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耕读篇一
星期天,太阳公公早早地起了床。小花、小草沐浴着柔和的阳光,挺直了腰板,开开心心地迎接新的一天到来。
“农家乐!这一次要去的'农家乐呀,风景可非同一般,你去了保准喜欢!”妈妈神秘地说。
“那还等什么,快走吧!”拉着妈妈的手,我们出发啦!
“到啦!下车吧。”我正想着,妈妈却在边上喊我了。我戴好太阳帽,赶紧下车。放眼望去,哇,一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在我眼前:一个很大很大的湖,湖水清澈碧绿,游艇、小船在湖面上悠闲地划动;湖中间,有弯弯曲曲的田塍路,有乡村味十足的木板桥,偶尔还有几个造型别致的小亭子“立”在湖上;湖的两岸,杨树摇着绿色的长辫子,好像在欢迎我们的到来。
“哇,简直比我们书上读到的日月潭还要美呢!”我惊讶地说,“我们就像来到了一个世外桃源!”没等妈妈吩咐,我和小伙伴便跑到草地上,开展了快乐的 “游戏大本营”。我们你追我打,玩得酣畅淋漓。玩累了,我们一股脑儿地跑到边上的茶馆休息室。
“哇!好特别呀!古色古香,感觉自己就像穿越到了农耕社会!”我大声嚷道。
一阵阵茶香扑鼻而来,我来到桌前,慢慢地品了一口。嘿,甜中带着一股清香。虽然我不会品茶,但是,我觉得这应该也是茶中极品吧!
耕读篇二
;耕读是我国古代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2017年起,我们结合学校地域特点开展了“汲取耕读文化精髓,推进核心价值观养成”校本课程(以下简称“耕读校本课程”)研究,形成了适宜每个学生个性需求与健康成长的课程体系。
一、耕读校本课程的内涵
学校构建的耕读特色课程从回归生活、知行合一教育的视角切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为目标,让学生走进田野、体验劳作、尚读圣贤、快乐成长,以“耕”为历,以“读”滋养,促进学生知行合一、身心两健、德才兼备。
二、耕读校本课程的内容
本课程内容包括以耕促德、以耕促智、以耕促体、以耕促美、以耕促劳五个方面。以耕促德,通过设置农耕博物馆课程、收获分享课程、与品社课结合的拓展课程等,实现立德树人。以耕促智,通过设置小小农科院、智慧小鲁班、农场小作家等,引导学生认识种植规律,学习现代化农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以耕促体,通过与体育相结合的“快乐种植”“收获分享”等主题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素养。以耕促美,通过农耕艺展,如农耕绘画、书法展示、农耕歌舞、农场美化等,培养学生艺术素养。以耕促劳,通过校内劳作活动,如参加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课程,让学生达到“播种良好习惯,收获健康人生”的目的。
三、耕读校本课程建设与实施
1. 打造耕读校园。
(1)挖掘自然田园课堂。大自然是一个巨大的教育资源库。春游、秋游、研学旅行,是使用这个资源库的好方式,可作为实施耕读特色教育的第一步。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感受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探索自然的好奇心。
(2)打造人文田园课堂。学校打造的人文田园课堂做到了耕必有田、有宜、有时、有则、有获。耕必有田:我们利用学校东南角一块约1200平方米左右的耕地,设计成“开心耕读农场”,在种植传统农耕植物的同时,辅种梅兰竹菊,形成自然课堂。耕必有宜:学校因地制宜,将耕地分为粮食类作物区、菜蔬类作物区,还有种植各种果树的“桃李园”,为学生普及相关植物学知识。通过梅兰竹菊等的培护,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价值观的教育。耕必有时:在学生体验农事活动的基础上,学校通过各种途径向学生传授农业生产知识,学习农业“时令”文化。耕必有则:学校引领学生学习农业生产技术,认识农作物的成长规律,体验现代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感受科技创新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耕必有获:学校将园地进行了分割,确保每班均有一块自己的责任田。开心农场是学校“手脑相长”办学理念的重要载体,是学生做中学的基地。农场奉行“班级承包式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思路,谁承包谁收获。
(3)营造生态教室。为了让田园的味道在教室里延展,我们在每一间教室向阳的窗台边专门打造了生物角,或营造“移动的菜园”,或种植精选的花草。同时,精心为小植物制作了“特色小身份证”,包干领养,定期更换。
(4)开辟农耕博物馆。学校开辟了富有乡土气息的“农耕博物馆”,以“躬耕传承”为主线,分春耕、夏灌、秋收、冬藏四个部分,有序地陈列从古代到近现代中国农耕的生产工具、储存工具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生产、生活场景。接下来,学校还将陈列耕读文化作品,受耕读文化影响突出的名人传记、诗篇等,供学生学习。
2. 创新学习方式。
(1)社团课题研究式学习。学校指导学生组成社团,确定研究课题,开展研究活动。如以“小小农科院”为主的“躬耕”模块,主要有小小农科院、现代小农夫等。这些学习活动最大的特点是研究性强,不但丰富了学习方式,更培养了探究精神和研究意识,同时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
(2)跨学科项目整合式学习。学校结合耕读课程与学科性质,将各门学科统整、融合。这类课堂主要是探究类课堂,分为概念探究类教学和主题探究类教学。如“田园古韵”是具有人文特色和文化创意的整合项目,它将劳作与校本教材《江南芳菲》《梅兰竹菊》,以及小古文吟诵、文创相结合,再结合学习受耕读文化影响的历史人物、史实、风俗、典故等文化知识,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知礼、明理,丰富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与热爱。
