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写作要求,提出好的写作点子并加以转化。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范文范本,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一起来看看吧。
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分析(通用21篇)篇一
摘要:近年来,济南市的经济快速发展,而其中民营企业的贡献不可磨灭。本文旨在分析济南市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在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探讨民营企业的出路和发展对策。
关键词:民营企业现状问题对策。
一.济南市民营企业的现状最近关于民营企业的发展问题成为各方热点关注的问题,关于民营企业发展的争议也在逐渐增多,不可否认,民营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有益的补充,同时对gdp的增长、市场经济的活跃以及税收的增长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下面就简单的分析一下济南市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
1.从作用上来看:民营企业已成为济南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据统计,2009年济南市民营企业营业收入4552亿元,实现增加值1418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2.4%,略低于山东平均(42.8%)。由此可以看出民营企业的发展极大的促进了济南市整体经济的发展。
2.从企业的形成来看,目前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一是从个体户起家,逐渐积累发展起来,或直接由家庭成员投资兴办的家族式企业;二是朋友、同事参股合资开办的合伙企业;三是国营或集体企业通过买断转型的企业等。其共同的特点是企业的所有权归一个或少数投资者所有,其企业股份不断分散化、社会化。因此,民营企业从总体上看,虽然有其市场化程度高、经营灵活、社会负担轻等优势,但民营企业在发展上,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
3.从时间上来看,济南市的民营企业普遍时间较短。从资料显示,我市民营企业的发展相对来说比较晚,最长也不过三四十年,大多都是改革开放之后才建立。并且很多企业都是时间不长就不存在了。
4.从规模上来看,济南市的民营企业总体实力还是比较薄弱,规模较小的企业占了多数,但有几家民营企业,即使在全国范围来看也是位列前茅的。据中国民营企业联合会等单位昨天发布的2010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名单,济南两家企业入围,分别为力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二.济南市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民营经济克服了基础薄弱和先天不足等劣势,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国民经济中最为活跃的经济增长点。客观地说,民营企业的发展正从发展初期向发展中期转变,向着更合理、更科学的方向发展。但我们也要看到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大量的问题。
1.管理水平低下。我市目前的许多民营企业都选择了家长式管理模式,管理体制主要表现为“家族”和“亲缘化”特征,实行集权化领导、经营者既是资产所有者,也是资产经营者。当企业具备一定规模,家长式管理由于决策层和执行层界限模糊,缺乏“纠偏”机制.民营企业家的局限性、随意性往往易导致企业经营决策失误。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国美之争,其实就是典型的这类问题,济南市的民营企业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之一方面的问题.2.人才机制不科学,不健全。大多数民营企业家都非常重视人力资源,但现实条件下大多数民营企业却面临着严重的人才危机和信任危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企业家落后的“资本雇佣劳动力”观念,认为员工和企业的关系只是劳动力的雇佣关系,很多民营企业家认为只要有高薪,市场上多的是优秀人才,而没有从思想意识上真正重视过人才和他们的人格尊严。加之民营企业任人唯亲的用人方式,使优秀人才难以真正融入民营企业,因此,他们通常持打工心态,只关心眼前利益,对企业没有认同感和长期扎根的观念。
3.设备落后,科技含量低。民营企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这种生产模式注定了企业不可能拥有高科技含量的生产设备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此同时,民营企业由于其先天的原因,较低的员工素质也制约了企业技术更新的速度。技术改造的相对滞后,导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4.决策盲目,风险经营。大多数民营企业四面出击,盲目的多元化经营,过分的自信导致无法正确地评价自己,也无法正确地评价企业的成功。成功的经历强化了个人英雄主义色彩,也导致了决策的经验主义。
1.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减少家族式管理模式的影响。
家族式管理模式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容易导致企业战略决策的失误。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所产生集权化倾向,无法适应企业对人才的更高要求。民营企业要真正建立起新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首先必须进行所有制改造。民营企业的发展趋势就是控股化和集约化,充分发挥家长式管理模式的灵活高效的优势,还可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结合自身的情况,逐渐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中国民营企业的制度转换、管理模式的更替依赖于民营企业家素质和人格的提升与完善。
2.重视人才,全面提升企业素质。
未来企业的竞争,更重要的是要依靠高素质的劳动者。济南市民营企业还存在着规模小、员工素质低的现象。因此,提高企业内在素质,说到底还是要提高员工的素质。企业规模、环境、装备水平以及产品档次和质量的内在差异,实质反映的是人的内在素质差异。民营企业必须要形成科学、合理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制度,构建一套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真正做到经营者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充分挖掘人力资源的潜力,最大限度地激励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3.依靠科技进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对民营企业自身来说,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必须加大技术开发的投入,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增加技术装备,成为技术创新和开发投入及推广的主体。应实行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起开放的稳定的合作关系,吸收消化国际上先进的科技成果,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民营企业更应更新观念,尽快强化国际化经营与竞争的意识,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来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
需要法制来规范。加强立法,建议有关部门及时清理阻碍民营企业发展的法规。同时,抓紧制定保护民营企业的条例,出台引导和约束民营企业经营行为的文件。
四.总结语.民营企业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未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舞台的主角。因而,我们要正确看待民营企业的存在和作用,认真对待民营企业所面临的问题,科学找到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对策,促进济南市民营企业的发展,从而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分析(通用21篇)篇二
在谈论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现状之前,首先交代一下什么是第三方物流吧?第三方物流是指由物品供方和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是在物流渠道中,由专业物流企业以合同的形式在一定期限内提供用户所需的全部或部分物流服务。第三方物流又是如何发展的呢?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利润不是来自运费、仓储费等直接费用收入,而是来源于现代物流管理科学的推广所产生的新价值。这正是中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的根本原因。
据我所知,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第三方物流的概念才开始传到我国,它是运输、仓储等基础服务行业的一个重要发展。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企业改革的深入,企业自我约束机制增强,外购物流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大;特别是随着外资企业的进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对物流重要性的认识逐渐深化,视其为“第三利润源泉”,才对专业化、多功能的第三方物流需求日渐增加。1999年—2001年,中国仓储协会对物流市场供求状况进行的三次抽样调查显示:在生产企业成品销售物流中,第三方物流所占的比重分别是9.1%、16.1%和21%,呈明显上升势头。
首先,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第三方物流业总体规模快速增长,物流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为进一步加快发展中国物流业奠定了坚实基础。2008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89.9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4.2倍,年均增长23%;物流业实现增加值2.0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4%。2008年,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5%,占gdp的比重为6.6%。近几年,我国的第三方物流市场以每年16%~25%的速度增长,产业份额逐渐扩大。
其次,我国物流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促进第三方物流企业快速发展。一些制造企业、商贸企业开始采用现代物流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实施流程再造和服务外包;传统运输、仓储、货代企业实行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一批新型的物流企业迅速成长,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多种服务模式、多层次的物流企业群体。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由2000年的19.4%下降到2008年的18.3%,物流费用成本呈下降趋势,促进了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
个。物流园区建设开始起步,仓储、配送设施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一批区域性物流中心正在形成。物流技术设备加快更新换代,物流信息化建设有了突破性进展。
最后,我国物流业发展环境明显好转,第三方物流业迎来“春天”。在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中央和地方政府相继建立了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综合协调机制,出台了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物流统计核算和标准化工作,以及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等行业基础性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尽管如此,但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了不少问题。一是第三方物流运行效率偏低,服务成本较高。据调查,第三方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高出发达国家1倍左右。对于企业在选择第三方物流企业时,主要会考虑成本与服务质量这两个因素。只有当第三方物流的服务成本低于企业自主物流,或者第三方物流所提供的独特服务企业自身难以做到时,企业才会选择采用第三方物流。而对于第三方物流来讲,要做到成本低于企业自主物流,其关键是在于发挥出第三方物流的专业化运作和规模效应,将多个企业的多样化、小批量的物流事务化零为整集合成一定规模的业务进行操作,才能实际降低成本。然而,现阶段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管理水平普遍不高,自身实力不够强大,还不能提供满意的物流服务和较低的价格。
二是第三方物流需求不足和专业化物流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物流运作模式相当普遍,单一的服务项目还居多。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一般只能提供单一项目的物流服务,不能帮助企业设计完整的供应链流程。客户所需的物流服务要选择至少两家多至十几家第三方物流企业才能完成;而且服务功能也停留在物品储存、运输配送这些传统项目上,与其相关的包装、加工和配货等增值服务提供的不多。
三是第三方物流基础设施能力不足,尚未建立布局合理、衔接顺畅、能力充分、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物流园区、物流技术装备等能力有待加强;而且物流信息技术水平落后。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较低,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的较少,而且没有完整的物流信息管理标准。信息技术水平落后导致物流企业不能及时、准确地满足客户的需求,也不能和客户全面共享信息资源,严重制约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
四是地方封锁和行业垄断对资源整合和一体化运作形成障碍,第三方物流市场还不够规范;尚未建立股权多元化的股份制企业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理顺权益关系;没有真正实现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无法保证企业按市场规则运作,激发企业活力,向现代物流业转化。
五是物流技术、人才培养和物流标准还不能完全满足需要,第三方物流服务的组织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现代物流知识和专业物流管理人才相对匮乏,虽然物流从业人员已初具规模,但水平较低,高层次物流管理人才更是少之又少。物流知识普及水平较低,许多人仍认为物流只是提供运输、仓储等简单服务。物流人才匮乏,物流企业缺乏创新活力和竞争力,限制了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
同时,金融危机的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逐步加深,物流行业作为重要的服务产业也受到了严重冲击,第三方物流产业也不可避免。物流市场需求急剧萎缩,运输和仓储等收费价格及利润大幅度下跌,一大批中小物流企业经营出现困难,提供运输、仓储等单一服务的传统物流企业受到严重冲击。整体来看,国际金融危机不但造成整体物流产业自身发展的剧烈波动,而且对第三方物流产业服务供给也产生了不利影响。
针对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过程中暴露的问题,提升第三方物流水平已是迫在眉睫的事。
一是加强物流服务的管理创新。第三方物流企业必须认清形势,充分发挥企业自身优势,以顾客为核心,超越传统功能性物流服务的辖区,为其量身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方案,提供个性化、差异化、专业化的物流服务。
二是完善物流信息技术。第三方物流企业应不断完善其物流信息技术,科学合理地分配企业内部的资源,以获得企业大客户的亲睐,树立良好的高科技物流企业的形象,让企业与客户间实现无缝连接,以便更好地服务客户,同时也能极大地提高第三方物流企业自身的竞争实力。
三是提供多样化物流服务,加强物流服务的灵活性物流服务的灵活性是指那些处理顾客差异化需求的服务能力,也就是针对不同顾客群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差异化的个性服务。第三方物流企业在提供基本服务的同时,要根据市场需求,不断细分市场,拓展业务范围,广泛开展物流加工、配送、货代等业务,满足不同客户的要求。
四是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激发企业活力。中国现有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多数是从国有仓储、运输企业转型而来,带有许多计划经济的遗迹,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竞争。因此,必须建立股权多元化的股份制企业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理顺权益关系,实现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保证企业按市场规则运作,激发企业活力,向现代物流业转化。
快物流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
由此可见,促进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和完善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第三方物流企业自身的努力,还需要物流服务需求者、政府和行业协会等机构的共同协作,才能保证第三方物流健康、有序的发展。
同时祝愿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王健.现代物流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张大成.现代物流企业管理[m].中国物资出版社.[3]魏农建.第三方物流企业营销[m].化学工业出版社.[4]徐文静.物流战略规划与模式[m].机械工业出版社.
