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文学书籍的读后感篇一
寒假里,我去书店里看书,刚入店门,就被儿童文学那鲜艳的封面给吸引了。随手一翻,马上就被书中的故事给迷住了——这些文章实在是太美了。
我来不及多想,爱不释手的把它抱回了家。
我打开书,迫不及待的看起来。啊!真是太好看了!有作家访谈,有拇指阅读,领军佳作等等。其中,我最喜欢九0笔团子了,这里面都是讲我们学生的故事,很容易产生共鸣,让我们身临其境。
看着看着,我不禁为小林的的“大胆”而感到敬佩,为《第一次约会》而捧腹大笑。总而言之,这些文章都表达了我们的心声。儿童文学真是太好看了。
在书山里,儿童文学是一片清凉的树荫,在学海里儿童文学是一个可供休息的小岛。我每天都要品味这里面的故事领悟它的魅力。
要问我为什么喜欢它,因为《儿童文学》是一份纯净清新的老牌纯文学刊物,有46年历史,哺育了几代少年。品质高雅,内容健康,直达少年心灵。
文学书籍的读后感篇二
很早就开始觊觎此书了,但是碍于想要看的太多,所以久久未能一睹芳容。今天终于看完了。看完的第一感觉就是,塞林格这家伙真够味儿,结局居然来了个悬而未决。好吧,我想说的是,小说的境界不就是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么?如果这样说的话,塞林格这家伙就真他妈的成功了(引用了作者著作里面的惯用词语,算是对作者的肯定吧,毕竟我是不爱说脏话的)。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展开述说,让人身临其境。出色的心理描写使人很容易把握文章的脉络,以至于不会感觉生涩难懂,相比《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部小说浅显易懂多了。当然,这两部著作是不能拿来作比较的,毕竟都不是同一类型的著作。不过因为我是同时看这两本书的,所以尽管他们在本质上没有什么联系,但是就我个人而言,因为考虑到理解层次上的话,它们对于我来说就必然有共通性了。
根据小说的情节,我料想,主人公霍尔顿会挂掉的,毕竟他的思想在一步步堕落(照理说应该不算是堕落,他只是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不能自拔,不能更好的融入到这个社会中去,不能很好的与人相处,鄙夷一切媚俗虚伪的东西罢了),一步步走向无可救药的境况,他的脑子也因酒精的麻醉和厌世的情绪而导致思维的混乱。骨子里的反叛特性在他的内心世界表露无遗,但是却因为世俗的眼光而不得不压制自己心灵最深处的呐喊。他向往东方哲学,他的愿望是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个没有喧嚣,没有斗争,没有鄙夷,没有媚俗,没有压迫,没有强制的美好愿望,有的只是一群单纯天真的玩耍的小孩。多么纯粹的想法哟,不过也仅仅只是愿望、梦想罢了。能实现的梦想不叫梦想,只有那些实现不了的梦想才叫梦想。霍尔顿知道这样的梦想是不能实现的。所以退而求其次,做不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他就选择隐居山林,一样可以逃出这个纷繁的世界。就在要付诸行动的时候,小妹妹菲比及时拯救了他。怎么说呢?与其说是拯救还不如说是让他摒弃了出世的想法罢了。有一种说法叫做“委曲求全”,霍尔顿的最终妥协也算是一种博大的求全方式吧。我觉得这样理解能够稍微舒坦一点,这样比较对得起我的内心,因为有时候我也有霍尔顿这样的想法,但是现实却总是把我拉回来了。(菲比的能耐是我所料不及的,这也是导致我没能准确预测结局的原因。但是,毕竟霍尔顿太爱菲比了,我也爱菲比。看菲比的那一段,我总是想到的是我的妹妹,呵呵,以至于感觉特别亲切。所以这样的结局也是情理之中的。)
小说中这么一句话:“一个不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个理由而轰轰烈烈地死去,而一个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个理由而谦恭的活下去!”把“委屈求全”这个成语诠释得淋漓尽致,也就是说一个成熟的人懂得怎么去委屈求全。这让我想到一句话:“一个真正自由的人不是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而是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细细想来,多么让人纠结矛盾的两句话哦。给你一个选择题,你是要成熟还是要自由?到此为止,我又想到另一个问题,一个关于智者和圣人的问题。大凡智者不一定能成为圣人,而圣人在我看来应该都是智者,就算他们没在某个学科领域内有所建树,但是他们的心境已经能够折射出他们就是一个智者,因为他们能够在成熟与自由之间游刃有余地做出选择,或者他们根本不用选择,因为他们两者兼有,这是你我此等凡夫俗子所不能企及的。很悲戚地承认,我不是一个成熟的人,更不是一个自由的人。如此种种,我还是一个存在很大提升空间的人。
