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故乡字篇一
一阵微风缓缓地吹过田野,吹过山岭,风儿用手轻轻地抚摸着我的脸,软绵绵的,它轻轻地带走了故乡人民的汗滴,把那波光粼粼的河面荡起波纹来……形成了一幅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这里,是我在故乡里陪我度过快乐的地方,在这片田野上,到处是盛开的小雏菊,一朵朵花儿散发出阵阵芳香,沁人心脾,总会引来一群群蜜蜂在上面翩翩起舞;故乡里的小溪,流水淙淙,像一位无忧无虑的乐师在拨动着诱人的琴弦。
我喜欢故乡那些勤劳、朴素、善良的劳动人民,他们靠着一双普通儿又不普通的手,建造了工厂高大的厂房矗立在山村,轰轰的机械声打破了往日的平静,他们用着无数的汗水,修建了一条条宽阔的马路,使大车小车能来来往往的穿梭在马路中;路的两边是优美的田园风光,路旁站着两排年轻的白杨树,他们还用了不知多少有力的肩膀,建造成了一座座高楼大厦,才能让夜晚灯光闪烁、五彩缤纷,音乐声、歌声、笑声,交织成一支动人的乐曲。
虽然现在自己的家乡已成了一座繁华的大城市,可故乡那片“小雏菊”并没有随着我漂流在外,而他们永远都在我心中盛开!
故乡字篇二
大洋是一座山清水秀的小镇,同时,也是我的故乡。每年,我都会回老家避暑乘凉。所说,有一位名叫罗永旭的仙人每年暑期都到我们大洋来避暑,所以大洋就有了“避暑山庄”这个称号。而这个称号,也是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游玩避暑的原因。
但从20xx年底以来,通过全镇上下齐心协力,大洋整体改观了不少,街上的小摊没了,车也停在了车位上,露天的粪缸和简易厕所升级成了十二座漂亮整洁的公共厕所。
最大的改变是废弃的物件全部变成了新的。
在拆除工作中清理出的大量条石、溪石,在咱们能工巧匠手中堆砌出富有乡土气息的节点公园,游步道,绿化花坛。老旧猪槽、废弃农具、乱丢弃的瓦罐,摇身一变,都成了一道道闪亮的乡野风景。
当然,大洋的自然景观更是让人拍手叫绝。
大洋山巍峨耸立,在山顶,云雾缭绕,配一轮红日,宛如仙境一般,山上还有一景点,小黄山,也是美不胜收。
还有,千万别忘了山间的泉水与溪水啊。
泉水汇集在一泉眼里,轻轻捧起一捧清泉,尝一口,清凉甘甜,甚是解渴。溪水则是特别清澈,一眼便能望见水里的小鱼、小虾,还有各种石头。
这就是我的家乡——大洋!欢迎你来大洋避暑。
故乡字篇三
榕树,又称“不死树”,因为它生长快,寿命长。福州,俗称“榕城”,在“榕城”这片土地上,有一个叫官坂的小镇,那儿的榕树也有不少,千姿百态。我的故乡就在官坂。
漫步在通往中学的路上,宽阔的水泥大道两旁尽是黄土堆与民房,不禁使人有一种特殊的伤怀。日落,余晖映射在黄土堆旁土坑里,水面如一面光滑的镜子,折射出落日的光辉。天,与黄土堆的颜色大致相同,都是一种淡淡的土黄。空中满是凝滞的云团。水泥路的灰白色与夕阳的金黄色配合在一起,映入眼帘,晚霞好似七彩的流苏,围绕着落日,心中油然而生一种壮丽之感。
不知不觉,一株参天大树展现在眼前。这株榕树约有三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几十平方的树阴。树干与树枝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又坚硬。树叶绿得苍郁,清楚地显示出这株榕树的饱经风霜。
生长了五百多年的榕树!对眼前这株榕树我简直到了望而生畏的地步了。走近一看,布满苔藓的树干、树枝上支撑榕树母体的气生根,一条一条,在夕阳落山的情境中,如同一个个初生的婴儿紧紧依偎着母亲 ,拥抱着,在妈妈的怀里沉沉入睡……远远望去,给人以强大的视觉与心灵震撼。
几百年来,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是打雷还是闪电,这株榕树都活了下来,一回又一回绝处逢生,一次又一次起死回生,终于成为了小镇一方奇丽、壮观的风景。
家乡的“不死树”!
