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外公是棵樱桃树读后感字读外公是棵樱桃树有感篇一
我始终相信,读书是一种交谈—与心灵,与思想交谈。在这样的交谈中,我们可以与一些灵魂相爱,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而这正是我读完《安娜·卡列尼娜》之后的感触。
而我之所以会一直热忠于这本书,还有一个很重的原因,那就是这本书是通过人物塑造来反映社会本质,这也许在许多别的作品中都出现过,而《安娜·卡列尼娜》可谓是经典之作了。
《安娜·卡列尼娜》一书中所反映的俄国正处于一场大变动中,古老的封建俄国受到西欧资本主义浪潮的猛烈冲击,社会制度、经济结构、风俗习惯、思想意识.....无一不受到震撼。我认为书中的安娜和列文最能反映当时俄国的社会本质。
书中的安娜是“一个多么奇妙、可爱和可怜的女人。”不仅如此,书中的安娜在人性上也是极美的。安娜遇到铁路工人惨死,极为怜悯,竭力想减轻其家属的苦难;兄嫂不和,她对嫂嫂陶丽的劝说,使其受到莫大的安慰;对儿子谢辽查的母爱,更是感人肺腑。可她的丈夫卡列宁则是个做官的机器,虚伪冷酷,正是当时俄国上流社会虚伪,猥琐、残酷和自私的化身,与安娜的真诚、善良截然相反。安娜这样一个长期生活在卡列宁的控制压抑中的感情丰富又有个性解放、恋爱自由的挑战的时期,是很容易爱上伏伦斯基的。在这之前,她的内心也是矛盾重重的,畏惧社会舆论的谴责。最后,她选择了冲破旧的宗教道德观念与伏伦斯基走到了一起,这正好与当时的俄国的社会道德观念相违背。自然只有被重新燃起的不令当时社会状态的自我生命之火焚成灰烬。当然,她的悲剧,伏伦斯基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固然可以为了安娜放弃功名,改变生活方式,但他毕竟是贵族子弟,不能把自己的生活长期局限于两人之间的不和,使得拿娜身上的舆论压力越来越重,世俗目光与长期离开儿子的母性的痛苦以及伏伦斯基感情的淡化使她内心一片空虚,终于卧轨自杀。这一切正反映了俄国社会对极美人性的蹂躏。“一切都是虚假,一切都是谎言,一切都是欺骗,一切都是罪恶!”安娜的临终之言正是对当时俄国社会深切的通诉。
书中除安娜之外,列文也是深受当时社会迫害的人。
列文与安娜无论是从生活环境、方式,还是从人性、爱好上都是有差异的。但她们在精神上却有着共同之处:善良、真诚、个性顽强都代表了俄国上流社会中的少数优秀分子,对不公平的社会愤愤不平,既不愿同流合污,又敢于用各自的方式进行对抗。
《安娜·卡列尼娜》整部书讲的是几个不同家庭的不同遭遇,都是通过塑造这些家庭中的人物来反映当时俄国社会的现实,使观众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深刻地领悟到当时俄国社会的实质,不愧为名著!
外公是棵樱桃树读后感字读外公是棵樱桃树有感篇二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书店阅读了《外公是棵樱桃树》这本书,里面的故事使人感觉温暖,使故事温暖的是——托尼诺的外公。
我也有一个慈祥的外公,住在高作乡下。外公从小对我非常宽容,我做错事情,他总会生气地说:“我一个巴掌打来了。”可每次都是雷声大,雨点小,长这么大,我从来都没有真正挨过他的巴掌,要知道从出生到上学前我都是在外公家长大的。如今一到寒暑假,我依然会迫不及待的飞到外公家去,我喜欢那种宽松、随意的生活。
外公在乡下种了一片果园,外公最常带我去的地方就是果园。对待果树,外公总有忙不完的事可做,他帮果树修剪新枝,帮果树除去害虫,帮果树灌溉。我则在园果中穿梭,听青蛙欢叫,听知了唱歌……小的时候外公一边做事一边给我讲故事,现在则大多是我一边奔跑一边给他讲故事。我喜欢对他讲学校里发生的趣事,对他说我心中的小秘密。我们祖孙俩的哈哈大笑,经常引得爸爸妈妈莫名其妙。
没有说教,没有斥骂。
只有宽容、温暖,只有浓浓的亲情。
外公,我爱你!
