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换个思路篇一
生活中的我们,面临着不同的挑战与困难,当我们面对挑战的时候,我想多数人都会有点担心,不知所措吧!如果换个角度来看待,勇敢地迎接并战胜它们,就会成功。
雨果曾说过:“大胆是进步所付出的代价。”只有打胆去思考,大胆去实践,我们就容易战胜那些看似很难完成的事情,而逃避只会一事无成。
就那一件小事来说吧!有的同学,在老师给他安排了几个卫生任务的时候,总是埋怨、叫苦,认为怎么可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去完成几件事情——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在这个时候,如果换个角度去想想,这样不仅能使我们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还会使我们形成很强的时间观念,使我们能够珍惜时间、抓紧时间去做某件事或去学习,能够使我们在困难面前敢于挑战,不怕苦、不怕累,这对于我们以后会受益无穷。
每一件事情都有两面性,只要我们往好的方面去想,就能冲破一切阻碍。古人曾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命有否泰变化,年有四季更替。”世间万物都有它的不足之处。
当我们面对一件事,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看透问题的两面性,有的人不会从侧面看,有时会有好心办坏事,有可能害怕困难,永远不会成功。
就好比那表的故事,从好的方面看待,会很容易达到,相反,却在问题面前退缩。这就是两种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所产生的不同结果,表只要每秒“滴答”就可以了。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因为他有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独特见解,他能分析出平常人看不到的一面,能使人们少出错,可见换个角度看问题的重要性。
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使我们能够完成艰巨的任务,学会换个角度看“世界”。能发现“世界”与众不同的一面。
换个思路篇二
(共4页)
做事磨蹭、丢三落
孩子不听话,是因为你的方法无效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几乎有99%的家长仍然在用一些无效的方法对待孩子。
举个例子来说,你工作一整天后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最需要坐一会儿,休息休息,你想利用这段时间看看晚报。但是,孩子却一直嚷着要你陪他玩,他拉你的胳膊,爬到你的大腿上,把报纸弄成一团,可是你实在是无心跟他玩耍。
此时,你会怎样应对呢?
1、“你去找别的东西玩。”(命令指挥)
→父母欲以命令指挥的方式改变孩子的行为,孩子多半会产生抗拒,与父母对着干。
2、“如果你还是继续赖在妈妈的怀里,妈妈就会生气了!”(警告恐吓威胁)
→这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不受欢迎的、父母是不爱他的。
3、“别人在看书看报的时候不能打扰。”(劝告训诫)
→这意味着你的需求比孩子重要,所以,他应该不顾自己的需求而遵照你的想法去做,这样孩子也会慢慢变得没有自我。
4、“你为什么不去外面玩呢?”(提供建议)
→由父母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孩子感到“我不相信你有解决这问题的能耐”。
这些说话方式都没有正确表达父母此刻的感受,孩子也不能理解,却只感到是被父母拒绝了,所以激发了孩子对父母的攻击,也就是所谓的“和父母对着干”。
每天被父母指挥、控制、命令,孩子就会采取自卫,对父母充满敌意,加以抗拒;而一旦孩子习惯了被家长控制、强迫,他们又会自然形成服从别人的性格,一切问题都等别人来给自己解决的方案。不少父母抱怨孩子没有责任感,磨蹭、拖拉、从不考虑父母的需求,事实真相是,是父母自己剥夺了孩子承担责任、体谅他人的机会。
变“你”为“我”,这样讲话最有效
到底怎样讲话孩子才听得进去呢?有效的方法是放弃“你”的讯息,采用“我”的讯息。
× 矛头指向“你”
很多父母由于不会表达自己对孩子的关心和爱,反而造成孩子的对抗和不理解,其实父母的谈话有效或无效,其最大的差别是:所传达的是”你”的讯息还是”我”的讯息。
√ “我”的感受是„„
当您只是告诉孩子,他的行为带给您的感受是什么,此时,所传达的讯息就变为“我”的讯息了。
比如,疲惫的你可以说:
“我很累了,想休息,现在也没力气和你玩,你看怎么办呢?”
这样,您自身需求得以满足的同时,还充分让孩子掌握了主动权,使他能发挥创造力解决面临的问题。
1、哎呀!痛死我了,我不愿意被人踢。
2、你真是个不听话的孩子,以后不准你这样踢人,知道吗?