故乡字篇四
正值寒冬时节,街上行人寥若晨星,我提着一只旅行包在停车点立着,北风呼啸着一阵一阵从我脸上划过,吹得我心都是凉的。本来今年不打算回去过年的,但一想到二老都有八十好几了,也就打消了原来的念头。
很快,我搭上了开往故乡的车,车内就温暖多了。我整了整披在身上的风衣,看着窗外一棵棵向后飞速奔跑的樟树和一片片稻田,心也就弦了起来,突然感到时光真如白驹过隙,好多年了,因为时间的原因我都未回去过,记得上一次在故乡已是2019年前的事了。这次回去要面对爷爷奶奶以及一大群亲人,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大约过了三个小时,车到了终点站,我提着旅行包走下车去,迎接我的是纵横交错的马路,路上车水马龙,这是我故乡的乡村吗?这分明是豪华的都市。几经周折,我总算来到了以前住的地方,但也已焕然一新,出现我眼前的是一栋栋高楼,哪里有半点像我的家。最后,通过一位老人的指点,我找到了爷爷住的房子,我有点兴奋快速奔向目的地,到楼下才发现还有一道防盗门,心不免有些失落,我按通了爷爷家的门铃。“哪个?”是爷爷那淳厚的声音。“是我,爷爷!”我应到。“嚓”伴随轻微的一声,门开了,我走上二楼,爷爷已在门口候我了。
来到爷爷家中,犹如到了大酒店一般,木制的地板,铝合金窗,32英寸大彩电,软乎乎的沙发以及冰箱、空调等。我想爷爷奶奶正享受着五星级的待遇呢。但这偌大的房子里只住二位老人,他们真的开心吗?他们也不曾寂寞吗?我走到户外阳台上,下面是娱乐园,里面全是人工制造品,充气机那“嗡嗡”声和人们尽情的欢笑声显得那样的刺耳。我闭上眼睛长叹一口气,放眼望去,远处依旧还是青山环绕着这座“城市”,夕阳正在努力收走最后一丝余辉,看着夕阳下金色的潇水,看着河对岸逐渐亮起来的灯火……我猛然一惊,这古老的村庄已被人类整得伤痕累累。
小时候,我出生在秀丽的大山和清彻的小溪旁的一间平房里。那时候大山是云雾袅绕,整天都见不到它的顶端。从那时起,我就把故乡的山当成了我的守护神。奶奶每天都会去山上护理菜,一到半山腰便不知何去何从了,也不知道这山有多高,只知道山上云雾变幻无常,我就喜欢一个人躺在地上看着云雾出神。有时候为了满足那好奇的心,我便悄悄爬上故乡的那座山,由于云雾很浓县多,也犹有腾云驾雾之感。当到达山的顶端时已精被力尽了,真有点后悔当初做的决定。但站在山的顶峰,一切尽收眼底,也真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势,顿时,那一点后悔也随风飘云散了。我挺直了腰,张开双臂,让清风吹拂着我的面容,我看到了那养育我的潇水,那养育我的稻田,那养育的我父亲,那养育铁家。半山腰处有一道瀑布,像一道银光泄下一般落在下面的石头上,水气翻腾,气势浩荡,真让我的一种君临天下的王者气息。我极尽眼力望向远方,隐约看到的还是山的轮廓,起起伏伏,屹立在苍穹之下,任凭暴雨的打击,狂风的侵袭,但巍然屹立的莽莽苍山,却依旧坚定不移,它傲然仰望着广袤的天空,深沉的大山的灵魂飞旋着一个永恒的主题:守护着家乡,守护着善良的人们。
第二天早上,我洗漱完后,奶奶端了一碗面一瘸一拐地朝我走来,我忙上前接过奶奶手中的面,奶奶说:“今天是三十,吃面,以后一路长。”我应着点点头,看着这面,闻着面的气味,是那样熟悉而亲切,多少年了,岁月改变了多少事物,唯有奶奶下的面依旧朴素而味鲜。吃完面我决定到外面走走,一开门,一阵彻骨的冷风使我不由得打了个寒颤。
