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所涉及的主题可以是各种各样的,既有学术性的也有实用性的。同学们,下面是一些经典的范文范本,希望你们可以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风格。
职位4与职位5的比较分析(汇总22篇)篇一
[摘要]徽派建筑以其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建筑风格,成为我国最传统的建筑流派之一。它有许多可供现代建筑设计参考和学习的地方。本文主要是在分析徽派建筑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徽派建筑风格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以提供借鉴作用。
[关键词]徽派建筑;民居特点;现代建筑;影响。
徽州民居建筑深深的受到当时徽州地域环境和人文风情的影响,是我国较为成熟的古代建筑流派。徽州建筑工艺精湛,造型多样,色彩鲜明,充分体现了从古至今徽州人民辛勤劳动的智慧才干。但是现今我国的建筑设计师往往追寻西方式的建筑风格,偏向模仿别国的建筑设计,忽视了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建筑文化,使得传统建筑风格得不到很好的传承。因此,在中国建筑业的发展中,我们要格外重视传统建筑风格对于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将徽州传统民居建筑与现代风格相结合,创造出更多优秀的建筑作品。
1.1统一规划的整体美。
徽州建筑拥有统一规划的整体美。徽州民居的整体平面局面对称,四周均用黑瓦高墙围起,中间为厅堂,用于日常的礼节性使用,如迎接宾客,举办酒席等,是整座住宅中的主体部分。两侧则为厢房,用于生活起居使用,在入口处形成天井,作为民居通风采光使用。这种规整一致的建筑风格与当时徽州的社会背景和地理环境息息相关,同时也是在程朱理学封建宗法制度的理论影响下所产生的时代产物,它代表了当时的时代风格。
1.2青山绿水的自然美。
徽州建筑拥有着青山绿水的自然美。徽州地区自然地理条件优越,温暖的亚热带气候使得境内的山林树木繁茂,依山傍水。在徽州建筑中极大的使用到了这些青山绿水的自然特色,在总体布局上重视对周遭环境的规划,村落一般依山傍水,将人工建筑与自然景观结合起来,幽静典雅的家居环境,如诗如画,保持了人与自然的自然和谐。大多住宅在山水美景的映衬下,散落在丛林之间,宛如一幅幽雅的水墨画,就像质朴的空气般,渗透着东方的美景。
1.3舒适适用的智慧美。
徽州建筑拥有着舒适适用的智慧美。中国南部地区住宅建筑大多存在隔热通风问题,但是徽州建筑在很大程度上避开了这个问题,并改进了建筑的方式,形成了以天井为中心形成的四合院形式,并加以开放大厅、深檐、屋檐和杆式等建筑结构。这一建筑风格是非常符合当时徽州商人的重要地位,徽州四合院是由庭院所组合而成的,这种四方形的运用避免了外逃的财源,同时这种结构满足了中国古代大家族的基本需要,和谐地统一了家庭、家族和社会,对促进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稳定有一定的贡献。
职位4与职位5的比较分析(汇总22篇)篇二
现代建筑大多重视个人风格展示,所以在色彩上的表达会更多丰富,主要由明快,鲜艳的色彩而构成,在建筑表面主要会使用到绿色、白色、浅蓝色居多。而徽州建筑相比于现代建筑更为神秘,半掩半盖,半遮半露,黑白分明,在蔚蓝的天空中,能够明确的勾画出民居的轮廓,增强了民居的空间性和层次性,是非常具有个性特色的现代艺术,微派建筑与现代建筑的结合,完美的将各种色彩进行搭配,建筑之间形成碰撞感,使建筑更加大气迷人。
2.2建筑材质上的交融。
建筑材质上的`使用对于建筑来说是极为重要的,材料是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徽派建筑中广泛的采用砖、木、石雕、青石板为材料,建筑材料上的使用可以反映出徽派建筑的重要布局,使得徽派建筑亦雅亦俗,几种材料上的使用能够很好的拼接起宅屋,映衬出自然的建筑风格而现代建筑设计中也会经常使用到这些材料,在装饰、装修中会大量木制家具、饰物,同时在现代建筑中,砖、水泥、瓷砖都是建筑的原材料,与徽派建筑中追求的强烈、流畅、朴素的美感是相一致的。
2.3景观意境上的相通。
在新儒学的影响下,徽派建筑认为天人合一是建筑与自然最和谐的状态,因此在徽派建筑中很容易找到和谐的景观现象,在住宅、民居、村落、街道、街道、内部空间和外层空间都能清晰地感受到这种情况。徽派建筑的特色是山水、园林、建筑与景观之间的完美结合。而现代建筑设计也是将景观与环境相互的结合在一起,通过景观与环境之间的完美融合,体现现代人的生活态度,但是现代建筑设计中在建筑建成后再添加景观,当然,也有一些现代大师在自然环境中建造新建筑。
2.4思想理念上的启发。
建筑的发展不仅在技术和建筑材料的发展,而且在建筑思维的发展。目前,建筑的功能需求和心理需求也在发生变化,导致建筑空间的组织变化越来越适应人们的需求,力求给人们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徽州建筑受到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的影响,极大的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它不仅符合自然规律,而且具有科学性和趣味性。是中国传统民居的典范,对现代建筑有着深刻的思想启示。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要形成和谐统一的建筑风格,不排斥外来文化,努力将自身特色与其他优势相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艺术表现形式。
3结语。
徽派建筑的文化体系和建筑形式影响着现代地域建筑和特色建筑的发展。将徽州建筑的特色元素与现代建筑相结合,设计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新徽州建筑”已成为当代建筑师的一项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樊炎冰.中国徽派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职位4与职位5的比较分析(汇总22篇)篇三
[摘要]我国现行的法学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模式比较注重向学生传授法学原理和基于现行规范的法律知识,相对轻视对学生实践能力、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现行的法学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模式必须进行实质性的、全方位的改革,要推行“实践性法学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模式”,强化法学实践教学。
[关键词]法学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实践教学;教学模式。
法学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模式的确定应与大学生的培养目标相适应。当今世界各国的法学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只有美国是纯职业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并设在研究生阶段,其培养目标是职业律师。多数国家的法学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则是设在本科阶段,实施的`是“通识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我国也是如此。我国高校本科阶段的法学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是素质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职业品质,而职业品质内在地表现为一种共同的职业信仰和思维方式,外在地表现为处理实际问题的职业能力。
一个合格的法学本科生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呢?笔者认为起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思想素质,即追求真理、维护正义的崇高理想,崇尚法律、法律至上的坚定信念和认同职业伦理、恪守职业道德的自律精神;(2)法律素质,即法律思维能力、法律表达能力和对法律事实的探索能力;(3)人文素质,即广泛的知识背景、工具性技能和人际沟通能力,其中外语和计算机是最重要、最普遍的技能。人际沟通是法律工作者经常遇到的问题,每一个法律工作者都需要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从某种意义说,不能有效地进行人际沟通的人不可能成为好的法律职业者,甚至无法从事这种职业。
我国现行的法学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模式比较注重向学生传授法学原理和基于现行规范的法律知识,相对轻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这种模式不利于大学生素质的提高,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因为现在法学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培养目标较以前宽了许多,法学本科毕业的学生不一定都从事专门的法律工作,有许多会充实到各行各业中去。与此同时,建设法治国家,要求法学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大众化、普及化,并将普及与提高紧密结合起来。法学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大众化、普及化是现代法治的基础工程,没有全民法律意识的提高,便没有现代法治的根基。因此,对现行的法学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模式必须进行改革与创新。
[1][2][3]。
职位4与职位5的比较分析(汇总22篇)篇四
法学是一门专门培养法学专业实用人才的学科,实践性较强。因而对开放教育法学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开放教育法学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法学这一门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同时也有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一些地方电大仍存在偏重于理论教学的现象。
在我国多年的法学教学过程中,侧重于对法学理论的教学。最近几年里,一高校开始由理论教学逐渐转向实践能力的培养,但依旧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因为有些条件的限制,所以电大仍偏向于理论教学。
(二)实践教学应用仅限于少部分课程,有些地方电大仅限于毕业实践环节。
电大的大部分课程都延续了传统的法学教育模式,只是在刑法学、民法学等少数课程进行实践教学,设立实践环节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实践教学的应用相对较少,就算是毕业实践环节也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
(三)校外实践基地的效果与实践教学的目的存在较大差距。
电大主要采取两种形式来进行法学实践教学,一种是校内模拟实践,另一种是校外实践基地。但从目前的发展来看,所收获的效果还是与实践教学的目的差距还是相当大的。
三、开放教育法学实践教学模式相关说明。
(一)课程实践性教学模式。
这一模式的真实度很大,主要运用于专科的民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学、刑事诉讼法学、经济法学和本科的证据法学、知识产权法学、合同法学等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课程。而这一教学模式采用的是“二元”教学的模式,“二元”教学模式指的是以一个标准为基点,即学生是否能够经常参加面授学习,并以学生个人特点作为参考,将学生分为两组,针对这两组进行两种不同程度的教学,一种是以面授为主,另一种是以网络教学为主。第一,采用模拟法庭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在模拟法庭教学中,给个案件的选取是在不同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如《刑法学》(2)中,模拟法庭的教学活动是在让学生收集相关材料下展开的。我校还建立模拟法庭以满足开放教育的需要,对此还配备了相关的服装和设施,从而使得模拟法庭的教学活动没有受到时间的限制,能够随时进行。同时,为了满足学生的实践需要,方便与实际情况接轨,还在鞍山铁西法院、海城法院建立了实践基地。第二,其他组模式方案。其他组是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下进行实践教学活动,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平台采取网络虚拟模拟法庭、网络案例分析、网络小组案例讨论等方式进行实践。
(二)综合实践环节实践教学。
综合实践环节主要有四中形式,分别为法律咨询、模拟法庭、法学专题辩论、观摩法院庭审。第一,法学专题辩论。教师将选取当时的社会热点话题或者有关法学标题的热点争议,并把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而展开专题辩论。第二,法律咨询。可以在空余时间组织学生在当地开展法律咨询活动,这样不仅可以为社会做出贡献,有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专业水平。第三,模拟法庭。模拟法庭案例所选取的案例应该在当时社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同时学生可以选择自由报名参加,但最终的名单由任课老师来决定,其他的同学必须旁听。
四、开放教育法学实践教学模式措施探讨。