第一句话告诉了孩子他这一踢给您的感觉是什么,这是一个无法争辩的事实。第二句话则告诉孩子他很坏,并警告他下回不准再犯。显然,第二句话更易引起孩子的抗拒和叛逆。
“我”的讯息让孩子更能体谅他的行为给父母带来的伤害,所以能帮助孩子成长,替自己的行为负责。
试一试,表达“我”的讯息
1、描述自己觉得困扰不安的行为。必须注意的是,只描述行为本身,而并非指责行为的当事人,例如:你把东西丢到全家共用的客厅里,影响了大家的正常生活。
2、陈述自己的感受。例如:我很生气
3、陈述理由。例如:你乱翻东西以至于我的一份材料找不到了,可能影响我明天的工作。
进一步,可以用“当„„,我觉得„„,因为„„”的句型来表达”我”的讯息,其模式为:事实—感受—理由。例如:你和小朋友在小区的道路上踢球,我很担心,因为有汽车进出,很不安全。
父母在孩子面前真诚地表露自己,也可以让孩子敞开心扉表达自己,这样,亲密的亲子关系建立好了,父母所有的生活智慧和建议才能被孩子接受。
换一种方式来教育孩子
儿子终于要去钢琴考级了,虽然是钢琴三级考试,可是,对于才七岁的孩子来说,已经是一个大事情了。
早在三个月前,就拿到了要考试的曲目,做为大人瞎算算,二个练习曲,三个乐曲,用上九十天的时间练习是足够没有问题的,但是想弹的正确,熟练,还是需要下一翻苦功的。可是儿子游心就是太重,因为练习了二年的电子琴加二年的钢琴,对琴已经进了倦惫心理,总是时不时的找出好多理由来逃避练习。于是,对曲子弹奏的进展总是特别的慢,三首曲子只背出来二首,而且总是背错,指法也总不对,手型就更加不行了,软棉棉的,撑不起来。眼看着时间一天天的过去,我这个一直以来都对孩子练琴不上心的妈妈,也不免着急起来,不由的对儿子在练琴上加大了压力,打呀,骂呀,劝呀,哄呀,所有做妈妈能用的上的手段全用上了,唯独没有给孩子信心。只要孩子在弹奏中一出现小小的差错,就立马让他停下来,重装弹奏。儿子也开始动起来了对付我各种手段的对策,看我发了狠了,就老实一点,对他松了,他又回到了老样子,最重要的是手指总是不能站起来弹奏了。
儿子小声的,怕怕的说:“嗯!如果可以的话,妈妈你会同意吗?”
“妈妈,你不开心,是不是我也会不开心呢?”
我亲了亲儿子的脸,反问他:“你感觉到妈妈的不开心了吗?”
儿子沉默了~~~~~~~~~~~~~~~~
我不是个会说大道理的人,为了缓和一下气氛,就对儿子说,来,妈妈给你讲个故事吧,:“你不是特别喜欢世界名人们成长的故事吗?以前我们读的全是外国的名人成长故事,妈妈今天给你讲个我们中国的名人小时候的故事好吗?”(我家有一本《100个世界名人成长故事》,他特别喜欢看,常拿出来让我读给他听)
“你不是喜欢写毛笔字吗?我们就来讲讲书法家的故事吧!知道米芾,王羲之吗?我们先来说说米芾吧。
米芾小时候家里很穷,他特别喜欢认字,可是他妈妈买不起纸和笔给他练字,于是,他就天天只能拿着小树丫在泥土地上划字,米芾每认识一个字,一天中只要有空,他就会在泥地上练习着写,一遍一遍,直到天黑下来,才会回家。就这样,一年一年过去,米芾长大了,认识了好多字,会写好多文章,而他家门前的泥地,却给变成了泥沙地。最后,米芾成了那个朝代中的大丞相。
再来说说王羲之吧,王家是个大户人家,后面有个大花园,花园边有十个大水缸,里面种着许多漂亮的莲花。王羲之小时候特别调皮和贪玩,每次爸爸教他学习,他总是逃避,爸爸一时生气,就罚他用后花园中其中一缸水做水磨墨,直到这缸水磨出的墨全部写完字。没有想到,王羲之一时赌起了气来,就这样一赌气,整整写了十年,十缸水终于让他写完了,而身边让他洗笔的池子,也变成了墨池。
还有一个叫王冕的孩子,从小喜欢画荷花,可是他是个放牛的孩子,哪来钱买纸和笔给他画画,于是他就只能天天一边放牛,一边爬在池塘边用树枝在地上照着荷花的样子画,天晴也画,阴天也画,雨天也跑去画,他画的荷花越来越象,足能以假乱真,成为了画荷花的大画家。
儿子,妈妈给你讲的故事好听吗?你又从中学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
可是从哪天起,却明显的发现他会自觉去练习琴了,虽然开始时时间会很短,有时只有十分钟,就跳下了琴座。渐渐地,在钢琴前做的时间比以前长了些,有时还会主动跟我说,妈妈你来陪陪我弹琴好吗?看看我的手指站的漂亮吗?只要他邀请我时,我就会不时的给他一些鼓励和赞美,有时还请他为我多弹几遍,因为我被他的优美的曲调所陶醉~~~~就在最后的几天里,儿子已经自觉的为自己合理的定下了练习计划,而他所弹奏的曲子早已熟记于心,并能通过弹奏,正确的表达出这个曲子述说的内容。
终于要走入了考场,虽然认定儿子一定能通过,可是,说真的心里还是慌的很,怕儿子会怯场,会忘曲子,怕儿子的手指站不起来~~~~~我不敢看儿子弹琴,更不敢听,其实在门外等待的我,比孩子更心急,更害怕失败。听着站在窗外看儿子考试过程的其他家长评论着儿子弹的真好,节奏也特别稳定,心态特别的好,我不由的一种骄傲从心中升起~!
