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安妮日记读书心得篇一
很久以前就看过《安妮日记》的简介,以为是一部批判法西斯主义,反应二战时德军占领区人民的艰苦生活。
这次认真地看了一遍,只是觉得真实,不像是以往电影的浮夸,就像一个小妹妹。翻过一页页书,一个女孩子就在眼前长大,心思越来越细腻,就是一个散发光彩的姑娘,但在黝黑的背景下,却渐渐暗淡下去了。
“总有一天,可怕的战争会结束,到那时,我们又会变成人,而不只是犹太人。”但战争里不会有人能够逃避,犹太人是不幸的,但就算是那些善良的荷兰人,他们的生活也是异常艰辛。战争之下,不会有胜利者,无论是最终取得胜利的盟军,还是挑起战争的法西斯,所有人都失去了太多太多。
由于看的是b版的《安妮日记》,是最全的一版,不单单是反应当时法西斯的残暴,还有安妮很多内心的独白,一个女孩的成长。整个人物就更加丰满,更加真实。安妮给自己的日记取名“吉蒂”,她把这个日记当作她真正的倾听者,而非以前交往的朋友。她把内心的秘密都告诉了吉蒂,而把自己隐藏在幼稚的外表下。
在成长中,她想把内心的好安妮展现给大家,但是安妮固化在大家心中的淘气的坏安妮形象不易改变。在日记里,可以看出安妮思想的改变,人只有在面对自己和记录自己时才可能反省,日记中安妮在长大,而记日记的过程也是她成长的过程。
在日记里,有许多对人生的思考,考虑时局,思索未来。“我希望死后,仍能继续活着。”“说起这战争的苦难,几个钟头也写不完,但我越写,自己只会越痛苦。我们只有等,尽量平静地等,等这一切结束。犹太人和---一样在等,整个世界都在等,而且很多人是在等死。”若能在晚上看看窗外的景象也会使内心宁静,“大自然使我觉得谦卑”。每日生活在恐惧中,但是“把密室变成一个’忧室’又有什么意义呢?”,安妮带着勇气面对任何打击,她写下《密室简介与指南》,这是密室里的快乐,也是对未来的希望。
在现在看来,安妮与迪塞尔的争执:一个桌子两个下午的使用权也许十分好笑,但是当每个人的空间都十分有限时,却也是事实,被人说成“坏小孩”,无奈的泪娃娃。人和人之间关系的恶化,大家都已经似乎忘记了微笑。
高尚?礼让?这些品质也许只有在增量社会才会有出路吧。
一个“我”站在身边看着“我”做事,不断地评价,没完没了的反思。就像在监狱中,无聊,找事做,就像是《肖申克的救赎》中一样找事做。许多的函授课程,外文书籍,家务,当然还有带来希望的收音机。作为战争中躲藏起来的幸运儿,他们是不幸中的万幸。当广播里传来“d日“的消息,我也为安妮感到高兴,虽然在看完《艾森豪威尔:一个士兵的一生》后得知“d日”仅仅是一个新的开始,而非结束。
在吉蒂看来,这个朋友的一点点变化还是很有趣的。从一个生活富裕的小女孩到困窘的心思复杂的女生。每一份烦恼,成长的烦呐,种.种妥协,与父母关系的恶化,和姐姐关系的紧张,对彼得的简单的爱,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安妮就是一个叛逆的女生,吉蒂见证了这个青春期女生的心理变化,成长着,更加独立。
“现在我知道,人最需要的是勇气与幸福,以及对未来充满希望。”
安妮日记读书心得篇二
记得小时候某个午后坐在家门口,坐在板凳上靠着家里的木门,一个奇怪的念头冒出来:会不会,就在我的脚底下的地球的另一端,有一个小姑娘也在跟我冒着同样的想法,也在好奇通过地心直达地球另一端,是不是也有一个小姑娘存在并且正跟她有一样的疑问。这样,我仿佛陷在在自己的思维里出不来了:我,另外一个小姑娘互为依存。
最多十岁吧,应该还不知道地球是圆的。那时,如果能有人听听我的疑问就好了。因为当我明白我不可能知道答案时,有一种痛苦冒出来那种痛苦和经历无关,和眼前生活无关,和学校无关,和爸妈应该也无关。
尽管这样,我相信,她有可能存在,世界那么大。
不可能知道世界有多大,学校就是我去过最远的地方。但是仍然相信一种可能性,一种眼前生活之外的可能性。
前段时间,读《安妮日记》,我认识了这样一个小姑娘。
安妮是一个犹太小姑娘,出生在德国,因为德国的反犹情绪,全家搬往荷兰。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攻下荷兰,也因此殃及在荷兰居住的犹太人,包括安妮一家。为躲避残害,安妮家和另外一家犹太人躲身于父亲工作的工厂的阁楼上。日常生活供给全靠别人运送。在藏身两年一个月之后,因为别人告密被发现,而带往集中营。
