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二年级认识新朋友字小学二年级新朋友实用篇一
(一)知识与技能
学会用“几时几分”的知识分析生活中相关联事件发生的时间。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时间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形成初步的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养成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本节课是让学生通过语言描述生活中相关联事件发生的时间,再通过合情推理,推算出时间可能是多少。教材通过两个小朋友的对话,引出问题“明明可能在下面哪个时间去踢球?”,让学生在经历“合情推理──演绎推理”的过程中获取数学结论,发现数学方法。同时,教师应注重让学生对结论进行检验。
教学重点:能合理推测事件发生的时间。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课件
(一)创设情境,激发经验
(1)课件出示一组钟面(时间分别为6:30、7:40、9:35、11:30),先请学生读出钟面上的时间。
(2)说一说这些时间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1)说一说你们一般会怎样安排事情的先后。
(2)学生交流后汇报。
(3)明明和他的好朋友在星期天也有自己的时间安排,今天我们将去帮他们解决一些关于时间的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学生对时间的认识和理解离不开情境的支撑。由复习旧知入手,感受时间的运动方式,再结合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教师作息时间安排,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生活中对事情先后顺序的`安排,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习新知做好了准备。
(二)教学互动,探索新知
(1)课件出示例3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获取信息。
(2)学生汇报。
(3)共同分析关键词“可能”。
(4)启发学生将条件和问题完整地说一说。
(5)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观察是思维的前提,学生需要从主题图中获取有关的信息才能展开思考,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前明确问题的方向,找到关键所在。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的思考方法。
(1)师生一起整理思考过程,根据思考,将连续时间和已确定时间的事件填入表格。。
时间
7:45
9:00
9:15
10:30
10:50
活动
做完作业
看木偶剧
(3)全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①直接推理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由主题图中的信息,确定踢球的范围,踢球在做作业之后,在看木偶戏之前,也就是踢球的时间在9:00后,在10:30前。所以,从表格列举的连续时间来看只有9:15符合要求。
②排除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因为9:00明明才做完作业,做完作业才去踢球,表格中的7:45在做完作业之前,不可能去踢球,所以这个时间可以排除。因为明明10:30要去看木偶戏,踢球是在看木偶戏之前进行的活动,10:50在10:30之后,所以10:50这个时间也可以排除。因此,踢球的时间只能是9:15。
③学生可能会出现其他方法,只要言之有理,教师都要予以肯定。
(4)发散思维。
根据上面的表格,你觉得明明踢球还有可能是哪些时间?
(5)检验结论。
①你的结论正确吗?说一说你是怎样检验的。
②教师适时教育孩子要养成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
【设计意图】推理活动强调“步骤完整,理由充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表征方式,充分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三第4题。
(1)独立思考:哪个时间比较合适?
(2)全班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
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三第5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评价。
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三第6题。
(1)学生独立填写作息时间表。
(2)小组内交流后,全班汇报。(本题是一个开放性的实践活动,讨论交流时应启发学生按问题解决的步骤逐步分析、推理,注意其合理性。)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数学经验的积累与数学思考的培养。
(四)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二年级认识新朋友字小学二年级新朋友实用篇二
1、教材分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的第一课时。它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学生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进一步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3、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使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创设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4、教学重点:能正确找出生活中的角和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比较角的大小。
5、教学难点: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我采用了直观情境教学法、演示操作法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
1、操作法
在动手实践中,化抽象的数学知识为看得着、摸得到的东西,学生既获得知识,又学会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观察思考法
学生在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训练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留意身边的事物,培养了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角,尽量体贴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在上课时,我出示一个“圆”和一个“正六边形”,让两名学生上台做滚动实验,看哪一个图形滚得远。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其中的奥秘,发现到正六边行有角,阻碍了滚动的力量,所以滚的慢,从而引入课题“认识角”。
(二)动手做角,加深对角的认识。
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尽量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循序渐进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1、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先让学生观察角,感知角,出示主题图,指名学生到台前来指一指,说一说图中的物体哪些地方有角。然后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有角,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并让学生感知了生活中的角。
2、让生用纸条动手折出一个角,学生可能折出大小不同的角,这样通过直观的具体实物,使学生在操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对角的认识由实物到半抽象,再让学生触摸角的各部分,学生可以感觉到尖尖的顶点和直直的边,然后让生观察结果和屏幕显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让生概括出角组成是由1个顶点和两条直边所组成的。并教予学生作角的标记方法。
3、通过以上教学,学生对角的组成这个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进而给学生出示“判断下面的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这个练习,让学生对这个知识点加以巩固。
4、在比较角的这个环节中,我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亲自去实践体验,让学生用准备好的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图钉做成一个活动角,再随意扯动角的两条边,观察角的变化,并在小组讨论,得出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就越大的结论。
(三)观察比较,感悟角的大小。
利用课件出示两个能明显区分大小的角,学生通过观察很快就能辨别出角的大小,但对于两个边长短不一的角,这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学生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说法不一,这时我采用课件演示比较的过程,用重叠的方法把两个顶点重合,一条边也重合,再比一比哪个角大。通过操作和展示,引导生归纳出: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张口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四)、组织练习,应用拓展。
1、找一找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并把它们标出来。
2、 课本第68页上的“比一比”的第(1)题。
3、 找一找下图中有几个角?
