有了吃粽子的习俗,你们听了故事必须很感动吧!其实我也感动的一塌糊涂呢!
可是听了这个故事,我虽然敬佩他,但我觉得,他不应当就这么结束自我,是个人就会有不足之点,他肯定也会有不足之点,他应当继续学习和改正他的不足之点,从而改变的更好,而不应当因为一点挫折就当懦夫。如果屈原能明白这点而不去投江的话,他将是我心目中最伟大的英雄。
说道端午,不得不把故事放到一边了,还是讲讲我家乡的习俗吧!
我家乡的习俗你可能还不明白,每当端午过节,我们家乡就要荡秋千,我也不例外。今日,我也荡了秋千,其实他的寓意是荡掉所有的怨恨和烦恼。
最终还是要给大家说一声“祝大家节日欢乐!”
我家乡的端午节我家乡的端午节篇二
我一年里最喜欢过的节日就是端午节了。端午节又叫“端阳节”、“重五节”等,是农历的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是:吃粽子、赛龙舟、插艾草、喝雄黄酒等。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
端午节一早,我刚睁开眼,就看到妈妈在门外忙着什么。过去一看,原来妈妈在插艾草,餐桌上还摆着用艾草煮成的鸡蛋和几个香喷喷的粽子。这时,我才想起今天是端午节。看着煮的绿绿的鸡蛋和香喷喷的粽子,口水都忍不住要留下来,几分钟,两个鸡蛋和一个粽子就没了影。
吃完饭,我们全家一起到大明湖去看龙舟。来到大明湖,发现有许多人在湖边等着看龙舟比赛呢。我们找了一块“绝佳”的观看场地,来观看龙舟赛。只见参赛的龙舟一字排开,龙舟大约10米长,半米宽。龙舟上的人,有的在商量战术配合,有的在做热身。岸上的观众都为哪条龙舟能夺冠猜测着。我看中了一条绿色的龙舟,这条龙舟上的人都很健壮,热身做的也很充分。正想着,比赛就要开始了。
站在船上的发令员一声枪响,几十条龙舟像蛟龙一样,在水中穿行着。那条绿色的龙舟处于第五名,船上的击鼓手奋力地呐喊着,激励船员们奋力前行。我也呐喊着,用全部的热情我支持的龙舟加油。观众们也都紧握双手,期望自己支持的龙舟夺冠。我呐喊着,为那条绿色龙舟加油。船员们仿佛听到了我的加油,更加奋力地划着。只见绿色龙舟超越了另外两支龙舟成为了第三,这时,他们又超越了一条龙舟。我更加卖力的呐喊,希望他们能夺冠。绿色的龙舟已经于第一名齐头并进了,这时距离终点还有50米,船员们奋力地划,终于取得了第一名,这时绿色龙舟已经冲过了重点。“14号龙舟是冠军”随着裁判员的宣布,全岸观众沸腾了。我也为绿色龙舟的好表现欢呼。顿时,大明湖成了欢乐的海洋。
我恋恋不舍的离开了大明湖,端午节虽然过去了,但它留给了我许多美好的记忆。
如今不是看到满街的棕子,商场中的打折,电视中的庆祝,我已经感觉不到它——端午的存在,每次念到端午这两个字时不由的让我想起那个在外婆家过的端午节。
时光倒回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南方的一个小镇。
一盏昏黄的豆油灯,一张脱了朱漆的梳妆台,一方古旧的镜子。一个老人在镜前动作迟缓但一丝不苟的梳头,我被一些细碎的声音惊醒,睡眼朦胧的看着她,我的太姥姥(即姥爷的母亲)。不一会她就梳了,一个盘髻。这时她不知从哪里拿出的一朵绢花,粉红的,端详了很久她轻轻的插在头上。
我被吸引住了,她那花白中带些黄的头发上,一朵粉花格外显眼。像在茫茫白雪里的一株雪莲,温暖而惊艳。以至于今天我忘记的太姥姥的容貌还记得这一幕,那朵花。想必那时的她也如同今天的我在回忆多少年前如花的自己,和某个端午的早晨。可最终,她挑了一根最普通的银簪戴在头上。
一切收拾好了,她走到床前做了个动作示意我睡觉。我闭上的眼睛,但能感觉到灯灭了,和吱的一声关门。之后就是一片安静,我知道在艾草还没有插上门楣时家里谁都不可以说话,要不然不吉利,我也绝对不可以出声,这是大人们交待过很多次的。静,真静!