我来到了曾经让我如痴如醉的地方——潇水河岸,这才惊奇的发现,小溪早已干涸,那经小溪多少年“刻画”出来的凹槽,已满是垃圾,再也见不到那鼓着眼睛的螃蟹,那让人怜悯的小鱼。仰望大山,也已失去了往日的神采,半山腰全是废砖,用过的“白色垃圾”。山腰处的硅产、铝产代替了气势如宏的瀑布。这些产不仅发出震耳欲聋的噪音,还散发出伴有硫的氧化物的黑烟,严重的污染了空气,甚至有未经处理的水排放到河流中,使鱼虾也濒临灭绝。河面上满是塑料袋及生活垃圾。看着眼前这肮脏的一切遥忆当年那山明水秀,让人心旷神怡、心驰神往的故乡,让人不免感慨万千、唏嘘不已!恍惚间,我只能在记忆中回味那天然碧玉的美景,那未变时的风情。
傍晚,姑姑、伯伯他们来了,大家坐在一起吃年夜饭,之间没有大家的谈笑声,只有大家吃饭时的嚼咽声和碗筷的撞击声,姑爷和伯伯早因工作之事闹翻了,此刻他们谁也不搭理谁。爷爷看着自己的儿女们,脸上除去矜持的微笑还隐蕴着一丝茫然。饭后,大家只各自形式的说几句祝福的话,便匆匆而去。从前,奶奶住在矮小的平房里时,每逢过年那是热闹,大家都聚集一起,围着不大的桌子吃饭,我们小孩便站在一旁吃,大家有说有笑。饭后,大家便会三五一组的打牌或看“春节晚会”,我就喜欢在大人中间穿来穿去,或者和哥哥、弟弟一起跑出去放鞭炮、堆雪人。奶奶那不大的房子里充满着温馨的感觉,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没错,爷爷的儿女们给爷爷买了房子,让爷爷奶奶过上了无忧无虑的生活,但他们孰不知,爷爷奶奶最需要的只是那份知冷知热的关怀以及美好的家园。如今的三十晚上,没有半点像过年的味道,大大空空的房子里只剩下我和爷爷奶奶,显得那样的冷清。电视机里依旧播放着“春节晚会”,却难再找回昔日的那份感情,那让人怀念的时光。“滴滴答答……”我望向声音的出处,还是那台钟,它陪伴了爷爷奶奶多少岁月,此刻它似乎在诉说往日的柔情。我起身望着窗外,星星在文明的天空里再也看不见。时过境迁,现在大家的生活都美满了,然而富贵早已冲淡昔日的亲情,美好的江南水乡已随光阴而逝去。剩下的只是一片被文明糟蹋而锈蚀的天地。看着故乡沧海桑田的变化,心碎了,还有什么值得去留恋?再次回到这养育我的地方,一切是那样陌生,若不是在这寂静的夜晚,如何也回忆不出童年时的故乡。
大年初一,我告别了爷爷奶奶走向车站,在宽大的街上发现马路两旁竟没有一颗树,汽车在飞驰,路面飞沙走石,整个城市乌烟瘴气,灰蒙蒙的天空迟迟见不到阳光,让人感到莫名的沮丧。
故乡字篇五
远山,在静默里翻涌;晚归的鸟儿驮着夕阳慵懒地回家,晚霞透过苍老的树影,散落一地澄光。在微含草香的暮色中,故乡披着一层金橘色的暮光,格外温暖。
推开已然锈迹斑斑的铁门,门上崭新的铁锁格外刺眼,似乎与眼前破败之景格格不入。但门旁的一棵大桐树照旧,院内的景象也照旧,有一种说不出的熟悉之感却又抓不住。像是细沙,你越是抓得紧,它越是散落,成为一地散沙。再见阔别已久的故乡,内心的感受却是与这景一样,渐渐平复下来,静下来。远远地,便望见栽在院中角落里的石榴树,正值花期,火红的石榴花在枝头热烈的绽放着,淋漓尽致的展现自己的魅力。
望着眼前如火的石榴花,记忆也在这深红中蔓延开来。好几年前的初春,正值春寒料峭,外婆移来一棵石榴树到院中。我和外婆一起将那棵石榴树种下。那时树木虽已半高,但是枝叶稀释,仿佛风一吹就会倒下。所以我每天照看那棵树,祈求它好好活着。外婆也天天来帮我一起照看树,给它施肥,让它强壮起来。但是那纤细的枝桠抵不过初春早晨霜露的'寒冷,树枝大把大把的掉,我和外婆认为它熬不过这春寒料峭的早晨。可是,在春天的某一个早晨它却悄悄生出枝芽。