(五)、总结延伸,布置作业。
本环节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整理,知道自己一节课来有什么收获,同时布置一些课外作业,以进一步巩固熟练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① 课堂总结: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
② 布置作业:
回家后找一找家里面的东西哪些有角。
整堂课设计,我始终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观察、操比、演示、比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脑手口,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年级认识新朋友字小学二年级新朋友实用篇三
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角和直角的第一课时。这节课是在学生以前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在学习前面的几何知识和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角,这为本节课的教学提供了感性认识基础。教材只是把建立角的概念放在初步的水准上,这就要求教学时,既要巧妙地避开角的概念,又要揭示出角的本质属性。为中高年级继续学习角和其它几何图形奠定基础。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中的角开始,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角;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用一张纸折角,用两根硬纸条做活动角,逐步形成角的表象;最后再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可见,这种获取知识的途径实际上是在直接感知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概括。
(1)知识方面: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学会用尺子画角。
(2)能力方面: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
(3)思想情感方面: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其中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难点是:通过直观感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和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因此,要解决数学抽象性和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具体的操作与观察。因此,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折叠、制作等活动,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观察,在观察中动脑,在手脑并用中获得感性知识,形成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从而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首先,我让学生依次观察红领巾、三角板、钟面、折扇,并指出这些物体表面的角。通过观察生活中的角,丰富学生对角的感性认识。
接着,出示一张圆形纸,让学生观察有没有角,启发学生用圆形纸折出大小不同的角。我不讲怎样折,而是鼓励学生自己折。再对折出的角进行观察比较得到,角是有大有小的。然后让学生用角的顶点扎手心,感知角的顶点是尖尖的;摸一摸角的两条边,感知角的两条边是直直的。从而揭示了角的本质属性。
最后,鼓励学生用图钉和硬纸条做一个可以活动的角,也是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做。然后让学生随着教师一起活动自己的角,边活动纸条边观察:角的大小有什么变化?这一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从认识静态中的角过渡到动态中的角。使他们直观地看到,纸条张得越开,角就越大,纸条合得越拢,角就越小,由此渗透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的本质特征。
在学生的所有操作活动中,我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大胆放手,变过去的单纯看教师演示教具为自己动手,使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多感官并用,充分发挥学生独立操作的主体作用,力求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创造意识。
这节课,我充分发挥了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功能,直观、形象的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它的形、声、色、动、静的变化,形成鲜明的表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优化课堂教学。
1、利用多媒体,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
作为一名教师重在授之以渔,教学中关键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过程,使其知其然,还需知其所以然。本节课中,从直观感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是教学的关键。如何把这一知识的形成过程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呢?这又是教学的难点,针对这一难点,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分两个层次进行突破。
首先,从活动角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教学中,让学生从观察生活的角、折角、做活动角,然后从活动角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如何抽象呢?为此,我设计了由活动角到角的几何图形抽象过程的动画。用点来代表图钉,用一条直直的线来代表这根纸条,再用一条直直的线代表另一根纸条。这样,变抽象难懂的知识为直观的画面材料,很自然地把实物中的角与角的几何图形联系起来,增强了角是源于生活的认识。而且,用线代表纸条的连续过程,也孕伏了角是由一点引出两条射线形成的图形这一几何概念。
然后,从学生已经感知过的实物中再次抽象出角。在学生初步形成角的概念后,我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学生感知过的实物红领巾、三角板、钟面、折扇,利用动画光点的闪烁,闪动实物上的角的形状,紧接着把实物的模像去掉,再次抽象出几何角。让学生观察这些角虽然大小不同,方向不同,但都有什么共同特征?这时画面上同时闪动所有角的顶点,然后闪动各自的两条边。帮助学生再次抽象概括出所有的角都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这样,就实现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2、利用多媒体,变静为动,化难为易。
让学生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因为学生认知水平还处于具体形象阶段,其思维活动需要一定的感性材料作支持。而让学生直观感知不管边伸长还是缩短,角的大小始终不变,在传统教学中很难做到。比如用实物演示,首先角的两边伸长缩短的教具难以制作,其次是演示时角的位置方向大小容易变动,不易比较。于是,我在教学这一环节时,先让学生通过活动角感知角的大小跟纸条张开的大小有关,再提出疑问:角的大小跟纸条的长短有没有关系呢?这时,我设计了把活动角的两根纸条伸长和缩短的动画,让学生观察,角的大小变没有?学生非常形象直观地看到,不管纸条伸长还是缩短,角的大小始终不变,说明角的大小与纸条的长短无关。这样,就达到了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化难为易的目的。