(一)进一步明确开放教育法学专业。
实践教学的开放教育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有其自己的任务和培养目标,主要表现以下三个方面:
1.培养学生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具有从业岗位所必备的操作技能。
2.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有所提高。
3.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思想品德。
(二)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学生实际的应用能力要想得到有效提高,与加强实践教学力度和教师自身实践能力的'提高息息相关。从法学这一门学科来看,自身的实践性就比较强,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融入现实社会,并进行法律实践,从而对于司法实践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这样也就能够不断的提高教师的法律运用能力,增加专业知识的储备。
(三)加强实践基地软硬件建设,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基地运行质量。
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都是进行法学教学活动所必要的法学专业实践基地。在校内实践基地进行教学活动,要注意四方面的内容,一是可以适当的增加资金的投入,为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增添必要的设备;二是所制定的实施计划要符合实践教学得内容;三是参加实践教学的教师队伍要稳定;四是将实践教学活动逐渐向收集、整理、运用典型案件的机制发展。而在校外实践基地方面,需要注意五点,一是实践基地不能一成不变,要适当的进行巩固和拓宽;二是与实践基地鉴定教学协议,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同时还实现“双赢”;三是电大应该经常派校内实践老师深入校外实践基地并与基地加强沟通,从而对学生的实践情况有个全面的了解。在实践基地的帮助下解决学生所面临的问题,让学生更好融入到司法实践中去,提高学生的实际水平;四是在实践基地里,碰到典型的案件应该及时收集,对此还应该组织老师和学生进行讨论分析。
五、结束语。
为了正常运作网上法律实践活动,一要保证网络的畅通;二保证信息传送无误,可以建立各种qq群;三建立合理的管理员制度对网上教学实践进行管理;四要有专门的软件技术人员维护网络。
职位4与职位5的比较分析(汇总22篇)篇五
如今,随着黄酒消费人群的逐渐时尚化和年轻态,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黄酒企业纷纷推陈出新,企业产量持续上升,产品质量不断提高。
“现在,上海海派黄酒、江苏清爽型黄酒、山东即墨的北方黄酒、安徽的徽派黄酒、湖南的湘派、福建的闽酒、陕西洋县产黄酒、湖北房县产黄酒、甘肃临夏产黄酒,云南的香格里拉青稞酒、墨江黄酒等等都先后唱响,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在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赵光鳌教授看来,黄酒在从传统的更经典向新型的更时尚方向发展,黄酒正在打破地域界限走向全国。
徽派黄酒的华丽转身。
过去,安徽黄酒一直处于低档次、低价位的尴尬中,并充当着绍兴黄酒企业的原料“加工车间”。现如今,承载着徽州文化与黄酒文化的徽派黄酒也开始伴随着安徽经济的崛起而迈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开始了漂亮的“华丽转身”。
”古南丰酒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潘仕华接受《华夏酒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古南丰地处安徽郎溪县,虽不属古徽州区域,但孕育于徽州青瓦白墙之间的徽派黄酒无疑已经承载了千年徽州文化古韵。据悉,,古南丰在保持徽州文化主旋律的舞台上,相继新建了徽派黄酒展示厅、企业黄酒文化广场、举行藏酒大典等创新活动,逐渐形成了极具代表性的安徽酿造工业文化和皖南本坊酿造技艺的非物质文化。
另外,在市场运作上,古南丰也正通过一系列多样化的营销手段来打开市场局面。8月,古南丰正式在合肥成立了营销中心,对市场进行调研,推出了以枸杞为酿造原料的养生型枸杞花雕酒,抛开了以前古南丰优黄系列酒的低档形象,以48元/瓶开始走中高端路线。
安徽海神黄酒有限公司也是最先转入品牌经营的企业之一。上世纪90年代初,海神黄酒品牌刚刚创立之时,确定了“以烹饪料酒为主、饮用黄酒为辅”的发展战略。
后来,海神与安徽金鹃国际广告公司就品牌与营销进行了系统规划,推出了一款价格为38元/瓶的8年花雕酒,然而,产品却叫好不叫座。20末,海神与金鹃国际合作期满后分道扬镳,而海神则把精力又转向了调味酒主业,其低档黄酒处于自然销售状态。
海神及时投资上马黄酒技改扩建项目还新引进全自动恒温糖化发酵罐设备为酿造纯正健康、品质过人的饮用花雕酒做起了系统准备工作开始着眼于兴建国内一流的黄酒企业。
此外,由黄酒起家的安徽缘酒集团,不仅打出了做中西部最大原酒生产商的口号,还根据不同区域消费者口味推出了中档系列白酒,其橱香缘料酒更是进驻了不少城市的各大中小超市。成熟的产品系列和“黄酒做大、白酒做强、料酒做深”的发展规划,使刚成立不久的缘酒集团成为徽派黄酒军团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职位4与职位5的比较分析(汇总22篇)篇六
徽派建筑还广泛采用砖、木、石雕,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砖雕大多镶嵌在门罩、窗楣、照壁上,在大块的青砖上雕刻着生动逼真的人物、虫鱼、花鸟及八宝、博古和几何图案,极富装饰效果。木雕在古民居雕刻装饰中占主要地位,表现在月梁头上的线刻纹样,平盘斗上的莲花墩,屏门隔扇、窗扇和窗下挂。
手法多样,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和镂空雕等。其表现内容和手法因不同的建筑部位而各异。这些木雕均不饰油漆,而是通过高品质的木材色泽和自然纹理,使雕刻的细部更显生动。
石雕主要表现在祠堂、寺庙、牌坊、塔、桥及民居的庭院、门额、栏杆、水池、花台、漏窗、照壁、柱础、抱鼓石、石狮等上面。内容多为象征吉祥的龙风、仙鹤、猛虎、雄狮、大象、麒麟、祥云、八宝、博古和山水风景、人物故事等,主要采用浮雕、透雕、圆雕等手法,质朴高雅,浑厚潇洒。
职位4与职位5的比较分析(汇总22篇)篇七
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
它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最有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显得富丽堂皇。
职位4与职位5的比较分析(汇总22篇)篇八
徽州的山墙,大多是前后不对称的一两个台阶,然后前方最下面的一级拉长,宛若围墙的延伸段,与房子前檐持同一高度同一形式,好像一堵围墙、一挂书画横幅,更形象则如一面屏风,所以俗称为“屏风墙”。而武夷山的防火墙除了“屏风墙”式的马头墙,还有的是曲线形和直线形并置混用。如图2下梅邹氏家祠防火墙,在靠近牌楼的前段是徽州的屏风相似的墙,临近中部凸现两个半圆形,恰如一条巨龙横亘在山墙上,并和前后的直线形成鲜明的对比,达到曲直结合、刚柔相济的效果。而在离武夷山不到百里的建瓯五石村,其防火墙则全由直线和曲线相结合(如图3)。从福建民居山墙多变的曲线形式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与东南亚建筑山墙轮廓和装饰图案之间的相似关系。[1]因武夷山属于闽北,所受南洋文化虽然不如闽南地区那么明显,但商人毕竟走的地方多,于是出现了兼收并蓄的风格,同时也证实了福建建筑文化的开放性。在装饰上,徽派民居将防火墙施以白石灰,在青瓦粉壁下还施墨线,间或绘以纹样,与青瓦和白墙形成鲜明的对比;而武夷山民居则是保留青砖或夯土墙,只在青瓦下施一条状白灰,并在其上饰以彩绘,一条状白灰和黑瓦、灰砖墙形成了富有节奏的黑白灰色彩对比关系,既丰富了防火墙的细节,又统一了它的色调。
门头装饰。
从两地建筑的形象上看,它们还是保持着木结构门头的式样,左右两根垂柱,柱间夹着横枋,枋栱子上有斗支撑着屋顶,只不过多数门头上的斗栱被简化成几块方斗上的几层砖了。门头下面的梁柱部分较为方整,上部随着出檐挑起一个较宽的顶部,再加上屋顶两角的起翘,使门头造型比较舒展而富有变化。在门头的分割构图上比较灵活,即在屋顶以下的部分可繁可简,简者可以只有一两条横枋,繁者可以用多道横枋相叠,使门头体量增大。
在门头装饰材料上,黟县都是用当地特产的名为“黟县黑”的青石,整块雕刻梁枋图案(如图5)。由于石头质地坚硬,便可在上施以深雕。在瓜柱上则用浅雕的砖雕。所以徽派的门头装饰石雕、砖雕得当、繁简鲜明、造型丰满、细腻,更强调空间体量上的对比;在门头装饰的设计上比较有重点和有节制,一般都依照木制门头,对梁枋、梁枋的出头、梁枋之间的柁墩、梁柱间的雀替进行装饰,使门头保持一定的素砖面,甚至还有意留出几块粉墙,使门头在色彩上灰白相间,在质感上粗细相配;而武夷山民居则一般用砖在门头上雕刻(如图6、7),总体造型也是以仿木结构的梁枋构成,但在门头装饰中出现了简化式的梁枋式样(此处所指的简化式的门头装饰是针对一般古民居的门脸大门设计式样),具体来说,就是已经简化了黟县民居中规矩的梁枋等结构构件,将骑门梁、枋做平面式处理,有的在骑门梁两头做曲线装饰;有的直接再在骑门梁上做各种形状的开光装饰,有圆形、扇形、叶子形、蝙蝠形等;有的分割成相同大小的方形;有的甚至做满地式的花纹设计;在枋的位置,因其面积比骑门梁的大、宽,则将之分成不同的开光形状,用深雕、透雕的方式雕出各种纹样,做为门头的重点处理,有的是饰一牌匾,用几何纹勾边,并把栱字也以砖雕形式布置进行。同时,屋檐下的斗比徽州住宅做的更细致,用一个个有吉祥纹样的砖制小拱支撑屋顶。有的四柱三开间牌楼式门脸上,甚至在大门两侧的左右开间上也完全用砖雕樤出隔扇的形式,隔心板、环板都表现得很细致。在砖雕的手法上,喜欢用深雕和透雕,梁枋上、字牌部分的雕花起伏很大,隔扇的隔心部分完全用透雕雕出很细的窗格棂花。同时,门头上的过梁是一根方木料,为使木结构不外露,防止火害和风雨侵蚀,将过梁木外露的两个面镶贴正方形水磨砖,再用圆头铁钉固定并镶上铁制的花瓣,更多的门头过梁是用一根横木裸露在外,或许是年久失修,镶贴的方形水磨砖已不见。总之,这里喜欢用牌楼式门脸,喜欢在门脸上满布雕饰,喜欢用深雕、透雕来突出装饰效果,从而使门头、门脸装饰呈现出一种华丽而庄重的风格。
在门头装饰纹样上,一般都是以吉祥纹样的植物、人物、几何纹样等相组合,但总体看来,黟县民居多在门头上用代表花瓶插翎毛,宝盆升青烟,麒麟、象、狮,水果盘,以及方胜、如意,铜钱等纹样,其中花瓶代表平静,翎毛表示做官的品级,水果盘的桃子、荔枝、石榴代表福多、寿多、子多,同时也有很多瑞兽和海水纹相结合,用水表示商海沉浮及钱多,其中的宝瓶、青烟在黟县民居中最为多见;武夷山的民居中则较多的采用传统的吉祥图案,如表示儒家的科举取仕的独占鳌头、福、禄、寿三星高照、双狮戏球、丹凤朝阳、鲤鱼跳龙门以及传统的动植物纹样。
天井布置。
古徽州地区地狭人稠的矛盾日益尖锐,为求生存,徽人只得离乡背井,外出经商做生意,家里只留妇女、老人、小孩。受封建思想影响,女子多不能抛头露面,为防火需要,所以多是高墙院落,而屋内的天井在与自然隔绝后,就在天井那小空间里精心策划、苦心经营。即不管天井多小,都有奇石巧石,珍木异卉,并设置石几石凳,引泉入屋,建水榭回廊,亦如以徽州为代表的新安的文人雅趣,其布局合理、紧凑,对现代住宅平面布局给了很好的典范。而武夷山民居中的天井内则没有徽州巨贾家的奇石巧石,水榭回廊,引泉入屋,唯有天井内的石雕花架、上置本地产的各种兰花,兰韵吐香,清新淡雅,花架下则是石雕的蓄水池(亦称太平池),[2]当太阳照在池上,水汽蒸腾,即可养花又可调节空气湿度,同时池里的水亦可用作防火。在天井的地面处理上,徽派建筑的天井和厅的地面并无明显的高低落差,只是以条石铺地,并且条石铺就的天井中心略微低,整个天井和厅的地面砖接缝齐整,只是在材质上体现天井的大小。如图14安徽黟县的古民居。武夷山的天井虽也为条石铺就,但它和天井旁的地面有近10公分的落差,天井位置如一方形浅水池,在其中一角位置较低,所有的水皆可流入预设的下水道,并且有一镂空的石制盖子盖着下水口,如果天井较大,则在中间用二三条石板铺一走道,因为在古民居中,是以天井为中轴线的,即天井的正中为厅堂,儒家传统的中庸思想,在遇重大活动时,必然要走中正之道,而不能走所谓的“旁门左道”这既满足了行走需要,又不致雨水到处乱漫,皆因武夷山春季雨水多,阴雨连绵,抗洪排涝在古民居中显得尤为重要。
厅堂布置。
走进徽派古民居中,厅堂正中的照壁上大多挂有画轴,两旁及侧柱上都有木制楹联。这些楹联有的墨底金字,有的红底黑字,也有紫底蓝字,嵌成凹凸形,立体感强,而且书法功底深厚苍劲。[3]如“事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事让三分天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读书好经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同时每幢房子也皆有堂名,如宏村的承志堂,西递的惇仁堂、履福堂、瑞玉庭等,不仅反映了古徽州地区村民对文化的重视,同时也向世人展示了徽文化的深厚底蕴。厅内照壁下,是一长条的案桌,上置东瓶西镜,中间一长鸣钟,寓意终身平静。在厅的两侧,有的厅堂左右各摆放着一张表达女人在家苦守分离之苦的半圆桌,名曰合欢桌,只有当男当家回来时两张半圆桌才合为一张桌子放置在厅堂中,厅堂两侧则是雕刻精美的莲花门。武夷山的普通古民居中,则大多无堂名,楹联也只是在家祠中有,厅的左右厢房也全无精美的莲花门,取而代之的是厅堂的左右墙上雕成鱼龙形或卷草纹的木制衬托物(因春天天气潮湿,挂的画受潮易产生变形、翻翘,故在墙上置一木棍压着画,而衬托木棍的就是雕成鱼或龙的承托物),每隔两个柱子间的墙上就有一对。如今武夷山的古民居中只留下孤单的衬托物,画和镇画的木棍亦不可得见。厅左右只各摆放两张木雕的太师椅和茶几。厅内照壁下,也是象征终身平静的物品摆放在长条案桌,同时案前有一张方方正正、雕刻精美的八仙桌。
