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鼓浪屿字鼓浪屿字篇一
各位团友,大家好!欢迎来到“海上花园城市”厦门,今天我要带大家浏览的,就是有“万国建筑博览馆”之称的鼓浪屿。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你们今天的导游,大家可以叫我小徐。
现在我们的旅游车所走的这条路,就是厦门最繁华的商业街——中山路,它建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大家看看窗外,街道两旁是被我们称为“骑楼”的建筑,他把楼的下层部分做成了柱廊式的人行道,使上层的建筑跨建在人行道上,人们在柱廊里悠闲的逛街,不受日晒雨淋的影响。
好啦各位团友,现在我们就来到了轮渡码头,我们将乘坐渡轮前往鼓浪屿。渡轮时间约为六分钟,那么趁着这段时间,我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下鼓浪屿。大家随我手指的方向看,对面的小岛就是鼓浪屿,渡轮行驶的这条江叫鹭江,宽约600米。鼓浪屿面积约1.9平方公里,岛上人口约有2万人。在岛的西南面有一块大岩石,因为长年累月被海浪冲击形成一个大洞,每当涨潮的时候,海浪扑打岩洞,便发出像打鼓一样的声音,所以人们就交它为“鼓浪石”,小岛也就交鼓浪屿了。
现在请大家带好自己的随身物品,随我一起。
我们现在所在的这个码头,是1976年建造的“钢琴码头”,从远处看,它就想一台架开的三脚架钢琴。那么在这里,小徐就有一个小问题要考考大家了,你们知道,鼓浪屿除了被称为“钢琴之岛”“海上花园”之外,还有什么别称吗?这位团员观察的很仔细呀!大家看,在岛上除了消防车是机动车以外,就只剩下带旅客们环岛游览的电瓶车,别的再没其他车辆,所有的人都是靠步行的,因此别称“平等岛”试想一下,伴着朝阳或晚霞在这美丽岛上漫步,是不是很惬意呢?那还等什么,现在就随我一起去领略鼓浪屿“万国建筑博览”的风采吧。
这里原来是英国领事馆,有两栋洋楼,分别建于1844年和1870年,已经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了。1840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他们的远征军与我们厦门的守军发生了激战,结果英军败退。1841年英军次进犯,厦门、鼓浪屿陷落,厦门被占领了10天,而鼓浪屿被英军强行占据了长达5年之久。1843年,英国率先在这里设立领事馆,首任领事就是当时攻打厦门的海军舰长。1844年,第二任领事建造了领事楼。1870年建造了办公楼,内部装饰相当奢华,有6间囚室,楼前原有一座狮子狗墓,是领事为他死去的爱犬特意建的,但在1957年时被砸毁。现在,原来的英领事馆已经拆除,兴建了新的楼宇,成为了青年旅社,据说在拆楼的时候还发现了许多刑讯工具。
大家来看,看这边的建筑,这里就是原来的日本领事馆,建于1897年,建筑采用中西结合的方式,有着维多利亚时代的某些特征。这里原是日本警察署,建于1928年,属于东洋式建筑,主要用于办公和审讯,还有地下室,竟是监狱,用来关押拷打我们的抗日战士。左边的这栋是警察署的宿舍,与警察署的建造时间和风格完全相同。如今,这三栋建筑均为厦门大学教工宿舍。
我们继续往前走,这里就是天主堂,1917年由助教马守仁所建,属于歌德式建筑,它的特点是尖形,大家仔细观察一下,他的拱、门、窗、塔还有女儿墙镂空是尖形的,室内的吊顶采用的是彩蓝色的珠网天花,显得十分华丽。
现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这五栋别墅,统称为“海天堂构”,建于20世纪20年代,是由晋江旅菲华侨黄秀娘、黄念忆所建。这五栋建筑以中间这栋楼为核心严格的中轴对称。中间的这栋楼采用了中西合并的建筑风格,在它的两侧的建筑则是欧式风格的,而钟楼是这五栋别墅里装饰得罪奢华的。现在每天在这里都会定时上演极具地方特色的木偶戏剧表演和南音表演,稍后小徐会给大家留出一段自由活动时间,到时候大家可以到这里来好好的观赏一下这令人惊叹的表演,现在我们继续往前走吧。
这里就是黄荣远堂别墅,建于1920年,越南华侨黄文华、黄仲训父子便是这座别墅的主人。这座别墅的建筑风格以欧式为主,期中也融合了部分中国传统建筑的思维。大圆柱和小圆柱对比强烈,一派古罗马的风韵;各式各样的窗棂,有种别致的流动感和韵律感,它可是鼓浪屿建筑中的精品哦!