另外,在完成练习题第二题,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时,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我先用动画演示怎样用三角板上的角去比第一个角,接着让学生自己用三角板比一比。在学生得出两个角的大小一样的结果后,我又告诉学生:刚才,我们是借助三角板比出了这两个角的大小,我们还可以用重叠的办法进行比较。这时,又借助多媒体用动画演示把两个角移近,使两个角重合,不但更形象生动地说明两个角一样大,而且也教给了学生比较物体大小的不同方法,蕴含了数学学法的指导。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平只有在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说明人的认识活动和情感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想方设法,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整堂课都处在好奇、好学的高昂学习情绪中,使教学过程始终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吸引他们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
1、导入激趣。
课一开始,我就用动画显示出色彩鲜艳的钟面,钟面上时针和分针在滴答滴答地走动,有声有色的画面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等声音和画面静止后,才问学生:刚才是什么声音?对,刚才是时钟走动的声音。这时闪动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问学生:现在,时针和分针之间形成了一个图形,认识这个图形吗?这是什么图形?自然地导入了新课。这样,利用模拟逼真的动画和声音,不但使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于课堂,而且渲染了气氛,创造了意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2、在动中感悟知识。儿童的特点是好奇好动,对单调的刺激容易产生厌倦。针对这些特点,我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例如,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剪一剪等活动,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状态,在师生共同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
3、练习中创设故事情景、竞赛情景。这节课我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这一得天独厚的教学功能,使练习生动有趣。如判断角的大小一题,我是这样出示的:小乌龟画了一些图形,这些图形是不是角,要请小朋友们用角的特征来判断一下。然后投影出示一只小乌龟和图形,让学生用手势判断,并伴随有趣的声音。又如,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一题,我也是把题目融入故事当中,对学生说: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请你当裁判。有两个角,一个叫红角,一个叫蓝角,一天两个角争吵起来,红角骄傲地对蓝角说:我比你大,可蓝角不服气地说:你并不比我大,那么,这两个角到底谁大呢?请小朋友来当当裁判。并伴随蓝角红角的声音。这样,一段形象生动的故事,激起了学生解疑的兴趣。最后的发散练习勇夺智多星,我用比一比谁最聪明能干,谁能夺得智多星,创设竞赛的情景,激起学生的竞争意识,以达到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的目的。
素质教育要求课堂的交往形式优化和多样化,根据教材的特点,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摸式,能发展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及健康的人格,提高智力及创造力。为此,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我采用了小组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折一折、做一做、比一比、剪一剪等操作活动中,让学生在各自独立学习的基础上,一起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一方面,最大限度的给学生以活动的空间,各个学生亲身体验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知识的获得有活力、有创造力的。更重要的一方面,积极创设一种平等和谐、富有人情味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培养了学生的互相协作精神,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以上就是我设计本堂课的一些想法。
总之,教学中我本着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思想,促使学生全面、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在生动、活泼、和谐、合作的氛围中,达到既长知识,又长智慧的目的,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设计中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二年级认识新朋友字小学二年级新朋友实用篇四
1、使学生能正确读、写钟面时刻,知道1时=60分,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善于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3、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进一步提高抓紧时间、勤奋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能正确说出钟面上指示的时刻,掌握时间的两种写法;认识时间单位:时、分及其进率。
认识时间单位进率1时=60分,能够正确读出接近整时又不到整时的时刻。
实物钟、钟面模型、多媒体课件。
师:今天早上老师6点半钟起了床,7点吃过早饭,8点不到就到了学校,你能说说自己是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到校的吗? 指名学生回答。
师:那你们是怎么知道这些时间的。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时间的知识。
1、观察感知,认识钟面
学生观察钟面模型,媒体出示钟面。教师提问,钟面上有些什么?(12个数,时针、分针,格子)
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大格?(动态演示,12个数字把钟面分成12个大格)
每一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动态演示:每个大格里5个小格) 从12到1里面有5个小格,从12到2里面有几个小格呢?你是怎么想的?12到3呢?你知道每个数对应的小格数吗?同桌的同学先讨论讨论,再打开课本第81页,在括号里填出相应的数。
填好后,多媒体核对答案。你知道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吗?(60个)
2、交流汇报,认识时分
师:如果给这钟接上电源,会怎样?(钟会走动)
师:知道他们怎样走动吗?(多媒体演示时钟的走动)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时针走得慢,分针走得快,时针走1格是1小时,分针走1格是1分钟。
师:下面我们加快它们的速度,男同学观察时针,女同学观察分针,看它们分别走了多少?(多媒体演示)
时针从开始到停止走了1大格,就是1小时;分针从开始到停止走了1大圈,就是60小格,也就是60分。
师:那它们刚才是同时开始,同时停止,这又说明了什么?(经过的时间是一样的,也就是1小时=60分)
师:现在请同学们同时观察时针和分针,看它们分别走了多少?(多媒体演示)时针走了1小时,分针走了60分,1小时=60分。
3、动手操作,认读时刻
师:学了那么多,你自己会看钟表吗?
