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在教学中,我有时会忽视学生的情感需求,导致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学反思是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下面是一些值得参考的教学反思案例。
植物教学反思范文(21篇)篇一
《形形色色的植物》这篇课文是《叶绿红花》一文的序言,作者抓住“形形色色”这一文眼,从植物世界的“庞大、复杂”与“奇趣无比、五光十色”之处落笔,娓娓而谈,以流畅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神奇有趣的植物,给人亲切质朴之感,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基于本课的特点,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抓住了“形形色色”这一文眼,提问:“你知道形形色色是什么意思吗?”孩子们畅所欲言:有的说“形形色色”就是“各种各样”的意思,有的说是“各式各样”;还有的说是“多种多样”.......孩子们都能按自己的`理解说出对“形形色色”的理解。
接下来我带领学生们对“形形色色”一词的理解找出在文中具体指什么?孩子们开始独立阅读,进而找到统领文章的两个自然段:第一、第四自然段,即:“形形色色”在文中具体指什么?“植物世界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世界。”“植物世界还是一个奇趣不比、五光十色的世界。”
紧接着,我将植物世界分成“庞大、复杂”“奇趣无比、五光十色”两部分分别来理解。
在本节课教学中先从整体上抓住文章的文眼来把握课文的整体内容,再分着来理解的模式。教学需要我们不断的研究。
植物教学反思范文(21篇)篇二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并依据《美术课程标准》精神,进行了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愉快、舒畅、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得知识。
这节课我以兴趣导入,把植物作为人类的好朋友,密切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情景教学的方式,由学生自己来扮演植物,让学生站在植物的角度去想象。如与学生一起体验植物生活的过程,学生身心愉悦,神物交融,这是多么鲜活的体验!
实践证明,给一年级的学生上课,对话的方式比教师长篇大论的演讲更有效,我运用试问的对话方式,启发学生的想象力,问题由浅人深,步步拓展,让学生在大的主题下调动潜能,发散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创造的天空里翱翔。
本课要求学生创造出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东西——太空植物,要做好这一点,光凭空想是不行的,我利用多媒体展示植物图片,让学生对植物的特征有较深的了解,然后通过有效的引导,使学生在思维意识上产生认识飞跃,再通过形象的演示,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我还体会到在美术课上多媒体的运用要恰到好处,不只是代替板书,而是在有限的时间让学生接受更多的知识,提高教学的效率。
面对一年级的孩子,我发现我的教语言还不够儿童化,语速过快。其次如果我当场在黑板上作画然后再让孩子来评评老师的作品,这样会让孩子更喜欢上美术课。由于学生自己收集的材料太少,创造性使用的情况很少。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我要更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想象、创新潜能,关注学生的新发现,新思路,抓住他们的思维火花,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植物教学反思范文(21篇)篇三
科学课是一门重视观察,重视实验,重视探究的实践性学科,三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这门学科,既有新鲜感,又不知道如何学习,由于学生的观察能力较差,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观察方法的指导,以便使学生掌握学习科学的方法,获得科学的观察信息,从而为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为今后学好科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绝对不能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而去牺牲学生观察事物,认识事物时间和兴趣。
《植物的叶》一课的教学目标要求:认识树叶的多样性,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构成,叶有着自己的生命过程……我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首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的树叶,观察树叶,探究树叶的特征,接着用统计法进行树叶数量,种类,形状等的统计梳理,根据学生捡拾到的树叶指导进行科学的分类,最后通过探究,让学生对树叶的构造进行认知,这样做使学生在观察中认识树叶,在探究中感知树叶的生命特征,在比较中体会树叶的个体差异性,体现了科学课程的学科特点,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科学,热爱生命的思想。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认为:作为三年级的孩子尽管对植物的叶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一些叶子的种类,形状,甚至有个别同学知道叶子的结构特点,但却是非常的肤浅,这样就要求我们科学教师依靠观察、探究让学生掌握方法,我们教师要带领学生通过实地观察来认知树叶的种类、颜色、结构等特征,从而对植物的叶有充分的认识。总之,在科学教学中要紧紧抓住观察---探究----再观察---再探究---形成结论这个科学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和判断能力,做到传授知识于快乐的操作中。
植物教学反思范文(21篇)篇四
本课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通过对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的生长需要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植物共同的生长需要。第二部分通过对草本植物的.一生和木本植物的一生进行观察、分析,以及百年老树与枯死老树对比分析,了解植物整个生命周期的变化,明白生老病死是自然现象也是自然规律。第三部分讨论概括,归纳出植物的共同特点。
考虑到这节课是整个单元的小结,主要是对整个单元的学习进行一个梳理和整理。因此课堂上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交流、自主得出结论,而事实上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也基本达到了本节课的目标。
本节课结束后,我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发现了存在的几个问题需在以后教学中改进:
1、教师备课不充分,对教材专研不够。以向日葵为例的9张图片,用词语概括难度较大,像“种子”“生根”“发芽”“成长”“成熟”“结果”一类,学生基本能答出,但是“子叶长出”“真叶展开”这一类专业名词就比较难接受。以大树为例子的几幅图片,有几组学生交流时认为大树是春天发芽,夏天长得茂盛,秋天落叶,冬天死亡,而没有认识到大树的生命周期是比较长的。教师在备课时没有充分考虑到这些问题。