言尽于此,这部著作给人的感想不会只有这些,我暂且写上这么一些,相信我哪天重新翻看一定还会更有一翻感慨的。
文学书籍的读后感篇三
;《唐山大地震》是由钱钢先生创作的历史题材的报告文学。
吸引我去看这本书原因是偶然在电视中看到了同名电影。
一直生活在无震地带的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巨大破坏力,看着剧中唐山人民的家园轰然倒塌,亲人离散、情人别离,排山倒海的悲伤、恐慌扑面而来,但灾难过后人们的坚强、团结深深震撼了我,于是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这本书,在文字里寻找唐山地震时人们最真切的感受。
故事以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为历史背景,书里描绘了唐山角角落落震前、震中和震后的生活场景。唐山人的善良纯朴和百折不挠的唐山精神是令我印象最深的,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依旧对未来美好生活充满期待。
“大地是万物的摇篮,也是万物的坟墓。”钱钢先生开篇便这样写道。一场春雨可以拯救多少人,一次地震又可以带走多少人?唐山大地震带走了24万人,是二十世纪迄今为止全球地震伤亡最惨重的一次。
这是一本真正让我从头哭到尾的书,书中对唐山大地震进行了全景式的描写,人性的美好与黑暗,生命的脆弱与顽强,被完完全全地展现在我面前。
一场空前的灾难,在大自然的力量面前生命是如此的脆弱、不堪一击,从未有过的损害给人们带来的感受和影响是特别又珍贵的。书中极少批判、谴责的口吻,但也让人觉得故事内容有虚构成分,在故事结尾都有采访实录作为凭证。
其中有一篇《最后的五个男子汉》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那五个男子汉是五名矿工,有强悍有力的,也有在地震时吓得哭鼻子的,性格迥异的他们却在这本书中留下了风格独特的一页。要知道矿下的工作本就是危险多变的,当一声巨响将他们堵在地下上千米的矿洞时,五人表现出了惊人的生存力。耗尽精力打通的“立槽”被余震重新堵住,筋疲力尽铲出的“中巷”又前功尽弃,一次次的希望,又一次次的绝望,折磨的不是体力,更是人心!
可就是这样没有光亮、食物、水的恶劣环境下,最爱哭鼻子的小王喊出了“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口号,五个人就这样在车厢里等待,耗着身上残余的热量,竟然坚持了十五天!终于等来了救援的灯光!
生与死往往就在一念之间,而他们活下来的希望,竟然是那家里早晨热腾腾的肉包子。
每一篇的故事都给我带来了独特的感动和震撼,数万鲜血堆积的地震是怎样的灾难啊!我们所了解的真的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钱钢先生的这本书不仅是为了记录这次灾难,更是为了告慰唐山的百万生命在天之灵,没有人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到突然结束的人生给唐山人带来的绝望。
在这本书之前,没有人想到去记录这一切,他们轰轰烈烈结束的平淡一生都要被掩盖。
钱刚先生用文字把我们带到了唐山大地震的现场,仿佛亲眼看到了人民子弟兵的冲锋陷阵, 邻里陌路之间的互帮互助, 等待救援的生命奇迹, 得到温暖关怀的地震孤儿。
这让我想到了2008年发生的汶川大地震,这是我所处的年代经历的最残酷的灾难,无数的人流离失所,失去家人,当然我也体会到了同胞之间强大的团结力,一车又一车的捐赠品被运进灾区,人人都想尽一份力。很奇怪,我们素未谋面,可我总为你们端着一颗心。
读完这一本书,人性的丑与美展现地淋漓尽致。可我只想去记住种种温暖,记住同胞受过的苦难,为了生存的顽强意志,和重建家园的齐心协力。那些丑恶就让它永远消失吧!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