“小乖乖,起床了,太阳都晒屁股了。”我在姥姥那熟悉的叫喊声中坐起来。姥姥拿来了前两天才为我缝制的新衣,大红的镶着黑边的衣衫,还用一根红绳给我扎了一个冲天炮的发型。
“穿上鞋,去给太姥姥请安。”姥姥便给我穿上了那个红的绣着仙桃的布鞋,出了卧室门,太姥姥坐在堂屋里。“太姥姥好。”说完我便跪了下去磕了三个响头。
“乖,拿着纳福篮一边玩去。”她笑吟吟的拿起身边的那个八边形的布蓝,在每一片布上都绣着不一样的花,每一片布的边与边的交接处都要再用布札一个凤凰头,每一个凤头上都叼着七色的彩线穗子。
“姥姥好。”我拿着小篮转身就向身边的姥姥作了一辑。
早饭,一个棕子,一个鸭蛋,一碗粥,匆匆吃过。吃完后姥爷便用雄黄在我头上画了一个“王”字,据说这样那些鬼蚁蛇虫都不会伤害我。
“张奶奶好。”“李奶奶好!”吃完饭不能闲着,拿着小篮便挨家挨户的串门,老人们都纷纷拿些零食往我小篮里放。不知何时小篮满了,我便回到姥姥家。
“哪来的小老虎。”姐姐坐在堂屋里看我进来了笑的合不拢嘴。
“爸爸,妈妈,姐姐,你们什么时候来的。”我一边说一边扑到妈妈怀里,到姥姥家已经几个月了真是很想她们。
“瞧瞧,又长壮了。”妈妈抱着我高兴的说。
“我是给姐姐带路的。”说完便站在姐姐身后,姐姐便上前给那她请安。
从李奶奶家出来又到张奶奶家,就这样小篮又满了。也中午了。
“快洗手吃饭,”妈妈已经在门口等我们了,满桌子的饭菜都上了,雄黄酒也端上了。父亲和太姥姥都坐在上席(在老家姑爷是客,应该坐上席),姥爷坐在父亲身边,别人吧都可以乱坐。
“走啰,看龙舟去。”一家人其乐融融,欢欢笑笑的吃完了,姥爷便抱着我拉着姐姐向河边走,父亲跟随着。母亲则留在家中陪姥姥,一路上姥爷问了父亲一些春耕的事情。
“快点,快点,都开始了。”我看见河边好多人便大叫,对于大人的谈话我是不感兴趣的。他们便加快了脚步,我骑在姥爷脊背上,姐姐骑在父亲的背上,河中的场景我看见了。
两条龙头的彩绘木舟,两条木舟上的人都一样多,不同的是一条木舟上的人系的是红头巾,另一条木舟上的人系的是蓝头巾。他向水中抛了些棕子,说了一些我没听懂也没有记住的话。过了一会岸边的锣都敲了起来,那些龙舟上的人都坐的很整齐,等大鼓一响船像箭一般冲了出去,不一会儿就超出了我的视线。
“追龙舟呀。”旁边的人都一边叫一边跑,姥爷和父亲背着我们也在跑,可到了终可都赛完了,听旁边的人说是红队获了胜。
在那里也没有多留,因为姐姐明天还要上学,她们今天得回家。临走时妈妈嘱咐我她买给姥姥吃的东西我不要吃,要叮嘱她们吃。我当时坚定的点点头,事实证明这些东西还是被我给吃了。
我一听松开手就往李奶奶家跑,当然没什么小鸟,倒是有很多的小孩在玩过家家,我便加入其中,一直到吃晚饭。
月,轻轻的爬上了那棵老槐树上。姥姥搬了凉床在院子里,我躺在床上姥姥摇着蒲扇给我扇风赶蚊,讲着那古老的牛郎织女。太姥姥在屋中纺线,吱吱呀呀,就这样我迷迷糊糊的睡着了。依稀中还听到吱吱呀呀的声音。
我家乡的端午节我家乡的端午节篇三
一个又一个节日像一位位美丽的仙女,从天宫中出来,飞下云层,来到平凡的人间。
五月初五,粽子仙女用她的魔法搬来了龙舟,取来了粽叶,端来了雄黄酒,捧来了香囊。我忘记说了,还带来了人们的快乐。
吃完粽子,我们来到了河边,看起了赛龙舟。在龙舟上的人分为两种:一种划龙舟,另一种敲锣打鼓。一艘艘龙舟向前驶去,二号龙舟马上就要赢了,吃瓜群众高喊着,欢呼着,最后赢的果然是二号龙舟。
挂香囊可不能忘,不然,会有妖魔鬼怪来的,吓吓你们,只是传说而已。
小孩子可还要点雄黄酒,不让五毒靠近。
端午节还有许许多多的习俗,剩下的就让你们自己去发现吧!拜拜,端午节,我爱你,我爱你,我会想念你的,明年见。
我在心里想:明年的五月初五,你快来吧!
我家乡的端午节我家乡的端午节篇四
全世界有很多节日,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我的家乡韶关也以其独特的方式过着属于我们的传统节日。在众多的传统节日中,我最喜欢端午节。原因不是因为屈原,不是因为什么。就因为我是在端午节那天出生的。
端午节是个非常热闹的节日,家家包粽子、吃粽子,这是端午节必定的习俗,各式各样的粽子都有形状多多,在农村,我们还会包个书包形状的送给弟弟妹妹们挎在腰边带回学校边走边吃。味道多多,有甜的、咸的、香的、辣的,甚至连苦的都有。不过好像因为地方不一样,包出来的粽子各味不相同,每个地方的人基本上只习惯于自家包的,对于其他地方包出来的味道些许人都不太习惯的。比如说我就不习惯,因为馅料不一样,我还是喜欢吃自家包的粽子。
在端午节还有一个不可缺的活动——划龙舟。在宽广的江面上,放下三四条龙舟,十几个人奋力划动船桨,一人坐龙首敲锣,一人坐舟中打鼓,众人齐喊“一、二”“一、二”,其阵势可与惊涛骇浪相媲美。岸边围观的群众顶着热辣的阳光,还依然不忘为自己喜爱的龙舟呐喊助威。再观向江中,几条龙舟犹如猛斧破江早已赛得你死我活。外国来的友人纷纷拿起相机快速地拍下这一幅幅壮观的场面,生怕以后再也见不到如此的伟观。
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连肚子也是想家的,心里装着亲戚们,肚子用来想家里的美食。这不,肚子又呱呱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