2、教师对学生年龄特征考虑不够,时间分配不合理。三年级学生年龄小,写字的速度比较慢,识字数量少,在教学第一部分内容时用时过多,而最后总结出来的植物相同特点也没有记录下来。造成了课堂前松后紧。
3、由于刚接手三年级学生,对学生的学情不了解,师生配合也不默契。如学生在写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时,我以为学生能写出许多课本中未提及的植物来,结果大部分学生写的是课本中学过的植物。又如老师认为学生能快速回答出来的问题没有回答出来以及学生答非所问等等。
4、课堂上教师讲得多,学生缺少练习。比如在引导学生比较“向日葵的一生”和“一棵大树的一生”时重复啰嗦,浪费了时间,导致后面的教学时间不多,没有进行达标检测,匆匆结课。
植物教学反思范文(21篇)篇五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种子植物》这节课中我首先从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入手,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创设学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情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以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为重点进行探究实验,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对比,得出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概念,以及胚是幼小的植物体,最后进行练习巩固。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在课堂上采取了一些措施:如让学生收集种子,尝试了解种子,让学生亲身经历收集种子的乐趣,从中感受种子的魅力。再如在课堂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用在观察种子的结构上,教观察与解剖的方法,对每个探究的实验都要进行总结归纳,再利用表格对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进行比较,最后得出胚是幼小的生命体。这些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学生的分析比较得到的,教师只起到了引导的作用。
此外在课堂上采用了实验探究法、观察法、讨论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整体设计自然流畅。比如教学胚的结构时,让学生看书、画胚的结构、和书中的图对比学习结构名称、多媒体演示胚的每部分结构。通过四个细致的步骤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落实到实处。与学生互动发挥了主体参与。
当然还有不足的地方:激励评价语言生硬。课堂上不能和学生融为一体,不能和学生很好地互动,启发学生学习的引导方法还有一定的欠缺。这些都是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
植物教学反思范文(21篇)篇六
教学目标明确,课前准备充分,学生观察材料比较丰富;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师生氛围融洽;课堂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参与面广,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评价不够及时、时间的分配上不够合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习目标不够明确、课堂小结不够全面等等。另因这部分内容时间安排不合适,室外温度太低,课前未能亲自带领学生到野外环境观察、采集这类植物,这也是一大遗憾。若能带他们就近观察、采集藻类植物,让每位学生亲眼目睹这些植物在我们周围环境的生长状况、生存环境。这样上起课来更有说服力。
1、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时,教师应该怎样进行有效的指导?
2、当学生讨论和发言偏离主题时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回归主题?
3、如何更好进行课堂评价?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应该怎样给予评价?
植物教学反思范文(21篇)篇七
本课主要有两项活动:
(1)整理有关茎的观察记录,按时间顺序将不同生长阶段的凤仙花茎的颜色、硬度、高度等写在表中。
(2)植物茎的作用。引领学生重点关注风仙花植物茎的生长变化和植物茎的作用,引领学生通过设计实验的方法验正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让学生了解植物的茎不仅仅具有传输水分的作用,还有运输养料的作用。
本课教学中我遵循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大胆猜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猜想能力。首先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根和叶的作用,以及对风仙花茎的生长变化的观察,思考有关茎作用的问题。要求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证明茎能将水由下往上运输:将一段新鲜的芹菜放入装有红色颜料水的杯子中,观察它的变化,再将芹菜拿出来横切开放入杯子中,再观察它的横切面,会发现芹菜变成红色的了,通过这个小实验让学生知道养料是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进行实验验证的主要目的'不是帮助学生构建对于茎的作用的完整认识,而是以茎具有运输水分作用的研究为载体,引领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茎有什么作用);对问题的可能答案做出假设(运输水分和养料);设计实验(运输水分的实验);通过实验收集信息;得出结论。小组实验讨论和探讨给了学生极大的发散性思维空间,学生在活动中真实地感受到科学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无穷乐趣。
在教学中我还力图渗透德育教育:亲近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鼓励学生在科学课的学习中要以事实说话,培养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在科学活动中要有耐心毅力,乐于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意见,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培养团体合作精神。这节课还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例如在学生讨论时,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加强引导。
植物教学反思范文(21篇)篇八
《植物的叶》是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的内容,教材通过捡树叶、研究树叶来发现叶子有相同的结构;再从新鲜的叶与落叶的比较,显出叶子的生命特征,最后从一条枝叶的叶子变化过程中得到叶子具有生长、发育、衰老的过程,从而显出叶的生命轨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不仅让学生了解叶子的结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植物器官的角度去进一步体会到植物也具有生命的特征。
课前,我吩咐孩子们自己捡不同种类植物的一些树叶,同时为每小组学生捡各种各样的落叶,以便课堂上进行小组观察和讨论。
课中我给孩子们设置了以下几个活动:
1、分一分,摆一摆。
2、按自己的方式分一分,这里面有几种树叶?