儿子很快从考场出来了,我明显感到我的两腿已经不能前步,儿子把证书高高的拿给我,无所谓的跑开去跟他认识的小朋友去玩了。证书上所有的曲目老师全给他打了优秀,当时的我的心情,只能用一个字来表达——晕!看着四周围着看我手中证书的妈妈们的羡慕眼光,这个结果是我没有想到过的,可以说是我想都不敢想的,儿子,妈妈真的为你自豪!
让我庆幸的是,我当时放弃了一些说教,放弃了对孩子的棍打,还给孩子一些他的空间。儿子才会把我当朋友,站到了孩子的角度去体会孩子的心境。很多时候孩子的调皮跟你做对,是因为你自己在遇事时的心乱了,急了,变的不再能让他能理解,父母在重要的事情上先乱了阵脚,孩子才会跟着乱~而父母心静,孩子自然也不会大乱。教育与引导孩子不是靠使用父母的权力和威严,如果换一种孩子能接收的方式,才能获得好的成效!
如何教育“问题”孩子
“我的孩子在家调皮捣蛋,在学校却很内向,心理热线能不能帮忙?”、“我孩子不喜欢和同学交往,老师说他也不听,怎么办?”8月份,《教育专刊》推出心理报道以来,许多家长相继打来电话向《教育专刊》诉说孩子成长中的苦恼。
家长们的烦恼集中在孩子不爱说话、不喜欢与同学交流、喜欢“自说自话”,有的脾气粗暴,甚至还会打人„„而最令家长们苦恼的是,不管老师怎么教导、自己在家里如何纠正,始终不见奏效。本期,我们挑出四位有代表性的“问题”孩子,听听心理专家给家长的建议。
症状一: 在外孤僻在家闹
13岁的小苏今年刚上六年级,这个在大人眼中乖巧、文静的孩子却让苏妈妈伤透了脑筋。据苏妈妈说,从小学一年级起,小苏就显得有些胆小:不敢跟老师说话,不喜欢跟同学玩,课堂上从不回答问题,在班上人缘也不好。学习上遇到不会的也不问,作业从不让人看,成绩很差。每学期孩子的评语都是“内向、孤僻”。
更让苏妈妈头疼的是,孩子在学校很孤僻,在家里却很调皮,爱捣乱。“有时候气得抓过来就打,”苏妈妈说,因为孩子校里校外两个样,学习成绩又不好,家长除了批评教育外,也没少打骂,但孩子还是没什么改观,苏妈妈很无奈。
专家点评:
以上情况说明孩子性格比较胆小怯懦,跟他从小成长的环境和接受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比如父母过度限制孩子的活动,不准孩子单独外出,不让孩子多接触同龄伙伴,造成孩子不合群,缺乏一定的交往能力;再如父母过分娇宠孩子,事事包办替代,使孩子丧失锻炼的机会;或者父母过分严厉,孩子整日战战兢兢。
再者,多数家长只关注孩子在学校的成绩表现,从未关心孩子内心的变化,如在学校是否快乐。苏妈妈不该以成绩的好坏来衡量孩子的好坏,也不该简单地采取“打骂教育”,可以多陪陪孩子,了解他的内心,鼓励孩子与同龄伙伴交往,请进来,走出去,孩子会慢慢开朗起来。
症状二:喜欢打人太自我
“我儿子总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晋江林妈妈的儿子小林,今年6岁,正上幼儿园大班。在班上,别的小孩都比较听老师的话,唯独小林,不仅不听话,还常常自言自语,一个人说话、唱歌声音很大,比较不在意旁人的感受。
专家点评:
“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说明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能林妈妈没有要求孩子从小一件一件地处理事情,或者在孩子做事的时候常中途打断他,导致小林做事虎头蛇尾。
“喜欢打人,越亲密的人越打”,很可能是小林在小时候刚开始出现类似行为时,林妈妈和林爸爸没有及时制止,反而觉得孩子很可爱,和他嬉戏,这实际上无形中鼓励孩子这种“打人”行为的再次出现。
需要提醒父母的是,孩子不听话的表现,总是与他们的内心想法联系在一起的。要想彻底纠正孩子不听话,还必须深入孩子的内心,用心灵与之进行对话,这样才能真正感化他们,使他们自觉发生转变。同时,父母在想方设法纠正孩子不听话的同时,也应该反省反省自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是否有不当之处,是否有过激行为,是否考虑过孩子的理解和接受能力等。
