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的关键总结(热门20篇)

时间:2025-01-10 作者:影墨

调查报告要求作者具备较强的调查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文档编写能力等。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不同领域的调查报告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

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的关键总结(热门20篇)篇一

随着农村父母离乡进城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留守儿童、老人、妇女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现就留守儿童的问题作一简介。

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他们的监护情况有以下四种情形:

(1)一种是隔辈监护,监护人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他们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主体。他们占监护者总数的90%左右。他们的年龄大都在60岁以上,这些人绝大多数人都是文盲,或者受过极少教育。

(2)第二种监护方式是上辈监护,监护的主体是叔叔、婶婶,舅舅、舅妈,姑姑、姑父,姨、姨父,干爹、干妈。这类监护比例不是很大。但是,这种监护方式存在着监护权比较频繁流动的问题,很不稳定。他们有可能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如监护人也要外出打工或者被监护者与监护者本人或是跟他们子女之间的矛盾冲突等等原因而更换监护人。

(3)第三类是同辈监护,监护者是哥哥、嫂嫂或姐姐、姐夫。这类监护者一般是年纪较轻,文化水平较高,如果有就业信息或机会随时都会外出打工,这类监护者存在着监护权不稳定的问题。

(4)最后一种是监护缺失,农村流动父母外出打工后,留守儿童无人监护。这类留守儿童往往除了要自己照顾好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外,他们还要承担起农业劳动力的角色照顾好自家的农田。

2、留守儿童的就学成长情况。

留守儿童年龄偏小,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也是形成良好习惯的阶段,父母长期外出,对他们身心的伤害和亲情缺失的影响很大。许多以外省务工为主要打工地的父母为了省下路费钱,一连几年都不曾回家一次,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心灵沟通几乎为零。因此,留守儿童离开学校以后,其他的学习几乎无人监管。

1.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存在矛盾。

2.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

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了离开土地,到沿海地区、到城市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导致的结果却是相同的,就是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成为留守儿童。

3.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

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和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等关注很少,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4.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

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生存、安全和法制等方面的教育,使留守儿童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

在亲情长期缺失的状态里,留守儿童会产生一系列心理、道德、学习等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安全问题。留守儿童虽然有一定的监护人,其父母所委托的监护人如长辈家属、亲戚以及代理家长等,由于年龄、经济、生活等各方面的原因,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这些监护人仅满足于让孩子吃饱穿暖、把孩子送进学校的大门。因此在课余和节假日等学校无法监管的情况下,留守儿童成了绝对自由人。孩子往往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没有父母直接的关爱和教育,留守儿童易成为某些不法分子的攻击对象。此外,孩子缺乏亲情的温暖照顾,少量的留守儿童还会产生轻生自杀的想法。

第二,心理人格问题。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由于留守儿童缺乏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而其他监护人替代不了父母应该要履行的完整的监护职责。所以留守孩子在遇到成功、失败、进步、忧郁、悲愤、孤寂等不同的情形时,没有自己信赖的长辈可以倾诉和指导,往往只能自己处理。尤其当他们遭遇挫折时,他们不愿意与监护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极端,易出现以下情况。一是自卑封闭、自暴自弃、缺乏自信,性格内向。二是自尊心过强、内心较敏感,对老师亲友等的管教和批评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斤斤计较,不合群。三是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认为父母为了赚钱而抛弃了自己,对父母的外出不理解,父母回家了甚至故意疏远他们。

第三,道德品行问题。留守儿童一般为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初中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刻。如果是由祖父母来隔代抚养教育,往往意味着由文盲来抚养孩子;而托付亲戚照管的,亲戚普遍认为不便过多管教或经常盘问,毕竟不是自己的孩子;而农村教师由于受到教育条件的限制,对每个学生的关注也十分有限。所以留守儿童长期处于这种状况中,在行为习惯上容易发生消极变化,且难以及时得到纠正,有的甚至会出现较为严重的违法乱纪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第四,学习问题。那些由祖父母隔代抚养的孩子,由于爷爷奶奶的文化水平较低,无法在学习上得到帮助和指导。而双亲有一方在家的孩子同样很难得到父母在学习上的辅导。因为留在家的父亲或母亲一个人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劳作,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绝大多数农民工选择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让孩子能有条件上好学,不再走自己的路。但往往事与愿违,留守儿童大多数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当然一部分留守儿童学习认真,但外出父母的期望值过高,孩子学习压力大,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一蹶不振;一部分儿童由于自控力差,无人督促学习,加上受外界的影响,认为学习与否都一样,对学习毫无兴趣,因此辍学的情况也多。

我们认为,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社会保障乏力;二是父母关爱的缺失;三是监护人能力有限;四是学校教育不到位。

如何来教育、管理和监护留守儿童,让留守儿童在心理、道德、学习等方面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提出以下建议:

1、家庭方面。加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尽可能多和孩子在一起,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不仅是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科学的生活习惯、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要单方面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注重孩子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针对农村留守儿童中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情况严重的问题,可以通过兴办农村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观念,亲子沟通方式,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谐发展。

2、学校教育管理方面。要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机制。学校是直接教育管理留守儿童的实体,教育措施的制定应当包含更多的关爱帮助留守儿童的内容,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更多关怀和呵护。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增强学校和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爱。

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

在学校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方便,并使外出务工家长可随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了解子女学习情况;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医生,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上的困惑。

(3)广泛开展有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活动。

如亲子活动等,加强家长与儿童之间、儿童与儿童之间的交流互动,引导儿童互助互爱,让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来自集体的温暖。推行寄宿制管理,对部分不能得到有效监护的留守儿童,可动员家长将其转入学校寄宿,由专门教师负责其饮食起居生活。实行寄宿制管理的孩子有着相似的经历,对他进行集中管理,不但容易唤起孩子的自信,而且能激发学习热情,增强集体感。

(4)相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工、青、妇群众组织要充分发挥协调、维护、教育和服务职能,大力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宣传教育,协调推动有关部门出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相关政策和规定,不断优化农村留守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的社会环境。着力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要认真履行指导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的职责,大力发展农村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家长学校等家教服务网络,进一步规范农村家长学校的建设和管理,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活动载体,组织编写适合留守儿童家长及监护人特点的家庭教育辅导材料,培训一批家庭教育骨干,开展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引导留守儿童外出务工父母和监护人改变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

3、社会舆论监督方面。

目前,留守儿童及留守儿童问题还没有引起有关部门及全社会的足够重视。首先,很多村民认为这是家庭的私事,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家长的责任,别人的孩子,我们不好去管。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障碍。因此,要维护留守儿童在家庭中的权益、帮助父母正确履行自身职责、呼吁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及留守儿童问题,要有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

其次,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千万个家庭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因此,这是一个需要动用全社会力量才能解决或缓解的大问题。大众媒体要引导政府的有关部门、社会组织关心留守儿童、关注留守儿童问题,促使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以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最后,媒体也应该为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树立健康的舆论导向,要正视、理解留守儿童的生理、心理的特点与需求,采用多种方式引导留守儿童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

4、社会工作方面。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新型的职业,在解决因急剧社会变迁而带来的社会问题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同和政府的重视。社会工作倡导助人自助,擅长于调动和运用社会资源的工作方法,对解决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的就学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具有独特的优势。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权益常被侵害。探究其原因,除了管理体制、法制和观念上的原因外,农民工及其子女自身缺乏维权意识和能力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做好农民工及其子女维权工作,必须努力提高农民工及其子女的组织化程度,为此,工、青、妇、民政和社区都应对农民工及其子女维权的介入,依法维护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合法权益。因此,我们的政府要采取措施,切实维护留守儿童权益、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动。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相当长时期内都会存在的现象,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以及政府等各个方面的关注与协调合作,构筑爱的港湾,构建温暖的家,真心呵护留守儿童,营造人人关爱留守儿童的温氛围,让留守儿童在温暖阳光下快乐茁壮成长。

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的关键总结(热门20篇)篇二

近几年以来,在我们经济贫困的农村山区,农民外出打工人员越来越多,劳务输出已成为农民致富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于是农村中“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群体也应运而生。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他们的学习、生活,特别是思想道德方面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其状况令人担忧。因此,对山区留守孩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社会、家庭、学校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也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推进全民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从一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留守孩子”的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及自我教育在其成长过程中有着巨大的作用,是其心理素质和思想行为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在因素,它有利于个体角色的内化,也有利于自我心理矛盾的疏解。其实,留守孩子并不是一个不分化的群体,在他们中间有适应不良的个体,但也有适应良好的个体。作为“留守孩子”,应该学会自信、自立、自强。把父母不在身边的现实看成是对自己的锻炼和考验,为自己树立目标,培养各种兴趣,端正学习态度,把学习看成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多与老师、同学接触,主动与父母沟通,勇敢面对和克服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首先父母要明白每个孩子不一定都是天才,要掌握适度原则父母就必须要了解自己孩子先天的程度,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加以教育,使其能力得到扩展。古代孔子就是提出因材施教的思想,就是承认个体的差异,了解不同的特点。在智力开发上应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来发展能力,做到不强迫、不限制、不搞过度教育,让孩子在某些方面表现出才能和天赋。其次要树立正确的育子观念,要消除“只要有钱,读不读书没关系”的错误想法,应该把子女的教育放在第一位。家长还必须认识孩子读书不仅是学校和老师的事,也是家长自己的事。家长不仅要提供物质上的保障,还要多与孩子沟通,让他们能时刻感受到你们的关爱。另外,父母还要经常与监护人联系,督促监护人行使监督责任;经常与学校沟通联络,切实关注孩子的成长。如行为有失偏颇,家长也要及时处理,正面引导,根据情况适当教育。

不经磨难不成才,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逆境造就人才,顺境往往使人变得平庸,这是值得父母和我们每个人深思的。在物质生活不断改善的今天,我们要想方设法的创造一个小小的逆境,让孩子们体验到逆境的磨难,锻炼良好的心理品质。我们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对留守孩子应当多给他们一些磨练的机会。培养坚强的意志,最好的老师就是经历各种艰难困苦。

在学校方面,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孩子”家长会,与家长交流;建立“留守孩子”心理发展档案,及时发现和诊治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开设针对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对“留守孩子”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孩子”提供倾诉的渠道;经常组织“留守孩子”参加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建立“留守孩子”家长或监护人与学校的定期联系制度,帮助、督促、检查家长履行监护职责等,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孩子”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引导“留守孩子”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留守孩子”健康、和谐发展。

出门打工的农民工已无法将关爱直接施于孩子,此时学校的老师理所当然要担负起这一使命。

为适应“留守孩子”的需要:首先,教育理念要更新。显然,传统的一般教育理念和方法,对“留守孩子”的教育是不够的,必须更新教育理念,采取适合留守孩子年龄特征,心理特征的教育方法。一要坚持以“留守孩子”为本的人本思想,处处为“留守孩子”的成才着想。二要有服务型教育理念,用热情周到的服务感染他们,在服务中收到教育的效果。三要对“留守孩子”进行赏识教育。不仅要对“留守孩子”进行表扬,激励,更应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发展他们的特长,甚至批评中也应有赏识。四要有和谐的教育理念,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关系要和谐,平等,才能造出和谐的教育环境。五要执行愉快教育法。校园要为“留守孩子”创造愉快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使学校成为他们愉快,温馨的家。

其次,教师要转变角色。教师除了应承担教育、教学工作之外,特别要加强对留守孩子的监护、抚养职责,使教师成为教书育人、监护育人、抚养育人的复合型教师和父母型教师。教师要把“留守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呵护,在思想道德、生活、行为习惯上对留守孩子像父母一般监护抚养。为“留守孩子”建立成长档案、举办生日班会等。

除此之外,教师对“留守孩子”还要给予情感抚慰。父母外出打工的学生,其父母长期不在家中,缺少家庭的关爱,教师和同学要适时地多关心他们,以师生之爱和同学之情弥补其母爱和友爱的不足,填补其情感空白。因此教师应对留守孩子进行结对帮扶,让其感受亲情关爱。让老师与一个或多个“留守孩子”结对子,要用心关爱“留守孩子”,做到多与“留守孩子”交心谈心、多组织集体活动、多到“留守孩子”家中进行家访。在精神上,多给他们一些鼓舞、一丝微笑、一句赞扬、一份关注,用宽广的胸怀去接纳他们,去善待他们,成功时给他们鼓掌,失败时给他们打气,苦闷时与他们谈心,伤心时给他们安慰。在生活上,多给他们一点关爱。用父母的心去疼爱“留守孩子”,用家长的责任去关注“留守孩子”。还有可以让学校的中队干部、班队干部与“留守孩子”结对子,让这些中队干部、班队干部平时多与自己的结对对象一起玩,一起参加活动,节假日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通过师生、生生的结对帮扶,让这些“留守孩子”感受学校大家庭的温暖,感受到亲情关爱。

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有六种力量对学生施加影响。这六种力量是:教师,家庭,学生集体,学生本人,书籍,人际关系。安全、健康的社会环境对留守孩子的成才也具有重要作用。如退休人员中选聘义务监护人、义务辅导员,实行一对一的义务帮教,通过各种社会团体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强协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引导“留守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发挥他们的个人兴趣和专长。首先我们要培养孩子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才能把事做得恰到好处,符合社会规范。要教育孩子敢于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敢于承担责任;对他人诚信,以诚相待;对自己严格要求,不骄不躁,谦虚谨慎。凡事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和批评,有缺点要积极改正;学会爱人,爱父母,爱他人。只有学会爱的人才会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和谐美满;只有学会爱的人才会去爱社会,爱祖国;才会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家庭要配合好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别人的帮助来共同引导孩子,塑造完善人格,形成孩子稳固的思想情操,做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

总之,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对“留守孩子”的教育问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融合,齐抓共管才能更好地推动素质教育,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竭尽全力为“留守孩子”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和祖国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的关键总结(热门20篇)篇三

xx县地处湖南省西北部,全县总面积3474平方公里,辖39个乡镇(场),总人口43万多人,其中少数民族占88%。外出务工农民达10万多人,留守儿童约2万人,空巢老人约3万人,留守妇女约1万人。

随着农村父母离乡进城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留守儿童、老人、妇女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现就留守儿童的问题作一简介。

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他们的监护情况有以下四种情形:

(1)一种是隔辈监护,监护人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他们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主体。他们占监护者总数的90%左右。他们的年龄大都在60岁以上,这些人绝大多数人都是文盲,或者受过极少教育。

(2)第二种监护方式是上辈监护,监护的主体是叔叔、婶婶,舅舅、舅妈,姑姑、姑父,姨、姨父,干爹、干妈。这类监护比例不是很大。但是,这种监护方式存在着监护权比较频繁流动的问题,很不稳定。他们有可能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如监护人也要外出打工或者被监护者与监护者本人或是跟他们子女之间的矛盾冲突等等原因而更换监护人。

(3)第三类是同辈监护,监护者是哥哥、嫂嫂或姐姐、姐夫。这类监护者一般是年纪较轻,文化水平较高,如果有就业信息或机会随时都会外出打工,这类监护者存在着监护权不稳定的问题。

(4)最后一种是监护缺失,农村流动父母外出打工后,留守儿童无人监护。这类留守儿童往往除了要自己照顾好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外,他们还要承担起农业劳动力的角色——照顾好自家的农田。

留守儿童年龄偏小,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也是形成良好习惯的阶段,父母长期外出,对他们身心的伤害和亲情缺失的影响很大。许多以外省务工为主要打工地的父母为了省下路费钱,一连几年都不曾回家一次,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心灵沟通几乎为零。因此,留守儿童离开学校以后,其他的学习几乎无人监管。

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的关键总结(热门20篇)篇四

自从中国加入wto之后,农村的隐形失业问题就愈发凸显,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进一步上升,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进城务工变成农民脱贫致富的一个主要途径。一系列的问卷调查得知,农村留守儿童则存在由于监护人对儿童学习生活都过少的介入,缺乏亲情等生活问题,导致其心理出现偏差,这些问题的形成有社会方面也有家庭和学校方面的原因。

1、关注太少,导致孩子厌学的问题。

很多父母在外务工,家里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文化水平较低,没办法帮助孩子的学习,即使有学习方面的问题,孩子向家人求助的比例也很低。

2、缺乏亲情的安慰导致生活问题。

多半留守儿童不希望父母出外打工,他们希望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给予,越来越多的孩子意识到家庭的完整和父母的关怀比经济更重要,因为对生活的满意度降低。

3、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导致心理出现问题。

处于青春期的中小学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也有很多成长的烦恼,却找不到倾诉的对象,父母在这方面应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但留守儿童往往没人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对其心理产生不利的影响。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带来的问题,不但要从人文上,更要从法律制度上解决,将问题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中,只有把问题放大化,调查才不至于纸上谈兵,才能够治标治本。

1、消除城乡距离,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关键的核心不是完全取消户籍管理制度,而是与户籍关联的城乡差距,弱化各种制度,进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让农村居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平等的权利和社会利益,这是解决的根本所在。

2、加大社会帮助力量。

社会组织,尤其是对于儿童的`帮助机构在我国还较为薄弱,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工作制度的建立也应该提到议程上,政府部门应充分引导和发挥作用,加强与社区沟通,强化农民工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引导孩子的健康成长。

3、建立农村少年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

就当今社会现状来看,社会对于少年儿童提供有效帮助的机构少之又少,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大多数基层没有相关的少年儿童是社区教育组织,使得农村少年儿童的教育和成长在社区教育中处于空白,而这些机构可以由离退休教师、青年志愿者组成。

4、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

现今的农村中小学寄宿条件普遍很差,有的学习甚至没有寄宿的条件,政府应对于寄宿学习加大建设和管理,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少年儿童进行教育和管理,对于留守少年儿童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

5、加大留守儿童心理辅导的课程。

不但要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环境,还要关注留守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使其能够身心健康的发展。

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的关键总结(热门20篇)篇五

xx年x月xx日—x月x日,我们在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舜陵镇九嶷洞村针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开展了本次调查。宁远县位于湖南省永州市南部,辖17个乡镇(其中少数民族乡4个),4个国有林场,688个行政村,土地总面积2498平方公里,总人口77.8万,外出打工人员接近30万。其中调查走访的九嶷洞村,人口1390人,396户人家中有200多户有青壮年外出打工,正是由于此地农业人口多,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利,经济发展较缓慢,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放弃了种田而选择出外谋生,因而当地留守儿童的现象十分普遍。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为视角考察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即透过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折射出宁远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生活状况、心理状况。在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需求,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提出合理建议,以期为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和建设尽棉薄之力。

留守儿童问题,不是农村之事,更不是农民工的家庭‘私事’,它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城乡二元分割的教育制度是产生“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表面上看是父母外出打工不在身边造成的,其实根本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结构管理带来的深层次矛盾。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农业比较利益的下降,工业和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与国家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相矛盾的是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义务教育制度,进城务工农民虽然在城市工作、居住和生活,但享受的是与城市居民完全不平等的待遇。所以这样直接导致务工农民会把自己的子女留在农村,由老人看管。

许多“留守儿童”在幼年时期就被迫与父母分离,他们早期无法与父母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在长期与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生活的过程中,他们的需要、情感常常无法得到亲人的反馈,这必然对他们的亲社会行为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也易使他们产生诸多心理问题。而一些家长因为长期在外务工,对子女心生愧疚,往往通过钱、物等大量的物质满足来补偿对孩子的精神关爱,而这些孩子在花钱方面又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极易使他们产生错误的价值观而误入歧途。

我们发现在调查中的留守儿童一般都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无人看管,缺乏监护;二是家不完整,缺少家教;三是远离父母,缺少关爱。其中:

一是生活问题:与其他孩子相比,他们缺少父母的照顾,容易在营养状况、身体健康等方面受到影响。特别是在年幼的阶段,孩子的养育、保护显得更为重要,如果不能与自己的父母在一起生活,问题容易出得多一些。比如,在九嶷洞村留守儿童能够按时接受各种预防性疫苗的比例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现在大部分留守儿童是由自己的亲戚或隔代老人看管,有的留守儿童甚至实际上就没有监护人。

二是心理问题:由于得到的亲情、情感和心理关怀的缺少,许多孩子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又很少与外界接触。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这些孩子其实特别想和家人在一起,这是他们最大的心愿。由于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久而久之,有的孩子就与家人产生了隔膜和陌生感,内心的封闭、情感的冷漠、甚至行为的孤僻等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容易出现性格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障碍。

三是教育问题:在我们走访中得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务劳动甚至一些农活都落在了留守儿童身上,不能保证孩子们的学习时间,学习成绩因此而有些下降。临时监护人对孩子学习的督促帮助不够、方法不当,也容易使孩子产生厌学、弃学现象。由于目前农村教育资源不足,教育质量偏低,有些孩子进城后跟不上学习进度,不得不返回农村;有的由于家长不断在农村、城市之间变动,孩子也会随之由“留守”到“流动”再到“留守”,不能及时接续学业。我们调查的资料显示,留守儿童在小学阶段的入学率相对高一些,初中阶段则呈明显下降趋势,辍学率比较高。更可怕的是,竟在走访中有监护人说出“不可能也没能力让孩子上高中”的话语。

四是道德问题: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家长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儿童的许多行为习惯、道德素养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由于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缺乏及时的指点和帮助,一些错误行为和做法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容易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行。据当地村支书透露,在该地留守儿童违法违纪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

五是安全问题:另根据网上公安部门有关调查显示,在被拐卖的儿童当中,流动儿童占第一位,留守儿童占第二位。有些地方出现的女童被恶性案件中,也是留守女童居多。据报道,在xx年湖南洪灾遇难的12名儿童中,11名都是留守儿童,这说明没有父母的呵护和指导,留守儿童缺乏应变和自我保护能力。

由于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的特殊性,使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残缺的家庭教育给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了一系列负面效应。在九嶷洞村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了留守儿童生活中存在了以上诸多的问题。

1、家庭方面。

加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尽可能多和孩子在一起,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不仅是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科学的生活习惯、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要单方面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注重孩子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针对农村留守儿童中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情况严重的问题,可以通过兴办农村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观念,亲子沟通方式,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谐发展。家长学校要适应形势的发展,开办临时监护人培训班来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2、学校方面。