虽然是避难,并且有着生命的危险,两家人在这里也要面对日常生活的一切。13岁的安妮,家里最小的孩子,在藏身期间,开始和父亲送给自己的生日礼物做朋友--一个日记本。她把在后屋生活的点滴记录下来,都是些生活琐事。看她所记录的每一天的生活,仿佛和正常生活并无不同,只需想象一下也可以知道两家人在一个封闭环境下的吃喝拉撒,以及各种物资的匮乏,行动上的不自由以及时刻担心会被发现,会是怎样的窘迫和艰难。
因为知道故事的结局,从开始看就知道面临什么样的结果,只是在看书的过程中时常被安妮的文字带到她当天的生活里而片刻忘记结束。安妮所记录的母亲对她的不理解,父亲对她的关爱,她对peter的喜爱和担心等等,对生活的理解她超出了那个封闭的阁楼。
于我,每翻一页,都像是在翻去安妮的生命,急性子的我也想要慢下来。1943年,1944年,日子越往后进行,心情越沉重,日记停止的'时候我快要窒息。忍不住想象一个鲜活的生命被纳粹发现时的慌张,以及被押往集中营的恐怖和后来所收到的虐待至生命的消失。
安妮日记读书心得篇三
在这个暑假里,我阅读了《安妮日记》,这本书是一个犹太女孩在德国纳粹大肆屠杀犹太人期间躲在阁楼上写的一本日记。
她原本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爸爸、妈妈、姐姐们都很爱她。但是大屠杀的到来毁灭了这一切:无数人没有了亲人,没有了家,无数人倒在了子弹下,还有无数人被送往了集中营……但那些人并不知道,等待他们的就是死亡!
看了这本书,我很感动,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儿竟然能够在这么非常的情况下写出这么细腻的日记:她渐渐学会思考,沉着和冷静。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夜,安妮用她的笔表达了对的德国纳粹的控诉,也告诉了我们她对自由生活的渴望。让我们珍惜今天的和平,祈祷明天的安宁。
在看《安妮日记》的时我会想,安妮如果不是生在那个时代,那么,还会有写这本书的安妮吗?或许,名字叫做安妮的人只会是一个被父母宠溺的幸福女孩,满足地过完一生,可能会做一名记者一位作家,抑或只是一名庸庸碌碌的职员,但是不会在那个恶梦般的地方含恨而终的。
安妮将她的风华正茂献给了黑暗与恐惧,挥洒出了让人震撼的篇章,却是如杜鹃啼血,是用她的寂寞与生命在书写,所以,安妮,请你继续往前走吧,不要回头,因为我们幸福,快乐,喜欢胡思乱想,有一大堆心事,不吐不快……每天千篇一律地过着有些枯燥却又无比自然亲切的生活。
安妮,你瘦弱的肩膀背负了那么多,却还没等二八年华的蜡烛点燃,理想与抱负、生命与亲情便轰然坍塌,是那么不堪一击,却又是那样的坚韧,即便是屠戮也难以消弭掉的沉重。
透过《安妮日记》我看到了她的笑容,我会永远记住她甜美、坚强的笑容!
安妮日记读书心得篇四
記得,是很小的時候,有過一套世界文學名著,兒童讀本。那時候,第一次看了這個故事。那時候,正處於即將進入青春期的邊緣,因為我比安妮更早熟,所以,我覺得,她所寫的,是我心中的吶喊。父母的不理解,誤會,漠視,或者是完全不平等甚至不願意聽我講話的相處模式,讓我疲憊跟惱火。況且,我是在中國,沒有安妮的爸爸那種可以聆聽我說話的人。於是,我更壓抑自己,更容易叛逆。所以,我壓抑著的叛逆需要盡快的找到一個出口發泄:寫作。
像安妮一樣,我開始寫日記,甚至寫給我認為可以理解我的人。那是,跟我相同感受的人不多,最後,我真的只有寫給我的“日記”,也就是,我自己。那是的我,多麼渴望有人的理解,多麼渴望我也有一個彼得配載我的身邊。
現在,我長大了,不是是那個懵懵懂懂渴望別人理解的小女孩了。現在的我,看這部電影,突然明白了許多。
以前的我,那麼的不懂事,以為我是全世界最可憐、最值得悲憫的人,殊不知,那些傷人的話,足以讓我最最親愛的父母無限難過。我寫過一封跟安妮寫給爸爸類似的信,我現在才知道,或是說,我突然驚覺,那封信,讓媽媽多麼傷心難過。
是時候,給媽媽打個電話了。
嗯,就這樣。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