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师恩难忘篇一
一、本学期我们要养成读书做笔记、随时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读书做笔记有三种形式:摘抄 、编写提纲 、写读后感 。
二、填空:
《师恩难忘》是一篇深情而朴实的记叙文。作者是著名作家刘绍棠,他通过对小学一年级一位教导有方的田老师的回忆,抒发了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我对文中“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这句话的理解是: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与怀念之情。也比喻老师讲了上千个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激起作者对文学的热爱与向往,最终使作者走上了文学之路。
三、赞美老师的名言: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四、根据提示写成语。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五、词语解释:
1、娓娓动听:形容说话婉转生动,使人爱听。
2、身临其境:亲身来到某种境地(体验感受)。
3、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停止。
4、引人入胜:胜,胜境,美好的境地。文中指田老师讲的故事很有吸引力,把人带到了美妙的境地。
六、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
(2)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西汉 刘向
师恩难忘篇二
师恩难忘教案及相关资料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娓娓动听”和“身临其境”两个词语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二.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三.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文章脉络,给文章分段。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渗透了老师的多少心血,不少同学热情讴歌过辛勤培育自己的园丁。著名作家刘绍棠在《师恩难忘》这篇文章里表达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这是一篇深情而朴实的文章。我们能深切体会到作者的一片尊师情。
(二)初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
2.带着“是一件什么事使作者难以忘记老师的恩情的”这一问题自读课文。
3.理解词语:姥姥 念叨 戛然而止 引人入胜 身临其境
4.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
(2)生字词正音
念叨 炊烟 茂盛 邻近 娓娓动听 歇脚 往事 心田 滋润 身临其境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课文中哪句话概括了插图的意思。
(四)理清课文脉络
1.用提取中心段的方法分层。
课文哪几自然段是讲田老师怎样上课的?
2.学生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我”到邻近的一所乡村小学读书。
第二段(2~7):教语文的田老师在讲课文时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且4年都是如此。
第三段(8~9):“我”不忘老师的教诲之恩。
(五)分段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3.会用“娓娓动听”和“身临其境”两个词语造句。
二.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新课
1.认读生字词。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哪几小节写了这件事?
(二) 学习课文第二段
2.自由朗读课文第二段,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地方还读不明白?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3.四人小组交流自学所得。
(3)这件事为什么让我到今难忘?
5.指导朗读。
(1) 从这几个自然段的阅读中,你们觉得田老师教课有什么特点?
(2) 我们应该怎样读?
(3) 指名试读,自由练读,全班齐读。
(三) 学习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找出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尊敬、感激之情的词句,并想一想你从这些词句中体会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仍然、像……那样……恭恭敬敬、行礼、深深感谢、教诲之恩、终生难忘)
3.儿时的一位乡村小学老师为什么这样令作者难忘?
4.指导朗读:范读、试读、自由练读、齐读。
5.小结并板书。
(四)自由朗读并尝试复述全文。
(五)作业。
教后记:
师恩难忘篇三
教材和学情分析:刘绍棠先生作为一代文学大师,在《师恩难忘》一文中用质朴深情的语言回忆了田老师对自己的恩情——“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师之“恩”是本文的眼睛,让刘先生终生难忘的就是这个“恩”字。而这种恩情不同于那种惊雷一现带来的心灵震撼,恰恰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如春雨点点” 一样的无声滋润。所以在教学中不宜从“师恩”入手,应先在学生有深刻体验的“难忘”二字上下功夫。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中“我仍然像40年前的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以及文章最后一个“!”都直接表达了作者的这种难忘之情。学生不难感受这种至深感情。把这种深情渲染得渐浓以后,应该会引起学生对难忘的原因,即“师恩”的思考。带着思考以后的学习比老师费力的牵引要简单些。
