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是以示范作用为主要目的,帮助人们掌握写作的技巧和规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范文范本,希望大家可以从中汲取写作的灵感和想法。
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享范文(17篇)篇一
生:圆柱是由平面和曲面围成的立体图形。
生:我还知道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生:把圆柱的侧面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演示这一过程。
师:你们对圆柱已经知道得这么多了,真了不起,还想对它作进一步的了解吗?
师:你还想知道什么呢?
生:还想知道怎么求它的表面积。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怎样求圆柱的表面积。(板书:圆柱的表面积)。
二、探究新知。
指名学生摸其表面积,并追问:怎样求它的表面积?
生:六个面的面积和就是它的表面积。
师:怎样求圆柱的表面积呢?(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汇报: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表面积。(教师板书)。
1、圆柱的侧面积。
师:两个底面是圆形的我们早就会求它的面积,而它的侧面是一个曲面,怎样计算它的侧面积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我们看哪个小组最先找到突破口)。
小组代表汇报:把圆柱的侧面沿着它的一条高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而这个长方形的长正好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所以我们由此推出:圆柱的侧面积就等于底面周长乘高。
师:大家同意他们的推理吗?(生:我们讨论的结果也跟他们一样)你们能够利用以前的经验,把它变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太棒了。
展示其变化过程。
师生小结:(教师板书)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呈现例一:一个圆柱,底面直径是0。4米,高是1。8米,求它的侧面积。
(1)学生独立解答。
(2)指明学生解答,并让其讲清自己的解题思路。
师:通过刚才的解题思路说明要计算圆柱的侧面积需要抓出哪两个量?
生:底面周长和高。
师:无论是直接告诉,还是间接告诉,只要能求出底面周长和高就可以求出其侧面积。
2、圆柱的表面积。
师:求侧面积似乎难不住大家,现在再加一问,你们还能行吗?(教师在例一的后面加上求它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师巡视,让一个学生板演,要求学生分步做,并标明每步求的是什么)指名学生说解题思路。
师:这说明要计算圆柱的表面积需要抓出哪两个量?
生:底面积和侧面积。
师生小结:圆柱的表面积=底面积×2+侧面积。
3、反馈练习。
师:想一想,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请大家动手试一试。
三、
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你有没有想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
生:要注意单位,还要注意所要求得圆柱有几个底面……。
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享范文(17篇)篇二
教学重点: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认识等比数列是反映自然规律的重要数列模型之一,探索并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遇到具体问题时,抽象出数列的模型和数列的等比关系,并能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应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2.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3.等差数列的性质。
二.讲授新课。
引入:1“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2细胞分裂模型。
3计算机病毒的传播。
由学生通过类比,归纳,猜想,发现等比数列的特点。
进而让学生通过用递推公式描述等比数列。
让学生回忆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到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过程然后类比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注意:1公比q是任意一个常数,不仅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
2当首项等于0时,数列都是0。当公比为0时,数列也都是0。
所以首项和公比都不可以是0。
3当公比q=1时,数列是怎么样的,当公比q大于1,公比q小于1时数列是怎么样的?
4以及等比数列和指数函数的关系。
5是后一项比前一项。
列:1,2,(略)。
小结: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三.巩固练习:
1.教材p59练习1,2,3,题。
2.作业:p60习题1,4。
第二课时5.2.4等比数列(二)。
教学重点:等比数列的性质。
教学难点: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的应用。
一.复习准备:
提问: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等差数列的性质。
二.讲授新课:
1.讨论:如果是等差列的三项满足。
那么如果是等比数列又会有什么性质呢?
由学生给出如果是等比数列满足。
2练习:如果等比数列=4,=16,=?(学生口答)。
如果等比数列=4,=16,=?(学生口答)。
3等比中项:如果等比数列.那么,
则叫做等比数列的等比中项(教师给出)。
4思考:是否成立呢?成立吗?
成立吗?
又学生找到其间的规律,并对比记忆如果等差列,
5思考:如果是两个等比数列,那么是等比数列吗?
如果是为什么?是等比数列吗?引导学生证明。
6思考:在等比数列里,如果成立吗?