在安徽黟县厅堂左右的厢房正对着天井的地方,是厢房的唯一采光处是木窗,木窗外是极吸引眼球的雕刻细致、精美的窗栏板。木窗除了有两扇向内开的实木窗扇外,还有如罩花窗般雕刻各种纹样的窗栏板。窗栏板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镂空的透雕部分(实为左右厢房的采光处),有时上部的透雕花窗也做成缩小的垂花门状,镶在窗框上,有时做成几何纹样的镂空窗,还在中间加两扇小窗户,可自由开合。下部为一大一小两块隔心樤环板,小块的在上,因处于人的最佳可视处,其所刻内容最为精彩,常采用深雕方法雕刻祥瑞之物。如戏剧人物、瑞兽、器物等,其下稍大块的樤环板则采用浅雕的手法,与小块的樤环板形成对比,整个花窗,其处理手法的实与虚、大与小、轻与重,给人以回味之感。厢房的门在厅侧后一米的地方与窗栏板相邻。武夷山的'厢房窗户即在正对天井的位置上,已不再有可自由开合带窗栏板的窗户,取而代之的是固定的单扇隔扇门,有隔心、樤环板和裙板。如图武夷山的厢房门亦开在厅堂侧正对天井处,但已无安徽黟县民居有点睛之笔的精美花窗,取而代之的是用木头拼接而成的镂空花窗,整个图案为几何形四方连续纹样,其中又嵌入具象的扇形、圆形、方形等开光纹样,有卷草的福禄寿等字、有植物单独纹样、有戏曲人物等,皆采用浅浮雕或镂雕的形式,不似黟县的花窗,从结构上分为二层,一为向内开的几何形格子窗,外为花窗罩,在花窗罩上将整个分成三部分,如缩小的隔扇门有隔心、樤环板和裙板,在雕刻技法上,有圆雕、浮雕、透雕,整体效果浑厚、精美。[4]厢房的地面也和厅一样齐平,而在徽派建筑中,厅旁的厢房地面全由木板铺就,最引人注意的是在窗栏板下,有一石雕的透气孔,为六瓣莲花外形,内嵌四个半圆小孔连成十字形,中心有一双层多瓣菊花(如图)。
武夷山和黟县古民居一样,在大的民居建筑形制上、装饰风格上同属徽派建筑风格,表现出很多相同的地方,如在建筑平面布置上表现出等级秩序、装饰上出现儒家文化取向的纹样等,但在具体的局部设计上二者又表现出明显的不同,究其原因有:首先,黟县地区属古徽州地区,当时的新安画派由于徽州独有的地域特色和江山代有人才出的技法师承,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同时也对当地的雕版印刷以及建筑雕刻业产生重要影响,在黟县的民居中普遍表现出精雕细刻的三雕纹样,如门枋、窗栏板成为整座房屋的点睛之笔。而武夷山地区,相较黟县在纹样的雕刻精细程度、艺术性上略显不足;其次,武夷山风景秀丽,很多佛道中人也热衷于在此地营建寺观并在此修行,同时也吸引了很多文人雅士在此游历,促进了文化发展,同时对佛道主题的追求也体现在其装饰纹样中;而黟县的装饰纹样多为象征着官场、商场的纹样(如海水、马、聚宝盆等),亦如黟县的男儿所从事的职业或经商或读书;而武夷山的装饰纹样多为表吉祥寓意的福禄寿、四季花卉等纹样,倾向为普通的吉祥纹样;再次,武夷山现存古民居的主人曾经都因经营武夷山当地的茶产业而发家致富,如武夷山下梅的邹氏,在其事业鼎盛时期,就将茶叶贩卖北至恰克图,南至广州、澳门及南洋各地,甚至武夷山茶成为中国茶的总称。由于商人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必定是经历颇多,于是就将其它的建筑样式带回来,如前所述南洋的曲线形防火墙。但武夷山的商人大多因茶产业而发家致富,而茶产业在明清时代上只是一度兴旺,相较之下,黟县地区因地少人多,男儿不是读书就是经商而形成儒商,黟县的商人在经济实力、文化底蕴等方面皆和武夷山地区的商人形成明显的对比,所以投射在建筑风格上,也显现出地域文化、经济实力在建筑形制、建筑细节上的种种不同。当我们独自漫步在古民居中,那许许多多的差异便成为我们感受不同地域文化、领略不同地区差异的落脚点,为我们立足当地文化、建设有地方特色的建筑风格提供了分析依据。
职位4与职位5的比较分析(汇总22篇)篇九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旧有的大厝形式已慢慢消失了,而取代之的是“中西合璧”的民居建筑形式,古建筑文化的遗失对建筑界是一大损失,所以对古建筑的考究与记载变得很迫切。如今,对福建安溪大厝的记载与介绍很多都还停留在仅存的少数建筑文化上,而真正的对大厝的布局格式、尺寸、风水等方面的考究相当缺乏。本文撇开对闽南大厝总体形式与装饰等的介绍,主要结合当地文化在空间布局、尺寸规格和风水讲究三方面对安溪传统闽南大厝做细致分析,寻回古民居文化中遗失的一小部分。
关键词:文化;空间布局;尺寸;风水;大厝。
地处闽南泉州湾畔的安溪,是中国福建省东南部的一个中心沿海山区大县,与厦(门)漳(州)泉(州)闽南金三角为邻。现辖458个村(居、场),其中行政村433个,面积3057.28平方公里、人口106万。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安溪被称为“龙凤名区”,是全国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是福建闽南地区最主要的革命根据地之一。
在安溪的古文化中,建筑文化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是安溪古文化的组成部分,更是泉州乃至闽南地区传统建筑文化的一个分支。安溪传统的闽南建筑文化是多元文化。它不仅表现在各种建筑构件的变化上,更重要的是它能吸收外来建筑文化中的精华,并将其融合到自己的建筑文化当中。至今,散落在大街小巷中的中西合璧的古民居建筑就是佐证。在这些古民居建筑中,最有特色的应属大厝建筑。它是古民居建筑的主要部分,遗存至今。
安溪大厝以土、木、石、砖为主要建筑材料,注意中轴,讲究对称,绝大多数为民屋,较富裕的人家则建“府第式”、“大厝式”的民居,“三间张”、“五间张”或再加盖“护厝”,很少盖成楼板房。
不论是走路还是坐车从安溪的村落中经过,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红瓦屋面、红砖白石相映衬的屋宇,高啄的檐牙、长龙似的凌空欲飞的雕甍和双燕归脊的厝脊;一家家白石门廊,都镶满镏金石刻的题匾、门联、书画卷轴。精美的木雕和各种人物、花卉、飞禽走兽的青石浮雕,青石透雕窗棂的红砖拼砌花墙,墙基柱础也尽是珍禽异兽、花草鱼虫浮雕,就连那檐部也缀满一出出白垩泥彩戏文塑像,使人大有满目琳琅、美不胜收之感;登堂入室,则见雕梁画栋,“雕玉填以居楹,裁金壁以饰铛”,“发五色之渥彩,光焰朗以景彰”。不但梁木斗拱雕工十分精细,厅堂门屏窗饰尽都镂空雕花,而且一式是大红砖地,一式是石砌的庭阶栏杆,真可谓“朱门绮户”、“雕栏玉砌”。身临其中,让人强烈的感受到:每一座“古大厝”,都是一件凝固着典雅华贵的时代精神之作品,是用独特的建筑艺术语言写成的一首感人肺腑的诗,是一曲使人心感激荡的赞歌,是用雕刻艺术塑造起凝固的故乡魂。
一、安溪大厝的空间布局形式。
安溪大厝基本布局形式是中轴对称、以院为核心组织建筑群。这种民居基本布局形式与北方的四合院有所相似,是一种向心围合式的群体布局方式。根据主体建筑开间数的不同,闽南大厝一般分为“三间张”和“五间张”两种,即三开间和五开间之意。而普遍的安溪大厝是“十间张”外加双护厝型大厝,所谓“十开间”,即大厝由十个开间和两个厅组成。纵深方向则依院的层次的增加称为“两落大厝”、“三落大厝”直至“五落大厝”。“十间张”大厝也叫“两落大厝”。另外,主体建筑两侧常布置有纵向排列的辅助用房,称为“护厝”。
“十间张”的安溪大厝的第一进房屋称为“下落”,第二进称为“顶落”,第一进和第二进之间的厢房称为“榉头间”,一般用作书房或儿童房,也有叫“过水房”,根据风俗,叫法不一。由顶落、下落及左右榉头间四部分围合起来的庭院称为“深井”(当地方言“深井”即天井),从而形成基本的四合院形态。大门的前方位有一个用条石铺砌的场子,当地人称之为“门口埕”或“石埕”,它是早期民居为农事之用而遗留的布局,相当于如今公共建筑的“入口广场”。
在各个房间名称上,按照左为上、右为下的原则,每个房间都有相应的称呼。顶落中部的.主厅叫做“上大厅”或“顶厅”,上大厅是家祠,设有祖宗牌位。上大厅的东侧是上大房,旁侧是上房(也叫“边房”,地位稍次于上大房)。下落隔着深井与顶落相对,中间与顶厅相对的是下落厅(也叫“下厅”),下厅起着门厅和过道的作用,下厅两侧的房间称为下照房(也叫“下照厅”),侧是角间,在所有房间中排行最小。顶落及下落面向深井的部位都留有巷廊。
而由于深井尺寸增加不大,榉头间前留出一宽阔的廊道,称为“榉头口”。两边护厝的纵向长度与中路建筑相等,二者之间是狭长的护厝天井,也称为“小深井”,护厝前部面向前埕处各留出一独立入口,入口后是护厝的门厅,它连通纵向的廊道,廊道旁是六至七间护厝房,与下落相连者称“护厝头”(即护厝门厅),与顶落巷廊连接者称“亭仔头”,与顶落后部连接者称“护厝尾”。
从功能上看,中路建筑(主厝)是家庭成员的主要起居、活动用房,在形式上也具有主导作用,是建筑的主体,护厝主要供佣人居住及厨房、洗涤之用,护厝天井内常有水井,这一部分是建筑的辅助部分。
二、安溪大厝的尺寸讲究。
安溪大厝在尺寸上,都以“丈、尺、寸”来计算。一般依据“竖向走双,横向走单”的原则,即建筑在垂直方向的尺寸都以双数记,如顶落厅的高度根据地理位置不同有一丈八尺二,一丈七尺六,一丈六尺八等几种尺寸,而水平方向的尺寸都以单数记,如巷廊的宽度有六尺七、六尺五、二尺七等。整个建筑的尺寸也都有严格的规定,其中表现尤为明显的是建筑的门窗,建筑的门窗并没有受现代建筑规范的限制,而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规定,如正门尺寸为4.7*7.2、4.9*7.8等,而房门尺寸为2.3*7.2、3.5*7.2等。另外还有,一个台阶的高度为6寸,“火库”的宽度为一尺八寸(正门前凹进的部位当地人称“火库”)。对屋顶的尺寸严格要求,体现在材料的设置尺寸与疏密,如圆子在顶落11根,在下落9根,而角子摆置的规则是“一丈十八钉”,即一丈长度内有十八根角子。瓦片堆叠形式有“三合”、“五合”,即铺瓦时保证一片同时叠在三片或五片上。另外,大厝的两边护厝的横向长度不得超过大厝主体,否则视为“喧宾夺主”,即“不分主次,没大没小”。大厝在尺寸上的许多严格规定至今已有所模糊,很多数据已经失传,当代大厝已不再沿用古代规定,所以还未能完整的列出大厝的所有尺寸要求。
传统的闽南建筑文化还有着许多独特的地方。古民居中屋檐上的“水车堵”,屋檐下的“鸟踏”,墙上“出砖入石”,屋脊上的翘脊曲线优美,十分清秀,给人一种腾飞的感觉,和北方民居建筑上屋脊那种庄严、平稳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优秀的传统民居,蕴含了大量的传统文化信息,它是反映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的一个侧面,是人们研究社会发展史的真实凭证之一。在频繁的更新过程中,能保存下来的古民居是永恒的建筑。如李光地故居、清水岩名胜还有安溪文庙等,这一些都是安溪古建筑文化的特色,具有独特个性,它从一个侧面反映着千年历史的文化。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传统的古民居正逐渐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
参考文献。
1.杨大威.对建筑文化之灵气与神韵的透视.《学术交流》,12期.
2.王东涛.试论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特色.《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4期.
3.朱怿,关瑞明.泉州传统民居空间设计分析及其启示.《建筑师》,期.
4.骆中钊.“古大厝”――用雕刻艺术塑造起凝固的故乡魂.《雕塑》,期.
职位4与职位5的比较分析(汇总22篇)篇十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的世界被各种图形包围着,我们寻求一种独特的平面设计语言的表达。因此,如果我们在设计过程中,注重把“徽派版画”艺术形式的许多内在因素融进平面设计的创意设计之中,使得“徽派版画”艺术语言对现代代平面设计更具启发性不仅可以使平面设计作品的形式美感不断丰富,也可以使得“徽派版画”的创作在当代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下面就以下几点谈谈“徽派版画”与设计的相通之处:
线条的丰富。
纵观大量徽州版画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几乎全是清一色的线造型,其线条运用结构清晰、风格细腻、造型逼真,富于强烈的装饰意味。从诞生到现在,线是“徽派版画”画面的首要造型要素,也是“徽派版画”最具代表性的视觉语言造型形式。“徽派版画”所呈现的生动活泼和秀雅多姿多得益于因其线刻技法,线条也造就了“徽派版画”独有的视觉造型审美特征。线作为版画的构成要素是不可或缺的,版画创作者通过线条不但追求的是对客观世界的简单描摹,而是要使观众产生与画家相同的情感共鸣。可以说,缺乏各种形式的线,作为表达情感的载体,就很难使观众产生与版画创作者产生相同的情感共鸣。所以,在版画创作过程中,线条不仅是作为画面强烈的表现力和深邃的内涵,而且也是画家抒发情感,彰显艺术个性的手段。因此,线作为版画的构成要素是不可或缺的。它不仅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深邃的内涵,而且也是画家抒发情感,彰显艺术个性的'手段。同样,线条也是平面设计中最基本的视觉形象。在平面设计中线条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通过线条,以造型、激发、构成的方式为设计作品营造出独特、新颖、令人遐想的韵味和氛围。如果在平面设计中,能吸取”徽派版画”中用线造型的规律,将线条作为平面设计作品的主体而进行构思创作的话,从传统中寻求突破,定会受益匪浅。中国古代的艺术从吴道子的线描开始就是绘画创作的根本,所以线的合理使用也是对于传统的继承。与版画艺术一样,平面设计的线条也被设计者赋予了情感与生命,有着丰富的表情,可以带给人不同的情绪表达。因此。在平面设计中,线条构成了设计的基本框架,是最具表现力的视觉元素,线的曲直虚实构成了变幻莫测的图形世界,如果在设计中注重把握不同线条的形态性格的同时,注重吸取“徽派版画”艺术中传统线描的气韵神,注重设计师个体情感的体现,则能更好地赋予不同线的性格,反映不同的心理效应。相对于“徽派版画”用刀刻划线条而言,平面设计中的线条表现手法更为丰富。如果“徽派版画”艺术的线条与平面设计的线条相互借鉴必能丰富平面设计的表现语言,更添平面设计的魅力。
艺术形式的简练。
简练不等于简单。艺术形式的高度简练性是一种高度的简洁和提炼,是艺术创作者运用艺术手法,寻求以一种最单纯的构图形式来表达丰富多彩的事物,是最能体现艺术家的艺术造诣,艺术创作能力高度浓缩的集中体现。版画由于其画种的独特性,它与其他的绘画具有明显的不同。如油画、国画的创作时,画家可以边看边画,以写生的方式,随时直接用笔把眼睛看到的东西直接呈现出来。而版画的创作过程时一种“转印”的过程,过程十分复杂,是一种间接性的绘画艺术。它要求版画艺术家在刻版之前就在头脑当中对整幅作品形成一个整体构思,从整体到细节,达到了其他绘画艺术无法企及的形式美。正是“徽派版画”艺术中高度的简练性和强烈的形式感,才使其独具装饰韵味与视觉魅力,这种装饰韵味更多体现在了“徽派版画”简洁的构图、整体性的造型和特有的印刷效果中。而在我们的平面设计中,设计师所呈现的视觉形态的表现更多的是选取经过几何抽象变形的点、线、面、形来构成画面这些抽象化的形态,能够使整体平面图形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直观性与形式上的简练性,便于平面形象的传播与交流因此,现代平面设计可以结合“徽派版画”艺术形式的高度简练的特征,使设计作品具有强烈的装饰美感。
