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枫桥夜泊篇一
一、古诗激趣
1、学生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1)理解课题,认识作者;
(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二、揭题,学习《山行》
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学生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
(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深处……
(学生发现交流,在结合学生质疑,解读古诗词鱼。)
3、句子的理解:
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c、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
d、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
5、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6、介绍古诗(可用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来表达古诗的意思。)
7、交流: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在朗读熟练的基础上,体会感情。
8、美读古诗,形式多样,体会情感。
一、质疑导入: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三、了解课文大意
1、解释题目。
2、对照课后注释,了解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四、感受画面
祖国古诗历来注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刚才的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五、分析课文,丰富认识
2、面对这良辰美景,诗人是怎样一种心情?
从诗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诗人愁到什么程度了?
又从哪个字可以看得出来?
眠是什么意思?
那诗人不是睡着了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3、诗人可能在愁些什么?
乌鸦的叫声本来就很凄惨――
天气寒冷,周围布满了霜气――
河边孤单的枫树――
渔船上的点点灯火――
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
总之,全诗着一“愁”字,使得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都染上的`浓浓的“愁”的色彩。看到了吧,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带着诗人的愁绪,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边体会诗人的心情,边想像画面。
4、你愁过吗?是否看到了哪些美好的东西使你更愁了呢?看,诗人写得多真实呀!带着诗人的愁,想一想自己曾有过的愁,我们再来读这首诗,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六、情境创设,加深理解
七、自由背诵本诗。
枫桥夜泊篇二
月亮从江边落下,乌鸦在河边的树上啼叫着,霜气布满了整片天空,江旁枫叶不断往下落着,洒在地上,渔船上还点着灯,一个人在渔船上,无论怎么睡也睡不着,他就是我们的大诗人——张继。
科举考试前,他从客店中走出来,向着客店老板吹嘘,这次自己是非中不可了,老板还对他说,要是他这次中了,以后房钱就全免了。他信誓旦旦地参加了科举考试,他对这次中举已经深信不疑,三天后,皇榜贴上了栏中,他大摇大摆地走向那人群,人群中有人欢呼雀跃,也有人灰心丧气,唯独他一人十分沉着的向榜上走,他走到榜前,从头一直看到尾,也没有看到自己的名字,心中一惊,又数了几遍,发现这些名字中连个“继”也没有,他突然想起了父母送他上京时那满怀期待的眼神,夹杂着愧疚与不甘,心中犹如撕裂般疼痛不已。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篇三
1.学会分析文章层次结构,理清作者思路的方法。分清作者列举了对方哪些“新解”。又是怎样逐一加以反驳的。
2.了解什么是论证。学会使用论证的方法,如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等。
3.理解并学习本文中“质疑”的问句手法和丰富的语言。
驳论文就是证明“敌论”是错误的,批驳与揭露是驳论的方法。批驳的方法多样,本文主要运用的是批驳论证。
批驳论证就是驳斥“敌论”在论证过程中逻辑上所犯的错误。表现在文章、言论中是论据和论点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或者是错误的逻辑关系,因而,从这样的论据中推导不出它所得出的结论。
批驳论证,主要是批驳敌论的歪理,所要批驳的是一个议论的过程。因此,我们就要善于把它的议论过程透视,从而找出它的破绽之处;破绽找到了,批驳它逻辑上的荒谬也就好下手了。
批驳论证,基本上有三种方式:一种是批驳“推不出”的错误;一种是反驳“循环论证”的'错误;一种是“偷换概念”的错误。
批驳“推不出”的错误,这是批驳敌论在论证过程中违反推理原则,所运用的论据导不出要证明的论点,但是他又要硬推,就必然产生逻辑错误。例如《〈枫桥夜泊〉新解质疑》一文中“考据家对这首诗中‘乌啼’‘江枫’‘愁眠’作的考证”。
批驳“循环论证”的错误,就是批驳敌论在论证过程中以论点的正确来证明论据的正确,使论证出现了“倒置”现象。它不象正常的论证那样是以论据的正确可信来证明论点的确凿,而是反之。鲁迅先生对“循环论证”是深恶痛绝的。1925年初,他根据当时顽固派和许多改革者的思想“逻辑”,写了《论辩的魂灵》一文,列举了他们诡辩式的奇怪言论,并活画出了他众叛亲离在论证上所犯的错误。
批驳论证过程中的“偷换概念”就是本来论证的是甲,但是在论证的过程中却偷偷换成了乙,当然也就证明不了甲了。
把《〈枫桥夜泊〉新解质疑》与《短文两篇》这两篇课文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两篇课文的写作意图或写作目的,了解两篇课文的写作手法。
组织学生查阅搜集一些古诗(文言诗)和新诗(白话诗),进行有选择性的批判地阅读,从而予以质疑。本着“怀疑与学问”的精神,提出自己的“见的”,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枫桥夜泊》新解质疑》。“见的”的正确与否并不重要,无非是一种尝试而已。