症状三:爱和大人唱反调
李阿姨的孩子小李在一所市直小学上五年级,不喜欢看书,作业比较潦草,成绩一般。孩子平时很少找同学聊天,喜欢待在家里跟大人“唱反调”。平时,夫妻俩如果让孩子帮忙做点家务事或者催孩子读书,小李都是推三推四,甚至大讲粗话,对父母很不尊重。
李阿姨说,家里来客人时,孩子不仅会直呼客人姓名等,还常常干扰大人谈话。让夫妻俩很尴尬,下不了台。
专家点评:
小李喜欢跟大人“唱反调”,其实是他的防御心理过强造成的。十二三岁的男孩子正处于青春发育前期,像李阿姨的孩子,可能已经有了“小大人”的意识,逆反心理比较强,一听到李阿姨的话,不管对错都抵触、都反驳。
“唱反调”折射出李阿姨平时对孩子的管教可能过于严厉、专制,一味打压孩子。而当家里来客人时,李阿姨碍于面子,在客人面前对孩子的“唱反调”行为不好进行及时教育。而小李只有此时才可以找到情绪宣泄的途径,他当然会紧抓机会不放了。
专家提醒家长,遇到像孩子“唱反调”时,家长要先分析孩子说的是不是对的,另外还要提高自己的应对能力,在孩子提出反驳时,能够晓之以理,说服他们。对于处于春春发育前期的孩子,家长平时跟孩子说话时要注意让他有一定的自主权,对孩子的自尊心进行保护,要不当外人面直接批评,要多表扬、鼓励,不要一味“压服”孩子。
症状四:上课不听回家学
“孩子上幼儿园一年多了,还是不适应。”石狮的黄先生打来电话说,自己的孩子今年5岁,上幼儿园中班。但孩子从进幼儿园第一天起,就不爱说话,也不喜欢和小朋友交流。
“幼儿园老师在教唱歌、跳舞的时候,我小孩待在一边不肯动也不学。”黄先生说,令人奇怪的是,小孩回到家以后,孩子就会把老师教过的动作、唱过的歌自己一个人在房间里“复习”。
一年多来,据黄先生观察,孩子平时也不大爱和人说话,尤其不爱搭理陌生人。
专家点评:
“孩子上课不学回家学”,可能是黄先生担心孩子翘尾巴,对孩子的批评多于赏识、鼓励,导致孩子非常在意别人的评价,在幼儿园里不敢与人交流,也不敢表现。另一方面,孩子内心又非常渴望表现自己,所以才会在回家后自己私下苦学,希望能有表现的机会。黄先生应该和幼儿园老师多沟通,对孩子多鼓励表扬,为他创造表现自己的机会,逐渐树立孩子的自信心。
专家团提醒家长:现在的孩子都是在过分保护的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从幼儿时代开始就很少与外人接触,所以多数孩子养成了内向、沉默寡言的习惯。特别在儿童时代,生活经验不足,所以自信心也不容易建立。家长应多鼓励孩子与人接触交往,别人表示的对孩子的友好尊重,能使他感到快乐,孩子也会注意与人交往。最主要的是,让孩子和同龄伙伴多接触,有意识地邀请一些小朋友到家中来,让他做小主人。平时注意帮助孩子结交新朋友,让他习惯在外人面前表现自己,树立自信。
解除不听话孩子的“魔咒”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可能被大人施加的魔咒的约有三种:时间魔咒、完美魔咒和“不要长大”魔咒。被魔咒束缚的孩子,容易紧张、讨好大人、退缩、自我贬抑、对自己没有信心、不快乐。
时间魔咒。孩子因为幼稚,所以做起事来比较慢。但是大人会紧张地催促:“快吃”、“快写”、“快穿”„„甚至大声斥喝或惩罚。孩子在被催赶的制约之下,学到紧张和焦虑,行为可能愈来愈慢,表现可能愈来愈不好。我们为什么要让生活过得这么紧张呢?为什么要把亲子关系弄得那么紧绷呢?“慢”才能腾出成长的空间哪!
大人不断的以自己的标准要求孩子,孩子于是缺乏成就感、自信心、尊严,而且背负太多的责任。孩子会误以为是为大人学习的,他们一切的努力只是为了不要让大人失望。我们为什么不能包容他们那种不完美的孩子气呢?为什么不能让孩子保持他们天性的天真活泼,却要让他们适应大人的脚步呢?孩子是不宜提早成熟的!
