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效开展,通常需要提前准备好一份方案,方案属于计划类文书的一种。方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方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方案策划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神病人管理方案篇一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公安机关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要求,预防和减少精神病患者对社会危害事件的发生,江安县公安局积极发挥公安机关在精神病患者管控工作中的主导作用,结合本地实际,从医治、监护、关爱入手,创新推出重型精神病人“四个一”管控机制,即:“建立一条绿色救助通道”、“开通一条生命热线”、“成立一个救助协会”和“确定一名爱心使者”,有效解决了精神病患者“无人管”、“管不实”的问题。
建立一条绿色救助通道。县委政法委每季度将排查出的重型精神病人情况发送到公安、民政、残联、乡镇党委政府报备。一旦辖区内精神病人有发生正在危害社会的肇事行为,迅速开通绿色救助通道,由公安机关先行送往县人民医院治疗,随后通知乡镇民政办办理相关手续,并与县社保、卫生、民政部门接洽,办理相关医疗费用的报销事宜,同时由乡镇政府牵头对精神病人开展困难援助工作。绿色救助通道的建立,减少了公安机关对精神病人的送治过程中的反复联系和协调环节,使承担责任的相关部门迅速履行责任,防止推诿、扯皮,使可能或正在发生社会危害的精神病患者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解决了精神病患者医治“管不实”的问题。
畅通一条生命热线。将乡镇卫生院、地方派出所、“110”报警电话印发成“生命热线联系卡”,交由精神病患者的家属和监护人,随时接受患者家属、亲友的咨询、报警、求助以及其他相关病理理疗、社会救助等方面的问题,使患者和家属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部门和人员,解决了精神病患者“无人管”的问题。
成立一个救助小组。专门成立重型精神病人救助工作小组,成员由各乡镇派出所、综治办、民政办、乡卫生院和村组干部组成,其主要职责是对本辖区重型精神病人实施掌控,落实具体的监护、就医和社会扶助任,参与重型精神病人病发时的处置和收治工作。救助小组的成立,小组成员工作职责的明确,使得精神病患者的救助从“你不管我不管”变成了“大家管一起抓”。
确定一名爱心使者。由公安、民政、综治、卫生等部门确定一名工作人员,一对一负责对精神病患者的日常联系和帮扶。其日常主要工作是关心重型精神病人的生活状况,协调解决社保、医保、低保和治疗的相关事宜,协助监护人员开展监护工作。爱心使者的确立,将精神病患者的救助与帮扶“落到了人头”、“管到了具体”,既促进了救助工作的落实,又融洽了患者亲友与救助小组的关系。
营口西市公安分局建立四项机制加强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管控
[访问次数:86][发布时间:2012-06-27 16:23:09][文章来源:营口市公安局信息服务中心]
(警务动态)西市
今年以来,西市分局将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管控作为基层基础工作的重点,积极探索管控措施,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确保肇事肇祸精神病人不脱管、不失控。
一是建立摸底排查机制,全面清理。积极会同当地卫生、民政、残联和社区等部门,对辖区精神病人开展全面排查梳理,采取家庭、社区、医院三位一体的核对方式,彻底摸清辖区内精神病人的基数和基本情况,全面建立个人档案,并全部录入“警务信息综合平台”、“情报研判平台”系统。
二是建立分级管控机制,动态管控。在全面排摸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分级管控机制。对有现实危害、正处于发病期严重肇事肇祸病人,积极做好其家属和所在社区的争取工作,落实必要的经费送专业医院强制约束和治疗;对有肇事肇祸既往史、病情不稳定,可能造成现实危害的,督促其监护人、近亲属或单位、社区将其送往医院治疗;对病情较稳定、精神状态较为平稳的一般精神病人,以家庭、社区看护为主,督促其家属、单位严加看护,密切监护其言行,并安排民警经常上门走访掌握情况;对生活无着落、流浪乞讨的精神病人,派出所在110接处警、路面巡逻以及群众提供线索过程中发现后,依照有关规程移送民政、卫生等部门落实临时救助和安置措施。
三是建立部门协作机制,整合资源。坚持“党政主导,部门参与,齐抓共管”的工
作思路,切实加强与卫生、民政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形成管理合力。由区综治办牵头,建立健全由卫生、公安、民政、财政、残联等相关部门组成的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和联动协作机制,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多种措施,切实做好精神病人调查、通报、治疗、救助、日常管理、紧急处置等各项工作,有效开展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管理服务工作。
四是建立责任分解机制,加强督导。按照属地管理、分片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由为主领导全面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社区民警直接抓的管控网络,逐级签订责任书,确保责任落实到位。与此同时,加大督导检查力度,明确凡因监管不落实、处置工作不到位,造成严重后果的,一律严肃追究有关单位领导和民警的责任,确保管控措施落到实处。
