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八月十五字篇一
母亲掐着日子,提前数天就开始淘洗麦子,晾晒磨粉,做月饼要选用头道小麦粉。前一天晚上将储存的老酵母温水泡软至面糊状,倒入小麦粉中,一边徐徐加水,一边不断搅拌,待面粉均匀吸足水分呈谷穗状,揉搓成团即可发酵。
经过一夜的酝酿,面团膨胀如一面洁白的大鼓,显示出发酵的圆满成功。施放合适的碱面,反复揉按,至面团洁白劲道无酸气,便开始蒸制。
面剂擀成薄圆形,均匀涂抹上澄亮馥郁的胡麻油。刀尖分成数方形面片,每一片都撒上不同的物料,或姜黄,或自制的玫瑰糖浆,还有豆绿色的香料和芝麻,然后一层层叠码整齐,最上层像蒙鼓面似得覆盖严实,擀压成圆月形状,再点缀几朵面制小花,即可上蒸锅大火蒸制。
出锅的月饼暄软圆满,如八月十五的皎皎明月,伏在饼上的花朵仿佛月宫里影影绰绰的桂树和玉兔。取刀四分成块,侧面呈现红黄绿白等颜色,咬一口,柔韧香甜,层次分明的各种滋味争相入喉。小麦的醇厚滋味,在千锤百炼中化成舌尖一缕欲罢不能的贪婪。美哉!快哉!
母亲挑出蒸制最好的一个月饼,留在八月十五夜晚供奉。家乡的妇女个个心灵手巧,家家都要在八月十五蒸制月饼,虔诚地供奉在院子中央。小孩子则在月圆之夜东家进,西家出,尝遍百家月饼,聚在一起津津乐道谁家的味道更佳,或是神侃烂熟于心的嫦娥奔月的传说。玉盘似的月亮升上中天,大人们则三三两两出门,街道巷口人影晃动,谈笑声此起彼伏。一年的光景好坏此时已大概见分晓,心情和皎洁的满月一般敞亮光明。
如今生活好了,年轻的人们再不会像老辈人那样辛苦,亲自磨面,亲自蒸月饼。中秋节过的随意简单,所有的贡品在超市都有出售,比起母亲的月饼显然华贵体面。但是那承载童年滋味和气息的`月饼,是家乡的父老乡亲在劳动中独创的吃食。它既可当甜品,又能做主食,也是孩子们夸耀母亲能干的资本。母亲做的月饼,在时间的长河里演变成中秋节的特殊符号,是在外打拼的游子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沉甸甸的情缘。
八月十五字篇二
我们全家都喜欢过中秋节,我爸,我妈,我哥,我姐,我弟,我妹也全喜欢过中秋节,因为中秋节这天,我们全家能在一起合家欢乐的吃月饼。
今年中秋节,恰逢农历八月十五,黄昏的傍晚,玉兔东升,皎洁的月亮正照耀着一轮圆月,天空中有几朵洁白的云彩飘荡在云朵中间,微风飒飒,徐徐地吹着小风,月光下的葡萄架上有几串沉甸甸的葡萄,正挂在葡萄架上,几只萤火虫飞来飞去,又飞去飞来,是那么的有情调,这情调又是那么的迷人。
好大好圆的月亮啊,它即像一轮明月,又像一轮圆月,正在升起来!
我们在院子里高兴的简直就是高兴,没有人能说出这不是高兴,我们全家人都喜欢这美丽而又美观的中秋节,尤其是在八月十五这天,正巧又赶上中秋节,真是双喜临门呐!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时此刻,正是全国各地的各族人民全家在一起合家团圆的好日子,让我们一起高高举起月饼,共同畅享这一盒美味的月饼吧!