要进一步加强幼儿园教育管理机制。幼儿园是直接教育管理学龄前留守儿童的实体,教育措施的制定应当包容更多的关爱帮助学龄前留守儿童的内容,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更多关怀和呵护。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增强学校和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爱。

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

(2)为与留守儿童沟通提供方便。

在学校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方便,并使外出务工家长可随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了解子女学习情况;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聘请专家或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医生,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上的困惑。

(3)广泛开展有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活动。

如亲子活动等,加强家长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交流互动,引导幼儿互助互爱,让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来自集体的温暖。推行寄宿制管理,对部分不能得到有效监护的留守儿童,可动员家长将其转入学校寄宿,由专门教师负责其饮食起居生活。实行寄宿制管理的孩子有着相似的经历,对他进行集中管理,不但容易唤起孩子的自信,而且能激发学习热情,增强集体归属感。

1、问卷的设置及意图。

本问卷共设计有8类问题:留守儿童的吃、住、用;与父母联系频率;双休日安排;父母不在家的困难;学习情况;老师的关心程度;今后的希望;16个小题。题型为封闭选择和开放问答两类。目的在于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心理现状。

2、调查的过程与方法。

我校一、二年级共16个班,每个年级按成绩分为两层。调查中随机抽了两个年级、两个层次的8个班级的52名学生。分别以不记名的形式独立作答。并另卷调查了全校“留守儿童”等情况。

1、数据的汇总。

回收答卷52份,52份答卷均有效。为了便于统计,只随机统计50份。统计具体结果见附表。

2、现状的分析。

(1)留守儿童面大。父母双方外出打工:12.1%;父母一方外出打工:51.8%;单亲和孤儿:6.2%。

[简析]实际上没有父母直接监护的占18.3%,加上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总共就占总数的70.1%。这些儿童要么缺乏父爱,要么缺乏母爱,当然就极有可能性格发展缺失。尤其在对其管理、生活安排方面缺乏应有的照顾和爱护,由此,他们的很多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甚至变异滋生蔓延,影响他们自身的发展,影响学校影响社会。

(2)监护不能落实。祖父母外祖父母监护占56%;无人监护占26%;其他亲戚监护占18%。

[简析]隔代监护,一是心理代沟太深,祖孙难于沟通,二是祖辈过度溺爱,百依百顺,三是没有教育理念;亲戚监护,日子一长,孩子或多或少有过失,只要亲戚批评责备,他们之间就有可能产生心理隔阂,严重的甚至闹矛盾;没有人监护,不仅这些孩子心理没有安全感,而且很多事情就有可能因拿不准主意而失误。

[简析]吃穿住是人生最基本的需求,从上述数据看出,很多留守儿童基本生活都无法得到满足需求。

(4)父母亲情淡薄。36%的留守儿童与父母不是经常联系;与父母双方经常打电话的占18%;父母经常给我打电话只占46%。

[简析]父母亲情是儿童子心理健康发展的根本元素。这种东西是任何事物都无法代替的。然而,现在的父母,由于没有教育知识教育经验,有的因为生活所迫,很少关注孩子的心理,甚至连电话就不与孩子联系。这样孩子就感到没有根基没有依靠,没有自主没有目的,如空中的落叶,时常无所适从。

(5)家务劳动繁重。80%的留守儿童在双休日要做家务劳动;52%的留守儿童要在双休日做饭。90%的留守儿童自己洗衣服。

[简析]本来让孩子们劳动可以培养劳动观念,但这些孩子做家务劳动都是在被动进行,因此对家务劳动大多感到厌倦。同时,有孩子也的确由于学习时间紧而没有劳动时间,有的孩子还真的有很多家务劳动不会做。这样就给留守儿童带来了心理的压抑和具体的困难。

(6)老师关注太少。本期以来,46%的留守儿童还没有老师找他谈过话。

[简析]留守儿童应该是我们教师关注的重点,然而从调查看,我们的教育工作还的确很不到位,竟有46%的留守儿童在将近两个月的教学时间里没有与老师谈过一次话,即使是批评也是如此。

(7)学习压力很大。50%的留守儿童感到学习压力大;30%的留守儿童明显表示学习成绩不好;部分表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不识字,不能辅导学习,想学好没有条件。

[简析]本来适当的压力有利于学习,但留守儿童的压力一是来自多方面,二是压力太大。这种情况,如果没有人及时为他疏导,就有可能压力变得越来越大,进而影响学习和生活。

(8)心理压力太大。60%以上的留守儿童表示为不会做饭,不会洗衣,遇事不能拿主见,思念父母,16%的留守儿童为今后的生活着急,部分留守儿童感到孤独,失望、羡慕别人;烦恼,既要照顾自己,还要为家里弟妹、外婆的生活安排,家里的大小事务由自己处理;得不到同学不理解;有时遭别人歧视等。

[简析]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进入青春期后,虽然具有了独立意识,但毕竟经历不够、能力不足,对父母还具有很强的依附性。然而,这些留守儿童不会做饭洗衣,遇事拿不定主意,思念父母,感到孤独、失望、烦恼、得不到理解,遭人歧视,甚至为今后的生活着急,等等。显然,对同样一个十二三岁的留守儿童来说,所担当的负荷肯定是超载的。

1、成立自立组织。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在于引导他们建立健康、乐观的心理状态,锻炼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从而促进他们自然、顺利成长。据调查,这些儿童中有个别孩子很懂事,能正确看待自己的处境,认为父母不在身边,我们更应理解父母的难处,更应为父母减少担心,于是觉得,在家里累点苦点也很自然。因此,我们认为,班级应该成立“独立儿童小组”,学校要成立“独立儿童”委员会,要选用其中具有独立能力的孩子担当成员,从而扩大他们的影响,发挥他们的辐射作用,让他们在老师、学校的引导下自己管理自己,从而保障自我锻炼。这样,既可增加心理倾述渠道,增进伙伴之间的友情,又可找到“家”的感觉,同时自己的组织便于随时请教,随时求助。

2、建立专门档案。

从我们的调查看,现在的这些孩子最缺的除了极个别经济十分困难外,最缺的不是财物,而是情感,尤其是留守儿童。因此,不论是一个班级,还是一所学校,我们都应把他们作为我们教育的重点,在教育活动中,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多帮助她们解决实际困难,多站在他们的角度看待他们。但从现有状况来看,很多学校如我们调查情况相似,对其关注不够,有的甚至漠视了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我们认为,不管是班级还是学校必须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要跟踪他们的成长过程,从而保障对他们生活上的必须求助,对心理上的及时疏导。

3、定期召开会议。

留守儿童问题应该是当今教育的新问题,也是当今教育面临的难点问题,而且学生所占比例大,涉及问题多。因此,不管是学校还是班级,每期都要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留守儿童问题,要形成会议制度,要通过会议形成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决议和制度。从而保证班级、学校在决策上的“政策”支持,同时,促使我们把握和突出“以生为本”的教育重心,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宗旨。

4、设立咨询机构。

留守儿童的问题并不全是共性问题,不同儿童往往其问题有着本质的不同,如果从组织的角度,以集体的活动形式去解决个性问题实际上是不现实的。因而,针对留守儿童的别个问题和个性问题,学校还要设立相应的咨询机构,一是便于作个别心理疏导,二是便于为遇事拿不定主意的孩子出谋划策,三是保证了专门途经,如:设立“学生请教处”(或者“独立儿童办公室”),成立“独立儿童热线”,确定接待时间(如课外活动),委派热心且懂心理的老师负责接待。

5、师生互结对子。

按笔者调查统计,留守儿童、单亲、孤儿一共为18.3%,班额以60人计算,每班不超过11名。因此,要保证对这些儿童的关怀真正落实,我们不妨通过师生一对一的互结对子,实施帮扶。现在的中学,一般都是按20:1的比例配备的教师,而且大多数学校都超过了这个比例,因而,按这样计算,实际上每位教师结对的留守儿童都不会超过3名。也就是说,这种做法是既实际又能保证每位留守儿童得到帮助关怀的最后防线。

总之,留守儿童是当今教育面临的新问题,新难题,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引起高度重视,都应做为其工作的重点之一去研究去解决。

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的关键总结(热门20篇)篇六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本次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总体上形成了比较积极的价值观,对未来怀有希望,向往城市生活,家庭关系良好。有92.1%的留守儿童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91.9%对自己生活在中国感到满意;有82.4%的留守儿童对未来抱有希望,77.7%希望以后在城市生活;有90.2%的留守儿童与母亲关系很好,89.4%与父亲关系很好,大多数留守儿童将母亲视为最重要的支持来源。

1.留守儿童的意外伤害凸显。

在过去一年中,有49.2%的留守儿童遭遇过意外伤害,比非留守儿童高7.9个百分点,遭遇割伤、烧伤烫伤、被猫狗抓伤咬伤、坠落摔伤和蛇虫咬伤、车祸、溺水、触电、中毒、火灾、自然灾害等各种意外伤害的留守儿童比例都高于非留守儿童,其中前四项分别高5.3、1.6、3.9和3.1个百分点。

2.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兴趣不足。

有20.4%的留守儿童自评学习成绩偏下,82.1%的人有过成绩下降的情形。留守儿童学习不良行为较多:没完成作业(49.4%)、上学迟到(39.6%)、逃学(5.5%)的比例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8.6、4和1.3个百分点;不想学习(39.1%)和对学习不感兴趣(43.8%)的比非留守儿童高5.6和3.2个百分点。留守儿童缺乏所需要的学习辅导:有68.7%的留守儿童曾听不懂老师的讲课内容,有58.1%的人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没人帮助,比非留守儿童都高出5.8个百分点。

3.留守儿童社会支持较弱,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

留守儿童的家庭支持弱化,前三位的支持来源依次是母亲、同学朋友和父亲,而在非留守儿童的支持来源中,父亲第二,同学朋友位列第三。母亲仍是留守儿童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是最亲近的人,是主要的情感支持和实际帮助来源以及价值肯定者。同学朋友是留守儿童心里话的首位倾诉对象和遇到困难的第一求助人选,但需警惕不良群体的影响。30.5%的留守儿童认为校园里或周边有不良帮派团伙,25.7%认为有同学加入不良帮派团伙,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4.3和1.4个百分。老师对留守儿童的支持更多地体现在学习辅导上,情感支持相对欠缺。22.6%的留守儿童觉得在需要时没人能帮助自己。

社会支持状况是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预测变量,社会支持弱化使得留守儿童消极情绪更多,经常感到烦躁(46.0%)、孤独(39.8%)、闷闷不乐(37.7%),以及经常无缘无故发脾气(19.7%)的都多于非留守儿童。

留守女童的自我接纳程度更低,对自己总体上感到满意(76.5%)和经常觉得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64.4%)的女童比例比男童低5.9和8.6个百分点,而常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的女童比例(40.7%)比男童高6.6个百分点。经常感到烦躁(47.6%)、闷闷不乐(38%)和无缘无故发脾气(21.5%)的女童比例比男童高3.7、1和3.5个百分点;女童自评父母外出后,自己比原来抑郁、焦虑、爱发脾气、胆小的比例也高于男童。此外,有42.7%的留守女童经常觉得孤独,不仅高于留守男童6.2个百分点,也高于非留守女童6.7个百分点。

5.留守男童问题行为令人担忧。

留守男童问题行为多,学习及校园生活中的障碍也多。留守男童迟到(41.8%)、逃学(7.4%)、受老师惩罚(73.5%)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5.3、1.9和5.4个百分点;不想学习(40.4%)、对学习不感兴趣(44.8%)、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64.4%)、没完成作业(54.8%)、成绩下降(83.2%)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310.7个百分点,也都高于留守女童。有51.6%受过同学、高年级学生、社会上的人或帮派团伙欺负,高于非留守男童和留守女童11和7.6个百分点。

6.父母外出对小学中年级儿童影响更大。

感觉父母外出后自己更容易被欺负(23.7%)、被歧视(19.8%)、性格比原来内向(41.7%)、胆小(18.9%)的四年级留守儿童比例在6个年级中最高。他们经常想念父母(76.7%)、担心见不到父母(59.2%)、担心父母不爱自己(34.6%)的比例最高,比初三学生高21.3、25和11.1个百分点。四、五年级的留守儿童表示目前自己最需要和父母在一起,而其他年级的学生最需要学习辅导。

7.青春期叠加留守使得初二现象更为显著。

初二留守学生在学习及校园生活方面遇到的障碍更多,上学迟到(49.8%)、逃学(8.7%)、不想学习(62.8%)、对学习不感兴趣(67%)、听不懂老师讲课内容(86.3%)、遇到问题没人帮助(68.4)、没做完老师留的作业(62.7%)以及被老师惩罚(75.2%)比例均高于初二非留守学生,分别相差2.3-14.4个百分点。

初二留守学生与父母的关系更差,经常和妈妈交流(64.3%)、经常和爸爸交流(57.9%)的比例低于初二非留守学生4.1和8.7个百分点,而被父母训斥吓唬(22.8%)的初二留守学生比例最高。唯有初二留守学生把同学朋友视为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来源(43.38%),重要程度甚至超过了母亲,其中的某些负面影响值得关注。

8.寄宿留守儿童对生活满意度相对较低。

寄宿生的日常生活习惯较差,曾用吃零食代替吃饭的寄宿生(49.6%)比非寄宿生高10.5个百分点,平均每天睡眠9小时以上的寄宿生(15.2%)比非寄宿生低5.9个百分点。学习和校园生活状况更糟糕,上学迟到(49.2%)、没完成作业(54.6%)、不想上学(45.6%)、对学习不感兴趣(48.9%)、听不懂老师讲课(62.9%)、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56.7%)、成绩下降(78.5%)以及被老师惩罚(67%)的寄宿生比例均高于非寄宿生,相差5.912.6个百分点。

寄宿留守儿童各种需求的未满足程度高:一是学习辅导不足,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学业需求。寄宿生表示晚自习经常有老师答疑的仅有四成(40.4%)。二是生活单调,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精神需求。寄宿生学习之余或节假日最经常做的是在宿舍和同学聊天(50.1%),其次是在室外锻炼、玩耍(38.5%)和看电视(24.5%)。三是情感支持不足,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七成多(76%)留守儿童表示在住校期间想家,仅两成多(23.9%)表示生活老师会经常找他们谈心。四是管理不到位,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成长需求。寄宿学校的软硬件设施较差,生活卫生设施配备与维护状况不容乐观,就餐满意率仅六成多;安全状况堪忧,有87.5%的寄宿生表示宿舍中发生过丢失财物的现象,57%表示宿舍里有同学拉帮结派欺负别人。

低龄寄宿趋势明显。有35.2%的留守儿童是从小学就开始寄宿的,其中15%从小学四年级及以下就开始寄宿,寄宿留守儿童从小学高年级不断向下延伸,少数学校还出现了一年级甚至是幼儿园就开始寄宿的现象。

9.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整体状况欠佳。

父母都在外地的留守儿童最多,占51.7%,其次是父亲外出的,占40.2%,母亲外出的最少,占8.1%,但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在各个方面的问题最突出。他们生活习惯更差,网络不良行为更多,意外伤害更多,对留守生活的负面体验也更高;学校表现更糟糕,遭受欺负的比例更高;在自我接纳和人际交往方面,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表现矛盾,他们觉得自己更有用,同时也觉得别人比自己运气好;他们觉得自己更受人欢迎,但不愿意和别人谈话聊天;他们认为自己的好朋友更多,但无助感最强。

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虽然面临学习生活中的重重困难,对现在生活的满意度最低,但他们没有放弃对自己和生活的信心,仍旧表现得积极向上,他们中有94.4%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比父亲外出的高2个百分点;有87.8%对未来怀有希望,比父母外出的高6.3个百分点。

1.健全关爱留守儿童的法律和政策体系,立法保障亲子团聚、早期教育、家庭教育指导。

2.完善监护制度和国家救助体系,强化父母法定监护责任,探索有偿代理监护制度,加快完善国家监护和救助体系。

3.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领导协调机制,搭建工作平台,统筹经费保障机制,制定并提供学校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流程及规范。

4.构建全方位的留守儿童教育保护网络,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对民办学校的支持和监管,在留守儿童集中的社区建立关爱服务阵地,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保护预警与应急机制。

5.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和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作用,积极探索共青团统筹、团属组织联动、青年社会组织合作的工作体系,建立帮扶活动的长效机制,着力发挥专业社会工作者在留守儿童服务中的作用。

6.注重满足不同类型留守儿童的多样化需求,考虑性别、年龄段及监护类型不同的留守儿童的特点。

7.通过吸引外出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以及鼓励、支持和帮助有条件的外出农民工带着子女举家进城,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

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的关键总结(热门20篇)篇七

所谓农村留守儿童,就是指随着大量农村成年男女向城镇转移就业,而多数人没有携带子女一同前往,致使许多的农村儿童远离双亲或单亲,成为农村家庭的留守儿童,多数依靠祖父或外祖父母监护。随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而在农村出现的“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需要高度重视和十分关注的社会群体。

农村留守儿童是未成年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只有因为父母外出打工后,出现临时监护人学习辅导不力,生活照顾不周,亲子接触缺失等现象困难。

但已有调查表明,由于远离双亲,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这些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严重断层或缺位,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一些外出打工的父母对留在家乡的子女疏于照顾,无法认真履行监护的职责,使孩子失去应有的安全保障,农村留守儿童被拐卖,受到意外作害,失学辍学等现象时有发生。由于缺少亲情关怀和应有的家庭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行为和心理的成长发育中比较容易偏离正常轨道。

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不多,将子女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人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过问甚少,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较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上弊端也较多。加之他们还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和学习。

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回家次数较少,与留守子女联系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而青少年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另外,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比例较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家的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

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造成亲情欠缺,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点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同时,根据调查和座谈情况看,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龄越大,越表现出对家庭和父母关怀的强烈要求,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留守子女在人际文化、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协作求助,学习成绩等方面发生障碍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

数据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发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亲近畅通倾诉,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种情况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引发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封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

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行为发生在文化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差。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调查中发现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质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经常迟到、早退、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成人混在一起,对留守孩子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

建立农村社区儿童少年教育和监护体系,充分发挥农村的教育作用。儿童少年的教育历来是家庭、学校与社区共同的责任,目前,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很大部分没有建立相关的儿童少年教育组织,使农村在儿童少年的教育与成长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原来那种稳定的由家长亲自伴孩子走儿童少年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父母短期、长期缺位的家庭生活将越来越多。这样,儿童少年的监护与教育的责任就几乎全部落在了学校肩上,但是孩子在学校的时间只有全部时间的四分之一,而其它时间大部是在家庭和社会度过的,因而,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建立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指导站、乡村教育机构就显得尤为迫切,同时,现在也初步具有了建立农村教育和监护体系的可能性和基础。

从家庭的角度看,有必要改变家长外出的方式和亲子沟通方式,从调查材料可以看出,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则对子女学业成就的影响就比较大,但是如果有一个在家,则影响相对就要少得多,建议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孩子已经上学,而又没有相当的人作为监护,最好就留一个在家监护孩子的学习与生活,保证家庭教育完整性,这样家长可以和学校保持联系。共同承担起教子责任,另外,如果父母都外出,最好把孩子带到务工所在地上学,便于教育,如果条件不允许,则要改变与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保持与孩子经常性的联系,并对孩子的情况非常熟悉。具体来说,一是在沟通时间与机会就比较多,并且具有一定的连贯性;二是在沟通的内容上,不能只学习、考试,更多的关心他们的生活心理与情感,更多的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为;三是在交流沟通的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

农村留守儿童,是儿童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农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建设者,他们能健康成长,不仅涉及千家万户的幸福,更关系着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着光和国家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解决好这一人口城市化、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社会现象,已在为一项紧迫任务。

如此,留守儿童很难得到父或母贴身的爱和关怀,也得不到父或母的言传真教,得不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上的帮助,在他们的意识里,父或母是一个长期漂浮的身影,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希望。他们幼小的心灵是孤独的,他们的成长是寂寞的,他们的价值观是模糊的。

这个时代的孤儿由于长期被托养或寄养,缺少父母之爱,容易。导致心理上的缺陷,如孤僻内向,情绪消极,胆小怕事,自觉性差等,由于老人溺爱或亲友疏于管教,缺少正确的价值引导,他们学习成绩普遍较差,生活散漫,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的关键总结(热门20篇)篇八

近年来,“留守儿童”成为全社会越来越关心的问题。“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在外务工,相互交流沟通少,加之社会、学校管理衔接机制还不十分健全,容易导致“留守儿童”论为犯罪或成为犯罪对象,为弄清“留守儿童”犯罪与被害情况,笔者对我县至今发生的“流守儿童”犯罪与被害案件进行了统计与调查,经分析,发现流守儿童犯罪与被害越来越严重,已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一、留守儿童犯罪与被害案件的特点。

据本院统计部门与公诉科统计:20至今,本院办理的“留守儿童为被告或者为被害人”的案件共26件44人。

在起诉的27名被告人中,未成年被告人达21人,占留守儿童48%,其中:14岁到16岁7人占留守儿童16%,16岁到18岁14人占留守儿童32%;初中留守儿童犯罪11人,占52%,小学及以下被害留守儿童6人,占29%。如郑某某年仅十六岁,才上初一,因父母外出打工,自己跟着奶奶生活,奶奶年老,监护不力,郑某某养成了小偷小摸的习惯,多次偷窃他人,最终因年9月12日盗窃李某某现金200余元及手机一部而被抓获。44名犯罪与被害的留守儿童中,在校学生23人,占52%。如高某某、翟某、雷某、肖某、杜某均为在校学生,且父母外出打工,这些儿童因缺乏监管,聚结在一起,多次拦截学生,威胁搜身,抢走少量金钱。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对所办案件的调查与走访发现,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普遍比较困难,孩子经济紧缺,容易误入偷抢的歧途。如留守儿童张某某,年仅16岁,在某中学读书,家里有4口人,其父母迫于生计,在深圳打工,留下其现年72岁的老奶奶照顾他,但其父母没有文化和技能,打工收入不高,每月仅寄回200元给他们过生活,张某某手头紧缺,便养成了顺手牵羊的习惯,20xx年6月16日,张某某到某小区玩,见5号楼前停一辆未锁的电动车,便又牵了出来,在街上骑时被被害人发现,一不小心张某将自己牵进了牢房。留守儿童由于学校与家庭之间安全纽带衔接不上,又常处于无人监护状态,使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的安全事件时有发生;还有一些孩子由于上学路途较远,经常起早摸黑赶路,也是非常危险的,这就说时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未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政府及各部门对留守儿童的管理仍是空白。如:有些学校尚未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村委会也没设立外出务工人员花名册,相关部门对留守儿童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也尚未进行政策性的思考。笔者通过调查认为从存在的的问题中能够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对症下药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进行“送法进校园、进乡村”工作,提高保护意识和能力。根据留守儿童犯罪与被害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和教育,进一步增强社会各界保护农村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观念,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二、扎实开展农村治安整治行动。结合“平安建设”活动,开展以打击侵害农村留守儿童犯罪为重点的农村治安管理专项整治行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突出抓好治安巡逻、联户联防、湾院联防,特别要做好学生上学高峰和放学高峰时段及路途、校园地区和网吧等重点部位的巡查工作,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侵害乡村留守儿童犯罪的发生。

