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范文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方法,我们不妨先看看一些范本。通过阅读范文范本,我们可以学习到不同类型文章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词研究与应用(热门18篇)篇一
内容提要:准备适应技术整合教学的教师,也就是笔者所谓的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是目前教育信息化时代特别受到学校、教育行政和教师专业发展协会关注的一个问题。寻找正确有效的方法培养教师的技术支持下的专业知能,建立一定的策略使得教师能够投入到技术支持的工作与生活中去,是保证学校的信息化发展取得成效的基础。本文对相关的文献进行了研究,对教师信息化专业发展模式的现状进行了描述,对有望成功的发展模式及其要素进行了分析。
一、信息化专业知能的阶段框架。
如果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文化传达者的角色,改变传统的知识传递者的角色,如果教师要以终身学习者的角色出现,那么,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必须从根本上加以改变。麦肯茨(mckenzie)在多前就已经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传统意义上的专业发展的概念必须重新加以考虑和修改,以便为教师这种成人的学习提供支持,使得教师能够充满热情地投入实践的最前沿,比如学会在一种合作的学习框架内教授课程,或者掌握新的技术并将其用于教学……,[1]年后的今天,麦肯茨的观点依然非常有价值,因为在学校信息化的进程中,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关键因素,并且,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其实践还是没有走出传统的框框。
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是阶段性的。曼迪纳契和可兰(mandinach&cline)用一个四阶段框架来描述教师的信息化专业知能的不同发展阶段,基本上概括了教师对技术从了解到应用自如的过程[2]:挣扎阶段,教师心理上抵制技术,在技术面前挣扎,被各种技术问题所困扰;掌握阶段,教师学会了应付的策略,提高了技术的能力,对新的课堂结构和新的交互形式也有了经验和信心;冲击阶段,不再对技术心存畏惧了,出现了新的教学关系和结构;创新阶段,技术整合到学习活动中,由此,课程和学习活动被重新组织,学习环境也被改变了。
根据曼迪纳契和可兰的四阶段框架以及其他的相关研究[3],结合我们的经验和习惯,笔者将教师信息化专业知能表述为了解、应用、整合和创新这个类似的四阶段框架:
了解阶段:教师开始认识技术、学习使用技术,但是他们在心理上对技术还是抵制着,畏惧着,甚至挣扎着,课堂教学仍然是教师主导着的,技术除了带来一些管理的麻烦以外,没有对教学的常规造成影响。
应用阶段:经过应用、反思、学习以后,教师逐渐获得了技术应用的自信,掌握了一些技术应用的方法,出现了新的课堂组织形式。
整合阶段:技术开始改变常规的教学组织和课堂结构,教师开始调整自己的角色,更多地作为学习的帮促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
创新阶段:教师对技术可以说是应付自如,能够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创造性地应用技术,设计技术整合的教学活动和学习环境。
不管用的是什么术语,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能力的发展会有不同的阶段,各个阶段需要不同的经验,分别去体会技术的整合、影响和创新。麦肯茨指出,教师发展的目标,必须是支持所有教师向着更高的能力、更高的技术适应程度发展[4]。这也正是教师的信息化专业知能的发展目标。
二、知能框架和发展模式。
信息化专业知能四阶段框架是从属于课程和学习经验的发展的,也就是说,对于教师的信息化专业知能,应该要强调的是课程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而不是技术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这种对课程的强调更符合教师的职业需要,毕竟,只有当信息技术能够用来支持课程的实施的时候,教师才会自发地、自如地在课堂上应用技术。另外,四阶段框架同样也意味着这样一个意思: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并不简单的就是将信息技术运用到现有的课堂活动中去,而是需要对课程进行重新设计,需要适应技术条件对课程以新的方式进行重组。这样,教师的信息化专业知能就被定义为信息技术整合课程的知识和能力,这对教师的信息化专业知能及其发展都有了新的意义:
知能框架不再将教师的信息化专业知能强调为技术能力,而是以课程为主的技术整合,包括设计整合技术的课堂活动和学习资源,以及实施技术整合的教学。
发展项目知能框架从技术重心向课程设计重心的偏移,相应地对教师专业发展项目的设计和实施也产生了影响,不再以技术的学习为重点。这样,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项目的提供者,必然需要改变他们所提供的培训内容,以满足教师的新的需要。麦肯茨指出,教师专业发展项目的设计者应该能够“将这一代教师转变为(技术创新应用的)先锋”[5],或者说,专业发展应该是“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6]的过程。
“培训班式”主要是针对了解阶段,注重的是技术本身,不关心技术可能对学习产生的作用。如果教师是在这种培训班中学会技术的使用,他们也不可能将技术应用在有意义的教学实践中,不可能利用技术给课堂带来有意义的改变。实际上,许多教师甚至看不到技术和自己的教学之间会有什么关联。针对这一问题,麦肯茨写道:传统的(信息化)专业发展项目,没有能够点燃教师的热情,没有能够触动教师内心深处的教学理念。相反,多数学校……的做法似乎是在强化现有的(教学)行为,加强。教师对技术的抵制情绪,几乎是进一步保证新的技术停留在学校教学生活的外围[7]。很多研究者指出,如果教师发展项目停留在向教师介绍特定技术的特定功能这一层面,那是不可能对技术整合教学有任何作用的,而且事实上反而强化了教师的技术焦虑和不安。
“专家讲座式”是针对技术整合应用的,一般由外请的专家讲授技术应用在教学中的理念和方法。这样的专业发展模式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一方面,教师没有机会来实践新学的技能,另一方面,即使教师当场能够接受“说教”,但是缺乏必要的后续实践的支持,因此这些模式往往是以失败告终。拿麦肯茨的话说,这种专业发展是浪费时间和金钱[8]。在信息化教育过程中,教师面临着新的教育观念和不同的教学理念的冲击,而这种专业发展,显然不能在这些方面为教师提供所需要的发展支持。
四、提高成功的机会。
研究表明,技术与教学的有效整合,从根本上说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教育问题。教师要将新的技术整合到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他们要学会使用新的技术技能,学会技术的应用,要探究还有其他什么方法能够进行课程的设计和课程内容的教学,还要能够在新的不同的情境下解决问题。此外,他们还需要对自己的教师角色进行重新定位,需要对自己关于技术应用的看法进行反思,思考技术在社会、在学校教学、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发挥作用,应该发挥哪些作用[9]。
1.同辈指导。
贝克尔认为同辈指导是最有望成功的教师发展模式[11]。
新的课程、课程标准、教学材料、评估方式、教学方法、技术、改革,等等这些,如果没有教师的理解和实施,是一点用处也没有的。教师要理解和实施,当然离不开持续的学习的机会,教师需要时间进行反思,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需要专家为他们建立可参考的范例,需要持续的专业发展以保证改革真正能够发生。但是,传统的教师学习是教师独立进行的学习,短期培训班、研讨会模式,没有后续的反馈、支持,没有什么有效的激励措施激发教师对自己的实践进行反思,分享自己的成功,或从成功的同事那里学习。贝克尔提倡的`同辈指导,是激发教师持续学习、发展的一种方法,她引用乔伊斯在1987年的一个教师发展会议上所做的一份报告:以理论学习的方式,5%的学习者会将新的技能迁移到实践中;以理论和演示的方式,10%的学习者会将新的技能迁移到实践中;以理论、演示和练习的方式,20%的学习者会将新的技能迁移到实践中;以理论、演示、练习及练习反馈的方式,25%的学习者会将新的技能迁移到实践中;以理论、演示、实践、反馈和实践指导的方式,90%的学习者会将新的技能迁移到实践中。显然,同辈的实践指导是保证教师发展项目效果的重要因素。同辈的指导在成人学习领域尤其有价值,日程安排灵活,小组合作容易。同辈的指导能够满足教师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需要,对新的技能的迁移具有积极的影响。
2.以技术整合的方法学习技术整合。
这是intel未来教育项目所采用的模式。
该项目的目标是让教师学会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它的设计和实施正是很好地体现了技术整合的教学理念“[12],正所谓在游泳中学习游泳:(1)信息技术的学科整合:课程自始至终贯彻了学科整合的思想,让信息技术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去。(2)案例教学:通过配套光盘和专用网站提供大量的单元设计和电子作品范例,用案例来引导教师设计技术整合的教学单元。(3)合作型学习:参加学习的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参与许多合作性的活动,而且自己设计的教案也鼓励学生进行合作。(4)资源型学习:信息资源的利用是技术整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参加学习的教师都能快速地获取和有效地利用电子信息资源进行教学设计。(5)面向作品的评价:在技术整合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学会如何评估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性能力,在项目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学会用量规评估自己的教案,还要学会设计量规来评估学生的电子作品。
3.教师做研究。
苹果明日课堂(theappleclassroomsoftomorrow)的教师专业发展项目体现了另一个特点[13],那就是教师做研究,即教师在开展项目研究的过程中,学习和尝试利用各种技术设计和开发学生学习单元,并且这些单元会在他们的课堂教学中真正实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投入地进行研究,进行对话,对自己的实践进行反思,思考如何利用技术来改变和提高自己的教学实践。他们不是在学习技术工具的使用,而是在尝试各种创造性的方法,试图利用技术工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苹果明日课堂的研究者还进一步指出了教师发展项目的6个关键原则:(1)教师发展活动应该处于实践的情境当中。这样,参与者能够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真实地看到新的教学策略,获得可参考的模板。(2)参与者应该参加小组的活动,小组成员最好是来自同一个教学区域的。(3)采用建构主义的方法,形成有意义的技术整合应用模式,发展技术整合教学的能力;(4)培训者引导教师参与持续的对话,对他们的实践进行持续的对话和反思,对他们的学生、他们的教学理解、评估、技术应用、对如何改变课堂教学等进行对话,进行反思。(5)参与的教师要开发一个整合技术的课程单元,或一堂课,或其他的学习任务,回到自己的课堂时要真正把设计的东西实施起来。(6)教师发展项目中要有专门的人员进行回访,到教师的教学场所,一方面可以提供后续的支持,另一方面能够进行持续的对话、反思,给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提供帮助,包括技术的问题和实施整合的问题。
这些原则和其他许多教育技术理论者的研究具有共同的声音,例如可瑞勒(cradler),”教师有了使用技术的理由才会去使用技术“[14],就是需要教师参与设计和开发整合了技术的学习单元,这样他们才会有理由学习使用技术。另外,麦肯茨指出,教师的发展必须允许和鼓励教师的创造性应用,也就是说,有效的教师发展项目,参与者从各自经验出发,做、尝试、探究、学习、设想……而绝不仅仅是模仿培训者所演示的一个一个步骤。也只有通过这样的努力,教师才有可能达到信息化专业知能的创新阶段。
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词研究与应用(热门18篇)篇二
随后.大量的专家、学者对教师专业化这个议题展开了研究。研究的内容涉及了专业发展的内容、阶段、方法、策略等方面。尤其是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很多学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说,这些专业发展阶段论丰富了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有助于教师的发展。但是这些阶段论都有一个预设的前提:可以从许多不同的角度来看待教师的专业发展。而每一种角度所看到的发展又可以分割成数个阶段.有时往往是研究者为了研究的需要把教师专业发展划分为几个阶段,后面的阶段通常在某一方面比前面的阶段要完善。其实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各个发展阶段的界限通常是不明显的,每个人并不一定都是遵从一样的发展路径的,而且发展的道路也不都是直线型的。
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中缺乏对教师个体生命的人性关怀。从教师个体生命意义和生存价值的角度去看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教师的自主发展。近年,国际教师教育越来越突出教师的自主发展,并已成为师范教育“另类范式”(alternativeparadigm)的标志。甚至有学者指出,在新时期,自主发展是关系到教师是否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叶澜等提出“自我更新”的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逐渐从教师专业社会化转向教师个人专业成长,重视教师作为主体在专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视角发生了变化。研究的视线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转变为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突出教师的主体性,彰显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纵观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历程,都是教育理论专家先提出理论框架,教师作为执行者学习理论,把理论运用于教育实践。教师是以被动的执行者身份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但是,教师培训也好,教师发展也好,没有教师的主动参与,往往收效甚微。
传统的教师专业发展主要包括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和传递,以及职前、职后的培训。这种专业发展的方式,根本没有意识到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说教师只是一个教育的传声筒,按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规定及要求按部就班地开展。随着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改革研究的不断深入。这种教师专业发展方式的弊端越来越明显。
教师自主使教师从原来的教育工具恢复到人的本质,使教师逐步实现自我,不断超越自我。显然,教师自主专业发展模式与传统的专业发展模式相比,实现了三个转变。
