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春节心得体会小学篇一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贴门神: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唐代以后,又有画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像,两个傅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后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贴春联: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幅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因满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
守岁: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放爆竹: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历代的诗人墨客总是以最美好的诗句,赞颂新年的来临。
春节心得体会小学篇二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俗。我们过春节也自己的风俗习惯。
家乡的春节差不多在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家家户户都开始准备年货。不可缺少的年货有:川糖、炒米糕、粉皮、芝麻酥、花生酥等。一般都要在二十五日前准备好。
腊月二十五为“入年界”,俗称“鬼锁山门”。在这天人们不能砍柴割草,而是在家大扫除,搞卫生,迎接新年。这天也是跨入新年的界定日期,也就是说过了几天就进入过年阶段。在外工作的人都要在这天赶回来。
除夕日这天最为忙碌。早上刚吃完早餐之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是祭祖先,以表示对祖先的尊敬。第二件事是贴春联、年画,家家户户都贴上新的对联,显示出万象更新。其次是送灶君,因过程很复杂就没有什么人做了。年晚的团年饭最为隆重,菜肴丰富,一家老少十几口人围在一起,闲聊着趣事,其乐融融。
大年初一至初四一般都是去拜年,走亲戚之类的,小孩也跟着去拿“利是”。年初五大多店铺开张了,人们的生活陆续恢复正常。
我的家乡虽然是个较小的城市,但它也跟其他城市一起过年,也过得分外热闹。
春节心得体会小学篇三
新年迈着欢快的步伐一步一步的逼近了,我和妈妈也回到了老家。
老家和深圳就是不一样,深圳一点过年的气氛都没有,冷冷清清的,而老家,姨妈家里挂满了腊肉腊鱼和干货,还有我最喜欢吃的兔子呢!
姨妈和妈妈在打扫卫生:先将每一个房间用吸尘器吸一遍,用鸡毛掸子将有些小墙角的蜘蛛网卷调,再用扫把地扫一遍,最后拖一遍。姨妈和妈妈又在准备过年那天接待客人的小吃,用果盘装了一盘水果,又用令一个盘子装了一盘糖果。
而我和姐姐呢,那然就准备过年那天晚上玩的鞭炮了。姨爹带我和姐姐一起去批发市场买鞭炮,哇!琳琅满目的鞭炮,看起来都很好玩!我挑了几个看似很好玩的,就回家帮姨妈和妈妈“干活”了。
在过年的前一个晚上,我“浏览”一下我买的鞭炮,看看买的都好不好玩,我将买的鞭炮全部都放了一个,剩下的就过年时玩,哇!我竟然买爆竹?我非常惊奇。还看了看装鞭炮的袋子,原来我还买了一些小烟花。
那天晚上吃完饭,我们就开始把明天中午的饭菜理出来了,先放在冰箱,明天下锅炒一下就行了。
那天晚上我没睡着觉,因为只要到了晚上12点鞭炮声就会“啪啪啪啪”地响起来,那时,我就睡不着觉了,一心就会想着下楼去放鞭炮了。