三、发挥乡村学校在关爱留守儿童中的主导作用。乡村学校可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记载留守儿童的家庭地址、委托监护人情况及联系电话、留守儿童父母打工地点及联系方式等,学校可将班主任及授课老师的联系电话号码交给留守儿童、家长和委托监护人,以便联系和沟通情况。同时,学校要多组织留守儿童开展各项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增强学习、生活乐趣。

四、加大乡村义务教育投入,发展农村寄宿学校。随着农民工的增多,乡村的生源在减少,有些农村学校该合并的应合并。结合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有条件的农村可以改扩建一批农村中小学寄宿学校。对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可鼓励并支持到寄宿学校就读。

五、畅通农民工子女随农民工就近入学渠道。把农村留守儿童带到父母务工地就近入学,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根本措施。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尽力就近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费,平等对待,为农村留守儿童随父母进城学习创造条件。

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的关键总结(热门20篇)篇九

留守儿童这个问题也逐渐成为社会的热点,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留守儿童。

范文,欢迎阅读。

2019年5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组织实施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调查在河南省、安徽省、湖南省、江西省、重庆市、贵州省等6个劳务输出大省(直辖市)的12个县(市、区)进行,共调查四至九年级农村留守儿童4533人(占61.7%)、非留守儿童2731人(占37.2%)、教师687人、校长42人。

本次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总体上形成了比较积极的价值观,对未来怀有希望,向往城市生活,家庭关系良好。有92.1%的留守儿童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91.9%对自己生活在中国感到满意;有82.4%的留守儿童对未来抱有希望,77.7%希望以后在城市生活;有90.2%的留守儿童与母亲关系很好,89.4%与父亲关系很好,大多数留守儿童将母亲视为最重要的支持来源。

1.留守儿童的意外伤害凸显。

在过去一年中,有49.2%的留守儿童遭遇过意外伤害,比非留守儿童高7.9个百分点,遭遇割伤、烧伤烫伤、被猫狗抓伤咬伤、坠落摔伤和蛇虫咬伤、车祸、溺水、触电、中毒、火灾、自然灾害等各种意外伤害的留守儿童比例都高于非留守儿童,其中前四项分别高5.3、1.6、3.9和3.1个百分点。

2.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兴趣不足。

有20.4%的留守儿童自评学习成绩偏下,82.1%的人有过成绩下降的情形。留守儿童学习不良行为较多:没完成作业(49.4%)、上学迟到(39.6%)、逃学(5.5%)的比例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8.6、4和1.3个百分点;不想学习(39.1%)和对学习不感兴趣(43.8%)的比非留守儿童高5.6和3.2个百分点。留守儿童缺乏所需要的学习辅导:有68.7%的留守儿童曾听不懂老师的讲课内容,有58.1%的人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没人帮助,比非留守儿童都高出5.8个百分点。

3.留守儿童社会支持较弱,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

留守儿童的家庭支持弱化,前三位的支持来源依次是母亲、同学朋友和父亲,而在非留守儿童的支持来源中,父亲第二,同学朋友位列第三。母亲仍是留守儿童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是最亲近的人,是主要的情感支持和实际帮助来源以及价值肯定者。同学朋友是留守儿童心里话的首位倾诉对象和遇到困难的第一求助人选,但需警惕不良群体的影响。30.5%的留守儿童认为校园里或周边有不良帮派团伙,25.7%认为有同学加入不良帮派团伙,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4.3和1.4个百分。老师对留守儿童的支持更多地体现在学习辅导上,情感支持相对欠缺。22.6%的留守儿童觉得在需要时没人能帮助自己。

社会支持状况是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预测变量,社会支持弱化使得留守儿童消极情绪更多,经常感到烦躁(46.0%)、孤独(39.8%)、闷闷不乐(37.7%),以及经常无缘无故发脾气(19.7%)的都多于非留守儿童。

4.留守女童负面情绪相对明显。

留守女童的自我接纳程度更低,对自己总体上感到满意(76.5%)和经常觉得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64.4%)的女童比例比男童低5.9和8.6个百分点,而常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的女童比例(40.7%)比男童高6.6个百分点。经常感到烦躁(47.6%)、闷闷不乐(38%)和无缘无故发脾气(21.5%)的女童比例比男童高3.7、1和3.5个百分点;女童自评父母外出后,自己比原来抑郁、焦虑、爱发脾气、胆小的比例也高于男童。此外,有42.7%的留守女童经常觉得孤独,不仅高于留守男童6.2个百分点,也高于非留守女童6.7个百分点。

留守男童问题行为多,学习及校园生活中的障碍也多。留守男童迟到(41.8%)、逃学(7.4%)、受老师惩罚(73.5%)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5.3、1.9和5.4个百分点;不想学习(40.4%)、对学习不感兴趣(44.8%)、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64.4%)、没完成作业(54.8%)、成绩下降(83.2%)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3—10.7个百分点,也都高于留守女童。有51.6%受过同学、高年级学生、社会上的人或帮派团伙欺负,高于非留守男童和留守女童11和7.6个百分点。

6.父母外出对小学中年级儿童影响更大。

感觉父母外出后自己更容易被欺负(23.7%)、被歧视(19.8%)、性格比原来内向(41.7%)、胆小(18.9%)的四年级留守儿童比例在6个年级中最高。他们经常想念父母(76.7%)、担心见不到父母(59.2%)、担心父母不爱自己(34.6%)的比例最高,比初三学生高21.3、25和11.1个百分点。四、五年级的留守儿童表示目前自己最需要和父母在一起,而其他年级的学生最需要学习辅导。

7.青春期叠加留守使得初二现象更为显著。

初二留守学生在学习及校园生活方面遇到的障碍更多,上学迟到(49.8%)、逃学(8.7%)、不想学习(62.8%)、对学习不感兴趣(67%)、听不懂老师讲课内容(86.3%)、遇到问题没人帮助(68.4)、没做完老师留的作业(62.7%)以及被老师惩罚(75.2%)比例均高于初二非留守学生,分别相差2.3-14.4个百分点。

初二留守学生与父母的关系更差,经常和妈妈交流(64.3%)、经常和爸爸交流(57.9%)的比例低于初二非留守学生4.1和8.7个百分点,而被父母训斥吓唬(22.8%)的初二留守学生比例最高。唯有初二留守学生把同学朋友视为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来源(43.38%),重要程度甚至超过了母亲,其中的某些负面影响值得关注。

8.寄宿留守儿童对生活满意度相对较低。

寄宿生的日常生活习惯较差,曾用吃零食代替吃饭的寄宿生(49.6%)比非寄宿生高10.5个百分点,平均每天睡眠9小时以上的寄宿生(15.2%)比非寄宿生低5.9个百分点。学习和校园生活状况更糟糕,上学迟到(49.2%)、没完成作业(54.6%)、不想上学(45.6%)、对学习不感兴趣(48.9%)、听不懂老师讲课(62.9%)、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56.7%)、成绩下降(78.5%)以及被老师惩罚(67%)的寄宿生比例均高于非寄宿生,相差5.9—12.6个百分点。

寄宿留守儿童各种需求的未满足程度高:一是学习辅导不足,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学业需求。寄宿生表示晚自习经常有老师答疑的仅有四成(40.4%)。二是生活单调,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精神需求。寄宿生学习之余或节假日最经常做的是在宿舍和同学聊天(50.1%),其次是在室外锻炼、玩耍(38.5%)和看电视(24.5%)。三是情感支持不足,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七成多(76%)留守儿童表示在住校期间想家,仅两成多(23.9%)表示生活老师会经常找他们谈心。四是管理不到位,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成长需求。寄宿学校的软硬件设施较差,生活卫生设施配备与维护状况不容乐观,就餐满意率仅六成多;安全状况堪忧,有87.5%的寄宿生表示宿舍中发生过丢失财物的现象,57%表示宿舍里有同学拉帮结派欺负别人。

低龄寄宿趋势明显。有35.2%的留守儿童是从小学就开始寄宿的,其中15%从小学四年级及以下就开始寄宿,寄宿留守儿童从小学高年级不断向下延伸,少数学校还出现了一年级甚至是幼儿园就开始寄宿的现象。

父母都在外地的留守儿童最多,占51.7%,其次是父亲外出的,占40.2%,母亲外出的最少,占8.1%,但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在各个方面的问题最突出。他们生活习惯更差,网络不良行为更多,意外伤害更多,对留守生活的负面体验也更高;学校表现更糟糕,遭受欺负的比例更高;在自我接纳和人际交往方面,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表现矛盾,他们觉得自己更有用,同时也觉得别人比自己运气好;他们觉得自己更受人欢迎,但不愿意和别人谈话聊天;他们认为自己的好朋友更多,但无助感最强。

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虽然面临学习生活中的重重困难,对现在生活的满意度最低,但他们没有放弃对自己和生活的信心,仍旧表现得积极向上,他们中有94.4%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比父亲外出的高2个百分点;有87.8%对未来怀有希望,比父母外出的高6.3个百分点。

1.健全关爱留守儿童的法律和政策体系,立法保障亲子团聚、早期教育、家庭教育指导。

2.完善监护制度和国家救助体系,强化父母法定监护责任,探索有偿代理监护制度,加快完善国家监护和救助体系。

3.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领导协调机制,搭建工作平台,统筹经费保障机制,制定并提供学校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流程及规范。

4.构建全方位的留守儿童教育保护网络,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对民办学校的支持和监管,在留守儿童集中的社区建立关爱服务阵地,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保护预警与应急机制。

5.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和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作用,积极探索共青团统筹、团属组织联动、青年社会组织合作的工作体系,建立帮扶活动的长效机制,着力发挥专业社会工作者在留守儿童服务中的作用。

6.注重满足不同类型留守儿童的多样化需求,考虑性别、年龄段及监护类型不同的留守儿童的特点。

7.通过吸引外出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以及鼓励、支持和帮助有条件的外出农民工带着子女举家进城,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据统计,xx村共有39名留守儿童,约占全村儿童的12%,由于这些孩子长期与父母分隔两地,父母很少有机会对孩子的日常生活问题、学习教育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沟通,也不能对孩子身上存在的错误及时进行指出批评教育纠。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父母监护职责的缺失会极其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们在日常生活行为的失范,甚至引起违法犯罪行为,影响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通过这次调研活动,使我对我们村留守儿童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想通过这次调研能使更多的人了解我村的留守儿童,同时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留守儿童,给他们更多的关怀和帮助,使他们在缺少家庭关爱的时候,同样能够感觉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从调查的儿童中来看,由于临时监护人的年纪一般比较大,缺少精力和耐心管教孩子加上他们还要忙于地里的农活,无暇照顾孩子们。大部分孩子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主要表现在对学校作业的态度和生活起居安排上。占44.1%的孩子对待学校作业的态度是草草应付得过且过,有46.7%的孩子看电视没有节制。另外,在调研中我发现一个令人心忧的现象,部分留守儿童拜金现象极为严重,帮家里干活之前,要先讲好价钱才会去干活,让人痛心。

大部分留守儿童表示老师很少找自己谈话,43%的留守儿童说老师根本没有找他们谈过话,而且都很害怕老师,也不希望老师找自己谈话。虽然带有儿童的心理,但是从这可以看出我们的教育工作还的确很不到位,仅有29.8%的留守儿童表示愿意和老师谈谈心里话。

通过调查,63%的留守儿童感到学习压力大,24%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的学习成绩很差,也有一些表示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不识字,不能辅导学习,想学好没有条件。一些孩子告诉我,由于学习成绩差,就害怕爸爸妈妈会问起,而自己的家庭条件差,很多同学看不起等,这就形成很大的压力,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没有人及时为他疏导,就有可能压力变得越来越大,进而影响学习和生活。

留守儿童之所以产生心理问题,首先是年龄,因为他们大多都在十五岁以下,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而他们的父母在自己的孩子出生才几个月或一周岁后,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导致心理失衡。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中十分想念父母的占71.8%,有79.5%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1次,5.1%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1次,15.4%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这就很容易使他们形成消极情绪,表现出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虑、任性、暴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

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大多是孩子的爷爷奶奶,他们因为年龄较大,不但要承担很多家务,而且文化层次上也不高,大多是文盲或半文盲,其中临时监护人是初中学历以上比例仅占29.6%。所以,他们教育孩子的就不会很合理,而且也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他们能做到的仅仅是照顾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而已,在与孩子交流沟通上存在着很大困难。

部分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经常换洗衣服、挑吃挑食、乱花钱等;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临时监护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不遵守学校的。

规章制度。

不服从学校的管理成为了让人头疼的“问题儿童”。去年我村就有四名留守儿童因触犯法律被判处十几年不等的有期徒刑让人值得深思。

父母打工对留守儿童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缺乏亲情关爱会对孩子造成许多不良的影响,最为直接的也许就是孩子在生活上很难得到很好的照顾,使孩子无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留守儿童成长期间缺乏抚慰与关怀,这也是我们应该给予重视的。

如留守儿童独自在家或路边玩耍,路上车辆较多,而老人无暇顾及,造成农村火灾或触电事故时有发生,安全存在一定隐患。在采访一陈姓村民时我了解到这样的一个悲剧,一个两岁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在镇江打工,临时监护人爷爷奶奶又忙于干农活,无暇照看,而掉进家里附近的河中溺水身亡的案例,让人唏嘘不已,倍感痛惜。

留守儿童之所以存在诸多问题,原因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不应只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自己去解决的问题,而应该由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环境和空间。因此提出以下建议与对策。

1、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外出务工的父母及留守儿童的代理监护人员,应尽量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温暖、关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外出务工的父母也应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和沟通,尽可能做到多关心孩子。还要加强与代理监护人、学校的联系。外出的父母要经常回家或打电话与孩子沟通,交流感情,和学校沟通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外出打工的夫妻有能力的一定要把孩子带上跟随自己打工读书生活。要正确教育和引导好孩子,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如果条件允许夫妻最好留一个在家与孩子一起生活。因为家庭的安全感和亲情的温暖是任何外力都无法取代的。

1、实行留守学生的普查登记。各中小学校在新学期学生报到时将父母外出情况和家庭成员情况逐一进行登记,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记录“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和监护人及临时监护人的情况,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为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2、在中小学校普及实行教职工结对帮扶或学生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使留守儿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与留守儿童谈心制度。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座谈会,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开设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的父母知道校长、班主任等老师的电话,加强学校、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3、营造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组织学生广泛参与各种动手的实践活动,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最重要的是在学校举办的活动中,多鼓励留守儿童,多把机会留给留守学生,帮助他们走出自闭的心理障碍,[莲~山。

课件。

]帮助他们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他们养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第一,强化政府统筹管理,加大社会支持的力度。比如在城市中打工族密集的地方,增加城市教育设施,降低打工子女的入学收费标准,逐步改善民工子女就学条件。对未能入学的民工子女可以通过开办寄宿制学校,假期学校等,逐步建立社会监管体制,打破城乡体制,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女切实的市民待遇,运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帮助农民工把子女带到打工地学习和生活。开辟打工子女就学的“绿色通道”,使其享受与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教育待遇。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

第二,镇、村两级要逐步探索帮助留守儿童教育的新思路。做好留守儿童的登记普查,在镇、村设立关爱农民工留守子女的办事机构,定期到留守家庭了解孩子们的生活、教育情况。把学校与村委联系起来,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机制,定点帮扶,及时发现报告留守儿童们的情况与动向,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保证。

第三,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加大新闻宣传力度,引起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引起社会的重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寻求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让外出打工的父母安心,让在家的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是未成年队伍里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是一项现实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关爱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才能真正实现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才能使我们的社会真正实现和谐。

青春有限,选择无悔。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切的一切都只是一个开始,关爱留守儿童是值得我去为之奉献一生的事情。

目前,广大xx村民正以崭新的面貌,饱满的热情和高昂的斗志迎接“”的到来,争取在此期间全村各项事业都实现质的突破。在制定“”工作目标时,我村支部书记范志红书记把留守儿童问题列为全村的工作重点之一,并提升至战略高度。我想有了全村人民的共同努力,我村留守儿童的头顶一定会出现一片蔚蓝的天空。

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的关键总结(热门20篇)篇十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飞速发展,厂矿、企业单位人才的短缺,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进城务工,许多父母不在孩子身边,于是学校就出现了另一类群体——留守儿童。练城一中在校生xx余人,而留守儿童占据比例1/3,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也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对此,练城一中做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尝试。

目前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隔代监护,即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对“留守儿童”进行监护。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一方面是由于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另一方面是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一般来说,祖辈们往往以他们自己成长的经历来教育要求孙子辈,思想观念保守,教育方法简单。而现在的孩子见识广,喜欢赶新潮,寻求刺激和创新,做事不拘一格等,老人的观念和教育方法很难为孙辈接受。另外,老人年岁大,精力不足,健康状况欠佳,再加上有的老人监护的有几个“留守儿童”,真是力不从心。以上情况说明祖辈难以承担监护教育之责。第二种是上代监护,即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这样,上代监护也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

1、家境贫困。因生活贫困,父母外出打工,其中包括因病致贫、家庭子女多负担大等。

2、家庭条件差。因人均耕地少,多年来形成成年人到外地打工、做生意的传统。

3、攒钱以备后用。用于孩子教育、建房、儿女婚嫁等,希望给下一代的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

4、社会原因。城乡二元结构及所从事职业使进城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因为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入学、学籍、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等问题,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1、学习状况一般。由于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而监护人一般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重养轻教,致使孩子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成绩较差。如六年级六班聂某,今年11岁,父母在外打工,其长年和奶奶生活,该生基础较差,学习感到很吃力,每次考试语数均只有二三十分,且性格孤僻,很少与人交往,是典型的“学困生”。还有李某、张某等留守儿童也是典型的“学困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缺少父母的关爱,而祖辈的文化水平较弱,学习上缺乏监督;另一方面,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践性内容增加,需要家长适当辅导,爷爷奶奶心有余而力不足。从作业的完成情况来看,留守儿童的作业态度和质量都有明显不足,留守儿童年龄都不大,没有父母的监督和指导,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然不够,学习状况很不理想。

2、心理健康出现异常。经调查,有一部分留守儿童思想健康出现偏差,更谈不上远大理想、热爱祖国等思想境界,甚至一部分儿童还没有形成一种价值取向。出现不遵守规章制度、极度厌学、不诚实、拉帮结派、欺负同学、甚至小偷小摸等不良习气。依靠父母得到的物质享受,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的习气,并有可能形成“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留守儿童中心理不健康的比例要明显高于其他正常儿童,通常表现出冲动、好怒、焦虑、自闭等不良的心理特征。遇到不顺心的事,不能与自己的同学或朋友正常交流,受到挫折,无人倾诉。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较为明显,如不能得到合理的引导,很可能产生不良后果。如我校七年级刘某,14岁,父母外出打工几年未归,由奶奶抚养长大并对其非常娇惯,从小无人管束,厌学情绪特别严重,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现在养成了旷课,抽烟,打架的恶习,在校老师只能对其教育,因缺乏家长配合和对学校教育的支持,学校教育也显得苍白无力。

3、道德行为差。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和教育,留守儿童往往对事物分不清好坏和是非,不能正确地看待问题,容易受社会上反面现象的影响,容易养成一些不良行为,经常说谎,爱说脏话,不服管教,悄悄拿同学的东西等。八年级六班张某,其父母在南方打工很少回家,而爷爷、奶奶身体不佳,不便到校和老师沟通,所以很难了解到学生在校的.真实情况。张某逐渐养成了外出上网的坏习惯,常常在老师查寝后偷偷溜出寝室,向老师撒谎说去看病,由于上网打游戏成瘾,生活费不够,最终发展为偷盗学生钱物。

4、打工父母的一些观念存在负面影响。认为自己下苦力挣的钱比文化较高的人挣钱还多的“打工”父母,在他们心目中滋长着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于是对子女没有明确的要求,顺其自然,从而“能读书就读,读不好去打工也能赚钱”的观念在儿童思想中普遍存在。而一些没有挣得什么钱的打工父母,认为是命运不好,整天怨天尤人,对子女的一切不闻不问,不负责任。使“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上背上了父母沉重的情绪包袱,承担着很大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

针对留守儿童日趋增多的情况,我校积极行动,认真研究对策,多措并举,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体系,使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1、要求家长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读书是学校和老师及儿童自己的事情,家长是没有什么责任的,他们一般认为儿童学习成绩的好坏是由儿童个人的素质决定的。针对这种情况,学校通过宣传、家校沟通,使家长改变了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了“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了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即使是在外地务工的家长,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学校要求家长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学校还建议家长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要求“监护人”一定要保证孩子充分的学习时间,一定要嘱咐其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另一方面要求家长要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重视对子女的教育问题,要尽可能经常回家看望子女,关注子女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让子女感受到亲情的温暖。父母在外也可以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

2、加强管理,施以爱心。

学校把“留守儿童”的教育已经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学校建立了“留守儿童”个人档案。档案资料的内容有,“留守儿童”姓名、年龄、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成绩,与临时监护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临时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重点是监护人如何对孩子进行管教等;“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及工种、经济收入情况、对子女的希望要求、与子女联系沟通情况等。并且做到一周一小结,一月一总结,每学期一总评。同时,学校充分利用校讯通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交流,把学生的在校情况向家长汇报,同时也向家长了解学生节假日在家时的各种情况,掌握每个学生的第一手材料,为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依据。尤其是注意发现后进生的各种思想动态,避免学生因家庭困难、家庭矛盾等因素厌学或辍学。从多方面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怀,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

