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篇一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我能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湖中人鸟声俱绝
(2)余拿一小船
(3)上下一白
(4)焉得更有此人
2、翻译下面各句
(1)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4、强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5、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我的理解是:
6、请从下面三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1)。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2)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我选第______题,我的理解是:
1。 (1)消失 (2)撑,划 (3)全 (4)哪能
2、(1)这一天天刚刚亮,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皮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
(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一道淡淡的痕迹,湖心亭是一片白中的一点,和我的船像一片漂在湖中的草叶,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芥子,罢了。
3。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4、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5、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
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篇二
比较阅读下面文言诗文,按要求完成小题。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说笠翁,独钓寒江雪。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江雪》和《湖心亭看雪》尽管是一诗一文,但它们还是有不少共同点,请作一概括。
2.请比较《江雪》和《湖心亭看雪》的表达的情感有哪些不同。
参考答案:
1.都是描写雪景和人物的活动。
2.表达的情感差异《江雪》主要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之感,主要表达了作者孤芳自赏之情。
3.诗、文中的两个“独”字,都表现处作者独立独行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篇三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按要求填空。
(3)交代看雪时的天气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交代看雪前准备的物质条件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
(1)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的“独”字与上文哪句话相照应?
4.亭中饮酒二人为何见作者“大喜”?
1.(1)崇祯五年十二月,是日更定。
(2)西湖湖心亭。
(3)大雪三月。
(4)小船毳衣炉火。
2.(1)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全白了。
(2)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比相公您更痴的人!
3.湖中人写声俱绝。
4.情趣相同。
5.《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意对即可)
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篇四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小题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湖中人鸟声俱绝( ) (2)上下一白( )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4)及下船( )
【小题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小题3】如何理解文末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2分)
【小题1】(1)消失(2)全(3)尽力(4)等到
【小题2】湖上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小题3】舟子说作者痴,体现了俗人之见,但恰是对作者最确切的评价,引用舟子的话一是对痴字的称赏,再则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注意一的含义,及的翻译。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翻译这一句时要注意 惟和粒字。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从知音的角度阐述即可。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篇五
比较阅读下列两则文言文,完成8~12题。(15分)
【甲】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满井游记
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倚女之碛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1.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湖中人/鸟声俱绝 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c.如倩女之赜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d.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2.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 )(2分)
a.山峦为晴雪所洗 酿泉为酒
b.冻风时作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c.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d.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且焉置土石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4.甲文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 的特点;从“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可以读出作者 和 的思想情怀和生活态度。《爱莲说》中也有含“独”字且意蕴相同的句子: 。(4分)
5.乙文抓住了初春景象 、 的特点,在生动的描写中,表达了作者 的情怀;用词上处处突出了早春景物的特征,如写柳条用“将舒未舒”,写麦田用“浅”,文中类似的词还有 、 、 。(5分)
1.a
2.d
3.这才知道郊外田野未尝没有春天,只是城里居住的人不知道有这样的 变化啊。,
4.凝静清绝(或开阔辽远、纯洁静谧、清新淡雅);特立独行和高洁傲岸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或晋陶渊明独爱菊)
5.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热爱美好自然,厌倦都市官场生活 始、乍、新
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篇六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2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往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天与云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写景是游记的重点,试用自己的话将湖中雪景描绘出来。
2.文中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
参考答案:
1.示例:平静的湖面上弥漫着水汽凝成的冰花,站在船头,向远处望去,高处的天与云,远处的山和水,浑然一体,一片白茫茫的景象。如果立在岸上,湖上能看得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我的一叶小舟及船上的两三个人影罢了。
2.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逸致。(意思对即可)。
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篇七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小题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小题3】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作者文笔精练,写景很有特色,“ ”从声音角度写出西湖雪夜的奇静;“ ”则从色彩角度描绘了西湖夜雪的全景。作者还抓住雪光的特点,捕捉了此时湖中特有的景物,运用白描手法,勾勒了“一痕”、“一点”、“ ”、“ ”的景色,创造出一幅意境朦胧、悠远脱俗的西湖夜雪图。(用原文词句回答)(4分)
【小题4】下列句子表达错误的一项是( )(3分)a.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b.“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为下文作伏笔。c.文中叙写亭中奇遇时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的喜悦和豪爽之情。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答案
【小题1】d
【小题2】冰花一片弥漫,天、云、山、水浑然一体,上下白茫茫一片。
【小题3】人鸟声俱绝 上下一白 一芥 两三粒
【小题4】d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d项中“是”都是“这”的意思。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小题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写法在文章中找出相应的词句即可。
【小题4】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为“侧面烘托”。
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篇八
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掌握白描写作的手法。
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导入新课〗
雪带给我们的感受?--静穆、纯洁、纯净、阔大而辽远--
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咏雪》,谢道韫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为咏雪的佳句,谢道韫因此被誉为“咏絮之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阅读课文,动脑思考,看看张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
〖作者简介〗
〖理清文章线索〗
明确: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目的地--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及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合作探究〗
『品味白描手法的妙处。
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你能在文中再找出一些能表现作者此种情怀的词或句子吗?并分析。(独、痴)
作者在巧遇时的心情如何?
