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寻觅中华》读后感字 寻觅中华简介篇一
我们无从给文化的起源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但它却看似与历史相辅相成,文化支撑着时代,时代连成了历史,而历史造就了文化。无论是大漠孤烟的铁胄兵戈,还是繁盛喧嚣间的琴棋书画,都浇灌出一朵生机勃勃的文化萌芽。而文化又影响着一代人的思想,扶持着君主的谋略,改变着时代,牵引起历史。文化可由 历史而展现,历史因文化而得以延续。
通过作者余秋雨在书中的介绍,我发现儒家文化贯穿于历史大潮的绝大部分。自其出现,人们的思想便找到了一个明确的追求。儒家照应了世人的思想,因为在一个思想如此活跃的时代,一个学说能够得到广泛的认可并加以传播,说明这可以作为一个时代的精华,使人豁然开朗,流传下来。孔子及其历代学生不断努力地壮大儒家文化,也令其后代懂得了思考。这种文化可以不完美,但它却展现着一代人的自由,承载的时代和谐多元化的社会风气,也成了中华文化长河中最自由、澄澈的一段,滋润着其所流经的历代人们的思想,反射出一种民族文化的光辉。
而本书中我个人最喜欢的是有关唐代文化的部分。文化的融合、诗歌的繁盛,已经成为这一时代很突出的特征。一个空前的盛世,可以很瑰丽壮阔,而它的文化却是在车水马龙背后流淌着的一股静馨的力量。佛教的融入使中华文化在刚毅中有了一种柔性之美。这种文明没有与之前的文明产生过激的冲撞,而是互溶于彼此,使文化有了两种不同风格的灿烂。一个人同时接受着两种文明的濡养。他的思想散漫却不失边际,规矩却不失自由。这是另一方面的唤醒,两种文化互相弥补,使一切看上去前卫而和谐。从此,文化又被滴入一抹优雅的随性的色彩。
唐诗是我最熟悉而又最期待的了。文人的笔墨总是有感情的,跟着现代文人的笔迹去探寻古代文化是级富趣味的。我很荣幸能够如此近距离地接触李白,一位引字为文便是诗的文豪。他随性、自由,骑着马,达达的马蹄下浸满了他的浪漫气息。现在读起他的诗,不得不被那洒脱的文笔所折服。他把盛世美景记录,将自己的喜怒愁苦诉诸笔端。文字在他的`笔下富有了灵气,大胆的排列,构成了一种旷达神秘之美。无需做作,只是真实。
中华文化的长河生生不息,我期待,现代人也能有思考,为中华文化构建雄伟壮阔的未来。
《寻觅中华》读后感字 寻觅中华简介篇二
初次接触余秋雨是初一读他的第一本散文集《文化苦旅》,读完一小部分,就深深被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折服。他思接千载,天马行空的联想,对历史、对文化渗透着的领悟力,使余秋雨在中国的文化史上留下一席之地。余秋雨所创新的散文文体,被学术界文化界称为"文化散文",这种散文气势磅礴、豪迈苍凉、雄奇沉郁,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诗人气质。在《寻觅中华》的文章里,余秋雨先生与读者一起寻访着中华文明的精神家园与文化故乡,
字里行间就充分体现了作者这种"文化散文"的韵味。
首次见到这本书的时候,不是在书店,也不是在学校,而是在一对一的辅导班中,我的学哥(也是我的老师),他在南开上大学,当时,他把他的这本是借给我看,他的目的仅仅是让我阅读,他说余秋雨的书个个都特好,我也就随着信了,但没有想到这本书竟有如此大的魅力!
一开始的时候,我是读不懂这本书的,但不知道为什么,这本书总有一种魅力吸引着我,让我不得不再放下心来,读它一遍,第二遍读完之后,当时知道是什么样的,但是一合上书,就完全忘了内容,当我读第三遍的时候,终于好像适应了这本书,读懂了他的美妙之处。
它的内容浩浩荡荡五千年的中国文化,让人不知从何说起,她以一个旅行者的身份去挖掘每一片土地的文化韵味,传播每一个角落的文化气息,他的思想在书中向我们娓娓道来,从中国文化的创造者,一直延伸到现在的文化 大革命,都有分析解读和评论,在我们熟悉的历史以外,它总能给出许多“熟悉”以外的东西,而且他思考问题,看每一个历史事件或人物,都用不同的角度,必有一个角度能够直入人心。
《寻觅中华》,能读出的是余秋雨重新审视中国文化历史的经纬。如在《从何处走向大唐》里,余秋雨指出大唐的繁荣在于它的包容并举,大唐的成就远不是仅仅中原所能造就:“更重要的,还是输入中华文化的那股豪气。有点慓悍,有点清冷,有点粗砺,有点混沌,却是那么开阔,那么自由,那么放松。诸子百家在河边牛车上未曾领略过的’天苍苍,野茫茫‘,变成了新的文化背景。中华文化也就像骑上了草原骏马,鞭鸣蹄飞,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鲁迅说“唐人大有胡气”,即是指此。
就算读起来很费力,我也会一遍一遍坚持读下去,只因为余秋雨吸引着我,只因为余秋雨的简朴语段,没有添油加醋的词语吸引着我,只因为这本书吸引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