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是一种文化遗产,通过研究范文可以了解和传承各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希望大家能够从这些范文范本中找到自己需要的写作素材和思路。
数学建模的意义与教学范文(16篇)篇一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专为高职各个专业所共同开设的课程。其教学环境会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更新而更新,所以在发展的过程中,就需要不断对课程的内涵进行更新。当前,各个高职院校对这门课程均有一致的认识。所以,其教学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理论和应用、windows操作系统的应用,microsoftoffice软件的应用,多媒体技术基础理论和应用。从表面上看,学生将这些内容掌握好,就可以解决办公室的各种问题了。不过在现实过程中,不同专业的学生,其在未来上对计算机应用的要求也不会相同。这样所培养的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发挥良好的作用。所以,按照高职的培养目标,相关人员需要将社会需求考虑在内。这是因为,在教学中,我们所要传授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与操作知识,更需要传授的是怎样让学生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又怎么在工作过程中,不断的增加自己所要学的知识。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根据学生学生的专业来为其量身定做各种法律文书、计各种文秘专业,以及财务专业所设计的各种电子统计表。这些内容对学生均是非常有用的,并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未来。
3.2改革、教学模式与实施的结合。
计算机应用的基础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限均非常有限,目标也非常明确。在制定教学内容的过程中,需要从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对这门课程进行有效的讲授。如何进行有效讲授,这点,也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当前所流行的教学模式就是在计算机内进行现场教学,教师一边讲授演示操作,学生则边听边进行实践。这样的话,既能将教与学的时间缩短,又能让学生的动手时间延长,进而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在这种教学环境的影响之下,可以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实施各种教学方法。如目的驱动教学法、激励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等。
3.3加强教材建设。
在实践过程中,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计划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一种重要渠道。所以,在编写高职教材的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将教材的职业性和实践性凸显出来。在教材的内容中,相关人员应当及时的更新教学的内容,不断的稳定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关系。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的更新、合并、压缩与精选,让教材内容的先进性和应用性体现出来。除此之外,构建配套的立体化资源也非常重要。这些资源包括教学课件、教学进度,网上讨论及答疑等等。
3.4提高教师素养。
高职计算机在应用过程中需要将高职的特色凸现出来,进而将高职学生的实践水平提高。当然,这是高职教师的教学工作。将高职院校工作做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必须的。作为一名合格的高职专业教师,不仅需要拥有高超的教学技能,还需要对课程所支撑的知识和能力有所了解,对未来的工作岗位与环境有所了解。除此之外,还需要定期的开展研究性学习,以问题作为任务驱动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岗位上游刃有余。
4结语。
在当前,社会对高职计算机的应用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要实现教学效果,就需要做到以上几点。只有将以上几点做到,才能使预期目标实现。
数学建模的意义与教学范文(16篇)篇二
现代教学设计的重要特征:1以学生学习为中心2关注真实生活3以“研究”超越“经验”
4创造性和灵活性。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教学目标的概念: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的结果。
课程目标是由教学中各门学科目标组成的目标系统。
教学目标的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标准功能。
教学目标的分类:有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
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
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接受或注意,反应,价值评价,价值观的组织,品格形成五级。
教育目标设计的基本要求:
1,一般目标与具体目标相结合。
2,集体目标与个人目标相结合。
3,难度适中。
4,便于检测。
:认知类,技能类,情意类目标表述。
一,对学生进行全面分析。
对学生认知,非认知,社会因素的分析。
二.确定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
三,进行学习任务分析。
一,研读课程标准,明确基本要求。
二,通览教材,鸟瞰全局。
三,疏通教材,清除障碍。
四,熟悉教材,重点记忆。
五,分析教材,把握三点。
六,精心设计,妥善安排。
七,阅读资料,吸取营养。
名义学习量实际学习量单元课学习量专注学习量教学时间的遗失。
设计教学时间的策略:进行教学时间设计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把握好整体时间分配。
2,保证学生的实际学习时间。
3,科学规划单元课时。
4,尽可能增加学生的专注学习时间。
5,防止教学时间遗失。
一,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
具体方式:讲解,讲述,讲读,讲演。
讨论法的基本要求:讨论的准备讨论的开端讨论的引导讨论的评价。