针对近年来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危害公共安全事件日益突出
的实际,涪城分局将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管控作为公安基层基
础工作的一项重点任务,积极主动协调相关部门,加强日常
摸排管控,落实各项关爱救助措施,最大限度降低了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的社会危害性。
一、建立排查走访机制。分局积极协调区综治、民政、卫生、财政、区残联等部门成立了排查行动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并以乡镇、社区(村委会)为单位,建立由社区区民警、村(居)委会干部组成的走访小组,对辖区精神疾患人员进行统一排查,做到逐人见面、逐人筛查,摸清底数。采取分片包干的方法,逐片区、逐乡、逐镇、逐村地毯式摸排梳理,采集相关信息,建立专门台帐,做到“四清”,即底数清、去向清、治疗状况清、精神状态清,全面掌握精神病人的动态。截至目前,共排查出患有精神病或有精神病史的人员48人。对排查出的人员,均按照一人一档要求建档,并及时录入“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管理系统”,为日常管控奠定坚实的信息基础。
二、建立分级管控机制。根据精神病人对社会危害性的不同,严格落实管控措施,实行分类管理,切实掌握工作主动权。对隐性精神病人,由派出所出面,委托其家庭所在村的村干部和周边邻居做好日常监测,如有发现病情复发、情绪不稳,活动范围反常等情况,及时报告,果断采取强制治疗措施;对病情轻微病人,采取社区民警与监护人签订协议的方式,责令监护人对患者做好日常看管,必要时进行医学治疗,确保不闹事、不肇祸;对有危害社会公共安全和群众人
身财产安全的狂躁型精神病人,强制送进精神病康复医院进行治疗。按照“细之又细、慎之又慎”的要求,社区民警对摸排出来的精神病患者做到人人见面、个个摸底,并逐一确定其监护人,并明确监护人的日常看护管控职责,同时与所在单位、村社、监护人逐一签订责任书,加强日常监管、定期入户访查,密切掌握精神病人症状动态,防止监管工作脱节失控。
三、建立快速处置机制。分局制定了精神病人肇事肇祸应急处置预案,建立了应对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引发的突发事件的处置机制,明确综治、民政、卫生、残联、公安等部门职责分工,做好人员、车辆、药物等处置准备工作,组织民警开展有关技能培训,切实提高民警的现场控制能力,确保一旦发生精神病人肇事肇祸事件,能快速反应,及时处置,严防事态扩大、恶化,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近年来,三川派出所积极探索和实践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针对辖区内精神病人众多,难以管理的实际,采取警民联动,多部门协同,多举措、多方式、重点管控辖区内重性精神病人,建立起了辖区精神病人管控工作新机制,有效地维护当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永胜县三川镇辖19个村委会,人口约68000人,是滇西北人口重镇。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口近7万的大镇,派出所民警仅有11名,肩负着辖区内的社会治安管理等各种稳控工作。由于三川坝区内人口多且集中,重性精神病人也较多,据统计,辖区内仅重性精神病人就约有100人次,特别是部分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给当地的治安环境构成了潜在的威胁。三川派出所根据辖区现状,结合当地重性精神病人实际情况,积极创新工作思路,系统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管控工作。首先,通过对辖区内重性精神病人进行摸底排查,力争底数情,病情明;然后,通过对排查下来的人员信息,多次由所领导组织开展分析研判工作,以信息情报为依托,制定相应的、有针对性的管控措施。
——积极协调,形成派出所—村委会—病人家庭三方联动的管控机制。重性精神病人一般情况都有家属专门管护,但仍然有管护不严或无人管护的情况存在。了解情况后,派出所民警们主动上门,积极组织协调,从家庭开始,再到村委会,全面掌握重性精神病人的一切生活动态,并制定行之有效的管控措施,使之将该类人员的不安定因素消除在萌芽阶段。
——对重性精神病人分门别类,多项措施并举,加大对肇事肇祸病人的管控力度。对有明显社会危害性的精神病人,三川派出所定人定责进行管控。例如,在三川镇三友村委会有一间歇性精神病人,每年三、四月份发病,俗称“桃花疯”。一旦发病,就会前往三友小学朝教室乱扔石头,曾多次砸坏了学校的部分玻璃,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坏的负面影响。该所针对该病人的情况,由三友村委会社区民警专责对其进行管控。未到发病前夕,民警就定期定时到该人员家中走访,了解病人病情。一旦有发病的趋势,家属及村委会人员就积极主动联系该所民警,开展相应的管控工作。
视情况,视病情,一方面进行家属看管,一方面采取固定空间控制,病情严重时,则采取强制器械的管控。
——对重性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实行“一星期一见面”的亲情管控。重性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对社会潜在危害性极大。针对这一类病人,三川派出所从本来就紧张的办案经费和紧缺的警员里抽出专门资金和专门警员对这类精神病人进行了重点管控。辖区有一精神病人于2006年发病时将同村村民打死,后因精神病免以刑事责任释放在家由家属管控。为确保该病人的管控,该所专门打造了铁锁铁链将其困锁在家,嘱咐其家人严加管护。同时,与村委会一道,一星期一见面,掌握其动态,并还时常由民警为其换洗衣服,深得坊间好评。据了解,迄今为止,此类肇事肇祸精神病人从未因该所的管控不力而再次肇事肇祸