外公是棵樱桃树读后感字读外公是棵樱桃树有感篇三
初读《受戒》,看着文中光怪陆离的和尚生活,脑中真只有“荒诞”二字。首先,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去看,和尚应该是正而八经、吃素念佛、不近女色、严守清规的。然而文中的和尚却吃肉打牌娶老婆、杀猪抽烟唱淫歌,活象一堆江湖混饭吃的骗子。其次,小明子与小英子的“初恋进行曲”。小明子先是莫名其妙地当了和尚,后是与小英子日久生“情”。个人认为,这类型的透明恋情很有肥皂剧的味道。再次,是文中所谓“正经人”――“一个打兔子兼偷鸡的”。“偷鸡”这行当,是“正经人”所为吗?……一个个“荒诞”的设定层出不穷,第一次看完《受戒》真的只是“荒诞”而已。
一、离题之说。
课本列举的这些例子,会让人觉得离题。我觉得其实不是的。我觉得作者是故意让人错觉离题,然后再体味作者的用心良苦。“受戒”后,和尚本身就应该是过着平淡的清修生活的,可是他们“不正经”,于是题目与正文便产生了反差效果,而这种反差效果恰恰是表达了作者心中想讽刺的现象。
二、“桃花源”之说。
三、“超功利”之说。
关于这一点,我是听了同学的发言后深有感触的。文中和尚有“攒钱”的“本事”,把“和尚”当作职业,可以白吃饭、分辛苦钱……这实质还是在追求功利。
以上,是我对课本的一些看法。
关于《受戒》文中选用的对联,我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大肚能容”联和“一花一世界”联,其实这两副对联就算不是明白地出现在文中读者也会联想到,但作者既然明白地写了出来,那就不得不说了。“大肚能容”,容的是一群混饭吃的和尚;“开颜一笑”,笑的是和尚道貌岸然的行经。“一花一世界”与胡为的和尚成为了鲜明对比。这种反差还是在加强所谓“受戒”的形式化。最后就是小英子家的楹联,“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这副对联有个跟和尚有点关系的传说:宋朝是苏东坡与高僧佛印是忘年交。佛印这天在做鱼汤喝,东坡突然来访逮个正着,佛印想隐藏自己做的鱼汤,但是东坡早已发现。东坡没有明白指出佛印的鱼汤,但是就用这副对联的上联引出了“罄有鱼”的答案。这个故事与文中和尚的行径多少有些共通点,天下对联何其多,作者偏偏选了这一副,我想大概也就是这个原因了。个人认为,这副对联在文中一有暗示小英子与明海的缘分、二有照应荸荠庵和尚们不受清规的作用。
外公是棵樱桃树读后感字读外公是棵樱桃树有感篇四
托尼诺的外公是个很慈祥的人,即使把鸡蛋放在口袋里碎了都不在乎。外公做的一些事情,在平常人眼里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但外公的确是做到了。如:在外婆的葬礼上,外公竟坐在一张椅子上,和他养的一只鹅在说话。外公和外婆一直是一对很幸福的老夫妻,但在外婆去世后,外公就经常独自坐在长椅上发呆,还好有托尼诺陪伴他。他在托尼诺妈妈出生那年种下了菲丽丝——那棵樱桃树,从此菲丽丝就和他妈妈一起成长,现在他会带托尼诺一起爬树,这棵樱桃树满载着他妈妈的童年、托尼诺的快乐,更是这个家里的顶梁柱。
读了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是:这本书的外公如同这棵樱桃树,给托尼诺带来快乐,给他鼓励,直到死亡。但他的爱就像这棵樱桃树一样,永不磨灭。
外公是棵樱桃树读后感字读外公是棵樱桃树有感篇五
今天下午,我在新华书店看书,一本书印入了我的眼帘——《外公是棵樱桃树》。
但这个问题我很容易的就从文中找到了答案:外公家族世世代代都是园丁,与植物十分亲昵,况且这棵树在外公小时候就种下了,关系就更亲密了。因为外公死前的遗言就是把那颗樱桃树当成他活下去。这本书主要讲了“我”(托尼亚)与外公在乡间樱桃树上的.故事。
这个故事最有趣的地方就是外公教“我”听树的呼吸声——一阵微风吹来,樱桃树的叶子在轻柔的摆动。那窸窸窣窣的声音像樱桃树在呼吸。
本文通过了外公幽默的语言,把植物比喻化,是我们更加生动的了解了大自然。
外公是棵樱桃树读后感字读外公是棵樱桃树有感篇六
托尼诺的外公是意大利著名作家那涅第笔下的《外公是棵樱桃树》的主人公。
《外公是棵樱桃树》主要讲了托尼诺有一个特立独行的外公,他的外公其实也是一个平凡的人,他的女儿连续几次要接她去城里过日子,但他并不喜欢城里人那种高要求、好面子的生活。外公在“我”的妈妈刚出生时就栽了一颗樱桃树,外公经常在这棵樱桃树下教我怎样和动物相处……日月如梭,在外公临终时,镇府竟然“送”来了一份土地征收表,想占用外公的土地修筑公路。而所有人没想到的是,“我”在镇府的挖土机要砍掉樱桃树时成了捍卫樱桃树的小英雄。
《外公是棵樱桃树》教会了我人不要有太多的欲望,在危险来临时要坚强,只有坚强才能够化险为夷。