如果是为什么?由学生给出证明过程。
三.巩固练习:
列3:一个等比数列的第3项和第4项分别是12和18,求它的第1项和第2项。
解(略)。
列4:略:
练习:1在等比数列,已知那么。
2p61a组8。
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享范文(17篇)篇三
教学目标:
结合已学过的数学实例和生活中的实例,体会演绎推理的重要性,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模式,并能运用它们进行一些简单推理。
教学重点:
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模式,并能运用它们进行一些简单推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引入新课。
1.假言推理。
假言推理是以假言判断为前提的演绎推理。假言推理分为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和必要条件假言推理两种。
(1)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基本原则是:小前提肯定大前提的前件,结论就肯定大前提的后件;小前提否定大前提的后件,结论就否定大前提的前件。
(2)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基本原则是:小前提肯定大前提的后件,结论就要肯定大前提的前件;小前提否定大前提的前件,结论就要否定大前提的后件。
2.三段论。
三段论是指由两个简单判断作前提和一个简单判断作结论组成的演绎推理。三段论中三个简单判断只包含三个不同的概念,每个概念都重复出现一次。这三个概念都有专门名称:结论中的宾词叫“大词”,结论中的主词叫“小词”,结论不出现的那个概念叫“中词”,在两个前提中,包含大词的叫“大前提”,包含小词的叫“小前提”。
3.关系推理指前提中至少有一个是关系判断的推理,它是根据关系的逻辑性质进行推演的。可分为纯关系推理和混合关系推理。纯关系推理就是前提和结论都是关系判断的推理,包括对称性关系推理、反对称性关系推理、传递性关系推理和反传递性关系推理。
(1)对称性关系推理是根据关系的对称性进行的推理。
(2)反对称性关系推理是根据关系的反对称性进行的推理。
(3)传递性关系推理是根据关系的传递性进行的推理。
(4)反传递性关系推理是根据关系的反传递性进行的推理。
4.完全归纳推理是这样一种归纳推理:根据对某类事物的全部个别对象的考察,已知它们都具有某种性质,由此得出结论说:该类事物都具有某种性质。
完全归纳推理的基本特点在于:前提中所考察的个别对象,必须是该类事物的全部个别对象。否则,只要其中有一个个别对象没有考察,这样的归纳推理就不能称做完全归纳推理。完全归纳推理的结论所断定的范围,并未超出前提所断定的范围。所以,结论是由前提必然得出的。应用完全归纳推理,只要遵循以下两点,那末结论就必然是真实的:(1)对于个别对象的断定都是真实的;(2)被断定的个别对象是该类的全部个别对象。
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享范文(17篇)篇四
1.在搜集材料的过程中了解古代著名书法家和名家作品。
2.在交际过程中感受书法的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了解古代著名书法家的一些情况。
感受书法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课件(书法家及书法作品图片)。
一、出示图片导入。
1.出示图片。
【课件2】一组古代书法家作品图。
2.教师谈话:书法是中国古典艺术的一朵奇葩,在世界各国文字书写中,没有任何其他文字的书写,像汉字的书写一样,最终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并且源远流长,中国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及无与伦比的丰富文字记载都已为世人所认可,在这一博大精深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书法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释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
3.今天我们口语交际的主题就是:聊聊书法(板书)。
二、认识书法名家。
1.小组内同学自由发言,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古代书法家以及他们的故事。
2.谁知道王羲之,能和大家说一说吗?
(王羲之,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他的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广采众长,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的故事:据说有一次,王羲之路过山阴城的一座桥。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3.谁还知道其他书法家,到讲台前来给大家说他一说。(板书:王羲之柳公权)。
三、欣赏书法作品。
1.出示古代名家书法作品。
【课件3、4】欧阳修、柳公权、颜真卿、赵孟頫的作品。
学生欣赏,说一说自己欣赏后的体会。
四、交流学习感受。
1.你学习过书法吗?把你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2.指名书法好的同学谈自己的学习感受。
示例1.学书法,如果真的投入当中的话,你可以感受很多的乐趣。我们起初接触到的是篆书,然后过渡到隶书,接下来是楷书,每种书法字体都有它的特点。我觉得篆书的笔画是非常优美的,隶书是比较柔和的,而楷书是挺拔有力,有气势的。而且我个人比较偏爱楷书,特别是颜真卿的楷书,因为我能感受到它的神,所以每次我写的时候,都能胸有成竹的写好每个笔画的形,写的时候注意起笔、顿笔、提笔和收笔,但只要心中有它的形就比较容易掌握了。
示例2.我觉得学好书法,也得有一定的审美要求,写出来的作品要有美感。要在追求美的风格中不断超越自我。在书法学习和创作中,追求美的风格,看一幅书法作品美不美,既要看每个字的形体结构,也要看整幅作品中是否有变化,结体、点划不雷同,肥瘦适当,肥而能秀,瘦而能腴,风姿潇洒,达情尽性,神采飞扬。由于每个人爱好和审美观的不同,必然有各自不同的看法、要求和追求。由此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从某种意义上讲,形成了个人的艺术风格,不断地超越别人、超越自我,才能从容地走进这一人类书法艺术的殿堂。)。
(板书:感受乐趣超越自我)。
五、畅谈学书益处。
1.学生小组内自由发言,谈一谈自己感受到的学习书法的好处。
2.教师总结:
(1)培养耐力和自信心。
(2)开发智力,培养协调性。
(3)提高人的整体能力。
(4)提高个人修养与文化素质。
六、总结交际要领。
1.学生讨论,本次交际活动要注意什么?