八月十五字篇三
中秋节由此而来。
还记得儿时,每逢中秋,我就会异常兴奋。到了中秋的晚上,院子里的小伙伴们就拿了自家的月饼、水果、饼干等等,一边哼着歌一边跑出家门,聚在操场上举办篝火晚会。女孩是从来不敢碰火这玩意儿的,烧火这件事就由男孩们来做。等到草堆里燃起了火苗,我们就把桌布铺在草坪上,拿出自己的食物,就开始围着篝火蹦啊跑啊跳啊唱啊,好不热闹。记得我们唱过《小毛驴》,词儿只依稀记得几句:“我有一头小毛驴我从来也不骑……”还有《捉泥鳅》、《小红帽》……现在想想已经忘得一干二净了。
有一年,萍萍的爸爸带来一盒牛肉月饼。因为那时我们只吃过豆沙、水果或是别的甜味月饼,都吃腻了。对于这咸的牛肉月饼,当然是倍感稀罕。萍萍拿了一块牛肉月饼给我们吃,并嘱咐我们每人就轻轻地咬一小口,要不然就不够吃了。我接过月饼,咬了一口,牛肉汁儿立即充满我的嘴,美味极了。于是我又将嘴凑过去,想再吃一口,坐在我右边的小默就等不及了,他急忙抢了去,我立即给他几个白眼。然后大家就哈哈大笑。
现在,我扳扳指头算算当年的小伙伴还剩下几个,算着算着心情突然变得沉重。有的因为父母调动工作离开了,有的因为疾病悄然而去,还有的因为学习去了外地。就连我,都离开了。
垃圾桶里躺着一盒牛肉月饼。既而我的心里一阵失落……
八月十五字篇四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
中秋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圆,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圆,所以中秋节又称“团圆节”。
月亮也富有许多传说,从“月中蟾蜍”到“玉兔捣药”,从“吴刚伐桂”到“嫦娥奔月”。丰富的想象力,为月宫描绘了一幅幅广为流传的图画。在唐朝,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就是“唐玄宗漫游月宫”的传说了。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唐玄宗兴起月宫之念,于是天师做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守卫森严,无法进入。这时,忽闻仙声阵阵,唐玄宗精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日后,唐玄宗回忆嫦娥的音乐歌声,自己又谱曲编舞,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月饼象征团圆,是中秋的必备食品。
那天,我刚放学,就被妈妈拉到超市去买月饼,最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的、高档的盒式月饼。紧接着,是散装月饼,有豆沙的,有枣泥的,有五仁的,还有巧克力的,咖啡的,真是多不胜数。
我问妈妈:“妈妈,为什么中秋节要吃月饼?”妈妈说:“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据说是在元末流传下来的,元朝时,中原广大人民不甘受蒙古人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欲联合反抗力量,但官兵搜查严密,苦于无从传递消息。所以刘伯恩便想出一计策,命王昭光制造饼子,将写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使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因而一举推翻元朝,为了纪念这一功绩,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也就传了下来。无论月饼源于何代,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皆成天下人们的心愿。”原来吃月饼还有这些意义,我以为中秋节吃月饼只是为了品尝月饼的美味呢。
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合家团圆的日子,看着天上的月亮,让人们会更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八月十五字篇五
夜来临了,天空变得神秘而静谧,人们盼着那纯洁而又美丽的月亮出现。
忽然,它明白了,自己不应该躲着,要用自己的光芒照射大地,让人们透过自己的把祝福带给远方的亲人。它悄悄地拿掉自己的纱巾,露出美丽的脸,于是大地一片银白色。人们看到那玉盘似的月亮高高挂在天上,更高兴了。天上嫦娥和玉兔在月亮上嬉戏打闹,地上小朋友拿着灯笼在人群中来往穿梭,人们的笑脸更加灿烂。
篇二:八月十五的月亮作文
篇三:八月十五的月亮作文
天渐渐晚了,我随即搬了条小凳子,坐在院子里。大概你还不知道我想干什么吧。告诉你,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日。这要是在过去,我绝对没有心情和耐心认真地看过八月十五的月亮,今晚,我要是再不好好地赏月,可就错过十年了啊,所以,这次我决不能再缺席了。
看,一轮金黄的圆月升起了,柔和的光线,仿佛不是真实的,这种自然景观给人以一种舒适和迷人的感觉。在月亮上,一个淡淡的黑影仿佛在晃动。我想,一定是嫦娥抱着心爱的玉兔又在遥望人间了,她也许是感觉到月宫的广寒比起温暖而又热闹的人间,更加显得那么单调而又乏味吧。
今夜的'月亮真是又圆又亮,圆得那么可爱,亮得那么皓洁从人间远远望去,酷似一个银色的玉盘反射出一道道白光!
一片白云,掩住月儿秀丽的面容,月儿竭力把清辉从白云边上放出来,形成了一个无法用语言比喻的美景,这时,星星也争相放出淡淡的光。
八月十五,一个多么美丽、静湛的夜晚。
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日,我们全家人吃完晚饭后,便来到漓江边赏月。
我们来到漓江边,啊!来赏月的人真多啊!他们一群一群地坐在漓江边,有的正抬头仰望着天空,有的正在品尝着美味的月饼,有的正在谈笑风生……大约七点半,在人们焦急的等待中,月亮从云层里悄悄地露出了小半个圆脸,像一个蒙着面纱的含羞少女,悄悄地窥视人间。尽管是小半个脸,但它那柔和的乳白色光映照着小半个脸庞,却使你感到温馨。大地也披上了一层柔和的纱衣。远处的山峦、树梢地悄悄地再现出身影。渐渐地,月亮终于露出了她秀丽的圆脸蛋儿,俯视着大地,我目不转睛地盯着那圆圆的明月,确确实实看到了月亮中朦胧的景物。是山川?是河流?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大地比刚才光亮多了。一轮圆月倒映在静静的漓江江面上,一阵秋风吹来,波光粼粼,整个漓江就像一条缀满宝石的长绸带,人们借着明月的银光举杯欢歌,共享这团圆之夜。渐渐地月亮躲进了云层里,虽然看不到月亮,但却能依稀看到那圆月的身影,那云层散出圆圆的淡淡的光晕。我知道那云层后面就是圆圆的月亮,它永远是圆的,无论身处何处。大地上已经失去了先前的光亮,但我却能看见那围坐着的人们的身影,能听见他们的欢歌笑语。
月亮退去了,但是我心中的那轮明月依然高高地挂在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