(3)分年段主题探究式学习。围绕“快乐种植”模块,每一个年级都有种植主题,按主题开展劳动学习。比如“朵朵葵花向阳开”是五年级主题式学习项目。在项目中,学生可以学习向日葵名称的由来、生长环境、向阳之谜等相关知识,并在教师指导下开展向日葵种植活动,围绕播种、移植、养护、加工等小课题研究,从中获得最直接的感知和技能。这样的学习,主题明确、知行合一,把走向自然、回归生活、感悟人生融为一体。
(4)综合展示式学习。农耕艺展和校园节日都是综合展示式学习方式。开展劳动教育,我们怀着一个朴素的目的——引导学生形成正確的劳动价值观。如耕读收获节,学生写倡议书,开展义卖活动,开展演、唱、赛、展等系列活动,学生从中感悟劳动创造一切、财富源于劳动的价值观,养成“劳动从我开始”的社会自觉。
3. 构建多元学习评价。多元有效的评价机制是支持系统,保障了耕读活动的可持续推进。
(1)以制度规约耕读课程的实施。开心农场实行承包责任制,分片划出责任区,分给各班管理,四季轮种农作物。全体学生互相协作,在共同承担劳动职责、共同分享劳动果实中体验劳动的价值。
(2)以校园节日支持耕读的推进。“采摘节”是蔬菜成熟时节举行的校园节日活动,是各年级劳动成果的大展示,它结合义卖,所得款项直接捐赠省内结对学校。“农事运动会”是收获节举办的运动会,师生、家长均可参加。包括挖番薯摘玉米比赛、农事知识比赛等项目,将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知识与技能比武等融为一体,感受劳动的价值与丰收的快乐,让学生在参与中强化社会责任。
(3)以评价助推耕读课程的实施。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展示劳动成果与技能的机会,学校定期开展“最美农场”评选。评选标准包括农场里的知识、作物、布置等,将学生引入农耕文化和农业知识的探究中,评选出蔬菜、农具、农事等各类“小小农博士”和“劳动小能手”。评选出的“农博士”“小能手”还会带领同学参加开心农场的学习实践活动,评选出最强耕夫、最美耕读者,推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促进耕读教育的良性互动。
(作者单位:福建省连江县江南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林彦 刘贞辉)
相关热词搜索:;耕读篇三
小学是义务教育的初始阶段,更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小学教育是一个人成功发展的基石。根据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处于学龄期(6-12岁)的儿童主要发展冲突为“勤奋对自卑”,这一阶段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必需知识和技能的地方,这个阶段的儿童十分在乎周围人对他们的评价,在别人评价中形成对自我的认识。
大多数儿童进入小学时,都认为自己没什么做不了的,但不久,他们就会发现自己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优秀,因此,为了受到大家的欢迎,引起老师的关注,他们会努力展现自己最棒的一面,如果成功,他们的能力感就会增强,使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成为积极的、有成就的社会成员。失败的体验则会使儿童产生无能感,导致对创造性与幸福感的不良预期。这个时期,儿童要么形成勤奋感和对自己力量和能力的信心,要么形成自卑感和对自己天分与技能的低评价[1]。因此,这个阶段儿童对外界的积极评价是十分渴求的,环境的积极期望将有助于儿童形成勤奋感,进而形成健康人格。
一、什么是期望效应
期望效应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源于一个古老的希腊神话。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的塞浦路斯国王,善雕刻,不喜欢凡间女子,于是将全部精力、热情、与爱恋赋予一座自己雕塑的象牙少女像。最终,他的执着打动了爱神阿芙洛狄忒,于是赐予雕像生命,并让他们结为夫妻。“皮格马利翁效应”成为一个人只要对艺术对象有执着追求精神,便会发生艺术感应的代名词,后来被用于教育心理学中。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了一个关于“在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实验。实验研究了教师的期望与学生智力发展间的关系,试验先对1至6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一次所谓预知未来发展的智力测验(实则不然),而后在各班随机,抽取了一部分学生作为实验组,称这些孩子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其余学生则作为控制组。8个月后,又对全体学生进行了一次同样的测试。结果发现实验组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智力提高得更快[2]。试验中,教师因受到实验者的暗示,对实验组学生抱有更高期望,并以实际行动传达给这些学生,学生接收到教师的期望后给予教师积极反馈,维持或发展教师原有期望,教师进而会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关注,如此反复,使期望效应变为现实,这样的期望效应称为正期望效应[3]。实际生活中负期望效应随处可见,主要有两种表现方式:一种是教师、家庭、同伴群体的消极评价、否定、嫌弃等都将导致学生智力衰退、精神不振等心理问题,一种是过高的期望使学生因达不到期望值而造成较重的心理压力,对自己进行消极评价。近年来,期望的负效应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由此可见,合理运用期望效应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
二、如何有效运用期望效应
由于期望效应包含正期望效应与负期望效应两类,负期望效应会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有效运用期望效应变得尤为重要。
(一)真正了解学生
