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傣族舞蹈心得体会总结篇一
傣族舞蹈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流行面也很广,并各有特点。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傣族舞蹈的类别,欢迎参考阅读!
自娱性街舞有“嘎光”、“象脚鼓舞”、“耶拉晖”和“喊半光”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嘎光”和“象脚鼓舞”。1。 “嘎光”系傣语,“嘎”为跳或舞,“光”泛指鼓,也有集拢、堆积的意思。“嘎光”可译为“围着鼓跳舞”,也可译为“跳鼓舞”。西双版纳称为“凡光”,有很多地方又叫“跳摆”、“宁摆”等。此舞是傣族最古老的舞蹈,流行在20多个县市,是在年节喜庆时,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场地,都可以跳的自娱性舞蹈。嘎光以象脚鼓、镲等民族打击乐为伴奏;但有的地方,敲鼓、镲的人也参加舞蹈,并且带领众人围圈而舞。过去跳时,众舞者可以随心所欲的各自发挥,只求热烈欢快。现已发展了很多统一动作和套路,动作与套路的名称各地也不尽相同,并且已派生出一些舞蹈节目。如青年人跳的“新嘎光”就有30多套,还有两名中老年妇女抬大铓跳的“嘎铓央”以及老年男子跳的“嘎温”(软舞)等等。
象脚鼓舞是自娱性兼表演性的男性舞蹈。
象脚鼓是根据鼓的形状而取的名称,傣族一般统称“嘎光”,但对长、中、小三种象脚鼓又各有名称。这种舞蹈以击象脚鼓舞蹈为主,用铓、镲伴奏,也可鼓、镲对舞。
长象脚鼓的鼓身长为一米八至二米,傣语称“嘎光绕”,各地均有,但以瑞丽县的最具代表性。长象脚鼓多用于伴奏,可以打出丰富多变的鼓点,并有一些鼓语,如“约笔洛,约笔洛,约必约哩哩”(意为“好好抬,好好抬,翅膀好好抬”);也可边击边独舞,在展现击鼓技艺的同时,以长鼓尾的大幅度地转动摆动形成优美的舞姿。
中象脚鼓舞的鼓身长约一米多,这种舞蹈流行整个傣族地区,尤以德宏地区的潞西、盈江、梁河等县和保山、临沧等地最具代表性。中象脚鼓舞在镕宏傣语称为“嘎光”,也有称为“嘎光武杰”或“嘎光黑拉”的。跳时一般是背鼓顺圆圈而舞,可二人对舞,也可与击镲者对舞。在德宏芒市,过去有赛鼓的活动,以击鼓声的长短、音色的优劣、鼓尾甩动幅度的大小、舞姿是否好看等为评比标准,胜者在鼓上挂银牌。
小象脚鼓舞的鼓身长约六十厘米左右,流行于景洪、勐海、勐腊等县,西双版纳傣语为“凡光托”。因鼓小轻便,可灵活舞动,因此这种舞蹈以竞技为主,一般是双人对舞,四人或集体也可。舞时有击鼓追斗、退让躲避、踢腿斗脚等动作,以能把对方头上的“包头”摘下为胜。
喊半光是傣族古老的歌舞形式,流行于德宏地区的芒市、盈江、瑞丽等县。“喊半光”为德宏傣语,“喊”意为“唱”或是“歌”,“半”意为“跟着我”或“围绕着”,“光”即“鼓”;直译为“跟鼓唱的歌”。跳时人数不限,动作随意。
耶拉晖是流行于西双版纳地区的自娱性歌舞,过去只在泼水节时由男性跳,现已成为男女老少皆可参加的集体歌舞形式。这种歌舞动作简单,舞时可自由发挥;但曲调固定,只要有人即兴填词并带头唱,众人即可合唱。由于在唱句的尾声时齐呼“耶拉辉,水一,水一。”所以这种歌舞就叫做“耶拉晖”了。