中国江西网法治频道严海平记者傅海荣报道:今年以来,河下派出所按照上级公安工作的工作要求积极行动,采取四项强有力的措施,加强对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的管控工作,共排查出精神病人9余人,保证了肇事肇祸精神病人不脱(漏)管、不失控,以确保两会期间社会、政治稳定。
一是做好汇报工作。派出所及时将上级公安机关的工作部署、要求,向河下镇政府做了汇报,争取他们的支持。政府多次召开工作会安排部署此项工作,保
证了工作顺利开展。
二是做好排查摸底。派出所会同河下镇政府综治办、民政、卫生、村委会等部门,在辖区范围内对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开展了全面摸底排查,对排查出的精神
病人,派出所逐一登记造册,并按照要求录入信息平台,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采集、录入数据及时鲜活。
三是责任落实到人。按照属地管理、分片负责的原则,管控责任落实到每个民警的身上,并由派出所牵头,会同政府有关部门,建立了派出所所长、民警、乡镇干部、村委会工作人员或单位负责人员、家属或监护人共同管控的“五级”管控机制,有效预防了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对神会治安可能带来的安全问题。对工
作失职造成严重危害的,实行责任倒查。
四是灵通信息。做好管控工作,对经鉴定是精神病人,或确认发生过肇事肇祸行为,或有现实危害性、暴力倾向的涉嫌肇事肇祸的患者,由派出所协助政府有关部门送往精神病医院治疗。对经过治疗出院的精神病人,督促村委干部、家属或监护人、邻居加强对患者的管控力度,做到信息畅通,确保提前发现病情复发的异常情况,及时做好进一步管控与送治工作。通过集中送治,分类管控,确保了肇事肇祸精神病人不脱(漏)管、不失控。
近日,辽宁省朝阳县境内连续发生间歇性精神病人肇事肇祸的案件,对群众造成身心伤害。他们采取破坏电力设施、放火、持刀威胁等手段,破坏公共安全,其行为危及当地群众人身安全,更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这件事提醒我们,对于精神病人,尤其是有肇事肇祸可能的精神病人的管控工作,时刻不容忽视,否则会给社会和家庭造成危害。为加强对其稳控,警方提示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给予患病者更多的关怀和帮助。凡患有精神病的人(先天性除外),多为性格较内向,有话不愿向别人倾诉,或对某件事情不满,却得不到合适的解决。对于此类间歇性精神病患者,常与其谈心,了解其心理动态,消除其矛盾根源,帮助其树立生活的信心,使其以乐观的态度看待事物。
二是落实以镇政府干部、村干部、责任区民警和其近亲属为主体的"四位一体"包保责任制,分别签订责任状,一旦发生精神病患者制造事端,应在第一时间采取措施。
三是积极协调乡、镇和村委会以及民政、医保等各部门的关系,尽可能地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有条件的可以与患者家庭结成对子帮扶,平常对其生活进行照顾,病人发作时及时协助其家属将病人送到医院进行治
相关热词搜索:;精神病人管理方案篇二
;自从成文法问世以来,西方社会已经认识到某些人不应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因为他们没有健全的精神,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失当。这项原则早已在英国普通法中确立,也因此成为了美国法律的一部分。
如今已经退休了的苏珊·文诺克,曾是纽约市的法医心理学家和检察官。她说,直到20世纪时,人们对精神疾病还是知之甚少,判断一个人是否精神错乱、是否有严重精神疾病,并不容易。
法院曾试图规范化精神病抗辩权。18世纪的英格兰普遍采用的做法是,如果一个人“完全丧失了自己的理解力和记忆力,也不清楚自己到底做了什么,本身的状态与婴儿或野兽无异,那么将不会被判有罪”。
同样地,但凡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人,或是在道德上意识到自己做了错事的人,都应当接受惩罚。然而,大众的判断还是偏于“感情用事”,用嫌疑人的表情反应来衡量其邪恶程度。如此一来,精神病抗辩权的原本意图和实际判罚,常有不一致之处。
在殖民地时期,法院在奖善惩恶和关注被告的精神状况之间摇摆不定。1639年,多萝西·塔比因折断自己女儿的脖子,在马萨诸塞州海湾殖民地被判处绞刑。当时的州长温斯洛普告诉大众,塔比受到了撒旦的蛊惑才折断了自己孩子的脖子—清教徒将严重的产后抑郁症,认作被恶魔蛊惑的表现。
但在1691年的康涅狄格州,茉茜·布朗案的结果与前者大不相同。附近的居民都知道茉茜“发疯”了很久。当她杀死自己的孩子后,陪审团裁定她没有能力运用自己的智力。尽管“为了防止她在将来进一步犯罪或者有别的举动”,她被羁押在了监狱里,却没有因谋杀罪被判处死刑。
这项规则被称为“米克诺滕条例”,内容是“只有当一个人患有精神疾病或缺少理性而犯罪,同时他或她不知道自己做的事的性质和程度,或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是错的”时,才能被判无罪。
如今在美国,这项条例已经演化成了一种纯粹的认知测试,不涉及任何道德层面的问题。
举例来说,根据米克诺滕条例,如果一名女性开枪射击一个男性时,明知自己在开枪杀人,且知道开枪杀人是违法的,即便她有精神病或妄想症,她也会被认为有罪。
