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介绍赤壁风景字赤壁写景篇一
本意谓诵说,或谓铺陈描写的特点和方法。到战国时期形成为一种文体。最早以赋名篇的是战国时人荀况所作的《礼赋》、《知赋》等五篇。班固《两都赋序》:“赋者,古诗之流也。”可见赋体是由诗演变而来。给予汉赋直接影响的则是楚辞,故楚辞也称为赋,《汉书·艺文志》有“屈原赋”、“宋玉赋”、“唐勒赋”之目。两汉时期赋形成为一种特定的体制,并成为两汉文学的大宗。
赋在形式上讲究文采,注重声韵,兼具诗的韵律、节奏和散文的章法、句式。规模宏大,以铺叙为主的称为“大赋”;篇幅较短,着重抒情的称“小赋”。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和文赋这样几个主要阶段。
赋体之一。赋体的发展,从汉赋至律赋,是由散体逐步走向骈偶化和格律化的过程。在唐宋古文运动的影响下,一部分赋又呈现出由骈俪返向散体的倾向,无论是在对偶、声律、用典方面,都显得比较自由。它大量吸收了散文的写作经验,章法灵活多变,句式参差错落,同时又保留了小赋的某些特点,骈散结合,在总体上兼具散文和赋体的格局。人们把这类新赋称为文赋。杜牧《阿房宫赋》、欧阳修《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等,都是其代表作。
第1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 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兴之所至,信口吟诵《诗经·陈风·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把明月比喻成体态娇好的美人,期盼着她的冉冉升起。与《月出》诗相回应,“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并引出下文作者所自作的歌云:“望美人兮天一方”,情感、文气一贯。“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游人这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因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着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就好像在太空中乘风飞行,悠悠忽忽地离开人世,超然独立;又像长了翅膀飞升入仙境一样。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这是本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第2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这里所说的“美人”实际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段歌词全是化用《楚辞· 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之意,并将上文“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内容具体化了。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见,已流露了失意和哀伤情绪,加之客吹洞箫,依其歌而和之,箫的音调悲凉、幽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竟引得潜藏在沟壑里的蛟龙起舞,使独处在孤舟中的寡妇悲泣。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
第3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此段由赋赤壁的自然景物,转而赋赤壁的历史古迹。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文理转折自然。但文章并不是直陈其事,而是连用了两个问句。首先以曹操的《短歌行》问道:“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又以眼前的山川形胜问道:“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两次发问使文章又泛起波澜。接着,追述了曹操破荆州、迫使刘琮投降的往事。当年,浩浩荡荡的曹军从江陵沿江而下,战船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曹操志得意满,趾高气扬,在船头对江饮酒,横槊赋诗,可谓“一世之雄”!如今他在哪里呢?曹操这类英雄人物,也只是显赫一时,何况我辈!因而,如今只能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才把悲伤愁苦“托遗响于悲风”,通过箫声传达出来。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
第4段,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客曾“羡长江之无穷”,愿“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即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认识。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又何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呢!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说明。那么什么为我们所有呢?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我们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
第5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清代古文家方苞评论这篇文章说:“所见无绝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闲地旷,胸无杂物,触处流露,斟酌饱满,不知其所以然而然。岂惟他人不能模仿,即使子瞻更为之,亦不能如此适调而畅遂也。”苏轼通过各种艺术手法表现自己坦荡的胸襟,他只有忘怀得失,胸襟坦荡,才能撰写出“文境邈不可攀”的《赤壁赋》来。