二,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
参观法基本要求:参观的准备参观的进行参观的总结。
的方法练习安排要有计划性,方式要多样化,时间分配要合理。
三,以欣赏为主的方法。
欣赏法的基本要求: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方法。
主体参与行教学的基本要求:
1,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2,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留给学生思考的选择的余地,并尊重学生的选择。
3,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尽量多地把学习的时空留给学生。
4,要不断的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
合作学习是相对于个体学习而言的,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基本程序包括基本环节:
1,创设问题情境,明确目标。
2,独立学习,自主尝试。
3,小组研讨,集体交流。
4,教师总结,反馈评价。
合作型教学的基本要求:
1,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2,教师要加强对合作学习的监控。
3,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动作技能。
研究学习型教学的一半程序:
1,开展科普讲座,参观访问。
2,指导选题。
3,组织课题组,制定研究计划。
4,实施研究。
5,处理结果,撰写研究报告。
6,组织研究成果的交流研讨。
在运用过程中要把握几个关键点:
1,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
2,问题意识和问题知识。
3,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
4,学会学习与教会学习。
教学方法运用的一般要求:
1,运用教学方法必须坚持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
2,运用教学方法必须做到最佳选择和优化组合。
3,运用教学方法必须做到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教学组织的特点表现为:特殊的师生互动特殊的时空安排教学因素的特殊组合。
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1,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
1,不利于对学生因材施教,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2,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独立性和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发展。
3,以“课”为基本的教学活动单位,某些情况下会割裂内容的整体性。
4,缺乏真正的生生之间的合作。
班级授课制组织的具体形式:1全班上课2班内分组教学3班内个别教学。
班级授课辅助的教学组织形式――现场教学。
遵循要求:1,目的明确2要做好准备工作3做好现场指导工作4做好现场教学的总结工作。
当前班级授课组织形式的改革。
一,适当缩小班级规模,使教学单位趋向合理化。
二,改进班级授课制,实现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运用。
三,多样化的座位排列,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
四,探索个别化教学。
教学工作的组织和教案研制。
完整的教学工作由备课,上课,课外作业和课外辅导四个基本环节组成。
备课是上课的先决条件1钻研教材2了解学生3设计教学样式4拟定教学计划。
课堂教学要遵循的基本要求:
1,目标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恰当。
课外辅导: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2,指导学生独立思考,钻研,以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3,发挥集体优势,组织学生开展互帮互学的活动。
课的结构:指一堂课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安排顺序和时间分配。
综合课的一般结构:组织教学检查复习学习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教案的研制过程:教案的设计撰写教案的实施检验教案的评价修改。
多媒体教学的特性和功能。
六个共同的特性:
1固定性2扩散性3重复性4组合性5工具性6能动性。
教学媒体的功能:
教学媒体有传播和或缺信息的功能。
教学媒体有积累和存储信息的功能。
现在教学媒体运用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1,教育性原则。
2,科学性原则。
3,技术性原则。
4,艺术性原则。
5,经济性原则。
现代教学媒体的选择依据:
1,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同的要求来选择和确定教学媒体。
4,依据教学条件和情境,考虑到媒体使用的限制条件。
教学评价含义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教学评价是由评价主体,客体,方法,标准等基本要素构成的。
教学评价的功能:
教学评价的导向与激励功能。
教学评价的研究功能。
设计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1,根据评价的目的来设计指标体系。
2,设计主体的广泛参与性。
3,设计的指标体系应具有可操作性。
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
方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客观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林德商务服务。
ov9zom2xd6nf。
数学建模的意义与教学范文(16篇)篇三
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当然要属吴老师《比的意义》这节课,她独特的视角与解读,让我印象深刻。让我们一起走进吴老师的课堂,感受她的数学教学理念与实践。
关于比你还想知道什么?比是什么?比有什么用?用在什么地方?比到底是什么东西(比是小数吗?)
从学生的配糖水来研究,1:2,你画出来,糖占多少份,水占多少份?
生:糖占1份,水占2份。糖比水少1份、糖是水的二分之一。
糖增加到2份,水的份数怎样就还是1:2?一份和两份之比。可以说:水的份数是糖的2倍,或者糖的份数是梨水的二分之一。还可以说:糖和水的关系就是1:2的关系。
认识比。比的样子,比号,比的前项和后项。为什么不能反过来?