黑白相生。
“徽派版画”作品由于刻印的关系,在形式表现上绝大多数为黑白形式,其秀丽、清雅的特点在强烈地黑白对比的画面中呈现更为明显。特别是版画中留白的运用。“徽派版画”中的“白”,是指画面中的“留白”,继承了中国传统绘画中虚实相生的美学原则。“留白”是以“虚”为“实”,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统一画面的实体,绝非毫无意义的空白。留白的形式表现作用主要是突现关键图形、赋予作品力度的一种重要手段。而平面设计中的“空白”作为一种设计语言,并非真的空白,而是一种有意味的造型方式。白的使用已成为平面设计中无法忽略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当我们在审视平面作品关注图形的同时,也不应该忽略二维空间背后的那一片为平面设计带来生机和灵气的空白空间。无论是设计观念的表达还是意境的营造,都离不开空白在画面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空白在平面设计中如果得以巧妙运用,不仅可以吸引读者的视线,激起他们的好奇心,突出作品主体部分,能积极有效地增强画面中形式符号的视觉表现力,既能突出主题内容,又能为人的视觉和心理提供无限想象的可能,从而提升设计品位。这点与“徽派版画”留白得使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由于传统版画艺术形式的借用与渗透,使得当代平面设计语言在传统语境中得以不断的完善与探求到更丰富的资源和更广发展空间。这种艺术形式与视觉语言的借鉴,无论在表现形式上还是创新思维上,都为当代平面设计一定的启示。同时,在平面设计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当代,设计师们也应该利用平面作为媒介来宣传、弘扬属于我们民族属于安徽自己独有的地域化特色的设计。在传统文化的土壤的滋养中,我国的平面设计才能够走上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使平面设计呈现出地域性的个性特色,可以为拓展平面设计本土化的表现形式作一些新的探索性研究。(本文作者:徐青单位:合肥师范学院艺术传媒学院)。
职位4与职位5的比较分析(汇总22篇)篇十一
徽州盛产木材,连绵起伏的山中,蕴藏了大量珍贵的木材。室内的木雕所使用的材料主要是当地盛产的红、乌、楠、紫檀、银杏、香榧、白果等高贵木材,这些木材质地坚硬,色泽美观,散发出朴素的自然美。
室内的门多用木雕装饰,根据结构不同,装饰和雕刻的手法和繁简程度也不同。室内的门在结构上可分:上部为横板,中间为隔扇,最底部为下槛。在横槛的上部为上槛,下部为中槛。隔扇上部为花心,中间是条环板也称束腰,下部为裙板。一般上槛、中槛和下槛是空白,不雕琢,而在横槛、花心、束腰和裙板上施以精细的雕刻。通常隔扇是一字排开的花门,花心为精细的镂空透雕图案,束腰和裙板的雕刻则较复杂,题材丰富,内容为人物和花、鸟、虫、鱼等图案。
明代是徽州建筑发展的兴盛期,清代是徽州建筑发展的鼎盛期。就室内的木雕装饰来说,整体而言,明初为发展期、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为发展鼎盛期、清末至民国为衰落期。门饰木雕风格与砖雕风格相似,由明代入清代,也经历了从稚拙到纤巧的流变。木雕技艺在明代已经完善、成熟,明中叶以后,随着徽商财力的增强、炫耀乡里的意识日益浓厚,木雕艺术也逐渐向精细过渡,多层透雕取代平面浮雕成为主流。入清以后,对木雕装饰美感的追求更强,涂金透缕,穷极华丽,虽然雕工精细,但反而显得过于繁琐。一般来说,清代徽州建筑内部维护部分的木雕装饰,细节刻画有余而整体“谋篇”不足,往往是局部观察完美无痕,整体却纤巧萎靡。在整块门板中,花心所占比例是相当大的。一般来说,常用的花心部位的图案有菱花、步步锦等花纹,雕刻的工艺是镂空雕。在同一扇门中,束腰和横板虽然同为浮雕,但图案绝不会相同,因为它们不属于同一水平面的雕板,这体现了徽州木雕“求同存异”既统一又变化的规律。人物雕刻和完整的设计构思,是门上木雕作品的两大特色。
人物造型传情达意,有的人物造型浑圆结实,承袭了汉时画像砖的遗风,有的人物造型适度夸张,流露出唐代画风的遗韵;整体构思体现在雕刻的内容上,如以人物为题材,雕刻的部位一般在裙板、隔扇条环板上。人物题材多样,但创作源泉基本不离开儒家文化精神,仁爱、三纲、五常中其精髓和本质是不变的,如“治国、齐家、修身”等观念。题材和内容虽然广泛,但也有一定的规律,有些内容可以同时并用,如“福、禄、寿、喜”和“忠、孝、节、义”两大方向的题材,可同时并用在两侧卧室的四个裙板中;整体性体现在每一幅木雕作品的内容、风格、造型、工艺形式上,有很明确的倾向,并在整体布局中寻求变化,从而形成完整的设计构想格局。
门饰的木雕中,浮雕、透雕表现手法多样,浮雕有浅浮雕和深浮雕之别;在内容上,题材广泛,人物、山水、花卉、禽兽、虫鱼、云头、回纹、八宝博古、文字楹联以及各种吉祥图案无所不包。花心的透雕、隔扇条形板和裙板的'浮雕,都散发着难以抵挡的艺术魅力。门扇的雕饰都讲究整体设计,构图布局对称而别致,追求点、线、面的构成与穿插,经常以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图案的形式出现,极具形式美与装饰感,从中表达了美好、吉祥的寓意,刀法细腻精湛。扇门中部的束腰或条环板因正在人眼等高处,看起来一目了然,更是木雕装饰的精彩之处了,多采用浮雕的形式,内容涉及人物山水、文房四宝、如意香炉、徽戏徽曲、宗教神话及民间传说,受新安画派和徽派版画的影响,人物、动物形象塑造生动有趣、飘逸洒脱、栩栩如生,追求理想与现实的结合,不讲究画面透视,夸张人与建筑树木的比例,构图别致、主次分明、虚实相生、雕工精到,令人称绝,并在观赏性中蕴涵着深层的文化内涵。在绩溪龙川胡氏宗祠中,它集徽派木、砖、石、竹“四雕”及彩绘之达成,其中以木雕最为精湛,取材,既有形态逼真、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植物,又有铺设变化巧妙设置的几何纹样。表现方法或简练粗放、典雅拙朴,或精湛细腻、玲珑剔透。祭堂中,东西22扇隔扇群板上的“荷花图”值得称道,荷花千姿百态,无一雷同,不仅将出水芙蓉高贵的品质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刻画出几枝折断枯萎的荷叶,以枯衬荣,显示徽州工匠敏锐的视察力和不凡的审美情趣。这些作品超越了工匠的审美视野,很有大家气度。
在木雕门饰的表面处理上,明清两代民宅中的木雕门饰上一般不施色彩,仅在表面刷一层桐油,当然也有极少数涂饰的现象,例外如黟县宏村承志堂内的木雕作品全部饰以金粉。但这少数现象并不影响徽州门饰中木雕的整体形象,表面不设色的原因:一则是明朝时期,庶民住宅不许施色沿传下来的习惯;再则是出于炫耀材质的高贵,充分展示木材本色和年轮木纹的自然美;三则出于防蛀防霉考虑,在表面刷上桐油,可以防虫防霉,使木雕作品保存的时间更长。从而保持了木材的原色,体现出木雕作品朴素的自然美。
门上的木雕装饰不但美化了民居,同时也很好地满足了建筑中对门的功能需求,具有良好的通风、采光作用。虽没有斑斓丰富的色彩,却不失富丽堂皇的气派,与建筑其他部分的雕饰交相辉映,形成了强烈的艺术氛围和强烈的感染力。
职位4与职位5的比较分析(汇总22篇)篇十二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两大经典建筑文化——徽派建筑和中原建筑的对比,希望能够很好的延续文化的精神,汲取和学习它们有益的元素,通过研究给现代的建筑技术带来一些思考和启迪。
关键词:徽派建筑文化;中原建筑文化;天人合一;返璞归真。
一、徽派建筑文化的简要论述。
“徽州”原名新安,位于安徽南边,位于黄山白岳之间,到宋徽宗年间,将新安正式更名为“徽州”,后一直沿用下来。徽州文化源于古时候中原战乱频繁,众多民族不断南迁,多种文化交错在一起迅速发展,全面崛起于北宋时期到明清时达到鼎盛。在这8间,徽州文化能独领风骚只因它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自古以来,建筑又是文化的里程碑,是政治经济的具体体现,也是科学技术和艺术的载体。徽派建筑历经千年风霜,地域特征非常鲜明,是徽州人生存文化反映的最为直观的古民居,并以明清时期的徽商的经济为基础,以宗教礼法为社会基础,以徽州文化为导向,才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徽派建筑,其中以西递、宏村最为典型,并于被列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这一举,充分的肯定了徽派建筑文化在世界文化界的地位。
二、中原建筑文化的界定。
中原一词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不陌生的,中原这个地区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划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各国分封各地,自秦国统一六国以后,中国有了一个短暂的统一时期,根据历史的记载,当时已分为南北,根据中国传统的区域划分,那时候的中原是有别于东、南、西、北四方以外的区域,也就是指最中间的区域,也就是现在的陕西关中、河南河北地区,还有的史书中所说的中原地区是指北方地区,就是黄河以北,长城以南,因此综合史书记载,我们现在所说的中原建筑文化所指的是中国传统历史中包括陕西关中、山西、河南、河北这些区域的文化,并以陕西关中和河南为中心的建筑特征。
三、徽派建筑文化与中原建筑文化的对比。
我国的'建筑文化有青海、西藏、内蒙西域建筑文化,也有安徽的徽派建筑文化,还有陕西关中这个区域的中原建筑文化。现在就着重来分析一下徽派建筑文化和中原建筑文化的联系和区别。
(一)不同的历史背景。
徽派古建筑最主要的形式是天井四合院,地处皖南,毗邻江浙一带,区域文化相对来说比较落后一些,但是这里有黄山白岳盘踞其中,地势险恶却又美不胜收。皖南地区的气候比较湿润,特殊的盆地地形又比较封闭,所以古代人群居的模式主要为“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最适应地形的环境,并且具有干燥、通风、安全性能高等优点。由于其独特的山高谷深的特殊的地形优点,在古代战乱时候,大批的中原贵族为了躲避战乱纷纷躲至此地,所以无形中也带来了一些中原文化,并改变了这里的人员数量和人口结构,中原文化与徽州文化的结合直接体现在徽派建筑上,所以说在某一意义上来说,徽派建筑文化融合了中原文化,所以说两者之间是有区别也是有联系的。早期的徽派建筑保留了原始的“干栏式”建筑格局再和中原的平房式的结构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现在的新型天井四合院,天井在徽派建筑中最为常见成为徽派建筑最主要的特征,既解决了潮湿等问题,又适应了险恶的环境,同时它也包含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沟通天、地、人,顶天立地。中原地区的土壤、气候等一些自然条件非常符合农作物的生长,所以这一地区的农业非常发达,发达的农业给这一区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基础,自给自足的家庭式经济,家族观念礼法占主要地位逐渐形成了以人伦关系为主的儒家思想构成的阴阳五行的观念。通过中原建筑遗址表明最早的中原建筑均为“半穴居建筑”,在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安居乐业那时候的建筑就是大规模的圆形或方形的房子分布在近水的阶梯上。在往后的发展中,中原经历过三次重大的民族文化融合,分别是契丹、女真、蒙古族相继进入中原,他们在中原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多民族国家,他们带来了自己本族文化的同时,也吸收了汉族的文化,自此就被汉化了。边疆民族的这些文化和制度渗透到中原形成了以中原文化为主的多元化文化集合体,比如说孔子的儒家思想,李斯的小篆体,程颢、程颐的宋代理学以及中国传统的建筑与城市的体制都发源于中原地区,经过文化传播,吸收阳刚、朴素等特征发展成为了伟大的华夏文明。正是这个伟大的华夏文明奠定了中原建筑蓬勃发展的文化基础。
(二)不同的美。
徽派建筑之美可以称为“自然之美”:自然古朴,清新典雅。不矫揉造作,顺应大自然的发展潮流,与大自然之自然美景结合在一起。不管时势如何发展,它总保持着自己最古典,最传统的美,不追潮流,不赶时髦,信守古制,崇尚儒家思想,追求自然的朴素之美。又因它独特的地理位置,依山傍水,有着独特的自然赋予的基本条件,羊肠小道,曲径通幽,弯弯转转,颇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意境,宁静怅然,是个适合隐居避世的世外桃源。中原建筑之美包括两种:一种是崇尚自然的自然之美,另一种是自己独有的形式之美。中原建筑的布局是讲究“天人合一”和“阴阳五行”,这是对大自然,对阳光的一种尊重,在房间的空间布局上讲究顺风顺水,既要南北通透又要聚气生财,所以才开设了“天井”和“小院”,这种设计反映了古人对大自然的向往和对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生活的追求。它的形式之美主要表现在对称和谐上,左右对称的中庸之美。这种均衡对称在万有引力的影响下,产生一种共同的心理反应,对每一个人都是差不多的,这样的方式把中国传统美学的精华发挥的淋漓尽致,形状上都是简单的长方形,一个一个错落有致,有的偏排成组,井然有序,从高低来辨别尊卑,有规有矩,不偏不倚,这也正反应了我们做人所要遵循的价值观和方法论。
(三)不同的结构和空间布局分析。
徽派古民居的选址是根据风水学来的,按照阴阳五行学说,讲究天时地利与人和,依水而居,环山涉水,它的架构、形式、颜色都有要与大自然相协调,体现整体环境的规范性和轮廓性。其中以有着“桃花源里人家”美誉的西递和“牛型”设计为主的“画里乡村”宏村最为典型,是皖南文化的代表也是封建社会的代表。它们极大的反应了明清时期达到鼎盛的徽州文化。人们借助风水观吉凶的同时也营造了水口,极大的改善了村落的环境和景观。中原建筑的空间布局是在保证对称和谐的整体美感前提下,增加它的流动性,起到一个补充的作用。在空间界面的处理上采用各种接口来阻断和分割空间的界面,接口可以用墙、门窗、隔断,古人用的隔断很多,比如屏风、隔扇、博古架等等,既实用又美观或者运用不同的质感的材料来表现空间的层次,各式的窗格在阳光的照射下,给整个空间里增强了活泼灵动之感,这些与中国传统的室内设计的观念非常吻合。
作者:杨浩张瑛单位:湖北工业大学合肥建设学校。
参考文献:
[1]陈伟.徽州乡土建筑和传统聚落形成、发展和演变[j].华中建筑,.
[2]朱永春.宋元徽州建筑研究——兼论徽州建筑的起源[j].小城镇建设,.