表演性舞蹈有“孔雀舞”、“大象舞”、“鱼舞”、“蝴蝶舞”、“篾帽舞”……等。最具代表性的是孔雀舞。孔雀舞在傣族舞蹈中是最具特点的表演性舞蹈,在德宏地区、西双版纳地区及景谷、孟连、耿马等县都有流传。孔雀舞,在德宏傣语为“嘎洛永”,在西双版纳傣语为“凡糯永”。“嘎”和“凡”都是跳或舞之意;“洛永”和“糯永”都是“孔雀”之意。表演时,舞者头载宝塔形金冠及面具,身背孔雀架子道具,以象脚鼓、镲等乐器伴奏。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及歌舞剧的表演。
各地孔雀舞的跳法都不一样,以表演者各自不同的技艺特长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风格。独舞最具代表性的是瑞丽县的'艺人,他们以模??作,形成丰富的舞步;瑞丽县半职业艺人较多,如瑞板、贺费、毛相、约相、旺拉等人,他们在表演上各有创新,以各自的流派风格而闻名全省。双人孔雀舞也称“凡南诺”,最具代表性的双人孔雀舞流传在景洪县。“南”意为“高贵的女性”,“诺”意为“雀”或“鸟”;“凡南诺”可译为“雀公主舞”,此舞主要表现雌雄两只孔雀的飞翔、相对而舞的情景。潞西县芒市的孔雀舞,原是表演“孔雀与魔鬼”的三人舞,后演变为独舞,以孔雀道具做得大而精美华丽,开合自如,吸引着广大观众。景谷县的孔雀舞属歌舞剧表演,边舞边唱,舞蹈步伐较简单,以走步和碎步为主,表演的是佛经故事“召贺罕打孔雀”。
元阳县的傣族村寨流传的“祭祀鼓舞”是在祭祖活动时,以鼓为伴奏,师娘在祭台上边唱边舞,群众在台下自由舞动,动作较简单。石屏县的傣族居住地有“跳龙舞”),是在祭龙树的活动中进行。舞时男巫手持带环的铁圈,女巫手持着羊皮单面鼓,由他们带头起舞,村民们合着节奏参与舞蹈。时而全体围成圈,时而二人对跳,没有固定形式和队形,舞者随心所欲地变换位置,只求情绪高昂,庄重热烈。舞蹈动作简单,步幅小,双膝随步伐做小幅度的韧性颤动,双手上绕半圆,在左右腰侧打鼓与摇环。
新平县还有送葬时跳的“狮子舞”,跳时用唢呐和锣鼓伴奏;有一些套路,如围棺而舞、棺前开路等。该舞的表演风格和音乐与汉族、彝族差不多,有吸收汉、彝族舞蹈音乐的明显痕迹。
有些祭祀舞蹈如过去曾流传于德宏地区的“跳柳神”和曾流行于江城县的“贝马舞”,现已无人再跳。
明代《百夷传》中描述的“父母亡,不用僧道,祭则妇人祝于尸前,诸亲戚邻人,各持酒物于丧家,聚少年数百人,饮酒作乐,歌舞达旦,谓之娱尸;妇人群聚,击碓杆为戏,数日后而葬。”祭祀舞蹈场面,现也只在新平县的傣族居住区还可见到:在吊丧的第二天,必须请吹鼓班子为死者跳舞(即跳狮子舞);妇女结伙与男人打闹。说明明朝时存在的丧葬活动中的舞蹈至今仍有存在,只不过简化了。
傣族另有一类武术性舞蹈,产生的年代也很久远。傣族经历过封建领主制社会。傣族成年男性,平时是农奴,战时是士兵,必须学会一些舞弄刀、枪、棍、拳的技能和套路,以备用于防身和参加战争。今天的傣族男子也继承了这个传统,以此表现自己的勇敢与机敏。但如今他们习练的刀枪棍拳,已融进了向其他民族学习的套路,如拳就有本地拳、外地拳、缅拳、泰国拳等不同风格流派,表演时还用鼓等进行伴奏,发展成为舞蹈化的武术了。
1、依拉贺舞——也称“烦依贺”。流行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一带。在傣历新年“泼水节”和 “开门节”或喜庆的日子,傣族人民都要欢跳此舞,因每段唱词后面都有“依拉贺”做衬词而得名。依拉贺舞的特点和戛伴光舞相似。
2、蝴蝶舞——傣语称“戛吆”。流行于耿马县孟定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县一带。据说蝴蝶舞是为了赛舞时别开生面而创作的。表演时舞者将蝴蝶形的道具套系在身上模仿蝴蝶飞舞的形态,其动作和鼓点都与小孔雀舞的跳法有相似之处。