2.教师总结,出示:【课件5】。
有条理地表达,如可以分点说明。
对感兴趣的话题深入交谈。
3.课后搜集一些名家书法作品图片带到学校,和同学互相交流。
板书设计。
聊聊书法。
王羲之柳公权。
感受乐趣超越自我。
教学反思。
本次口语交际的目的有二:一是学生在交际过程中,学习有条理地表达,如可以分几点来说明,也可以清楚地分开层次来说明;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可深入交谈,让别人听懂自己了解的内容。二是聊一聊关于书法的话题,在交流中了解我国古代的一些著名书法家以及他们的一些传说或故事;欣赏一些书法作品,从感官上感受书法作品的美;谈一谈学习书法的过程中自己的感受和学习书法的好处。
在教学中,我感到了自己的不足,主要是对书法知识了解的不太多。整节课当中,对书法知识的指导过多,对交际的指导少了一些。
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享范文(17篇)篇五
一年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刚刚从受保护的幼儿园环境中脱离,正走向自我管理的小学生活中。他们面对全新的环境,老师,同学,心里总有局促不安。熟悉环境,心理调适显的尤为重要。因此老师要向学生介绍小学生活的基本习惯,减少学生对小学生活的陌生感。教学环节:
1.教师自我介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首先,我在黑板上写一个“银”字,我让他们数出“银”有几画,我顺势告诉他们数数是数学常用的一种数学方法,数数要有顺序的数。每位学生从姓名,年龄,学前班所在地3个方面做自我介绍。目的是让大家大胆介绍自己,使大家尽快的熟悉。
2.向学生介绍听说读写走坐的基本学习习惯。
听:引导学生学会倾听。
说:清楚,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坐:头正,身直,足平。走:上下楼梯和在走廊要靠右走。在引导学生在靠右走时,学生不知道该怎么走。在举起右手提示他们时,有的同学说:“个位手”,有的同学说:“十位手”。最后同学说出了右手。我对他们说:“个位和十位、认识左右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3.介绍排队的基本要求。
让学生自觉从矮到高的顺序排队。我问几个同学你为什么站在他的后面,学生都回答我比他高。我顺势说出比较也是一种数学思想。
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享范文(17篇)篇六
科目。
数学。
年级。
五年级。
教学时间。
执教者。
王冬梅。
一、教材内容分析。
《组合图形的面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中的一节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75——76页的内容,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与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研究图形的面积,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理念:
数学课的教学应当以注重引导学生亲历数学知识探究过程、突出思维训练为主要目标。主要设计理念是:一是以学生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关注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经验,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素材、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自主的投入学习,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二是以活动为课堂教学的载体,注重学习情境创设,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去探究数学知识,亲历数学知识探索过程,感受成功的快乐。三是以问题为思维训练的源泉,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激活思维。四是以生活为学习数学的基础,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数学知识,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解决数学问题,并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组合图形的含义,理解并掌握组合图形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有关组合图形面积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具体的题例,使学生感受到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产生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三、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掌握用割、补法求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
教学难点:割补后找出相应的计算数据解决问题。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1)多媒体教学法。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六、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实验(演示)教具。
图画,图片,教科书,粉笔,教学支持资源。
课件,投影,幻灯片。
网络资源。
多媒体教室。
七、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让学生猜一猜(学习过的平面图形),说一说(面积公式),看一看(给出的图案像什么)。
学生独立与小组合作交流解决组合图形面积计算问题。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汇报时用多媒体将学生的学习成果演示出来,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3、师生。
总结。
分割法填补法。
学生合作交流,探讨解决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方法。板书并计算面积总结方法,学以致用。
这一环节中我真正的转变们了教师的角色,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获取更多的解题方法。让他们都有成功的掌握“分割法”和”添补法”这两种计算方法.让学生明确分割图形越简洁,解题方法越简单。与此同时,教师要适时提醒学生们要考虑到分割的图形与所给条件的关系,有些图形分割后找不到相关的条件就是失败的。这样做有利于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综合实践、学以致用。
1,为了巩固新知,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前面情景导入时几个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解决了一个,剩下的我放在练习里。2设计一个组合图形的草坪,面积大约45平方米。
学生在画图程序中,自己设计出组合图形的图画,并涂上漂亮的颜色。让学生把掌握的知识拓展到实际生活中去。
总结收获、小结全课。
学习这节数学课,你有什么收获,或者有什么心得?