大致的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把文章读正确流利。2、尽量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笔、娓娓动听、戛然而止、身临其境、引人入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等词语的意思。3、会写课后的生字。4、通过文中具体词句感知难忘之情。
一、 谈话导入
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对“难忘”的理解。
二、 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消灭拦路的音、义。
2、检查对音、义、形的掌握情况。
3、默读思考“我”的难忘之情表现在哪里。
4、试着感情朗读课文最后两节。
三、 作业
1、了解刘绍棠
2、在了解的基础上思考课文中让他难忘的是什么,为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在阅读中感受“师恩”并能感情朗读。2、在仿写练笔中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
一、 复习
1、简单介绍刘绍棠2、检查上节课留下的问题“难忘的是什么”。
二、 细读1——6自然段
1、反复朗读中抓住“娓娓动听、身临其境、戛然而止、引人入胜”等词体会田老师对“我”心灵的影响。
2、理解
3、练笔:老师曾做过的什么事也滋润过你的心灵或是播下了种子?把事情经过写下来。(时间不允许就留作业)
三、 感情朗读7、8两节并和上节课的体会进行比较。
四、读一篇感恩的文章(老师可以推荐)
师恩难忘篇四
戴亚芳 发表
记得去年在上四年级的第一学期时,第一篇课文是《老师,您好!》。我还记得去年的现在,我和我班中的学生一起品读了这首诗,学生热情高涨,都很激动,同时,他们也从课外找了很多的关于老师的一些名言诗句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转眼一年已经过去了,如今,拿到新的教材,我惊喜地发现第一篇课文是《师恩难忘》,也和老师有关的,可见,编者对教师是多么尊敬,将教师放在了何等显著的位置。为此,我也是一阵激动。翻看这篇课文,给我的感觉就是课文内容浅显易懂,语句平白,然而细细品味文中的含义,却又觉得不这么简单,课文值得涵咏!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个问题,我抓住了老师上课讲故事这一主要的内容来进行教学,在抓老师讲故事时,我又抓住了一些关键词语帮助学生掌握,特别是 “娓娓动听”这个词语。在讲这个词语时,我让学生用替换的方式给这个词语换词,学生有的说 “眉飞色舞”,有的说“有声有色”,还有的说“绘声绘色”等词语,使学生更形象地理解并进入了田老师当时讲故事的情境。
在深入理解“娓娓动听”这个词语真正的内涵后,我又让学生感悟田老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学生读了故事后说,田老师不仅讲的故事好听,还让他们很容易地就学到了做人的道理;那就是要保护环境,保护花草树木。有一学生这样说:“听田老师讲故事,让我们在愉快的轻松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做人。”“是呀,”我赶紧点拨,这叫“润物细无声”。有的学生说,田老师虽然当时年纪很轻,但他很会教育人,不仅教给学生知识,还巧妙地教孩子做人的道理,他的教育方法真好,学生容易接受。
讲到这里,学生的脸上不再迷惑,因为我知道他们真正明白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第一范文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师恩)
此文转载;id=3409
师恩难忘篇五
老师,两个多么神圣的字眼啊!人们常常用动听的语句来赞美老师,但我觉得无论用多么好听的语言也表达不尽老师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我觉得只有用最朴实、发自于我内心的话语才能描绘您对我关怀至深的情思。
我的班主任—胡老师,她教了我们三年多,一直以来,她为我们付出了不少心血,教会了我们知识,给我们讲做人的道理,呕心沥血地付出从来都不求丝毫回报,只为了我们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还记得是一年级的时候,我握笔的姿势总是不对,这个毛病在我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许多老师都置之不理,只是教了我后,我仍不改,所以他们早就没了耐心。而您,一次又一次伏下身子,手把手地教我握笔的姿势。可我每次都不习惯,最后趁您一走,又变成了老样子。可您还是没有放弃我。渐渐地,我的握笔姿势有了很大进步。现在我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了,偶尔还是有点控制不住把笔握错,但只要你发现总会帮我纠正。老师,我一定会努力让“偶尔”变成“从不,”因为我清楚地意识到要是我又把笔握错,我就太对不起您了。
老师,您就像那灯塔照亮了我前进的路!老师,您对我的关爱我终生难忘。老师,谢谢您!
师恩难忘篇六
那年正月新春,我不满6周岁,便到邻近的乡村小学去读书。
这个小学设在庙内,只有一位老师,教四个年级。当时学生少,四个年级才一个班。老师姓田,17岁就开始教书了。他口才、文笔都很好。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一个小孩子,牵着妈妈的衣襟儿去姥姥家,一口气走了二三里地。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儿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进一座亭子里去歇歇脚。亭子外边,花开得很茂盛,小孩子伸出小手指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他越看越喜欢,想折下一枝来。妈妈拦住了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歇脚的人就看不到花儿了。”后来,这儿的花越开越多,数也数不过来了,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的声音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的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
那时候的语文叫国语。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四年,听到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
有一年我回家乡去,在村边遇到了老师,他拄着拐杖正在散步。我仍然像40年前的一年级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他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的教诲之恩,我终生难忘!