3、斗笠舞——流行于金平县一带。那里炎热而多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都离不开斗笠。因而有了斗笠舞。笠帽的动作有“扛帽”、“体前滚帽”、“滚肩帽”、“摆帽”等,舞时膝部起伏柔和,略呈三道弯造型,但不明显。
4、腊条舞——傣语称“戛甸”。是一种表演性的仪式舞蹈,主要流行于西双版纳一带。舞蹈柔婉、含蓄,常用坐、立、跪及起伏步、抬前旁、后屈腿等步伐,双手托住点燃的腊条,做掏手、向外划圆等动作。
5、鸡舞——傣语称“戛该”。是流行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县的儿童舞蹈。舞蹈主要模仿鸡觅食、相斗等动作,以跳的时间长、速度快为胜。没有乐器伴奏,一般由孩子们数数而舞。
6、十二马舞——傣语称“马西双”,是由十二个人表演的歌舞,流行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潞西县等地。表演者腰间套系马形状的道具,一手拉缰绳,一手拿扇,以半脚掌碎颤跑步为主,变化各种队形。一般演唱十二个月的劳动,有时也表演一定的故事情节。
7、戛喃燕——意思是“小公主或小姐的舞蹈。”过去只在宗教节日或土司结婚、继位时才跳,主要流行于沧源县勐懂地区。以唱为主,内容有唱结婚、爱情及十二个月的生产劳动等。舞时男的在前打拳,女的手持扇子或手巾,动作与戛伴光舞相似。
1.傣族舞蹈练习方法
2.傣族舞蹈介绍
3.傣族舞蹈的基本手型
4.傣族舞蹈动作要领讲解
5.舞蹈的类别介绍
6.傣族舞蹈的基本体态
7.傣族舞蹈的学习技巧
8.傣族舞蹈学习技巧
傣族舞蹈心得体会总结篇二
傣族舞蹈按可以分为群舞、单人舞、对舞、器械舞等;按其所表现的内容可以分为孔雀舞、象脚鼓舞、刀舞、蜡条舞、长指甲舞、捞鱼舞以及马鹿舞、狮子舞等。其中,最象脚鼓舞和孔雀舞最着名。
是动作节奏性强,手的敲打,腿的踢踏,胸部的拱缩,肩的耸动,身躯的仰俯都按固定的节奏动作。小象脚鼓舞以灵活娇俏见长,可进行斗鼓、赛鼓活动,以踢中对方或扯下对方的头巾者为胜。中象脚鼓舞扎实稳重,以鼓音和鼓尾摆动大小定优胜。大象脚鼓鼓声宏大,主要在群众性舞蹈场合作伴奏,舞步比较简单。
打鼓以右手为主,左手按住鼓面起配合作用。象脚鼓舞具有最广泛的群众性。每当插秧结束后的日子里,傣家人常常在象脚鼓的伴奏下翩翩起舞。许多地方有赛鼓之风。赛鼓时,许多象脚鼓同时敲响,鼓声震天,喧声雷动,场面壮丽动人。
学习傣族舞蹈的.时候要:1、一位手:大拇指向回扣,放在大腿前侧。旁一位手:双手手腕折回来,手要有点弧度,大拇指向回扣,手臂微微弯曲,在大腿两侧。
2、后一位手:双手放在臀部后面,不能叉在一起,稍稍分开,手不能离身体太远,要有点弧度,大拇指向回扣,手臂微微弯曲。
3、侧一位手:双手放在身体的一侧,手位与“一位手”相同。
:重拍向下沉,慢慢地沉,向下走要均匀,脊椎要垂直,蹲的时候不能前倾也不能后仰,脊椎对着脚后跟下沉,向上提的时候要缓慢,和下垂时一样。
:下沉的时候出右胯,双膝向下弯,左膝叉住右脚的膝盖,上身向左,头向右看;反方向动作,出左胯,右脚点地向左腿压,这个时候左腿是主力腿,重心都在左腿上,出胯的时候上身不能前倾后仰,保持正直,顶出右腰,头往左看。
当身体下沉的时候都有个抬腿动作,勾回来的时候膝盖不能向前顶,一定要垂直向后踢腿,而且是勾脚,每当踢起时都要迅速,动作要干净,还要配合呼吸;当腿向后踢的时候上身有点左右起伏,不能垂直起伏;当起左腿的时候,出右胯,起右腿的时候出左胯,这个动作在傣族舞中是非常重要的。
1.傣族舞蹈的类别
傣族舞蹈心得体会总结篇三