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分析(通用21篇)篇三
企业债券是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是企业通过盘活资产,用于新的企业行为的一种融资方式。
发行主体资格:发行人必须是境内注册企业,a和h上市公司除外。股份公司净资产不低于3000万元,有限责任公司和其他类型的企业净资产不低于6000万元。发行人成立时间需满3年,判断依据为是否能够提供最近3年的连审报告。无重大违法记录;前一次发行债券已募足,为擅自改变前次募集资金用途等。
一、财务数据整合。
(一)资产整合。
一般资产整合主要通过资产负债表中如下几个科目进行:
1、存货:包括正在开发的土地(具有一级土地开发资格的城投公司、房地产开发公司、原材料、库存商品等)。
对一般企业而言,存货的可变动空间很小。主要针对城投公司,可以将归属于政府的负责保障房建设的、拆迁的等公司的股权划转给城投公司,将正在开发的保障房项目等合并到存货中。
备注:政府注资或者划拨给发行人的土地不论是出让地还是划拨地,需要根据评估价值交纳土地出让金,未缴纳的需要按照国土局出让金计提比例计提,并在计算发行额度时从净资产中扣除;(比如遂发展项目)。
2、应收账款:应收账款和发行人主营收入是勾稽的。
备注:应收账款占主营收入的比例建议最好不超过40%。对于城投债,发行人对政府的应收款(包括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需要政府出具文件,说明款项产生的原因、还款计划、政府还款安排措施,应明确以具体地块(红线图)出让收入作为还款来源。
应收账款规模较大的,应适度调减发行规模。
3、其他应收款:针对城投公司,审核时主要关注与政府的往来款项,金额大的需要政府出具还款措施。
4、无形资产:通过划转资产,例如土地、林权、海域权、采矿权等做大做实无形资产。均需要办理权属变更。
备注:需要会计师在资产清单中详细披露权属明细。
5、固定资产:通过划转房产等方式实现。
备注:需要会计师在资产清单中详细披露权属明细。
6、投资性房地产:改变房产、土地等用途,通过资产评估增加资产价值,同时增加利润。
7、在建工程:将在建的保障房、拆迁房、公路等项目划转给发行人或者发行人子公司,一方面增加发行人资产,一方面通过按照工程进度确认收入的方式增加收入。备注:保障房项目、高级公路项目可以与政府签订回购协议;如果签署回购协议,关于回购款需要政府出具回购款来源文件(主要来源于地方财政收入);特别关注:
1、不得将公立学校、公立医院、公园、事业单位资产等公益性资产和储备土地作为资产注入平台公司,对于已注入,必须剥离或者置换入有效资产。
2、以出让方式注入土地的、融资平台必须及时足额缴纳土地出让金并取得国有土地使用证;以划拨方式出入土地的,必须经过有关部门依法批准并严格用于指定用途。融资平台公司经依法批准利用原有划拨地进行经营性开发建设或者转让原划拨土地使用权的,应当按照规定补缴土地价款。地方政府不得将储备土地作为注资注入融资平台公司,不得承诺将储备土地预期收入作为融资平台公司偿债资金来源。
(二)利润来源。
一般而言,城投公司利润主要来源于一级土地整理收入、委托代建项目收入、营业外收入和其他。为了减少发行人的税收负担,建议营业收入和营业外收入适当配比,但是二者比例不能超过7:3.政府授权公司进行土地已经开发,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委托给公司等方式增加公司的营业收入。(政府授权公司土地一级开发,需要提供相关证明)。
(三)现金流。
现金流是根据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勾稽过来的,一般会特别关注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审计时建议关注这个指标。
另外,取得借款收到的现金和偿还借款支付的现金也是发改委审核的关注点,他反映了企业的外部融资能力和偿还借款的能力。偿还借款支付的现金较多,与企业的应收相差太远,发改委也会要求解释。
二、募投项目。
募投项目主要分为公益项目和非公益项目。公益性项目主要有免费公路、公园、绿化带、污水管安装等项目,这些项目政府可以委托城投公司代建,按照3~5%支付城投公司代建费。其中高级公路项目可以与政府签订委托代建协议。
非公益性项目主要是指能产生收益的项目。城投公司目前发行债券主要项目为保障房项目、公路项目、环境保护、治理等项目,这些目前均符合国家政策,尤其是推出项目收益债后,保障房项目和环境保护、治理可能会成为主流。
收益类项目一般需要根据可研报告详细分析项目收益情况,包括总投资额、每年收益情况,每年可用于还款额,不够偿还部分用什么方式进行偿还(一般要求用地方财政收入或者财政补贴补足不足偿还部分)。
募投项目批文必须齐全,发债额度不能超过募投项目投资总额的60%(保障房项目可以达到70%),关于投资额度、项目批复情况、项目进度等需要在募集说明书中详细披露。
关于保障房项目,项目手续提出如下要求:
1、发债募集资金拟投入的保障房应纳入省级保障房计划,或省级政府与地方市政府签订的保障房建设目标责任书,并严格限定在公租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和各类棚户区改造的范围内。
2、保障房项目的审批、土地、环保等文件应齐备、偿债资金来源明确。
3、一般性旧城改造、城乡一体化项目仍按照正常发债申请对待。
募集资金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物流园区建设、开发区建设、产业园区建设、水利、公路等基础设施投资为主的地方国有企业发债,因涉及政府投资计划及各项政策,原则上按照投融资平台公司进行管理。
棚户区改造项目包括:
1、城市棚户区改造。
2、国有工矿区(含煤矿)棚户区改造。
3、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
4、国有垦区棚户区改造。
三、还款计划(偿债措施)。
根据发改委最近的审核政策,关于城投公司债券融资的偿债措施越来越受到重视。偿债保障措施主要包括:自身收益情况、债券还款方式、可变现资产情况、外部融资情况、抵押担保措施等。
偿债资金主要来源:企业自身收益、车辆通行费收入、土地出让金收入、政府补助等。
拟发债企业偿债资金来源70%以上必须来自其自身收益,该自身收益除项目本身经营性收益外,还可以包括已注入平台公司的土地出让金收入、车辆通行费收入等其他经营性收入。
铁路投资公司、地铁及高速公路公司发债,对前期营业收入快的要求可适当放宽。
关于偿债保障措施,需要出具的文件包括:
1、发行人所在地政府关于偿债保障措施的说明。
2、发行人关于偿债保障措施的报告。
3、主承销关于发行人本期债券偿债能力的专项意见。
4、担保函或者抵质押协议以及与之相关的证明文件。
5、回购协议(如果有),需要政府出具关于回购资金的说明文件,同时必须明确偿债配套土地情况和安排的通知和批复(附土地红线图)。
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分析(通用21篇)篇四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培育和造就在了一支浩浩荡荡的民营企业大军。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家庭企业,从夫妻档、兄弟班、父子兵、亲友才起家,逐步发展壮大,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然而,我国家族人企业的发展还处于在幼稚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许多成长中的问题。我国较早成立的民或企业,现在多数已经走完创业阶段——在该阶段,民营企业家依靠个人能力完成了两件事:资本原始积累和业务基础初步建立。现阶段,相对于资本资源和业务资源,民营企业必须在提高组织管理水平上下功夫,否则,就很难跨入新一轮发展阶段。民营企业全面系统管理资源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暴露出来的主要管理问题:
一、中国民营企业发展阶段导致的全面系统管理问题的根源。
1、企业文化落后影响企业持续发展。
广义上说,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说,文化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与制度。而企业文化则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对外形象的体现的总和。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它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其核昼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这里的价值观不是泛指企业管理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而是企业或企业中的员工在从事产品生产或服务与经营中所持有的价值观念。
民营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
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推动力。一个企业的动力及凝聚力都来自于企业的文化。沙民营企业不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普遍不足,企业员工缺乏共同的价值观念,对企业的认同感不强,造成个人的价值观念与企业的理念相错位,严重阻碍企业的发展。
(1)企业文化短视行为。
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带有严重的家庭化、个人化、感情化特色,企业主一切和赤的中心目标只有一个,就是为了自己及家庭聚敛财款。企业家急功近利,经营行为短期化。另外,民营企业家由于素质有限,无意识提升先进管理经验和方法,企业取得一定成效后,便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形成了盲目性和个人崇拜,企业决策层显现一言堂,决策层职能失效。
(2)企业文化的缺学行为。
民营企业员工与国有企业或外资企业相比,缺少培训学习机会,在企业内部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他们的知识不能及时更新,观念跟不上时代发展,与现今世界先进的管理机制脱节,这样造成经营管理者因缺乏知识致使信心不足,决策管理能力不能适应新变化,同时企业抵御风险能力随之下降。在管理人员增升领导管理能力的同时,专业技术水平呈下降趋势,需要区分管理人力资源与业务专业精熟资源开发培养能力。
(3)企业文化的轻才行为。
民营企业中的大部分家族企业,其最大障碍就是用人唯亲,不能做到唯贤是举,很多有抱负有才能的新鲜血液不得不以跳槽来寻找自己新的落脚点。民营企业在用人上的随机性、亲情化,没有人才战略思想,只会约束企业的发展。很多中级管理领导人员,不能站在企业利益的角度出发,打压和限制有能力的员工,使其得不到应有的发展空间,心存维持自己利益,影响了企业用人的基本观念,阻碍了企业发展前进的道路。
(4)组织机构未能深入开展工作。
在组织机构规模和建立上,模仿其他行进企业建立的职能部门,但各部门职能不清,岗位职责不细,工作程序混乱,产生了工作推委,组织机构庸肿,不能充分认识和发展部门效能,工作上未能深入细化,专来人员与信息资讯缺乏,过于片面强调用人专业水平或一人多职一个多能的错误理念,影响了企业管理上的发展。
2、加强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
(1)确立正确经营理念的企业文化。
海尔的奋斗目标: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争取消费者的第一联想。(《首席执行官》)。
美国的企业管理有句名言:企业的第一位不是创造利润,而是创造顾客。
要求企业经营理念要强调对于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民营企业要从唯利是图中解脱出来,努力贡献社会,建立起具有远见性的经营意识和价值观,另外要做到诚实守信,竭诚为消费者服务。弃旧除陈,以产品质量为主地,增强质量意识,不断提升企业管理能力。
(2)重视企业家庭素质的企业文化。
民营企业家素质决定了企业的前途,企业文化塑造可以解决企业发展的瓶颈。企业文化倡导民主决策和学习精神。前者保证决策的正确,后者则不断提高全体员工的文化素质、知识能力、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水平。
作为一个领导者,可以不知道下属的短处,但不能不知道下属的长处。
张瑞敏说:优秀的领导得可以具体不同的风格,但不同的风格背后蕴藏首一个共同的物质——激励和促动他人。
(3)提倡不断学习全员参与加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
培训员工的主人翁精神,使员工真正地感受到企业以于他和他对于企业都同等的重要,不断增强员工工作努力程度。
马洛斯原理:人有五种需求,且五种需求是不断递增的。生存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自尊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员工是企业的基础,系统的管理有赖于员工参与,某些决策和过程改进需要对员工进行质量意识、职业道德、知识技能培训。
如:海尔集团重视员工素质提高,他们制定了5年教育计划和计划,实行全员培训,组织36次近千人的培训班,参加全国质量管理考试有913人获得了合格证书,公司成立了32个学习小组,取得了38项成果。海尔集团推行“六西格玛”质量管理项目的目标,是以提升品质质量为主线,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利用对事实和数据的分析,改进提升组织的业务流程能力。自2005年5月起,海尔己在全集团形成了608个“六西格玛”项目小组,己推进到产品开发、采购、制造、生产、服务的每个节点。(六西格玛:无论是产品帛还是在服务方面的缺陷或暇疵都低于百万分之四)。
20世纪是发展变革的世纪。社会资源从掌握土地就能掌握财富,延伸到机器变革,掌握生产机器就拥有财富,再延伸到电器革命。这是人类的三大变革。前50年是科技学革命,后50年是技术革命。1900年是钢铁,20年代是汽车,30年代是航空,40年代是电子,50年代是原子能,60年代是石油化工,70年代是半导体,80年代是pc机,90年代是互联网。差不多十年一次,这些变革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进步和财富。
21世纪企业处于多变、剧变、快变的时代。
经济学家称:世界点仓有一种变化是不变的——变化是不变的。
商场志战场:胜者无常道。
成功企业标准:一个领袖、一个品牌、一套模式。
那么如何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制定符合自己企业的发展目标?
老子曰:天下大事,皆作于细;天下难事,皆作于易。
制定短期、中期、长期的发展目标,三个阶段逐一递进,短期目标是中、长期目标的基石,中、长期目标是短期目标的指导思想。
目前,许多民营企业照搬或模仿了一套包括人力资源机制的管理模式。在学习先进的管理方式时,一方面强调细节决定成败,一方面又陷于对于细节问题的忽略。从而产生出阻碍企业发展的链锁反应,在管理上失去有效控制。
国际商超巨头家乐福关于人力有这样一句话:每个人都有接受培训和培训他人的必要。
那么,企业应如何去制定目标策略呢?
企业从设计开发、生产制造、销售、服务各环节上建立各阶段目标。
首先,要以重视顾客角度出发。顾客和其它亲关方满意不满意的信息监视是评价企业的重要手段。企业的第一位不是创造利润,而是创造顾客。顾客的忠诚度直接影响企业未来发展战略的制定。
有项调查表明,每一个投诉顾客后面有26个保持沉默的不满意顾客,这26个人会对10名亲友造成潜在力量意识暗示表示不满,这10名亲友有33%机会把不满意信息传递给另外20个人。现代企业逐步认识到“顾客满意”就是经营。
ibm公司名言:花大量时间让顾客满意。
摩托罗拉公司:以公平的价格提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不断提高顾客满意。
海尔人认为:现代企业间竞争已由过去的直接市场竞争转向顾客竞争。
其次,企业决策层作用。
民营企业往往是一言堂,企业主的意愿就成为企业发展的最高指示,而忽略决策层的作用。前文提及企业受自身文化素质、能力限制,所作决策未必适应企业良性发展。
决策层要确立企业统一的宗旨和发展方向,他们还应创造和保持使员工充分参与实现企业目标的内部环境。
再次,兵随将转,无不用之材。
发挥员工能力性,决策层要认识到,员工是企业的基础,企业各个角度和环节都依赖于员工参与某些决策和改进。要对员工进行职业道德、质量意识、知识技能的培训,建立激励机制,改变只罚不奖、重罚轻奖的措施。使员工对自己工作越来越满意,更加积极提高个人发展。
最后,遵循科学的管理方法。在当今世界,一套好的管理方法不仅仅是去学习,而是要如何才能深入理解其内在意义,更好的为企业服务。管理的系统方法是企业必修的课程,而质量的重要性,又极外显现出来。企业忽视质量问题无疑是在自杀。在管理中,将质量管理作为大系统,各个过程环节加以识别,并参与其中,建立各部门的系统管理方法,有助于企业提高自自素养和市场竞争能力,利于企业良性长远发展。
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分析(通用21篇)篇五
春节过后,不少消费者抱怨快递送货的时间更长了,甚至在货没有收到的情况下,物流进度提前写已经收货。为多家快递公司快递堆积成山,每辆快递车辆上都装满了待送快递。
有快递员告诉记者称,年后快递员人手不足,快递量却没少,所以都堆积到一起,由于人员短缺,很多网点甚至全员出动送快递。
记者实地走访北京多家快递网点发现,除少数快递网点搬迁外,大部分快递网点确实已经恢复正常运营状态。
2016年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民营快递企业掀起了上市潮,这让今年春节后快递积压问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实际上,快递业每年都有这种问题,只不过今年放大了,一些一、二、三线城市的快递员大部分是外地人,返乡过节有一个时间没对接起来,再加上快递属于竞争性行业,快递价格越来越低,中国人享受了全球最低的快递服务费,但在快递员工资待遇上却整体不高,在民营快递企业集体上市的背景下,我国快递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这几天,有媒体报道部分快递企业末端网点发生运营异常、快件积压无人派送等情况,甚至还有“快递小哥都去送外卖了”、“网点现倒闭潮”等说法。也有不少消费者向记者反应快递配送变慢的情形。
马女士自己年前购买的商品,年后一个多星期都没人送货,并且,在收货人并没接收快递的情况下,根据网站上的物流跟踪动态,却显示的是收件人已经收货。“虽然后续,快递送到了,但是配送时间却大大拉长。”
事实上,春节过后,包括申通、圆通、百世快递等诸多快递公司被爆出快递积压严重问题,圆通速递还被曝出北京圆通花园桥网点倒闭的消息,对此,圆通速递方面在回复时称,第一,圆通速递整体运营正常,包括北京区域在内的快件揽派均正常进行;第二,圆通速递一贯以“客户要求、圆通使命”作为服务宗旨,通过对加盟商的严格考核和优胜劣汰等机制不断提升加盟体系整体运作质量。有关报道中提及的北京花园桥加盟网点因服务质量问题已被内部调整,受到影响的所有快件2月17日已经派送完毕,花园桥加盟网点区域内的快件收派目前已恢复正常,为此,公司将按照服务约定向有关客户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第三, 由于集中发货、员工返岗等原因,春节后快递业务整体运营压力较大是历年均可能出现的情况,也是整个行业的痛点,2017年春节后,圆通速递也采取了多种方式确保整体业务高效、平稳运行。
有接近圆通速递的业内人士坦言,快递服务大部分是没有问题的,此次北京圆通花园桥网点属于个别网点调整,这在往年也曾出现,“至于有消费者说去有些快递网点邮寄快件发现网点关门,认为是倒闭,事实上,这与圆通内部网点调整有关,这个网点关闭了,另外一个地方网点开张了。”另外,还有一个现象是,今年相比往年上班时间有所提前,快件量大量增加的同时,快递员大部分却还没有进入状态。
“经历过‘双11’大量快递件的`考验,其实快递公司对快递配送有了足够多的应对机制,今年之所以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是由于去年快递业整体上市引发了资本市场的注意。”快递物流咨询网首席顾问徐勇补充道。
事实上,近日快递业关注的大事除节后快件积压外,国家邮政局发布的《快递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也让二级市场上,快递物流企业“涨声”一片。上述规划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普惠城乡、技术先进、服务优质、安全高效、绿色节能的快递服务体系,形成覆盖全国、联通国际的服务网络。
《规划》指出,“十三五”时期是快递业改革创新的攻坚时期,是建成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邮政业的决胜时期,也是我国从快递大国向快递强国迈进的重要时期。促进快递业健康快速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搞活流通、扩大内需、促进就业,有利于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拉动新兴业态发展,有利于更好地服务生产、普惠民生。
对比今年春节后出现的大量报道称“快递人手短缺”、“网点现倒闭潮”等说法、快递行业前景虽然很好,但仍不能忽视保持快递人员稳定,行业人才建设存在短板等问题。
此外,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电商物流行业从业人员规模同比增长30%以上。今年1月份,由于春节放假等因素导致了短暂的劳动力供需缺口,但从业人员增长依然达到38.6%。因此,不必担心快递行业会出现人员大量流失的问题。