3、辨别树叶。
4、一片完整的叶由哪几部分组成?
同时,我让同学们判断一根枝条上不同位置的叶子的生长状态,并着重引导学生从叶子的大小和颜色上进行对比观察,进而分辨出叶芽、小叶片、嫩叶等。对于枯叶失去了生命特征,就跟小动物失去了生命特征一样,同学们轻而易举地理解叶的组成和叶的生长变化过程。
课后,我引导孩子们用捡来的树叶进行贴画,并展示贴花,让孩子们增加环保意识,珍惜自己的劳动果实——捡来的树叶不浪费,并让平凡的叶子也能发出耀眼的光芒——叶子贴画作品展。
本节课中我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让学生回去收集各种叶的特点,在交流时学生讲了各自收集的资料,学生主动参与了课堂教学,为学生接下来的自主学习打好铺垫,进行了这样的调整后,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主动性提高了,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的,这样学到的知识才是学生自己要学的。
总的来说孩子们上课积极,他们的热忱出乎我的意料,达到了我的预想,效果不错!
植物教学反思范文(21篇)篇九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首诗歌,从题目到内容运用了拟人的写法,讲述了蒲公英、苍耳、豌豆传播种子的办法。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了解植物的知识,探究大自然的奥秘。
低年级的孩子在识字写字的同时,还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说话练习,在听张莉老师分析《黄山奇石》一课时,她说了一句话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老师的语言很重要,它决定着孩子的思维方向,很简单的一个问题,如果问的方法不对,就有可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个死胡同,使学生无话可说。所以老师的语言一定要准确,艺术。张老师的话给了我很深的触动。我反思了自己自己的课堂,发现自己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时的语言缺乏引导性,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每当问到一个拓展性的问题,学生都呆呆的无话可说。开始我以为是学生思维不活跃,后来反思自己,应该是我的问题问得不够科学、清晰。所以在设计《植物妈妈有办法》时,我就努力完善自己的课堂语言,使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充分发挥。如,在学习课文“只要有风轻轻吹过,孩子们就乘着风纷纷出发。”在感知片段内容的意思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如果你就是蒲公英妈妈的孩子,你会怎样出发,去寻找自己的家?学生的表达和表演是多彩的,有的学生张开双臂做飞翔状,有的`孩子做降落伞样一个接着一个地和妈妈告别,等等。这样,让学生自由地去创造,可以与观察力、想象力相结合,利用知识经验进行再加工与再创造。这样,帮助学生更乐于朗读,在朗读中体会儿歌的含义,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这节课,我抓住了学生的质疑,深化了对仔细观察大自然好习惯的教育。借此机会,我把课文学习与用心看周围的事物之教育相结合,让学生明白: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了发现美的眼睛。结合到学生的现实中,就是要注意更好地利用自己的眼睛、鼻子、耳朵去感受生活。既避免了空洞的说教,又水到渠成地使学生深受启示。
植物教学反思范文(21篇)篇十
一、教学过程: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种子植物》这节课中我首先从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入手,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创设学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情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以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为重点进行探究实验,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对比,得出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概念,以及胚是幼小的植物体,最后进行练习巩固。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在课堂上采取了一些措施:如让学生收集种子,尝试了解种子,让学生亲身经历收集种子的乐趣,从中感受种子的魅力。再如在课堂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用在观察种子的结构上,教观察与解剖的方法,对每个探究的实验都要进行总结归纳,再利用表格对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进行比较,最后得出胚是幼小的生命体。这些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学生的分析比较得到的,教师只起到了引导的作用。
二、教学方法:
此外在课堂上采用了实验探究法、观察法、讨论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对本节课本人的评价:
整体设计自然流畅。比如教学胚的结构时,让学生看书、画胚的结构、和书中的图对比学习结构名称、多媒体演示胚的每部分结构。通过四个细致的步骤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落实到实处。与学生互动发挥了主体参与。
四、缺点:
当然还有不足的地方:激励评价语言生硬。课堂上不能和学生融为一体,不能和学生很好地互动,启发学生学习的引导方法还有一定的欠缺。这些都是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
植物教学反思范文(21篇)篇十一
《植物的茎》这节课有个典型的实验:课前将一株植物浸在滴有红色墨水的瓶子中,放在阳光下几个小时,在课堂上让学生切开植物的茎,发现茎内液体是红色,从而推想茎的作用。之前的教学我采用过这种方法,但发现了缺点:
1、课前教师做的实验学生不得而见,他们没有经历、目睹过这个过程,即使切开后发现了茎内有红色的液体,他们也不会有太大的惊喜。
2、由于要在课前做这个实验,时间上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一定得提前半天,还得在阳光下晒一段时间,所以不好操作。
3、由于本级部有6个班,上完一轮课要2到3天,如果要做6次实验时间上很难完成,如果一次实验多用一些植物,后来的班级观察效果也不理想。
所以我想能否另辟蹊径,找到更合适的教学方法,在能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下,我也能偷点懒呢。下面是我设计这节课时的几点想法。
我带了一株灰菜,一株很大的灰菜,最粗的茎直径有1厘米多。一上课就出示它进行复习:根和叶各有什么作用?然后让学生猜测在叶和根中间的茎可能有什么作用?学生看到一株完整的实体植物,无论是复习还是进行猜测,都很显性化、直观化,很容易让学生打开话匣子、敞开思路。科学老师一定不能怕麻烦,能带实体的不要带模拟的,没有实体的也要有模拟的。让学生实实在在的看到一个和所学知识有直接关联的物体,非常重要。
植物的茎是怎样输送水分和养分的,内部的通路是什么样子的,对于学生来讲,是个“暗箱”,难以看到。但学生已经猜想到茎的主要作用可能就是输送、运输养分和水分,这和我们生活中熟知的马路的作用非常相似。我们可以用类比的方法,让学生先观察马路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功能,再迁移到植物的茎上,推想里面输送养料和水分的通路是什么样子的。从课堂上的实际效果来看,还是令人满意的。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诽不发。在学生对植物的茎内部的通路进行了大胆的推想以后,他们非常期待证实自己的想法是合理的。此时,适时地出示显微镜,让学生细致观察显微镜下植物茎内部的构造。学生的猜想得到了证实,水到渠成。学生的成就感油然而生,我们的教学目的也得到了落实。可谓双赢!
科学课中怎样进行人文教育,既要适时又要适度,我一直在摸索中。本课是《植物的生活》这一单元的最后一课,通过这几课的学习,学生对根、茎、叶这三个植物主要器官的作用有了一个整体的全面的认识。它们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相互配合、团结合作,构成了完美的植物体。我们要从生命的高度去赏识它、赞美它、学习它。所以,我主要设计:如果你把它看做一个人的话,你想对他说什么?你想怎么赞美他?由于火候正好,孩子们说的真是那么回事。
俗话说:孩子看着自己的好。古诗云:身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对于自己的课,难免也会这样。还请大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非常欢迎!非常感谢!
植物教学反思范文(21篇)篇十二
由于上星期最后一节课因为自己参加赛课没上,所以没能布置好课前收集树叶的任务,所以在实际上课时,我对原先的教学设计进行了略微的改变,临时增加了一个环节,课堂前五分钟,我先带领孩子们一起到校园里收集树叶,再把收集到的树叶拿回教室进行观察、分类、讨论。在整个课堂活动中,重点展开了对“是否是同一种树的叶”的讨论,虽然直到最后,这样的判断对孩子们来说还有难度,但是我觉得这不是关键,关键是让孩子们形成一种意识:在下判断的时候,必须要有充分的证据。在这样的讨论过程中,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包括最后有关叶的生长变化的推测与讨论,关键也是要孩子们用事实证据来说话。
植物教学反思范文(21篇)篇十三
然后我接着问:是否真的有叶绿素,能够去掉叶绿素呢?我们来看一个实验进行看看。这个时候我就进行操作去掉叶绿素的实验。由于用的水不是很热,因此这个实验用了较长的时间。在这个时间中,我和学生只是进行耐心的等待。现在想来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我安排其他的活动,或者烧杯里的水用比较热的现象就会很快的出来。如果在等待的过程中,我安排什么活动?我想如果这个活动不精彩就会效果比较差,因为演示实验在进行,部分学生就会被吸引。还是在设计和操作实验的时候,用热水,这样学生的好奇心就会很快得到满足。在演示实验结束之后,我问学生你们发现什么。学生都很好的进行观察。然后我就是介绍这酒精里的绿色就是叶绿素。这样讲叶绿素和叶绿体。
然后就是进行一个过渡:叶绿素、叶绿体有什么作用呢?我们看完下面的实验就知道了。当时我们说没说这句话我现在忘了。现在想来应该说说。
然后介绍几个有关光合作用发现的实验。在介绍完赫尔孟德的柳树实验植物,我问:柳树的体重增加了这样快,营养是从哪里来的?学生进行思考猜想。经过思考,排除,得出是柳树自己制造的。这个过程现象想来应该让学生思考和讨论,然后进行汇报。
然后介绍普利斯特列的老鼠,植物和阳光的实验。在这个过程中我直接进行介绍,现在想来我首先引入老鼠呼吸需要什么?学生回答之后,我引入这个实验,学生就会较为容易的理解和掌握这个实验。
通过介绍以上的实验,学生知道只能够自己制造养料和氧气,为下面的光合作用打下良好的接触。
书上的漫画,我没有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现在想来如果学生在了解实验之后,我让学生进行阅读漫画,学生就会比较容易的得出什么是光合作用。
植物教学反思范文(21篇)篇十四
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常见的藻类植物,了解其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
2、了解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经济价值。