想要合理运用期望效应,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了解学生。只有深入了解学生才知道其目前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他的需求是什么,有怎样的价值观念,在此基础上才能合理、有效地对其提出期望,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1.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耕读篇四
;疫情期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劳动教育,对于深受农耕文明影响的中华民族而言,绝不是新鲜名词。“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在漫长的农耕社会,古代的耕士人始终乐此不疲地追求既耕且读的生存境界,在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之余,挑灯夜读,修身养性,进而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耕读文化,重视农业、教育、文化亦成为农耕文明的生活传统。当下,教育工作者正在全力以赴地将劳动教育纳入大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根据各学段特点,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我国古代耕读文化是如何产生的?对当时的社会有何影响?对当下的劳动教育又有何启示?让我们共同探索研究。
耕读传家,追溯耕读文化的起源
阅读陈忠实先生的小说《白鹿原》,印象最深刻的是主人公白嘉轩家门楼上镌刻的“耕读传家”匾额,以及对联“耕织传家久,经书济世长”。这些历史印记,见证着乡村的过往繁华,记录着耕读传家的荣光。“耕读传家”永恒地成为中华民族农耕时代的信仰圭臬,更是维系“乡土中国”数千年稳健运行的重要法则。
耕,《说文解字》解释为“耕,犁也,从耒井声”。即耕,從耒、从井,“耒”为耕地农具,“井”则为田地。耕者“犁也”,即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养家糊口,安身立命,此为先民赖以生存的方式和生活的内容。在小说《白鹿原》中,白鹿两家都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农人,对土地有着“重耳拜土”般的深厚情感,虽然农耕劳作十分辛苦,但他们却始终没有脱离,对精耕细作和克勤克俭有着近乎崇拜的执念。
读,《说文解字》解释为:“读,诵书也,从言卖声”,本义为诵读诗书经文,后引申为阅读、学习。以小说《白鹿原》为例,白嘉轩与姐夫朱先生都是“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但他们又是饱读诗书、儒雅有德、见解独特的乡土“哲学家”。尤其是白嘉轩,家境富裕,但一生以农业生产劳动为荣,送孩子去白鹿书院读书学习,又教导孩子必须耕田劳作。可以说,小说《白鹿原》所叙写的就是近现代社会巨变中耕读文化的部分发展史。
耕读文化可以追溯到至圣先师孔子创办私学的时代,《论语》: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当时的孔子将学稼学圃视作小人才去做的事情,他强调学习礼乐仁义,相对于农耕不够重视,但以其悲天悯人的思想绝对不是排斥。
与孔子同样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则教育学生要将耕读区分开来,要有职业的分工即“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墨子则崇尚夏朝的大禹,主张拿着锄头耕作,并去疏通天下河流,甚至到了“腓无跋,胫无毛”的程度,因此,在墨家的教学过程中,更加讲究耕读并重。尽管耕读文化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断变化和丰富,但耕读文化的传统始终得以延续。
耕读结合,挖掘耕读文化的内涵
农耕时代,农业乃国计民生之命脉,理所当然地与读圣贤之书同为理家治国之根本。耕作滋长身体,满足了物质需求;读书提升智力,丰富了精神世界。耕读不仅是半耕半读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情怀、文化及价值追求,它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
耕读结合,传承儒家伦理道德。农业文明多为聚族而居,使中国文化呈现出重视宗法秩序和家庭伦理的特征。在耕读传统影响下,孝悌仁义、崇尚道德、克勤克俭、人与天调等儒家伦理思想成为价值取向与精神追求。
耕读结合,提升思想精神境界。农耕文化强调效法天地,拥有广阔厚重胸怀,故在理想人格塑造上,强调自强不息。明代大儒吴与弼与弟子同躬耕,自食其力,早起晾晒谷物,却发现弟子尚未起床,便厉声喝斥。吴与弼坚信在生产劳作中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品格,最后达到圣贤思想境界。在其谆谆教导下,陈献章发愤图强,严于律己,最后开创了一个新的思想流派——江门学派。
耕读结合,萌发改良社会梦想。元代师山学派创始人郑玉认为西周时期的教育,有农业劳作成份,汉兴以来,耕读割裂,给当时社会带来不良影响。他提倡耕读结合,既要志于学,又要志于稼,二者不可偏废。尽管此“药方”无法在封建社会实现,但它毕竟描绘了改良社会的蓝图。
耕读结合,所育人才倍加亲民。长年累月的农耕生活培养了先民热爱生产,眷恋热土和感恩自然的情感。耕士人在劳作中,与农人打成一片,培养了对农人的感情,使其思想更加贴近人民,贴近生活,进而养成了求真务实的作风。唐代诗人李绅“少而贱故多能鄙事”,目睹并躬身感受到农人生活的艰辛,故写出了脍炙人口的《悯农》。
耕读结合,理论与实践相融合。《中庸》宣扬“参天地、赞化育”,即 “天人合一”的理论,肯定人与自然统一关系。《吕氏春秋》中:“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耕读文化熏陶下的读书人有理论修养,有农业生产经验,顺其自然地完成了从农业到农学思想再到哲学思想的提升。故生于世代务农及书香门第的北魏农学家贾思勰,致力于农业生产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最后编撰出煌煌大作《齐民要术》。