1.观念上的转变。实现从“教师培训”向“教师专业发展”的转变。“训练一词带有补救缺陷的意味,而发展一词则意味着:所有教师都必须在其专业生涯中持续维持终身学习”。
2.思维方式上的转变。工具理性的思维方式转向了人本主义思维方式。使教师从处于教育改革的边缘成为教育改革的主体,从把教师看作需要改造的对象和有缺陷的存在及教育的工具转向把教师首先作为人的发展,关注教师的命运,关心教师的生命意义和生存价值。
人是实践的存在。实践也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赋予人的存在的意义。动物的生产活动从属于对身体需要的满足,而这种需要仅仅只是刺激,而不是挑战。马克思说:“动物的创造物很快就归其身体所有,而人可以自由地面对其产品。”人类的实践具有创造性.人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创造出文化与历史的天地。因此,我们立足于教师的日常实践活动来考察教师自主及其影响因素。
(一)在课堂教学中能独立探究,灵活运用知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享有一定的自由。“教师的自由是指教师在教育中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教育内容,按照自己的理解对学生讲解教学内容.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涉及教育过程和选择教育方法,对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进行独立的评价等”。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指教师应具有进行批判性反思、探究性决策和独立教学的能力。它要求教师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对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改进策略提供明晰的理论解析,进而创生出基本的教学原则。这时,教师的思维和行动是不受外界压力干扰的,但是此时.教师需要承担一定的角色身份和社会责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自主是教师在明确国家赋予的权力范围内,发现制约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并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支持,以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中履行教师的社会义务。
(二)在日常学习中能获取资源,创生知识。
按照终身教育的理念,学习是贯穿于人一生的活动。大部分时间教师是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出现的。教师作为学习者。也需要在教学工作之外进行持续的自我学习,以促进自我的生命成长。教师在学习上的自主指的是教师能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各种学习资源,也能通过系统的调查、反思和研究性实践等方式检验专业知识的合理性并创生新的专业知识。在这里,教师是学习者、意义的解读者和教学研究者。
(三)在平时活动中能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自我超越。
教师在平时活动中的自主就是教师在平时对自己的专业发展的一种自觉和自律行为。自觉指的是教师能自觉地对自己的发展负责,自觉地对过去、现在的状态进行反思,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进行规划、设计、实施、评估和反馈.并能自觉地遵循自己专业发展的目标、计划、途径,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自律指的是教师通过实施自我管理,使自己的发展行为有目标、有组织、有效率。
教师首先要正确、客观认识自己专业发展的过去和现在的状态和水平,确定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建立合适的长期或短期目标,如学历进修、职称晋升、学科带头人等更高层次培训。其次,要利用内外环境,整合一切可用资源以实现自己的目标。教师要了解学校、学科团队等各个层面的规划布局,主动融入其中,使自己与学校、学科的规划同步,以取得更多的再教育或训练等机会,促使自己的发展目标得以实现。最后,在目标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检查、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及时掌握发展状态,发现问题并找出原因,制订解决方案,积极采取措施进行补救。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相辅相成。在发展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对自己的状况进行阶段性的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及时应用于自主发展过程,以实现自我超越。
长期以来。我国广大中小学教师在专业发展上处于一个被动的情境之中,缺乏自主发展的意识,也缺乏自主发展的动力和能力,更缺乏自主发展所必要的策略。为有效地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教师必须学会运用一些有效的自主发展策略。
(一)提升教师人格。正确理解教师职业。
教师自主发展首先是教师人格的净化与提升,是教师对世俗事务的逐渐超越.进而进入到一种新的精神境界,即能够把教职当作个人生命价值实现的处所,而不仅仅把教职当成是谋生的手段。只有提升了教师人格,教师才会关注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懂得教育的真谛。教师与学生才不会被理解成传授知识的工具。
教师首先要有健康的人格。健康人格意味着人把自己看作是一个人.一个拥有自由和责任的人,而不是一个感情冲动的消极工具或他人所期望的人。对他人方面,健康人格也把他人看作是一个人,而不是物或工具。像布伯指出的那样,他们生活在与同等地位的…我与你’的对话关系中,而不是‘我与它’的关系”。”
教师还要有高尚的人格,要求教师在知识、情感、态度、意志等方面获得统一,真正做到爱教育、爱学生。这样在教育中他就会关注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和完整人格的形成,教师担当了提升学生人格的任务,从而充当了道德指导者的职责。
教师自主是普遍存在的,人作为不完善的存在,意识到自身的不完善,并试图变得更完善。人在任何活动中必须首先要具有主体意识,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已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具备一定的主体能力,并且主动地、自觉地开展活动.这时人才能真正地成为活动的主体。自主意识,即教师的主体性意识,是教师对自己作为独立主体的意识,是教师对自己所应该拥有的自主权利的意识.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和专业发展负责的意识,是教师对过去、现在的工作及专业发展的反思意识,是教师对未来工作和专业成长的规划意识。
教师的自主意识是由教师的需要、信念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教师能动地认识和改造教育教学的内部资源。自主意识是教师专业活动和行为的动力。它涉及教师的职业理想、对专业的热爱程度、工作的积极性能否维持和专业动机能否继续等问题。教育部长袁贵仁在《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一书中对人的主体性进行了充分的'论述:“只有当人具有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并现实地作用于客体的时候,他才可能成为活动的主体,具有主体性。
提升自主意识,使教师成为专业发展的主体,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客观认识自己专业发展的过去和现在的状态和水平,制定自己的发展规划,建立合适的长期或短期目标。
(三)自我超越,追求教育的幸福。
教育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教师发展的本质是发展的自主性.发展是教师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不断实现自我的过程。更是教师作为主体自觉、主动、能动、可持续的建构过程。
费希特认为,完善是人不能达到的最高目标,无限完善是人的使命。“人的生存目的,就在于道德的日益自我完善,就在于把自己周围的一切弄得合乎感性;如果从社会方面看人.人的生存目的还在于把人周围的一切弄得更合乎道德,从而使人本身日益幸福”自我超越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也是一个完善自我的过程.是突破极限的自我实现。这是在一种召唤驱使下在没有尽头的日常生活中经受磨难,付出代价,磨炼自我意志的过程,也是挖掘自我潜能的过程。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提出“追求卓越”(stirvingforsu.periority)的看法,指出自我发展的重要性。他认为人在目标导向的生活活动中,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动力,驱使个体持续发展。教师既然属于人类社会的一员,就有其潜藏未露的良好品质,因而教师在生活的历程中,积极寻求自我发展,追求卓越,使其潜能于现实生活环境中充分展现出来,尤属当然。很多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追求的是一种幸福和满足。超越是人所独有的一种精神。
(四)不断反思,完善自我。
反思是一个探究的过程。首先要有针对性,及时发现问题,并且切中要害,不是泛泛之谈。其次,反思是指向行动的,反思并不是单纯的思考,而是与具体的历史情境相关的行动趋向。反思的目的是对现实进行不断的改造,从而不断完善自己。“无论是反思被剥离了行动,还是行动被剥离了反思.两者都造成了不真实的存在形式,同时也造就了不真实的思想形式.而这种思想形式又反过来强化原先的反思与行动的分离”。
完善自我不能在孤立状态或个人主义思想下进行,而应在伙伴关系合作学习氛围中进行。反思包括了自我反思和在对话中反思。人是唯一既能将自身的行动也能将自身作为反思对象的存在。教师自我反思,就是指教师立足于自我,批判性地考察自己的行为进行深层次的质疑、评论和重构,并进行理论解释的过程。它强调教师要检查自己的教学实践,回顾、诊断、监控自己的行为表现,以改进教学反复和策略,适应教学需要。反思的内容涉及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在对话中反思则是指教师通过与他人(包括其他教师和学生)的对话交流、沟通,审视自己的行为.不断作出调整.改进教学策略。
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词研究与应用(热门18篇)篇三
为进一步落实国家提出的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相应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及人才培养模式都应及时改革,本文通过分析财政学专业的发展现状,发现财政学专业转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一、财政学专业发展现状。
(一)专业特色。
财政学专业的特点是涵盖的学科领域较宽泛,人才服务面广。吉林工商学院财政学专业特色体现在:首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其次,构建了“二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再次,注重学生实务技能培养,强化从业资格等证书考试培训和公务员考试辅导。最后,人才服务面向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中介机构三个层面,毕业生就业范围较宽泛。
(二)课程特色。
课程设置方面,紧紧围绕专业特点及培养目标,在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四大课程群;宏观理论课程不少于老牌本科院校,实务课程继续保留较多的课时;提高课程层次,开设货币银行学、财务会计学、社会保障学等课程;继续保留原有实务课程的优势;为学生就业考虑,开设了职业考试相关的课程;为更好推进政府绩效预算管理,增加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选修课,并逐步转化为必修课程;各种类型的实践教学内容比较齐全,构成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财政专业转型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课学时所占的比重过少。
从专业课程结构比例表可以发现,通识教育所占的比重过大,严重挤压了专业课的任课时间,专业转型应强化专业技能,现有的课时不能满足专业技能深化了解和熟练的需要。
2.实验室硬件、软件都有待更新。
硬件上,实验室能容纳的学生数量有限,一些模拟实践课程在安排时发生冲突。软件上,财税制度改革,原有的软件部分资料都已过时,需要对软件进行不断更新。新购进的财政一体化软件还缺少预算编制部分,需要及时补充。
3.专职实践教师不足。
存在专职实践教师不足的问题。本专业的9名教师,以主讲理论课程为主,模拟课程和带队实习有时会占用教师本来的上课时间,分散教师精力。
三、促进财政学专业转型发展的建议。
1.找准财政学专业建设的方向。
财政学是一个兼具经济和政治两种属性的范畴。作为一个经济范畴,财政就是政府的经济行为。目前国内各高校先后设置的'可纳入公共管理范畴的专业和专业方向,至少包括了社会保障管理、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公共财政管理等类别。以财政学和公共管理学的融合为基本方向,建设财政学专业。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提供国内外学术交流、业务培训等途径,努力提升青年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支持教师参加院级以上各项教学比赛,并通过下派教师到实际业务部门锻炼等手段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
3.加强课程建设改进教学方法。
争取将财政学课程建设成为省级优秀课程。进一步加强网络课程建设,将所有教学资料有机整合,使学生能一站式学习。继续开展案例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和研究式教学,形成师生互动、学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加强网络资源建设与利用,探索应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条件下的教学模式。
4.继续加强实践教学强化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一方面,应安排教师外出调研,到国内的综合性大学或财经重点院校去调研学习。另一方面,安排教师到各基层财政部门进行专业实践锻炼,掌握财政部门实际业务流程。不断深化学校与用人单位合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词研究与应用(热门18篇)篇四
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已经成为教师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应该立足于大学英语教学实践,注重专业实践活动的改善,让教师本人成为教师教育者,从而改变以往仅仅依靠攻读学位和教师培训来促进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观念.本研究着重探讨实现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即教师的自我探索、教师的`协作发展和教师的网络学习、交流与合作.另外,还根据调查实际,探究了如何建立适合甘肃省大学英语教师专业的发展模式.