[3]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候幼彬.中国建筑美学[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5]王晓.新中国风建筑设计导则[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职位4与职位5的比较分析(汇总22篇)篇十三
绩效考核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员工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业绩、品德、态度、能力等进行评价的制度体系,是确定员工薪酬、奖惩、调动和升降职的重要依据。本文拟就选择绩效考核方法进行分析,为实际操作提供参考。
一、绩效考核的目的
其一是为了提高组织绩效,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这是绩效考核最重要的目的。通过设立绩效奖惩标准激励员工,通过绩效辅导帮助员工,从而实现提供员工工作的有效性,最终为提高组织绩效创造了可能。同时,凭借考核系统对员工的行为的导向作用,当组织的目标和战略发生变化时,组织所期望的结果、行为和员工的特征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其二是为了加强组织内部横向与纵向的沟通,为科学的管理决策服务。通过考核,经常对员工的工作表现和业绩进行检查,并及时反馈,可以促进员工之间、部门之间的沟通、了解和协作,有利于形成高效率的工作气氛,有助于组织成员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感情的融合,并为企业科学管理决策提供所需的信息。
其三是为了帮助员工改善工作行为,促进员工自身的发展。通过对员工的工作绩效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强化员工的责任意识和目标导向,促使员工不断地提高工作能力,改善工作行为。绩效考核过程中的回馈就是要肯定员工做得好的方面,指出员工存在的弱点和不足,绩效好的给予奖励,达不到要求的进行批评和处罚,并辅以相应的激励,如调薪、升职、淘汰等。
二、绩效考核方法的优缺点分析
常用的绩效考核方法通常有以下几种:
(一)强制分布法
强制分布法基于正态分布规律和二八原则以群体的形式对员工进行归类。这种技术要求管理人员将一定比例的员工放入事先定好的各种不同种类中去,例如卓越、优秀、达标、还需改进、很差等。
优点:容易设计和使用,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可以有效避免过分严厉或过分宽容的误差,克服平均主义。
缺点:这种评价方法主观性强;无法与组织的战略目标联系在一起;缺乏反馈机制;强制分布法会促使管理者根据分布比例的要求而不是员工的绩效表现来归类。
(二)行为锚定等级评价法
行为锚定等级评价法是一种通过建立与不同绩效水平相联系的行为锚定来对绩效进行考核的方法。它通过搜集大量的代表工作中的优秀和无效绩效的关键事件来确定每一关键事件所代表的绩效水平的等级,以此作为员工绩效的锚定标准。
优点:可以向员工提供公司对于他们绩效的期望水平和反馈意见,具有良好的连贯性和较高的信度;绩效考评标准比较明确。
缺点:设计锚定标准比较复杂;而且考核某些复杂的工作时,特别是对于那些工作行为与效果的联系不太清楚的工作,管理者容易着眼于对结果的评定而非依据锚定事件进行考核。
(三)目标管理法
目标管理法是相对成熟的一种绩效考核方法。它是以目标的设置和分解、目标的实施及完成情况的检查、奖惩为手段,通过员工的自我管理来实现企业的经营目的的一种管理方法。
优点:通过目标制定和分解使个人和部门的责、权、利明确、促进分工和协作,提高工作效率和业绩;通过上下沟通,促进了全员参与;通过上下级共同制定评价标准和目标,能够客观、公正地考核绩效和实施相应的奖惩。
缺点:管理者进行考核时通常会忽视一些不受员工控制的因素对员工绩效的影响,如经济周期对销售业绩的影响;没有对工作绩效的所有重要方面进行客观衡量,如考核销售员时只重视业绩;客观上引导员工将重心放在业绩中会被评价的那些方面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改进和完善;反馈信息不明。
(四)360度全方位绩效考核体系
360度全方位绩效考核体系是由与考核者有密切关系的上级领导、下属、同级同事和外部客户分别匿名评价。分管领导再根据评价意见和评分,对比被考核者的自我考核向被考核者提供回馈,以帮助被考核者提高其能力水平和业绩。
优点:360度全方位绩效考核体系分别考核了员工的任务绩效、周边绩效,其结果更加客观和公平;可以引导员工加强上下级之间、同级之间、内外部之间的沟通,促进组织的和-谐健康发展。
缺点:当考核者与被考核者有利益冲突时,考核者就会考虑个人利益得失,考核结果就有可能出现失真。此外,360度全方位考核法需要搜集来自不同方面考核者的大量评价信息,操作比较耗时,而且如何正确筛选和处理这些信息也存在一定的难度。
三、绩效考核的方法选择
通常来说,企业在选择绩效考核方法时,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考虑:
首先,从绩效考核方法本身特性的角度来考虑。强制分布法强行将员工的绩效分为好、中、差几个等级,在人数越多的企业或部门中效果越好。
其次,从不同岗位的特征来考虑。通常来说,基层的工作岗位工作内容比较稳定,工作职责比较简单,绩效标准比较清晰,宜采用目标管理法或者强制分布法来考核。
最后,在绩效考核的`操作成本来考虑。量化评价的考核方法的成本通常要高于定性评价的方法,但定性评价又会因为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失真较大而增加管理运作成本和组织成本。此外,绩效考核的成本跟企业规模的大小也有一定的关联。
总之,现有的绩效考核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绩效考核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绩效考核的目的,全面提高企业的绩效水平,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一、几种绩效考核方法的简介
目前,国内大部分企业采用的绩效考核评价的方法大致有4种:平衡计分卡、关键绩效指标、目标管理和360°反馈法。
1、平衡计分卡(the balance score-card,bsc)
平衡计分卡从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来衡量绩效。平衡计分法一方面考核企业的产出(上期的结果),另一方面考核企业未来成长的潜力(下期的预测);再从客户和内部业务流程两方面考核企业的运营状况参数,充分把公司的长期战略与公司的短期行动联系起来,把远景目标转化为一套系统的绩效考核指标。
平衡计分卡包括以下六种要素:维度、战略目标、绩效指标、目标值、行动方案和具体任务。它不仅是一个指标评价系统,更是一个战略管理系统。
2、关键绩效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ication,kpi)
kpi考核是通过对工作绩效特征的分析,提炼出的最能代表绩效的若干关键指标体系,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绩效考核的模式。kpi必须是衡量企业战略实施效果的关键指标,其目的是建立一种机制,将企业战略转化为企业的内部过程和活动,以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地取得高效益。
kpi一般由财务、运营和组织三大类可量化的指标构成。kpi可以使部门主管明确本部门的主要责任,并以此为基础,明确本部门人员的业绩衡量指标,使业绩考评建立在量化的基础之上。
3、目标管理法(management by objective,mbo)
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是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提出并倡导的一种科学的管理模式。所谓目标管理就是指组织的高层领导根据组织面临的形势和社会需要,制订出一定时期内组织经营活动所要达到的总目标,然后层层落实,要求下属各部门主管人员以至每个员工根据上级制订的目标和保证措施,形成一个目标体系,并把目标完成情况作为考核的依据。
它先由组织最高管理者提出组织在一定时期的总目标,然后由组织内各部门和员工根据总目标确定各自的分目标,并在获得适当资源配置和授权的前提下积极主动为各自的分目标而奋斗,从而使组织的总目标得以实现的一种管理模式。
4、360度反馈(360°feedback)
360度反馈也称全视角考核(full—circle appraisa1)或多个考评者考核(multi—rater assessment)。它是一种从不同层面的人员中收集考评信息,从多个视角对员工进行综合绩效考评并提供反馈的方法,或者说是一种基于上级、同事、下级和客户(包括内部客户和外部客户)等收集信息、评估绩效并提供反馈的方法。360度反馈与传统自上而下反馈的本质区别就是其信息来源的多样性,从而保证了反馈的准确性、客观性和全面性。
360度反馈评价体系的目的在于通过获得和使用高质量的反馈信息,支持与鼓励员工不断改进与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工作行为和绩效,以使组织最终达到管理或发展的目的。如图所示:
二、绩效考核方法的比较
每一种绩效考核方法都反映了一种具体的管理思想和原理,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不同的方法又都有自己的局限性与适用条件范围。下面从不同的角度对绩效考核方法进行一些探讨:
1、从绩效考核方法本身的特性来看
从绩效考核方法本身的特性而言,kpi与平衡记分卡都强调绩效考核的战略导向,并以此将企业战略发展内化为企业及员工的具体行动,适应了大企业重视管理的策略需要。虽然中小企业也有管理上的策略需求,但中小企业一般更重视市场的开发,目标管理模式通过目标的层层传递,重在实现目标所期望的结果,比较适应中小企业追求成长的策略要求。360度反馈作为一种有效的能力开发手段,可有效的应用于大企业对主管能力的考核评估,以全面了解主管工作技能、方法以及工作策略,评价一个主管的胜任能力,但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更重要的是其推动创新的能力,360度反馈不一定十分有效。
2、从绩效考核体系运作的成本角度来看
绩效考核体系的价值在于绩效考核所产生的经济收益高于投入的成本。一般而言,绩效考核的成本包括有管理运作成本、组织成本以及考核信息收集与管理的成本。一般而言,量化评价的考核模式方法的成本要高于定性评价的模式方法,但定性评价又会因为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失真较大而增加成本。企业规模越大,绩效考核信息传递的失真会越大,这甚至会超过量化的成本。因此,大企业倾向于采用量化的形式。
平衡计分卡需要从四个维度进行考核,每个维度又存在一些关键的考核指标,需要的数据量很大,一般适合于大型企业,其运作的成本很大。
中小企业组织扁平化,管理层次少,信息传递失真小,在绩效考核中可以考核更多的信息,因此可以采用目标管理的方式。同时,借鉴与采用kpi的模式也是相当有效的。
360度反馈主要用于人员的胜任能力的考核,获取数据的方式较容易,考核的成本较之上面几种要低。
3、从绩效考核的文化背景角度来看
绩效考核的精神就是要体现客观、公正、公平。对中国文化背景的大企业而言,人际关系复杂,老好人现象特别突出,从而造成绩效考核流于形式,从而使企业失去活力,这不仅是国有企业,包括一些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也染上这种国企病。
很显然,kpi模式和目标管理讲求量化的管理,一切用数字说话,能够有效抑制这种文化的影响。360度考核则由于中国文化的影响,在中国的实施不是很理想。对于中国企业来说,360度考核应作为一种能力开发的工具,而不应成为把考核结果与报酬联系的工具。
4、从绩效考评周期的角度来看
绩效考评周期分为定期考核(每周、旬、月度、季度、半年、年度)和不定期考核2种。
一般而言,基层生产或销售人员必须进行月度考核、季度考核以及年度考核,而中高层考核周期则可长些,甚至3~4年。
从这个角度来看,目标管理法的好处在于能调动员工主动性,自由度比较大,但是对主管和员工素质要求比较高。适用于周期长,挑战性大,而且不好量化的工作。
kpi和平衡计分卡不仅能够把目标分解到部门及员工的日常工作当中来;也能够使公司集中有限的资源来达到公司目标。不仅适合短期的绩效考核,而且还适合企业长期的战略考核。
5、从绩效考评范围的角度来看
从绩效考核的范围上看: kpi模式强调抓住企业运营中能够有效量化的指标,提高了绩效考核的可操作性与客观性;mbo模式将企业目标通过层层分解下达到部门以及个人,强化了企业监控与可执行性;bsc模式是从企业战略出发,不仅考核现在,还考核未来;不仅考核结果,还考核过程,适应了企业战略与长远发展的要求,但不适应对于初创公司的衡量;360度绩效反馈评价有利于克服单一评价的局限,但应主要用于能力开发。
总之,需要指出的是,无论如何,绩效考核方法的选择都是一个权变且灵活的过程,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对一般企业而言,我们可以推荐以平衡计分卡思想为基础,分解开发kpi体系,通过目标管理方法加以有效落实贯彻。
职位4与职位5的比较分析(汇总22篇)篇十四
虽然高考成绩还未公布,但随着6月23日高考填报志愿时间的逼近,今年高考分数线是会上升还是下降成为近期家长与考生最关注的事,今年我省高考分数线至少降5分。昨天,记者从兰州一中、西北师大附中等省级示范性高中了解到,综合考生的预估分数,各高中的高三教师也根据201x年的考题难易程度以及考生的答题情况,结合201x年甘肃省高考招生计划人数占报考人数的比例等因素,大体预测了201x年的高考录取分数线。今年我省高考分数线会较去年整体下降5分至10分左右。
考生整体成绩与去年相差不大。
“今年考生整体成绩与去年应当相差不大!”说起今年高考成绩会不会有特别大的变化,各科老师都会说出这句话来。据介绍,虽然数学试题较去年有难度,甚至有个别老师觉得,同近几年的数学试题相比,201x年数学试题的难度是201x年以来历年高考中最难的一次。但除此之外,不论文科综合,还是理科综合都基本与去年试题保持一致,英语试题的阅读理解部分相比往年要简单,总体难度不高,试题比去年简单。综合数学试题略难,其余科目较去年简单的情况,老师们感觉,今年考生成绩应当与去年差不多。
记者从阅卷现场了解到的情况也证明了这一点,今年西北师范大学负责评阅全省文史类试卷。根据各科阅卷老师反馈的情况,从前期阅卷情况来看,今年考生答题情况与去年相差不大,成绩没有特别大的变化。
两大因素拉低分数线。
考生整体成绩与去年相差不大,那是否今年的本科分数线会与去年持平。在采访中,老师们感觉,今年的分数线一定会较去年有所降低。拉低分数线的是考生人数与招生计划的变化。
今年全省高考报名人数共295941人,比去年减少1455人,而招生计划比去年增加了16189名。这一增一减自然会拉低今年高考本专科整体分数线。
据老师们的预计,今年理科的分数线可能较文科会更低一些。原因是理工类考生149985人,比去年减少10216人,文史类考生99629人,比去年减少2258人。而理工类招生计划比去年增加9014名,文史类比去年增加5473名。由此不难看出,理科的分数线会较文科下降一些。
理科重点与本科线会降5至10分。
师大附中部分高三教师综合今年的文理科整体卷面情况,以及人数、计划的变化等多种因素,预计今年理科一本线会较去年下降5分左右,二本线下降10分左右。文史类下降不多,一本线可能与去年持平,二本线下降5分左右。
资料显示,甘肃省理工类本科一批录取控制分数线为501分、本科二批448分、本科三批365分、专科(高职)批260分;文史类本科一批录取控制分数线是504分、本科二批458分、本科三批395分、专科(高职)批320分。
职位4与职位5的比较分析(汇总22篇)篇十五
由预算委员会负责召开,研究、落实解决预算执行中存在问题的政策措施,全面掌握预算的执行情况,纠正预算的执行偏差。
2、开展预算执行分析。
由财务部门及各下属单位执行,针对预算的执行偏差,充分、客观地分析产生的原因,
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或建议,提交董事会或经理办公会研究决定。
3、定期组织预算审计。
目的是纠正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发挥内部审计监督作用,维护预算严肃性。最后形成审计报告,直接提交预算委员会以至董事会或者经理办公会,作为预算调整、改进内部经营管理和绩效考核的一项重要参考。
4、预算报告制度。
年终,预算委员会应向董事会或者经理办公会报告预算执行情况,并依据预算完成情况和预算审计情况对预算执行单位进行考核。
5、预算考核。
预算的有关数据是关键业绩考核指标的数据来源和基本参照,预算的执行情况应纳入绩效考核管理体系。将预算执行情况与预算执行单位负责人的奖惩挂钩,并对此作出相应奖惩。
职位4与职位5的比较分析(汇总22篇)篇十六
一、分析法学的含义。
和国时代。
在西方法理学文献中,我们经常发现与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相关的名词是“分析法学”、“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法律实证主义”和“新分析法学”。在不太严格区分这些名词的法学家那里,这些名词是可以通用的。如果我们要严格地区分这些名词之间的细微差别,这里可以作出这样的界定。
“分析法学”更多的是指19世纪边沁和奥斯丁所创立的法律命令说,他们在法律研究的方法方面,采取一种分析的方法,总结出法律制度的一般概念、范畴和原则,用奥斯丁的话说,是“一般法理学”所采取的科学的方法,他们严格区分立法学(或者他们称为伦理学)和和法理学,将法理学的范围严格地限定于一个国家的实在法。
“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是“实证主义法学”的一部分。“实证主义”的概念来源于孔德,他把知识的进化分为三个时期,即所谓神学时期、形而上学时期和实证主义时期,他认为实证主义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把这种实证主义运用到法律领域,便有了实证主义法学。这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既包括对于制定法的实证法学,即所谓分析法学,又包括对于法律历史的实证法学,即所谓历史法学,还包括对于法律在社会中的实证分析,即所谓的社会法学。“法律实证主义”是“实证主义法学”的另外一种表达形式,广义的法律实证主义与实证主义法学同义,狭义的法律实证主义特指分析实证主义法学。从内涵上讲,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泛指自奥斯丁到哈特,以及到拉兹、麦考密克的法律理论。
