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短歌行教案导入篇一
1、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全诗。
2、培养学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内涵的能力。
3、教育学生自觉珍惜时间,树立远大志向。
体会诗人所流露的情感和人生态度,正确评价诗人。
1、导入新课
说到曹操,历史上对他的评价众说纷纭,毁誉参半。易中天是这样评价曹操的:可爱的“奸雄”: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妍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
曹操到底是怎样的人呢?这节课让我们走进《短歌行》来认识曹操。
2、写作背景
赤壁大战前夕,在曹军用铁锁连舟之后,曹操看着大军威武的气势,以为不日就可扫平四海,统一中原,不禁喜从中来,于是备齐鼓乐,以歌舞壮军威,饮至半夜,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意下抒发了自己立志统一中原的雄心斗志,不禁令人感慨,可惜不久之后,曹操即被孙刘联军大败赤壁,然而这首不朽的乐府诗却被广为传唱。
3、作者介绍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但历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当年,汝南名士许劭称之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陈寿在《三国志》中:“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戏曲舞台上常把曹操塑造成白脸奸臣,成为一一个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的人物。
4、题目解说
《短歌行》是汉乐府曲调名,“长歌”“短歌”是指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短歌行》是曹操按旧题写的新辞,原作共两首,课文选的是第一首,是曹操的传世名篇之一。
5、层次结构
全诗可分为四层:前八句为第一层,诗人慨叹人生有限,抒拨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功业未成的深沉感慨;次八句为第二层,通过思念贤才、宴饮嘉宾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求才若渴的心情;再次八句为第三层,写对贤才的仰慕,想象贤士到来,畅抒情谊;最后八句为第四层,写贤才择主和自己希望搜揽人才以完成统一事业的宏伟抱负。
6、全文分析
明确:(1)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2)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2、这几句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那么“朝露”和“明明”的本体是什么?由此可看出“忧”
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1)作者把人生比作“朝露”,忧的内容是人生短暂、时光易逝。
“朝露”:早上的露水,太阳升起,便转瞬即逝,所以用此意象来表达人生短暂之情。
(2)作者用高高明月,不可掇,来比喻人才难求。忧的内容是“人才难求”。
3、作者要找什么样的人才呢?又将以何种态度对待人才呢?用原文诗句回答
明确:(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用典,借用《诗经》中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句,原指姑娘思念情人,曹操把它借用过来,表达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
(2)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用典,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诗句,凝练生动地描写出对待人才的态度。
用典作用:(1)委婉表意。诗中有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之暗示。
(2)诚少语辞之繁累。
(3)充实内容、美化词句。
(4)使立论有根据。引前人之言或事,以验证作者之理论。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短歌行》。
2、课后练笔:《我眼中的曹操》。
短歌行教案导入篇二
1.导入语:历史上的每一个著名人物都有人去评判,当然有的人说好,有的人说不好,而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诗的作者,有的人说他是治世能臣,乱世奸雄,也有的人说他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而这个人确实是集英雄、奸雄、枭雄于一身,一个雄视古今的人物,同学们他是谁啊?(曹操)对!这个人就是曹操,在我们初中的时候,我们学过曹操的《龟虽寿》、《观沧海》,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曹操的另一部作品《短歌行》,来看看曹操的人才观是怎样的。
板书:短歌行曹操
2.作者:说起曹操,大家都不陌生,而且也学过他的作品,那么就请同学来说一说曹操,好!同学们说的很对,说明老师以前讲的没有白讲,老师在明确一下,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代表作品:《龟虽寿》、《观沧海》。
3.背景:而我们今天所学的《短歌行》这首诗是写于建安十三年,当时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在赤壁之战前夕,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乌鸦向南飞鸣而去,曹操由此创作了《短歌行》。
接下来给大家两分钟时间,读一读这首诗,明确字音并感受一下这首诗,哪位同学来读一下。首先我们来看标题《短歌行》,汉乐府的曲调名,乐府有“长歌”、“短歌”之分,四字句就称为“短歌”,其中“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题材。
我们来齐读一遍古诗,短歌行1、2
我们读完了这首是,我们能体会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
我想问同学们,我们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忧。文中直接表现“忧”的句子有哪些?