作者:纪鸿作者单位:甘肃农业大学,外语学院,甘肃,兰州,730070刊名:甘肃科技英文刊名:gansuscienceandtechnology年,卷(期):25(1)分类号:g451.6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发展途径发展模式
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词研究与应用(热门18篇)篇五
摘要:素质教育的实施雷要考虑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等多方面的问题,教师的教学能力无提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君要考虑的重要一方面内客。首先分析了高校教师教毕能力构成并指出了教师教学兴趣对教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接粉介绍了中原工学院培养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些措施,作为培养教师教学能力的参考。
关键词:教师;教学能力;教学兴趁。
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者,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不但是高校教师的必备能力,也是推进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
文献指出,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指高校教师顺利完成教学活动所必需的、并直接影响教学活动效率和效果的个体心理特征,是由教师个人的智力和智慧以及从事高校教学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建构而成的一种职业素质。并提出教师的教学能力共有10部分组成: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的认知能力;教学方案的设计能力;教学内容的驾驭能力;学科内容的评价能力;教学表达能力;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教学煤体的能力;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能力;教学活动的调控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学创新能力等。这些内容基本上涵盖了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方面,不过我们认为,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还应强调教学兴趣的重要性。
教师需要具有浓厚的教学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充满着兴趣和热情,才能积极主动的去不断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才能更好的进行课堂教学。而且,教师的教学兴趣是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保证。教师的教学兴趣可以正确的培养,首先,社会应大力提倡并发扬尊师重教的美德,教育管理部门要营造有利于师德建设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使教师热爱自己的岗位并愿为之奋斗和奉献。其次,教师要对教师职业有正确的认识,要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来培养自己的兴趣方向。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高校需要创造有利于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环境和氛围,需要采取正确的培养措施并认真贯彻执行。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一下中原工学院及所属系、部在培养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方面采取的一些措施。
2.1教学团队建设。
教学团队建设是中原工学院采取的一种有效的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方式,团队是根据各学科具体情况,以教研室、实验室、教学基地和工程中心等为建设单位,以系列课程或专业为建设平台,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老中青搭配、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并能有效指导中青年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的团队。教学团队又分为省级教学团队和校级教学团队,优秀的'教学团队不仅可以带来更高的个人工作效能,而且还有利于促进团队成员间积极的人际关系,创造充满活力的工作环境,这对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中原工学院的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教学团队属于省级教学团队,汇聚有河南省特聘教授、河南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全国优秀教师、校级教学名师、省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承担人等,人才梯队层次合理,形成了老、中、青、传、帮、带的传统,建立了新教师在团队中成长的机制和氛围,经过多年的教学和科研积淀,在新型纺织材料、纺织材料结构与性能、功能性纺织品等方面的教学已形成明显的优势。
2.2课程组建设。
课程组是一个更为基层教学组织,是一个由数名讲授相同或者相似课程的教师按照一定原则组成的教学及教学研究团队,是一个以课程或课程群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教学及教学研究群体。课程组具体任务是负责课程组内课程的日常教学,负责课程组内课程的基本建设,组织课程组内的教学研究和学术活动等。以我院服装学院服装设计教研室为例,设计教研室改变原来只有教研室主任单打独斗的模式,下设设计理论组、设计基础组、服装设计组、面料服饰组四个课程组,并指定四位骨干教师作为课程组负责人,课程组之间的选课、协调、课程负责等都由课程组负责人来承担,这一方面给青年教师以锻炼机会,另一方面也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从而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起到了推波助斓的作用。
2.3讲课比赛制度。
学校出台了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的文件,定期举办青年教师的讲课比赛,并要求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必须参加讲课比赛,而且对表现优秀的教师采取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等鼓励措施。
讲课比赛的执行方式采用层次式的比赛制度,各个学院首先组织专家进行学院的讲课比赛,选出表现优秀的教师代表学院参加学校的讲课比赛,学校讲课比赛中获一等奖的老师将随后举行全校性质的讲课观摩示范课。这项制度一方面督促青年教师积极苦练教学基本功。另一方面无形中带动了整个学校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全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2.4专家组听课制度。
专家组听课制度也是中原工学院一直采用的增强教师教学能力的方法。学校一般在各个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教授等专家中抽取一部分专家组成专家组,专家组负载对学校的青年教师进行不定期的随机听课检查,专家们从教学方法、教学能力、教案设计、教师仪表等多个方面对青年教师进行考察和指导,督促青年教师热爱教育事业、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等。这项制度促使青年教师从课堂的各个方面提高和完善自己,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效果十分明显。
2.5学生评教制度。
学校历来重视学生评教制度,学生评教的方式并不是采用以前很多学校使用的纸质评价模式,而是开发了完善的学生网上评教系统,由学生在每学期期末对自己的任课教师进行匿名评教,并把教师的评教成绩作为教师年终考核的重要参考依据。这项制度也无形中对教师的教学产生督促作用,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也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除以上典型措施外,其它的一些措施如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制度、青年教师助课制度、青年教师互听课制度、科研奖励制度等,也都是中原工学院采取的旨在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措施。
3、结语。
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需要高素质的教育工作者,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综合素养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部分,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中最直接、最明显、最具效力的因素。本文以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为讨论目标,指出了教学兴趣对培养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性,介绍了中原工学院在培养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方面所采取的有关措施,旨在为推动高校的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服务。
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词研究与应用(热门18篇)篇六
摘要:
文章通过探究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分析了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并阐述了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包括:动态的发展过程,具有阶段性,具有强烈的自主性,具有丰富性和差异性。
关键词:
“卓培计划”的提出符合新时期教师教育发展的要求,并为初级阶段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挑战。本文通过探讨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的特点,为教育部门及师资培训部门提供依据,从而根据中学语文教师发展的特点对教师进行有专业性、针对性的培养培训。
目前,教师专业发展已是学校和教育部门对教师生涯发展的进一步要求。教师的专业发展,首先,表明认可教师应是专业而非职业的发展;其次,教师专业发展是以教师本人的发展意识为根本,可以通过外界的支持而发展的动态过程。国内外也曾讨论了许多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目前大致包括三种:第一种是以伯林纳(er)为代表的理智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这一取向所关注的是“哪种知识对于教学是必要的”;第二种是通过实践活动之后的反思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关注的是“教师真正懂些什么”和“应该怎样使教师明白他们真正懂些什么”;第三种是教师专业发展是生态取向,它追求的是一种协作的方式。当前,大多从两个层面来讲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第一,教师在其生涯当中的专业知识、能力、精神与智慧是一个渐进的发展历程。通常也把教师专业发展称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成长”表明了当教师专业与其他职业相比时拥有特殊性,因为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仅是其本学科专业的发展,还包括其在教育领域内的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教师知识渊博、教学技能成熟,还要求教师必须拥有其专业特质,此外,教师还要具备一种反思与合作精神。第二,教师的专业发展表明,教师的发展呈现一定的阶段性,是一个从非专业人员到专业人员的过程。
(一)专业知识。
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即学科知识,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唯有语文教师拥有渊博的语文学科知识,而且教师将这些知识建构为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的知识结构,才能在知识教学方面得到益处。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唯有致力于学习、热爱学习的先生,才能培养出乐于学习的学生,使学生乐于学习,乐在其中。”而专业知识又分为本体性知识(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为本体性知识提供支撑的理论)、实践性知识(是教师通过在不断地教学积累之后所获得的情境知识)和文化知识(指文化功能,其前提条件是语文教师必须拥有渊博的文化知识)。
(二)专业能力。
当教师具备了完整、系统、一体化的专业知识之后,其寻求的进一步发展则是专业能力的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职业特点之所在。语文教师的能力(即语文教师的专业能力)包含着教师的语言能力(如听、说、读、写等与语文知识和审美能力有关的高深知识)、语文教学能力(即语文教学的整个环节,如课前教案的设计、教学环节的设计、课间的课堂活动环节的设计、指导学生的听说读写以及课后指导学生的巩固、复习和检测、语文辅导作业、提高运用多媒体教学或jct教学的手段等)、语文教学研究能力(这主要指本学科教师具有的研究能力,教学研究的主要环节包括选课题、查资料、进行分析再比较、试验、总结等能力)和学习与创新能力等方面。此外,在新课改后,还提倡师生之间的互动、协作以及自我发展的能力。
(三)专业品质。
教师专业发展的专业品质大致包括情感、意志和信念等方面。一个教师从学徒期的专业知识到初任教师、在职教师、高职教师的教学行为的转换需要一个中介,即就是具有情意倾向的信念。所谓“信念”是一种精神现象,它体现了人们对目标的看法,是教师持有的某种坚定的观点,它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着激励作用。相应地,教师信念是教师本人内心所崇拜的有关人文与教学等方面的想法,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种内心倾向,反映了教师对在教学过程中所观察到的学生学习基本情况持有的看法的稳定状态。总之,教师的教育信念是教师专业品质的集中体现,而这种专业品质则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动力。
(一)动态的发展过程。
从教师的生涯发展过程来看,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首先,从哲学的角度来理解“发展”的概念,“发展”是指事物的运动和过程,是一个前进的运动、变化,“发展”是一种由单一到繁杂、初级到高级的过程,并呈现出坎坷、过程性等特征。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是一个教师从学徒期到师范类的见习、实习,再到师范教师的在职等这样一个不断走向成熟、完善的发展过程。当然,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要经过不断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才能发展而来,甚至有些教师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挫折期或者厌倦期等现象。中学语文教师作为专业发展的主体,在其专业发展阶段不仅仅要依靠自身的力量,譬如,自我专业发展意识、较熟练的专业技能、高尚的专业品质、较强的反思能力、科研精神、研究能力等。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借助外界的力量来辅助自己的专业发展,如校本培训、教师专业共同体、学习型组织等。
(二)具有阶段性。
通过对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的理解和分析,可以看出,教师的专业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目前,对于教师的阶段论众说纷纭,各方面都从不同的角度或视角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行研究,比如,年龄取向模式、教学年资取向模式、关注取向模式、教师发展需求取向模式、多维取向模式、自我更新取向模式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无论从哪一个视角进行研究,最终都会得出同样的结论,即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阶段性,每一个阶段都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而且,每一种分类取向或模式都有其共同的侧重点,即教师专业发展的生命历程阶段论关注了一个教师的终身发展的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正符合当前所倡导的“终身学习”理念。不仅仅是学生要学习,教师集教导者、研究者、学习者等角色于一身,也需要学习,所以,一个卓越的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其不断地学习和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本文将语文教师的阶段论划分为六个阶段。第一,职前阶段(即实习阶段),主要是教师教育前的发展。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本学科的专业知识,那么,学生在师范教育阶段就开始寻找关于语文教师的兼职或培训班,事实上,这为其后来的专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此期间,师范生通过阅读有关本专业的书籍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从兼职、家教或培训班等教学实践中积累教学经验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第二,入职阶段。入职阶段是教师角色的转变,即从师范生到中学语文教师的转变。入职阶段角色转变的适应期因个体差异,不同的个体需要的时间长短有所不同。这一阶段主要培养教师适应环境的能力、交际的能力以及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在该阶段内,教师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上。第三,在职积极阶段。适应入职阶段之后,除了少数教师离开教学岗位外,大部分语文教师都会尽快完成角色转换,并逐渐接受新的环境,热爱教育事业。我国的教师试用期一般为一年,一年后成为正式教师。这时,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增强,通过教学实践的检验,发现理论上存在的不足之处;通过请教优秀的教师、自我反思、学生反馈等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变换教学手段。当教师看到学生的成绩或课堂表现有一定的成果时,教师本人也会间接地觉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第四,相对停滞阶段(高职阶段)。对于教师来说,专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陷入发展的相对缓慢或停滞阶段,这是中国教师职业倦怠的阶段,即教师的专业发展出现高原。校本培训(校长)在此阶段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五,自我更新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靠教师本人,目标是促进其专业发展的动力,教师不再考虑外界因素的各方面评价或职业升迁的干扰,此时,教师已经具备足够的自我发展意识,可以自觉地按照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自己的专业发展状况,并且教师已经习惯性地将其专业发展当作生活的一部分,换句话说,教师已习惯性地更新自己专业发展的各方面。第六,离开教师职业阶段(即退休阶段)。大概处于从教后的三十到四十年。总而言之,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阶段性,当我们对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的发展特征进行了详细地了解之后,我们就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去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具有强烈的自主性。
由于每个教师的专业发展程度不同,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要因人而异。教师有很强的专业发展自主性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性特征,这是由语文学科性质的本质综合性决定的。语文学科在内容上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地理、历史等方面,在知识上涉及拼音、文字、词汇、语法、标点、修辞等,在能力上涉及阅读运用等。从这可以看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实质上也就是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不仅全面发展而且综合性强”,即所谓的“一专多能”。因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有自我发展意识。“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只要有意识地去发展,接下来只需要脚踏实地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即可。
(四)丰富性和差异性。
教师教学工作的繁杂决定了其发展的丰富性和差异性。教师的工作每天都很忙,除了备课、上课、辅导、批改作业,还要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要注重学习情境的创设、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的组织、对学生的学习评价等,而教师的专业发展就体现在这些活动中。我国教师在不同发展阶段是不一样的,这就决定了其专业发展的方式、重点和内容也不同,即表现出了差异性。由此,教师的差异性和阶段性等要求学校和教师培训机构对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要有一个正确、客观的认识,然后根据其发展特征选择合适的培养模式和专业发展内容(因人而异)。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门特殊的职业,通过上文对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进行分析,使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其专业发展,无论是通过校本培训还是独立的专业发展来促进教师自我的专业发展,我们首先必须有自我意识的专业发展。