好的,下面是自由活动时间,30分钟后,我将带大家一起去游览下个美丽的景点——“菽庄花园”。
鼓浪屿字鼓浪屿字篇二
;我算不上鼓浪屿的“原住民”,但我在鼓浪屿出生。
但在我的生命里,我是实实在在陪伴着鼓浪屿长大的。
那段日子并不是鼓浪屿辉煌的记忆。1938年5月,日本侵略者攻陷厦门,风声一紧,不满周岁的我躺在母亲怀里随着全家“跑反”回到南安。几个月后,才重返鼓浪屿。因为鼓浪屿是“万国租界”,日本侵略者虽然虎视眈眈却暂时还未踏进与厦门只窄窄一水之隔的这座小岛。但鼓浪屿是个不满两平方公里的孤岛,一应物资,甚至连淡水,都得依赖厦门。厦门一沦陷,大批难民涌进鼓浪屿,而鼓浪屿周边的海面尽被封锁,物资之匮乏可以想见。当时在厦鼓之间的轮渡码头,都有荷枪实弹的军人、警察把守,森严壁垒,不知什么军事目的,查禁“走私”恐怕是主要的。那时候,孤立无援困在岛上的有些人家,会冒险从厦门把几斤大米缝进细细长长的布袋缠在腰间,偷偷带回鼓浪屿,日子的艰难可见一斑。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便轻易地从厦门跨进鼓浪屿。鼓浪屿的外国领事馆撤了,“番仔楼”里的华侨走了,鼓浪屿顿时显得空旷起来。招摇过市的只剩下日本侵略者闪闪的刺刀、台湾浪人的骄横和狼狗的狺狺。这是鼓浪屿最阴郁的年月。在我的印象里,那时候鼓浪屿的女人比男人多。男人都出洋了,固守在家的多是他们的眷属。我们这个大家庭,祖父之下,父亲有八个兄弟两个姐妹,在男人们出走后,各房便分开四散避难,只我们一家依然守在那幢带有一个小院的“番仔楼”的底楼。侨汇已经不通,只有偷偷“走水”的侨批业者,在深夜里轻轻叩响你的窗棂,悄悄一声“侨批到了”,便引燃了僑眷人家久旱逢甘露般的欢乐,他所带来的不只是钱,还有亲人的平安信息。鼓浪屿硕大的热带花木照样灿烂绽放,鼓浪屿亲吻沙滩的海浪依然浪漫喧哗。9月的台风从多雨的菲律宾一路奔袭而来,高高的树木如疯妇一般披散着长发凄厉地呼号着,掀开紧闭的窗户想告诉你的是幸还是不幸?我伴着鼓浪屿走过那艰难的八年,那是我的一整个童年!
阳光瑞丽地照在院子里两株高过围墙的米兰,那是日本战败后的1945年10月,祖父、父亲和伯伯、叔叔们从菲律宾归来,四散分离的各房让冷清了几年的这个家重又熙攘拥挤起来。我在陌生而又似曾熟悉的亲人们间,开始感受岁月的欢好,也开始体味一个大家庭聚合离散的必然命运。
在我十岁的时候,我们搬到厦门。没过几年,我初中毕业后又回到鼓浪屿。我就读的那所师范学校,就设在鼓浪屿著名的毓德女校的旧址,它的左邻是“万国俱乐部”旧址,对面也是当时某幢已荒草萋萋的著名园林——我们自己动手在那儿建体育场和食堂。我开始学会用自己的眼光来审视鼓浪屿,感受它的热情,它的优雅,它的欢乐和它的忧伤。我们常常在晚餐后踏着夕照的余晖,沿着穿过“万国俱乐部”的林间小路,在浪花拍岸的大德记海滨浴场,快乐地唱着忧伤的俄罗斯民歌。当月光粼粼漾在海面,我曾经为它写诗:“最爱鼓浪屿青色的夜/凤凰木上一弯新月……”我喜欢清晨在海边漫步,登上礁岩看辉煌的日出把轻漾的波浪染成一片血色的玫瑰海;也喜欢在黄昏退潮的沙滩踯躅,海在远远的地方喘息,仿佛一个饱经忧患的老人依着礁石轻抚自己斑驳的伤口。鼓浪屿许多著名的别墅、建筑,大都门窗紧闭、楼空人稀,但不经意间你会从那雕花的彩镶玻璃后面,听到一缕琴声悠悠传来,正是肖邦那热情澎湃的《波兰舞曲》。当夜色轻拢,我从夜来香浓郁的幽静小巷走过,身旁每一扇窗户寂寂的灯光,都隐约在讲述一个艰辛而多变的人生……这时候的鼓浪屿是平和的,日常的,生活的,没有大红大紫、大喧大闹,也没有大灾大难、大悲大苦。从静谧中溢出的是一种你无法言说、也无须言说的美。天风海涛,只是它美的外表,从宁馨静好中透出的美,才是它的内蕴。鼓浪屿曾经是异国入侵者最早涉足的地方,也是无数华侨在海外拼搏归来重建的家园,这份创造了鼓浪屿繁华的耻辱记忆和光荣往事,渐渐都成为历史与回望。我喜欢这样的鼔浪屿,居家少女般娴静的鼓浪屿,沐浴西潮却未失本土风韵的鼓浪屿。在我远离它的漫长时日,烙进我灵魂般让我深深思念的鼓浪屿!