;【摘要】傣族人民智慧聪颖、温柔善良,性格随和,像水一样涓涓细流,温柔而细腻。傣族民间舞蹈种类繁多,其舞蹈动作婀娜多姿,有其深远和厚重民族文化内涵的反映。傣族舞蹈具有特別的屈伸动律,舞蹈动作刚柔相济,动静配合的表演,潇洒轻盈,充满阴柔之美,是水文化中柔和温情的一种表现。其舞蹈动作灵活,婀娜多姿,极尽东方韵致。值得我们去研究,学习和推广。
傣族生活在亚热带地区,因炎热的天气,人们喜欢坐在水边与树荫下,连劳动、生活的节奏也很缓慢不过于激烈,劳动归来在水边清洗,饭后在水边享受微风轻拂。在凉爽的夜晚,大家围在一起,交流情感,在轻缓的鼓声伴奏下自由的跳舞,那是最幸福的感受。傣族人在跳舞时,所表现出来的这种情感,是纯自然,是他们自然生命中的一部分。他们把水的清纯化为他们安详、舒缓的舞蹈动律,傣族人用舞蹈表达自己,来了情绪想什么时候跳就什么时候跳,在舞蹈中他们想怎么跳就怎么跳,没有任何限制,舞者们始终处在一种自在自为的状态中,处在自我陶醉、自得其乐的情感中,充分体现了人们舞蹈的目的。
因此,有必要对傣族民间舞蹈文化进行研究。通过研究,使学生们更加了解傣族舞蹈文化的特点,在平时教学训练中可以更好地掌握傣族舞蹈,从而提高舞蹈表演的技能。希望通过研究,使学生们了解傣族舞蹈的文化特点,使他们喜欢上傣族舞蹈,并将傣族的民族民间舞蹈发展,代代相传。
一、傣族的水文化
1、水文化的内涵
傣族人主要居住在中国云南省的南部,其中西双版纳、德宏和临沧地区,居住的傣族人最多。傣族水文化是傣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这是傣族把水作为生命的一部分,对水有着特殊的感情。他们亲近水,喜爱水,创造了以水为载体的各种文化现象的结晶,水文化包括了傣族生产劳动、对水的崇拜和敬仰,以及他们在社会生活长期积累的知识经验。
2、水的崇拜和敬仰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傣族人对自己民族有独特的解释,“傣”有两种含义:一是英雄勤劳的意思;
二是酷爱自由的意思。据传说,傣族的祖先诞生于水塘,因为祖先和水亲近,所以傣族也常常自称为“傣家的儿子,水的儿子”。因此,傣族人民也被称为“水的民族”。
傣族人滨水而居,村寨周围都布满水塘,他们爱水、祈水,他们把水作为生命的一部分,对水有着特殊的感情。傣族人的心态像水一样,平静、温和,具有与世无争的心理,这和他们对水表示无比的真诚有关。
比如,在流传下来的《挖井歌》中,其诗句有这样意思:鸟都有饮水的地方,鹿也有洗澡处,就是小小的萤火虫,它们也有水源,它们从露珠中汲取水。由此可见,他们对小动物、昆虫非常喜欢,具有亲切感;
对水源的作用非常重视。
在傣族人看来,他们从出生到死亡,都与水有关系。比如,当老人去世后,在众乡亲围着老人尸体悼念时,村寨中有威望的老人就要端起盛水的葫芦,并吟诵《滴水歌》,歌词大意如下:让我们端起盛水的葫芦,倒出圣洁的水来,纪念我们的亲人,这水就像我们的泪珠,每一滴都带着我们的悲哀。傣族人通过圣洁的水来悼念亲人,表达对亲人的深切怀念之情。
居住在水乡的傣族人对水有特殊的感情,他们亲近水、喜爱水、热爱水,水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傣族人的心灵也像水一样的清纯。例如,在傣族舞蹈作品《水乡》中,在清晨,太阳刚刚露出头来,一群漂亮可爱的傣族小卜少(即傣族少年儿童),这些孩子们欢快的来到水边,有的拿起瓦罐,有的提起水桶,倒出纯净的水来洗礼自己。在太阳升起时,他们跳入河水中,在水中嬉戏,欢笑。他们用水洗去心灵的灰尘,迎来心情的爽朗。
二、傣族民间舞蹈的特点
