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黑白黑白彩色篇一
“粽子粽子我爱你,爱的好想吃掉你。”我很满意地坐在卖粽子的小摊上,期待美味、香甜粽子的到来。
我舒舒服服坐在椅子上,摊主端过来一个洁白清亮的盘子,盘子里盛有两个粽子,摊主聪明的把黑白粽子按照八卦的布局排列开来。更有趣的是摊主在白粽子上加一个黑蜜饯,在黑粽子上加一个浑身亮丽的白山药,整个粽子便栩栩如生了,使得我都不愿吃掉它了。或许这就是粽子店如此红火的原因吧!
拿起叉子,卯足了劲儿地刺去,锋利的叉子虽刺穿了粽子的身体,但提起时粽子并没有跟着一同起身,仍高贵地躺在盘子上,对于我这个吃东西从未用过叉子的乡巴佬来说,这可是我有始以来从未遇到过的大灾难。一次、两次、三次……都未成功。失望的我正准搬师回朝的时候,突然想起中午吃饭时无意间拿了把勺子还放在裤兜的事了。连忙坐下来,把手伸向热乎乎的口袋里,掏出了“大救星”———勺子星君。轻轻地挥动着勺子,挖走一小块黑米粽子,塞进嘴里,闭上眼,像个美食家,细细地品味着喷香的黑粽子,为它的“另一番美味”不注的点头,紧接着又挖了一块白粽子,吃了一口,但不知怎的,可惜地摇了摇头,叹了口气,又吃了起来,中间再也没说过一句话,或许是默认了对此物的判断。
回到家时,天早已黑下来。吃了晚饭,躺在床上,回想了那盘粽子的“味道”,不禁半喜半优,像是一个疯魔。
那块黑粽子,吃到一口:虽为米粒,咬起来却并不软弱,反而多多少少有一些刚强,阿,等吃到的第二口:“黑粽子上撒了把糖籽,加上糖籽之后,反而甜而不腻,吸收了糖籽甜分的黑粽子变得更加庞大,团结。所以,我毫不犹豫地吃掉了它。
白粽子与黑粽子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
第一口白粽子:咬了一口才发现它软塌塌的,多少有一些像那一辈子屈服的懦夫,而这种屈服有点出乎了我的想象。第二口:白粽子上也撒了些糖籽,吃起来又软又腻,使得我不太情愿地吃掉了它。
这黑白两种粽子,他们像人一样,一个刚定坚毅,有着不屈的信念;另一个则软弱而胆小怕事,只会一畏逃避。在这里我愿做第一种人,像黑粽子一样,不屈不挠。
请问,如果是你,你选择第一种,还是……第二种呢?
黑白黑白彩色篇二
我们浙东是没有马的。据说只有很远很远的草原上才有马。马的启蒙来自电影。电影《啊,摇篮》里有马,一匹马驮两只摇篮,敌人追来时,小孩啼哭,而马不会,它们静静地站着,一动不动,似乎预知所面临的危险。电影《小花》,马驮着英雄的战士奋勇杀敌,河能淌,山能爬,桥能过。那时马也是电影的主角,如果没有马就不能算战争片。
马在我们眼里一样是优秀的电影演员,它知道要告别主人了,它会依依不舍,一边鸣叫,一边转过头去。有的马还会救人,把受伤的战士驮回营地。那一刻,我对马充满了崇高的敬意。我们都充满了无限的敬意。
大约在我十岁的光景,我们村子里来了一匹马。我们激动地跑过去看它,把村里的小路踩得咚咚响。
眼前的马虽然没有电影中的潇洒身段,仍然让我们感到亲切。因为,它也是马。
这是一匹白马。听说还只有两岁。我自然惊奇不已。只有两岁,怎么可以给人骑呢?它受得了吗?我隔壁的小妹妹也是两岁,但她还在吃奶,每天得由人抱着。
马的主人,那个拍照的人,笑了,说,马两岁相当于人的十五六岁。它们的寿命只有二三十年。
我想摸摸马,拍照的人同意了。于是,我平生第一次摸到了马,摸到了让我充满崇高敬意的马。