对此,快递物流咨询网首席顾问徐勇也表示,每年春节后快递业都会有例行波动,出现人员并未到位的情况。“对比欧美发达国家,一件快递收费折合100元人民币的收费标准来看,我国的快递收费确实非常廉价,这与电商绑架以及快递业恶性竞争不无关系,目前我国快递业仍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分析(通用21篇)篇六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发展,企业的规模不断发展扩大,业务范围逐渐扩大到全国甚至全球,而物流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基本保障。好的物流管理,可以为企业降低成本,提高企业效益。中小企业鉴于自身发展条件的先天不足,在物流管理中遇到了诸多困难。本文通过论述中小企业的物流管理现状,提出了对于中小企业物流管理发展的看法。
1 中小企业物流发展现状
1.1 物流成本高,信息化水平低 目前很多大型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建立了自己的物流网络系统,由于大型企业的生产规模大,自建物流中心能够快速进行货物集散,受第三方物流业发展影响小,带来的经济效益显而易见。然而中小企业具有规模小、资金少的先天因素,自建物流需要耗费巨资,物流运转成本高昂,从而造成了这些企业经济负担重的状况。此外,很多中小企业虽然建立了简单的内部物流系统,但是没有组建网络系统,更没有应用货物进出的数据库管理,同时缺乏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根据国内外数据调研数据显示,61%的企业没有应用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此外,39%的企业虽然应用了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但是其技术管理水平仅仅停留在初级阶段,信息系统功能不全,往往只拥有仓储作业管理、库存管理、运输管理三者其中的一种。中小企业自建的物流依然处于物流信息技术落后的局面。
1.2 物流管理人才缺乏 现代物流具有跨行业、跨部门的特点,并逐渐向信息化、自动化发展。物流管理不仅需要能够吃苦耐劳、熟练掌握运输、仓储、配送的操作性人才,更需要懂得计划和指挥的管理技术型人才。目前我国从事物流工作的人员多是低学历、没有经过物流专业教育的。在物流人才供不应求的情况下,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大多数会选择专业的物流公司或者大型的企业,从而造成中小企业物流人才极其缺乏的局面。
1.3 物流管理方式不正确 中小企业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在物流管理上仍然采取分散的粗放型管理,即由多个部门共同分担负责物流。各部门之间出现重复建设、分割管理、条块管理。这种分散型管理造成企业资源的浪费,同时降低了物流的效率。
1.4 物流管理信息化落后、自动化程度低 现代物流的发展要求企业运用信息管理系统科学计算出采用各种运输路线方式、在不同基地建立物流配送中心所需的费用,并进行比较,从而自动得出最优方案供决策者选择。由于受到现行经济体制的制约。目前中小企业的物流管理大多数仍停留在人为决定如何选择运输路线、方式、以及选择在哪里建设配送中心的状态。这种落后的物流管理方式促使企业的物流管理陷入被动局面。
2 中小企业物流发展策略分析
样承担着物流行业变动带来的风险,这对企业来说得不偿失。现今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国家大力发展物流的政策引导下不断成长壮大。专业的物流公司拥有先进的物流信息系统和专业的技术管理人员,并提供专业的物流服务。通过规模化、自动化配送,专业的物流公司可以优化库存管理,配送费用比企业自建物流的费用更低,效率更高。
2.2 加强校企合作,培养高科技物流人才 随着物流业的兴起,很多高校都开设了物流专业。但是很多高校在授课时理论多实践少,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用人单位的物流发展需求相脱节,企业招不到适用的高科技物流人才,而物流专业的毕业生们面临就业困难的局面。物流人才的培养,必须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中小企业应该加强与高等院校的合作,将企业的需求反馈给合作院校,并为这些院校提供实训基地,从而改进教学方式,培养出为企业所需的高科技物流人才。通过与高校合作的形式,既能解决企业人才匮乏的难题,又促进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可谓是一举两得。
2.3 积极引进信息化技术,重视企业物流部门的发展 很多中小企业在日常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往往将管理的重心放在了生产和销售领域,从而忽视了物流部门的建设。物流管理和生产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一样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小企业应当加强企业内部物流部门建设,加快企业物流信息化管理,引进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和物流管理流程,促进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提高物流自动化程度,从而有效地降低企业的物流费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4 建立协调统一的物流管理机制 政府是促进我国物流管理体制改革的主体。政府应当致力于建设一个开放、公平、井然有序的物流市场,打破物流管理的地区限制和行业限制。政府应从全局上进行物流设施规划,加快建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并引导企业的参与物流建设。物流配送中心、交通枢纽的建设有利于整个物流市场形成一个完善的物流集散网络,从而促进中小企业的物流管理逐步向合作化转变,并取得规模化效益。
《中小企业物流发展现状研究》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分析(通用21篇)篇七
不难想象,种子是稳定粮食生产、发展现代农业的“制高点”;更不难想象,“制高点”就有一堆人去争抢;接着不难想象,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我国种业必然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良种有力推动粮食增产。
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由2003年的36%提高到目前的40%。
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的提升为实现粮食持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
我国是种质资源大国,搜集保存了39.2万份资源,为育种创新奠定了物质基础。“九五”以来,国家利用种子工程建设了26种作物100个育种改良中心和分中心,创制了1万多份具有应用价值的育种材料,启动了转基因重大专项、行业科技专项和36种作物产业技术体系,大大提高了主要农作物的育种研发能力。
近十年来,国家审定的主要农作物品种近1500个,授权新品种保护2595件,新品种更新更换了2—3次,良种覆盖率由“八五”期末的80%提高到95%以上,超级杂交稻、紧凑型玉米、优质小麦、转基因抗虫棉、双低油菜等一大批优良品种的选育推广,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作物的单产提高和品质提升。
良种结硕果。在粮食主产区和西北、西南、华南制种优势区建设相对稳定的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358个,推动商品种子繁育生产能力由100亿斤提升到160亿斤,商品种子供应率由90年代中期的30%提高到现在的60%,其中杂交玉米和杂交水稻商品供种率达到100%。小麦由农民自留种发展到60%的商品供种,小麦生产水平显著提升。
目前我国持证种子企业有8700多家,前十强种子企业仅占国内种子市场份额的13%。
近年来,种子企业产权多元化,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育繁推一体化企业由2001年的10多家增加到目前的90多家。种业前50强企业的种子经营额由2001年30多亿元提高到目前140亿元,市场占有率由15%提高到25%以上。其中,隆平高科的销售额已接近10亿元,德农种业的玉米种子销售量已占全国玉米市场份额的9%。种子市场价值从2001年200亿元增长到目前的500多亿元,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种业市场。
然而,我国种业进入市场尚属“初级阶段”,企业发展“多小弱”。
多:目前我国持证种子企业共8700多家,而美国仅1100多家,印度600多家。
小:我国前十强种子企业仅占国内种子市场份额的13%,美国前20家种子企业垄断了其70%的市场,登海、隆平、敦煌、德农、丰乐等5家上市公司2008年销售额仅相当于美国孟山都公司的1/15。
弱:品种是企业的核心力,而我国种业的品种选育与生产经营严重脱节。目前我国99%的种子企业没有品种研发能力。最具研发能力之一的登海种业每年科研投入仅2000万元左右,而美国先锋公司年研发投入达数亿美元。
在公共科研单位,对企业的育种创新支持不够。三是绝大多数种子企业没有自主品种,侵权行为严重,挤占了育繁推一体化企业的发展空间。
“单位育种”五大问题。
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品种选育水平相比,我国的品种选育水平要落后20—30年。
受资源遗传基础狭窄、育种技术路线单。
一、方法落后,以及育种目标与生产实际结合不紧密等因素影响,多数作物育种创新能力不强,品种抗逆性弱、商品品质不高、同质化严重。
我国88%的农作物杂交品种由科研教学单位选育,而“单位育种”存在五大问题:
一是基础性研究薄弱。目前80%左右的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到商业化育种等应用研究,而种质资源改良、育种方法、技术创新以及常规作物育种等基础性、公益性研究薄弱。
二是商业化育种集成度低。目前品种研发的项目资源、材料资源和人才资源过于分散,品种研发多以课题组式的育种方式,在育种效率和效果上难以与国外大企业工厂化、团队式的育种方式相比。
三是评价体系不科学。现行科研评价机制的导向是,科学研究主要以品种审定、发表论文为目的。导致科研工作者热衷于“短、平、快”,导致品种“多、乱、杂”,突破性品种少。
四是产学研脱节。少部分有实力的种子企业开始商业化品种选育,但企业在获得育种优势资源和国家投资、稳定人才队伍等方面处于劣势。加之公共财政投入科研单位搞商业化育种,和企业育种进行不公平竞争,影响了企业科研投入的积极性,制约了企业自主创新。
五是科研办企业有缺陷。科研单位利用公共财政投资选育出品种后,自己办企业经营,或是将品种转让给一家甚至多家企业,影响企业持续发展。据中国农科院农经所调查,目前全国400多家科研院所注册了3000多家种子公司,多数科研单位办公司的目的是为了弥补其行政经费不足,不是为了壮大产业,很难成为推动种业发展的主力军。
外资正向源头进军。
通过交换品种资源以及挖掘人才等多种形式,大量搜集、改良我国优异资源。
从90年代开始,外资逐步进入我国种业,对丰富我国农作物品种、引进先进理念和技术、推动我国农业整体水平提高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经过一段“潜伏”之后,目前外资进入呈快速发展势头,我国种业面临严峻挑战。
目前,外商投资设立的农作物种子企业共有35个,其中经营玉米种子的5个、蔬菜花卉种子26个。从近几年的发展趋势看,呈现出四个特点:一是投资重点由园艺作物向粮食作物拓展;二是投资环节由生产经营向科研育种延伸;三是投资形式由合资向并购发展;四是投资布局由城市向主产区推进。
美国先锋公司现已在我国玉米主产区建立了3家种子企业。其选育的“先玉335”玉米品种以脱水快、丰产性好和谷物收购价格好的优势,仅用3年时间就迅速成为我国第三大玉米品种,2009年种植面积达1900万亩。此外,孟山都、先锋、先正达、利玛格兰和拜耳等外资企业与我国科研单位合作,通过交换品种资源以及挖掘人才等多种形式,大量搜集、改良我国优异资源,试图从源头上控制我国种业。
(信息来源:中研网)。
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分析(通用21篇)篇八
我国机器行业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带,以中小企业为主,当下伴随机器向电脑化、数字化方向发展,企业提升技术,同时操控高端设备的高级技工人才缺乏,也令中小企业“举步维艰”。
机器行业堪称不同行业发展的第一站。在工业化标准生产中,许多产业都离不开电火花机机床。汽车、家电、等许多行业的模具都需要电火花机加工。
改革开放后纷纷内迁珠三角,代表内地机器行业的领先水平,但目前仍存在工艺装备和管理水平落后、品牌知名度低、产品精度差等难题,通过升级设备等方式转型升级。因此落后的正面临着“大浪淘沙期”,不少新型企业将从科技革命中展露鳌头,但更多的小型企业命悬一线。
为解决转型中的资金、技术难题,工成本降低‘抱团’发展成为需要电火花机床的企业。为解决该难题,公司会采用一些先进的精密数控火花机机床。由oem代工成功转型高科技企业,主打的接触式位移测量传感器目前已可媲美日本顶尖技术。
编者:东莞鼎亿数控。
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分析(通用21篇)篇九
中国城投公司发展问题之我见由于运营时间、市场化程度以及创新意识的不同,我国的城投公司发展运作良莠不齐,一部分公司已建立多元化融资体制,步入良性循环道路,而一部分城投公司则举债建设,入不敷出,濒临破产的边缘。尤其是城市投资体制改革刚刚起步的城市中,城投公司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误区和困难。对新建的城投公司而言,也面临老城投公司曾经面临的问题,如何借鉴外地成功经验,理顺与政府的关系,解决资金矛盾,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尽快缩短“阵痛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作贡献,是城投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城投公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投公司未按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运行,管理模式滞后。在城投公司成立之初,有些城市政府还无法摆脱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表现为:项目建设政府直接参与经济活动,重建设、轻经营,重形象、轻管理,在财政体制上统收统支,资金高度集中。支出大包大揽,不论大小项目,都必须按计划本子执行,即使实际情况发生变化,经费追加或调整都必须经过计划的调整,周期较长。一方面城市建设项目过分依赖财政的投资,另一方面财政投下去的资金又没人监管,用款单位资金投资效益较差,没有形成可以进行资本流动的循环投资的体制,阻碍了市场体系的培育和发展。
(二)城投公司与相关主管部门职能交叉,阻滞了城投公司建立多元化运作的进程。由于计划经济模式直接参与城市经营活动,为调动所谓的各方积极性,多方筹措资金,往往政府仍按把城建基础设施工程交给多个部门负责,这在短时间内保证了工程资金和进度,但从长远看,它所带来的资金分散、人力分散、管理分散却不利于城投公司开展资本化运作、吸纳民间资金、盘活城建存量、内外举债等多元化融资的尝试。有些城投公司作为资金和资产运营的主体,与财政、城建、水务、市政、房产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发生了矛盾。城建基础设施建设部门分散,资金、人力的分散,管理职能的交叉,使城投公司必须经历一个从小到大的缓慢的原始积累过程,而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以庞大的资产,高起点地探索多元化融资体制,阻滞了城投公司建立多元化运作体制的进程。
2验。如何在资本市场上运用企业上市、转让、重组等手段来加快国有资产的产权流动,实现资产变现、融筹资金和转嫁风险等方面的工作尚未起步。
(四)城投公司融资渠道单一,缺乏偿债机制,负债率逐年增高。由政府投入的城建资产运营权没有得到充分落实,引起城投公司融资功能不够完善,对外融资多以银行的长短期商业贷款等负债方式进行。一方面由于一些城建项目收益不高,引起银行慎贷程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城投公司资产负债率越来越高,债务偿还难以保障。有些城市的城投公司最近几年还贷本息逐年增高,项目建设可用资金比例己降至50%以下,且缺乏很好的债务偿还机制。一些城市的城投公司实际上是政府在城市建设中的“借债公司”。因此,继续靠负债融资不但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建设资金的需要,而且城投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也受到一定的威胁。
二、解决措施及对策。
3制。有些拟建设的经营性项目,可以由城投公司拿出部分资金,联合对项目有兴趣的其它社会资本组成项目公司,作为项目法人,对外融资和进行项目运营。项目建成后,视项目的市场发展潜力,既可以继续经营,也可以拍卖转让,以取得资产的更大增值。
(二)整合部门资源,集约管理,解决职能混淆问题。作为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主体的城投公司,应将计划经济条件下各部门分散投资、分散管理的政府行为,转变为控股公司集融资、投资、建设和经营相结合集约管理的企业行为,彻底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与经营责权不明,政企不分,职能混淆问题。城投公司在城建资金运作的方式上,应按照城建项目收益性、准收益性、非收益性等不同性质,采取不同方式。公益性、准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资金主要由政府投资,并通过城投公司行使投资职能,不足部分由城投公司筹集运作,政府的财政城建资金及土地收益,过桥过路费可作为偿还债务的保证;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可由城投公司作为项目发起人,吸引多元投资,也可由其他投资方投资建设,这可使让城投公司从繁琐的日常管理性事务中脱离出来,像某一旧城区拆迁项目,就可委托开发公司或其他项目公司操作。
(三)创新国有资产营运机制,加大资本运作的力度。城投公司作为城建资金的运行主体、城建资产的运营主体、4城建项目的运作主体,对原有城建国有资产,可以由政府收回产权,明确投资主体,授权城投公司代表政府进行经营,使得城投公司可以通过资本这个纽带,以出资人身份直接参与经营管理或委托管理,充分运用改组、转让、租赁等资本运作手段,建立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约束机制,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率。通过对资本价值形态的转化,即通过股权市场的流动、收购、兼并、重组、控股、交易、转让、租赁、拍卖等途径,将潜在的资本转化为活资本,通过资本层面的运作实现资本价值的升值。
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分析(通用21篇)篇十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物流业总体规模快速增长,物流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为进一步加快发展中国物流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1、我国物流业规模快速增长。2008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89.9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4.2倍,年均增长23%;物流业实现增加值2.0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4%。2008年,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5%,占gdp的比重为6.6%。
2、我国物流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一些制造企业、商贸企业开始采用现代物流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实施流程再造和服务外包;传统运输、仓储、货代企业实行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一批新型的物流企业迅速成长,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多种服务模式、多层次的物流企业群体。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由2000年的19.4%下降到2008年的18.3%,物流费用成本呈下降趋势,促进了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