3、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

我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定期举行文艺、体育和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幸福、祥和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学校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定期举办写作、书法、绘画、文艺、体育等兴趣小组,通过开展内容丰富、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了他们的健康发展。体育组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体育竞赛活动,给留守儿童创造更多参与和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建立自信心,体会成就感,培养对班级和学校的归属感,这样有利于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更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

总之,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越来越突出的社会问题,更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留守儿童的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需要学校、父母、监护人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但主阵地是学校,关键是教师,配合靠父母,练城一中本着对每一个孩子高度负责的态度,把更多的关爱和呵护给这些心灵最脆弱的孩子们,让他们健康成长,力争成为祖国艳丽的花朵。

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的关键总结(热门20篇)篇十一

调查中,我们走访了名监护人,其中男性名,占%;女性名,占%,%。职业方面,%的监护人为农民;年龄结构方面,监护人的加权平均年龄为岁,其中60岁以上的监护人比例高达%,70岁以上的达%;婚姻状况方面,%,的监护人配偶健在,%的丧偶寡居;监护人与留守儿童的关系方面,%的监护人为留守儿童的(外)曾祖父母或祖父母,监护人为亲戚的多是与留守儿童父母同辈的成年近亲属或者朋友。

在对监护人的调查和访谈中,我们不仅发现了与留守儿童父母方面相同的问题,对于高龄监护人,还有以下特殊的问题:

(一)监护人自身精力和体力的不支。

在农村,加权平均年龄为59.29岁的监护人无论是在精力还是在体力方面,基本上是一个生活只能自理的群体,让这个年龄段的人监护儿童,对其而言实为力不从心,只能勉为其难地照顾留守儿童的基本生活;更为甚者,我们在实际走访中还发现了一些留守儿童反过来照顾监护人的“反监护”案例。

(二)监护人对儿童教育的误解与矛盾心理。

为什么监护人在对儿童的期望、接受教育的态度和对儿童学习的实际关注度方面有近20个百分点的差距呢?我们在与教师、监护人、父母和村干部的访谈中找到了一些线索:一方面,监护人与父母一样对学校教育和自己的职责有着同样错误的认识和消极的态度。大多数的监护人认为其主要责任就是照顾好留守儿童的生活,至于学习那是学校应该管的事,道德教育尽管他们也可以管,但主要还是儿童父母的责任。另一方面,留守儿童成长和生活在童的监管和学习辅导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用监护人的话讲就是“不好管”;再加上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有两个孩子的大多是一男一女,父母家长“对他们都看得比较金贵”,这也使得监护人在对儿童的管教和督促上有所顾忌。这两方面因素的作用使监护人转而将主要精力和注意力集中到儿童的生活、健康和安全上,而对儿童教育上的问题有所顾忌和回避,以便在其父母回来时能毫发无损将孩子交还,自己也“好交差”。这正如一位监护人(爷爷)在访谈中提到:“如果他(留守儿童)爸妈因为他不听话打他,可能没事但如果我们做爷爷奶奶的也打他,他可能会有想法。他会想我们又不是他爸爸妈妈,不该打他,会反感。其实我们都上年纪了,也不能过分担心孙儿孙女。也总有个顾忌,不能给他们留下个坏印象。”这在对监护人所自认为比较难处理的事项调查中也得到了应证:监护人认为其感觉较为难以处理的首要问题分别是成绩不好、孩子严重受伤、不听话以及受到人身伤害等,由此可见,监护人对儿童教育的错误认识以及其在留守儿童教育上的矛盾心理,使得监护人不太积极地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尤其对于亲戚类型的监护人而言更是如此—尽管他们对教育的重要性有着最为朴素的理解。

(三)监护人本身文化水平使其难承担起教育辅导的责任。

除前述因素外,虽然调查数据表明%)的监护人会较常辅导留守儿童的学习,但与我们与父母、教师、儿童、干部和其他监护人的访谈中所获的信息有根本性的不同,他们认为绝大多数的监护人除了照顾留守儿童的生活起居外,对其学习的辅导几乎是力不从心:监护人中高达80%以上的'为祖父母,接受过完整初等教育的凤毛麟角且精力和体力有限,又要忙于家中田间事务,几乎不可能对儿童进行辅导,尤其是心理上的关怀和辅导。这一点在我们与祖父母型的监护人的访谈中得到了证实,而且还发现他们所理解的教育和心理关怀就是平时生活中的一些道德教育,如要听话、要尊敬长辈、不要打架等等。

(四)监护人在教育手段和方法上的困惑。

虽然有前文所描述的种种问题,但不能否认的事实是监护人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主要是道德和伦理方面--还是作出过尝试和努力,方式主要是传统的讲道理、体罚等。但这往往起不了什么作用,一方面,儿童的眼界和思想比监护人要开阔和活跃,监护人往往并不能说服儿童,反而“还被他们(儿童)顶得无话可说;另一方面,由于留守儿童与监护人隔代或者非直系血缘关系所造成的心理隔阂及儿童成长时期的逆反心理作用,体罚往往并不起作用,甚至还会引起儿童更强的逆反心理。在这种情形下,监护人就感到不知所措,毫无办法,只好退而求其次保证儿童在生活、健康和安全方面不出大的问题,而在教育方面有所退缩。监护人中的父母和亲戚由于与留守的父母有很大的共同之处,因此这里对监护人的讨论主要是针对隔代监护的高龄祖父母而言。

调查显示,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亲情缺失,多数留守儿童心理出现障碍。

父母在外打工使留守儿童感觉亲情缺失,这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留守儿童因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缺少倾诉对象,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心理抑郁,性格内向孤僻,人际交往能力较差。一些留守女孩在生理变化出现时由于得不到学校和家庭特别是母亲的关心和指导,往往表现出极大的惊慌和不安。调查结果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在一年以上的占33%,二年以上的占25%,三年以上的居多数,占42%;26.7%的父母半年以上才能回一次家,80%的父母靠电话来维系与孩子的联系,但一周内能与孩子联系一次的父母还不到1/3,76.7%的留守儿童想念父母,难以应对亲情关系的断裂和隔膜,15.7%的留守儿童感觉对父母陌生,认为与父母联系不联系无所谓;,40%的留守儿童胆小怕事,循规蹈矩,20%的留守儿童内心压抑,渴望监护人的理解和沟通。老人们这样陈述:“娃自她妈走了以后,一放学就守在电话旁,眼泪汪汪地等电话,问也不言语,真是把我害苦了。”

2、教育不够,许多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学习成绩不良。

在调查中,教师、代理家长一致认为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存在突出问题。一是隔代教育力不从心。大多数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监护,这些老人中,文盲半文盲比例高,文化素质偏低,在心理、思想等方面难以给留守儿童正确的教育和指导,在学习上也不能给留守儿童有效的帮助和辅导。同时,老人与孩子的代沟较深,难以沟通交流。父母在家时是勤学苦读,善于钻研,学习成绩在全班名列前茅,父母赴外地务工后,由爷爷奶奶照料,他开始变得生活懒散,疏于学习,学习成绩明显下降。二是学校和家庭沟通不够,影响了留守儿童品德和学习的发展。由于农村学校教师普遍负担重,对留守儿童缺乏特别的关爱,不能及时、主动地与委托监护人取得联系和沟通。同时,委托监护人主动与学校老师联系的意识差,有的委托监护人根本不知道孩子的老师是谁。调查中发现,65%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或一般,成绩非常优秀者较少。有些老师认为留守儿童大都是“双差生”、“问题生”,致使一些孩子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和进取心,有的说谎打架,小偷小摸。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成绩优秀的占6%左右,成绩中等或一般的在89%以上。一些留守儿童由于承担了较多的农活、家务活,致使学习成绩下降,有些孩子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

由于多数留守儿童是由年龄偏大的祖辈监护,所以他们中有一部分不仅自身得不到有效的监护,而且还过早地承担起照顾爷爷奶奶的责任,还有个别儿童无人监护,致使大多数留守儿童面临安全隐患。一些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一些留守儿童患病不能及时治疗,受到意外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

4、生活贫困,许多留守儿童的身体状况令人担忧。

从各地调查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居住地离县城近的较少,居住在交通不发达、经济落后的较多,而他们的家庭多数比较贫困。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大多从事体力活或做小生意,收入微薄,致使这些家庭生活条件差,加之老人素有节俭的习惯,很少有新鲜蔬菜水果,基本上是有啥吃啥。据调查显示,80%以上的监护人不懂得营养搭配,大多数孩子营养跟不上生活质量差,这严重影响了孩子的智力发育和身体健康。一些学校老师认为,部分留守儿童在听课时出现反应迟钝、精力不集中等现象。

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的关键总结(热门20篇)篇十二

近几年来,我镇外出务工的农民日渐增多,xxxx年全镇外出务工的农民达到一万多人,其中大部分是出省打工。在打工族中就出现了很多的“留守儿童”,他们的情况已经成为了社会的一大现象、各界关注的一个问题。我们让各中小学通过采取走访、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全镇农村“留守儿童”以及单亲家庭进了调查。现将情况作简要分析。

一是留守儿童比例大。全镇现有在校学生8968人,其中留守儿童5540人,占在校学生的60%左右。

二是留守儿童不少是隔代监护甚至亲戚(朋友)监护。经各学校对留守儿童调查显示,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的占32%,托付给亲戚朋友的占9%,由父亲母亲一方在家抚养的仅占33%。

三是留守儿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由车站小学调查的留守儿童学生中有70%能自己约束自己,按时完成作业,有40%能刻苦学习,表示理解父母的辛苦,自理能力比双亲在家的孩子有所增强。

一是委托监护人年龄普遍偏大,文化偏低,难于胜任监护职责,代理监护人对留守学生的管教力不从心。目前有一部分外出打工的家长,在街道买房或是租房,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带着小孩读书,但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在当地乡村中、小学念书,同样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料,这些代理监护人年龄都在55-75岁左右,年龄偏大,知识水平不高,只能从衣食方面对小孩进行照顾,缺乏文化知识方面的辅导。有的爷爷奶奶在农忙季节甚至要孙女带弟弟到学校去,影响其它的学生上课。有些老人对孙辈溺爱迁就,任其自流。

二是家庭和学校沟通不够,不能有效对接,影响了儿童品德的形成和学习的进步。在学校中,留守儿童尤其是隔代监护型和亲友代管型的留守儿童,有时会受到其他孩子的排斥,产生自卑孤僻心理,加上父母与学校、老师缺乏沟通,老师也忽视了引导、教育和关爱,感受不到集体、家庭的温暖,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不是个别现象,也不是一般问题。关系到承上启下,持续发展的社会问题。外出打工挣钱重要,教子育人更重要。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政府应当对留守儿童问题引起高度重视。加大对农村学校在师资、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学校在狠抓教学质量的同时,也应重视素质教育。

二是建议外出打工的家长,留下一方在家里管教孩子。这样可以减轻老人的沉重负担和留守儿童的精神压力,为孩子上学读书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三是多鼓励外出务工的家长把学生带在身边就近上学。

四是建立关爱组织。动员和组织离退休教师干部和职工,按照自愿参加,就近活动,量力而行的原则关爱下一代,关注留守学生生活、学习和思想道德建设,必要时起到代理家长的作用。

五是在教师和家长或监护人之间通过手机建立短信平台。学校对留守学生进行调查摸底、登记造册,建立家长联系卡,将留守学生的家庭住址,家长姓名、工作处所、联系电话以及委托监护人的姓名、电话登记造册。这样便于教师通过手机及时反映学生在学校的表现问题,促进双方面的交流。

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的关键总结(热门20篇)篇十三

本文目录。

随着城市化发展的深入,“打工潮”愈演愈烈,一批批的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城市,农村里剩下的是他们的父母,还有那些被称为“留守儿童”的孩子们。一双双因为劳作而黑乌乌的小手,那望向陌生事物时闪烁着好奇之光的眼睛,因为羞涩腼腆而轻咬的嘴……这是我们所见到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常年不在家,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教育层面上的缺失,这使得留守儿童相较于一般孩子而言更显得羞怯胆小、成绩不佳、细腻脆弱。为了更深入的去了解这样一个群体,我们在岳阳市平江县长寿镇下属村落走访了三天,采访了长寿镇主管教育的副局长朱劲松、平江三中的两位班主任老师黄礼才和李模芝,还有若干位留守儿童的监督人和一些留守的孩子。

在采访黄、李两位老师的时候,记者了解到,留守儿童在初中生的比例占到了50%,而高中生的比例只有近30%。从数据中不难看出,有将近20%的留守儿童在初中毕业后选择了放弃继续接受教育,这些孩子有些跟着父母到了大城市打工,有些选择了上职业高中,谋求一门专业技能以更快的挣钱,贴补家用。17岁,高二,小赖:“我们班高一的时候有五十多个人,现在只剩下四十个左右了。”据了解,这些辍学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留守儿童,“他们不想读书就跟爸爸妈妈说,但是隔得那么远的劝解总是有限的。最后也只能随他们了。甚至有些家长本身就心存不重视教育的念头,认为不读书照样可以挣大钱。所以就这样了。”

平江三中初中部班主任黄礼才老师,从教多年,对留守儿童的问题关注的也比较多。据黄老师介绍,班上的留守儿童大体分为两种:一类学生学习名列前茅,有志向、懂事;另一类则思想叛逆,学习成绩不好,在同学中却很有威信。对于那些学习名列前茅的学生,黄老师表示“很让人省心,不用多操心他们自己就能把学习生活安排的很好”,所以更多的心思就放在了“问题学生”的身上。“这些孩子因为父母早早外出打工,有很多事情都需要自己料理,因此在心理上都比同龄孩子成熟些。也比较有主见。所以‘漫不经心’的教育对这些孩子来说是最有效的。”

“其实他们的内心是很孤独的,”黄老师补充道:“因为从小和父母缺少沟通,他们非常渴望与他人交流,也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有时会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做些出格的事情,但孩子们的心地都不坏,重要的是我们要怎么引导他们走上正轨。”

“相较而言,高中生会比较单纯、比较专一。因为能留下来读书的留守儿童是经过了家庭和自身的考验的,在一定程度上他们会比较封闭,这就需要我们从心灵、从思想的层面上去引导他们教育他们。”李模芝老师作为高中班主任,聊起留守儿童教育方面的问题有着自己的见解。据李老师介绍,平江三中已经意识到了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的不足,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以及制定了相关制度以帮助他们。在学生刚进校的时候,学校就会安排留守学生们接受入学教育,其中内容包括对未来的规划、入校心理指导以及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等。李老师记得,在入学教育结束后,班上有一名学生写了一篇感想:“在上高中以前,我根本没有想过上学的意义是什么,也根本没想过要好好学习。而上了高中之后,我突然明白,人不仅仅要为自己活着,更要承担起一份责任和使命,就是回报社会,回报父母。”这位学生的父母都在广州打工,在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已经离开了家,供他上学、读书。

在李老师看来高中大部分的留守学生都很懂事。方欣,学习成绩一直在班里前几名。虽然父母都在外打工,但会经常与家里和老师保持联系,老师有什么情况也能够立即向父母反应。“这个孩子思想很成熟,做事也很有目的性,很争气。”李老师说:“她还在自己的周记里这样写道:‘父母会经常打电话回来,每次都对我嘘寒问暖,但从来不提在那边的工作如何。我想,他们是不想让我们担心。父母这么辛苦,我也一定要好好学习,报答他们。’”但是还有一部分留守的青少年想法也比较大胆,也经常做一些出格的事情,对学习也提不起兴趣,甚至还有厌学、退学的情况。“其实他们只是希望有人能够注意他们,如果不能如愿,或许就会产生厌学情绪。所以我们要倾注更多的爱给他们,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更多可以自主发挥的空间。”

“你是在读书吗?”

“嗯。”

“读几年级?”

“马上就高中了,去岳阳读。”

“那你弟弟呢?”

“他也在读书,但是开学之后就会跟爸爸妈妈去深圳了。”

“你呢?你怎么不去?”

“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好。弟弟还小,让他接受更好的教育,对他将来的发展更好。”

……。

这是记者和小敏的对话。这个腼腆的女孩从小就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父母常年在深圳打工,一年最多回来一次,一双儿女就交付给了孩子的祖辈。我们慢慢地聊着,小敏也没有了刚开始的拘谨,但是对话越深入,我们的心情越沉重,因为我们正在感受到一份不属于这个年纪的成熟懂事。农村的留守儿童中,很多都是姐姐被留在家里,弟弟跟着父母,女孩子不羡慕是不可能的,但是那又如何,只能尽可能的去理解父母,快快的懂事。然而这种在历练中过早出现的“懂事”却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毕竟“揠苗助长”最后得到的只剩满田的枯萎。亲情关系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和关怀,往往会感孤独;长期与父母分离,他们的性格亦会变得内向敏感。

“我爱奶奶”——这是小勇写在家里门板上的一句话。10岁的小勇四个月大时就一直跟着奶奶生活。我们进门时看到门上这四个幼圆的大,便有了疑惑:“这是谁写的啊?”,“是我。”小勇看着我们一群人,有点怯怯的。当被问及是否会在门上写“我爱爸爸妈妈”时,他却低着头小声说:“不会!不想写。”小勇奶奶对孙子的学习流露出了丝丝无奈:“我知道自己的知识少,所以对小勇学习方面的帮助很少,有时候他问我一些问题,我也不知道怎么说,不过这我也没办法啊!”致富村小妹的爷爷也有跟小勇奶奶一样的无奈。“他们兄妹两个成绩不好。但是我也没办法,我自己就不识,又怎么教他们呢?这都是因为他们爸爸妈妈不在家啊。”

与父母长期分开,导致孩子与父母感情疏离,而隔代教育,在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方面往往又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的确,留守儿童的是个大问题,对政府而言也是个包袱。但是我们不会抛弃他们,我们正在行动。”这是长寿镇副镇长朱劲松代表长寿镇政府作出的承诺。“学校的温馨赏识教育”“建立健全留守学生档案”“积极发挥团组织作用”“办好家长学校”……朱镇长给我们翻看着手中厚厚的一沓资料,我们能看到:为了留守儿童的教育,长寿镇政府正在行动。

留守儿童由祖辈或者亲戚照管,总会有不周到的地方。有时候放假的时间他们知道的不确切,这就给了孩子们一个自由行动的时间,他们进出网吧、游戏厅、娱乐场所,没了束缚、多了诱惑,心的沉沦有时候难以避免。“为了肃清周边环境,由教育部门牵头,加上公安局、卫生等相关部门,隔段时间会对周围的娱乐场所进行检查。”朱镇长满脸严肃:“孩子们的教育是大事情,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留守儿童,这是一个广泛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也足以影响中国未来的发展。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不仅是家庭、学校、政府,更是全社会的责任,也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去解决的长期问题。因此,我们这群未来媒体人向世界发出疾呼,希望孩子的父母,留守孩子的临时监护人,社会各界的有志之士都来关注、关心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群体,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让他们健康的成长起来,撑起这个世界的未来。

返回目录。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当今的一个越来越严峻的社会问题,我县作为一个人多地少的山区县,“留守儿童”问题显得更为突出。为此,县政协教科文卫委、宣教部门政协联络处,结合近年来我县政协开展“农村教育帮扶工程”的实践与思考,通过问卷调查、入户走访、个别访谈、集体座谈等形式,就我县留守儿童问题开展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截止今年6月底,我县共有留守儿童24675人,占学生总数的40%。农村学校占70%以上,如竹林湾教学点占100%,沙畈河小学占72%,石桥铺中学占78%。他们被父母、被学校、被社会所“忽视”,心灵上缺少呵护、生活上缺少照应、行为上缺少管教、学习上缺少辅导、安全上缺少保障,残酷地输在“起跑线上”。留守儿童通常显现以下三个突出问题:

(一)学习成绩较差。留守儿童与其他同学相比,由于父母教育“鞭长莫及”,隔代教育“力不从心”,在学校多数因成绩较差又受到老师的冷落,导致他们上课思想抛锚,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自觉性不强,学习兴趣减弱,于是出现逃学、旷课,甚至产生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中途辍学,外出务工。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初中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都优秀的不到10%,良好的不到30%,学习和生活习惯较差且行为出现问题的儿童占30%,在所有“问题儿童”中,留守儿童占80%,农村中小学校70%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我县的调查情况比上述还要严重。

(二)行为习惯不良。突出表现在:一是沾染不良陋习。大多不讲个人卫生,不遵守校纪校规,缺乏礼貌待人常识,不少孩子沾染上抽烟、赌博、打架、酗酒、沉迷网吧、早恋等不良习性。二是心理发展异常。他们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亲人倾诉,成长中的困惑无法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久而久之,无助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逐渐形成。在个性心理上表现异常,有的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有的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三是人生志向模糊。外出务工的父母由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心存愧疚,父爱母爱失常,采取物质补偿表达自己的爱。这种爱的方式,在儿童的心理逐渐形成“金钱万能”的价值观和“逍遥享乐”的人生观。

(三)安全状况堪忧。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监管人多为隔代老人,年迈体弱,监护能力和精力不足,使学校、家庭的安全链不牢。孩子自我保护、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弱,因而极易成为被侵害的对象,诸如被拐卖、被性侵等现象并不罕见;交通事故、溺水身亡、打架致伤等事故时有发生;加之一些孩子受社会不良风气侵蚀,染上好斗滋事、小偷小摸等不良习性,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又成为影响社会秩序的隐患。

(一)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留守儿童问题的凸显,从根本上讲是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劳动力向发达地区流动,以及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教育资源向城市倾斜带来的结果。当今,农村尤其是边远山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拥有的生产资料严重不足,不得不抛家别子,通过外出务工,挣得劳务收入来改善家庭经济生活条件。据调查,留守儿童父母双方外出的占48%,单方外出的占52%,从而使儿童不得不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