学生自由说,畅所欲言。
学生可以说知识上的收获,也可以说情感上的收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又将本堂课的内容进行了总结.也可以评价他人的学习表现,生生互动评价,学生既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又共同体验了成功,促进了发展。
教学过程流程图。
形成性检测与评价。
1、是否能够通过自学、掌握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
2、是否能正确计算简单的基本图形的面积。
3、是否能够积极参与课堂上的学习活动。
4、是否能够与老师同学交流。
心得体会。
5、是否能够倾听他人发言。
6、是否能够理解,掌握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
九、教学总结与反思。
“组合图形的面积”是北师大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是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安排学习的。本节课是以学生已经学习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等基本图形面积计算为基础,结合实际情境和具体的图形来探索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不仅能够巩固已学的基本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情景,激发学习情感。
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本课一开始我就从谈论生活中的各种组合入手,进而出示七巧板拼图让学生观察得出这些图形都是一些组合图形,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下一步探究组合图形做好铺垫。
2、注重方法的指导与总结。
3、问题来源于学生,回归于学生。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放手让他们拼图,画图,分割图,并自行解决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拼一拼、画一画,分一分的活动中,初步形成“组合”的概念,从而对“组合图形”的意义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新课程理念强调:人人在数学学习中有成功的体验,人人都能得到发展。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本节课的教学始终贯穿着学生的自主参与,我只是辅助学生参与到整个过程中,学生由探究到发现到总结,思维活跃,兴致勃勃。课堂成为师生、生生的互动过程,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在数学知识技能的形成、情感态度的发展、思维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当然也还有很多细节的地方需要改进,比如教师语言的精练度,课堂教学时间的掌控、学生操作的方式,以及汇报的形式等等,这都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以完善。
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享范文(17篇)篇七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5中第三章第4节的内容。主要是二元均值不等式。它是在系统地学习了不等关系和不等式性质,掌握了不等式性质的基础上展开的,作为重要的基本不等式之一,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要进一步了解不等式的性质及运用,研究最值问题,此时基本不等式是必不可缺的。基本不等式在知识体系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在生活及生产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它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的优良素材,所以基本不等式应重点研究。
教学中注意用新课程理念处理教材,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仅要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而且要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师生互动,教师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揭示本质、经历过程。
就知识的应用价值上来看,基本不等式是从大量数学问题和现实问题中抽象出来的一个模型,在公式推导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数形结合、抽象归纳、演绎推理、分析法证明等在各种不等式的研究中均有着广泛的应用;另外,在解决函数最值问题中,基本不等式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就内容的人文价值上来看,基本不等式的探究与推导需要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是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意识和提高数学能力的良好载体。
二、教学目标和目标解析。
教学目标:了解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背景,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理解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解释,并能解决简单的最值问题;借助于信息技术强化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能从较为熟悉的几何图形中抽象出基本不等式,实现对基本不等式几何背景的初步了解。
学生已经学习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可以运用作差法给出基本不等式的证明,同时,介绍并渗透分析法证明的思想方法,从而完成基本不等式的代数证明。
进一步通过探究几何图形,给出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解释,加强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
通过应用问题的解决,明确解决应用题的一般过程。这是一个过程性目标。借助例1,引导学生尝试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值问题,体会和与积的相互转化,进一步通过例2,引导学生领会运用基本不等式的三个限制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在解决最值问题中的作用,并用几何画板展示函数图形,进一步深化数形结合的思想。结合变式训练完善对基本不等式结构的理解,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方法与策略。
在认知上,学生已经掌握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够根据不等式的性质进行数、式的大小比较,也具备了一定的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但是,倘若教师不加以引导,学生并不能自觉地通过已有的知识、记忆去发展和构建几何图形中的相等或不等关系,这就需要教师逐步地引导,并选用合理的手段去激活学生的思维,增强数形结合的思想意识。
另外,尽可能引领学生充分理解两个基本不等式等号成立的条件,为利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值问题做好铺垫。在用基本不等式解决最值时,学生往往容易忽视基本不等式,使用的前提条件a,b0同时又要注意区别基本不等式的使用条件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例题落实学生领会基本不等式成立的三个限制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在解决最值问题中的作用。而对于“一正二定三相等”的进一步强化和应用,将放于下一个课时的内容。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为了能很好地展示几何图形,体会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背景,教学中需要有具体的图形来帮助学生理解基本不等式的生成,感受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所以,借助于几何画板软件来加强几何直观十分必要,同时演示动画帮助学生验证基本不等式等号取到的情况,并用电脑3d技术展示基本不等式的又一几何背景,加深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的设计从实际的问题情境出发,以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背景为着手点,以探究活动为主线,探求基本不等式的结构形式,并进一步给出几何解释,深化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通过典型例题的讲解,明确利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最值问题的应用价值。数形结合的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并时刻体现在教学活动之中。
六、教法和预期效果分析。
本节课通过6个教学环节,强调过程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启动观察、分析、感知、归纳、探究等思维活动,从各个层面认识基本不等式,并理解其几何背景。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基本不等式为主线,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本上,充分展示基本不等式这一知识的发生、发展及再创造的过程。
同时,以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学辅助手段,赋予学生直观感受,便于观察,从而把一个生疏的、内在的知识,变成一个可认知的、可交流的对象,提高了课堂效率。
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大(小)值问题并注意等号取到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评价,师生互动,在教学过程的不同环节中及时获取教学反馈信息,以学生为主体,及时调节教学措施,完成教学目标,从而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享范文(17篇)篇八