1.学习在驳论文中使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方法。
2.体会反问句式在驳论文中批驳敌论的作用。
今天,我们学习新的一课――《〈枫桥夜泊〉新解质疑》。作者为了“质疑”,在这篇驳论文中竟用了20多个问句,其中有设问句、反问句等问句。反问句也叫反诘句或激问,它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语气强烈,感情激越,色彩鲜明,增强了批驳敌论的力度。请同学们打开书,我们学习这一新课,并体会本文的论证特色。
学生各自默读课文并做下面的练习,教师引导作答并投影或用小黑板显示。
①给下面加粗的字注意
a.招徕(lái) b.揆(kuí)情度(duó)理 c.惭愧(kuì)
d.乌啼(tí) e.玄(xuán)学 f.江枫(fēng)夜泊(bó)
g.糟蹋(tà ) h.愁眠(mián)
②解释下列词语
a.索隐:探索隐秘的事情。
b.索引:把书刊中项目或内容摘录下来,每条下标注出页码,按一定的次序排列,供查阅的资料。
c.索然无味:形容枯燥乏味。
d.揆情度理:揆、度:估量、推测。按照情理来估量、推测。
e.脍炙人口:脍:切细的肉。炙:烤肉。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大家都称赞。
f.招徕:招揽。
①解释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诗。
明确:张继的《枫桥夜泊》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千古名作,其魅力在于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幅意境优美的秋江夜泊图。首句即从视觉、听觉、触觉三个方面描绘子秋江夜泊的环境和诗人的感觉。第二句不但写了当时典型的景物江枫和渔火,点明了地点,更重要的在于写出了诗人漂泊异地的羁旅之情,未写人而人在其中。满怀愁思,辗转难眠,不是诗人自己还是谁呢?最妙句在于末句,既承接上句“寒山寺”写了钟声,又暗示了听见钟声者乃诗人本人。秋寒霜重,夜阑人静,忽然一声幽远清晰的钟声传入正在辗转难眠的游子心中,引起怎样的感觉不言自明。这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不禁细细体味当时的环境和诗人的心境。这首诗就是这样通过一系列常见却又典型的景物、细节,情景交融,描绘了一幅意境优美的秋江夜泊图。
②分析课文
③阅读全文,找出所有的问句,体会它们在批驳“敌论”(即论证)过程中的作用。(答案从略)
这篇驳论文的开篇新颖独特,采用“诱入”的技巧,即先不让对方马上接受自己的观点,而是绕开一笔,将对方的言论或行动加以弘扬,并连用了三个反问句吸引读者。全文用设问、反问等20多个问句进行“质疑”,通过推理、证明、分析等手法,对“敌论”逐一进行批驳,从而确立自己的主张和观点。
枫桥夜泊篇四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理解第1首诗的意思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通过查找的相关资料,介绍张继、高适和白居易的生平及作品。
2、指名读三首古诗,读准生字的字音:吟、 残、 瑟(说说易写错的字和字在诗中的意思)借助注释和字典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试着初步讲讲每首诗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归纳梳理。有的可以师生及时解决,有的则在进一步学习中解决。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汇报自学情况,相互补充,互相纠错。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教师点拨时设问: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小结: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4、边看书中的插图,边读诗句,体会当时作者的心情。
5、自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句(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出现画面),然后指名读,再评读。(朗读指导,见教材建议)
6、背诵这首诗。
三、体会学法
说说我们是怎样学习这首古诗的?学生边说,教师边归纳边写板书:读诗理解诗意;边读边想象,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画面。
枫桥夜泊篇五
《枫桥夜泊》是我们校本教材中的内容,这一课需指导学生对诗句的阅读、感悟,想象诗中的景物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边。江南水乡秋夜优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忧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天快亮了,树上的栖鸟发出啼叫,秋天的夜晚的“霜”透着侵肌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正弥漫着漫天霜华。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
根据新课标确定了如下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
2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本课教学试图搭建一个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学生自主感悟、合作探究中吟诗言、悟诗情、入诗心;重诵读品悟,品读感悟,从而在诗人、学生、古诗之间构建起一座心灵“对话”的桥梁。因此,在这堂课中,我主要采用诵读感悟,品评赏析,积淀深化的教学方法,适时借助多媒体音乐的渲染,引领学生读中感悟,思中明理,读中融情,悟中升情。
1导入新课
在这里,我从现代诗到清、明、宋各位诗人的诗中去引入寒山寺的钟声,并导入张继的《枫桥夜泊》。
2学习诗句
首先让学生在朗读诗句的基础上,在小组合作探究中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全班交流,准确的把握诗意;理解后,感悟诗请,感悟诗中“愁”字的根源。
(1)因为愁眠,作者看到了什么?