生:因为有顺序。
练习中,吴老师借助“师生比”、思考“你能给吴校长什么建议”、不断让学生体会:“比是一把尺子”,“比可以进行比较”,“比可以帮助判断”。
2、利用学生原始问题,引导学生在问题串中引发思考、质疑。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
生:加水,加多少水?学生尽情思考表达,感受水在不断变化,在变化中又感知了不变的1:2比例关系,理解了比的意义。
课堂中,学生不断产生思维的火花、思想的碰撞,同时对“比”的理解也更深入。接着,已有对份、倍、分数的认知,吴老师加强学生对比的深入认识,并将这几者的联系有机结合,通过学生开放性的板书将知识串联在一起,又通过精心设计的几道练习题,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多种形式的比,更感受到:比其实就是研究数量关系之间的一种倍数关系。
3、敢于超越,聆听同行声音,整合设计,引导学生和教师思考概念本质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解决数学问题,我们必须一再地变化它,重新叙述它,变换它,直至最终成功地找到某些有用的东西为止。在数学上,张奠宙老先生认为我们小学数学教材中把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作为定义,是舍本逐末。“比”的概念发展有一个过程:1同类量的简单倍数比较,如甘蔗饮料的配方——2同类量的复杂比,如树高与其影长之比,具有函数背景——3不同类量的比较,具有量纲,如速度——4从“量”到“数”,引出两个无量纲的数的比。
因此吴老师作为数学课标编写组的成员,对比的本质有了自己的思考,并融入到自己的课堂中,教学中不急于给出定义,也不停留在口头上的反复强调,而是让学生感悟比的本质。先讲清比是一种“关系”,再处理比的结果——比值,也就是多少倍。倍数关系,度量都是“比”的概念性理解,除法是“比”的程序性理解。凸显“比”的概念本质。
一天的学习虽已结束,但我的思考并未停止,好的课堂标准是什么?是师生间的分享,生生间的分享,是教师抓住数学的本质,挥洒创作,是学生站在课堂的最中央,听到他们生命的拔节声,还如初恋一样,让人着迷与沉醉。由此我不断告诫自己,在未来的道路上不断学习,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数学建模的意义与教学范文(16篇)篇四
叶澜教授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会成为名师,但如果认真写—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这句话不难理解,因为有反思才会有提升和改善,才能用自己已有的经验指导未来的教学行动,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其意义不可谓不大。
首先,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实践的专业化提升。我们都知道,若想要改善自己的教学实践,必须要把外部的理论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和经验;若想纠正自己某些不好的教学习惯,如固化思维,需要不断去强化自己的认知,刻意提醒自己去留心关注。这种内化、强化的过程就是学习、反思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善于反思、坚持反思。只有养成反思的习惯,才能改变很多惯性思维,让教学能力再上一个台阶。
同时,一堂课教下来,是否达到了自己的预期、自己坚持的教学理念与实际教学之间是否存在出入、有哪些经验或者教训等,所有这些问题,在反思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反过来向书本“请教”,可以与同事、同行切磋,借鉴他人的智慧来拨开心中的迷雾。
归根结底,教师要敢于怀疑自我、否定自我,敢于并善于突破自我、超越自我。教学反思一方面对科学的教学理念、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予以充分肯定,以此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阅历;另一方面又是自我剖析、不断找出理论与实践尚有冲突的地方,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实践的过程。
其次,教学反思有助于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教学实践是否合理,体现在是否符合科学规律、是否符合教育的本质、是否遵循了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否符合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以及是否满足社会需求等方方面面。这些都需要通过不断地反思和实践来验证。
我们可以发现,如果教学反思能关注并解答以上这些问题,那么,所谓教学,虽然出发点是“教”,但落脚点却在“学”上,也就是说从教师主体走向学生主体。这样的反思非常有意义,因为它关注到了教育的本质——让教学更加关注人的因素、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等。这些恰恰是教育者们的共同追求。如果能够做到如此“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值得我们钦佩和赞叹的。
最后,教学反思能够促进教师从“教学者”向“教育家”转型。如果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能认真钻研自己的教学所得,敏锐捕捉值得探讨的教学现象,并用研究的眼光去审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其教学技能自然而然会得到提升,从而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成长。
数学建模的意义与教学范文(16篇)篇五
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是当前大学生在社会中稳步发展的基础之一,若想真正的使计算机的应用基础达到与时俱进的脚步,则需要不断的改革与创新教育方式。让学生及时的了解到科学技术的成果,掌握好当前的教育任务。以下就针对这点进行阐述。
2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入学新生计算机基础水平起点情况差异。
在科技的快速发展之下,计算机的信息技术得到普及。高校的入学新生在进入学堂时,其计算机基础水平均非常差,关于这点,主要有两个原因:高职入学新生主要是高中生和三校生。所谓的三校生指的是职高、技校等职业院校。这些学生有一定的基础,接受孤基础课学习与训练。高中生尽管在文化上比三校生要好,不过在计算机的基础水平上,三校生要高处一些;由于各个地区的计算机在计算机的普及之下,其教育水平会有所差异,但在计算机的应用上,则水平不同,所以学生的素质也不一样。
2.2学生对课程的重视度不够。
在高职计算机的应有基础课程中,一部分学生将这个课程当做是一门公共课程。其没有真正的认识到自身所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尤其是没有真正的意识到这门课程对往后生活与工作的重要性。所以没有有计划的对这门课程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没有制定相应的目标。除此之外,网吧也是干扰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游戏世界的飘渺,迷住了学生的眼睛。为学生在心理上也认为只要会上网聊天,会玩游戏就算是懂得使用计算机了,进而对计算机课程存有抵触感。
2.3教学内容和教材在更新上有问题。
计算机应用是一门基础课程,也是一门转为高职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不过由于公共基础课程的影响,其在各个教学设计中,不会安排很多课时,很多实践课程也没有得到重视。
数学建模的意义与教学范文(16篇)篇六