(二)家庭责任意识淡薄。一个完整的家庭和“原始”的亲情是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需求。有的家长家庭教育意识淡薄。他们以为只要给孩子物质上的满足就行,缺乏对他们精神上的培养、引导与慰藉。有的监护人监管不力。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多是老年人,身体状况不好,自身素质较低,监护能力不足,监护精力不够。有的父母过度依赖学校。他们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孩子健康成长取决于老师,把“无限责任”推给了学校和老师。更有甚者,为怕孩子长大吃亏,给他们灌输暴力恐怖意识。我们调查中,有一位留守儿童的爷爷对孩子说:“老师再批评你,你就捅他两刀,小孩子杀人不犯法。”第二天,孩子真的带了一把长刀到学校,幸亏被及时发现,没有造成危害。

(三)学校教育措施乏力。一方面应试教育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学校的主要注意力仍然在书本知识的灌输上,“唯分数记英雄”,“唯升学论成败”,而轻视对学生的法律、道德、心理、生存和安全教育,甚至放松对成绩较差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另一方面,由于财力保障的不足,教师师德的不平衡,管理机制的不健全等诸多因素制约,少数教师甚至不顾忌留守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不注意保护甚至伤害其自尊心,使其产生厌学情绪。大量农村学校很少召开家长会,和学生家长的沟通与互动几乎没有。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虽有要求,但多数流于形式,缺乏系统的管理、考核、评价机制,使留守儿童教育这个社会新出现的严峻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研究,缺乏系统可行的应对措施。

(四)儿童成长环境不优。各级政府没有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摆上议事日程,既没有专门机构负责,也没有研究出台对策措施。关心下一代工作组织网络不健全,覆盖率低,村“两委”关爱工作基本没有启动。同时,由于监护体系的缺失,使留守儿童与社会的不良风气、不良信息缺乏防护隔离,更容易受到直接侵蚀,使他们幼嫩的心灵和心理被任意扭曲。一些娱乐场所缺乏有效监管,互联网、电视、书刊等文化传播媒体中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蚀性、诱惑性极强的、不健康的信息,让缺少监护引导的留守儿童无法选择地接受吸收,严重地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健康养成。农闲时节,农村“带彩”玩牌风盛行,许多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也参与其中,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当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课题,既涉及千家万户的幸福、儿童未来、家庭未来,又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是一项关系社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教育方面,留守儿童所处的环境令人触目惊心。因此,引起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的深入重视已刻不容缓。为此,我们建议:

(一)家庭要承担应尽之责。“子不教,父之过”。家长要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要尽可能调整好外出方式,夫妻双方尽量不要一同外出务工,鼓励有条件的家庭将子女带在身边,到务工地或居住地接受教育。如果夫妻双方都外去打工,要真正选好监护人,加强与监护人、子女和学校老师的沟通交流。外出务工家长至少每周要与监护人联系一次,监护人要对留守子女在学习、思想和生活上进行认真教育、监督和管理,及时反馈子女的情况。家长要通过电话、短信、书信等形式与孩子沟通交流,定期回家看望孩子,使他们感受到亲情的温暖。要多向老师询问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及生活情况,要教育和引导他们学会自我约束,学会面对困难,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

(二)学校要发挥主阵地作用。学校要对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统计,登记造册,建立档案,全面掌握其家庭及监护人情况、掌握留守儿童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学习态度、心理状况等基本情况。要注重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关注他们的成长变化。学校要争取配备心理老师,或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留守儿童的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得到及时矫正和疏导。老师要主动与留守儿童交朋友,在安全上,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细心观察疏导;在学习上,耐心辅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班级生活,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坚持启发、疏导原则,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要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受到教育,以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学校要制订系统全面的制度与措施,使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并对制度措施落实情况、落实效果进行检查、督办、考核、评价,纳入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使其真正落到实处。要会同相关部门制订规划和实施对策,逐步解决“5+2”与“10+2”问题,为留守儿童的星期天、寒暑假营造良好的活动环境。

(三)党委政府要引起高度重视。各级党委政府要专门系统研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构建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教育、监护体系,营造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建立和落实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工作机制,加强经费投入保障,整合卫计、团委、妇联等部门的职能和项目资金,建立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机制和“爱心基金”,在教育局设立帮扶管理中心,解决“爱心源”的整合配置问题。要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机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大指导和协调力度,公安、司法、民政、关工委等部门要协力配合,整体联动,共同编织关爱留守儿童“爱心网”。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创造和增加就地、就近就业机会,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就业,从而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要取消不合理的户籍制度,改“户籍制”为“居住地制度”,让留守儿童可以随父母在工作地接受同等教育。要制定相关政策,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大对农村教育的优秀教师和经费的投入力度,扩大农村学校寄宿比例,改善农村学校的寄宿条件。要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纳入乡镇及机关部门工作考评范围,乡镇党委、政府要相应将留守儿童工作作为驻点国家干部和村“两委”班子年度考核内容。

(四)社会要形成关爱氛围。要建立机制,搭建平台,疏通渠道,挖掘“爱心源”,动员引导社会各界、各方人士为留守儿童献爱心,真正形成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的有效对接,构建一张补缺拾遗的监护网络。要借鉴县政协委员帮扶留守儿童的探索作法,动员和鼓励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公务人员、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五老”人员、成功企业家和社会有识之士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形成丰富的社会“爱心源”,为留守儿童当“代理家长”,对他们的生活、学习、心理、安全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关怀,力所能及地充当孩子学习上的引路人、生活上的知情人和成长路上的保护人。要强化社区和村委会的责任,有条件的社区、村居,都要设立图书室和活动室,为留守儿童提供课外、假期活动场所,充分发挥“五老”人员在农村的作用,开展结对帮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留守儿童工作的重大意义、保护留守儿童方针政策及法律措施、成功的留守儿童工作机制和工作经验,营造全社会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

返回目录。

作者:叶望指导老师:汪灵丹 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内容摘要】留守儿童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基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xx年暑期三下乡活动成果和我们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们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在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舜陵镇九嶷洞村进行了实地的调查和走访。在当地人民政府的配合帮助下,我们的实践队员深入到典型留守儿童家中,与他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谈和沟通。通过对留守儿童个案的调查以及网上收集的关于留守儿童的原始资料,我们掌握了他们的一些共性,也对他们的家庭教育问题有了清楚的了解,现撰写出调查报告。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xx年8月17日—8月22日,我们在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舜陵镇九嶷洞村针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开展了本次调查。宁远县位于湖南省永州市南部,辖17个乡镇(其中少数民族乡4个),4个国有林场,688个行政村,土地总面积2498平方公里,总人口77.8万,外出打工人员接近30万。其中调查走访的九嶷洞村,人口1390人,396户人家中有200多户有青壮年外出打工,正是由于此地农业人口多,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利,经济发展较缓慢,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放弃了种田而选择出外谋生,因而当地留守儿童的现象十分普遍。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为视角考察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即透过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折射出宁远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生活状况、心理状况。在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需求,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提出合理建议,以期为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和建设尽棉薄之力。

留守儿童问题,不是农村之事,更不是农民工的家庭‘私事’,它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城乡二元分割的教育制度是产生“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表面上看是父母外出打工不在身边造成的,其实根本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结构管理带来的深层次矛盾。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农业比较利益的下降,工业和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与国家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相矛盾的是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义务教育制度,进城务工农民虽然在城市工作、居住和生活,但享受的是与城市居民完全不平等的待遇。所以这样直接导致务工农民会把自己的子女留在农村,由老人看管。

2、家庭情感教育明显缺位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直接原因。

许多“留守儿童”在幼年时期就被迫与父母分离,他们早期无法与父母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在长期与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生活的过程中,他们的需要、情感常常无法得到亲人的反馈,这必然对他们的亲社会行为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也易使他们产生诸多心理问题。而一些家长因为长期在外务工,对子女心生愧疚,往往通过钱、物等大量的物质满足来补偿对孩子的精神关爱,而这些孩子在花钱方面又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极易使他们产生错误的价值观而误入歧途。

三、“留守儿童”成长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发现在调查中的留守儿童一般都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无人看管,缺乏监护;二是家不完整,缺少家教;三是远离父母,缺少关爱。其中:

一是生活问题:与其他孩子相比,他们缺少父母的照顾,容易在营养状况、身体健康等方面受到影响。特别是在年幼的阶段,孩子的养育、保护显得更为重要,如果不能与自己的父母在一起生活,问题容易出得多一些。比如,在九嶷洞村留守儿童能够按时接受各种预防性疫苗的比例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现在大部分留守儿童是由自己的亲戚或隔代老人看管,有的留守儿童甚至实际上就没有监护人。

二是心理问题:由于得到的亲情、情感和心理关怀的缺少,许多孩子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又很少与外界接触。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这些孩子其实特别想和家人在一起,这是他们最大的心愿。由于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久而久之,有的孩子就与家人产生了隔膜和陌生感,内心的封闭、情感的冷漠、甚至行为的孤僻等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容易出现性格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障碍。

三是教育问题:在我们走访中得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务劳动甚至一些农活都落在了留守儿童身上,不能保证孩子们的学习时间,学习成绩因此而有些下降。临时监护人对孩子学习的督促帮助不够、方法不当,也容易使孩子产生厌学、弃学现象。由于目前农村教育资源不足,教育质量偏低,有些孩子进城后跟不上学习进度,不得不返回农村;有的由于家长不断在农村、城市之间变动,孩子也会随之由“留守”到“流动”再到“留守”,不能及时接续学业。我们调查的资料显示,留守儿童在小学阶段的入学率相对高一些,初中阶段则呈明显下降趋势,辍学率比较高。更可怕的是,竟在走访中有监护人说出“不可能也没能力让孩子上高中”的话语。

四是道德问题: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家长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儿童的许多行为习惯、道德素养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由于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缺乏及时的指点和帮助,一些错误行为和做法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容易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行。据当地村支书透露,在该地留守儿童违法违纪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

五是安全问题:另根据网上公安部门有关调查显示,在被拐卖的儿童当中,流动儿童占第一位,留守儿童占第二位。有些地方出现的女童被恶性案件中,也是留守女童居多。据报道,在xx年湖南洪灾遇难的12名儿童中,11名都是留守儿童,这说明没有父母的呵护和指导,留守儿童缺乏应变和自我保护能力。

由于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的特殊性,使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残缺的家庭教育给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了一系列负面效应。在九嶷洞村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了留守儿童生活中存在了以上诸多的问题。

1、家庭方面。

加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尽可能多和孩子在一起,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不仅是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科学的生活习惯、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要单方面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注重孩子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针对农村留守儿童中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情况严重的问题,可以通过兴办农村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观念,亲子沟通方式,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谐发展。家长学校要适应形势的发展,开办临时监护人培训班来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2、学校方面。

要进一步加强幼儿园教育管理机制。幼儿园是直接教育管理学龄前留守儿童的实体,教育措施的制定应当包容更多的关爱帮助学龄前留守儿童的内容,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更多关怀和呵护。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增强学校和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爱。

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

(2)为与留守儿童沟通提供方便。

在学校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方便,并使外出务工家长可随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了解子女学习情况;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聘请专家或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医生,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上的困惑。

(3)广泛开展有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活动。

如亲子活动等,加强家长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交流互动,引导幼儿互助互爱,让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来自集体的温暖。推行寄宿制管理,对部分不能得到有效监护的留守儿童,可动员家长将其转入学校寄宿,由专门教师负责其饮食起居生活。实行寄宿制管理的孩子有着相似的经历,对他进行集中管理,不但容易唤起孩子的自信,而且能激发学习热情,增强集体归属感。

一、问卷调查。

1、问卷的设置及意图。

本问卷共设计有8类问题:留守儿童的吃、住、用;与父母联系频率;双休日安排;父母不在家的困难;学习情况;老师的关心程度;今后的希望;16个小题。题型为封闭选择和开放问答两类。目的在于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心理现状。

2、调查的过程与方法。

我校一、二年级共16个班,每个年级按成绩分为两层。调查中随机抽了两个年级、两个层次的8个班级的52名学生。分别以不记名的形式独立作答。并另卷调查了全校“留守儿童”等情况。

二、现状分析。

1、数据的汇总。

回收答卷52份,52份答卷均有效。为了便于统计,只随机统计50份。统计具体结果见附表。

2、现状的分析。

(1)留守儿童面大。父母双方外出打工:12.1%;父母一方外出打工:51.8%;单亲和孤儿:6.2%。

[简析]实际上没有父母直接监护的占18.3%,加上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总共就占总数的70.1%。这些儿童要么缺乏父爱,要么缺乏母爱,当然就极有可能性格发展缺失。尤其在对其管理、生活安排方面缺乏应有的照顾和爱护,由此,他们的很多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甚至变异滋生蔓延,影响他们自身的发展,影响学校影响社会。

(2)监护不能落实。祖父母外祖父母监护占56%;无人监护占26%;其他亲戚监护占18%。

[简析]隔代监护,一是心理代沟太深,祖孙难于沟通,二是祖辈过度溺爱,百依百顺,三是没有教育理念;亲戚监护,日子一长,孩子或多或少有过失,只要亲戚批评责备,他们之间就有可能产生心理隔阂,严重的甚至闹矛盾;没有人监护,不仅这些孩子心理没有安全感,而且很多事情就有可能因拿不准主意而失误。

[简析]吃穿住是人生最基本的需求,从上述数据看出,很多留守儿童基本生活都无法得到满足需求。

(4)父母亲情淡薄。36%的留守儿童与父母不是经常联系;与父母双方经常打电话的占18%;父母经常给我打电话只占46%。

[简析]父母亲情是儿童子心理健康发展的根本元素。这种东西是任何事物都无法代替的。然而,现在的父母,由于没有教育知识教育经验,有的因为生活所迫,很少关注孩子的心理,甚至连电话就不与孩子联系。这样孩子就感到没有根基没有依靠,没有自主没有目的,如空中的落叶,时常无所适从。

(5)家务劳动繁重。80%的留守儿童在双休日要做家务劳动;52%的留守儿童要在双休日做饭。90%的留守儿童自己洗衣服。

[简析]本来让孩子们劳动可以培养劳动观念,但这些孩子做家务劳动都是在被动进行,因此对家务劳动大多感到厌倦。同时,有孩子也的确由于学习时间紧而没有劳动时间,有的孩子还真的有很多家务劳动不会做。这样就给留守儿童带来了心理的压抑和具体的困难。

(6)老师关注太少。本期以来,46%的留守儿童还没有老师找他谈过话。

[简析]留守儿童应该是我们教师关注的重点,然而从调查看,我们的教育工作还的确很不到位,竟有46%的留守儿童在将近两个月的教学时间里没有与老师谈过一次话,即使是批评也是如此。

(7)学习压力很大。50%的留守儿童感到学习压力大;30%的留守儿童明显表示学习成绩不好;部分表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不识,不能辅导学习,想学好没有条件。

[简析]本来适当的压力有利于学习,但留守儿童的压力一是来自多方面,二是压力太大。这种情况,如果没有人及时为他疏导,就有可能压力变得越来越大,进而影响学习和生活。

(8)心理压力太大。60%以上的留守儿童表示为不会做饭,不会洗衣,遇事不能拿主见,思念父母,16%的留守儿童为今后的生活着急,部分留守儿童感到孤独,失望、羡慕别人;烦恼,既要照顾自己,还要为家里弟妹、外婆的生活安排,家里的大小事务由自己处理;得不到同学不理解;有时遭别人歧视等。

[简析]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进入青春期后,虽然具有了独立意识,但毕竟经历不够、能力不足,对父母还具有很强的依附性。然而,这些留守儿童不会做饭洗衣,遇事拿不定主意,思念父母,感到孤独、失望、烦恼、得不到理解,遭人歧视,甚至为今后的生活着急,等等。显然,对同样一个十二三岁的留守儿童来说,所担当的负荷肯定是超载的。

三、对策探悉。

1、成立自立组织。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在于引导他们建立健康、乐观的心理状态,锻炼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从而促进他们自然、顺利成长。据调查,这些儿童中有个别孩子很懂事,能正确看待自己的处境,认为父母不在身边,我们更应理解父母的难处,更应为父母减少担心,于是觉得,在家里累点苦点也很自然。因此,我们认为,班级应该成立“独立儿童小组”,学校要成立“独立儿童”委员会,要选用其中具有独立能力的孩子担当成员,从而扩大他们的影响,发挥他们的辐射作用,让他们在老师、学校的引导下自己管理自己,从而保障自我锻炼。这样,既可增加心理倾述渠道,增进伙伴之间的友情,又可找到“家”的感觉,同时自己的组织便于随时请教,随时求助。

2、建立专门档案。

从我们的调查看,现在的这些孩子最缺的除了极个别经济十分困难外,最缺的不是财物,而是情感,尤其是留守儿童。因此,不论是一个班级,还是一所学校,我们都应把他们作为我们教育的重点,在教育活动中,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多帮助她们解决实际困难,多站在他们的角度看待他们。但从现有状况来看,很多学校如我们调查情况相似,对其关注不够,有的甚至漠视了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我们认为,不管是班级还是学校必须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要跟踪他们的成长过程,从而保障对他们生活上的必须求助,对心理上的及时疏导。

3、定期召开会议。

留守儿童问题应该是当今教育的新问题,也是当今教育面临的难点问题,而且学生所占比例大,涉及问题多。因此,不管是学校还是班级,每期都要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留守儿童问题,要形成会议制度,要通过会议形成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决议和制度。从而保证班级、学校在决策上的“政策”支持,同时,促使我们把握和突出“以生为本”的教育重心,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宗旨。

4、设立咨询机构。

留守儿童的问题并不全是共性问题,不同儿童往往其问题有着本质的不同,如果从组织的角度,以集体的活动形式去解决个性问题实际上是不现实的。因而,针对留守儿童的别个问题和个性问题,学校还要设立相应的咨询机构,一是便于作个别心理疏导,二是便于为遇事拿不定主意的孩子出谋划策,三是保证了专门途经,如:设立“学生请教处”(或者“独立儿童办公室”),成立“独立儿童热线”,确定接待时间(如课外活动),委派热心且懂心理的老师负责接待。

5、师生互结对子。

按笔者调查统计,留守儿童、单亲、孤儿一共为18.3%,班额以60人计算,每班不超过11名。因此,要保证对这些儿童的关怀真正落实,我们不妨通过师生一对一的互结对子,实施帮扶。现在的中学,一般都是按20:1的比例配备的教师,而且大多数学校都超过了这个比例,因而,按这样计算,实际上每位教师结对的留守儿童都不会超过3名。也就是说,这种做法是既实际又能保证每位留守儿童得到帮助关怀的最后防线。

总之,留守儿童是当今教育面临的新问题,新难题,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引起高度重视,都应做为其工作的重点之一去研究去解决。

返回目录。

留守儿童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基于课题需要和我们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们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在新乡市延津县魏邱乡朱寨村进行了实地的调查和走访。在当地人民,老师和政府的配合帮助下,我们的实践队员与孩子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谈和沟通,并深入到典型留守儿童家中进行家访,同时到村里和村民家中走访。通过对留守儿童个案的调查以及网上收集的关于留守儿童的原始资料,我们掌握了他们的一些共性,也对他们的家庭教育问题有了清楚的了解,并撰写出调查报告。

朱寨村是一个经济相对落后,交通便利(有一条连接市区与村的主干道),以外出打工,种植业为主要经济来源的较为特殊的农村。该村有1000人左右,外出务工人员占百分之五十,留守儿童占儿童总数的百分之五十七。农民土地较少(每人约7分地),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放弃了种田而选择出外谋生,因而当地留守儿童的现象十分普遍。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为视角考察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即透过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折射出该地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生活状况、心理状况。在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需求,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提出合理建议,以期为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和建设尽绵薄之力。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根本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结构管理带来的深层次矛盾。随着工业和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与国家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相矛盾的是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义务教育制度,进城务工农民虽然在城市工作、居住和生活,但享受的是与城市居民完全不平等的待遇。所以这样直接导致务工农民会把自己的子女留在农村,由老人看管。

许多“留守儿童”在幼年时期就被迫与父母分离,他们早期无法与父母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在长期与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生活的过程中,他们的需要、情感常常无法得到亲人的反馈,这必然对他们的亲社会行为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也易使他们产生诸多心理问题。而一些家长因为长期在外务工,对子女心生愧疚,往往通过钱、物等大量的物质满足来补偿对孩子的精神关爱,而这些孩子在花钱方面又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极易使他们产生错误的价值观而误入歧途。

我们发现在调查中的留守儿童一般都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无人看管,缺乏监护;二是家不完整,缺少家教;三是远离父母,缺少关爱。

:与其他孩子相比,他们缺少父母的照顾,容易在营养状况、身体健康等方面受到影响。特别是在年幼的阶段,孩子的养育、保护显得更为重要,如果不能与自己的父母在一起生活,问题容易出得多一些。现在大部分留守儿童是由自己的亲戚或隔代老人看管,有的留守儿童甚至实际上就没有监护人。

:由于得到的亲情、情感和心理关怀的缺少,许多孩子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又很少与外界接触。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这些孩子其实特别想和家人在一起,这是他们最大的心愿。由于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久而久之,有的孩子就与家人产生了隔膜和陌生感,内心的封闭、情感的冷漠、甚至行为的孤僻等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容易出现性格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障碍。

:在我们走访中得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务劳动甚至一些农活都落在了留守儿童身上,不能保证孩子们的学习时间,学习成绩因此而有些下降。临时监护人对孩子学习的督促帮助不够、方法不当,甚至有的监护人放任自流这些孩子,最终使这些孩子产生厌学,弃学的心理。农村孩子中留守儿童的小学阶段入学率相对高一点,初中阶段则呈下降趋势。更有孩子产生只想读完初中的想法。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家长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儿童的许多行为习惯、道德素养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由于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缺乏及时的指点和帮助,一些错误行为和做法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容易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行。该地留守儿童比例达百分之57,这是一个很大的隐患。

加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尽可能多和孩子在一起,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不仅是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科学的生活习惯、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要单方面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注重孩子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针对农村留守儿童中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情况严重的问题,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观念,家长学校要适应形势的发展,开办临时监护人培训班来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

可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方便,权衡利弊,最好能建立起封闭式教育。

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监管力度,尤其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这些不良社会环境对自制力较差的儿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误入歧途。