师恩难忘篇七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1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连贯、通顺地复述“我”开学第一课的情景。
3、培养学生尊师、爱师、亲师的感情。
二、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紧扣题旨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准备:
生字卡、师生情课外阅读文章。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1、齐读课题——;介绍了解——刘绍棠。
2、师生交流刘绍棠的情况。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词圈、划出来读正确,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
2、检查读词及课文的情况。
3、师:哪位同学说一说,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什么事?
4、小结。
三、学习课文,理解重点部分。
(一)解决故事: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田老师是怎样给我们上课的?
2、重点练习朗读和复述:请认真读一读这个故事,然后同位互相讲一讲。请一位同学到前边讲给其它同学听一听。你喜欢这个故事吗?说说理由。
3、田老师上课爱编故事,对“我”有什么影响?请结合着7—10自然段,谈一谈你的看法。
4、教师小结:田老师爱编故事,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入了迷。板书:入了迷。
5、师:田老师爱编故事,除了让我入迷之外,还对我有什么影响呢?
开了窍;怎么让我开窍的?
6、师小结:此时此刻,你就是作者,你取得了这么多成绩,你想对田老师说点什么?(谈感激之情)三个方面,师的评价。
学习理解最后两个自然段。
师:是啊,田老师在文学方面对我影响这么大,我又是怎么做的呢?(感激——行礼,终生难忘)
7、小结总结板书,用自己的话总结——引出“师生情深”
四、总结全文
1、学完课文你认为田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2、说一说你这节课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3、你想对教过自己的老师们说几句话吗?
结语:从幼儿园到现在,有许多位老师教过我们,我们的成长和进步离不开老师的辛勤教育,所以同学们要尊重每一位老师,不要忘记老师的教诲之恩。
六、布置作业
作业超市:
1、写自己的恩师:
2、阅读:《我最好的老师》(大卫·欧文)《师恩难忘》(梁晓声)
《我的老师》(贾平凹)
3、搜集一些关于赞颂老师的名言,记到自己的“小小笔杆子”本上。
六、教学板书:
(刘绍棠)
编故事行礼
让我入迷感念
让我开了窍终生难忘
师生情深
七、教学后记:
师恩难忘篇八
在写恩上,其实文章是通过好多种形式写的。
一是一位老师教四个年级。学生稍微想一想,就能够知道这其中的难度,就能够明白一所学校就一位老师是什么样子。读着想着,孩子们是能够明白的。这就是第二三自然段所介绍的。
二是自己不能忘记的事。不能忘记的事,往往有两个方面,一种是极善的,一种极恶的。田老师给予学生是善的,所以作者利用了许多文字写了这首诗,老师是怎么样通过故事来引导孩子的学的。田老师讲得真好,感动的作家永远没有忘记。
三是第七自然段中的这样两句“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我个人认为这就是这篇文章的关键句,这两句话的信息量非常大,反复读之,结合上文的信息来理解,就可以抓住整篇文章写了什么。当然恩字也就在其中了。
课文其实就是从这四个方面来写的。整篇文章,我想学生一读就明白那首小诗,就知道其恩。而第八自然段的内容,其实对于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语言理解起来不难,因为这段话有着特殊的意义,那就是能引领一部分学生去阅读刘绍棠的书,看看他的文学作品,从中找到这位老师给他种下了什么。所以,我认为这一段给予学生一个阅读起点,阅读整本书的起点。假如在教学中,我们没有引领学生认识到这一点,此课很容易教成终点型课。
教材主编张庆先生在说读读背背时说过,不要求学生多么深刻地理解其意义,关键是让他们把这些东西记下来,这是一个布云的过程。布的云越多才能下起雨,如果不去布云,肯定就不会下雨。但到底什么时候下,那说不定。暑假间,在与张老师面对面谈这个问题时,我说好多孩子积累的东西是很多,但就是不下雨,把老师搞得挺急的,急到什么样的程度,一些老师认为这个孩子太笨了,简直没有办法教。谈到这里,我们认为在云彩很多,但就是下不来雨时,人、动物、庄稼都要旱死的时候,应该利用高科技来点人工降雨。我想刘绍棠的这篇文章恰恰有着人工降雨的味。是想,文中的这首小诗,是孩子在第一年的识字中所学,已经四年多了,重新拿过来再读,并且是在故事中读,好简单呀!我想如果老师们能够重视这一点,从这个学期起,让孩子拿起旧有的文章,写起来,这个雨一定会越下越美,会形成江河并流入大海。