春节心得体会小学篇四
窗外,深蓝色的天如大幕布一般,远远地,似有光亮隐隐绰绰,似繁星,似灯光。在这安详的一片天里,白雪悄悄飞舞,款款而来,它静谧空灵的身影,笼罩着这座城市,并向大地宣告:新春既至。
窗内,一室馨香。水仙花一朵朵缓缓开放,淡黄的花蕊倚在洁白的花瓣上,优雅动人。我盯着眼前的饺子,想象着它被我一口咬下,光滑的外表下包裹着美味香甜的内馅,润口的汤汁顺着肠道缓缓到达肚内,温暖全身。
我流着口水痴痴地想着,一边手不自觉地向准备下锅的饺子伸去。
“别动!”爸爸我这勺柄狠狠敲了我一下,“就是,还没好呢。”妈妈跟着帮腔,一边把圆嘟嘟的饺子放入锅内。一会儿,饺子翻滚起来,妈妈用凉水将它浇灭;又一会儿,它们再次滚动,凉水有毫不犹豫的泼向锅里。“妈妈,他们饺子想上来,您就让他们上来呗!”我拿着筷子敲着桌子,边看春晚边吃花生。“哈哈哈……”厨房传来一阵笑声。
“我的天……”屋里再次传来我的叹息,“哈哈哈……”厨房却有着笑声。
新年钟声即将敲响……
这篇记叙文记叙了“我”和家人和和美美过春节的故事,表达了“我”对幸福与快乐的真切感受。运用心理描写,将活泼灵动,充满生气的“我”的形象刻画出来。语言诙谐幽默。
春节心得体会小学篇五
过年时孩子们最喜欢干什么?答案是——放鞭炮。
我总是把所有的鞭炮留着过年放,那可真是一个字——爽。
第一次放鞭炮,我又好奇又胆小,拿着打火机的手,伸出去,缩回来,伸出去,缩回来……朋友在一旁喊:“着了!”我连看也不看,扔了就跑,他们哈哈大笑,我才知道上当了。第二次点,忽悠来忽悠去,突然!点燃了火捻,我吓得大呼小叫,把打火机一丢,只听身后一声巨响,把我吓了个半死,朋友们笑得前仰后合。渐渐地,我胆子大了,把一个鞭炮点燃过一会儿再扔出去,有时还把几个鞭炮的捻儿捻在一起点燃后再扔出去。我们越玩越高兴。
第二次,我敢放二响炮了。有一次,我和小明又去放,我提议放礼花弹和二响炮,小明说:“那个雪堆很硬,把二响炮插进去,一点,ok?”我点了点头,插进去,一点,“跑”,我喊。轰!鞭炮响了,可半天不见炸。我们像小偷似的,慢慢地、慢慢地靠近,就在有半米的距离时,咣!一个800分贝的声音响起,雪堆炸开了花,弄了我们满身雪。
过年时,孩子们最喜欢什么?是——压岁——钱。有了压岁钱,什么都可以买。
过年时,我总是贴出布告——给爸爸、妈妈磕一个头100元,爷爷、奶奶50元,姥姥、姥爷20元。每当磕头时,我会猛磕,脑袋上又快长出一个脑袋来了。唔!磕一个头是那些钱,磕两个头也是那些钱,哎!
第二次,我贴出布告——爸爸妈妈一个200元,爷爷奶奶二人交200元……可是都少给了许多,唔!好可怜哦。
过年时我最最最——恶心吃饺子。
有一次过年时,奶奶说:“多吃点饺子,牛肉白菜馅的。”让我吃15个,结果我都吃了。(告诉你,吐了三分之二)我不说了,越说越恶心。
盼望着,盼望着,春节又要来了,我又要有钱了。
春节心得体会小学篇六
春节,俗称:年。中国人最传统的节日。
傍晚,家家户户都开始亮起了灯,鞭炮声渐渐开始响起。终于又到了这一年的结束。唉……又老了一岁。
到了晚八点,天空便成了烟火的世界,仿佛约好了一般,每家每户都同时点燃了礼花。夜空中一瞬间便成了烟花的海洋。夜,就这样黯淡了下去。
春晚开始了,好吧,这好像成了我们的一种习俗,一家人围坐在桌前,包着饺子,看着春晚,说不出的和谐感。
话说今年的春晚可真是精彩,我最喜欢的相声小品,爆笑连连,果真没让我失望。若是时间再长一些,那真真是极好的。
也许还有很多人,还没有回家吧,也许远在中国台湾的舅爷爷又在想念家乡吧。这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在这样一个节日里,我们的心都在一起了。我面对着万家灯火,微微一笑。
我们这一生,都在回家的路上。
“……3、2、1。新年快乐!”随着主持人的倒计时,新年还是款款而来。
新的一年,又开始了。
新的一年,出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