总之,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综合的问题,既牵涉到教育方面,也关乎心理、社会、法律、经济等方面。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影响的不仅仅是孩子的成长,同时也影响到他们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工作,更远的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全,稳定隐患。因此,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成长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会能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大家由自发、自觉到有组织地来关爱、帮助、支持留守儿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祖国的花朵饱含着生机,期待着怒放的那一天。

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的关键总结(热门20篇)篇十四

近几年,我国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

所谓农村留守儿童,就是指随着大量农村成年男女向城镇转移就业,而多数人没有携带子女一同前往,致使许多的农村儿童远离双亲或单亲,成为农村家庭的留守儿童,多数依靠祖父或外祖父母监护。随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而在农村出现的“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需要高度重视和十分关注的社会群体。

留守儿童问题不容忽视……农村留守儿童是未成年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只有因为父母外出打工后,出现临时监护人学习辅导不力,生活照顾不周,亲子接触缺失等现象困难。

但已有调查表明,由于远离双亲,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这些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严重断层或缺位,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一些外出打工的父母对留在家乡的子女疏于照顾,无法认真履行监护的职责,使孩子失去应有的安全保障,农村留守儿童被拐卖,受到意外作害,失学辍学等现象时有发生。由于缺少亲情关怀和应有的家庭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行为和心理的成长发育中比较容易偏离正常轨道。

(一)学习较差,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不多,将子女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人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过问甚少,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较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上弊端也较多。加之他们还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和学习。

(二)性格缺陷。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回家次数较少,与留守子女联系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而青少年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另外,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比例较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家的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

(三)缺乏亲情。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造成亲情欠缺,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点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同时,根据调查和座谈情况看,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龄越大,越表现出对家庭和父母关怀的强烈要求,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留守子女在人际文化、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协作求助,学习成绩等方面发生障碍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

(四)心理障碍。数据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发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亲近畅通倾诉,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种情况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引发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封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

(五)行为偏差,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行为发生在文化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差。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调查中发现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质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经常迟到、早退、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成人混在一起,对留守孩子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

建立农村社区儿童少年教育和监护体系,充分发挥农村的教育作用。儿童少年的教育历来是家庭、学校与社区共同的责任,目前,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很大部分没有建立相关的儿童少年教育组织,使农村在儿童少年的教育与成长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原来那种稳定的由家长亲自伴孩子走儿童少年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父母短期、长期缺位的家庭生活将越来越多。这样,儿童少年的监护与教育的责任就几乎全部落在了学校肩上,但是孩子在学校的时间只有全部时间的四分之一,而其它时间大部是在家庭和社会度过的,因而,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建立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指导站、乡村教育机构就显得尤为迫切,同时,现在也初步具有了建立农村教育和监护体系的可能性和基从家庭的角度看,有必要改变家长外出的方式和亲子沟通方式,从调查材料可以看出,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则对子女学业成就的影响就比较大,但是如果有一个在家,则影响相对就要少得多,建议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孩子已经上学,而又没有相当的人作为监护,最好就留一个在家监护孩子的学习与生活,保证家庭教育完整性,这样家长可以和学校保持联系。共同承担起教子责任,另外,如果父母都外出,最好把孩子带到务工所在地上学,便于教育,如果条件不允许,则要改变与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保持与孩子经常性的联系,并对孩子的情况非常熟悉。具体来说,一是在沟通时间与机会就比较多,并且具有一定的连贯性;二是在沟通的内容上,不能只学习、考试,更多的关心他们的生活心理与情感,更多的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为;三是在交流沟通的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

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的关键总结(热门20篇)篇十五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当今的一个越来越严峻的社会问题,我县作为一个人多地少的山区县,“留守儿童”问题显得更为突出。为此,县政协教科文卫委、宣教部门政协联络处,结合近年来我县政协开展“农村教育帮扶工程”的实践与思考,通过问卷调查、入户走访、个别访谈、集体座谈等形式,就我县留守儿童问题开展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截止今年6 月底,我县共有留守儿童24675 人,占学生总数的40% 。农村学校占70 %以上,如竹林湾教学点占100 % ,沙畈河小学占72 % ,石桥铺中学占78 % 。他们被父母、被学校、被社会所“忽视”,心灵上缺少呵护、生活上缺少照应、行为上缺少管教、学习上缺少辅导、安全上缺少保障,残酷地输在“起跑线上”。留守儿童通常显现以下三个突出问题:

(一)学习成绩较差。 留守儿童与其他同学相比,由于父母教育“鞭长莫及”, 隔代教育“力不从心”,在学校多数因成绩较差又受到老师的冷落,导致他们上课思想抛锚,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自觉性不强,学习兴趣减弱,于是出现逃学、旷课,甚至产生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中途辍学,外出务工。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初中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都优秀的不到10 %,良好的不到30 %,学习和生活习惯较差且行为出现问题的儿童占30 %,在所有“问题儿童”中,留守儿童占80 %,农村中小学校70% 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我县的调查情况比上述还要严重。

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的关键总结(热门20篇)篇十六

留守儿童是我国这几年社会发展比较突出的问题,下面的这篇留守儿童问题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供大家阅读思考!

 


随着农村父母离乡进城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留守儿童、老人、妇女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现就留守儿童的问题作一简介。

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他们的监护情况有以下四种情形:

(1)一种是隔辈监护,监护人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他们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主体。他们占监护者总数的90%左右。他们的年龄大都在60岁以上,这些人绝大多数人都是文盲,或者受过极少教育。

(2)第二种监护方式是上辈监护,监护的主体是叔叔、婶婶,舅舅、舅妈,姑姑、姑父,姨、姨父,干爹、干妈。这类监护比例不是很大。但是,这种监护方式存在着监护权比较频繁流动的问题,很不稳定。他们有可能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如监护人也要外出打工或者被监护者与监护者本人或是跟他们子女之间的矛盾冲突等等原因而更换监护人。

(3)第三类是同辈监护,监护者是哥哥、嫂嫂或姐姐、姐夫。这类监护者一般是年纪较轻,文化水平较高,如果有就业信息或机会随时都会外出打工,这类监护者存在着监护权不稳定的问题。

(4)最后一种是监护缺失,农村流动父母外出打工后,留守儿童无人监护。这类留守儿童往往除了要自己照顾好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外,他们还要承担起农业劳动力的角色照顾好自家的农田。

2

留守儿童年龄偏小,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也是形成良好习惯的阶段,父母长期外出,对他们身心的伤害和亲情缺失的影响很大。许多以外省务工为主要打工地的父母为了省下路费钱,一连几年都不曾回家一次,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心灵沟通几乎为零。因此,留守儿童离开学校以后,其他的学习几乎无人监管。

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了离开土地,到沿海地区、到城市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导致的结果却是相同的,就是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成为留守儿童。

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和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等关注很少,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生存、安全和法制等方面的教育,使留守儿童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

在亲情长期缺失的状态里,留守儿童会产生一系列心理、道德、学习等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安全问题。留守儿童虽然有一定的监护人,其父母所委托的监护人如长辈家属、亲戚以及代理家长等,由于年龄、经济、生活等各方面的原因,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这些监护人仅满足于让孩子吃饱穿暖、把孩子送进学校的大门。因此在课余和节假日等学校无法监管的情况下,留守儿童成了绝对自由人。孩子往往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没有父母直接的关爱和教育,留守儿童易成为某些不法分子的攻击对象。此外,孩子缺乏亲情的.温暖照顾,少量的留守儿童还会产生轻生自杀的想法。

第二,心理人格问题。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由于留守儿童缺乏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而其他监护人替代不了父母应该要履行的完整的监护职责。所以留守孩子在遇到成功、失败、进步、忧郁、悲愤、孤寂等不同的情形时,没有自己信赖的长辈可以倾诉和指导,往往只能自己处理。尤其当他们遭遇挫折时,他们不愿意与监护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极端,易出现以下情况。一是自卑封闭、自暴自弃、缺乏自信,性格内向。二是自尊心过强、内心较敏感,对老师亲友等的管教和批评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斤斤计较,不合群。三是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认为父母为了赚钱而抛弃了自己,对父母的外出不理解,父母回家了甚至故意疏远他们。

第三,道德品行问题。留守儿童一般为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初中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刻。如果是由祖父母来隔代抚养教育,往往意味着由文盲来抚养孩子;而托付亲戚照管的,亲戚普遍认为不便过多管教或经常盘问,毕竟不是自己的孩子;而农村教师由于受到教育条件的限制,对每个学生的关注也十分有限。所以留守儿童长期处于这种状况中,在行为习惯上容易发生消极变化,且难以及时得到纠正,有的甚至会出现较为严重的违法乱纪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第四,学习问题。那些由祖父母隔代抚养的孩子,由于爷爷奶奶的文化水平较低,无法在学习上得到帮助和指导。而双亲有一方在家的孩子同样很难得到父母在学习上的辅导。因为留在家的父亲或母亲一个人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劳作,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绝大多数农民工选择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让孩子能有条件上好学,不再走自己的路。但往往事与愿违,留守儿童大多数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当然一部分留守儿童学习认真,但外出父母的期望值过高,孩子学习压力大,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一蹶不振;一部分儿童由于自控力差,无人督促学习,加上受外界的影响,认为学习与否都一样,对学习毫无兴趣,因此辍学的情况也多。

我们认为,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社会保障乏力;二是父母关爱的缺失;三是监护人能力有限;四是学校教育不到位。

如何来教育、管理和监护留守儿童,让留守儿童在心理、道德、学习等方面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提出以下建议:

加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尽可能多和孩子在一起,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不仅是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科学的生活习惯、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要单方面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注重孩子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针对农村留守儿童中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情况严重的问题,可以通过兴办农村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观念,亲子沟通方式,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谐发展。

要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机制。学校是直接教育管理留守儿童的实体,教育措施的制定应当包含更多的关爱帮助留守儿童的内容,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更多关怀和呵护。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增强学校和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爱

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

(2)为留守儿童沟通提供方便

在学校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方便,并使外出务工家长可随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了解子女学习情况;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医生,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上的困惑。

(3)广泛开展有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活动

如亲子活动等,加强家长与儿童之间、儿童与儿童之间的交流互动,引导儿童互助互爱,让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来自集体的温暖。推行寄宿制管理,对部分不能得到有效监护的留守儿童,可动员家长将其转入学校寄宿,由专门教师负责其饮食起居生活。实行寄宿制管理的孩子有着相似的经历,对他进行集中管理,不但容易唤起孩子的自信,而且能激发学习热情,增强集体感。

(4)相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工、青、妇群众组织要充分发挥协调、维护、教育和服务职能,大力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宣传教育,协调推动有关部门出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相关政策和规定,不断优化农村留守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的社会环境。着力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要认真履行指导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的职责,大力发展农村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家长学校等家教服务网络,进一步规范农村家长学校的建设和管理,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活动载体,组织编写适合留守儿童家长及监护人特点的家庭教育辅导材料,培训一批家庭教育骨干,开展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引导留守儿童外出务工父母和监护人改变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

目前,留守儿童及留守儿童问题还没有引起有关部门及全社会的足够重视。 首先,很多村民认为这是家庭的 私事,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家长的责任,别人的孩子,我们不好去管。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障碍。因此,要维护留守儿童在家庭中的权益、帮助父母正确履行自身职责、呼吁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及留守儿童问题,要有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

其次,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千万个家庭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因此,这是一个需要动用全社会力量才能解决或缓解的大问题。大众媒体要引导政府的有关部门、社会组织关心留守儿童、关注留守儿童问题,促使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以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最后,媒体也应该为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树立健康的舆论导向,要正视、理解留守儿童的生理、心理的特点与需求,采用多种方式引导留守儿童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新型的职业,在解决因急剧社会变迁而带来的社会问题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同和政府的重视。社会工作倡导助人自助,擅长于调动和运用社会资源的工作方法,对解决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的就学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具有独特的优势。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权益常被侵害。探究其原因,除了管理体制、法制和观念上的原因外,农民工及其子女自身缺乏维权意识和能力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做好农民工及其子女维权工作,必须努力提高农民工及其子女的组织化程度,为此,工、青、妇、民政和社区都应对农民工及其子女维权的介入,依法维护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合法权益。因此,我们的政府要采取措施,切实维护留守儿童权益、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动。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相当长时期内都会存在的现象,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以及政府等各个方面的关注与协调合作,构筑爱的港湾,构建温暖的家,真心呵护留守儿童,营造人人关爱留守儿童的温氛围,让留守儿童在温暖阳光下快乐茁壮成长。

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的关键总结(热门20篇)篇十七

留守儿童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基于课题需要和我们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们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在新乡市延津县魏邱乡朱寨村进行了实地的调查和走访。在当地人民,老师和政府的配合帮助下,我们的实践队员与孩子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谈和沟通,并深入到典型留守儿童家中进行家访,同时到村里和村民家中走访。通过对留守儿童个案的调查以及网上收集的关于留守儿童的原始资料,我们掌握了他们的一些共性,也对他们的家庭教育问题有了清楚的了解,并撰写出调查报告。

朱寨村是一个经济相对落后,交通便利(有一条连接市区与村的主干道),以外出打工,种植业为主要经济来源的较为特殊的农村。该村有1000人左右,外出务工人员占百分之五十,留守儿童占儿童总数的百分之五十七。农民土地较少(每人约7分地),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放弃了种田而选择出外谋生,因而当地留守儿童的现象十分普遍。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为视角考察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即透过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折射出该地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生活状况、心理状况。在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需求,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提出合理建议,以期为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和建设尽绵薄之力。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城乡二元分割的教育制度是产生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根本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结构管理带来的深层次矛盾。随着工业和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与国家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相矛盾的是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义务教育制度,进城务工农民虽然在城市工作、居住和生活,但享受的是与城市居民完全不平等的待遇。所以这样直接导致务工农民会把自己的子女留在农村,由老人看管。

2、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为情感方面。父母与子女长时间分离,导致他们之间产生交流障碍。这是产生留守儿童问题的直接原因。

许多留守儿童在幼年时期就被迫与父母分离,他们早期无法与父母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在长期与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生活的过程中,他们的需要、情感常常无法得到亲人的反馈,这必然对他们的亲社会行为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也易使他们产生诸多心理问题。而一些家长因为长期在外务工,对子女心生愧疚,往往通过钱、物等大量的'物质满足来补偿对孩子的精神关爱,而这些孩子在花钱方面又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极易使他们产生错误的价值观而误入歧途。

我们发现在调查中的留守儿童一般都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无人看管,缺乏监护;二是家不完整,缺少家教;三是远离父母,缺少关爱。

一是生活方面:与其他孩子相比,他们缺少父母的照顾,容易在营养状况、身体健康等方面受到影响。特别是在年幼的阶段,孩子的养育、保护显得更为重要,如果不能与自己的父母在一起生活,问题容易出得多一些。现在大部分留守儿童是由自己的亲戚或隔代老人看管,有的留守儿童甚至实际上就没有监护人。

二是心理问题:由于得到的亲情、情感和心理关怀的缺少,许多孩子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又很少与外界接触。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这些孩子其实特别想和家人在一起,这是他们最大的心愿。由于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久而久之,有的孩子就与家人产生了隔膜和陌生感,内心的封闭、情感的冷漠、甚至行为的孤僻等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容易出现性格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障碍。

三是教育问题:在我们走访中得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务劳动甚至一些农活都落在了留守儿童身上,不能保证孩子们的学习时间,学习成绩因此而有些下降。临时监护人对孩子学习的督促帮助不够、方法不当,甚至有的监护人放任自流这些孩子,最终使这些孩子产生厌学,弃学的心理。农村孩子中留守儿童的小学阶段入学率相对高一点,初中阶段则呈下降趋势。更有孩子产生只想读完初中的想法。

四是道德问题: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家长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儿童的许多行为习惯、道德素养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由于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缺乏及时的指点和帮助,一些错误行为和做法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容易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行。该地留守儿童比例达百分之57,这是一个很大的隐患。

1、家庭方面。

加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尽可能多和孩子在一起,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不仅是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科学的生活习惯、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要单方面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注重孩子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针对农村留守儿童中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情况严重的问题,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观念,家长学校要适应形势的发展,开办临时监护人培训班来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2、学校方面。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

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

可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方便,权衡利弊,最好能建立起封闭式教育。

3、社会方面。

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监管力度,尤其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这些不良社会环境对自制力较差的儿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误入歧途。

总之,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综合的问题,既牵涉到教育方面,也关乎心理、社会、法律、经济等方面。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影响的不仅仅是孩子的成长,同时也影响到他们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工作,更远的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全,稳定隐患。因此,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成长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会能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大家由自发、自觉到有组织地来关爱、帮助、支持留守儿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祖国的花朵饱含着生机,期待着怒放的那一天。

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的关键总结(热门20篇)篇十八

我市共有县以下农村学校240所,在校学生116889人,其中小学159所,在校学生62584人,100人以下农村学校90所,在校学生3339人。在全市在校学生中有农村留守儿童7680人,占小学在校学生总数的12.27%。这些留守儿童失去父母庇护,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这个群体的关注。经过调研,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成因及对策,形成调查报告。

(一)留守儿童的几种类型。

1、教育、成长都无人关心,使自己本应得到温暖、关爱的童年变为“早熟的大人”。

他们的父母忙于挣钱,自己和祖父母忙于农活、家务,由于家境不富有,祖父母年老、体弱、文化低、见识少、负担重。在这样的家庭许多孩子还承担起家里全部家务事,至于如何教育孩子,对于孩子心里想的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没想到要关心,。对于学习更无从谈起。这一现象在留守儿童家庭里普遍存在。

2、教育、成长都过于溺爱,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互助互爱体验,怕困难、怕挫折。

现在很多的留守儿童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公公婆婆看着。由于代沟所致,爷爷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里各方面都给予“关爱”,对于生活细节不予指导或误导,孩子养成了娇气、任性,经常对人无礼貌,喜欢惹是生非,学习懒散等。

3、教育、成长都由亲朋代管,总感到心理压抑、束手束脚,希望无拘无束、自由放纵。

农村留守儿童中,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养在亲戚家或朋友中的。被寄居的孩子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总感觉在亲戚家里毕竟没有在自己家里那样自由,束手束脚的,看起来胆小怕事,很本份。也有一些孩子胆子很大使得亲戚无可奈何而不敢管教,就只能放任自流。

1、学生成绩不佳,在校表现不优。

据调查,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小学阶段的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都还较好,但到了初中阶段,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极少的留守儿童能表现为优秀不到10%,学习和生活习惯都很差且行为出现问题的儿童却占了近30%,在所有“问题儿童”中,留守儿童占80%。

2、亲情缺失严重,心理发展异常。

农村留守儿童们由于其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亲人倾诉,成长中的困惑无法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久而久之,无助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逐渐形成,严重影响着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农村留守儿童在个性心理上表现极为异常,有这样两种典型“症状”:一是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

3、父爱母爱失常,孩子志向模糊。

外出务工的父母由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内心往往会出现一种愧疚感,他们往往对孩子采取物质补偿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孩子的全部的爱。这种爱的方式,在儿童的心理边逐渐形成了儿童的“金钱万能”的价值观和“逍遥享乐”的人生观。他们没有任何勤俭节约与艰苦奋斗的概念,没有人情味,没有正确的取向与人生取向。

4、家庭教育缺失,行为习惯不良。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都不好。由于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没有发育完全之前,对社会上的各种复杂、不良现象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而留守家庭一般都却无法给予,从而导致留守子女极易产生犯罪和越轨行为。

1、监护人自身因素有欠缺。

重吃饭穿衣轻学习教养;重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关心儿童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忽视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由于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不知道从法律、安全、卫生知识等方面教育他们。

2、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

尤其是边远山村,农民不得不想办法改善家庭经济生活条件,他们选择进城务工赚钱来养家糊口,从而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

3、家长缺乏家庭可持续发展观念。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虽然经济不富裕,但也不至于穷困潦倒、无处安身,他们大多是可以在家乡通过辛勤劳动来维持家庭正常生活的,而他们却追求快速改善家庭生活,追求给孩子成长提供充实的经济支持,不惜抛家弃子,离乡背井而进城打工。

4、复杂的社会因素难辞其咎。

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过早过多涉足社会的各个方面,但由于其天真幼小,无法正确处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纷繁复杂的社会信息与状况,分不清是非曲折,使他们在自己心理发展上存在大量的不健康的甚至是错误的东西,存在许多的困惑与问题。

此外,歧视农民工子弟问题。由于存在部门利益至上的缘故,各级政府已经制定的有关进城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接受同等教育的政策不能落实,进城农民工子弟无法享受与当地儿童同等接受教育的权益。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不单是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问题或者是留守儿童自身的问题,更是一个全社会都不容忽视的综合性问题。因此,各个家庭、整个社会乃至各级政府都应该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稳妥地加以解决。

(一)提高认识,把关爱留守儿童纳入日程。

留守儿童是弱势群体,更需要教育、学校及社会各方面的关爱,他们同样承载着国家民族及无数家庭的期望,他们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现实社会的安宁与和谐,关系到未来一代的整体素质,也关系到国计民生。留守儿童由于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思想上缺乏引导,情感上出现缺失,心理上没有安全感等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他们在心理和身体上出现了许多问题,甚至导致犯罪,因此,关爱留守儿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的关键总结(热门20篇)篇十九

近几年,我国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是未成年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只有因为父母外出打工后,出现临时监护人学习辅导不力,生活照顾不周,亲子接触缺失等现象困难。

但已有调查表明,由于远离双亲,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这些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严重断层或缺位,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一些外出打工的父母对留在家乡的子女疏于照顾,无法认真履行监护的职责,使孩子失去应有的安全保障,农村留守儿童被拐卖,受到意外作害,失学辍学等现象时有发生。由于缺少亲情关怀和应有的家庭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行为和心理的成长发育中比较容易偏离正常轨道。

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不多,将子女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人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过问甚少,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较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上弊端也较多。加之他们还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和学习。

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回家次数较少,与留守子女联系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而青少年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另外,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比例较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家的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

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造成亲情欠缺,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点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同时,根据调查和座谈情况看,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龄越大,越表现出对家庭和父母关怀的强烈要求,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留守子女在人际文化、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协作求助,学习成绩等方面发生障碍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