(2)因为愁眠,诗人又听到了什么?
(3)因为愁眠,诗人感觉到了什么?
3理解“对”在诗中的含义;
4.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枫桥夜泊篇六
能力目标:展开想象,培养研究、自学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能查阅并初步使用有关资料.
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教具准备:《枫桥夜泊》教学软件,《涛声依旧》磁带。
2.学生准备:收集自己所喜欢的古诗。
一课时
师: 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诵给大家听?(学生试背,教师适时点拨)
师: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历经千百年而传诵至今的古代诗歌更是国之瑰宝,非常珍贵,今天,让我们再来赏析一首古诗,好吗?这首诗的题目叫做《枫桥夜泊》(板书课题)
1、教师导入:一千二百多年前,在一个秋天的夜晚,苏州城外的江边小船上,有一位满面愁容,非常憔悴的年轻人。他叫张继,刚刚从京城赶考回来,由于科考落榜、名落孙山,他心里难受极了,于是怀着满腹的愁绪,收拾行囊,返回家乡。这一天,他坐船来到了苏州城边,由于到的太晚,无法进城,所以只能睡在江边的小船上。同学们,你们说他能睡的着吗?是的,他整夜无眠,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浓隽永的诗意美。那情、那景、那种难以描绘的心情,让他不由自主地吟出一首他怎么也没想到的会流传千古的名篇,《枫桥夜泊》。(播放课件,教师在音乐声中有感情地为学生讲述故事)
2、教师范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风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美吗?
生:太美了。
师:想读一读吗?那还等什么,在下面读一读吧!
3、学生自由读:
师:诗人没有想到,在科举考试时他的才华没有人欣赏,而在枫桥旁写的这首诗却会千古流传。那好,就请同学们在下面试着读一读这首诗吧。
4、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指名学生读)正音。
师:大家读的可真起劲!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
生:(有感情读)。
师:你读的可真美。
生:老师,我想把这首歌唱出来。
师:(很惊讶)好,我们很想听。
生:(唱)
师:哦,现在你是这样演绎这首诗的。我希望一会学完之后请你再揣摩一下,应该为这首诗配上什么样的曲调。
生:行!
师:好,谁愿意读一读自学提示?
生:指名读自学提示。自学提示:借助注释、工具书理解古诗意思;
(2)提出不懂的问题,并在书中标写出来。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借助诗下的注解,按照自学提示出示的要求自学这首诗。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学古诗,教师巡视.
2、交流自学情况
师:刚才我看到同学们学习的特别认真,相信你们都有好多收获,交流一下彼此自学的情况。你们想更多地了解这首诗吗?下面就请同学们将你理解的内容,在小组里说一说。我们一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1)生在小组里交流诗句的意思,教师随机指导.
(2)生汇报读懂的内容.
生:我知道了姑苏这个词的意思。
生:我知道这首诗写的是半夜停船靠岸在枫桥边。
生:我知道了诗的前两句的意思。
生:我还知道了作者的心情很忧愁,睡不着觉。
生:……
师:(点拨、评价、指导)
(3)质疑并解疑.
师:关于这首诗,你们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吗?还有什么疑问?
生:我不理解客船的意思。
师:谁愿意为他解决这个问题。
生:我不明白为什么半夜敲钟?
生:为什么说霜满天呢?天上也没有霜啊?……
师:关于这首诗,你们还想知道什么呢?