有生意了,拍照的人让人跟马站到一块儿。有的一只手搭在马背上,一只手叉在腰间;有的手牵着马绳;有的什么也不做,清汤似的站在马旁边;也有的骑到马背上。马好脾气,一动不动地站着,任由人摆布,仿佛知道自己只是配角而已,偶尔打个响鼻,会被拍照的人呵斥一下。马低下头,似乎觉得难为情。拍照的低着头,说,抬起头。站在旁边的人马上把头抬得高高的。拍照的马上纠正,不是说你,是马。嘿,马果真抬起了头。
像这样拍照,跟在镇上的照相馆不同,前者先拍照后付钱,而后者正好相反。拍了照的人便会有一种念想,日夜盼望着拍照的早点来,大家都希望看到自己的照片。不过,老实说,拍照的生意并不怎么样,年纪大的不会拍,怕那笔费用;年纪小的,做父母的也不太愿意花那个钱。所以,每当拍照的人松松垮垮地牵着白马出村的时候,我心里很难过,替白马感到怅然,它本该与影片中的马一样纵横于战场,成为人人敬仰的战斗英雄。
白马有几次想甩开蹄子,我看到了从它肌肉里闪过去的弧线,奔跑是马的权利,也是它作为马的一种象征。我都屏住呼吸了,期待着马“嘚嘚嘚”的蹄声在村口那棵老樟树下响起。拍照人朝白马身上重重抽打了几鞭,从变形的嘴巴来看,似乎在狠狠地骂它。马,最终还是修改了自己的步子,跟在拍照人身后,不紧不慢地出了村子,在我的目光里慢慢消失。但,我晓得白马过几天还会被牵来,它是拍照人的道具,只要拍照人的相机挂在胸前,白马仍然会再来。
村里迫切需要拍照的人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年轻人。他们急着找对象,见面前必须有一张照片请媒人转交对方。对方凭一张黑白二寸照,识别一个人的五官“仪整”(方言,端正)与否,然后决定见还是不见。还有一种是生病的人。据说,拍照可以消除晦气。屋西的杏婶婶男人得了重病,他家人把他抬到乡里的照相馆里拍照,原本拍的是遗照,不想,他拍照后站了起来。从此,村里人笃信拍照比看医生更灵验,尤其上了年纪的人,一旦感到不舒服,就想拍照,似乎拍照是一味灵丹妙药。这听起来更像一种民间偏方。
我没有跟马拍过照片。母亲说,你还小,也没病,拍什么照片。我遗憾,又似乎不能为此遗憾。
拍照人送照片的时候,自然还是牵着马,择村口一棵大樟树下,让一个村民去通知村民来取照片。此刻的他一点都不着急,慢笃笃地抽根烟。他知道接下来的辰光,会有一拨人来,即使今天取不完也不要紧,他可以让别人带。
如果拍坏了,可以重新拍,不必重复付钱。拍坏的标准是两个:一是拍的人眼睛闭上了,这个责任是拍照人;还有,身后的马突然动了,照片中的马被虚掉了,或者马突然侧过去,露一个大屁股给人作背景。这样的照片是作为废片处理掉了,有时拍照的也洗出来白送人。得到照片的人虽然嘴上不说,甚至还会装模作样地责怪几句,其实心里乐开了花,因为白白得了一张照片,他仍然会把这张照片郑重地挂起来。
很快,有人急冲冲跑过来,脚还没站稳,脖子伸得老长,迫不及待的样子。
拍照的人悠笃笃地取出一个大纸袋,从里面掏出一沓白色小纸袋,逐一翻找。几个小后生手搭着肩膀,目光像箍桶的篍,紧紧围着拍照人的手指头。那手指头突然不动了,随即快速抽出来,小后生们的脖子不由往上提,像被人捏住了似的。这个时候是最热闹的,拿到照片的,咧着嘴看上个半天。没有拿到的,手攀着拍照人的照相盒,焦灼不安。
一些路过的人,则看看这张,看看那张,点评几句。只有马是最安静的,它静静地站在一边,偶尔打个响鼻,偶尔甩甩尾巴,或动动蹄子。似乎周围的一切跟它没有关系,其实在一大沓照片中都有它的。
拍照人一边给人取照片,一边还扭过头来跟路过的人打招呼。那些招呼有时成了吆喝,有时也能成交几笔生意。后来,拍照人还建议姑娘在照片上着色。他拿出样片来,照片上的姑娘像出水芙蓉一样,红扑扑的脸蛋,红红的嘴唇,还有身上的衣服着成了淡绿色,这个美是令人惊艳的。
