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孤岛议论文例子篇一
诚然,注重个体发展可以让人以更美的姿态处于世间。海德格尔在南黑森林的陡坡上“诗意地栖居”,建立起了自己的哲学王国;叶嘉莹于沧海横流中秉持弱德之美,成为诗海的摆渡人;利奥波德于沙县的木屋定居,所见所感汇成“绿色圣经”《沙乡年鉴》。他们于心中修篱种竹,给世间留下优美的剪影。
然而,若是过度地注重自我,将自己看作一座孤岛,就会沦为钱理群教授笔下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忆昔如杨朱的“贵我”人格,“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观彼若鲁迅笔下的“看客”们,目光呆滞而又冷漠。若社会被利己主义与自我主义淹没,人人都成为《局外人》,恐怕“人们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就会一语成谶。
因此,在适度修身养性之后,要将目光投向社会,培养自己的宗教性道德。那是德兰修女“只为受苦受难的人活着”的坚定誓言,是钟扬教授毅然远赴西藏的挺拔背影,是马丁·路德·金“昔日奴隶的儿子能和奴隶主的儿子坐在一起,共叙兄弟情谊”的梦想,是高尔基先生利用自己的国际声望和著作影响力不断奔走呼号,渴望拯救被逮捕文人的努力与决心。这不就是“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的生动诠释吗?他们不囿于狭隘的时代一角,因为他们深知“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于我有关”。他们前赴后继,为众人抱薪,成为朗照在大地上空的光亮。
如今社会日新月异,技术的发展让天涯咫尺,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与“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相联结的平台。我们更加没有理由继续“坐壁式的旁观,蒲团式的打坐,倒挂式的修身”,浮于冯友兰笔下的“自然境界”与“功利境界”,而应该努力向着“天地境界”进发。这并非要求每个人都成为圣雄甘地般的人物,但最起码可以在众人生命有危时如李文亮般做一位吹哨者,在看到理性为舆论淹没之际如王小波般为沉默的大多数发声。
“一切众生,皆是本源。凡是血气,皆有同感。”丰子恺的一席话犹如黄钟大吕。当我们都在望着彼此,就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孤岛议论文例子篇二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英国诗人约翰·多恩在诗中这样写道。当迷茫和疏离成为年轻一代的常态,“远方和人们”成为新闻上茶余饭后的谈资。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或许在自我之外,关照社会,与彼此相连,如米兰昆德拉般“在美感的引导下谱写人生的乐章”。
诚然,利己主义在历史发展历程上有其正面的意义,但是当它逐渐的“精致化”,“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们”必将如同方鸿渐一般困于自我利益的围城之中迷失自我,最终被自我反噬。偏激的利己主义带来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割裂,使人失去生存的必需的群众基础,从而让利己主义者们一无所得。此外,当所有人都是孤岛后,社会分崩离析,人类文明就是黑暗森林里最显眼的猎物。
“感情世界里的孤独,有时候像黎明前沉寂的雪原,喧嚣都在梦里,温暖亦如此,声音落入风中,万劫不复。”作为个体的人,天生就是孤独的。而在孤独兀自构建起的冰冷世界中,人与人的温情是唯一的救世主。人情,如无际黑暗中的微光,为人们带来方向和指引,使人们重燃一颗美好的心灵。唯一的小王子和唯一的狐狸互相依靠,一起聆听着风吹麦浪的声音。一封封书信跨越大西洋,串联起两个大陆的奇缘。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每个人都紧紧相连,互相温暖,互相宽慰,互相改变,穿越时空之海,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相依前行。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更进一步讲,在与时代的紧密联系上,个人也被赋予了时代的责任。古代史官将自己的历史责任渗透在文章的风骨之中黑暗中独行的逐日者匆匆留下的几句绝笔,如同困境之兽,所做最后一声长啸。而这些仁人志士的责任与道义,大抵就是在一句“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的自白。“双肩担道义,只手著文章”平凡人生,亦可书写传奇。陈胜贫寒,出身低微,却一身是胆,打响农民起义第一枪,以佃户身份书写历史。于谦爵轻,兵部官吏,却视死如归,以寡敌众,迎战塞外虎狼之师,以冲天豪气留名青史。正如鲁迅所言:“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们便是唯一的光。”追寻这光,追寻着那灵魂深处的热爱发出的光时,便会发现自己在人生的征途上探究出生命的觉醒。
在飞速前进的车轮中,我们似乎发出“时代呵,等一等你的人民”这样的感慨,与时代隔离。但孤岛再远,总会有洋流相连,星球再远,也总被宇宙包围。凝望深渊之时,不要忘记仰望星空。
诗人在结尾写下“因此,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为你敲响”,于是我们将孤岛连成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