“不要长大”魔咒。由于大人不相信孩子的能力,于是处处替他们代劳;即使孩子已经上了大学,对许多生活琐事仍然不放心。“孩子,不管你几岁,在爸爸的心目中你永远是小孩子!”“你是妈妈的心肝宝贝!”我们在暗示孩子不要长大。在许多情况,孩子可以自己做决定,而且想自己做决定,却不敢做决定,“我要问妈妈看看是否可以„„”孩子更不敢顶撞大人,即使大人的要求明显的不合理。我们给孩子太多的罪恶感,使他们不敢自主决定。
要求孩子按照我们理想的步调和速度成长,是自私的,不但不可能,也很残忍。解除孩子的魔咒,必须从调整我们这些不合理的期望做起。
一个5岁的小女孩,睡前突然冒出这样一个要求:“妈妈,我要吃麦当劳!”“乖孩子,今天先睡觉,妈妈明天带你去买!”“不!我现在就要!”劳累了一天的妈妈眼看着就要被女儿逼得 歇斯底里了。一个11岁的男孩正面临升初中考试,放学一回家就玩起了电脑,爸爸催他看会儿书,结果反遭白眼:“我就是这样的人,要是对我不满意,那你们当初把我生出来干什么呢?”如此种种,不一而足,当父母的你是否感觉到这些事就发生在自己身边。
我相信你会说:“是!”一位儿童心理学家说:“现在的孩子稍有不如意,就大发脾气。你要是批评上几句,孩子就越发变本加厉,有的孩子和父母怄气,还以纵火、偷窃相威胁,甚至采取更为极端的做法——这可不是危言耸听!”各位父母,当你们碰到这种情况时,你会怎么办?恼羞成怒?歇斯底里?甚至拳脚相向?„„是这样的吗?这样能解决问题吗?难道就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了吗?相信各位做父母的会问:“那么我们该如何才能控制孩子的脾气呢?”“我们怎样才能让孩子听自己的话呢?”„„相信你这样的问题会有一大堆。不要着急,我理解你为子女教育殚精竭虑的心情。《魔法1-2-3》就将为你释疑解惑,你关于子女成长的所有心事都将因为该书的出版而尽得其解。在书中,世界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托马斯·费兰就给各位做父母的提供了一个简单而实用的办法——魔法1-2-3。魔法1-2-3,它是魔法吗?不是,它不是神话传说中的魔法,但是针对2-12岁的孩子来说,它却有着同魔法一样的威力。《魔法1-2-3》中的案例生动、真实而鲜活,论述精辟但不失诙谐、幽默,为做父母的你提供了大量的实战经验。
在书中费兰博士匠心独具,把每个成功家长的工作概括成3个简单易行的步骤:第1步:制止孩子的“消极行为”。你可以通过极为简单的技巧,使孩子不再做那些让你厌烦的事(哭闹、纠缠、撒泼、打架,等等);第2步:激励孩子的“积极行为”。通过学习几种有效的手段,就能让孩子按照你的要求做事(清扫房间、收拾东西、按时就寝、完成功课,等等);第3步:密切你和孩子的关系,通过掌握4种实用的策略,巩固和加深你同子女的关系和亲情。
“问题”孩子将不再是问题,你望子成龙的夙愿也将在子女的成长上得到淋漓尽致地体现。让你的家庭教育从此步入轻松、高效、快乐之轨,这也是我们极力引进该书的愿望所在。
换个思路篇三
1. • 怀疑能把昨天的信仰摧毁,也能替明日的信仰开路。
2. • 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人生最需要的是学习,人生最愉快的是工作,人生最重要的是友谊。
3. 常常问题是提出了,但还不能解决,就是因为还没有暴露事物的内部联系。
4. • 从投资收益的角度上看问题,工作干得越多,公司效益越差()。公司的政策不应该是按劳取酬,而是按劳动的结果取酬。
5. • 河有两岸,事有两面。
6. 由此可见,观察事物的角度,确实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同是这座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诗;一部《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语。
7. • 企业的经营,不能只站在单纯的一个角度去看,而要从各个角度分析、观察才行。
9. 我曾听过这样的一个故事:火车上,一位乘客的一只鞋掉出车窗外,但这位乘客并未因此而愤怒苦恼,而是将另一只鞋扔出了窗外。
10. 心灵纯洁的人,生活充满甜蜜和喜悦。——列夫•托尔斯泰
11. • 怀疑为知识之钥匙。
12. 乐观的换个角度思考 为了让自己积极乐观地思考问题,你需要改变自己的想法并调整自己的情绪,使之与你自己,他人以及当时的处境相适应。
13. • 有谦和、愉快、诚恳的态度,而同时又加上忍耐精神的人,是非常幸运的。
14. • 当一个简单的问题又被重新慎重地提出来的时候,这个问题就不再是简单的了。
15. • 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
16. 请指出本文(((三段的论证方法。(分
18. • 古之君子如抱美玉而深藏不市,后之人则以石为玉而又炫之也。
19. 岁月让我得到一些东西,也让我失去一些东西,关键是不清楚是失去的多,还是得到的多!