本节教材主要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和估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扩大口算和估算的范围。例1教学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用解决邮递员10天、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要送多少封信?等实际问题的活动,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探讨口算方法。接着,通过“做一做”,让学生经历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过程,掌握口算方法。新教材把口算教学和解决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学习兴趣,同时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二、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扩大口算的范围,相信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已有的计算方法,探索出新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5、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四、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五、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通过学生活动,体验数学学习方法。
口算是不借助任何工具,只凭思维和语言进行计算并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法,它具有快速、灵活的特点。口算是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口算是笔算、估算的基础,笔算和估算能力是在准确、熟练的口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一定的口算基础,笔算、估算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其次,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良好的口算能力不仅是学习任何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我在备课前想过,既要让学生牢牢的掌握这堂课的内容,又要尝试让他们自己去学习。于是我精心设计了一个个井井有条的步骤:注意口算联系经常化,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逐步提高口算速度,培养口算能力。依据的理论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享范文(17篇)篇九
中国书法是一门以文字为素材的抽象的线条艺术,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历代书法大家、名作迭出。课本以书法的发展历程为线,以历代书法名作为面,综合叙述了文字的各体发展,向学生讲授时以文字、书法发展和书作的年代发展分别向学生讲述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等字体。书法发展历经甲骨文、金文、秦篆、汉隶(章草)、魏碑、唐楷,至唐朝中国书法的各种字体、书体均已出现。另外,课本还对书法的表现形式有所阐释。为提高学生对书法的认识水平,特意让学生做一简单练习。
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1节。
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
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有关的文字各体作品、名家书法幻灯、书法练习的各种用具。
毛笔、毛边纸、墨、报纸。
前面的第8课我们曾经对中国画题款艺术作了介绍,了解到书法在画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这节课我们将对中国书法艺术作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提问学生:哪一件书法作品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最深?)。
1、书法文字发展简史:
(1)古文字系统。
甲骨文——钟鼎文——篆书(打出古文字各体幻灯)。
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冶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请学生讨论这几种字体的特点?)古文字是一种以象形为主的字体。
(2)今文字系统。
隶书——草书——行书——楷书(打出今文字各体幻灯)。
到了秦末、汉初这一时期,各地交流日见繁多而小篆书写较慢,不能满足需要,隶书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隶书另一层意思是平民使用,同时还出现了一种草写的章草(独草),这时笔墨纸都已出现,对书法的独立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汉末时的曹操就非常欣赏当时书法家梁鹄的作品,章草兴于汉章帝年间,故名。以上所讲的几种字体均属于古文字系统,是一个以象形为主的初级的书法阶段。狂草(连绵草)魏晋出现,唐朝的张旭、怀素将它推向顶峰;行书出现于晋,是一种介于楷、行之间的字体;楷书也是魏晋出现,唐朝达到顶峰,著名的书法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这几种是今文字系统的典范(请学生自己谈一下对今文字是怎样理解的`?)。教师进行归纳: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已经摆脱了象形走向抽象化。
2、主要书体的形式特征:
(1)古文字甲骨文,由于它处于文明的萌芽时期,故字形错落有致,纯古可爱,目前发现的总共有3000多字,可认识的约1800字。金文,处在文明的发展初期,线条朴实质感饱满而丰腴,因它多附在金属器皿上,所以保存完整。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的文字,记载的是君王外出狩猎和祈祷丰年。秦篆是一种严谨刻板的纯实用性的字体,艺术价值很小。
(2)今文字(在讲授之前请学生说一下自己对古文字形式特征的认识?自己都见过哪些今文字?)。
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享范文(17篇)篇十
3.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
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
教学难点:
理解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启发引导合作交流。
课件。
计算机、实物投影。
[活动1]检查预习引出课题。
预习作业:
1.解方程:(1)x2+x-2=0;(2)x2-6x+9=0;(3)x2-x+1=0;(4)x2-2x-2=0.
2.回顾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利用函数的图象求方程3x-4=0的解。
师生行为:教师展示预习作业的内容,指名回答,师生共同回顾旧知,教师做出适当总结和评价。
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回答问题结论准确性,能否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2题的格式要规范。
设计意图:这两道预习题目是对旧知识的回顾,为本课的教学起到铺垫的作用,1题中的三个方程是课本中观察栏目中的三个函数式的变式,这三个方程把二次方程的根的三种情况体现出来,让学生回顾二次方程的相关知识;2题是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的问题,这题的设计是让学生用学过的熟悉的知识类比探究本课新知识。
[活动2]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问题。
1.课本p16问题。
(结合预习题1,完成课本p16观察中的题目。)。
师生行为:教师提出问题1,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教师可适当引导,对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格式进行梳理和规范;问题2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注重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问题3是由学生分组探究的,这个问题的探究稍有难度,活动中教师要深入到各个小组中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正确结论。
二次函数y=ax2+bx+c的。
图象和x轴交点。
两个交点。
一个交点。
没有交点。
教师重点关注:
1.学生能否把实际问题准确地转化为数学问题;
2.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能否注重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3.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能否经历独立思考、认真倾听、获得信息、梳理归纳的过程,使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准确。
设计意图:由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入手给学生创设熟悉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体会二次函数与实际问题的关系;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交流,探求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积累学习经验。
[活动3]例题学习巩固提高。
问题:例利用函数图象求方程x2-2x-2=0的实数根(精确到0.1).
师生行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预习题2独立完成,师生互相订正。
教师关注:(1)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格式是否规范;(2)学生所画图象是否准确,估算方法是否得当。
设计意图:通过预习题2的铺垫,同学们已经从旧知识中寻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很容易明确例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样既降低难点且突出重点。
问题:(1)p97.习题1、2(1)。
师生行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写出答案,师生共同评价;问题(2)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实物投影出学生解题过程,教师强调正确解题思路。
教师关注:学生能否准确应用本节课的知识解决问题;学生解题时候暴露的共性问题作针对性的点评,积累解题经验。
设计意图:这两个题目就是对本节课知识的巩固应用,让新知识内化升华,培养数学思维的严谨性。
[活动5]自主小结,深化提高: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数学知识和方法?