综上所述,当今随着教师教育改革以及语文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也随之增加,本文旨在探讨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为促进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一定的依据。首先界定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其次,介绍了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内容;最后,从四个方面介绍了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通过探究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特点,可以让读者更加了解该学科的专业发展前景,并为学校以及教育部门在师资培训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从而有效促进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2]饶杰腾.语文学科教育[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叶澜,白益民,王枬,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词研究与应用(热门18篇)篇七
论文摘要: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高度发展,引起了教育的深刻变革,给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为实施素质教育奠定了基础。文章基于教育信息化环境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正面效应及负面影响分析,提出了教育信息化趋势下素质教育的基本思路。
一、教育信息化推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施。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信息作为教育系统的一种基本要素,并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广泛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教育信息化关系到整个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系统工程,教育信息化是使我国现有的教育系统适应信息时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素质教育是着眼于受教育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创新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为灵魂,注重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明显特征就是:主体性(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教育)、全体性(面向全体受教育者)、全面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发展性(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能力)、开放性(注重开发学生思维方式)。一切以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为依据,重视学生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1]。
(一)教育信息化构建素质教育的主体作用。
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有效的学习有赖于学生主体的能动参与,教师和学校的作用是为学生创造一个知识“再发现”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而传统教学中教师扮演的是一种家长式的讲解者,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决定教学的内容、方法、速度,忽视了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使学生成为消极的、被动的接受知识者,这与素质教育的主体性要求不相符。实现教育信息化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从单纯的讲授知识转变成教学的设计者、学生活动的导演、学生获取知识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由教学活动中的主要信息源变成了信息控制者,为学生创新知识的学习提供环境;学生变成课堂的又一个主人,学生凭借现代化教育媒体的帮助,在相互协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这种“双主”教学模式,在教育信息化的模式下,强调学习的目的是实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意义建构,即实现意义学习。
(二)教育信息化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将变得更加现实。
我教育”,这种自主的学习方式将有助于学生自我潜能的发掘和自我约束力的增强,有助于培养学生人格的个性化倾向,从而有助于培养创造型人才[2]。
(三)教育信息化为学生的个性发展营造了必需的学习环境。
信息技术的教育运用改变了师生交往的方式,网络教育为师生虚拟了一个平等和宽松的交往环境,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从心理的开放程度来讲,这种间接的交往方式会更自由、更平等、更真实、更和谐,它使学生打消了“面对面”交往中的种种顾虑,能够轻松地、真实地与教师交流和沟通,师生能从交往中得到认知上、精神上和情感上的愉悦与满足。只有在这种无形交往和对话中,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才能在主动交往中得到发展。师生平等、对话、交流、协作、互助的信息化学习环境,能够满足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为挖掘学生创新潜能提供最重要的客观条件。通过网络,学生不必依赖于法定文化和法定课程,可以根据自己的志向、兴趣和基础等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使因材施教的教育理想得以实现,如智能导师、音频点播、视频点播、课件点播等信息化系统,为“因材施教”、“按需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充分的发展,个性得以自由、健康发展。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是造就创新人才必不可少的条件,有个性才能体现创造性。总之,网络能为学生提供理想的服务,为实施真正的素质教育提供了更大可能性。
二、教育信息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负面影响。
信息技术的教育运用是一把双刃剑,教育信息化在带来巨大的正面效应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负面影响,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应用,对教育的负面影响极大。
(一)网络教育与信息源垄断性的矛盾对大学生价值观、道德观产生影响。
网络教育扩大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和交往的范围,同时又以信息源的垄断以及程序化等形式,在暗中萎缩和削弱潜在的批判空间,对大学生价值观、道德观产生负面影响。网络在传播信息文明的.同时,也产生信息垃圾和信息欺诈。反动黑色信息,淫秽黄色信息污染,对青年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已造成很多消极负面影响,对大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了不小的危害[3]。因此,网上行为主要取决于网络使用者的自觉性和道德责任感。在网络中,无论是操纵网络的组织者,还是低素质高手段的网民,都有利用网络技术手段伪造以假乱真的信息来欺诈的情况。在大学校园中,威胁最大的则是网络信息的意识形态欺诈和文化欺诈,这会直接影响着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二)网络的虚拟与现实的矛盾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
在信息文明中,人则通过电子媒介的“玻璃罩”观察、学习世界的一切。网络世界中人与人的交往与现实社会相比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交往范围更广的特点,一进入网络,就有机会与陌生人相识,并和志趣相同的人交流,犹如身临其境。这种虚拟世界比现实世界自由,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任意创造网络中的自我角色或随意欺骗他人,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人际关系的信任危机。这种网络交流的匿名性使大学生面对的是缺乏直接面对面的人际互动,并且人格与交往情境双重分裂的环境和氛围,容易使大学生放任自己,不再关心现实世界,而一旦回到现实就会产生一种孤独感,患上“网络疏离症”,从而导致人格异常和心理障碍,不利于他们承担本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严重影响自身的心理健康[4]。这种疏离到一定程度必将导致人性的异化。
(三)网络对大学生的科学素质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网络信息传播具有直接化、形象化的特征,这容易导致学生放弃深入的思考,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他们创新能力的提高。网络文化的信息污染、信息爆炸干扰了学生选择有用的信息,也不利于他们对知识的正常吸收。目前,我国高校也有些缺乏自律的学生直接从中国期刊镜像网站下载文章,经剪贴和技术处理后作为作业应付老师,这对他们的科学素质及业务素质将会造成相当大的负面影响。
三、教育信息化趋势下素质教育的基本思路。
要克服上述负面影响,就必须明确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不是技术至上主义教育,对技术的崇拜和过分依赖极易导致人的异化。网络社会是一种全新的社会生存形态,网络对大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目前尚处在萌发状态。由于网络社会的拓荒者大多是具有“未完成性”的青少年一代,特别是在校大学生,因此,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发展,网络社会的有序运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我们可以从下列几方面入手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
(一)树立信息化环境下的素质教育观。
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应建立以下素质教育观:1、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教育价值观。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确立以人的发展来促进社会发展的观念,改变以往片面强调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2、多元智能理论与素质结构的人才观。成才的标准是多元化、个性化的,人人都可以走向成功。教育信息化对人才素质结构新的要求体现在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知识、能力、情感和态度方面;3、促进学习者发展的教育质量评价观。注重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个体性和创造性,注重评价学生发展新知识的能力[5]。第四,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协作学习观。“情景、协作、会话与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学习理论特别关注学习的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景性。
(二)积极构筑网络化,创建信息化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是指学习者在追求学习目标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可以使用多样的工具和信息资源并相互合作和支持的场所。“信息化学习环境”不仅包括认知工具、信息资源教师、技术支持人员等物理资源,还包括任务情景等软资源,是各种学习资源的组合。由于信息化教育具“有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等特点,因此,创建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必须能满足信息化教育的要求。可以这样说,创建信息化学习环境,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工程,也是开展信息化教育的根本保证。所以学校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在实施中做到转变观念,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现课堂教学多媒体化,管理手段现代化,师生交流网络化,提高教育效果和教育质量。并通过校园网进行正确舆论导向,形成浓厚的校园教育信息化氛围。为学校高水平教学、科研和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夯实坚实的基础[6]。
(三)加强学生信息知识能力的培养。
对学生信息知识能力培养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掌握信息检索的专业知识与各种学科的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具体说培养学生以下三方面的能力:1、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人类的学习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学习者将从传统的接受式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学习者必须学会利用资源进行学习,学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的学习,学会利用网络通讯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学会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造的学习;2、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具有主动吸取知识的愿望并能付诸日常生活实践,要将学习视为享受,而不是负担;要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能够自我组织、制订并执行学习计划,并能控制整个学习过程,对学习进行自我评估;3、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的高度综合性和各学科间相互渗透,出现更多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由此带给人们难以想象的社会生活、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领域内深刻而广泛的冲击和影响。在这种科学技术、社会结构发生剧变的大背景下,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变得至关重要,将成为学生发展和完善自我的必需。应当为我们所充分关注。
参考文献:
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词研究与应用(热门18篇)篇八
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本文以南阳理工学院为背景,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特点出发,就当前南阳理工学院在教师专业化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指出当前南阳理工学院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自主意识比较淡薄、方向出现失衡、发展制度不健全和功利化心理严重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国家、学校和教师等层面提出解决的方式,从而提高南阳理工学院本科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提高师资队伍质量成为提高高校办学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式。现代教师发展理念认为,高校发展的本质是教师不断超越自我发展的缩影,更是作为教育主体自我建构的过程。因此,教师专业化一直以来都是高校发展研究的重点,也是热点。本文着重就地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进行分析,就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从而为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提供有利探索。
一、研究的必要性。
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对地方高校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它们改变传统的千篇一律的研究型大学,逐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和应用型教育及职业型教育的均衡发展,使我国高等教育更加接地气。从研究型大学往职业教育或应用教育方面的转型,必然要求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有所突破。因此,高等教育改革必然要求教师专业发展出现转型,而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也为高等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础。
第一,自主性为教育改革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奠定基础。教师自主性是指教师结合自身在专业知识和理念方面所具有的一种抉择和判断的能力,是衡量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一个重要要素。因此,教师自主性通常被认为是一名教师在专业方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通常体现在大量的教学设计中。与传统的中小学教师相比,高校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的自主性要大。同时具备将外在影响转变为内在动力的条件,其专业性要强于中小学教师。因此,高校教师在改革的背景下,更有动力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第二,选择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随着教育质量的提升,再加上教师个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他们在专业发展上面临着不同的选择。例如,当教师的专业发展超过其所能够承受的能力和范围时,会选择主动放弃,面临淘汰的问题。在一些地方性院校中,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这对教师在科研能力、职称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使一些教师处在比较劣势的地位,不得不调离教育教学岗位。因此,对教师来讲,专业发展选择不恰当,会对自身带来非常不利的后果。而教师专业发展的选择性,也给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改变的外在动力。
第三,多样性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条件。与传统的中小学教师相比,高校教师面临的工作更为复杂,由此使得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加多样性。通常认为,专业发展是一个多方位、多层次的过程。同时,由于很多地方性高校教师没有接受过专业素质方面的训练,在教育理论和基本技能方面相对缺乏。对地方性本科院校来讲,很多教师是通过实践的方式,如课堂观察、教学活动、教学反思等,逐步掌握教学经验的。教师专业发展,不仅是向学生传递知识,同时也是与其他教师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
为了进一步地了解地方本科院校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本文采取访谈、问卷等方式,对南阳理工学院的教师专业发展情况进行调查,发现以下问题。
第一,自主意识薄弱。当前,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更加强调和关注教师的声音,这其中不仅要求教师更加重视自我能力和素养的培养,同时也要注重对教师自主意识的培育。著名教育学者陈玉琨认为,教师在专业方面的发展,不仅仅是通过可见的物质实体来展现,更多的是对教师内在精神的反映,不能将教师作为传统的经过专业培训的技师,他们更多的是一群具备批判意识和自主意识的高级知识分子。因此,没有自主意识,就不可能保障教师未来专业发展的可持续。
第二,教师结构不合理。当前,作为南阳市的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南阳理工学院在师资数量和质量方面都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存在教师准入门槛低的.问题。根据调查,当前南阳理工学院专职教师612人,其中教授62人,副教授201人,博士及以上学历77人,硕士学历490人,占整体师资力量的80%以上。通过访谈,却呈现出下列问题,一部分教师初期学历不高,专业知识并不丰富;一部分具备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大多是南阳理工学院为加快发展而引进的优秀人才,在专业发展方面刚刚起步。教师结构不合理是阻碍南阳理工学院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
第三,专业发展方向失衡。对南阳理工学院来讲,它主要承担教学和科研两个重要任务。其中,教学是根本,主要实现对人才的培养。科研是对教学的深化,是社会创新的一种手段。当前,很多社会创新是通过高校科研的方式来推动,并服务于地方经济。
第四,专业发展制度不健全。当前,南阳理工学院专业发展方面主要以职称、教学成绩、科研水平、管理等作为考核指标。但这些指标在很大程度上注重数量而缺乏质量,论资排辈、轮流坐庄的问题很多,大大削弱了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因此,构建一种更加客观、公正的评价方式,以教师的实际专业发展和成绩作为导向,才能更好地促进南阳理工学院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质量。