师:好,学贵有疑,能动脑思考找出问题,善于发现问题的孩子才是真正聪明的人。
(4)教师小结:
生:看到了月落、霜满天,渔火,江枫;听到了乌啼,钟声。
(5)指导朗读、背诵、默写
师:是呀,通过这首诗,我们真的能体会到科考落榜、孤身在外的诗人的心事,他的失眠,他的忧愁,他的孤单:月亮落下去了,寒霜满天,枫桥边的树郁郁葱葱,只有对面的点点渔火让人感到一丝温暖,那几声乌鸦的啼叫更叫人难以入睡,正在这时,从寒山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在寂静的夜里,钟声显得是那么悠远、绵长,还带着淡淡的忧伤。
师:那么,怎样读才能读出作者那时的感受呢?
生:应该低沉。
生:还应该慢一点。
生:(读)
师:不错,要是在注意一下句中的停顿、重音就更好了。吟诵,抑扬顿挫,要注意重音与停顿韵味,古诗,讲求的是一种韵味,在停顿的地方将韵母的音发的饱满一些,有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的感觉,让人细细体会、再慢慢回味。
师:听老师再读一遍好吗?看谁悟性最强,感觉最好。在下面试着再练一练。
师:谁愿意读?
师:真不错。
师:古代的诗歌往往被谱成曲子广为传唱,现代人也愿意化用古诗填词作曲,《涛声依旧》这首流传大江南北的通俗歌曲,正是人们根据一千二百多年前张继所写的《枫桥夜泊》一诗而改变的,下面请同学们听歌曲的录音,会的同学可以跟着唱一唱。找一找歌中所唱的哪些与这首诗的内容有关系,并拿出笔来画一画,比一比,谁找得准,谁找得多。
(放歌曲录音,让学生仔细倾听)
生:老师,我知道我刚才编的歌问题在哪里了――有点太活泼了!
师∶(赞许地点头)是呀,你很有悟性!
生:这首歌曲调优美,但我觉得化用的诗句更感人贴切、意境深远。
师:现在我想调查一下,有多少同学能背诵下来这首诗?
生:(试背)
生:能!
唐 张继
听到:乌啼、钟声
看到:月落、枫桥、渔火 愁
感到:寒霜满天
枫桥夜泊篇七
深夜,一只乌鸦从树上飞过,在哇哇地叫着,寻觅着同伴。月挂在天上,在云朵的遮掩下若有若无。满天的霜,如雪似的在飘,落在那冰冷的江水里,荡起了阵阵涟漪。那满天的霜,就如同漫天的愁,在轻轻地飘,飘到了诗人的眼前,飘到了诗人心里。
苏州城的倒影印在了江面上,枫树的枝叶轻轻地摆动。四周漆黑一片,只有远处渔船上的灯火在闪烁,发出摇摆不定的光。一条小船悄悄地向这边划了过来,没有发出一点声响,在漆黑的夜幕中,没有人注意到它。
小船轻轻地驶来,荡起了微微的水花,船里的人在微微地叹息。船里的人叫张继,他的脸上带着一丝淡淡的忧伤,他在船上轻轻地叹息。
是科举考试落榜了,还是家里出事了?是正好碰上了安史之乱,还是遭到了贬谪?没有人猜得透他。霜,轻轻地带动了他的愁。
这缠绕在心间的愁,一直让他无法入睡。夜越深,自己好像就越来越清醒。但他不想就这么无眠下去,他多么想安稳地睡个好觉啊,可事不如人愿,他越想睡觉,就越睡不着。他抬头望着天上的月亮,暗叹一声,月儿呀,为什么你也不肯陪伴我呢?没有你在,我感觉好孤独呀!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要是现在有点酒就好了,他想。至少在喝醉之后还能够睡着,也许还能够做个好梦。哪怕是酩酊大醉后,一觉睡到了第二天中午,也比这睡不着要好得多啊!