“新分析法学”泛指20世纪对于奥斯丁分析法学的最新发展,严格地讲,哈特的法律规则说是新分析法学的典型代表,但是,从广义上看,“新分析法学”同时包括了哈特的法律规则理论和凯尔森的法律规范理论。
为了准确地表达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含义,这里有必要考察一下西方学者对于这个概念的分析。
哈特在1957年前后对法律实证主义的表述是:1,法律是一种命令,这种理论与边沁和奥斯丁有关;2,对法律概念的分析首先是值得研究的,其次,它不同于社会学和历史的研究,再次,它不同于批判性的价值评价;3,判决可以从事先确定了的规则中逻辑地归纳出来,而无须求助于社会的目的、政策或道德;4,道德判断不能通过理性论辩论证或证明来建立或捍卫;5,实际上设定的法律不得不与应然的法律保持分离。[i]可以说,第1、第2和第5是奥斯丁明确提出过的`,而第3和第4则是奥斯丁理论的逻辑结果。
澳大利亚法学家萨莫斯(roberts.summers)于1966年提出了法律实证主义的十大含义,十大含义依次为:
1,实际上的法律可以清楚地与应当的法律区分开来。萨莫斯说,奥斯丁对此回答是肯定的。
2,现存实在法的概念适宜于分析研究。萨莫斯认为这肯定不是奥斯丁的观点,因为奥斯丁并没有涉及特殊法理学的具体内容。
3,力量或权力是法律的本质。萨莫斯说这是肯定的。
4,法律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这个体系不利用其他学科中的任何东西作为它的前提。萨莫斯说,这不是奥斯丁的观点,而更象是康德或凯尔森的看法。
5,法律和判决在任何终极的意义上都不能被理性地得到捍卫。萨莫斯认为这是哈特的看法。
[1][2]。
职位4与职位5的比较分析(汇总22篇)篇十七
根据《国土资源系统开展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年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我局对查找出的权力关键点、权力运行的风险点及制度漏洞,开展评估分析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以工作重点领域为依托,查找权力的关键点、权力运行的风险点。
我局围绕《国土资源系统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年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广泛征求机关内部、人大代表、服务对象等方面对我单位工作重点领域的建议和意见,并进行梳理,主要是在用人权、审批(预审)权、处罚权、监督权等方面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易发多发,主要表现在:
4、土地审批(预审)过程中,从中捞取不义之财,产生权力运行风险点;
7、是违法用地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行使,随意性大,产生权力运行风险点;
8、征地补偿环节中,对补偿费的发放监督不力,产生权力运行风险点。
二、统筹安排,查找权力运行制度漏洞。
权力运行制度漏洞查找坚持清理与审查相结合。对反腐倡廉23项制度进行了全面清理和审查,重点围绕“两权”运行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相关制度进行清理审查,按照“分权制衡、监督制约、公开透明”,提出“立、改、废”意见,对不适应工作需要的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对过于原则、不便操作的进一步细化,下一步将对《**区国土资源局重大事项民主决策制度》、《**区国土资源局集体会审制度》、、《**区国土资源局会议、学习制度》、《国土资源局过错责任追究制度》进行完善、修改;对《**区国土资源局诫勉谈制度》、《国土资源局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区国土资源局干部轮岗制度》进行细化;建立《征地拆迁违法违规行为责任追究办法》、《“三重一大”议事规则》2项制度。
三、发生权力运行关键点、风险点的原因分析。
国土资源管理领域发生权力运行关键点、风险点的原因是:
2、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系统内部管理机制、监督机制不健全,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手段;
4、用人机制不够健全,工作岗位缺乏流动性,某些重要岗位长期由同一人任职,有些工作从开始准备到最后验收都是相对固定的一批人,极易造成各种问题的'发生。
四、健全制度体系,规范工作行为。
针对查找出的权力关键点、权力运行的风险点、权力运行的制度漏洞,加强对重点人员和重要环节的制度建立、健全、完善、创新,形成用制度规范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
(一)建立健全运行类制度体系,规范工作管理。一是完善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制度。修订、完善了党组议事规则和局长办公会议制度、廉政谈话、述职述廉、民主评议等制度规定,防止权力失控、行为失范、决策失误。凡“三重一大”事项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推行主办部门辅助决策、“一把手”末位发言制,确保决策民主、科学。二是完善土地执法管理制度。制订、完善了执法人员工作制度实施意见,推行重大涉土事项集体审批和重大案件集体审议制,加强对土地执法行为的考核监控和制约,不断完善执法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进一步规范了行政收费和行政处罚,减少工作人员的自由裁量权,有效缩减办事程序,用制度规范工作行为。三是完善行政管理制度。()制定实施后备干部管理办法、财务管理办法,大宗物品采购监督制约办法。人事管理上实行竞争制、交流制、任期制,建立起透明、合理的人、财、物管理制度体系。
(二)建立健全责任类制度体系,推动工作开展。一是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通过对党风廉政建设任务进行分解,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等形式,构建党组(领导班子)负全面责任,“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分工负责,部门“一岗两责”的责任机制,进一步明确了工作任务、责任部门、责任人和完成时限等。二是完善国土资源服务责任制。全面推行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延时服务制、预约服务制等工作制度,以制度规范服务项目、内容,严明工作纪律,强化服务责任。
(三)建立健全追究类工作体系,促进工作落实。一是修订完善综合考核办法。推行综合考核,涵盖全面,量化标准,综合运用。将制度落实情况、职责履行情况、工作开展情况等纳入综合考核范围。二是开展党风廉政责任制考核。建立完善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考核追究办法,丰富考核内容,完善考核方法,综合运用述职述廉、民主生活会、廉政谈话、效能监察等方式,定期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评议与测评相结合,对不落实、落实不到位的严格按规定追究责任。三是完善执法过错追究制。对执法过错追究办法进行修订完善,对发生过错的及时追究责任。
职位4与职位5的比较分析(汇总22篇)篇十八
其次,保险表见代理的设立也有助于完善保险代理制度。早期保险代理制度单纯从保护保险人利益出发,并无表见代理的规定,只有有权代理和无权代理的简单划分,这使即使投保人无过错却可能承担无权代理的后果。这就使得投保人承担了不合理的、过度的负担,不利于维护交易安全。而表见代理以维护善意投保人之利益,维护交易安全为宗旨,并且由保险人承担责任。于是,善意投保人依合理信赖行事得到了合理的法律保护,同时也使得保险代理制度更为健全。
第三,保险表见代理制度的建立有利于维护保险市场良好秩序,促进保险业务的发展。如果无表见代理,则因保险人不承担保险责任,而使被保险人的利益受损,对保险发展带来阻碍:其一,降低保险代理制度的信用,使其代理制度应有的功能大为减损。当投保人有合理理由信赖代理人有代理权并与之签单时,结果却是该保单不为保险人所承认。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视代理为畏途,而不敢或不愿意与代理人接触;其二,如果保险公司对表见代理不承担责任,那么投保人对保险代理人的审查将十分严格,通过保险代理人招揽的业务将锐减,投保人会到保险公司管理机构所在地或营销服务部投保,而拒绝与保险代理人接触,遍布城乡的保险代理人将失去意义,我国的保险业就很难发展起来。其三,保险公司为了减少代理人因越权代理行为而产生的后果必将进一步加强对代理人的培训和管理,从而更好地保护被保险人利益。
职位4与职位5的比较分析(汇总22篇)篇十九
三、分析评议的方法步骤。民主评议党员主要分五步进行:
(一)组织学习。
组织广大党员认真学习党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也可结合当时实际和评议内容学习有关文件,进一步提高党员思想认识。
(二)撰写党性分析材料。
引导党员对照党章规定、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基本要求和各级党组织提出的要求,对照评议的内容,认真总结思想、工作、学习、纪律和作风等方面情况,撰写党性分析材料,找出差距,并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分析原因,明确努力方向。党员领导干部还要从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方面,从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方面进行深入剖析。
(三)进行民主评议。
以党支部为单位召开组织生活会,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对党员进行民主评议。民主评议要注意听取群众意见。
(四)提出评议意见。
组织生活会后,党支部及时召开支委会议,根据党员平时表现和民主评议情况,对党员逐一提出综合评议意见。评议意见要与评议对象见面,听取本人意见。
(五)反馈评议意见。
评议意见确定后,以书面形式向每个党员反馈。评议意见要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提出下一步努力方向。对初步评定的不履行党员义务、不具备党员条件的党员,要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认真核实,经上级党委审批后确定。民主评议过程中要注意听群众意见,发扬党内民主,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方法要简便易行,注意实效。
开展党性分析评议活动,要根据上级党委统一做出的安排,采取学习动员、征求群众意见、开展谈心交心、撰写党性分析材料、召开民主生活会、提出评议意见、反馈评议意见等七个步骤进行。
四、表彰和处理。
对民主评议的优秀党员,党组织要采取适当形式给予表扬和表彰。对评议出的不履行党员义务、不具备党员条件的党员,要认真做好教育转化工作;对经教育帮助仍然不改正的不合格党员,按照党章和党内有关规定,进行组织处理。
农村党员党性分析制度三。
一、总体要求。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紧密联系我项目党员队伍现状,引导广大党员学习贯彻党章,对照党员条件和新时期党员先进性具体要求,认真进行党性分析评议。
党性分析评议要坚持联系实际、务求实效的原则;坚持正面教育、自我教育为主的原则;坚持依靠群众、开门搞教育的原则;坚持注重团结、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原则;坚持领导带头、以身作则的原则。
二、时间安排。
党员党性分析评议与每年一次民主评议党员活动一并进行。项目部党员利用晚上时间不少于40个学时,架子队党员利用工余不少于30个学时。
三、方法步骤。
1、学习教育。党支部结合党员集中教育培训和民主评议、党性分析评议确定的主题,进行动员教育,组织党员认真学习党章和集团公司、公司有关重要文件精神,提高党员党性意识,增强搞好民主评议、党性分析评议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员与群众之间采取“一对一”的方式,以平等的态度沟通思想,交换意见。党员个人征求意见的人员数量一般不少于3人。
3、撰写发言提纲。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党员要认真撰写党性分析材料,总结分析一年来思想、工作、作风、纪律等方面的情况,重点检查存在的问题,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进行分析;党员领导干部还要从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和科学发展观、正确业绩观方面进行分析。党员的党性分析材料应重点突出存在的主要问题,认真分析思想根源,提出具体整改措施。
4、召开支部组织生活会。按照“一个一个地过”的方式,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对由于特殊原因经批准未到会党员的评议情况特别是批评意见,党支部负责人要在会后如实向本人转达。
5、支委会提出评议意见并向党员反馈。召开支委会,根据党员个人讲评、党员互评、群众参评的情况和征求到的意见,以及党员的一贯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实事求是地提出评议意见。然后召开支部党员大会,以书面形式如实向党员本人反馈评议意见。党员本人对评议意见有异议的,如评议意见确与本人表现不相符,支委会要认真研究修改;如评议意见符合党员本人实际表现的,党支部要做好党员的思想工作。对评议初步确定为不履行党员义务、不具备党员条件的党员,进行批评教育,帮助其认识问题,要求认真改正。
6、向职工群众通报分析评议党员情况。分析评议告一段落后,党支部采取适当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向群众通报分析评议党员情况。通报的主要内容包括:支部组织生活会的基本情况,党支部的评议结果。党员对存在问题的认识和整改意见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7、工作总结。党员党性分析评议工作结束后,各党小组写出专题总结报告。总结报告主要包括:基本情况、主要成效、存在问题、今后打算等方面。
四、组织领导。
1、切实加强领导。党员党性分析评议工作,根据上级党委统一安排部署,项目党支部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党支部书记负责组织实施、和具体抓好落实。
2、建立检查制度。党支部在党员分析评议工作基本结束后,采取重点抽查和普遍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开展党员党性分析评议情况进行检查和效果评估,达不到要求的要进行补课。
3、巩固活动成果。要通过抓党员整改措施的落实,做好总结党员分析评议工作经验,完善组织生活制度,规范党内活动,加强党员管理,巩固分析评议成果。
4、建立工作台账。党支部开展分析评议党员的工作计划、党员撰写的党性分析材料、专题组织生活会记录、支部对每个党员的评议意见及向党员反馈的情况、分析评议党员情况通报和工作总结等资料应及时进行归卷。
看了农村党员党性分析制度还看了:
职位4与职位5的比较分析(汇总22篇)篇二十
婆罗门,又称公朴(不好意思,错字),这些人一般随身带三块表,负责国家或者地区的祭祀,礼仪等大事。婆罗门的收入,行踪都非常神秘,一般只能在电视中见到,偶尔也到其他种姓之中去慰问一下,都是众星捧月一般。据称高级婆罗门经常不受外国人待见,但他们的子孙却都往国外跑,不知道是为了什么。
刹帝利,又称普通公务员,这些人从事行政管理工作,都有着稳定的`收入,俗称吃皇粮的。如果能够把婆罗门服务好,或者捡到三块表,也有可能混成婆罗门。但是想成为刹帝利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君不见今年公布的招聘刹帝利的比例,都在150:1左右,当然你要出生在婆罗门家就另当别论了。有人说网上传说中的wu毛也是刹帝利,不知道是真是假。
吠舍,各大小私企业主,虽然他们一般有着很高的收入,有些手下也有不少首陀罗,但毕竟不是吃皇粮,因此哪怕小小的刹帝利他们都不敢得罪,事实上一般的吠舍都会想办法认识一些刹帝利或者婆罗门,朝中有人好办事嘛。
首陀罗,城市的普通居民,这些人一般都有城镇户口,为吠舍打工,从事各种体力及脑力劳动,弄不好就下岗了。不可能见到婆罗门,更不敢得罪之,最近好象有几个首陀罗得罪了婆罗门,被称为屁民,这名字可比首陀罗难听多了,所以还是要小心。
其实这四大种姓也只概括了中国三分之一的人口,还有一种被排除在种姓外的人,即“不可接触者”或“贱民”,他们年轻的时候可以去城里打工,从事首陀罗不愿意干的工作。一旦有个经济危机什么的,就统统回家,不算在城市下岗人员之人。因为他们生下来就被贴上一个叫做户口的东东。就算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去掉它,也经常被称为凤凰男,或者凤凰女,没办法。
职位4与职位5的比较分析(汇总22篇)篇二十一
一、导言。