1.国家层面。第一,加强制度建设。要推进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首先应该改革地方高校管理体制,提高教师在教育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等方面的参与度。因此,教育部门应以制度的方式赋予地方院校更多的学术和专业自主权,从而让更多的教师能够参与到高校的决策中来,激发教师职业动力。第二,构建地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指标体系。教师专业发展是提高教师队伍质量的基础,是高校发展的保证。教师专业发展要以具体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为指导,激励广大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中都有具体的参照。因此,进一步加快和建立我国高等教师专业发展的指标体系,显得非常迫切和重要。
2.学校层面。其一,建立符合本校的发展评价机制。评价机制主要包括:改善教学质量;对教师教学和科研工作质量的检验;提供相关评聘和晋升依据;为学生选课提供参考。当前,由于地方性高校发展程度不同,教学和科研方面的评价也有所差异,通常采用的是定量方式,因此,在评价机制的选择方面,既要注重“形成性评价”,同时也要加强“终结性评价”,从而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更多的空间和动力。此外,在评价方式方面,要更多地体现专业性和开放性,从传统的单一评价转变为多维度评价,使评价更加客观和准确。在评价方法的选择方面,采用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其二,多种培养模式相结合。教师专业发展中,涉及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教师,因此,必须采取不同的培养模式。比如,对刚进入教师行业的教师,可以采用高密度培训的方式,采取“导师制”,尽快帮助他们构建不同的教师角色,获得一定的教师感,加深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解,提供专业能力。对于中青年教师,可以建立教师发展激励系统,激励他们能够向更加高层次的方向前进。
3.教师个人层面。对青年教师来说,提高自主意识是关键。因此,教师必须合理地制定个人发展专业规划,基于对高校教师专业性发展的充分理解和学校真实情况的判断,制定符合个人专业与职业的发展规划。同时,寻求更多的发展机会,充分借助各种资源,促进个人专业发展。最后,确定自我发展的长、中、短期目标,并保障其顺利实施。
四、结语。
总之,对地方本科院校来讲,只有不断地加强对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才能在地方本科院校的未来发展中取得先机,更好地提升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师质量队伍。
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词研究与应用(热门18篇)篇九
摘要:信息时代教育改革要求教师更加注重专业发展,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根据当前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分析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性和专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提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应通过开展“线上+线下”两种学习方式,参加信息化教学大赛,积极申报课题并主动参与科研等途径,实现高职教师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全方位提升。
互联网是伟大的改变人类工作、生活、教育和沟通的工具。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很多领域都被改变、被颠覆,教育就是其中受影响较大的一个领域。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也对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提出新要求。信息化时代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应该具有哪些特色?当前高职教师专业发展面临哪些困难?应采取哪些措施实现信息化背景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目标?这些都值得高职教育工作者探讨。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价值观引领下的教育理念与专业精神的塑造与不断重构;基于广泛学习的专业与非专业知识的构成与不断拓展;内在专业素质结构及职业专门化规范和意识的养成与不断完善。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主要由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构成:其中知识层面包括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知识;能力层面包括教师的教学、科研和实践能力;素质层面包括教师对教育的信仰、专业素养以及职业素养。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具有时代新特色,要求教师学习信息化知识,培养信息能力和提升信息素养。信息化知识主要指教师根据学习和工作的需要而掌握的信息理论与方法、教育信息技术及产品的知识。信息能力是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信息检索、收集、加工能力以及对信息设备和信息资源的使用能力。信息素养是信息观念、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伦理等各方面的集合体,它贯穿于教师整个职业生涯的各个环节。
教育信息化要求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充分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传统的学习方式和教育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教师是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专业发展必须重视教育信息化技术的提高,以适应现代教育改革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加强教育与信息化的关系”,并要求到,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基本达到教育技术能力规定标准。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也明确强调提升教师信息化水平,要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
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水平的高低,而要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就必须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培养高职学生的信息能力已成为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之一,除了大学信息技术课程之外,各专业教师都应在其他专业课程中加强对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因此,高职教师专业发展上除了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更要向信息化层面深入。
二、高职教师信息化能力发展面临的困难。
为了顺应现代化教育改革的新趋势,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加强信息化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培养。但是教师在信息化能力发展中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首先,高职教师队伍中,如国贸专业、财会专业等很多专业的教师中大多数没有计算机相关专业背景,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职院校的信息化教学的展开,即使学校引进了先进的教学软、硬件设备,实现了资源数字化,教师运用于实践教学中的效果并不理想。另一种显性的困难是由于教师平时教学负担比较重,教学、科研、班主任工作等使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系统学习信息技术。而传统的教师进修培训要求教师集中某一段时间在培训地学习,放弃手边的工作,来到其他城市进修。出于时间、经济上的考虑,很多教师会选择放弃进修机会。除此以外,有的教师专业发展意识不强,不积极更新教学理念,不尝试新的教学模式,不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始终坚持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以保证教师自己教学主导的地位。
1.开展“线上+线下”两种学习方式保障高职教师专业发展。
进修培训是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传统方式。教师可以通过进修提升学历,如在职读硕、博士,只要合理安排时间,教师一方面在专业上系统地学习提高,另一方面也不耽误学校的教学工作。各类短期培训能够让教师与同行之间互相切磋,提高自身的知识、能力和修养,如江苏省教育厅每年都有许多针对高职教师的国培和省培项目。另外高职教师通过企业锻炼提高实践能力。
除上述传统进修培训外,借助网络技术,高职教师可以进行线上培训。线上培训是指教师通过络上的专业拓展项目,在线课程,网络研讨等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如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每年都有各类网络培训;其网站上的公开课、教学活动和教学论坛等内容为教师的自我学习和发展提供了大量优质资源。另外,因培训而结识的各高职院校同专业教师组成qq群,微信群等,群成员之间可以进行专业方面的讨论学习,资源分型,共同取得进步。网络的普及性使线上培训突破时空的局限性,教师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这种无论在何时何地就能展开的泛在学习使教师避免了传统培训的耗时费力和舟车劳顿。
课堂教学是高职教师最主要的教育活动形式,也是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之一。高职教师应主动参与教研室共同备课,完善课堂教学设计;积极参加同行听课,借鉴其他教师的教学安排和方法;定期听取学生的课堂反馈,做好教学反思,提高教学能力。在信息时代,信息化课堂教学成为一大趋势,高职教师要学会适应多媒体教学场所,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教学方法,学会使用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另外,高职教师应积极参加信息化教学比赛,促进专业发展。教育部于举办了首届全国职业院校信息教学大赛,并在20发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20)》中明确要求“办好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信息化教学大赛是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推进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抓手。高职院校教师通过参加信息化教学大赛,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平台和数字化资源的运用能力,提高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水平。以沙洲职业工学院为例,该校在2014年和江苏省级和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大赛中均取得不俗成绩,各位参赛教师在赛后能坚持开展信息化教学,并在组建信息化教学团队中发挥带动作用,已成长为该校的教学改革领军人物和推进信息化教学的骨干力量。同时,各个学校提交的参赛作品都是信息化教学的成果,教育主管部门把这些优秀成果放到公共服务平台,供各高职院校观察、学习,为其他高职院校的老师提供了一批优秀的信息化教学资源。
3.申报科研、教改课题,提升教学和科研能力。
教育科研是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基础性保障性工作,没有高水平的科研,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开展课题的研究同样也是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途径。为了完成对课题的研究,课题的所有参与人必须学习、补充、扩展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相关领域的知识,展开对比研究,针对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探析,最后解决这些问题。以沙洲职业工学院申报的江苏省教改立项课题―泛在学习环境下高职服务外包英语教学模式与资源建设研究为例,在20到的三年多时间内,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了泛在学习理论,教学模式以及资源库建设的研究文献;到服务外包企业调研分析岗位设置及对英语应用的要求;结合mcla教学方法和cdio方法,探索了新型服务外包英语教学模式;构建出适合当代高职院校师生学习和运用的服务外包英语资源库。课题组成员组成团队分工合作,定期汇报各自的进展,交流学习心得,开阔了眼界,有了明确的研究方向,科研自觉性和积极性大大提高,所有参与人员在课题研究期间发表的论文明显增多,课堂教学能力也大幅提高。如果高职中青年教师都能够积极申报课题,在课题研究中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都将得到很大提高。
同时,在信息化时代,高职教师尤其要做好信息化教学领域的科学研究,以年江苏省评选出的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的535项的课题中,50%以上的课题与信息化方面的研究有关。高校教师通过广泛开展信息领域的研究,结合热点问题,积极探索,形成理论研究成果,指导教学实践。
综上所述,教育信息化要求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中加强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素养的培养;从另一方面讲,只有具备了一定信息素养的高职教师才能在这个信息时代充分享受到互联网发展给教育带来的便利。高职教师要克服种种困难,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培训、积极参加信息化教学大赛和开展课题研究等途径,使自己的专业发展有质的飞跃,为高职教育的发展奉献自己的智慧和才能。
参考文献。
[2]金泽东.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内涵与误区的分析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6)。
[3]沈丽花.高职“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发展探索[j].经营管理者,2013(10)。
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词研究与应用(热门18篇)篇十
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直接关系到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成败.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和一定的调查研究阐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内涵,探讨了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些有效的应对策略.
作者:杨卫芳顾唯琳杨蕴玉作者单位: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刊名:内江科技英文刊名:neijiangkeji年,卷(期):28(12)分类号:h3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对策
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词研究与应用(热门18篇)篇十一
摘要:教育部十三五教育规划,提出“提高高校教育水平和创新能力,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优化学科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具备条件的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民办高等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处于从高等教育补充作用向发展推力的转型、从边缘地位向主流地位提升的转型、从模仿式教育体制向创新型教育模式转型过程。提升民办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提高陕西民办高等教育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互联网”概念的提出不仅仅是着眼于技术层面,更是对一个时代的诠释,在“互联网+”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高校专业“跨界、融合、转型、应用”等一系列发展需求对民办高校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如何应对自如,提升教学能力,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转型期民办高校教育质量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课题。
关键词:高校教师;民办;教学能力。
国内关于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途径既是教育领域学者研究的热点,也是其研究的难点,我国教育学家们对此都有着极高的研究热情。王毓婵在《地方本科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探析》中指出地方高校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通过营造教学为主的文化环境,建立发展性的教学评价制度,建立功能完备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立一体化的教师培训机制。余杰在《教师教学能力与培养对策与评价指标》中指出科学合理的评估机制对对教师教学能力的促进作用。徐国庆在《高职教师课程、教学能力分析与提升路径构建》中认为建立能有效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激励制度,为教师业务发展搭建更高的平台,实施更为有效的教师能力提升培训体系,从“快餐式“培训转向系统化深度培训,实施“做中学”的培训模式。孙姝蕾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思考与实践》提出建立学习型组织帮助教师获得知识,最优化推动教师群里教学能力的提高,从而带动教师个体教学能力提高。田夏彪在《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误区与对策》中提出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着手,营造出凸显教学地位,注重教育质量的校园文化,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在良好的育人环境中长足发展。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方面面临这诸多的挑战,这些挑战对现在的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民办高校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面临着诸多挑战,这些挑战进一步对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一、给予对互联网资源的合理培训使用。
随着科学技术信息的飞速发展,在“互联网+”的大环境背景下,大量的信息资源很丰富,这样就可以为我们教师制作教学课件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源和提供更多获取资源的各种途径,但是,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不难发现,教师和学生在利用互联网资源制作课件的时候,会带来很大的依赖性和依靠性,思维上的惰性。我们在使用互联网上的海量资源时候,不难发现,面对大量的互联网信息资源,如果没有一个自己明确的目标,那么我们需要在海量的资源中筛选和甄别自己所需要的资源,就会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精力,反而会造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实现和完成、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的特点去寻找和筛选,选择合适教学多媒体的资源,从而可以达到合理和科学的使用互联网资源。教师在使用大量的互联网资源辅助和开展我们的教学活动的'时候,应该分学科、课程、科学合理的使用多媒体。同时,我们在使用互联网资源的时候,还要掌握出国我们最基本计算机的应用以外的其他多媒体设备,在选择多媒体的时候,一切要为教学内容及学生接受的效果服务,更能充分合理的展示我们的教学内容为前提,从而能达到多媒体为教学服务的辅助的作用,在课堂能更好的发挥简单方便的作用。此为,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教师在使用多媒体的时候,资源要互相借鉴,也要不断提升自身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高和培养教师信息处理的能力,进而达到提高多媒体课堂教学能力。
二、提高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
高质量的课件是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教师应该在制作课件上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学校举办的教师课件多媒体大赛的培训中提高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水平,同时,学校也可以为教师建立多媒体制作课件的素材库,方便教师在制作课件的时候,及时快键的搜索自己所需要的多媒体课件资源。同时教师要根据自己额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目标,可以有选择的开发多媒体课件的需要,课件中选题要突出重点,有条有理,设置巧妙,不能简单的照搬、复制,而且选材应该科学严谨,多媒体课件应该能体现教学策略,注重不同,多媒体的中图表结合,静动结合,其所到达的教学效果也是不一样的。
三、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注重学生实践。
在互联网大背景下,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注重实践,将传统的知识灌输转变为技能与理论相结合,教师需要不断的更新知识,跟上时代的步伐,从而才能提高获取前沿知识。
参考文献:
[2]吴南中.“互联网+教育”内涵解析与推进机制研究[j].成人教育,2016,36(01):6-11.