1、“三道弯”的舞姿造型
在傣族众多的舞蹈中,有些舞蹈充满阳刚之气,舞蹈动作矫健、潇洒轻盈,如象脚鼓舞等;
有些舞蹈充满阴柔之美,舞蹈动作婀娜多姿,节奏平缓。在傣族舞蹈中,男性舞蹈动作则以刚柔、轻巧为主;
女性的舞蹈动作以轻柔,飘逸为主,充满阴性之美。傣族舞蹈的基本风格与其它民族有着很大的不同,舞蹈是以展示细节和舞蹈动律为其“唯美”之本。舞蹈的韵律体现在女性身体的柔软起伏上,比如“三道弯”的舞姿,其舞蹈动作温柔而细腻,似涓涓细流。
2、“孔雀”和“象”的意境
傣族地区孔雀较多,这是由于气候及自然条件的原因,以及傣族人对它们的保护所致。傣族人民在历史上就认为孔雀很美丽,孔雀是吉祥美好的象征。傣族群众常以跳孔雀舞来表示对孔雀的喜爱,通过孔雀舞来诠释舞蹈的美感,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愿望,歌颂美好的生活。
例如,杨丽萍的舞蹈《雀之灵》,就是傣族孔雀舞蹈中最优美的一个典范。在舞蹈《雀之灵》中,观众可以感悟到她的情感的投入,杨丽萍追求的是一种超然物外的洒脱,她将舞蹈视为自己的生命,通过自己超前的观念来编排舞蹈动作,带着她对大自然、对生活的体验,对孔雀的喜爱,通过对孔雀姿态的神似的仿真和“三道弯”的躯体造型,将女性柔美表现得是那样的完美、那样的贴切,舞蹈动作是那样的婀娜多姿。她对舞蹈中的每一个动作的编排都细研究、对每一个背景音乐的选择,都精调细作,她诠释舞蹈动作的美感和精神,把这看作是对家乡、对艺术的热爱。因此,她在舞蹈中的表演动作,是她对大自然的深切体验,是她对自己生活经历的诠释,是她生活艺术的外在表现形式。杨丽萍除了对孔雀的各种动作,比如喝水、吃食、整理羽毛等动作,都做了极其逼真的模仿之外,还将“人化”的孔雀、情感的投入、自己的内心那份安详和安静全部汇集于舞蹈之中,其展示的细节是那样的唯美和动律是那样的精彩,让观众从那“阳春白雪”的艺术作品之中,感悟到她的情感的投入,也感觉她的舞蹈动作的美感和精神。
3、傣族民间舞蹈的韵律
傣族人对自然界充满亲切感,他们感谢大自然给予的恩赐,他们信仰小乘佛教,人际之间关系和谐,融洽。小乘佛教的传入后,傣族人基本上都信佛,傣族人以佛祖为榜样,愿意积德行善,这和傣族人的传统观念相结合,从而形成了傣族人善良的性格。在日常生活中,傣族人爱护动物,细心保护动物,愿意和孔雀、大象等动物和谐相处。在积德行善等因素的作用下,傣族舞蹈也形成了安详、舒缓的动律特点。比如,舞者多保持半蹲的舞姿,手上和腿部均匀、平稳的舞蹈动作较多,身体呈“一边顺”,舞蹈动作的重拍向下,在象脚鼓的鼓点伴奏下,舞者膝部屈伸,重心平稳,双手动作带动身体上下颠动,舞步有踏或跺,全脚掌平稳着地。这种均匀舞蹈动律包含着恬淡的气质、而平稳的舞蹈动律中却包含着幽静的心情。在傣族舞蹈动作中,动作造型多为s型,人体的手、臂、腰、胯、膝等关节都尽量弯曲,形成婀娜多姿的s型,具有舞蹈造型丰富,而舞蹈动作个性鲜明的特点。这些舞蹈动作特点使人们感到新奇,从舞蹈动作中感到傣族人的生活是那样的宁静祥和,,从舞蹈的情感中也能深切感受傣族人对美的追求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例如,傣族舞蹈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舞蹈是“嘎光”舞。在傣语中,“嘎光”舞可译为“跳鼓舞”或译为“围着鼓跳舞”,它是一种自娱性舞蹈。在欢度节日、丰收季节或村寨有喜庆事时,全村寨的傣族人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场地大小,都可以“围鼓而跳”。在跳“嘎光”舞蹈时,没有舞蹈规则限制,傣族人可以随心所欲,动作可以随意,愿意怎么跳就怎么跳,各自发挥,只求得到欢快、娱乐和情感宣泄;