数据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发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亲近畅通倾诉,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种情况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引发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封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

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行为发生在文化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差。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调查中发现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质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经常迟到、早退、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成人混在一起,对留守孩子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

建立农村社区儿童少年教育和监护体系,充分发挥农村的教育作用。儿童少年的教育历来是家庭、学校与社区共同的责任,目前,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很大部分没有建立相关的儿童少年教育组织,使农村在儿童少年的教育与成长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原来那种稳定的由家长亲自伴孩子走儿童少年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父母短期、长期缺位的家庭生活将越来越多。这样,儿童少年的监护与教育的责任就几乎全部落在了学校肩上,但是孩子在学校的时间只有全部时间的四分之一,而其它时间大部是在家庭和社会度过的,因而,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建立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指导站、乡村教育机构就显得尤为迫切,同时,现在也初步具有了建立农村教育和监护体系的可能性和基础。

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的关键总结(热门20篇)篇二十

本文目录。

【内容摘要】留守儿童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基于课题需要和我们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们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在新乡市延津县魏邱乡朱寨村进行了实地的调查和走访。在当地人民,老师和政府的配合帮助下,我们的实践队员与孩子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谈和沟通,并深入到典型留守儿童家中进行家访,同时到村里和村民家中走访。通过对留守儿童个案的调查以及网上收集的关于留守儿童的原始资料,我们掌握了他们的一些共性,也对他们的家庭教育问题有了清楚的了解,并撰写出。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朱寨村是一个经济相对落后,交通便利(有一条连接市区与村的主干道),以外出打工,种植业为主要经济来源的较为特殊的农村。该村有1000人左右,外出务工人员占百分之五十,留守儿童占儿童总数的百分之五十七。农民土地较少(每人约7分地),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放弃了种田而选择出外谋生,因而当地留守儿童的现象十分普遍。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为视角考察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即透过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折射出该地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生活状况、心理状况。在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需求,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提出合理建议,以期为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和建设尽绵薄之力。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城乡二元分割的教育制度是产生“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根本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结构管理带来的深层次矛盾。随着工业和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与国家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相矛盾的是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义务教育制度,进城务工农民虽然在城市工作、居住和生活,但享受的是与城市居民完全不平等的待遇。所以这样直接导致务工农民会把自己的子女留在农村,由老人看管。

2、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为情感方面。父母与子女长时间分离,导致他们之间产生交流障碍。这是产生“留守儿童”问题的直接原因。

许多“留守儿童”在幼年时期就被迫与父母分离,他们早期无法与父母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在长期与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生活的过程中,他们的需要、情感常常无法得到亲人的反馈,这必然对他们的亲社会行为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也易使他们产生诸多心理问题。而一些家长因为长期在外务工,对子女心生愧疚,往往通过钱、物等大量的物质满足来补偿对孩子的精神关爱,而这些孩子在花钱方面又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极易使他们产生错误的价值观而误入歧途。

我们发现在调查中的留守儿童一般都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无人看管,缺乏监护;二是家不完整,缺少家教;三是远离父母,缺少关爱。

一是生活方面:与其他孩子相比,他们缺少父母的照顾,容易在营养状况、身体健康等方面受到影响。特别是在年幼的阶段,孩子的养育、保护显得更为重要,如果不能与自己的父母在一起生活,问题容易出得多一些。现在大部分留守儿童是由自己的亲戚或隔代老人看管,有的留守儿童甚至实际上就没有监护人。

二是心理问题:由于得到的亲情、情感和心理关怀的缺少,许多孩子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又很少与外界接触。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这些孩子其实特别想和家人在一起,这是他们最大的心愿。由于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久而久之,有的孩子就与家人产生了隔膜和陌生感,内心的封闭、情感的冷漠、甚至行为的孤僻等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容易出现性格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障碍。

三是教育问题:在我们走访中得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务劳动甚至一些农活都落在了留守儿童身上,不能保证孩子们的学习时间,学习成绩因此而有些下降。临时监护人对孩子学习的督促帮助不够、方法不当,甚至有的监护人放任自流这些孩子,最终使这些孩子产生厌学,弃学的心理。农村孩子中留守儿童的小学阶段入学率相对高一点,初中阶段则呈下降趋势。更有孩子产生只想读完初中的想法。

四是道德问题: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家长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儿童的许多行为习惯、道德素养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由于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缺乏及时的指点和帮助,一些错误行为和做法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容易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行。该地留守儿童比例达百分之57,这是一个很大的隐患。

加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尽可能多和孩子在一起,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不仅是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科学的生活习惯、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要单方面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注重孩子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针对农村留守儿童中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情况严重的问题,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观念,家长学校要适应形势的发展,开办临时监护人培训班来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2、学校方面。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

返回目录。

xx县地处湖南省西北部,全县总面积3474平方公里,辖39个乡镇(场),总人口43万多人,其中少数民族占88%。外出务工农民达10万多人,留守儿童约2万人,空巢老人约3万人,留守妇女约1万人。

随着农村父母离乡进城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留守儿童、老人、妇女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现就留守儿童的问题作一简介。

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他们的监护情况有以下四种情形:

(1)一种是隔辈监护,监护人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他们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主体。他们占监护者总数的90%左右。他们的年龄大都在60岁以上,这些人绝大多数人都是文盲,或者受过极少教育。

(2)第二种监护方式是上辈监护,监护的主体是叔叔、婶婶,舅舅、舅妈,姑姑、姑父,姨、姨父,干爹、干妈。这类监护比例不是很大。但是,这种监护方式存在着监护权比较频繁流动的问题,很不稳定。他们有可能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如监护人也要外出打工或者被监护者与监护者本人或是跟他们子女之间的矛盾冲突等等原因而更换监护人。

(3)第三类是同辈监护,监护者是哥哥、嫂嫂或姐姐、姐夫。这类监护者一般是年纪较轻,文化水平较高,如果有就业信息或机会随时都会外出打工,这类监护者存在着监护权不稳定的问题。

(4)最后一种是监护缺失,农村流动父母外出打工后,留守儿童无人监护。这类留守儿童往往除了要自己照顾好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外,他们还要承担起农业劳动力的角色—照顾好自家的农田。

2、留守儿童的就学成长情况。

留守儿童年龄偏小,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也是形成良好习惯的阶段,父母长期外出,对他们身心的伤害和亲情缺失的影响很大。许多以外省务工为主要打工地的父母为了省下路费钱,一连几年都不曾回家一次,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心灵沟通几乎为零。因此,留守儿童离开学校以后,其他的学习几乎无人监管。

1.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存在矛盾。

我国常年约有1.2亿的农民工在全国各地不断的流动,xx县约有10万多农民工常年流向各地,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

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了离开土地,到沿海地区、到城市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导致的结果却是相同的,就是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成为留守儿童。

3.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

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和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等关注很少,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4.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

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生存、安全和法制等方面的教育,使留守儿童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

在亲情长期缺失的状态里,留守儿童会产生一系列心理、道德、学习等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安全问题。留守儿童虽然有一定的监护人,其父母所委托的监护人如长辈家属、亲戚以及代理家长等,由于年龄、经济、生活等各方面的原因,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这些监护人仅满足于让孩子吃饱穿暖、把孩子送进学校的大门。因此在课余和节假日等学校无法监管的情况下,留守儿童成了绝对自由人。孩子往往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没有父母直接的关爱和教育,留守儿童易成为某些不法分子的攻击对象。此外,孩子缺乏亲情的温暖照顾,少量的留守儿童还会产生轻生自杀的想法。

第二,心理人格问题。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由于留守儿童缺乏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而其他监护人替代不了父母应该要履行的完整的监护职责。所以留守孩子在遇到成功、失败、进步、忧郁、悲愤、孤寂等不同的情形时,没有自己信赖的长辈可以倾诉和指导,往往只能自己处理。尤其当他们遭遇挫折时,他们不愿意与监护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极端,易出现以下情况。一是自卑封闭、自暴自弃、缺乏自信,性格内向。二是自尊心过强、内心较敏感,对老师亲友等的管教和批评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斤斤计较,不合群。三是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认为父母为了赚钱而抛弃了自己,对父母的外出不理解,父母回家了甚至故意疏远他们。

第三,道德品行问题。留守儿童一般为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初中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刻。如果是由祖父母来隔代抚养教育,往往意味着由文盲来抚养孩子;而托付亲戚照管的,亲戚普遍认为不便过多管教或经常盘问,毕竟不是自己的孩子;而农村教师由于受到教育条件的限制,对每个学生的关注也十分有限。所以留守儿童长期处于这种状况中,在行为习惯上容易发生消极变化,且难以及时得到纠正,有的甚至会出现较为严重的违法乱纪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第四,学习问题。那些由祖父母隔代抚养的孩子,由于爷爷奶奶的文化水平较低,无法在学习上得到帮助和指导。而双亲有一方在家的孩子同样很难得到父母在学习上的辅导。因为留在家的父亲或母亲一个人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劳作,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绝大多数农民工选择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让孩子能有条件上好学,不再走自己的路。但往往事与愿违,留守儿童大多数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当然一部分留守儿童学习认真,但外出父母的期望值过高,孩子学习压力大,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一蹶不振;一部分儿童由于自控力差,无人督促学习,加上受外界的影响,认为学习与否都一样,对学习毫无兴趣,因此辍学的情况也多。

我们认为,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社会保障乏力;二是父母关爱的缺失;三是监护人能力有限;四是学校教育不到位。

如何来教育、管理和监护留守儿童,让留守儿童在心理、道德、学习等方面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提出以下建议:

1、家庭方面。加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尽可能多和孩子在一起,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不仅是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科学的生活习惯、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要单方面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注重孩子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针对农村留守儿童中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情况严重的问题,可以通过兴办农村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观念,亲子沟通方式,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谐发展。

2、学校教育管理方面。要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机制。学校是直接教育管理留守儿童的实体,教育措施的制定应当包含更多的关爱帮助留守儿童的内容,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更多关怀和呵护。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增强学校和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爱。

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

在学校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方便,并使外出务工家长可随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了解子女学习情况;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医生,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上的困惑。

(3)广泛开展有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活动。

如亲子活动等,加强家长与儿童之间、儿童与儿童之间的交流互动,引导儿童互助互爱,让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来自集体的温暖。推行寄宿制管理,对部分不能得到有效监护的留守儿童,可动员家长将其转入学校寄宿,由专门教师负责其饮食起居生活。实行寄宿制管理的孩子有着相似的经历,对他进行集中管理,不但容易唤起孩子的自信,而且能激发学习热情,增强集体感。

(4)相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工、青、妇群众组织要充分发挥协调、维护、教育和服务职能,大力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宣传教育,协调推动有关部门出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相关政策和规定,不断优化农村留守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的社会环境。着力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要认真履行指导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的职责,大力发展农村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家长学校等家教服务网络,进一步规范农村家长学校的建设和管理,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活动载体,组织编写适合留守儿童家长及监护人特点的家庭教育辅导材料,培训一批家庭教育骨干,开展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引导留守儿童外出务工父母和监护人改变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

3、社会舆论监督方面。

目前,留守儿童及留守儿童问题还没有引起有关部门及全社会的足够重视。首先,很多村民认为这是家庭的“私事”,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家长的责任,“别人的孩子,我们不好去管”。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障碍。因此,要维护留守儿童在家庭中的权益、帮助父母正确履行自身职责、呼吁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及留守儿童问题,要有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

其次,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千万个家庭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因此,这是一个需要动用全社会力量才能解决或缓解的大问题。大众媒体要引导政府的有关部门、社会组织关心留守儿童、关注留守儿童问题,促使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以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最后,媒体也应该为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树立健康的舆论导向,要正视、理解留守儿童的生理、心理的特点与需求,采用多种方式引导留守儿童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

4、社会工作方面。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新型的职业,在解决因急剧社会变迁而带来的社会问题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同和政府的重视。社会工作倡导助人自助,擅长于调动和运用社会资源的工作方法,对解决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的就学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具有独特的优势。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权益常被侵害。探究其原因,除了管理体制、法制和观念上的原因外,农民工及其子女自身缺乏维权意识和能力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做好农民工及其子女维权工作,必须努力提高农民工及其子女的组织化程度,为此,工、青、妇、民政和社区都应对农民工及其子女维权的介入,依法维护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合法权益。因此,我们的政府要采取措施,切实维护留守儿童权益、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动。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相当长时期内都会存在的现象,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以及政府等各个方面的关注与协调合作,构筑爱的港湾,构建温暖的“家”,真心呵护留守儿童,营造人人关爱留守儿童的温氛围,让留守儿童在温暖阳光下快乐茁壮成长。

返回目录。

作者:叶望指导老师:汪灵丹 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内容摘要】留守儿童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基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xx年暑期三下乡活动成果和我们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们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在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舜陵镇九嶷洞村进行了实地的调查和走访。在当地人民政府的配合帮助下,我们的实践队员深入到典型留守儿童家中,与他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谈和沟通。通过对留守儿童个案的调查以及网上收集的关于留守儿童的原始资料,我们掌握了他们的一些共性,也对他们的家庭教育问题有了清楚的了解,现撰写出调查报告。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xx年8月17日—8月22日,我们在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舜陵镇九嶷洞村针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开展了本次调查。宁远县位于湖南省永州市南部,辖17个乡镇(其中少数民族乡4个),4个国有林场,688个行政村,土地总面积2498平方公里,总人口77.8万,外出打工人员接近30万。其中调查走访的九嶷洞村,人口1390人,396户人家中有200多户有青壮年外出打工,正是由于此地农业人口多,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利,经济发展较缓慢,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放弃了种田而选择出外谋生,因而当地留守儿童的现象十分普遍。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为视角考察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即透过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折射出宁远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生活状况、心理状况。在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需求,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提出合理建议,以期为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和建设尽棉薄之力。

留守儿童问题,不是农村之事,更不是农民工的家庭‘私事’,它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城乡二元分割的教育制度是产生“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表面上看是父母外出打工不在身边造成的,其实根本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结构管理带来的深层次矛盾。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农业比较利益的下降,工业和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与国家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相矛盾的是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义务教育制度,进城务工农民虽然在城市工作、居住和生活,但享受的是与城市居民完全不平等的待遇。所以这样直接导致务工农民会把自己的子女留在农村,由老人看管。

2、家庭情感教育明显缺位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直接原因。

许多“留守儿童”在幼年时期就被迫与父母分离,他们早期无法与父母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在长期与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生活的过程中,他们的需要、情感常常无法得到亲人的反馈,这必然对他们的亲社会行为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也易使他们产生诸多心理问题。而一些家长因为长期在外务工,对子女心生愧疚,往往通过钱、物等大量的物质满足来补偿对孩子的精神关爱,而这些孩子在花钱方面又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极易使他们产生错误的价值观而误入歧途。

我们发现在调查中的留守儿童一般都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无人看管,缺乏监护;二是家不完整,缺少家教;三是远离父母,缺少关爱。其中:

一是生活问题:与其他孩子相比,他们缺少父母的照顾,容易在营养状况、身体健康等方面受到影响。特别是在年幼的阶段,孩子的养育、保护显得更为重要,如果不能与自己的父母在一起生活,问题容易出得多一些。比如,在九嶷洞村留守儿童能够按时接受各种预防性疫苗的比例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现在大部分留守儿童是由自己的亲戚或隔代老人看管,有的留守儿童甚至实际上就没有监护人。

二是心理问题:由于得到的亲情、情感和心理关怀的缺少,许多孩子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又很少与外界接触。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这些孩子其实特别想和家人在一起,这是他们最大的心愿。由于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久而久之,有的孩子就与家人产生了隔膜和陌生感,内心的封闭、情感的冷漠、甚至行为的孤僻等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容易出现性格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障碍。

三是教育问题:在我们走访中得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务劳动甚至一些农活都落在了留守儿童身上,不能保证孩子们的学习时间,学习成绩因此而有些下降。临时监护人对孩子学习的督促帮助不够、方法不当,也容易使孩子产生厌学、弃学现象。由于目前农村教育资源不足,教育质量偏低,有些孩子进城后跟不上学习进度,不得不返回农村;有的由于家长不断在农村、城市之间变动,孩子也会随之由“留守”到“流动”再到“留守”,不能及时接续学业。我们调查的资料显示,留守儿童在小学阶段的入学率相对高一些,初中阶段则呈明显下降趋势,辍学率比较高。更可怕的是,竟在走访中有监护人说出“不可能也没能力让孩子上高中”的话语。

四是道德问题: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家长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儿童的许多行为习惯、道德素养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由于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缺乏及时的指点和帮助,一些错误行为和做法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容易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行。据当地村支书透露,在该地留守儿童违法违纪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

五是安全问题:另根据网上公安部门有关调查显示,在被拐卖的儿童当中,流动儿童占第一位,留守儿童占第二位。有些地方出现的女童被恶性案件中,也是留守女童居多。据报道,在xx年湖南洪灾遇难的12名儿童中,11名都是留守儿童,这说明没有父母的呵护和指导,留守儿童缺乏应变和自我保护能力。

由于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的特殊性,使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残缺的家庭教育给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了一系列负面效应。在九嶷洞村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了留守儿童生活中存在了以上诸多的问题。

1、家庭方面。

加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尽可能多和孩子在一起,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不仅是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科学的生活习惯、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要单方面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注重孩子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针对农村留守儿童中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情况严重的问题,可以通过兴办农村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观念,亲子沟通方式,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谐发展。家长学校要适应形势的发展,开办临时监护人培训班来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2、学校方面。

要进一步加强幼儿园教育管理机制。幼儿园是直接教育管理学龄前留守儿童的实体,教育措施的制定应当包容更多的关爱帮助学龄前留守儿童的内容,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更多关怀和呵护。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增强学校和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爱。

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

(2)为与留守儿童沟通提供方便。

在学校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方便,并使外出务工家长可随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了解子女学习情况;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聘请专家或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医生,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上的困惑。

(3)广泛开展有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活动。

如亲子活动等,加强家长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交流互动,引导幼儿互助互爱,让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来自集体的温暖。推行寄宿制管理,对部分不能得到有效监护的留守儿童,可动员家长将其转入学校寄宿,由专门教师负责其饮食起居生活。实行寄宿制管理的孩子有着相似的经历,对他进行集中管理,不但容易唤起孩子的自信,而且能激发学习热情,增强集体归属感。

一、问卷调查。

1、问卷的设置及意图。

本问卷共设计有8类问题:留守儿童的吃、住、用;与父母联系频率;双休日安排;父母不在家的困难;学习情况;老师的关心程度;今后的希望;16个小题。题型为封闭选择和开放问答两类。目的在于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心理现状。

2、调查的过程与方法。

我校一、二年级共16个班,每个年级按成绩分为两层。调查中随机抽了两个年级、两个层次的8个班级的52名学生。分别以不记名的形式独立作答。并另卷调查了全校“留守儿童”等情况。

二、现状分析。

1、数据的汇总。

回收答卷52份,52份答卷均有效。为了便于统计,只随机统计50份。统计具体结果见附表。

2、现状的分析。

(1)留守儿童面大。父母双方外出打工:12.1%;父母一方外出打工:51.8%;单亲和孤儿:6.2%。

[简析]实际上没有父母直接监护的占18.3%,加上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总共就占总数的70.1%。这些儿童要么缺乏父爱,要么缺乏母爱,当然就极有可能性格发展缺失。尤其在对其管理、生活安排方面缺乏应有的照顾和爱护,由此,他们的很多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甚至变异滋生蔓延,影响他们自身的发展,影响学校影响社会。

(2)监护不能落实。祖父母外祖父母监护占56%;无人监护占26%;其他亲戚监护占18%。

[简析]隔代监护,一是心理代沟太深,祖孙难于沟通,二是祖辈过度溺爱,百依百顺,三是没有教育理念;亲戚监护,日子一长,孩子或多或少有过失,只要亲戚批评责备,他们之间就有可能产生心理隔阂,严重的甚至闹矛盾;没有人监护,不仅这些孩子心理没有安全感,而且很多事情就有可能因拿不准主意而失误。

[简析]吃穿住是人生最基本的需求,从上述数据看出,很多留守儿童基本生活都无法得到满足需求。

(4)父母亲情淡薄。36%的留守儿童与父母不是经常联系;与父母双方经常打电话的占18%;父母经常给我打电话只占46%。

[简析]父母亲情是儿童子心理健康发展的根本元素。这种东西是任何事物都无法代替的。然而,现在的父母,由于没有教育知识教育经验,有的因为生活所迫,很少关注孩子的心理,甚至连电话就不与孩子联系。这样孩子就感到没有根基没有依靠,没有自主没有目的,如空中的落叶,时常无所适从。

(5)家务劳动繁重。80%的留守儿童在双休日要做家务劳动;52%的留守儿童要在双休日做饭。90%的留守儿童自己洗衣服。

[简析]本来让孩子们劳动可以培养劳动观念,但这些孩子做家务劳动都是在被动进行,因此对家务劳动大多感到厌倦。同时,有孩子也的确由于学习时间紧而没有劳动时间,有的孩子还真的有很多家务劳动不会做。这样就给留守儿童带来了心理的压抑和具体的困难。

(6)老师关注太少。本期以来,46%的留守儿童还没有老师找他谈过话。

[简析]留守儿童应该是我们教师关注的重点,然而从调查看,我们的教育工作还的确很不到位,竟有46%的留守儿童在将近两个月的教学时间里没有与老师谈过一次话,即使是批评也是如此。

(7)学习压力很大。50%的留守儿童感到学习压力大;30%的留守儿童明显表示学习成绩不好;部分表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不识,不能辅导学习,想学好没有条件。

[简析]本来适当的压力有利于学习,但留守儿童的压力一是来自多方面,二是压力太大。这种情况,如果没有人及时为他疏导,就有可能压力变得越来越大,进而影响学习和生活。

(8)心理压力太大。60%以上的留守儿童表示为不会做饭,不会洗衣,遇事不能拿主见,思念父母,16%的留守儿童为今后的生活着急,部分留守儿童感到孤独,失望、羡慕别人;烦恼,既要照顾自己,还要为家里弟妹、外婆的生活安排,家里的大小事务由自己处理;得不到同学不理解;有时遭别人歧视等。