明确:“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接下来我们就结合诗句分析思考曹操在“忧”什么?
1)“对酒……去日苦多”译。引导
明确:忧人生苦短,功业未成
人生苦短,人生就如同朝露一样易逝(比喻)
诗人只有借着杯中之酒来消愁解愁绪,那么我想问同学们,就真的能为诗人消愁么?
不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那么什么才能真正消解诗人的愁绪啊
人才,我们接着看
2)青……笙
忧人才难得,贤才难得
要想成就功业,必须有贤才的辅助,曹操在诗中表达了对人才的渴慕之情
用典:指在诗句中或引用,或化用,或改用前任的成句,故事
作用:言简意丰,以少胜多,富有书卷气
3)“呦呦鹿鸣……鼓瑟吹笙”这一句诗人又假设人才如果来了,自己将热烈欢迎的场景
好,我们同学齐读第一节,注意读出“忧”的情感。
第二章的一开始诗人看到了明月,不由的“忧”从中来
思考半分钟
案:前面我们说到时间的流逝使曹操充满了紧迫感,但真正忧的并不仅仅是岁月的流逝,曹操知道时不待我,靠自己的个人努力是难以实现心中的“治世之梦”,所以要依靠人才,但人才如天上的月亮一样难求,所以曹操才会在这个问题上苦苦追求。
而接下来的四句“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是诗人想象贤才归来
“陌”、“阡”都是指田间小路,东西向叫“陌”,南北向叫“阡”,如《桃花源记》中的“阡陌交通”
“枉”枉驾,屈驾。“用”以。“存”探问,问候
“契阔”久别重逢。“”通“宴”。“旧恩”指往日的情谊。
这四句是:客人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枉驾来访,主人久别重逢,欢快畅谈,念念不忘往日的情谊。忧思不绝,仰慕贤才。
最后八句同样运用了比兴和用典的手法
先用比兴的手法,“乌鸦”比喻“贤才”
齐读整首诗
《短歌行》是一首政治性很强的诗作,然而他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了浓郁的抒情意境当中,全诗巧妙地运用了比兴,用典等手法,来表达寓情于理,以情感人的目的,诗人以貌似颓废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渴慕人才和一统天下之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最后,让我们再次齐声朗读这首诗,并背诵本诗。
短歌行教案导入篇三
1.通过预习能介绍作家及创作背景;
2.说出诗人求贤若渴,志在天下的胸怀抱负,并能通过朗读表达;
3.能找出诗歌中一两种艺术手法,说出它的用处。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诵读、合作、探究
曹操的作品《观沧海》、《龟虽寿》
正音
观看《三国演义》视频片段,了解背景。
要求学生边看边作批注,朗读如何处理情感。
进行诵读指导
有着赫赫战功的人他到底因何而“忧”
人生苦短贤才难得功业未就
《短歌行》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言志诗,全篇抒写了年华易逝的感慨,表达了求贤若渴的心情,表现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板书设计
人生短暂
因何而忧?贤才难得
功业未就
黄秋云
短歌行教案导入篇四
1、知识与技能:
(1)找到本诗的诗眼“忧”,了解诗歌创作背景,结合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分析诗人人物形象和诗歌情感。
(2)简单了解建安风骨和歌行体的特点,学习并把握诗歌鉴赏中常用手法:比兴、用典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境创设、新旧知识联想、师生共读、反复吟诵等方式进行文本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带领学生感受曹操作为一代枭雄在乱世的豪情壮志和求贤若渴的心情,引导学生树立时不我待、应有担当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点:理解曹操的“三忧”(人生苦短,求贤不得,功业难成),体会诗人对时光易逝的感慨,对贤才的渴求和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和使用的用典、比兴的手法。
(一)导入
你了解曹操这个历史人物吗?我们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学习过曹操的哪些诗句?