日光岩下火熖一般的凤凰花,热情地开了一季又一季,像是在呼唤故人的归来。几十年后我踏上新建的钢琴码头,穿梭在它摩肩接踵的人流里,我突然找不到我所熟知的那个鼓浪屿了。
鼓浪屿长大了,仿佛一个亭亭少女,长成一个簪花戴玉的少妇。
时间悄悄地改变着一切,有时很慢,慢到你感觉不到;有时却迅猛异常,瞬息万变,让你无从准备,也无法扺挡。
让我感到失落的是离储家园不远的中华路口那座大道公庙不见了。这座清咸丰年间请香于白醮保生大帝祖祠的兴贤宫,庙前有一个榕荫蔽日的大埕(广场)和请戏娱神的戏台。每年的正月元宵,鼎盛的香火中,来这里“乞龟”祈愿和“送龟”还愿的信众,排成长长的队伍,络绎不绝,有些还是特意迢迢从海外归来祭拜的。信仰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根柢。俗称大道公的保生大帝,是闽南跨越两岸的一尊最重要的民间保护神。差不多与厦门辟为通啇口岸同时兴建的这座兴贤宫,揳在一堆西洋建筑当中,曾人声鼎沸,如今却成为记忆。
历史造就了鼓浪屿。老鼓浪屿人在榕荫下谈今说古的时候,会把鼓浪屿的身世扯得很远,从南宋年间的五龙屿到明代阴差阳错因闽南话谐音而来的鼓浪屿(或说岛上有一石,中有孔,浪击礁石,其声如鼓,称鼓浪石而得名)。但鼓浪屿真正走进世界,则是19世纪那场因鸦片而起的失败的战争。这段大家熟知的历史,带来鼓浪嶼第一次历史的“焕颜”。细数鼓浪屿每一幢建筑的前世今生,从领事馆到教堂,从“番仔楼”到“四落大厝”,都保留着一份历史记忆,无声地叙说着那些风云涤荡的日子。鼓浪屿被公认为“世界建筑博物馆”,背后的殖民侵入史、华侨的创业史和东西多元文化的交融史,成为一个特殊的空间存在,纠结在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走过了整整一个多世纪。
在感受鼓浪屿美丽新颜的同时,不免也会有一些失落。
鼓浪屿的学校迁走了,那所创建于一百
三四十年前的英华学院、毓德女学、怀仁女校合并而来的厦门二中,搬回了厦门本岛;鼓浪屿的医院也不见了,同样兴办于一百二三十年前的著名的救世医院、博爱医院整合而成的厦门医院鼓浪屿分院,也搬离了鼓浪屿。腾出的空间让给了的游客。
鼓浪屿还是个科学之岛、文化之岛。这座最多时也只三四万人口(现仅有一万余人)的小岛,竟然走出了中国两院的八位院士,他们是:化学家卢嘉锡、妇产科专家林巧稚、量子化学家张乾二、生物学家王应睐、船舶学家顾祥、高分子化学家卓仁瑞、矿产学家洪伯潜、病毒学家黄祯祥。八位中有六位毕业于英华中学,一位毕业于毓德女中,都是鼓浪屿厦门二中的前身。还有结缘于鼓浪屿的一批著名文化人,如汉语拼音文字的前驱卢戆章、文学家林语堂、语言学家周辨明、天文学家余青松、体育学家马约翰、考古学家郑德坤……如果把我知道的所有鼓浪屿名人都列出来,那无疑是一片灿烂的星空。鼓浪屿的生命力,在于它融合了多元文化旳历史,还在于在这特殊环境中培育起来的鼓浪屿人的智慧和创造。
对于一个曾经的老住民,今天的鼓浪屿更多的是用来回忆,用来寻找的……
责任编辑 陈美者
相关热词搜索:;鼓浪屿字鼓浪屿字篇三
飘荡在鼓浪屿的街上。
密林中的小院,
依旧是往日的安详。
历史的藤蔓,
攀附在古老而沧桑的墙。
午后的院子,
氤氲着鲜花与蛎饼的香。
慵懒的阳光,
透过榕树的树荫,
轻轻的,
洒在安乐椅上。
一杯清茶,一把鱼竿,一曲风琴,
奏鸣了生活的交响。
海边,
似乎有钓鱼人在徜徉,
天边,
似乎有海鸥在飞翔。
澎湃的波浪,
在冲击着岸边的石墙。
夕阳西下,
鸟儿归林了,
人们回家了。
客轮悠长的鸣笛,
难掩我心底离去的感伤。
萦绕在我的耳边,
这美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