指名学生回答。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时针经过几,就是几时多,多多少,看分针走了多少小格。
师:我们来拨3时10分。
学生在钟面模型上拨,指名校对,全体评议。
往后,像这样几时多,特别是接近整时的时刻,大家一定要仔细观察,准确判断。
4、结合实际,识记时刻
师:我们刚才看的时间是9时5分,你能记下来吗?
学生发表各种意见。
你觉得哪些记法对?哪种记法好?你在哪见过这种记法?
师生共同讨论总结时刻的两种表示方法。
师:我们学校的作息时间表也有这种方法,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本校作息时间表,学生认读)
师:我们的学习、生活都有一定的作息规律,这张作息时间表就提醒我们要养成遵守时间,科学安排学习、生活的习惯。
做练习十五的第1题。
你们会用今天学的方法看钟吗,这儿有个小朋友的时间安排,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小芳讲述自己的一天,请学生回答她的作息时间。
看来大家都会读时间,你们会写时间吗?请同学们把小芳一天的作息时间用两种方法写下来。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能给这节课取个名字吗?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
师:现在请你们趴在桌上静静地休息1分钟。你觉得1分钟怎么样?
师:1分种就觉得那么长,我们上整整1节课再加两个课间十分
钟才1小时,那就更不用说了,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每一分钟,让我们好好利用下一分钟的时间吧!
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干自己喜欢的事,愉快地度过本课的最后1分钟。
二年级认识新朋友字小学二年级新朋友实用篇五
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今天笑笑给大家带来一幅画,想不想看?
师课件展示主题图,引起学生兴趣,从画中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由此导入课题,师板书课题:“认识角”。
(分析:教师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图,通过让学生找一找,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说角:角在我们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生活中也处处存在着很多很多的角,比如剪刀、圆规、钟表的角……(课件演示:由实物抽象出角的过程)
谁愿意说一下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角?(学生举例)
2、画角:学生尝试在纸上画出所喜欢的角(师巡视观察)。
3、折角:学生用一张不规则纸折出一个角,小组内展示(师巡视观察)。
4、摸角:请大家动手摸一下折的角,你能发现什么?师随机板书。
5、介绍记法、读法:角包括顶点、两条边以及两条边之间的区域。我们把两条边之间用一条圆弧连接,并在旁边写上“1”的话,就表示这是角1。记作“∠1”读作“角1”(板书)
发散:如果老师写的不是1而是2的话,怎么办?
6、用手势说角:
7、学习角的画法:回忆老师画角的过程,怎样画角呢?学生说画法,教师演示。
8、重新画角:学生重新按顺序画角,(师巡视指导),生展示。
9、完成课本64页的练一练。
10、判断是否是角:
展示题目,学生初步判断是否是角,和同伴说一说(小组合作)。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师评价。
(分析: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先在实物上找角;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抽象出角的图形,让学生感知角的特点,符合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一般规律,体现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建立在己有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抽象出角的图形后,引导学生再回到生活情境中,在周围的物体上找角。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对角的表象积累,而且进一步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学生操作,探究。
3、学生汇报: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角的边的长度有什么变化?
4、小结: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就越大。
5、比一比:
(1)课本65页(1)题。
(2)师出示两个相似三角板,学生猜测两个对应角之间的关系。学生操作对比。(师反问边长的角为什么不比边短的角大?)
学生操作,讨论。
结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度没有关系。
6、去掉1个角,是不是还剩两个角?
7、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人体上有许多小秘密,请你试着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来表示角,可以一个人,也可以两个人合作,我们比比看谁找到的角最多。
学生合作在身体上找角。
(分析:教师先让学生通过制作活动角判断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然后制造认知冲突,想办法比较两个大小不明显的角,再演示教材上的比较方法,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学习了新的比较方法。最后教师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三角形去掉一个角,是不是还剩两个角”,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通过设计让学生在身体上找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达到了高潮。)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展示角构成的图案,鼓励学生用角画出更美丽的图案。
请同学们回家后再去找不同大小的角。
(分析:这一环节与课的开始相互照应,使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再一次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大社会成为小课堂的延伸,成为学生获取更多知识的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