《观沧海》《龟虽寿》
结合你之前的阅读经历,曹操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可从名著、电视剧等分析)
鲁迅先生曾于1927年指出:“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实方法。”又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由于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确实具有多重性,要还其真实面目我们必须用辩证的方法看待问题,才能得出实事求是的结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当年曹操夜宴群雄,横槊赋诗时所吟唱的《短歌行》,从一个侧面来了解一下这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解题:1诗歌体裁:歌行体
“行”是诗歌体裁的一种,常与“歌”并称,可配乐歌唱,汉魏以下的乐府诗常题名为“歌”或“行”。
“长歌”“短歌”都是汉乐府中的曲调名称,根据歌词音节长短进行划分,通常长歌热烈奔放,短歌低吟短唱,所以我们可以从音律节奏和风格来判断长短歌行。
2、建安风格:(三曹代表人物)建安时期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其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二)初读,整体把握
1、全班齐读,感受诗歌节奏,纠正读音
2、在这首诗中,有一种情感反复出现,这就是本诗的诗眼,你能找到它吗?
诗中哪些诗句出现了忧呢?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三)再读,分层把握诗歌内容和情感
请你根据诗歌内容为诗歌划分层次,一起寻找诗人“忧”的原因
第一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手法:设问(人生几何?何以解忧?自问自答)、比喻(把人生比作朝露)、借代(杜康,本是造酒的人,现在指酒)
从中我们看出诗人为何而忧?(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忧)
第二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手法: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指姑娘思念情人,在这里指渴望得到贤才。
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鸣》表现宴会场合的盛况,这里指对招纳贤才的热情。
你知道以上两句用了什么手法吗?(用典)
用典: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引用古籍中的词句和故事就叫做用典。
请你找一找在本诗中还有哪些地方是用典?引用了什么典故?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管子)
周公吐哺(周公广纳贤才)
在第三层中出现了许多意象,请你将这些意象找出来(明月、乌鹊)
这些意象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比兴,将明月比作贤才,将自己比作无枝可依的乌鹊,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求和自己惟恐贤才不至的忧愁)
通过第三层,我们可以分析出诗人在忧什么?(贤才难得)
第四层: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天下归心:天下人都归顺于我(志向)
将用典和比兴的手法结合起来,引用了周公广纳贤才的典故,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并以此起兴,意在表明诗人以开阔的胸怀接纳贤才,唯才是举,渴望天下归心的志向。
从第四层我们能看出诗人为何而忧?(功业难成)
知人论世:介绍曹操,了解本诗创作背景,深入理解诗人“忧”的原因。
这首诗紧紧围绕一个忧字,抒发了作者因时光易逝、功业未就而产生的苦闷心情和招纳贤才、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我们鉴赏了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更深刻地理解了这首诗。我们站在人生之路上,每个人都应该具有危机感和忧患意识,所以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更应该勉励自我,只因为“时不我待”。
拓展:
不能,本诗中诗人表达贤才难得的心情看似重复,其实也存在内在的逻辑性。他用一咏三叹的方式来表达他对人才渴望的迫切心情。他用“以情感之,以礼遇之,以志勉之”的方式来吸引人才。
曹操都意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那么现在你作为领导,你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
你们想成为这样的人才吗?如何成为这样的人才呢?