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使学生学会观察海带、紫菜和水绵等藻类植物的方法,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2、通过比较藻类植物与其他类群的植物的不同,继续培养分析、比较、归纳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藻类植物在自然界的作用及其经济价值,继续进行生物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一、本节知识结构。
二、教材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水绵、海带、紫菜等常见藻类植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教材选择了海带等作为藻类植物的代表植物,所以了解它们的习性、形态结构和营养是我们了解藻类的知识基础。而了解藻类植物的特征,就能理解它在进化上所处的低等位置,为今后学习生物进化知识奠定基础,故这两部分知识是重点内容。观察水绵并不难,但对它细胞结构的认识却不容易。对水绵细胞结构中的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和螺旋带状叶绿体彼此之间的位置关系往往不易辨别,加上以前从未见过如此之大的带形叶绿体,难免形成错误的认识,不易掌握其立体结构,故对细胞结构的理解是难点。
三、教法建议。
藻类植物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关系非常密切,但是学生对藻类植物了解却又十分不够。原因是像海带、紫菜等食物同学都是了解的,但是海带、紫菜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它们是怎样生活的,学生又是不清楚的。建议可将海带、紫菜等用水泡后让学生进行观察,以便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这样主要是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形态结构,看其是否有根、茎、叶的分化。拿市场上出售的不完整的或经过加工的植物体来讲述时,要解释清楚以免学生产生误解。
另外,像水绵、衣藻等藻类植物学生更是缺乏直观了解。水绵的细胞具有复杂而精细的结构。它的细胞很微小,液泡、细胞质、带状叶绿体和细胞核的位置关系,单凭口述是讲不清楚的,因此应该使用挂图或者自制的水绵细胞立体模型来讲述。有条件的学校,应当组织学生分组观察或演示水绵的细胞。在低倍镜下,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水绵细胞的结构。观察时要思考它们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等问题,特别是藻类植物为什么必须生活在有水、有阳光的环境中,要组织学生进行比较深入的讨论,以促进学生的理解。(可尝试让学生观察统计含衣藻水样的烧杯中向光面和背光面、水的表层、中层和深层不同位置衣藻的分布密度。)。
藻类植物与人类以及对自然界的意义,可以让学生自己收集有关资料或教师收集资料后让学生讨论。讨论时要让学生体验自然界中藻类植物的多样性,让学生知道藻类植物中许多种类有着重要的经济意义,还应该让学生知道海洋环境污染后出现的赤潮生物也是藻类植物,这样能使学生从多方面认识藻类植物。在讨论中更应该要让学生认识到如何保护环境,保护藻类植物多样性的意义。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1、常见藻类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2、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难点:水绵的细胞结构。
设计思想:通过观察多种常见的藻类植物,使学生对藻类植物建立感性的认识,进而通过寻找它们的共性,得出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手段:采用观察实验、分析讨论、教师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本课题参考课时为1课时)。
一、导入:出示一养鱼缸(水已变成绿色),提出问题:鱼缸中的水为什么会变绿,什么原因会使水变绿?组织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讲解:鱼缸中水变绿主要原因是因为水中存在着一种植物,即藻类植物。藻类植物的种类非常多,形态也是多种多样的。下面我们开始学习藻类植物。
二、讲授新课:
1、出示干燥的海带、紫菜让学生辩认。从而介绍自然界中除了刚才鱼缸中存在的我们无法用肉眼看到的藻类植物,还存在一些比较大型的藻类植物,如海带、紫菜。
2、组织学生按实验六的方法步骤进行观察,了解海带、紫菜和水绵的外部形态和颜色。
3、组织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总结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4、教师重点讲解以下几点:
(1)无论是淡水,还是海水,藻类植物大多生活在水中。
(2)平时生活中接触到的海带、紫菜往往是不完整的。完整的海带、紫菜虽然个体比较大,但并没有根、茎、叶的分化。只是从外形上分为叶状体和根状物。
(3)虽然藻类植物的颜色各异,但都含有叶绿素,可进行光合作用。
(4)水绵的细胞不仅具有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同时具有带状叶绿体。(此内容如条件允许,可制成临时装片,利用实物投影或挂图进行讲解)。
(5)衣藻虽然可以自由游动,但它具有杯状叶绿体,可进行自养,所以仍属于植物。
(二)藻类植物的经济意义及对大自然的意义:
提出问题:“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分析藻类植物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之处?”组织学生自由发言出示藻类植物经济意义的录像,进一步总结藻类植物的经济意义。教师应指出,藻类植物虽然具有很重要的经济意义,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对大自然不利的因素。如赤潮,就是由于藻类植物和以这些藻类植物为食的单细胞动物大量繁殖,一些单细胞动物产生毒素,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当然这一现象也是由于人类大量的向水中排放污染物造成的结果。