20. 劳动教养了身体,学*教养了心灵。——史密斯
21. • 一般青年的任务,尤其是青年团及其他一切组织的任务,可以用来表示,就是要学习。
22. • 为了正确地认识真理,我们首先必须怀疑它并同它并同它辩论。
23. • 换个角度看问题,生命会展现出另一种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24. 说话是一门艺术,学会换位思考,凡事都有最好的解决办法,在讲出最难听的那句话之前先想三秒。
25. • 我们为祖国服务,也不能都采用同一方式,每个人应该按照资禀,各尽所能。
27. • 我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你只有用爱来交换爱,用信任来交换信任。
28. • 人生的旅途,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
29. • 有财富而不用,从没有达到目的这个角度上一看。就等于没有财富。
30. • 随着立场,就发生我们对于各种具体事物所采取的具体态度,比如说,歌颂呢,还是暴露呢?这就是态度问题。
31. • 常常问题是提出了,但还不能解决,就是因为还没有暴露事物的内部联系。
32. • 看书和学习是思想的经常营养,是思想的无穷发展。
33. 对别人的意见要表示尊重。千万别说:“你错了。”——卡耐基
35. •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36. 换个角度看风景也许就是最美的。换个角度想问题也许就有解决问题的办法。
39. • 同样的事情,同样的地方,同样的人物,但你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观点,不同的心情去看,便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40. • 从管理的角度来讲,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不一定是一条直线,而是一条障碍最小的曲线。
41. 每个人立场不同,环境不同,很难了解别人的感受。换个角度,你会发现,你不是这个世界的主角,每个人都经历着不同的故事,谁都会有眼泪有悲伤,学会欣赏和悲悯,学会善待他人。
换个思路篇四
;周作人的打油诗,我读得多的也就《知堂杂诗抄》中的一些,曾作一短文,还引用过《知堂杂诗抄》中的几句。有杂志准备发表,校对时觉得引用有疑问,遂发微信确认。既然编辑有提出,就循著知堂的引用再去核查原文,发现了问题所在。原来是知堂引用有误,我未作思量地直录,终被有心人指了出来。此为我之幸,提醒我今后的阅读更应细致。其实古人早有言:尽信书不如无书。只是被忽略的反而是常识。
既然《知堂杂诗抄》已经翻出来了,就趁着暑热,再看一遍。上次看此书,好像也是盛夏,翻书后尾页的阅读记录,果然如此。当时阅读,还在便签上记过几句话:炎夏热得厉害,躲进小楼吹着电风扇读《知堂杂诗抄》,书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岳麓书社出的,责任编辑是钟叔河,竖排简体,读得并不费力。
近日看《书衣文录》,发现孙犁提及周作人处甚多,但评价都不高。如在《知堂书话》书衣上,孙犁如是写道:“知堂晚年,多读乡贤之书、偏僻之书,多读琐碎小书,与青年时志趣迥异。都说他读书多,应加分析。所写读书记,无感情,无冷暖,无是非,无批评。平铺直叙,有首无尾。说是没有烟火气则可,说对人有用处,则不尽然。淡到这种程度,对人生的滋养,就有限了。这也可能是他晚年所追求的境界,所标榜的主张。实际是一种颓废现象,不足为读书之法也。”这也说明孙犁是认真看过周作人之文的,此外他在《知堂谈吃》书衣上还题有:“……人对之否定,是因为他自己不争气,当了汉奸?汉奸可同情乎?前不久有理论家著文,认为我至今不原谅周的这一点,是因为我有局限性。没有人否认周的文章,但文章也要分析,有好有坏。并非凡他写的都是好文章……”孙犁之言也是实情,没有谁的文章都是好文章,周作人也不例外。孙犁的这则题跋,写得不短,也很用情,自从《书衣文录》手迹版出版后,我们知道关于《知堂谈吃》的文字发表出来是经过孙犁修改过的,原文的情绪更为激动。
以上是重看《知堂杂诗抄》前想起的一些与周作人有关的阅读印象,姑且学着做文抄公,记在这里。现在言归正传。
沈从文曾言:打油作品竟有人赏识,也是幸运。或许沈从文之言,不是针对周作人而谈,但周作人的打油作品,赏识之人不在少数。即以广为人知的那两首《所谓五十自寿打油诗》,被林语堂发表出来,应和者不在少数,在当年还引起过一番“口舌是非”。周作人晚年在《苦茶:周作人回想录》中专写一节《打油诗》,说的多是这两首诗引起是非的过程。