短歌行教案导入篇五
教学目标:
通过诵读和分析讨论,体味《短歌行》“忧”而奋发、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希望能为学生学习古诗文提供一个一般性的样例(诵读熟悉-解决词句疑难-领悟思想情感-诵读巩固)。
教学设想:
1、贯彻两个思想:诵读是基础,尽量让学生自己讨论分析。
2、本诗的思想感情还是较明显的,但如何深入理解,却是个难点;应该通过分析曹操的生平、为人及写作背景来评析,给学生一些相关的补充阅读材料是必要的。
3、全课教学分为三块:初步体味(熟悉内容),深入体味(讨论分析其思想感情),巩固体味(诵读、听音乐)。深入体味部分用三个问题来结构(你对诗中哪个句子有感触?“忧”、“求贤”各为了什么?曹操何许人也?)。
教学过程:
一、熟悉诗歌
1、导入:
自唱《短歌行》。
(过渡语:遇到古诗文,我们怎样进行学习呢?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它背下来再说)
2、要求学生用5分钟的时间来背诵全诗,之后齐声背诵。
(过渡语:……接着再来解决古诗文中的疑难问题)
3、解决难懂的字词句(要求学生参看注解,提出不懂之处,一起解决。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如“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如“月明星稀,乌鸦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4、叫2个学生个读诗歌。分别叫他们说说自己为什么要这样读诗。再指出其优缺点。
二、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过渡语:……之后,我们再来领悟古诗文的思想感情)
1、讨论分析“名句”。
叫学生说说哪个句子对他有启发。(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2、明确“忧”和“求贤”的思想情感内涵。
(1)提问:你以为在本诗第一段中曹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忧)从哪个句子可以看出呢?忧的是什么呢?(人生苦短)
(板书:对酒当歌,忧的是人生苦短)
(2)、那么从本诗后三段来看,作者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感情呢?(求贤)
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呢?
作者为了什么而“求贤”呢?(求贤才为己用,实现统一天下的宏伟壮志)
(板书:求贤若渴,求的是一统天下)
3、解决“忧”和“求贤”的统一问题:
结合板书,提问:既然曹操那么“忧”,又深知“人生苦短”,为什么没有真的“唯有杜康”了呢,还要那么辛苦地“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还要去“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呢,还要去“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呢,还要去“周公吐哺”呢?要做什么“统一大业”呢?岂不很苦吗?因为世上多的是“享用人生”的人,多的是庸庸碌碌但较安逸的人。(曹操何许人也?)
要求学生讲讲他自己所知道的曹操。(可以是对曹操的评价,也可以是曹操的人生态度,也可以是你知道的曹操的一些故事)
结论:曹操乃世之英雄,《短歌行》乃英雄之慷慨悲歌。
(板书:英雄之慷慨悲歌)
三、诵读体会:
(过渡语:……最后,还是要归结到诵读上来,通过诵读进行巩固。――诵读是学习古诗文的根本大法)
1、叫2个学生个读(配乐),分别叫他们说说为什么这么处理,再简评;再齐声诵读。
2、听歌曲《短歌行》。
板书: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忧的是人生苦短
英雄的慷慨悲歌
求贤若渴,求的是一统天下
四、归纳:参见学习提示
五、作业:练习五
短歌行教案导入篇六
通过诵读和分析讨论,体味《短歌行》“忧”而奋发、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希望能为学生学习古诗文提供一个一般性的样例(诵读熟悉-解决词句疑难-领悟思想情感-诵读巩固)。
1、贯彻两个思想:诵读是基础,尽量让学生自己讨论分析。
2、本诗的思想感情还是较明显的,但如何深入理解,却是个难点;应该通过分析曹操的生平、为人及写作背景来评析,给学生一些相关的补充阅读材料是必要的。
3、全课教学分为三块:初步体味(熟悉内容),深入体味(讨论分析其思想感情),巩固体味(诵读、听音乐)。深入体味部分用三个问题来结构(你对诗中哪个句子有感触?“忧”、“求贤”各为了什么?曹操何许人也?)。
(课前先发“补充阅读材料”,板书题目、作者)?
1、导入:
自唱《短歌行》。
(过渡语:遇到古诗文,我们怎样进行学习呢?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它背下来再说)
2、要求学生用5分钟的时间来背诵全诗,之后齐声背诵。
(过渡语:……接着再来解决古诗文中的疑难问题)
3、解决难懂的字词句(要求学生参看注解,提出不懂之处,一起解决。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如“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如“月明星稀,乌鸦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4、叫2个学生个读诗歌。分别叫他们说说自己为什么要这样读诗。再指出其优缺点。
(过渡语:……之后,我们再来领悟古诗文的思想感情)
1、讨论分析“名句”。
叫学生说说哪个句子对他有启发。(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2、明确“忧”和“求贤”的思想情感内涵。
(1)提问:你以为在本诗第一段中曹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忧)从哪个句子可以看出呢?忧的是什么呢?(人生苦短)
(板书:对酒当歌,忧的是人生苦短)
(2)、那么从本诗后三段来看,作者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感情呢?(求贤)
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呢?