三、反馈:
提出问题:绿色植物都是绿色的吗?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引导学生以本节中的切身感受进行回答。
板书设计:
一、常见的藻类植物实验:观察海带、紫菜和水绵。
二、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1、植物体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但是都没有根、茎、叶的分化。2、大都生活在水中。靠孢子繁殖后代。
三、藻类植物对自然界的意义及经济意义:食用、药用、鱼类饲料、制造氧气。
探究活动。
调查孢子植物。
调查学校附近生活的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种类、分布特点。可分小组进行:1、写出所在小组如何进行该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实施计划。2、该研究性课题做完后,每个小组以自己的形式,报告研究成果。
制作迷你池塘。
实验目的:培育藻类。
实验材料:透明的广口玻璃杯;池塘水(从湖泊、池塘、沼泽或要换水的金鱼缸内取水);水草(到池塘、湖泊等地方采集)。
实验步骤:1、往玻璃杯中倒入池塘水。
2、将水草放入玻璃杯中。
3、把杯子放在阳光晒得到的窗户边。
4、7天后观察杯子内的情况,14天后再进行观察。
实验结果:水的颜色变成了浓绿色。
实验原理:藻类约有3万种之多。多数的藻类都具有叶绿素,因此会呈现出绿色。藻类和其他绿色植物相同,会利用光合作用制造养分。光合作用所必需的是二氧化碳、水、阳光及叶绿素。藻类会在光照好的水中生长,并不断繁殖。随着藻类细胞的不断增加,水的颜色就会变得更浓绿了。藻类当中,有的会呈现茶褐色或红色。例如红海的颜色带有点红就是红藻造成的现象。
植物教学反思范文(21篇)篇十五
本节课教学中,以下几点我认为可继续做:
1、导学案给了学生学习的抓手。导学案中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上,通过它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小组要做什么,自己能做的就做了。
2、设置、实施多种不同的展示交流形式,促动绝大多数同学参与课堂,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质疑、纠正中,正确答案形成了。
3、教学技术的选择上。课间按排每一小组各派一人在黑板绘出黄豆种子剖面图,实际上每个小组都已有多数人参与,对要学习的那么多生物新词汇有所了解,既用足了教室内的课程资源又给学生提供了发展了个性特长的机会,为提高课堂实效设了伏笔。运用课件很直观说明了裸子植物种子无果皮包被。
4、教学目标体现在导学案上确定具体,表述明了,便于学生操作。
5、教学方法开放、有启发性,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交往渠道畅通。
需要改进的地方:
1、课堂学生展示规则中对发言的要求,要阶段性改进。
2、练习设计要有趣味性,打入导学案中。
3、学生适应这种上课形式后,教师的重复语言、指令性语言要减少。
4、设置有梯度的问题还不够。
5、学生之间的质疑、互辨还有带于建构。
6、新课堂中教学机智还要完善。
困惑是:
2、怎样的导学案是最合乎学生需要的。
植物教学反思范文(21篇)篇十六
我们在科学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这样的类型,学生对其有一定的了解,但了解又是不具体,甚至是错误的,本课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虽然学生有了一些经验,但却不够深入。对于这样的课型,如果按照教材按部就班的进行,是激不起学习的兴趣的,自然也不会有好的效果。那怎样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就要有意识地创设一个超过学生现有知识能力的情境,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
通过对原有知识的简单总结,提出了新的问题:水分和养料是如何到达需要的部位的?学生只要了解了植物身体的结构,就会很自然想到植物的茎。从而确认了植物茎的运输作用,为本节课的研究确定了方向。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必不可少。
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如何研究?对于茎的内部构造进行大胆猜想,在进行实验观察,丰富学生经验。
在学生通过环割现象分析出茎的表皮有运输养料的作用。其实也是应用探究运输水分的已有经验,解决新问题,获得新经验。
从本节课授课过程看,学生始终有研究的愿望,探究的兴趣浓厚,课堂讨论相当热烈。教师要实现对课堂的准确掌控,教师有效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在课堂中呈现的学生已有经验不足,教师应该在课前多做些交流,巩固已有经验。另外,课堂上学生对于实验结论的得出存在困难,也反映出课堂问题设计的不够合理,总之,本节课还需要再用心雕琢。
植物教学反思范文(21篇)篇十七
《植物的叶》是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的内容,本课内容主要是通过捡树叶、研究树叶来发现叶子具有相同的结构;再从新鲜的叶与落叶的比较,显出叶子的生命特征,最后从一条枝叶的叶子变化过程中得到叶子具有生长、发育、衰老的过程。
课前,我安排每位学生捡各种各样的落叶,以便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从整体来看,同学完成很不错,大多数同学都按要求带来了,只是有个别学生带的比较少。为了使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其中,我给同学们留了三个问题进行讨论:
1、你们小组一共捡到了几片叶子?
2、一共有几种树叶?