舞者以自己的情感投入,表现自己的生活,表述自己的思想感情。傣族人举臂投足、扭臀卸胯、动作随意,身体自然舒畅;
从舞者动作中流露出的那氛围、那韵味、那风格也都是以真为主,以美为尚,在手舞足蹈之间,舞者尽情地宣泄着自己的真情实感。在这里,傣族人追求的是一种欢快、喜悦的、情感宣泄的舞蹈意境。正是在这种舞蹈意境感染下,当傣族人们竞相起舞时,赋予了舞者的“神”力。
三、对繁荣发展傣族民间舞蹈的几点建议
对于民族舞蹈文化来说,传统是根,文化是魂。要注意保护好民族舞蹈文化的传统,在新的形势下,做好传承和发展。否则,民族舞蹈的发展就会失去方向,舞蹈艺术的发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持续。
傣族舞蹈根植于自己的民族文化之中,也体现了自身舞蹈文化的特殊性,傣族民间舞蹈凝聚了“水文化”的特质,这种舞蹈文化的特质值得发扬光大,应该一直延续下来,成为傣族民间舞蹈传承的动力,通过保持“水”文化的特质,更好的发展傣族舞蹈文化。
2、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傣族舞蹈要持续传承和发展
发展是文化的本质,民族舞蹈没有发展、没有创造也就没有了生命。随着时代的发展,傣族舞蹈文化的传承既要依托传统,与时俱进;
要尊重传统又不能拘泥于传统而要超越传统,只要继承传统和发展创新。这样傣族舞蹈文化才能与时俱进,顺应所处时代的发展步伐,明确民族舞蹈的发展方向。
笔者认为,傣族舞蹈在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学习、创新,发掘本民族舞蹈文化中的优秀舞蹈元素,不断发掘新的审美元素,紧紧围绕傣族舞蹈文化的特性,要发展“水”文化,时代在发展,傣族舞蹈也要与时俱进,在发展傣族民间舞蹈文化中,无法抛开傣族悠久的传统文化以及傣族人民对水的热爱。
3、要学习其它民族舞蹈,创新形式多样的傣族舞蹈
时代在前进,要以创新意识推动傣族舞蹈文化艺术的大力发展。因此,傣族舞蹈艺术要发展,必须要具有创新意识。例如,可以在傣族舞蹈中注入现代化、多元化的流行元素;
也可以吸收借鉴其它民族舞种的优美的舞蹈元素,从而吸引其他民族的朋友对傣族舞蹈文化艺术的喜爱;
此外,傣族舞蹈还可以创新舞蹈题材,在舞蹈中更多的融入现代社会的气息,创作反映现代社会爱情、友情、生活习俗的舞蹈作品,使创作出来的舞蹈形态,舞蹈动作不再单一化,更适合现代人的欣赏要求。
四、结论
傣族民间舞蹈种类繁多,其舞蹈动作婀娜多姿,有其深远和厚重民族文化内涵的反映。在傣族众多的舞蹈中,有些舞蹈充满阳刚之气,舞蹈动作矫健;
有些舞蹈动作婀娜多姿,节奏平缓。在傣族舞蹈中,男性舞蹈动作则以刚柔、轻巧为主;
女性的舞蹈动作以轻柔,飘逸为主,通过“三道弯”的躯体造型,将女性柔美表现得是那样的完美、那样的贴切,舞蹈动作是那样的婀娜多姿。值得我们去研究,学习和推广。
傣族人在跳舞时,所表现出来的这种情感,是纯自然,是他们自然生命中的一部分。傣族的舞蹈非常注重情感的投入,舞者全身心融合在舞蹈中,犹如水乳交融般难舍难分,也凸显了傣族舞“唯美”意境。觀众观看傣族人的跳舞,感悟到她们情感的投入,也感觉她们的舞蹈动作的美感和精神。在这里,傣族人追求的是一种欢快、喜悦的、情感宣泄的舞蹈意境。
【参考文献】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