人们喜欢用“像林妹妹”这个短语来形容一个姑娘的美。着了色的照片上的人,就有林妹妹的美。姑娘们个个按捺不住内心的欢喜,要求给自己的照片着色。拍照人也欢欢喜喜地收回照片,答应过段时间送过来。着色照例是收钱的。
拍照人一趟又一趟,送照片也拍照片,每次都不会让自己的脚头落空。隔段时间总会看到他,挂着相机,牵着马,如修行之人,只不过他的背景是村庄,而不是沙漠。拍照人出村的时候依然牵着白马,相机是背的,不是挂的。
关于拍照,还有几个荒唐的说法。刚开始,村里人以为拍照会把人的血抽走,那咔嚓一声,就是把血抽走。连续拍三张,人就会昏厥。又有人说照片的底片不能烧,一烧就会有血流出来,又一个很恐怖的说法。
还有一个说法,说是拍照脱晦,那是因为人身上的晦气全转移到了身旁的那匹白马身上。听到这个说法我心里特别难过。马,替村里人消灾脱晦,又有谁给马平安呢?马被人牵来牵去,原来是充当民间故事的工具。难过的时候,我会忍不住摸摸它,就像母亲摸我的头。马温顺地站着,扑闪着一双大眼睛,目光清澈、温润,鼻子冲着我呼呼地冒气,似乎它想给我免费拍照。我一想到这个层面,就会激动起来。一激动,把那个民间偏方忘记了。我又替马高兴起来。
可能镇上有了彩色照相馆后,流动拍照才慢慢淡下去,直至后来没有再看到过。不过,拍照人给我们的村庄留下了记忆,虽然黑白,但有时经得起回忆的还是那种简单的'黑白。
我至今还记得六岁时拍的照片,照片上的我扎着一根小辫子,身穿衬衫,下面是一条直条子的长裤,裤管一只挽着,另一只直直垂到脚踝。估计我刚从外面玩回来。脚上是一双棕色的塑料凉鞋,平底,前后开口,脚背上搭着三四条横襻。真看不出这是女孩子的凉鞋,只是因穿在我的脚上,所以,就是女孩子的凉鞋。
这张照片是我堂妹的舅舅给我拍的,那年他从上海来看他姐姐,给我们几个拍了几张照片。自然,我的背后没有马,但把后面的水缸清楚地拍了进去,还有一只黑白母鸡,它恰巧从我身后跑过。
很遗憾,这张照片被我着色损坏了。我看到别人着色后很漂亮,手一痒,拿来颜料直接涂,看看不行,拿水蘸上去。结果照片褪色、损坏,似乎销毁了我的童年。
黑白黑白彩色篇三
;游梦之域 王志平 摄
古堰画乡 彭献民 摄
大海故乡 王建军 摄
偶然 杜春森 摄
流光 谭进 摄
冬趣 张立新 摄
风景这边独好 赵红 摄
森林瀑布之美 王鎮国 摄
摄影术的发明经历了黑白到彩色的过程,但黑白照片一直没有过时。不仅不过时,反而会自带几分古典气质。黑白本身也是对万千色彩的简化,当所见的彩色照片太多的时候,用黑、白、灰表现事物,会让观者对熟悉的事物产生陌生的感觉。黑白照片除了画面内容之外,关键是影调的控制,无论是长调、中调、短调,还是软掉、中间调、硬调,都有很多的表现可能。
相关热词搜索:;黑白黑白彩色篇四
;本期几位小朋友选用水性笔作为绘画工具,运用点线面的表现手法呈现作品。谢卓辰小朋友的《我眼中的房子》房子与自然相结合,颇(pō)有设计感;任宣如小朋友的《家里的温暖彩色》画面温馨(xīn)恬(tián)静;黎靖媛小朋友的《果篮》硕(shuò)果满篮,真诱人!陈歆宁小朋友的《仙人球》真像南瓜呢。几位小朋友的作品都很棒,要注意欣赏细节哦!
从下面几幅作品中,可以看出小朋友们对绘画很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希望小朋友们对绘画能始终保持热情,不斷进步,在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好,继续加油哦!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