集中所收的杂诗,周作人前后写了不少年头,从中也可看出他的经历和思想转变,历来为周作人研究者所重视。周作人的许多诗,以诗记事、以诗记史,同样也能看出他的阅读史。
王小波去世二十周年时,孙郁写了一篇《王小波二十年祭》。孙郁说:“王小波是一面镜子,照出世间的种种傻相。”在更早之前,孙郁就写过一篇《王小波遗墨》,孙郁的研究对象是以鲁迅那代人为主,主要研究范围用现在的话说,多半围绕鲁迅及其朋友圈展开的。但孙郁对王小波赋予诸多笔墨,这在其写作中并不多见,可见王小波吸引孙郁之处甚多。
从他的记叙中得知他和王小波仅见过一面而已,同在一桌而不相识。王小波去世后“大家热议他的时候,我才从照片上与他的名字对上号”,从此他开始有意识集中看一些他的作品。孙郁认为王小波的作品之所以让人喜欢,是因为“在根本上剔去了士大夫文本和精英文本的缘故”,他的文字“干净、劲健、阳光”。
谈论王小波他难免会与他熟悉的张中行、汪曾祺等人作比较。所以当我在《走不出的门》这本书中看到孙郁将《王小波遗墨》和《旧京的漂泊者》《苦行者之路》《新旧京派》《又远又近的老舍》《汪曾祺散记》等篇章置于同一书时,感觉毫不违和,并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旧京的漂泊者》一文中,孙郁历数明代以来写北京的文章,觉得写得好的作者主要是“客居那里的士大夫”和“有过异乡经验的北京人”。此外,他还很注意外乡人初入北京时的文章,《旧京的漂泊者》即是孙郁梳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前后“漂泊在北京的青年”文人关于北京的文章所得的成果,文章涉及到孙犁、梁斌、张中行、韦素园、高长虹、李何林、丁玲、石评梅、沈启无、废名等一一列出来的话,就是一部当年的文化史。
同样一丝丝热也在鲁迅身上涌动,《苦行者之路》写的是鲁迅,是在教育部时期的鲁迅,是潜心抄碑文时候的鲁迅,即便“夜独坐录碑,殊无换岁之感”,但心依旧是热的。鲁迅是在“发酵”,以近十年的沉默来积蓄力量。在孙郁笔下,更显温情。这种温情在《新旧京派》中也时隐时现。在《新旧京派》中,孙郁勾勒二十世纪二三十年的旧京派和悄悄兴起于八九十年代的新京派,点评作家和作品,少少几笔都说在要处,在叙述传承与发展时,不经意地就厘清了新旧京派之别以及几十年京派文学的发展史。老舍久居京城,作品京味十足,然而在京派的谱系里,我却未看到他的名字。
孙郁注意到,老舍是在远离北京的地方写下《二马》和《骆驼祥子》的。虽远离京城,但老舍将记忆中北京的市井生活进行了复原。老舍的文字“仿佛残留于世的碑文,见证了老北京的人间喜剧。于此,北京的老百姓才熟知老舍,像熟知前门大栅栏一样”。老舍,离北京很远又很近;在孙郁看来,老舍身上和文字中均无士大夫气,他的作品记录的是平民的命运,语言也是平民的。老舍的语言是生活化的,他认为只有生活化的语言才能表达描述生活的美,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他的作品能被北京的百姓所熟识。
身在学院中的孙郁,行文却毫无书院气,他想“要装一点学院派的样子”,当然装得也不像。孙郁说他的写作是想走出一扇通往明快世界的门,并自谦还没有推动这扇门,但是他的文章在识见之外,文字质朴、清隽,内敛而满腹激情。孙郁作品的迷人处,也在于此。
近两年来,我每个月还要专门到单位包联的村中去“下沉”,即是沉下身子去服务群众,和群众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开始时很不适应,慢慢就习惯了,即如汪曾祺所言的“随遇而安”。空闲时,我便寻一角落,看书。
两年来,在村中还真看了几本书。看完的第一本书是莫言的《碎语文学》,莫言关于文学的一本访谈录。没想到在村里阅读的效果还不错。在正文后,我记下了阅读时间:三月十七日始读于英买里村,五月十七日讀毕于村中。在书后留下阅读记录,是近几年才养成的习惯,是为了提醒自己,有些书还没看过,有些书虽然看过,但还应再看、再三看。
孙犁的《远道集》也是在村里断断续续看完的。这样的小开本,很容易携带,放在随身的包中,走到哪里看到哪里。同样在《远道集》上,我记下了看完的时间:二〇一九年二月十六日上午下雪之日看毕于英买里村。这是一本应该再三阅读的书,之所以只有一次阅读的记录,是因为淘到书后没几天就下沉了。书中夹着张纸条,是从工作日志本上撕下来的。
拿到《远道集》几日后,接到通知,我被选派去驻村入户数日。这样的通知已经习以为常;收拾被褥、换洗衣服,带着《远道集》就出发了。过去一年,化用孙犁《住房的故事》中的句子来形容我在村中的生活是贴切的,“我穿百巷住千家,每夜睡在别人家的炕上。我住过各式各样的房屋,交过各式各样的房东朋友”。于我,“穿百巷住千家”是夸张的,但穿十巷住百家是有的,有住户记录为证。