所以那热烈的红蔓延在漫漫岁月中,成为我内心不变的底色。
再次回到故乡,还是这火红的石榴树在院中守候,为我的记忆增添一抹靓丽的色彩。还有外婆慈祥的笑靥,溶在这热烈的红色中。
故乡的人情世故与风土人情我不甚了解,但故乡却是一个值得我不舍与留恋的地方,因为这里有我的根,有外婆和石榴树。
下午总会和外婆去田地里,锄草打药。像小时候一样,淌溪水,钓虾捉鱼。流年似华,时间同成长一起奔跑,跑的那样快,原以为已与童年擦肩而过,却不曾想田野的风,清澈的溪水记得那些无法忘怀的时刻与印象。
傍晚,迎着夕阳的外婆和我,都披上了一层金桔色薄纱。枝头上的昏鸦,田野的麦浪见证着我成长的足迹。那落日余霞暖暖的披在身上,牵着外婆的手,像天边云霞那样温柔。这便是故乡最美的样子。
捧一簇阳光,夹进记忆的扉页。故乡留给我最珍贵的便是这不经意的点点滴滴。
故乡字篇六
我的故乡是一个小小的村庄,而且有些偏僻,是一个古村,但没有什么名气。但在我眼时里,故乡有一种古典的美。
那些年代久远的青砖瓦被毫发无损地保留了下来。还有那朱红色的大门,绿绣斑点的铜环。门上的那红漆因为不停地被风吹日晒,显得有些斑驳了,不过铜环保存得还比较完整。那铜环的形状大部分都是用狮子头的样子,双目很大,非常神气。
在故乡的有些院子里,经常会有一小块园地,上面种满了大白菜或是茄子。抬头一看,屋梁上还挂着一串串咸鱼干和被风吹干的柿瓶,那些唧唧喳喳的燕子还在屋,梁下搭了窝。院子还晒着红薯。窗户全部都是木质的,被漆成了乌黑的颜色。还老一些的木窗上还可以看到上面的层层糊纸,看作那种泛黄的颜色,好像想起了古代。
最舒适的时候是在盛夏的晚上。搬一张超大的椅子和一个小木桌出来放在葡萄架下,在旁边的小木桌上摆些甜点,放九个水果。躺在椅子上摇着蒲扇,悠闲地啃着香甜的水果,看着空中的星星及一轮弯月。让人产生无限联想,看着空中的星星及一轮弯月。让人产生无限联想。
我还隐隐约约记得春天,在巷子的瓦墙以及石头围成的墙上,常常会有一枝红杏伸出墙来。在墙脚边是三四片湿漉漉的绿苔,在门槛外,有一只正打着盹儿的大黄狗。
有时推开那些“吱吱”作响的旧门时,总会发现几位老人面容慈祥地坐在各自的竹木椅上,享受着那暖暖的日光浴。她们身上穿着用蓝色布料做的衣服,上面还绣了点点红花。她们那稀疏的白发盘成一小团,并用钗子别住。
我还记得黄昏时从屋中升出的炊烟。我每次站在半山脚爱才如腰上,远远地看着从自家烟囱升起了烟。烟如果一会儿淡一会儿浓,就说明母亲在边烧饭边在菜院里忙碌着拣菜。如果炊烟均匀地往上升,说明一定是父亲从田里回来了帮母亲在灶前烧火。
一离开故乡就是一,二年,故乡变之许多,再也不是原来那个古典的故乡了。那青砖的瓦房,深远的小巷,统统变成了美好的回忆。现在也只能回顾过去了,怀念故乡了。
故乡字篇七
不曾见过青山负雪。明烛天南的玉龙雪山;不曾见过戈壁铜铃,黄沙漫天的大漠;亦不曾见过篝火舞蹈,热情似火的新疆。不曾抱怨,不曾哀慕,因为我有着温柔似水,明丽的故乡。
一直记得有只瘦瘦的水鸟,它的眼睛又黑又亮,站在一片相思的水域里,清凉的河水漫过季节的河堤。
未曾道出的是对故乡的感谢。