[简析]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进入青春期后,虽然具有了独立意识,但毕竟经历不够、能力不足,对父母还具有很强的依附性。然而,这些留守儿童不会做饭洗衣,遇事拿不定主意,思念父母,感到孤独、失望、烦恼、得不到理解,遭人歧视,甚至为今后的生活着急,等等。显然,对同样一个十二三岁的留守儿童来说,所担当的负荷肯定是超载的。

三、对策探悉。

1、成立自立组织。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在于引导他们建立健康、乐观的心理状态,锻炼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从而促进他们自然、顺利成长。据调查,这些儿童中有个别孩子很懂事,能正确看待自己的处境,认为父母不在身边,我们更应理解父母的难处,更应为父母减少担心,于是觉得,在家里累点苦点也很自然。因此,我们认为,班级应该成立“独立儿童小组”,学校要成立“独立儿童”委员会,要选用其中具有独立能力的孩子担当成员,从而扩大他们的影响,发挥他们的辐射作用,让他们在老师、学校的引导下自己管理自己,从而保障自我锻炼。这样,既可增加心理倾述渠道,增进伙伴之间的友情,又可找到“家”的感觉,同时自己的组织便于随时请教,随时求助。

2、建立专门档案。

从我们的调查看,现在的这些孩子最缺的除了极个别经济十分困难外,最缺的不是财物,而是情感,尤其是留守儿童。因此,不论是一个班级,还是一所学校,我们都应把他们作为我们教育的重点,在教育活动中,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多帮助她们解决实际困难,多站在他们的角度看待他们。但从现有状况来看,很多学校如我们调查情况相似,对其关注不够,有的甚至漠视了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我们认为,不管是班级还是学校必须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要跟踪他们的成长过程,从而保障对他们生活上的必须求助,对心理上的及时疏导。

3、定期召开会议。

留守儿童问题应该是当今教育的新问题,也是当今教育面临的难点问题,而且学生所占比例大,涉及问题多。因此,不管是学校还是班级,每期都要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留守儿童问题,要形成会议制度,要通过会议形成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决议和制度。从而保证班级、学校在决策上的“政策”支持,同时,促使我们把握和突出“以生为本”的教育重心,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宗旨。

4、设立咨询机构。

留守儿童的问题并不全是共性问题,不同儿童往往其问题有着本质的不同,如果从组织的角度,以集体的活动形式去解决个性问题实际上是不现实的。因而,针对留守儿童的别个问题和个性问题,学校还要设立相应的咨询机构,一是便于作个别心理疏导,二是便于为遇事拿不定主意的孩子出谋划策,三是保证了专门途经,如:设立“学生请教处”(或者“独立儿童办公室”),成立“独立儿童热线”,确定接待时间(如课外活动),委派热心且懂心理的老师负责接待。

5、师生互结对子。

按笔者调查统计,留守儿童、单亲、孤儿一共为18.3%,班额以60人计算,每班不超过11名。因此,要保证对这些儿童的关怀真正落实,我们不妨通过师生一对一的互结对子,实施帮扶。现在的中学,一般都是按20:1的比例配备的教师,而且大多数学校都超过了这个比例,因而,按这样计算,实际上每位教师结对的留守儿童都不会超过3名。也就是说,这种做法是既实际又能保证每位留守儿童得到帮助关怀的最后防线。

总之,留守儿童是当今教育面临的新问题,新难题,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引起高度重视,都应做为其工作的重点之一去研究去解决。

返回目录。

留守儿童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基于课题需要和我们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们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在新乡市延津县魏邱乡朱寨村进行了实地的调查和走访。在当地人民,老师和政府的配合帮助下,我们的实践队员与孩子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谈和沟通,并深入到典型留守儿童家中进行家访,同时到村里和村民家中走访。通过对留守儿童个案的调查以及网上收集的关于留守儿童的原始资料,我们掌握了他们的一些共性,也对他们的家庭教育问题有了清楚的了解,并撰写出调查报告。

朱寨村是一个经济相对落后,交通便利(有一条连接市区与村的主干道),以外出打工,种植业为主要经济来源的较为特殊的农村。该村有1000人左右,外出务工人员占百分之五十,留守儿童占儿童总数的百分之五十七。农民土地较少(每人约7分地),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放弃了种田而选择出外谋生,因而当地留守儿童的现象十分普遍。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为视角考察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即透过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折射出该地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生活状况、心理状况。在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需求,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提出合理建议,以期为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和建设尽绵薄之力。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根本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结构管理带来的深层次矛盾。随着工业和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与国家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相矛盾的是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义务教育制度,进城务工农民虽然在城市工作、居住和生活,但享受的是与城市居民完全不平等的待遇。所以这样直接导致务工农民会把自己的子女留在农村,由老人看管。

许多“留守儿童”在幼年时期就被迫与父母分离,他们早期无法与父母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在长期与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生活的过程中,他们的需要、情感常常无法得到亲人的反馈,这必然对他们的亲社会行为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也易使他们产生诸多心理问题。而一些家长因为长期在外务工,对子女心生愧疚,往往通过钱、物等大量的物质满足来补偿对孩子的精神关爱,而这些孩子在花钱方面又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极易使他们产生错误的价值观而误入歧途。

我们发现在调查中的留守儿童一般都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无人看管,缺乏监护;二是家不完整,缺少家教;三是远离父母,缺少关爱。

:与其他孩子相比,他们缺少父母的照顾,容易在营养状况、身体健康等方面受到影响。特别是在年幼的阶段,孩子的养育、保护显得更为重要,如果不能与自己的父母在一起生活,问题容易出得多一些。现在大部分留守儿童是由自己的亲戚或隔代老人看管,有的留守儿童甚至实际上就没有监护人。

:由于得到的亲情、情感和心理关怀的缺少,许多孩子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又很少与外界接触。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这些孩子其实特别想和家人在一起,这是他们最大的心愿。由于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久而久之,有的孩子就与家人产生了隔膜和陌生感,内心的封闭、情感的冷漠、甚至行为的孤僻等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容易出现性格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障碍。

:在我们走访中得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务劳动甚至一些农活都落在了留守儿童身上,不能保证孩子们的学习时间,学习成绩因此而有些下降。临时监护人对孩子学习的督促帮助不够、方法不当,甚至有的监护人放任自流这些孩子,最终使这些孩子产生厌学,弃学的心理。农村孩子中留守儿童的小学阶段入学率相对高一点,初中阶段则呈下降趋势。更有孩子产生只想读完初中的想法。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家长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儿童的许多行为习惯、道德素养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由于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缺乏及时的指点和帮助,一些错误行为和做法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容易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行。该地留守儿童比例达百分之57,这是一个很大的隐患。

加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尽可能多和孩子在一起,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不仅是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科学的生活习惯、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要单方面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注重孩子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针对农村留守儿童中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情况严重的问题,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观念,家长学校要适应形势的发展,开办临时监护人培训班来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

可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方便,权衡利弊,最好能建立起封闭式教育。

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监管力度,尤其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这些不良社会环境对自制力较差的儿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误入歧途。

总之,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综合的问题,既牵涉到教育方面,也关乎心理、社会、法律、经济等方面。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影响的不仅仅是孩子的成长,同时也影响到他们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工作,更远的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全,稳定隐患。因此,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成长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会能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大家由自发、自觉到有组织地来关爱、帮助、支持留守儿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祖国的花朵饱含着生机,期待着怒放的那一天。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制定活动方案时,我们还需要考虑到活动参与者的需求和利益,以确保活动的成功和参与度的提高。活动方案的相关资料整理如下,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有效的营销策划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推动销售和提升品牌影响力。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成功的营销策划案例,希望通过这些案例的学习,能够帮助大家提升营销策划的能力。
在办公室工作总结中,我们可以对自己在工作中的成果、不足和改进方向作出客观评价。接下来是几篇优秀的办公室工作总结,它们在不同方面做得很出色,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年度总结能够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成就和不足,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未来发展制定目标和计划。掌握了年度总结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后,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成功的案例吧。
思想是人类对于真理和美的追求,它不仅是一种认识和谋求,更是一种情感和态度。意识形态的多样性使得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更加丰富多彩,以下是一些经典思想作品,希望能给您带
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根据学校课程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的,具有指导性和操作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教学工作计划范文,让我们共同学习和进步。本学期我的工作
教师工作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回顾和总结,以便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领导们要求教师对一段时间内的工作进行总结,以下是一些优秀的教师工作总结供
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检验和评估自己的写作水平,找到不足并加以改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和指导。一、指导思想:发展传统体
通过对培训工作的总结,可以发现问题和不足,为下一阶段的培训提供参考和改进方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精选的培训工作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启发。
范本的写作水平往往能够很好地体现出作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深度。范文范本提供了各种类型和主题的示例,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写作技巧。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需要提前做
范文范本可以指导我们如何选取合适的写作素材和展开结构。以下是一些经过认证的范文范本,它们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出色的表达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为了进一步提高超市全体员工的
春节是中国人团圆的时刻,家人会从不同的地方回到家园,共度这个特殊的节日。这些春节范文展示了不同人对春节的理解和感悟,希望你也能在中找到共鸣。全县广大居民朋友:大
月工作总结是对自己在这一个月工作成果的呈现,可以让他人了解我们的工作内容和完成情况。以下是一些关于月工作总结的模板,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参考。
人事管理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直接关系到组织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人事管理经验,希望对大家的工作有所借鉴。一、“潜心会文本”《语文课程标
通过教学工作计划,可以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科学选用教学方法,提供学习资源,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接下来是一些经典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灵感和启
主持词是会议或演讲开始前的一段短暂的开场白,它能够调动与会者的参与积极性,拉近与会者与主持人的距离。非常感谢我们的嘉宾们能够抽出时间来与我们分享他们的宝贵经验。
心得体会的写作过程可以促使我们思考和总结,提高我们的表达和思维能力。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经验总结和感悟。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反思和
活动方案的制定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进行细致的规划和安排。在以下的活动方案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类型和规模的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方法。
教师工作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学生的需求和问题,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在这里为大家提供一些优秀的教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以下是本站小编为
班主任寄语是对学生们班级管理和集体荣誉的思考和总结。同学们,学习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更是为了将来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希望你们能够珍惜学习的机会,掌握好每一个知
通过阅读范文范本,我们可以了解各个领域的优秀作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范本是我们写作的良师益友,可以给我们提供启示和灵感,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范文范本是指在特定领域中,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写作作品,它可以引导我们的写作风格和思路。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我原本并没什么梦想,但
教学工作总结不仅可以向上级领导展示我们的工作成果,还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荐大家阅读以下教学工作总结范文,借鉴其中的教学经验和方法,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游戏策划的目标是打造一个令人沉浸和留连忘返的游戏世界。推荐给大家几篇经典的游戏策划文档,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游戏策划的实际操作。岗位职责:3、协助部门领导进行创意
在教学工作总结中,我们可以对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问题和困惑进行梳理和思考,以期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下面是一些值得借鉴的教学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学习和参考。
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各种知识和理论,提高学习效果。在参考范文范本的过程中,大家可以借鉴其中的思路和表达方式,加以运用和创新。我的“动物园”是最有趣的,不过
通过撰写实习报告,可以使我们对实习期间的工作内容和实际操作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以下范文是多个实习者的实习报告集合,展示了不同实习者的实习感悟和思考,希望对大
工作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工作规划和目标达成情况的一种回顾和总结。在下面的范文中,你会发现不同人对于工作心得体会的理解和表达方式,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和学习。
教学工作总结不仅可以增进自我认知,还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完成教学工作总结,下面是一些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随着20xx年的接近尾声,外语系本年度
学校是让我们与同龄人一起成长的地方,我们可以结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总结范文中有很多独特的观点和精彩的句子,让人印象深刻。加强校园周边的消防安全工作是我们的重要义
活动方案是指针对特定活动或项目所制定的一系列步骤和规划。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活动方案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思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向全世界
写培训心得可以加深对培训资源和机构的认识和了解,对未来的学习选择和发展方向有指导意义。推荐阅读下面这些培训心得,或许会给你在培训过程中提供一些新的启示和思考。
月工作总结是对自己工作能力和职业发展的一种自我评估和定位。请大家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精选的一些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让大家的总
公务员工作总结是公务员个人职业发展和晋升的重要参考材料之一。范文四:通过总结,我发现自己在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有了更明确的提升方向和计划。按照市县爱卫会关于
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职场,在实践中培养求职能力。下面是一些社会实践心得体会,希望能对大家的实践活动有所启示。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家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运
好的范文范本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优秀作品的标准,有助于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写作,小编整理了一些热门的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财务工作总结能够及时反馈我们的工作表现,帮助我们找到问题所在并提出改进措施。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财务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通过阅读这些总结范文,可以了解到
学生工作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进而改进和提高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下面是一些学生工作总结的经典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写作的灵感。
范文范本可以提供不同类型文章的写作思路和范例,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范文范本涵盖了各个领域和主题,有助于我们拓宽写作思路和提高写作能力。根据xx区政府关于
范文范本的存在可以提供给学习者一个标准,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追求卓越。10.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范文范本,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思路和方法,使我们的文章更加精
行政人员具备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行政管理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工作有所启发和帮助。工作计划网发布行政助理工作
军训心得体会是在军训结束后对整个军训过程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够帮助我们回顾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下面是一些写作精彩的军训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
写个人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梳理思路、总结经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习和工作能力。下面是一些优秀个人总结的范例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对你们的写作提供一些帮助。
通过阅读范文范本,我们可以不断丰富自己的词汇和句型,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的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借鉴。主持人。会议地点4—41
阅读范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题材的写作风格,真的很有用。范文二:关于环保的范文,让我们认识到环保对我们的重要性。在镇党委政府、镇综治办的直接领导和正确指导下,把
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更好地反思并改进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模式。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写心得体会的实用技巧和注意事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发电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项
工作总结是一种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手段,它能够帮助我们不断成长和进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月工作总结的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总结。
写心得体会是一个思考和反思的过程,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和发展。通过阅读以下心得体会范文,我们可以从中找到共鸣和启发,加深对于某一主题的理解和思考。
每一个范文都有其独特之处,我们需要多角度审视和学习。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同志们:刚才,亚明局长就近阶段全市学
总结是一种对过去一段时间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进行回顾和总结的手段和方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写作总结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近年来,我镇把项目建设作为
年终总结是对一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教训的总结和总结。以下是一些成功人士的年终总结范文,不妨从中找寻一些灵感和启示。今年即将过去,回顾自己在这一年的工作里,知道
幼儿园工作总结是对幼儿园教育工作的一次自我评价和反思,为改进工作方法和提升教育质量提供参考。接下来是一些优秀幼儿园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
学校是一个为学生提供资源和支持的地方,帮助他们实现个人目标和梦想。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学校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各位来宾大家晚上好,欢迎参加20xx-20
辞职报告是对一段工作经历的总结和概括,通过它可以向公司传达辞职意愿,并表达对公司的感激之情。以下是一些精选的辞职报告范文,它们包含了真实的离职原因和丰富的个人发
范文范本是一个参考框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文章结构和表达思想。范文六:关于社会问题的范文,让我们关注和思考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法。为进一步落实好中医治末病,根据
月工作总结是对过去一个月工作表现的概括和总结,有助于发现问题和改进。在月工作总结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行业和职业的工作经验和心得分享。我叫xx,今年岁xx。毕
范文范本的阅读可以激发我们的写作灵感,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推荐给大家一些经典的范文,从中我们可以学到许多写作技巧。[活动目标]:这几年来,整个社
月工作总结是对自己工作表现的一次评价和反思,通过总结可以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月工作总结,可以参考以下范文,或许能够给你一些
通过制定工作计划表,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工作进展和任务完成的情况。下面是一份简洁明了的工作计划表范本,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的工作安排。本学期数学组教研工作本着科学、
毕业生在面临就业困难和压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希望和机遇。从第二部分中随机拿一条是:毕业生在写总结时应结合自身经历和收获,进行深入的总结和分析。2016届应届毕业生
优秀学生善于思考和解决问题,他们能够在困难面前保持冷静并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以下是一些优秀学生的成长故事,让我们一起为他们点赞吧!在这个学期,我要定个计划,我要
心得体会是对所学知识的一种巩固和深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内容。最后是一些关于人生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示和思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
通过心得体会,我们可以不断总结经验,改进自己的方法和策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感人至深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给大家带来共鸣。2月14日晚,央视“感动中国”2
通过阅读范文范本,我们可以学习到不同文体和文化背景下的写作技巧和风格。这里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范文范本,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上的帮助和灵感。在新的学期里,我将
毕业赠言是对毕业学生未来发展的一种期望和祝福,它能够让他们积极进取、追求卓越。以下是一些感动人心的毕业赠言范文,希望大家能够通过阅读,找到属于自己的写作灵感。
公司是为了实现产品或服务的生产、交流和分配而存在的。借鉴那些成功公司的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和管理自己的公司。______:兹介绍______,_____
范文范本能够激发我们的创作灵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写作的要求和目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把握写作要领,提高写作水平。
汽车的种类繁多,包括轿车、SUV、跑车等,每一种都有自己特定的功能和用途。汽车总结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这里有一份详细的汽车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首先,感谢您能在百
教师的师德师风重在实践,需要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积极践行。张老师长期以来坚持真实、务实的教育风格,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爱。“立德树人,爱岗敬业、争做最美教师”演讲竞赛
这是一个机会,可以向领导和同事展示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成就。如果您对撰写述职报告还有一些疑问,不妨参考一下以下范文,或许能够解答您的问题。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
活动方案是为了组织和安排某项活动的一份书面或口头材料,能够提供活动的目的、内容、时间等具体细节信息。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推荐一些实际应用的活动方案,供大家参考和借
工作总结是一种书面材料,可以帮助我们把握工作的重点和方向。在下面,我为大家准备了几篇经典的月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一下。xx年即将过去,新的一年将要到来。在新
安全工作计划是针对某一特定时间段,对工作场所的安全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和规划的书面材料。安全工作计划的范文可以为企业制定自己的计划提供借鉴和参考。坚持以人为本、“安
教师工作总结是一种对过去工作进行总结和回顾,以便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好地发展和成长。我们特地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教师工作总结的范文,供大家学习和参考。按照州公路运输管理
范文是一种可以供人们借鉴和模仿的文学作品,它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我想我们需要一些范文来作为参考吧。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范本,供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成长与进步,找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小编精心挑选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
范文范本可以是来自各个领域的佳作,通过学习这些范本,我们可以积累更多的知识和经验。下面是一些范文范本的典型示范,供大家参考和积累写作经验。陪伴是一件很平常的事,
范文范本可以启发我们的写作思维,拓宽我们的表达能力。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经典的范文范本,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上的参考和指导。xxxx。20xx年7月到9月,
活动总结是我们对每一个活动的必备环节,它能够帮助我们总结经验,整理思路。在这里,我为你准备了一些值得一读的活动总结范文,它们可能会给你带来启发和思考。
祝福是把祝福之情化作文字的方式,让我们用心写出美好的祝福。下面是一些适用于不同情况的祝福语,希望能给大家带来灵感。1.爱情像树,自由生长才会快乐;爱情像云,自在
祝福语的语气一般是积极乐观的,它要给人以希望和正能量,使人心情愉悦。祝福语是传递心意和关爱的桥梁,能够温暖人心,给人带来温馨和幸福。那么我们该如何用词恰当地表达
范文范本的存在,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参照点,使得表达更加具体和准确。请大家耐心阅读这些范文,并思考其中的精华所在,以便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1、负责董事长的办公
事迹材料通过对行动过程的描述和结果的总结来展现一个人或一个团体的能力和价值。下面这些事迹材料范文展示了个人或团队在不同工作场景中的出色表现和突出成果。
贸易的过程包括市场调研、洽谈、签订合同、运输、支付等多个环节。贸易保护主义对全球贸易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下面是一些针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和应对措施,可以供大家参考
通过实践报告,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自身在实践中的能力和不足之处。在下面的实践报告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同学们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2.××老师一贯认
策划方案是指为了达成特定目标而做出的详细规划和安排。小编特意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策划方案的模板,希望对大家制定自己的方案有所帮助。为进一步营造宣传国家安全法律、共同
教师工作总结旨在促使教师不断反省自己的教育行为,完善自我,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想要了解一些教师工作总结的实例和经验,不妨阅读以下几篇范文,或许会对你有所启发。
范文范本是我们学习写作的重要参考资料,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精选范文,希望能为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心理疲劳是在工作、生活过程中
通过阅读范文范本,我们可以了解到一篇优秀的作品应该具备哪些特点和结构。在写总结之前,建议您先阅读一些范文,了解一下总结的写作特点和要点。为给老人们带去更多欢乐,
学校是一个知识的宝库,我们可以在这里汲取到各种学科的知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学校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发和借鉴。在上级部门和教育局的领导下
范文范本的阅读和模仿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技巧,还可以提升我们的审美和文字理解能力。以下是一些经典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深意,提高写作水平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写一篇心得总结是很有必要的。这些教师心得体会范文从实践角度出发,对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总结。
通过学期工作计划,我们可以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期望,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工作,避免无效努力和资源浪费。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常见的学期工作计划模板,供大家参考和使用。
范文范本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规范和标准的写作模板,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和展开文章。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推荐了一些经典的范文范本,以供大家参考。巡察办:根据县委巡察
借款合同是一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借贷协议,用于明确借贷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接下来是一些根据法律法规和实践经验编写的借款合同范例,供大家参考使用。贷款抵押权人:___
通过月工作总结,我们可以及时发现和改正工作中的不足之处,提高个人能力。小编为大家找到了一些通过写作月工作总结来提升工作效果和能力的方法和经验。20xx年结合自己
通过月工作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在工作中的亮点和突破,进一步激发自己的工作热情和动力。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月工作总结的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参考资
实践报告是对实际工作或实验实践进行总结和评估的一种书面材料。以下是一些优秀实践报告的摘录,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些写作的灵感和思路。尊敬的xx领导:回想这次社会实践活
教师心得体会是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经验、心得和感悟的总结和归纳,它能够帮助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我觉得教师心得体会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是一些教
通过分析范文范本的优点和缺点,可以帮助我们对自己的写作进行反思和改进。范文范本中的优秀之处,可以激发我们的创作激情和写作热情。摘要:教务秘书作为基层的教学管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