(1)“情、景、理”融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形成了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
(2)“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郁郁顿挫,如“万斛泉涌”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对偶不同,它相对更为自由,如开头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意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并且极富声韵之美,体现了韵文的长处。
(3)形象优美,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连用的六个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音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写得具体可感,效果极佳。
《后赤壁赋》是《前赤壁赋》的续篇,也可以说是姐妹篇。前赋主要是谈玄说理,后赋却是以叙事写景为主;前赋描写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后赋则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时间也移至孟冬;两篇文章均以“赋”这种文体写记游散文,一样的赤壁景色,境界却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诗情画意。前赋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后赋则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不同季节的山水特征,在苏轼笔下都得到了生动、逼真的反映,都给人以壮阔而自然的美的享受。
文中写苏子独自登山的情景,真是“句句如画、字字似诗”,通过夸张与渲染,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文中描写江山胜景,色泽鲜明,带有作者个人真挚的感情。巧用排比与对仗,又增添了文字的音乐感。读起来更增一分情趣。但总的来说,后赋无论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不及前赋。神秘色彩,消沉情绪与“赋”味较淡、“文”气稍浓恐怕是逊色于前篇的主要原因。
《后赤壁赋》在苏子和“客”游赤壁时,“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且苏子睡后“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苏子以为道士即先前所见之鹤。本段描写为文章平添了一份神秘色彩。
苏轼的诗文中,很多地方都写到了鹤,如《放鹤亭记》《鹤叹》等都有对鹤的生动描写与赞美。我们知道,鹤在古代是放达隐逸的象征,是超脱不群的象征,是超然尘世的象征。所以,游赤壁后入睡的苏子在梦乡中见到了曾经化作孤鹤的道士,在“揖予”“不答”“顾笑”的神秘幻觉中,表露了作者本人出世入世思想的矛盾所带来的内心苦闷。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都是北宋著名作家苏轼的代表作。这两篇(首)作品,同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同是以赤壁为题,都写赤壁景色,都缅怀和赤壁有关的历史人物,然而细细品味这两篇(首)作品,会发现它们同中存异。
《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集中写景。开头一句“大江东去”写出了长江水浩浩荡荡,滔滔不绝,东奔大海。场面宏大,气势奔放。接着集中写赤壁古战场之景。先写乱石,突兀参差,陡峭奇拔,气势飞动,高耸入云——仰视所见;次写惊涛,水势激荡,撞击江岸,声若惊雷,势若奔马 ——俯视所睹;再写浪花,由远而近,层层叠叠,如玉似雪,奔涌而来——极目远眺。作者大笔似椽,浓墨似泼,关景摹物,气势宏大,境界壮阔,飞动豪迈,雄奇壮丽,尽显豪放派的风格。为下文英雄人物周瑜的出场作了铺垫,起了极好的渲染衬托作用。
《赤壁赋》写景则迥然不同。作者在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活动后即写景。诗人泛舟江上,正是初秋时节,柔柔的秋风徐徐吹来,摆弄着诗人的衣角头发,吹走恼人的暑热,大江江面,水波不兴,风平浪静。诗人信笔写来,心情闲适潇洒。在写了诗人和客人饮酒咏诗之后,诗人再写日出后的赤壁江景:白茫茫的薄雾浮起在宽阔的江面上,在皎洁的秋月照射下,江面水天相接,晶莹透明。诗人所写秋夜月下江景,反衬其澄澈无滓、洒脱无求的内心世界,《赤壁赋》所写的赤壁景写得空明柔美,反衬出了诗人怡情山水,闲适洒脱的心境。
介绍赤壁风景字赤壁写景篇二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我去沂河边玩了。
沂河两岸的风景是多么美丽呀!比如阳光沙滩、凤凰广场、橡胶坝……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阳光沙滩,阳光明媚,风光迷人沙滩上的沙软软的,很细腻,赤脚走在上面非常舒服,简直是给脚做了一次免费的足浴。有的小朋友在沙滩上堆沙堡,有的人拍照纪念,还有的人在沙滩上跑来跑去嬉戏,好不热闹。
走进凤凰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标志性建筑物,那是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昂首挺胸的立在那里真是漂亮极了!广场有许多健身游乐设施,很多人在那里做运动。小朋友们则在一旁的滑梯上玩的不亦乐乎,周围还有花花草草,各种各样的绿植。一道道石砖砌成的小道延伸到其他地方,供游人行走。
沂河的橡胶坝是亚洲最长的橡胶坝,犹如一条巨龙横贯在沂河之中。俨然是沂河中一道美丽的风景。那里的河水很湍急,由于橡胶坝的阻拦,下游的水很浅我和爸爸妈妈,沿着长长的阶梯走下去,有一个个小水汪。踩着石头在河里走,我们还捉到了几条小鱼。有黑色的,金色的,黑白相间的。
沂河的美景,真美呀!
介绍赤壁风景字赤壁写景篇三
赤壁有三座山:赤壁山、南屏山、金鸾山。我们先参观赤壁山。我们在山上看见周瑜巨大的石像真高啊,大约有五六米!他望着远方,好威风!