本文叙事是线索,写景是重点,抒情是灵魂。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做到了景有含情,情景交融,情事交融。作者在写景、叙事中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湖、山、人共同构成了极具艺术境界的画面。
〖分组完成下列问题〗
1、 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找记叙文的要素,看雪的时间、目的地、人物、事件。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目的地--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及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仅仅是看雪吗?还有看人)
2、 全文共两段,请简要介绍各段的大意。
第一段总写雪的环境和雪夜舟中看雪。
第二段写亭中与人共饮。
见余大喜”中的“大喜”既是亭中人的惊喜,也是作者夜游的独特心境。
作者落拓不羁,放浪于山水之间的高雅情调得到了应和。
5、 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试举例分析说明。
6、 从小品文的角度,试分析此文的特点。
本文是张岱小品中的名篇,有美的情趣,美的意境,美的韵味,美的语言。
〖达标训练〗
一、课堂讨论: 对“西湖”诗文的认识有哪些?
二、自测题。
1、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c )。
a、惟长堤一痕 b、一童子烧酒
c、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d、余拿一小舟
2、下面句中加点字与“客此”的“客”用法相同的是( c )
c、以河为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 d、有两人铺毡对坐
因为湖上雾浓,所以长堤、湖心亭看似“一痕”、“一点”、“一芥”,形容船小。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描写手法 表达感情
《湖心亭看雪》 白描 清高自赏,淡淡愁绪
《江雪》 烘托 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知识网络〗
景中含情
情景交融
天空 步 一点 局部 孤独落寞
看 地 湖心亭
白描手法,如临其景
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篇九
(出示四幅西湖风光图片)你知道这些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地方的风光吗?
是西湖。
回忆一下我们曾学过哪些有关西湖景色的诗词。
(很好,看来大家积累了不少古诗文,善于积累是学好语文的一大法宝呢)
有人说,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在前人的笔下西湖的阴晴风雨已经被描绘得变幻多端,摇曳生姿了。西湖的雪景又将有怎样一番动人的意韵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领略西湖的雪景。
谁告诉我张岱是谁?你是通过什么了解到张岱的?(你表现很棒,因为你懂得借助工具书、注解来预习课文)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这节课我们就赏读《湖心亭看雪》。
1、读顺,读通
下面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老师来考考大家,这些字音你都读准了吗?
桡 毳衣 雾凇沆砀 一芥 铺毡 强饮 (幻灯)
下面老师请一个学生读课文,这次要求更高一点,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节奏。
好,你不仅读得字正腔圆,而且读得有板有眼。
2、读懂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我们来齐读一遍,读的过程中去发现一个字,一个评价张岱的字。
“痴”
“痴”说通俗点就是什么?
傻,笨,举止异常。
是啊,生活中有些人的行为就是古怪,显得呆气。比如:有一位老师,研究数学非常投入,常常走路也在思考数学题。 有一次,他不小心碰到一根电线杆,他忙道歉连声说:对不起,对不起!现在,我们说张岱也很痴,举止也有些异常。
你能用原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吗?
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独往湖心亭看雪。
冬天看雪有什么难理解的呢?
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
绝?消失
想到了哪首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为什么这时会鸟飞绝,人踪灭?
