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国演义六十回读后感三国演义第六十回读后感篇一
在读书节期间,我认真品读了许多名著。如《爱的教育》、《伊索寓言》等。尤其是《三国演义》中鲜明的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节,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欣赏刘备的宽厚仁慈,佩服关羽的勇猛无敌,更佩服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记得徐庶曾说过:“诸葛亮乃卧龙,凤雏是庞统。卧龙、凤雏,得一者可得天下也。”果然如此。
诸葛亮在刘备手下,立下了汗马功劳,火烧赤壁,草船借箭……的巧计战役都是诸葛孔明的锦囊妙计,在品读这些时,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草船借箭》。
周瑜要攻江东,但水战需要箭,利箭是水战的必须品。周瑜与孔明商讨此事,要孔明十日内造十万利箭,但孔明说只需要三日,并立下军令状。
三日内造十万利箭,算一算平均一日要花费铁器、竹子、羽毛不在少数,一天内也未必能筹集完备。就算全城之人一齐造箭,可能也不会完成任务吧。孔明只凭着自己的学术来分析、判断的。虽说不是神灵,但他夜观星相,神机妙算也能肯定事实。我们要向他学习,天文地理全精通,对于知识要不耻下问,好学才会成才。学习诸葛亮的聪明勇敢的精神。
孔明立下军令状后,周瑜自喜,想方设法阻止造箭时间,以便处死孔明,但孔明并不急,两天过了,孔明借江雾,去曹营。曹操心恐有诈,便下令万箭齐发。待雾散,足有十余万利箭。曹操大怒。
孔明自有妙计,轻而易举的将十万枝利箭弄到手中。不费一兵一卒便骗了曹操。我很佩服孔明,因为他足智多谋,有智有勇。在学习上我们要下苦功,成为一位与诸葛亮一样的风云人物。好好学习便是此事的基础,多读书,多学习。成为一位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的伟人!
在此后的日子中,我又赏析了很多名著,从中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六十回读后感三国演义第六十回读后感篇二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较有实力的军阀大都被他消灭了,惟独刘备和孙权还有发展壮大的可能,曹操自知一下子吞并这两股势力还比较难。于是,曹操就派人拿着他的书信去东吴,想和孙权联手消灭刘备。孙权手下的谋士大都主张降曹自保,只有鲁肃主张联刘抗曹。但鲁肃自知难以说服孙权和东吴的文臣,特意请诸葛亮来当说客。
鲁肃引诸葛亮见了东吴的一群谋士,这些人并非泛泛之辈,个个都是有学问的人。东吴第一大谋士张昭首先发难,但被诸葛亮驳斥。之后,东吴的谋士一个接一个地向诸葛亮发难,先后有七人之多,都被诸葛亮反驳得有口难辩。
周瑜也赶回柴桑来见孙权。鲁肃与周瑜交情最好,便把这两天议论的情形全告知周瑜。周瑜请鲁肃放心,并要他先把孔明请来相见。
张昭等主和派,程普、黄盖等一班战将主战派也来见周瑜,周瑜都敷衍而过。晚上,鲁肃引孔明见周瑜,并问周瑜主和还是主战。周瑜说∶“曹操打着皇帝的招牌,兵势又大,打起来我们必输无疑。我是打定主意劝主公投降了。”鲁肃忙与周瑜争论。孔明却在一旁暗暗冷笑。
周瑜问孔明为什么笑,诸葛亮说∶“我笑鲁肃不识时务。我有一个办法,只要两个人,便能教曹操百万大军撤走。”又说∶“曹操筑铜雀台,早想得到东吴的两个绝色美人大乔、小乔。只须将此二女送去,曹操必然退兵。”周瑜大怒,骂道“曹操老贼,欺人太甚!”
周瑜说∶“你不知道,大乔是孙策将军的夫人,小乔就是我的妻子。”诸葛亮装做惊慌失措的样子,说自己不该胡言乱语。周瑜被孔明一激,便说出心底的真心话∶“方才是故意试探的,其实我早就想破曹操,还请诸葛先生合作相助。”诸葛亮答应了。
第二天早晨,孙权升堂议事。周瑜分析了东吴迎战的有利条件之后说∶“我情愿替将军拼死杀敌,就怕将军拿不定主意。”孙权一听,拔出宝剑,一下砍去了桌子的一角,说∶“谁敢再提降曹之事,就与这桌子一样下场!”
孙权将剑赐给周瑜,当场封周瑜为大都督,程普为副将,鲁肃为赞军校尉,并对文武百官宣布,有不听号令者,依军法巫铩?