信用起初是指资本拥有者和资本需求者之间的一种借贷关系,社会信用则专指国家的一种债务[1]。其实在工业文明以前,这种本质上的赊欠行为就一直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当事人双方之间的诚信保证。而诚信则是整个社会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它的内涵和外延又都远远超出了信用的狭义范畴。但是,在交换经济高度发达的当代社会,诚信在经济领域的意义就显得尤其重要。所以,社会信用就逐渐替代了社会诚信这个伦理范畴,其自身也就完成了由经济领域向整个社会领域的转化。本文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准备对社会信用的制度特性进行一些有益的探讨。
二、社会信用的产生。
社会诚信在人类的肇始阶段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在一个比较封闭的、环境极其恶劣的氏族或部落之中,由于特殊的家庭关系,原始人之间的个体观念和群体观念几乎没有差别。氏族成员对公共权利的均占性保证了人们在有限的生活资料范围内的公平,从而也为后来的社会公正播下了最原始的种子。如同一个十分民主的家庭一样,诚信就自然而然地渗透到人们的血缘感情中去了。这时候自利和互利还处于浑然一体的状态,而氏族的公共权利从本质上而言也就是一个体现互利的制度。随着对偶婚和父权社会的出现,新的财产继承方式的产生逐渐导致了不同家庭之间的财富分化,以家庭为单位的自利行为开始冲破原来纯粹的互利制度而争取最有利于自己的分配方式,其中氏族最高军事首领及其下一级军事首领是瓜分互利剩余的第一批自利者。原始的存在于血缘感情中的诚信连同旧的家庭关系被一起炸毁了,自利释放出的无穷力量开始贪婪地攫取一切可能的财富,原始诚信在这种自利的盲目性中彻底消失了[2]。
从此以后,社会诚信开始了它艰难的重建过程。这个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领域,它们在不断的斗争和妥协中向前融合演进,形成了具有稳定特征的社会规范体系。第一个领域形成了社会最广泛和朴素的诚信基础,它是社会伦理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之所以说这种诚信是朴素的,是因为它还带有原始社会时期遗留下来的后来被休谟称为“公共感情”的东西。在人充当生产资料的时期,劣势自利和优势自利之间的绝对矛盾加深了前者在感情上的互相支持,出于互利的需要,劣势自利之间逐渐产生了属于自己的行为规则。而诚信所体现的就是一种在恶劣条件下的互相扶助,这种小范围的、与落后生产方式相伴随的诚信还处于不被优势自利认同的断续发展状态。当然,劣势自利之间起初也并非必然地选择了诚信规则,所谓必然,不仅意味着“公共感情”的需要,而且还包含了对必然的背离和斗争。最后,在小范围的落后的生产方式下,人们发现保持诚信成了一个生存下去的必需“技巧”。拥有它就意味着融入了一个共同对付困难的劣势自利团体,这是一种典型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归属需要,它并非人们自愿设计,而是出于对生存危机的本能反应。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工业文明的到来,这种发轫于小范围的诚信原则就逐渐突破了其狭小的疆域而演化为全社会伦理体系的一部分。第二个领域就是劣势自利和优势自利以及优势自利之间的矛盾斗争所产生的诚信原则。除了和第一个领域的诚信具有一定的共性之外,这种诚信则更多地体现了在规范上的强制性。不同自利之间的斗争导致了资源在某种程度上的损失,风险系数的差别有可能使得优势自利和劣势自利之间形成一种暂时的和解,其保证就需要一种诚信。但这种诚信带有双方的被迫性和对各自自利的压抑,所以它又往往具有不稳定性,有时反而会造成对社会诚信的怀疑和破坏。优势自利之间的斗争则通常表现为一种双赢的格局,通过对利益的重新分配,他们需要遵守的是一种契约性的诚信。随着国家公共权利的出现,这种诚信也就逐渐地上升到了法律的高度。在一个各种自利可以制衡的格局中,国家就越处于中立者和执法者的地位,而其代表的公共权利则更多的是一种维护互利的权利,诚信也因而成了互利的应有之义。第三个领域就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斗争所产生的诚信问题。由于国家所代表的是一种抽象的公共权利,所以它更有可能会被自利集团利用来进行有利于自己的交易。由于主权的介入,国家之间的诚信往往具有更加不稳定的特征,从而导致了第二个领域斗争的向外延伸及其损失的可能增大。尽管各个国家斗争的结果会达成一些共识性的原则,但缓解矛盾的根本点还在于劣势自利和优势自利之间差距的进一步缩小。诚信的力量暂时还无法突破人类由于发展差距所导致的自利算计。
总之,社会诚信的产生主要导源于自利之间的相互斗争,是各种自利力量制衡的结果。在普遍的伦理基础之上,随着公共权利向互利体系的转化,上升到法律高度的契约性诚信由保护优势自利而转化为对普遍自利的保护。这种伦理要求和法律规范上的逐渐一致使得社会诚信获得了真正的普适性,从而也使得它成为了互利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社会信用不同层面制度的互补性及外部性。
社会诚信的伦理范畴是十分重要的,它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正如上一部分所讨论的,劣势自利由于处在权利的控制之下,他们对于欺诈者的惩罚通常情况下不可能上升到法律的高度。为了避免“以牙还牙”的恶性循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剥夺欺诈者未来依靠诚信而可能获取的利润。而在一个小范围的团体中,惯例就能够起到这个作用。从花费资源的角度而言,惯例是比较节约交易成本的一种被团体成员默认的非正规规则。这种诚信惯例的建立起初是基于对“公共感情”的非自觉遵守,后来是自利遭受过惩罚损失的被迫性接受,而更重要的原因则在于大多数自利个体的诚信行为所带来的团体的稳定以及团体对诚信者的认同性奖励。当诚信经过长时期的`系统强化之后,这种伦理观念就变成了自利个体效用最大化的一个无意识的约束条件。所以,某种程度而言,在一个小范围的团体中由于不存在信息的问题,通常情况下伦理等非正规规则就可以起到一种准法律的作用。对于一个资源稀缺的系统来说,这种基础规则体系就是高效的。随着交换经济的飞速发展,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人类在某种程度上都变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信息问题的出现给一些纯粹自利者创造了超越小范围的、利用欺诈获取超额利润的机会,这时候诚信者就变成了弱者,而伦理规则所具有的惩罚功能对这种游弋性的自利欺诈者也就失去了作用。如果这个欺诈者具有对公共权利的表决权,那么就会出现公共权利的代理问题。它所导致的可能后果就是遭受侵犯的伦理规则由于长期做不到对欺诈者的惩罚而失去了社会群体的继续认同。这样的系统就变成了一个具有极高交易成本的非稳定系统,扩大的交换经济也将因为得不到诚信的保证而有可能退缩到以前的小范围经济。
但是,整个社会诚信的丧失同时也非常不利于优势自利最大化效用的实现,所以完成对利用信息问题欺诈的限制和惩罚任务的往往不是劣势自利,而是优势自利之间经过斗争而达成的合作性规范。这种规范属于行业的层面,它的目的在于通过确保成员的诚信而维续行业在市场上的优势地位。如果行业能够通过欺诈而达到长期的收益,那么这种行业的规范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同样的,如果行业内其他成员一直容忍个别成员对劣势自利的欺诈行为,那就意味着这个行业的衰弱直至消亡。换句话说,也就意味将自己的利润毫不设防地拱手让于欺诈者。而这种和个体自利相违背的做法是非理性的。所以,本质上来说,行业层面的。
规范体系是经济交换扩大之后欺诈者向诚信者的一个理性回归,它不是自愿的,而是通过实际的或预期的效用损失迫使双方达成的一个互利的均衡。这种行为规范和前面的伦理规范显然极其不同,它是对法人行为的规范。而伦理诚信则是对自然人的规范,它可以弥补行业规范的不足,因此具有普遍的适用基础。
当伦理规范和行业规范尚不足以解决纯粹自利的诚信问题时,最后的途径就只有诉诸于法律。这是一种表面上看来最耗费资源的制度行为,然而对于一些非理性的盲目自利而言的确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从这个角度来说,它反而能够防范更大范围的社会损失。当然,我们在这里所指的是一个体现互利的法律体系,唯有如此,才能使得任何个体自利彻底放弃对公共权利的寻租行为,从而确信法律的公正性。如果公共权利还处于个别优势自利的控制之中,则这种垄断就会不惜以损害社会效用而增大个体效用。而其主张的法律通常情况下就会导致自利强烈的寻租行为。所以,对公共权利的制衡是十分重要的。
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出,社会诚信的三个不同层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是一种互补性的关系。其中伦理规范是行业规范和法律规范的基础,而法律规范则是运用公共权利对前两者的一种强制性保证。但是,正因为法律所体现的是一种公共权利,所以一旦对它失去了控制或运用不当,则有可能导致对其它两个规范体系的外部负效应。
四、我国社会诚信发展的三维分析。
通常情况下,任何公共权利都会要求其他个体遵守普遍的诚信规则。不管这种公共权利是属于个体的还是全体的,诚信规则都有利于系统的正常维续。帝制时代的中国是一个完全由个体自利占据公共权利的状态,它在本质上和一个巨型的私人公司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官员是仅仅对皇权负责的“管理者”,所有的其他个体都变成了“雇员”。占有者往往处于一个难以克服的悖论之中:他永远不可能清楚地知道属于自己的财富到底有多少。这种对财富边界的模糊性很容易诱致其他个体自利的占有行为,所以要求“管理者”和“雇员”的忠诚就显得十分重要。在某种程度上,公共权利的最终占有者就会倡导一个符合诚信的伦理规范,这和他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对于劣势自利来说,伦理规范本身就是他们长期经验之后的一种较优选择。但是,我们也看到由于最高权利的参与,这种伦理规范又带有一定的为纯粹自利服务的内容,从而程度不同地偏离了其演进的互利性方向。这种最高权利对普遍伦理体系的有意识改造形成了一个有利于纯粹自利生存的“企业文化”,而生于斯长于斯的“管理者”和“雇员”所养成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就自然地维持了这种闭环系统的稳定。可以说法律在帝制时代的本质不在于对互利的保护,而纯粹体现了皇权对本身自利的一种维护,它和伦理规范有时是浑然一体的。这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文化霸权主义导致了工业文明在中国发展的严重滞后,因为在一个绝对私人垄断的领域不可能容许法律意义上其他个体所有权的存在。这就天然地缺少了一个优势自利之间相互斗争的环节,从而导致了产生互利制度的主体缺位。在这种类似巨型的私人公司中,巨额的交易成本就经常被耗费于对其他个体所有权的剥夺方面。而正是因为“管理者”对个体所有权未来预期效用的低估,才导致了他们之间的勾结或短期的奢侈性消费。所以,帝制时代“管理者”的代理问题是最让权利终极拥有者头疼的事,它也造成了对符合诚信的伦理信念的破坏。从这个角度而言,法律又主要是针对“管理者”的行为的,因为他们最有可能导致皇家财富的流失。
任何制度除了层次的不同外都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性,其中伦理观念应该是最容易深入人心的。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中国两千多年来的文化具有极强的向心力,这也是过去的帝制时代所需要并加以培养了的。除了这些之外,中国伦理观念中对诚信的要求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基本上仍然属于休谟所谓的“公共感情”范畴,而缺少西方国家由于交换经济所衍生的“互利”内容。但是,相对于符合社会诚信而言,建立在小范围的基于社区感情的伦理体系则具有更大的认同性和传承性。每一次大的政治变革都会对既有的伦理体系造成不同的影响,这也是新的公共权利需要建立有利于自己的伦理基础的必然选择。然而如果政治目的对伦理规则的“公共感情”基础也进行了控制甚至破坏,那么就有可能导致整个社会伦理体系的崩溃。而这种历史可能性却不幸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发生了。它的触角直接延伸到了基本的社会细胞――家庭之中,从而不可避免地破坏了伦理规则的感情基础。所以,对于一个还没有来得及修复伦理创伤的民族来说,它的下一代就失去了对过去伦理规则的可欲性。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相伴改革而来的西方文化、伦理观念等也就毫无阻挡地进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加上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个体自利的不断膨胀,整个社会就被带入了一个缺乏沉静思考的困境,这时候就难免会出现社会诚信问题。相对于伦理诚信来说,在社会诚信体系的“三架马车”中,行业规范在中国还基本上没有得到机会发展。帝制时代根本不容许其他个体所有者的存在,所以那种手工作坊式的约定俗成也仅仅处于萌芽状态。而全民所有制的结果则更是从根本上消灭了任何个体所有制,它和帝制时代的所有制正好走了两个极端。由于公共权利不承认自利的存在,由此导致的就只能是“公地悲剧”。和帝制时代所面临的情形一样,诚信就只能够依靠法律对权利代理者的监督来实现。而这种不是个体自利之间经过斗争达致互利结果的公共权利也就只能带来交易成本的大幅度提高。一旦当个体所有权有了发展的机会,自利的盲目性就会不顾一切地追逐短期的最大利润,这和帝制时代的道理是一样的,因为公共权利都具有对个体所有权剥夺的可能性。加上基本伦理规范的残缺性和法律完善上的滞后性,行业层面的诚信就容易出现失控的局面。而公共权利的代理问题是一个极其普遍的现象,它的严重性也反映了个体自利在改革后的膨胀倾向。由于权利主体虚位所必然伴随的监督不力,造成了优势自利对公共财富的强烈寻租浪潮。而这种渐进式的对部分个体分配额度的不断增大,尽管保证了社会改革的稳定,同时也带来了劣势自利对社会公正的普遍怀疑并进而引致了对社会的信任危机。这对于符合诚信的伦理体系的重建无疑是十分不利的。这时候作为公共权利组成要件的法律就处于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既要谨慎地引导社会伦理走上符合诚信的道路,又要坚决地促成符合诚信的行业规范的建立。从目前来看,尽管政府在这方面已经做了不少的工作,但距离社会诚信体系的真正完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五、结论。
社会诚信从本质上来说是不同的个体自利之间斗争所达成的一个互利均衡结果。一般意义上,在一个相对落后的小范围经济中,符合诚信的伦理规则就能够起到对个体自利的完全规范;而行业规范则主要是工业文明之后所逐渐形成的一种对法人诚信的规范体系;这两种规范所不能够解决的问题则通过对公共权利的诉求获取了法律上的强制保证。我国的社会诚信体系由于历史原因所导致的对作为伦理基础的公共感情的破坏,造成了人们对伦理规则的非可欲性和传承上的断裂;加上公共权利对个体所有权的否认,我们就从根本上缺少了一个工业文明和社会诚信的重新拟和过程;而公共权利的主体虚位所导致的权利失控则造成了对伦理诚信和行业诚信的进一步冲击;在没有形成完整的社会诚信体系以前,体现互利的法律保证作用就凸现了。
职位4与职位5的比较分析(汇总22篇)篇二十二
中日同属大陆法系传统的亚洲国家,对于法律理念的认识,对于法律知识的继承、传授和运用等方面都具有诸多共同之处。
摘要:日本又是一个十分重视教育而且教育事业十分发达的国家,在高等教育特别是法学教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对其进行批判地借鉴有利于加快我国法学教育的发展步伐。通过对中日现行的法学教育模式各项具体内容的比较分析并积极借鉴日本法学教育成功的办学经验,同时,深刻反思我国现行法学教育模式存在的不足,这有利于探究完善我国现行法学教育模式的有效途径。
1.培养模式方面。
当前,日本的法学人才教育培养模式主要有法学部教育模式、法学研究科教育模式和法科大学院教育模式。法学部教育模式主要运用于法学本科教学阶段。在日本,高中毕业生一毕业就有权选择进入法律院系进行为期四年的学习。学生首先在教养学部学习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外语等基础知识,时间是一年到两年,然后转入法部学习法律专业知识。在这个阶段,学校主要是进行一般性的法律知识传授,是一种法律修养式的普及型、素质型教育。法学研究科教育即研究生阶段的法学教育,目标是培养法学研究和教学人员,培养学生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
法科大学院制度是作为日本司法制度改革一环而提出来的。法科大学院是日本在各个水平较高的大学院(研究生教育)法学研究科和法学部(本科教育)基础上建立的专门培养法律职业人员的高等法学教育机构。法科大学院培养模式是独立于原先法学教育的新型的专业研究生教育模式。日本建立法科大学院是在批判继承原来法学教育制度的基础之上而建立起来的新型法律人才培养机构。在招生方面,法科大学院注意平衡法律专业本科毕业生和非法律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入学比例,针对这两个不同的教学对象实行不太一样的学制。在教学目标方面,法科大学院教育主要是法律实务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法律实务能力。因此,法科大学院的运作方式与制度理念和以往的教学制度不一样,是全新的。
目前,我国的法学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本科教育培养模式和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建国后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国法学教育主要采取以本科教育为起点的模式,大学法学系的招生对象是高中毕业生。在研究生教育阶段,获得法学本科学士学位的毕业生才有资格考取法学硕士研究生。,我国借鉴了美国模式,法学教育又开辟了以研究生教育为起点的模式,学业结束后授予“法律硕士”学位,起初招收对象为本科非法律专业的学生,现在招收对象不限于非法律专业的学生。
2.教学机制方面。