天太冷。
可以说是天寒地冻呀,作者还选择了哪个时辰前往看雪?
更定
更定?
晚上八点
天寒地冻时晚上8点,你会做些什么?
躲在空调房看电视,躺在被窝看书。
张岱却选择去湖心亭看雪,你能从他的行为中看出他什么性格吗?
有着与众不同情趣的人,是个孤独的人。
张岱说是独往,真的是一人去的吗?有没有同行的人?
舟子。
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
舟子不是看雪人,不能说同往看雪。另外张岱很清高,孤傲,不愿与舟子为伍。
是呀,芸芸众生不可为伍,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张岱文人雅士式的孤傲,清高自守。
(四)赏析雪景,体味白描
孤傲的张岱去湖心亭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呢?请读出文中集中描写雪景的句子。希望能读出气势和感情。
因为这句显得很有气势,而男生就很有气势。这句写的景很大气,应该男生读。
很好。那就请男同学读出这种大气、读出气势来。
你们说读好哪几个词,就能读出浩大的气势来?
读好“上下一白”。
三个“与”也要读得舒缓点。男生再读一遍。
这次读得真好。不过,我发现了这句话中的一个问题。
(屏显:“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中,三个“与”显得拖沓应去掉,你认为呢?)
我认为不能去掉。“与”字写出天、云、山、水万物融为一体,难以分辨的浩大景象。
去掉呢?
去掉的话,仿佛物与物之间有了界线似的,分开了,没有那种天地苍茫的意境。
品得多好啊!我真的很佩服。现在女生读一读后句,你们说说要读出什么意
味?
轻柔点、渺小的味道。
(屏显:“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是不是要改成“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为什么?)
不要改。这样写,更好地表现了朦胧。
更好地表现了雾凇沆砀,天地苍茫的意境。
景物的渺小。
这些景物为什么会显得这么渺小?
天地一片苍茫,显得很空旷、浩大。
是呀,把人、物至于天地之间,人、物事何其渺小,何其微乎其微,不禁让我们顿生“寄蚍蜉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之感。
听到你们这样精彩的发言,真是美的享受。如果要我们描写一段雪景,你会怎么描写?
我会用上一些比喻和优美的词句。
张岱用了修辞手法没有?
没有。
这样寥寥几笔,不加渲染,勾画景物的写法叫什么手法?
加入初二学习小组 更多超值免费资料不容错过!
section targeting
白描。
(屏显:张岱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天地之浩大苍茫,人物的渺小轻淡,人似乎完全融入天地之中,真是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妙境。)
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文字勾勒的雪景,你能隐隐约约感到作者具有怎样的品性吗?
超凡脱俗、孤独
你已经触碰到了张岱的内心。我们看看张岱对自己的叙述,进一步去了解他。
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
——《自为墓志铭》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陶庵梦忆〉自序》
经历国破家亡的重大变故,张岱的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不再追求繁华靡丽,因为这一切都是过眼云烟。
是的,他不在追求外在,转而注重自身的内心世界了,追求与自然的融合了。
让我们齐读这两句,感受天地苍茫,感受天人合一。
这么融情于景的佳句,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背呢?同学们让我们背起来吧!
(五)解读张岱之痴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孤独脱俗的张岱到湖心亭看雪,不想亭上早有了人。是谁呢?
金陵人。
金陵人在亭上见到张岱心情如何?用文中的词表述:大喜。
同学们你们揣摩一下这个大喜,用朗读来表现大喜之情。
让学生朗读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我听出了欣喜和激动啊。你现在可以把这句话译成现代汉语吗?
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这样的人。
这样?怎样?文言文翻译中有时可以增添成分,让意思表达的更明确,现在就请你在这样 的人间加上词语。
金陵人在湖上遇到张岱,喜悦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张岱也和他们一样满心欢喜吗?
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字做什么解释?
尽力。本不想喝酒但是此情此景不得不喝,勉强喝下三大白就匆匆告辞。
张岱为什么没有金陵人那份喜悦激动呢?
张岱是孤傲的,他选择这一特殊时间出行,本想独享西湖雪景之美,不想被人扰了清净。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
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陶庵梦忆》,忆什么?忆前尘影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