三国演义六十回读后感三国演义第六十回读后感篇三
中国历史上有一段三家分汉的故事,我利用寒假的空闲时间,仔细地欣赏了一番,这就是“三国”。
一说起《三国演义》,我们就会不由自主的想到心地仁慈、胸怀大志的刘皇叔;机智多谋,刚腹自用的曹操;心胸狭窄的周瑜……但我一合上书,诸葛孔明的身影就隐隐约约浮现在我的面前。
我佩服诸葛孔明。他足智多谋,年幼时就开始为蜀国效力。他用一招火攻计使夏侯惇兵败博望坡,又以三寸不烂之舌舌战群儒,使东吴无言以对,即使他死后也在之前布置好一切,还活活把仲达吓走了。假如蜀国没有诸葛孔明,历史将会有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诸葛孔明虽然一世英明,而生命却非常短暂。为安天下,在蜀国上付出了多少力量。当我读到诸葛孔明建兴十二年八月二十三日逝世时,我深深的为这个人才惋惜。我想,现在虽然是和平年代,不用象过去那样舞刀弄枪,但是,现在的竞争多么激烈,只要我们稍一松懈,可能以后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无法做一个真正对国家有用的人。
我以天地,以所有读者为证。在这里,我庄严宣誓:我要从现在起,努力学习。待长大后为国家奋斗,让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
三国演义六十回读后感三国演义第六十回读后感篇四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着之一,讲述了那时群雄纷争、英杰辈出的战乱年代。其中令我感触深刻启示巨大的要数草船借箭这个故事了。
三国时期,周瑜见诸葛亮平时料事如神,心里很妒忌,就想方设法刁难他。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提到我们国要与曹军水上交战,但是紧缺弓箭,请先生十天之内赶造十万只,先生不要推却。周瑜故意刁难诸葛亮。可是诸葛亮却好不推却地答应。说不需要十天,给他三天就够了。能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都简直是天方夜谭荒谬之论了,更别说三天了。诸葛亮真是自吹自大。周瑜心想。
第二天,诸葛亮向鲁肃借了二十多艘船,和许多青布幔子,草把子。并嘱咐他不要让周瑜知道我用这些材料,不然他的计划就泡汤了。
前两天,诸葛亮没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正是曹军出征的时候,那时大雾朦胧,雾就像一个白帐子笼罩在江边,根本看不清有什么东西。曹操用两眼眺望,隐隐约约地看见了二十几条船,和许许多多的士兵正搭船驶向自己的营地。他就派弓箭手往那些像士兵的草把子射箭。那一瞬间,万箭齐发,弓箭像箭雨一般地打在草把子上。诸葛亮和鲁肃坐在船仓里尽管饮酒取乐,等齐刷刷的箭雨一直下到了天亮。
读了故事后,我深有感触。诸葛亮真是足智多谋。如果想要用草船借箭,必须先算计好天气、时间等事件。而诸葛亮把这些事件都计算得准确万分,才导致了他的借箭成功。如果没计算好的话,不知道曹军什么时间出征,不知道那是什么天气,借箭能成功吗?这就说明诸葛亮谋略过人,诸葛亮的借箭计划可以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来形容。一般人想达到这种境界都是很难的。诸葛亮的谋略、智慧真值得我学习。
三国演义六十回读后感三国演义第六十回读后感篇五
《三国演义》是一部古典名着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它描写的主要人物有曹操、刘备、孙权、关羽、张飞、诸葛亮、周瑜、鲁肃等,这些人物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最令我感动的是其中的两位英雄人物——刘备和诸葛亮。
先说说刘备吧,他受将臣、百姓的爱戴。刘备的能力总是体现在用人上,拜访水镜先生司马微,进而幸得忠实的徐庶,最后受此二人指点风雪之中三顾茅庐,成功请到天下奇才诸葛亮。而后又收服数位博学多才的谋士助他抗东吴,战曹操。他爱民如子,宁失性命也决不丢弃汉室百姓;爱将胜子,看着赵子龙大将抱着阿斗杀出曹军的重围,心疼得将亲生骨肉弃之于地。一个做草鞋的能从一无所有到三分天下得其一,正是因为这些高尚而善良的品质赢得了百姓们的爱戴和将臣的忠心。
诸葛亮是一个死而后已的忠臣,他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空城计,七星灯,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但书中描绘的诸葛亮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他的所做所为给大家一个很深的印象。
读完了这本书,我懂得了做人要心胸开阔,做事要顾全大局,只有这样,才能成就大事,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