耕读文化激发了耕士人文学艺术方面的创造力。在山川田园间安顿身心的陶渊明所创作的《归去来辞》等诗篇皆为耕读生活的体验,类似陶渊明的文学艺术创作者不胜枚举。“耕读传家”作为生活传统,提升着农业社会的文明风尚和生产生活质量。现如今,虽然生活与工作方式发生很大变化,但做为这方土地养育的民族始终没有放松对人类、人生、文明的思考。“耕以养身,读以明道”,新时代我们更应汲取耕读文化的养分,让下一代树立正确劳动观念,让劳动教育成为人生成长的必修课。
当下启示,借鉴耕读文化的价值
中华民族悠久的教育史是伴随着耕读文化逐渐演进的,可以说,古代的耕读结合,是一种原生态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简单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自古以来就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方法和途径。耕读结合涵盖了德智体美劳,契合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虽然当今社会已由农业文明步入工商文明、人工智能时代,文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所发展变化,但正如孔子所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礼”既有相“因”继承,又有“损益”发展。笔者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耕读结合”“工读结合”早已被注入了新的内涵即“劳动生产与教育相结合”且成为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借鉴耕读文化历史,引领当下劳动教育,让教育回归生活,与劳动实践相结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劳动教育,这是教育人不断求解的课题,也是摆在教育人面前的重要任务。
解决当下劳动教育的缺失,刻不容缓。《意见》中有这样一段表述:“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此言不虚,劳动教育在家庭被逐渐弱化。多数家长从现实考虑害怕家务劳动分散精力,耽误学习成绩,间接导致部分孩子轻视劳动;劳动教育在学校也被逐渐边缘化,部分学校将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视为命根子,劳动教育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由于对劳动观念出现偏差,导致片面理解“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形成“重学历、轻技能”的错误价值观。家庭、学校、社会没有深刻认识到劳动教育对青少年健康全面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意义,这是不可辩驳的事实。长此以往,青少年就会成为鲁迅笔下“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肩不能担,手不能提”的现代孔乙己。
借鉴古代耕读文化价值,我们清楚地明了:教育与生产劳动二者有着必然内在联系,具有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没有劳动生产与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是不全面、不完整、不成功的教育。若不科学解决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势必将影响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实现和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
《意见》的颁布试行正逢其时、切中时弊、意义重大,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凸显了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必将开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篇章。
化耕为劳,化读为育
明末清初的教育家颜元认为人应以生产劳动为己任,他把礼、乐、射、御、书、数、兵、农等经世之学作为教育内容,其中农事被放在与礼乐、兵事同等地位,其教育思想是促进学生脑、体、心、神、魂的相互平衡,可见颜元已经将耕读结合上升到崭新高度,体现了时代精神,这也为教育工作者在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蓝本。
从内容角度:要尊重“育”之规律。《意见》提出,要根据教育目标,针对不同学段、类型的学生特点,开展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的劳动教育。各类劳动教育内容归根结底是要服务于劳动育人,在日常生活劳动中要注重强化学生劳动意识,传承勤俭节约的家风;在生产劳动中注重培养吃苦耐劳、精益求精和创造性劳动能力;在服务性劳动中注重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系统梳理挖掘各类课程、各门学科中所蕴含的劳动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劳动教育功能,并作出整体设计,如教材中讴歌普通劳动者的文章要认真品味研读,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品质。职业学校在专业课教学中要弘扬传承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增强职业荣誉感,全面提高学生劳动能力与素养。