3、我国物流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完善。交通设施规模迅速扩大,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设施条件。截至2008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8.0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6.03万公里,港口泊位3.64万个,其中沿海万吨级以上泊位1167个,拥有民用机场160个。物流园区建设开始起步,仓储、配送设施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一批区域性物流中心正在形成。物流技术设备加快更新换代,物流信息化建设有了突破性进展。
4、我国物流业发展环境明显好转。在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中央和地方政府相继建立了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综合协调机制,出台了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物流统计核算和标准化工作,以及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等行业基础性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物流产业而言,中国的物流产业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主要特点是:
1、企业物流仍然是社会物流活动的重点,专业化物流服务需求已初见端倪近年来,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企业对物流领域中存在的第三利润源开始有了深刻的认识。优化企业内部物流管理,降低物流成本成为目前多数国内企业最为强烈的愿望和要求。这说明,我国物流活动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加强企业内部物流管理活动仍然是全社会物流活动的重点。
与此同时,专业化的物流服务需求已经出现,且发展势头极为迅速。其一是跨国公司在中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销售活动,分拨活动以及采购活动过程中对高效率、专业化物流服务的巨大需求,这是带动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市场基础;其二是国内优势企业对专业化物流服务的需求。
2、专业化物流企业开始涌现,多样化物流服务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经济中出现的许多物流企业,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一是国际物流企业。这些国际物流公司一方面为其原有的客户--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提供延伸物流服务;另一方面,针对中国市场正在生成的专业化物流服务需求提供服务。
二是由传统运输、储运及批发贸易企业转变形成的物流企业。它们依托原有的物流业务基础和在客户、设施、经营网络等方面的优势,通过不断拓展和延伸物流服务,逐步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化。
三是新兴的专业化物流企业。这些企业依靠先进的经营理念、多样化的服务手段、科学的管理模式在竞争中赢得了市场地位,成为我国物流产业发展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力量。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发展物流业的国家之一,它的物流市场错综复杂,又十分活跃,得益于它有一套完善的物流市场管理及法制管理体系。美国政府在物流高度发达的经济社会环境下,不断通过政府宏观政策的引导,确立以现代物流发展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其近景和远景目标都十分明确。
了欧洲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欧洲各国的物流管理体制基本采取的是政府监督控制、企业自主经营的市场运作模式。
日本物流业的发展已有较长的历史,在世界居领先水平。特别是日本政府近年来为了大力扶持物流产业的发展所采取的一些宏观政策导向,让日本物流产业快速发展。
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它们有着共同的特点:
目前已经形成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以信息技术、运输技术、配送技术、装卸搬运技术、自动化仓储技术、库存控制技术、包装技术等专业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物流装备技术格局。其发展趋势表现为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和集成化。其中,高新技术在物流运输业的应用与发展表现尤为突出。
2、专业物流形成规模,共同配送成为主导。
国外专业物流企业是伴随制造商经营取向的变革应运而生的。由于制造厂商为迎合消费者日益精化、个性化的产品需求,而采取多样、少量的生产方式,因而高频度、小批量的配送需求也随之产生。目前,在美国、日本和欧洲等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专业物流服务已形成规模。共同配送是经长期的发展和探索优化出的一种追求合理化配送的配送形式,也是美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采用较广泛、影响面较大的一种先进的物流方式,它对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3、物流企业向集约化、协同化、全球化方向发展。
国外物流企业向集约化、协同化方向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力建设物流园区;二是物流企业兼并与合作。物流园区是多种物流设施和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场所,是具有一定规模和综合服务功能的物流集结点。物流园区的建设有利于实现物流企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发挥它们的整体优势和互补优势。
国际物流市场专家们认为,世界上各行业企业间的国际联合与并购,必然带。
动国际物流业加速向全球化方向发展,而物流业全球化的发展走势,又必然推动和促进各国物流企业的联合和并购活动。新组成的物流联合企业、跨国公司将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及时准确地掌握全球物流动态信息,调动自己在世界各地的物流网点,构筑起本公司全球一体化的物流网络,节省时间和费用,将空载率压缩到最低限度,战胜对手,为货主提供优质服务。除了并购之外,另一种集约化方式是物流企业之间的合作并建立战略联盟。
作为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的中国物流业,虽然进步巨大,发展趋势良好,但与发达国家的物流业相比,依然存在着很多的不足。
2.3.1成本比重和效率的对比。
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是考证物流在国家经济中价值量化的主要研究指标)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物流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普遍认为,物流业越发达,效率越高,物流成本越低,物流总成本在gdp的比重就越低。
2012年中国第一季度社会物流总费用1.9万亿元,占gdp的比率为17.9%,与去年同期持平。其中,运输费用占社会物流总费用比重为53.7%,保管费用占34.3%,管理费用占12.5%。而从社会物流总成本与gdp的比例关系看,1991年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的24%,2003年缩小到21.4%,近两年,均约占18%。这几乎是欧美和日本等国家的2倍至3倍。
除了在物流成本方面外,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周转速度方面以及产业化方面也存在较大差距,服务水平和效率都比较低。我国目前每万元gdp产生的运输量为4972吨公里,而美国和日本的这一指标分别为870吨公里和700吨公里。我国物流系统各环节的衔接较差,运转效率不高,反映为货物在途时间、储存时间、基础设施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均有较大改善和提高的余地。
此外,根据调研及有关资料分析,我国许多商品总成本中,物流费用已占到20—40%,每年因包装造成的损失约150亿元,因装卸、运输造成的损失约500亿元,保管不善造成的损失在30亿元上下。这些因素无疑制约了我国物流业的发展。
2.3.2运营方式的对比。
在国外第三方物流发展模式趋于成熟甚至开始出现第四方物流的背景下,我国物流业只有部分从传统的运输企业向第三方物流业转变。并且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不足之处。
目前我国寻求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主要还是跨国企业,大多数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缺乏现代物流理念,恪守计划经济时期的经营思路,自建物流体系,采取传统的自营物流方式,致使我国整体物流水平徘徊不前,对第三方物流的需求发展产生很强的制约作用。
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正处于初级阶段,规模较小,自身的局限性较大,竞争力有限与传统物流相比,第三方物流一般需提供全部的劳动及存货管理,生产准备,组装、集运等多项服务,这对供应商的要求是很高的。
2.3.3基础设施的对比。
总体来看,我国现有的物流基础设施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是还比较落后。按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计算的运输网络密度,我国仅为1344.48公里/万平方公里,而美国为6869.3公里/万平方公里,德国为14680.4公里/万平方公里,印度为5403.9公里/万平方公里。这方面,我们不仅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有较大差距,如果按人口计算则差距更大。
2.3.4技术装备的对比。
我国物流系统一般技术水平低,装备落后。在仓储设施方面,第三方物流企业拥有的仓库70%是普通平房仓库,现代化立体自动化仓储设施比例极低,具有冷藏、保鲜、气调功能的仓库更少。在使用的搬运工具中,人工搬运车,手推叉车和普通起重设备占到70%以上,而可视屏叉车等现代化的搬运工具却很少采用。在运输工具方面,第三方物流企业拥有的运输车辆中,普通车辆占70%以上,而现代化的箱式货柜和集装箱拖头及特种运输车辆却很少。物流企业开发和使用的物流信息软件,性能水平不高,即使有些软件比较适用,但有时又与客户系统不兼容。
2.3.5总结。
方面的问题,将使我国物流业有着质的提升,有利于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的提升有赖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与指引,有赖于经济的良好发展,这些都是宏观的发展条件。因而物流企业本身应重点注意运营模式的转变,采用适合时代,适合企业自身的运营模式,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作为一种服务行业,物流业合理与高效地运转,有利于其它行业的发展,有利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有利于基础设施和技术设备等的改建,便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因此,运营模式的发展至关重要,关于运营模式的研究将在下一章展开。
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分析(通用21篇)篇十一
当今世界物流的发展呈现出一种蒸蒸日上的态势,在近20年里,世界物流由初级阶段逐渐发展成熟。如今,随着世界一体化的加强,国际间的物流合作越来越密切,从而,物流的发展直接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
一、我国物流业当前发展现状
(一)物流体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目前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已通过市场解决,逐步形成了以市场调节为主的运行机制,物流市场主体向多元化发展。众多的国内企业也已经认识到了物流的重要性,建立起物流园、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并与国际知名大型企业进行合作、交流,学习对方的经营理念、经营模式,提高自身的素质,进行现代物流业的探索,率先迈开步伐,已经初步形成一支社会化、专业化的产业队伍,物流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二)交通、通讯等物流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近年来,我国以干线铁路、高速公路、枢纽机场、国际航运中心为重点,大力推进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04年末,我国运输线路中,铁路营运里程6.8万公里,公路通车里程140万公里,内河千吨级以上航道7855公里,沿海港口万吨以上泊位646个,民航机场129个,航线1120条,里程151万公里,管道运输2.5万公里。货运量总计135亿吨,货物周转量总计43359亿吨公里。通讯事业方面,公用通信网的通信能力和技术水平明显提高。邮电通信网已经覆盖全国所有城镇,全国城乡电话网总容量超过1亿门,网络规模居世界第2位。数字数据网总容量达到46万个端口,已具备提供现阶段国民经济信息化所需要的通信能力。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专用物流信息网络开始在一些部门和地区建立,一些长期困扰物流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三)物流规模不断扩大,国际物流量快速增长
近年来,物流业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和相关物流企业的不懈努力下,发展更加深人而务实。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区域物流一体化为代表的区域物流发展更为迅速,各类物流企业,特别是民营物流企业快速成长,物流企业群体逐步形成,物流市场日趋成熟,从物流运行的角度看,物流业开始进入了—个相对稳定的增长时期。
二、我国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物流业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个比较完整的体系,谈不上什么规模效益和竞争优势,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在物流合理化、专业化、现代化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物流基础设施规划不合理
与世界现代物流企业的发展相比,物流业的发展相对比较滞后,在资源配置、服务水平、管理水平、现代化科技手段的使用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是在仓储系统发展建设过程当中没有按照未来的市场发展需求和市场环境状况进行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造成以行政部门为系统建立的仓储系统面积大、数量多、仓储设备现代化水平低,区域布局不合理,空间布局也不合理,物流环节存在相互重复、冲突现象,使得商品呆滞时间过长,物流市场无序竞争。在运输工具与运输方式上,线路历程少,密度低,现代化水平也较低、抗自然灾害能力弱。在加入wto以后,面对国外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和方式以及竞争的冲击,我国物流业将处于不利的境地。
(二)物流管理体制不健全
在计划经济的影响下,原来的物流管理体制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即横向分散、自成体系、政出多门。而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和信息技术及网络经济下,这种体制不利于国家对现代物流业的统一规划和管理,使涉及到多部门的物流网点布局、包装标准化、配送—体化等问题很难解决。同时,电子商务的发展要求物流业以供需方的服务者的姿态出现,要求物流业能够更快、更好地解决供与求在时间与空间上的矛盾,即建立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加快物流信息的传递,目前这些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上的解决,仍制约着我国物流业走向合理化、现代化和专业化。
(三)物流配送中心效率低
为自身服务而营建的,无法达到经济配送规模,绝大多数的配送中心大多只充当着仓库或运输中转站的角色,配送中心各项功能并未发挥出来。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物流配送中心用于物流环节的运输工具、承载设施和设备的标准和规范不统一,使得物流无效作业环节增加,人力资源浪费巨大,影响了物流的效益、快速反应能力和竞争力。
《物流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分析(通用21篇)篇十二
为了促进林业更好的发展,国家提出了林业应该走可持续化发展道路,这也是现代林业发展的必要措施,但是当前在林业发展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病虫害的威胁以及林业产品不符合市场等现象。在实现林业技术创新以后,林业的发展从过去的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数字化方向转变,并逐步实现了集约化的管理模式。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实现对林木生长所需的水分、光照、温度等的合理化控制,进一步提高了树木的成活率,而且林业技术创新还包含很多培育技术、林木恢复基础以及荒漠化防治技术等,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和林业发展的密切结合,帮助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3.2推动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在传统林业模式下林业种植的品种都是传统品种,这些品种具有成活率低、生长时间长、易发生病虫害等缺点,很难满足当前现代林业发展的需要。所以,林业单位要想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就必须创新林业技术,培养新型林业品种,进而推动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林业技术创新,可以实现新型林业品种代替传统林业品种,提高了林木成活率,进而有效地优化林业的发展结构,增加林业企业的经济效益,不断推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我国林业的整体发展贡献力量。
3.3优化林业产业的人员结构。
人员是林业技术创新和现代林业发展的主体,所以作为林业单位应该进一步优化林业产业的人员结构。传统的林业发展模式中人员主要依靠自身的工作经验开展相关的工作。自从实现林业技术创新以来,不仅减轻了林业人员的工作量,而且还提高了工作效率。作为林业人员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在加强自身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使得自身的专业素质不断完善。当前新型的林业发展模式不仅体现在人员素质的提升,还体现在人员结构的优化,帮助当地解决了一部分就业问题,为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帮助。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尽快实现林业的绿色化和规范化。科技的进步推动了林业技术创新,进而实现了现代林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出了当前林业单位的指导地位。尽管在林业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会存在很多不足,影响到了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所以林业单位以及政府部门应该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林业工作人员也应该加强团结意识,共同进行林业技术创新工作,进一步实现林业产业结构的转型,促进现代林业的稳定发展,推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辛晓梅.浅谈林业技术创新与现代林业的发展[j].科学与技术,2014(10).