睡吧,夜已经这么深,必须要睡。虽然不知道明天要干什么,但一定有事要做的。
他叹一口气,随口吟出了一首诗: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篇八
月亮从江边落下,乌鸦在河边的树上啼叫着,霜气布满了整片天空,江旁枫叶不断往下落着,洒在地上,渔船上还点着灯,一个人在渔船上,无论怎么睡也睡不着,他就是我们的大诗人——张继。
科举考试前,他从客店中走出来,向着客店老板吹嘘,这次自己是非中不可了,老板还对他说,要是他这次中了,以后房钱就全免了。他信誓旦旦地参加了科举考试,他对这次中举已经深信不疑,三天后,皇榜贴上了栏中,他大摇大摆地走向那人群,人群中有人欢呼雀跃,也有人灰心丧气,唯独他一人十分沉着的向榜上走,他走到榜前,从头一直看到尾,也没有看到自己的名字,心中一惊,又数了几遍,发现这些名字中连个“继”也没有,他突然想起了父母送他上京时那满怀期待的眼神,夹杂着愧疚与不甘,心中犹如撕裂般疼痛不已。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篇九
在瑟瑟秋风中,江边的枫叶一片片落下,像书信,像雨滴,更像一个离家已久的游子,勾起了思念。
这天,我坐在家中,望着冷清的街道,独自喝着闷酒,吃着无味的橘子,一出门接到朋友转给我一封来自家乡的信。
我打开信封一看,一封信,一个橘子,我打开信,刚扫了几眼,信像一个吸铁石吸引住了:“我儿子一别便是三年,我们想你了,对了,你过得好吗?你种的桔树结果啦,你什么时候回来?”我的眼角湿润啦,是时候回去看看爹娘了。
说走就走,我坐上一条乌篷船,向故乡划去,路过的水面上泛起一阵阵涟漪,晚上我躺在床上还没睡一会儿,一阵寒气向脚底扑来,仿佛一个恶魔要把我拖向深渊,一阵橘子的香味弥漫开来,像是来安慰我保护我似的,“爹娘现在还有想我吗?他们现在睡没睡,我什么时候才能到家?”这一个个问题像一只只蚊子一样飞来飞去,我失眠了,我起身站在船头,天上的月亮发出暗淡的光,仿佛月亮也和我一样失眠了。江边平静极了,像一个未打磨的镜子,像一个洁白的玉盘,又像一个水的溜冰场,这江面仿佛有魔力一般,连月亮和星星都被他拉了下来,月亮也不甘示弱,施展了分身术,水面一个,天上一个,仿佛一个仙境。看到如此美景,我不禁回想起了与爹娘的点点滴滴:和爹娘一起种植树摘橘子,一起开心的吃橘子。
我的耳边传来乌鸦的叫声,仿佛是一个安眠曲,叫落了月亮,叫睡了船家,叫熄了渔灯,可唯独就是没把我叫困,这乌鸦仿佛也在对我说:“张继呀!你都要回家了,还愁什么?”岸边寒风四起,那寒风仿佛是一只无头苍蝇到处乱吹,连岸上的枫叶都被吹落下来,像一个个心怀壮志的年轻人,枫叶落在地上,仿佛为我铺出了一条回家之路,枫叶落在我头上,像一个慈爱的母亲,抚摸着我的头。
我刚平静下来的愁心,仿佛又被这枫叶带动了,思念也像一个气球一样越来越大了,岸上的寒霜,占满了大地,这寒霜仿佛布满了天地,想要一瞬间把这世界冻结一般,我拿起橘子看了看,这上面仿佛出现了爹娘的笑脸,我的身体一下子温暖了起来。
“铛——铛——”一阵阵钟声从远处渺渺传来,这钟声像一把利剑刺穿了宁静的夜晚,就像一只手抚摸着我思乡的愁心,这钟声清晰而悠长,仿佛在诉说着思乡的苦,这敲钟人也一定和我一样想家了吧!钟声贴着水面,随着江水向我奔来,江水轻轻荡漾,伴着小船轻轻晃动。江上的水花一朵一朵朝船上打来,仿佛是想上船和我一起谈心。
枫桥夜泊篇十
“揭榜啦,揭榜啦!”,“走快去瞧瞧!”,“让一下,等等,有我,有我!”。放榜了,街上炸开了锅,榜前熙熙攘攘,挤得水泄不通。天阴沉沉的,我犹豫着要不要过去看看,去吗?去吧,走吧……可一刹那间,我想起,上次不也是信心满满地去查榜吗?结果看见了吗?没有,从来没有!多少次带着自信离家,又是多少次上街买了副“哭丧脸”的面具回家,这次若不上榜,我还有什么颜面回乡见亲!
“张继!”我回头一看,同行友人奔来,“怎么不去看榜?走,我们一起看看去。落榜无妨,三年后再考!”真的无妨吗?我看着友人,心开始动摇,说不定这次就上榜了呢?我的手不自觉的扯袖口,手心里的汗一阵阵的冒出,袖口湿了。
抬头看看榜,没有我,没有,还是没有我的名字。我想着,或许看漏了吧,仔细再看了一遍,没有,还是没有。连着看了很多遍,仍然没有,我的心一下子跌落谷底。又没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