3、观察他们有什么异同。很多同学都能从大小不同,形状不同作为叶子分类的依据,见此我引导大家多角度去观察叶,比如叶片的形状、叶片表面的光滑程度、叶片边缘、叶片的质地、软硬和厚薄等等,从而加深了同学们对树叶的印象。
在教学第四个环节时,我让同学们判断一根枝条上不同位置的叶子的生长状态时,着重引导学生从大小和颜色上进行对比观察,进而分辨出叶芽、小叶片、嫩叶等。对于枯叶失去了生命特征,就跟小动物失去了生命特征一样,同学们很容易地理解叶的组成和叶的生长变化过程。
在最后的活动环节中,我首先向学生展示了自制好的树叶标本。然后,我放手让学生去动手动脑,以小组为单位自由安排活动:同学们用树叶做成各种不同类型的图形,但也有部分同学看着树叶无从入手,不知道该做什么为好……。尽管如此,每个小组都完成了一个属于自己团队的小作品,同学们倍加兴奋,大家都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我运用了一节课进行教学,虽然教学目标基本完成了,但也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如在讲解不同的叶子具有相同的结构即叶片、叶柄时,没有强调叶脉是叶片的一部分,不要把叶脉和叶片并用,对于这些细节方面我的讲解是不够的,今后还需进一步加强。
植物教学反思范文(21篇)篇十八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藻类植物的种类,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2、学会用放大镜观察衣藻和水绵,比较衣藻和水绵的形态结构特点。归纳藻类植物的特征。
二、学习重点:
水绵、衣藻的形态结构和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三、学习过程:
(一)情景引入:
思考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于蓝。这些诗句描写的是____植物。
(二)学习任务:
1、(自学课本p24)完成下列任务:
(1)生物圈中已经知的绿色植物,大约有____种。它们形态各异,生活环境也有差别,可以分为四大类群:____,____,____,____。
(2)淡水藻类常见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观察衣藻和水绵(参照课本第5页,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并对照课本中衣藻和水绵的示意图,比较它们形态结构的异同点。
3、自学课本p5,完成下列任务:
(1)藻类植物大都生活在____,少数生活在陆地上的____。
(2)藻类植物的整个身体都浸没在____,全身都能从环境中吸收_________和___________,都能进行_____________,不需要有专门的吸收养料、运输或进行光合作用的______________。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结构简单,没有____,____,____的分化。
(1)释放____,
(2)可做____。
与人类的关系:
(1)可供____,
(2)可供____。
4、拓展反思:(小组讨论并交流,教师适当点拨)。
(1)为什么海带是褐色的?
(3)鱼缸长时间不换水,缸的内壁上就会长出绿膜,水会变成绿色。这是什么原因?
(5)藻类植物的形态与你平时常见的陆生植物有什么不同?
植物教学反思范文(21篇)篇十九
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常见的藻类植物,了解其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
2、了解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经济价值。
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使学生学会观察海带、紫菜和水绵等藻类植物的方法,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2、通过比较藻类植物与其他类群的植物的不同,继续培养分析、比较、归纳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藻类植物在自然界的作用及其经济价值,继续进行生物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一、本节知识结构。
二、教材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水绵、海带、紫菜等常见藻类植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教材选择了海带等作为藻类植物的代表植物,所以了解它们的习性、形态结构和营养是我们了解藻类的知识基础。而了解藻类植物的特征,就能理解它在进化上所处的低等位置,为今后学习生物进化知识奠定基础,故这两部分知识是重点内容。
观察水绵并不难,但对它细胞结构的认识却不容易。对水绵细胞结构中的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和螺旋带状叶绿体彼此之间的位置关系往往不易辨别,加上以前从未见过如此之大的带形叶绿体,难免形成错误的认识,不易掌握其立体结构,故对细胞结构的理解是难点。
三、教法建议。
藻类植物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关系非常密切,但是学生对藻类植物了解却又十分不够。原因是像海带、紫菜等食物同学都是了解的,但是海带、紫菜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它们是怎样生活的,学生又是不清楚的`。建议可将海带、紫菜等用水泡后让学生进行观察,以便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这样主要是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形态结构,看其是否有根、茎、叶的分化。拿市场上出售的不完整的或经过加工的植物体来讲述时,要解释清楚以免学生产生误解。
另外,像水绵、衣藻等藻类植物学生更是缺乏直观了解。水绵的细胞具有复杂而精细的结构。它的细胞很微小,液泡、细胞质、带状叶绿体和细胞核的位置关系,单凭口述是讲不清楚的,因此应该使用挂图或者自制的水绵细胞立体模型来讲述。有条件的学校,应当组织学生分组观察或演示水绵的细胞。在低倍镜下,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水绵细胞的结构。观察时要思考它们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等问题,特别是藻类植物为什么必须生活在有水、有阳光的环境中,要组织学生进行比较深入的讨论,以促进学生的理解。(可尝试让学生观察统计含衣藻水样的烧杯中向光面和背光面、水的表层、中层和深层不同位置衣藻的分布密度。)。