[2]李家琳.林业技术创新的初探[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1).
[3]郭明,曾书平.加快林业技术创新促进林业发展[j].华东科技,2012(11).
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分析(通用21篇)篇十三
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整体缺乏规划、统筹和引导;行业民间组织较和传统贸易和生产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意识和水平不足。那么,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更多青岛电商平台发展现状分析,欢迎大家参考学习。
工业定制电子商务平台:青岛家电、纺织服装等产业具有先天优势,企业主要是大型国企,在外部环境推动下,需要从制造型向服务型转变,工业定制电子商务平台发展具有先天基础。
跨境电子商务平台:青岛是沿海著名的外贸城市,紧邻韩国、日本,是中日韩自贸区的核心,同时具有港口优势、金融业态丰富,具有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的先天条件和内在需求。
大宗商品电子商务平台:青岛保税区大宗商品产业群,是我国第一个大宗商品交易产业集群,拥有青岛矿产品交易市场、青岛矿权交易所、己内酰胺交易市场、橡胶交易市场、棉花交易市场、国际化工品交易市场等,如何充分青岛港口优势,借力互联网科技实现传统大宗商品交易的升级。
生鲜等区域性电商平台:
其中,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在搭建麦芽、易拉罐等六大类主要原材料、包装物的集中采购电子商务平台基础上,突破物流瓶颈,在天猫、京东等主流平台开辟b2c旗舰店,采用官方旗舰店、网络零售店和酒水专营店三种模式进行业务拓展,逐步实现b2c和o2o业务的快速发展。
从社会民生角度,青岛啤酒享誉海内外,吃海鲜、喝啤酒已成为青岛市民的生活方式,培育青岛冷链物流企业,整合生鲜养殖、经销等供应商,搭建“生鲜等区域性电子商务平台”,在方便青岛市民生活的同时,将青岛生活文化区域化。
旅游服务电子商务平台:青岛是沿海著名的旅游城市,但旅游交通一直困扰青岛旅游业发展,以“城市”为中心,依托青岛交通运输企业,建立旅游交通港,整合、住、游、购、娱等资源,基于地理位置搭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o2o旅游电商服务平台成为青岛发展旅游业的新选择。
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平台:借助青岛财富管理中心试点城市契机,建立实体经济与金融互动机制,整合我市银行、债券、信托、保险、担保、融资租赁、股权融资、p2p等丰富的金融业态,依托国有金融控股公司建立市级的互联网金融财富管理平台,激发全市居民的财富管理意识,强化每项资金的透明化监管,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拓展全市居民财富意识和财富边界。
海尔秉承“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理念,建立网上商城,推行个性化定制生产,同时企业内部平台化转型,建立“平台主、小微主以及小微成员”三级体系,推行内部创新创业,更好满足用户需求。
红领借助信息科技,推出全球服装定制供应商平台,跨越时空、国界,消除了文化、语言障碍,彻底颠覆了传统的作坊裁缝概念,开拓了服装生产新模式和贸易边界,成为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典型代表。
百洋医药集团有限公司,突破传统医药销售模式,运用现有b2c、b2b、现代医药物流配送等已认证的医药物流平台,打通政府、厂家、医院、药店、医生、患者各方流程,形成采购配送、便民服务、检测反馈等功能与一体的新型供应链交互平台,服务于广大企业和百姓。
全时在线,青岛首个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做为综合性商品销售与服务平台,致力于以支持全球优质快速消费品发展事业为目标,通过建立与全球生产商的战略合作,结合全球直接采购贸易、运输、物流与电子商务技术,为客户提供新型快速消费品物流科技服务以及高度节约成本的服务。
青岛电商平台支撑体系,包含支付体系、物流体系、信用体系、政策环境,其中青岛第三方支付平台共有22家,本土企业只有4家,物流发展也并未实现陆、海、空的高效衔接。
项目中会根据调研情况,具体分析每类支撑体系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整体缺乏规划、统筹和引导;行业民间组织较和传统贸易和生产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意识和水平不足;本地化龙头电商依然以服务自身企业发展为主,开放发展和带动效应不足,未实现区域性质的突破;电子商务第三方服务发展缓慢,对本地电子商务的发展支撑力度不足;电子商务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较少,电子商务平台发展的成本较高。
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分析(通用21篇)篇十四
引言: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茶叶的 需求也在不断上升,茶叶贸易发展迅速。在激烈的贸易竞争中, 福建省的茶叶贸易是一个怎样的发展现状,有哪些发展优势和发 展的制约因素,进一步探索和发展福建茶叶贸易现状,对福建茶 叶经济效益的提高、影响力的扩大、竞争力的提升和贸易量的增 加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福建茶叶的地位
福建省是我国茶叶的主产区,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党的十一 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茶叶流通体制改革, 我省茶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成为我省农村经济中一个举足轻重的 优势产业。2017年,福建茶叶生产呈现乌龙茶质优价高、红茶产 销两旺、白茶量稳价升的良好态势,全年茶叶生产总产量26万多 吨,居全国第一位;茶叶出口创汇5734万美元,同比增长8.6%。
二、福建茶叶的出口现状
据统计2017年月,中国出口茶叶数量为302,949.3吨,同比 增长2.0%,金额为70,495.4万美元,同比增长3.3%,平均单价 为2,327.0美元/吨,同比增长1.3%。而其中福建省出口茶叶数 量为1,254.41吨,环比增长2.7%,金额1,221.7万美元,环比 增长59.4%。出口量在全国第五位。
三、福建茶业贸易发展的`优势条件
福建茶叶贸易发展在多个方面占有主要优势。主要有第一, 自然条件优越,劳力资源丰富。第二,福建茶叶茶类多、良种 多、名优茶多,品种资源丰富、茶类品种齐全。第三,政策支持 力度大。近年来国家加紧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在各项措施上都 有较大支持。第四,福建港口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区域优势明 显。第五,科技不断进步。科技利用率不断提高,在茶叶产品的 深加工方面也取得进展,保健茶、速溶茶及茶食品的开发利用, 茶叶中有效物质的提取应用等,足以表明福建茶叶在生产、加工 方面都具备了较高的科技水平。第六,市场前景广阔。随着人 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意识日益增强,茶叶的保健和药用功能 倍受关注。近年开发出来的罐装茶汁、瓶装茶饮料,在市场上十 分畅销,并成为饮料市场的主打产品.
四、福建茶叶贸易发展的制约因素
1、成本居高不下。福建省茶叶生产科研成果整体水平不 高。为科研而科研的传统研究模式与生产、市场不对接,导致许 多研究项目的成果不能推广应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另一方面, 成果转化率较低,一些先进实用的茶叶生产科技未能得到及时有 效的推广应用。
2、经营模式粗放、加工和深加工环节薄弱。福建省茶叶生
产经营模式简单粗放,产品质量难以得到保障茶叶生产主要以一 家一户生产经营为主,生产分散且规模小,致使规模效益得不到 体现,严重阻碍了整体竞争实力的增强。
3、品牌不响。目前,福建茶叶在品牌建设较为不足,茶叶 经营缺乏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茶叶加工企业多,但规模小,品 牌意识较为匮乏,不少沦为原料茶,作为全国产茶第一的福建茶 叶已经开始陷入一流原料、二流技术、三流包装、四流价格的悲 哀处境,福建茶叶品牌路在何方值得深思。
4、茶叶出口贸易问题。福建省茶叶的主要出口国日本和欧 盟,对从我国进口的茶叶制订了近乎苛刻的农残限量标准。这两 个市场相继对进口茶叶筑起了近乎苛刻的“绿色壁垒”,对福建 茶叶出口影响很大。
五、改善茶叶贸易发展的对策
1、以茶农为中心,继承优良耕作传统。要发展茶业贸易应 该以茶农为中心,充分发挥茶农根据天时地利人和的等种茶必备 条件,基于茶农丰富经验,准确把握从种茶到制茶的各个环节, 保证茶业贸易中最基础的因素茶叶的质量。同时应该促进茶农间 耕作方式等的交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种植效率。
2、以制度为保障,加强后勤服务。政府应该加强相关制度 建设,以强化服务能力为突破口,加强管理和引导,为茶叶贸易 的发展创造出更加优良的宏观环境,推进茶叶可持续发展,促进 茶叶贸易健康稳定发展。如对于质量安全问题,安全例行监测制 度依法开展茶叶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加强有关茶叶质量安全检测 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茶叶质量安全监测制度,准确、全面地掌 握茶叶质量安全现状和动态。
3、以科技为依托,创新加工模式,降低成本。发挥科技先 导作用,以科技引领茶叶企业发展。结合产业、科学和研究等多 个方面,将科研成果迅速转化成生产力,并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 发,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研究,互通有无,迅速提高企业的科技 含量和竞争力。同时,要加强对茶叶从事者多形式的科技培训, 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优良模式的形成,降低生 产成本。
4、加强品牌建设,促进茶叶贸易跨越发展。要加强福建茶 叶品牌建设,可采用“农农合作”的方式将许多规模较小的个体 户组织起来,在保证茶叶质量和产品个性化的同时,扩大生产规 模,打造品牌。以龙头企业为主导,引入竞争机制,提高经营效 益好的企业的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引导休闲茶业发展,茶业配 套措施建设,弘扬茶文化等,促进茶叶贸易跨越发展。
5、加强外引内联,改善贸易条件。通过招商引资、创办 “三资”企业,同外省(市)的大公司、大企业搞横向联合,鼓 励和支持各种经济成分投资茶叶产业化项目建设。通过茶叶竞价 交易、体现茶叶市场价值,了解市场动向、交流市场信息。要加 强政府部门间、企业间、茶农与企业间的联系与合作,搞好联营 联销,拓宽流通渠道。积极应对国际反倾销,建立有效的反倾销机制,加大经费投入和专业人才的培养。
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分析(通用21篇)篇十五
引导语:美国物流业运作与管理的高水平,得益于市场全球化产生的庞大物流需求。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美国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国民经济体。2011年,美国实际gdp初次估值为133134亿美元,同比增长1.7%,如图1所示。2011年,美国年中总人口为31204.0万人,人均名义可支配收入为37035美元,同比名义增长3.4%,人均名义gdp达到48352美元。2011年,美国最终消费支出为132701亿美元,美国个人消费支出为107226亿美元,占总消费支出的80.8%,拉动gdp增长1.3个百分点。巨大的消费量带来了对物流业的巨大需求。
从货物和服务进出口方面看,2011年美国出口金额共计21031亿美元,进口金额共计26611亿美元,其中货物方面达到7371亿美元的逆差,服务业达到1790亿美元的顺差。[1]美国近五年的进出口金额如图2所示。
单从货物方面来看,2011年出口金额比2010年增加了2023亿美元,其中工业补给及材料和生产资料出口金额增加了1525亿美元;2011年进口货物金额比2010年增加了2938亿美元,其中工业补给及材料和生产资料增加额达到了2155亿美元。单从服务方面来看,2011年美国服务输出金额是6049亿美元,进口金额是4259亿美元,其中在商业和私人服务业技术服务方面所占比重最高。货物进出口金额构成如图3所示。
这些数据表明,国际贸易进出口总额的增加,促进了美国国际物流业的发展,特别是提高了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全球化物流运作管理水平。
2010年,美国企业物流成本1.2万亿美元,占美国名义gdp的比例为8.3%,比除了2009年之外的过去10年内的成本比例都低。物流成本及其占gdp的比例如图4所示。
从物流成本构成看,2010年运输成本比上年增加了10.5%。其中,运输模式比例占78%的汽车运输落后于其他运输模式,仅增加了9.3%,火车运输成本飙升了21.8%,水路运输成本上升了14.1%,仓储成本增加了10.3%。2010年美国物流成本构成如表1所示。
库存和销售比率于2009年初期达到1.48,2010年末回落到1.21左右,数据表明经济仍处于恢复期。在目前的经济与市场环境下,消费者倾向于购买价格低的产品和折扣品,零售商也了解到消费者关注更多的是所需要的,而不是想要的,于是生产商和供应商在物流管理策略方面,采取了精益生产、延迟订单和相应的库存管理策略,以避免商品积压与物流成本增加过多的现象。
2011年,美国有644万多公里的公共道路网络,其中高速公路达26.4万多公里,2011年承担了重161亿吨、价值超过14.9万亿美元的货物运输。2011年底,我国高速公路总里程仅达8.5万公里,单从数值上看,我国与美国的差距还很大。
对于美国的高速公路建设资金,法律规定联邦政府出90%,州政府出10%。其中联邦政府的资金由“联邦公路信托基金”提供,这个基金的87.6%来自美国政府征收的机动车燃油税,另一部分资金的来源是大型车辆的销售税和使用税等。由于卡车对道路的磨损更大,因此征税更多。目前,联邦政府对卡车使用者征收12%的消费税,每年还要额外征收使用税,对超过40磅的轮胎征收消费税。州际高速公路的建设与基金收入挂钩,收多少钱,办多少事,不靠借钱办事。这种由政府主导的投资运营模式,一方面可以减少地方上的资金压力,另一方面也减少了针对使用者的“二次”高速公路收费,提高了交通效率。
美国收费高速公路所占比例较小,收费公路仅占公路总里程的0.1%,占高速公路的8.8%。2008年此项收入是298亿美元,其中79%来自于各州的收费站。公路死亡事故率很低,2011年每10亿英里的车辆行驶里程死亡率数值为1.15,创历史新低。但是,每年消耗在汽油和时间上的成本损失达到1010亿美元。
美国铁路营业里程居世界第一位,现有本国铁路260423公里,其中一级铁路为212742公里,轨道延长里程为354813公里,另外还有美国拥有使用权,但不在美国境内修建的铁路有23112公里。
美国铁路主要由7家一级铁路货运系统、21家区域铁路货运系统和537家地方铁路货运系统营运。2010年实现收入596亿美元,比上年增加收入102亿美元,一级铁路营运收入占上年的90%。铁路服务的内容主要是货物运输,占65%的比例,其次是多式联运服务,占28.3%,客运只占5%的比例。所运输的商品主要包括原材料、消费品、乘客等,其中煤所占的比例最大,为45%,[4]而通过多式联运运输的集装箱数量增加最快,特别是从加利福尼亚州到伊利诺伊州沿线增加更快,这表明美国从亚洲进口了大量的商品。
2010年,美国货运铁路运输一吨货物消耗一加仑燃料,平均运行484英里,每加仑吨英里数是卡车运输的4倍,比20年前增加了106%。同时,还比卡车运输减少了75%的温室气体排放。另外,货运铁路带动了近2650亿美元的经济活动,维持了120万个工作岗位。铁路在降低高速公路拥堵、维护、建设成本等方面具有较好的成本优势。
在2004-2008年的五年内,柴油价格年均递增154%,2009年美国经济衰退,柴油需求降低,随着2010年经济的逐步复苏,柴油价格比上年上涨了26%。特别是随着2012年第一季度汽油价格的上涨与运输需求的增加,铁路运输越来越成为具有成本优势的一种运输方式。
美国是个河流湖泊众多的国家,共有26个大小水系,可通航河道总长4.2万公里,五大湖的湖岸线4296公里,远洋船舶可经由圣劳伦斯深水航道驶入五大湖区,还有贯穿美国的密西西比河系。这些自然条件为美国水上运输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内河运输适合运输散货和低价值的原材料,比如煤、石油、农产品和其他散货。每年运输货物达6.3亿吨,总价值超过730亿美元。水上运输效率高,平均每加仑燃料可使卡车运输95公里,可使铁路运输325公里,可使驳船运输827公里。内河运输在降低碳排放、温室气体排放、环境污染、事故、噪音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优势。
2010年美国航运对外贸易量超过13亿吨,与上年相比增加了8.6%,贸易额增加了23.3%,达到1.4万亿美元,进出口增加额均超过23%。美国水运对外贸易量如表2所示。
美国航空公司在营运收入与运送旅客英里数方面排名世界第三,它有五大枢纽,分别是达拉斯/沃斯堡(dfw)、芝加哥奥黑尔(ord)、迈阿密(mia)、洛杉矶国际机场(lax)和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jfk)。目前,美国有四大航空公司,它们分别是美国西北航空公司、美国联合航空公司、美国大陆航空公司、达美航空公司,2012年四大航空公司市场占有量将达到82%。
2009年之前的五年内,美国航空运营收入逐年增加,从2004年的1346.60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1861.19亿美元,年均增长7.64%。由于金融危机的爆发,2009年美国航空业回到了2005年的收入水平。2010年开始,经济开始复苏,2011年空中旅行服务的出口达到历史最高的赢利顺差367亿美元。2000-2010年,航空业消耗了不到21亿加仑的燃料,运送量达到了整个运输业务量的15%。