加法计算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都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因为大多数学生都上过学前班或幼儿园大班,对于10以内的加法,他们已经很熟练了。但是学生缺少的是对于加法含义的理解,说不清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在数学中,加法是一种常用的计算方法,也是基础的基础,由于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加法,因此学好这一课,对以后的数学学习至关重要。虽然,在学生以往的生活经历中,一些日常问题的解决使得他们对加法产生了或多或少的朦胧印象,但是,让学生真正地了解加法并运用加法解决问题,这还是第一次。因此,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是:理解加法的意义,掌握5以内的加法及计算。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以教师的引领为主线,以学生的探究为核心。在本课中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力求使课堂体现生活化,数学化,趣味化。如:在做一做中,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知识说一说算式所表示的意思(看算式说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提取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丰富了学生对加法的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2、注重算法的多样化和思维的灵活性。在探讨“3+1=4”的计算方法时,变老师讲学生听,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动手摆小棒。然后全班交流,针对学生的思维的差异性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想到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
3、注重培养学生说完整话,提数学问题的习惯。如:让学生观察图并把图意完整表达出来及提出数学问题等。
不足之处:
1、学生的倾听和回答习惯还需要加强培养。
2、学生互动学习还有待于训练。还有部分同学不能很好地把自己的想法(计算方法)较好地与同学交流,在今后教学中我会先培养学生如何把自己的想法与同桌一起分享,怎样通过同桌合作来获取更多的知识、来解决学习中的某些难题,使学生学会初步与他人合作的方法。
3、在课堂中,可以通过巧妙的语音语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不是一味高调。
数学建模的意义与教学范文(16篇)篇七
4,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师威信和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
为推进素质教育,教育部发文倡导的新的教学方法:
是上海特级教师倪谷音首先倡导的。
是江苏省特级教师李吉林首创的。
江苏省常州特级教师邱学华首创的。
一般分为五个步骤:
1,出示尝试题2自学课本3尝试练习4学习讨论5教师讲解。
是上海闸北八中校长刘京海为首的一批教改研究者首先提出的。
基本要素:1积极的期望2成功的机会3鼓励性评价。
基本阶段:教师帮助学生成功学生尝试成功学生自己争取成功。
当代教学观念正在从重视教师转向重视学生。
意义:重视实现学生的主体性。
重视教学中学生知情智力的整合统一。
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数学建模的意义与教学范文(16篇)篇八
获得更为重要的实践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指以实践者的生活史(包括作为学习者的学习经历、作为教师的实践经验、重要他人、重要事件)为背景,在长时间的教育教学中,通过反思、感悟、体验而逐渐积累而成的富有个性的教育实践的见解与创意。它实质地主导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关键。而这类知识的获得,因为其特有的个体性、情境性、开放性和探索性特征,要求教师通过自我实践的反思和训练才能得到和确认,靠他人的给予似乎是不可能的。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相反,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他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
促进教师发展。思成功之举,课堂教学每每会出现成功之举,要认真体会教学的成功之处,从中受到启发,及时记录,作为日后教学工作的借鉴,有助于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思失败之笔,课堂教学中有所得也必定会有所失,学生的性格各异,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参差不齐,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过程总会有不相适应的地方,一旦有失误也要立即记录下来,以免重蹈覆辙。反思能催人奋进,在教学中,一旦教师熟悉教材,特别容易陷入机械重复的教学实践中,处在经验性思维定势、书本定势、权威定势和惰性教学之中。因此,开展教学反思,加强教师自我评估和自律学习对教师主体的发展特别重要。
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教然后而知困”,不断发现一个个陌生的我,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书海寻宝。学习反思的过程也是教师人生不断辉煌的过程。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表达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新方式。
反思是一种手段,反思后则奋进。存在问题就整改,发现问题则深思,找到经验就升华,教学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你可能在灯光下静夜思,回顾和展望。你可能倚着窗口,遥望星空,夜不能寐。正因为教学反思具有别人不可替代的个性化特征,你就有可能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多进行教学反思,久而久之,这些点滴的经验教训和体会,便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教学规律,这对我们教育工作者乃至所有善于总结经验的人,都是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和不可缺少的环节。
总之,教师教学题目多多,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效率,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强化自身的教师教学艺术水平,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熟悉,及时总结反思,再到实践中去完善进步。我们应该在“新课改”精神的指导下,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数学建模的意义与教学范文(16篇)篇九
还是从一开始我们就在这一条路上行走,我们遇到了那么多人那么多事,我们以为自己可能会增长见识,得到很多的收获,就如同我们看了很多电影,看了很多书籍,然后去写读后感和观后感是一样的道理。
可是后来当我们真正经历这些事情的时候,才发现,其实人生从来都不像看书看电影那么简单,因为人生所经历的事情必须是你自己亲切的经历,过去你自己感同身受的那些东西都是在你自己脑海当中形成了记忆的那些定性思维,那些留下来的影响会伴随着你这一辈子留在你的人生痕迹当中。
以前我总是在想时光轴能够带给我们的是什么?它又能给我们留下什么?以前的时候因为年纪小,所以对这些东西印象一点都不深刻,而且从来都没有认真的去思考过这方面的问题,可是后来渐渐的发现,其实你越是不思考烦恼就越容易找上你来很多事情,如果你想明白了它的本质,想明白了它的来龙去脉之后,你就能够去安慰自己和自己和解。
渐渐地我们发现了人生的本质,其实也就是这些道理。
从前我们常常听村里的老人说,不蒸馒头也要争口气,在他们心目中活着的意义就是为了要争气一点,他们就是说要和别人去比较,如果比不过别人那又有什么意义?可实际上现在的观念大家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主张不再去和别人去比较,我们实现自己内心的价值,实现自己内在的竞争力。
数学建模的意义与教学范文(16篇)篇十
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当然要属吴老师《比的意义》这节课,她独特的视角与解读,让我印象深刻。让我们一起走进吴老师的课堂,感受她的数学教学理念与实践。
1、抓住数学核心概念,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比的意义”。
关于比你还想知道什么?比是什么?比有什么用?用在什么地方?比到底是什么东西(比是小数吗?)。
从学生的配糖水来研究,1:2,你画出来,糖占多少份,水占多少份?