爱的是故乡的水。无需刻意驻足,就早已染上了江南的缱绻。清澈叮咚的河水像明丽的线条盈盈绕绕穿插在故乡的每一个角落。那架古老的水车安静地卧在水边。在如许的安静中静静诉说。小时候的我总会跳上去,飞快的踩着,于是老水车的每一个关节都在颤抖。吱呀吱呀仿佛低吟着一首歌谣。一波波的清水像是激情充沛的舌头,舔舐着田间的菜梗,沿着既定的水道充满着韵律与节奏。巨大的水车缓慢的转动着。清晰漫开的水纹将蓝天白云切割开,一轮一轮刻进记忆。
爱的是故乡的茶,它带着熟悉的气息将我包围。虽不是什么名茶,到底是故乡的特产。这里的老人似乎都热衷于泡茶,也很讲究。从罐子里抖出几片晒干的茶叶放在青瓷杯中,冲入刚烧开的水。于是浅绿色的茶叶就在水里滴流地打了一个转,晃晃悠悠的沉在了水底。盖上杯盖将水逼去。这便成为了洗茶。第一遍的水是不能喝的,再将水倒入便是好了。未曾说出的赞美便即刻融化在这茶香中。我不懂如何品茶,也不知茶的好坏,但我知道,爱这茶的情谊也便是这里的人对于故乡的一种依恋。
爱的是故乡的人。这里人的生活缓慢而质朴。当清晨第一道阳光划过天际,人们就已早起。搬柴,倒米,烧水,一气呵成。清粥小菜,外婆做的咸菜肉丝香气扑鼻,拌在饭里,真真是美味。不久,袅袅炊烟升起,将天空染成了一副水墨画。我总爱站在窗台看着天边的一点鸿雁追逐着天光,一点点消失。路过的人不管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都可以沿路人家讨杯水喝,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歇歇脚便走了,这也是他们住处相隔那么久也会识得对方的原因吧。偶尔回家,被左邻右舍的人抓着询问这那的。浓厚的人情味带着温馨与质朴穿插在每一刻的生活中。
故乡的气息好像融入我的骨髓,即使我已离家很远,但千山万水也阻隔不了故乡追随而来的目光。
未曾说出的爱恋,未曾说出的感谢,我想故乡他懂,那就足够了。
故乡字篇八
不得不说,王开岭的文章不想别的文章一样,虚无缥缈,和现实挂不上钩。《故乡》中的城市和我们现在生活的城市差不多。在我的脑海中,各大城市都长一个样,都是高楼耸立,车水马龙。可能唯一不同的就是颜色和上面的广告牌。而想我的故乡——大同,现在已经建造了仿的鸟巢、水立方等著名建筑物。照这个样子发展下去,我们以后或许都不用出去旅游了,想要看诶菲尔铁塔,不用去法国,在自己家门口就能见到。真不知道,这样的故乡是整美了还是整残了。
以前的城市很容易分辨,像在江南一带,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温婉柔情的女子,可现在呢?好像也变成冷冰冰的现代化城市面貌了。
最令人可笑的是:“公主坟”其实无坟,“九棵树”其实无树,“苹果园”其实无园,“隆福寺”其实无寺……我曾经去过沈阳,看到一条街的名字叫“哈尔滨街”,我当时很惊奇,就沿着马路一直走,可却没看见一处有关哈尔滨的特点的东西。说起来,我和这《故乡》里的一些情节还有些相似。
有一句诗:“小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古时候是小时走老时归,还能找到回家的路;可是现在呢?不过十年,就可以大变样。如果古人生活在现在这个时代,也恐怕作不出如此佳句了吧!毕竟十年不到,就可以让人迷失了路,更何况这从少年到老年的六七十年的光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