作者为了什么而“求贤”呢?(求贤才为己用,实现统一天下的宏伟壮志)
(板书:求贤若渴,求的是一统天下)
3、解决“忧”和“求贤”的统一问题:
结合板书,提问:既然曹操那么“忧”,又深知“人生苦短”,为什么没有真的“唯有杜康”了呢,还要那么辛苦地“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还要去“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呢,还要去“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呢,还要去“周公吐哺”呢?要做什么“统一大业”呢?岂不很苦吗?因为世上多的是“享用人生”的人,多的是庸庸碌碌但较安逸的人。(曹操何许人也?)
要求学生讲讲他自己所知道的曹操。(可以是对曹操的评价,也可以是曹操的人生态度,也可以是你知道的曹操的一些故事)
结论:曹操乃世之英雄,《短歌行》乃英雄之慷慨悲歌。
(板书:英雄之慷慨悲歌)
(过渡语:……最后,还是要归结到诵读上来,通过诵读进行巩固。――诵读是学习古诗文的根本大法)
1、叫2个学生个读(配乐),分别叫他们说说为什么这么处理,再简评;再齐声诵读。
2、听歌曲《短歌行》。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忧的是人生苦短
英雄的慷慨悲歌
求贤若渴,求的是一统天下
上课的准备内容:
诵读的背景音乐、《短歌行》歌曲、电脑和音箱。
教学补充阅读材料。
短歌行教案导入篇七
1、品味诗中表现出来的求贤若渴的思想
2、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3、培养高尚的品德情操
【教学方法】诵读鉴赏,讨论分析
【教学设想】通过诵读、分析讨论,体味《短歌行》“忧”而奋发、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具体教学步骤】
一、导语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里以吐纳风云的气势,睥睨历代君主:“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诚然,以毛泽东的文治武功,的确可以站在这样的高度去俯视封建君王。如果历只有一个人可以与他相提并论,这个人只能是魏武帝曹操。
二、作者介绍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实行“唯才是举”的政策。“挟天子以令诸侯”。“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曹操有很高的艺术修养。他的乐府诗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其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格调苍凉悲壮,有很高的艺术性。有《曹操集》。
三、写作背景
赤壁大战前夕,在曹军用铁锁连舟之后,曹操看着大军威武的气势,以为不日就可扫平四海,统一中原,不禁喜从中来,于是备齐鼓乐,以歌舞壮军威,饮至半夜,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意下抒发了自己立志统一中原的雄心斗志,不禁令人感慨,可惜不久之后,曹操即被孙刘联军大败赤壁,然而这首不朽的乐府诗却被广为传唱。
四、文题理解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相和歌•平调曲》。乐府又有《长歌行》。长歌、短歌是指曲调长短而言。行,古代歌曲的一种体裁。这大概是用于宴会的歌辞。
五、同学有感情朗诵示范朗诵
六、整体感知、赏析全篇
(一)解构诗句分节鉴赏
在里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那么愁的是什么呢?格调(风骨)如何?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情调悲凉,慨叹人生短促和年华消逝;更重要的是全诗洋溢着高昂的情绪,蕴藏着及时努力的思想。而与诗人求贤未得、功业未就有密切关系。
在这八句诗中,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甚至反动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目的而愁,那就成为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在这里所表达的愁绪就是属于后者,应该得到恰当的历史评价。
设疑:这里引用的哪些诗句?表达了什么内容?运用的是什么手法?
明确:这八句情味更加缠绵深长了。“青青”二句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传给我音信?)曹操引用这首诗,而且还说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诵它,这实在是太巧妙了。用典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而这感人力量正体现了文艺创作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紧接着他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竭诚待以“嘉宾”之礼的。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因为曹操所写的是诗,所以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即含蓄的表达方式)。
设问:这组诗句与前面诗段是怎样关联并发展诗意的?