美国物流企业的物流设备大部分都实现了高度的机械化和计算机化,正在向信息化(采用无线互联网技术、卫星定位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射频识别技术)、自动化(自动引导小车技术、搬运机器人技术)、智能化(电子识别和电子跟踪技术、智能运输系统)、集成化(集信息化、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于一体)方向发展。先进的物流技术促进了物流企业的规模化、网络化发展。
美国物流技术的应用还体现为效率性、安全性、绿色性。例如,在储存和制冷货车运输业,经营者投资使用电子稳定控制系统来防止倾翻,有效控制制动系统和发动机转速。使用电子跟踪装置、车辆监控系统、计算机系统快速定位司机位置来提高周转率;监控车辆速度、加速度、刹车、易腐货物的温度和湿度;使用预警技术,即当车辆快速接近时软件系统利用雷达技术提前通知驾驶员,并且发动机电脑根据发动机性能趋势预测部件的故障,这些信息可让驾驶员采取有效的驾驶措施和方法来提高燃油的使用效率。在仓储业货物处理活动中,推广使用语音识别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等前沿技术,来降低成本。目前,被动式的射频识别标签一个是7美分(亚洲是30美分),价格和技术逐渐广为接受。射频识别技术也得到了美国国防部、沃尔玛公司、食品和药品管理局等组织的大力支持和推广。全球射频识别技术的市场预计2016年达到260亿美元,比2006年增加30亿美元。
美国各行业都有健全的法律政策保障体系,这些法律和政策很好地促进了行业的健康发展。就物流行业而言,目前美国没有制定专门的法规,而是沿用原来各行业已经制定的法律制度,来实现对物流业的监管。如从事铁路、公路、航空及内河运输者,必须遵守汇编在美国法典中的《运输法》,从事海上运输者则必须遵守美国法典中的《航运法》等。
美国对整个物流业的宏观管理以市场法律规制为主,以行政政策、措施及规划为辅。美国政府在物流宏观管理方面,主要以运输业为中心进行立法,美国的陆路交通法规体系主要包括公路法系统和运输法系统,美国的水运交通法规体系主要包括贸易运输法系统、船舶法系统、船员法系统、航道法系统、港口法系统、海上安全法系统和海事审判法系统。
在物流高度发达的经济社会环境下,美国政府不断通过宏观政策的引导来确立以现代物流发展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其近景、远景目标十分明确。在法律上放宽对物流市场准入的管制,注重对物流企业的规范运作进行监管,特别是对与物流发展相关的环保与安全性方面的管理日益加强。例如,通过《运输安全法》、《清洁空气法》、《清洁水法》、《资源保护和恢复法》等,尽量减少物流业发展对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安全造成的威胁。
面对全球整体低迷的经济发展环境,企业为减少成本压力,越来越依赖第三方物流企业来化解风险和降低不稳定性。这是因为,托运人(客户)认为,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为其提供基于全球范围的战略和运营价值,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核心能力可为其全球业务取得成功作出关键贡献,且75%的人认为,第三方物流企业能够采取新方法和革新思路来提升物流效力。
目前,托运人(客户)主要外包交易、操作和重复性的业务,很少外包战略、面向客户和信息技术(it)方面的业务。调查显示,国际运输占外包业务的比例最大,国内运输、仓储、货代、反向物流等的外包比例依次下降,因此降低运输成本是双方面临的最大挑战。
通过使用第三方物流企业,托运人(客户)的成本和服务得到了改进,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彼此采取了更为细致的`评价指标,如库存成本降低、订单满足率、订单准确度等。调查也发现,64%的承运人要增加第三方物流服务。另外,随着市场的变化,也出现了选择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新要求,如燃油效率和碳排放指标正在成为选择第三方物流企业时所要考虑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但是,双方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在信息技术方面仍然与承运人的需求存在差距,仅有54%的人对当前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信息技术表示满意。
美国物流模式强调整体化的物流管理系统,这是一种以整体利益为重,冲破按部门分管的体制,从整体进行统一规划管理的方式。特别是供应链管理模式的运用,以及先进信息技术平台下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与专业化物流企业的积极配合,促进了美国物流运作效率的高效化、物流成本的最优化。纵观美国物流行业发展的历史,总体上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在不同的经济发展环境下,美国政府能及时制定和发布法令,来刺激和保证经济的发展。例如,为摆脱2009年的经济萧条状况,刺激经济发展,美国2009年2月17日发布了《2009年美国经济复苏和再投资法案》。该法案包括促进基础设施现代化、加强能源独立性、发展教育机会、保存和改善百姓负担得起的医疗照顾、提供税收减免等措施。该法案是美国自大萧条时期以来史无前例的举措,以刺激经济发展,创造就业。例如,在作为经济生命线的物流运输业方面,该法案可保证运输业致力于环境质量的提升、交通能力的扩大与现代化,投资扩大机场容量与提升安全性,同时投资道路建设和修复,确保公路、桥梁、港口的安全等。政策的制定为保证物流行业发展、刺激消费增长、创造就业需求与恢复经济增长,创造了条件和发展环境。
尽管美国没有制定针对物流业的专门法规,但通过各种适用于不同物流业务环节的法律,对物流业进行管制,对整个物流业的宏观管理以市场法律规制为主,以行政政策、措施、规划为辅。在法律上放宽对物流市场准入的管制,注重对物流企业的规范运作进行监管,特别是对与物流发展相关的环保和安全方面的管理日益加强。
目前,我国有关物流的法律法规主要表现为由不同国家机关依法制定的各种具有不同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如《铁路法》、《航空法》、《海商法》、《公路货物运输合同实施细则》、《海港管理暂行条例》、《公路管理条例》、《航道管理条例》等。尽管这些法律法规对物流业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但存在的问题是,至今还没有一部专门而系统的调整物流法律关系的部门法,我国现行直接具有操作性的物流法律法规层次较低,法律效力不强,从时效性上来看,我国物流法律法规相对滞后。因此,为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物流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应对现有许多计划经济体制下颁布的法律法规及时进行修改。
据统计,美国公共机场有5324个,私人机场有13774个,其中提供运输航空服务的约有500个机场,提供通用航空服务的有18000个机场(美国的通用航空机场提供抢险救灾、农林作业、航拍航摄,主要为私人、商务、公务的包机飞行),通过飞机可以快速、安全、方便地到达美国各城市。从轨道交通设施来看,美国拥有运量大、速度快、安全可靠、准时、舒适的轨道交通运输系统,其轨道交通运输量占公交运量的50%以上,有些城市甚至达到了70%以上。美国有天然的海港,纽约港是北美洲最繁忙的港口,也是世界天然深水港之一,吞吐量在一亿吨以上,每年平均有4000多艘船舶进出。良好的基础设施和自然条件,为美国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源基础。另外,美国在进行物流基础设施规划时,体现出了发展的长远性,如在规划建设公路时,中间带都很宽,其目的就是为以后的发展留下空间。
近几年,我国基础设施发展迅速,特别是铁路运输、公路运输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各种运输方式还没能实现无缝对接。另外,铁路运力不足、公路运输成本超负荷等,都影响了我国物流业的发展,这也说明我国在管理制度上应该进行改革。
美国物流企业积极推动供应链的集约化、协同化发展。目前,美国已经处在了开发供应链管理技术和流程的前沿。一些公司,如苹果、沃尔玛、戴尔等,已经展示出了它们管理全球供应链的能力,利用自身的主导地位,展开连横合纵式的并购,大力拓展国际物流市场,实现全球化的供应链管理,赢取了较大的市场份额。
美国具有高效的物流运作体系,从运输管理体系的角度看,其显著的特点是运输方式多,技术发展水平高,各种运输方式的货运周转量大,且货物交换范围大,区域分工明显,货物在整个物流过程中要经过多次装运和共同配送,并广泛地实现多式联运。通过共同配送减少了社会车流总量,减少了闹市卸货妨碍交通的现象,改善了交通运输状况。通过集中化处理,有效提高了车辆装载率,节省了物流处理空间和人力资源,提升了商业物流环境,取得了最大的效益。高效的物流运输系统为美国现代化物流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基础保障。
目前,我国物流企业供应链运作的能力和水平有限,这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如缺乏世界性的高质量服务产品,缺少战略性的合作企业,自身物流运作管理水平及整合能力低下。
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和运作管理水平是美国物流业发展的典型特征。美国的第三方物流已经从提供运输、仓储等功能性服务向提供咨询、信息、管理服务延伸,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改进价值链的解决方案,与客户结成风险/利益共享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12年第16届第三方物流年度研究调查报告显示,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为客户提供支撑全球业务的战略管理和物流运作。同时,客户认为,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是其业务成功的主要因素,还有75%的客户认为,第三方物流企业能提供创新的方法来提升物流运作效率。报告也显示,88%以上的企业认为双方的关系很成功,具体体现在开放、透明、沟通良好、灵活、弹性等方面,但双方利润共享与合作方面的数据有所下降。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三方物流业也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一些企业(如中远物流)在信息技术和物流设备方面已经走到了前列,并且具备了一定的全球物流管理能力,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是物流市场需求不足;二是第三方物流企业自身管理能力有待提高,特别是在一站式的全球物流服务方面更是如此;三是基于全球物流运作与战略发展的能力和经验缺乏,很多企业规模较小,技术和设备也比较差;四是彼此之间的合作关系较弱。
美国物流理论研究方法比较多样,其中案例研究、调查方法使用较多。目前,在实证研究过程中,描述性的数据分析方法较少,更多使用结构方程模型(sem)、评定模型(logit model)、路径分析等较为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还有的使用假设性检验、偏差检验、可靠性和有效性检验等技术方法,如假设性检验方法在《企业后勤学》杂志(joural of business logistics,jbl)中的使用比例高达37.36%。[8]物流研究的趋势是从探究性研究向模型建立与检验方面转变,通过模型建立与数据分析,来提出物流运作合理化方法与管理的改进方向。
另外,美国的物流研究还体现在应用性和微观性上,研究对象比较具体,紧密结合市场的实际需求和发展趋势。同时,物流发展环境相关数据非常多,在美国的政府网站都可免费得到。物流发展环境的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分析、数据应用渠道十分顺畅、系统。
目前,我国有关物流的研究大多体现在宏观方面,有关微观或个体企业的调研、数据分析等较少,加之对数据分析方法缺乏了解,更增加了目前多数人对物流研究定量分析的难度。只有学会应用定量的技术方法,对自然界中的现象和事物进行分析,才能准确把握其发展规律。
美国物流人才教育培训体系比较完善,建立了多层次的物流专业教育,包括研究生、本科生、职业教育等。许多著名的高等院校都设置了物流管理专业,并为工商管理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开设物流课程,如密歇根州立大学、西北大学等。以密歇根州立大学的物流教学为例,该校重在整个供应链管理知识体系的教学,知识全面,案例分析法教学与团队学习训练较多,学生综合能力强。在物流管理委员会的组织和倡导下,美国全面开展物流在职教育,建立物流业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如仓储工程师、配送工程师等。所有物流从业人员必须接受职业教育,只有经过考试获得上述工程师资格之后,才能从事相关的物流工作,且2~3年后需再次回到学校(如社区大学)学习合格后,才能回到工作岗位。另外,很多高校和职业院校大量开展网上课程培训,并与学位和资格证书挂钩,大大完善了培训体系。
我国自开设物流专业以来,基本上形成了既包括本科以上、高职、中专教育,也包括自考、社会培训等在内的较为完善的培训体系,但与美国的物流教育相比,我国物流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应该适时更新,知识体系应该更加系统,教学方法应该更加多样,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应该被放在首位。另外,目前我国网上物流培训发展得还比较缓慢,同时需进一步加强物流资格证书的认证、考核、管理等工作,提升物流行业的从业门槛。
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分析(通用21篇)篇十六
林业作为未来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方面,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日益凸显。随着我国林业各项工程的陆续开展,对林业人才总体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西部偏远地区,经济相对落后,林业产业发展缓慢,林业资源开发程度低,产业链条短,可吸收的'劳动力有限,因此大部分林业人才聚集在林业行政事业单位。现以秦州区林业行政事业单位近十年的人才变化为依据,探讨西部林业人才工作的新重点。
一、人才质量。
西部林业经历了从过去的植树造林阶段、退耕还林阶段、防护林工程、公益林建设发展到现阶段的经济林建植扩大、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森林碳库储备、城市森林概念的广泛提出,作为西部偏远山区,土地可利用面积小,生态环境脆弱,城郊森林系统趋于破碎化,经济林分散,因此林业工作的重点倾向于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同步提高,新时代的新发展对林业人才提出新要求。人才主观方面,大部分职工工作年限长,工作稳定,培训机会少,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接受能力低,电子化办公效率不高,工作动力不足,专业领域知识陈旧,职工个人职业规划不合理,机关职工工作倦怠等,不能有效带动林农致富,满足林业科技化信息化发展的要求。目前,本地区林业事业单位内高级以上职称的技术人员占总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在逐渐增高,约为3%,但和湖南等省份相比,增长明显偏慢。在客观条件方面,林业系统人员总量逐年降低。基层林业站所职工的工资待遇明显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办公条件艰苦,交通困难,个人生活和工作矛盾凸出,使得大量具备专业技术能力的人员聚集在城市行政岗位,引起单位人力资源的大量浪费。虽然国家出台了针对乡镇人员的经济补贴政策,但仍然有很多人选择城区就业。林业单位职工总数超编严重与基层实用人才匮乏的矛盾日益加剧。基层林业工作者普遍缺乏职业培训机会。随着事业单位的改革的进一步加深,事业单位的岗位管理制和聘用制的执行,对人才的利用状况有所改善,但这种人才激励机制在实际执行中仍显缓慢和不足。林业系统的权、责、利的分工仍需进一步细化。
二、人才数量。
通过图1可以看出,从到,林业人员总数呈减少趋势,减少比例约为20的13%,总体呈饱和状态。尤其是以来,降低幅度大。事业单位超编现象严重,以为例,实际人数达到了编制数的1.5倍。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总数也逐年减少,与林业人才总数减少趋势基本吻合。截止到20底,专业技术人员占比从50%下降到48%左右。图1.林业总人数和专业技术人数变化趋势图图2.林业不同系列人才数量对比图图2通过对比不同类型人员基数,可以看出行政类和事业管理类人员略有波动,相对稳定。而专业技术和工勤人员小幅减少,工人减少更快。三针对以上发展现状,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建立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制度,广泛开展职业培训,加强终身制学习。由于国内职业培训机制未全面发展,自费培训意识不足,公费培训机会无法覆盖到基层一线人员,因此需要单位安排规范的长期培训,供职工按需选择,更好的履行管理和服务职能。(2)加大物质和精神奖励,鼓励人才服务基层,搞活基层林业站工作局面。(3)改善基层办公设施和交通条件,为基层人才提供生活便利。考虑到职工的日常生活,使职工安心扎根基层,一心一意搞技术。(4)实行单位自主选拔人才,提高行业准入门槛。现有的人才招聘制度依然实行分配到单位的方式,沿用旧的人才制度,未能匹配单位的实际发展需要,并且非林专业人员偏多,职业和个人兴趣匹配度低。可以借鉴国外的执业资格认证制度,提高林业人员的专业水准。(5)继续控制机构人员总量,挖掘现有人员工作潜力,根据工作需要提供支持,提高职工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国家林业局赴美国人力资源管理培训团学习考察报告.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2):49—59.