有一次在我回家的时候有一个陌生人问我:“小朋友,你爸爸在不在家啊?我有事找他。”我回答道:“不在,你有事找他吗,我帮你转告他。”“哦,不用了。”我便继续走。过了一会,我发现那个人跟着我,我想起来老师说过的陌生人跟踪事件,心不由然地一惊。我当时慌忙得一筹莫展,忽然想起托尼诺在征收土地的人来临之时勇敢地爬上了五米高的樱桃树,想到:“不能慌张”便冷静地走到我当时离我最近的同学家,我在阳台上看到那个人走了之后才安心地回了家。《外公是棵樱桃树》拯救了我。
从那以后,每当我遇到棘手的`事时,《外公是棵樱桃树》的主人公——那位平凡又伟大的外公总是出现在我眼前。
外公是棵樱桃树读后感字读外公是棵樱桃树有感篇七
在合上书的一刹那,闭上眼睛,有一股浩大而包容的清风久久拂过我身:风中没有战争的鲜血和硝烟,没有身体的伤痛和心口的疮疤,没有生与死的泪水,没有爱与恨的目光。唯有一股永恒生活的气息,从质朴的文字间向我吹来,以历史的面貌和丰富得难以猜透的本质,告慰了我的灵魂。
有人将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进行比较,认为托尔斯泰是一名伟大的艺术家,却不是深刻的思想家。虽然我还没认真比较研究过二者的差异,也无此等功力;但我觉得,托尔斯泰作品的思想性也许较陀氏逊色,但比之二三流作家仍能做到俯视。他的作品不光折射了历史,更充盈着对于人民的同情与关怀,同时把人性中美的一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想起了安德烈和娜塔莎的感情,那样真切而易碎,美妙与不幸共存:如同一面镜子,反射着当时社会人们的生活与内心。如果是浪漫主义的写法,也许安德烈会不顾老公爵的阻挠,和娜塔莎私奔;也可能与她私定终身,最终双双走向杯具的结局。但托尔斯泰描述的是生活本身。在那样背景与环境下,作为一名带有贵族荣誉感和职责感的公爵,安德烈必然会答应父亲的要求,与娜塔莎定下一年的婚约;而娜塔莎作为一位情窦初开却没有经验的小姐,也必然会投入到对其大献殷勤的阿纳托利的怀抱中。作者安排的只是波折的情节,而人物就像真实的存在,在这种状况下做出必然的、最合理的选取。这让他们那样富有感染力,我读到他们时,忘记了作者而体验到生活本身带给我们的感动。
当安德烈在战场上负重伤时,历经磨难后成长了的娜塔莎来到他的床前:
这只是很朴素的一段对话,但在了解了二人过去辛酸的恋情以后,在了解了二人正因战乱,生活的改变引起的灵魂的成熟以后,我读出了一种真正的精神性的爱。安德烈经历了生死的一瞬,他最后觉醒,了解到“神圣的爱”的本质含义,也宽恕了所有伤害过他的人。他的人性也渐渐被金黄的神性所浸染,迈向了宗教所追求的一种完美的精神世界。如果说先前安德烈爱上舞蹈时美丽欲滴的娜塔莎有情欲的因素,那么此刻他应对娜塔莎“消瘦,苍白,嘴唇肿胀的脸”,表达的则是对于一个完美心灵的热爱。使我们醍醐灌顶的这种爱之涵义的表述决非说教似的灌输,而是像一条温暖的河流,从安德烈或托尔斯泰那里直接流淌到我的心中。
读了这部书,我印象最深第一是这种“神圣的爱”,第二就是俄国农民的生活和思想。作为一名“忏悔的贵族”,托尔斯泰有着他关心底层人、体谅农民的一面。这不仅仅表现为力图还原他们的自由身份,他躬身垄亩,作为一名观察者和不完全的实践者,与那些农民呼吸着同样的空气,甚至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发奋建立了一套思想体系。这种思想力图使俄国走向贵族与人民思想上的大同,结合为一个接近“同呼吸,共命运”状态的一种共同体。
也许信仰也是一方面,支持起被压迫的农民的是例行的晚祷,即使他们不知晓宗教的好处,但仍能感受到一种慰藉作用。我想,这可算做另一种精神胜利,但那个时代俄国的农民是没有条件进行反抗的,因此他们比阿q值得同情得多。想到应对苦难却难以做出反应的这一人群,一种无奈之感会油然而生。就像当时的托尔斯泰,应对农民们的满足和乐观停止了物质上的施舍,开始痛苦地反思自己与他们的不一样点以及改变的可能。
他反思的结晶我并不了解,但列宁评价说:“作为一个发明救世新术的先知,托尔斯泰是可笑的,因此国内外的那些偏偏想把他学说中最弱的一面变成一种教义的”托尔斯泰主义者“是十分可怜的。作为俄国千百万农民在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快要到来的时候的思想和情绪的表现者,托尔斯泰是伟大的。”这或许是一个革命者能给予他的最公允的评价了。
不管怎样,托尔斯泰伯爵尽管没有领导革命,甚至没有像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预言到革命,但他的作品却成为革命的土壤,鼓舞着一代代的年轻人。他以自己贵族的身份,深入浸泡到农民“兄弟”的现状和心灵中去,并揭示出这些苦痛却不渺小的灵魂。这种行为本身就值得每一位人类赞美,他正是自己所写的“神圣的爱”最为深刻的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