提示:这八句是对以上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以上十六句主要讲了两个意思,即为求贤而愁,又表示要待贤以礼。前四句又在讲忧愁,是照应第一个八句;后四句讲“贤才”到来,是照应第二个八句。因此使全诗更有抑扬低昂、反复咏叹之致,加强了抒情的浓度。再从表达诗的文学主题来看,这八句也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含有深意的。
第一种说法:天上的明月常在运行,不会停止(“掇”通“辍”,“晋乐所奏”的《短歌行》正作“辍”,即停止的意思);同样,我的求贤之思也是不会断绝的。关于这一点作者在下文还要有更加明确的表示,这里不过是承上启下,起到过渡与衬垫的作用。
第二种说法:“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字面意为“天上那明亮皎洁的月亮,什么时候才可以摘取呢?”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比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设疑:前四句的内容可作那些解读?
前四句是自然环境描写。相传这首诗写于曹操与孙权对战前夕,曹操在长江边宴请诸将,其实月近中天,使诗人豪兴大发。所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贤士,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徬徨者的处境与心情,然而作者不仅丝毫未加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完全是以通情达理的姿态来吸引和争取人才,也是充分发挥了诗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
设问:最后四句是怎样表达主旨的?
分析提示:最后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我,确切地点明了本诗的主题。引用“周公吐哺”的典故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越多越好(山不厌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厌士,故天下归心)。
(二)根据所讲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1、诗作表达了什么样的主旨(主题思想)?
2、本诗运用了那些艺术表现手法?
3、诗人如何曲折表达自己求贤若渴的急切心情的?
七、小结
《短歌行》的流露了作者渴望招贤纳士、建功立业的急切心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了他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政令。
八、作业熟练诵读领悟主旨
九、板书设计
短歌行教案导入篇八
1、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全诗。
2、培养学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内涵的能力。
3、教育学生自觉珍惜时间,树立远大志向。
二、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人所流露的情感和人生态度,正确评价诗人。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说到曹操,历史上对他的评价众说纷纭,毁誉参半。易中天是这样评价曹操的:可爱的“奸雄”: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妍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
曹操到底是怎样的人呢?这节课让我们走进《短歌行》来认识曹操。
2、写作背景
赤壁大战前夕,在曹军用铁锁连舟之后,曹操看着大军威武的气势,以为不日就可扫平四海,统一中原,不禁喜从中来,于是备齐鼓乐,以歌舞壮军威,饮至半夜,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意下抒发了自己立志统一中原的雄心斗志,不禁令人感慨,可惜不久之后,曹操即被孙刘联军大败赤壁,然而这首不朽的乐府诗却被广为传唱。
3、作者介绍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但历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当年,汝南名士许劭称之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陈寿在《三国志》中:“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戏曲舞台上常把曹操塑造成白脸奸臣,成为一一个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的人物。
4、题目解说
《短歌行》是汉乐府曲调名,“长歌”“短歌”是指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短歌行》是曹操按旧题写的新辞,原作共两首,课文选的是第一首,是曹操的传世名篇之一。
5、层次结构
全诗可分为四层:前八句为第一层,诗人慨叹人生有限,抒拨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功业未成的深沉感慨;次八句为第二层,通过思念贤才、宴饮嘉宾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求才若渴的心情;再次八句为第三层,写对贤才的仰慕,想象贤士到来,畅抒情谊;最后八句为第四层,写贤才择主和自己希望搜揽人才以完成统一事业的宏伟抱负。
6、全文分析
明确:(1)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2)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2、这几句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那么“朝露”和“明明”的本体是什么?由此可看出“忧”
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1)作者把人生比作“朝露”,忧的内容是人生短暂、时光易逝。
“朝露”:早上的露水,太阳升起,便转瞬即逝,所以用此意象来表达人生短暂之情。
(2)作者用高高明月,不可掇,来比喻人才难求。忧的内容是“人才难求”。
3、作者要找什么样的人才呢?又将以何种态度对待人才呢?用原文诗句回答
明确:(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用典,借用《诗经》中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句,原指姑娘思念情人,曹操把它借用过来,表达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
(2)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用典,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诗句,凝练生动地描写出对待人才的态度。
用典作用:(1)委婉表意。诗中有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之暗示。
(2)诚少语辞之繁累。
(3)充实内容、美化词句。
(4)使立论有根据。引前人之言或事,以验证作者之理论。
四、布置作业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短歌行》。
2、课后练笔:《我眼中的曹操》。
短歌行教案导入篇九
1、知识与技能:
(2)简单了解建安风骨和歌行体的特点,学习并把握诗歌鉴赏中常用手法:比兴、用典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境创设、新旧知识联想、师生共读、反复吟诵等方式进行文本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和使用的用典、比兴的手法
(一)导入
你了解曹操这个历史人物吗?我们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学习过曹操的哪些诗句?