[4]廖虹娅.加强林业人才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8:146.
[6]李作威,任湘郴,刘晓艳.湖南省林业事业单位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研究.湖南:中南林业大学.2010.
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分析(通用21篇)篇十七
自工业革命以来,经济与环境的矛盾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而凸显出来,人们开始寻找一条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随着环境保护重要性的与日俱增,“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等全新的发展理念应运而生,促进环境服务业和环保产业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因为对环境服务业的背景我们组的研究报告里已经有详细介绍,这里就不加赘述。
一、发展现状
截止到2017年,我国已有各级环保系统机构11,932个;各级环境监测站2,399个;各级环境科研所243个;各级环保系统实有176,988人;2017年设立的环境科研课题共1822个,获环境科学技术奖励99个。但相比较而言,我国的环境服务业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到2017年,我国环境服务业产值仅占环境保护产业总产值的10%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显然环境服务业的发展需要有环境服务市场需求的带动才能进一步得到发展。因此,通过分析我国环境服务业的市场供需状况,进一步体现我国环境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和发展的潜力:
第一,环境服务业发展起步虽晚,但发展潜力大;第二,环境服务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程度呈正相关趋势;第三,环境服务业发展伴随着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
这样的现状既存在问题,也蕴藏潜力。
首先,我国环境服务业经过30 多年的发展,特别是20 世纪90 年代国家出台的一系列鼓励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和环境保护投入的增加,刺激环境服务业快速发展,供给能力不断提高。但由于我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是一个不断加深的过程,所以,相对应的关于环境服务业甚至环保产业的发展状况,几乎没有系统的资料可查,也没有相对应的数据统计。
其次,我国环境服务业的市场需求慢于产业的发展,但就整个环境服务业而言,潜在的市场需求巨大,不可低估。
第三,由于环境保护具有公益性的特征,决定了污水处理、废物收集和处置、河道和湖泊治理等环境服务主要由政府提供。而单靠政府适应消费者需求变化,满足多样化的环境服务需求,显然不太可能。所以说,环境服务业的不断发展应更依赖于市场进行调节,才是发展趋势。
第四,我国环境服务业企业的数量逐年递增,但整个产业的专业化程度却远远低于环境服务企业的增长速度。
二、发展的制约因素
要想加快我国环境服务业的发展,跟上全球环境服务业发展的.步伐,我们就要找到我国环境服务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我国环境服务业的发展不仅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还受以下几点因素影响:
1.环境保护重视程度不够,环境保护措施实施滞后。如果不重视环境保护,则环境保护无论从投入到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以及环境保护措施都不会到位,因此,就不会有环境保护服务行业的发展。以体现环境保护重视程度的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为例,应当说强制性的完善的法律法规有利于创造新的市场需求,是推动环境服务业发展的强制性动力,环境服务业发达的国家都制定了严格的标准和法律法规来控制污染,保护环境,同时,这些法律法规刺激了环境服务业的产生和发展,世界上最大和技术最为先进的环境服务产业都产生在环境立法严格的国家。
2.环境保护财政支出比重较低,环境保护的投资来源有限。据测算,要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环境状况又不迅速恶化,我国环保投资应占gdp 的1.5%-2.0%,要使环境状况逐渐好转,这一比例应在2.5%以上,但是我国2017 年这一比例才达到1.36%。我国对环境污染治理的投入还没有达到不使环境状况迅速恶化的水平,更别说是使环境状况得到改善,几十年的环境污染积累起来,形势非常严峻。环保投资总量每年的增加量还不够,还不能阻止环境恶化。
3.环境保护的公共产品性质,导致环境保护产业发展滞后。为环境保护而进行的环境污染治理产业的生成与发展,需要大量的污染处理技术和设施的投入。为环境保护而进行的环境监测、评价、环境咨询和环境管理等环境服务部门,需要配套设施的投入。因此,环境保护服务业具有投资规模大,投资回收期长的公共产品性质。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都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所以,在政府层面上的环境保护投入力度不够;但环境服务业的公共产品性,又使个人投资者也无能力进入环境服务业,这是导致我国环境服务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三、发展建议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了解了我国环境服务业发展缓慢的这些原因之后,我们就能对症下药了。在此,我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1.针对第一个影响因素,
(1)建立完善监管体系,创新监管手段。运行良好的监管体系是改革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目前国内可以研究开发采用国外的绩效评价体系,这是一种有效的监管手段。同时,在监管过程中要掌握好尺度,一视同仁,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以促进企业的绩效改进。
(2)逐步完善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政策。我国大部分城市的污水处理费和垃圾处理费没有到位,难以发挥调节作用。以水价为例,我国主要基于“污染者付费”原则和节水要求,把价格逐步提高到“保本微利”水平。而国际经验表明,在水价逐步达到全成本回收的水平的同时,政府给予贫困者一定补贴,这是一个控制水量消费和使相关处理设施形成良性建设与运营机制的有效管理办法。
(3)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地方政府、企业应清晰认识改革及其实现路径,培养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专业人才,如金融专业人才、系统设计专家、律师、财务专家。
(4)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在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建立公众享受服务的意识;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容易形成“搭便车”的心态,公众不愿意支付,只愿意享受。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普及环境教育,加强公众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共道德感的培养。
(5)形成社会监督机制。在国外,公众参与政策制定方面做得非常突出,且在法律制度上有多种形式充分保证公众意愿的表达,有利于社会监督效果的提高。因此,我国需要加强公众对政府、企业行为的有效监督,如建立企业内部的报告系统,向社会公布,内容包括设施的运行情况、年度报告、收支情况和阶段总结等,使公众有知情权,达到透明化。同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需要建立消费者意愿反馈机制,提高政策实施后的效果。
府应当承担的环境监测和咨询服务等方面。引导国外资金直接投资于资金需求量大、技术含量高、利润率高、国内急需但空白的领域,满足市场对环境服务的需求。引导国内资金投资于环境咨询、环境监测等资金需求量少、利润率较低但稳定的领域。同时,鼓励国内资金参与到国外资金投资建设的大型项目中,利用合作伙伴的便利学习其先进的环境技术和管理经验。二是通过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开发金融工具,创新融资手段等途径,在优化环境保护融资结构,减轻融资成本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多元化的、稳定的融资机制。具体方式有:增加银行贷款融资;设立环境保护基金,支持环境保护设施的运营;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融资。
还可以从促进环境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完善环保法规建设,发挥环保行业协会作用等方面多手抓,多管齐下以达到最好效果。
结语:我国环境服务业现在还处于开始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结合我国国情,摸索出适合我们的发展方式。在研究环境服务业的过程中,我对这个原本很陌生的行业有了十分深入的了解,这个行业不像运输服务业业等发展的那么完善,没有那么多数据和文献可查,但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中华全球环境商会,它是一个在全国工商联领导下的非盈利性的环境服务业及相关行业的会员组织,在它的官方网站上能够了解到我国环境服务业的最前沿信息及行业中的很多知名企业,行业人士需要的信息一应俱全。如果这样的机构再多一些,这样的网站再多一些,人们在环保上投入的精力和时间再多一点,那么我们国家环境服务业蓬勃发展的明天就指日可待了。
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分析(通用21篇)篇十八
重庆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农业大市。虽然重庆拥有比较丰富的农业资源,但是农业经济却属于该市经济薄弱的环节,为了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优势,本文从重庆农村经济现状着手,通过找出问题,提出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重庆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因为其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历史环境,也是一个不择不扣的农业大市。全市所辖面积82万平方公。截止,总人口3329.81万,其中农村人口2324.5,占总人口的69.8%。重庆市的经济随着直辖市的成立和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得到了高速发展,截止20,全市gdp达到了10011.37亿元,比增长了563%。
(一)重庆第一产业gdp增长情况。
重庆自直辖以来,农村经济增长总体上是上升的。据统计,重庆第一产业gdp在-这里,从307.21亿元增长到844.52亿元,一共增长了537.31亿元,近3倍多,而且呈现较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总体看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97-。在这四年里,第一产业gdp总体呈负增长。19第一产业gdp产值为307.21亿元,到20第一产业gdp产值仅为286.1,四年间减少了21.11亿元。这段时间影响第一产业gdp负增长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受1997年亚洲经济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缓慢,我国的经济也受到相当大的影响,从而使得第一产业受到波及。
第二个阶段:-。在这期间,第一产业gdp总体呈增长趋势,并且在达到了26.2%的增长。但是增长幅度缓慢,20也只是恢复性的增长,随后增幅大幅度放缓,到200年又成负增长,这说明影响第一产业增长缓慢的长期性原因并没有得到良好的改善。
第三阶段:-2011年。在此过程中,第一产业gdp增长加速,年增长率达到了17.25%。虽然受到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增长只有5.46%,但是仍然为正增长。这段时间第一产业gdp高速增长得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月,政府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提高农民收入,开始在全国开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设,从而使得农村地区贷款难度降低,促进了农村经济增长。
(二)重庆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情况。
农村人均纯收入是衡量农村经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只是把农民收入增加问题局限于农业和农村经济自身内部,这使得农民增收与经济发展长期处于不协调的状况。重庆农村人均逐年呈上升趋势,从1997年的1692.36元,到2011年的6480.41元,翻了2番。但是,增长幅度总体较为缓慢,并且,也不稳定,在15年间就有4次下降。
(三)重庆农村投入情况。
政府对农村投入的力度逐年加大,其中对农村固定资产投入从1997年的92.12亿元到2011年的586.85亿元,在这15年间,共增长了6倍,增长幅度达到了500%。但是,虽然农村固定资产投入自以后,呈几何的形式增长,但是绝大部分投入都用到了非农上面,而真正用到农业上的固定资产投资,基本上都没有变化过。所以,这也显示出,重庆农村经济增长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二、重庆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表现农村经济增长的重庆第一产业gdp,农村人均纯收入和农村投入情况等因素的分析,可以得出,重庆农村经济总体上一直处于增长,政府对农村的投入也逐年增加,农民增收表现明显,另一方面,重庆农村经济增长缓慢,政府对农直接投资增量越来越少,城乡差距也越来越大,重庆农村经济整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影响重庆农村经济增长的因素,总体上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重庆农村农作物种植单一,农产品附加值低,并且生产力水平较低。
重庆作为有名的山城,丘陵地带较多,这相当大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2011年,重庆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340万公顷,其中粮食种植和油料种植一共为252万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74%,而粮油收购价格近几年却持续走低,经济作物种植太少,种植结构严重不合理,导致农民增收增长幅度小。
虽然,政府对农贷款逐年攀升,但是,随着企业的增加,以及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从事非农生产,巨大的农村资金需求长时间得不到满足。并且,对农科技投入不足。在重庆农村,90%的农民仍然采取最原始的生产方式进行农村生产,导致效率低下,并且不利于规模化种植。
(三)整个重庆农村农业生产状况不佳。
一方面,农民工外出务工越来越多,导致本地劳动力成本增加,不利于乡村企业发展。另一方面,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也直接的影响了农业生产成本的增加,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再加上农民没有风险预警意识,农产品本身又容易受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的影响,近几年全球经济波动剧烈,农产品价格相应的变化幅度加大,农民受损次数加大。
三、促进重庆农村经济健康增长的建议。
(一)扩大农产品品种种植,依托观光农业,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当地政府在指导农户种植农产品时,一定要因地制宜指导农户进行有选择性的种植,同时依托近几年兴起的观光农业旅游模式,政府大力进行宣传,提高城市人口来当地进行现场采摘、品尝以及休闲,从而提升农户的收入,进而提高当地的经济。
(二)提高农户专业技术水平,造就新农户。
面对越来越多的农户不在种植农作物,导致土地荒芜,政府要以全面提高当地农户素质和就业为目标,进行失地农户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造就农技强、懂经营的新时期农户。
(三)强化农村金融支持,合理选择农村金融模式。