生:糖占1份,水占2份。糖比水少1份、糖是水的二分之一。
糖增加到2份,水的份数怎样就还是1:2?一份和两份之比。可以说:水的份数是糖的2倍,或者糖的份数是梨水的二分之一。还可以说:糖和水的关系就是1:2的关系。
认识比。比的样子,比号,比的前项和后项。为什么不能反过来?生:因为有顺序。
练习中,吴老师借助“师生比”、思考“你能给吴校长什么建议”、不断让学生体会:“比是一把尺子”,“比可以进行比较”,“比可以帮助判断”。
2、利用学生原始问题,引导学生在问题串中引发思考、质疑。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
吴老师上课的素材从学生生活中接触到的.配饮料的配比关系引入,你想怎么配就怎么配,孩子说1:2,作为有生活经验的老师们都知道,这样的配法太浓,吴老师并没有阻止学生,并问:感觉水有点甜?生:加水,加多少水?学生尽情思考表达,感受水在不断变化,在变化中又感知了不变的1:2比例关系,理解了比的意义。
课堂中,学生不断产生思维的火花、思想的碰撞,同时对“比”的理解也更深入。接着,已有对份、倍、分数的认知,吴老师加强学生对比的深入认识,并将这几者的联系有机结合,通过学生开放性的板书将知识串联在一起,又通过精心设计的几道练习题,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多种形式的比,更感受到:比其实就是研究数量关系之间的一种倍数关系。
3、敢于超越,聆听同行声音,整合设计,引导学生和教师思考概念本质。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解决数学问题,我们必须一再地变化它,重新叙述它,变换它,直至最终成功地找到某些有用的东西为止。在数学上,张奠宙老先生认为我们小学数学教材中把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作为定义,是舍本逐末。“比”的概念发展有一个过程:1同类量的简单倍数比较,如甘蔗饮料的配方——2同类量的复杂比,如树高与其影长之比,具有函数背景——3不同类量的比较,具有量纲,如速度——4从“量”到“数”,引出两个无量纲的数的比。
因此吴老师作为数学课标编写组的成员,对比的本质有了自己的思考,并融入到自己的课堂中,教学中不急于给出定义,也不停留在口头上的反复强调,而是让学生感悟比的本质。先讲清比是一种“关系”,再处理比的结果——比值,也就是多少倍。倍数关系,度量都是“比”的概念性理解,除法是“比”的程序性理解。凸显“比”的概念本质。
一天的学习虽已结束,但我的思考并未停止,好的课堂标准是什么?是师生间的分享,生生间的分享,是教师抓住数学的本质,挥洒创作,是学生站在课堂的最中央,听到他们生命的拔节声,还如初恋一样,让人着迷与沉醉。由此我不断告诫自己,在未来的道路上不断学习,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数学建模的意义与教学范文(16篇)篇十一
1、教学设计的意义,教学设计与备课息息相关。教学设计是教师进行教与学研究活动的先决条件,也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学设计的好坏与课堂教学的效果息息相关。
2、怎么进行教学设计?设计什么内容&怎么设计。
教学设计要想真的有效果,第一不要从网上下载别人的教学设计,可以参考,但是要有自己的思考在里面。移植也要内化,教学设计不是给别人看的,是给自己看的。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体现学生的学习活动,如果教学设计只是反应老师的教学流程,但没有更多的考虑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空洞的。教师要时刻反思自己的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要结合课标、学科改革意见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结合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要抓住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和本质,切记照搬照抄,然后根据核心部分给予学生适度的提升。教学要基于学生的认知,如果在教学之前对学生的认知有所了解,然后针对学生的认知设计教学,对后面教学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叶圣陶。
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是教学的指导,老师要给学生创立一个长期训练的教学生态环境,让学生的学生能力有所提高,教育教学理论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语文学科教学要更多体现文化,教育得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能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老师的责任在于唤醒,而不在于告诉。
从知识到智慧中间有一段距离,就是学生的体验。从体验中感悟,形成自己的智慧,老师告诉学生很容易,不要轻易告诉学生,通过课程,培养一种素养。要注意素养的提升。老师想要告诉学生一个知识点很容易,自主。自主、合作、探究,探究的前提是自主,学生的潜能无限,老师应该学会放手,要相信学生,翻转课堂、学习杜郎口让学生学会自主,当学生哪天离开老师也能自主学习,用老师教授的方法去解决很多问题,由自主变为自觉,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教师则要积极的去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空间。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堂上给学生们空间去让他们呈现自己预先学到的东西,然后老师根据学生的学情来调整自己的教学。在课堂上及时调整。
课程的主要思想是什么。教学内容的选择不要面面俱到,不要贪多,要抓住核心的东西重点突破。
数学建模的意义与教学范文(16篇)篇十二
根据校教研工作安排,这个星期该我上公开课。可是一直到本周二还在赶教学进度,因为前一个星期我们五年级全体师生去实践基地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实践学习,落下的课只有抓紧时间补回来。
周一才决定上分数的意义,周二下午才开始备课和准备上课的材料,所以教学设计上可能不够精细,预设不是特别充分,虽然教学思路是清晰的。
教学在一个小故事中拉开,不但由此突出“平均分”,还在学生的不同的平均分的情况中评价学生的公平、感恩的情感价值。这似乎与数学教学无关,但教育与教学是不该分的,而我认为教学远没有教育对学生的意义更大。