[4]王晨,刘男.互联网+教育: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大变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
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词研究与应用(热门18篇)篇十二
高校扩招后,学生的差异变得更突出,比如基础知识水平不平均,学习能力也不一样,学习动机各异。虽然在精英型的高校这个情况还不算太严重,但是对于大量的普通本科院校、高职高专类院校以及私立院校,学生的差异性就会更明显。老师们需要不断的了解学生的需求,因材施教,也需要不断变换以往的教学方法,从而使教学内容达到让大部分学生能接受的要求。以往的精英式教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在的高等教育,这就要求老师在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理念,教学态度,教学要求,教学期待等多个方面去变换。教师这门职业不像医生、律师,教师的服务对象是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尽管每年的学生都不一样,但是每一届学生都有其共性。作为老师,需要充分的了解自己的学生,包括学生的文化背景,专长技能,个性特点,家庭环境等等。教师除了传授知识,解除学生疑惑,与学生探讨学术理论外,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的人才。
3.2高校教师比例变化。
自以来,国家教育部调查发现新入职的教师占有很大的比重。30岁以下到35岁的教师占了总人数的46.2%。这部分青年教师里面,职称都偏低。刚入职的教师面临着多重压力,其一,他们对新环境还不熟悉,对如何教学也不太有经验,而且新教师里也不乏刚毕业缺乏教学经验的年轻老师,这部分老师在教学上面有一定的压力。其二,刚入职新教师希望尽快在职称方面晋升,因此这方面压力会比较大。其三,新老师们在教学与科研的时间分配上来讲,会是比较大的挑战,两方面都重要,如何两者兼顾好,是新老师们面临的一个严肃的问题。另外,除了教学与科研,许多年轻教师还面临着养家糊口,照顾老人和孩子等生活上的压力。这些压力不易于新教师们尽快适应高校教学与科研工作,也不利用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还有一部分新教师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角色转换的问题。这就造成了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一个问题。
3.3知识爆炸的时代对传统教学的挑战。
进入21世纪后,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国内与国外文化交流日渐频繁,教育教学理论不断的得到更新,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涌现。另外,随着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大量的电子媒介不断涌现,增加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手段,也影响着教师们教学的方式。这一方面为广大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进步空间以及广阔的信息资源,一方面却加大了对传统教育理念以及教学方法的挑战。高校教师需要不断的学习和不断地接收新事物,才能尽快的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从而跟上时代的发展趋势。
4结束语。
进入21世纪,高校的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也要求高校教师迅速的转换角色,适应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并不断的根据自身需求,寻求自身的长期发展。当然,教师的发展也离不开学校的支持与鼓励。学校有义务为教师们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和机会,促进教师们自我发展的意识,弘扬师德,为教师营造有利于其发展的工作环境。
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词研究与应用(热门18篇)篇十三
除了正规教育之外,改善农民的阅读环境,增加农民的阅读实践,提高农民的阅读质量,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农村网民数量逐年增长,在计算机应用互联网环境下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创设、改善阅读条件,引导广大农民进行科学有效的阅读,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共建和谐社会。
“三农”问题事关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事关和谐社会的构建,一直是我国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解决“三农”的关键是农民素质的提高,除了正规教育之外,改善农民的阅读环境,提高农民的阅读质量,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农村网民数量逐年增长,在互联网环境下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创设、改善阅读条件,引导广大农民进行科学有效地阅读,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成为一个紧迫的课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为了了解农村的阅读情况,有效提高农民的阅读效果,课题组对保定地区农村的阅读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调研情况。
此次调查时间从8月到9月,调查方式主要为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收回调查问卷953份,回收率为95%。其中有效问卷827份,有效率为86%。调查对象主要是农村居民,年龄最小18岁,最大70岁,文化程度从小学毕业到大学毕业。
二、调查结果分析。
(二)农村书屋利用率不高。农家书屋在保定市实现全面覆盖,但农村书屋的知晓利用情况并不理想,30%的受访者表示经常借阅;50%表示知晓,但很少借阅;20%表示并不知晓。农村书屋的资源更新、阅读宣传、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农村书屋真正变成农民的阅读阵地,将改变农民的阅读方式,大大提高农民的阅读质量,改善农民的生活方式,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三)手机成为主要阅读方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三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6月,中国农村网民规模达1.86亿,相比20增长800万人,我国农村网民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保定地区农村网络普及也很迅速,而手机的便携性和农民闲散时间的碎片化,以及电脑价格和电脑使用上的时空限制,以及手机的大屏化和手机应用体验的不断提升,使得手机上网更具优势,加之农村书店及书店图书资料的缺乏,纸质图书价格昂贵等因素,手机已经成为人们上网的主要终端设备,成为农民阅读的主要方式。与之相对应的是,传统纸质图书的阅读呈萎缩趋势。
(四)网络阅读娱乐化为主。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农村居民网络使用的主要功能还是娱乐,手机阅读群体中有近六成(59.0%)通过手机“听音乐”,51.8%进行“手机qq、微信等”交流活动,6.2%通过手机发送“微博或微信”。进一步分析这一群体通过手机进行的与阅读相关的行为时发现:排在第一位的是“阅读手机报”,占到55.3%;其次是阅读“手机小说”,占到43.1%,再次是用“手机浏览网页”排第三位,占到28.1%,阅读“与学习有关的信息”的占到10.5%。对手机小说偏好类型依次为武侠类排第一位,言情类排在第二位。
三、建议对策。
“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关注的问题,“三农”问题事关我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公民素质的提高。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我国农村的物质文明得到很大改善,精神文明建设、农村文化建设显得更加紧迫,随着我国手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利用网络终端——无线电视、手机、电脑等对农民进行信息技术的教育,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
(一)加强书屋建设。随着农村书屋的建设,农民的阅读条件有一定改善,但农村书屋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农村书屋还不能遍地开花,没有实现一村一屋,书籍数量较少,种类不够丰富,开放时间不足,设施不够健全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民的阅读积极性,农村书屋建设还任重而道远。政府和公益组织应该加大农村书屋的建设和宣传力度,让农村书屋应有尽有,建立健全农村书屋管理制度,增加借阅时间,增添现代化设备,创建舒适的阅读环境,丰富图书种类,及时添购新书,举办图书阅读知识竞赛等,让农村书屋真正发挥阅读阵地作用。
(二)加强县级图书馆建设。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县级图书馆是最贴近农民,最了解农民需求,同时也是最便于为广大农民提供优质服务的,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限于地方财政,我国的县级图书馆一直处于饥渴状态,没有足够的阅读资源和阅读场地来满足基层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政府对文化建设投入力度逐步加大,县级图书馆要乘着改革的东风,争取更多的发展空间,引进新技术,采购新资源,丰富人们的阅读途径,为基层民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务。
(三)加强阅读指导。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农民的阅读指导,培养农民的信息获取能力,对农民进行阅读技巧和阅读方法的培训指导,提高阅读能力和(下转第74页)(上接第69页)阅读质量。在缺乏基层文化人才的农村,可以充分发挥县级图书馆的地理优势,在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中,县级图书馆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和人才优势,组建志愿者队伍,定期组织阅读活动,培养农民的阅读习惯、阅读技巧,创造较为浓厚的阅读氛围,带动农民阅读热情,促进农民阅读活动健康有序发展。
(四)加大阅读宣传。农村经济条件逐步改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现代农民正在向有钱有闲有时间的状态迈进,物质条件得到满足的同时,精神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高,高素质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应该占领农村文化建设阵地。这就需要我们加大宣传力度,各级各类图书馆及其他文化服务部门可以根据农民需求,举办各种文化活动,提升农民阅读意识,提供更过的`阅读实践,为农民这些弱势群体提供各种阅读资源。(五)加强网络资源建设。随着网络技术、通信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由于其自身所具备的便捷性、高效率和农民时间的碎片性等特点,网络阅读和手机阅读逐渐成为农民尤其是新生代农民重要的阅读方式。随着阅读方式的改变,我们的阅读资源提供者也要与时俱进,加强信息共享工程的宣传力度,同时要对广大村民进行必要的应用技能培训,提高村民的信息素养,有针对性地向广大农民提供科技、人文、种植养殖、娱乐健身等信息,不断引进新技术,向农民提供优质、丰富、价廉、免费的电子信息、电子图书。
(六)加强立法保障。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合理健全的体制机制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政府应对农村文化建设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建立健全农村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农民的文化权益。然而目前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还没有出台一部专门的法律法规来加以保障,健全的法律法规可以保障农村各项文化事业的顺利发展,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主义美丽乡村建设。
四、结语。
现代新生代农民已经不同于传统的农民,他们拥有更多的知识、更开阔的眼界,也有更高的精神需求,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民素质的提升是根本,要提升农民素质,除了正规的学校教育,增加农民阅读是一条可行且经济有效的道路,党和政府要重视农民阅读,通过健全的法律保障,建设完善的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更多的阅读途径和丰富的阅读资源,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技术保障,农民将享受更多更丰盛的文化盛宴,新农村文化建设将迎来发展的春天。
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词研究与应用(热门18篇)篇十四
论文摘要:网络与多媒体技术进入民族地区初中英语教学课堂,带来了英语教学观念与教学模式等诸方面的变革,同时也对民族地区初中英语教师造成了极大冲击。在新的形势下,教师如何调整自己去适应新的环境已成为关注的焦点。网络信息时代中,英语教师必须从教学理念、知识结构、信息素养、外部环境四个方面来寻求自己的专业发展。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教师的地位和角色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师工作已经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专业,教师专业发展已逐步成为教育界的共识。近些年,许多专家、学者对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中的英语教师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这些成果主要集中在多媒体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转换、定位及教师的素质研究、对学生学习的要求上。但对于如何实现信息化时代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探索和研究。下面以初中英语教师为例,探讨网络环境下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
1网络环境下民族地区初中英语教学的理论基础和特点。
认知心理学派的建构主义学习观是网络环境下民族地区初中英语教学的理论基础。网络环境下民族地区初中英语教学模式具有学习的自主性、个性化、合作性和交互性等特点。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建构和重构,是寻求知识和信息加工的过程。知识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教学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引导学习者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主来建构知识,关注和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强调学习者应具有高度的“自主建构”意识,重视学习环境和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强调将信息和网络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教学过程,为“自主建构”学习提供一种理想的教学环境,从而实现支持自主探索、情境创设、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多方面要求的新型学习方式。既有利于知识技能训练,又可以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2网络教学对民族地区初中英语教师的挑战。
网络教学不仅营造了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教学内容互选优化、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师生互教互学的良好教学氛围,而且由于教学资源的使用和选取丰富多彩并可真实再现,使得师生之间变得更和谐和融洽。因此,民族地区初中英语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以迎接网络教学对教师专业发展带来的挑战。
2.1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改变。
传统教学模式是以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为指导的,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学生知识的主要传授者。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中,英语教师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教师通过讲授、板书及视听设备,把语法、词汇、语篇分析等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而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学生是学习的中心,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不是被动接受者,也不是知识的被灌输对象。师生之间不再是传统的单向信息传递,而是双向互动,开展协作学习。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主体地位受到冲击,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充分体现,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也将更多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2网络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改变。
网络教学要求教师不仅是学科专家,而且精通现代信息教育技术,以便有效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高效地达到教学目的。作为网络环境下的教师,应当转变传统教学中的教学行为角色,从以单纯地传授知识为主变为以设计教学为主;从家长式训导者,变为组织者、管理者、启发者、鼓励者、合作者和协助者,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网络教学中的学习者。教师不仅是教育者,也是网络教学的设计者和研究者。同时,教师还应成为教学信息的.加工者和生成者。教会学生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是信息时代教师教学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
2.3网络教学中教师能力结构变化。