近年来,中国农村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村地区的经济增长模式也产生了很大的分化:一是发达地区农村的城市化,二是部分发达和某些中部地区的农业产业化,三是大量中西部地区有竞争力的劳动力输出而保留少量必要劳动力在本乡本土从事农业,四是贫困地区的传统农业维持简单再生产。在这样一个完全分化了的不同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下,采取完全一样的金融体制或模式显然已不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根据目前农村经济现状,应该采取不同的金融发展模式,把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作为金融工作的重点,健全农村金融基础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各类农村金融组织作用,加快建立健全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金融体系。
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分析(通用21篇)篇十九
在国际美容市场上,欧美国家约有39%的男性使用男性化妆品。根据统计资料显示,近两年来,全球男士美容护肤品的销售涨幅超过50%,而中国的男士化妆品市场起步相对较晚,近两年的发展速度更加迅速。的男士化妆品销售额超过15亿元,但是和化妆品总体市场相比较,男士化妆品的市场份额还不到2%。而今年,男士化妆品销售额有望突破40亿,接近整个化妆品市场份额的5%。
男士化妆品的分类及市场现状。
男士化妆品按产品种类可分为护肤品、洁面产品、身体清洁品、剃须用品、香水等五大类。其中护肤品按不同的使用部位可以分为脸部、手部、身体、眼部、唇部等五大类。按目标市场可以分为奢侈品,高档,中档,低档等四大类。按功能可以分为很多种,如保湿,控油,防晒,抗衰老等等。
男士化妆品按照消费者细分市场的不同可以分为奢侈品、高档、中档和低档四个档次,其中中档和低档由于在部分产品的价格界限上比较模糊,难以完全区分,可以统一划分为大众产品。
考虑到各个品牌的男士产品种类不同,统一划分档次比较困难,因此先以香水以外的四类产品为标准划分品牌档次。从每个男士品牌中各选取一个面霜产品和眼霜产品(部分品牌没有眼霜产品)进行价格比较。初步档次划分后,以兰蔻的香水价格为基准,划分主要以香水为主的男士品牌的档次。最终得到品牌档次分类及各档次代表品牌,见表1。
从价格上看,中档和高档产品有比较明显的差距,但是中档的部分产品如洁面产品的价格则和低档难以明确区分,因此可以把中低档产品统一划分为大众产品。
分产品类别市场现状。
香水。
香水在男士化妆品市场占有比较大的份额,竞争也最为激烈。据了解,部分中端的香水品牌基本只能维持日常开销,甚至无法承担广告费用。国内的很多经销商已经从香水市场转向护肤品市场。而对于高端的香水品牌,则有逐渐集中进入莎莎和丝芙兰进行集中性销售的趋势,并力求使香港和大陆的价格保持一致。
洁面产品。
洁面产品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场。大宝、妮维雅、欧莱雅和曼秀雷敦四个品牌的销售总额占整个洁面市场的60%以上。
护肤产品。
在高档市场,男士产品进入中国时间相对较早的碧欧泉、资生堂、倩碧、娇韵诗和兰蔻占据了护肤市场80%以上的份额。而玉兰油、娇兰、cd、伊丽莎白•雅顿等国际知名品牌的男士护肤品也正在登陆中国市场,竞争将日益激烈。
身体清洁和剃须产品。
目前在中国市场,男士身体清洁和剃须产品的份额相对比较少。尤其在剃须方面,中国和外国男性在习惯上有很大的不同,导致剃须产品的市场份额无法快速增长。
男士化妆品在中国发展的历程。
对于男士化妆品而言,在中国,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以碧柔和大宝为首,开启男士产品的萌芽期,
这是最早吸引男士开始使用护理产品的两个品牌。大宝作为传统的老牌产品,以大宝天天见和便宜实惠的广告语,成为迄今为止深受男性消费者喜爱的护肤产品。而最早进入中国的碧柔,则以洗面奶这一新型产品,开启男士洁面的先河。
不过可惜的是,碧柔在当时并没有对男士专用这一理念进行区分,并在以后逐渐模糊这一概念,以致于在日后碧柔和男士用品渐行渐远。这一时期,上海家化也推出高夫男士产品,但由于定位高端,且广告很少,基本上知道的消费者甚少。
以妮维雅和欧莱雅为首,推进男士护肤产品的发展。
男士护肤品关注排行巴黎欧莱雅以19.78%的关注度排名第一。,巴黎欧莱雅正式进入男士护肤领域,在短短3年的时间内一举成为最受关注的男士护肤品牌。20男士护肤品关注排行中,欧莱雅集团上榜品牌占据三席,巴黎欧莱雅、碧欧泉和薇姿,三个品牌合计关注度为29.21%;欧莱雅集团强势布局男士护肤品市场,从产品价格、年龄、产品领域等多方位覆盖男士护肤品市场。
妮维雅是最早进入男士护肤品领域的品牌之一,目前妮维雅已占据超市卖场,在其强大的销售渠道的支持下,年男士护肤品关注度排行排名第二,关注度占比17.03%。
这一阶段,基本上以洁面产品为主,护肤产品为辅,男士产品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几乎所有的品牌,都推出男士专用洁面产品。
同时,男士产品开始出现分化,基本上,洁面产品的价位相差不多,而护肤产品则有明显的价格区分。
此外,外界对男士产品的发展也开始日益关注,时尚杂志都开始关注男士产品,并对男士护理进行广泛的探讨。随着职场打拼,社交应酬,男士护理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绅士不只是西装革履言谈得当,更重要的是――毛孔要清洁、头发要干净、指甲要整齐、嘴唇要滋润,而且身上的味道也一定要好闻。所有的细节,都是标志一个男人是否称得上绅士的关键所在。
因此,针对男性皮肤情况的护肤品一套套被开发出来,商家们不再“重女轻男”,纷纷设计出简单、实用且具有现代感的男性专属护肤品。就像l'oreal在男士系列men'sexperts的发布酒会上说的一样,现代的新好男人已经不再为表达自己对容貌或皮肤的关心而害羞了,他们认为男人和女人一样,需要以完美的外貌来取得别人良好的第一印象,也需要以保养品来呵护自己因竞争激烈的职场生涯而日渐老化的皮肤。
因此,男士护理在这一阶段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不少超市已经开设了男士产品的专门购物区。
以清扬和霸王为首,开启男用洗发用品的新纪元。
对于洗发水而言,基本上没有什么男女的区分,但清扬男士则针对男士头皮油性大,头屑多的特点,专门推出男士专用洗发水,引爆市场。而霸王则以脱发这一中年男士的苦恼出发,以中药防脱另辟蹊径。目前,海飞丝,夏士莲,潇洒等品牌也都不遗余力的推出男士产品。洗发水市场的男女区隔也开始向护肤产品靠拢。
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分析(通用21篇)篇二十
摘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等对省内40余家体育俱乐部、居民小区、机关事业单位就目前省内社会体育人才的工作印象、业务能力等方面做了详细的分析,旨在分析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为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关键词:四川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需求1.研究目的社会体育专业是为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兴起对高等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而设置的新兴体育专业[1]。目前,虽然综合类高校和体育类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设置点多,但办学目标不够清晰,专业结构不够合理,人才培养模式不够明确,缺乏针对性,影响到社会体育专业的整体办学效益[2],直接导致近年来社会体育专业就业率不高,学生跨专业就业甚至脱离本专业的现象非常严重。2.研究方法2.1调查问卷法对四川省内各企事业单位发放问卷45份,回收问卷37份,其中有效问卷31份,回收率和有效回收率分别为82.22%和83.78%。2.2文献资料法通过图书馆、网络平台查阅相关资料,从中国知网查阅下载近年来发表的'有关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研究的学术文章,参考省内社会体育专业培养体制,为本文提供理论依据。3.结果与分析3.1企事业单位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认识现状3.1.1对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印象。对四川省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工作印象的调查统计发现:认为四川省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吃苦耐劳,踏实敬业的与认为其怕苦怕累,工作浮漂的各有17家,并列第一;排在第二位的是认为社会体育毕业生能安心工作,从小事做起,有15家企事业单位;认为社会体育毕业生志大才疏,要求过高的仅有7家企业,排在第三位。从以上分析不难发现:目前四川省各企事业单位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印象处在两个极端,吃苦耐劳、踏实敬业与怕苦怕累、工作浮漂并存、好与坏共存。3.1.2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业务能力现状社会体育毕业生业务能力现状调查统计由以上分析可知:目前四川省高校社会体育毕业生所表现出来的业务能力虽然得到大部分企事业单位的认可,但存在一些不足,导致不能被所有的企事业单位认可。这与四川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有一定关系,希望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向被所有企事业单位认可看齐。3.1.3企事业单位聘用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现状。对四川省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中是否有社会体育毕业生的调查发现:18家企事业单位有,占58.06%,13家没有,占41.94%。通过分析可知:在四川省大部分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中还是可见社会体育毕业生的身影的,但管理人员中没有社会体育毕业生的也不占少数。相反,对四川省企业事业单位技术人员中是否有该专业人员的调查发现:有的仅为10家单位,占32.26%,而没有的达21家,占67.74%。这说明四川省企事业单位专业人才中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数量偏少,远远达不到应有的比例,四川省企事业单位专业人员需求对高校社会体育毕业生的需求量还未饱和,需求缺口还很大,这对即将走向社会的社会体育毕业生而言是一种好现象。但从另一角度分析,目前企事业单位专业人员中社会体育毕业生数量偏少是否跟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存在一定的关系,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4.结论与建议4.1结论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四川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人才需求现状存在如下问题:各企事业单位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印象存在极端:吃苦耐劳、踏实敬业与怕苦怕累、工作浮漂并存,好与坏共存;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所表现出来的业务能力得到大部分企事业单位的认可,但未被所有的企事业单位认可;大部分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中没有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不占少数;专业人才中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人才数量偏少,远远达不到应有的比例,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还未饱和。4.2建议4.2.1加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的职业规划。面对四川省各企事业单位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印象的现状,各高校在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职业规划,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针对社会的需求,培养出吃苦耐劳、踏实敬业、不怕苦不怕累的实用型人才。4.2.2强化学生多方面社会技能,满足社会需求。社会体育专门人才将来从事的是应用性强、实务性强与操作性取向高的工作,这一点,国内学界已达成共识。[3]大部分企事业单位都认为应以通才教育培养为主,强调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高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各方面技能的培训,针对市场需要培养学生特定的社会技能。参考文献:[1]王伟明.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困境与思考[j].湖北体育科技,2011,30(5).[2]刘兵,和光磊.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与发展方向研究[j].中州体育,2009(6).[3]张贤松等.乐山师范学院社会体育专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23(12).课题名称:四川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就业现状调查研究。
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分析(通用21篇)篇二十一
以前对外汇交易的概念并不是很清楚,只是在脑中有个含糊的概念。但是通过这次的习,我知道了我国的外汇市场主要指银之间进行结售汇头寸平补的市场,就是通常所说的国内银行间外汇市场。根据国家规定,金融机构不得在该市场之外进行人民币与外币之间的交易。但对于不同外汇之间的交易,国内银行可以自由地参与国际市场的交易,没有政策限制。 外汇市场是全球最大的金融市场,涵盖的交易品种包括现货外汇交易(又称即期外汇交易)、远期外汇交易、掉期外汇交易、外汇期货交易、外汇期权交易等等,单日交易额平均高达4万亿美元,其中otc衍生品交易占大部分。
一.我国外汇市场的发展状况
外汇市场作为一个国际性的资本投机市场历史要比股票、黄金、期货、利息市场短得多,然而,它却以惊人的速度迅速发展。在中国,股票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出现,而外汇是2000才进入中国,发展来说在沿海城市也比较快,而在内地来说几乎是空白。但是近几年来,我国外汇市场发展迅速,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取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我国外汇市场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的力度加大,使得中国外汇市场发展迅速。但中国的外汇市场发展程度与国际外汇市场相比,仍然距离悬殊。2017年,中国银行间外汇市场八种“货币对”累计成交折合756.9亿美元,日均成交不足4亿美元。2017年,银行间远期市场共成交140.6亿美元,人民币掉期市场共成交508.6亿美元,合计共成交649.2亿美元,日均成交不足3亿美元。而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调查数据,2017年初全球外汇市场的日均交易量就达到了3.2万亿美元。可见,中国这个全球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其外汇市场规模仅在全球占到了万分之二左右的水平,与其经济发展规模严重不匹配。 目前,我国外汇市场整体而言还处于初级阶段,外汇市场的广度、深度和弹性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是参与主体有限,市场功能单一,目前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工具只有人民币对美元、日元、港币和欧元的买卖。 二 是尽管我国针对汇率形成机制进行了改革,但汇率波动的幅度仍然有限。从2017年7月21日至2017年12月18日,人民币升值幅度达到15.81%,尽管累计升值幅度不小,但各年的升值幅度不一。
三.对外汇市场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完善电子交易系统,改进外汇交易设施、降低交易成本
提高效率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扩大市场参与者
完整的外汇市场组织体系应由中央银行、外汇银行、客户(企业、个人)和外汇经纪人组成。我国的外汇市场却只有中央银行和外汇银行,企业则被排除在外,至于真正意义上的外汇经纪人更是不存在。因此,目前我国的外汇市场仍是残缺的组织体系,具有强烈的排它性和垄断性。为了完善外汇市场的组成结构,应逐步扩大市场参与者,允许新成立的商业银行、中资银行的授权分行和外资银行参与外汇市场交易。此后,对经过规范处理而符合条件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证券公司等也可允许入市交易。另外还须培养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外汇经纪人,为市场供求双方牵线搭桥,活跃外汇市场交易活动。
(三)促进外汇交易工具创新
交易需求在外汇市场上,不同的交易主体对获利要求不同,风险偏好也不同,因此,他们在交易工具的选择上也具有多样性。一个成熟的、有效的市场应该能提供多样化的交易工具来满足交易主体的不同需求。因此,为了扩大交易商战略选择空间、提高外汇市场效率,必须不断促进外汇交易工具的创新,满足外汇交易商的各种交易需求。
《我国外汇发展现状和对策分析》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