在教学单位“1”的概念时,我从学生熟悉的数字1引入,让学生说说1可以表示什么,从而归纳不但可以表示1个物体,1个图形、1个计量单位,还可以表示许多物体组成的1个整体,在此基础上得出1如此多的实际意义是数字1的外延,并在1上加引号,由此定义单位“1”。然后让学生说说手边什么可以看作单位“1”。
在学生理解了单位“1”的基础上,我通过对折圆形的纸片引导学生依次得到分数21,41,81这些是学生以前学习过的,然后我通过问:把单位“1”平均分成8份,这样的1份是81,那么这样的3份呢?学生很容易得出83这个分数,然后问5份呢?7份呢?引导学生分别得出分数,于是我质疑:81,83,85,87这些分数,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学生发现分母都是8,引导学生发现这是因为都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8份得到的,只是因为要表示的部分的份数不同。我并没有急着肯定学生的发现,而是让学生用课前准备的12根小棒分一分,用来表示一个分数,让学生在操作中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并引导学生用比较规范的语言叙述自己是如何得到这个分数的,使学生在开放的学习内容中得到不同的学习情况,并通过充分的交流让学生发现倾听别人的发言也是重要的学习途径。此时学生很容易总结出分数的'分子、分母分别表示的什么意思。
关于分数单位,我选择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分数意义概念后提出。然后赶紧练习说一说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和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练一练的习题效果不错,于是我对练习中的相似习题省略,但数轴上的单位“1”和如何正确得出各分数相对应的点是比较难的,于是仅剩的时间我留着处理了这个习题。
教学必须从形象到抽象,返归数学的本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数学建模的意义与教学范文(16篇)篇十三
(一)知识与技能。
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二)过程与方法。
在操作中使学生体会小数产生的必要性。通过观察、比较,以及自主探究建立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和迁移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意义,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它们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它们间的进率。
【三】教学准备。
米尺、彩带、磁条。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你们估计得对不对呢?让我们一起用直尺来验证一下。
3.谁愿意把你测量的结果告诉大家?
学生汇报预设:
学生1:我测量课桌面的长度是120厘米。
学生2:我测量课桌面的长度是1米2分米。
教师:课桌的长度如果以米为单位就是1.2米。
(1)在生活中,人们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表示。
(2)认识小数吗?在哪儿见过小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小数的意义。【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实际测量和记录的过程中发现有时得不到整数结果,从而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感受小数产生的必要性。
(二)尝试探究,理解意义。
1.认识一位小数。
学生交流想法。
教师。
总结。
: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1米。
教师:3分米,7分米改写成用〝米〞作单位的分数应该怎样表示呢?小数呢?请同学们试着写一写。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交流分享学生的思考过程。
教师:仔细观察黑板上的每组分数和小数,你发现了什么?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像这样,小数点的右面有1个数字,这样的小数,就称为一位小数。也就是说,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
练习:用小数怎么表示?呢?0.5怎样用分数表示?
参考答案:0.9,0.6。
2.认识两位小数。
1厘米写成用〝米〞作单位的分数应该怎么表示?小数呢?4厘米呢?8厘米呢?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合作交流。
教师:观察每组中的分数和小数,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分数的分母都是100。
学生2:小数点的右面都有2个数字。教师小结:同学们观察得都非常正确。类似刚刚学习的一位小数,像这样,小数点的右面有2个数字的小数就称为两位小数。也就是说,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猜想出两位小数和什么样的小数有关,有意识地促进迁移,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教师:结合我们刚才对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的认识,自选两位以上的小数进行研究,完成表格。
学生先独立研究,再汇报交流结果,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
教师:通过你的研究,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我发现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三位小数。比如: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这样的一份就是1毫米,也就是米,写成小数就是0.001米。
学生2:三位小数就表示千分之几。
教师:其他同学还有谁也研究了三位小数的意义?谁愿意也来说一说?