网络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改变,伴随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能力结构必将发生变化。为了顺利地适应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必须具备新的能力结构。在网络教学环境下,教师新能力结构应该是在新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具备有系统化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监控能力、信息素养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作为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提高自己操作教学媒体的技术能力上,而应该注重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各种能力是相辅相成的,任何一项能力的提高都有助于其它能力的增强。
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词研究与应用(热门18篇)篇十五
概念的界定是研究的前提我国学者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定义颇多.且大多理解为是教师专业素质及专业化程度提高。而就“幼儿教师专业发展”而言.目前的研究总体上都是围绕这一视角揭示其内涵的。有学者认为教师专业化的实质内涵是指教学的品质和教师的主要行为表现:回也有学者认为教师专业化主要是指教师在严格的专业训练和自身不断主动学习的基础上逐渐成为一名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嘲还有学者认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指幼儿教师通过职前师资培育、任教和在职进修等方式不断发展和完善其专业结构、更新其专业素养的发展过程。
2.幼儿教师专业素质关于幼儿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理论构成.。
国内不少学者提出了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结构模型。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张元博士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将幼儿教师专业化归纳为五个方面: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实践智慧、合作和反思能力、人文素养以及批判理性。北京师范大学庞丽娟教授根据国内外关于现代化社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新《纲要》对教师要求的新精神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般趋势.从六个方面比较具体地说明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素质内涵她指出,幼儿教师专业素质包含:对儿童和儿童发展的承诺;全面、正确的了解儿童发展的能力;有效的选择、组织教育内容的能力;创设发展支持性环境的能力:领导和组织能力:不断地专业化学习同吕育玲认为幼儿教师的素质结构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专业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思想素质等五个方面。同赵芙蓉认为幼儿教师的素质不但要具有童心、爱心,还要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较宽的知识面.有较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较强的保育能力罔还有学者提出了一些更细致的观点,有学者指出,在工作节奏快、强度大、压力重的今天,教师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更要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包括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积极的创新精神和较强的科研能力、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耐受挫折的能力、广泛兴趣和合理知识结构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豁达的胸怀五方面。
3.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标准由于国内学者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性质与内涵还没有建立一套大家认同的严密体系。
因此教师专业标准问题成为当前教师教育领域中的热门话题,建构新时代幼儿教师专业标准成了当务之急。康建琴通过对《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的文本分析基础上,借鉴国外幼儿教师专业标准。构建了初步的幼儿教师专业能力标准框架李焕稳认为幼儿教师专业化标准是:受过较长时间的专门训练.具有较强的专业基础:具有专门的儿童发展与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等多方面.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具备教育实践能力,包括教育活动组织能力.教育性反应意识,教育监控能力,对儿童行为、学习、交往、情感的指导能力.创设有利于儿童发展的环境的能力等:具有专业责任感和服务精神。
此外.一些学者还就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内涵其它方面作了有益探索,如专业发展态度问题、专业权利、专业理念等更带有情境性、实践性的问题有学者认为高质量幼儿教育中的教师既不是幼儿的“保姆”和一般意义上的游戏伙伴,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教导者”、“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一个“以专业的眼光赋予学习者和学习以价值的人”。
近10年来,众多的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对我国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种种问题给予了较多关注,并进行了深刻的原因分析。
1.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现状黄绍文指出,当前幼儿教师在社会中的专业认同度不高.。
人们把幼儿教师看作一个职业.却没有把幼儿教师看作一个“专门化的职业”,甚至还被称作“高级保姆”.幼儿教师职前教育理论缺乏深入研究等现状。冯晓霞对我国幼儿教师队伍现状进行分析时指出.尽管幼儿园教师队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积极的变化.但也潜伏着不容忽视的危机:社会地位和待遇普遍偏低:工作压力偏大.部分教师职业倦怠明显:农村幼儿园教师身份不明,基本权益没有保障。邵卫等对浙江湖州市农村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文化素质及教育能力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他们文化素质偏低.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严重制约了农村幼教事业的发展。郭海燕运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江西省万安县农村幼儿教师专业精神、专业知能、专业工作状况、自我专业发展及学校文化五个方面考察他们的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无独有偶,王杰也运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甘肃农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问题进行了研究。
2.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不高的原因分析鉴于当前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
诸多学者进行了深刻的原因分析.他们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致可以从这些方面来考察:首先从教师自身来看,幼儿教师有它自身的特殊性、自主专业发展的意识不足、幼儿教师观念与社会不同步,思维方式单一。知识更新慢等内在因素;其次从校外来看,幼儿教师的专业地位还没有形成共识.社会公众对于幼师职业的认同度和期望值低.社会地位有待提高:政府和社会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对幼教管理的随意性.对幼教从业师资把关不严以及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第三从校内来看.幼儿园管理封闭,人文环境不协调:学校文化,具体专业发展活动的形式化、低效性等现实限制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如前所述.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策略与途径问题是近10年来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焦点研究者提出了许多有效的策略和途径.综观学者们的研究可知.他们对此问题的认识主要基于三种视角:社会层面、教师自身及幼儿园层面。
从自身的教育实践中寻找研究课题.以此作为切入点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能有效地促进其自身的专业成长.且将会成为我国幼教改革“胶着期”的突破口有学者认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是反思能力.要倡导基于个人反思的行动研究学习。有的学者从幼儿教师专业认同的角度探讨.以期更好地促进幼儿教师积极、主动地发展。
3.从幼儿园层面来看当前.从幼儿园层面探讨教师专业发展的大多为一线教师.。
他们通过自身实践探索出了较多的有效策略有些教师从管理者的角度就教师专业如何发展提出了相应的直接可操作的具体做法.如人本管理、课程管理、师徒制管理、教育教学管理。有学者结合幼儿园开展课题研究.建立“教师成长档案”和“园本教研”着手.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向小英通过对16名幼儿园教师的访谈研究.提出“博客”能有效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此外.唐松梅介绍了教师专业小组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呼吁基于同伴互动的团队专业学习。
此外.有学者从社会学角度出发介绍了他们是如何构建区域教科研机制.打造民办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宽阔平台:还有学者从文化学角度认为有效地重建幼儿教师文化能促进幼儿教师的“自我更新”.实现其专业成长。
(一)关注幼儿教师个体生命价值需要。
在120篇研究文献中.仅有2篇介绍了国外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及启示。在当今多元文化语境下.我国幼儿教师应该怎样处理好适应与超越、继承与创新、本土化与国际化以及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这是理论和实践工作者都必须认真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为此.必须加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国际比较研究.在启示和借鉴中推动我国幼儿教师专业发展。
在120篇研究文献中.专门针对民办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只有5篇(其中3篇为硕士论文),农村幼儿园的只有3篇(其中2篇为硕士论文).这两类幼儿园教师在研究者视野中似乎没什么分量.这对我国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是无益的。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农村幼儿教育必然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而随着办园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民办幼儿园已经占据半壁江山.它们对我国整个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又最容易出问题。因此,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不能不关注农村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的教师专业发展。
如前所述.120篇研究文献在学科视野上以教育学占绝对优势针对当前有个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如研究尚停留在经验总结与概念澄清阶段.理论研究、文献研究文章较多,实证研究、跟踪研究与田野研究较少.具有针对性、前瞻性、可操作性、应用性的研究成果较为缺乏等。已有学者呼呼要切实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程度.不能单从教育学、心理学这类教育学科中寻求解决方法与策略.还要综合运用社会学、经济学、伦理学、文化学的多学科视角,不断解析探究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与规律.从而解决实践问题.提升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质量。
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词研究与应用(热门18篇)篇十六
论文摘要:教育教学新理念的提出,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思路。立足于中国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现状,顺应教育科学研究新趋势,提出发展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若千策略:与学生共同经历问题解决过程,发展将科研与教学融合的能力;经历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发展指导网络合作学习的能力;建立教学档案袋,发展反思性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是指教师顺利完成教学活动所必需的,并直接影响教学活动质量和效率的普遍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教师通过教学实践表现的一种职业素质。教师的教学能力影响着教学效率,也制约着受教育者的能力结构。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教育教学新理念的提出,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思路,为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
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的研究,不同学者提出不同见解。从教学过程出发,教学能力主要包括课前钻研与设计能力、课堂表演与调控能力和课后总结与评估能力。有学者认为,教学研究能力、教学创新能力、将科研成果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能力是大学教师颇具特色的教学能力。从建构主义视觉出发,有学者认为,教师能力由掌握现代教育基本理论的能力、信息能力(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实践活动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构成izj。一方面,自主学习、科学精神与实践能力是创新型人才必需的能力基础,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具有相应的创新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在知识更新速度飞快的信息时代,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提倡学习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协作学习和学习环境的设计,教师是学习者意义建构知识的指导者、帮助者。从以上观点出发,学术科研能力、指导合作学习能力、反思性教学能力、教学研究能力成为当今高校教师重点发展的能力。
下面立足于中国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的特点,顺应教育科学研究新趋势,提出发展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若干策略:。
一、发展将科研与教学融合的能力:与学生共同经历问题解决过程。
教学和科研作为高校两个基本职能是协调发展的,教师应该具备将科研与教学融合的能力。教师与学生共同经历问题解决的讨程是科研与教学统一的讨程_从教学方面看,师生同心协力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营造了互相尊重、信任、平等的'文化氛围。教师可以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的思维特点,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自我意识等,从而促进教学向更多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践转变。从科研方面看,教师的科成果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得到传播和验证,并且将科学知识系统化,为科研工作带来启发。
教师与学生共同经历问题解决活动的步骤如下:。
第一,教师选择活动题目,并将问题细分为各个子题。题目可以是自己所授学科范围内的探索性问题,基于一定科研项目的研究性学习题目,竞赛题目等。依据学生的学习需要选择一定数量学生组成学习小组。第二,向学生讲解问题解决的架构、需要查阅的相关资料、解决问题的关键和难点。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知识结构分配任务,教师承担问题解决的艰难部分。第三,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进行分析设计、资料收集与解释。第四,学习小组讨论对问题的理解和采取的策略,每个成员还要写出解题依据,哪部分操作失败及其原因,哪部分内容留下印象最深,通过问题解决过程深化了哪些知识等。最终学生将自己承担问题的结论形成书面报告,作为学习评价资料。第五,教师根据收集的资料将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以报告形式展示给学生。将问题解决过程和讨论交流中的所想、所感、所得进行整理、串联、升华为个性化的数学理念和数学教学思想,作为把握今后科研和教学的指导与提示。
二、发展指导网络合作学习的能力:经历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
美国教育家阿姆斯特朗根据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提高人际交往技能的主要方式是通过与他人交流思想,加强与他人联系与合作。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利用计算机网络建立协作学习的环境,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讨论、协作与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通过技术支持来增强同伴之间的交流和小组活动,促进学习成员间共享、传播知识并获取专家(教师)意见。