有一阵子,正集中写关于汪曾祺的文章,需要查读大量的资料,但下沉时间到了,只好把准备看的书都放在车上,以便在村里阅读。那次在村里待了半个月,带的书或精读,或泛朗,看时在手机上做笔记、摘录,待下沉结束后回去整理成文,有几篇小文就是这么写出来的。
上次下沉回来,路过一家旧书店,顺便进去看看,竟小有收获。人民文学出版社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水浒》《三国演义》,看品相还不错,价格也还公道,买吧。还有中华书局一九五九年出版的《史记》,可惜的是一套十册缺第四册,犹豫了下,还是买了。买这些书给自己的借口就是:便于准备带到村里去看。
汪曾祺、孙犁的创作有很多相同之处,但不同之处更多,他们能同时感觉到文艺评论的问题,可见他们提出的问题已泛滥成灾。我们看孙犁的文论得知,他许多针砭时弊之文,并不是无的放矢,而是针对性很强。或许是源于对当时文艺评论的失望,他写了大量的文艺评论及其他读书类文章。上面提到的《孙犁文集》五本,就专有一本“文艺理论”。在《文集》出版的次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就出版《孙犁文论集》,书中所收文章写作时间跨度超过四十年。
孙犁的文论写作历史,几乎和他的创作同步,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期,他就有发表了为数不少的文艺创作谈和评介作家作品的文章,其中的部分也收入在《孙犁文论集》里。孙犁的许多文章,尤其是五十年代给初学写作者写的几篇文章,《论培养》《论情节》《论风格》等,把“生活”提到了很高的高度,“生活”对文学创作所起的至关重要作用,往往为我们所忽略,“写作,要想得多一些,写得少一些;我们的毛病是写得多一些,想得少一些”,孙犁写这些文章时是一九五一年。遗憾的是,近七十年过去,我们的写作依旧是写得多而想得少,写作时有想起“生活”吗?在这些文章中,孙犁真是苦口婆心,从怎么体验生活、认识生活到怎么阅读小说,方方面面地都普及到,当时孙犁三十岁左右。
我在年轻的时候,从《孙犁全集》中就拜读过这些篇章,当时很不以为然。一些年来,待创作中走了许多弯路后回头再看,发现孙犁之言,多是经验之谈,是一个在文学之路上用心行走之人沿路做过的醒目标识,可惜被我这样后来走过的人忽略了。有些路,只好重新退回来再走,该补课的还得补。所以,在时隔多年后重读《孙犁文论集》也是一种补课。
孙犁一生谨小慎微,在文论写作中却胆大妄为,敢言他人所不敢言。他在借谈欧阳修散文之际,道今文之弊,横扫一大片。而他之所言,却都是实际存在并长期存在的。孙犁当然也有夸人的时候,一九八一年四月三十日他看过了贾平凹发表在《天津日报·文艺周刊》上的《一棵小桃树》,就认为“这是一篇没有架子的文章”,并专门写文章来谈贾平凹的这篇散文。在文章中,他还借贾平凹的短文来谈散文的长与短,并言“好文章,短小是一个重要条件”。
金梅是文艺评论家,孙犁借给金梅的《文海求珠集》写序时指出了他心目中评论家的职责:“从作品中,无所孑遗地钩索这些艺术见解,然后归纳为理论,归结为规律。”在《孙犁文论集》中还收了一份和志刚的通信,在信中孙犁提出了“用实事求是的方法写文艺评论”,孙犁认为评论者对作品应该有定见;在其他地方,孙犁还认为评论文章要“力求做到有学有识”。一九八〇年,孙犁写《〈文艺评论〉改进要点》,实可以作为孙犁关于文艺评论的宣言或者文艺评论观来看。
孙犁一生尊鲁(鲁迅),早在一九四一年印刷很困难的年代,孙犁就出版过《鲁迅·鲁迅的故事》,后来孙犁还写过很多关于鲁迅先生的专文,尤其是每临近鲁迅先生忌日,孙犁就有纪念文章。在其他文章中提及鲁迅处,就更是多不胜数了。在孙犁的青年时代,他爱读鲁迅就已经“达到了狂热的程度”,省吃俭用地买一本鲁迅的书,“视若珍宝,行止与俱”。早在上中学时,孙犁每天一下课就迫不及待地奔赴图书阅览室,伏在书架上,读鲁迅先生发表在《申报·自由谈》上的文章。当时为了应对检查,鲁迅不停地变化笔名,“但他的文章,我是能认得出来的,总要读到能大致背诵时,才离开报纸”。这是在一九七七年,孙犁忆起四十多年前的旧事,恍如昨日。
认识一个孙犁文章的爱好者,他看孙犁看得很多,也很细,在为人处世上也多学孙犁,他的写作当然学的也是孙犁。只是看他的文章,看他在朋友圈或者群里的聊天,开口必称孙犁,只是言语中一副居高临下的指教;读其文章,架子端得十足。此为我之观人,我之学习孙犁,不知在他人眼中,是否也是如此?这是我应该常自省并扪心自问的。同时孙犁所言的“以百纸写小人之丑事,不若以一纸记古人之德行,于心身修养,为有益也”,也应时常谨记的。
责任编辑 蓝雅萍
特邀编辑 张 凯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