《观沧海》《龟虽寿》
结合你之前的阅读经历,曹操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可从名著、电视剧等分析)
鲁迅先生曾于1927年指出:“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实方法。”又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由于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确实具有多重性,要还其真实面目我们必须用辩证的方法看待问题,才能得出实事求是的结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当年曹操夜宴群雄,横槊赋诗时所吟唱的《短歌行》,从一个侧面来了解一下这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解题:1诗歌体裁:歌行体
“行”是诗歌体裁的一种,常与“歌”并称,可配乐歌唱,汉魏以下的乐府诗常题名为“歌”或“行”。
“长歌”“短歌”都是汉乐府中的曲调名称,根据歌词音节长短进行划分,通常长歌热烈奔放,短歌低吟短唱,所以我们可以从音律节奏和风格来判断长短歌行。
2、建安风格:(三曹代表人物)建安时期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其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二)初读,整体把握
1、全班齐读,感受诗歌节奏,纠正读音
2、在这首诗中,有一种情感反复出现,这就是本诗的诗眼,你能找到它吗?忧
诗中哪些诗句出现了忧呢?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三)再读,分层把握诗歌内容和情感
请你根据诗歌内容为诗歌划分层次,一起寻找诗人“忧”的原因
第一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手法:设问(人生几何?何以解忧?自问自答)、比喻(把人生比作朝露)、借代(杜康,本是造酒的人,现在指酒)
从中我们看出诗人为何而忧?(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忧)
第二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手法: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指姑娘思念情人,在这里指渴望得到贤才。
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鸣》表现宴会场合的盛况,这里指对招纳贤才的热情。
你知道以上两句用了什么手法吗?(用典)
用典: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引用古籍中的词句和故事就叫做用典。
请你找一找在本诗中还有哪些地方是用典?引用了什么典故?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管子)
周公吐哺(周公广纳贤才)
在第三层中出现了许多意象,请你将这些意象找出来(明月、乌鹊)
这些意象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比兴,将明月比作贤才,将自己比作无枝可依的乌鹊,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求和自己惟恐贤才不至的忧愁)
通过第三层,我们可以分析出诗人在忧什么?(贤才难得)
第四层: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天下归心:天下人都归顺于我(志向)
将用典和比兴的手法结合起来,引用了周公广纳贤才的典故,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并以此起兴,意在表明诗人以开阔的胸怀接纳贤才,唯才是举,渴望天下归心的志向。
从第四层我们能看出诗人为何而忧?(功业难成)
知人论世:介绍曹操,了解本诗创作背景,深入理解诗人“忧”的原因。
这首诗紧紧围绕一个忧字,抒发了作者因时光易逝、功业未就而产生的苦闷心情和招纳贤才、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我们鉴赏了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更深刻地理解了这首诗。我们站在人生之路上,每个人都应该具有危机感和忧患意识,所以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更应该勉励自我,只因为“时不我待”。
拓展:
不能,本诗中诗人表达贤才难得的心情看似重复,其实也存在内在的逻辑性。他用一咏三叹的方式来表达他对人才渴望的迫切心情。他用“以情感之,以礼遇之,以志勉之”的方式来吸引人才。
曹操都意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那么现在你作为领导,你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
你们想成为这样的人才吗?如何成为这样的人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