学生预设:我选择的小数是0.023,也是一个三位小数,可用分数表示为千分之二十三。
学生:四位小数表示万分之几,五位小数表示十万分之几。
学生1:我认为分母是10、100、1000、10000等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4.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借助对〝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的直观认识,独立探究三位小数、四位小数、五位小数……表示的意义,最后抽象概括出小数的意义,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多种能力,突破了重难点,同时也渗透了小数中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三)巩固练习,强化认知。
1.第33页做一做。
2.第36页练习九第1题。
3.填空:
0.6里面有6个();再增加()个0.1就等于1。
0.25里面有()个0.01。
32个0.001是();32个0.01是();32个0.1是()。
4.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小数。
学生先独立完成,教师再让学生汇报答案,集体评议。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设计,让学生在对比练习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同时有意识地结合生活实际表达知识的应用价值,帮助学生根据小数意义理解生活中常见的小数所表示的含义。
(四)总结梳理,拓展延伸。
1.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那么,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2.介绍对小数发展具有杰出贡献的两位数学家。
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帮助学生梳理本课所学的知识,最后通过课外延伸向学生介绍与小数发展相关的数学资料,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文化,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那么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数学建模的意义与教学范文(16篇)篇十四
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总体目标的体现,可以有效地指导数学教学实践。《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修订稿提出了数学学科的六种核心素养,即数学抽象、直观想象、数学建模、逻辑推理、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其中,数学建模是六大数学核心素养之一。提升数学核心素养,要求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建模意识。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设置数学建模活动,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一、数学建模的含义。
数学建模是将实际问题中的因素进行简化,抽象变成数学中的参数和变量,运用数学理论进行求解和验证,并确定最终是否能够用于解决问题的多次循环。数学建模能力包括转化能力、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创造力和沟通与合作能力。
二、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与强化。
1.精心设计导学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进行建模。
在新授课前,教师设计前置性学习导学案,为学生扫除知识性和方向性的障碍。通过导学案,引导学生去探究问题的关键,对模型的构建先有一个初步的自主学习过程。通过自主学习探究,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提高模型教学的针对性。在前置性学习导学案设计的问题的启发与引导下,学生会逐步学习、研究和应用数学模型,形成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强化建模意识和参与实践的意识。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构建关于测量类模型时,设计的导学案应提醒学生对测量物体进行抽象化理解,并掌握基本常识。教师应鼓励学生采用多种不同的测量方式,分析并优化所得数据。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探索并归纳不同条件下的模型建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建模维能力。
2.在教学环节中融入数学模型教学。
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可以融入数学模型教学。例如,教师在新课教学时,应注意渗透数学建模思想,让学生将新授课中的数学知识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将实际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案例引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将案例内化为数学应用模型,以此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不同教学环节,教师通过联系现实生活中熟悉的事例,将教材上的内容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从而强化学生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通过描述数学问题产生的背景,以问题背景为导向,开展新授课的学习。教师在复习课教学环节,注重提炼和总结解题模型,培养学生的转换能力,让学生多方位认识和运用数学模型。相对而言,高中阶段的数学问题更加注重知识的综合考查,对思维的灵活性要求较高。高中阶段考查的数学知识、解题方法以及数学思想基本不变,设置的题目形式相对稳定。因此,教师应适当引导,合理启发,对答题思路进行分析,逐步系统地构建重点题型的解题模型。
教师在开展数学建模活动时,应结合教学实验。开展活动课和实践课,可以促使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教师要适时进行数学实验教学,可以每周布置一个教学实验课例,让学生主动地从数学建模的角度解决问题。在教学实验中,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写出实验报告。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组交流,并对各组的交流进行总结。教学实验可以促使学生在探索中增强数学建模意识,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教师在数学建模教学中,应注重选用数学与化学、物理、生物等科目相结合的跨学科问题进行教学。教师可以从这些科目中选择相关的应用题,引导学生通过数学建模,应用数学工具,解决其他学科的难题。例如,有些学生以为学好生物是与数学没有关系的,因为高中生物学科是以描述性的语言为主的。这些学生缺乏理科思维,尚未树立理科意识。例如,学生可以用数学上的概率的相加和相乘原理来解决生物上的一些遗传病概率的计算问题,也可以用数学上的排列与组合分析生物上的减数分裂过程和配子的基因组成问题。又如,在学习正弦函数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模型函数,写出在物理学科中学到的交流图像的数学表达式。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建模。因此,教师在数学建模教学中,应注意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通过数学建模,帮助学生理解其他学科知识,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注重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是培养学生建模意识的重要途径。
总之,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本,精心设计导学案,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应用数学模型。通过建模教学,让学生形成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相互转化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建模意识。教师通过强化数学建模意识,让学生掌握数学模型应用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奠定坚实的数学基础,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郑兰,肖文平.基于问题驱动的数学建模教学理念的探索与时间[j].武汉船舶职業技术学院学报,20xx(4).