几乎所有的美国司法管辖区域,都采用了米克诺滕条例。1881年查尔斯·吉特奥枪杀了时任总统詹姆斯·加菲尔德后,法官将精神错乱与缺乏智力相提并论,说“任何一个拥有智力的人都能理解,这样一位伟大的宪政共和国的总统不应该像条狗一样被射杀”。于是,智力正常但显然精神不正常的吉特奥,被判处绞刑。
即便精神病学和心理学的进步增加了大众对精神疾病的理解,法院对此的反应也相对冷淡。1950年,法律定义与精神病科学之间的差别仍然存在。许多法律专家承认,司法认定中的精神疾病定义,并没有与时俱进。
法律程序缺乏与精神病学的相关联系,导致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医生看起来不太可靠,或是让对精神疾病的判断完全主观化、难以达成一致。
美国监狱里约15%的囚犯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
陪审员可能经常不理会精神病专家的证言和呈给陪审团的解释。当被告的所作所为极恐怖时,大众倾向于认为被告罪大恶极,并不会怎么考虑到他的心理状态,这样就给偏见、道德谴责和复仇冲动留下了空间。
如果陪审团因为种族、族群、性别或其他人口统计上的因素而不认同被告,因为类似的缘由而害怕被告,甚至对被告的行为感到惊怒,那么无论被告患有多严重的精神疾病、妄想症,都是不可能得到释放的。
苏珊认为,这种情况之所以发生,部分原因是辩护律师对提起精神病抗辩的犹豫。美国监狱里约15%的囚犯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但在所有的重罪被告中,只有1%的人请求因此被判无罪,这其中又只有1/4的人真正被无罪开释。
学者们不断研究发现,美国的刑事司法体系中存在种族和经济差距,而且行使精神病抗辩权的结果也会因为这些差距而大相径庭。贫穷的被告有权找一个律师,但这个律师可能缺乏经验,或是接过的类似案子不多,也可能没有足够的资源来研究和准备案子;而公设辩护人通常工作过度且资金不足。
有很多因素让美国的黑人遭受了更多的逮捕、指控、定罪和判刑。法學家哈瓦·维拉维尔德在1995年写道:“黑人的总体被捕率是白人的4倍,黑人因谋杀罪的被捕率是白人的10倍。”此外,犯罪学家阿尔弗雷德·布鲁姆斯坦在1982年发现,“20多岁的黑人男性的被监禁率是总人口水平的25倍”。很多黑人被告的案件,由公共辩护人而非私人律所代理。
“美国精神卫生组织”是一个民间的非营利组织,它认为有相当多的被告未能依法享有精神病抗辩权,因为很多穷人没钱雇请专业的刑事辩护律师,也缺乏足够的资源去请精神健康专家。
苏珊对此也表示赞同,她认为如果能在辩护中使用精神病学的证据去和检察官交锋,就有很大的希望来减少被告的刑期。很多符合法律定义的被告,从未得到或试图提请精神病抗辩权,他们觉得提请精神疾病鉴定并因此免罪的概率太小,还不如直接认罪来获得减刑实在。
当一名被告因精神疾病而请求申辩,并因此免受道德谴责时,大众会对此觉得舒服吗?苏珊认为,法院应该向被告提供“这样的个人待遇,使得每个人都有被治愈或改善心理状况的机会”;当一位患有精神疾病的被告不再患病,或不再对他人构成威胁时,他应当被释放;这类精神病人从被关押到被定罪的时间比普通犯人更长,因此之后的刑期理应短些。
如何让精神病抗辩权得到真正有效的贯彻落实?苏珊认为,所有的被告应该得到平等的辩护机会,这也意味着应该提高公设辩护人的薪水,减少他们承担的案件量,以及为调查和心理健康评估提供更多的资金。应当给实行精神病抗辩权的律师制定明确的胜任标准,如同死刑辩护律师那样。而且,进行法医精神病学评估的人员,也应当提高水平。最后,应由3名法官组成的小组来决定被告是否患有精神疾病,而非由陪审团来决定。
当然,最应该改变的是“精神错乱”在法律上的定义。必须让现有法律中的相关定义与精神病学的发展相匹配,并回归到实行精神病抗辩权的道德和伦理根源上去。
责任编辑荣智慧 [email protected]
相关热词搜索:;精神病人管理方案篇三
服务与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按照县委统一部署,在县政府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作用,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综合运用多种工作措施,扎实做好对易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的排查、救助、服务、管理工作。按照“以人为本、属地管理、底数摸清、项目带动、救助到位、管理得当,处置有力、依法管理”的原则,做到易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有人管、不脱管、不失控、管得住、管的好”。
二、工作目标和项目要求
建立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对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救助服务与管理工作协作联动机制,形成对易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预防为主、收治为先、及时处置、后续照管”的服务管理工作格局,实现“对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实行动态管理,保障其合法权益,有效预防肇事肇祸案(事)件的发生”的项目工作目标,提升我区对易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社会管理工作的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水平。
三、组织领导
由镇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镇综治办、残联、民政、卫生、派出所,各村、各单位负责人为成员,成立凉伞镇易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救助服务与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明确部门分工,整合部门资源,协调部门行动,加强督查督办,会聚工作合力,形成对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救助服务与管理工作协作联动机制,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镇民政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