藻类植物与人类以及对自然界的意义,可以让学生自己收集有关资料或教师收集资料后让学生讨论。讨论时要让学生体验自然界中藻类植物的多样性,让学生知道藻类植物中许多种类有着重要的经济意义,还应该让学生知道海洋环境污染后出现的赤潮生物也是藻类植物,这样能使学生从多方面认识藻类植物。在讨论中更应该要让学生认识到如何保护环境,保护藻类植物多样性的意义。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
1、常见藻类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
难点:水绵的细胞结构。
设计思想:
通过观察多种常见的藻类植物,使学生对藻类植物建立感性的认识,进而通过寻找它们的共性,得出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手段:采用观察实验、分析讨论、教师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本课题参考课时为1课时)。
一、导入:
组织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讲解:鱼缸中水变绿主要原因是因为水中存在着一种植物,即藻类植物。藻类植物的种类非常多,形态也是多种多样的。下面我们开始学习藻类植物。
二、讲授新课:
1、出示干燥的海带、紫菜让学生辩认。从而介绍自然界中除了刚才鱼缸中存在的我们无法用肉眼看到的藻类植物,还存在一些比较大型的藻类植物,如海带、紫菜。
2、组织学生按实验六的方法步骤进行观察,了解海带、紫菜和水绵的外部形态和颜色。
3、组织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总结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4、教师重点讲解以下几点:
(1)无论是淡水,还是海水,藻类植物大多生活在水中。
(2)平时生活中接触到的海带、紫菜往往是不完整的。完整的海带、紫菜虽然个体比较大,但并没有根、茎、叶的分化。只是从外形上分为叶状体和根状物。
(3)虽然藻类植物的颜色各异,但都含有叶绿素,可进行光合作用。
(4)水绵的细胞不仅具有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同时具有带状叶绿体。(此内容如条件允许,可制成临时装片,利用实物投影或挂图进行讲解)。
(5)衣藻虽然可以自由游动,但它具有杯状叶绿体,可进行自养,所以仍属于植物。
(二)藻类植物的经济意义及对大自然的意义:
提出问题:“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分析藻类植物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之处?”
组织学生自由发言。
出示藻类植物经济意义的录像,进一步总结藻类植物的经济意义。
教师应指出,藻类植物虽然具有很重要的经济意义,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对大自然不利的因素。如赤潮,就是由于藻类植物和以这些藻类植物为食的单细胞动物大量繁殖,一些单细胞动物产生毒素,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当然这一现象也是由于人类大量的向水中排放污染物造成的结果。
三、反馈:
提出问题:绿色植物都是绿色的吗?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引导学生以本节中的切身感受进行回答。
板书设计:
实验:观察海带、紫菜和水绵。
1、植物体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
但是都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2、大都生活在水中。靠孢子繁殖后代。
三、藻类植物对自然界的意义及经济意义:
食用、药用、鱼类饲料、制造氧气。
植物教学反思范文(21篇)篇二十
做得好的地方:
教学目标明确,课前准备充分,学生观察材料比较丰富;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师生氛围融洽;课堂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参与面广,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作用。
不足之处:
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评价不够及时、时间的分配上不够合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习目标不够明确、课堂小结不够全面等等。另因这部分内容时间安排不合适,室外温度太低,课前未能亲自带领学生到野外环境观察、采集这类植物,这也是一大遗憾。若能带他们就近观察、采集藻类植物,让每位学生亲眼目睹这些植物在我们周围环境的生长状况、生存环境。这样上起课来更有说服力。
有待探讨的问题:
1、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时,教师应该怎样进行有效的指导。
2、当学生讨论和发言偏离主题时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回归主题。
3、如何更好进行课堂评价?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应该怎样给予评价。
植物教学反思范文(21篇)篇二十一
三年级是小学科学的初始年段,对于学生而言,科学是一门全新的课程,第一单元《植物》又是以观察活动为主,学生对科学活动十分的感兴趣,如何在学生感兴趣的时候让学生领会和掌握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却一直是困扰我的`一个大问题。这次作为科学骨干教师的我上了一节《水生植物》对此又多了一些反思。
在这节课里,我安排了两个观察活动,一是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二是观察水葫芦的膨大茎。教材上是一个活动,我之所以把它分解成两个,主要是担心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老盯着膨大茎而忘记了观察其他的方面。然而从实际教学过程来看,我的担心仍然出现了,虽然在第一个活动中学生很认真的观察了很多地方,但是第二个活动开始后,学生的主要注意点全集中在了膨大茎上,导致后面的交流都在谈论膨大茎。在这里我反思,在活动一完成之后就应该来进行交流,在学生交流完成之后再进行第二次观察活动,再做交流。把第二次交流的重点放在膨大茎的作用上。
这节课另外一个大的问题就是时间。在课堂上由于学生年龄小,观察记录的动作比较慢,交流的时候表述也不准确,需要大量时间来引导。导致时间上要完成全课内容很吃力。这次的课比较赶时间,学生吸收消化的不好,可以将植物之间的比较放在下节课完成。这节课主要就是观察记录。这样效果应该好一些。
另外,三年级的学生表述上不够准确和连贯。通过这节课,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在活动之后让学生充分的说,在说的过程中教师引导让他们知道应该说什么,怎么说?逐步培养学生准确的科学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