2.这节课你参与了哪些数学活动?谈谈你获得知识的方法和经验。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对学生的错误予以纠正,不足的予以补充,精彩的适当表扬。
设计意图:
1.题促使学生反思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收获;
2.题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活动、认知过程,总结解决问题的策略,积累学习知识的方法,力求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
[活动6]分层作业,发展个性:
1.(必做题)阅读教材并完成p97习题21。2:3、4.。
2.(备选题)p97习题21。2:5、6。
设计意图:分层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1.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与思想方法的应用。
《用函数的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内容比较多,而课时安排只一节,为了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本节课给学生布置的预习作业,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引发学生观察、分析、类比、联想、归纳、总结获得新的知识,让学生充分感受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中,对新的知识的获得觉得不意外,让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
法。这些方法的使用对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也有一定的作用。
2.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提供问题串、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活动空间、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学生则在老师的指导下经历操作、实践、思考、交流、合作的过程,其知识的形成和能力的培养相伴而行,创造“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课堂境界。
3.强化行为反思。
“反思是数学的重要活动,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融入反思的环节,用问题的设计,课堂小结,课后的数学日记等方式引发学生反思,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领悟解决问题的策略,积累学习方法。说到数学日记,“数学日记”就是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述学生在数学学习和应用过程中的感受与体会。通过日记的方式,学生可以对他所学的数学内容进行总结,写出自己的收获与困惑。“数学日记”该如何写,写什么呢?开始摸索写数学日记的时候,我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给学生提出写数学日记的简单模式:日记参考格式:课题;所涉及的重要数学概念或规律;理解得最好的地方;不明白的或还需要进一步理解的地方;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所学内容能否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举例说明。通过这两年的摸索,我把数学日记大致分为:课堂日记、复习日记、错题日记。
4.优化作业设计。
作业的设计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巩固本课基础知识,基本要求;选做题属于拓广探索题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享范文(17篇)篇十一
激发学生对写字的兴趣;学会笔顺规则。
(一):先横后竖,先撇后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笔顺规则(一):先横后竖,先撇后捺。提高捺画的书写质量。
书写用具、挂图、米字格卡片等。
一、组织教学,稳定情绪。
二、表扬班里刻苦学习写字的同学。
三、讲授新课。老师出示课题:第十一课:笔顺规则(一)。出示挂图“十、干”,请同学们说出笔顺。老师此时板书:先横后竖。分组观察“十、干”的特点;“十”的特点:
1.笔顺:先横后竖:
2.这两个笔画在米字格中的位置:
3.笔画粗细比较;
4.这个字大致成什么图形。“干“的特点,老师可依“十”的特点,请同学们总结出规律,启发学生思考。老师出示“人、入”的范字挂图,请同学们说出笔顺。老师板书:先撇后捺。在老师的启发下,分别说出这两个字的特点,并提示学生写“捺”的注意事项。
四、巩固练习:完成第十一课作业,硬笔部分提出:捺的书写要自然。老师放音乐,巡视行间,随时纠正学生的坐姿、执笔及书写时的毛病。
五、总结:展示作业,表扬书写好的及进步大的同学,号召同学课下多练习。
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享范文(17篇)篇十二
本次写字课我上的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5课《说勤奋》,我的教学目标是:指导学生认清本课生字的间架结构、字形规律;指导学生认识左右结构的字中“左窄右宽”一类字的特点、平捺斜捺的特点和规律;指导学生规范、端正地书写本课生字。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3-4年级)对写字提出的要求是:熟练的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可是我们在中年级的教学中,常常忽视写字教学,很多学生并没有达到《课标》提出的写字要求,特别是学生的执笔姿势、间架结构安排等存在很多问题。
由于教材中把写字安排在精读课文中,我们通常教学方法是在阅读教学中预留一定的写字时间,指导学生写字。这样的指导不利于学生较为系统地领悟习字的规律,也不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写字方法,形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因此,我在教学中,整合教材中的内容,利用每周的写字课,按照习字的一般规律,从基本笔画,到间架结构系统地进行写字教学。
指导学生规范地书写“左窄右宽”的左右结构的字:“惯”、“渡”;“末”、“基”二字的捺画指导,教师教给方法,学生自主写字。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观察,并能领悟其特点和规律。
教学准备:本课部分生字卡片、优秀作业展示板、教学课件、配乐、名人书法作品、优秀中小学生作品等。
教学中我注意针对小学生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有意识地将枯燥的写字教学形象化、直观化、规范化。对学生进行审美熏陶,提高分析能力、书写能力。