[3]李明振,齐建华.中学数学教师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2).
文档为doc格式。
数学建模的意义与教学范文(16篇)篇十五
9月1日,又是一年一度的开学时间,所有的中小学都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而且,细心的观察者不难发现,这些开学典礼虽然年复一年,却似乎一年比一年隆重;而且,开学典礼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意义。
每个开学典礼都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世界。通过开学典礼,将让每个从四面八方来的家庭,再次回归校园的孩子们,认识、感悟、体会这个象征意义的世界。
从本质上说,开学典礼就是一种礼仪文化。开学典礼越来越隆重,越来越普遍,意味着礼仪文化的兴起和繁荣。传统文化的形式,和现代教育的内容水到渠成地走到了一起。
中国是礼仪之邦,曾经是礼仪文化繁荣的国度。古代经典中也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之说。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从政治生活到日常生活,礼仪文化曾经无孔不入。它通过一套文化符号,提供了一套政治、社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秩序。
当然,其中也未免糟粕丛生。在中国从大共同体的传统社会走向个体主义和个性发展的现代社会过程中,当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被无情抛弃时,礼仪的文化形式也在相当大程度上被当作污水中的婴儿被一起泼掉。
但是,在一个市场经济社会,或者说在一个现代公民社会,同样需要礼仪文化形式的存在,来提供超越现实生活的价值,当然内容会与时俱进。毕竟,礼仪文化的本质就是提供一个象征意义的世界,而任何社会都不能缺少这个象征意义的世界。
按照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说法,人是悬挂在由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中的动物。他们通过礼仪文化来创造意义,利用意义、规定意义。
具体到承担教育功能的学校而言,通过开学典礼可以达到对传统文化(包括校园传统)潜移默化的承接,可以储存鲜明的时代记忆和社会变迁痕迹,可以在集会中明确学生的角色扮演,增强校园凝聚力等等。这不仅仅是传达“从今天开始又要上学了”以及“我是这个学校的学生”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提出了“我从哪里来”以及又要“到哪里去”的追问。
这需要从开学典礼的仪式编排以及内容设置中得到体现。
比如,在回答“从哪里来”方面,国外很多学校的开学典礼,往往邀请家长一起参加,通过这样的仪式增进亲子感情、实施感恩教育,甚至传承了传统的家庭文化;而在我国中小学的开学典礼上,也许有一两个家长代表发言,却见不到更多家长的身影。在“到哪里去”的问题上,对中国孩子来说,则应该通过文化仪式来树立一种现代公民意识,以适应市场经济和民主社会需要,而不只是停留在简单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的层面。
重要的是,每个学校都应该有自己特色的开学典礼,百花齐放,而不是规定动作下的按部就班,千篇一律。毕竟,每个开学典礼都是一个象征意义的世界,但不是只有同一个象征意义的世界。
数学建模的意义与教学范文(16篇)篇十六
执教:龙华中心小学冯春莲学习内容:五年级下册第61—62页内容学习目标:1.认识单位“1”,理解分数的意义及分母、分子的含义。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3.通过层层设疑,不断强化学生的质疑意识,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和分数意义的教学。
教具准备:。
纸片、磁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说说你已经认识的数都有哪些?
二、讲解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
(一)旧知识回顾。
1、举例:你认识的分数(学生试写)。
2、教师引导纠正分数的书写格式先写分数线后写分母最后写分子。
3、教师小结分数有很多很多。
4、联系实际,说说分数的含义(分数强调平均分,只有平均分才能用分数表示)。
(二)看图说分数说含义。
圆、线段、苹果、熊猫等这些物体用分数表示并说说它们的含义小结:这4幅图,同学们不仅能用分数表示还能说出它们的含义那么这4幅图表示的含义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思考)。
预设结果:都是平均分成若干份,有一些物体,一个物体等,平均分的份数不同,意义不同等。
(四)认识单位“1”教师提问:除了刚刚这些,还有什么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板书: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表示,通常叫做:单位“1”教师问:自然数1和单位1有区别吗?(思考)区别在于:自然数1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如1个苹果、一支笔等,单位“1”表示一些整体也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
强调:把谁平均分谁就是单位“1”
教师提问:观察黑板上的四幅图说说它们的单位“1”是什么?
(六)认识分数的计数单位。
1、回顾已学的计数单位。
2、概念讲解: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1份,就是分数单位。
3、举例说明。
结论:由分母决定,分母是几,分数单位就是几份之一。
三、练习延伸(课本第64页第7题)。
第一题:把人的身高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8份,头部占其中的1份。第二题:把长江干流的水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5份,其中有3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第三题:把死海表层的水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10份,其中盐占了3份。
四、全课小结。
五、做笔记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