我们向前走,看见xxx赤壁大战陈列馆xxx几个大字,我们进去了.三国人物展厅里面塑像有:赵云、刘备、张飞、关羽、曹操.......蜡像馆里xxx舌战群儒xxx的人物象真的!还有草船借箭,借东风的战斗场面都很象。
我们游完了赤壁山,来到南屏山。山上长满了竹子,竹林中有个拜风台,里面有三请殿,殿里供着几个神佛像。三清殿前面是五侯宫,里面供着诸葛亮等人的木雕像,里面香雾缭绕,有人在拜祭他们。
我们有来到金鸾山。金鸾山上两棵连体银杏,树龄有一千八百年。它们并列长着,一棵靠在另一棵身上,很亲热。树的不远处有风雏庵,那是庞统阅读兵书的地方。
我们下山后,还参观了三国雕塑园,里面正在建设。我想,以后来到赤壁,将会看到更多的美景。
介绍赤壁风景字赤壁写景篇四
风飘飘,水汤汤,掸掸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黄昏、残阳如血、沧海如幕中,来到这个古战场——赤壁。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面前的赤壁却让这位大作家看得迷惘。
“这张面具带得太久了。”苏轼小声说道。他回想在朝中的日子,周围的环境迫使他只能点头哈腰,没有人见过真实的他,只有他的诗中才肯把真情流露。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遥想公瑾当年……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想起了公瑾,周公瑾难道不是自己的写照吗?经天纬地,胸有经纶,堂堂正正的一个男子汉。为何自己偏偏不能撕开面具,去痛快淋漓地做人呢!
他无意中一句实话,就遭人陷害,被贬黄州。他也曾想,等我有了出头之日,我定要报仇……想到这里,他不由得一惊,汗水从额上溢出,顺着脸往下流着;我怎么有这种想法,难道装备着面具整天勾心斗角的生活我已经适应了,还是因为近墨者黑,我也成为了其中一员?不,我应该出淤泥而不染,我要清者自清!
他的声音很小,却回荡在这静静的赤壁中。天空下铺满金色,月亮不知何时已经出现,赤壁映着金色显得更加尊贵。又是一阵清风,吹着水卷起了涟漪,他的心在这水波中慢慢地沉默。
“你是谁?”苏轼在迷蒙中看见了一个身影,他不是曹孟德吗?想当年他擒吕布,破袁绍,平袁术,败张鲁,挟天子以令诸侯,把酒临江,横槊赋诗,岂非一世之雄,而今安在?回过神来,那身影已经不在,苏轼还漂泊在这赤壁之上。
苏轼如梦初醒,人生在世,何必太在意名利,纵然神勇一世,名垂千古,到头来不还是化为尘土一堆吗?何不摘去这遮脸的累赘,做回真实的自己,做大自然的一员,“侣鱼吓而友麇鹿”,“渔樵于江渚之上”,一生逍遥,何其痛快。
苏轼蹲下身子,以手舀水,用这赤壁之水将面具洗去。倾刻回船舱,命仆人煮酒,痛饮数碗,大醉而卧。
文外音:有很多时候,人总是用自己造的面具来给自己编写一部悲剧。放弃勾心斗角吧,放弃老谋深算吧,也放弃追名逐利的丑恶嘴脸吧。真正的人生从取下面具的那一刻开始!
介绍赤壁风景字赤壁写景篇五
暑假的一个周末,我们一家去赤壁古战场游玩。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车程,来到了我盼望已久的赤壁古战场旅游区。
远远看到景区大门上刻着“赤壁古战场”五个大字,在阳光照耀下金光灿灿,好不威武。来到寨门仿佛身临三国时期东吴大营。进入寨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长方形的比武台,台上放置着许多兵器还有些栩栩如生的雕像,一个个身强力壮的士兵,拿着刀枪,守护自己的家园。
沿着古朴的步道走了一会儿,我们就来到了一个小草屋门前,庭院里长着一棵参天大树,已有一千多年了,据说是凤雏先生当年亲自栽种的,他也是小草屋的主人。
接着,我们步行了好几分钟来到下一个景点,在一个巨石垒起来的巨石阵下,远远看到石头上刻着“赤壁”两个红色大字。石壁旁边高高耸立着一个高大威猛、英俊潇洒的石像,这不是三国时期东吴大都督周瑜吗?我仿佛看见他手握一把锋利宝剑,奋“笔”疾书在那块大石头上深深地刻下名垂千古“赤壁”二字。
离开赤壁古战场数日,但我的心却深深被震撼,久久不曾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