下面我说说本课的几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复习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第二环节:出示生字、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学生在观察比较后,发现规律,教师示范书写时及时告诉学生:左右笔画撞在一起不好,该像小朋友一样互相谦让,左边的字腾出地方,让它的右一半可以很舒服地展开来,当独体字作偏旁时,化捺为点。这样的变化叫“笔画让位”。并适时教育学生要团结友爱,互相谦让。
在教学平捺和斜捺这一重点时,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图示图解等方法。
第三环节:指导书写,体验“看、想、描、写、评、改”的“六诀”写字法。分层推进突破教学难点。
1、看与想相联系。
左窄右宽,偏旁最后一笔都化捺为点时。我出示利用这一结构特点编写的儿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左右结构书写规律,使学生在快乐地模仿律动中产生想写好字的欲望。学生写不好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把握好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位置,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字”习惯。
2、描与写相渗透。
指导书写时,我采用“教扶放”的方式循序渐进地突破重点。
“教”:教师着重边范写边讲解“惯”,左右紧凑、间距匀称、横画较长,右上跟“母”的写法不同;“贝”字末笔是长点等。“渡”:注意三点水不能写一条直线,“度”的长撇插到三点水提的下面,最后一笔捺是斜捺,长度适中即可。左边谦让一些,这样整个字结构才好看。就同做人一样,教育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也要懂得互相谦让,这样才能和谐相处。
接着学生练写,播放古典音乐,教师提醒“双姿”:握笔姿势和写字姿势。
“扶”:请学生自己说“稍”“校”“枕”的写法。
“放”: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放手,让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础”字。(这时请一名执笔姿势非常正确的学生示范。用镜头对准这位同学,让学生通过观察,明白“础”字写法要领,巩固写字姿势。这种形式新颖,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悄悄地进行自我改正,很快就养成了良好的写字姿势。
第四个环节:熏陶与拓展。通过欣赏书法作品、读名人名言,感知汉字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所作的重要贡献。汉字的每一笔,每一画都深具美感。这样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水平、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国书法艺术的热爱。
这节课上下来了,存在的问题一定不少,敬请各位专家和老师不吝指教,谢谢大家。
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享范文(17篇)篇十三
2、认读、欣赏:了解“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对联的意思和意境。
3、通过探究发现、练写评议,引导学生了解颜楷不同点画形态及书写方法,把字写端正、匀称美观,各部分搭培合理。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书写的好习惯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教学重点:练习点画竖弯钩和“无”字。
课件、展示台、范字卡片、钢笔小书签、范写用具等。
1、老师发现这副对联中“色、地”二字的竖弯钩“”这个笔画难写,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看看颜体中的竖弯钩有哪些特征,应该怎样去书写才对?请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也让别的同学在书写时加以注意。
2.学生看“色、地”,探讨分析,学生畅言,交流书写要领。
3.教师示范书写二次。强调竖弯钩的特征和书写方法,加深印象。
品读“帖”字,感悟书写规律学生“读”帖,寻找字中的结构秘密,总结“无、有”字的规律。教师范写,学生自书互评,交流书写要领。
1.在“山色有无中”这5个字中,同学们感觉到哪个字最难写?
3.学生畅述,教师适当小结。
4.教师在投影机上示范书写二次。
5.学生试写(每字书写两个),强调“双姿”规范,教师巡视(为后进学生范写)。
6.教师评点学生书写,并在投影上当场更正。
请同学们认真看课本,将“山色有无中”这5个字试着书写在毛边纸上,看看你在书写过程中又发现了哪些有规律的东西?引导学生自读字悟,让学生深入文本,与文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展评作业时教师重点引导学生互评互改,从而提高学生书写能力,欣赏比评的能力。学生观察评字,指出自己喜欢的理由,教师及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
1.学生自评,请好友改。
2.集体评价,请班级“小书法家”评改。
3.同桌互评互改。
4、教师示范评改。
5、多种形式的评价,让学生自由的交流,既是对学生学习劳动的承认,也是对学生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引导。
鼓励学生继续练字,渗透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给本节课的“小评论家”“小书法家”颁发奖品——钢笔字的小书签。奖励激趣七、拓展延伸课后作业。用四尺的宣纸书写对联: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让学生回归印象整体,加深。
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享范文(17篇)篇十四
2、以“美”“醉”为例,让学生掌握上下结构和左右结构汉字楷书字形的美观书写。
一、诵读诗歌。
1、请学生齐读诗歌。预设:能读整齐,但是读不出诗歌的韵味。
2、教师取首句引出下一环节。兰陵美——酒,被你们读成了白开水了,怎么读出酒的“美”,我们还要先从“美”字入手。(引出第二环节)。
二、品味诗歌,以诗促写。
1、何为“美”?(出示金文大篆)羊大为美,古人多以羊为食,羊肥而肉美,所以“美”字意为(味道好:色香味俱佳)如果“美”字用到人(老师)的身上,意思就必须要发生变化,否则后果很严重,所以“美”字又衍生出(好看;高尚美好)。
2、如何写得“美”?
(2)教师示范书写以此类推,诗中的“盛”“客”“是”在结构的处理上都应注意上下比例的处理。
(3)学生临摹字帖中本诗上下结构的字。
(4)教师巡视点评:大家的书写效果,怎一个“美”字了得!