在日本,大学法学部的教育重视专业基础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坚实的基本法学理论基础和较宽厚的专业理论基础。据此,法学部的本科学生在学习之初一律不分专业,同部的学生学习相同的课程,主要是学习相关的基础学科的知识,目的是打好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理论水平,以有利于学生今后继续升学深造或从事法律实务的实际需要。在课程设置上,为了达到培养学生坚实的基本法学理论基础和宽厚的专业理论基础的目的,法学部的专业课程设置坚持了分类更细、涉及面更广、课时更多的原则。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取教师讲授法为主,同时也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和模拟法庭教学法等方法。
法科大学院的教育从实质上来说是法律知识和实务技能教育,其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法科大学院教育强调培养法律职业人员从事司法实务需要掌握的必要学识和应用能力,因此,不仅强调课堂讲授,而且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不仅教授学生具体的法学理论,而且强调法律实务能力,特别是法律文书的撰写、法庭辩论能力的提高等;不仅强调理论教学,而且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法科大学院所开设的课程体现出明显的体系性,并形成不同的“学科群”。主要包括法律基础课程、法律实务基础课程、相邻法学课程和前沿性扩展课程,具体的课程由各法科大学院根据自身情况设置。在教学方式上,法科大学院采取灵活的教学模式,在分班时,每个班的学生人数有严格限制,注意教学师生双方的互动。同时,法科大学院十分注重进行法律临床式教育,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表现为咨询面谈能力的培养、个案分析能力的培养以及法律见习等几种方法。
在我国法学教育的过程当中,法学课程的设置和法学教学方法是我们应该重视而且也一直重视的两个问题。在专业设置方面,目前我国高等法律院校的专业设置已由先前的单一化转向多元化,已开设的专业主要有法理学、民商法学、经济法学、国际法学、诉讼法学、行政法学、环境法学、监狱法学等。目前,各高校法学专业均开设16门核心课程,同时,也开设了专业限选和专业任选课等课程。科学的教学方法是实现法学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法学是一门理论性与社会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所以,在我国法学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一要强调理论研究和知识疏导的重要性,努力提高学生的法学理论知识和法学文化修养。同时,也不能够忽视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法学教育更加重视法学生的法学知识的积累,而对法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这体现在教学方法上就是采取教师单方面的讲授为主。实践证明,在教学方法上只采用讲授法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法学生所提出的要求。因此,法学教学方法应当而且必须实现多样化。除了教师在课堂的理论讲授法外,还应该积极探讨采用诸如案例教学法、模拟法庭教学法、法律诊所教学法等方法。
3.管理体制方面。
在法学教学管理体制方面,日本大学法科大学院根据《法科大学院的设立标准》的精神进行了积极地改革。第一,针对的学生成绩认定,规定了细致的评分标准,其中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第二,建立留级制度。第三,建立第三者评价制度。这一制度目的是为了消除可能出现的单纯追求司法考试通过率的应试性教育,而保障法科大学院的教育质量。为了保障评价的客观和公正性,该制度明确规定了评价机构的多元化组成人员和详细明确的评价内容。
广义上的教育体制包括宏观角度的教育管理体制和微观角度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对法学教育而言,目前的教育管理体制都正经历着深刻而广泛的变革。法学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我国法律人才的素质,关系到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因此,应当从国家利益和科学发展的需要统筹法学教育的整体优化。在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上,目前我国的法学院校正在根据院校教学科研、校办产业、后勤服务各方面的不同职能,建立不同的管理办法;正在以机构改革、人事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调整队伍结构,促进人员合理分流;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围绕着教学和科研两个中心,加强一线,压缩二线,不断提高教学科研人员占教职工总数的比例,以提高办学效益;后勤改革也正在进行积极的探索。
4.招生规格方面。
日本法学部本科教育的招生对象是高中毕业生。高中生一毕业就有权选择进入法律院系学习。法科大学院的招生对象包括非法律专业本科毕业生和法律本科毕业生,而且重视这两种生源的比例关系,旨在优化生源结构。在选拔的考试方法上,法科大学院采取适应性统一考试和学校选拔考试相结合的方法。适应性统一考试考查的重点是入学学生的推理分析能力和阅读表达能力,主要目的在于测试考生是否具备在法科大学院接受法律训练的素质、能力。学生要进入法科大学院学习,还需要参加所报考的法科大学院的入学考试。最后,由法科大学院根据两种考试的成绩决定录取人选。
在我国,法学本科教育阶段的招生对象是高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通过参加统一高考,只要分数合格一般就可以到自己所填报的高校法学专业学习。法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招生对象由原先的非法律专业本科生扩展到既包括非法律专业本科生有可以是法律专业本科生,考试方法是全国统考,考试的内容包括法学专业、法学基础和公共课项目。考生通过全国统考之后,再由各院校自行组织复试考核,合格者方可入校就读。法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生源主要来自法学专业本科生,也包括非法学专业的本科生。一般要通过参加全国统考、复试考核、录取的程序。
随着法治国家建设进程的推进和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我国的法学教育事业得到了不断地发展,法学教育模式也得到了相当大程度的'发展,但从总体来讲,目前无论是法学教育层次、机构还是教育渠道等都呈现出复杂、混乱的特点。就法学教育的机构而言,我国既有国家出资兴办的法学教育机构,又有民间出资兴办的法学教育机构。在从事法学教育的普通高校当中,不仅包括一些专门从事法学教育或者以法学教育为主的政法院校,而且包括不是专门从事法学教育的综合性的普通高校,还包括广播电视大学、函授大学、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公安院校、政法干校、司法学校、考试培训学校以及一些科研机构等。复杂、混乱的教育模式不利于法学教育的管理,教育管理跟不上就不可能使法学教育质量得到提高。
目前,我国法学教育的弊端还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脱节。这种脱节主要表现在“各法律职业并不以经过系统正规的法学教育作为入门条件或任职资格,各法律职业以在职人员的法律培训替代职前法学教育;法学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等各个环节没有自觉贯彻法律职业的基本要求;法学教育缺乏法律职业部门的参与和引导。”第二,理论教育与培养技能分离。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师单方面“灌顶式”的讲授法。这种方法固然可以使学生对系统理论知识的有着较好的掌握,但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此种教学方法下,学生只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和记忆知识的机器,学生没有时间和空间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另外,理论教学与实践没有形成良性互动。学生的专业实践(实习)的时间很短,一般是1~2个月,而且大都安排在第七个学期,学生对专业实践重视不够,收效较差。
我国目前的法学教育模式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还不能完全满足培养社会所需合格法律人才的要求。因此,要不断完善法学教育模式就必须建立健全相关教学机制,创新法学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改革完善管理体制,从而提高法学教育教学质量,增强法律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1.建立健全法学本科教学机制。
(1)合理利用现行学制,建立科学的教学运行机制。
目前,我国法学本科教学任务包括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和具备一定的司法实践技能。合理利用现行学制可以比较好完成这两项任务,就是实行“2+1.5+0.5”运作法,调整法律本科四年教学活动的运作流程,使其高效运转。具体是:首先,大学的第一、二年要开设必修基础课程,让学生集中学习基础知识,为搞好专门学科打下坚实基础,并让学生开始接触、了解、掌握一些法律技能。其次,大学的第三年以及第四年的上半年让学生学习专门学科知识,使学生的专业知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最后,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为司法实践期。学生在学院的统一安排和专业教师的带领指导下,在公、检、法及法律服务机构进行专业实习。在实践中,学生可以运用自己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经过法律思维的引导去解决和思考法律实践问题,从中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同时,也可以为今后的司法实践工作积累宝贵的经验。这种学制运行模式,既符合学习的认知规律,利于学生掌握专业学科知识,又把学生法律技能的培养与训练贯穿四年大学生活的始终,是一种较切合我国高等法学教育实际的教学运行机制。
(2)推行弹性学分制,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提高教学质量。
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为统一单位来测量课程的学习量,以取得最低必要学分为毕业标准的具有一定弹性的教学管理制度。它具有培养模式的多样性、学习内容的选择性、学习进程的弹性和选择教师的灵活性等特征,具有主体认定、自主选择、质量监控和效能刺激等功能。在学分制的环境中,能够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机制。学分制对于实施法学素质教育,提高法学教育质量,多快好省地培养法学复合型创新人才,促进法学教学基本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2.创新法学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教育界早已提出“素质教育”的思想,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在法学教育中“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还远远未达到预期效果。要实施并实现法学素质教育,首先应培养学生的法律信念,使他们崇尚法律,树立法律的权威意识,“公正、公平、正义”等法律理念牢记心中,这是每个立志从事法律工作的学生必须坚定的信仰。美国法学家伯尔曼曾说过,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其次是要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与法律技能,这种专业训练将保证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正确理解和运用法律。法律思维,是指一种特殊的思维,它是职业法律群体根据法律的品性对人的思维进行抽象、概括所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势,是受法律意识和操作方法所影响的一种认识社会现象的方法。法律思维的具备是法律职业技能形成的前提条件。法律职业技能是从事法律职业的人所应具备的与法律职业密切相关的能力、技术和方法的总称。它所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解决问题的技能、事实调查的技能和法律表达的技能之于法律职业尤为关键。所以,法律思维的具备与法律职业技能的养成是培养高素质法律人才不可或缺的两个因素。
法学教育要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实现理论教育与技能培训的统一以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统一,就必须引入实践性教育模式,创新法学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在实践性教育模式下,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创造出一套全新的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的标准方法。评价的重点应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评价的指标也应是多方面的、综合的,因为教育实施的效果是表现在多个方面的。评价的指标应该包括:学生实践结果的成败、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否正确、运用的法律思维方法、动手技能与知识灵活运用程度。除了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外,也应注重学生职业修养的评价。关于评价方式,可采用学生自我评价、服务对象评价、学生办案小组内互评、教师评价多种评价方式。
3.改革完善管理体制。
目前,我国法学教育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发展的速度也越来越快。随之而来的需要急需解决的问题也就越来越多,其中,最需要我们去研究和解决的就是如何完善法学教育管理体制的问题。法学教育管理体制完善与否是决定法学教育质量是否能得到提高的关键因素。而法学教育的质量又直接影响我国法律人才的素质,并关系到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因此,应当从整个国家法学教育科学发展的视角来统筹法学高等教育的整体优化。要制定严格的法律教育准入制度,在保障法学院较大的教育自主权基础上,制定全国统一的法学院批准条件、审批机构和资格审查程序,尤其要规定法学院必须具备的办学条件。只有经过审查,符合标准的法学院、系,才有资格开办法学教育。同时,组织独立的机构对这些办学机构进行定期的教育质量检查和评估,随时淘汰不合格者。
高等法学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是法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深入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是一股无法阻挡的历史潮流。首先,要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对管理体制、组织机构、学科设置、人员配备进行调整,优化师生、教职工与学生、教师与职工的比例,以达到精简、高效、统一的目标。其次,进行教育科研体制和教育模式的改革。主要是实施、创新和完善实践性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实施科研激励机制,提高科研兴趣,增强科研能力。再次,进行教学基础建设与改革。要广泛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扩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丰富和完善学生学习方式,同时,加大投入,加快法学院校的校园规划建设,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2]丁相顺.日本法科大学院教育制度及其特征.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69(3):102.
[4]陶建国.日本法科大学院教育制度及其问题.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9):71.
[5]朱立恒,曹盛.中国法学教育改革评析.当代法学,,22(4):153.
[6]霍宪丹.当代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8]张影.我国法学教育模式的反思与选择.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
[9]朱立恒,曹盛.中国法学教育改革评析.当代法学,2008,22(4):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