从机制角度:使“育”之评价硬起来。《意见》重点强调了要建立健全劳动教育激励机制。评价机制犹如指挥棒,在培育正确的劳动观方面具有风向标作用,要将劳动实践的过程和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既有对“知”的评价,又有对“行”的评价,做到知行合一,并将其作为评优、评先及学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和依据。旨在引起学生对劳动实践的高度重视,使劳动实践真正成为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从教材角度:要注重学段衔接,进行“育”之一体化设计。《意见》提出要构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注重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学段间的衔接,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幼儿阶段以参与最基础、最简单的初级劳动为主,学会料理自己的生活。小学阶段以日常生活勞动教育为主,侧重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初步形成劳动意识。中学阶段主要以生产劳动教育为主,以生活教育为辅,鼓励创造性劳动,帮学生提升劳动能力,涵养劳动品质。高中阶段以服务性劳动为主,在教育学生爱劳动、会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劳动作为人类本质活动的基本规律,由衷认可并践行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价值观。
从课程角度: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课程体系。落实劳动教育必须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实现课程活动化,推行体验式、探究式、合作式学习。各学段要科学设置必修课程和劳动周,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展劳动教育,形成以劳动教育为核心的课程群建设。专设劳动教育课程的同时,还要深入挖掘整合其他学科中与劳动教育相关的内容,增强学科的实践性、趣味性、生活性。教师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价值观、教育观、审美观以及喜好取向等都会言传身教地影响着学生。校园环境、学校制度等也是劳动教育的隐性课程。只有把劳动教育有机融入教育的各个环节,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从师资角度:多举措加强劳动课程师资建设。劳动教育同数学、语文等科目一样,已经成为必修课。那么,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将更加彰显。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应开设劳动教育相关专业,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培养。要定期组织开展面向全体教师的劳动教育专题培训,提高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注重提升教师道德素养,强化教师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提升实施劳动教育的自觉性。
社会、学校及家庭通力配合,联袂形成重视劳动教育的合力。劳动教育涉及方方面面,首先要充分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家长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扣好劳动教育的第一粒纽扣,把家庭劳动日常化,有意识地安排孩子洗碗洗衣、打扫庭除,体验持家之道,改变“十指不沾阳春水”的习惯。让孩子在更多的家务劳动中,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树立崇尚劳动的家风。学校结合学段特点,规划好劳动教育课程内容,注重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有关劳动技能的学习;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统筹安排课内外劳动实践时间;加强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研究,不断改进方法和组织形式,激发学生内在需要和动力,提高育人效果。社会是劳动教育的大熔炉,农场、工厂、企事业单位要担负起社会责任,面向学生开放劳动实践场所,让学生在实际岗位劳动中积累职业经验,增强服务人民的责任感与实践能力;要加强劳动教育的统筹协调,建立劳动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实行部门联动,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大课堂作用,让各个领域都成为劳动教育资源,为学生搭建多样化劳动实践平台。
“耕读传家”“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人类天职,惟有工学两字”。历史和现实证明,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用自己的勤劳和汗水发展了生产力,创造了中华文明。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劳动发展史,新时代劳动教育早已被注入新的内涵与意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教育工作者要鉴往知来、与时俱进、乘势而上,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推动劳动教育回归初心、回归育人,为培养出一批批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尽己绵薄之力。
■ 编辑/王 波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