四、部门职责
(一)镇综治办将易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排查、救助、管理等各项措施落实情况纳入对各、各部门以及有关部门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内容。
(三)镇民政所对“三无”(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扶养人和抚养人)对象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实施救助;对流浪乞讨人员中无监护人、近亲属或户籍地在县外的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予以救助并护送回原籍;从城乡医疗救助资金中为贫困精神病患者代缴其个人应负担的参合、参保资金。
(四)镇卫生院负责建立健全三级预防网络,逐步与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相衔接;负责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入院治疗期间的管理;组织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治疗和康复工作的监督、检查、评估和技术指导;开展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调查和信息收集,建立监测、诊断、风险等级评估、定点强制治疗“四位一体”工作体系;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做好重点人群心理干预。
(五)凉伞派出所建立定期排查收治机制,及时摸清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包括曾经和潜在)底数并录入《全国重性精神病人信息管理系统》。制定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管理方案。做好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肇事肇祸案(事)件的处置工作;对肇事肇祸精神病人依法委托相关机构做好司法鉴定,并送定点医院强制治疗;负责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的出院交接接回后的就地管理;配合镇民政开展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医疗救助,并负责查找患者原籍。
(六)各村、各单位按照全县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要求,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做好本辖区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救助服务与管理工作。
五、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救助服务与管理,事关社会稳定大局,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各村、各单位,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要以加强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排查为基础,摸清底数;以建立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治疗与监管的社会联动机制为根本,实施综合治理;以提高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的收治与医疗为手段,改善和稳定患者病情;以全面做好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监管重点,强化管理工作;以增强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处置工作为保障,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二)切实履责,加强配合。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救助服务与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应按照责任分工,负责本辖区易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的管理工作。
(三)依法操作,共享信息。各部门在实施服务管理工作中要严格依法办事,注重工作方式方法,切实保护精神疾病患者个人隐私权及其他合法权益;在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的发现、评估、服务、管理、信息报告等环节加强信息互通,密切配合,共同推进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救助和管理工作的开展。
凉伞镇人民政府
二0一四年二月二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