(1)学生发言。
预设答案:香气宜人:郁金香酒具华美:玉碗盛来色泽透润:琥珀光。
(3)教师追问:难道好酒就美在包装、色泽和香气吗?美酒终究还是品出来的滋味。诗中可还写出了此酒美在何处?学生讨论后发言明确:能醉客(使宦游在外,客居他乡的游子沉醉其中,忘记思乡之情。)。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州》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旅次经寒食,思乡泪湿巾。李中《客中寒食》年年春日异乡悲,杜曲黄莺可得知。韦庄《江外思乡》预设:少了一些离家在外的忧愁,更多的表现了诗人豪放的性格特点。
(4)有感情吟诵诗歌,读出兰陵酒之美,读出诗人李白的豪放之性情。
4、分析落实上下结构字形书写的处理方式。
(1)兰陵美酒能醉客,错把他乡作故乡。怎一个“醉”字了得!那么,我们又怎么来从结构合理的角度来书写“醉”字?学生讨论发言后,请两个同学板书,再请其他学生点评。明确:两者相争,我们做到不偏不倚。(可以现场举例)。
(2)教师板书示范“醉”字的美观书写。
(3)学生临摹字帖中本诗左右结构的字。
楷书书写可以做到工整又美观,是特别适合我们学生的一种字体,也是中华书法瑰宝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除了楷书这种字体,我们今天再来欣赏一下草书的《客中作》书法作品。投影展示草书作品《客中作》,请学生谈谈鉴赏感受。(感受到行云流水之感即可)。
结束语:
兰陵的美酒醉了李白,使他不知何处是他乡;美观的书写醉了我们,让我们借《客中作》领略到汉字之美。在此乘兴作诗一首:(投影出示)兰陵美酒醉李白,忘却何处是他乡。美观书写诗中悟,巧用诗歌在汾阳。
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享范文(17篇)篇十五
2、进一步熟练常用命令,巩固学过的知识。
1课时。
(1)重点:熟练常用命令。
(2)难点:各种命令的灵活应用。
教材分析:
前段时间的学习,同学已学会了logo语言中常用命令,后续的学习主要是logo语言中命令的灵活应用,用命令画出各种有趣的图形,本课主要是归纳和巩固同学所学的知识。
建议:
(1)通过学习用命令写汉字,让同学体会logo语言的另一种应用。
a、同学作题:写汉字“日”。
b、在写汉字过程你中遇到什么问题没有。
(2)整理所学命令,分门别类记于心。
a、师生一起复习所学命令。
b、引导同学对所学命令进行分类。
c、比较分类与未分类之间的区别,培养同学养成良好习惯。
一、激趣导入。
二、新授。
1。教师调用过程展示用小海龟写的汉字。
2。你们想让小龟写个汉学吗?
安排同学画出彩色汉字“日”
3。在同学们画图的时候有没有出现什么命令不记得或其它情况的问题呢?
指名生说。
4、师生一起归纳所学命令完成p29表。
5、这些命令各有不同,要熟练掌握,我们可以采用分类的方法来记这些命令。
小组讨论,并做记录。
指名生说,其它同学补充。
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享范文(17篇)篇十六
1、掌握竖折、竖提的写法。
2、正确、规范地书写含有竖折、竖提笔画的汉字。
掌握竖折、竖提的写法。
一、复习横撇、横钩的写法,激发学习兴趣。
二、学习竖折、竖提的写法。
1.师边讲解边示范:
竖折:竖尾连横,折处稍顿,竖正横平。
竖提:竖画直而正,竖尾先顿后提,提向右上。
2.学生练习书写笔画。
三、书写汉字。
1.出示汉字:忙忘跟以。
2.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书写这些汉字时要注意什么?
忙:竖心旁长而直,右点偏上,“亡”上横伸于竖心旁右点之上。
忘:字形上窄下宽,上下两部分对正靠紧。
跟:足字旁稍短,偏上,右边部分竖提的竖画长而正、直。
以:字形略扁。左边较短,右边撇稍长微弯,伸向左下。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回指导,强调写字姿势。
4.描一描,写一写。
牙根。
5.比一比,改一改。
很出。
四、总结,小组内评一评谁的字写得漂亮。
竖折和竖提比较容易区分,大部分同学掌握得好,而且这一课写的字不是左右结构就是上下结构的字,占格位置占得比较好。
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享范文(17篇)篇十七
1。培养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陶冶情操。
2。掌握书写技法。
3。培养市级书法特长生。
1。基础楷书唐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帖。(必学书体)。
2。东晋王羲之行书《兰亭集序》、《圣教序》魏碑《张猛龙》魏碑《董美人》智永草书《千字文》等帖。(以上书体可选一种)。
1。清黄自元《间架结九十二法》。
2。《中国书法简史》。
3。唐孙过庭《书谱》。
4。历代碑帖善本。
第一阶段:结合“永字八法”学习楷书基本笔画和笔画饿变化共54课时。(初一第二学期、暑假)。
第二阶段:临帖创作四字楷书大字作品一幅共15课时。(暑假)。
第三阶段:楷书偏傍部首的组合规律,及《黄自元间架结构九十二法》共45课时。(初二第一学期)。
第四阶段:独立创作四十字楷书作品一幅共45课时。(寒假)。
第五阶段:深入研究楷书,提高审美能力,完成百字以上作品共60课时。(初二第二学期、暑假)。
第六阶段:学习《中国书法简史》,学习用第二书体创作二十字以上作品一幅共30课时。(暑假)。
结合学习及考前情况,30课时为机动课时。(初三第一学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