教师指导网络合作学习的能力迫切需要提高。首先,随着网络技术、多媒体和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合作学习已成信息社会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搜索能力、学习能力和社会交往技能,有助于学生适应课堂教学以外的学习与远程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因而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了解网络合作学习的理念,掌握相应的合作学习的指导能力。其次,网络教学不同于一般课堂教学,它的教学资源多样化;学生学习自主化;学习环境个性化,可以进行异步的交流与学习;教学模式丰富化,使课堂学习、小组讨论和协作学习等教学方式得到交互实施;教学手段现代化。因而,教师要掌握更多适用于网络教学的技巧和能力,提高网络教学效率。教师在实施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时要完成四项工作:。
三、发展反思性教学能力:建立教学档案袋。
反思性教学能力,是教师对自身的教学活动进行回顾、思考、总结、评价、调节,从而把握自身实力、改进教育行为的能力。“教学实践离不开教师个人认识和思想的参与,只有浸透教师个人思想或理论的教学,才能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洲因此,教师应该被看做是学者、研究者,有能力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加以反思、研究与改进,由教师来研究改进自己的专业工作是最直接的方式。
教学档案袋是在一定时期内,教师通过自我反思或与他人合作构建并不断丰富起来的有关师生工作信息的系统收集。教学档案袋是教师教学反思能力发展的最佳途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教学档案袋建立的过程中以教师的自我评价为主,改变了教师原来消极被动的被评价地位,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有助于增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教师相信自己有能力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的一种知觉和信念f51。其次,教学档案袋的内容包括教师对教学事件的描述,对教育教学活动合理性的审视,提出教学改进的策略方法等。从而,使得教师在反思中形成先进的教育理念,发展个体的教学风格。
建立教学档案袋提高教师反思性教学能力的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教学描述。教师将教学过程中发生的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能启发自己进行教学反思的事件写成“教育记叙文”。叙事即讲故事,时间、地点、人物、背景不可缺少,但不受格式约束161。重点描述遇到什么样的教学问题,用怎样的办法解决的,解决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另外的教育事件,结果怎样。第二,教学反思。激发教师探索、整顿、梳理个人的教学主张、看法。因此,教师需要收集相关的资料,以教学注释的形式表达出个人的教学解释、理论依据、成功或失败的教学行为、理解了的或感到困惑的教育问题。第三,叙事讨论。叙述教育故事的教师即事件当事人需将“教育记叙文“提前展示给参与讨论的教师或专家.让他们对事件有足够的了解,为问题讨论做充分准备。由于只有亲身经历过故事的当事人教师才清楚教育故事发生的来龙去脉及其焦点问题,因此,他是讨论的主导性主体。而讨论的主要目的是使当事人教师回味、体验经历的教育故事,并借鉴其他教师的批判性意见,使得个体知识得以验证、发展,因此,当事人教师又是讨论中的发展性主体。第四,职业自我设计。教师在教育叙事研究中探究个人在教学实践中的教学思想,发展个体知识,使其教学思想更加理论化、系统化,解决尚存疑惑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自我职业生涯进行规划与管理,包括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恰当的定位,根据个人教学能力的优势与不足确立职业发展的目标及实现发展目标的方法途径。第五,将教学描述、教学反思、叙事讨论、职业自我设计的内容整理成文,构成教师的教学档案袋,作为教师成长的记录和教学评价的依据,为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词研究与应用(热门18篇)篇十七
论文摘要:幼儿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是当前国内外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近10年来我国学者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如在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及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与途径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众多成累我国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将继续向纵深发展。
一研究概况。
笔者分别以“幼儿(学前)教师专业发展”、“幼儿(学前)教师专业成长”、“幼儿(学前)教师专业化”为题名检索词.通过中国知网(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获得1997~2007年(截止时间为2007年11月)相关的研究文献120篇本文以这些研究文献为分析文本.从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研究主题及作者单位统计等方面进行初步的梳理。
(一)研究方法。
在我国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我国学者比较侧重于理论层面与经验总结.共86篇.占论文总数的72%.实证研究相对偏少。实证研究中,问卷讽查是使用最频繁的.在20篇实证研究论文中有14篇值得一提的是.在检索到的17篇硕士学位论文中.有14篇是采用实证研究的.其中有6篇采用了个案研究。
(二)研究视角。
我国学者研究幼儿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主要是从教育学的视角(共计108篇).占论文总数的90%.其余论文的研究视角分别是心理学4篇、历史学1篇、社会学1篇、生态学1篇、文化学1篇、管理学4篇。可见,我国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视角比较单一。
(三)研究主题。
综观已有研究.我们不难看出.当前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焦点集中在幼儿教师专业素质及其专业发展途径方面.有关文献共82篇,其他研究主要涉及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改革等。
(四)作者单位统计。
根据第一作者所在单位对论文进行分类.结果高校74篇.幼教机构20篇.中师和幼师9篇.教研机构12篇.其它单位5篇这说明当前致力于幼儿教师专业发展课题研究人员大多为高校学者.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须在全社会呼吁人们来关注幼儿教师专业发展。
二、主要内容与观点。
根据笔者所检索的文献分析.我国学者关于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主要关注以下三方面:关于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内涵、关于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其原因分析、关于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策略与途径。
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词研究与应用(热门18篇)篇十八
摘要:通过对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进行生态系统分析,应用教育生态学的相关原理探寻出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开展虚拟校本培训;加强校务网上公开力度;平衡信息资源配置。
一、前言。
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开始较早,相对来说也较为成熟,但是国内外的研究者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界定并不一致,仍然众说纷纭。综合现有定义,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以教师个体在专业领域内自我发展为核心,以教师个体的经验反思为媒介,不断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渐提高自身从教修养,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由此可见,教师专业发展内容突出体现在专业理念、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四个方面,既是教师成长的结果,也是教师成长的过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科技的高速发展,我们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化环境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教师自身而言,如何在新时代信息化环境下得以生存和发展,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往研究此问题大多从教育的角度出发,以教育生态学视角为基点研究的文献比较少见。教育生态学实为教育学和生态学相互渗透的结果,概括而言,教育生态学是研究教育与其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生理心理的)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样也是一种生态现象,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理念、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发展为目的的生态进化过程。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与影响其专业发展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以及信息环境等生态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即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生态系统,该系统的运行规律也就是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规律。本文试图在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系统中,应用整体效应、花盆效应、最适度原则、限制因子定律等基本生态学原理,思考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教育生态系统是由各层次的教阶结构单元和外界多维生态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所构成的网络。各个单元和因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影响,形成一种复杂的结构,在功能上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系统中各组成部分的参数及其变量,彼此间具有相互调节和制约的作用,从而产生整体效应。教师专业发展根本目的是实现专业理念、专业道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发展,最终达到整体素质的提高。根据“整体效应”法则,教师专业发展在个体独立中并不能很好地进行,而应强化其群体的整体效应,这就要求教师各个体之间需要彼此相互学习、相互协同、相互提供营养,在协调整体效应的前提下进而促进个体教师专业发展。同时,在教师专业发展这个开放的的生态系统中,不仅以教师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积极互动作为进化发展手段,亦需和学校系统、社会教育系统等进行各种有效及时的交流。
迫于升学率的压力,一线教师成为新课改的被动执行者,所谓动态生成的教学思想和理念一般难以实现,教学方式方法一成不变、毫无创新,习惯于运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与其他教师交流和合作意识不强;一部分新老师有畏难情绪和懒惰的想象存在,不愿或羞于向其他教师请教探讨。但现实教学中有些学科要求教师不仅拥有本学科扎实的知识基础,而且需要积累相关专业知识。例如,高考文综试卷每道题包含政治、地理、历史三科知识,因此要求文科教师将三科知识融合贯通。不同学校教师之间、教师与社会教育系统之间的交流更是微乎其微。
利用现代网络为不同学科教师、不同学校教师、教师与社会教育资源创设有效的交流和协作环境,就其关注的教育教学问题、教育现象进行相互交流,通过相互交流达成相互合作的目的。这种有效的学习型组织即网络学习共同体,在此共同体中每位教师的身份都是平等的,彼此之间相互分享对方的观点,充分利用社会教育的有利资源,在相互帮助中提升教师的“整体效应”,最终促使教师专业发展共同发展。信息化环境下构建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的途径很多:可以利用qq群、bbs等开展教师之间的交流;可以通过视频会议、现代远程教育等方式发展教师的专业技能;可以通过电子邮件便捷教师快速获取校外教育资源。教师通过网络学习共同体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的平台,共享实践智慧,共同提高实践能力,教师之间的思维火花碰撞机会增多,导致新观点、新见解、新假设增多,为创新孕育了丰厚的土壤和环境。
“花盆效应”在教育生态学中又称为“局部生态环境效应”。花盆作为一个半人工的小生境或栖所,不仅在空间上具有束缚性,而且由于是人为创造的适宜环境,易于导致生态因子的适应阈值下降。在花盆内的个体或群体对花盆有很强的依赖性,一旦离开此生态环境,就难以维持其生存和发展。与此类似,如果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是局限在传统封闭半封闭的继续教育系统中,而教师脱离现实的教学生活与实践坐而论道,也会使教师产生局部生态环境效应。
传统的教师培训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培训内容以提高教师专业知识为主,忽视教师其他方面需求,如教师教育技术知识和技能较为欠缺;二是培训方式单一,忽视培训方式的多样性;三是培训经费短缺,教师外出培训实践机会不均、加大教师的负担等。不可否认,传统式的.教师培训具有强大的理论优势,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在深厚的理论修养前提下得以提高,但却脱离学校实际,造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二元分离,由此衍生了阻碍教师专业发展的“花盆效应”。虽然目前人们对校本培训的认识并未统一,但是,总体来说,它以促进学校及学校中教师发展为根本目的,在教育行政部门和师资培训机构的指导与支持下,由学校发起与组织,以学校教育教学发展和改革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为中心,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注重教师教、学、研的时空统一。校本培训以实践为导向,学校和教师的主体性都得到升华,具有针对性、多样性、全员性、互动性、全程性特点,并可节省大笔经费,降低时间和精力的消耗,减少学校和教师的负担,提高培训效率。通过校本培训可以改变以往教师培训形式单一,内容从理论到理论的弊端,实践性促成教师专业发展从“封闭”环境到“生态”状态的回归,摆脱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花盆效应”,是一种有效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教育活动或模式。由此类推,在信息化环境下,开展虚拟校本培训,借助于网络环境所提供的各种信息交流、共享与协作的工具,非常有利于摆脱教师专业发展的“花盆效应”,是促进信息化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虚拟校本培训使校本培训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方便校内教师与校外专家的广泛参与,便于校内教师第一时间享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在网络环境下,通过应用blog和wiki为教师搭建自我反思的良平台;通过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如教学素材、教学课件、网络课程、虚拟课堂、虚拟实验室、电子书籍等),突破教育环境的时空限制,实现资源的共享。教师运用网络的同时可以补充操作性强、能提高教学效果的计算机软件知识;节省外出培训时间和经费的消耗。
教育生态的个体、群体和生态系统在自身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对周围环境的各种生态因子都有自己适应范围的上限和下限。在上、下限幅度之间,教育生态的主体能够很好地发展,这就是教育的“最适度原则”。
在教育生态系统中,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未得到充分的调动,教师专业就得不到最适度的发展,教师专业得不到适度发展,必将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而影响到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究其原因,涉及社会、学校和教师本身的诸多主客观因素。但值得注意的是,校务的公平公开化是调节众多主客观因素的重要手段。实行校务公开,让广大教师知校情、参校政、督校务,不仅是加强学校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教师在发扬主人翁精神的同时更是调动了教师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但是,政务公开现状是一方面校务公开的程序还不够规范,另一方面校务公开的内容还不够全面。实际操作上,对一些人事制度改革、财务收支状况、教师职称聘任等比较敏感的问题公开力度不够,使教师对学校校务产生抵触心理,加重教师的心理负担,造成教师专业发展的超耐失衡,阻碍教师专业发展。在网络环境下,学校可以效仿国家行政部门的“政务公开”方法,将制度决策、评估方法等公开在网上,奖罚明确,做到真正的政务透明化,并集思广益,允许教师参与决策制定。在积极参与决策的过程中教师的主人翁精神得到极大发扬,工作热情得以维持。
限制性因子是一些生态因素缺乏,或低于临界线,或超过最大忍受度的因子,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新陈代谢。在教育生态系统中,几乎所有的生态因子都可能成为限制性因子。信息化环境下亦存在众多限制教师专业发展的因子,要使教师专业得到长足发展,必须分析各种限制性因子,找出起主导作用的限制因子,想法设法消除主导限制性因子的束缚。
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导限制性因子有:教师专业发展的信息化环境较差;信息资源区域性配置失衡;教师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偏弱。因此,急需改善学校的信息化环境,建设健全校园网络系统;平衡信息资源配备,尤其加大农村及偏远地区信息化的投资力度,同时增添相应数量的信息化设备,缩小城乡学校信息化差距;通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方面的内容培训,使每位教师都能获得教育技术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自身专业发展生态困限的主动超越。
三、结语。
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是一种复杂的生态现象,通过教育生态学原理探寻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虽然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但是仍存在着诸多不足,有待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